CN102019759A -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9759A
CN102019759A CN2010102699667A CN201010269966A CN102019759A CN 102019759 A CN102019759 A CN 102019759A CN 2010102699667 A CN2010102699667 A CN 2010102699667A CN 201010269966 A CN201010269966 A CN 201010269966A CN 102019759 A CN102019759 A CN 102019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black liquid
pixel
liquid
fo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99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阿濑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1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97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58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e.g. colour misregistration cor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具备:(A)头部,其喷出墨液;和(B)控制部,其使所述头部喷出墨液,并且,在相邻形成第一图像和与第一图像不同的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对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控制部使所述头部以比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图像而喷出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量大的喷出量喷出所述墨液,从而形成第三图像。由此,在由喷墨打印机所印刷的2种图像的交界部分,防止由于墨液从一个图像向另一个图像渗出而引起的图像劣化。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一种从喷嘴喷出液体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中存在如下问题:在所形成的图像的轮廓部分,介质未吸收完的墨液渗出到未形成图像的区域,导致无法得到良好的印刷图像。
作为防止这样的墨液的渗透,提出了下述方法,即,提取图像的轮廓部分,对与该轮廓部分在内侧相邻一个像素量的像素进行剔除从而进行印刷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3596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方法,能够防止墨液从形成图像的区域向未形成图像的区域渗透。但是,在实际的印刷中,大多数不是只印刷一个图像,而是组合多幅图像来形成复杂的图像。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未考虑在相邻地形成多个图像时在图像彼此之间的交界部分防止墨液从一个图像向另一图像渗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在由喷墨打印机印刷的2种图像的交界部分,墨液从一个图像向另一个图像渗透而引起的图像劣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A)头部,其喷出墨液;和(B)控制部,其使所述头部喷出墨液,并且,在相邻地形成第一图像和与第一图像不同的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对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使所述头部以比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图像而喷出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量大的喷出量喷出所述墨液,从而形成第三图像。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可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印刷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A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图。图2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头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对某一图像的轮廓附近的像素进行放大后的例子的图。
图5A是表示形成在某一图像的轮廓部附近的介质上的墨液点的图。图5B是表示形成在相邻两个图像的交界部附近的介质上的墨液点的图。图5C是表示在相邻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墨液点彼此之间混合的情况的图。
图6是表示对相邻两个图像的交界部附近的像素进行放大后的例子的图。
图7A是表示在某两个图像中墨液从高亮度的墨液形成的图像流向低亮度的墨液形成的图像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图7B是表示在某两个图像中墨液从低亮度的墨液形成的图像流向高亮度的墨液形成的图像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形成有第三图像情况下的墨液流动的样子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形成第三图像的颜色的影响的图。
图10是表示形成第三图像且剔除了相邻1像素份的情况下的墨液流动的样子的图。
图11A是表示在相邻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剔除了第一图像侧的1像素份的状态的图像。图11B是表示在相邻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剔除了第二图像侧的1像素份的状态的图像。
图12是表示相邻两个图像在1点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的墨液流动的样子的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轮廓处理的流程图。
图14A是表示4邻域型的拉普拉斯滤波器的一例的图。图14B是表示8邻域型的拉普拉斯滤波器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说明轮廓提取处理的图。
图16是说明轮廓膨胀处理的图。
图17是说明图像差分处理的图。
图18是说明黄色成分相加处理的图。
图19是说明图像轮廓处理的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0-搬送单元,21-供纸辊,22-搬送电动机,23-搬送辊,24-压印板,25-排纸辊,30-滑架单元,31-滑架,32-滑架电动机,40-头单元,41-头,411-外壳,412-流路单元,412a-流路形成板,412b-弹性板,412c-喷嘴板,412d-压力室,412e-喷嘴连通口,412f-共用墨液室,412g-墨液供给路径,412h-岛部,412i-弹性膜,50-检测器组,51-线性编码器,52-旋转编码器,53-纸检测传感器,54-光学传感器,60-控制器,61-接口部,62-CPU,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电路,110-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明了以下事项。
一种印刷装置,具备:(A)头部,其喷出墨液;和(B)控制部,其使所述头部喷出墨液,并且,在相邻地形成第一图像和与第一图像不同的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对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使所述头部以比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图像而喷出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量大的喷出量喷出所述墨液,从而形成第三图像。
根据这样的印刷装置,能够防止由于墨液从一个图像向另一个图像渗透而引起的图像劣化。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三图像形成连续的区域。
根据这样的印刷装置,能够使从第一图像侧溢出的墨液在第三图像区域内较宽地扩散,从而使墨液不易到达第二图像。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的亮度在形成第二图像的墨液的亮度以上。
根据这样的印刷装置,因形成第三图像而引起的图像的边界(轮廓)部分的变更不易变得醒目。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剔除与所述第三图像相邻的像素中的所述第二图像侧的像素的黄色成分。
根据这样的印刷装置,在用黄色墨液形成第三图像的情况下,由于第三图像和第二图像不会接触,所以通过遮断墨液的流动路径,能够得到更大的防渗效果。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在进行了图像数据的半色调处理之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头部向形成所述第三图像的像素另外喷出墨液。
根据这样的印刷装置,即使使用何种半色调技术(抖动法、误差扩散法等),都能以100%的灰度值向轮廓外侧像素喷出墨液,所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防渗效果。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在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及所述第二图像之前,形成所述第三图像。
根据这样的印刷装置,通过在开始从第一图像向第二图像的墨液流动之前形成第三图像,从而能够防止墨液流入第二图像侧。
另外,本发明的印刷方法包括:通过使头部喷出墨液来形成第一图像的步骤;通过使头部喷出墨液来与所述第一图像相邻地形成不同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二图像的步骤;和通过使头部以比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图像而喷出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量大的喷出量喷出墨液,从而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上形成第三图像的步骤。
===印刷装置的基本结构===
作为用于实施发明的印刷装置的形态,以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为例进行说明。
<打印机的结构>
图1是表示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打印机1是在纸、布、薄膜等介质上记录(印刷)文字或图像的液体喷出装置,并且与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10可通信地连接。
计算机110安装了打印机驱动程序。打印机驱动程序是用于使显示装置(未图示)显示用户接口、使由应用程序输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印刷数据的程序。该打印机驱动程序被记录于软盘FD或CD-ROM等记录介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另外,打印机驱动程序也可以经由网络下载到计算机110。此外,该程序由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代码构成。
计算机110为了使打印机1印刷图像,将与要印刷的图像相应的印刷数据输出到打印机1。
打印机1具有搬送单元20、滑架单元30、头单元40、检测器组50、控制器60。控制器60基于从外部装置即计算机11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来控制各单元,在介质上印刷图像。打印机1内的状况通过检测器组50进行监视,检测器组50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器60。控制器60基于从检测器组50输出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各单元。
<搬送单元20>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结构的图。
搬送单元20用于沿规定方向(以下称为搬送方向)搬送介质(例如纸S等)。这里,搬送方向是与滑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搬送单元20具有供纸辊21、搬送电动机22、搬送辊23、压印板(platen)24、排纸辊25(图2A及图2B)。
供纸辊21是用于将插入于纸插入口的纸供给到打印机内的辊。搬送辊23是用于将由供纸辊21供给的纸S搬送到可印刷的区域的辊,由搬送电动机22驱动。搬送电动机22的动作由打印机侧的控制器60控制。压印板24是用于从纸S的背面侧支撑印刷中的纸S的构件。排纸辊25是用于将纸S排出到打印机的外部的辊,其相对于可印刷的区域设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
<滑架单元30>
滑架单元30用于使安装有头单元40的滑架31在规定方向(以下称为移动方向)上移动(也称为“扫描”)。滑架单元30具有滑架31和滑架电动机32(也称为CR电动机)(图2A及图2B)。
滑架31可沿着移动方向往复移动,由滑架电动机32驱动。滑架电动机32的动作由打印机侧的控制器60控制。另外,滑架31以可装卸的方式保持了收容墨液的墨液盒。
<头单元40>
头单元40用于对纸S喷出墨液。头单元40具备头41,头41具有多个喷嘴。该头41设置在滑架31上,当滑架31在移动方向上移动时,头41也在移动方向上移动。此外,通过头41在移动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断续喷出墨液,从而在纸上形成了沿着移动方向的点线(扫描线(rasterline))。
图3是表示头41的构造的剖视图。头41具有外壳411、流路单元412、压电元件组PZT。外壳411收纳压电元件组PZT,在外壳411的下表面接合有流路单元412。流路单元412具有流路形成板412a、弹性板412b、喷嘴板412c。在流路形成板412a形成有:成为压力室412d的槽部、成为喷嘴连通口412e的贯通口、成为共用墨液室412f的贯通口、成为墨液供给路径412g的槽部。弹性板412b具有接合压电元件PZT的前端的岛部412h。并且,在岛部412h的周围形成有由弹性膜412i形成的弹性区域。蓄积于墨液盒的墨液经由共用墨液室412f被供给到与各喷嘴Nz对应的压力室412d。喷嘴板412c是形成有喷嘴Nz的薄板。在喷嘴面形成有:吐出黄色墨液的黄色喷嘴列Y、吐出品红色墨液的品红色喷嘴列M、吐出蓝绿色墨液的蓝绿色喷嘴列C、吐出黑色墨液的黑色喷嘴列K。各喷嘴列通过喷嘴Nz在搬送方向上以规定间隔D排列而构成。
压电元件组PZT具有梳齿状的多个压电元件(驱动元件),且设定了与喷嘴Nz对应的数目。通过安装有头控制部HC等的布线基板(未图示)向压电元件施加驱动信号COM,压电元件根据驱动信号COM的电位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当压电元件PZT伸缩时,岛部412h或者被压在压力室412d侧,或者被吸在相反方向。此时,岛部412h周边的弹性膜412i变形,压力室412d内的压力上升或下降,从而从喷嘴喷出墨滴。
<检测器组50>
检测器组50用于监视打印机1的状况。检测器组50包括线性编码器51、旋转编码器52、纸检测传感器53及光学传感器54等(图2A及图2B)。
线性编码器51检测滑架31的移动方向的位置。旋转编码器52检测搬送辊23的旋转量。纸检测传感器53检测供给中的纸S的前端的位置。光学传感器54通过安装于滑架31的发光部和受光部来检测对置位置上有无纸S,例如,能够一边移动一边检测纸的端部的位置、检测纸的宽度。另外,光学传感器54也能够根据状况来检测纸S的前端(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也称为上端)·后端(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也称为下端)。
<控制器60>
控制器60是用于进行打印机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单元控制电路64。
接口部61在外部装置即计算机110和打印机1之间进行数据收发。CPU62是用于进行打印机1的整体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用于确保对CPU6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和作业区域等,由RAM、EEPROM等存储元件构成。并且,CPU62按照存储器63所存储的程序,经由单元控制电路64来控制搬送单元20等各单元。
<关于基于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印刷处理>
打印机驱动程序从应用程序接受图像数据,并将该数据变换为打印机1能解释的形式的印刷数据,将印刷数据输出到打印机。在通过应用程序将图像数据变换为印刷数据之际,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分辨率变换处理、颜色变换处理、半色调处理、栅格化(rasterize)处理、指令附加处理等。以下,对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的各种处理进行说明。
分辨率变换处理是将从应用程序输出的图像数据(文本数据、图形数据等)变换为在介质上进行印刷时的分辨率(印刷分辨率)的处理。例如,在指定印刷分辨率为720×720dpi的情况下,将从应用程序接受的向量形式的图像数据变换为720×720dpi分辨率的位图形式的图像数据。
此外,分辨率变换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数据是通过RGB颜色空间表现的各灰度(例如256灰度)的RGB数据。这里,像素是指构成图像的单位要素,通过该像素的二维排列而形成图像。像素数据是指构成图像的单位要素的印刷数据,例如意味着在纸S上形成的点的灰度值等。
颜色变换处理是将RGB数据变换为CMYK颜色空间的数据的处理。CMYK颜色空间的图像数据是与打印机具有的墨液的颜色相对应的数据。该颜色变换处理基于使RGB数据的灰度值和CMYK数据的灰度值建立对应的表格(颜色变换查找表LUT)进行。
此外,颜色变换处理后的像素数据是通过CMYK颜色空间表现的256灰度的8位CMYK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防止了墨液在所印刷的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发生渗透。关于图像处理的详细见后述。
半色调处理是将高灰度级的数据变换为打印机可形成的灰度级的数据的处理。例如,通过半色调处理,表示256灰度的数据被变换为表示2灰度的1位数据或表示4灰度的2位数据。在半色调处理中,利用抖动法(dithering)、γ修正、误差扩散法等。半色调处理过的数据的分辨率是与印刷分辨率(例如720×720dpi)等同的分辨率。在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中,每像素对应1位或2位的像素数据,该像素数据成为在各像素中表示点形成状况(点的有无、点的大小)的数据。
在栅格化处理中,将矩阵状排列的像素数据按照每个像素数据重新排列成应传送到打印机1的数据顺序。例如,按照各喷嘴列的喷嘴的排列顺序排列像素数据。
指令附加处理是在栅格化处理过的数据上附加与印刷方法相应的指令数据的处理。作为指令数据,例如有表示介质的搬送速度的搬送数据等。
经过这些处理而生成的印刷数据,通过打印机驱动程序被发送至打印机1。
<打印机的印刷动作>
对打印机1的印刷动作进行简单说明。控制器60从计算机110经由接口部61接收印刷命令来控制各单元,从而进行供纸处理、点形成处理和搬送处理等。
供纸处理是将应印刷的纸供给到打印机内并使纸对位于印刷开始位置(提示位置(cueing position))的处理。控制器60使供纸辊21旋转,并将应印刷的纸送至搬送辊23。接着,使搬送辊23旋转,将从供纸辊21送来的纸对位于印刷开始位置。
点形成处理是从沿着移动方向(扫描方向)移动的头断续喷出墨液,在纸上形成点的处理。控制器60使滑架31在移动方向上移动,并在滑架31移动的期间,基于印刷数据从头41喷出墨液。当所喷出的墨滴落到纸上时,在纸上形成点,在纸上形成由沿着移动方向排列的多个点构成的点线。
搬送处理是使纸相对于头沿着搬送方向相对移动的处理。控制器60使搬送辊23旋转,从而沿着搬送方向搬送纸。通过该搬送处理,头41可在与由刚才的点形成处理形成的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形成点。
控制器60交替地反复进行点形成处理和搬送处理直至应印刷的数据变为没有为止,从而由点线构成的图像逐步印刷到纸上。并且,当应印刷的数据变为没有时,使排纸辊旋转,将该纸排出。此外,是否进行排纸的判断可以基于印刷数据含有的排纸指令进行。
在下一张纸上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重复进行该处理,在不进行的情况下,结束印刷动作。
===关于墨液的渗透===
首先,对墨液的渗透进行说明。通常,在从头部喷出的墨液落到介质上形成液滴(墨液点),在液滴向介质浸透或向大气蒸发的过程中,落下时的墨液点直径慢慢扩大,故发生墨液的渗透。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液的渗透中,与墨液点直径的扩大相比,因喷出到介质上的墨液溢出流量扩大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墨液向介质的浸透、或向大气蒸发的影响并不做详细叙述。
<关于1个图像的轮廓部中的渗透>
在所形成的图像的轮廓部,未被介质完全吸收而溢出的墨液扩流到介质上未形成图像的区域,而产生印刷图像的轮廓部中的墨液的渗透。图4示出对某一图像的轮廓附近的像素进行放大后的样子的图。将图4的水平方向坐标的0与1之间作为图像的轮廓,设该轮廓线的左侧的区域涂黑的像素形成有墨液点时,墨液会从印有图像的左侧的区域越过该轮廓线流向未印有图像的右侧的区域。这里,实际上墨液的流动方向并不一定,虽然认为是放射状扩散,但是为了说明的简便,只考虑与轮廓线垂直的方向的流动。
但是,实际上形成在介质上的墨液点有表面张力的作用,故如图5A所示,墨液点不易大致圆形地扩张。因此,也可以说,在1个图像的轮廓部,不易发生墨液从形成有图像的区域向未形成图像的区域渗透。
<关于两个图像的交界部中的渗透>
对此,如图5B所示,在相邻形成两个图像的情况下,情况大不相同。此时,在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各图像的轮廓部),当墨液点没有完全被介质吸收而溢出时,通过与相邻图像的墨液点接触,从而如图5C所示,混合后成为1个块。即,当墨液彼此之间接触时,以该墨液自身作为媒介,墨液彼此之间混合在一起,越过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后扩流。
并且,从每单位像素的墨液的喷出量多的一方的图像(作为第一图像)向每单位像素的墨液的喷出量少的一方的图像(作为第二图像)发生墨液的流动。由此,在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发生了墨液从第一图像向第二图像的方向渗透。
在图4中,在图像边界线的左侧的区域形成第一图像、右侧的区域形成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假设从第一图像的与交界部相邻的各像素分别发生2像素份的墨液流动(渗透)。例如,从图4的像素(0,b)至像素(2,b)流动2像素份的墨液,同样从像素(0,e)至像素(2,e)产生2像素份的墨液流动。在图4中,由与交界线相邻的第一图像侧的像素形成墨液点的像素是(0,b)、(0,c)、(0,e)、(0,f)、(0,h)、(0,i)、(0,k)及(0,m)的8像素,所以,共计发生了2×8=16像素份的墨液流动(渗透)。
但是,墨液点并不限定为均匀形成在介质上,有介质上形成有墨液点的像素和未形成像素混合的情况。图6是表示在实际印刷时对相邻形成的两个图像的交界部附近的像素进行放大后的样子的例子。如图6所示,在交界部,存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接触的像素、以及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未接触的像素。例如,在图6的第一图像侧的像素(0,b)和第二图像侧的像素(1,b)中虽然墨液相互接触了,但是在第一图像侧的像素(0,c)和第二图像侧的像素(1,c)之间墨液却未接触。如前述,两个图像之间的墨液流动是由于形成的墨液点彼此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所以,如像素(0,b)和像素(1,b)一样,在墨液相互接触的像素之间产生墨液从第一图像向第二图像流动。对此,如像素(0,c)和像素(1,c)一样,在墨液未相互接触的像素之间未产生墨液的流动。
图6中,在交界部形成了5处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均形成了墨液的部位、即存在5处两个图像的墨液点接触的像素(0,b)、(0,e)、(0,h)、(0,i)及(0,m)。此时,从各像素流出更多的墨液,所以产生了16像素份的墨液流动。例如,虽然没有发生墨液从第一图像中的像素(0,c)流向第二图像中的像素(1,c),但是相应地较多的墨液从与像素(0,c)相邻的像素(0,b)流入像素(1,b)。并且,沿着形成在第二图像内的墨液点浸透到更深处。例如,从(1,b)流入的墨液到达(3,c),从(1,e)流入的墨液到达(4,f),都流经2像素份以上的距離。通过墨液的传输路径受限,从而与图4的情况相比,在较窄且深的范围内集中发生了墨液的渗透。
另外,在这样发生墨液的渗透的情况下,墨液从亮度低的一方流向亮度高的一方的情况尤其成为问题所在。其原因在于,亮度高的背景中形成的亮度低的图像非常醒目,而相反情况下不醒目。
例如,图7A表示墨液从由高亮度墨液(例如黄色)形成的第一图像流向由低亮度墨液(例如黑色)形成的第二图像的情况下的例子。此时,成为背景的第二图像的黑色影响大,从第一图像流入的黄色不醒目。相对于此,如图7B所示,在从由低亮度墨液(例如黑色)形成的第一图像流向由高亮度墨液(例如黄色)形成的第二图像的情况下,能够清楚地识别从第一图像流入的黑色,墨液渗透直接导致图像劣化。
===防止在两个图像的交界产生渗透的方法===
<关于第三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在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发生墨液渗透,在图像的交界部,以第二图像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以上的喷出量喷出墨液,从而形成了沿交界线的线状的区域。以下,将通过喷出该墨液所形成的区域作为第三图像。
在第一图像的轮廓部溢出的墨液,首先流向相邻形成的第三图像。通常情况下,接下来墨液会越过第三图像而流入第二图像,结果发生渗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图像流出的墨液几乎滞留在第三图像区域内,到达第二图像的量极少。
图8示出形成有第三图像的情况下的墨液流动的样子的例子。在图8中,第三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的像素(1,a)~(1,m)处形成连续的线状的区域,在整体上由13个像素构成。其中,在交界部与第一图像接触的像素是(1,b)、(1,c)、(1,e)、(1,f)、(1,h)、(1,i)、(1,k)及(1,m)8处。因此,在图8的例子中,在第一图像溢出的16像素份的墨液,从前述8处流入第三图像区域内,并扩散为13像素份。此外,剩余的3像素份可能越过第三图像而流入第二图像。即,由于第三图像连续形成为线状,所以从第一图像溢出的16像素份的墨液在第三图像区域内宽且浅地流动,而不易到达第二图像。
此外,为了确定第三图像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能够使用前述的颜色变换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对于各像素,该数据成为表示256灰度的8位数据。因此,计算形成有第二图像的区域的每单位像素的灰度值,并将形成有第三图像的区域的每单位像素的灰度值设定为该值以上的值。由此,能够以第二图像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以上的墨液喷出量形成第三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第三图像一定用黄色墨液形成并使灰度值为255,故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始终在第二图像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以上。
<关于第三图像的形成位置>
第三图像需要形成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图8的像素(1,a~m))。这是为了使来自第一图像的墨液流动尽可能限定在第三图像内。
假设第三图像形成在交界部分的第一图像侧的像素(图8的像素(0,a~m))。由于原本第一图像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就比第二图像多,所以,当在第一图像侧进一步喷出第三图像的墨液时,在交界部分墨液会过于溢出,反而容易产生墨液流向第二图像侧,可能会引起渗透。因此,第三图像如图8所示,可形成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边界的第二图像侧的1像素份。
另外,形成第三图像的区域,可以具有距交界部2像素份以上的宽度而不是1像素份的宽度,此时,由于使从第一图像侧流入的墨液扩撒的区域变宽,故防止墨液流向第二图像侧的效果也应该变大。另一方面,针对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当以2像素份的宽度形成第三图像时,图像的轮廓线会因墨液的颜色或种类而被强调。结果,交界部的变更格外醒目,反而会使图像劣化。因此,通常第三图像应以与边界相邻的1像素份的宽度形成。关于用于形成第三图像的边界位置的检测方法(图像处理方法)见后述。
<关于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
用于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优选亮度尽可能高。其原因在于,第三图像如前述形成在亮度高的第二图像侧,若第三图像的亮度低则第二图像侧的轮廓会被强调,交界部分的变更容易变得醒目。例如,考虑由2种图像构成的图9所示的图像。图9A表示用黑色形成左侧的第一图像、用白色形成右侧的第二图像的图像,图9B表示在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用蓝绿(颜色)形成了第三图像的图像,图9C表示在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分用黄(颜色)形成了第三图像的图像。
如图9B所示,在用亮度低的蓝绿色形成第三图像的情况下,与图9A进行比较,交界部分直观明了,尤其第二图像侧的凸部变形且变窄的情况也直观明了。另一方面,如图9C所示,在用亮度高的黄色形成第三图像的情况下,与图9B的情况相比,交界部的变更不易变得醒目。因此,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应该选择亮度尽可能高的墨液,只要在形成第二图像的墨液的亮度以上,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印刷图像的墨液而使用CMYK的4颜色的墨液的情况下,作为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应该使用亮度最高的Y(黄色)墨液,针对后述的图像处理,基于用黄色墨液形成第三图像进行说明。
此外,在使用墨液的颜色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比黄色的亮度还高的白色墨液等。另外,也能够使用透明的墨液形成第三图像。当使用透明的墨液时,由于完全看不到交界部的变更,所以如前述也能够形成具有2像素份的宽度的区域。其中,在使用白色墨液或透明墨液的情况中,有在后述的图像处理时需要另外追加或变更用于处理该颜色(墨液)的工序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剔除了与第三图像相邻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的黄色成分。由此,在用黄色形成了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能够完全遮断第三图像区域内的墨液和第二图像区域内的墨液的接触。如果墨液彼此之间未接触,则墨液因表面张力的影响而不会流出,在图8中,也能够完全遮断墨液从第三图像流向第二图像的微少成分。为了使图像交界部的变形不易变得醒目,故优选剔除对象的像素为1像素份。
另一方面,在用比黄色的亮度低的颜色(例如蓝绿色)形成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如前述,当连续剔除1像素份时,能够清楚地识别剔除的地方,反而引起图像劣化。因此,这样的剔除处理应该只针对交界部的变更不易变得醒目的黄色成分进行。
此外,作为完全遮断墨液的渗透的方法,考虑直接剔除处于2图像的边界线的1像素份的方法。在图像的交界部不形成第三图像,直接剔除图像交界部的像素。在图11中,作为参考例而表示图像交界部剔除1像素份后的状态的图像的例子。图11A是表示剔除了与交界部相邻的像素的第一图像侧(0,a~m)的1像素份的状态的图像,图11B是表示剔除了与交界部相邻的像素的第二图像侧(1,a~m)的1像素份的状态的图像。在该方法中,由于能够完全遮断墨液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之间的流动,故认为能够可靠地防渗。但是,在印刷过程中,点的落下位置偏移1像素而在相邻的图像之间产生了墨液点的接触的情况下,例如,在图12中,由于像素(1,f)处形成点而使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接触的情况下,大量的墨液会从该接触点流入第二图像侧,会扩大至第二图像区域内。当发生这样的墨液流动时,由于图像显著劣化,故难以得到防渗的效果。
若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那样形成第三图像,则即使墨液点的落下位置偏移而在剔除对象像素形成了点,如前所述,大量的墨液也不会扩流到第二图像区域内。可最小限度地抑制墨液的渗透。
<关于形成第三图像的定时>
落于介质上的墨液点,虽然落下当初保持球形,但是逐渐破坏而扩大成圆盘状。然后,在图像交界部,扩大后的墨液点彼此之间接触,不久就如图5C所示,通过相互接触而混合在一起。即,在形成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后又经过了某一程度的时间之后,在两个图像的交界部,墨液彼此之间接触而发生渗透的可能性大。因此,第三图像应该在形成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之前形成,或者应该在形成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后不经过时间而直接形成。尤其,两个图像之间的墨液渗透发生在墨液彼此之间接触的瞬间,所以优选在印刷时最先形成第三图像。
===关于图像处理方法===
对用于在形成第三图像的同时进行印刷的图像轮廓处理的方法进行说明。本处理在前述的颜色变换处理和半色调处理之间由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以下,说明用CMYK的4颜色的墨液进行印刷时用黄色形成第三图像的情况下的图像处理方法。
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轮廓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处理中,经由S101~S109的工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轮廓外侧)的像素用黄色墨液形成第三图像,此外,生成与第三图像相邻的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被剔除后的图像数据。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S101·S102>
将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颜色变换处理所得到的、针对CMYK的4颜色各1张共计4张所形成的灰度级形式的图像数据,作为原始图像(S101)。这里,各像素取0~255的256灰度的值,灰度值为0的像素表示未添加墨液而是白色,灰度值为255的像素表示按照使以最大直径形成墨液点的方式添加了墨液。
然后,对4张原始图像进行合计,作成表示作为整体的墨液注入量的图像数据ImgO(S102)。
<S103:轮廓像素提取处理>
对墨液注入量图像ImgO,应用正负符号不同的2种拉普拉斯滤波器,进行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一图像侧(以后也称为轮廓内侧)像素的提取(S103A)、及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以后也称为轮廓外侧)像素的提取(S103B)。
图14示出拉普拉斯滤波器(内侧用及外侧用)的一例。图14A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拉普拉斯滤波器。该拉普拉斯滤波器是由3×3矩阵构成、根据某一输入像素(i,j)及其上下左右的像素(i,j-1)、(i,j+1)、(i-1,j)、(i+1,j)进行运算来提取形成图像轮廓的像素的4邻域型的2次微分滤波器。在内侧用滤波器和外侧用滤波器中,矩阵系数的正负为相反的关系,分别能提取轮廓内侧和轮廓外侧。按照使应用拉普拉斯滤波器后的像素的灰度值在0~255范围内的方式进行修整(Clipping)。即,在灰度值为负的情况下设为0,即作为空白状态进行处理,相反,在灰度值在256以上的情况下设为255,即作为100%形成点的状态进行处理。
此外,拉普拉斯滤波器也能够使用图14B所示的8邻域型。此时,利用中心像素(i,j)及其周围的8像素进行运算。另外,所使用的滤波器也不一定限定于拉普拉斯滤波器,只要能够提取轮廓即可,也可以使用sobel滤波器等。
图15示出通过轮廓(内侧·外侧)的提取处理(S103A,S103B)而提取出轮廓的图像的例子。图15A表示原始的墨液注入量图像ImgO,图15B表示由内侧用滤波器提取了轮廓内侧的图像ImgA,图15C表示由外侧用滤波器提取了轮廓外侧的图像ImgB。
在轮廓内侧像素提取处理(S103A)中,提取在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大的第一图像和与第一图像相比每单位像素的墨液喷出量小的第二图像的交界部中、第一图像侧(第一图像的轮廓内侧)的像素。提取出的轮廓内侧像素作为信息而包括由内侧用滤波器计算出的灰度值,且提取出的轮廓内侧像素作为第一图像的灰度值和第二图像的灰度值的中间灰度的值被计算出。同样,在轮廓外侧像素提取处理(S103B)中,提取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的第二图像侧(第一图像的轮廓外侧)的像素,该轮廓外侧像素的灰度值作为第一图像的灰度值和第二图像的灰度值的中间灰度的值被计算出。
<S104:2值化处理>
针对由S103提取出的轮廓图像(内侧·外侧),基于规定阈值进行2值化。即,对于具有某值以上的灰度值的像素,使其灰度值为255,对于具有该值以下的灰度值的像素,使其灰度值为0。
通过2值化处理,表示在S103A中作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中间灰度的灰度值提取出的轮廓部分内侧的像素的图像ImgA,成为表示只有轮廓部分内侧像素的灰度值为255、除此之外的非轮廓部分的像素灰度值为0的白色的图像ImgA’(S104A)。同样,由S103B提取出了轮廓部分外侧的像素的图像ImgB,成为表示只有轮廓部分外侧像素的灰度值为255的图像ImgB’(S104B)。
<S105:膨胀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通过剔除轮廓外侧像素的更靠外1像素份的外侧的像素的黄色成分,从而提高了防止墨液渗透的效果。为了指定该剔除像素,首先,使由S104得到的形成内侧轮廓图像ImgA’及外侧轮廓图像ImgB’的像素,沿着与他们相邻的像素方向膨胀(S105A、S105B)。这里,所谓膨胀是指:在与某一像素相邻的像素中只要有一个像素是分配有高浓度的灰度值的像素,则将该像素本身也设为高浓度的灰度值。图16示出由膨胀处理(S105A,S105B)对内外的轮廓像素进行膨胀后的图像的例子。图16A表示2值化处理(S104A)后的轮廓内侧的图像ImgA’,图16B表示由膨胀处理(S105A)对轮廓内侧像素进行膨胀后的图像ImgA”。同样,图16C表示2值化处理(S104B)后的轮廓外侧的图像ImgB’,图16D表示由膨胀处理(S105B)对轮廓外侧像素进行膨胀后的图像ImgB”。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S104的2值化处理,表示内外的轮廓图像的ImgA’及ImgB’成为灰度值为255的轮廓图像。因此,通过进行膨胀处理,如图16B及图16D所示,与内外的轮廓像素相邻的两侧的各1像素的灰度值也为255。即,得到了具有以轮廓内侧像素为中心的3像素份的宽度的图像ImgA”、及具有以外侧轮廓像素为中心的3像素份的宽度的图像ImgB”。
<S106:图像差分处理>
为了指定从原始图像中剔除的对象的像素,生成在S105B中得到的轮廓外侧图像ImgB”和在S105A中得到的轮廓内侧图像ImgA”之间的差分图像ImgC(S106)。图17示出由图像差分处理(S106)得到的图像的例子。图17A表示膨胀处理(S105B)后的轮廓外侧的图像ImgB”,图17B表示膨胀处理(S105A)后的轮廓外侧的图像ImgA”。并且,图17C表示从ImgB”中差分去除ImgA”后的图像ImgC。
为了生成ImgC,从ImgB”的灰度值中减去ImgA”的灰度值即可,但是在灰度值为负的情况下,通过与前述同样的修整,能够使灰度值设为零。因此,如图17C所示,ImgC成为表示只有比外侧轮廓像素更靠外侧(第二图像侧)的1像素份的灰度值为255的图像。该像素成为剔除对象的像素。
<S107:黄色成分相加处理>
接着,为了用黄色墨液形成第三图像,生成用黄线表示轮廓外侧1像素份的图像ImgY。图18示出由黄色成分相加处理(S107)得到的图像的例子。图18A表示从原始图像中只提取出黄色成分后的图像,图18B表示由2值化处理(S104B)得到的表示轮廓外侧的像素的图像ImgB’,图18C表示将这些图像相加后的黄色成分图像ImgY。
在本处理中,相加原始图像的黄色成分、和通过2值化而外侧轮廓部分的1像素份的灰度值成为255的图像ImgB’,从而得到外侧轮廓部分的1像素份的灰度值为255的黄色成分图像(ImgY)(S107)。
<S108:生成黄色行剔除图像>
图19示出对与轮廓外侧相邻的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进行剔除(S108)并最终完成轮廓处理(S109)后的图像的例子。图19A表示黄色成分相加处理(S107)后的图像ImgY,图19B表示图像差分处理(S106)后的成为剔除对象的图像ImgC,图19C表示从ImgY中差分去除ImgC后的图像ImgY’,图19D表示在ImgY’上加上原始图像的CMK成分后的图像ImgE。
首先,进行黄色行剔除处理(S108),通过从由S107生成的黄色成分图像ImgY中减去剔除对象的图像ImgC,从而在轮廓外侧部用黄色墨液形成了第三图像,进而生成对相邻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进行剔除后的状态的图像ImgY’。由此,得到了图19C所示的、形成轮廓外侧部的像素的灰度值为255且与轮廓外侧部的像素相邻的1像素份的灰度值为0的黄色成分图像ImgY’。
<S109:轮廓处理结束>
最后,通过在ImgY’上加上原始图像的黄色以外的成分(KCM成分),从而得到了对原始图像实施了轮廓处理(在轮廓外侧的1像素份的区域用黄色墨液形成第三图像,进而对与该第三图像相邻的外侧的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进行剔除的处理)后的状态的图像ImgE(S109)。
结束轮廓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接着移行至半色调处理。在被实施了轮廓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中,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1像素份,形成有由灰度值255的黄色成分构成的第三图像,而且处于一种与第三图像的外侧相邻的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被剔除后的状态。通过对该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应该在第三图像区域以高密度添加黄色墨液的点。由此,从第一图像侧溢出的墨液扩撒至第三图像区域内,可防止墨液进入(渗透)第二图像侧。
此外,由于剔除了与第三图像相邻的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所以能够在轮廓部的变更不变得醒目的情况下遮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能够得到更大的防渗效果。
另外,也可以进行另外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相加第三图像的处理。通过前述的处理,能够指定在图像数据上形成第三图像的位置(第一图像的轮廓外侧像素)。因此,对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该轮廓外侧像素另外施加用最大灰度值(1位时为1,2位时为4)形成黄色墨液点的处理,进而进行剔除其外侧像素的黄色成分的处理。根据该方法,即使假设在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中存在第三图像区域内未形成点的空白的像素,由于在该空白像素中也重新形成了点,故能够可靠地形成第三图像,从而防渗效果也变得可靠。
===总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由喷墨打印机所形成的相邻的两个图像(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的交界部的第二图像侧的1像素份,用最大的灰度值(255)印有黄色墨液,从而形成第三图像。
由此,使从第一图像溢出的墨液在第三区域内引导并扩散,能够防止墨液扩流至第二图像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图像形成为沿着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边界线的连续的区域。
由此,能够较广地使墨液从第一图像向第三图像扩散,能够得到更大的防渗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CMYK中亮度最高的黄色墨液形成第三图像。
由此,不易使图像交界部(图像轮廓)的变更变得醒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剔除了与第三图像相邻的像素中的第二图像侧的1像素份的黄色成分。
由此,在用黄色形成了第二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完全遮断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能够得到更大的墨液防渗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对被实施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上的第三图像形成区域另外实施喷出墨液的处理。
由此,即使使用任何的半色调方法,在第三图像区域也一定形成墨液点,所以能够可靠地得到防渗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应该在形成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之前形成第三图像。
由此,由于从第一图像溢出的墨液在流入第二图像之前一定流入第三区域,所以容易得到防渗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对作为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等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并不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更及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括其等价物。尤其是下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关于印刷装置>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图像的印刷装置的一例,虽然说明了喷墨打印机,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彩色滤波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細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机、液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尤其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片制造装置等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液体喷出装置中,应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技术。
<关于所使用的墨液>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使用CMYK的4颜色的墨液进行印刷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淡蓝绿色、淡品红色、白色、透明等CMYK以外颜色的墨液进行印刷。
<关于墨液的亮度>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针对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而对亮度差给予的影响进行了说明,但是给予这样影响的要素并不只限定于亮度。实际上,墨液的亮度在视觉上带来最大的影响,优选在考虑例如墨液点直径、墨液的色差、介质的种类或颜色等可在视觉辨认上带来影响的要素后,来确定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
<关于压电元件>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用于喷出液体的动作的元件,虽然例示了压电元件PZT,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元件。例如、也可以使用发热元件或静电促动器。
<关于打印机驱动程序>
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处理也可以在打印机侧进行。此时,通过安装了打印机和驱动程序的PC来构成印刷装置。
<关于其他装置>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头41与滑架一同移动类型的打印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打印机的头被固定的所谓的行式打印机。

Claims (7)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A)头部,其喷出墨液;和
(B)控制部,其使所述头部喷出墨液,并且,在相邻地形成第一图像和与第一图像不同的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对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使所述头部以比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图像而喷出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量大的喷出量喷出所述墨液,从而形成第三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图像形成连续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第三图像的墨液的亮度在形成第二图像的墨液的亮度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黄色墨液形成所述第二图像的情况下,剔除与所述第三图像相邻的像素中所述第二图像侧的像素的黄色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了图像数据的半色调处理之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头部向形成所述第三图像的像素另外喷出墨液。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及所述第二图像之前,形成所述第三图像。
7.一种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使头部喷出墨液来形成第一图像的步骤;
通过使头部喷出墨液来与所述第一图像相邻地形成不同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二图像的步骤;和
通过使头部以比为了形成所述第二图像而喷出的每单位像素的墨液量大的喷出量喷出墨液,从而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交界部分的第二图像侧的像素上形成第三图像的步骤。
CN2010102699667A 2009-09-16 2010-08-31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Pending CN1020197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901A JP2011062899A (ja) 2009-09-16 2009-09-16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09-214901 2009-09-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9759A true CN102019759A (zh) 2011-04-20

Family

ID=43334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99667A Pending CN102019759A (zh) 2009-09-16 2010-08-31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63349A1 (zh)
EP (1) EP2299389A3 (zh)
JP (1) JP2011062899A (zh)
CN (1) CN1020197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9746A (zh) * 2020-11-27 2022-05-31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处理液数据打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817B2 (ja) * 2012-11-30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000913B2 (ja) * 2018-02-26 2022-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3127A2 (en) * 1992-08-11 1994-02-16 Xerox Corporation Color spatial filtering for thermal ink jet printers
CN1083775A (zh) * 1992-07-24 1994-03-16 佳能株式会社 使用不同性能墨水的喷墨记录方法及其设备
US5798776A (en) * 1994-09-16 1998-08-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lor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5933577A (en) * 1993-10-04 1999-08-03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olor images
US6015206A (en) * 1995-11-21 2000-01-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leed avoiding, color ink jet printing
CN1275485A (zh) * 1992-10-30 2000-12-06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喷墨记录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5794B2 (ja) * 1991-12-13 2001-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633663A (en) * 1992-03-31 1997-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093489B2 (ja) * 1992-11-12 2000-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3029174B2 (ja) * 1993-10-28 2000-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309112A (ja) * 1999-02-26 2000-11-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で読み出し可能な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US6561610B2 (en) * 2000-10-05 2003-05-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with reduced outline bleeding
JP3994651B2 (ja) 2000-10-05 2007-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75A (zh) * 1992-07-24 1994-03-16 佳能株式会社 使用不同性能墨水的喷墨记录方法及其设备
EP0583127A2 (en) * 1992-08-11 1994-02-16 Xerox Corporation Color spatial filtering for thermal ink jet printers
CN1275485A (zh) * 1992-10-30 2000-12-06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喷墨记录方法和装置
US5933577A (en) * 1993-10-04 1999-08-03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olor images
US5798776A (en) * 1994-09-16 1998-08-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lor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6015206A (en) * 1995-11-21 2000-01-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leed avoiding, color ink jet printi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9746A (zh) * 2020-11-27 2022-05-31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处理液数据打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99389A3 (en) 2012-06-13
US20110063349A1 (en) 2011-03-17
JP2011062899A (ja) 2011-03-31
EP2299389A2 (en)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91962B2 (en)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printer
US2006007199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2039727B (zh) 印刷装置和印刷方法
US10609252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interpolation of missing image dots
CN104070781A (zh) 标签生产装置及标签生产方法
CN102019759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US9254647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discharge method
EP2106921A3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US10496906B2 (en) Inkjet printer
CN102673204B (zh) 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EP3616929A1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4168851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2152627A (zh) 印刷装置
JP201414102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20190014227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10442210B2 (en) Inkjet printer
US8556362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recording by causing a recording head to eject ink
US10414168B2 (en) Inkjet printer and printing method
JP2016187897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7305983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2006240297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1031530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US10110778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and printing system
JP2001191504A (ja) プリンタ制御装置
US8550581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printing execution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