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39C - 彩色显像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彩色显像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39C
CN1020139C CN 89102569 CN89102569A CN1020139C CN 1020139 C CN1020139 C CN 1020139C CN 89102569 CN89102569 CN 89102569 CN 89102569 A CN89102569 A CN 89102569A CN 1020139 C CN1020139 C CN 102013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
lens
electron beam
mentioned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8910256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234A (zh
Inventor
下间武敏
蒲原英治
菅原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3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Abstract

彩色显像管装置具备一列型电子枪部、偏转部及荧光屏部,该电子枪部具备发生相互平行的三个电子束并对其进行控制、加速的电子束形成部和使三个电子束聚焦并集中的主电子透镜部。此主电子透镜部具有对三个电子束共同作用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及对各电子束赋予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强的发散作用且使三个电子束在相互平行的状态下入射到非对称电子透镜的电子束形成手段。电子束形成手段设在非对称电子透镜的电子束形成部一侧。

Description

本发明为彩色显像管装置,特别涉及具有使排列成一列式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对这些电子束共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进行聚焦及会聚的电子枪的彩色显像管装置。
图12为表示一般的彩色显像管装置的水平断面的图。
在图12中,彩色显像管装置1具备具有荧光屏面2的面板3,经漏斗部4连到该面板3的侧壁部3a的管颈5,装在该管颈5内部的电子枪6,从漏斗部4直到管颈在其外壁上装着的偏转装置7,设在上述荧光屏面2的对面并保持预定间隔且具有多个孔8的荫罩9,从上述漏斗部4的内壁到上述管颈5的一部分上均匀涂敷的内部导电膜10和涂敷在漏斗部4的外部上的外部导电膜11,及设在漏斗部4的一部分上的阳极端子(未图示)。
且,在荧光屏面2上涂敷有许多成条状或点状的红色发光荧光体、绿色发光荧光体及蓝色发光荧光体,从电子枪6射出来的三个电子束BR、BG及BB由荫罩9进行选择并轰击各自的荧光体而使其发光。
又,电子枪6具有用以发生作一列式排列的平行的三个电子束BR、BG及BB使其加速并对其进行控制的电子束形成部GE和用以使这些电子束聚焦并会聚的主电子透镜ML。且,通过由上述偏转装置使三个电子束BR、BG、BB在整个荧光屏面上偏转扫描而形成光栅。
使三个电子束会聚的方法如例如美国专利2957106号的说明书所示,其技术为使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束从一开始就倾斜并进行 会聚,又如美国专利3772554号说明书所示,其技术为通过使设在电子枪电极上的通过三个电子束用的开口中的一部分即电极的两侧的开口从电子枪的中心轴稍向外侧偏心,使电子束进行会聚,以上任何一种都已广泛被采用。偏转装置基本上具有用以发生使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上偏转的水平偏转线圈和使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上偏转的垂直偏转线圈。在实际的彩色显像管装置中使电子束偏转时由于三个电子束点的在面板处的会聚会逐渐被破坏,故需在防止此会聚的破坏上面下功夫。这被称为会聚自由系统,通过使水平偏转磁场为枕形及使垂直偏转磁场为桶形,作为三电子束能在自会聚型磁场荧光面整个范围内会聚。
如上所述,彩色显像管通过采用多种开发技术,使质量提高,但随着管子的大型化和高质量化的普及,正在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即存在的问题是:1.在电子束的在荧光屏上的点的直径的问题,2.偏转时的荧光屏周边部分上的电子束点的畸变问题,3.在整个荧光屏面上的会聚问题。
如管子成为大型化,则从电子枪到荧光屏面上的距离变长,电子透镜的电子光学上的倍数变大,在荧光屏上的点径变大,而使析象度变坏。要使点径变小,就必须使电子枪的电子透镜的性能提高。
一般主电子透镜是通过将具有开口的多个电极同轴地进行配置并各自加上预定的电位而形成的。这样的静电透镜因电极结构的不同而具有若干种,但基本上是通过使之形成电极开口直径作得很大的大口径透镜,或使电极间的距离增大并使电位的变化减缓而形成长焦距透镜,可使透镜性能提高。
但,因彩色显像管的电子枪一般封入在由很细的玻璃圆筒所作成的管颈内,故首先电极的开口即透镜口径在物理上受到制约。且在电极间所形成的聚焦电场为了作成不致受到管颈内的其他不希望的电场的影响,而使电极间的距离受到限制。
特别是,在如荫罩型彩色显像管那样使三个电子枪作三角形配置或一列式配置而成为一体化时,由于存在的优点是如上所述,电子束间隔(Sg)越小,则越容易使三个电子束在整个荧光屏面的附近会聚于一点上,且偏转功率小,故为了使电子枪的间隔缩小,而电极的开口不得不做得更小。
因此,想出的方法为使并列在同一平面上的三个电子透镜完全重合而成为1个大电子透镜,通过此大口径电子透镜,可使电子透镜的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图13为在光学上对此进行图示的图。如图所示,放映出的电子束的核心变小,但如从整个电子束角度看,其结果尚不十分令人满意。即电子束间隔为Sg的三个电子束BR、BG、BB如通过1个共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LEL,则如图13所示在中央的电子束BG正好聚焦的状态下,两侧的电子束BR、BB呈过聚焦状态,且一旦成为过会聚状态,则均会伴随较大的彗形像差,在荧光屏101上三个电子束点SPR、SPG、SPB的距离大大拉开,而两侧的电子束发生畸变。
调整这三个电子束的聚焦状态而要想使彗形象差部分减小的话,如使三个电子束的间隔Sg相对于电子透镜LEL的透镜口径D有某种程度减小,则实用上就会变成没有问题,而关于三个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会聚状态,必须使Sg极小,但在电子束发生部的机械上的配置方面是有限度的。
因此,在特公昭49-5591号公报(美国专利3,448,316号说明书)及美国专利4,528,476号说明书中如图14所示,预先使要入射到电子透镜LEL上的三个电子束具有倾角θ,并作成使三个电子束能同时通过电子透镜LEL的中央部,以调整三个电子束的聚焦状态,其后通过第2透镜LEL2使发射着的两侧的电子束在相反方向上作很大的偏转(φ°),从而使三个电子束会聚在荧光屏上。其结果是三电子束的聚焦和会聚得到改善。但留下的问题是对两侧的电子束 来说,发生很大的偏转像差或彗形像差。
如上所述利用对三个电子束共同作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是困难的,且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口径电子透镜的性能。
这样,为使彩色显像管装置的图像性能进一步提高,通过采用对三个电子束共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可提高电子枪的性能,并可有效地使荧光屏面上的束点直径减小,而在现有技术中则不能充分地发挥大口径电子透镜的性能,存在的问题是难以进一步提高彩色显像管装置的图象性能。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彩色显像管装置的图象性能,可望得到备有能充分发挥大口径电子透镜的性能的电子枪的彩色显像管。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这种已有技术的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备有可通过三个电子束共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同时很容易地进行对各电子束的聚焦和会聚,且能充分发挥此大口径电子透镜的性能的电子枪的彩色显像管。
即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装置备有一列式电子枪部、偏转部及荧光屏部,且通过偏转部使从上述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进行偏转扫描,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枪部具备发生三个电子束、并对其进行加速和控制的电子束形成部,及使该电子束进行聚焦和会聚的主电子透镜部,在该主透镜部上有对三个电子束共同作用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该非对称电子透镜对三个电子束分别作用的水平方向的会聚力比垂直方向的会聚力弱,入射到该非对称电子透镜的三个电子束的轴相互是平行的,且各电子束为它的发散强度在垂直方向上比在水平方向上强的电子束。
向上述非对称电子透镜入射的各电子束并不意味着是对水平方向有发散性的电子束。也含有下列场合即为对水平方向有聚焦性的电子束。
又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装置具备一列式电子枪部、偏转部及荧 光屏部、且通过偏转部使从上述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进行偏转扫描,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枪部具备发生三个电子束并对其进行加速和控制的电子束形成部和使该电子束聚焦并会聚的主电子透镜部,在该主电子透镜部上有对三个电子束共同作用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该非对称电子透镜具有对三个电子束共用的圆筒电子透镜和在该圆筒电子透镜的透镜区域内使三电子束共同通过的非圆形电子束通过孔并在非对称电子透镜的前段上具有射入该非对称电子透镜的三个电子束的轴相互成平行状、且使电子束成为其发散强度在垂直方向上比水平方向上强的电子束的电子束形成手段。
在本发明中向电子枪的主电子透镜入射的电子束的束轴相互是平行的,各电子束设计成在垂直方向上的发散比水平方向强。
另一方面在主电子透镜部上具有对三个电子束共同作用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该非对称电子透镜设计成对电子束起作用的水平方向上的聚焦力比垂直方向上的聚焦力弱。
在这样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部上一旦射入上述的特定的电子束,则入射的电子束受到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的透镜作用,放映在荧光屏上的三电子束成为有良好的会聚、且各电子束的直径小又不畸变。且三电子束因通过大口径透镜,故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作为大口径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在入射到主电子透镜上的各电子束不向水平方向进行扩散,即大致平行时,可得到最佳的会聚和聚焦特性。
又为了与本发明进行对比,使入射到主电子透镜的各电子束作成在水平方向上及垂直方向上都大致平行,而其他各条件按本发明者,其聚焦特性差。
以下继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装置的主要部分的X-Z断面 图,
图2为实施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装置的主要部分的Y-Z断面图,
图3及图4为与图1及图2对应的等效光学图,
图5及图6为说明本发明的大口径电子透镜的图,
图7为表示用以形成本发明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的电极的图,
图8、图9及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断面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及已有例的电子束形状的图,
图12为一般的彩色显像管装置的概略断面图,
图13及图14为已有技术的说明图。
图1表示在实施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装置的管颈部附近的荧光屏部的一部分的X-Z面的断面图,图2仅仅表示电子枪部的Y-Z面的断面图。
在图1、图2中配置在管颈5内的电子枪部100由阴极K、第一栅极G1、第二栅极G2、第三栅极G3、第四栅极G4、第五栅极G5、第六栅极G6、第七栅极G7和支持这些电极的绝缘支持体BG及管壳间隔器112所组成,电子枪100被固定在管颈下部的心柱杆113上。
上述阴极K在内部各自具有灯丝,并发生三个电子束BR、BG、BB
又第一栅极G1、第二栅极G2具有与上述三个阴极K相对应的三个较小的电子束通过孔,在此部分上对从阴极K射出的电子束进行控制和加速,形成所谓的电子束形成部。下面,第三栅极G3、第四栅极G4、第五栅极G5同样地具有与三个阴极K相对应的三个较大的电子束通过孔。
在第五栅极G5的靠近第六栅极一侧上在与一列式排列方向(X -Z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四个电极20、21、22、23配置成夹有三个电子束通过孔52R、52G、52B,在第六栅极G6的靠近第五栅极G5一侧上与一列式排列方向相平行,并在三个电子束通过孔61R、61G、61B的上下两部分上配置2个电极24、25,第五栅极G5侧的四个电极20、21、22、23和第六栅极G6侧的2个电极24、25相互重叠配置,如在第五栅极G5和第六栅极G6之间加上电压,则在第五栅极G5的四个电极板和第六栅极G6的二个电极板之间分别形成四极子透镜。
又第六栅极G6实质上为圆筒状电极在其靠近第五栅极G5一侧上,设有和第五栅极G5的电子束通过孔52R、52G、52B有同样大小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孔61R、61G、61B,而在其靠近第七栅极G7一侧上,则设有一个大的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62。并且在此圆筒电极内部,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上配置电极60,该电极上具有长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63,且其形状为在一列式排列方向(X方向)上的直径长。
此电子束通过孔63位于距第六栅极G6的靠近第七栅极一侧的端部仅为预定距离a的地方,对于大圆形电子束通过孔62的直径D6来说,有着a<D6的关系。
第七栅极G7和第六栅极G6的一部分相重叠,且第七栅极是包含圆筒形电极式的第六栅极G6的实质上为圆筒形的电极,在第七栅极和第六栅极G6的大圆形电子束通过孔62之间实质上形成大口径圆筒透镜。
在第七栅极G7的圆筒形电极的内部,在从第六栅极端部起向荧光屏部2一侧仅离开预定距离b之处,设置具有在一列式排列方向(X方向)上直径短的长圆形电子束通过孔73的电极70,对第七栅极G7的圆筒直径D7来说,有着b<D7的关系。
又在本实施例中设a>b。在图1中表示电极60和70。
在第七栅极G7的前端外周上装有管壳间隔器112,它与从漏斗4的内壁涂敷到管颈5内壁上的导电膜10相接触,并作成从设置在漏斗上的阳极端子上供给阳极高压。在第七栅极G7的前端上也可放置对由偏转线圈产生的磁场进行较正的磁场校正元件。以上的阴极K,及从第一栅极G1到第七栅极G7都用绝缘支持体进行固定和支持。
又,从管颈5到漏斗4装有偏转线圈,该偏转线圈7由用以使从电子枪射出的三个电子束BR、BG、BB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偏转的水平偏转线圈和垂直偏转线圈组成。并配置用以对电子束的轨迹进行调整的多极磁铁51。
上述电子枪作成除第7栅极G7外所有电极都经心柱杆113从外部加预定电压。
在上述电极的构成中,例如令阴极K加上约150V的截止电压,并在其上加图像信号,令第一栅极G1为接地电位,第二栅极G2加500V-1KV,第三栅极G3加5-10KV,第四栅极G4加500-3KV,第五栅极G5加5-10KV,第六栅极G6加上比第五栅极G5略高的5-10KV,第七栅极G7加阳极高压25-35KV。
由于加上这样的电位,故从各阴极K根据其调制信号而发生的电子束通过阴极K、第一栅极G1、第二栅极G2,如图3、图4所示形成相交区最小截面CO,并通过由第二栅极G2及第三栅极G3所形成的预聚焦透镜PL进行少量聚焦,形成假想的交叉点VCO,且边发散边进入第三栅极G3。进入第三栅极G3的各电子束BR、BG、BB在由第三栅极到第七栅极所形成的主电子透镜部ML1中受到聚焦作用且两侧的电子束受到会聚作用,而聚焦和会聚到荧光屏2上。图3、图4分别为对应于图1、图2的等效的光学上的模型。
用图3、图4的光学模型对从第三栅极G3到第七栅极G7所形成的主电子透镜部的透镜作用详细进行说明。
形成假想交叉点VCO并进入到第三电极G3的各电子束通过由第三栅极G3、第四栅极G4、第五栅极G5所形成的各个弱的单电位透镜EL2(第二电子透镜)分别少量聚焦。
又,在第五栅极G5上,如上所述,由于在垂直于一列式排列方向(X-Z平面)的方向上,配置4个电极20、21、22、23,并在第六栅极G6上在平行于一列式排列方向的方向上配置二个电极24、25,故如在第五栅极G5和第六栅极G6之间加上电压,即在这些电极之间形成四极子透镜QEL。因而入射到此处的电子束受到透镜作用,并向着大口径电子透镜LEL前进,且使垂直方向上的发散比水平方向强。由四极子透镜QEL产生的上述发散力的强度应根据在荧光屏上放映出的电子束的扁圆情况或会聚度进行加减、因此要适当地选择上述六个电极20、21、22、23、24、25的各自的尺寸或相对间隔等。在本发明中,最好将四极子透镜QEL作成从四极子透镜QEL中出来的电子束为在垂直方向上发散,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大致成平行的电子束。
通过这样的四极子透镜QEL的电子束如射入到大口径透镜LEL上,则受到大口径透镜的透镜作用,最终在荧光屏上放映出的电子束表示有良好的会聚和聚焦特性。
用图1、图5对此点进行详细说明。
大口径透镜部LEL具有前段部的透镜CL和后段部的透镜DL,并从整体上可将其视为一个大口径电子透镜LEL。
即,在第六栅极G6的圆筒电极内部上由于存在在水平方向上为细长的电子束通过口63,故等于从第七栅极渗透来的高压电场经电子束通过口63产生畸变并产生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有弱的聚焦力作用和在垂直方向(Y方向)上有强的聚焦力作用的前段的聚焦透镜CL。另一方向在第七栅极G7的圆筒电极内部存在在垂直方向上细长的电子束通过口73,故等于从第六栅极渗透来的低压电场 经电子束通过口73产生畸变并产生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有强的发散力作用及在垂直方向(Y方向)上有弱的发散力作用的后段的发散透镜DL。且,作为整个大口径电子透镜LEL来说作成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有弱聚焦作用,而在垂直方向(Y方向)上有强聚焦作用。
即,形成共用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在此处就在实施例中的会聚和聚焦特性进行说明。
入射到共用的大口径透镜LEL上的三个电子束,因其轴相互平行,故受到大口径透镜LEL的水平方向上的弱的聚焦力的作用,在荧光屏上能良好地进行会聚。
在图13所示的共用的大口径透镜LEL的水平方向的聚焦力强时,这可与在荧光屏上三电子束进行过会聚的情况相对照。
现就电子束的聚焦特性进行说明。
通过四极子透镜QEL的电子束在通过此处期间虽然作用不大,但在水平方向上受到聚焦作用,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发散作用。且在大口径透镜LEL处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弱聚焦作用,且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强聚焦作用,故在荧光屏上成为聚焦良好的电子束。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G3、G4、G5之间所形成的各个弱的单电位透镜EL2(第二电子透镜)是用于调整向大口径电子透镜LEL入射的电子束的直径大小或整个主电子透镜部ML1的聚焦状态,在本发明中可在此透镜EL2部上设置位于大口径电子透镜的透镜区域之外的非对称透镜。
为使说明简化,如不考虑加给弱聚焦作用的第2电子透镜EL2,则从位于轴上的假想的交叉点VCO出来的电子束在非对称透镜QEL部上在水平方向上聚焦成对各电子束的轴几乎大致成平行状态,故水平方向的假想交叉点VCOH远到从阴极起向后方无限
为此,作一列式排列的平行的三个电子束通过大口径电子透镜LEL会聚到荧光屏上,同时各电子束成为在荧光屏上进行聚焦。如换句话说,这是指关于水平方向上的大口径电子透镜的象点侧的焦点位于荧光屏上。但在实际上为了透镜的球面象差或从阴极射出来的电子束的发射(emittance)而有必要调整QEL的强度和LEL的强度。另一方面,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是在非对称透镜QEL部上被发散(或弱聚焦),垂直方向的假想交叉点VCOV与水平方向的VCOH相比位于靠荧光屏侧相当近之处,并通过大口径电子透镜LEL受到强聚焦作用,使各电子束在荧光屏上聚焦。
因此,在一列式排列的三个电子束会聚的同时,各电子束在荧光屏上作圆形聚焦。
上述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举例如下:
阴极间隔Sg=4.92mm
各电极的开孔直径G1φ,G2φ=0.62mm
G3φ,G4φ,G5φ,G6Bφ(G6电极的底端开口直径)=4.52mm
G6Tφ(G6电极的顶端开口直径)=D6=25.0mm
G7φ=D7=28.0mm
电极26=
Figure 891025693_IMG2
电极27=
Figure 891025693_IMG3
各电极的长度G3=6.2mm,G4=2.0mm
G5=35.4mm    G6=30.0mm
电极20-23=4mm,电极24,25=4mm
各电极的间隔
G1/G2=0.35mm,G2/G3=1.2mm
G3/G4,G4/G5=0.6mm
a=11.0mm,b=6.0mm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作成在大口径电子透镜LEL的后段部上可得到在水平方向上有强的发散力的透镜状态,故如图6所示,从该大口径电子透镜中出来会聚到荧光屏上的三个电子束在偏转中心面上的间隔SD与单纯地进行会聚时(图中虚线)的间隔SD′相比变得相当小,因而可将三个电子束在整个荧光屏面上进行偏转时的会聚误差抑制得很小或可使偏转功率减小,故可提供高析象度且高质量的彩色显像管。
又在上述实施例中令偏转线圈成为会聚自由(convergencefree)磁场时由于因偏转磁场而引起的电子束畸变很严重,故如作成使第五栅极G5的电压与水平及垂直偏转同步变化,则也可使上述非对称透镜QEL的透镜力改变,以抵消上述偏转畸变,或都也可令偏转磁场为齐一磁场,去掉因偏转磁场引起的电子束畸变,并通过调整图象信号和偏转电流的相互关系而进行会聚。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共用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令双电位型的圆筒透镜为基本型,通过在前段部分a的距离上配置横长的电子束通过孔48,在后段部b的距离上则配置纵长的电子束通过孔50,并设a>b,则由后段部所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发散作用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种情况,a=b时也好,a<b时也好都能形成共用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又例如去掉前段部的横长的电子束通过孔亦可。当然,如其非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孔也可起到具有在垂直方向上比水平方向强的聚焦力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也可给与适当变化。
又,不用说,除双电位型圆筒透镜外也可使用单电位型透镜或扩大电场型透镜等。
又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使向共用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LEL入射的独立的三个电子束中的各电子束在水平方向断面上大致平行, 而在垂直平行断面上则成为发散系统,故在第五栅极G5和第六栅极G6之间设有非对称透镜QEL,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种情况,如上所述既可在第四栅极G4部分上作非对称透镜,或也可在电子束形成部上作非对称透镜,并使各电子束的水平方向断面为大致平行的电子束。
以下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图8、图9分别为与图1、图2相对应的X-Z断面、Y-Z断面,相同的部分以同一号码表示。
在图8、图9中在第五栅极G5的前端上在三个电子束通过口52R-52B的上方和下方有两个电极板53、54,在第51栅极G51的靠近第五栅极侧上同样地在三个电子束通过口511R-511B的上下方上有两个电极板511、512,在第51栅极G51的靠近第六栅极G6侧上在垂直方向上有4个电极板513、514、515、516,同样地在第六栅极G6的靠近第51栅极一侧上也有4个电极板612、613、614、615并作成在垂直方向上夹住三个电子束通过口61R-61G。
第六栅极G6及第七栅极G7和上述实施例时相同,以大口径圆筒透镜为基本型,且其内部包含非圆形的电子束通过口63、73。
如按第五栅极G5、第51栅极G51、第六栅极G6、第七栅极G7次序逐渐加高电位,则在第五栅极G5和第51栅极G51的相对的电极板之间,形成仅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聚焦作用的平行平板透镜FLV(在水平方向没有任何力的作用)、在第51栅极G51和第六栅极G6相对的电极板间,形成仅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聚焦作用的平行平板透镜FLH(在垂直方向上没有任何力的作用)。
此时,作成透镜FLH比透镜FLV聚焦强,因此来自电子束形成部的电子束分别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强聚焦,并成为大致平行的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上少量聚焦,并使仍然在发散的电子束直接向共用的大口径非对称透镜部LEL入射,和上述实施例相同,用大口径 透镜部使三个电子束聚焦和会聚到荧光屏上。
在此实例中供给第五栅极G5的电压为了作成可和流入偏转线圈7的水平及垂直偏转电流H,V同步地向抛物线形状变化,而在外部与动态校正电路72相连。
因此在偏转线圈所产生的水平偏转磁场为强的枕形磁场时,如图11所示在电子束向荧光屏的周边部上偏转时通过枕形磁场在垂直方向上成为强过聚焦状态,而与此同步、电子透镜FLV的聚焦变弱,并使之在垂直断面方向上逐渐成为欠聚焦状态,故可对上述偏转畸变进行校正而成为圆形的电子束。
在此处进一步对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即如图10所示,关于配置在第六栅极G6上的二个电极24、25,其在中央的电子束通过孔部分上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VG由于比在两侧的电子束通过孔部分上的两片电极间的距离VRB小(VG<VRB),故相对于中央的电子束形成的四极子透镜QEL(G)成为比相对于两侧的电子束而形成的四极子透镜QEL(R)及QEL(B)强的四极子透镜。为此,中央的电子束比两侧的电子束更强地聚焦在水平方向上,而渐渐入射到大口径电子透镜LEL上。
通过这样的四极子透镜QEL的电子束和上述的实施例相同如入射到大口径电子透镜上,则受到大口径透镜的透镜作用,而最终映到荧光屏上的电子束表示有更良好的会聚及聚焦特性。
本发明是想通过在主电子透镜部配置对独立的三个电子束共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使透镜性能提高,但此时为了同时满足三个电子束的聚焦和会聚,令上述共用的大口径电子透镜为聚焦力在水平方向上比垂直方向弱的非对称透镜,因此共用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入射的独立的三个电子束分别在水平方向上成为大致平行的电子束,而在垂直方向上成为发散电子束,上述共用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是例如通过设置对从电子束形成部发射出来的独立的三个电子 束共用的圆筒电子透镜及在该圆筒电子透镜的透镜区域内、在阴极侧或荧光屏部侧的至少一侧上使三电子束共同通过的非圆形电子束通过孔而形成的,且在此圆筒电子透镜的透镜区域之外,在阴极侧上配置对三个电子束独立的非对称电子透镜,通过用此电子透镜使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聚焦强,在水平方向上作出大致平行的电子束。
又,换句话说,在上述圆筒电子透镜的透镜区域内,配置在阴极侧上的非圆形电子束通过孔的水平方向实质上比垂直方向要长,而配置在荧光屏侧的非圆形电子束通过孔的水平方向实质上比垂直方向要短。
又,在上述圆筒电子透镜区域之外,配置在阴极侧的对三个电子束成独立的非对称电子透镜也可设有能根据由偏转部分引起的偏转量使该电子透镜的强度可变的手段。
如上所述,如根据本发明的彩色显像管装置,则通过充分地发挥共用大口径电子透镜的性能,能使用此大口径电子透镜从阴极发生的平行的三个电子束分别在最佳聚焦状态和最佳会聚状态下聚焦在荧光屏面上。
因而,可在荧光屏面上实现非常小的束点,并可得到提高了图像性能的彩色显像管装置。

Claims (2)

1、一种彩色显像管装置,备有一列型电子枪部100、偏转部7及荧光屏部2,并通过使从上述电子枪部发射出来的电子束(BR、BG、BB)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偏转扫描在上述荧光屏上放映出图象,上述电子枪部100具备发生相互平行的三个电子束(BR、BG、BB)并对其进行控制及加速的电子束形成部GE,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枪部100还具备使上述三个电子束聚焦并会聚的主电子透镜部ML1,此主电子透镜部ML1由对三个电子束共同起作用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LEL及将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强的发散作用加给各电子束、且在相互平行的状态下使三个电子束入射到上述非对称电子透镜的电子束形成装置QEL组成,上述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LEL至少在上述电子透镜内的发散区域上具有其垂直方向孔径比水平方向孔径大的非圆形电子束通过孔73,同时上述电子束形成装置QEL为由具有配置成在垂直方向上夹住对于电子束的前进方向成平行的电子束的4个电极板20、21、22、23的电极所组成的4极子电子透镜,且此电子束形成装置QEL被设置在上述非对称电子透镜LEL的上述电子束形成部GE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显像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电子透镜部ML1的电子束形成装置QEL的作用为对于入射到上述主电子透镜部ML1的大口径非对称电子透镜LEL上的电子束来说,其中央的电子束要比两侧的电子束在水平方向上聚焦强。
CN 89102569 1988-04-20 1989-04-22 彩色显像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5411/88 1988-04-20
JP9541188A JP2645071B2 (ja) 1988-04-20 1988-04-20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34A CN1037234A (zh) 1989-11-15
CN1020139C true CN1020139C (zh) 1993-03-17

Family

ID=14136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8910256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39C (zh) 1988-04-20 1989-04-22 彩色显像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645071B2 (zh)
CN (1) CN102013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332A (ja) * 1994-07-13 1996-02-02 Hitachi Ltd カラー陰極線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1267939A (ja) 1989-10-25
JP2645071B2 (ja) 1997-08-25
CN1037234A (zh) 1989-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87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KR910009989B1 (ko) 칼라 수상관 장치
CN1134812C (zh) 彩色显像管装置
CN1040925C (zh) 彩色显像管装置
CN1146007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装置
CN1020139C (zh) 彩色显像管装置
CN1058103C (zh) 改善聚焦的阴极射线管
CN1162891C (zh) 阴极射线管装置
CN1320591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装置
CN1084927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用的电子枪
CN1130302A (zh) 采用四极透镜的彩色显示系统
CN1118848C (zh) 清晰度得以改善的彩色阴极射线管
JPH0432138A (ja)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CN1267958C (zh) 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枪
CN1201367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装置
JP3053850B2 (ja)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JP2878731B2 (ja)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KR890003729B1 (ko) 브라운관용 전자총
JP2804052B2 (ja)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JP3735378B2 (ja) 陰極線管
US20020089277A1 (en) Beam forming region having an array of emitting areas
JP2758231B2 (ja) カラー受像管装置
CN1101752A (zh) 电子枪及彩色阴极射线管和图象显示装置
JPH10214574A (ja) カラーブラウン管装置
JPH08227671A (ja) カラー受像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