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3912A - 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3912A
CN102013912A CN2010102752423A CN201010275242A CN102013912A CN 102013912 A CN102013912 A CN 102013912A CN 2010102752423 A CN2010102752423 A CN 2010102752423A CN 201010275242 A CN201010275242 A CN 201010275242A CN 102013912 A CN102013912 A CN 1020139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ase station
trunk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52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川贵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3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39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中继设备处从基站接收第一数据、将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所接收的第一数据中,并向终端设备中继第二数据,第一数据包括表示了从基站到中继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该第二控制信息表示了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通信模式,该第二数据包括添加了第二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在终端设备处接收从基站发送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储在缓冲器中、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第二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第一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并对执行了接收处理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合并。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这里讨论的实施方式涉及通信方法、中继设备、终端设备及基站。
背景技术
近年来,3GPP(第三代伙伴计划)组会议规定了LTE-A(高级)作为LTE(长期演进)的演进通信系统,这是一种诸如蜂窝电话的终端设备的高速数据通信技术。3GPP组会议还探讨了将中继设备用于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通信系统的规范。
图2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的一个示例性结构。在图21中,BS表示基站,RN表示作为中继设备的中继节点,而UE表示作为终端设备的用户设备。
如图21所示,例如,现有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用户设备UE1和用户设备UE2。此外,中继节点RN被包括在小区(基站的通信区域)中,而用户设备UE1和UE2被包括在该中继节点RN的通信区域内。然而,用户设备UE中的任何一个,如用户设备UE2,并不总是被包括在该小区(基站BS的通信区域)中。这里,图21表示了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和两个用户设备UE的通信系统。然而,该小区可以包括在该通信区域中具有多个用户设备的多个中继节点。
在前述的通信系统结构中,例如,当执行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1之间的数据传输时,中继节点RN对数据进行中继以执行数据发送/接收。同样,当执行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2之间的数据传输时,中继节点RN对数据进行中继以执行数据发送/接收。另外,对于各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基站与中继节点RN之间的通信模式不同于中继节点RN与用户设备之间的用户通信模式。这里使用的术语“通信模式”指的是与后面描述的接收过程所需要的模式有关的信息。
接着,参照图22来描述现有通信系统中执行的处理的步骤。图22是例示了现有通信系统中的处理步骤的图。图22中所示的用户设备UE是基站BS的小区中存在的中继节点RN的通信区域中所包括的用户设备。用户设备UE可以是图21中所示的用户设备UE1或者用户设备UE2
例如,如图22所示,基站BS生成向中继节点RN发送数据的信号。中继节点RN从基站BS接收数据,然后对所接收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接着,RN对经过接收处理的数据执行信号生成,或者再编码,然后在预定处理延迟之后将该数据发送给目的地设备,即用户设备UE。然后,在接收到从中继节点RN发送的数据之后,用户设备UE对该数据执行接收处理。
尽管图22描述了从基站BS到用户设备UE的下行链路(DL)中执行的处理的步骤,但还执行在用户设备UE用作源而基站BS用作目的地的上行链路(UL)中的类似处理。
图23例示了现有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接收帧的示例。在图23中,图21中所示用户设备UE1用作基站BS的小区中的中继节点RN的通信区域中的用户设备UE的一个示例。
如图23所示,例如,当基站BS向中继节点RN发送数据时,去往UE1的业务量被包含在一个子帧中。当从基站BS向中继站RN发送数据时,代表了从基站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被存储在帧头中。因此,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区中,然后发送给中继节点RN。接着,中继节点RN执行预定处理,例如对所接收数据的接收处理和记录处理。这里,控制信息例如包括所应用资源的频率、调制方案及编码方案,这些都依通信模式而不同。
另一方面,如果在中继节点RN进行了预定处理延迟之后将数据从中继节点RN发送给用户设备UE1,则表明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等同样被存储在帧头中。该数据被存储在数据区中,然后被发送给数据区。换句话说,从基站BS发送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和从中继节点RN发送到用户设备UE1的数据由于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而具有不同条数的控制信息,而其数据区存储并发送同样的数据。
发明内容
根据多个实施方式的的一个实施例,一种通信方法包括在中继设备处从所述基站接收第一数据、将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所接收的第一数据中,并向所述终端设备中继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一数据包括表示了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该第一通信模式是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设备的通信模式,该第二控制信息表示了第二通信模式,而该第二通信模式是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该第二数据包括添加了第二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在所述终端设备处接收从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储在缓冲器中、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第二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第一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并对执行了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合并。
至少通过权利要求中具体指出的特征、要素和合并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前面的一般描述和后面的具体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是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2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3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4是例示了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的详细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5是例示了在解映射之后将DL数据信号存储到缓冲器中的示例的图;
图6是例示了对缓冲器数据进行解映射以执行似然合并的示例的图;
图7是例示了示例性发送/接收帧及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其执行的示例性处理的图;
图8是例示了利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曲线的示例的图;
图9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中继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通告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例示了由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执行的示例性接收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信息的扩展定义的示例的图;
图13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信息的扩展定义的示例的图;
图14是例示了针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示例性对应表的图;
图15是例示了针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模式的示例性对应表的图;
图16是例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17是例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发送/接收帧的图;
图18是例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利用了电力曲线的示例的图;
图19是例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20是例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21是例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22是例示了由根据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执行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23是例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的示例性发送/接收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在于不能通过通信系统的简单结构来实现对其接收特性的改善。
具体地说,现有通信系统在中继节点RN的通信区域中的用户设备UE当中包括具有来自基站BS的较高无线电波强度的用户设备UE。尽管用户设备UE能够直接从基站BS接收无线电波,但要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是基于适合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不能够直接在用户设备UE中进行接收处理。换句话说,现有通信系统不能利用具有高无线电波频率的接收数据。
合并来自多个路径的信号的技术需要特定的控制来改善各规定设备中的分集效应。换句话说,这种合并来自多个路径的信号的技术需要复杂的结构来合并来自各路径的信号。结果,前述现有技术需要其复杂的结构来实现对通信系统的接收特性的改善。
因此,本申请公开的任何技术都是考虑到现有技术固有的前述问题而作出的,并且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中继设备、终端设备和基站,它们能够以简化的结构来改善通信系统的接收特性。通过合并直接从基站接收的接收信号和通过预定设备而接收的接收信号来改善数据接收端的分集效应的技术是需要的。
因此,本申请公开的通信方法、中继设备、终端设备和基站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以其简单的结构对增强通信系统的接收特性发挥了有益的效果。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中公开的通信方法、中继设备、终端设备和基站的多个示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示例中的任何一个。
现在来参照图1,首先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1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图。这里,在图1中,BS表示基站,RN表示作为中继设备的中继节点,而UE表示作为终端设备的用户设备。
如图1所示,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用户设备UE1和用户设备UE2。此外,中继节点RN被包括在小区(基站的通信区域)中,而用户设备UE1和UE2被包括在中继节点RN的通信区域中。注意,任何用户设备(例如,UE2)并不总是被包括在一个小区中,即,基站BS的通信区域中。尽管用户设备UE1被包括在中继节点RN的通信区域中,但由于用户设备UE1的位置离基站相对较近,所以用户设备UE1处于能够接收到从基站发送的数据的状态。尽管图1所示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和两个用户设备UE,但是该小区中存在与多个用户设备UE的通信区域的中继节点RN。
在前述通信系统结构中,中继节点从基站接收包括表示第一通信模式(从基站到中继节点的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数据。更具体地说,在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下,中继节点RN从基站BS接收包括表示这种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数据。术语“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是指在中继节点RN中执行的接收处理所需要的模式信息。此外,术语“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包括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中的应用资源的频率、调制方案以及编码方案。
另一方面,此时,终端设备接收通过第一通信模式从基站发送到中继设备的数据,然后将该数据存储在预定缓冲器中。具体地说,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户设备UE1接收通过在基站BS与中继节点RN之间使用的通信模式从基站BS发送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然后执行缓冲以将所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缓冲器中。然而,由于在所接收到的数据中没有关于用户设备UE1的控制信息,因此接收到寻址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的用户设备UE1此时不对所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
此外,中继设备将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在上述数据接收操作中接收到的数据(其包含第一控制信息)中,其中第二控制信息表示第二通信模式,即,从中继节点到终端设备的通信模式。更具体地说,在上述示例中,接收到来自基站BS的数据的中继节点RN将表示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的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和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的模式的第二控制信息都包含到所接收的数据中。
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基于中继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中继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其中,中继设备对该中继数据以第二通信模式进行了中继。然后,终端设备基于中继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存储的已接收数据执行接收处理。然后,终端设备将所接收的数据与所接收的中继数据合并起来。
更具体地说,在上述示例中,用户设备UE1基于表示了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对中继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其中,中继节点RN以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模式对该中继数据进行了中继。然后,用户设备UE1检测中继数据中包含的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是否与所存储的已接收数据中包含的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相同。
然后,用户设备UE1基于中继数据中包含的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对所缓冲的已接收数据执行接收处理。然后,用户设备UE1将经过接收处理的中继数据与所接收的数据合并起来。
现在参照图2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结构。图2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示例的图。这里,参照图2来主要描述基于下行链路(DL)系统的处理。
如图2所示,例如,中继设备100包括天线101、天线102、低噪声放大器(LNA)A/D 103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单元(FFT)104。此外,例如,中继设备100还包括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调度器(scheduler)107、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例如,中继设备100还包括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单元110和功率放大器(PA)D/A 111。为了方便,在图中分别由不同的框表示低噪声放大器(LNA)A/D 103和功率放大器(PA)D/A 111。在实际中,LNA和A/D作为不同的模拟电路安装在设备中。同样,D/A和PA也作为不同的模拟电路安装在设备中。
天线101接收来自基站BS的业务量作为利用DL波段的接收。注意,天线101不仅执行DL波段接收而且执行上行链路(UL)波段发送。或者,例如,天线102向用户设备UE发送业务量作为DL波段发送。注意,天线102不仅执行DL波段发送而且执行UL波段接收。此外,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从功能上分为针对基于DL的发送/接收的天线和针对基于UL的发送/接收的天线。
例如,LNA A/D 103对天线101接收到数据执行放大,并对其执行模拟-数字(AD)转换。此外,例如,FFT 104执行检出信号中频率分量数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在通过FFT 104之后,数据被分成要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中的数据信号和要输入到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的控制信号。
例如,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对从FFT 104接收的控制信号执行接收处理。然后,将表示了从基站到中继设备100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通告给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并作为通过接收处理获取的信息进行通告。通过由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执行的接收处理而获得的信息不仅包括表示从基站到中继设备100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而且包括其他消息,例如基于UL的处理中使用的缓冲标识符。可以由调度器107来管理这些各类信息。
此外,例如,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基于从FFT 104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从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对数据执行接收处理。此外,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将完成了接收处理的数据输入到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中。
调度器107管理用于数据发送/接收的各种信息。例如,调度器107管理在业务量到达被设置为应用缓冲的目标的终端设备时是否向各终端设备应用缓冲然后将数据中继到中继目的地。中继到中继目的地的数据包括表示基站与中继设备100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和表示中继设备100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
因此,调度器107通告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有两种类型的控制信息:表示基站与中继设备100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和表示中继设备100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的另一种控制信息。此外,调度器107还通告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有表示中继设备100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后面来描述是否对各终端缓冲器应用缓冲的判定。
例如,基于从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接收到的数据和从调度器107接收到的两种类型的控制信息,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生成要中继到被设置为中继目的地的终端设备的中继数据,然后将该中继数据输入到IFFT 110中。此时,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将表示基站与中继设备100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添加到数据中。
例如,基于从调度器107接收到的控制信息,或者表示中继设备100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生成控制信号,然后将该控制信号输入到IFFT 110中。此外,例如,IFFT 110接收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中各单元输入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时间信号,再将该时间信号输入到PA D/A111中。例如,PA D/A 111对从IFFT 110接收到的信号进行A/D转换,然后放大该信号。这里,例如,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来实现FFT 104、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6、调度器107、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8、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9和IFFT 110。
此外,例如,在基于UL的处理中,接收从天线102到终端设备的业务量,然后对基于UL的接收路径执行基于UL的处理。因此,在基于UL的发送路径上将数据从天线101发送到基站。基于UL的处理的过程与基于DL的处理的过程是相反的。
现在参照图3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结构。图3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示例性结构的图。这里,参照图3来主要描述基于下行链路(DL)系统的处理。
例如,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200包括天线201、低噪声放大器(LNA)A/D 202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单元203。例如,终端设备200还包括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4、缓冲控制单元205、缓冲器206、控制信息接收处理单元207和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此外,例如,终端设备200包括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和针对介质访问控制(MAC)层信号的处理单元210。为了方便,在附图中用一个框表示LNAD/A202。然而,在实际中,LNA和A/D作为不同的模拟电路安装在设备中。
例如,天线201接收到从基站或者中继设备100发送的DL信号,然后将该DL信号输入到LNA D/A 202中。然后,例如,LNA D/A 202放大从天线201接收到的信号,然后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DA转换。此外,例如,FFT 203执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以分离各个信号。
经FFT 203分离的信号是从基站接收到的对于测量而言已知的信号。然后将该信号输入到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4中。此外,例如,经FFT203分离的信号分别为从中继设备100接收到的中继数据和从基站接收到的接收数据。这些数据被输入到缓冲器206中。此外,例如,经FFT 203分离的信号是要输入到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7中的DL控制信号。此外,例如,经FFT 203分离的信号是要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中的DL数据信号。
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5从FFT 203接收对于测量而言已知的信号,然后将该信号转换成作为测量结果的电力曲线,然后将该曲线输入到缓冲控制单元205中。下面来描述电力曲线的应用。
例如,缓冲控制单元205通过输入表示提供用于存储数据的适当帧(定时)的指令的缓冲控制信号来控制缓冲器206,或者在接收处理中将似然合并指令信号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中。此外,例如,缓冲器206接收来自缓冲控制单元205的指令,然后将缓冲数据输出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
例如,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7接收来自FFT 203的DL控制信号,然后将该DL控制信号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中。例如,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7接收来自FFT 203的DL控制信号,然后将DL控制信号中的中继帧定时信息输入到缓冲控制单元205中,其中,中继帧定时信息表示哪个帧(定时)是中继帧。
例如,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基于从FFT 203接收到的DL数据、从缓冲器206接收到的缓冲数据和从缓冲控制单元205接收到的似然合并指令信号来执行接收处理。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的接收处理对从中继设备100接收到的数据和从基站接收到的缓冲数据执行似然合并。然后,将作为处理结果而获得的似然信息输入到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中。
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基于从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接收到的似然信息对数据执行解码处理,然后将解码处理结果输入到MAC层信号处理单元210中。此外,例如,MAC层信号处理单元210还将从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接收到的解码处理结果传送给高阶处理单元。这里,例如,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来实现FFT 203、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4、缓冲控制单元205、缓冲器206、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7、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和MAC层信号处理单元210。
现在参照图4、5和6详细说明前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图4是例示了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的示例性结构的图。图5是例示了在解映射之后将DL数据信号存储到缓冲器中的示例的图。图6是例示了对缓冲器数据进行解映射以执行似然合并的示例的图。
例如,如图4所示,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包括信号点解映射器、缓冲器、加法器电路和多个开关。这里,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的缓冲器是与前述缓冲器206不同的缓冲器。如上所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连接到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
具体地说,一个开关位于输入了DL控制信号的信号点解映射器的上游。该开关切换DL数据信号和缓冲数据。此外,缓冲器和加法器电路都位于该信号点解映射器的下游。此外,另一开关位于缓冲器的下游,并且在接收似然合并指示信号时连接到加法器电路。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5所示,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对DL数据信号执行信号点解映射,然后将该数据存储到数据区。此外,如图6所示,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对缓冲数据执行信号点解映射。然后,如图6所示,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闭合位于缓冲器下游的开关以在加法器电路中执行似然合并,然后将作为该合并的结果而获得的似然信息输入到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209中。这里,如果不存在接收到的数据(缓冲数据),则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08以普通方式仅对DL数据信号执行信号点解映射。
现在参照图7来描述发送/接收帧和通信系统中执行的处理。图7是例示了示例性发送/接收帧及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其执行的示例性处理的图。在图7中,BS表示基站,RN表示作为中继设备100的中继节点,而UE表示作为终端设备200的用户设备。
如图7所示,例如,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包括RU(资源单元(Resource Unit):使用频率位置)=“0到20”,16QAM(正交幅度调制)和R(率(Rate):编码率)=“0.8”。然后,基站BS将获得第一控制信息的数据发送给中继节点RN。另一方面,此时,用户设备UE接收包含了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数据,然后执行缓冲,以将该数据存储到缓冲器中。
此外,中继节点RN基于第一控制信息执行接收处理,以产生要发送给用户设备UE的数据的信号。接着,资源节点RN将该数据发送给用户设备UE,其中,表示了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的第二通信模式的第二控制信息包括RU=“0到40”、QPSK(正交相移键控)和R=“0.6”。
此外,在要发送给用户设备UE的数据中,数据区包括已经在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发送时包含了的第一控制信息。图7例示了在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发送了三帧数据之后从中继节点RN向用户设备UE发送数据的示例。然而,该定时不限于“三帧之后”,因为该定时是在中继节点中的处理(例如,接收处理或信号生成处理)延迟之后发送的。
然后,用户设备UE基于从中继节点RN接收到的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该数据执行接收处理(普通接收处理)。此外,用户设备UE识别出从中继节点RN接收到的数据中的第一控制信息与缓冲数据中的控制信息是相同的,然后对缓冲数据执行接收处理。
用户设备对经过接收处理的各数据执行解映射处理,以输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似然数据。接着,用户设备UE对这两种类型的似然数据进行似然合并。此外,关于对从中继节点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和对从基站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的处理定时,这两种类型的处理可以同时执行或者可以依次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以特定次序执行该处理。
现在参照图8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曲线的使用。图8是例示了利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曲线的示例的图。例如,术语“电力曲线”是指终端设备200测量终端设备200与基站之间的接收电平的结果。下面举例来描述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用户设备UE1和用户设备UE2的通信系统。
如图8所示,例如,用户设备UE1和用户设备UE2分别测量从基站BS周期性发送的已知信号,例如,解调基准(DR)信号。然后,用户设备UE1根据该已知信号的测量结果获得图8的左侧示出的电力曲线。或者,用户设备UE2根据该已知信号的测量结果获得图8的右侧示出的电力曲线。
然后,用户设备UE1判定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1之间的接收电平是否小于预定阈值。然后,如果接收电平不小于预定阈值,则用户设备UE1将表示执行了接收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的执行信息通告给中继节点RN。一旦从用户设备UE1通告了该执行信息,则中继节点RN将表示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模式的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要发送给用户设备UE1的中继数据中。
此外,用户设备UE2判定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2之间的接收电平是否小于预定阈值。然后,如果接收电平小于预定阈值,则用户设备UE2通告将表示没有对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接收数据执行处理的未执行信息通告给中继节点RN。另一方面,如果从用户设备UE2通告了该未执行信息,则中继节点RN将数据中继到用户设备UE2,其中,该数据是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2的中继数据,或者是仅包含表示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2的通信模式的普通控制信息的数据。
执行信息和未执行信息对应于前述“缓冲标识符”。在以上描述中,用户设备UE2被设计成向中继节点RN通告该未执行信息。或者,可以不通告中继节点RN任何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从用户设备UE2向中继节点RN通告任何信息,因此中继节点RN仅将普通控制信息从中继节点RN中继到用户设备UE。
现在参照图9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处理的流程。图9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中继处理流程的流程图。术语“中继处理”指的是中继设备100执行的处理。
例如,如图9所示,中继设备100判定在中继设备100所中继的中继业务量中是否存在用于被缓冲的用户设备UE的接收了从基站到中继设备100的发送数据的终端设备200(S101)。此外,中继设备100通过识别从终端设备200发送的缓冲标识符(执行信息)来判定是否存在被缓冲的用户设备UE。
如果存在被缓冲的用户设备UE(S101中为是),则中继设备100将提供有表示从基站到中继节点100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的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200(S102)。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被缓冲的用户设备UE(S101中为否),则中继设备100充当现有中继设备以便发送仅包含表示从中继设备100到终端设备200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的数据(S103)。
现在参照图10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告处理的流程。图10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通告处理流程的流程图。术语“通告处理”指的是基于终端设备200获得的电力曲线来通告中继设备100是否允许缓冲的处理。
例如,如图10所示,终端设备200基于根据从基站周期性发送的已知信号的接收电平而获得的电力曲线来判定接收电平是否小于预定阈值(S201)。此外,如果接收电平具有预定强度,则电力曲线中出现了峰值。
另外,如果接收电平不小于预定阈值(S201中为是),则终端设备200接收从基站发送到中继设备100的数据,并通告中继设备100执行对所接收数据的缓冲(S202)。此外,通告给中继节点100的信息是缓冲标识符(执行信息)。
另一方面,如果接收电平小于预定阈值(在S201中为否),则通告中继设备100不执行缓冲(S203)。此外,通告给中继节点100的信息是缓冲标识符(未执行信息)。或者,当终端设备200不执行缓冲时,终端设备200可以不通告中继设备100。
现在参照图11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200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11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200的示例性接收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如图11所示,例如,终端设备200判定终端设备200本身是否是经过缓冲的用户设备UE(S301)。如果终端设备200是经过缓冲的用户设备UE(S301中为是),则终端设备200判定当前时刻的帧是否为从基站到中继设备100的帧(S302)。
接着,如果当前帧是从基站到终端设备200的帧(S302中为是),则终端设备200接收从基站发送到中继设备100的数据并执行缓冲以将该数据存储到缓冲器中(S303)。
另外,如果终端设备200不是经过缓冲的用户设备UE(S301中为否),则终端设备200判定当前时刻的帧是否为从中继设备100到缓冲设备200的帧(S304)。此外,如果当前帧不是从基站到中继设备100的帧(S302中为否),则终端设备200判定当前时刻的帧是否为从中继设备100到终端设备200的帧(S304)。
此外,如果当前帧是从中继设备100到终端设备200的帧(S304中为是),则终端设备200对从中继设备100接收到的中继数据执行接收处理(S305)。另外,如果当前帧不是从中继设备100到终端设备200的帧(S304中为否),则终端设备200终止该处理。
接着,终端设备200基于从中继设备100接收到的中继数据中的控制信息和缓冲器中存储的已接收数据中的控制信息来判定是否存在与接收处理相对应的缓冲数据(S306)。然后,如果存在与接收处理相对应的缓冲数据(步骤S306中为是),则终端设备200对缓冲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并且除对缓冲数据执行接收处理之外还对接收数据和中继数据执行似然合并。
此外,如果不存在与接收处理相对应的缓冲数据(S306中为否),则终端设备200执行普通解码处理(S308)。然而,由于在步骤S301处的处理中不是经过缓冲的用户设备UE的终端设备200导致了S303处的处理中“S306中为否”,因此执行普通解码处理。
如上所述,该通信系统发送对终端设备从基站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所需的控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该控制信息被包括在由中继设备中继的中继数据中,然后被发送。因此,通过通信系统的简化结构实现了接收特性的提高。
此外,该通信系统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具有足够的接收电平的终端设备中执行似然合并。因此,与在似然合并中使用了具有大噪声电平的数据的情况相比,实现了接收特性的改善。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被描述为,使得数据区包括要在从中继设备100向终端设备200发送中继数据时添加的控制信息。在以下描述中,扩展了中继数据中包含的控制信息的定义部分,并且将要添加到中继数据中的控制信息被包括在该扩展定义部分中。
参照图12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信息的扩展定义的一个示例。图12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信息的扩展定义的示例的图。
例如,如图12所示,在扩展控制信息的定义的事件中,示出了通信模式(A)。相反,通信模式(B)仅被示出为通信模式(A)与(B)之间的差别。或者,在扩展控制信息的定义的事件中,如果存在在同一定时没有使用的频率资源区,则在该未使用频率资源区中描述通信模式(B)以便描述(B)在(A)的部分中的位置。
换句话说,在扩展控制信息的定义的事件中,即,用于描述两个不同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一个是从基站到中继设备100而另一个是从中继设备100到终端设备200,优选压缩要描述的信息的量。
现在参照图13和图14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扩展控制信息的定义的一个示例。图13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信息的扩展定义的示例的图。图14是例示了针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示例性对应表的图。下面来描述使用了具有5MHz或25RB(资源块(Resource Block):1RB包含12子载波)的LTE系统的示例。
如图13所示,例如,为了利用下行链路(DL)来中继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利用0到5号RB来执行该中继。此外,包括在帧头中的控制信息部分包括表示了与要使用的RB有关的信息的多个位(25位)。此外,规定了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位(5位)被包括在使用RB定义的后侧。
在图13中,规定了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5位是“10010”。因此,它表示出了图14中示出的表中列出的数字“18(=10010)”所定义的调制方案和编码率。换句话说,图14中所示的表表示了与规定了图13中示出的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位部分相对应的“数”,并且还表示了可应用的“调制方案”与可应用的“编码率”之间的关系。此外,图14中所示的对应表没有描述编码率的直接值。尽管存储了与编码率有关的值,但为了在描述时简单,它被描述为编码率的值。
现在参照图15来描述防止了控制信息的位数增加的一个示例。图15是例示了针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模式的示例性对应表的图。
作为防止控制信息的位数增加的一个示例,如图15所示,从事先列出了从基站BS到远程节点的通信模式与从远程节点到用户设备UE的通信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表中选择出相应的通信模式。例如,图15中所示的关系表包括列出了该表中定义的编号的“索引(Index)”、从中继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的通信模式被用作标准的“从BS到RN的通信模式”、“已使用位数”以及“位排列示例”。
换句话说,用户设备UE识别出一个通信模式(例如,从RN到UE的通信模式),然后选择随后的索引来识别另一通信模式(例如,从BS到RN的通信模式)。此外,当完全改变通信模式时,如图15所示,“索引7”允许用户不加限制地选择另一通信模式。然而,在具有大量存储段(bucket)的通信中,人们认为与使用其他索引1到6相比,使用“索引7”较少。
如上所述,通信系统在中继设备所中继的数据中包含的扩展控制信息的定义部分存储了用于对终端设备从基站接收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的控制信息,然后发送所存储的数据。结果,该通信系统能够避免由于数据区域的部分占用而造成的数据区的浪费。
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控制信息被存储在数据区域或者一个帧的控制信息区中的情况。下面来描述针对每个RN划分并固定一个帧的情况。
现在参照图16来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图16是例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图。在图16中,BS表示基站,RN(各RN1到RN4)表示作为中继设备的中继节点,而UE(UE1)表示作为终端设备的用户设备。
如图16所示,例如,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1到RN4和用户设备UE1。中继节点RN1到RN4被包括在作为基站的通信区域的小区中。此外,用户设备UE1被包括在中继节点RN1的通信区域中。然而,用户设备UE并不总是被包括在该小区(即,基站BS的通信区域)中。尽管用户设备UE1被包括在中继节点RN1的通信区域中,但由于用户设备UE1的位置离基站相对较近,用户设备UE1处于能够接收到从基站BS发送的数据的状态。尽管在图16中通信系统被例示为有一个基站BS、四个中继节点RN和一个用户设备UE的系统,但该通信系统的结构并不限于此。
在上述结构中,例如,在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下,中继节点RN1从基站BS接收包括表示这种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在内的数据。术语“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是指在中继节点RN1中执行的接收处理所需的模式信息。此外,术语“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包括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中的应用资源的频率、调制方案以及编码方案。
现在参照图17来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帧。图17是例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发送/接收帧的图。
如图17所示,例如,如果一个小区中存在四个中继节点RN,则构建第三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帧,使得以固定方式来指定用于各中继节点RN和基站BS的数据中继的各资源的频率区域。具体地说,如图17所示,在从基站BS到资源节点RN的一个帧中,以固定方式在基站BS的小区中将四个不同频率区域指定为RN1资源、RN2资源、RN3资源和RN4资源。因此,可以在将包含用户设备UE1的控制信息的数据存储到RN1资源中之后发送从基站BS发送到中继节点RN1的数据。
返回到对图16的描述,例如,用户设备UE1利用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来接收从基站BS发送到中继节点RN1的数据,然后执行缓冲以仅将对应于RN1资源的数据存储到缓冲器中。然而,由于在所接收到的数据中没有关于用户设备UE的控制信息,因此接收到寻址给中继节点RN1的数据的用户设备UE1此时不对所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
此外,例如,远程节点将表示中继节点RN1与用户设备UE1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添加到所接收的数据中,作为已经包含了表示基站BS与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的接收数据,并将该接收数据发送给用户设备UE1
或者,用户设备UE1基于表示了从中继节点RN1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对中继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其中,中继节点RN以从中继节点RN1到用户设备UE1的通信模式对该中继数据进行了中继。然后,用户设备UE1检测中继数据中包含的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是否与所接收的数据中包含的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相同。
然后,用户设备UE1基于中继数据中包含的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1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对所缓冲的已接收数据执行接收处理。然后,用户设备UE1将经过接收处理的中继数据与所接收到的数据合并起来。
如上所述,通信系统事先将资源指定给小区中的相应中继设备,因此仅缓冲了对应于中继设备的资源数据。因此,可以减小终端设备中的缓冲量。
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中描述了简单地彼此添加所接收到的数据和中继数据的合并处理。下面来描述基于电力曲线来判定应用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和中继数据之间的合并的权重的事件。
现在参照图18来描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力曲线的使用。图18是例示了利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力曲线的示例的图。下面举例来描述包括基站BS、中继节点RN和用户设备UE1到UE3的通信系统。
例如,如图18所示,用户设备UE1到UE3测量从基站BS周期性发送的已知信号。然后,用户设备UE1根据该已知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得图18的左侧示出的电力曲线。用户设备UE2根据该已知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得图18的右下侧示出的电力曲线。用户设备UE3根据该已知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得图18的右上侧示出的电力曲线。
然后,各用户设备UE1到UE3判定基站BS与各用户设备UE1至UE3之间的接收电平是否小于预定阈值。然后,如果接收电平不小于预定阈值,则各用户设备UE1和UE3将表示执行了接收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数据的处理的执行信息(缓冲标识符)通告给中继节点RN。另一方面,如果从各用户设备UE1和UE3通告了执行信息,则中继节点RN将表示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添加到从基站BS到各用户设备UE1和UE3的中继数据中。
此外,用户设备UE2判定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2之间的接收电平是否小于预定阈值。然后,如果接收电平小于预定阈值,则用户设备UE2将表示没有对从基站BS到中继节点RN的接收数据执行处理的未执行信息(缓冲标识符)通告给中继节点RN。另一方面,如果从用户设备UE2通告了该未执行信息,则中继节点RN将数据中继给用户设备UE2,其中,该数据是从远程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2的中继数据,或者是仅包含表示从远程节点RN到用户设备UE2的通信模式的普通控制信息的数据。在以上描述中,用户设备UE2被设计成将该未执行信息通告给中继节点。或者,用户设备UE2可以不通告中继节点RN任何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从用户设备UE2向中继节点RN通告任何信息,因此中继节点RN仅将控制信息从中继节点RN中继到用户设备UE2
这里,向中继节点RN通告了其缓冲标识符的各用户设备UE1和用户设备UE3基于电力曲线的幅度值对似然合并进行加权。更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用户设备UE1被提供了幅度值“A”,而用户设备UE3被提供了幅度值“B”(A>B)。因此,按照用户设备UE1中的似然合并加权1倍,而用户设备UE3中的似然合并加权0.7倍的方式执行似然合并。换句话说,如果来自基站BS的电波电平变小,则噪声信号比增大。因此,能够防止对大噪声数据的合并。
如上所述,该通信系统增大了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具有较大接收电平的终端设备的似然合并比率,并减小了具有较小接收电平的设备的似然合并比率。
已经描述了本申请中公开的无线设备、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除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外,还可以对本申请公开的这些实施方式应用各种不同的结构。因此,下面针对(1)上行链路时间和(2)各设备的结构来描述其它不同实施方式。
(1)在上行链路时,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要描述了下行链路DL时的处理。作为替代,可以在上行链路UL时执行该处理。沿与下行链路(DL)时的处理相反的方向执行上行链路UL时的处理。下面参照图19和图20来描述上行链路UL时中继设备的结构和上行链路UL时基站的结构。图19是例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图。图20是例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如图19所示,例如,中继设备100包括天线101、天线102、LNAA/D112、FFT 113、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4、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和调度器107。此外,例如,中继设备100还包括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7、IFFT 118和PA D/A 119。同样的标号被分配给与前述中继设备100的组件相同的组件。为了方便,LNA A/D 112和PA D/A 119各由一个框来表示。然而,实际中,LNA和A/D作为不同的模拟电路安装在设备中。同样,D/A和PA也作为不同的模拟电路安装在设备中。
例如,天线101利用UL波段将业务量从终端设备发送到基站作为发送信号(transmission)。此外,例如,天线102利用UL波段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业务量作为接收信号(reception)。
例如,LNAA/D 112对天线102接收到数据进行放大,并对其执行模拟-数字(AD)转换。此外,例如,FFT 113执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此外,在通过FFT 113之后,数据被分成要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中的数据信号和要输入到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05中的控制信号。
例如,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4对从FFT 113接收的控制信号执行接收处理。然后,将表示了从终端设备到中继设备100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通告给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作为通过接收处理而获取的信息。由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4执行的接收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不仅包括表示从终端设备到中继设备100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而且包括其他消息,例如基于DL的处理中使用的缓冲标识符。由调度器107来管理这些各类的信息。
此外,例如,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基于从FFT 113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从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4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对数据执行接收处理。此外,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将完成了接收处理的数据输入到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16中。
调度器107管理用于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各种信息。例如,调度器107管理是否向各基站应用缓冲,然后在业务量从被设置为缓冲目标的基站到达时指示将数据中继到中继目的地。中继到中继目的地的数据包括表示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100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和表示中继设备100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
因此,调度器107将两种类型的控制信息通告给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16:表示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100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和表示中继设备100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模式的另一种控制信息。此外,调度器107还将表示中继设备100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通告给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7。
例如,基于从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接收到的数据和从调度器107接收到的两种类型的控制信息,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16生成要中继到被设置为中继目的地的基站的中继数据,然后将该中继数据输入到IFFT118中。此时,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16将表示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100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添加到数据中。
例如,基于从调度器107接收到的控制信息,或者表示中继设备100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模式的控制信息,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7生成控制信号,然后将该控制信号输入到IFFT 118中。此外,例如,IFFT 118接收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16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7中每一个输入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时间信号,跟着将该时间信号输入到PA D/A 119中。例如,PA D/A 119对从IFFT 118接收到的信号进行DA转换,然后放大该信号。这里,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来实现调度器107、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7、FFT 118、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16、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5、IFFT 113和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114。
如图20所示,例如,基站300包括天线301、LNA D/A 302、FFT 303、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4和缓冲控制单元305。此外,例如,基站300还包括缓冲器306、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7、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309和MAC层信号处理单元310。为了方便,在附图中用一个框表示LNA D/A 302。然而,在实际中,LNA和A/D作为不同的模拟电路安装在设备中。
例如,天线301接收到从终端设备或者中继设备100发送的UL信号,然后将该UL信号输入到LNA D/A 302中。然后,例如,LNA D/A 302放大从天线301接收到的信号,然后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DA转换。此外,例如,FFT 303执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以分离各信号。
经FFT 303分离的信号是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对于测量而言已知的信号。然后将该信号输入到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4中。此外,例如,经FFT 303分离的信号分别为从中继设备100接收到的中继数据和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接收数据。这些数据被输入到缓冲器306中。此外,例如,经FFT 303分离的信号是要输入到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7中的UL控制信号。此外,例如,经FFT 303分离的信号是要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中的UL数据信号。
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4从FFT 303接收对于测量已知的信号,然后将该信号转换成作为测量结果的电力曲线,然后将该曲线输入到缓冲控制单元305中。
例如,缓冲控制单元305通过输入表示提供用于存储数据的适当帧(定时)的指令的缓冲控制信号来控制缓冲器306,或者在接收处理中将似然合并指令信号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中。此外,例如,缓冲器306接收来自缓冲控制单元305的指令,然后将缓冲数据输出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
例如,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7接收来自FFT 303的UL控制信号,然后将该UL控制信号输入到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中。例如,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7接收来自FFT 303的UL控制信号,然后将该UL控制信号中的中继帧定时信息输入到缓冲控制单元305中,其中,中继帧定时信息表示哪个帧(定时)是中继帧。
例如,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基于从FFT 303接收到的UL数据、从缓冲器306接收到的缓冲数据和从缓冲控制单元305接收到的似然合并指令信号来执行接收处理。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的接收处理对从中继设备100接收到的数据和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缓冲数据执行似然合并。然后,将作为处理结果获得的似然信息输入到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309中。
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309基于从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接收到的似然信息对数据执行解码处理,然后将解码处理结果输入到MAC层信号处理单元310中。此外,例如,MAC层信号处理单元310还将从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309接收到的解码处理结果传送给高阶处理单元。这里,例如,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来实现FFT 303、测量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4、缓冲控制单元305、缓冲器306、控制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7、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8、数据信号解码处理单元309和MAC层信号处理单元310。
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可以任意改变上述说明、附图等中已经描述过的处理过程、控制过程、具体名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数据和参数的信息(例如,用于获得电力曲线的阈值的信息)等。
此外,附图中所示的无线设备和数据收集设备的各结构组件表示为功能概念要素,因此不一定以图中所示实体形式构成。换句话说,各设备的分布或集成具体形式不限于图中所示情况。其全部或部分可以根据任何各种类型的任务、运行条件等在功能上或实体上分布或集成于任意单元中。例如,在上述任何实施方式中,中继设备100都可以在不同系统(DL和UL)中描述。或者,一个中继设备100可以包括两种系统,DL系统和DL系统,或者可以彼此分开。
这里引用的全部示例和条件性语言目的都是用于教学目的,以辅助读者理解发明人作出的发明和概念,从而促进本技术,并且这里引用的所有示例和条件语言都是要解释为并不限于这种具体引用的示例和条件。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作出各种改变、代替和变更。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9年9月3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9-204077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Claims (9)

1.一种利用包括基站、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的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中继设备
从所述基站接收第一数据,第一数据包括表示了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其中第一通信模式是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设备的通信的模式,
将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所接收的第一数据中,第二控制信息表示了第二通信模式,其中第二通信模式是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通信的模式,以及
向所述终端设备中继第二数据,第二数据包括添加了第二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并且
所述终端设备
接收从所述基站发送到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数据,
将第一数据存储在缓冲器中,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第二数据执行接收处理,
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第一数据执行接收处理,以及
对执行了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合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终端设备测量从所述基站发送的信号,以判定所测量信号的接收电平是否大体上大于等于预定阈值;
当判定为所述接收电平大体上大于等于该预定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将指示对第一数据执行了接收处理的执行信息通告给所述中继设备;以及
在被所述终端设备通告了所述执行信息时,所述中继设备对包含第二控制信息的第二数据进行中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中继设备在第二数据中的控制信息区域上描述第一控制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其中该控制信息区域是在第一数据中事先定义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当接收到从所述基站向多个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所述终端设备仅存储与所述多个中继设备当中的所述中继设备相对应的第一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终端设备测量从所述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测量信号的接收电平来判定要应用于执行了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二通信模式下的第二数据与执行了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一通信模式下的第一数据之间的合并的权重;并以该合并比率对第二通信模式下的第二数据和第一通信模式下的第一数据进行彼此合并。
6.一种在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对数据进行中继的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包括:
数据接收单元,其从所述基站接收数据,该数据包括表示了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第一通信模式是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设备的通信的模式;以及
数据发送单元,其将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所述数据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数据中并将该数据中继到所述终端设备,第二控制信息表示了第二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是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通信的模式。
7.一种从基站接收数据的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包括:
缓冲器,其接收以第一通信模式从所述基站发送给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数据并存储所接收的第一数据,第一通信模式是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设备的通信的模式;以及
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其将表示了第二通信模式的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从所述基站发送给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数据中以形成第二数据、基于第二发送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从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存储在所述缓冲器中的所接收的第一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并对经过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二发送数据和经过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一接收数据进行合并,其中,第二通信模式是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终端设备的通信的模式。
8.一种利用包括基站、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的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中继设备
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数据,该数据包含表示了第一通信模式的第一控制信息,第一通信模式是从所述终端设备到所述中继设备的通信的模式,
将第二信息添加到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中,其中第二信息表示了第二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是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基站的通信的模式,以及
向所述基站发送添加了第二控制信息的第二数据;并且
所述基站
接收以第一通信模式从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数据,
将所接收的第一数据存储在缓冲器中,
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以第二通信模式从所述中继设备中继的第二数据执行接收处理,
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所存储的所接收的第一数据执行接收处理,以及
对经过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二数据和经过所述接收处理的所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
9.一种从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接收数据的基站,该基站包括:
缓冲器,其接收以第一通信模式从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数据并存储所接收的第一数据,其中第一通信模式是从所述基站到所述中继设备的通信的模式;以及
数据信号接收处理单元,其将表示了第二通信模式的第二控制信息添加到从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数据中,基于从所述中继设备中继给所述基站的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二控制信息对第二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基于第二数据中包含的第一控制信息对存储在所述缓冲器中的所接收的第一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并对经过所述接收处理的第二数据和经过所述接收处理的所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其中,第二通信模式是从所述中继设备到所述基站的通信的模式。
CN2010102752423A 2009-09-03 2010-09-03 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20139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4077A JP5229166B2 (ja) 2009-09-03 2009-09-03 通信方法、中継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
JP2009-204077 2009-09-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3912A true CN102013912A (zh) 2011-04-13

Family

ID=43531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52423A Pending CN102013912A (zh) 2009-09-03 2010-09-03 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74028B2 (zh)
EP (1) EP2299771A3 (zh)
JP (1) JP5229166B2 (zh)
KR (1) KR20110025145A (zh)
CN (1) CN1020139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5442A (zh) * 2011-04-25 2013-06-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15021C2 (ru) 2014-12-22 2020-02-21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Н.В. Скрытие исполнения программы
WO2017151849A1 (en) 2016-03-02 2017-09-08 Kyocera Corporation Control signaling for the relay scenarios
US11233586B2 (en) * 2016-03-18 2022-01-25 Kyocera Corporation Providing user equipment feedback via signal forwarding device
CN110557184B (zh) * 2018-05-31 2021-11-1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中继设备的通信、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US11856418B2 (en) * 2021-04-22 2023-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ownlink forwar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6371A (zh) * 2003-09-03 2006-10-11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中继器辅助通信的方法与装置
CN1996786A (zh) * 2006-11-29 2007-07-11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中继技术的新型无线通信组网方法
CN101030802A (zh) * 2007-02-05 2007-09-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支撑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无线多跳中继组网方法
CN101414953A (zh) * 2007-10-19 2009-04-2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系统中的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中继站和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52946B2 (ja) * 1999-12-28 2005-05-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法及び移動局
US6665521B1 (en) * 2000-08-17 2003-12-1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
JP2004165935A (ja) * 2002-11-12 2004-06-10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移動端末及び移動通信プログラム
JP3998578B2 (ja) * 2003-01-09 2007-10-31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通信方法
JP3866275B2 (ja) 2004-02-13 2007-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受信機並びに通信方法
BRPI0515957A (pt) 2004-09-29 2008-08-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por rádio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por rádio
RU2396709C2 (ru) * 2005-03-18 2010-08-10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4753713B2 (ja) * 2005-12-27 2011-08-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中継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US8289924B2 (en) * 2006-08-24 2012-10-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terminal, radio relay device, and control device
KR100949986B1 (ko) 2007-02-26 2010-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중계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제어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08136830A1 (en) * 2007-05-07 2008-11-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relaying soft information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788419B1 (ko) 2007-07-02 2007-12-24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통신시스템, 통신장치, 통신 단말 및 통신 방법
US8203979B2 (en) * 2008-01-28 2012-06-19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OFDMA systems with half-duplex relay(s) and corresponding transmission protocol
JP5186229B2 (ja) * 2008-02-04 2013-04-17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6371A (zh) * 2003-09-03 2006-10-11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中继器辅助通信的方法与装置
CN1996786A (zh) * 2006-11-29 2007-07-11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中继技术的新型无线通信组网方法
CN101030802A (zh) * 2007-02-05 2007-09-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支撑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无线多跳中继组网方法
CN101414953A (zh) * 2007-10-19 2009-04-2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系统中的数据发送方法、基站、中继站和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5442A (zh) * 2011-04-25 2013-06-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终端
CN103155442B (zh) * 2011-04-25 2015-09-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74028B2 (en) 2014-10-28
EP2299771A3 (en) 2011-06-29
KR20110025145A (ko) 2011-03-09
JP5229166B2 (ja) 2013-07-03
JP2011055373A (ja) 2011-03-17
US20110212685A1 (en) 2011-09-01
EP2299771A2 (en)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6865B (zh) 多跳无线通信环境中的服务质量控制
CN102185645B (zh) 分布式同时收发中继系统
CN102057714B (zh) 用于无线中继帧结构、协议以及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RU2549199C2 (ru)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ретрансл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терминал связи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CN101064914B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进行联合中继的方法及装置
CN102013912A (zh) 终端设备、中继设备和基站通信方法
CN104662817A (zh) 无线网络中基于终端的分组虚拟发送和接收
CN102428660A (zh)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KR20080086072A (ko) 중계 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링크 운용장치 및 방법
CN101124846B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无线电台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CN102355292A (zh) 参数传输方法及装置、参数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4054296A (zh) 具有对宏蜂窝小区最小干扰的短消息传输
US957868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multiple modems
CN101483888B (zh) 无线接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中继站和无线接入系统
CN102036399B (zh) 一种在回程链路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
Zhang et al. Optimal power allocation and AP deployment in green wireles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Sachan et al. Energy-efficiency of Virtual cooperative MIMO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P4757770B2 (ja) 通信ルート選択制御装置、無線装置及び通信ルート選択方法
JP5765758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1155409A (zh) 将信息由基站发送到中继站的方法
CN105049139B (zh) 一种应用于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认知用户信息传输方法
US834560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schedule in WiMax/WiBro relay system
CN102158323A (zh) 中继发送回程信号的方法
CN101656560B (zh) 一种高效频谱利用率的协作通信方法
CN101742558A (zh) 无线中继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无线中继系统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