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8660A -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8660A
CN102428660A CN2010800215643A CN201080021564A CN102428660A CN 102428660 A CN102428660 A CN 102428660A CN 2010800215643 A CN2010800215643 A CN 2010800215643A CN 201080021564 A CN201080021564 A CN 201080021564A CN 102428660 A CN102428660 A CN 102428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haul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code element
down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15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8660B (zh
Inventor
卢泰昀
安载泳
李熙秀
李京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ublication of CN102428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8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6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通过在考虑信号传送时间和中继站的收发切换时间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回程下行链路和回程上行链路的传送定时和帧配置,并通过根据所确定的定时和帧配置进行收发处理,而在中继站所位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执行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数据收发。

Description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送和接收,并更具体地,涉及在包括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该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接收。
背景技术
中继站(RS)是充当基站和用户设备(UE)之间的媒介(intermediary)的装置。如图1A和1B所图示的,在死区(dead zone)中或小区边界处部署RS,以便有效扩展小区覆盖范围并增加吞吐量,而无需增加新基站或建立有线回程(backhaul)。
图1A示出了其中可使用中继站来扩展覆盖范围的中继站使用模式。具体地,图1A示出了其中在施主基站的小区覆盖边界处和该小区覆盖边界之外部署中继站、并且中继站向位于该基站的小区半径之外的UE提供服务的情况,并且示出了其中中继站从基站向位于建筑物之间、具有差无线环境的建筑物中、地铁列车中、以及在建筑群对面的UE中继该基站的信号的情况。
图1B示出了其中使用中继站来改善小区吞吐量的中继站使用模式。图1B所示中继站200-1和200-2位于施主基站100的小区半径内,并且与其中不存在中继站的情况相比、向位于小区边界附近的UE提供更好质量的服务。换言之,当在基站100和第一UE 300-1之间不存在中继站时,向第一UE 300-1提供低传送速率,例如正交相移键控(QPSK)链路。另一方面,当第二UE 300-2和第三UE 300-3位于中继站小区半径内时,中继站按照高传送速率(例如64正交调幅(QAM))将从基站100接收的数据传送到第二UE 300-2和第三UE 300-3,使得可改善小区吞吐量。
使用中继技术,可按照各种方式在基站和UE之间传送数据。例如,基站在无需中继站的情况下直接向UE传送数据,或者基站和UE之间的中继站中继数据,其扩展现有小区覆盖范围并改善吞吐量。作为另一示例,附加UE执行基站和UE之间的中继传送,这需要特别(ad-hoc)网络的自治(autonomic)构成和管理。该传送方法适于支持能够取代在现有网络上不可能的通信的紧急呼叫。
当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采用这样的中继功能时,在无线链路中存在改变。即,尽管基站和UE之间的两个链路对于传统技术来说是足够的,但是添加的中继站需要附加无线链路。换言之,应附加考虑施主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以及中继站和UE之间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
迄今为止,诸如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的增强长期演进(LT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6m等的标准化组织已对于中继技术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用于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接收的详细过程、信道配置方法、信道传送方法等仍然还没有提出,并由此被需要。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于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接收的过程、信道配置、信道传送方法等。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基站处根据考虑到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和信号传送时间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的、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和在中继站处根据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接收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在基站处使用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所述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包括从第一码元开始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1)一样多的码元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所有码元。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晚下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的长度。
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使用包括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一样多的码元的、并至多(as maximum)排除最后码元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所有码元的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早其中传送有关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的时间周期的长度与下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的长度之和。
为了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可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传送时间设置为比该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早由该基站向该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示的时间的一半。
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一样多的码元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所有码元的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
该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中继站处根据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向中继站用户设备(UE)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
可通过进一步考虑其中从中继站传送有关作为到中继站UE的下行链路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的时间周期、和从中继站传送有关作为到基站UE的下行链路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的时间周期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
其间,该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之前,在中继站处,向基站传送有关用于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的信息。
所述有关用于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的信息可以通过上层信令(特别是,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传送。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中继站处根据考虑到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和信号传送时间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的、回程上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和在基站处根据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接收该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在中继站处使用包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从第二码元开始并以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上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
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使用包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从第一码元开始并以第二到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该基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上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
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使用包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从第二码元开始并至多以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并且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的开始码元和结束码元可根据该回程上行链路的信号传送时间的长度和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个而变化。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还可以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该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由该基站向该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示的时间的一半。
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可包括使用包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从第一码元开始并以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可以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站装置,用于执行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传送和接收,向基站通知有关用于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的信息,根据考虑到用于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而确定的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而从基站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并根据考虑到用于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而确定的回程上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而向基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用于通过回程上行链路与至少一个中继站通信,并根据考虑到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和信号传送时间而确定的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而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包括在基站处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多条预定义的周期配置信息中选择至少一条周期配置信息。该周期配置信息可包括有关在通过其实际传送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码元的信息、有关根据所述有关码元的信息的中继站的下行链路传送定时的信息、有关在通过其传送信号的整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的码元的信息、和有关根据所述有关码元的信息的该中继站的回程上行链路传送定时和该基站的回程上行链路接收定时的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当连续安排要向基站传送的两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在中继站处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来替换在其中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与另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接触的位置处安排的保护周期,以适应性地配置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使用所配置的上行链路帧来执行回程上行链路传送。
该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基站处从中继站接收所述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在基站处根据预定义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来推断所述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中继站将要使用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可以是固定的或预定义的。
其间,该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基站处预先向中继站传送有关中继站将要使用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的信息,并且所述有关中继站将要使用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的信息可以是有关从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预定义的至少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格式中选择的子帧格式的信息。
而且,所述有关选择的子帧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上层信令来传送。
在配置上行链路帧时,可按照以下形式来配置上行链路帧,其在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和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
可在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和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间插入和(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可包括的码元的最大数目的一半-1)一样多的码元。
在配置上行链路帧时,可按照以下形式来配置上行链路帧,其中在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仅安排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
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可安排在所述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其中在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前的码元数目和在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后的码元数目之间的差不超过三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站装置,当连续安排要向基站传送的两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来替换在其中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与另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接触的位置处安排的保护周期,以适应性地配置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使用所配置的上行链路帧来执行回程上行链路传送。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其中当从中继站连续接收到两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根据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来推断所述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回程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包括:考虑到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和通过其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来确定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并在基站处根据所确定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向中继站传送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该回程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确定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之前,在中继站处向基站通知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
该回程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传送之前,在基站处向中继站传送有关通过其传送所述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的信息。
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可通过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和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来传送,并且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可包括作为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而预先分配的区域的一部分。
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可包括指明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是否包括作为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而分配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信息。
向与基站一起工作的所有中继站共同施加的中继站系统信息可通过作为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一部分的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来传送。
该中继站系统信息可根据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周期而变化,并且可以在一个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周期中不变化。
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可包括该中继站系统信息在下一修改周期中是否变化的通知。
该中继站系统信息是否变化的通知可在一个修改周期中被包括一次或多次。
用于检查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传送误差的数据可由中继站公共标识符遮蔽,该中继站公共标识符可被施加到与基站一起工作的所有中继站。
基站可向中继站传送指明每一基站接入下行链路是否包括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信息、和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分配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指明每一基站接入下行链路是否包括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信息、和所述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分配信息可根据与基站一起工作的相应中继站或中继站组而被设置为不同的,或可被相同地施加到与基站一起工作的所有中继站。
基站可向中继站传送有关中继站向基站传送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和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并且有关中继站向基站传送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和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可包括有关该资源分配信息所施加到的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范围的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其中基站通过回程上行链路与中继站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回程下行链路传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基站或中继站处通过回程上行链路从对方接收包括一个或多个码字的数据;并使用其中对于所有所接收的一个或多个码字配置一条确收信息的捆绑(bundling)模式,来配置应答信息,并向对方传送所配置的应答信息。
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字的全部可被包括在一个子帧中,或者相应码字可被包括在不同子帧中。
当基站释放捆绑模式时,基站可向中继站通知该捆绑模式的释放。
有利效果
使用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可能在包括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执行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接收。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其中可使用中继站来扩展覆盖范围的中继站使用模型。
图1B示出了其中使用中继站来改善小区吞吐量的中继站使用模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六个信号传送和接收链路。
图3图示了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4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5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6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7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8图示了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9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10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1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12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1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当基于上行链路配置方法同时使用两个不同的上行链路定时配置时的中继站和基站的帧结构。
图14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几个格式。
图15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A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图16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B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图17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C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图18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D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图19图示了当在包括14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存在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帧结构。
图20图示了当在包括12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存在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帧结构。
图21图示了当在包括14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安排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帧结构。
图22图示了当在包括12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安排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帧结构。
图2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中继站系统信息的传送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其后,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按照各种形式来实现。描述以下示范实施例,以便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实施和实践本发明。
将理解的是,尽管这里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例如,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被称为第一元件,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将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耦接”时,其可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可存在居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与另一元件“直接连接”或“直接耦接”时,不存在居间元件。
这里使用的术语是为了仅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欲限制本发明。如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a)”、“一(an)”和“该(the)”意欲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以别的方式明确指明。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术语“包括(comprises)”、“包括(comprising)”、“包含(includes)”和/或“包含(including)”当在这里使用时,规定所阐明的特征、整体(integers)、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除非以别的方式定义,否则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诸如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符合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其含义的含义,并将不按照理想的或过分正式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进行了明确定义。
如这里使用的,术语“用户设备(UE)”可被称为移动站、用户终端(UT)、接入终端(AT)、终端、订户单元、订户站(SS)、无线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传送/接收单元(WTRU)、运动(moving)节点、移动体、或其他术语。UE的各种示范实施例包括蜂窝电话、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智能电话、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个人数字助理(PDA)、无线调制解调器、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式计算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诸如数字相机的拍摄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游戏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音乐存储和播放仪器、能够进行无线因特网接入和浏览的因特网家电、以及具有这样的功能的组合的便携式单元或终端,但是UE不限于这些。
在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基站”来表示“控制一个小区的控制装置”。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物理基站”可控制多个小区。在该情况下,可认为“物理基站”包括本发明的几个“基站”。而且,使用术语“中继站”来表示“控制一个小区的控制装置”。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物理中继站”可控制多个小区。在该情况下,可认为“物理中继站”包括本发明的几个“中继站”。换言之,可能认为通过相应“基站”或“中继站”向相应小区分配不同参数。
参考附图,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贯穿图的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将不重复相同组件的描述。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六个信号传送和接收链路。
参考图2,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110、中继站210、基站UE 310、和中继站UE 320。基站UE 310属于基站小区,并与基站110交换信号。基站110向基站UE 310传送信号所经过的链路被称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而基站UE 310向基站110传送信号所经过的链路被称为基站接入上行链路。
中继站210在部署的初始阶段作为基站UE操作。换言之,基站110将中继站210看作一个基站UE 310,并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与中继站210交换信号。与其中中继站按照这种方式操作的情况对应的操作模式被称为中继站的UE模式。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中继站210与基站110交换用于配置中继小区所需的信息等。
此后,中继站210将其自己的小区配置为基站,并可与UE交换信号。与该情况对应的操作模式被称为中继站的基站模式。当中继站处于基站模式时属于该中继站的UE被称为中继站UE。而且,中继站210向中继站UE 320传送信号所经过的链路被称为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而中继站UE 320向中继站210传送信号所经过的链路被称为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当中继站210处于基站模式时,基站110向中继站210传送信号所经过的链路被称为回程下行链路,而中继站210向基站110传送信号所经过的链路被称为回程上行链路。
而且,当在中继站210按照基站模式操作的时候、失去与基站110的上行链路定时同步时,中继站210可切换到UE模式。按照UE模式操作的中继站210执行随机接入,以获得与基站110的上行链路定时同步。此后,中继站210切换到基站模式,并可再次与中继站UE 320交换信号。
下面详细描述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和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
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帧包括多个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根据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基站可单独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或单独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而且,基站可一起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在该情况下,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在不同区域中传送。这里,区域表示时域、频域、空域、码域等的组合。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可包括基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基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基站接入同步信号等,并且除了上述信道或信号之外,可进一步包括另一信道或信号。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可包括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回程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等,并且除了上述信道或信号之外,可进一步包括另一信道或信号。
其间,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帧包括多个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根据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继站可单独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或单独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而且,中继站可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并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具体地,中继站可在整个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而且,为了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以不在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部分或全部区域中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这里,区域表示时域、频域、空域、码域等的组合。在其中从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可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配置为多播广播单频网络(MBSFN)子帧,并向中继站UE通知其中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域。
在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中,中继站可以具有在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之前、之后、或之前和之后的保护周期,以在中继站的射频(RF)终端处执行的下行链路传送和下行链路接收之间切换。在保护周期期间,中继站既不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也不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从中继站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到中继站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保护周期被称为下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GP1_DL,并且GP1_DL的长度由Tgp1_DL指明。Tgp1_DL等于或大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传送向下行链路接收切换的时间。从中继站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到中继站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保护周期被称为下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GP2_DL,并且GP2_DL的长度由Tgp2_DL指明。Tgp2_DL等于或大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接收向下行链路传送切换的时间。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下行链路定时对准(alignment),即,在基站的下行链路传送与中继站的下行链路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定时。
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中继站接收从基站传送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在与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信号广播延迟一样长的时间之后,该基站下行链路信号到达该中继站,这可在图3中看到。
图3图示了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在该图中,Tp表示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信号传送时间。
在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中,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可根据保护周期的长度(即,下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的长度Tgp1_DL和下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的长度Tgp2_DL(见图4))、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的下行链路传送和下行链路接收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以及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而变化。
本发明提出了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中的定时关系的示范实施例。
在详细构造中,假设下面情况。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包括L个码元,并且这些码元的序号从0开始。由此,码元m表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m+1)码元。而且,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包括多个码元,并且这些码元的序号从0开始。在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数目是k。k是0或正整数。基站所传送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在Tp之后由中继站接收。而且,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长度与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长度相同。
参考图4到7,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下行链路传送方法。
图4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图4图示了在假设k=1和L=14的前提下的基站和中继站的帧结构。而且,假设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下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下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在图4所示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晚Tgp2_DL。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k+1码元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如上所述,k表示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物理控制信道410的码元数目。中继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k+1码元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例如,考虑图4所示基站和中继站的帧结构和定时关系,基站通过第2码元到第13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而中继站通过第2码元到第13码元来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如上所述,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根据其中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410的时间周期(即,码元的数目k)而变化。而且,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可根据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数目而变化。在该情况下,基站可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的位置信息。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的位置信息可由上层信令(在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或通过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来传输。
图5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与图4类似,图5图示了在假设k=1和L=14的前提下的基站和中继站的帧结构。而且,假设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下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下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在图5所示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早k个码元的长度(例如,图5中的一个码元)与Tgp1_DL之和。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第n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这里,n=L-k-2。中继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第n码元来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在图5的示范实施例中,基站通过第0码元到第11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而中继站通过第0码元到第11码元来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图6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与图4和5类似,图6图示了在假设k=1和L=14的前提下的基站和中继站的帧结构。而且,假设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下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下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图6示出了基站所传送的回程下行链路子帧和中继站所接收的回程下行链路子帧的结构可如图6(A)、6(B)、和6(C)图示的那样根据信号传送时间Tp的长度而变化。图6(A)图示了其中Tp为0的情况,图6(B)图示了其中Tp具有大于0的正实数值的情况,而图6(C)图示了其中Tp具有大于图6(B)的Tp的正实数值的情况。换言之,Tp从图6(A)到图6(C)增加。
在图6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类似。为此,中继站可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传送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早由该基站向该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明的时间的一半。按照这种方式,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可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几乎相同。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m码元到第n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m码元到第n码元来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这里,m≥k,而n≤L-2。
其间,根据信号传送时间Tp的长度,保护周期的长度Tgp1_DL和Tgp2_DL可改变,并且可在中继站和基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可改变。信号传送时间Tp可根据其中部署中继站的地点而改变。基站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向中继站传送有关该中继站将接收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信息。作为有关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信息的示范实施例,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和最后码元的相应索引可以是已知的。作为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信息的另一示范实施例,多个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可预先确定,并且这些周期之一可以是已知的。中继站基于从基站接收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信息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简单地说,在图6中图示的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中,基站可使用包括除了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第一码元开始到至多最后码元的码元之外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所有码元的、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这里,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之中的开始码元和结束码元可根据回程下行链路的信号传送时间的长度而改变。
如上所述,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根据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k而变化。除此之外,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根据通过其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而变化。在该情况下,基站可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的位置信息。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的位置信息可由上层信令(3GPP中的RRC信令)或通过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来传输。
更详细地,参考图6(A)到6(C),可以看出,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根据Tp变化。具体地,在其中Tp等于0的图6(A)的情况下,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的范围从第2码元到第12码元,而在其中Tp为正实数的图6(B)的情况下,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的范围从第1码元到第12码元。而且,在其中信号传送时间Tp大于图6(B)的Tp的图6(C)的情况下,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的范围可从第1码元到第11码元。除了这些之外,根据信号传送时间Tp,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的范围可从第1码元到第10码元、从第1码元到第9码元等。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信息可指明前述周期之一。
图7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与图4到6类似,图7图示了在假设k=1和L=14的前提下的基站和中继站的帧结构。
图7的示范实施例与前述示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假设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下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下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下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远小于码元的循环前缀。在该情况下,保护周期GP1_DL和GP2_DL中的每一个都被包括在码元的循环前缀中,并由此不在图7中示出。
在图7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中继站开始接收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k码元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k码元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如上所述,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根据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k而变化。而且,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可根据通过其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而变化。在该情况下,基站可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的位置信息。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的位置信息可由上层信令(3GPP中的RRC信令)或通过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来传输。
迄今为止,已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下行链路传送方法。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首先,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所应用到的回程/基站接入/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
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帧包括多个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根据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基站可单独接收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或单独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而且,基站可一起接收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在该情况下,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可在不同区域中接收。这里,区域表示时域、频域、空域、码域等的组合。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包括基站接入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基站接入上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基站接入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等。而且,除了上述信号之外,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可进一步包括其他信号。
其间,中继站上行链路帧包括多个中继站上行链路子帧。中继站上行链路子帧可以是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或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继站可在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中通过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来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包括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以及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除了上述信号或信道之外,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可进一步包括其他信号。
而且,中继站可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包括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以及回程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而且,除了上述信道或信号之外,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可进一步包括其他信号。
中继站可将保护周期置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之前和之后,以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执行的上行链路传送和上行链路接收之间切换。在该保护周期期间,中继站既不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也不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从中继站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到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的保护周期被称为在前保护周期GP1_UL,并且GP1_UL的长度由Tgp1_UL指明。Tgp1_UL应等于或大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从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到中继站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的保护周期被称为在后保护周期GP2_UL,并且GP2_UL的长度由Tgp2_UL指明。Tgp2_UL应等于或大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保护周期GP1_UL和GP2_UL可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回程上行链路定时对准,即,在中继站的上行链路传送与基站的上行链路接收之间的定时。
图8图示了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在图8中,上面两个下行链路子帧结构涉及基站的传送和随之发生的中继站的接收,并且下面两个上行链路子帧结构涉及中继站的传送和随之发生的基站的接收。
在图8中,TA表示由定时提前信息指明的时间。这里,假设该定时提前信息所指明的时间TA是2×Tp。而且,假设基站开始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时间点与基站开始接收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时间点相同。
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下,中继站向基站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在比中继站开始接收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早由基站向中继站传输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明的时间处,中继站开始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在Tp之后到达基站。该定时关系可在图8中看出。
在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中,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可根据保护周期的长度Tgp1_UL和Tgp2_UL、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的上行链路传送和上行链路接收之间切换所需的时间、以及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或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而变化。
本发明提出了涉及可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构造的一些方法,并且下面将参考示范实施例来描述这些方法。
在详细构造中,假设下面情况。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包括R个码元,并且这些码元的序号从0开始。由此,码元p表示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p+1)码元。而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包括多个码元。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按照在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中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实例,来给出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码元的序号。例如,中继站所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码元p由基站在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p码元处接收。中继站所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在Tp之后由基站接收。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长度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长度相同。
参考图9到12,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
图9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在图9的示范实施例中,假设R=14。而且,假设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用于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在图9中示出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Tgp2_UL。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码元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码元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在比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UE模式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一码元的长度的时间点处,中继站可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作为选择,中继站可在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晚Tgp1_UL的时间点处,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如图9中所示。这里,假设Tgp1_UL和Tgp2_UL之和与一个码元的长度相同。
当中继站从中继站的UE模式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时,至少可应用上述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在中继站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之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中的每一个可根据由基站向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而变化。
图10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与图9中类似,假设在图10的示范实施例中,R=14。而且,假设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用于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在图10中示出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UE模式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早Tgp1_UL。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第二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第二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在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UE模式开始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处,中继站可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作为选择,中继站可在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晚Tgp1_UL的时间点处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如图10中所示。
当中继站从中继站的UE模式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时,至少可应用上述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在中继站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之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中的每一个可根据由基站向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而变化。
图1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与图9和10中类似,假设在图11的示范实施例中,R=14。而且,假设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用于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在图11的示范实施例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被设置为与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相同。在该情况下,图11(A)到11(C)图示了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根据Tp的变化。图11(A)图示了其中Tp为0的情况,图11(B)图示了其中Tp为正实数的情况,而图11(C)图示了其中Tp大于图11(B)的Tp的情况。更详细地参考图11(A)到11(C),在其中Tp为0的图11(A)中,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范围从第1码元到第12码元。在其中Tp为正实数的图11(B)的情况下,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范围从第1码元到第13码元,而在其中Tp大于图11(B)的Tp的图11(C)的情况下,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的范围从第2码元到第13码元。根据Tp,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的范围可从第3码元到第13码元、从第4码元到第13码元等。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信息可指明前述周期之一。
在图11的示范实施例中,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p码元到第q码元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p码元到第q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p≥1,而q≤R-1。换言之,中继站使用包括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码元到至多最后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从图11中可以看出,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之中的开始码元和结束码元可根据回程上行链路的信号传送时间和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而改变。
而且,在图11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与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类似。为此,中继站将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由该基站向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明的时间的一半。按照这种方式,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可与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几乎相同。中继站可在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晚Tgp1_UL的时间点处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根据Tp,保护周期的长度Tgp1_UL和Tgp2_UL可变化,并且可在中继站和基站之间交换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可变化。Tp可根据其中部署中继站的地点而变化。
这里,基站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向中继站传送有关该中继站将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信息。作为有关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信息的示范实施例,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码元和最后码元的相应索引可以是已知的。
作为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信息的另一示范实施例,多个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可预先确定,并且这些周期之一可以是已知的。中继站基于从基站接收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信息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当中继站从中继站的UE模式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时,至少可应用上述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在中继站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之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中的每一个可根据由基站向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而变化。
图12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基于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之间的关系。
在图12的示范实施例中,还假设R=14。其间,图12的示范实施例与其他示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假设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与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远远小于码元的循环前缀。在该情况下,保护周期GP1_UL和GP2_UL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在码元的循环前缀中,并由此在图12中没有示出。
在图12中示出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将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UE模式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处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当中继站从中继站的UE模式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时,至少可应用上述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在中继站切换到中继站的基站模式之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传送开始时间点中的每一个可根据由基站向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而变化。
迄今为止,已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方法。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配置。
与上述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送定时相关地,中继站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向基站传送有关在该中继站的RF终端处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的信息。用于在该中继站的RF终端处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包括:在该中继站的RF终端处例如用于从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下行链路接收的时间、用于从下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下行链路传送的时间、用于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用于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等。使用该信息,基站可确定可与中继站交换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可与中继站交换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等。
与回程下行链路相关地,基站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并且基站和中继站可选择性地使用多个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中的一个或多个来交换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这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的选择可根据中继站的部署方法或时间而变化。每次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的选择变化时,基站向中继站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这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指明图3到7的示范实施例中示出的配置,即,有关通过其实际传送信号的整个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码元的信息和有关基站和中继站的回程下行链路传送定时的信息。
作为选择,基站可以不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并且基站和中继站可使用一个或多个预定义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来交换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与回程上行链路相关地,基站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并且基站和中继站可选择性地使用多个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中的一个或多个来交换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的选择可根据中继站的部署方法或时间而变化。每次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的选择变化时,基站向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这里,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指明图9到12的示范实施例中示出的配置,即,有关通过其实际传送信号的整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码元的信息、以及有关中继站的回程上行链路传送定时和基站的回程上行链路接收定时的信息。
作为选择,基站可以不向中继站通知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并且基站和中继站可使用一个或多个预定义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周期配置来交换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其间,中继站可将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配置为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以从中继站UE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中继站可从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的特定码元接收中继站UE所传送的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全部或部分可被配置为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这样的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的配置信息可以由中继站确定并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传送到基站,或由基站确定并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传送到中继站。
当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中继站所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周期可根据紧靠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之前或之后的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是否是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而变化,这可在图13的示范实施例中看出。
图1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当基于上行链路配置方法同时使用两个不同的上行链路定时配置时的中继站和基站的帧结构。
这里,GP1_UL和GP2_UL分别指明上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和上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并且相应保护周期的长度是Tgp1_UL和Tgp2_UL。而且,Tp指明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信号传送时间。假设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1310和回程上行链路子帧1320中的每一个包括14个码元。而且,假设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传送切换到上行链路接收的时间和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从上行链路接收切换到上行链路传送的时间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码元的循环前缀。
图13(A)图示了其中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1310不是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码元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与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图9的上述上行链路传送方法类似。中继站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1320的第二码元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其间,图13(B)图示了其中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是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子帧的情况。这里,中继站可以不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与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图12的上述上行链路传送方法类似,基站可通过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最后码元来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中继站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到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参考图13(A)和13(B),可以看出中继站在相同时间点接收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而且,尽管向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分配的周期在图13(A)和13(B)中彼此不同,但是基站在相同时间点接收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第1码元到第13码元。换言之,中继站所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码元的数目可变化,例如可以是13或14,但是中继站在相同时间点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码元。由此,在图13(A)和13(B)的相应情况下,基站不需要向中继站传送定时提前信息的不同片段。在图13(A)的情况下,中继站在比参考时间点晚一个码元的时间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而在图13(B)的情况下,中继站在参考时间点开始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这里,该参考时间点可以是图13(B)中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
简单地说,在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下行链路中,基站和中继站使用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或有关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信息,来交换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上行链路中,基站和中继站使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配置信息或有关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周期的信息,来交换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回程上行链路传送。
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包括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和保护周期。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包括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回程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等。而且,除了上述信号之外,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可进一步包括其他信号。
由于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信号传送时间、用于在中继站的RF终端处在回程上行链路传送和中继站接入上行链路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等,所以保护周期可被放置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前部、后部、或前部和后部。保护周期的长度不限,并且前部和后部的保护周期的长度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执行上行链路传送的中继站210将上行链路帧配置为具有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其中安排有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和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作为选择,中继站210可将上行链路帧配置为具有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其中仅安排有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当连续安排中继站210要向基站传送的两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中继站210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来替代在其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之一与另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接触的位置处安排的保护周期,以适应性地配置回程上行链路子帧。
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基站110可预先向中继站传送有关中继站要使用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的信息。基站110从中继站接收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从预定义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来推断所述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图14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几个格式。
参考图14中示出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格式,可根据是否存在保护周期以及保护周期的安排,来将子帧配置为其中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的两边安排保护周期的类型A、其中保护周期仅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的前面的类型B、其中保护周期仅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的后面的类型C、和其中不存在保护周期而仅存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的类型D。这里,在信号周期之前安排的保护周期被称为在前保护周期,而在信号周期之后安排的保护周期被称为在后保护周期。
基站和中继站可使用固定格式或预定义格式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来执行回程上行链路传送和接收。作为选择,可定义图14中示出的几个子帧配置类型,并且然后特定类型可通过信令选择并根据状况而使用。在该情况下,当向中继站分配一个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基站可传送该中继站将使用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信息。这里,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信息可指明例如将使用作为图14中所示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格式的类型A、类型B、类型C和类型D中的哪一个。换言之,基站可选择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预定义的至少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格式之一,并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将有关所选择的子帧格式的信息传送到中继站。
其间,基站可向中继站分配在时间上连续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在该情况下,中继站传送在时间上连续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这时,第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在后保护周期和下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在前保护周期可以是不必要的。由此,当基站向中继站分配在时间上连续的基站上行链路子帧时,中继站适应性地改变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并传送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在该说明书中,适应性改变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将被称为“适应性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格式”。
图15到18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取决于要连续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数目的改变而变化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当中继站传送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可以是图14中所示类型A、类型B、类型C和类型D之一。这里,“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传送”指明其中不紧靠传送其他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之前和之后来传送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
图15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A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图15示出了当根据连续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数目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需要作为类型A在前部和后部的保护周期时、该子帧的格式。换言之,当传送两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依次按照类型B和类型C的格式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当传送N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分别按照类型B和类型C的格式来传送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且按照类型D的格式来传送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之间的N-2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
图16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B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当中继站传送的一个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需要作为类型B在前部的保护周期时,可能在图16中根据连续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数目来检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当传送N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按照类型B的格式传送最前面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按照类型D的格式传送后面N-1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
图17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C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换言之,图17示出了当中继站传送的一个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需要作为类型C在后部的保护周期时、根据连续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数目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当传送N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按照类型C的格式传送最后面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并按照类型D的格式传送前面N-1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
图18图示了当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对应于图14的类型D时的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当中继站传送的一个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需要作为类型D的无保护周期时,按照类型D的格式传送所有回程上行链路子帧,而不管连续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数目,如图18所示。
简单来说,当中继站要向基站传送的两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在图15到18的示范实施例中被连续安排时,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替代在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与另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接触的位置处安排的保护周期,以适应性地配置回程上行链路子帧。
而且,即使中继站不向基站通知该中继站自己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基站也能不言而喻地知道当基站向中继站分配在时间上连续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由中继站传送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换言之,当基站从中继站接收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时,基站可根据预定义的单独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而推断出所述两个或多个连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格式。
下面将描述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内部构造。
当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时,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包括通过其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的码元、通过其传送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码元、和保护周期。这里,保护周期可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前部、后部、或前部和后部,并且在前和在后保护周期的长度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
图19到22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
这里,可能根据构成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码元的数目、通过其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的码元的数目、通过其传送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码元的数目、和保护周期的长度的改变,来检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结构的改变。
图19和20示出了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的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820的安排。图19示出了其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具有与14码元相同的长度的情况,而图20示出了其中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具有与12码元相同的长度的情况。
而且,在图19和20中假设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然而,取决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
图19(A)到(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其中存在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820的包括14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结构。
图19(A)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对应于其中保护周期小到足可以忽略的情况。在该结构中,在第四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在第十一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在这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820之间存在六个码元。
图19(B)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对应于其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个子帧中的13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19(B)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三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在第十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并且在这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820之间插入六个码元。
同样,在图19(C)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个子帧中的13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19(C)的子帧结构中,在第四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十一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
图19(D)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也对应于其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然而,该情况比前面的情况具有更长的在后保护周期402,并且一个子帧中的12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19(D)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三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十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
图19(E)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具有与图19(D)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相同长度的保护周期,并且也是一个子帧中的12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19(E)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二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九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
简单地说,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被安排在根据图19的示范实施例的具有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的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并且在这两个解调参考信号之间插入和(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包括的最大码元数目的一半-1)一样多的码元。换言之,在图19中,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可存在最多一共14个码元,并且在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之间插入和(14/2-1)一样多的码元,即,六个码元。
图20(A)到20(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其中存在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包括12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结构。
图20(A)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对应于其中保护周期小到足可以忽略的情况。在该结构中,在第三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九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在这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820之间存在五个码元。
图20(B)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对应于其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个子帧中的11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20(B)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二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在第八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并且在这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820之间插入五个码元。
同样,在图20(C)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具有与图20(B)相同长度的在前和在后保护周期。在图20(C)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三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九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
图20(D)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也对应于其中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和之后的情况。然而,该情况比前面的情况具有更长的在后保护周期402,并且一个子帧中的10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20(D)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二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八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
图20(E)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具有与图20(D)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相同长度的保护周期,并且也是一个子帧中的10个码元实际上传送信号。在图20(E)的子帧结构中,在第一码元处安排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而在第七码元处安排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
简单地说,相同原理被应用到图19和20的示范实施例。具体来说,两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被安排在根据示范实施例的具有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结构的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并且在这两个解调参考信号之间插入和(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包括的最大码元数目的一半-1)一样多的码元。换言之,在图20中,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可存在最多一共12个码元,并且在第一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10和第二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820之间插入和(12/2-1)一样多的码元,即,五个码元。
图21和22示出了当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存在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时、所述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在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的安排。
图21示出了当在具有14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安排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帧结构。
图21(A)和21(B)示出了其中保护周期小到足可以忽略的情况,而图21(C)和21(H)示出了其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从图21中可以看出,保护周期的长度可根据各种因素变化,并且图21中所示保护周期的长度仅是示范实施例。
在图21中假设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然而,取决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
在图21(A)和21(B)中,保护周期小到足可以忽略,并由此其中实际传送信号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包括14个码元。图21(A)示出了其中在14个码元之中的第七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而图21(B)示出了其中在第八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
图21(C)到21(E)对应于其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并且其中实际传送信号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包括13个码元。图21(C)示出了其中在13个码元之中的第六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图21(D)示出了其中在第七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而图21(E)示出了其中在第八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
图21(F)到21(H)对应于其中在后保护周期402比图21(C)到21(E)中的在后保护周期更长的情况,并且其中实际传送信号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包括12个码元。图21(F)示出了其中在12个码元之中的第五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图21(G)示出了其中在第六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而图21(H)示出了其中在第七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
在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图21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中,上行链路帧被配置为具有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其中仅安排有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这里,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的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前的码元数目和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后的码元数目之间的差不超过三的位置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
图22示出了当在具有12个码元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安排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时、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帧结构。
图22(A)和22(B)示出了其中保护周期小到足可以忽略的情况,而图22(C)到22(H)示出了其中在前保护周期401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而在后保护周期402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后的情况。从图22中可以看出,保护周期的长度可根据各种因素变化,并且图22中所示保护周期的长度仅是示范实施例。
在图22中假设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然而,取决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可通过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道测量参考信号。
在图22(A)和22(B)中,保护周期小到足可以忽略,并由此其中实际传送信号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包括12个码元。图22(A)示出了其中在12个码元之中的第六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而图22(B)示出了其中在第七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
图22(C)到22(E)对应于其中保护周期被安排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并且其中实际传送信号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包括11个码元。图22(C)示出了其中在11个码元之中的第五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图22(D)示出了其中在第六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而图22(E)示出了其中在第七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
图22(F)到22(H)对应于其中在后保护周期402比图22(C)到22(E)中的在后保护周期更长的情况,并且其中实际传送信号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周期包括10个码元。图22(F)示出了其中在10个码元之中的第四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图22(G)示出了其中在第五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而图22(H)示出了其中在第六码元处安排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的情况。
简单地说,在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图22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中,上行链路帧被配置为具有其中仅安排有一个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这里,在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的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前的码元数目和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之后的码元数目之间的差不超过三的位置处,安排该回程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1000。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回程下行链路传送。
如上面参考图2描述的,基站和中继站传送和接收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可包括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回程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等,并且除了前述信道或信号之外,可进一步包括另一信道或信号。
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开始位置可根据通过其传送基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信号传播延迟、中继站从传送向接收切换的时间、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定时配置等变化。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结束位置可根据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信号传播延迟、中继站从接收向传送切换的时间、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定时配置等变化。
为了确定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开始位置,中继站可向基站传送有关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的信息。作为选择,基站可向中继站传送有关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的信息。中继站根据从基站接收的信息来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
在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中,传送一个或多个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这里,区域表示时域、频域、空域、码域等的组合。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的开始位置可以是预定义的,并且可以不用信号通知该开始位置信息。作为选择,该开始位置信息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来传送。
这里,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的开始位置信息表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开始处的码元的索引。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的结束位置可以是预定义的,并且可以不用信号通知该结束位置信息。作为选择,该结束位置信息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来传送。而且,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的结束位置信息表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结束处的码元的索引。
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的位置信息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来传送。这里,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频域的位置信息指明系统带宽中的、传送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频域的位置,并且可以以副载波为单位或者以副载波集合为单位而得知。
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的开始位置可以是预定义的,并且可以不用信号通知该开始位置信息。作为选择,该开始位置信息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或通过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来传送。
这里,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的开始位置信息表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开始处的码元的索引。该码元索引可使用相对于特定码元的索引的绝对值或相对值,来指明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开始处的码元的顺序。该特定码元可以是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开始处的码元。
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的结束位置可以是预定义的,并且可以不用信号通知该结束位置信息。作为选择,该结束位置信息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来传送。
这里,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的结束位置信息表示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结束处的码元的索引。该码元索引可使用相对于特定码元的索引的绝对值或相对值,来指明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结束处的码元的顺序。该特定码元可以是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时域结束处的码元。
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频域的位置信息可通过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来传送。这里,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频域的位置信息表示系统带宽中的、传送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频域的位置,并且可以以副载波为单位或者以副载波集合为单位而得知。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频域可包括指明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频域。
下面将描述与如上所述通过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链路而传送的信息相关的主题,特别是,通过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链路的中继站系统信息的传送。
当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UE模式操作时,中继站可按照与基站UE相同的处理,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来在基站小区内接收由该中继站所属的基站向UE、中继站等传送的基站小区系统信息。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中继站公用的中继站系统信息通过每一中继站专用的信令(例如,在3GPP系统的情况下的RRC信令)来传送。
另一方面,当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操作时,中继站向中继站UE传送数据。由此,中继站不能接收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并不可以接收中继站系统信息。
这里,中继站系统信息表示当基站与至少一个中继站一起工作时、由基站向中继站传送的信息之中的、可对于与基站一起工作的所有中继站共同应用的信息。有关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信息可以是中继站系统信息的示例。有关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区域的信息可包括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的位置信息。时间资源的位置信息可以由开始码元和结束码元的索引来表达。频率资源的位置信息可以由开始频率资源和结束频率资源的索引(在3GPP的情况下,物理资源块(PRB)索引)来表达、或者按照位图的形式来表达。按照位图的形式,所有频率资源中的仅通过其传送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资源由1表达。
中继站系统信息还可包括在基站小区内、由中继站所属基站向UE、中继站等传送的基站小区的系统信息的一部分。
上面已提及,当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操作时,中继站不可以通过基站接入下行链路来接收中继站系统信息。为了解决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该问题,在中继站按照中继站的基站模式操作的同时,可通过回程下行链路来传输中继站系统信息。
在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中,中继站系统信息通过向回程下行链路分配的资源之中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而传送,并且为了方便,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被称为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可包括有关通过其传送中继站系统信息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时域和频域中的位置、调制、编码等的信息。
由于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是有关多个中继站的信息,所以这些中继站应能够解调该信息。为此,用于检查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传送误差的数据(例如循环冗余校验(CRC))可以用中继站公共标识符来遮蔽(masked)。例如,中继站系统信息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SI-RNTI)可被用作该中继站公共标识符。
图2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中继站系统信息的传送周期。
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中继站系统信息可通过预定周期Tm修改,并在一个周期期间不修改。为了方便,这样的周期被称为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周期。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周期可被设置为例如至少一个无线电帧或至少一个子帧。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周期的长度信息可被包括在中继站系统信息中并传送。
有关中继站系统信息是否在下一修改周期中修改的通知可被包括在中继站公共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中,并且这样的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的通知可在一个修改周期Tm中被包括一次或多次。中继站系统信息修改的通知可例如按照指明是否修改中继站系统信息的比特的形式来实现。当对应比特是“1”时,这可意味着中继站系统信息在下一修改周期中修改,并且对应中继站可在下一修改周期中接收并应用修改的中继站系统信息。当对应比特是“0”时,这可意味着中继站系统信息不在下一修改周期中修改。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如何分配用于通过其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和回程上行链路而使用的上述子帧。
基站可向中继站分配通过其传送一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可按照位图的形式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来传输。按照位图的形式,使用0或1来指明是否在构成一个或多个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帧的相应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已传送了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例如,1意味着已在对应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传送了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而0意味着还没有在对应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而且,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可按照一个或多个传送周期、和与每一传送周期对应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帧中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位置信息的形式,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来传输。
基站可向从基站自己接收到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所有中继站传送通过其传送相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分配信息,或者可向相应中继站传送不同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作为选择,基站可将从基站自己接收到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分类为多个中继站组,并向相应中继站组传送通过其传送不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分配信息。这里,中继站组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并且特定中继站组中的中继站接收通过其传送相同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分配信息。
而且,基站可向中继站分配一个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这样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可按照位图的形式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来传输。按照位图的形式,使用0或1来指明是否在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或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每一个中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例如,1指示在对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而0指示不在对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而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可按照一个或多个传送周期、和与每一传送周期对应的回程上行链路帧中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位置信息的形式,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的RRC信令)来传输。
基站可向向基站自己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所有中继站传送相同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或者可向相应中继站传送不同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作为选择,基站可将向基站自己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中继站分类为多个中继站组,并向相应中继站组传送不同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这里,中继站组包括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并且特定中继站组中的中继站从基站接收相同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分配信息。
下面将描述回程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有效周期信息。
基站向中继站传送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并且该资源分配信息可包括物理资源上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位置(诸如时间、频率、和空间)、调制方法、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信息等。当基站向中继站传送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时,基站可传送用于每一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作为选择,基站可向中继站传送用于多个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仅一条资源分配信息。在该情况下,有效周期信息可被包括在该资源分配信息中。这里,有效周期信息表示向多少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应用包括该有效周期信息的资源分配信息。例如,当该有效周期信息指明n时,向n个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应用包括该有效周期信息的相同资源分配信息。这里,该有效周期信息所应用到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可对应于HARQ重传或除了HARQ重传之外的初始传送。
而且,基站向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并且该资源分配信息可包括物理资源上的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位置(诸如时间、频率、和空间)、调制方法、HARQ信息等。当基站向中继站传送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时,基站可传送用于每一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作为选择,基站可向中继站传送用于多个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仅一条资源分配信息。在该情况下,有效周期信息可被包括在该资源分配信息中。该有效周期信息表示向多少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应用包括该有效周期信息的资源分配信息。例如,当该有效周期信息指明n时,向n个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应用包括该有效周期信息的相同资源分配信息。
下面将结合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回程链路的无线环境来描述可向该回程链路应用的ACK/NACK机制。
当中继站接收到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时,中继站根据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解调是否成功,来通过回程上行链路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即,ACK或NACK)。当一个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包括多个码字时,可根据相应码字来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可通过一个或多个调制码元来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多条信息。
中继站将通过其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的资源可一一对应于已通过其传送了包括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资源。在该情况下,当已通过其传送了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资源改变时,通过其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的资源也改变。这里,资源包括时域资源、频域资源、码域资源、循环移位域资源等的组合。
而且,通过其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的资源可以与通过其传送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资源无关。在该情况下,基站可通过上层信令(在3GPP的情况下,可使用RRC信令)向中继站通知通过其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的资源,并且中继站使用该资源来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
通过其传送有关解调是否成功的信息的资源可以可通过两个因素来确定。一个因素一一对应于已通过其传送了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资源,而另一因素与已通过其传送了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的资源无关。
关于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在基站和UE之间的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中的传送方法,最近已进行了积极讨论。有关于此,诸如8×8MIMO或4×8MIMO的由此生成多个无线路径的MIMO技术正在审查中。当应用这样的先进MIMO技术时,可使用多个码字(一般最多两个码字),并且ACK/NACK信息被单独配置用于每一码字并被传送。
一般来说,在诸如建筑物顶部的高水平面上安装中继站,并由此,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许多无线环境具有视线(LOS)。当向这样的LOS环境应用MIMO技术时,存在传送路径之间相关的很强可能性。由此,在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回程传送方法中的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回程链路中,不根据码字来单独传送应答信息(即,ACK/NACK信息),而是配置(即,对于所有码字捆绑(bundled))并传送仅一条应答信息(即,ACK/NACK信息)。具体来说,例如,对传送相应码字的成功和/或失败执行与操作。在该情况下,仅当成功传送了多个码字时才传送ACK信息,并且否则,就传送NACK信息。尽管当使用两个码字时、传统上需要两比特用于在回程链路中的ACK/NACK传送,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仅使用一比特,使得可改善传送效率。
在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可能认为在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传送包括多个码字的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并且向这一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应用对于码字的ACK/NACK信息的捆绑。可向多个回程上行链路子帧应用ACK/NACK信息的捆绑。当在每一回程上行链路子帧中传送包括多个码字的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时,可对于相应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分开执行ACK/NACK捆绑。
基站可向中继站通知是否应用ACK/NACK信息的捆绑。当基站向中继站应用ACK/NACK信息的捆绑时,中继站捆绑关于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所有码字的ACK/NACK信息,并向基站传送,并且基站也捆绑关于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所有码字的ACK/NACK信息,并向中继站传送。其间,当基站不向中继站应用ACK/NACK信息的捆绑时,中继站向基站传送关于回程下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相应码字的ACK/NACK信息,并且基站也向中继站传送关于回程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的相应码字的ACK/NACK信息。
在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中,应用捆绑模式(即,其中捆绑并传送有关所有码字的ACK/NACK信息的模式),以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传送ACK/NACK信息,并且在其中例如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无线环境快速变化的例外情况下,释放捆绑模式,并可应用正常模式。
尽管已参考本发明的某些示范实施例而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在这里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改变,而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在包括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包括:
在基站处根据考虑到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和信号传送时间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的、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和
在中继站处根据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接收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在基站处使用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所述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包括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1)一样多的码元、并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结束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码元。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晚下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开始按照相反时间顺序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1)一样多的码元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所有码元的、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早其中传送有关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的时间周期的长度与下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的长度之和。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一样多的码元的、并至多排除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所有码元的、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并且
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开始码元和结束码元根据该回程下行链路的信号传送时间的长度而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6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
8.根据权利要求7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该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传送时间设置为比该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的时间点早由该基站向该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示的时间的一半,使得将该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
9.根据权利要求1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排除与通过其传送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码元的数目一样多的码元的、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中的所有码元的、用于回程下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下行链路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下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下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中继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中继站开始接收该基站接入下行链路子帧的时间点。
11.一种在包括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包括:
在中继站处根据考虑到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和信号传送时间中的至少一个而确定的、回程上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和
在基站处根据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帧结构和定时,来接收该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在中继站处使用包括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码元开始并以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上行链路在后保护周期。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并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到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该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早上行链路在前保护周期。
16.根据权利要求11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二码元开始并至多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结束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并且
所述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的开始码元和结束码元根据该回程上行链路的信号传送时间的长度和中继站在传送和接收之间切换的时间中的至少一个而变化。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基站接入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比该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晚由该基站向该中继站传送的定时提前信息所指示的时间的一半。
19.根据权利要求11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所述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包括:使用包括从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第一码元开始并以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最后码元结束的码元的、用于回程上行链路信号传送的码元,来传送回程上行链路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上行链路传送方法,其中将与该回程上行链路的定时相关的回程上行链路子帧的开始时间点设置为该中继站在中继站的UE模式中传送基站接入上行链路信号的时间点。
CN201080021564.3A 2009-03-17 2010-03-16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Active CN102428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90022521 2009-03-17
KR10-2009-0022521 2009-03-17
KR10-2009-0023960 2009-03-20
KR20090023960 2009-03-20
KR20090036866 2009-04-28
KR10-2009-0036866 2009-04-28
KR20090038276 2009-04-30
KR10-2009-0038276 2009-04-30
KR10-2009-0055390 2009-06-22
KR20090055390 2009-06-22
KR20090060454 2009-07-03
KR10-2009-0060454 2009-07-03
KR20090076179 2009-08-18
KR10-2009-0076179 2009-08-18
KR10-2009-0105098 2009-11-02
KR20090105098 2009-11-02
PCT/KR2010/001629 WO2010107234A2 (ko) 2009-03-17 2010-03-16 릴레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8660A true CN102428660A (zh) 2012-04-25
CN102428660B CN102428660B (zh) 2016-03-16

Family

ID=4274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1564.3A Active CN102428660B (zh) 2009-03-17 2010-03-16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934396B2 (zh)
EP (2) EP2410668A4 (zh)
KR (2) KR101268251B1 (zh)
CN (1) CN102428660B (zh)
WO (1) WO2010107234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2818A1 (en) * 2020-01-19 2021-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an rf retuning gap for cross-bwp uplink frequency hoppi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49527B1 (ko) * 2000-10-18 2002-08-21 엠텍비젼 주식회사 지문 입력이 가능한 디지털 카메라
WO2010107234A2 (ko) * 2009-03-17 2010-09-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릴레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20140254468A1 (en) * 2010-01-08 2014-09-11 Bernhard Raaf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for a Backhaul Link
WO2011112015A2 (en) * 2010-03-11 2011-09-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ceiving signal at relay n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of
WO2011136562A2 (ko) * 2010-04-29 2011-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과 릴레이 노드 간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2081798A1 (ko) * 2010-12-16 2012-06-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노드가 기지국으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7104767B (zh) * 2011-03-11 2020-06-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动态子帧的方法及其设备
WO2012134123A2 (ko) * 2011-03-25 2012-10-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백홀 링크 서브프레임 구조 및 그 정보 전송 방법
US9509417B2 (en) * 2011-10-13 201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in which a terminal transceives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GB2497078A (en) * 2011-11-24 2013-06-05 Sharp Kk Mobile relay handover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01201915D0 (en) * 2012-02-03 2012-03-21 Nec Corp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system
US9515761B2 (en) 2012-02-29 2016-12-06 Lg Electronics Inc.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consideration of carrier types and apparatus for same
EP2975784B1 (en) * 2013-03-15 2020-04-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iscovery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19750B2 (en) 2013-06-05 2016-08-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LOS wireless backhaul uplink communication
WO2015178648A1 (ko) * 2014-05-18 2015-1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단말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05174A1 (ko) * 2014-12-25 2016-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단말의 릴레이 방법 및 장치
US10652003B2 (en) * 2015-01-22 2020-05-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ARQ design for high performance wireless backhaul
CN104853419A (zh) * 2015-04-29 2015-08-19 上海翎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双向网络架构及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
US10116349B2 (en) * 2016-05-26 2018-10-3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ed multiplexing in 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 to 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 connectivity
US10645689B2 (en) * 2016-08-11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WO2018127370A1 (en) * 2017-01-09 2018-07-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Flexible indication of transmission timing
WO2019047180A1 (zh) * 2017-09-08 2019-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9905160B (zh) * 2017-12-08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US11581939B2 (en) * 2017-12-21 2023-02-14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backhaul 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252748B2 (en) * 2018-05-07 2022-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information for access and backhaul
US20210345322A1 (en) * 2018-09-27 2021-11-0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US20220046618A1 (en) * 2020-08-04 2022-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time and/or frequency domain reconfiguration of a forwarded signal using a repeater node
EP4349113A1 (en) * 2021-05-27 2024-04-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pdcch with multi-relay based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3383A (zh) * 2005-09-29 2006-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的发送方法
US20070104223A1 (en) * 2005-11-04 2007-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links by grouping multiple hops in a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US20080039011A1 (en) * 2006-08-14 2008-02-14 Samsung Electronic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service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64810B1 (ko) 2005-09-28 200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전송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0878176B1 (ko) 2005-12-10 2009-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의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동작 전환갭을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0884379B1 (ko) 2006-07-24 2009-02-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하향링크 동기채널 전송 방법
JP4800418B2 (ja) * 2007-02-28 2011-10-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US8670704B2 (en) * 2007-03-16 2014-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by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227740B1 (ko) * 2008-10-01 2013-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서브프레임의 무선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20100120442A1 (en) * 2008-11-12 2010-05-13 Motorola, Inc. Resource sharing in relay operations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14768B2 (en) * 2008-12-11 2013-08-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performed by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00094424A (ko) * 2009-02-18 2010-08-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기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중계기
KR20100099655A (ko) * 2009-03-03 2010-09-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의 데이터 수신방법 및 장치
US8400906B2 (en) * 2009-03-11 2013-03-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ckhaul transmission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elay
WO2010107234A2 (ko) * 2009-03-17 2010-09-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릴레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929303B2 (en) * 2009-04-06 2015-0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for advanced relay operation
US9014079B2 (en) * 2009-10-29 2015-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ra-subframe time multiplex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3383A (zh) * 2005-09-29 2006-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的发送方法
US20070104223A1 (en) * 2005-11-04 2007-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links by grouping multiple hops in a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US20080039011A1 (en) * 2006-08-14 2008-02-14 Samsung Electronic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service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EEE STANDARDS DRAFT: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Multihop Relay Specification", 《DRAFT AMENDMENT TO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22 December 2008 (2008-12-22) *
LG ELECTRONICS: "Consideration 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Relay Backhaul Link",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6》, 13 February 2009 (2009-02-13), pages 2 - 1 *
MOTOROLA: "LTE signaling to support Relay oper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5》, 14 November 2008 (2008-11-1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2818A1 (en) * 2020-01-19 2021-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an rf retuning gap for cross-bwp uplink frequency hopp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RE48881E1 (en) 2022-01-04
EP2660995A1 (en) 2013-11-06
KR101313237B1 (ko) 2013-09-30
WO2010107234A3 (ko) 2011-01-20
CN102428660B (zh) 2016-03-16
EP2410668A4 (en) 2013-01-23
KR101268251B1 (ko) 2013-05-28
US8934396B2 (en) 2015-01-13
KR20100105451A (ko) 2010-09-29
EP2410668A2 (en) 2012-01-25
WO2010107234A2 (ko) 2010-09-23
US20120002591A1 (en) 2012-01-05
KR20130028955A (ko) 201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8660A (zh) 用于含有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US8213345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in time division OFDMA system
CN102511192B (zh)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基站和通信设备
CN101917765B (zh)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1940046B (zh) 将循环移位映射到用于ack/nack资源分配的信道索引
CN102771061B (zh) 指示使能的传输块的方法和系统
CN102239659B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网元
CN102484833B (zh) 协作中继中的传输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61051B (zh) 用于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CN103873215B (zh)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844990B (zh) 在多用户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收发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6452710A (zh) 用于解调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映射方法和装置
CN10298614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中继节点处从基站接收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51921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配用于设备对设备直接通信的资源分配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754364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指示解调参考信号天线端口的方法
CN102165830A (zh) 发送用于协作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准信号的方法和为基于中继的无线通信系统分配无线电资源的方法
CN104541561A (zh) 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04995856A (zh)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测量信道和干扰的方法
CN102362536B (zh) 物理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基站和中继设备
CN10354625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30863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反馈消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4168092A (zh)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492925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设备对设备直接通信测量终端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1527929B (zh) 控制信道设计方法
RU2516252C2 (ru)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ый узел, система дуплексной связи с времен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и способ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вяз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