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3592B - 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3592B
CN102013592B CN201010274726.6A CN201010274726A CN102013592B CN 102013592 B CN102013592 B CN 102013592B CN 201010274726 A CN201010274726 A CN 201010274726A CN 102013592 B CN102013592 B CN 1020135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astic contact
contact chip
splicing ear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47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3592A (zh
Inventor
黑田尚俊
吉野亨
吉田荣二
山本博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3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3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3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35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01R31/065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with built-in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01R13/665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以提供通过可靠地夹住插入到连接端子中的端子而提高端子与连接端子间的电连接可靠性的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为课题。设置:呈コ字型的框体(41);设置在位于针式插头(22)插入的一侧的部分的框体(41)上且具有与针式插头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7、71)的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设置在位于针式插头插入的一侧的部分的框体上且具有与针式插头的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69、72)并且与第一弹性接触片相对配置的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以及设置在位于与设有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6)的一侧相反侧部分的框体上且与针式插头的端部接触的第三弹性接触片(48)。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与端子接触而与端子电连接的连接端子及具备该连接端子的AC适配器。
背景技术
在向电子设备(例如、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给电源的AC适配器中,有做成能以世界各地的商用电源电压使用的结构的AC适配器(例如,参照图13)。
图13是分解了现有的AC适配器的俯视图。
参照图13,现有的AC适配器200具备电源插头201、上壳202、电路基板204、电子部件205、连接端子207、以及DC线208。
电源插头201具备下壳211和作为端子的针式插头212。下壳2儿具备用于安装电路基板204的安装用槽部(未图示)。
针式插头212呈棒状,具有配置于一端部的插座插入部215和配置于另一端部的连接部216。插座插入部215是插入插座的部分,从下壳211中露出。连接部216是由连接端子207夹住的部分,从下壳211的内壁突出。
上壳202设有用于容纳安装有电子部件205及连接端子207的电路基板204的容纳部218,具备引导电路基板204的一对引导件219。
图14是图13所示的结构体的J-J线方向的剖视图。
参照图14,电路基板204具有:具备安装面222A的基板主体222;设置在位于安装面222A的相反侧的基板主体222的面222B上的配线图形223;以及具备使与焊锡226的形成区域相对应的部分的配线图形223露出的开口部224A的焊料保护层224。
参照图13,电子部件205安装于基板主体222的安装面222A上。电子部件205与配线图形223电连接。作为电子部件205,可以使用例如电容器、变压器、开关元件等。
参照图13及图14,连接端子207设置在与电源插头201相对的部分的电路基板204的外周部。连接端子207配置在可夹住针式插头212的连接部216的位置。连接端子207具备固定部231和一对弹性变形片233。
固定部231具备支撑一对弹性变形片233的支撑部235、和贯通基板主体222及配线图形223的电连接部236。电连接部236通过焊锡226固定于配线图形223上。由此,连接端子207与电路基板204电连接。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夹住针式插头的连接部的连接端子的剖视图,图16是从K方向观察图15所示的结构体的图。在图15及图16中,对于与图14所示的结构体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符号。
参照图15及图16,一对弹性变形片233相对地设置在支撑部235上。一对弹性变形片233具备向一对弹性变形片233的中心突出的接触部238。一对接触部238通过夹住插入连接端子207的针式插头212的连接部216,使电路基板204和针式插头212电连接。
参照图13,DC线208与电路基板204连接。由此,DC线208与电子部件205、连接端子207、以及电路基板204电连接。DC线208在另一端部具有与电子机器(未图示)连接的插头241。
做成上述结构的AC适配器200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并向电子设备(未图示)供给直流电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4717号公报
图1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连接端子的问题点的图。
但是,在现有的连接端子207中,在一对弹性变形片233上施加一定以上的力的情况下,弹性变形片233成为变形的状态(一对弹性变形片233向外侧张开的状态)。
因此,如图17所示,存在在针式插头212的连接部216和一对弹性变形片233之间产生接触不良、连接端子207和针式插头21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确保夹住插入连接端子的端子,能够提高端子与连接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的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观点,能够提供一种连接端子17,该连接端子17通过夹住端子22而与上述端子22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41,其具有第一支撑部51、与该第一支撑部51相对配置的第二支撑部52、一端部与上述第一支撑部51的第一端部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支撑部52的第一端部连接的第三支撑部53;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其设置在位于上述端子22插入的一侧的部分上述第一支撑部51上且具有与上述端子22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7、71;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其设置在位于上述端子22插入的一侧的部分上述第二支撑部52上且具有与上述端子22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69、72,并且上述第二接触部69、72与上述第一接触部67、71相对地配置;以及第三弹性接触片48,其设置在位于与设有上述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部43~46的一侧相反侧的部分框体41上且与上述端子22的前端部接触。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备:框体41,其具有第一支撑部51、与该第一支撑部51相对配置的第二支撑部52、与第一支撑部51的第一端部及第二支撑部52的第一端部连接的第三支撑部53;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其设置在位于端子22插入的一侧的部分第一支撑部51上且具有与端子22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7、71;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其设置在位于端子22插入的一侧的部分第二支撑部52上且具有与端子22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69、72并且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相对地配置;第二接触部69、72与第一接触部67、71相对地配置的两个第二接触片45、46;以及第三弹性接触片48,其设置在位于与设有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部43~46一侧相反侧的部分框体41上且与端子22的前端部接触,从而可在插入到连接端子17一侧的端子22的端部一处、和端子22的外周侧面四处合计五处夹住端子22,并且可防止设有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的第一支撑部51、和设有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第二支撑部52的间隔变宽(换言之,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和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间隔变宽),因此,通过利用连接端子17可靠地夹住端子22,能够提高连接端子17与端子2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另外,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做成向朝向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做成向朝向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的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将上述第一接触部67、71配置在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和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间隔最狭窄的部分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上,将上述第二接触部69、72配置在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和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间隔最狭窄的部分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上也可以。
这样,通过使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4、45、46成为弯曲形状,即使在端子22相对于连接端子17的位置存在一些偏移的情况下,也能以端子22的端部与第三弹性接触片48接触的方式在连接端子17的内部引导端子22。由此,能够利用连接端子17可靠地夹住端子22。
另外,也可以设置连接上述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的端部的第一支撑体51和连接上述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端部的第二支撑体52。
由此,由于可以将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的间隙保持为一定值,并且可以将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间隙保持为一定值,因此能够利用两个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4、45、46可靠地夹住端子22的侧面。
另外,能够提供一种AC适配器10,其特征在于,具备: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17;具有配线图形34的电路基板14;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14上的电子部件15;电源插头11,其具有装载安装有上述电子部件15的上述电路基板14的下壳21、和贯通该下壳21的针式插头22;以及上壳12,其具有容纳安装有上述电子部件15的上述电路基板14的容纳部28并且装载于上述电源插头11上,以上述针式插头22和上述第三弹性接触片48相对并且与上述配线图形34电连接的方式将上述连接端子17配设于上述电路基板14上,以上述第一接触部67、71、上述第二接触部69、72及上述第三弹性接触片48与上述针式插头22的端部接触的方式,利用上述连接端子17夹住上述针式插头22。
根据本发明,以针式插头22和第三弹性接触片48相对并且与上述配线图形34电连接的方式将上述连接端子17配设于上述电路基板14上,通过使第一接触部67、71、第二接触部69、72、以及第三弹性接触片48与针式插头22的端部接触,能利用连接端子17可靠地夹住端子22。由此,能够提高端子22和连接端子17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另外,上述参照符号只是参考,因此,本申请发明并不限于图示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通过可靠地夹住插入连接端子的端子,能够提高端子和连接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AC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表示的结构体的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结构体的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从C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端子的图。
图5是从D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端子的图。
图6是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的E-E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的F-F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其一)。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其二)。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与针式插头的连接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1是作为其他端子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形地表示夹住图11所示的叶片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的剖视图。
图13是分解现有的AC适配器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结构体的J-J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夹住针式插头的连接部的连接端子的剖视图。
图16是从K方向观察图15所示的结构体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连接端子的问题点的图。
图中:
10-AC适配器,11-电源插头,12-上壳,14-电路基板,15-电子部件,17、81-连接端子,18-DC线,21-下壳,22-针式插头,25-插座插入部,26-连接部,28-容纳部,29-引导件,32-基板主体,32A-安装面,32B-面,34-配线图形,35-焊料保护层,35A-开口部,36-焊锡,38-电子部件主体,39-针式端子,41-框体,43、44-第一弹性接触片,45、46-第二弹性接触片,48-第三弹性接触片,51-第-支撑部,52-第二支撑部,53-第三支撑部,55、61-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6、62-插入部,57、63-突出部,65-凹部,67、71-第一接触部,69、72-第二接触部,74-支撑部,75-接触部,77-插头,83-第一支撑体,84-第二支撑体,I1、I2-间隙,R-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
图1是分解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AC适配器的俯视图。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AC适配器10具备电源插头11、上壳12、电路基板14、电子部件15、连接端子17及DC线18。
电源插头11具有下壳21和作为端子的针式插头22。下壳21具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14的安装用槽部(未图示)。
针式插头22呈棒状。针式插头22具有配置于一方端部的插座插入部25和配置于另一端部的连接部26。插座插入部25是插入插座的部分,从下壳21中露出。连接部26从下壳21的内壁突出。连接部26是由连接端子17夹住的部分。
上壳12设有用于容纳安装有电子部件15及连接端子17的电路基板14的容纳部28,具备引导电路基板14的一对引导件29。
图2是图1所示的结构体的A-A线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结构体的B-B线方向的剖视图。在图2及图3中,对于与本实施方式的AC适配器10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另外,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示意性地图示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被连接端子17夹住的状态。
参照图2及图3,电路基板14具备基板主体32、配线图形34以及焊料保护层35。
基板主体32是呈板状的基板。基板主体32具备安装有电子部件15及连接端子17的安装面32A和配置于安装面32A的相反侧的面32B。作为基板主体32,可以使用例如酚基板、纸环氧基板及玻璃环氧基板。
配线图形34形成于基板主体32的面32B上。焊料保护层35形成于基板主体32的面32B。焊料保护层35具有使与焊锡36的形成区域对应的部分的配线图形34露出的开口部35A。
参照图3,电子部件15具备电子部件主体38和针式端子39。电子部件主体38配置于基板主体32的安装面32A上。针式端子39设于电子部件主体38的下端部。针式端子39与电子部件主体38电连接。针式端子39贯通基板主体32及配线图形34。从配线图形34突出的部分的针式端子39通过设于从开口部35A露出的部分的配线图形34的焊锡36固定于电路基板14。作为电子部件15,可以使用例如电容器、变压器及转换元件等。
图4是从C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端子的图。在图4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结构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示意性地图示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被连接端子17夹住的状态。
参照图1、图2及图4,连接端子17设置在位于电路基板14的外周部的部分的基板主体32的安装面32A上。连接端子17配置在可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位置。
连接端子17具有框体41、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及第三弹性接触片48。
框体41具备第一支撑部51、第二支撑部52和第三支撑部53。第一支撑部51呈板状,具有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插入部56和一对突出部57。
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配置于基板主体32的安装面32A的上方。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上连接有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一端部(第一支撑部51的第一端部)与第三支撑部53的一端部连接。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与第三支撑部53一体构成。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与第三支撑部53所成的角度可以为例如90度。
插入部56设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另一端部。插入部56贯通基板主体32及配线图形34。从配线图形34突出的部分的插入部56折弯形成以使连接端子17不能从电路基板14中拔出。从配线图形34突出的部分的插入部56由焊锡36固定于配线图形34。
一对突出部57设置在位于插入部56附近的部分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一对突出部57是用于防止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插入基板主体32的构件。
图5是从D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端子的图。在图5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AC适配器10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示意性地图示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被连接端子17夹住的状态。
参照图2及图5,第二支撑部52呈板状,以与第一支撑部51相对的方式配置于电路基板14上。第二支撑部52具有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插入部62及一对突出部63。
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配置于基板主体32的安装面32A的上方。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上连接有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一端部(第二支撑部52的第一端部)与第三支撑部53的另一端部连接。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与第三支撑部53一体构成。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与第三支撑部53所成的角度可以为例如90度。
插入部62设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另一端部。插入部62贯通基板主体32及配线图形34。从配线图形34突出的部分的插入部62折弯形成以使连接端子17不能从电路基板14中拔出。从配线图形34突出的部分的插入部62由焊锡36固定于配线图形34上。
一对突出部63设置在位于插入部62附近的部分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上。一对突出部63是用于防止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插入基板主体32的构件。
做成上述结构的第二支撑部52成为与第一支撑部51相同的形状。
第三支撑部53以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一端部和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一端部连接的方式设置。第三支撑部53的一端部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一端部(未安装于电路基板14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端部)一体构成,第三支撑部53的另一端部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另一端部(未安装于电路基板14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端部)一体构成,成为上述结构的框体41的形状可以为例如コ字型。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未安装于电路基板14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端部和未安装于电路基板14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端部的第三支撑部53,形成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和形成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之间的间隔不会变宽,因此通过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4、45、46,能够紧紧的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外周侧面。
图6是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的E-E线方向的剖视图。在图6中,对于与图1、图4、图5所示的AC适配器10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在图6中,对于与图4及图5所示的结构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
参照图4~图6,第一弹性接触片43设置在位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的一侧的一方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侧壁上。第一弹性接触片43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一体构成。
第一弹性接触片43呈弯曲形状,向朝向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方向突出。第一弹性接触片43具有弹性,做成可在图6所示的G方向(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61的排列方向)变位的结构。第一弹性接触片43具有与形成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上的凹部65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7。第一接触部67设置在未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连接的一侧的第一弹性接触片43的端部。第一接触部67配置在第一弹性接触片43和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间隔最窄的部分第一弹性接触片43上。第一接触部67做成与凹部65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凹部65的形状可以做成例如带圆的形状。
参照图4~图6,第二弹性接触片45设置在位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的一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一方侧壁上。第二弹性接触片45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一体构成。
第二弹性接触片45呈弯曲形状,向朝向第一弹性接触片43的方向突出。第二弹性接触片45具有弹性,做成可在图6所示的G方向(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61的排列方向)变位的结构。第二弹性接触片45具有与形成于连接部26的凹部65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69。第二接触部69设置在未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连接的一侧的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端部。第二接触部69配置在第一弹性接触片43和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间隔最窄的部分第二弹性接触片45上。第二接触部69以与第一接触部67相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2所示,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连接端子17时,上述说明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5与位于连接部26的上半部分的凹部65以两点连接。此时,因为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5因为具有弹性,因此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5通过规定的压力与连接部26接触。
图7是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的F-F线方向的剖视图。在图7中,对于与图1~图6所示的结构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
参照图4、图5及图7,第一弹性接触片44设置在位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的一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的一方侧壁上。第一弹性接触片44配置在第一弹性接触片43的下方。第一弹性接触片44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3之间的间隙I1构成为比针式插头22的直径R更窄。针式插头22的直径R为1mm的情况下,第一弹性接触片44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3之间的间隙I1可以设为例如0.7mm。第一弹性接触片44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一体构成。
第一弹性接触片44呈弯曲形状,向朝向第二弹性接触片46的方向突出。第一弹性接触片44具有弹性,做成可在图7所示的G方向(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61的排列方向)变位的结构。第一弹性接触片44具有与形成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凹部65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71。第一接触部71设置在未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连接的一侧的第一弹性接触片44的端部上。第一接触部71配置在第一弹性接触片44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6的间隙最窄的部分第一弹性接触片44上。第一接触部71做成与凹部65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参照图4、图5及图7,第二弹性接触片46设置在位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的一侧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一方侧壁。第二弹性接触片46配置在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下方。第二弹性接触片45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6之间的间隙I2构成为比针式插头22的直径R更窄。针式插头22的直径R为1mm的情况下,第二弹性接触片45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6之间的间隙I2可以设为例如0.7mm。第二弹性接触片46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一体构成。
第二弹性接触片46呈弯曲形状,向朝向第一弹性接触片44的方向突出。第二弹性接触片46具有弹性,做成可在图7所示的G方向(弹性接触片形成部55、61的排列方向)变位的结构。第二弹性接触片46具有与形成于连接部26的凹部65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72。第二接触部72设置在未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连接的一侧的第二弹性接触片46的端部上。第二接触部72配置在第一弹性接触片44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6的间隔最窄的部分第二弹性接触片46上。第二接触部72以与第一接触部71相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2所示,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连接端子17时,上述说明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4、46与位于连接部26的下半部分的凹部65以两点连接。此时,由于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4、46具有弹性,因此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4、46通过规定的压力与连接部26接触。
这样,通过在位于针式插头22的插入侧的部分的框体41的侧壁上设置与位于连接部26的上半部分的凹部65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5和与位于连接部26的下半部分的凹部65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4、46,如图2所示,因为可以以四点接触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周向,因此能够提高连接端子17与针式插头2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参照图5及图6,第三弹性接触片48具有弹性,做成可在图6所示的H方向(与图6所示的G方向垂直的方向)变位的结构。第三弹性接触片48具有支撑部74和接触部75。
支撑部74呈弯曲形状。支撑部74的一端部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另一侧壁(位于与设有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一侧壁相反侧的侧壁)连接。支撑部74的一端部与弹性接触片形成部61的另一侧壁一体构成。
接触部75与支撑部74的另一端部连接。接触部75与支撑部74一体构成。接触部75通过规定的压力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前端部接触。
这样,通过设置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前端部接触的第三弹性接触片48,可限制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端部在H方向(与图6所示的G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针式插头22与连接端子17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做成上述结构的连接端子可以通过例如冲压加工板材,接着,折弯加工经过了冲压加工的板材而形成。此时,作为板材的材料,可以使用在由磷青铜(例如、厚度0.2mm)构成的薄板的表面形成镀Ni膜(例如、厚度1~3μm)的材料。
参照图1,DC线18安装于电路基板14。DC线18与设于电路基板14的配线图形34电连接。DC线18具有安装于电子设备(未图示)的插头77。DC线18从在将下壳21安装于上壳12而形成的透孔(未图示)向上壳12及下壳21的外部引出。
做成上述结构的AC适配器10将供给电源插头11的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源供给到电子设备(未图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AC适配器,通过设置:呈コ字型且固定在电路基板14上的框体41、配置在位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的一侧的框体41的侧壁上且以四点接触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外周侧面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4、45、46及配置在位于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插入的一侧相反侧的框体41的侧壁上且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的前端部接触的第三弹性接触片48,可以以五处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并且设有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的第一支撑部51和设有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的第二支撑部52不会分离(换言之,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和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通过利用连接端子17可靠地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能够提高连接端子17与针式插头2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第三弹性接触片48设置在第一支撑部51上的情形,但第三弹性接触片48既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部52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三支撑部53上。
另外,在将第三弹性接触片48设置在第一及第二支撑部51、52的情况下,由于在保持第三弹性接触片48具有充分的弹性的状态下,能够减小第一及第二支撑部51、52的高度,因此能够降低连接端子17的成本。
图8及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在图8中,对于与图4所示的结构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在图9中,对于与图5所示的结构体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
参照图8及图9,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81除了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7的结构中还设置第一支撑体83和第二支撑体84以外,做成与连接端子17相同的结构。
参照图8,第一支撑体83配置在未与第一支撑部51连接的一侧的第一弹性接触片43的端部和未与第一支撑部51连接的一侧的第一弹性接触片44的端部之间,并且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3的端部及第一弹性接触片44的端部连接。第一支撑体83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一体构成。第一支撑体83是使第一弹性接触片43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4之间的间隙I1保持为一定值的构件。
参照图9,第二支撑体84配置在未与第二支撑部52连接的一侧的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端部和未与第二支撑部52连接的一侧的第二弹性接触片46的端部之间,并且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5的端部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6的端部连接。第二支撑体84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5、46一体构成。第二支撑体84是使第二弹性接触片45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6之间的间隙12保持为一定值的构件。
做成上述结构的连接端子81可以通过例如冲压加工板材,接着,折弯加工经过了冲压加工的板材而形成。该场合,作为上述板材的材料,可以使用在由磷青铜(例如、厚度0.2mm)形成的薄板的表面形成镀Ni膜(例如、厚度1~3μm)的材料。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与针式插头的连接部接触的状态的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0中,用截面图示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另外,在图10中,对于与图8及图9所示的连接端子81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
如图10所示,就上述结构的连接端子81而言,针式插头22与第一及第二支撑体83、84不接触,通过第一接触部67、71、第二接触部69、72及接触部75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端子,通过设置: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3、44一体构成且将第一弹性接触片43与第一弹性接触片44之间的间隙I1保持为一定值的第一支撑体83、和将第二弹性接触片45与第二弹性接触片46之间的间隙12保持为一定值的第二支撑体84,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6的端部不会变宽,因此可使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6上的第一及第二接触部67、69、71、72可靠地与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接触(换言之,能以四点接触可靠地夹住针式插头22的连接部26),因此,能够提高连接端子81与针式插头2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相关的特定实施方式,在技术方案的范围内记载的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例如,也可以根据情况使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4、45、46的宽度不同。具体地说,例如,也可使第一及第二接触部67、69、71、72的宽度比去除第一及第二接触部67、69、71、72的部分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4、45、46的宽度宽。
图11是作为其他端子的叶片的立体图,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夹住图11所示的叶片的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连接端子17、81夹住的端子,以截面的形状为圆形的针式插头2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被连接端子17、81夹住的端子,也可以使用图11所示的呈平板形状的叶片86。
此时,如图12所示,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43~46上的第一及第二接触部67、71、69、72与叶片86的外周侧面接触。
本发明可适用于通过与端子接触而与端子电连接的连接端子及具有该连接端子的AC适配器。

Claims (4)

1.一种连接端子,通过夹住端子而与上述端子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具备:
框体,其具有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一支撑部相对配置的第二支撑部、以及一端部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部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部连接的第三支撑部;
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其从位于上述端子插入的一侧的部分上述第一支撑部上延伸设置,且具有与上述端子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其从位于上述端子插入的一侧的部分上述第二支撑部上延伸设置,且具有与上述端子的外周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并且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第一接触部相对配置;以及
第三弹性接触片,其设置在位于与设有上述第一及第二弹性接触片的一侧相反侧的部分框体上,且与上述端子的前端部接触;
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与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以四点接触夹住上述端子的连接部的外周侧面的同一周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做成向朝向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的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
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做成向朝向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的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
将上述第一接触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与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的间隔最狭窄的部分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上,
将上述第二接触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弹性接触片与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的间隔最狭窄的部分上述第二弹性接触片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设有:连接上述两个第一弹性接触片的端部的第一支撑体;以及
连接上述两个第二弹性接触片的端部的第二支撑体。
4.一种AC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
具有配线图形的电路基板;
安装在上述电路基板上的电子部件;
具有装载安装有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电路基板的下壳、和贯通该下壳的针式插头的电源插头;以及
具有容纳安装有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电路基板的容纳部,并且装载于上述电源插头上的上壳,
以上述针式插头与上述第三弹性接触片相对并且与上述配线图形电连接的方式将上述连接端子配设在上述电路基板上,
以上述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接触部、以及上述第三弹性接触片与上述针式插头的端部接触的方式,利用上述连接端子夹住上述针式插头。
CN201010274726.6A 2009-09-08 2010-09-06 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35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6710 2009-09-08
JP2009206710A JP5509744B2 (ja) 2009-09-08 2009-09-08 接続端子及びacアダプ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3592A CN102013592A (zh) 2011-04-13
CN102013592B true CN102013592B (zh) 2015-03-25

Family

ID=43217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472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3592B (zh) 2009-09-08 2010-09-06 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91019B2 (zh)
EP (1) EP2293394B1 (zh)
JP (1) JP5509744B2 (zh)
CN (1) CN1020135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9043B (zh) * 2021-12-29 2023-04-11 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插頭裝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9633B1 (en) * 1998-02-04 2001-01-3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AC adapter having rotating plug
CN101515690A (zh) * 2008-02-19 2009-08-2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交流适配器及其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2670U (ja) * 1983-03-31 1984-10-1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GB9411809D0 (en) * 1994-06-13 1994-08-03 Amp Gmbh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
FR2783098B1 (fr) * 1998-09-08 2000-10-06 Cinch Connecteurs Sa Organe de contact electrique femelle
JP2001093608A (ja) * 1999-09-22 2001-04-06 Omron Corp 電気コンタクト及び電気コンタクトユニット
US6644984B2 (en) * 2002-02-08 2003-11-11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Plug assembly with spring loaded contact terminals
DE102006009074B4 (de) * 2006-02-28 2016-02-25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vorgespannter Kontaktlamell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9633B1 (en) * 1998-02-04 2001-01-3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AC adapter having rotating plug
CN101515690A (zh) * 2008-02-19 2009-08-2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交流适配器及其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91019B2 (en) 2013-03-05
EP2293394A3 (en) 2014-05-21
EP2293394A2 (en) 2011-03-09
JP5509744B2 (ja) 2014-06-04
EP2293394B1 (en) 2017-05-17
JP2011060480A (ja) 2011-03-24
CN102013592A (zh) 2011-04-13
US20110058345A1 (en) 201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9541B2 (en) Connector and socket for use in the same
CN103166019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4795654B (zh)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JP564251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ダプタ
WO2012096413A1 (en) Board connecting terminal
CN100468884C (zh) 电子零件安装用插座
US7731544B2 (en) U-shaped electrical connector spring devices and methods
US8197284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and connecting method thereof
CN202817366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2013592B (zh) 连接端子及ac适配器
TW200729628A (en)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481854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devic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ame
US7361060B2 (en) Connector with bifurcated conductor
US8254146B2 (en) Detachable capacitor device
AU2016340742B2 (en) Connector systems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202178413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1989698B (zh) 电连接器
CN111133544B (zh) 蓄电组件
CN209497019U (zh) 电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CN103209542A (zh) 具有板对板连接器的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JP4358269B2 (ja) 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
CN104795653B (zh) 电连接器
CN201774083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1931136A (zh) 卡缘连接器
CN210641134U (zh) 一种挠性集成电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