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9143A -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9143A
CN101989143A CN2009103050872A CN200910305087A CN101989143A CN 101989143 A CN101989143 A CN 101989143A CN 2009103050872 A CN2009103050872 A CN 2009103050872A CN 200910305087 A CN200910305087 A CN 200910305087A CN 101989143 A CN101989143 A CN 101989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uxiliary electrode
electrodes
district
lim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50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9143B (zh
Inventor
潘轩霖
施博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3050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89143B/zh
Priority to US12/826,598 priority patent/US8305093B2/en
Priority to KR1020100065772A priority patent/KR20110013224A/ko
Priority to EP10169135.0A priority patent/EP2280338B1/en
Priority to JP2010158545A priority patent/JP5498882B2/ja
Publication of CN101989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9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9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9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触控装置包括一第一导电膜、一第二导电膜、多个第一电极、一第一辅助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一第二辅助电极,该第一导电膜具有一第一边、一相对于该第一边的第二边、一连接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第一区和一连接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第二区,该第一电极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该第一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该第二电极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另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该第二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另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

Description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阻式触控装置主要包括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和多个间隔球(Spacer)。这些间隔球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以将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分开,避免无触碰时造成短路而产生错误动作。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分别负责侦测触碰处的不同轴向的位置,例如第一导电层负责侦测X方向的位置,第二导电层负责侦测Y方向的位置,其中X方向垂直于Y方向。
于操作时,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是各自被施以一不同电压,当使用者碰触触控装置时,第一导电层的对应触碰处的区域和第二导电层的对应触碰处的区域将接触而使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分别产生电压变化,通过侦测第一导电层的电压变化可得知触碰处于X方向的位置,以及通过侦测第二导电层的电压变化可得知触碰处于Y方向的位置。
为了侦测第一导电层的电压变化,第一导电层的一第一边上可配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此外,为了侦测第二导电层的电压变化,第二导电层的一第二边上可配置有多个第二电极,其中第一边垂直于第二边。这些第一电极与这些第二电极须透过多条导线分别电性连接到驱动集成电路(Drive Integrated Circuit,Drive IC)。然而,由于第一电极位于第一导电层的同一侧,且第二电极也位于第二导电层的同一侧,触控装置周边区域的单一侧需要有很大的空间来配置这些导线,导致触控装置的周边区域的单一侧过宽。这样一来,会使得触控装置在配置于显示器上时不美观,且限缩了触控装置对于不同显示器的适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装置的周边区域的单一侧过宽而而使得该触控装置不能较为美观地配置于显示器上,且具有较差的适用性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较为美观地配置于显示器上且具有较佳的适用性的触控装置,同时,也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该触控装置的控制方法。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一第一导电膜、一第二导电膜、多个第一电极、一第一辅助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一第二辅助电极,该第二导电膜配置于该第一导电膜的一侧,该第一导电膜具有一第一边、一相对于该第一边的第二边、一连接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第一区和一连接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第二区,其中该第一区邻接该第二区,当该触控装置在不受按压的状态时,该第一导电膜与该第二导电膜维持一间隔距离,而当该触控装置处于受到按压的状态时,该第一导电膜的受按压处接触该第二导电膜。该多个第一电极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该第一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该第一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一电极保持间距和相邻。该多个第二电极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另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该第二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另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该第二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二电极保持间距和相邻。
另外,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控制上述触控装置。此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使该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辅助电极、该多个第二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中之一处于一读取状态,施加一第一参考电压到该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辅助电极、该多个第二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中的其它电极的至少部分,以及施加一第二参考电压到该第二导电膜。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第二区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二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当该第一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第一区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第一区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一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当该第二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第二区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本发明的触控装置中,由于电性连接到第一导电膜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是分别配置于第一导电膜的相对两边,因此可有效解决现有触控装置的周边区域的单一侧过宽的问题,而使本发明的触控装置能较为美观地配置于显示器上,且具有较佳的适用性。此外,为使位于第一边的电极在读取时的电压环境对各电极而言较为一致,本发明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适当时机使位于第二边的适当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这样能够提升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与控制方法对受按压处(即触碰点)位置的判断准确性。反之,为使位于第二边的电极在读取时的电压环境对各电极而言较为一致,本发明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适当时机使位于第一边的适当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也有上述的功效。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的触控装置中的导电膜、电极和导线的俯视图。
图1C为图1A所示的触控装置中的第一导电膜、电性连接到第一导电膜的电极、第二导电膜和电性连接到第二导电膜的电极的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电膜、电极和导线的俯视图。
图3为图1A所示的触控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发明触控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触控装置中的导电膜、电极和导线的俯视图,而图1C为图1A所示的触控装置中的第一导电膜、电性连接到第一导电膜的电极、第二导电膜和电性连接到第二导电膜的电极的分解图。请参阅图1A到图1C,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0包括相对配置的一第一基板140和一第二基板150。第一基板140例如由弹性材料所制成,而第二基板150例如由刚性材料所制成,以承载一定压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40例如为聚酯膜,而第二基板150例如为玻璃基板。
第一基板140的朝向第二基板150的表面上设有一第一导电膜110,而第二基板150的朝向第一基板140的表面上设有一第二导电膜120。换言之,第一导电膜110配置于第二导电膜12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0进一步包括一黏合层130,配置于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之间,且位于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的边缘,以将设置有第一导电膜110的第一基板140与设置有第二导电膜120的第二基板150黏合。
当触控装置100在不受按压的状态时(在本实施例中即第一基板140不受按压时),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维持一间隔距离且彼此电性绝缘。在本实施例中,此间隔距离例如为2到10微米。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之间设置有多个分散的间隙子160,这些间隙子160具有绝缘与支撑作用,以使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在不受按压的状态时保持分离。然而,当触控装置100的尺寸较小时,也可以选择不采用间隙子160,而仅须确保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间在不受按压时能够维持电性绝缘即可。当触控装置100处于受到按压的状态时(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一基板140受到按压时),第一导电膜110的受按压处与第二导电膜120的受按压处接触。
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10、多个辅助电极220、多个第二电极230和多个辅助电极240。第一导电膜110具有一第一边S1、一相对于第一边S1的第二边S2、一连接第一边S1与第二边S2的第一区A1和一连接第一边S1与第二边S2的第二区A2,其中第一区A1邻接第二区A2。这些第一电极210相间隔地配置于第一边S1的位于第一区A1的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第一区A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S1基本上平行于图中的Y方向,且基本垂直于图中的X方向,其中X方向垂直于Y方向。
辅助电极220配置于第一边S1的位于第二区A2的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第二区A2。在本实施例中,辅助电极220包括一第一辅助电极220a和一第三辅助电极220b。第一辅助电极220a邻近第一区A1,且与这些第一电极210保持间距和相邻。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保持间距和相邻,第三辅助电极220b邻近第一区A1,且第一辅助电极220a位于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一电极210之间。
这些第二电极230相间隔地配置于第二边S2的位于第二区A2的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第二区A2。辅助电极240配置于第二边S2的位于第一区A1的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第一区A1。在本实施例中,辅助电极240包括一第二辅助电极240a和一第四辅助电极240b。第二辅助电极240a邻近第二区A2,且与这些第二电极230保持间距和相邻。第四辅助电极240b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保持间距和相邻,第四辅助电极240b邻近第二区A2,且第二辅助电极240a位于第四辅助电极240b与第二电极2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电极210与这些辅助电极220可为等间距配置,且这些第二电极230与这些辅助电极240也可为等间距配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二电极230e)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一参考直线L1上,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二电极230d)与第三辅助电极220b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三参考直线L3上,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一电极210e)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二参考直线L2上,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一电极210d)与第四辅助电极240b对应地排列于一第四参考直线L4上。此外,第一参考直线L1、第二参考直线L2、第三参考直线L3与第四参考直线L4彼此基本上互相平行,且第一参考直线L1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边S1与第二边S2。第一电极210、第二电极230、辅助电极220和辅助电极240可用来判断受按压处(即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0更包括多个第三电极250,其配置于第二导电膜120的一第三边S3,且电性连接到第二导电膜120。第三边S3的一端相邻于第一边S1的一端,且第三边S3的另一端相邻于第二边S2的一端。第三边S3可基本上平行于X方向。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三电极250例如为等间隔配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三电极250可用来判断受按压处(即触碰点)于X方向上的位置。
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例如各为一具阻抗异向性的导电膜。具体而言,第一导电膜110与第二导电膜120例如各为一纳米碳管膜(Carbon Nano-Tube film,CNT),在本实施例中其为一透明导电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膜110的主导电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边S1与第二边S2(在本实施例中即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参考直线L1),第二导电膜120的主导电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三边S3(在本实施例中即为垂直于第一参考直线L1),且第一导电膜110的主导电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即X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导电膜120的主导电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即Y方向)。
在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0中,由于电性连接到第一导电膜110的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是分别配置于第一导电膜110的相对两边(即第一边S1与第二边S2),因此连接第一电极210、辅助电极220、第二电极230和辅助电极240的导线260被分配于触控装置100的周边区域P1的相对两侧,因此可有效解决现有触控装置的周边区域单一侧过宽的问题,而使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0能较为美观地配置于显示器(图未示)上,且对不同类型的显示器具有较佳的适用性。此外,当触控装置100的受压处(即触碰点)的位置位于第一参考直线L1与第二参考直线L2之间时,辅助电极220的设计可增进触碰点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三电极250须配置于第二导电膜120的同一边(即第三边S3),在其它实施例中,视使用者的需求,也可以有部分的第三电极250是配置于第二导电膜120的第四边S4,第四边S4相对于第三边S3,而另一部分第三电极250配置于第二导电膜120的第三边S3,就如同第一电极210与第二电极230是配置于第一导电膜110的相对两边一般。此外,也可在第三边S3与第四边S4设置辅助电极。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四辅助电极240b的数量各为一个,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辅助电极220b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且第四辅助电极240b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这些第三辅助电极220b相间隔配置,且这些第四辅助电极240b相间隔配置。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中的导电膜、电极和导线的俯视图。该触控装置100’与图1B的触控装置100类似,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0’具有第一辅助电极220a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但不具有图1B的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四辅助电极240b。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边S1的辅助电极220仅有一个,且位于第二边S2的辅助电极240也仅有一个。
请一并参阅图1A、图1B与图3,图3为触控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此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执行步骤S110,其为轮流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且施加一第二参考电压到第二导电膜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0、辅助电极220、第二电极230、辅助电极240可透过导线260电性连接到驱动电路(图未示),例如为驱动集成电路。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适于使连接其的电极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即驱动状态与读取状态。在驱动状态时,驱动电路会施加一第一参考电压到连接其的电极,而在读取状态时,驱动电路会使电极处于浮动态(Floating State)或高阻抗态(High Impedance State),此时驱动电路不会施加电压到连接其的电极,且适于读取连接其的电极的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轮流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可为依序使第一电极210a~210e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此外,施加第二参考电压到第二导电膜120可透过对第三电极250施加第二参考电压而达成。
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其它电极。在本实施例中,此时也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三辅助电极220b。举例而言,当第一电极210c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第一参考电极到第一电极210a~210b与210d~210e、第一辅助电极220a和第三辅助电极220b。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也可只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部分其它电极,例如是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处于读取状态的电极附近的电极。此外,第一参考电压不等于第二参考电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参考电压例如为0伏特,而第二参考电压例如为5伏特,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一电极210e)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也即此时为了增加第一电极210e所读取出的电压值的准确性,相对于其的第二辅助电极240a可处于浮动态或高阻抗态,而不要处于驱动状态,这可避免第一电极210e所读取到的电压值受到第二辅助电极240a的干扰。此时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并不是为了读取电压值,而是为了处于浮动态或高阻抗态而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因此此时驱动电路可不读取第二辅助电极240a的电压值,或者即使读取了电压值,此电压值也不采用。
同理,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第二电极230e)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此时,驱动电路可读取到第一辅助电极220a的电压值,但不读取第二电极230e的电压值,或者即使读取了第二电极230e的电压值,但此电压值也不被采用。
同理,在本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即第一电极210d)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四辅助电极240b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此时,驱动电路可读取到第一电极210d的电压值,但不读取第四辅助电极240b的电压值,或者即使读取了第四辅助电极240b的电压值,但此电压值也不被采用。
由于当第一电极210b~210d在读取状态时,其两旁的电极皆处于驱动状态,因此为了使第一辅助电极220a也有这样的环境,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时,将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三辅助电极220b。为了进一步提升读取环境的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也可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三辅助电极220b。
接着,执行步骤S120。步骤S120与步骤S110相似,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控制对象为不同的电极,而其所欲达成的功效是相同的,因此以下仅概要叙述步阀S120,而详情请参阅步骤S110的叙述。步骤S120为轮流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与第二辅助电极240中的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例如依序使第二电极230a~230e与第二辅助电极240处于读取状态),且施加第二参考电压到第二导电膜120。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这些第二电极230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中的其它电极的至少部分。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
同理,在本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即第二电极230d)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三辅助电极220b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此时,驱动电路可读取到第二电极230d的电压值,但不读取第三辅助电极220b的电压值,或者即使读取了第三辅助电极220b的电压值,但此电压值也不被采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四辅助电极240b,以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的读取环境接近于其它电极。
为了进一步提升读取环境的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也可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四辅助电极240b。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定执行顺序为先执行步骤S110后再执行步骤S120。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先执行步骤S120后再执行步骤S110。或者,步骤S110中所包含的各读取步骤与步骤S120中所包含的各读取步骤可依各种可能的排列顺序依次进行。换言之,步骤S110中的各读取步骤与步骤S120中的各读取步骤可以是交错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可接着进行步骤S130,其为轮流使这些第三电极250中的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且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一导电膜110。在本实施例中,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一导电膜110例如为使驱动电路对第一电极210、辅助电极220、第二电极230和辅助电极240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当这些第三电极250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第二参考电压到这些第三电极250中的其它电极。在其它实施例中,此时也可以是施加第二参考电极到这些第三电极250中的部分其它电极,例如是处于读取状态的第三电极250附近的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之后可再进行步骤S140,其为根据上述这些电极(例如第一电极210、第一辅助电极220a、第二电极230、第二辅助电极240a和第三电极250)所读取的电压值,计算出受按压处(即触碰点)的位置。具体而言,当触控装置100受到按压时,这些第一电极210与这些第二电极230分别在读取状态所感测到的多个电压值中包括一个极值。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参考电压小于第二参考电压,因此这个极值为极大值,且大于第一参考电压。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更包括根据此极值和与感测到此极值的电极相邻的两电极所分别感测到的两个电压值计算出触控装置的受到按压处(即触碰点)在与第一边S1基本上平行的方向(即Y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这些第三电极250分别在读取状态所感测到的多个电压值中包括一个极值,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参考电压小于第二参考电压,因此这个极值为极小值,且小于第二参考电压。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更包括根据此极小值和与感测到此极小值的电极相邻的两电极所分别感测到的两个电压值计算出触控装置的受到按压处(即触碰点)在与第三边S3基本上平行的方向(即X方向)上的位置。
详细的计算方法如下所述:
这些第一电极210、这些第二电极230、第一辅助电极220a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所读取到的这些电压信号包括一极值电压信号、一第一电压信号和一第二电压信号,极值电压信号为这些电压信号中的最大者,且读到这三个信号的电极在此分别称为第一感测电极、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三感测电极。第一电压信号自第一感测电极而得出,极值电压信号自第二感测电极而得出,第二电压信号自第三感测电极而得出。第二感测电极是位于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三感测电极之间,并且第二感测电极分别与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三感测电极相邻。第一感测电极、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三感测电极依序沿着Y方向排列。
这些感测电极中的每相邻两者是相距一间距,Y方向的触碰点位置的计算方法所包含的多个个运算参数包括极值电压信号与第一电压信号的差值、极值电压信号与第二电压信号的差值和上述间距。此计算方法包含三个方程式,说明如下:
Δ 1 > Δ 2 ⇒ ΔS = 0.5 P y × Δ 1 - Δ 2 Δ 1
Δ 1 = Δ 2 ⇒ ΔS = 0
&Delta; 1 < &Delta; 2 &DoubleRightArrow; &Delta;S = 0.5 P y &times; &Delta; 1 - &Delta; 2 &Delta; 2
其中Δ1为极值电压信号减第一电压信号的差值、Δ2为极值电压信号减第二电压信号的差值和Py为上述间距,ΔS为计算出的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减第二感测电极在Y方向上的位置的差值。因此,透过上述公式计算出ΔS后,再将ΔS加上第二感测电极在Y方向上的位置,即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依照与上述类似的方法也可计算出触碰点在X方向上的位置,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在此称为三点内插法与三点内插公式。
以上所揭露的侦测Y方向触碰点位置的方法是适用于触碰点位于第五参考直线L5与第六参考直线L6之间的情况,其中第五参考直线L5与第六参考直线L6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参考直线L1,第五参考直线L5为第一电极210b与210c之间的中线,且第六参考直线L6为第二电极230b与230c之间的中线。然而,当触碰点位于图中第五参考直线L5以下或位于图中第六参考直线L6以上时,由于第一电极210a下方或第二电极230a上方没有电极提供第一参考电压,上述第二电压信号需经下述的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的修正后再代入上述三点内差公式,非如上述直接带入此三点内插公式。
以下以触碰点位于图1B中的第五参考直线L5以下为例进行说明,同理可推得触碰点位于第六参考直线L6以上的处理方式,故在此不再赘述。
若触碰点位于第五参考直线L5以下,第一电极210a则为第一感测电极、第一电极210b则为第二感测电极和第一电极210c则为第三感测电极。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具有依据第一参考电压、一第三电压信号和一第四电压信号而建立的关联性,得出该第三电压信号和该第四电压信号的方式说明如下。
第一电极210a与第一电极210b之间的中线定义为一第七参考直线L7,其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参考直线L1。
第七参考直线L7因受按压而改变第七参考直线L7上的第一参考电压时,第三电压信号自第一感测电极而得出,第四电压信号自第二感测电极而得出。此外,第七参考直线L7的第一参考电压被改变的位置相距第三边S3的距离相等于该触碰点位置相距第三边S3的距离。
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可以一三点内插边缘修正公式表示,该方程式为:
V4=Vr-(Vr-V3)×(Vr-V2)/(Vr-V1),其中V1为该第三电压信号、V2为该第四电压信号、V3为该第一电压信号、V4为一修正电压信号和Vr为该第一参考电压。
因此,当目前的Y方向触碰位置是位于第五参考直线L5以下时,自第一感测电极得出的第一电压信号需经该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修正后而得出修正电压信号,再将第二电压信号、该极值电压信号和修正电压信号带入该三点内插公式而得出触碰点在Y方向的位置。此时三点内插法所包含三个方程式中的Δ2为该极值电压信号减修正电压信号的差值。
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也可适用于第三电极250,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当触碰点落在图1B中第七参考直线L7以下或落在第二电极230a与第二电极230b的中线以上的区域时,可利用下述二点内插边缘修正法来获得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坐标。
举例而言,当触碰点位于第七参考直线L7以下时,其在Y方向上最临近原点的电极为第一电极210a,而第二临近原点的电极为第一电极210b。当V1为极大值电压时,触摸点位置Yt满足以下二点内插边缘修正公式:
Yt = Y 1 + 0.5 P y - 0.5 P y &times; V 2 - V 1 Vr - V 1
其中,Vr为第一参考电压,V1为第一电极210a所感测到的电压,V2为第一电极210b所感测到的电压,Py为第一电极210a与第一电极210b之间距,Y1为第一电极210a在Y方向上的位置,其中Vr>V2>V1。这样一来,当触碰点落在第七参考直线L7以下时,便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出触碰点于Y方向上的位置。
二点内插边缘修正法也可适用于第三电极250,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当触碰点落在第一参考直线L1与第二参考直线L2之间时,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20a在读取时,其上方仍有第三辅助电极220b施加第一参考电压,且由于第二辅助电极240a在读取时,其下方仍有第四辅助电极240b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因此此时可以不采用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或二点内插边缘修正法。换言之,通过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到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四辅助电极240b,可增进触碰点位置的判断准确性。
之后,可反复执行步骤S110~S140,以达到动态监控触碰点位置变化的效果。
承上所述,当位于第一边S1的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轮流处于读取状态时,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适当时机使位于第二边S2的适当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以使位于第一边S1的电极在读取时的电压环境对各电极而言较为一致,这样能够提升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0与控制方法对受按压处(即触碰点)位置的判断准确性。反之,当位于第二边S2的第二电极230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轮流处于读取状态时,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适当时机使位于第一边S1的适当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也有上述的功效。
参阅图1A与图1B,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与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类似,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中,当位于第一边S1的电极在第二边S2有相对的电极时,且当第一边S1的电极在读取状态时,使第二边S2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且反之亦然。然而,为了确保电极在读取时的电压环境,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边S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位于第二边S2的相对的电极与斜对的电极也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此外,当第一边S1的位于第四参考直线L4的上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边S2上的Y轴坐标位于此读取电极的下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反之,当位于第二边S2且位于第三参考直线L3的下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边S1上的Y轴坐标位于此读取电极的上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详细说明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三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即第一电极210c)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四辅助电极240b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即第一电极210d)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四辅助电极240b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即第一电极210e)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即第二电极230e)、第四辅助电极240b和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二个电极(即第二电极230d与230e)、第四辅助电极240b和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三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即第二电极230c)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三辅助电极220b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即第二电极230d)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即第二电极230e)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即第一电极210e)、第三辅助电极220b和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两个电极(即第一电极210d与210e)、第三辅助电极220b和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
参阅图1A与图1B,控制方法的第三实施例与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类似,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使更多斜对的电极处于不被施加电压,具体的情形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三到第N7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中的任一个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四辅助电极240b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7为大于3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的N8个电极、第四辅助电极240b和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8为大于0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N9个电极、第四辅助电极240b和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9为大于1的自然数。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N10个电极、第四辅助电极240b和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10为大于2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三到第N11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中的任一个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三辅助电极220b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11为大于3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N12个电极、第三辅助电极220b和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12为大于0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N13个电极、第三辅助电极220b和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13为大于1的自然数。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N14个电极、第三辅助电极220b和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例如处于读取状态,其中N14为大于2的自然数。
在一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可使位于第二边S2的所有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反之,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可使位于第一边S1的所有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请参阅图2,控制方法的第四实施例与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图2的触控装置100’。由于触控装置100’不具有图1B的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四辅助电极240b,因此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不须对第三辅助电极220b与第四辅助电极240b作控制,而其余的控制方法与第三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触碰点落在第一电极210d与210e的中线和第一参考直线L1之间时,且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读取时,由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上方没有其它电极施加第一参考电压,因此此时可采用上述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来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同理,当触碰点落在第二电极230d与230e的中线和第二参考直线L2之间时,且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读取时,也可采用上述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来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当触碰点落在第八参考直线L8(即第一电极210e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的中线,其平行于第一参考直线L1)与第一参考直线L1之间时,可利用二点内插边缘修正法并根据第一电极210e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的读取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或利用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并根据第二电极230d、230e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的读取来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同理,当触碰点落在第八参考直线L8与第二参考直线L2之间时,也可采用位于第二边S2的电极来读取并利用二点内插边缘修正法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或采用位于第一边S1的电极来读取并利用三点内插边缘修正法来计算出触碰点在Y方向上的位置。
请参阅图2,控制方法的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类似,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为了确保电极在读取时的电压环境,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边S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位于第二边S2的相对的电极与斜对的电极也不被施加电压。详细说明如下。
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与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和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辅助电极220a与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辅助电极220a、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和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靠近第一区A2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请参阅图2,控制方法的第六实施例与控制方法的第五实施例类似,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使更多斜对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具体的情形如下所述。
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第二到第N1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中的任一个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其中N1为大于2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N2个电极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其中N2为大于1的自然数。当第一辅助电极22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最靠近第一区A1的N3个电极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不被施加电压,其中N3为大于2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的第二到第N4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中的任一个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其中N4为大于2的自然数。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中最靠近第一区A1的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第一辅助电极220a与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2的N5个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其中N5为大于1的自然数。当第二辅助电极240a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这些第一电极210中的最靠近第二区A1的N6个电极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不被施加电压,其中N6为大于2的自然数。
在一实施例中,当这些第一电极210与第一辅助电极22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可使位于第二边S2的所有电极不被施加电压。反之,当这些第二电极230与第二辅助电极240a中的任一个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可使位于第一边S1的所有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电性连接到第一导电膜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是分别配置于第一导电膜的相对两边,因此可有效解决现有触控装置的周边区域的单一侧过宽的问题,而使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装置能较为美观地配置于显示器上,且具有较佳的适用性。此外,当位于第一边的第一电极与第一辅助电极轮流处于读取状态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适当时机使位于第二边的适当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以使位于第一边的电极在读取时的电压环境对各电极而言较为一致,这样能够提升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与控制方法对触碰点位置的判断准确性。反之,当位于第二边的第二电极与第二辅助电极轮流处于读取状态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适当时机使位于第一边的适当的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也有上述的功效。

Claims (12)

1.一种触控装置,其包括一第一导电膜、一第二导电膜、多个第一电极、一第一辅助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和一第二辅助电极,该第二导电膜配置于该第一导电膜的一侧,该第一导电膜具有一第一边、一相对于该第一边的第二边、一连接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第一区和一连接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的第二区,其中该第一区邻接该第二区,当该触控装置在不受按压的状态时,该第一导电膜与该第二导电膜维持一间隔距离,而当该触控装置处于受到按压的状态时,该第一导电膜的受按压处接触该第二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电极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该第一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其中该第一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一电极保持间距和相邻,该多个第二电极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另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该第二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另一侧边的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其中该第二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二电极保持间距和相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三电极,其中该第二导电膜具有一第三边,该多个第三电极配置于该第二导电膜的该第三边,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导电膜,该第三边的一端相邻于该第一边的一端,且该第三边的另一端相邻于该第二边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膜与该第二导电膜各具阻抗异向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膜的主导电方向垂直于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该第二导电膜的主导电方向垂直于该第三边,且该第一导电膜的该主导电方向垂直于该第二导电膜的该主导电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与该第一辅助电极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一参考直线上,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二参考直线上,该第一参考直线平行于该第二参考直线,且该第一参考直线垂直于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与至少一第四辅助电极,该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该侧边的该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其中该第三辅助电极与该第一辅助电极保持间距且相邻,且该第一辅助电极位于该第三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一电极之间;该至少一第四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该侧边的该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其中该第四辅助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保持间距且相邻,且该第二辅助电极位于该第四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二电极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与该第一辅助电极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一参考直线上,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与该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三参考直线上,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对应地排列于一第二参考直线上,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与该至少一第四辅助电极对应地排列于一第四参考直线上,该第一参考直线、该第二参考直线、该第三参考直线与该第四参考直线互相平行,且该第一参考直线垂直于该第一边与该第二边。
8.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该控制方法包括:
使该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辅助电极、该多个第二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中之一处于一读取状态,施加一第一参考电压到该多个第一电极、该第一辅助电极、该多个第二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中的其它电极的至少部分,以及施加一第二参考电压到该第二导电膜;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该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二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第一辅助电极处于该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些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一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以及
当该第二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二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二辅助电极与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第一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二辅助电极、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和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该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一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该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一辅助电极与该些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以及
当该第二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一辅助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和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一边的位于该第二区的该侧边的该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二区,其中该第三辅助电极与该第一辅助电极保持间距且相邻,且该第一辅助电极位于该第三辅助电极与该些第一电极之间;以及
至少一第四辅助电极,配置于该第二边的位于该第一区的该侧边的该部分,且电性连接到该第一区,其中该第四辅助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保持间距且相邻,且该第二辅助电极位于该第四辅助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且
该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四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以及
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三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该第一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该第一参考电压到该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以及
当该第二辅助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施加该第一参考电压到该至少一第四辅助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三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四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第四辅助电极与该第二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些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该至少一第四辅助电极和该第二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第三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第二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与该第一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以及
当该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一区的该电极处于读取状态时,至少使该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最靠近该第二区的该电极、该至少一第三辅助电极和该第一辅助电极不被施加电压。
CN2009103050872A 2009-07-31 2009-07-31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9891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50872A CN101989143B (zh) 2009-07-31 2009-07-31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2/826,598 US8305093B2 (en) 2009-07-31 2010-06-29 Touch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KR1020100065772A KR20110013224A (ko) 2009-07-31 2010-07-08 터치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EP10169135.0A EP2280338B1 (en) 2009-07-31 2010-07-09 Touch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JP2010158545A JP5498882B2 (ja) 2009-07-31 2010-07-13 タッチ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50872A CN101989143B (zh) 2009-07-31 2009-07-31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9143A true CN101989143A (zh) 2011-03-23
CN101989143B CN101989143B (zh) 2013-05-01

Family

ID=43012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50872A Active CN101989143B (zh) 2009-07-31 2009-07-31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05093B2 (zh)
EP (1) EP2280338B1 (zh)
JP (1) JP5498882B2 (zh)
KR (1) KR20110013224A (zh)
CN (1) CN1019891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9817A (zh) * 2012-05-10 2013-11-13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装置及触碰点检测方法
CN109409166A (zh) * 2017-08-16 2019-03-01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传感器以及其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2469B1 (ko) 2011-06-01 2013-07-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WO2013062385A1 (en) * 2011-10-27 2013-05-02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panel
TWI448939B (zh) * 2011-12-06 2014-08-1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摸屏面板
TWI476651B (zh) * 2012-05-10 2015-03-1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觸控面板、觸控裝置及觸碰點偵測方法
US20140354896A1 (en) * 2013-05-28 2014-12-04 Tianjin Funayua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panel
US20190265822A1 (en) * 2018-02-25 2019-08-29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Touch panel with auxiliary wires
US11217655B2 (en) * 2018-12-12 2022-01-04 Innolux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7026A (ja) * 1985-11-18 1987-05-28 Iwatsu Electric Co Ltd 座標検出装置
JP2595944B2 (ja) * 1986-10-14 1997-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食器洗浄機
JPS63123115A (ja) * 1986-11-13 1988-05-26 Alps Electric Co Ltd 座標位置検出方法
JPH02260022A (ja) * 1989-03-31 1990-10-22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座標入力装置
EP0435438B1 (en) * 1989-12-28 1998-03-04 Gunze Limited Input system including resistance film touch panel
JPH05181591A (ja) * 1992-01-07 1993-07-23 Hitachi Ltd アナログ式タッチパネル
US5412161A (en) * 1993-06-21 1995-05-02 At&T Global Information Solutions Company Handwriting capture system with segmented digitizer
JP3492493B2 (ja) * 1997-06-13 2004-02-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上の押圧位置検出方法
TW388894B (en) * 1997-10-09 2000-05-01 Nissha Printing High strength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H11338625A (ja) * 1998-05-21 1999-12-10 Sharp Corp 抵抗膜タブレット
CA2337159A1 (en) * 1999-05-20 2000-11-30 Electrotextiles Company Limited Detecting mechanical interactions
JP2002287889A (ja) * 2001-03-23 2002-10-04 Sharp Corp ペン入力装置
KR100451773B1 (ko) * 2002-11-20 2004-10-0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디지털 저항막 방식의 터치 패널
US20050209392A1 (en) 2003-12-17 2005-09-22 Jiazhong Luo Polymer binders for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ating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
FR2866726B1 (fr) * 2004-02-23 2006-05-26 Jazzmutant Controleur par manipulation d'objets virtuels sur un ecran tactile multi-contact
TWI258708B (en) * 2005-01-27 2006-07-21 Apex Material Technology Corp Resistive touch panel, and it manufacturing method
US8355009B2 (en) * 2007-04-25 2013-01-15 Mcdermid William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ordinates of simultaneous touches on a touch sensor pad
CN101458608B (zh) * 2007-12-14 2011-09-28 清华大学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JP4915954B2 (ja) * 2007-11-27 2012-04-11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該タッチパネルを使用した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TWI369796B (en) * 2007-12-25 2012-08-01 Wintek Corp Touch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TWI417776B (zh) * 2007-12-31 2013-12-01 Egalax Empia Technology Inc 改善觸控面板之準確度的裝置及方法
CN101398735B (zh) * 2008-11-10 2010-09-01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阻式触控面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9817A (zh) * 2012-05-10 2013-11-13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装置及触碰点检测方法
CN103389817B (zh) * 2012-05-10 2017-02-08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装置及触碰点检测方法
CN109409166A (zh) * 2017-08-16 2019-03-01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传感器以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09166B (zh) * 2017-08-16 2021-05-04 奕力科技(开曼)股份有限公司 传感器以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80338A3 (en) 2012-04-11
EP2280338B1 (en) 2014-01-22
JP5498882B2 (ja) 2014-05-21
CN101989143B (zh) 2013-05-01
JP2011034560A (ja) 2011-02-17
KR20110013224A (ko) 2011-02-09
US20110025352A1 (en) 2011-02-03
US8305093B2 (en) 2012-11-06
EP2280338A2 (en)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9143B (zh) 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50231B (zh) 用于触控装置的侦测触碰位置的方法
CN101556519B (zh) 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CN106406600B (zh) 触控探测构件
KR101165456B1 (ko) 전압변동을 이용한 정전식 터치 검출수단, 검출방법 및 터치스크린패널과, 그러한 정전식 터치스크린패널을 내장한 표시장치
US8860686B2 (en) Multi-chip touch screens
CN102193693B (zh) 触控面板及其差动辨识方法
US9262008B2 (en) Method of recognizing touch
CN102955311B (zh) 一种内置触控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120256876A1 (en) Capacitive touchpad
CN102999209A (zh) 用于触摸传感器的集成测试系统
CN106932946A (zh) 显示装置
KR101230400B1 (ko) 혼합식 멀티 터치 패널
KR101085089B1 (ko) 레벨시프트를 이용한 정전식 터치 검출수단, 검출방법 및 터치스크린패널과, 그러한 정전식 터치스크린패널을 내장한 표시장치
CN105786287A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063100A (zh) 静电电容式触摸板
KR101399009B1 (ko) 전압변동을 이용한 정전식 터치 검출장치, 검출방법 및 터치스크린패널과, 그러한 정전식 터치스크린패널을 내장한 표시장치
CN102467307A (zh) 可判别接触物件的电容式触控元件、模块及其判别方法
CN10383802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60003A (zh) 触摸屏触摸点的检测方法
KR101856513B1 (ko) 전압변동을 이용한 정전식 터치 검출수단, 검출방법 및 터치스크린패널과, 그러한 정전식 터치스크린패널을 내장한 표시장치
KR101374312B1 (ko) 전압변동을 이용한 정전식 터치 검출수단, 검출방법 및 터치스크린패널과, 그러한 정전식 터치스크린패널을 내장한 표시장치
CN102650915B (zh) 一种数字式触摸屏及其触摸定位方法
CN205281452U (zh)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集成触控显示装置
KR100322302B1 (ko) 터치 패널의 전극 및 그 터치 패널이 부가된 평판디스플레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QIMEI ELECTRON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NOLUX DISPLA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2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214

Address after: 518109 Longhua,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1, floor 4,

Applicant after: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Longhua,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1, floor 4,

Applicant before: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Innolux Display Grou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