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7544B - 装订用具 - Google Patents

装订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7544B
CN101987544B CN201010244762.8A CN201010244762A CN101987544B CN 101987544 B CN101987544 B CN 101987544B CN 201010244762 A CN201010244762 A CN 201010244762A CN 101987544 B CN101987544 B CN 1019875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de member
bookbinding
holding portion
lateral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47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7544A (zh
Inventor
山岸知里
羽田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799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10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799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3149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 Ji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7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7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7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75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订用具。该装订用具的保持力良好且强度良好。装订用具包括具有底部及起立部的基底构件。在各起立部中设置能够在开放状态与起立状态之间转动的第1侧构件或者第2侧构件。在第1侧构件的内侧设置具有管部及装订板部的第1装订构件。在第2侧构件的内侧设置具有能够嵌合于管部的插入杆及装订板部的第2装订构件。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具有能够互相转动的上侧夹持部及下侧夹持部且能够夹持装订板部。在起立部的两端部设置连接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的连接部,在这些连接部之间设置缺口部。还设有自缺口部的周缘的一部分突出的支承部。支承部在起立状态下成为沿着下侧夹持部的状态。

Description

装订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管部和能够嵌合于该管部的插入杆的、例如用于装订文件或容纳保持架等设有卡合孔的被装订物的、所谓的管式装订用具。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这样构造的装订用具,即,包括分别设置在作为底部的基板的长度方向两侧缘部的作为起立部的弯折部、分别转动自由地安装于这些弯折部上的作为上侧夹持部的侧板、借助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这些侧板的作为下侧夹持部的按压保持板、设有作为管部的装订管的作为第1装订构件的梳形板、设有作为插入杆的装订杆的作为第2装订构件的梳形板。 
在该装订用具中,使上述各侧板成为自由端部位于与基板的相反的一侧的起立状态,利用上述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将卡合有上述被装订物的上述各梳形板夹持在上述各侧板与上述按压保持板之间,装订保持上述被装订物。另外,在拆下被装订的上述被装订物时,使上述各侧板相对于上述按压保持板转动而解除夹持,拆下被卡合的上述被装订物。 
在此,在该构造的装订用具中,由于上述按压保持板安装在比上述侧板及上述弯折部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上述各按压保持板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各弯折部之间的距离。另外,由于上述侧板及上述按压保持板借助上述螺旋弹簧安装在上述起立部,因此,上述各按压保持板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各弯折部之间的距离。即,上述被装订物的装订空间减少。 
因此,有关能够利用上述上侧夹持部及上述下侧夹持部夹持上述第1装订构件或第2装订构件的装订用具,专利文献2公开有为了防止上述装订空间减少而在作为上述起立部的弯折部形成缺口部的构造的装订用具。 
在该构造的装订用具中,使上述上侧夹持部成为起立状态,在利用该上侧夹持部和上述下侧夹持部夹持上述第1装订构件或上述第2装订构件的夹持状态下,上述下侧夹持部的一部分插入到上述缺口部内,上述下侧夹持部的一部分通过该缺口部位于比上述起立部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因设置上述下侧夹持部而导致上述装订空间缩小。并且,由于能够在与上述缺口部对应的位置安装用于对上述上侧夹持部及上述下侧夹持部施加作用力的上述施力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因安装上述施力部件而导致上述装订空间缩小。 
另外,在该构造的装订用具中,在装订好上述被装订物的状态下,通过上述下侧夹持部的自由端部外侧抵接于上述起立部中的上述缺口部的周围或上述基底部,来限制上述下侧夹持部向外侧转动,保持上述被装订物被装订的状态。 
专利文献3公开有这样构造的装订用具,即,包括在长度方向两侧缘部立设作为起立部的倾斜部而成的作为基底构件的底板、转动自由地安装在上述各倾斜部的上端缘部的作为第1侧构件的侧板及作为第2侧构件的侧板、以相对的方式分别配置在这些各侧板的内侧面的作为第1装订构件的装订杆用梳形板及作为第2装订构件的装订杆用梳形板,这些各装订杆用梳形板中的至少一个装订杆用梳形板能够相对于上述侧板装卸,在上述各装订杆用梳形板中的一个装订杆用梳形板上设有作为筒状管部的外插装订杆,在另一个装订杆用梳形板上设有能够与该管部嵌合的作为棒状插入杆的内插装订杆。 
在该构造的装订用具中,上述各侧板能够在自由端位于外侧的开放状态与自由端比基端更靠近与底板相反的一侧的起立状态之间转动,在拆卸被装订物时,自上述侧板拆下上述装订杆用梳形板中的一个,使另一侧的侧板成为开放状态,解除上述外插装订杆和上述内插装订杆的嵌合来拆卸上述被装订物。 
另外,在这种装订用具中,存在上述第2装订构件能够相对于上述第2侧构件装卸地安装在上述第2侧构件上、上述第1装订构件一体设于上述第1侧构件的所谓的单开式构造。在该单开式的构造中,公知有这样的构造,即,在上述第1侧构件中装有为了向外侧转动而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仅通过自上述第2侧构件拆下上述第2装订构件,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1装订构件就能够利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在上述管部和上述插入杆嵌合的状态下与上述第2装订构件一同转动,能够容易地进行被装订物的拆卸作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4-35360号公报(第1-4页,第1图,第2图)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096428号公报(图2)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249015号公报(第1-4页,图1)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等构造的装订用具中,在装订好被装订物的状态下,上述下侧夹持部的自由端部向外侧的转动仅是通过下侧夹持部的自由端部与起立部中的缺口部的周围或基底部的抵接来限制,因此,例如在文件夹落下时等那样地上述装订用具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有可能由该冲击导致上述下侧夹持部转动或者向外侧挠曲而解除夹持状态,存在保持力较弱的问题。 
另外,在为了扩大保持空间而将上述下侧夹持部设计得较薄等情况下,保持力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并且,由文件夹落 下等冲击导致位于上述缺口部内的下侧夹持部的一部分易于变形,存在强度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一点而做成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力良好且强度良好的装订用具。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等构造的装订用具中,在为了装卸被装订物而使第1侧构件或第2侧构件转动为开放状态时,有可能由转动的趋势导致管部与插入杆的嵌合被解除,从而导致第1装订构件或第2装订构件跳出。 
特别是,例如在上述第1侧构件上设有施力部件的构造中,若即使在文件等被装订的情况下也使上述施力部件具有能发挥功能的作用力来提高便利性,则在文件等较少的情况、文件未被装订的情况下,转动速度变快,第2装订构件跳出的倾向增大。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一点而做成的,其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容易由第1侧构件或第2侧构件的转动导致管部和插入杆的嵌合被解除的装订用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装订用具,该装订用具用于文件夹,且用于装订保持被装订物,该被装订物设有卡合孔,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底构件,其具有以能够配设在上述文件夹的内表面的方式构成的底部及设置在该底部两侧的起立部;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它们分别能够转动地设于上述各起立部;第1装订构件,其设于上述第1侧构件,且具有筒状的管部;第2装订构件,其设于上述第2侧构件,具有直径小于上述管部的内径的圆柱状的插入杆;上述第1装订构件及上述第2装订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侧构件或上述第2侧构件装卸;上述第1装订构件及上述第2装订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装订板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具有自由端部和基端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能够在开放状态与起立状态之间转动,上述开放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起立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相对地转动的上侧夹持部及下侧夹持部、对这些上侧夹持部及下侧夹持部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利用上述上侧夹持部和上述下侧夹持部能够装卸地夹持上述装订板部;上述起立部具有连接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的连接部、自该连接部的前端向上述底部侧切而成的缺口部、自该缺口部的周缘一部分向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突出形成的支承部;上述支承部形成为在上述起立状态下沿着上述下侧夹持部;上述缺口部至少设置在与上述施力部件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2方式是一种装订用具,该装订用具用于文件夹,且用于装订保持被装订物,该被装订物设有卡合孔,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底构件,其具有以配设在上述文件夹的内表面侧的方式构成的底部;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它们分别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底构件转动地设于上述基底构件;第1装订构件,其安装于上述第1侧构件,且具有筒状的管部;第2装订构件,其安装于上述第2侧构件,且具有能够嵌合于上述管部的圆柱状的插入杆;上述第1装订构件及上述第2装订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侧构件或上述第2侧构件装卸;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都具有自由端部和基端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都能够在开放状态与起立状态之间转动,上述开放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起立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状态;该装订用具设有嵌合保持部件,该嵌合保持部件用于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向上述开放状态转动时保持上述管部与上述插入杆的嵌合状态。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嵌合”包括管部与插入杆有松动地嵌合的情况,也包括牢固地嵌合的情况,例如也包括插入杆的直径足够小于管部的直径、在“嵌合状态”下插入杆的外周部分不接触管部的内周部分的情况,以及接触部位为线状的情况。 
采用本发明的第1方式,通过起立部具有自缺口部的周缘一部分向与底部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支承部,在使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成为起立状态来夹持装订板部时,上述支承部位于沿着下侧夹持部的外侧的位置,该下侧夹持部的外侧支承于上述支承部而使其自由端部不容易向外侧转动,因此,能够稳定地夹持,从而能够提高装订用具的保持力,并且,由于上述支承部支承上述下侧夹持部,因此,强度良好。 
采用本发明的第2方式,由于设有用于保持管构件与插入杆的嵌合的嵌合保持部件,因此,在上述管部与上述插入杆嵌合的状态下,即使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转动,也不容易由该转动导致上述管部与上述插入杆的嵌合状态被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开放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基底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第1装订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卡合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开放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第1侧构件侧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的开放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 
图1及图2所示的装订用具1例如由金属等形成,其安装在未图示的文件夹等的内侧,像文件、文件夹等那样装订保持在端部设有卡合孔的未图示的被装订物。 
装订用具1包括安装于文件夹的基底构件2、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该基底构件2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设置在第1侧构件3的内侧的第1装订构件5及设置在第2侧构件4的内侧的第2装订构件6。 
第1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1是第1装订构件5能够相对于第1侧构件3装卸、且第2装订构件6能够相对于第2侧构件4装卸的所谓的双开式构造。 
如图3及图4所示,基底构件2具有配设在文件夹的内表面侧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底部11,在该底部11的两侧、即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向与文件夹相反的一侧立起地弯折形成的起立部12。 
在底部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心线上设有自文件夹侧形成为凹状的凹槽13。凹槽13抵抗在对装订用具1施加外力等情况下底部11欲弯曲的趋势,将底部11的形状保持为平面状。 
在底部11中的各凹槽13的稍靠内侧还设有能够与设于文件夹的未图示的安装突起卡合的、用于将装订用具1固定于文件夹的固定孔14。固定孔14由安装突起能够插拔自由的插拔孔15、及连续地形成于该插拔孔15的、比插拔孔15小径且能够在周缘卡合安装突起的一部分的卡定孔16构成。 
起立部12在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连接有第1侧构件3或第2侧构件4的连接部17。在该连接部17中,自底部11的端部按顺序一体形成有倾斜部18及垂直部19。 
倾斜部18相对于底部11为倾斜状,垂直部19与底部11大致垂直。在连接部17的前端、即垂直部19的前端形成有折回而呈大致筒状的安装部20,向安装部20中插入轴25,借助该轴25能够转动地安装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 
在起立部12的连接部17之间形成有自这些连接部17的前端向底部11侧被切削为大致矩形而成的缺口部21。缺口部21的底部11侧的缘部的高度与倾斜部18的中央的高度相同。 
在缺口部21中的底部11侧的缘部的大致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大致矩形的支承部22。支承部22由相对于底部11为倾斜状且与连接部17的倾斜部18大致平行的基部23、及位于该基部23的前端侧的、与底部11大致垂直 且与连接部17的垂直部19大致平行的前部24形成,支承部22形成为在基部23与前部24的交界部弯折的形状。 
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由长度方向长度与底部11的长度方向长度相同的矩形板状的上侧夹持部27、及长度方向长度小于上侧夹持部27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位于比上侧夹持部27靠底部11侧的位置的板状的下侧夹持部28构成。 
上侧夹持部27借助与该上侧夹持部27的长度方向长度相同长度的轴25能够相对于起立部12转动地被支承在起立部12上,下侧夹持部28借助轴25能够相对于起立部12转动地被支承在与连接部17之间的缺口部21对应的位置。即,上侧夹持部27及下侧夹持部28能够互相转动,通过使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和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向互相接近的方向转动,能够夹持第1装订构件5或第2装订构件6。 
在轴25上安装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夹持施力用弹簧29,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一端卡定于上侧夹持部27的一部分,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另一端卡定于下侧夹持部28的一部分。利用该夹持施力用弹簧29,上侧夹持部27及下侧夹持部28以轴25为基点被向各自的自由端部接近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利用该作用力保持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被夹持的夹持状态。 
另外,缺口部21在起立部12中设置在与夹持施力用弹簧29等位于比下侧夹持部28靠外侧的位置的构件相对应的位置。 
由这些上侧夹持部27及下侧夹持部28构成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能够在图2所示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比基端部位于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的起立状态、与图3所示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位于比基端部靠外侧的位置的开放状态之间转动。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为起立状 态时,支承部22成为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状态,支承部22的一部分接触于下侧夹持部28的一部分,限制下侧夹持部28向外侧转动。 
在上侧夹持部27的基端部中的两端部和比这些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的一部分设有折回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安装部30,向该安装部30中插入轴25,上侧夹持部27借助轴25能够转动地连接于连接部17。 
在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的大致中央,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折而形成有卡定爪部31。另外,在该卡定爪部31的两侧,自由端部向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侧弯折而形成有凸缘32。 
在上侧夹持部27的基端部与自由端部之间设有被卡合部33。该被卡合部33由上侧夹持部27的一部分被切削为大致矩形而形成的卡合孔部34、及形成在该卡合孔部34中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侧的缘部的一部分的卡合限制部35形成。 
卡合限制部35具有第1卡合片37及第2卡合片36。第2卡合片36以使上侧夹持部27的沿着夹持方向的端部、即自由端部的凸缘32朝向卡合孔部34突出的方式使凸缘32的一部分弯折,形成为相对于凸缘32朝向中央去宽度变窄的凹状。第1卡合片37为大致矩形,以卡合孔部34的与第2卡合片36对应的周缘、即卡合孔部34中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侧的周缘为起点朝向第2卡合片36弯折地立设。 
换言之,第1卡合片37在夹持状态下,自卡合孔部34的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的周缘、即卡合孔部34中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侧的周缘与上侧夹持部27大致垂直地立设。另外,第2卡合片36以使一部分向第1卡合片37侧弯折并抵抗第1卡合片37向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变形的方式,形成在上侧夹持部27中 的第1卡合片37的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即上侧夹持部27中的自由端部。 
在第2卡合片36中形成有沿着第2卡合片36的折回方向、即上侧夹持部27的夹持方向形成的弯折线38。 
在上侧夹持部27的基端部侧端设有防脱轴片39,该防脱轴片39是以包覆插入有轴25的大致筒状的安装部30的外侧开口的方式朝向安装部20地弯折而成。 
在上侧夹持部27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外侧面形成有上侧卡定槽40,该上侧卡定槽40自基端部朝向自由端部侧形成为线状,能够供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一端卡定。 
在下侧夹持部28的朝上侧夹持部27一侧的端部中的两侧端形成有折回而呈大致筒状的安装部42,向该安装部42中插入轴25,借助轴25能够相对于起立部12及上侧夹持部27转动地安装下侧夹持部28。 
下侧夹持部28按顺序一体地形成有在使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与起立部12的垂直部19大致平行的基部43、与起立部12的倾斜部18大致平行的中间部44、及与底部11大致平行且分开形成的两个前端片45。 
另外,在使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下侧夹持部28的一部分位于起立部12的缺口部21内,起立部12的支承部22以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具体地讲是沿着基部43的一部分及中间部44的外侧地与该外侧接触的方式配置。 
基部43的与中间部44相反的一侧自安装部42向上侧夹持部27侧延伸,在该延伸出的端部的大致中央设有转动卡定片46,该转动卡定片46由基部43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地弯折而形成。该转动卡定片46能够通过下侧夹持部28的转动与上侧夹持部27接触或分离。在基部43的大致中央的、与以卷绕于轴25 的方式嵌合的夹持施力用弹簧29对应的位置设有大致矩形的弹簧安装孔47。在弹簧安装孔47的两侧,经由基部43到中间部44与前端片45的交界部地形成有通孔48,在这些通孔48的朝前端片45一侧的端部设有与前端片45大致垂直地突出的承受部49。在中间部44的外侧面形成有线状的下侧卡定槽50,该下侧卡定槽50可卡定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另一端。 
如图6所示,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具有长度方向长度与上侧夹持部27的长度方向长度相同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装订板部52,该装订板部52被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能够装卸地夹持。 
通过做成装订板部52被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夹持的夹持状态,第1装订构件5安装在第1侧构件3的内侧,第2装订构件6安装在第2侧构件4的内侧。 
在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的装订板部5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各自附近设有安装孔53。在该安装孔53中能够安装筒状的管部54、或者能够安装能嵌合于该管部54且直径小于管部54的内径的圆柱状的插入杆55,在第1装订构件5中与装订板部52大致垂直地安装有管部54,在第2装订构件6中与装订板部52大致垂直地安装有插入杆55。管部54及插入杆55的长度与起立部12之间的距离等同。 
在装订板部52的上端部的大致中央、且在夹持状态下与卡定爪部31对应的位置设有自装订板部52的上端部形成为凹状的、能够卡合卡定爪部31的卡定凹部56。 
在装订板部52的卡定凹部56的两侧设有自上端部向外侧、即向夹持状态下的第1侧构件3或第2侧构件4侧弯折的凸缘57。 
在装订板部52中的管部54或插入杆55的稍靠内侧、即夹持状态下与上侧夹持部27的被卡合部33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自装 订板部52向上侧夹持部27侧突出的、能够与被卡合部33卡合的卡合部58。 
卡合部58具有自装订板部52向外侧、即向夹持状态的上侧夹持部27侧突出的卡合突起部59。 
如图7所示,卡合突起部59是形成为朝向前端去宽度变细的凸状的、在夹持状态下与卡合限制部35的第2卡合片36的形状、弯折线38对应的形状。另外,卡合突起部59的朝凸缘57一侧设有开口部60,在夹持状态下卡合部58与被卡合部33卡合时,在该开口部60勾住卡合限制部35而保持夹持状态。 
装订板部52的下端部中的两侧部、且在夹持状态下不与下侧夹持部28接触的部分相对于装订板部52成形为倾斜状。在使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或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该倾斜状的部分与起立部12的倾斜部18及下侧夹持部28的中间部44大致平行。 
在装订板部52的下端部中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自两侧部的形成为倾斜状的部分延伸的、在夹持状态下与下侧夹持部28接触的延伸部61。 
在延伸部61的两端部及中央部设有相对于装订板部52呈倾斜状的延伸倾斜部62。在使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或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这些延伸倾斜部62与起立部12的倾斜部18及下侧夹持部28的中间部44大致平行,底部11侧的端部接触于下侧夹持部28的前端片45。 
在延伸部61的延伸倾斜部62之间形成有自装订板部52在同一个平面上延伸的延伸勾挂部63。该延伸勾挂部63在夹持状态下位于下侧夹持部28的通孔48内而使延伸勾挂部63的前端部勾挂于承受部49。 
在延伸倾斜部62的大致中央部设有形成为向夹持状态下 的底部11侧凸出状的延伸凸部64。该延伸凸部64在夹持状态下位于下侧夹持部28的前端片45之间。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动作及效果。 
在装订用具1中,将被装订物装订于装订用具1时,首先,以使第1装订构件5的装订板部52位于第1侧构件3的上侧夹持部27与下侧夹持部28之间的方式,在装订板部52的延伸部61侧按压下侧夹持部28。 
具体地讲,使装订板部52中的卡合部58的卡合突起部59沿着上侧夹持部27中的被卡合部33的第2卡合片36滑动,向使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离开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的方向按压下侧夹持部28。 
在按压时,在将装订板部52的延伸凸部插入到下侧夹持部28的两个前端片45之间、并将装订板部52的延伸勾挂部63卡合于下侧夹持部28的承受部49的状态下进行按压。 
通过这样地按压下侧夹持部28,下侧夹持部28抵抗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作用力而转动,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与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分离。 
在通过下侧夹持部28的转动使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与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的距离大于装订板部52的宽度方向长度,从而使上侧夹持部27与下侧夹持部28之间配置有装订板部52时,利用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作用力,上侧夹持部27向下侧夹持部28侧转动,成为利用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夹持装订板部52的夹持状态。 
另外,在该夹持状态下,承受部49与延伸勾挂部63卡合,卡定爪部31与卡定凹部56卡合,卡合部58与被卡合部33卡合,卡合限制部35与卡合突起部59的开口部60卡合,从而保持夹持状态。 
用该夹持状态的第1装订构件5的管部54贯穿卡合被装订物的卡合孔。 
在第1装订构件5的管部54中嵌合第2装订构件6的插入杆55。 
在将管部54和插入杆55嵌合的状态下,使第1侧构件3相对于起立部12转动而成为起立状态。 
随着该第1侧构件3的转动,与使第1侧构件3成为夹持状态时同样地将第2装订构件6的装订板部52中的延伸部61按压于下侧夹持部28,使第2侧构件4成为夹持状态。 
在此,在使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下侧夹持部28的一部分位于缺口部21内,起立部12的支承部22成为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状态而接触支承下侧夹持部28。 
使第2侧构件4成为夹持状态,并使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而保持装订好被装订物的状态。 
在拆下装订于装订用具1的被装订物时,使第2侧构件4的上侧夹持部27抵抗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作用力,使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8向外侧转动,从而解除夹持状态而成为非夹持状态。 
在管部54与插入杆55嵌合的状态下,使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与第2装订构件6一起转动而成为开放状态。 
在开放状态下解除管部54与插入杆55的嵌合而拆下第2装订构件6,自管部54拆下被装订物。 
而且,在该装订用具1中,通过在起立部12中设有自缺口部21的周缘一部分向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支承部22,在使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支承部22以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方式接触于下侧夹持部28 的一部分,下侧夹持部28被支承部22支承。因而,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不容易通过缺口部21向外侧转动,能够防止晃动等,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夹持,从而能够提高装订用具1的保持力。即,例如即使在由文件夹落下等的冲击施加被装订物的重量以上的力的情况下,通过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设置支承部22,下侧夹持部28也不容易通过缺口部21转动,能够防止晃动等,因此,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的夹持状态稳定,保持力良好,能够保持装订好被装订物的状态。 
另外,在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中,支承部22位于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位置支承下侧夹持部28,因此,能够利用下侧夹持部28及支承部22承受自夹持状态的装订板部52向下侧夹持部28传递的力,从而能够提高强度。例如,在与以往的构造相比,即使将下侧夹持部28设计得较薄的情况下,由于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设置支承部22,因此,强度也良好,即使在由文件夹落下等的冲击施加被装订物的重量以上的力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由从装订板部52向下侧夹持部28施加的力导致下侧夹持部28变形、破损。即,即使将下侧夹持部28设计得比以往的构造更薄,强度也不会比以往的构造低,而能够更大地确保被装订物的保持空间。 
通过在装订板部52中设置具有卡合突起部59的卡合部58,并在上侧夹持部27中设置卡合孔部34及卡合限制部35,在夹持状态下,卡合突起部59卡合于卡合孔部34,卡合限制部35勾挂于卡合突起部59的开口部60。这些卡合突起部59和卡合限制部35沿着夹持方向勾挂,能够限制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相对于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向夹持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夹持状态,从而能够提高装订用具1的保持力。 
卡合限制部35是由自凸缘32的一部分向卡合孔部34弯折 而形成的第2卡合片36、及自卡合孔部34中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侧的周缘朝向第2卡合片36地立设的第1卡合片37构成的、沿着夹持方向的双重构造,因此能够牢固地保持夹持状态。 
另外,由于第2卡合片36沿着上侧夹持部27的夹持方向形成有弯折线38,因此,第2卡合片36的强度良好,能够更牢固地保持夹持状态。 
卡合限制部35能够仅通过使凸缘32的一部分朝向卡合孔部34弯折来形成第2卡合片36,能够仅通过使卡合孔部34的周缘为基点朝向第2卡合片36弯折而立设来形成第1卡合片37,因此,不采用其他的构件等就能够容易地形成。 
第2卡合片36形成为朝向中央去宽度变细的凹状,卡合突起部59形成为朝向前端去宽度变细的凸状,各自的形状相对应,从而,在成为夹持状态时,使卡合突起部59沿着第2卡合片36滑动,使卡合部58和被卡合部33不得不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夹持状态,而且,能够牢固地保持夹持状态。 
上侧夹持部27以覆盖安装部30的外侧开口的方式设有防脱轴片39,从而,即使由上侧夹持部27、下侧夹持部28的转动导致轴25相对于上侧夹持部27移动,轴25也会接触于防脱轴片39,从而不会解除轴25对上侧夹持部27的支承。另外,由于轴25不会自安装部30突出到外侧,因此,能够防止由突出的轴25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或者突出的轴25意外地勾挂而损伤装订用具1。 
即使该防脱轴片39是仅遮挡安装部30的开口的一部分的构造,也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通过在基底构件2的底部11形成凹槽13,在对装订用具1施加外力而作用有使底部11变形的力的情况下,凹槽13起到抵抗 使该底部11变形的力的加强肋的功能,能够将底部11的形状保持为平面状。 
在底部11设置固定孔14,固定孔14具有插拔孔15及卡定孔16,从而,只要通过将文件夹的安装突起插入到插拔孔15中,使装订用具1相对于文件夹旋转而成为安装突起位于卡定孔16内的状态就能容易地固定装订用具1。 
通过将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互相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并利用夹持施力用弹簧29施加作用力,能够利用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容易地夹持装订板部52,而且,能够容易地解除该夹持状态。 
通过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卡定爪部31,在装订板部52设置卡定凹部56,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夹持状态。 
通过在下侧夹持部28设置承受部49和通孔48,两个前端片45分开设置,在装订板部52中设置延伸勾挂部63和延伸凸部64,在为了成为夹持状态而将装订板部52的延伸部61按压到下侧夹持部28中时,延伸凸部64位于两个前端片45之间,延伸勾挂部63以其前端勾挂于承受部49的方式位于通孔48内,因此,能够将装订板部52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8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在按压装订板部52时,装订板部52不容易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8错位,能够做成稳定的夹持状态。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装订用具1做成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这两者能够相对于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装卸的、所谓的双开式构造,但并不限定于双开式的构造,也可以是向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那样,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中的至少一方能够装卸的、所谓的单开式构造。 
下面,参照图8~图1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对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附 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装订用具1是第1装订构件5一体设于第1侧构件3、且第2装订构件6能够相对于第2侧构件4装卸的、所谓的单开式构造。 
在这样的单开式构造中,仅是第2侧构件4能够变为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使第2侧构件4变为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来装卸操作被装订物。 
第1装订构件5一体设置于第1侧构件3,在第1侧构件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各自附近形成有安装孔71,在该安装孔71上安装有与第1侧构件3大致成直角的筒状的管部72。 
第1侧构件3在其基端部的两端及该两端部的稍靠内侧设有折回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安装部73。 
第1侧构件3在安装部73中贯穿有轴25,借助作为施力部件的转动施力用弹簧74能够以轴25为中心转动地安装于起立部12。 
第1侧构件3能够在图9所示的自由端部比基端部位于与底板相反的一侧的起立状态与图10所示的自由端部比基端部位于外侧的位置的开放状态之间转动,被转动施力用弹簧74向从起立状态转动到开放状态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如图11所示,在第1侧构件3的基端部的中央部附近设有从基端部侧向自由端部被切削为凹状的、与转动施力用弹簧74的形状相对应的安装缺口部75。 
另外,在第1侧构件3的内侧大致中央还设有从内侧朝向外侧地呈凹状的、与安装缺口部75的自由端部侧的缘部相连接的线状的第1卡定槽76。 
另外,在第1侧构件3侧的起立部12中的支承部22的内侧还设有从内侧朝向外侧地呈凹状的、以线状延伸的第2卡定槽77。 
转动施力用弹簧74在与第1侧构件3的安装缺口部75相对应的位置卷绕于轴25,转动施力用弹簧74的一端卡定于第1侧构件3的一部分、即第1卡定槽76,其另一端卡定于支承部22的一部分、即第2卡定槽77。由此,第1侧构件3被向从起立状态转动到开放状态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在装订板部5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各自附近设有安装孔53,在该安装孔53中,与装订板部52大致成直角地安装有能够嵌合于管部72的、长度与管部72相同的棒状的、具体地讲是圆柱状的插入杆55。 
在此,在第1侧构件3中的安装部73之间的、与起立部12的连接部17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作为嵌合保持部件的转动限制构件78,该转动限制构件78用于在第1侧构件3转动到开放状态时保持管部72和插入杆55的嵌合状态。 
转动限制构件78为了不会由第1侧构件3的转动导致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被解除,而限制第1侧构件3的转动范围。 
转动限制构件78具有从第1侧构件3的基端部侧朝向自由端部侧地被切削为凹状而成的缺口凹部79、及该缺口凹部79的切削部分弯折而形成的限制片80。 
限制片80以覆盖起立状态的第1侧构件3的轴支承部分、即贯穿有轴25的安装部20的外周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为直径稍稍大于安装部20的圆弧状。 
另外,限制片80随着第1侧构件3的转动而转动,如图12所示,在第1侧构件3为开放状态时,限制片80的前端接触于起立部12中的连接部17的外侧面。利用该接触来限制第1侧构件3的转动,成为第1侧构件3与底部11大致平行的状态、即管部72与底部11的角度为大致直角的状态。 
接着,说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动作及效果。 
在将被装订物装订于装订用具1时,首先,使被装订物的卡合孔卡合于管部72,将第2装订构件6的插入杆55嵌合于管部72。 
在管部72和插入杆55嵌合的状态下,使第1侧构件3与第2装订构件6一起相对于起立部12转动而做成起立状态。 
随着该第1侧构件3的转动,在装订板部52的延伸部61侧按压下侧夹持部28,使得第2装订构件6的装订板部52配置在第2装订构件5的上侧夹持部27与下侧夹持部28之间。 
具体地讲,使装订板部52中的卡合部58的卡合突起部59沿着上侧夹持部27中的被卡合部33的第2卡合片36滑动,向使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离开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的方向按压下侧夹持部28。 
另外,在按压时,在将装订板部52的延伸凸部插入到下侧夹持部28的两个前端片45之间、使装订板部52的延伸勾挂部63卡合于下侧夹持部28的承受部49的状态下进行按压。 
通过这样地按压下侧夹持部28,下侧夹持部28抵抗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作用力转动,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和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分开。 
在利用下侧夹持部28的转动,使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和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的距离大于装订板部52的宽度方向长度,而在上侧夹持部27与下侧夹持部28之间配置装订板部52时,利用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作用力使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向下侧夹持部28侧转动,成为由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夹持装订板部52的夹持状态。 
在夹持状态下,承受部49和延伸勾挂部63卡合,卡定爪部31和卡定凹部56卡合,卡合部58和被卡合部33卡合,卡合限制部35和卡合突起部59的开口部60卡合,保持夹持状态。 
这样地使第1侧构件3转动而使第2侧构件4成为夹持状态时,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保持装订好被装订物的状态。 
在使夹持状态的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下侧夹持部28的一部分位于缺口部21内,起立部12的支承部22成为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状态而接触支承下侧夹持部28。 
在拆下被装订于装订用具1的被装订物时,使第2侧构件4的上侧夹持部27抵抗夹持施力用弹簧29的作用力而使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8向外侧转动,从而解除夹持状态而成为非夹持状态。 
在解除夹持状态时,第1侧构件3被转动施力用弹簧74施加作用力,自动地从起立状态转动到图12所示的开放状态。 
在此,第1侧构件3的转动范围受到转动限制构件78的限制。具体地讲,第1侧构件3向开放状态转动而使嵌合状态的管部72及插入杆55与底部11的角度成为大致直角的状态时,限制片80接触于连接部17的外侧面而使转动被卡定,第1侧构件3成为开放状态。 
在开放状态下解除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而拆下第2装订构件6,自管部72拆下被装订物。 
而且,在装订用具1中,通过设有作为嵌合维持部件的转动限制构件78,即使在管部72与插入杆55嵌合的状态下第1侧构件3在被转动施力用弹簧74施加作用力的同时进行转动,也不容易解除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状态。 
即,通过设置转动限制构件78,限制第1侧构件3的转动范围使得不容易由转动导致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被解除,能够保持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从而能够防止由第1侧构件3的转动导致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被解除。 
在装订用具1中,通常假定在使文件夹大致水平的载置状态下装卸被装订物,但通过限制转动范围使得第1侧构件3在开放状态下与底部11大致平行,从而在使用时开放状态下的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方向为重力方向,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第2装订构件6的重量更可靠地保持由转动形成的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状态。 
另外,在直到第2装订构件6起立、管部72与底部11成直角为止,因第2装订构件6等的重量而使旋转速度较慢,但在该位置之后进一步转动时,在转动施力用弹簧74的作用力上加上第2装订构件6等的重量,导致旋转速度变快,从而导致第2装订构件6易于跳出。因此,优选管部72相对于底部11的最大可转动角度为大致直角或者比直角更小。另外,为了能够容易地抽出和插入文件等,优选为大致直角,期望设定为直角或者比直角稍小的角度。 
绕着第1侧构件3的转动轴设置转动限制构件78,而且,转动限制构件78由缺口凹部79和将该缺口凹部79的切削部分弯折成圆弧状而成的限制片80形成,从而,仅通过切削弯折第1侧构件3的基端部的一部分就能够容易地形成转动限制构件78。 
另外,即使是第1侧构件3的转动未被转动施力用弹簧74施加作用力的构造,转动限制构件78也能起到嵌合保持效果。 
通过在基底构件2的底部11形成凹槽13,能够抵抗在对装订用具1施加外力等情况下底部11欲弯折的趋势,能够将底部11的形状保持为平面状。 
在底部11设置固定孔14,固定孔14具有插拔孔15及卡定孔16,从而,仅通过将文件夹的安装突起插入到插拔孔15中,使装订用具1相对于文件夹旋转而成为安装突起位于卡定孔16内 的状态,就能够容易地固定装订用具1。 
第1侧构件3借助转动施力用弹簧74安装于起立部12,从而,仅通过解除第2侧构件4的夹持状态而成为非夹持状态,就能够被转动施力用弹簧74施加作用力而使第1侧构件3成为开放状态,因此,被装订物的装卸操作较为容易。 
在第2侧构件4中,通过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互相能够转动地支承,它们的转动被夹持施力用弹簧29施加作用力,从而能够利用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容易地夹持装订板部52,而且,能够容易地解除该夹持状态。 
通过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卡定爪部31,在装订板部52设置卡定凹部56,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夹持状态。 
通过在下侧夹持部28设置承受部49和通孔48,两个前端片45分开设置,在装订板部52中设置延伸勾挂部63和延伸凸部64,从而,在为了成为夹持状态而将装订板部52的延伸部61按压到下侧夹持部28上时,延伸凸部64位于两个前端片45之间,延伸勾挂部63以其前端勾挂于承受部49的方式位于通孔48内,因此,能够将装订板部52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8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在按压装订板部52时,装订板部52不容易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8错位,能够做成稳定的夹持状态。 
通过在起立部12中设有自缺口部21的周缘一部分向与底部1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支承部22,从而,在使夹持状态的第2侧构件4成为起立状态时,支承部22以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方式接触于下侧夹持部28的一部分,下侧夹持部28支承于支承部22。因而,下侧夹持部28的自由端部不容易经过缺口部21向外侧转动,能够防止晃动等,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夹持,从而能够提高装订用具1的保持力。即,例如即使在由文件夹落下等的冲击施加被装订物的重量以上的力的情况下,下侧夹 持部28也不容易经过缺口部21转动,夹持状态良好,能够可靠地保持装订好被装订物的状态。 
另外,在夹持状态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中,支承部22位于沿着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位置支承下侧夹持部28,因此,能够利用下侧夹持部28及支承部22承受自夹持状态的装订板部52向下侧夹持部28传递的力,从而能够提高强度。例如,与以往的构造相比,即使在将下侧夹持部28设计得较薄的情况下,强度也良好,即使在由文件夹落下等的冲击施加被装订物的重量以上的力的情况下,下侧夹持部28也不容易变形、破损。即,即使将下侧夹持部28设计得比以往的构造更薄,强度也不会比以往的构造低,且能够更大地确保被装订物的保持空间。 
在此,第1侧构件3并不像第2侧构件4那样具有上侧夹持部27及下侧夹持部28,原本在第1侧构件3侧并不需要支承部22,但通过在第1侧构件3侧也设置支承部22,能够可靠地卡定转动施力用弹簧74,从而能够利用转动施力用弹簧74更可靠地对第1侧构件3施加作用力。因而,在第1侧构件3侧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支承部22。 
通过在第1侧构件3侧设置用于卡定转动施力用弹簧74,基底构件2的朝第1侧构件3一侧和朝第2侧构件4一侧对称,因此,在将第1侧构件3安装于基底构件2时,不必区别第1侧构件3侧和第2侧构件4侧,能够容易地组装装订用具1,并且,即使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第1侧构件3中设置能够拆下的第1装订构件5而做成双开式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共用基底构件2,因此,能够提高通用性,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通过在装订板部52中设置具有卡合突起部59的卡合部58,并在上侧夹持部27中设置具有卡合孔部34及卡合限制部35的被卡合部33,从而在夹持状态下,卡合突起部59卡合于卡合孔 部34,卡合限制部35勾挂于卡合突起部59的开口部60。这些卡合突起部59和卡合限制部35沿着夹持方向勾挂,能够限制第2装订构件6相对于第2侧构件4向夹持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夹持状态,从而能够提高装订用具1的保持力。 
卡合限制部35是由自凸缘32的一部分向卡合孔部34弯折而形成的第2卡合片36、及自卡合孔部34中的上侧夹持部27的自由端部侧的周缘朝向第2卡合片36地突出设置的第1卡合片37构成的、沿着夹持方向的双重构造,因此能够牢固地保持夹持状态。 
另外,由于第2卡合片36沿着上侧夹持部27的夹持方向形成有弯折线38,因此,第2卡合片36的强度良好,能够更牢固地保持夹持状态。 
卡合限制部35能够仅通过使凸缘32的一部分朝向卡合孔部34弯折来形成第2卡合片36,能够仅通过使卡合孔部34的周缘为基点朝向第2卡合片36弯折来形成第1卡合片37,因此,不采用其他的构件等就能够容易地形成。 
第2卡合片36形成为朝向中央去宽度变细的凹状,卡合突起部59形成为朝向前端去宽度变细的凸状,各自的形状相对应,从而,在成为夹持状态时,使卡合突起部59沿着第2卡合片36滑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卡合部58和被卡合部33卡合,从而能够容易地成为夹持状态,并且,能够牢固地保持夹持状态。 
上侧夹持部27设有能覆盖安装部30的外侧开口的防脱轴片39,从而,即使由上侧夹持部27、下侧夹持部28的转动导致轴25相对于上侧夹持部27移动,轴25也接触于防脱轴片39,不会解除上侧夹持部27对轴的支承。另外,利用防脱轴片39,轴25不会自安装部30突出到外侧,因此,能够防止由突出的轴25 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或者突出的轴25意外地勾挂而损伤装订用具1。 
即使该防脱轴片39是仅遮挡安装部30的开口的一部分的构造,也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装订用具1做成在第1侧构件3的内侧一体设置第1装订构件5、在第2侧构件4的内侧设置能够装卸的第2装订构件6的单开式构造,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只要是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相对于第1侧构件3或第2侧构件4装卸的构造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这两者装卸自由的、所谓的双开式的构造。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基底构件2做成在底部1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设有起立部12的构造,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也可以是未设置起立部12的构造。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起立部12并不限定于设有支承部22的构造,也可以是未设置支承部22的构造。 
在设有支承部22的情况下,并不限定于设置在第1侧构件3侧及第2侧构件4侧这两者上的构造,也可以是仅设于一者上的构造。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第1侧构件3做成借助向转动到开放状态的转动方向施加作用力的转动施力用弹簧74安装于起立部12的构造,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也可以是未设置转动施力用弹簧74的构造。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做成设置转动限制构件78作为嵌合保持部件的构造,但嵌合保持部件并不限定于转动限制构件78,只要是能够保持由转动形成的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的构造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管部72的前端和插入杆55的基端设置 磁铁,利用磁力保持嵌合。也可以在插入杆55的外周设置槽,在管部72内的与插入杆55外周的槽对应的位置设置与该槽啮合的卡合爪,在通常状态下,通过槽和卡合爪相卡合来保持嵌合状态,在由使用者施加力的情况下解除槽与卡合爪的卡合状态。 
转动限制构件78在做成由覆盖缺口凹部79和第1侧构件3的转动轴周围的限制片80形成的构造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因此较为理想,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只要是能够限制第1侧构件3的转动范围的构造即可。 
另外,限制片80在将缺口凹部79的切削部分弯折成圆弧状而形成时,不采用其他的构件就能够容易地形成,因此较为理想,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构件来形成。 
转动限制构件78通过做成限制转动范围使得第1侧构件3与底部11大致平行的构造,从而使管部72与插入杆55的嵌合方向为重量方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第2装订构件6的重量而使嵌合更加可靠,因此较为理想,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能够适当地设定转动范围。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像后述那样施加各种变形。 
基底构件2并不限定于在底部1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有起立部12的构造,也可以是根据文件夹等的设计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起立部12的构造。 
基底构件2并不限定于在底部11设有凹槽13、固定孔14的构造,例如在未设置固定孔14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利用相对于基底构件2独立的安装构件将基底构件2固定于文件夹的构造等。 
起立部12并不限定于具有倾斜部18和垂直部19的构造。另外,在具有倾斜部18和垂直部19的构造的情况下,垂直部19并不限定于与底部11大致垂直的构造。 
并不限定于在起立部12设置安装部20,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安装部30,在下侧夹持部28设置安装部42,并分别通过轴25支承的构造,只要是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能够相对于起立部12转动,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能够互相转动的构造即可。 
支承部22并不限定于是大致矩形且是由基部23和前部24构成的构造,只要是以沿着起立状态的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中的下侧夹持部28的外侧的方式自缺口部21突出形成的构造即可,其数量、形状、大小及形成部位等能够适当地设定。 
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被卡合部33,在装订板部52设置卡合部58时,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夹持状态,因此较为理想,但若能够利用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夹持装订板部52,则也可以是未设置卡合部58及被卡合部33的构造。 
在设有卡合部58及被卡合部33的情况下,若在卡合部58设置具有开口部60的卡合突起部59,在被卡合部33设置具有第2卡合片36及第1卡合片37的卡合限制部35,则能够限制夹持状态下的第1装订构件5及第2装订构件6相对于第1侧构件3及第2侧构件4向夹持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夹持状态,因此较为理想,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只要卡合部58与被卡合部33能够卡合即可。 
并不限定于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被卡合部33,在装订板部52设置卡合部58的构造,也可以是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卡合部58,在装订板部52设置被卡合部33的构造。 
卡合限制部35的第1卡合片37及第2卡合片36是使上侧夹 持部27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因此较为理想,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也可以由其他的构件形成。 
并不限定于在上侧夹持部27设置卡定爪部31,在下侧夹持部28设置通孔48、承受部49,在装订板部52设置卡定凹部56、延伸部61的构造,只要是能够由上侧夹持部27和下侧夹持部28夹持装订板部52的构造,就能够适当地设计上侧夹持部27、下侧夹持部28及装订板部52的形状。 
并不限定于在上侧夹持部27设有防脱轴片39的构造,也可以是未设置防脱轴片39的构造。 
防脱轴片39并不限定于覆盖安装部30的大致整个开口的构造,也可以是仅遮挡安装部30的开口的一部分的构造。 

Claims (6)

1.一种装订用具,该装订用具用于文件夹,且用于装订保持被装订物,该被装订物设有卡合孔,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
基底构件,其具有以能够配设在上述文件夹的内表面的方式构成的底部及设置在该底部两侧的起立部;
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它们分别能够转动地设于上述各起立部;
第1装订构件,其设于上述第1侧构件,且具有筒状的管部;
第2装订构件,其设于上述第2侧构件,具有直径小于上述管部的内径的圆柱状的插入杆;
上述第1装订构件及上述第2装订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侧构件或上述第2侧构件装卸;
上述第1装订构件及上述第2装订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装订板部;
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具有自由端部和基端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能够在开放状态与起立状态之间转动,上述开放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起立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状态;
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相对地转动的上侧夹持部及下侧夹持部、对这些上侧夹持部及下侧夹持部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利用上述上侧夹持部和上述下侧夹持部能够装卸地夹持上述装订板部;
上述起立部具有连接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的连接部、自该连接部的前端向上述底部侧切而成的缺口部、自该缺口部的周缘一部分向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突出形成的支承部;
上述支承部形成为在上述起立状态下沿着上述下侧夹持部;
上述缺口部至少设置在与上述施力部件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装订板部设有卡合部;
在上述上侧夹持部上设有被卡合部,该被卡合部能够在夹持状态下在与上述装订板部的上述卡合部对应的位置与该卡合部卡合;
上述卡合部及上述被卡合部中的一方具有卡合突起部;
上述卡合部及上述被卡合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形状与上述卡合突起部形状对应的卡合孔部、及形成在该卡合孔部的周缘一部分的卡合限制部;
上述卡合限制部包括第1卡合片及第2卡合片,上述第1卡合片在上述夹持状态下自上述卡合孔部的与底部相反的一侧的周缘朝向上述卡合突起部的方向立设,上述第2卡合片设置在上述装订板部或者上述上侧夹持部的、上述第1卡合片的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该第2卡合片抵抗上述第1卡合片向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变形。
3.一种装订用具,该装订用具用于文件夹,且用于装订保持被装订物,该被装订物设有卡合孔,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
基底构件,其具有以配设在上述文件夹的内表面侧的方式构成的底部;
第1侧构件及第2侧构件,它们分别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底构件转动地设于上述基底构件;
第1装订构件,其安装于上述第1侧构件,且具有筒状的管部;
第2装订构件,其安装于上述第2侧构件,且具有能够嵌合于上述管部的圆柱状的插入杆;
上述第1装订构件及上述第2装订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侧构件或上述第2侧构件装卸;
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都具有自由端部和基端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都能够在开放状态与起立状态之间转动,上述开放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上述起立状态是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比所述基端部靠与上述底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状态;
该装订用具设有嵌合保持部件,该嵌合保持部件用于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向上述开放状态转动时保持上述管部与上述插入杆的嵌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订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中设有对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中的上述至少一方施加向上述开放状态转动的方向的作用力的施力部件;
上述嵌合保持部件通过限制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转动范围来保持上述管部与上述插入杆的嵌合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订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底构件具有设于上述底部的两侧的起立部;
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轴支承于上述起立部;
上述嵌合保持部件包括限制片,在上述起立状态下,该限制片覆盖上述第1侧构件或上述第2侧构件的轴支承部分的外周的一部分,在上述开放状态下,该限制片通过与上述起立部接触来限制上述第1侧构件或上述第2侧构件的转动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订用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保持部件限制上述第1侧构件及上述第2侧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的可动范围,使得上述开放状态下的上述管部或上述插入杆与上述底部的角度为大致直角。
CN201010244762.8A 2009-07-31 2010-08-02 装订用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7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9905A JP5361063B2 (ja) 2009-07-31 2009-07-31 綴じ具
JP2009179906A JP2011031491A (ja) 2009-07-31 2009-07-31 綴じ具
JP2009-179906 2009-07-31
JP2009-179905 2009-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7544A CN101987544A (zh) 2011-03-23
CN101987544B true CN101987544B (zh) 2014-05-21

Family

ID=43744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47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7544B (zh) 2009-07-31 2010-08-02 装订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875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78364A1 (ja) * 2015-05-01 2016-11-10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6229U (ja) * 1998-07-28 1999-02-12 株式会社熊谷製作所 両開きファイル用金具
JP3096428B2 (ja) * 1996-08-19 2000-10-10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込具
CN101378913A (zh) * 2005-12-20 2009-03-04 株式会社喜利 装订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6229U (zh) * 1989-10-03 1991-05-30
JP2528216Y2 (ja) * 1991-04-22 1997-03-05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込具
JP3249015B2 (ja) * 1994-09-29 2002-01-21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込具
JP4890167B2 (ja) * 2006-09-12 2012-03-07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じ具
JP4758948B2 (ja) * 2007-06-05 2011-08-31 株式会社リヒトラブ 綴じ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6428B2 (ja) * 1996-08-19 2000-10-10 株式会社キングジム 綴込具
JP3056229U (ja) * 1998-07-28 1999-02-12 株式会社熊谷製作所 両開きファイル用金具
CN101378913A (zh) * 2005-12-20 2009-03-04 株式会社喜利 装订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7544A (zh)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K2377203T3 (en) THE CLAMP SPRING FOR A SPRING LOADED CLAMP
TWI358863B (zh)
US8602809B2 (en) Locking cov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appliance
CN102782953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用夹具
JP5909758B2 (ja) コーディングデバイスを有する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プラグコネクタに対するコーディングデバイスの装着方法
US7341282B2 (en) Detachable plug coupling provided with an additional locking element
WO2012011502A1 (ja) 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CN102623841A (zh) 浮动型连接器
TW201240232A (en)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CN101987544B (zh) 装订用具
WO2015120815A1 (en) Connector mount plate for reducing rattling
US8181947B2 (en) Spring assembly
CN2929809Y (zh) 电脑壳体
CN101692758B (zh) 保持工具
CN101253116B (zh) 金属线条体端部卡止夹及金属线条体卷装用卷轴
CN109899358A (zh) 紧固系统
CN107107652B (zh) 装订器
JP2007247217A (ja) 金属製下地材固定用クリップ
CN211619828U (zh) 一种单折线绳槽
CN114458758B (zh) 用于手球总成的护套组件及车辆
CN201004499Y (zh) 一种电源插座的内胆
CN100556709C (zh) 用于将形成一折叠的堆叠的页固定在封皮中的装置
JP2506544B2 (ja) 樋受金具
CN209805293U (zh) 固线器、空调器
JP2011031491A (ja) 綴じ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