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9854A -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9854A
CN101979854A CN2010102686582A CN201010268658A CN101979854A CN 101979854 A CN101979854 A CN 101979854A CN 2010102686582 A CN2010102686582 A CN 2010102686582A CN 201010268658 A CN201010268658 A CN 201010268658A CN 101979854 A CN101979854 A CN 101979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light
duty
burner
heav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86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姆斯·哈伍士·欧雷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2686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7985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979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98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系统由一个储存重型燃料的重型燃料储存罐,一个储存轻型燃料的轻型燃料储存罐,一个提供燃料给燃烧器的燃烧器供给联系网,一个将燃烧器的多余燃料导回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主回流管道,至少一个安置在燃烧器供给联系网中的循环泵,一个将重型燃料油从重型燃料储存罐提供到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重型燃料供给管道和一个将轻型燃料油从轻型燃料储存罐提供到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轻型燃料供给管道组成。本发明能将重型燃料油、轻型燃料油,比如MGO/MDO,或者重型和轻型燃料的混合物提供给一个燃烧器。

Description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重燃料供给系统,不同燃料类型间转换的方法以及翻新改进重型燃料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规定和法律条款对海上船舶的主要及附属机械的排放物加以限制。根据这些条款,在船舶停在港口期间、特别是在内海地区不允许其燃烧重型燃料油。
因此,必须要建造或者至少改造以上所提机械的燃烧器以及燃料供给系统,让它们能够在轻型燃料上运作,比如MDO,MGO和HFO,这些燃料最经济,因此也在海上运行方面是比较好的燃料类型。
虽然大多数燃烧系统是用来燃烧重型燃料油的,它们完成短暂的从MDO到MGO的转换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转换的过程与之前仅仅需要供重型燃料油运作的燃料供给系统相比,需要对燃料供给系统进行操控和改进。
为了使重型燃料油呈液态,重型燃料油的储油罐必须要加热。此外,为了使供给给燃烧系统的的重型燃料油的粘度足够低以使它适应内置的喷嘴,在燃料供给系统中重型燃料油甚至要被加热高于100摄氏度。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达到足够高的粘度来适合燃烧系统的喷嘴,MDO和MGO需要被冷却。而且,适合重型燃料油运作的燃料供给系统,其在加热条件下使用MDO或MGO时,会导致燃料泵的故障或者汽封,因为这些高挥发性燃料类型在加热的燃料供给系统中会蒸发。
还应当考虑到的是,管材的热度变化率,以及为了避免热撞击,燃料供给系统的其他部件不应超过每分钟2摄氏度。从以上可以看出,在从HFO切换到MDO/MGO或者从MDO/MGO切换到HFO的过程中,应检测燃料供给系统的燃料粘度和温度。
并且,MDO或MGO通常是在较低温度下达到燃点;这意味着轻型燃料应当避免暴露于温度高于约60度的环境。也就是说,当放置MDO/MGO燃料储存罐时,应格外小心以避免油罐过热,比如HFO燃料储存罐的热辐射。
一个能够有可能冷却燃料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以德国专利申请DE19828772A1面世。然而,这个系统需要对燃料供给系统核心部分的现有的加热方式进行翻新改进,而且它没有处理MDO/MGO燃料储存罐的放置问题。
关于重型燃料和轻型燃料间的操作转换,不同的转换步骤都被提出过。比如,在国际专利申请WO2009/065397A1中;在Aalborg公司2009年1月的Aalborg解决方案第12条“从HFO到MDO或MGO的转化”中;在2009年6月3号API技术问题工作组的“燃料转换过程的技术考虑”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改进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能够给燃烧器提供重型油、轻型油以及混合油,使这个燃烧器更适合翻新改进的现有的燃料供给系统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有关一个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它能将重型燃料油、轻型燃料油,比如MGO/MDO,或者重型和轻型燃料的混合物提供给一个燃烧器。这个系统由一个储存重型燃料的重型燃料储存罐,一个储存轻型燃料的轻型燃料储存罐,一个提供燃料给燃烧器的燃烧器供给联系网(比如主机、副机和锅炉),一个将燃烧器的多余燃料导回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主回流管道,至少一个安置在燃烧器供给联系网中的循环泵(它用来输送燃料通过燃烧器供给系统以及主回流管道),一个将重型燃料油从重型燃料储存罐提供到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重型燃料供给管道和一个将轻型燃料油从轻型燃料储存罐提供到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轻型燃料供给管道组成。此外,这个系统还包括用来冷却轻型燃料储存罐内容的冷却设备。
通过冷却轻型燃料储存罐,为了让需要一定粘度水平才能适当运作的燃烧器的部件(比如泵和喷嘴)与轻型油或轻型油与重型油的混合物一起运作,在燃烧器之前再内置一个新的燃料冷却器是多余的。这样的燃料冷却器可以优先置于将重型油加热到运作温度的现有的加热设备之中,或者它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操作系统。而冷却轻型燃料储存罐之后,轻型燃料在油罐内达到燃点的风险就被移除,轻型燃料储存罐可以被安置在譬如次于重型燃料储存罐的位置。而将轻型燃料从储存罐中抽出的泵也可以和将重型燃料从重型燃料储存罐中抽出的泵相同,因为冷却的轻型燃料的粘度和加热的重型燃料的粘度相差无几。
在较好的装备中,冷却设备包括用来循环制冷剂(最好是纯净水)的循环设备,它是在一个轻型燃料储存罐中的热交换器中;还包括一个制冷系统(最好是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用来冷却制冷剂。这样一来,在任何操作情况下达到低温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通过与海水冷却达到轻型油达到15摄氏度。冷却设备也可由一个控制系统组成,它用来在系统运作的第一个环节中维持储存在轻型燃料储存罐中的轻型燃料的温度。也就是说,当轻型燃料被输送进燃烧器或者系统被切换使用轻型燃料时,温度能够低于25摄氏度,有时低于20摄氏度。最好的温度应该选择在10到18摄氏度之间。而且,冷却设备的控制系统应当在系统运作的第二个环节被安置,也就是说,当燃烧器在重型燃料上运作时,储存在轻型燃料储存罐中的轻型油的温度应当维持在25到40摄氏度之间,30到40度之间也可。
这个系统还应由一个第一回路阀组成,这最好是一个由控制设备操纵的电动式三路阀,此阀第一个应当处于用来控制到底燃烧器排除的多余燃料是导向燃烧器供给联系网还是导向燃料储存罐的主回流导管,第二个应处于用来将第一回路阀中多余燃料引导回燃烧器供给联系网的循环回流导管,第三个应处于用来将第一回路阀多余燃料引导进一个燃料储存罐的储存回流导管之中。这个系统还应当在储存回流导管中有一个第二回路阀,最好是由一个控制设备操纵的电动式三路阀,第一个用来控制主回流导管的多余燃料是直接导入重型燃料储存罐还是轻型燃料储存罐,第二个是将第二回路阀与重型燃料储存罐连接的重型燃料回流导管,第三个是将第二回路阀与轻型燃料储存罐连接的轻型燃料回流导管。
通过使用这三路阀,重型燃料与轻型燃料的混合物在切换过程中的某一点会被导入重型燃料储存罐而非被重新循环以至于所有的重型燃料都很快从系统中被移走。而且当燃烧器的多余燃料被导回轻型燃料储存罐用来冷却同时也没有将一部分重型燃料输送进轻型燃料储存罐中的风险时,将会实现一个完完全全的切换过程。
这个系统还将由一个混合燃料供给导管组成,通过这个导管,从重型燃料供给导管流出的重型燃料与从轻型燃料供给导管流出的轻型燃料都能够到达燃烧器供给联系网。这个系统还将配备有一个燃料混合阀,以便于从重型燃料供给导管流出的重型燃料与从轻型燃料供给导管流出的轻型燃料能在到达混合燃料供给导管之前再燃料混合阀中被混合。
燃烧器供给联系网也包含一个温度感知设备,用来测量在提供给燃烧器的燃料的温度;还包含一个粘度感知设备,用来测量提供给燃烧器的燃料的粘度,以控制混合及切换过程。除此之外,温度感知设备应当被设置在靠近或者位于循环泵上游的地方。
这个系统还包含一个循环油罐,比如一个除气或混合油罐,用来连接主回流导管和燃烧器供给联系网。从重型燃料供给导管中流出的重型燃料和从轻型燃料供给导管中流出的轻型燃料会通过循环油罐进入燃烧器供给联系网。这种情况就保证了两种类型燃料以及在燃料被运送进燃烧器之前的切换过程中从燃烧器回流的燃料的充分混合。
现在的这个发明还关于一个燃烧器从重型燃料操作到轻型燃料操作的转换方法,具体所含步骤如下:
在加热的重型燃料上操作燃烧器,这加热的重型燃料是从中性染料储存罐中流出供给给燃烧器的。而燃烧器的多余燃料则通过循环导管回到燃烧器之中;将供给给循环回路的重型燃料与轻型燃料储存罐中的轻型燃料混合,提高供给给循环回路的燃料中的轻型燃料的比重,渐渐直到仅有轻型燃料供给给循环回路。同时还得不断测量和控制循环回路中燃料的温度。轻型燃料的比重提高速度很快,因此必须要确保混合燃料的温度不减少多于每分钟2摄氏度。在整个切换步骤中,从轻型燃料储存罐中流出的轻型燃料应当被控制在相当稳定的温度范围内,以5度到30度为宜。而通过冷却轻型燃料储存罐最好能控制在10到25度之间。
而且,应当测量粘度,粘度也可以被用来控制切换过程以保证粘度符合燃烧器的喷嘴。
这种方法会在混合燃料这一步之前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关闭安置在循环回路中的加热设备,将重型燃料加热到运行温度,等到循环回路中的重型燃料的温度与重型燃料储存罐中的重型燃料的温度恰恰相同之后,再开始混合步骤。
这种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再次改变燃烧器流出的多余液体的回流路线,以便于降低循环系统中燃料的温度之后的前面设定的时间段能够达到轻型燃料储存罐中的燃料的恒温。表明了从重型燃料到轻型燃料的切换过程已完成,多余燃料不再被导回重型燃料储存罐中,而是回到轻型燃料储存罐中。
一开始的起始温度最好设在40到60度之间,比如在45到55度间。之前设定的时间段最好在5到60分钟之间,在10到30分钟为宜,不如大约15分钟。
轻型燃料罐中的燃料最好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如25到45度之间,而当燃烧器在重型燃料上运作时温度在30到40度之间,在切换过程开始之前使它冷却到恒定的轻型燃料储存罐的燃料温度。
现在的这个发明在一方面还有关燃烧器轻型燃料操作到重型燃料操作的切换方法,具体有以下步骤:
在从轻型燃料储存罐流出的轻型燃料上操作燃烧器,燃烧器的多余燃料被引回轻型燃料储存罐。
改变燃烧器的多余燃料的回流路线,以便于多余燃料不再被送回轻型燃料储存罐而是通过一个循环回路回到燃烧器之中。将供给给循环回路的轻型燃料和从重型燃料储存罐流出的重型燃料混合,提高供给给循环回路的燃料中的重型燃料的比重,慢慢知道仅有重型燃料被供给给循环回路。同时还要不断测量和控制循环回路中燃料的温度,重型燃料比重被提高的时候,应当时刻保证混合燃料的温度应不会降低多于每分钟2摄氏度。在整个切换过程中,从轻型燃料储存罐中流出的轻型燃料应保持恒温,5到30度之间。最好是通过冷却轻型燃料储存罐,把温度控制在10到25度之间。
这种方法还包含改变多余燃料回流路径的步骤,通常由两步构成,以便于从一开始轻型燃料供给切换到重型燃料供给时,多余燃料就被引回重型燃料储存罐中,接着当供给给燃烧器的燃料的温度被提高到达到之前所设定的临界值,多余的燃料不再回流到重型燃料储存罐中,而是通过一个包含循环油罐的循环回路回到燃烧器之中。
临界温度最好选择在40到60度之间,比如在45到55度间。
这种方法还包含用加热方式将循环回路中的燃料加热到可操作温度的步骤。同时也包括将轻型燃料罐的温度控制在25到45度之间,如30到40度,在完成切换过程之后。
本发明还有关一个翻新改进现有燃料供给系统的方法,如上所述,它将使燃料供给系统升级到一个双重燃料供给系统。
本发明能够给燃烧器提供重型油、轻型油以及混合油,使这个燃烧器更适合翻新改进现有的燃料供给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图。
参考数字表
1.、双重燃料供给系统
2.、燃烧器
3.、重型燃料储存罐
4.、轻型燃料储存罐
5.、循环油罐
6.、燃烧器供给导管
7.、主回流导管
8.、循环泵
9.、加热设备
10.、重型燃料供给导管
11.、轻型燃料供给导管
12.、冷却设备
13、混合燃料供给导管
14、除气罐闭路阀
15、增压泵
16、燃料混合阀
17、控制设备
18、温度感知设备
19、粘度感知设备
20、第一回路阀
21、循环回流导管
22、储存回流导管
23、第二回路阀
24、重型燃料回流导管
25、轻型燃料回流导管
26、冷却设备的循环设备
27、制冷设备
28、加热设备阀
29、加热设备旁路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系统揭示了无压力双重燃料供给系统1的组成。燃料系统1由一个重型燃料储存罐3和一个轻型燃料储存罐4组成,它提供重型燃料,轻型燃料以及混合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器2中被燃烧。
轻型燃料可能是MDO或MGO,而重型燃料一般是HFO,它在海用燃烧器2的操作中常被使用,颇负盛名,比如在主机、副机及锅炉中。
轻型燃料储存罐4配备有冷却设备12,它由冷却系统27和用来循环冷却液体的循环设备26(最好液体石纯净水)。冷却设备12应当足够的高效,将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的轻型燃料冷却到15摄氏度甚至更低。
通过重型燃料供给导管10,重型燃料可以从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被移除,同样地,通过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轻型燃料可以从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被移除。从重型燃料供给导管10中流出的重型燃料与从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流出的轻型燃料在燃料混合阀16中被混合,接着混合燃料通过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继续流向燃烧器2。
燃料混合阀16在所显示的组成中是一个由控制设备17控制的电动3路阀,以回应燃料供给系统1中温度感知设备18和粘度感知设备19所发出的信号。
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将混合燃料导入一个循环回路中,其中包括燃烧器供给导管6,燃烧器2,主回流导管7,循环回流导管21和循环油罐5。
燃烧器供给导管6是从循环油罐5一路导入燃烧器2,它配备有两个平行安置的循环泵8,以达到由于维修或其他原因导致一个泵失灵时,另一个能够持续运转的目的。
就在循环泵8之前,为了测量流向燃烧器2的燃料的温度,温度感知设备18连接了燃烧器供给导管6。温度感知设备18也连接了控制设备17,它由PLC或者其他任何能控制燃料供给系统1操作的设备构成。
在循环泵8和燃烧器2之间,加热设备9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加热流向燃烧器2的燃料,连接了燃烧器供给导管6。同时又安装了两个加热设备阀28和一个加热设备旁路阀29,以便于当加热设备阀28打开而加热设备旁路阀29关闭时,流向燃烧器2的燃料将会通过加热设备9,而当加热设备阀28关闭而加热设备旁路阀29打开时,燃料将会走旁路通过加热设备9
就在燃烧器2之前,为了测量流向燃烧器2喷嘴的燃料粘度,粘度感知设备19连接了燃烧器供给导管6。和温度感知设备18一样,粘度感知设备19也连接了控制设备17。
多余燃料从燃烧器2流出通过主回流导管7流向第一回路阀20,这个阀如图中所示,是一个由控制设备17所控制的电动三路阀,其是为了回应从温度感知设备18发出的信号。
从第一回路阀20中,从燃烧器2流出的多余燃料可以通过循环回流导管21和循环油罐5在循环回路2,5,6,7,8,9,20,21,28中继续,并流回燃烧器供给导管6,或者也可以通过储存回流导管22继续流向第二个回路阀23,它在图中所示也是一个电动3路阀,由控制设备17所控制(延迟控制),以回应温度感知设备8发出的信号。
在所显示的组成图中,循环油罐5是当燃烧器2燃烧重型燃料时,作为除气罐使用的。除气罐闭路阀14被安置在靠近循环油罐5出口的燃烧器供给供给导管6。
从第二回路阀23中,从燃烧器2流出的多余燃料可以继续通过重型燃料回流导管24流向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或者也可以通过轻型燃料回流导管25流向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
当燃烧器2燃烧重型燃料时,除气罐闭路阀打开,加热设备阀28和加热设备旁路阀29用来引导燃料在到达燃烧器2之前通过加热设备9被加热。由控制设备17建立的第一回路阀20用来关闭储存回流导管22的入口并打开循环回流导管21入口,以便于重型燃料在循环回路2,5,6,7,8,9,20,21,28中循环。接着如以上所表述的那样,燃料通过燃烧器2并在循环油罐5中被除气。
因为重型燃料要在燃烧器2中被燃烧,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的多余重型燃料通过重型燃料供给导管10、燃料混合阀16和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被添加到循环回路2,5,6,7,8,9,20,21,28中。控制冷却设备12是为了在燃烧器2燃烧重型燃料期间,在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的轻型燃料的温度应保持在35度左右。
当燃烧器2燃烧轻型燃料时,没有必要除气。除气油罐闭路阀14被关闭,加热设备阀28和加热设备旁路阀29是用来让燃料通过旁路经过加热设备9。由控制设备17控制的第一回路阀20用来打开储存回流导管22的入口,并关闭循环回流导管21的入口。而由控制设备17控制的第二回路阀23用来关闭重型燃料回流导管24的入口,并打开轻型燃料回流导管25的入口。
这意味着从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流出的轻型燃料是通过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燃料混合阀16和燃烧器供给导管6流入燃烧器2的,而燃烧器2中流出的多余燃料通过主回流到管7,第一回路阀20,储存回流导管22,第二回路阀23和轻型燃料回流导管25流回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在燃烧器2燃烧轻型燃料时,需控制冷却设备12,以便于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的轻型燃料温度能被保持在15度左右。
轻型燃料一开始应当就在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冷却,从35度到15度,在此24小时之后,从重型燃料操作切换到轻型燃料操作的过程才开始。这个过程的下一步是关闭加热设备阀28,并打开加热设备旁路阀29,以便于在循环回路2,5,6,7,8,20,21,29中循环的重型燃料将通过旁路经过加热设备9,此时正在循环的重型燃料的温度也开始下降。
当在循环回路2,5,6,7,8,20,21,29中循环的重型燃料的温度下降到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的重型燃料的温度时,控制设备17改变燃料混合阀16的位置,以便于将从轻型燃料储存罐3中流出的轻型燃料(温度在15度左右)添加到循环回路2,5,6,7,8,20,21,29中的循环燃料中去。这个过程需要被控制,以便于循环在燃料供给系统1中的混合燃料的温度降低的速率不超过每分钟2摄氏度,这是为了避免燃料供给系统1中任何部件发生热撞击。
当循环在燃料供给系统1中的的混合燃料的温度降低到不再超过50摄氏度,在切换过程的这一个环节除气就没有必要了。由控制设备17控制的第一回路阀20打开储存回流导管22的入口,关闭循环回流导管21的入口;而由控制设备17控制的第二回路阀23打开重型燃料回流导管24的入口,并关闭轻型燃料回流导管25的入口。
这意味着混合燃料从燃料储存罐3和4流出,经过燃料混合阀16,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和燃烧供给导管6流入燃烧器2。而燃烧器2的多余燃料通过主回流导管7,第一回路阀20,储存回流导管22,第二回路阀23和重型燃料回流导管24流回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
当燃烧器供给导管6中燃料的温度下降到约15度(这个温度也是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轻型燃料的温度)时,意味着现在仅仅有轻型燃料流向燃烧器2,一个控制设备17中的计时器开始计时。在下面的15分钟内,一切运作如前所描述的那样,多余油被送回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此后控制设备17改变第二回路阀23的设定,以便于多余燃料流回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延迟15分钟是因为避免重型燃料进入并且污染轻型燃料储存罐4是十分重要的。
而从轻型燃料操作切换到重型燃料操作的过程也是基本与上述过程相同,只是顺序有所颠倒。
首先,由控制设备17控制的第一回路阀20关闭储存回流导管22的入口,并打开循环回流导管21的入口。
这意味着燃烧器2的多余燃料不再流回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而是通过循环回流导管21被导入循环油罐5中,最后通过燃烧器供给导管6流回燃烧器2之中。
接下来,控制设备17改变燃料混合阀16的位置,以便于将从重型燃料储存罐4中流出的重型燃料(温度明显高于15度)添加到在循环导管2,5,6,7,8,20,21,29中循环的燃料中。这个过程要严加控制,以便于在燃料供给系统1中循环的混合燃料的温度增加速率不超过每分钟2摄氏度,从而避免燃料供给系统1中任何部件发生热撞击。
当在循环回路2,5,6,7,8,20,21,29中循环的重型燃料的温度增加到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的重型燃料的温度,这就意味着现在仅仅重型油流到燃烧器2之中,加热设备阀28被开启,加热设备旁路阀29被关闭,以便于在循环回路2,5,6,7,8,20,21,29中循环的重型燃料被引导通过加热设备9,循环的重型燃料的温度也保持上升直到达到一个合适的运作值。
最后,控制冷却设备12以便于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的轻型燃料的温度能够缓慢从15度上升到35度左右。
实施例2:
图2根据发明系统揭示了有压双重燃料系统1的组成。
仅仅有一些结构上的特征显示了有压燃料供给系统1和图表1中所显示的无压燃料供给系统1的区别。
一,在有压燃料供给系统1中,循环油罐5不是作为除气罐使用,而是作为一个压力油罐,它是有压循环回路2,5,6,7,8,9,20,21,29的一部分。
二,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一路从燃料混合阀16引导到循环油罐5。它配备有2个增压泵15,它们被平行放置,以便于当其中有一个泵由于维修或其他原因失灵时另一个能继续运作。为了在循环回路2,5,6,7,8,9,20,21,29中保持一个适合的压力,增压泵15将重型燃料储存罐3和轻型燃料储存罐4的混合燃料以大约5.5巴的压力泵入循环油罐5。而循环泵8将燃烧器供给导管6的燃料以约6.5巴泵入燃烧器2。

Claims (10)

1.一种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一个储存重型燃料的重型燃料储存罐(3),一个储存轻型燃料的轻型燃料储存罐(4),一个提供燃料到燃烧器(2)的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一个将多余燃料从燃烧器(2)导回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的主回流导管(7),至少一个安置在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中的循环泵(8),一个将重型燃料储存罐(3)流出的重型燃料输送到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的重型燃料供给导管(10)和一个将轻型燃料储存罐(4)流出的轻型燃料输送到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的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轻型燃料储存罐(4)与冷却设备(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轻型燃料储存罐(4)与冷却设备(12)之间设置用来循环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循环设备(26)。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一个位于主回流导管(7)中用来控制从燃烧器(2)流出的多余燃料是导入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还是导入重型燃料储存罐(3)或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的第一回路阀(20);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一个将多余燃料从第一回路阀(20)导回燃烧器供给联系网中的循环回流导管(21);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一个将多余燃料从第一回路阀(20)导向重型燃料储存罐(3)或轻型燃料储存罐(4)的储存回流导管(22)。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双重燃料供给系统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位于储存回流导管(22)中用来控制从主回流导管(7)流出的多余燃料是导入重型燃料储存罐(3)还是导入轻型燃料储存罐(4)的第二回路阀;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一个连接第二回路阀(23)和重型燃料储存罐(3)的重型燃料回流导管(24);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一个连接第二回路阀(23)和轻型燃料储存罐(4)的轻型燃料回流导管(25)。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该系统还进一步包括一个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通过它重型燃料供给导管(10)中流出的重型燃料和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中流出的轻型燃料都能到达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系统还包括一个让从重型燃料供给导管(10)中流出的重型燃料和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中流出的轻型燃料在到达混合燃料供给导管(13)之前在燃料混合阀(16)中被混合的燃料混合阀(16);该系统还包括一个用来连接主回流导管(7)和燃烧器供给供给联系网的循环油罐(5)。
8.一种从重型燃料操作切换到轻型燃料操作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重型燃料从重型燃料储存罐(3)中流出,燃烧器(2)在加热的重型燃料上运作,而燃烧器(2)的多余燃料通过循环回路(5,6,7,8,9,20,21)流回燃烧器(2);
b)将流到循环回路的重型燃料和从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流出的轻型燃料混合;
c)渐渐提高流到循环回路的燃料中的轻型燃料的比重,直到仅仅有轻型燃料流入循环回路为止。同时还要不断测量和控制循环回路中燃料的温度,在提高轻型燃料的比重的时候应当时刻注意确保混合燃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每分钟2度。
9.一种从重型燃料操作切换到轻型燃料操作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从轻型燃料操作到重型燃料操作的切换包括以下步骤:
a)轻型燃料从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流出,燃烧器(2)在轻型燃料上运作,从燃烧器(2)流出的多余燃料被导回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
b)改变从燃烧器(2)流出的多余燃料的回流路径,以便于多余燃料不再回流到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而是通过循环回路(5,6,7,8,9,20,21)回流到燃烧器(2)中;
c)将流到循环回路的轻型燃料和从重型燃料储存罐(3)流出的重型燃料混合;
d)渐渐提高流到循环回路的燃料中的重型燃料比重,直到仅仅有重型燃料流到循环回路之中为止,同时要不断测量和控制循环回路中燃料的温度。提高重型燃料比重的同时要注意时刻确保混合燃料的温度增加不超过每分钟2摄氏度。
10.一种翻新改进现有燃料供给系统升级到双重燃料供给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至少为系统添加一个轻型燃料储存罐(4),用来储存轻型燃料;
b)设置一个轻型燃料供给导管(11),用来将轻型燃料储存罐(4)中的轻型燃料输送到循环回路中;
c)设置冷却设备(12),用来冷却轻型燃料储存罐(4)。
CN2010102686582A 2010-08-31 2010-08-31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Pending CN1019798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86582A CN101979854A (zh) 2010-08-31 2010-08-31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86582A CN101979854A (zh) 2010-08-31 2010-08-31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9854A true CN101979854A (zh) 2011-02-23

Family

ID=43600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86582A Pending CN101979854A (zh) 2010-08-31 2010-08-31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7985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0090A (zh) * 2011-12-14 2012-04-11 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燃用油系统
WO2012117152A1 (en) * 2011-03-03 2012-09-07 Wärtsilä Finland Oy A fuel feed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CN103883445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曼柴油机和涡轮机欧洲股份公司 燃料供应设备和用于运行该燃料供应设备的方法
CN106471344A (zh) * 2014-07-14 2017-03-01 高准公司 用于确定振动流量计中的差分零点偏移的装置和相关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41A (zh) * 1991-11-09 1993-05-19 沪东造船厂 一种轻重油转换装置
DE19828772A1 (de) * 1998-06-27 1999-12-30 Man B & W Diesel As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8297904A (ja) * 2007-05-29 2008-12-11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タンクの配設構造及び燃料貯留部
DE102007051677A1 (de) * 2007-10-26 2009-04-30 Karlheinrich Winkelman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und Beförderung eines Mischkraftstoffes
CN201424989Y (zh) * 2009-06-08 2010-03-17 东莞市现代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采沙船柴油机的重油供油系统
KR20100089246A (ko) * 2009-02-03 2010-08-12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내연기관의 연료 공급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41A (zh) * 1991-11-09 1993-05-19 沪东造船厂 一种轻重油转换装置
DE19828772A1 (de) * 1998-06-27 1999-12-30 Man B & W Diesel As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8297904A (ja) * 2007-05-29 2008-12-11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タンクの配設構造及び燃料貯留部
DE102007051677A1 (de) * 2007-10-26 2009-04-30 Karlheinrich Winkelman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und Beförderung eines Mischkraftstoffes
KR20100089246A (ko) * 2009-02-03 2010-08-12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내연기관의 연료 공급시스템
CN201424989Y (zh) * 2009-06-08 2010-03-17 东莞市现代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采沙船柴油机的重油供油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17152A1 (en) * 2011-03-03 2012-09-07 Wärtsilä Finland Oy A fuel feed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CN102410090A (zh) * 2011-12-14 2012-04-11 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燃用油系统
CN103883445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曼柴油机和涡轮机欧洲股份公司 燃料供应设备和用于运行该燃料供应设备的方法
CN103883445B (zh) * 2012-12-20 2016-08-17 曼柴油机和涡轮机欧洲股份公司 燃料供应设备和用于运行该燃料供应设备的方法
CN106471344A (zh) * 2014-07-14 2017-03-01 高准公司 用于确定振动流量计中的差分零点偏移的装置和相关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88830A1 (en) Dual fuel supply system, methods for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fuel types and method for retro-fitting a heavy fuel system
CN101979854A (zh) 双重燃料供给系统及不同燃料间转换的方法和翻新方法
CN103590943B (zh) 一种车用柴油供给系统
CN107781089B (zh) 柴油发动机的预加热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5067744A (zh) 速成式恒温恒流校园用温热饮水机
EP2426344B1 (en) Heat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6033368A (ja) 船舶の燃料油加熱システム
CN103953457B (zh) 一种船用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多级交叉换热装置
CN201953523U (zh) 一种柴油机燃油处理系统
CN101501316A (zh) 加热燃料滤清器
CN112031967B (zh) 一种海上平台用燃油供应设备及供应方法
CN201351555Y (zh) 一种柴油机喷油器冷却单元
CN201166460Y (zh) 即热式全自动热水装置
KR101875087B1 (ko) 선박용 메인 엔진의 예열시스템
KR101205875B1 (ko) 자동 연료유 전환장치
CN203584578U (zh) 一种燃机防冰冻装置的循环加热系统
CN102635330A (zh) 燃料处理系统及天然气洗井清蜡设备
CN112251558B (zh) 一种能在线切换的热风阀冷却水系统
CN112302780B (zh) 一种船用柴油机的冷却系统
CN210178546U (zh) 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
CN108613197B (zh) 一种回收利用rto焚烧炉热能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KR102140228B1 (ko) 선박용 연료유 전환 방법 및 시스템
JP2006274873A (ja) 熱回収装置、並びに、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202348492U (zh) 柴油机燃油处理装置
CN209310468U (zh) 一种高温竖窑烧嘴冷却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