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8630A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8630A
CN101978630A CN2008801282417A CN200880128241A CN101978630A CN 101978630 A CN101978630 A CN 101978630A CN 2008801282417 A CN2008801282417 A CN 2008801282417A CN 200880128241 A CN200880128241 A CN 200880128241A CN 101978630 A CN101978630 A CN 101978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ation coding
coding mode
guarantee
data
disp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82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8630B (zh
Inventor
须加纯一
中津川惠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78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8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6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58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s
    • H04L12/2861Point-to-multipoint connection from the data network to the subscri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04W52/346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distributing total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在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中,能够还考虑通信对象侧的观点来选择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接收部(1a)从通信装置(2、3、4)接收数据。发送部(1a)向通信装置(2、3、4)发送数据。控制部(1c)自适应地确定用于数据发送接收的调制编码方式。首先,作为第一阶段,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选择传输率小的方式或所需功率小的方式。作为第二阶段,在使用在第一阶段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时无法确保资源的情况下,将至少一部分通信装置的调制编码方式变更为传输率高的方式。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在无线通信领域,广泛使用一个通信装置能够与多个通信装置并行地通信的1对n型(Point-to-Multipoint型,点对多点型)的通信系统。作为1对n型的无线通信标准,例如存在规定固定无线接入方法的IEEE802.16d和规定移动无线接入方法的IEEE802.16e等(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在此,将能够与多个装置并行地通信的装置称为基站,与基站进行通信的装置称为用户站。
在1对n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往往由基站主导控制无线通信。例如,基站对与各用户站的通信中使用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进行集中管理。在此情况下,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无线通信,考虑基站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在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中,基站根据与用户站之间的当前的无线品质,动态地确定与该用户站的通信中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在以调制编码方式定义的内容中,例如包含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编码率等。通过它们的组合,能够准备每单位无线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传输率)不同的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基站从传输率不同的多个候选中对各用户站选择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例如,对于无线品质高的用户站,考虑选择传输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另一方面,对于无线品质低的用户站,如果使用传输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则传输错误增多,无法进行稳定的通信,所以考虑选择传输率低的调制编码方式。
在使用多载波调制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如下的方法:基站测定每个子载波的接收功率,选择能够达到一定以上的传输率的子载波,使用与选择出的子载波的接收功率相应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进行无线通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0421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IEEE802.16-2004.
非专利文献2: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IEEE802.16e-2005.
但是,在上述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中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虽然对基站自身有利,但存在不一定对通信对象即用户站有利的问题。
即,在基站中,对无线品质高的用户站应用传输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由此能够用较少的无线资源传输一定量的数据,能够增多可同时通信数。因此,从基站的角度来讲,尽可能选择传输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更为有利。
另一方面,在用户站中,在向基站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可认为如果使用传输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则发送功率变高,消耗电力增大。此外,在从基站接收数据的情况下,越是传输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接收成功概率越低。因此,从用户站的角度来讲,即使是无线品质高的状况,也是选择传输率低的调制编码方式更为有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正是鉴于上述几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还考虑通信对象侧的观点来选择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对多个发送装置分别指定调制编码方式,从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按照指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取得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对于各发送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基于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根据这样的接收装置,对于各发送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然后,基于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然后,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对多个发送装置分别指定调制编码方式,从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按照指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取得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和各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对于各发送装置基于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发送功率级别,求出指定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的每一个时的总发送功率,优先选择总发送功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基于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根据这样的接收装置,对于各发送装置基于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发送功率级别,求出指定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的每一个时的总发送功率,优先选择总发送功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然后,基于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然后,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对多个接收装置分别应用调制编码方式,按照应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向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的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确定将要向各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量,对于各接收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基于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向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的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接收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根据这样的发送装置,对于各接收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然后,基于将要向各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向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的资源。然后,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接收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执行与上述接收装置同样的处理的接收方法。此外,提供执行与上述发送装置同样的处理的发送方法。
根据上述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能够还考虑通信对象侧的观点来选择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例子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附图和相关的下述说明变动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概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无线基站的功能的框图。
图4是表示无线帧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UL-MAP信息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6是表示DL-MAP信息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配置候选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8是表示移动站信息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9是表示发送接收数据量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发送功率控制的流程例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频带分配控制的流程例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DL无线品质测定处理的流程例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第一U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所需功率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15是表示UL配置设定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一U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二U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第二U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一D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DL配置设定表的数据构造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一D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第二D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第二D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概要的图。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具有通信装置1、2、3、4。通信装置1能够与通信装置2、3、4并行地通信。例如,通信装置1相当于无线基站,通信装置2、3、4相当于移动站。通信装置1具有接收部1a、发送部1b以及控制部1c。
接收部1a从通信装置2、3、4接收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信号。而且,接收部1a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提取数据和控制信息。此时,表示调制编码方式的参数按照每个通信对象由控制部1c指定。接收部1a以与指定的参数相应的方法进行解调/解码处理。在提取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接收部1a将控制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c。作为接收的控制信息,例如有通信装置2、3、4的发送功率级别、接收品质测定结果、表示通信装置2、3、4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等。
发送部1b进行应该向通信装置2、3、4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调制/编码。然后,发送部1b将通过调制/编码而取得的发送信号发送给通信装置2、3、4。此时,表示调制编码方式的参数按照每个通信对象由控制部1c指定。发送部1b以与指定的参数相应的方法进行调制/编码处理。作为发送的控制信息,例如有指定通信装置2、3、4在发送数据时应该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的信息等。
控制部1c管理从通信装置2、3、4向通信装置1通信(上行链路通信)中使用的资源,控制接收部1a的接收处理。此外,控制部1c管理从通信装置1向通信装置2、3、4通信(下行链路通信)中使用的资源,控制发送部1b的发送处理。此时,控制部1c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即,控制部1c根据需要参照从接收部1a取得的控制信息,动态地确定应用于通信装置2、3、4的调制编码方式。
在上行链路通信中,控制部1c最初按照第一选择方法,从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暂时选择应用于通信装置2、3、4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第一选择方法,例如考虑选择传输率最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选择通信装置2、3、4的总发送功率最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等。接着,控制部1c在应用了由第一选择方法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确保用于接收通信装置2、3、4将要发送的全部数据的资源。
如果判断为能够确保,则控制部1c正式选择并应用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不能确保,则控制部1c按照第二选择方法变更通信装置2、3、4的至少一部分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第二选择方法,例如考虑在以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为基准判断为能够确保之前逐级地向传输率大的方式增强的方法、在能够应用的范围内选择传输率最大的方式的方法。然后,控制部1c应用由第二选择方法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改变调制编码方式的通信装置,例如考虑优先选择发送功率级别小的装置。
在下行链路通信中,控制部1c最初按照第一选择方法,从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暂时选择应用于通信装置2、3、4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第一选择方法,例如考虑选择传输率最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等。接着,控制部1c在应用了由第一选择方法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确保用于发送应该向通信装置2、3、4发送的全部数据的资源。
如果判断为能够确保,则控制部1c正式选择并应用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不能确保,则控制部1c按照第二选择方法变更通信装置2、3、4的至少一部分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第二选择方法,例如考虑在上行链路通信中陈述的方法。然后,控制部1c应用由第二选择方法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作为改变调制编码方式的通信装置,例如考虑优先选择接收品质高的装置。
在此,通信装置1兼有接收功能和发送功能,但也可以分离为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在此情况下,可在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分别设置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的控制部。此外,在此,设为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各自选择调制编码方式,但也可以控制为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应用同一调制编码方式。
根据这样的通信系统,对于上行链路通信,首先对通信装置2、3、4,分别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候选中优先暂时选择传输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或总发送功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然后,基于通信装置2、3、4各自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通信装置2、3、4并行接收数据的资源。然后,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至少一部分通信装置改变为与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传输率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此外,对于下行链路通信,首先对通信装置2、3、4,分别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候选中优先暂时选择传输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然后,基于将要分别向通信装置2、3、4发送的数据量和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向通信装置2、3、4并行发送数据的资源。然后,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至少一部分通信装置改变为与暂时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传输率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由此,通信装置1能够还考虑通信对象即通信装置2、3、4的观点来选择更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即,在上行链路通信中,能够确保通信装置2、3、4请求的资源,并且尽可能选择传输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或总发送功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因此,通信装置2、3、4的负荷得到减轻。此外,在下行链路通信中,能够确保向通信装置2、3、4发送数据所需要的资源,并且尽可能选择传输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因此,通信装置2、3、4的接收成功概率得到提高。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基站100和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位于无线基站100的电波到达范围(小区)内。无线基站100与未图示的上位站和其他无线基站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
无线基站100是能够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并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即,无线基站100能够在同一无线帧内接收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分别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此外,能够在同一无线帧内发送发向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
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是能够在无线基站100的小区内与无线基站100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例如,便携电话机。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在有应该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时,从无线基站100接受无线资源的分配,使用分配的无线资源进行发送。此外,当检测到在来自无线基站100的接收信号中含有发向本站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号时,提取并取入该用户数据和控制信号。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即,无线基站100根据通信状况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分别选择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调制编码方式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独立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无线基站100和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按照IEEE802.16e标准进行无线通信。
图3是表示无线基站的功能的框图。无线基站10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111、天线共用器112、接收部121、码接收部122、控制信息提取部123、分组生成部124、控制部130、通信部141、分组识别部151、分组缓冲器152、控制信息生成部153、MAP生成部154、PDU生成部155以及发送部156。
发送接收天线111是发送接收共用天线。发送接收天线111对从天线共用器112取得的发送信号进行无线输出。此外,发送接收天线111接收无线信号而输出到天线共用器112。
天线共用器112是分离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装置,也称为双工机。天线共用器112将从发送部156取得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111。此外,将从发送接收天线111取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接收部121。此时,天线共用器112对接收信号进行过滤处理,阻止发送信号流入到接收侧。
当从天线共用器112取得接收信号时,接收部121提取无线帧内的称为测距(Ranging)区域的区域信号,输出到码接收部122。此外,接收部121按照由控制部130指示的解调方法和解码方法,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将通过解调和解码而取得的数据输出到控制信息提取部123。
码接收部122将从接收部121取得的信号与预定的多个测距码(Ranging Code)进行对照,判定取得的信号表示哪个测距码。此外,码接收部122基于取得的信号测定接收功率级别和上行链路的无线品质、接收定时等。然后,码接收部122将测距码的判定结果和各种测定结果通知给控制部130。
控制信息提取部123从由接收部121取得的数据中提取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然后,控制信息提取部123将提取出的控制数据输出到控制部130,并且将提取出的用户数据输出到分组生成部124。在此提取的控制信息中包含表示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当前的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和下行链路的品质测定结果、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请求等。
分组生成部124汇总从控制信息提取部123取得的用户数据,生成与无线基站100与上位站和其他无线基站之间的传输方式相应的数据分组。然后,分组生成部124将生成的数据分组输出到通信部141。
控制部130控制无线基站100中的发送处理和接收处理整体。例如,控制部130基于从码接收部122取得的测距码的信息和从控制信息提取部123取得的控制信息,进行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此外,基于分组缓冲器152的数据分组的存储状况,进行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然后,控制部130将无线资源的分配结果通知给MAP生成部154。
此时,控制部130根据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各自的无线通信品质和发送功率级别,对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别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然后,控制部130将确定的调制编码方式通知给接收部121、MAP生成部154以及发送部156。除此之外,控制部130进行各种控制,根据需要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153生成控制信息。
通信部141是与上位站和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接收数据分组的网络接口。通信部141将从分组生成部124取得的数据分组发送到网络侧。此外,将从网络侧接收的数据分组输出到分组识别部151。
分组识别部151参照从通信部141取得的数据分组的分组头,识别数据分组的发送目的地和数据类别。然后,分组识别部151根据识别结果将数据分组存储到分组缓冲器152内的适当位置。
分组缓冲器152是暂时存储从上位站和其他无线基站接收的数据分组的缓冲存储器。在此,分组缓冲器152具备多个存储区域,根据其发送目的地和数据类别分类保持数据分组。然后,分组缓冲器152根据来自PDU生成部155的接入,输出保持的数据分组。
控制信息生成部153根据来自控制部130的指示,生成向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的控制信息。在此生成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对接收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确认响应、发送功率级别和发送定时的变更指示、当前的发送功率级别和品质测定结果的请求等。然后,控制信息生成部153将生成的控制信息输出到PDU生成部155。此外,将已生成控制信息意思通知给MAP生成部154。
MAP生成部154基于来自控制部130和控制信息生成部153的通知,生成表示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的DL-MAP信息。此外,基于来自控制部130的通知,生成表示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的UL-MAP信息。然后,MAP生成部154将生成的DL-MAP信息和UL-MAP输出到PDU生成部155。
PDU生成部155参照从MAP生成部154取得的DL-MAP,提取从分组缓冲器152依次发送的数据分组。然后,PDU生成部155使用从MAP生成部154取得的DL-MAP信息和UL-MAP信息以及从分组缓冲器152取得的数据分组,生成作为无线区间传输单位(PDU:Protocol DataUnit)的无线帧数据。然后,PDU生成部155将生成的无线帧数据输出到发送部156。
发送部156按照由控制部130指示的调制方法和编码方法,对从PDU生成部155取得的无线帧数据进行调制/编码。然后,发送部156将通过调制/编码而取得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天线共用器112。
图4是表示无线帧的数据构造的图。图4所示的无线帧用于无线基站100和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之间的无线通信。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实现半双工通信。即,将一个无线帧分割为两个时间区域,将前半时间区域设为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DL子帧,将后半时间区域设为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UL子帧。
DL子帧在前头设置有用于识别无线帧的区分的前导码区域。在该前导码区域中发送预定前导码信号。在前导码区域之后设置有用于发送DL-MAP信息的DL-MAP区域。在DL-MAP区域之后设置DL-突发区域。在此,DL-突发区域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发送UL-MAP信息的UL-MAP区域分配。DL-突发区域的剩余部分作为用于发送发向各移动站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区域分配。DL-突发区域的分配状况记述在DL-MAP信息中。
在UL子帧中设置有用于发送测距码的测距区域。在测距区域中,也认可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不接受无线基站100的使用许可而发送测距码。UL子帧的剩余部分作为用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向无线基站100发送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的UL-突发区域分配。UL-突发区域的分配状况记述在UL-MAP信息中。
在此,对于无线帧中的资源,对频率轴以束有预定数的子载波的称为子信道的单位来管理,对时间轴以称为码元的单位来管理。而且,以由1子信道的频带和预定数的码元(例如,3码元)的时间带划分的称为时隙(slot)的区域单位,进行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分配。
图5是表示UL-MAP信息的数据构造的图。UL-MAP信息在DL子帧的UL-MAP区域发送。在UL-MAP信息中设置有CID(ConnectionIdentifier,标识符)、UIUC(Uplink Interval Usage Code,上行链路间隔使用码)、持续时间(Duration)以及重复编码指示(Repetition CodingIndication)的项目。在UL-MAP区域,这些项目的信息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分别发送。
CID是向与无线基站100连接的各移动站分配的标识符。CID由16比特表示。UIUC是表示使CID所示的移动站在上行链路通信中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标识符。UIUC由4比特表示。持续时间是表示向CID所示的移动站分配的无线资源(子信道)的数值。持续时间由10比特表示。重复编码指示是用于重复发送同一内容的数据的处理(重复处理)控制的比特串。重复编码指示由2比特表示。
图6是表示DL-MAP信息的数据构造的图。DL-MAP信息在DL子帧的DL-MAP区域发送。在DL-MAP信息中包含有CID、DIUC(DownlinkInterval Usage Code,下行链路间隔使用码)、码元偏移(Symbol Offset)、子信道偏移(Sub channel Offset)、增强(Boosting)、码元数(No.Symbols)、子信道数(No.Sub channels)以及重复编码指示的项目。在DL-MAP区域,这些项目的信息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分别发送。
如上所述,CID是向与无线基站100连接的各移动站分配的标识符。在DL-MAP信息中指定一个以上的CID。DIUC是表示在对CID所示的移动站的下行链路通信中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标识符。DIUC由4比特表示。码元偏移是表示向CID所示的移动站分配的区域的前头码元的数值。码元偏移由6比特表示。子信道偏移是表示向CID所示的移动站分配的区域的前头子信道的数值。子信道偏移由6比特表示。通过码元偏移和子信道偏移确定分配区域的前头时隙。
增强是用于暂时提高发送功率级别的控制(增强控制)的比特串。增强由3比特表示。码元数是向CID所示的移动站分配的码元的数量。码元数由7比特表示。子信道数是向CID所示的移动站分配的子信道的数量。子信道数由6比特表示。重复编码指示如上所述是用于重复处理控制的比特串。
在此,关于应用于DL-突发区域和UL-突发区域的数据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的定义称为突发配置。如果选择一个突发配置,则用于数据传输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和编码率确定。无线基站100和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在开始DL-突发区域和UL-突发区域中的数据传输之前共享突发配置的候选信息。
图7是表示配置候选表的数据构造的图。图7所示的配置候选表131由控制部130在预定的存储器中存储并管理。配置候选表131中设置有表示UIUC/DIUC、调制编码方式以及SINR阈值的项目。各项目的横向排列的信息彼此互相关联,定义一个突发配置。
在表示UIUC/DIUC的项目中设定识别突发配置(调制编码方式)的标识符。在此设定的标识符对应于上述的UIUC以及DIUC。在表示调制编码方式的项目中设定表示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编码率的字符串。在表示SINR阈值的项目中设定为了应用该突发配置(调制编码方式)而求出的相当于无线通信品质下限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Ratio,信号干扰噪声比)值。
在此,作为调制方式,考虑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等。作为编码方式,考虑卷积码(CC:Convolutional Code)、卷积Turbo码(CTC:Convolutional Turbo Code)、块Turbo码(BTC:Block TurboCode)等。作为编码率,考虑1/2(信息比特和检查比特为1∶1)、2/3(信息比特和检查比特为2∶1)、3/4(信息比特和检查比特为3∶1)等。根据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确定传输率。在配置候选表131中按传输率从低到高的顺序赋予标识符。
配置候选表131由管理者预先制作并登记在无线基站100。例如,UIUC/DIUC为“2”、编码调制方式为“QPSK(CC)2/3”、SINR阈值为“5dB”的信息登记在配置候选表131中。这意味着为了以调制方式为QPSK、编码方式为CC、编码率为2/3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需要SINR为5dB以上的无线通信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突发配置的集合与应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突发配置的集合设为相同。因此,UIUC和DIUC实质上具有相同意思。不过,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也可以准备不同的突发配置的集合。在此情况下,相当于配置候选表131的表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单独制作。
图8是表示移动站信息表的数据构造的图。图8所示的移动站信息表132由控制部130在预定的存储器中存储并管理。移动站信息表132中设置有表示移动站ID、发送功率、最大发送功率和SINR的项目。各项目的横向排列的信息彼此互相关联,定义关于一个移动站的信息。
在表示移动站ID的项目中设定识别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标识符。作为移动站ID可以使用上述的CID。在表示发送功率的项目中设定表示各移动站当前的发送功率级别的数值。在此设定的数值是应用传输率最低的调制编码方式(例如QPSK(CC)1/2)时每一个子信道的发送功率。在表示最大发送功率的项目中设定表示输出设为最大时能够达到的发送功率级别的数值。在表示SINR的项目中设定各移动站测定的下行链路的SINR值。
移动站信息表132由控制部130基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的控制信息随时更新。例如,移动站ID为“MSl”、发送功率为“2dBm”、最大发送功率为“20dBm”、SINR为“15dB”的信息登记在移动站信息表132中。在此,移动站ID“MSl”对应于移动站200,移动站ID“MS2”对应于移动站200a,移动站ID“MS3”对应于移动站200b,移动站ID“MS4”对应于移动站200c。
图9是表示发送接收数据量表的数据构造的图。图9所示的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由控制部130在预定的存储器中存储并管理。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中设置有表示移动站ID、UL数据和DL数据的项目。各项目的横向排列的信息彼此互相关联,定义关于一个移动站的信息。
在表示移动站ID的项目中设定识别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标识符。在表示UL数据的项目中设定在下一UL子帧中各移动站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字节数)。在表示DL数据的项目中设定在下一DL子帧中需要向各移动站发送的数据量(字节数)。
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由控制部130随时更新。具体而言,基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的控制信息更新UL数据的项目。此外,基于分组缓冲器152的数据分组的存储状况更新DL数据的项目。例如,移动站ID为“MSl”、UL数据为“192字节”、DL数据为“384字节”的信息登记在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中。
下面,对在具备上述结构和数据构造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首先,说明无线基站100和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之间的消息的流动,然后说明由无线基站100执行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的具体内容。
图10是表示发送功率控制的流程例的时序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10所示的处理。在此,考虑移动站200首先接入无线基站100的情况。
(步骤S11)无线基站100在DL子帧中持续报知包含测距区域的位置信息在内的UL-MAP信息。在该时刻无线基站100未认识到移动站200的存在。
(步骤S12)移动站200在UL-MAP信息所示的测距区域发送表示连接开始的预定的测距码。此时,移动站200根据从无线基站100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级别和无线品质来确定初始的发送功率级别。
(步骤S13)无线基站100基于移动站200发送的测距码测定接收功率级别和接收定时(频率轴和时间轴上的定时),特定优选的接收功率级别和接收定时与测定结果的偏差。然后,无线基站100向移动站200发送包含发送功率级别和发送定时的变更指示在内的测距码的接收响应。
在移动站200的发送功率级别和发送定时得到适当调整之前,重复步骤S12、S13的处理。
(步骤S14)无线基站100为了在与移动站200之间进行CID赋予这样的初始控制,分配用于移动站200发送控制信息的UL-突发区域。然后,无线基站100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在此省略关于发送功率级别的控制以外的初始控制的流程。
(步骤S15)移动站200在UL-MAP信息所示的向移动站200分配的UL-突发区域,将表示当前的发送功率级别和发送功率级别的最大能力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基站100。
(步骤S16)无线基站100基于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控制信息,更新移动站信息表132。然后,无线基站100将控制信息的接收响应发送到移动站200。
(步骤S17)无线基站100在步骤S16的处理后,如果需要更新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则将表示发送功率级别的报告请求的控制信息发送到移动站200。例如,从上次更新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起经过预定时间后,发送表示报告请求的控制信息。此时,无线基站100分配移动站200用于响应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步骤S18)移动站200对从无线基站100接收到的报告请求进行响应,在UL-MAP信息所示的向移动站200分配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当前的发送功率级别的控制信息。
这样,无线基站100在从移动站200初始连接时取得发送功率级别和最大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此外,然后根据需要,取得最新的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初始连接时以外不需要取得最大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是因为最大发送功率级别不变。
图11是表示频带分配控制的流程例的时序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11所示的处理。在此,考虑移动局200和无线基站100之间的通信。
(步骤S21)移动站200在存在向无线基站100发送的发送数据(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在UL-MAP信息所示的测距区域发送表示频带请求的测距码(带宽请求测距码)。
(步骤S22)无线基站100在检测出移动站200发送的带宽请求测距码时,分配移动站100在分配请求中使用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步骤S23)移动站200在UL-MAP信息所示的向移动站200分配的UL-突发区域,发送包含预定发送的数据量信息的表示分配请求的控制信息。
(步骤S24)无线基站100基于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控制信息更新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然后,无线基站100分配移动站200用于数据发送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步骤S25)移动站200在UL-MAP信息所示的向移动站200分配的UL-突发区域进行数据发送。在此,存在下次以后应该发送的数据(未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移动站200与发送数据一起还发送表示下次分配请求的控制信息(Piggy Back请求,背负式请求)。
(步骤S26)无线基站100从移动站200接收数据和控制信息。然后,无线基站100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息更新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然后,分配移动站200接着用于数据发送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以后,在移动站200不存在未发送数据之前,重复步骤S25、S26的处理。
(步骤S27)无线基站100与步骤S26同样地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息更新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然后,无线基站100分配移动站200用于数据发送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步骤S28)移动站200在UL-MAP信息所示的向移动站200分配的UL-突发区域进行数据发送。在此,不存在未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移动站200不发送背负式请求。由此,从移动站200向无线基站100的连续的数据发送结束。
这样,移动站200在最初开始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在测距区域发送预定的测距码,向无线基站100通知该意思。无线基站100向移动站200分配用于分配请求的无线资源,然后,向移动站200分配与由分配请求表示的数据量对应的无线资源。移动站200用分配的无线资源发送数据。此时,存在未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同时进行用于下次数据发送的分配请求。
以上为了开始数据发送,设为移动站200向无线基站100发送带宽请求测距码,但也可以设为无线基站100对移动站200定期询问有无发送数据。
图12是表示DL无线品质测定处理的流程例的时序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12所示的处理。在此,考虑移动站200和无线基站100之间的通信。
(步骤S31)无线基站100在需要更新移动站200的无线品质信息时,将表示品质测定结果的报告请求的控制信息发送到移动站200。例如,从上次更新无线品质信息起经过预定时间后,发送表示报告请求的控制信息。
(步骤S32)无线基站100分配用于移动站200发送品质测定结果的UL-突发区域,发送表示分配结果的UL-MAP信息。
(步骤S33)移动站200对从无线基站100接收到的报告请求进行响应,在UL-MAP信息所示的向移动站200分配的UL-突发区域,发送包含SINR等无线品质信息的控制信息。
这样,无线基站100根据需要取得最新的无线品质信息。然后,基于取得的信息,更新移动站信息表132。
下面,对由无线基站100执行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首先,对上行链路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示出两种控制方法,然后,对下行链路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示出两种控制方法。
图13是表示第一U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13所示的处理。
(步骤S41)控制部130参照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选择一个预定在下一无线帧进行数据发送的移动站。
(步骤S42)控制部130基于在移动站信息表132中记载的发送功率级别和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中记载的发送数据量,计算在步骤S41中选择出的移动站应用由配置候选表131定义的各突发配置时的总所需功率的推定值。
(步骤S43)控制部130将在步骤S42中得到的总所需功率的推定值最小的突发配置暂时设定为应用于在步骤S41中选择出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此外,控制部130计算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时需要的时隙数。
(步骤S44)控制部130在步骤S41中判断是否选择了预定进行数据发送的全部移动站。在选择了全部移动站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5。在存在未选择的移动站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1。
(步骤S45)控制部130判断在下一无线帧的UL-突发区域是否能够确保应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时需要的全部时隙。在能够确保的情况下,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结束配置设定处理。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6。
(步骤S46)控制部130在预定在下一无线帧进行数据发送的移动站中选择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然后,控制部130将对选择出的移动站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变更为传输率大一级的突发配置,再次计算需要的时隙数。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45。
这样,无线基站100对进行数据发送的各个移动站,暂时设定推定为数据发送时的总所需功率最小的突发配置。然后,在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优先单位所需功率小的移动站,将应用的突发配置置换为传输率大一级的突发配置。由此,需要的无线资源变少。然后,再次判断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如果变得能够确保,则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
因此,在能够确保移动站200、200a、200b、200c请求的全部无线资源的范围内,能够尽可能抑制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消耗电力。
图14是表示所需功率表的数据构造的图。所需功率表是在控制部130执行UL配置设定处理时制作的,按照每个移动站制作。图14所示的所需功率表134对应于移动站200。所需功率表134中设置有配置、子信道、单位所需功率和总所需功率的项目。各项目的横向并列的信息彼此互相关联。
在表示配置的项目中设定由突发配置采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即表示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的字符串。调制编码方式登记在配置候选表131中。
表示子信道的项目中设定在数据发送中至少使用的子信道数。子信道数能够基于移动站200预定发送的数据量和从调制编码方式特定的每1时隙的可传输比特数来计算。
表示单位所需功率的项目中设定每1子信道的所需功率的值。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QPSK(CC)1/2)的所需功率与移动站200报告的发送功率级别相同。其他的突发配置的所需功率是向移动站200报告的发送功率级别分别加上预定量而得到的。例如,传输率第二低的突发配置(QPSK(CC)2/3)的所需功率是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的所需功率加上1.5dBm而得到的。
控制部130预先作为知识具有突发配置间的所需功率之差的信息。传输率和单位所需功率具有比例关系。即,越是应用传输率大的突发配置,单位所需功率越大。
表示总所需功率的项目中设定根据子信道数和单位所需功率计算的总所需功率的值。具体而言,总所需功率通过将表示单位所需功率的dBm值(对数值)变换为真值(非对数值),与子信道数相乘,再次恢复成dBm值(对数值)进行计算。传输率和总所需功率一般有成比例的倾向,但由于子信道数的关系,严格来讲不是比例关系。即,存在应用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时的总所需功率不是最小的情况。
在所需功率表134中登记在上述UL配置设定处理的步骤S42中得到的信息。例如,由控制部130登记配置为“QPSK(CC)1/2”、子信道为“8”、单位所需功率为“2dBm”、总所需功率为“11dBm”这样的信息。
图15是表示UL配置设定表的数据构造的图。图15所示的UL配置设定表135由控制部130在执行UL配置设定处理时制作。UL配置设定表135设置有表示移动站ID、配置、单位所需功率和分配时隙的项目。各项目的横向排列的信息彼此互相关联,定义关于一个移动站的信息。
在表示移动站ID的项目中设定识别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标识符。在表示配置的项目中设定表示由突发配置采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的字符串。在表示单位所需功率的项目中设定使用由配置项目表示的调制编码方式时每1子信道的所需功率的值。该值与在所需功率表134中登记的单位所需功率对应。在表示分配时隙的项目中设定使用由配置项目表示的调制编码方式时发送数据需要的时隙数。
在UL配置设定表135中登记在上述UL配置设定处理的步骤S43、S46中得到的信息。例如,由控制部130登记移动站ID为“MS1”、配置为“QPSK(CC)1/2”、单位所需功率为“2dBm”、分配时隙为“32”的信息。
图16是表示第一U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图16所示的UL配置设定表135a、135b、135c表示通过执行图13所示的UL配置设定处理而更新UL配置设定表135的情况。
如UL配置设定表135a所示,首先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暂时设定总所需功率最小的突发配置。在此,对移动站200、200b、200c暂时设定调制编码方式为QPSK(CC)1/2的突发配置,对移动站200a暂时设定调制编码方式为QPSK(CC)2/3的突发配置。
在此,在UL配置设定表135a的状态下分配时隙数的合计超过在UL-突发区域能够分配的时隙数时,如UL配置设定表135b所示,变更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在此,单位所需功率为2dBm的移动站200的突发配置变更为传输率大一级(QPSK(CC)2/3)的突发配置。伴随该变更,单位所需功率和分配时隙数也变化。
此外,在UL配置设定表135b的状态下分配时隙数的合计超过在UL-突发区域能够分配的时隙数时,如UL配置设定表135c所示,变更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在此,单位所需功率为3dBm的移动站200c的突发配置变更为传输率大一级(QPSK(CC)2/3)的突发配置。伴随该变更,单位所需功率和分配时隙数也变化。
这样,首先对移动站暂时设定总所需功率最小的突发配置。然后,在无法确保无线资源的情况下,对该时刻的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将传输率提高一级。在能够确保无线资源之前重复上述动作。由此,能够尽可能抑制各移动站的消耗电力。由于传输率的提高,单位所需功率也增大,所以提高传输率的对象的移动站每次变化。
图17是表示第二U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17所示的处理。
(步骤S51)控制部130参照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选择一个预定在下一无线帧中进行数据发送的移动站。
(步骤S52)控制部130基于移动站信息表132中记载的发送功率级别,计算对在步骤S51中选择出的移动站应用在配置候选表131中定义的各突发配置时的单位所需功率的推定值。即,控制部130制作与上述所需功率表134同样的表。不过,也可以不计算总所需功率。
(步骤S53)控制部130将在配置候选表131中定义的突发配置中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暂时设定为应用于在步骤S51中选择出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此外,控制部130计算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时需要的时隙数。即,控制部130进行上述UL配置设定表135的制作和更新。
(步骤S54)控制部130判断是否在步骤S51中选择了预定进行数据发送的全部移动站。在选择了全部移动站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55。在存在未选择的移动站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51。
(步骤S55)控制部130判断在下一无线帧的UL-突发区域是否能够确保应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时需要的全部时隙。在能够确保的情况下,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配置设定处理结束。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56。
(步骤S56)控制部130在预定在下一无线帧中进行数据发送的移动站中,选择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然后,控制部130将对选择出的移动站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变更为能够应用于该移动站的上限的突发配置,再次计算需要的时隙数。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55。上限的突发配置是指,在单位发送功率不超过移动站信息表132中记载的最大发送功率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突发配置。
这样,对进行数据发送的移动站,分别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然后,判断在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优先单位所需功率小的移动站,将应用的突发配置置换为在能够应用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突发配置。由此,需要的无线资源变少。然后,再次判断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能够确保时,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
因此,在能够确保移动站200、200a、200b、200c请求的全部无线资源的范围内,能够抑制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消耗电力。此时,在前段的步骤(第一步骤)中,不实际计算总所需功率,将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的总所需功率视作最小,进行突发配置的暂时设定。因此,能够更高速地执行处理。此外,在后段的步骤(第二步骤)中,不是逐级地提高传输率,而是一次提高到上限。因此,能够更高速地执行处理。
图18是表示第二U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图18所示的UL配置设定表135d、135e、135f表示通过执行图17所示的UL配置设定处理而更新UL配置设定表135的情况。
如UL配置设定表135d所示,首先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在此,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暂时设定调制编码方式为QPSK(CC)1/2的突发配置。
在此,在UL配置设定表135d的状态下分配时隙数的合计超过在UL-突发区域能够分配的时隙数时,如UL配置设定表135e所示,变更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在此,单位所需功率为2dBm的移动站200的突发配置变更为在最大发送功率(20dBm)以下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16QAM(CC)3/4)的突发配置。伴随该变更,单位所需功率和分配时隙数也变化。
此外,在UL配置设定表135e的状态下分配时隙数的合计超过在UL-突发区域能够分配的时隙数时,如UL配置设定表135f所示,变更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在此,单位所需功率为3dBm的移动站200a的突发配置变更为在最大发送功率(8dBm)以下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QPSK(CC)3/4)的突发配置。伴随该变更,单位所需功率和分配时隙数也变化。
这样,首先对各移动站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然后,在无法确保无线资源的情况下,对于该时刻的单位所需功率最小的移动站,将传输率提高到上限。在能够确保无线资源之前重复上述动作。由此,能够抑制各移动站的消耗电力。
作为UL配置设定处理的其他例,还可考虑对调图13所示的第一方法的前段处理和图17所示的第二方法的前段处理。即,还有在突发配置的暂时设定中选择总所需功率最小的突发配置,在突发配置的变更中一次提高到上限的方法。此外,还有在突发配置的暂时设定中选择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在突发配置的变更中逐级地提高到传输率高的突发配置的方法。这样,能够独立选择前段的处理方法和后段的处理方法。
图19是表示第一D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19所示的处理。
(步骤S61)控制部130参照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特定在下一无线帧中发送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站。然后,控制部130对特定的移动站,分别在配置候选表131中定义的突发配置中,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此外,控制部130计算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时需要的子信道。
(步骤S62)控制部130判断在下一无线帧的UL-突发区域是否能够确保需要的全部子信道。在能够确保的情况下,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配置设定处理结束。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63。
(步骤S63)控制部130提取被暂时设定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中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的移动站。在此,在提取了多个移动站的情况下,从中提取一个移动站信息表132中记载的SINR最大的移动站。
(步骤S64)控制部130将对在步骤S63中提取出的移动站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变更为传输率大一级的突发配置,再次计算需要的子信道数。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62。
这样,无线基站100对成为数据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站,分别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然后,判断在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优先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的传输率小、SINR大(无线品质高)的移动站,将应用的突发配置置换为传输率大一级的突发配置。由此,需要的无线资源变少。然后,再次判断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能够确保时,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
因此,在能够确保用于向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全部数据的无线资源的范围内,能够尽可能降低传输率。
图20是表示DL配置设定表的数据构造的图。图20所示的DL配置设定表136由控制部130在执行DL配置设定处理时制作。DL配置设定表136设置有表示配置、移动站ID、总数据和子信道的项目。各项目的横向排列的信息彼此互相关联。
在表示配置的项目中设定表示由突发配置采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的字符串。调制编码方式登记在配置候选表131中。在表示移动站ID的项目中设定应用由其配置项目表示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移动站的标识符。在表示总数据的项目中设定由移动站ID的项目表示的向移动站发送的发送数据量的合计值。在表示子信道的项目中设定由总数据的项目表示的发送数据所需要的子信道数。子信道数能够基于根据发送数据量和调制编码方式特定的每1子信道的可传输比特数进行计算。
在DL配置设定表136中登记在上述DL配置设定处理的步骤S61、S64中得到的信息。例如,由控制部130登记配置为“QPSK(CC)1/2”、移动站ID为“MS1、MS2、MS3、MS4”、总数据为“928字节”、子信道为“11”这样的信息。DL配置设定表136的数据构造与UL配置设定表135不同是因为,在DL-突发区域将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相同的数据汇总成一个块进行发送。
图21是表示第一DL配置设定处理流程的示意图。图21所示的DL配置设定表136a、136b表示通过执行图19所示的DL配置设定处理而更新DL配置设定表136的情况。
如DL配置设定表136a所示,首先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分别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在此,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暂时设定调制编码方式为QPSK(CC)1/2的突发配置。
在此,在DL配置设定表136a的状态下子信道数的合计超过在UL-突发区域能够分配的子信道数时,如DL配置设定表136b所示,变更传输率最低的移动站中SINR最大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在此,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中SINR为15dB的移动站200的突发配置变更为传输率大一级的(QPSK(CC)2/3)突发配置。伴随该变更,对各突发配置的总数据量和需要的子信道数也变化。
这样,首先对各移动站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然后,在无法确保无线资源的情况下,对该时刻的传输率最低SINR最大的移动站将传输率提高一级。在能够确保无线资源之前重复上述动作。由此,能够以尽可能低的传输率向各移动站发送数据,移动站测的接收成功概率得到提高。
图22是表示第二DL配置设定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说明图22所示的处理。
(步骤S71)控制部130参照发送接收数据量表133,特定在下一无线帧中发送的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站。然后,控制部130对特定的移动站,分别在配置候选表131中定义的突发配置中,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此外,控制部130计算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时需要的子信道。
(步骤S72)控制部130判断在下一无线帧的DL-突发区域是否能够确保需要的全部子信道。在能够确保的情况下,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配置设定处理结束。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73。
(步骤S73)控制部130提取被暂时设定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中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的移动站。在此,在提取了多个移动站的情况下,从中提取一个移动站信息表132中记载的SINR最大的移动站。
(步骤S74)控制部130将对在步骤S73中提取出的移动站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变更为能够应用于该移动站的上限的突发配置,再次计算需要的子信道数。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72。上限的突发配置是指,在记载在移动站信息表132的SINR具备记载在配置候选表131的SINR阈值的条件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突发配置。
这样,无线基站100对成为数据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站,分别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然后,判断在使用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优先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的传输率小、SINR大(无线品质高)的移动站,将应用的突发配置置换为在能够应用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突发配置。由此,需要的无线资源变少。然后,再次判断是否能够确保无线资源,在能够确保时,正式设定暂时设定的突发配置。
因此,在能够确保用于向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全部数据的无线资源的范围内,能够尽可能降低传输率。此时,不逐阶段地提高传输率而一次提高到上限,所以能够更高速地执行处理。
图23是表示第二DL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的示意图。图23所示的DL配置设定表136c、136d表示通过执行图12所示的DL配置设定处理而更新DL配置设定表136的情况。
如DL配置设定表136c所示,首先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分别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在此,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暂时设定调制编码方式为QPSK(CC)1/2的突发配置。
在此,在DL配置设定表136c的状态下子信道数的合计超过在DL-突发区域能够分配的子信道数时,如DL配置设定表136d所示,变更传输率最低的移动站中SINR最大的移动站的突发配置。在此,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中SINR为15dB的移动站200的突发配置变更为在具备SINR阈值的条件的范围内传输率最大的(16QAM(CC)3/4)突发配置。伴随该变更,对各突发配置的总数据量和需要的子信道数也变化。
这样,首先对各移动站暂时设定传输率最低的突发配置。然后,在无法确保无线资源的情况下,对该时刻的传输率最低、SINR最大的移动站将传输率提高到上限。在能够确保无线资源之前重复上述动作。由此,能够以低传输率向各移动站发送数据,移动站侧的接收成功概率得到提高。
通过使用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100能够还考虑通信对象即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观点来选择更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
即,在上行链路通信中,能够控制为在能够确保用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接收预定发送的全部数据的无线资源的范围内,各移动站的总发送功率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消耗电力。
此外,在下行链路通信中,能够控制为在能够确保用于向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全部数据的无线资源的范围内,传输率变低。因此,能够提高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接收成功概率,实现更稳定的无线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无线基站和移动站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例子,但将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用于固定无线通信系统等其他种类的通信系统也很容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IEEE802.16e的通信标准,但将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应用于其他通信标准也很容易。特别可考虑使用TDD以外的方式。
此外,能够在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控制中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不限于上述具体的调制编码方式。特别地,也可以在突发配置中仅将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编码率的一部分作为可变要素定义,其他要素设为固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能够使用各自的调制编码方式,但也可以在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中使用共同的调制编码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移动站向无线基站报告的发送功率级别作为每1子信道的值,但也可以设为每1子载波的值。
以上仅示出本发明的原理。此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多种变形、变更,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出、说明的准确结构和应用例,对应的全部变形例和等效物可视作由后面的权利请求书及其等效物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符号说明
1、2、3、4无线通信装置
1a接收部
1b发送部
1c控制部

Claims (15)

1.一种接收装置,其对多个发送装置分别指定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按照指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的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具有:
控制部,其取得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对于各发送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取得各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优先对于所述发送功率级别小的发送装置变更所述调制编码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逐级地提高至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直到判定为能够确保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对该发送装置能够指定的最大的可传输数据量的调制编码方式。
5.一种接收装置,其对多个发送装置分别指定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按照指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的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具有:
控制部,其取得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和各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对于各发送装置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所述发送功率级别,求出指定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各个候选时的总发送功率,优先选择所述总发送功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优先对于所述发送功率级别小的发送装置变更所述调制编码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逐级地提高至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直到判定为能够确保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对该发送装置能够指定的最大的可传输数据量的调制编码方式。
9.一种发送装置,其对多个接收装置分别应用调制编码方式,按照应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具有:
控制部,其确定将要向各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量,对于各接收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的资源,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接收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取得各接收装置的接收品质的信息,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优先对于所述接收品质高的接收装置变更所述调制编码方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逐级地提高至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直到判定为能够确保为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对于至少一部分接收装置变更为对该接收装置能够指定的最大的可传输数据量的调制编码方式。
13.一种接收方法,对多个发送装置分别指定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按照指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的数据,其特征在于,
取得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
对于各发送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
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14.一种接收方法,对多个发送装置分别指定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按照指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的数据,其特征在于,
取得各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量的信息和各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级别的信息,
对于各发送装置,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所述发送功率级别,求出指定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各个候选时的总发送功率,优先选择所述总发送功率小的调制编码方式,
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从所述多个发送装置接收数据的资源,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发送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15.一种发送方法,对多个接收装置分别应用调制编码方式,按照应用的调制编码方式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
确定将要向各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量,
对于各接收装置,在多个调制编码方式的候选中优先选择每单位资源的可传输数据量小的调制编码方式,
基于所述将要发送的数据量和选择出的调制编码方式,判定是否能够确保用于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发送数据的资源,
在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对于至少一部分接收装置变更为与当前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相比所述可传输数据量大的调制编码方式。
CN2008801282417A 2008-03-31 2008-03-31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8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56386 WO2009122518A1 (ja) 2008-03-31 2008-03-31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630A true CN101978630A (zh) 2011-02-16
CN101978630B CN101978630B (zh) 2013-06-12

Family

ID=41134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824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8630B (zh) 2008-03-31 2008-03-31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8254501B2 (zh)
EP (1) EP2265043B1 (zh)
JP (1) JP5003818B2 (zh)
KR (1) KR101085285B1 (zh)
CN (1) CN101978630B (zh)
WO (1) WO20091225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2346A (zh) * 2018-01-19 2020-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法、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48634B2 (en) * 2009-04-28 2014-09-30 Ne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method of base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of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541984A1 (en) * 2010-02-23 2013-01-02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adaptive modul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8526990B1 (en) * 2010-03-17 2013-09-03 Sprint Spectrum L.P. Determination of initial transmit power based on shared transmit-power information
US8824383B2 (en) * 2010-06-22 2014-09-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ownlink scheduling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KR20120056510A (ko) * 2010-11-25 2012-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신호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CN102056306B (zh) * 2011-01-14 2013-10-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上行共享信道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及一种通信系统
JP2012182534A (ja) * 2011-02-28 2012-09-20 Toshiba Corp 信号受信装置および信号受信方法
US20140362786A1 (en) * 2013-06-05 2014-12-11 Max4G, Inc. Fix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Capacity Enhanced Dynamic Power Control
US9929830B2 (en) * 2013-09-25 2018-03-27 Time Warner Cable Enterprises Llc Content delivery over wireless links
US10025684B2 (en) 2014-09-24 2018-07-1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Lending target device resources to host device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10635296B2 (en) 2014-09-24 2020-04-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artitioned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across devices
US9769227B2 (en) 2014-09-24 2017-09-1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resentation of computing environment on multiple devices
US10448111B2 (en) 2014-09-24 2019-10-1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ntent projection
US10545557B2 (en) * 2014-12-30 2020-01-28 Citrix Systems, Inc.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mobile device power management
JP6533557B2 (ja) * 2017-06-05 2019-06-19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CN114205913A (zh) * 2017-11-17 2022-03-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上报方法、接收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3194503A (zh) * 2017-11-25 2021-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上报方法、接收方法和相关装置
US11856602B2 (en) 2021-06-18 2023-12-26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ing rate selection for transmissions during spatial reuse in WLAN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17030C2 (sv) * 2000-06-06 2002-04-0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val av modulerings- och kodningsregler i ett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US7043210B2 (en) * 2001-06-05 2006-05-0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daptive coding and modulation
JP4078105B2 (ja) 2002-04-08 2008-04-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7149245B2 (en) * 2002-04-29 2006-12-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Link adaption in enhanced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networks
US20050078759A1 (en) * 2003-08-27 2005-04-14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ubcarrier and bit allocation for real time services in multiuse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OFDM) systems
KR100929094B1 (ko) * 2003-09-20 2009-11-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동적 자원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JPWO2005083907A1 (ja) * 2004-02-26 2007-11-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における送信アンテナ選択方法
JP2005294997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ケット伝送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KR100827371B1 (ko) * 2005-11-30 2008-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JP4784318B2 (ja) * 2006-01-25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信号減衰量推定装置及び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2346A (zh) * 2018-01-19 2020-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法、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CN111602346B (zh) * 2018-01-19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法、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US11444665B2 (en) 2018-01-19 2022-09-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send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51955B2 (en) 2013-05-28
JP5003818B2 (ja) 2012-08-15
US8462896B2 (en) 2013-06-11
KR101085285B1 (ko) 2011-11-22
KR20100122098A (ko) 2010-11-19
CN101978630B (zh) 2013-06-12
US20120287982A1 (en) 2012-11-15
US20120288020A1 (en) 2012-11-15
JPWO2009122518A1 (ja) 2011-07-28
EP2265043B1 (en) 2018-01-10
US20110013723A1 (en) 2011-01-20
EP2265043A1 (en) 2010-12-22
EP2265043A4 (en) 2013-01-09
US8254501B2 (en) 2012-08-28
WO2009122518A1 (ja) 200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8630B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CN101827390B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信道质量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00469169C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1978739B (zh) 中继传输系统、基站、中继站及方法
US797425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nd using a rate indicator
US8306541B2 (en) Data rate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88529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nd using a maximum rate option indicator
CN103152754B (zh) 一种lte系统中的链路自适应方法及装置
CN101409921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和信号发送参数联合分配的方法
CN101427479A (zh) 具有多个干扰通信资源的无线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CN101647223A (zh) 改进的链路适配方法
CN101911521B (zh) 用于改进的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KR20070002078A (ko) 최소 리소스 파라미터로 스케쥴링 알고리즘을 수행하는방법 및 그 계산 방법
CN101601203A (zh) 用于在通信网络上发射帧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52867A (zh) 一种用于实现链路自适应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1374283B (zh) 基站调度用户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及基站系统
CN102177762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US10999883B1 (en) Use of uplink power headroom as a basis to control configuration of dual-connectivity service
CN102308543B (zh) 用于无线系统中信道质量数据的传输的技术
CN101448284A (zh) 对通讯系统中的反馈建立信道质量指示器表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94033A (zh) 移动通信系统的负载分配方法以及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
KR101360647B1 (ko) 그룹 기반 통신 기법을 이용한 기지국과 단말들 사이의 통신 방법
KR20120063744A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분산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1489250B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JP201117649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