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7762A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77762A
CN102177762A CN2008801315266A CN200880131526A CN102177762A CN 102177762 A CN102177762 A CN 102177762A CN 2008801315266 A CN2008801315266 A CN 2008801315266A CN 200880131526 A CN200880131526 A CN 200880131526A CN 102177762 A CN102177762 A CN 1021777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gnal
sending
zone
disp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15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津川惠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77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77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了能够高效地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控制。发送装置(1)选择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3)所包含的任意一个区域(#0~#8),利用所选择的区域来发送第1信号。区域根据能够向接收装置(2)传递的多种信息中要传递的信息的种类来选择。接收装置(2)接收发送装置(1)发送的第1信号,利用与接收了第1信号的区域对应的信息,进行第2处理。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电话系统、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等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利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通信装置之间除了收发用户数据之外,有时还收发各种控制信号、控制信息。通信装置通过使用控制信号、控制信息,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
例如,有一种移动台将测距码(ranging code)发送给基站,基站根据测距码的接收结果,对移动台的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控制的处理。而且,还有一种移动台将表示无线质量的测定结果的信息报告给基站,基站根据测定结果,来决定用户数据的调制方式的处理。另外,有一种移动台将表示频带请求的信息发送给基站,基站根据频带请求对移动台分配无线资源的处理(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
非专利文献1: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IEEE802.16-2004.
非专利文献2: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IEEE802.16e-2005.
但是,如果分别独立地执行上述那样的各种控制,则在通信装置间收发大量的控制信号、控制信息,为此会消耗很多的无线资源。因此,成为为了收发用户数据而能够分配的无线资源减少,无线通信的吞吐量(throughput)降低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进行通信控制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提供的发送装置具有:选择部,其选择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所包含的任意一个区域;和发送部,其使用被选择部选择出的区域来发送第1信号,选择部根据能够向第1信号的发送对象传递的多种信息中要传递的信息的种类来进行选择。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提供的发送装置具有:测定部,其测定无线质量;选择部,其根据由测定部测定出的无线质量来选择任意一个发送区域;以及发送部,其使用被选择部选择出的发送区域来发送信号。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提供的发送装置具有:发送部,其根据报告信息,利用作为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而被通知的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来发送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和控制部,其进行如下控制:利用多个发送区域中规定的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来使发送部发送第2处理中使用的信号。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提供的发送装置具有:接收部,其接收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所包含的任意一个区域中,由发送装置发送的第1信号;和处理部,其利用多种信息中根据接收部接收到第1信号的区域而确定的信息,进行第2处理。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提供的发送装置具有:接收部,其接收来自发送装置的信号;和控制部,其基于根据接收部接收到信号的区域而确定的无线质量,来控制与发送装置的通信。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提供的发送装置具有:接收部,其接收第1信号,其中,第1信号是利用作为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进行通知的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信号;和处理部,其根据第1信号的接收,进行第1处理;接收部接收利用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而发送的信号,处理部根据利用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信号的接收,进行第2处理。
根据上述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能够高效地进行通信控制。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能够根据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表示的附图和相关联的以下说明而变得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基站的框图。
图4是表示移动台的框图。
图5是表示无线帧的构造例的图。
图6是表示测距区域的第1构造例的图。
图7是表示时隙定义表的第1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时序图(sequence chart)。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另一时序图。
图12是表示时隙定义表的第2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时隙定义表的第3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测距区域的第2构造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测距区域的第3构造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的图。在该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1可以利用发送区域3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装置2可以接收经由发送区域3而发送来的来自发送装置1的信号。发送区域3中包括多个区域。在图1的例子中,包括区域#0~#8这9个区域。
发送装置1通过利用发送区域3中包括的区域#0~#8中的任意一个来发送信号,对接收装置2传递信息。例如,通过预先使无线质量与区域#0~#8对应,能够使由发送装置1测定的无线质量带有发送信号的区域地传递给接收装置2。另外,通过预先使频带尺寸与区域#0~#8对应,能够使从发送装置1向接收装置2的频带请求带有发送信号的区域地传递到接收装置2。其中,对应可以预先静态地决定,也可以由发送装置1或者接收装置2动态地决定。
此时,发送装置1也能够发送在规定的处理中使用的信号,作为通过区域#0~#8中的任意一个来进行发送的信号。例如,在考虑测距处理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可以通过区域#0~#8中的任意一个来发送测距码。换言之,也能够利用用于对第1处理所使用的信号进行发送的发送区域3,将第1处理以外的第2处理用的信息传递给接收装置2。
接收装置2对是通过发送区域3中包括的区域#0~#8中的哪一个来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的信号进行判定。然后,根据判定出的区域,确定从发送装置1传递来的信息。例如,通过预先使无线质量与区域#0~#8对应,能够确定由发送装置1测定出的无线质量,从而控制在发送装置1中应用的调制方式。另外,通过预先使频带尺寸与区域#0~#8对应,能够确定来自发送装置1的频带请求的内容,从而对频带向发送装置1的分配进行控制。
此时,接收装置2还能够利用通过区域#0~#8中的任意一个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其他处理。例如,在接收到测距码的情况下,接收装置2根据测距码的接收结果,能够控制发送装置1的发送功率、发送定时。换言之,经由用于从发送装置1接收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3,还能够从发送装置1接收第1处理以外的第2处理用的信息。
此外,还能够在包含发送装置1的多个发送装置中共享发送区域3。该情况下,作为由发送区域3发送的信号,可以考虑使用能够识别各发送装置的信号。能够识别各发送装置的信号可以预先静态地决定,也可以由接收装置2动态地分配。在通过同一区域发送了多个发送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还能够使接收装置2可以对来自各发送装置的信号加以区别。为了防止发送所使用的区域出现偏差,可以使区域#0~#8与要传递的信息的对应按发送装置而不同。
根据这样的发送装置1,按照要向接收装置2传递的信息选择区域#0~#8中的任意一个,来发送信号。另外,根据接收装置2,基于对来自发送装置1的信号进行接收的区域,来判断从发送装置1传递来的信息。由此,能够从发送装置1向接收装置2高效地传递信息。例如,可抑制所使用的无线资源量,从而提高两装置间的通信的吞吐量。
此外,还可以考虑接收装置2根据报告信息,来通知多个发送区域作为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发送装置1使用被通知的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例如,接收装置2对发送装置1指定的发送区域),发送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而且,发送装置1也可以使用被通知的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发送第2处理中使用的信号(例如与第1信号相同的信号)。与此相对,可以认为接收装置2在利用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接收到信号时,进行第1处理,在利用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接收到信号时,进行第2处理。即,即便是第1处理(例如测距处理)中使用的发送区域,规定的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也能够用于第2处理(例如无线质量的报告、频带请求等)。
接下来,针对将上述的通信方法应用到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的情况,即将发送装置1的发送方法用于移动台、将接收装置2的接收方法用于基站的情况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上述的通信方法也可以用于下行链路,此外,还可以应用在固定无线通信系统等其他种类的通信系统中。
[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构成的图。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基站100以及移动台200、200a、200b。
基站100是能够与移动台200、200a、200b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基站100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100向移动台200、200a、200b的方向的无线链路)来发送目的地为移动台200、200a、200b的数据。而且,基站100通过上行链路(从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的方向的无线链路)来接收移动台200、200a、200b发送的数据。另外,基站100还能够与未图示的上位站(例如无线网络控制装置)、其他的基站进行通信。
移动台200、200a、200b是能够与基站100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装置。移动台200、200a、200b例如是移动电话机。移动台200、200a、200b通过上行链路向基站100发送数据。另外,移动台200、200a、200b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100接收自身地址的数据。
这里,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设成主要在基站100侧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即,基站100控制移动台200、200a、200b的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定时。而且,基站100根据由移动台200、200a、200b测定出的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控制调制方式。另外,基站100基于来自移动台200、200a、200b的频带请求,分配上行无线资源。
其中,基站100与移动台200、200a、200b例如能够按照IEEE802.16的标准进行无线通信。作为通信方式,可考虑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通信方式。
图3是表示基站的框图。基站100具有:天线111、无线接口112、接收处理部113、识别部114、SDU(Service Data Unit)再生部115、网络接口116、包缓冲器(packet buffer)117、PDU生成部118、发送处理部119、存储部120、提取部121、调制方式控制部122、发送控制部123、频带请求管理部124以及调度器(scheduler)125。
天线111是发送/接收共用的天线。天线111将从移动台200、200a、200b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输出给无线接口112。另外,天线111对从无线接口112取得的发送信号进行无线输出。但也可以分别设置发送用天线和接收用天线。
无线接口112进行无线信号处理。即,无线接口112对从天线111取得到的接收信号进行数字基带转换,并将其输出给接收处理部113。另外,将从发送处理部119取得到的数字基带的发送信号转换成进行无线输出的信号,并输出给天线111。为了进行无线信号处理,无线接口112例如具备:功率放大器、频率转换器、带通滤波器(BPF:Band Pass Filter)、A/D(Analog to Digital)转换器、D/A(Digital to Analog)转换器等。
接收处理部113从由无线接口112取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出无线帧中包含的上行子帧,并对其进行解调以及解码。解码处理中包括:解交织(deinterleave)、错误校正、错误检测。解调方式以及解码方式有时使用预先静态地决定的方式,有时也采用顺应性选择的方式。然后,接收处理部113将获得的解码完毕数据输出给识别部114。
识别部114对从接收处理部113取得的解码完毕数据中含有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分离。然后,识别部114将用户数据输出给SDU再生部115。另外,将控制信息中的表示下行无线质量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输出给调制方式控制部122,并且将频带请求向频带请求管理部124输出。而且,将用于发送上行子帧中含有的测距码的区域(测距区域)的信号向提取部121输出。
SDU再生部115从识别部114取得用户数据。然后,从作为无线区间的包形式的PDU(Protocol Data Unit),形式转换成作为与上位站或其他基站的通信区间的包形式的SDU。此时,根据需要,进行包的分割、打包(packing)、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包头、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除去等。然后,SDU再生部115将SDU包输出给网络接口116。
网络接口116是用于与上位站、其他基站进行包通信的通信接口。网络接口116将从SDU再生部115取得的SDU包发送给上位站、其他基站。另外,将从上位站、其他基站接收到的地址为移动台200、200a、200b的SDU包输出给包缓冲器117。
包缓冲器117是对从网络接口116取得的SDU包暂时进行保持的缓冲存储器。在包缓冲器117中,SDU包根据目的地地址、连接(connection)ID而被分类。而且,包缓冲器117根据来自调度器125的指示,将所保持的SDU包依次输出给PDU生成部118。
PDU生成部118从包缓冲器117取得SDU包,并且从调度器125取得各种控制信息。PDU生成部118在按照SDU包以及控制信息被恰当地配置到无线帧中的方式进行控制的同时,将SDU包转换成PDU包。此时,根据需要,进行MAC包头或CRC的附加、包的分割或打包等。然后,PDU生成部118将PDU包以及控制信息输出给发送处理部119。
发送处理部119从PDU生成部118取得PDU形式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对其进行编码以及调制,生成无线帧。编码处理中包括错误检测用奇偶校验的负载、错误校正编码、交织。作为编码方式,例如采用卷积编码或Turbo编码。作为调制方式,例如采用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或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调制方式由调度器125控制。然后,发送处理部119将无线帧的发送信号输出给无线接口112。
存储部120存储对测距区域中包括的区域(时隙)与其意义的对应关系进行表示的信息。表示对应关系的信息可以预先静态地定义,也可以动态生成并被更新。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时隙与表示下行无线质量的CQI对应。而且,存储部120还存储对移动台200、200a、200b与被分配的测距码的对应关系进行表示的信息。测距码的分配可以静态也可以动态进行。
提取部121从识别部114取得测距区域的信号,提取出移动台200、200a、200b发送的测距码。此时,参照存储部120中储存的信息,来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并且确定与测距码的发送中使用的时隙对应的意义。然后,提取部121根据该意义,将确定出的移动台以及意义通知给调制方式控制部122或者频带请求管理部124。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将移动台以及CQI通知给调制方式控制部122。另外,提取部121确定测距码的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并将其通知给发送控制部123。
调制方式控制部122根据从识别部114或者提取部121取得的CQI,来决定地址为移动台200、200a、200b的用户数据的调制方式。为了恰当地决定调制方式,调制方式控制部122例如预先保持有对下行无线质量与能够使用的调制方式的对应关系进行表示的信息。然后,调制方式控制部122将适用于各移动台的调制方式通知该调度器125。
发送控制部123将由提取部121通知的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与优选的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进行比较,生成使移动台200、200a、200b变更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定时的控制信息。例如,在来自移动台200的接收功率电平比优选的电平低的情况下,生成使移动台200提高发送功率的控制信息。然后,发送控制部123将生成的控制信息输出给调度器125。
频带请求管理部124对上行无线资源向移动台200、200a、200b的分配进行管理。频带请求管理部124当从识别部114(或者提取部121)取得了频带请求时,确定被请求的无线资源的尺寸(例如字节数),并将其分配给请求源。然后,频带请求管理部124将上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状况通知给调度器125。
调度器125对下行无线资源的分配进行管理。调度器125确认包缓冲器117所保持的等待发送的SDU包,进行向无线帧中包括的下行子帧的分配。而且,调度器125生成下行子帧以及上行子帧的分配信息。另外,调度器125将各种控制信息输出给PDU生成部118。
图4是表示移动台的框图。移动台200具有:天线211、无线接口212、接收处理部213、识别部214、SDU再生部215、数据处理部216、发送数据缓冲器217、PDU生成部218、发送处理部219、存储部220、测定部221、决定部222以及频带管理部223。其中,移动台200a、200b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模块构成来实现。
这里,天线211、无线接口212、接收处理部213、识别部214、SDU再生部215、PDU生成部218以及发送处理部219的功能分别与上述基站100的天线111、无线接口112、接收处理部113、识别部114、SDU再生部115、PDU生成部118以及发送处理部119相同。
数据处理部216利用从SDU再生部215取得的SDU包,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部216中,例如执行用于进行声音再生、图像显示等的各种应用程序。而且,数据处理部216根据需要生成SDU包,并将其输出给发送数据缓冲器217。
发送数据缓冲器217是对从数据处理部216取得的SDU包暂时进行保持的缓冲存储器。发送数据缓冲器217根据来自频带管理部223的指示,将所保持的SDU包依次PDU输出给生成部218。
存储部220存储对测距区域中包括的时隙与其意义的对应关系进行表示的信息。该信息与基站100的存储部120存储的信息相同。表示对应关系的信息可以预先静态地定义,也可以从基站100接收。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时隙与表示下行无线质量的CQI对应。
测定部221从接收处理部213取得前同步码(preamble)信号,对下行无线质量进行测定。作为无线质量的指标,例如可以考虑使用CIN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然后,测定部221将测定结果映射(mapping)成CQI,并通知给决定部222以及频带管理部223。
决定部222参照存储部220中储存的信息,决定利用测距区域中包含的哪个时隙来发送测距码。时隙的决定基于由测定部221通知的CQI、或者发送数据缓冲器217保持的等待发送的SDU包的量来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根据下行无线质量的CQI来选择时隙。另外,决定部222从识别部214取得对分配给自身台的测距码、要发送的定时进行表示的控制信息。然后,决定部222对频带管理部223请求测距码的发送。
频带管理部223从识别部214取得对分配给移动台200的上行无线资源进行表示的控制信息,对PDU包及控制信息的无线帧的映射进行控制。另外,频带管理部223确认发送数据缓冲器217所保持的等待发送的SDU包,生成表示频带请求的控制信息,并将其输出给PDU生成部218。
而且,频带管理部223对将由测定部221获得的CQI向基站100报告的处理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在与测距处理一并进行CQI的报告的情况下,根据来自决定部222的委托对发送处理部219指示测距码的发送。在与测距处理独立地进行CQI的报告的情况下,将表示从测定部221取得的CQI的控制信息输出给PDU生成部218。此外,如后所述,也可以与测距处理一并进行频带请求。
图5是表示无线帧的构造例的图。图5所示的无线帧被用在基站100与移动台200、200a、200b之间的无线通信中。横轴表示时间方向,纵轴表示频率方向。时间方向的最小单位是码元(symbol),频率方向的最小单位是子频带。在该例子中,作为上行与下行的多路复用方式,采用了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无线帧在前半部分包括下行(DL:DownLink)子帧,在后半部分包括上行(UL:UpLink)子帧。
下行子帧中包括:前同步码、FCH(Frame Control Header)、DL-MAP、UL-MAP以及DL脉冲串(DownLink Burst)。前同步码包括用于对无线帧的前端进行识别的已知信号。FCH是用于识别DL-MAP的信息。DL-MAP表示下行子帧的资源的分配状态。UL-MAP表示上行子帧的资源的分配状态。利用DL脉冲串,能够发送地址为移动台200、200a、200b的用户数据、控制信息。
上行子帧中包括测距区域、反馈信道(Fast Feedback Channel)以及UL脉冲串(UpLink Burst)。通过测距区域,可以发送测距码。通过反馈信道,可以发送移动台200、200a、200b对基站100进行反馈的控制信息(例如CQI)。通过UL脉冲串,可以发送用户数据、控制信息。其中,测距区域、反馈信道可以按每帧设定,也可以按每隔数帧设定。
测距的种类有: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连接时进行的初始测距、和随后进行的定期测距等。在测距区域中,可以知晓按每个测距类别而能够使用的区域,也可以设置多个测距类别能够共用的区域。
图6是表示测距区域的第1构造例的图。在该例子中,测距区域含有时隙#0~#15这16个时隙。各时隙是由N1码元(例如2个码元)和N2子频带(例如1个子频带)确定的无线资源。基站100能够任意设定测距区域中设置的时隙数、各时隙的码元数以及子频带数。
移动台200、200a、200b能够从时隙#0~#15中选择任意一个,发送分配给自身的测距码。作为测距码,例如使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即,可以将多个移动台的测距码在一个时隙中码分多址来进行发送。另外,在时隙中也可以含有测距码以外的其他信号并对其进行发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定期测距用的区域内设有图6所示那样的时隙。以下,考虑与定期测距一并将各种控制信息从移动台200、200a、200b传递给基站100的情况。但也能够使用其他测距类别用的区域来传递各种控制信息。
图7是表示时隙定义表的第1数据结构例的图。时隙定义表120a被保存在基站100的存储部120中。而且,与时隙定义表120a同样的表还被保存在移动台200的存储部220中。时隙定义表120a中设置有时隙编号以及CQI的项目。
时隙编号的项目中设定有对测距区域内设置的时隙进行识别的编号。在CQI的项目中设定有与下行无线质量的测定结果对应的4比特的比特列。该比特列可以是直接表现了测定结果的数据(例如“0000”=-10dB、“0001”=-8dB、......、“1111”=+20dB),也可以是对根据测定结果决定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表示的数据。在该例子中,“0000”与时隙#0对应,“1111”与时隙#15对应。不过,时隙编号与CQI的对应可以任意设定。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的流程图。这里,考虑为了定期测距,移动台200对基站100发送测距码的情况。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8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1]接收处理部213提取出从基站100接收到的无线帧的前同步码。测定部221根据前同步码信号来测定下行无线质量,并决定与测定结果对应的CQI。
[步骤S12]决定部222参照存储部220中保存的信息(例如与上述的时隙定义表120a相同的表),确定与在步骤S11中决定的CQI对应的时隙编号。将确定出的编号的时隙决定为对测距码进行发送的时隙。
[步骤S13]频带管理部223待机至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定期测距的定时例如由从基站100接收的控制信息预先指定。如果成为自身的定期测距的定时,则频带管理部223参照UL-MAP,对在上行子帧中设置有定期测距用的测距区域进行确认。
[步骤S14]发送处理部219在由步骤S12决定的时隙中,发送测距码。能够使用的测距码例如由从基站100接收的控制信息预先指定。
这样,移动台200定期向基站100发送测距码,进行发送功率、发送定时的调整。此时,移动台200通过选择发送所使用的时隙,能够向基站100报告下行无线质量。另外,在上述步骤S12中,选择了与步骤S11的测定结果对应的时隙,但也可以选择和与上次报告的测定结果的差量对应的时隙。例如,在上次报告的CQI为“0101(5)”,这次报告的CQI为“1000(8)”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与差量“3”对应的时隙。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处理的流程图。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9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21]识别部114提取出上行子帧的测距区域。按定期测距用的区域中设置的每个时隙,执行以下的步骤S22~S26的处理。
[步骤S22]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测距码的分配信息,尝试着检测对移动台200、200a、200b分配的测距码。
[步骤S23]提取部121判断是否检测到测距码。在至少能够检测到一个测距码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24。在无法检测测距码的情况下,进行接下来的时隙处理。另外,存在着在一个时隙中检测出多个测距码的情况。该情况下,按每个测距码来执行以下的步骤S24~26的处理。
[步骤S24]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测距码的分配信息,来确定检测出的测距码的发送源的移动台。
[步骤S25]提取部121根据测距码,测定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发送控制部123将测定出的接收功率电平及接收定时、与基站100优选的接收功率电平及接收定时进行比较。然后,决定在步骤S24中确定出的移动台的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定时的调整量。
[步骤S26]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时隙定义表120a,确定与检测出测距码的时隙对应的CQI。调制方式控制部122根据CQI,决定在步骤S24中确定出的移动台所适用的调制方式。另外,也可以将确定出的CQI用于其他用途。
[步骤S27]发送控制部123将包括在步骤S25中决定出的发送功率、发送定时的调整量的控制信息,作为针对测距码的响应(RNG-RSP:Ranging Response)而进行发送。测距响应例如以从接收到测距码的无线帧开始经过规定帧数后的定时进行发送。
这样,基站100使移动台200、200a、200b定期发送测距码,来调整发送功率、发送定时。此时,基站100通过确定在测距码的发送中使用的时隙,可以知晓下行无线质量。其中,在时隙编号表示了与上次报告的下行无线质量的差量的情况下,在步骤S26中还考虑上次的CQI,来确定这次的CQI。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时序图。这里,考虑基站100与移动台200之间的通信。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0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31]基站100对移动台200分配码#1来作为测距码,并通知给移动台200。测距码的通知可以与定期测距的定时的通知一并进行,也可以独自进行。基站100可以随后变更分配的测距码、定期测距的定时。
[步骤S32]移动台200根据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例如前同步码信号),来测定下行无线质量。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0101(5)”。
[步骤S33]如果成为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5(与CQI=“0101”对应的时隙)发送被分配给自身的码#1。
[步骤S34]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5知晓CQI=“0101”。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步骤S35]与步骤S32同样,移动台200基于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测定下行无线质量。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1000(8)”。
[步骤S36]如果成为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8(与CQI=“1000”对应的时隙)发送分配给自身的码#1。
[步骤S37]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8知晓CQI=“1000”。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这样,移动台200能够将CQI与定期测距一并向基站100报告。其中,定期测距的周期可以预先静态地决定,也可以根据移动台200、200a、200b的移动状况等而动态地决定。另外,还可以按每个移动台而不同。周期例如可设为1000ms(毫秒)或100ms。另外,也能够以与定期测距的周期不同的周期报告CQI。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另一时序图。与图10的情况相同,考虑基站100与移动台200之间的通信。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1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41]基站100对移动台200分配码#1来作为测距码,并通知给移动台200。
[步骤S42]移动台200根据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例如前同步码信号),对下行无线质量进行测定。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0101(5)”。
[步骤S43]如果成为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5(与CQI=“0101”对应的时隙)发送分配给自身的码#1。
[步骤S44]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5知晓CQI=“0101”。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步骤S45]与步骤S42同样,移动台200根据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对下行无线质量进行测定。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0110(6)”。
[步骤S46]移动台200利用反馈信道内的CQI用信道(CQICH),将在步骤S45中决定的CQI通知给基站100。CQICH中例如设置有4个3码元×1子频带的时隙。移动台200使用CQICH的任意一个时隙。基站100接收CQICH,知晓CQI=“0110”。
[步骤S47]与步骤S42、S45同样,移动台200基于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对下行无线质量进行测定。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1000(8)”。
[步骤S48]如果成为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8(与CQI=“1000”对应的时隙)发送分配给自身的码#1。
[步骤S49]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8知晓CQI=“1000”。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这样,移动台200可以并用利用了测距区域的CQI的报告、和利用了反馈信道的CQI的报告。即,即使在定期测距以外的定时,也可以使用反馈信道对CQI进行报告。在图11的例子中,交替进行使用了测距区域的报告与使用了反馈信道的报告。这对于无线质量的变动大、想要以短周期报告CQI的情况特别有效。另外,在基站100利用反馈信道报告CQI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测距处理。因此,可抑制因CQI被以短周期报告而引起的基站100的处理负担。
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在定期测距之际,一并将下行无线质量从移动台200、200a、200b传递给基站100。由于下行无线质量可以根据测距码的发送所使用的时隙确定,所以能够节约用于传递下行无线质量的无线资源。从而,能够高效进行下行无线质量的报告,能够提高从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的数据发送的吞吐量。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在定期测距之际一并进行频带请求。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可以由与图2相同的系统构成实现。而且,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站及移动台可以通过与图3、4相同的模块构成实现。以下,利用与图2~4相同的附图标记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时隙定义表的第2数据结构例的图。时隙定义表120b被保存在基站100的存储部120中。而且,与时隙定义表120b同样的表还被保存在移动台200的存储部220中。时隙定义表120b中设置有时隙编号以及请求尺寸的项目。
时隙编号的项目中设定有对测距区域内设置的时隙进行识别的编号。请求尺寸的项目中设定有对被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大小进行表示的数值(例如字节数)。或者,也可以是对在请求源的移动台中等待发送的SDU包的数据量、包个数进行表示的数值。在该例子中,“100字节”与时隙#1对应,“1500字节”与时隙#15对应。时隙#0意味着没有频带请求。不过,可任意地设定时隙编号与请求尺寸的对应。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的流程图。这里,考虑为了定期测距,移动台200对基站100发送测距码的情况。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3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51]决定部222对发送数据缓冲器217所保持的等待发送的SDU包进行确认。在等待发送的SDU包有1个以上的情况下,确认其数据总量。
[步骤S52]决定部222根据在步骤S51中确认出的SDU包的数据总量,决定向基站100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例如字节数)。在未请求上行无线资源的情况下,请求尺寸=0。当决定请求尺寸时,还考虑在PDU生成时赋予的包头的大小等。
[步骤S53]决定部222参照存储部220中保存的信息(例如与上述的时隙定义表120b同样的表),对与在步骤S52中决定的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编号进行确定。在未请求上行无线资源的情况下,确定与请求尺寸=0对应的时隙编号。将确定出的编号的时隙决定为对测距码进行发送的时隙。
[步骤S54]频带管理部223待机至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如果成为自身的定期测距的定时,则频带管理部223参照UL-MAP,对上行子帧中设置了定期测距用的测距区域的情况进行确认。
[步骤S55]发送处理部219在由步骤S53决定的时隙中发送测距码。能够使用的测距码例如由从基站100接收的控制信息预先指定。
这样,移动台200定期向基站100发送测距码,进行发送功率、发送定时的调整。此时,移动台200通过选择发送所使用的时隙,能够传递所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另外,在上述步骤S53中选择了与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但也可以选择与和上次请求的尺寸的差量对应的时隙。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处理的流程图。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4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61]识别部114提取出上行子帧的测距区域。按定期测距用的区域中设置的每个时隙,执行以下的步骤S62~S66的处理。
[步骤S62]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测距码的分配信息,尝试检测对移动台200、200a、200b分配的测距码。
[步骤S63]提取部121判断是否能够检测到测距码。在能够检测到至少一个测距码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64。在无法检测测距码的情况下,进行下一个时隙处理。
[步骤S64]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测距码的分配信息,对检测出的测距码的发送源的移动台进行确定。
[步骤S65]提取部121根据测距码,测定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发送控制部123根据测定出的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决定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定时的调整量。
[步骤S66]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时隙定义表120b,对与检测出测距码的时隙对应的上行无线资源的请求尺寸进行确定。
[步骤S67]频带请求管理部124根据在步骤S66中确定出的请求尺寸,对在步骤S64中确定的各移动台分配UL脉冲串的无线资源。其中,在请求尺寸=0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分配。另外,还可以考虑从多个移动台调整了频带请求的结果是,分配比请求的尺寸小的无线资源的情况、分配下一次之后的无线帧的资源的情况。
[步骤S68]发送控制部123将包括在步骤S65中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定时的调整量的控制信息,作为测距响应(RNG-RSP)而进行发送。这样,基站100使移动台200、200a、200b定期发送测距码,来调整发送功率、发送定时。此时,基站100通过确定测距码的发送所使用的时隙,可以知晓移动台200、200a、200b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另外,在时隙编号表示了与上次的请求尺寸的差量的情况下,在步骤S66中还考虑上次的请求尺寸,来确定这次的请求尺寸。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时序图。这里,考虑基站100与移动台200之间的通信。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5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71]基站100对移动台200分配码#1来作为测距码,并将其通知给移动台200。
[步骤S72]移动台200检测上行发送数据,决定对基站100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这里,决定为请求尺寸=“1500字节”。
[步骤S73]如果成为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15(与请求尺寸=“1500字节”对应的时隙)发送分配给自身的码#1。
[步骤S74]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15知晓请求尺寸=“1500字节”,将UL脉冲串的无线资源分配给移动台200。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步骤S75]移动台200使用被基站100分配的上行无线资源,发送在步骤S72中检测出的数据。例如,可以参照下行子帧的UL-MAP来知晓上行无线资源被分配的情况。
[步骤S76]与步骤S72同样,移动台200检测上行发送数据,决定对基站100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这里,决定为请求尺寸=“600字节”。
[步骤S77]如果成为下一个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6(与请求尺寸=“600字节”对应的时隙)发送分配给自身的码#1。
[步骤S78]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6知晓请求尺寸=“600字节”,将UL脉冲串的无线资源分配给移动台200。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步骤S79]移动台200利用被基站100分配的上行无线资源,发送在步骤S76中检测出的数据。
这样,移动台200能够与定期测距一并,对基站100进行频带请求。其中,定期测距的周期可以预先静态地决定,也可以根据移动台200、200a、200b的移动状况等动态地决定。另外,还可以按每个移动台而不同。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在定期测距之际一并从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进行频带请求。由于请求尺寸能够根据测距码的发送所使用的时隙确定,所以能够节约无线资源。从而,能够高效进行频带请求,能够提高从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发送数据的吞吐量。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能够利用测距区域进行下行无线质量的报告以及频带请求双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由与图2同样的系统构成实现。而且,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站及移动台能够由与图3、4相同的模块构成实现。以下,利用与图2~4相同的附图标记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移动台200、200a、200b能够利用定期测距的定时的测距区域,来反馈无线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定期测距的定时以外的测距区域,来进行频带请求。基站100的存储部120中例如存储有上述的时隙定义表120a、120b。在移动台200、200a、200b中也存储有同样的表。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与图8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台处理(报告CQI的处理)并行执行。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6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81]决定部222对发送数据缓冲器217所保持的等待发送的SDU包进行确认。在等待发送的SDU包有1个以上的情况下,确认其数据总量。
[步骤S82]决定部222根据在步骤S81中确认的SDU包的数据总量,决定向基站100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
[步骤S83]决定部222参照存储部220中保存的信息,确定与在步骤S82中决定的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编号。将确定出的编号的时隙决定为对测距码进行发送的时隙。
[步骤S84]频带管理部223待机至下一个测距区域的定时。频带管理部223参照UL-MAP,对上行子帧中设置了测距区域的情况进行确认。
[步骤S85]频带管理部223判断当前的定时是否是自身的定期测距的定时。在是定期测距的定时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84。在是此外的定时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86。
[步骤S86]发送处理部219在由步骤S83决定的时隙中,发送测距码。
这样,移动台200通过在定期测距之际选择与CQI对应的时隙,能够向基站100报告CQI。另一方面,通过在定期测距以外的定时选择与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能够对基站100进行频带请求。
此外,在没有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以与请求尺寸=0对应的时隙发送测距码,也可以不发送测距码。意味着频带请求的测距码可以仅在具备基站100所指定的条件的定时发送,也可以在除了定期测距以外的任意定时发送。定期测距的定时可以是所有移动台共用,也可以按每个移动台而不同。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处理的流程图。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7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91]识别部114提取出上行子帧的测距区域。按在测距区域中设置的每个时隙,执行以下的步骤S92~S98的处理。
[步骤S92]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测距码的分配信息,尝试检测对移动台200、200a、200b分配的测距码。
[步骤S93]提取部121判断是否能够检测到测距码。在能够检测到至少一个测距码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94。在无法检测测距码的情况下,进行下一个时隙处理。
[步骤S94]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测距码的分配信息,确定检测出的测距码的发送源的移动台。
[步骤S95]提取部121判断当前的定时是否是在步骤S94中确定的移动台的定期测距的定时。在是定期测距的定时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96。在是此外的定时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98。
[步骤S96]提取部121根据测距码,测定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发送控制部123根据测定出的接收功率电平以及接收定时,决定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定时的调整量。
[步骤S97]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时隙定义表120a,确定与检测出测距码的时隙对应的CQI。调制方式控制部122根据CQI来决定调制方式。
[步骤S98]提取部121参照存储部120中保存的时隙定义表120b,确定与检测出测距码的时隙对应的上行无线资源的请求尺寸。
[步骤S99]发送控制部123将包括在步骤S96中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定时的调整量的控制信息,作为测距响应(RNG-RSP)而进行发送。另外,频带请求管理部124根据在步骤S98中确定的请求尺寸,分配UL脉冲串的无线资源。
这样,当检测到测距码时,基站100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和时隙编号。然后,在对于发送源的移动台而言是定期测距的定时的情况下,解释成时隙编号意味着CQI,并且进行测距处理。另一方面,在对于发送源的移动台而言不是定期测距的定时的情况下,解释为时隙编号意味着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然后分配UL脉冲串。另外,还可以在定期测距以外的定时也进行测距处理。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消息的流向的时序图。在该例子中,定期测距用的区域在2个帧中设定有一个,移动台200对10个帧进行1次定期测距。即,移动台200以对5个定期测距用的区域实施1次的比例来进行定期测距。以下,按照步骤编号对图18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01]基站100对移动台200分配码#1来作为测距码,并通知给移动台200。其中,10个帧周期的定期测距的定时也被从基站100通知给移动台200。
[步骤S102]移动台200根据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对下行无线质量进行测定。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0101(5)”。
[步骤S103]如果成为下一个自身的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5(与CQI=“0101”对应的时隙)发送被分配的码#1。
[步骤S104]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5知晓CQI=“0101”。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步骤S105]移动台200检测上行发送数据,决定对基站100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这里,决定为请求尺寸=“800字节”。
[步骤S106]当设置有定期测距用的区域的定时中自身不进行定期测距的定时到来时,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8(与请求尺寸=“800字节”对应的时隙)发送被分配的码#1。
[步骤S107]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并且根据时隙#8知晓请求尺寸=“800字节”,对UL脉冲串的无线资源进行分配。移动台200利用被基站100分配的上行无线资源,发送在步骤S105中检测出的数据。
[步骤S108]与步骤S102同样,移动台200根据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对下行无线质量进行测定。这里,根据测定结果决定为CQI=“1000(8)”。
[步骤S109]如果成为下一个自身的定期测距的定时,则移动台200以测距区域内的时隙#8(与CQI=“1000”对应的时隙)发送被分配的码#1。
[步骤S110]基站100根据码#1确定发送源的移动台200,进行测距响应。而且,基站100根据时隙#8知晓CQI=“1000”。移动台200按照来自基站100的测距响应,对发送功率、发送定时进行调整。
这样,移动台200在自身的定期测距的定时选择与CQI对应的时隙,在此外的定时选择与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然后发送测距码。基站100根据定期设置的测距区域中的哪个定时是测距区域,来解释时隙编号的意义。
另外,也可以将报告下行无线质量的定时与进行频带请求的定时颠倒。即,也可以在定期测距的定时选择与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在此外的定时选择与下行无线质量对应的时隙。这在上行发送数据持续产生的情况、下行无线质量的变动小而可以不定期报告的情况等下尤其有效。此外,也可以根据通信状况来动态决定在定期测距的定时进行下行无线质量的报告与频带请求的哪一个。
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能够使用测距区域,从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报告下行无线质量,而且能够传递所请求的上行无线资源的尺寸。由此,能够节约无线资源。从而,能够高效进行频带请求,能够提高从移动台200、200a、200b向基站100的数据发送的吞吐量。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4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按每个移动台改变时隙编号与CQI(或者请求尺寸)的对应关系。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可以通过与图2同样的系统构成实现。而且,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站及移动台可以由与图3、4同样的模块构成实现。
图19是表示时隙定义表的第3数据结构例的图。时隙定义表组120c被保存在基站100的存储部120中。与时隙定义表组120c同样的表组还被保存在移动台200的存储部220中。时隙定义表组120c中包含的各表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时隙定义表120a相同。不过,在各表中设定了偏移量(offset)。即,时隙编号与CQI的对应关系按每个表而不同。
在该例子中,定义了16种对应关系。例如,在偏移量=0的表中,CQI=“0000”与时隙#0对应,CQI=“0001”与时隙#1对应。在偏移量=1的表中,CQI=“1111”与时隙#0对应,CQI=“0000”与时隙#1对应。在偏移量=15的表中,CQI=“0001”与时隙#0对应,CQI=“0010”与时隙#1对应。
在各移动台中应用任意一个偏移量(0~15)。移动台200、200a、200b参照与自身中应用的偏移量对应的表,能够决定测距码的发送所使用的时隙。基站100参照与发送源的移动台中应用的偏移量对应的表,能够确定被通知的CQI。其中,移动台200、200a、200b中应用的偏移量可以根据测距码的识别编号、连接ID等其他信息来决定,也可以由基站100任意选择并通知给移动台200、200a、200b。
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可获得与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使用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使时隙的使用率平滑化。其结果,会减少在各时隙中被多路复用的测距码数,提高基站100中的测距码的检测精度。另外,在图19中表示了时隙编号与CQI的对应关系的例子,但是时隙编号与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的对应关系也同样可以定义多种。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5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CQI、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对应的多个时隙被分散配置在多个无线帧中。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可通过与图2同样的系统构成实现。而且,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站及移动台可以由与图3、4同样的模块构成实现。
图20是表示测距区域的第2构造例的图。在该例子中,与CQI、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对应的16个时隙(时隙#0~#15)被分散配置在4个无线帧中。即,在第1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0~#3。在第2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4~#7。在第3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8~#11。在第4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12~#15。
图21是表示测距区域的第3构造例的图。在该例子中,与CQI、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对应的64个时隙(时隙#0~#63)被分散配置在4个无线帧中。即,在第1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0~#15。在第2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16~#31。在第3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32~#47。在第4无线帧的测距区域中配置有时隙#48~#63。
另外,虽然在图20、21的例子中,将测距区域中设置的时隙数在所有的无线帧中设为相同,但时隙数也可以按无线帧而不同。而且,虽然在图20、21的例子中,对连续的4个无线帧分别配置了时隙,但也可以在之间插入未被配置时隙的无线帧。时隙的配置方法可以预先静态地决定,也可以动态地变更。在后者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考虑由4个帧形成一个超级帧(super frame),利用各超级帧的前端帧来发送对时隙的配置方法进行定义的控制信息。
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获得与第1~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通过使用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更恰当通信控制。例如,通过将时隙分散配置到多个无线帧中,可以为了上行数据发送而分配更多的上行无线资源。另外,通过增加与CQI、频带请求的请求尺寸对应的时隙数(例如从16个增加到64个),能够将精度更高的信息从移动台200、200a、200b通知给基站,能够实现精细的通信控制。
上面简单地表示了本发明的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还能够进一步实施多种变形、变更,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准确构成以及应用例,与之对应的所有变形例以及等同物都视为由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1-发送装置;2-接收装置;3-发送区域。

Claims (20)

1.一种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选择部,其选择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所包含的任意一个区域;和
发送部,其使用被上述选择部选择出的区域来发送上述第1信号,
上述选择部根据能够向上述第1信号的发送对象传递的多种信息中要传递的信息的种类,进行上述选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种信息是在对分配给上述发送装置的频带进行控制的第2处理中使用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种信息是在对应用于上述发送装置的调制方式进行控制的第2处理中使用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处理是对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定时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信号是能够识别上述发送装置的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部根据上述发送装置的识别信息,判断上述要传递的信息的种类与上述发送区域中包含的区域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部从上述发送区域中包含的区域、以及属于与上述发送区域所属的帧不同的帧的其他发送区域所包含的区域中,选择发送上述第1信号的区域。
8.一种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测定部,其测定无线质量;
选择部,其根据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上述无线质量来选择任意一个发送区域;以及
发送部,其利用被上述选择部选择出的发送区域来发送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是能够识别上述发送装置的信号。
10.一种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送部,其根据报告信息,利用作为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而被通知的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来发送在上述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和
控制部,其进行如下控制:利用上述多个发送区域中上述规定的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来使上述发送部发送第2处理中使用的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处理包括:对分配给上述发送装置的频带进行控制的处理、以及对应用于上述发送装置的调制方式进行控制的处理中的至少一方处理。
12.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所包含的任意一个区域中由发送装置发送的上述第1信号;和
处理部,其利用多个信息中根据上述接收部接收到上述第1信号的区域而确定的信息,来进行第2处理。
13.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来自发送装置的信号;和
控制部,其基于根据上述接收部接收到信号的区域而确定的无线质量,来控制与上述发送装置的通信。
14.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第1信号,其中,所述第1信号是利用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信号,该多个发送区域是作为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而通知的区域;和
处理部,其响应上述第1信号的接收来进行上述第1处理,
上述接收部接收利用上述多个发送区域中的上述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信号,
上述处理部响应利用上述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信号的接收,来进行第2处理。
15.一种发送装置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所包含的多个区域中,选择与能够向上述第1信号的发送对象传递的多种信息中要传递的信息的种类对应的区域,
利用所选择的区域来发送上述第1信号。
16.一种发送装置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无线质量进行测定,
利用根据测定出的上述无线质量而选择的发送区域,来发送信号。
17.一种发送装置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报告信息,利用作为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而被通知的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来发送上述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
利用上述多个发送区域中上述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来发送第2处理中使用的信号。
18.一种接收装置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在第1处理中使用的第1信号的发送区域所包含的任意一个区域中由发送装置发送的上述第1信号,
利用多个信息中根据接收到上述第1信号的区域而确定的信息,来进行第2处理。
19.一种接收装置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来自发送装置的信号,
基于根据接收到来自上述发送装置的信号的区域而确定的无线质量,控制与上述发送装置的通信。
20.一种接收装置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利用多个发送区域中的规定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第1信号,并且接收利用上述多个发送区域中的上述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而发送的信号,该多个发送区域是作为第1处理中使用的信号的发送区域而通知的区域,
响应上述第1信号的接收来进行上述第1处理,响应利用上述规定发送区域以外的发送区域而被发送的信号的接收来进行第2处理。
CN2008801315266A 2008-10-15 2008-10-15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Pending CN1021777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68680 WO2010044156A1 (ja) 2008-10-15 2008-10-15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7762A true CN102177762A (zh) 2011-09-07

Family

ID=42106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15266A Pending CN102177762A (zh) 2008-10-15 2008-10-15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44461B2 (zh)
JP (1) JP5375832B2 (zh)
CN (1) CN102177762A (zh)
WO (1) WO20100441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3457A (zh) * 2014-12-29 2017-08-29 索尼公司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N113206722A (zh) * 2020-01-31 2021-08-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84019B1 (ko) * 2009-06-16 2012-09-18 삼성탈레스 주식회사 레인징 부호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JP6527642B2 (ja) * 2016-07-27 2019-06-0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無線装置、及び基地局無線装置
CN110708750B (zh) * 2018-07-09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调整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229002B2 (en) * 2019-09-05 2022-01-18 Apple Inc. Ranging with a mobile cellular device
WO2022077169A1 (en) * 2020-10-12 2022-04-21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ging-based ser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47C (zh) * 2000-07-01 2004-02-25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一种外环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KR100566274B1 (ko) 2003-11-20 2006-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 부반송파 할당 장치 및방법
KR100933131B1 (ko) * 2005-01-08 2009-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슬럿 할당시스템 및 방법
US9143288B2 (en) 2006-07-24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51409A1 (en) 2006-08-08 2009-04-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JP4705985B2 (ja) * 2006-08-29 2011-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チャネル送信方法
JP4818081B2 (ja) * 2006-11-30 2011-11-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割当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
KR100928679B1 (ko) * 2007-01-02 2009-11-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장치 및 방법
JP5206921B2 (ja) 2007-03-16 2013-06-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割当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563417B2 (ja) * 2007-03-20 2010-10-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107428B2 (en) * 2007-12-06 2012-01-31 Ntt Docomo, Inc. Method of ranging signal design and transmission for MIMO-OFDMA initial ranging proces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3457A (zh) * 2014-12-29 2017-08-29 索尼公司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US11394920B2 (en) 2014-12-29 2022-07-19 Sony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13206722A (zh) * 2020-01-31 2021-08-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75832B2 (ja) 2013-12-25
US20110195736A1 (en) 2011-08-11
WO2010044156A1 (ja) 2010-04-22
JPWO2010044156A1 (ja) 2012-03-08
US8744461B2 (en) 2014-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2931B2 (e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01978630B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CN101529958B (zh) 基站以及移动台
CN1773888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调度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82465B (zh) 用于无线网络的反馈和链路自适应技术
CN1868227B (zh) 信令方法、系统、基站以及移动台
CN102177762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1366223B (zh) 用于改进的链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CN103002579B (zh)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2611666B (zh) 外环链路自适应实现方法及装置
CA2397897A1 (en) Multi-carrier arrangement for high speed data
US8655269B2 (e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radio relay transmission function
US20070025459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ser data in a multi-carrie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receiver
US7366543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channels,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the channel allocating method
CN100414842C (zh) 发射设备和自动增益控制方法
CN11063750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竞争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EP1998585A1 (en)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radio channel state report method
CN103460632B (zh) 一种用于实现链路自适应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1111083B (zh) 信道质量指数反馈方法
CN101291171A (zh) 信道质量指数反馈方法
CN100479589C (zh) 无线通讯系统及对应的数据转发方法
US20070025458A1 (en) Transmitter for transmitting user data in a multi-carrie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orresponding method
CN101345906B (zh) 高速分组接入系统的无线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9219066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1990303B (zh) 对下行amc与mimo模式进行联合调整的方法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