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0206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0206A
CN101960206A CN2009801065405A CN200980106540A CN101960206A CN 101960206 A CN101960206 A CN 101960206A CN 2009801065405 A CN2009801065405 A CN 2009801065405A CN 200980106540 A CN200980106540 A CN 200980106540A CN 101960206 A CN101960206 A CN 101960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s
light source
hold assembly
lighting devic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65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0206B (zh
Inventor
山本香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60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0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2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包括出射光的光出射部(15z),并且包括:光源(17);和配置在与光源(17)相比更靠近光出射部(15z)一侧的光学部件(15b),光学部件(15b)由一对夹持部件夹持,夹持部件包括:从光源(17)一侧夹持光学部件(15b)的第一夹持部件(15a);和从与光源(17)一侧相反的一侧夹持光学部件(15b)的第二夹持部件(16),在光学部件(15b)与第一夹持部件(15a)之间、或者光学部件(15b)与第二夹持部件(16)之间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缓冲部件(70),缓冲部件(70)的与光学部件(15b)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凹凸面。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电视机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另外设置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这样的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有多个线状光源和配置在该线状光源的光出射侧的扩散片(光学部件)的结构的背光源装置是公知的(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7-279437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底座、配置在底座内侧的反射片和配置在反射片的光出射侧的扩散片,使反射片的扩散片配置部的表面形状粗糙化,减少与扩散片的摩擦阻力。由此,即使在扩散片由于装置内产生的热而膨胀的情况下,扩散片在扩散片配置部上自由地滑动,因此,扩散片不会弯曲而蓄积力。
通过这样的对反射片的粗糙化,确实能够减少与扩散片的摩擦阻力。但是,反射片与扩散片的摩擦阻力原本并不大,因此,对产生弯曲的影响也小。
另一方面,扩散片等光学部件容易弯曲是事实,根据其安装方式、即接触部分的摩擦阻力会产生大的弯曲也是事实。另外,在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利用某些部件来夹持并安装扩散片等光学部件时,当单纯地使各部件间的摩擦阻力降低时,在夹持部件间会发生摇晃,发生位置偏移,此外,也会产生出现冲击声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是在光源的光出射侧配置有光学部件的结构的照明装置,能够不摇晃地夹持该光学部件,并且也能够适当地防止因来自光源的热而在该光学部件中可能产生的弯曲的产生。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这样的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一种包括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出射光的光出射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和配置在与上述光源相比更靠近上述光出射部一侧的光学部件,上述光学部件由一对夹持部件夹持,上述夹持部件包括:从上述光源一侧夹持上述光学部件的第一夹持部件;和从与上述光源一侧相反的一侧夹持上述光学部件的第二夹持部件,在上述光学部件与上述第一夹持部件之间、或者上述光学部件与上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的至少与上述光学部件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凹凸面。
根据本发明,在夹持光学部件的一对夹持部件与该光学部件之间设置缓冲部件,由此,能够不摇晃地夹持该光学部件,并且能够使在光学部件与夹持部件之间可能产生的冲击声等缓和。另一方面,这样的缓冲部件是用于使在2个部件间(在此是光学部件与夹持部件之间)产生的碰撞或冲击缓和,因此,由弹性率比2个部件的弹性率高的弹性部件构成,但是这样的弹性部件一般是摩擦系数大的部件。因此,当利用面(平坦面)相对于光学部件夹持缓冲部件时,两者间的摩擦变大,会使光学部件的自由度丧失(光学部件的自由移动(收缩或者膨胀)会受到约束)。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使这样的缓冲部件的与光学部件接触的接触面为凹凸面,能够在夹持部件与光学部件之间不发生摇晃,而且赋予光学部件某个程度的自由度,因此,实现了即使在该光学部件由于来自光源的热产生的影响而收缩或者膨胀的情况下,在该光学部件中也不产生弯曲的结构。此外,在此所说的摇晃是指,由于例如尺寸误差等而在两部件之间形成间隙,两部件隔着该间隙相互摇动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能够形成为:上述缓冲部件具有在一对板状部件之间夹持有弹性率比该板状部件的弹性率高的发泡部件的结构,上述凹凸面形成在上述板状部件的外侧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是发泡部件直接与光学部件接触的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与光学部件的摩擦,而且板状部件与发泡部件相比更容易形成凹凸面,因此,能够简便地实现本发明的结构。即,能够廉价地实现以下结构:能够抑制夹持部件与光学部件之间的摇晃,进一步减少摩擦,提高光学部件的自由度,更有效地抑制该光学部件产生弯曲。
上述照明装置能够形成为:上述第二夹持部件的与上述光学部件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为支撑光照射对象物的光照射对象物支撑部,上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第三夹持部件,在该第三夹持部件与上述第二夹持部件的光照射对象物支撑部之间夹持上述光照射对象物。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当地支撑光照射对象物,并且能够实现稳定的光供给。此外,也能够在第三夹持部件与光照射对象物之间设置缓冲部件。
上述照明装置能够形成为:包括收容上述光源的矩形状的底座,在上述底座的四边的外边缘部中的平行的两边的外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将该底座以向上述光出射部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台阶部,在上述台阶部的上述光出射部一侧的面上配设有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板,上述扩散板,作为上述第一夹持部件,在其外边缘部夹持上述光学部件。
这样在底座上构成台阶部,并且在该台阶部的光出射部一侧配设扩散板,并将该扩散板作为第一夹持部件的情况下,在该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可能成为上述光学部件产生弯曲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在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配置本发明的缓冲部件,能够以简便的结构防止光学部件产生弯曲,并且抑制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的摇晃。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底座能够由例如金属制的金属板构成。
另外,上述照明装置能够形成为:包括收容上述光源的矩形状的底座,上述光源为线状光源,并且上述底座构成为长的形状,上述光源以其轴线方向沿着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并列配置,包括覆盖上述并列配置的上述光源的端部,且沿着上述底座的短边方向配置有一对的罩部件,在上述罩部件的上述光出射部一侧的面上配设有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板,上述扩散板,作为上述第一夹持部件,在其外边缘部夹持上述光学部件。
在这样设置覆盖光源的端部的罩部件,并且在该罩部件的光出射部一侧配设扩散板,并将该扩散板作为第一夹持部件的情况下,在该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可能成为上述光学部件产生弯曲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在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配置本发明的缓冲部件,能够以简便的结构防止光学部件产生弯曲,并抑制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的摇晃。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罩部件例如能够由光反射性的树脂制成形部件构成,另外,也能够形成为利用光反射性的涂膜将树脂制成形部件的表面进行涂装的结构。
上述扩散板能够形成为:与上述光学部件相比,厚度相对大。
在这样配置比作为第一夹持部件的扩散板薄的光学部件的情况下,相对薄的光学部件由于热而显著地收缩或者膨胀。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优选使本发明的具有凹凸面的缓冲部件设置在扩散板与光学部件之间。此外,作为上述光学部件,能够使用例如反射型偏光片。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在照明装置中,在夹持光学部件的部分设置有缓冲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在该夹持部分发生摇晃,进而能够避免产生摇晃声(碰撞声)的不良情况。另外,在夹持的光学部件中,难以发生由来自光源的热引起的弯曲,因此,难以发生那样的弯曲被看到的不良情况,能够实现显示品质优异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列举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的桌面画面等,尤其合适作为超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以下结构:在光源的光出射侧配置有光学部件的结构的照明装置中,能够不摇晃地夹持光学部件,并且也能够适当地防止因来自光源的热而在该光学部件中可能产生的弯曲的产生。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包括这样的照明装置的高品质的显示装置、以及包括这样的显示装置的高品质的电视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背光源装置具备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背光源装置具备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背光源装置具备的缓冲部件的平面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缓冲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缓冲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缓冲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缓冲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2    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13    边框(第三夹持部件)
14    底座
15a   扩散板(第一夹持部件)
15b   光学片组(光学部件)
15h   反射型偏光膜(反射型偏光片、光学部件)
15z   光出射面(光出射部)
16    长边框架(第二夹持部件)
16a   短边框架(第二夹持部件)
17    冷阴极管(光源)
20    罩部件
70    缓冲部件
71    发泡部件
72    板状部件
73    板状部件
TV    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5是将在照明装置中设置的缓冲部件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图6是将该缓冲部件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缓冲部件的平面配置的概念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进行收容的正面背面两机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和支架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长的方形,以纵置状态被收容。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边框13等保持为一体。
接着,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形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被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的结构。在一个玻璃基板上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个玻璃基板上设置有以规定排列配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和对置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在光出射面一侧(液晶面板11一侧)开口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安装的扩散板15a;配置在与扩散板15a相比更靠近光出射面一侧的光学片组(光学部件)15b;和长边框架16,该长边框架16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在该长边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夹着并保持扩散板15a和光学片组15b。另外,在底座14内包括:冷阴极管(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的中继连接器19;和将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组一并覆盖的保持件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比更靠近光学片组15b一侧为光出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片组15b的光出射侧(即液晶面板11一侧)为光出射部(光出射面)15z(参照图3和图4)。
底座14由金属制成,被钣金成形为浅的大致箱型,包括:矩形状的底板;和从该底板的各边立起并呈大致U字状折返而与底板形成台阶的折返外边缘部(台阶部)21(短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b)。在底座14的底板上,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贯穿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另外,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台阶部)21b的上面,如图3所示,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c,能够利用例如螺钉等将边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一体化。
在底座14的底板的内面一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一侧)配设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为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以沿着底座14的底板面的内侧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铺设。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台阶部)21b的方式立起,并以由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着的状态被固定。利用该反射片23,能够使从冷阴极管17出射的光向扩散板15a一侧反射。
冷阴极管(光源)17为呈细长的管状的线状光源,以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且以多根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状态(即并列配置的状态)被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图2)。此外,冷阴极管17为从底座14的底板(反射片23)稍微离开的状态,其各端部被嵌入中继连接器19中,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件(罩部件)20。
保持件(罩部件)20由呈光反射性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呈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保持件20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返外边缘部21a一起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保持件20中的与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该插入销24被插入于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的上面形成的插入孔25中,由此,该保持件20被安装在底座14上。
另外,保持件20的光出射面15z一侧包括与底座14的底板面平行的2个面,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被载置在位于低的一侧的位置的扩散板载置面(第一面)20a上。另外,从扩散板载置面(第一面)20a延伸出向底座14的底板面倾斜的倾斜罩26。用于夹持液晶面板11的短边框架16a覆盖在保持件20的第二面20b上。此外,在图2中,为了确保图面上的视认性,将短边框架16a的图示省略。另外,在图4中,为了确保图面上的视认性,将冷阴极管17的图示省略。
扩散板15a构成为矩形状,并且,其四边中的短边侧端部配置在保持件20的扩散板载置面(第一面)20a上,长边侧端部配置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台阶部)21b上,扩散板15a由使来自冷阴极管17的光扩散并透过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部件中分散配合有光散射颗粒,具有对从作为线状光源(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7出射的线状的光进行扩散将其变换为面状的功能。此外,扩散板15a的厚度为2mm,全光线透过率约为85%。
光学片组15b是用于使从冷阴极管17出射的光、详细地说是从扩散板15a出射的光的出射特性(例如出射角度、面内亮度分布等)变化的部件,具有从扩散板15a一侧叠层有与该扩散板15a邻接配置的透镜片15c、扩散片15d、15e、15f、15g、反射型偏光膜15h的结构。光学片组15b与扩散板15a同样构成为矩形状,短边侧端部由扩散板15a的外边缘部和长边框架16夹持,长边侧端部同样由扩散板15a的外边缘部和短边框架16a夹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5a构成为从冷阴极管17一侧夹持光学片组15b的第一夹持部件,长边框架16和短边框架16a构成为从光出射面15z一侧夹持光学片组15b的第二夹持部件。
透镜片15c具有在合成树脂制的透光性基材的表面(光出射面)并列形成有线状的凸透镜(凸柱面透镜、双凸透镜)的结构,以冷阴极管17的长边方向与凸透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此外,透镜片15c的厚度为0.5mm,凸透镜的间距为0.15mm。
扩散片15d、15e、15f、15g具有在合成树脂制的透光性基材的表面贴合有分散配合有光散射颗粒的扩散层的结构。该扩散片15d、15e、15f、15g的厚度为0.22mm,透光性基材的厚度为0.188mm。
光学片组15b中具有光出射面15z的(即与液晶面板11相对配置的)反射型偏光膜15h,是使从扩散片15d、15e、15f、15g出射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并使其它部分反射的结构,具有提高液晶面板11的像素的光利用效率的功能。此外,被反射的光通过反射片23等的反射而再利用。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反射型偏光膜15h与长边框架16和短边框架16a之间插入配置有缓冲部件70。如图5和图6所示,该缓冲部件70具有以下结构:在由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的一对板状部件72、73之间,通过粘结而夹持有弹性率比该板状部件72、73的弹性率高的由聚氨酯树脂等形成的海绵状的发泡部件71。另外,在板状部件72、73的外侧面形成有凹凸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凸部(山部)72a、73a和同样为条纹状的凹部(谷部)72b、73b构成凹凸面。此外,该条纹状的凸部72a、73a和凹部72b、73b为在与光学片组15b的从其中央向外边缘侧的收缩方向或膨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结构。换言之,条纹状的凸部72a、73a和凹部72b、73b为沿着光学片组15b的从其中央向外边缘侧的收缩方向或膨胀方向呈条纹状并列的结构。
长边框架16和短边框架16a是合成树脂制的框部件,在与夹持光学片组15b的面相反的一侧具有载置液晶面板11的载置面。在该长边框架16和短边框架16a与在背光源装置12的外侧覆盖的边框(第三夹持部件)13之间夹持有液晶面板11,在各框架16、16a与液晶面板11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60。此外,缓冲部件60具有与上述的缓冲部件70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在底座14的内面一侧的反射片23与扩散板15a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光源收容室)中,并列配置地收容有冷阴极管17。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x=4.0mm,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y=0.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间的距离z=16.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w=2.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在各构成部件间实现了薄型化,特别是使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的距离减小。通过这样的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正面至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正面侧机壳Ca的正面至背面侧机壳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实现了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其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的背光源装置12为利用扩散板(第一夹持部件)15a和长边框架16(第二夹持部件)夹持光学片组15b的长边侧端部、并利用扩散板(第一夹持部件)15a和短边框架16a(第二夹持部件)夹持光学片组15b的短边侧端部的结构,且在该光学片组15b与长边框架16之间、光学片组15b与短边框架16a之间设置有缓冲部件70,因此,在光学片组15b与框架16、16a之间产生摇晃(在两者间隔着间隙,两者相互摇动的现象)的不良情况被消除。作为这样的缓冲部件70,采用至少与光学片组15b的接触面为凹凸面的缓冲部件,由此,赋予光学片组15b某个程度的自由度,实现了即使在该光学片组15b由于来自冷阴极管17的热产生的影响而收缩或者膨胀的情况下,在该光学片组15b中也不产生弯曲的结构。
缓冲部件70是使在光学片组15b与长边框架16或短边框架16a之间产生的碰撞或冲击缓和的部件,由聚氨酯的发泡树脂等弹性部件构成。这样的弹性部件一般摩擦系数大,因此,当利用面(平坦面)相对于光学片组15b夹持缓冲部件70时,两者间的摩擦变大,会使光学片组15b的自由度丧失(光学片组15b的自由的移动会受到约束)。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这样的缓冲部件70的与光学片组15b接触的接触面为凹凸面,赋予光学片组15b某个程度的自由度,成为在光学片组15b中不会产生弯曲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缓冲部件70中,在光学片组15b一侧的面和长边框架16或短边框架16a一侧的面两者上形成有凹凸面,但是,也可以如图10所示,仅在光学片组15b一侧的面上形成凹凸,而不在作为夹持部件的长边框架16或短边框架16a一侧的面上形成凹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沿着光学片组15b的四边的外边缘部配设有缓冲部件70,但是也可以是仅沿着长边部配设缓冲部件70的结构、或者仅沿着短边部配设缓冲部件70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持光学片组15b的部件中的长边框架16和短边框架16a与光学片组15b之间设置缓冲部件70,但是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作为另一个夹持部件的扩散板15a与光学片组15b之间配设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的缓冲部件70。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防止摇晃和防止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顶部成为角状的形式构成凸部72a、73a和凹部72b、73b,但是,也能够例如如图11所示,由顶部成为曲面状(半球状)的凸部72m、73m和凹部72n、73n构成凹凸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件70的与光学片组15b接触的接触面为条纹状的凹凸面,但是,也能够如图9所示形成为点状的凹凸面。即,通过采用在缓冲部件70的板状部件72、73的表面72y、73y形成有点状的凸部72x、73x的结构,也能够实现防止或者抑制光学片组15b产生弯曲。此外,在该情况下,凸部72x、73x也能够如图12所示构成为顶部成为曲面状(半球状)的凸部72v、73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沿着缓冲部件7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凸部(山部)72a、73a和同样为条纹状的凹部(谷部)72b、73b构成凹凸面,但是,也能够仅通过在平坦面上形成条纹状的凸部(山部)来形成凹凸面。即,凹部(谷部)不是必须的,通过至少仅形成凸部,能够在与光学片组15b之间实现点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进行以下那样的变形。
(1)作为光源采用了冷阴极管,但是也可以使用热阴极管等其它的放电管。
(2)形成为将扩散板15a配置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台阶部)21b上和保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的结构,但是,只要是厚度比光学片组15b的厚度大、且能够在与框架16、16a之间夹持该光学片组15b的部件,配置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台阶部)21b上和保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的部件并不限于该扩散板15a。
(3)反射型偏光膜15h的光出射侧的面为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的光出射面(光出射部)15z,但是,光出射部形成在与照射对象(液晶面板)相对的部件的相对面上,因此,例如当在光出射侧配置有扩散片等光学片的情况下,该光学片的光出射侧成为光出射部,该光学片隔着缓冲部件被框架16、16a夹持。

Claims (10)

1.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出射光的光出射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光源;和配置在与所述光源相比更靠近所述光出射部一侧的光学部件,
所述光学部件由一对夹持部件夹持,
所述夹持部件包括:从所述光源一侧夹持所述光学部件的第一夹持部件;和从与所述光源一侧相反的一侧夹持所述光学部件的第二夹持部件,
在所述光学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之间、或者所述光学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缓冲部件,
所述缓冲部件的至少与所述光学部件接触的一侧的面为凹凸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具有在一对板状部件之间夹持有弹性率比该板状部件的弹性率高的发泡部件的结构,
所述凹凸面形成在所述板状部件的外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与所述光学部件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为支撑光照射对象物的光照射对象物支撑部,
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第三夹持部件,在该第三夹持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光照射对象物支撑部之间夹持所述光照射对象物。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收容所述光源的矩形状的底座,
在所述底座的四边的外边缘部中的平行的两边的外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将该底座以向所述光出射部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台阶部,
在所述台阶部的所述光出射部一侧的面上配设有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板,
所述扩散板,作为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在其外边缘部,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光学部件。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收容所述光源的矩形状的底座,
所述光源为线状光源,并且所述底座构成为长的形状,
所述光源以其轴线方向沿着所述底座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并列配置,
包括覆盖所述并列配置的所述光源的端部,且沿着所述底座的短边方向配置有一对的罩部件,
在所述罩部件的所述光出射部一侧的面上配设有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板,
所述扩散板,作为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在其外边缘部,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光学部件。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光学部件相比,厚度相对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部件包括反射型偏光片。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10.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065405A 2008-02-27 2009-01-26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6628 2008-02-27
JP2008046628 2008-02-27
PCT/JP2009/051216 WO2009107433A1 (ja) 2008-02-27 2009-01-26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206A true CN101960206A (zh) 2011-01-26
CN101960206B CN101960206B (zh) 2012-09-05

Family

ID=41015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654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206B (zh) 2008-02-27 2009-01-26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42704B2 (zh)
CN (1) CN101960206B (zh)
WO (1) WO200910743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8924A (zh) * 2013-12-20 201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03794627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4238177A (zh) * 2014-09-04 2014-12-24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其面板固定装置
TWI557480B (zh) * 2013-12-23 2016-11-1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單元以及使用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
CN109814294A (zh) * 2017-11-22 2019-05-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09647B2 (en) * 2009-07-28 2012-02-07 Lg Innotek Co., Ltd. Lighting device
TW201224584A (en) * 2010-12-08 2012-06-16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US8827481B2 (en) * 2011-02-16 2014-09-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2788328B (zh) * 2012-07-24 2014-08-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和背板组件
WO2014199987A1 (ja) * 2013-06-14 2014-12-18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光源ユニット、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TWI499844B (zh) * 2013-08-01 2015-09-11 Darwin Prec S Corp 背光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9820A (ja) * 2001-03-19 2002-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040009902A (ko) * 2002-07-26 2004-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4235070B2 (ja) * 2003-09-17 2009-03-0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400161B2 (ja) * 2003-09-26 2010-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543813B2 (ja) * 2004-08-04 2010-09-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060089434A (ko) * 2005-02-04 2006-08-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1267527B1 (ko) * 2005-09-08 2013-05-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형광램프 가이드홀더 및 이를 이용한백라이트어셈블리와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JP2007193238A (ja) * 2006-01-20 2007-08-02 Sharp Corp 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4911983B2 (ja) * 2006-02-08 2012-04-0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
EP1983411B1 (en) * 2006-02-09 2014-07-02 Nissha Printing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rotection panel
TW200736749A (en) * 2006-03-30 2007-10-01 Au Optronics Corp Diffuser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7279437A (ja) 2006-04-07 2007-10-25 Sharp Corp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4627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3698924A (zh) * 2013-12-20 201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03698924B (zh) * 2013-12-20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TWI557480B (zh) * 2013-12-23 2016-11-1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單元以及使用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
CN104238177A (zh) * 2014-09-04 2014-12-24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其面板固定装置
US9835791B2 (en) 2014-09-04 2017-12-05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and panel fixing device thereof
CN109814294A (zh) * 2017-11-22 2019-05-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206B (zh) 2012-09-05
US8342704B2 (en) 2013-01-01
US20100328557A1 (en) 2010-12-30
WO2009107433A1 (ja) 200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206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573653B (zh) 背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
CN101684897B (zh)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4246352B (zh) 光源单元以及显示装置
US7594746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2170995B1 (ko) 바텀커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US8197114B2 (en) Chassis for an illuminating unit, and an illuminating unit, a display device and a television receiver incorporating the chassis
CN101960366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JP2007280770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72453A (zh) 边光式照明装置、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WO2015063852A1 (ja) 表示装置
US7824050B2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393689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22845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80372300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WO2016208484A1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6126583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固定装置
JP2010282038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0191071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91071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7213981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2008003163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액정 모듈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프론트패널
US933558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8020954B (zh) 背光模块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KR10243655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