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0176B - 车辆动力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动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0176B
CN101960176B CN2009801065161A CN200980106516A CN101960176B CN 101960176 B CN101960176 B CN 101960176B CN 2009801065161 A CN2009801065161 A CN 2009801065161A CN 200980106516 A CN200980106516 A CN 200980106516A CN 101960176 B CN101960176 B CN 101960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unit
axle
vehicle
output shaft
crank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65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0176A (zh
Inventor
滝口亲司
渡边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60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0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1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89Friction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e.g. belt CV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08Exchange, draining or filling of transmission lubric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the gearbox is associated or combined with a crank case of an engine

Abstract

一种车辆动力单元,设置有容纳内燃机的曲轴(37)的曲轴箱(25)、和安装于曲轴箱(25)的一侧的带式无极变速器(23)。无极变速器(23)安装在曲轴(37)的一侧,并且动力单元在车辆上安装成使曲轴(37)沿车辆横向方向取向。注油口(127)设置成使得缸头(54)及其外侧的骑跨部不朝注油口(127)及其相关部分突出,使得车辆的骑跨部小型化。安装在曲轴(37)的位于无极变速器(23)相反侧的端部上的发电机(70)容纳在曲轴箱(25)中。动力单元的输出轴(31)安装在无极变速器(23)相反侧的曲轴箱(25)中。在车辆的俯视图中,注油口(127)设置在曲轴箱(25)的位于发电机容纳部(134)与输出轴(31)之间的凹部中。

Description

车辆动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单元,更具体地说,涉及动力单元的润滑油用注油口的配置。
背景技术
对于在车辆骑跨部下方安装有包括带式无极变速器的动力单元的鞍骑型车辆来说,已知的有将用于润滑动力单元内部的润滑油用注油口形成在缸头的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已知构造中,有必要在安装于骑跨部的车体盖的与注油口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操作口。还有必要在操作口设置盖构件(维修盖)。因此,这种车辆具有骑跨部变大的缺点,致使驾驶员难以轻松地骑跨车辆。
[专利文献1]JP 2003-328720A(图1、图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注油口的配置,其能够防止注油口及其相关部件朝缸头及其外侧设置的骑跨部突出,从而防止车辆骑跨部的大型化。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做出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并提供一种车辆动力单元,其包括:内燃机的曲轴,安装在车辆上,取向为车辆宽度方向;容纳曲轴的曲轴箱;带式无极变速器,所述带式无极变速器包括设置成平行于曲轴并被曲轴驱动的驱动滑轮轴、设置成平行于曲轴的从动滑轮轴、和缠绕在分别安装于相应滑轮轴上的驱动滑轮和从动滑轮上的带,并且所述带式无极变速器安装在曲轴箱的曲轴轴向方向的一侧;发电机,容纳在发电机容纳部中,发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曲轴的位于带式无极变速器相反侧的一端;和动力单元的输出轴,设置在带式无极变速器相反侧的曲轴箱上,其中:俯视车辆时,在位于发电机容纳部与输出轴之间的位置形成凹部,并在该凹部中设置注油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从动滑轮设置在驱动滑轮的车辆长度方向的后方;设置中间轴以将从动滑轮的动力经由该中间轴传至输出轴;所述中间轴设置在输出轴和从动滑轮轴的上方;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轴设置成平行于曲轴,并设置在输出轴的下方,并且相对于输出轴进一步向外延伸;并且注油口设置在俯视车辆时形成于发电机容纳部与脚踏轴之间的凹部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注油口的附近被后部动力单元盖覆盖,该后部动力单元盖包括有能实现从外侧看到注油口的开口;并且在所述后部动力单元盖上形成有将注油器的远端部引导至注油口中的引导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后部动力单元盖还覆盖输出轴保护部。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注油口在避开干式带式无极变速器的情况下设置在曲轴箱上,并且注油口设置在形成于发电机容纳部与输出轴之间的凹部中,因此不存在注油口向外突出的可能性,从而能够使动力单元小型化。此外,注油口未形成在缸头及设置于缸头外侧的骑跨部中,因此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骑跨部变得大型化从而使驾驶员难以轻松骑跨车辆的缺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俯视车辆时,注油口形成在位于发电机容纳部与从输出轴向外延伸的脚踏轴之间的凹部中,因此能够增加注油口的配置自由度。此外,脚踏轴设置在下方,因此脚踏起动机构能够设置成靠近油面,由此能够轻松地进行润滑。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注油口的附近被包括有能实现从外侧到达注油口的开口的后部动力单元盖覆盖,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注油操作。在本发明的再一优选实施例中,后部动力单元盖还覆盖输出轴保护部,因此与设置独立部件来覆盖输出轴保护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单元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右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所取的展开截面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所取的展开截面图。
图5是外侧变速箱的沿其外壁与导风板之间的一个平面所取的纵截面右视图。
图6是外侧变速箱的左侧配合面和变速室的内部的左视图。
图7是内侧变速箱的右侧配合面和变速室的内部的右视图。
图8示出了右曲轴箱的右表面和离心离合器室的内部。
图9示出了左曲轴箱的右表面以及曲轴室、减速齿轮室和脚踏起动机构齿轮室的内部。
图10是左曲轴箱的左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I-XI所取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23:带式无极变速器;24:减速齿轮机构;25:曲轴箱;25L:左曲轴箱;25R:右曲轴箱;40:驱动滑轮;41:从动滑轮;42:V形带;43:湿式离心离合器;62:发电机盖;63:变速箱;63A:内侧变速箱;63B:外侧变速箱;65:曲轴室;66:减速齿轮室;67:发电机室;71:离心离合器室;72:导风板;73:变速室;74:导风室;95:脚踏起动机构齿轮室;115:第一空气通道;116:第二空气通道;117:从动滑轮轴通孔;121:冷却空气;122:脚踏台阶;123:排气通道入口;124:排气通道;127:润滑油用注油口;130:排气引导肋;131:输出轴保护用肋;132:后部动力单元盖;133:注油口盖;134:发电机容纳部;135:排气下行通道;136:排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单元20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在该摩托车1中,车体框架2包括车头管3、主框架4、左右一对枢转支架5、左右一对座椅导轨6、和中间框架7,所述车头管3设置在车体的前部,所述主框架4从车头管3以倾斜方式向后斜下方延伸,所述枢转支架5以向下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主框架4的后部,所述座椅导轨6在枢转支架5的固装位置的前方附近从主框架4的后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在中间部发生弯曲、并延伸至车辆的后端,所述中间框架7分别介于枢转支架5与座椅导轨6的中心部之间。
驾驶员座位8设置在上述车体框架2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6的上方,驾驶员座位8的下部形成容纳部9。被车头管3可旋转地支承的把手10安装在车体的前上部。前叉11从把手10向下延伸,而前轮12被前叉11的下端可旋转地支承。后叉14的前端被设置于车体中心部的枢转支架5通过枢转轴13可枢转且可摇摆地支承。后叉14向后延伸。后轮15被后叉14的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后减震器16介于后叉14的后部与座椅导轨6之间。
动力单元20以悬挂状态设置在主框架4的下方和枢转支架5的前方。动力单元20的上部悬挂于以向下延伸的方式安装于主框架4中心部的支承支架17,动力单元20的后部在两个位置处固定至枢转支架5。车体框架2被分割成多个部分的合成树脂制本体盖18覆盖。
动力单元20包括前部的内燃机21和后部的传动装置22。内燃机21是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其中内燃机21的缸部以缸部大幅向前倾斜成大致水平姿势的状态从曲轴箱25的前表面突出。节气门体27和内燃机吸气用滤清器28连接至从内燃机21向上延伸的进气管26。此外,从内燃机21向下延伸并向后弯曲的排气管29向后延伸并连接至设置于后轮15右侧的消音器30。传动链34在安装于动力单元20的输出轴31上的传动链驱动链轮32和与后轮15一体形成的传动链从动链轮33之间延伸,由此能够驱动后轮15。驾驶员用脚踏台阶122从动力单元20的下部的两侧延伸。脚踏台阶122内侧的动力单元20的左侧面形成有润滑油用注油口127,注油口127的盖133可见。
图2是上述动力单元20的传动装置22的右视图。图2示出了传动装置22的主要构成部件的位置,即旋转轴、滑轮和齿轮的位置。此外,图2还示出了汽缸轴线141。内燃机21的曲轴37安装在曲轴箱25的前部。曲轴37的右向延伸部构成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驱动滑轮轴38。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轴39安装在曲轴箱25的后部。驱动滑轮40安装在驱动滑轮轴38上,从动滑轮41安装在从动滑轮轴39上,V形带42在这两个滑轮之间延伸并缠绕在这两个滑轮上。
直径大致等于从动滑轮41的直径的湿式离心离合器43安装在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轴39的左部。减速齿轮机构24包括离心离合器输出齿轮76、减速齿轮机构中间轴45、和安装于动力单元输出轴31的齿轮系。
在示出了传动装置22的侧视图的图2中,脚踏起动机构46设置在曲轴箱25的下方。脚踏起动机构46包括设置有脚踏臂的脚踏轴47、安装于第一中间轴48和第二中间轴49的齿轮系、和安装于曲轴37的脚踏起动机构从动齿轮50。油泵125设置在曲轴37的前斜下方的位置。起动马达108安装在曲轴箱25前部的上方。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所取的展开截面图。在曲轴箱25的前侧依次设置有缸体(cylinder block)53、缸头(cylinder head)54、和缸头盖(cylinderhead cover)55。在缸体53的缸膛53a内做往复运动的活塞56通过连杆57连接至曲轴37。
内燃机21采用SOHC型阀门系统。阀门操作机构58设置于缸头盖55内,并经由凸轮驱动链59被曲轴37驱动。燃烧室60形成在缸头54的缸体侧的端面,点火塞61从缸头54的右外侧嵌入缸头54中。
动力单元20的传动装置22的壳体包括:构成曲轴箱25的左曲轴箱25L和右曲轴箱25R、设置于左曲轴箱25L左侧的发电机盖62、以及构成设置于右曲轴箱25R右侧的内侧变速箱63A和外侧变速箱63B。这些箱体和盖体是铸件。
在曲轴箱25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有曲轴室65和与曲轴室65连通的减速齿轮室66。曲轴37沿车辆宽度方向(横向方向)取向,并通过轴承被左右曲轴箱25L和25R可旋转地支承。在减速齿轮室66中,设置有减速齿轮机构24的齿轮系的一部分。
在左曲轴箱25L与发电机盖62之间限定出发电机室67。凸轮链驱动链轮68、马达起动机构从动齿轮69和交流发电机70安装在曲轴37的延伸到发电机室67中的部分上。
在右曲轴箱25R与内侧变速箱63A之间限定出离心离合器室71。在由内侧变速箱63A和外侧变速箱63B形成的变速箱63内,形成有被导风板72分隔开的变速室73和导风室74。曲轴37的右部延伸到离心离合器室71,并且曲轴37的远端在穿过内侧变速箱63A中的开口密封构件75后延伸到变速室73中。在曲轴37的延伸到离心离合器室71的部分上,通过键槽配合方式(spline fitting)安装有脚踏起动机构从动齿轮50。曲轴37的延伸到变速室73的部分构成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驱动滑轮轴38,在驱动滑轮轴38上一体地安装有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驱动滑轮40。
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轴39设置在驱动滑轮轴38的后方,并通过轴承被右曲轴箱25R和内侧变速箱63A支承。在从动滑轮轴39的设置于变速室73内的部分上,安装有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41。在从动滑轮轴39的位于离心离合器室71中的部分上,安装有湿式离心离合器43和离合器输出齿轮76。在从动滑轮轴39经由轴承贯穿的内侧变速箱63A的轴承开口中,插入有轴承密封构件77。
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驱动滑轮40包括固定半体78和可动半体79。可动半体79与驱动滑轮轴38一起旋转,并由于因离心力沿离心方向移动的重垂滚子(weight roller)80的作用,趋近或离开固定半体78。由于该操作,被夹持在滑轮的两个半体78和79之间的V形带42的节径(pitch diameter)发生改变。
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41包括固定半体81和可动半体82。在固定半体81的右侧,可动半体82经由环形滑动器83被套筒(sleeve)84以沿轴向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并被螺旋弹簧85朝左侧偏压。对比之下,当被夹持在驱动滑轮40的两个半体78和79之间的V形带42的节径增大时,从动滑轮41的两个半体81和82之间的距离克服螺旋弹簧85的偏压力而增大,并且V形带42的节径减小,自动进行了无级变速齿轮改变。
在从动滑轮轴39的位于离心离合器室71中的左侧部分上,安装有湿式离心离合器43。湿式离心离合器43的离合器内圈构件87通过键槽配合安装在从动滑轮轴39上,而离合器配重89被突出安装在离合器内圈构件87的外周部上的多个支承轴88可旋转地枢转支承。
离合器输出齿轮76以相对于从动滑轮轴39可旋转的方式被从动滑轮轴39的左端部经由滚针轴承支承,而离合器外圈构件90的中心部固定至离合器输出齿轮76的凸台部。当从动滑轮轴39的转速超过预定速度时,离合器配重89与离合器外圈构件90接合以使离合器外圈构件90旋转,从而离合器输出齿轮76随着离合器外圈构件90的旋转而发生旋转。
在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轴39与设置于从动滑轮轴39后方的动力单元输出轴31之间设置有减速齿轮机构24。减速齿轮机构中间轴45经由轴承被左右曲轴箱25L和25R支承,中间轴大直径齿轮91嵌设在减速齿轮机构中间轴45的位于离心离合器室71中的部分上,并且中间轴大直径齿轮91与离合器输出齿轮76啮合。在中间轴45的位于减速齿轮室66中的部分上,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有中间轴小直径齿轮92。
动力单元输出轴31经由轴承被左右曲轴箱25L和25R支承。在动力单元输出轴31的位于减速齿轮室66中的部分上,安装有输出轴大直径齿轮93,而输出轴大直径齿轮93与减速齿轮机构中间轴45的小直径齿轮92啮合。在动力单元输出轴31的延伸至左曲轴箱25L的左侧的部分上,安装有传动链驱动链轮32,并且传动链驱动链轮32上缠绕有传动链34。离合器输出齿轮76的旋转通过减速齿轮机构中间轴45减速传输至动力单元输出轴31,并经由安装于动力单元输出轴31左端的传动链驱动链轮32和传动链34(见图1)传至后轮15。
在图2中,脚踏起动机构46设置在曲轴37和湿式离心离合器43的下方。脚踏轴47设置在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从动滑轮轴39的下方。
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所取的展开截面图。脚踏轴47被左右曲轴箱25L和25R可旋转地支承,并设置在脚踏起动机构齿轮室95内。脚踏起动机构齿轮室95与曲轴室65连通。脚踏轴47的左端贯穿左曲轴箱25L的厚壁圆筒形轴承部96,而向左突出。用于起动发动机的脚踏臂98的近端部装配在脚踏轴47的突出部上,而脚踏臂98的远端部上安装有脚踏踏板106。脚踏轴47的右端被右曲轴箱25R可枢转地支承。复位弹簧97容纳在右曲轴箱25R中、并缠绕在脚踏轴47上,脚踏轴47被复位弹簧97偏压,以与脚踏臂98一起旋转回操作开始位置。使被复位弹簧97偏压的脚踏臂98保持在预定操作开始位置的止动构件99安装在脚踏轴47的右端部。
大直径脚踏驱动齿轮100通过键槽配合安装在脚踏轴47上,与轴承部96相邻。第一中间轴48被左右曲轴箱25L和25R可旋转地支承在脚踏轴47的前方。第一中间轴小直径齿轮101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在第一中间轴48上,而第一中间轴大直径齿轮102通过键槽配合安装在第一中间轴48上,并且第一中间轴小直径齿轮101与脚踏驱动齿轮100啮合。
第二中间轴49被左右曲轴箱25L和25R以及内侧变速箱63A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中间轴48的前方。第二中间轴49贯穿右曲轴箱25R,从而设置成从曲轴室65延伸向离心离合器室71。第二中间轴小直径齿轮103在第二中间轴49上形成在第二中间轴49的左端的轴支承部附近,并且第二中间轴小直径齿轮103与第一中间轴大直径齿轮102啮合。
在第二中间轴49的位于离心离合器室71中的部分上,安装有从动螺旋齿轮机构105。从动螺旋齿轮机构105是设置为用于将第二中间轴49的旋转单向传至被第二中间轴49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二中间轴大直径齿轮104,并防止旋转作用力反向传输的机构。第二中间轴大直径齿轮104与通过键槽配合方式安装在曲轴37上的脚踏起动机构从动齿轮50啮合。
脚踏起动机构46通过上述方式构成。当踏下脚踏踏板106时,脚踏起动机构46的驱动力经由第一中间轴48和第二中间轴49的各齿轮、以及从动螺旋齿轮机构105,传至脚踏起动机构从动齿轮50,从而强制曲轴37旋转。
在图4中,动力单元20还包括马达起动机构107。马达起动机构107包括:起动马达108、安装在起动马达108的旋转轴上的驱动小齿轮109、安装在马达起动机构中间轴110上的大直径齿轮111和小直径齿轮112、安装在曲轴37的左部的马达起动机构从动齿轮69、以及介于马达起动机构从动齿轮69与曲轴37之间的单向离合器113。当起动马达108被起动时,曲轴37被强制旋转。
在图3中,在外侧变速箱63B的后上部形成有将外部空气引入变速箱63中的第一空气通道115。如前所述,导风板72在外侧变速箱63B的内部固定成使得变速箱63的内部空间被导风板72分割成变速室73和导风室74。
图5是沿外侧变速箱63B的外壁与导风板72之间的一个平面所取的、从右侧观察到的外侧变速箱63B的纵截面图。第一空气通道115形成在外侧变速箱63B的后上部,空气经由第一空气通道115被引入外侧变速箱63B中。导风板72构造成覆盖外侧变速箱63B的大致整个内表面,并沿车辆宽度方向位于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外侧。在导风板72中,在面对驱动滑轮轴38的端部的位置形成有贯穿导风板72的第二空气通道116(参见图3)。该第二空气通道116设置为用于将导风室74中的空气引入变速室73中。在引导板72的面对从动滑轮轴39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贯穿导风板72的从动滑轮轴通孔117(也见图3)。从动滑轮轴39的端部贯穿从动滑轮轴通孔117。圆筒部118(参见图3)从外侧变速箱63B的内表面突出,以到达从动滑轮轴通孔117的周缘部,从而防止空气流入从动滑轮轴通孔117中。筒状壁138在外侧变速箱63B上形成为朝导风板72的外缘部延伸(也见图3和图4)。由于壁138与导风板72发生接触,所以空气基本不从导风板72的外缘部流出。然而,少量空气流动也是允许的。
如图3所示,在驱动滑轮固定半体78上形成有导风用翼片119。通过驱动滑轮40的旋转,导风室74中的空气被强制送入变速室73中。由于翼片119形成在驱动滑轮固定半体78上,所以导风用翼片119与导风板72之间的距离是固定值,因此能实现稳定吸附空气。从动滑轮固定半体81上也形成有翼片125,从而能够增强滑轮冷却影响。
如图1所示,无极变速器冷却用空气滤清器120设置在车辆后部的本体盖18内,以位于第一空气通道115的上游。该空气滤清器120是相对于内燃机吸气用滤清器28独立的滤清器。第一空气通道115设置在动力单元20的上方和后方,因此即使在第一空气通道115的上游未设置无极变速器冷却用空气滤清器120,从前方飞来的沙粒和/或灰尘也很难侵入第一空气通道115中。此外,沙粒和/或灰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无极变速器冷却用空气滤清器120去除,但是即使未设置该无极变速器冷却用空气滤清器120,沙粒和/或灰尘也会在空气从第一空气通道115流向第二空气通道116的过程中,落到导风室74中。此外,第一空气通道115和第二空气通道116是设置成彼此间隔开的,因此沙粒和/或灰尘在空气通道115与116之间很容易掉落。此外,从第一空气通道115流入的冷却空气121的方向朝导风室74的下部取向,因此冷却空气121在导风室74的下部流动,从而使沙粒和/或灰尘更容易掉落到导风室74中。
如图1所示,用于驾驶员的脚踏台阶122之一安装在动力单元20的变速箱63的侧部。如上所述,导风室74设置在变速箱63的外壁,因此导风室74受到冷却,由此使带式无极变速器23的热被导风室74遮断。因此,驾驶员的腿部没有热感,能够舒适地骑车。
图6是从左侧观察到的外侧变速箱63B的左侧配合面和变速室73的内部的视图。该图示出了在外侧变速箱63B的外周壁内侧的驱动滑轮轴38、安装在驱动滑轮轴38上的驱动滑轮40、从动滑轮轴39、安装在从动滑轮轴39上的从动滑轮41、以及在这两个滑轮之间延伸并缠绕在这两个滑轮上的V形带42。在外侧变速箱63B的上部形成有排气通道入口引导肋63Ba。这里,引导肋63Ba设置为用于引导向内侧变速箱63A的排气通道124(后述)排放的冷却空气121。
图7是从右侧观察到的内侧变速箱63A的右侧配合面和变速室73的内部的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在内侧变速箱63A的外周壁内侧的驱动滑轮轴38、安装在驱动滑轮轴38上的驱动滑轮40、从动滑轮轴39、安装在从动滑轮轴39上的从动滑轮41、以及在这两个滑轮之间延伸并缠绕在这两个滑轮上的V形带42。排气通道入口123形成在内侧变速箱63A的上部,在排气通道入口123后可观察到排气通道124的截面。在内侧变速箱63A的内部设置有排气通道入口引导肋63Aa。引导肋63Aa设置为用于将待排出的冷却空气121引导至排气通道124。
图8示出了右曲轴箱25R的右表面和离心离合器室71的内部。在该图中示出了,在右曲轴箱25R的外周壁内侧的曲轴37的延伸部、设置在该延伸部上的脚踏起动机构从动齿轮50、脚踏起动机构第二中间轴49、第二中间轴大直径齿轮104、脚踏起动机构46的从动螺旋齿轮机构105、从动滑轮轴39、湿式离心离合器43、离合器输出齿轮76、减速齿轮机构中间轴45、中间轴大直径齿轮91、动力单元20的输出轴31、油泵125、和起动马达108。冷却空气的排气通道124形成在右曲轴箱25R的上部,并能看到排气通道124的截面。排气通道124的周缘壁140还用作动力单元吊架凸台(hanger boss)139的加强壁。
图9示出了左曲轴箱25L的右表面,以及曲轴室65、脚踏起动机构齿轮室95和减速齿轮室66的内部。在该图中示出了曲轴37、曲柄臂37a、脚踏起动机构46的脚踏轴47、脚踏驱动齿轮100、第一中间轴48、第一中间轴小直径齿轮101、第一中间轴大直径齿轮102、第二中间轴49、第二中间轴小直径齿轮103、减速齿轮机构24的中间轴45、中间轴小直径齿轮92、输出轴31、输出轴大直径齿轮93、和起动马达108。排气通道124形成在左曲轴箱25L的上部,并能看到排放通道124的截面。
图10是左曲轴箱25L的左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曲轴37、凸轮驱动链59、凸轮链张紧机构126、润滑油用注油口127、输出轴31、传动链驱动链轮32、传动链34、和脚踏轴47。排气通道124形成在左曲轴箱25L的上部,并能看到排放通道124的截面。
在排气通道124的下方设置有排气引导肋130,并且围绕输出轴31的前部设置有输出轴保护用肋131、从而形成输出轴保护部137。一个后部动力单元盖132(以双点点划线示出)覆盖排气通道124、排气下行通道135、输出轴31、传动链驱动链轮32、和传动链34的邻近该链轮32的部分。在后部动力单元盖132中形成开口132a,以便能从外侧观察润滑油用注油口127,因此润滑油用注油口127未被后部动力单元盖132覆盖。在润滑油用注油口127设置有兼作油位计的注油口盖133,该盖的顶部从开口132a向外突出(图11)。
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I-XI所取的截面图。该图从右向左示出了外侧变速箱63B、内侧变速箱63A、右曲轴箱25R、左曲轴箱25L和后部动力单元盖132的截面形状。排气通道124由在这些壳体的上部一体形成的各个排气通道部分连接而成,已经用于冷却了无极变速器23的冷却空气121被排出。润滑油用注油口127设置有兼作油位计的注油口盖133,并且注油口盖133从后部动力单元盖132的开口132a突出。在后部动力单元盖132中,形成有将注油器的远端部引导至注油口127的引导部132b。冷却空气121从变速室73经由排气通道入口123流入排气通道124中,在排气通道124中向左流动,撞到后部动力单元盖132后,流动方向改为向下,在形成于左曲轴箱25L与后部动力单元盖132之间的排气下行通道135中向下流动,并从排气出口136排放至大气。
在图10中,冷却空气121在由排气引导肋130、输出轴保护用肋131和润滑油用注油口127的后部限定出的排气下行通道135中向下流动,并从排气出口136排放至大气。排气下行通道135被后部动力单元盖132保护。
在图3中,润滑油用注油口127设置在形成于发电机容纳部134与输出轴保护用肋131之间的凹部中,而后部动力单元盖132在避开润滑油用注油口127的同时覆盖该凹部。与排气通道124连通的排气下行通道135形成在润滑油用注油口127后侧的部分。由于排气下行通道135形成在俯视时在曲轴箱25的发电机容纳部134与输出轴保护用肋131之间限定出的凹部中,所以能防止动力单元的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突出。由于润滑油用注油口127设置在凹部中,所以也能防止注油口127和注油口盖133沿车辆宽度方向突出。
在图10中,润滑油用注油口127设置在形成于发电机容纳部134与脚踏轴47之间的凹部中,所以能够在不使润滑油用注油口127和注油口盖133不发生突出的情况下设置它们,从而能够使动力单元20小型化。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能够获得以下有利效果。
(1)注油口127避开干式带式无极变速器23侧而设置在曲轴箱25上,并且注油口127设置在形成于发电机容纳部134与输出轴31的容纳部之间的凹部中,因此不存在注油口127向外突出的可能性,从而能够使动力单元20小型化。此外,注油口127未形成在缸头及设置于缸头外侧的骑跨部,因此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骑跨部变得大型化从而使驾驶员难以轻松骑跨车辆的缺点。
(2)注油口127设置在俯视车辆时位于发电机容纳部134与脚踏轴47之间的凹部中,因此能够在防止注油口127和注油口盖133突出的情况下设置注油口127和注油口盖133,从而能够使动力单元小型化。
(3)注油口127的附近被后部动力单元盖132覆盖,后部动力单元盖132包括有能够从外侧到达注油口127的开口132a和引导部132b,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注油操作。
(4)后部动力单元盖132还覆盖输出轴保护部137,因此与设置独立部件来覆盖输出轴保护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Claims (3)

1.一种车辆动力单元,包括:
内燃机的曲轴,安装在车辆上,取向为车辆宽度方向;
容纳曲轴的曲轴箱;
带式无极变速器,所述带式无极变速器包括设置成平行于曲轴并被曲轴驱动的驱动滑轮轴、设置成平行于曲轴的从动滑轮轴、和缠绕在分别安装于相应滑轮轴上的驱动滑轮和从动滑轮上的带,并且所述带式无极变速器安装在曲轴箱的曲轴轴向方向的一侧;
发电机,容纳在发电机容纳部中,发电机容纳部设置在曲轴的位于带式无极变速器相反侧的一端;和
动力单元的输出轴,设置在带式无极变速器相反侧的曲轴箱上,
其中,从动滑轮设置在驱动滑轮的车辆长度方向的后方;设置中间轴以将从动滑轮的动力经由该中间轴传至输出轴;以及所述中间轴设置在输出轴和从动滑轮轴的上方;
其中,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轴设置成与输出轴在相同侧上平行于曲轴,并设置在输出轴的下方,并且相对于输出轴进一步向外延伸;并且
其中,俯视车辆时在位于发电机容纳部与脚踏轴之间并且俯视车辆时在位于发电机容纳部与输出轴之间的位置在曲轴箱中形成凹部,并在该凹部中设置注油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单元,其中,
注油口的附近被后部动力单元盖覆盖,该后部动力单元盖包括有能实现从外侧到达注油口的开口;并且
在所述后部动力单元盖上形成有将注油器的远端部引导至注油口中的引导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动力单元,其中,所述后部动力单元盖还覆盖输出轴保护部。
CN2009801065161A 2008-03-25 2009-02-20 车辆动力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9036/08 2008-03-25
JP2008079036A JP5301184B2 (ja) 2008-03-25 2008-03-25 パワーユニット
PCT/JP2009/052988 WO2009119211A1 (ja) 2008-03-25 2009-02-20 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176A CN101960176A (zh) 2011-01-26
CN101960176B true CN101960176B (zh) 2013-06-05

Family

ID=41113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651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176B (zh) 2008-03-25 2009-02-20 车辆动力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01184B2 (zh)
CN (1) CN101960176B (zh)
BR (1) BRPI0909216A2 (zh)
WO (1) WO2009119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1953A (zh) * 2018-04-04 2018-07-20 芜湖长捷航空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启动发电机点火触发结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2260A (zh) * 2002-04-08 2007-03-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6414A (ja) * 1982-11-24 1984-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ユニツト
JPH0236793Y2 (zh) * 1984-08-22 1990-10-05
JPH0357552U (zh) * 1989-10-11 1991-06-03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2260A (zh) * 2002-04-08 2007-03-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57552U 1991.06.03
JP昭59-96414A 1984.06.02
JP昭61-59194U 1986.04.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01184B2 (ja) 2013-09-25
JP2009236129A (ja) 2009-10-15
WO2009119211A1 (ja) 2009-10-01
BRPI0909216A2 (pt) 2016-10-04
CN101960176A (zh) 201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175B (zh) 车辆动力单元
USRE42841E1 (en) Engine with transmission
KR100558422B1 (ko) 엔진
US7647995B2 (en) Riding type vehicle
US7665561B2 (en) Power unit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EP1880934A2 (en) Motorcycle
EP1830109A2 (en) Engine
CN101293549A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JP5145095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EP2669482B1 (en) Intake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546551B1 (en) Power unit for a small vehicle
CN101960104B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5486872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冷却装置
CN101960176B (zh) 车辆动力单元
EP1375860B1 (en) Power unit for motorcycle
JP6135488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2001413B (zh) 跨骑式车辆的扭矩阻尼装置
JP5650608B2 (ja) 小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キック始動装置
KR0137906B1 (ko) 자동2륜차용 엔진의 스타터 지지장치
KR101210212B1 (ko) 킥식 시동 장치가 부착된 내연기관
CN112664293B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
JP2012127303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3445263B2 (ja) 水冷並列4気筒エンジン
JP2009079691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1816768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