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9314B -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9314B
CN101959314B CN201010219826.9A CN201010219826A CN101959314B CN 101959314 B CN101959314 B CN 101959314B CN 201010219826 A CN201010219826 A CN 201010219826A CN 101959314 B CN101959314 B CN 101959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runk desk
core network
identifier
management e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98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9314A (zh
Inventor
刘舒慈
吴志强
罗耿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ublication of CN101959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9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9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9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及其附接方法。网络系统包含基站、中继台及核心网络。基站通过后端连结连接核心网络。基站包含处理单元及收发器。处理单元用以因应来自中继台的连结请求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之间建立通讯连结程序,并用以建立连接中继台与核心网络的映像表。收发器用以根据映像表,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间,转递及接收网络分组及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基站及其附接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基站及其附接方法是用于可支持中继节点的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无线网络技术已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而为了于无线装置之间提供更佳的服务品质以及更广的通讯范围,便于网络系统中引入中继台的概念。
于网络系统中部署中继台的目的是扩展基站的服务覆盖范围,藉此,不处于基站的通讯覆盖区内的移动台便可通过中继台存取(接入)基站所提供的服务。
然而,于某些正在发展中的网络系统中,尚未有效地开发出用于具中继台的网络配置的硬件模块、协议堆叠及通讯程序。举例而言,于IEEE 802.16j网络系统中,用于中继通讯的L2中继台是较缺乏弹性且效率较低。
因此,应用于最新网络系统的硬件模块、协议堆叠及通讯程序仍在开发之中,且亟需提供更佳的系统配置及通讯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一基站(base station;BS)的附接方法。该基站适可用于一网络系统中。该网络系统包含该基站、一中继台(relay stationRS)及一核心网络(core network;CN)。该基站通过一后端连结连接该核心网络。该附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令该基站根据该中继台的一连结请求,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通讯连结程序;(b)于步骤(a)后,令该基站建立一映像表,以用于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以及(c)令该基站根据该映像表,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转递网络分组及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一网络系统的基站(BS)。该网络系统包含该基站、一中继台(RS)及一核心网络(CN)。该基站通过一后端连结连接该核心网络。该基站包含一处理单元及一收发器。该处理单元用以根据来自该中继台的一连结请求,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通讯连结程序,以及建立一映像表以用于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该收发器用以根据该映像表,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转递及接收网络分组及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的基站、附接方法及识别机制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并于较新的网络系统中,提高通讯效率。
附图说明
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此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便可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及实施态样,其中:
图1A显示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网络系统;
图1B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一基站的一示意图;
图1C显示第一实施例的一实例的信号流;
图1D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一控制平面协议堆叠态样;
图1E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一用户平面协议堆叠态样;
图1F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另一控制平面协议堆叠态样;
图1G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网络系统的另一用户平面协议堆叠态样;
图1H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基站中所用的一映像方式的一示意图;
图1I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基站中所用的另一映像方式的一示意图;
图lJ至图1K是显示欲连接至网络系统的其它装置的一示意图;以及
图2A至图2D显示本发明的一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内容。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需在如实施例所述的任何环境、应用或方式方能实施。因此,关于实施例的说明仅为阐释本发明的目的,而非用以直接限制本发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及图标中,与本发明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
图1A显示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其是一种网络系统2。网络系统2包含一中继台(relay station;RS)21、一基站(base station;BS)23及一核心网络(corenetwork;CN)25。中继台21以无线方式连接基站23,而基站23则通过一后端连结(backhaul link)27连接核心网络25。需注意的是,为便于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假定网络系统2符合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标准。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基站23可为一主演进NodeB(donor evolved Node B),中继台21可为一中继节点(relay node;RN)或一Relay E-UTRAN NodeB(Relay eNB或ReNB),且核心网络25可为一演进分组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该演进分组核心可包含一第一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251、一本籍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 server;HSS)253、一第二MME 255、一操作维护(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O&M)系统257及一服务网关器(S-GW)259。然而,此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定至任何特定环境。需注意的是,不同的组织及/或公司会以不同的方式命名LTE标准的中继台、基站及核心网络,故中继台21、基站23及核心网络25的上述具体名称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基站23包含一处理单元231、一存储器233、一收发器235及一S1代理服务器模块(proxy module)237,如图1B所示。处理单元231可是熟悉此项技术者所熟悉的各种处理器、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其中的任一者。此外,存储器233可以是各种存储媒体其中的任一种,收发器235可以是熟悉此项技术者所熟悉的各种收发器其中的任一者。
接下来,请同时参见图1C。首先,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一连结请求。然后,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根据该连结请求,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建立一通讯连结程序。具体而言,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所接收的连结请求是一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请求210,其是用于请求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建立该通讯连结程序的一信号讯息(signaling message)。于接收到RRC请求210后,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回应一RRC连线230至中继台21。
之后,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一非存取层(non-access stratum;NAS)附接请求212,并转接该NAS附接请求212至核心网络25的第一MME 251。接下来,基站23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的HSS 253之间建立一认证连结(authentication link)232。于建立认证连结232后,基站23因应NAS附接请求212自核心网络25的第一MME 251接收一NAS附接接受讯息250,并直接转接该NAS附接接受讯息250至中继台21。需注意的是,为启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间的一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载体,NAS附接接受讯息250可包含一EPS载体启动请求。因此,于中继台21自核心网络25的第一MME251接收到并接受NAS附接接受讯息250后,中继台21通过基站23回复一NAS附接完成讯息258至核心网络25的第一MME 251。类似地,NAS附接完成讯息258包含一EPS载体启动回应,以便可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启动该EPS载体。
随后,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建立一网际网络协议(Intemet Protocol;IP)连结(图未示出),以用于交换组态设定(configuration)。相应地,基站23的收发器235可自核心网络25的O&M系统257接收一组态数据234并直接转接该配置数据234至中继台21。接着,便可在S1界面建立后,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更新S1讯息。
请同时参见图1D及图1E,其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可能使用的协议堆叠。图1D表示本发明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网络系统2的一控制平面协议堆叠态样。具体而言,中继台21的一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1a包含一PHY层、一MAC层、一RLC层、一PDCP层、一RRC层及一S1-AP层,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1a是用于完成与基站23的一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2a间控制信号讯息的路由,而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2a则同样包含一PHY层、一MAC层、一RLC层、一PDCP层、一RRC层及一S1-AP层。基站23的一BS后端连结13a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IP层、一SCTP层及一S1-AP层,BS后端连结13a是用于完成与核心网络25的一CN连结协议堆叠14a间控制信号讯息的路由,CN连结协议堆叠14a则同样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IP层、一SCTP层及一S1-AP层。
图1E表示本发明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网络系统2的一用户平面协议堆叠态样。具体而言,中继台21的一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5a包含一PHY层、一MAC层、一RLC层、一PDCP层及一GTP-U层,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5a是用于完成与基站23的一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6a间分组的路由,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6a则同样包含一PHY层、一MAC层、一RLC层、一PDCP层及一GTP-U层。基站23的一BS后端连结17a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UDP/IP层及一GTP-U层,BS后端连结17a是用于完成与核心网络25的一CN连结协议堆叠18a间分组的路由,CN连结协议堆叠18a则同样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UDP/IP层及一GTP-U层。
需注意的是,于以上协议态样中,于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建立EPS载体的过程中,中继台21建立一控制平面后,基站23可自中继台21接收S1-AP或X2-AP讯息。此外,S1-AP或X2-AP讯息可被装载至一信号无线电载体(signalingradio bearer;SRB)上。
类似地,请同时参见图1F及图1G,其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其它协议堆叠。图1F表示本发明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网络系统2的另一控制平面协议堆叠态样。具体而言,中继台21的一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1b包含一PHY层、一PDCP/RLC/MAC层、一IP层、一SCTP层及一S1-AP层,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1b是用于完成与基站23的一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2b间控制信号讯息的路由,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2b则包含一PHY层、一PDCP/RLC/MAC层、一IP层、一SCTP层及一S1-AP层。基站23的一BS后端连结13b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IP层、一SCTP层及一S1-AP层,BS后端连结13b是用于完成与核心网络25的一CN连结协议堆叠14b间控制信号讯息的路由,CN连结协议堆叠14b则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IP层、一SCTP层及一S1-AP层。
图1G表示本发明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网络系统2的另一用户平面协议堆叠态样。具体而言,中继台21的一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5b包含一PHY层、一PDCP/RLC/MAC层、一IP层、一UDP层及一GTP-U层,RS后端连结协议堆叠15b是用于完成与基站23的一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6b间分组的路由,BS存取连结协议堆叠16b则包含一PHY层、一PDCP/RLC/MAC层、一IP层、一UDP层及一GTP-U层。基站23的一BS后端连结17b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UDP/IP层及一GTP-U层,BS后端连结17b是用于完成与核心网络25的一CN连结协议堆叠18a间分组的路由,CN连结协议堆叠18a则包含一L1层、一L2层、一UDP/IP层及一GTP-U层。
类似地,需注意的是,于以上协议态样中,于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建立EPS载体的过程中,中继台21建立一用户平面后,基站23可自中继台21接收S1-AP或X2-AP讯息。S1-AP或X2-AP讯息可被装载至一数据无线电载体(dataradio bearer;DRB)上。
此外,若网络系统2符合图1F及图1G中所述的协议堆叠,则意味着基站23还可利用S1代理服务器模块237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更新控制信号讯息及网络分组。换言之,S1代理服务器模块237将于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转递控制信号讯息及网络分组之前处理这些控制信号讯息及网络分组。如此一来,因串联的中继站台所可导致控制信号讯息及网络分组的大小增大的情况将不会发生。
接下来,于建立IP连结之后,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一S1界面请求讯息214。此后,S1代理服务器模块237更新S1界面请求讯息214,接着,基站23的收发器235转接已更新的S1界面请求讯息264至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于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接收到S1界面请求讯息264后,基站23便可接收由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根据S1界面请求讯息264所传送的一S1界面回应讯息252。同样地,S1代理服务器模块237更新S1界面回应讯息252,且基站23的收发器235随后转递已更新的S1界面回应讯息262至中继台21。
需注意的是,于建立IP连结之后,可于中继台21与基站23之间建立X2界面。具体而言,于建立IP连结之后,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一于中继台21与基站23之间建立一X2界面的X2界面请求讯息216。于接收到X2界面请求讯息216后,基站23传送一X2界面回应讯息236至中继台21。应了解,熟悉此项技术者将知,于其它实施例中,亦可改变建立X2界面及建立S1界面的次序,且此并非用以限定该次序。
综上所述,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间的通讯连结程序则因此而建立。然而,应同时具有一种用以维护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通讯连结的正确性的机制。以下,将阐述一种用以维护该通讯连结的机制。
请接着参见图1H,其显示一种用以在第一实施例中维护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间的连结的机制。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的S-GW259之间建立一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GPRS 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GTP-U)连线238。随后,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分配一识别符(identifier)2380予GTP-U连线238,并建立用于记录识别符2380的一映像表(mapping table)2310,识别符2380可为一信道端点识别符(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映像表2310则表示GTP-U连线238是被建立用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的S-GW 259间的通讯。而映像表2310可储存于存储器233中。因此,显然地,识别符2380的目的在于识别该GTP-U连线238是用于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的S-GW 259间的通讯。因此,根据映像表2310中所记录的识别符2380,通过基站23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的S-GW 259之间传送的网络分组可正确地被传递。
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亦是网络系统2。类似地,第二实施例中的通讯连结程序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通讯连结程序相同,故不予赘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建立通讯连结后的映像程序。
请参见图1I。具体而言,于在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之间建立通讯连结后,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一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且自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接收一下行连结S1-AP讯息254。其中,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包含至少一eNB S1-AP识别符21805,下行连结S1-AP讯息254包含至少一MME S1-AP识别符25405。接着,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分配一eNB映像识别符23145,以使中继台21通过基站23与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进行通讯;并分配一MME映像识别符23165以使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与中继台21进行通讯。随后,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创建一映像表2312,用于记录eNB映像识别符23145与MME映像识别符23165。而映像表2312储存于存储器233中。据此,通过将eNB映像识别符23145与eNBS1-AP识别符21805相映像以及将MME映像识别符23165与MME S1-AP识别符25405相映像,基站23可连接中继台21与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
更具体而言,当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到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时,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至少将eNB S1-AP识别符21805映像至eNB映像识别符23145,以使基站23可将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自中继台21间接地转接至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类似地,当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接收到下行连结S1-AP讯息254时,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至少将MME S1-AP识别符25405映像至eNB映像识别符23145,以使基站23可将下行连结S1-AP讯息254自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间接地转接至中继台21。
此外,中继台21根据MME映像识别符23165及eNB S1-AP识别符21805与基站23进行通讯。然后,当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中继台21接收到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时,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将eNB S1-AP识别符21805映像至eNB映像识别符23145,并且若于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中存在MME映像识别符23165,则亦将MME映像识别符23165映像至MME S1-AP识别符25405。藉此,基站23可将上行连结S1-AP讯息218自中继台21间接地转接至核心网络25的第
MME 255。类似地,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根据MME S1-AP识别符25405及eNB映像识别符23145与基站23进行通讯。然后,当基站23的收发器235自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接收到下行连结S1-AP讯息254时,基站23的处理单元231将MME S1-AP 25405映像至MME映像识别符23165,并且若于下行连结S1-AP讯息中存在eNB映像识别符23145,则亦将eNB映像识别符23145映像至eNB S1-AP识别符21805。藉此,基站23可将下行连结S1-AP讯息254自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间接地转接至中继台21。因此,可根据记录于映像表2312中的这些识别符(例如,eNB映像识别符23145及MME映像识别符23165),通过基站23而正确地传送中继台21与第二MME 255间的控制信号。
应了解,第一MME 251可为了欲附接至网络系统2的不同的装置类型而被采用。首先,请参见图1J。具体而言,若有一用户设备29欲通过中继台21进行附接,则仅需要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提供映像机制。另一方面,请参见图1K,若有另一中继台31欲通过中继台21进行附接,则必须额外要有核心网络25的第一MME 251提供多重跳跃(Multi-Hop)的映像机制。详细来说,核心网络25的第二MME 255是用于与中继台21提供用户设备29的连结,而核心网络25的第一MME 251是用于与中继台21提供中继台31的连结。须特别注意的是,当中继台31欲附接至中继台21时,中继台31是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概念,通过中继台21以及基站23与核心网络25设定连结程序,而其细节将不再赘述。然而,此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中MME的功能。熟悉此项技术者应知,在网络系统中可同时存在多于一个用户设备、多于一个用于多重跳跃通讯的中继台、或甚至兼具有一个用户设备与一个中继台。因此,本发明中所述的MME可支持欲连接至网络系统的各种装置。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基站可映像来自不同装置的识别符,进而使处于不同通讯阶段的装置可具有相同的识别符值。因此,可有效地减少因识别符问题而造成的存储器使用量。
本发明的一第三实施例是一种在一网络系统中用于一基站(base station;BS)(例如基站23)的附接方法。该网络系统包含一中继台(relay station;RS)、该基站以及一核心网络(core network;CN)。该基站通过一后端连结连接至该核心网络。需注意的是,为便于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假定该网络系统符合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标准。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基站可是一主演进NodeB(donor evolved Node B),中继台可被称为一中继节点(relay node;RN)或一Relay E-UTRAN NodeB(Relay eNB或ReNB),且核心网络是一演进分组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该演进分组核心可包含一支持中继节点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一本籍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server;HSS)、一服务网关器(S-GW)、一作业及维护(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O&M)系统、及eNB或DeNB。然而,此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定为任何特定环境。需注意的是,不同的组织及/或公司会以不同的方式命名LTE标准的中继台、基站及核心网络,故中继台21、基站23及核心网络25的上述具体名称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图2A至图2D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首先,该附接方法执行步骤301,令基站自中继台接收一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请求。接下来,执行步骤302,令基站因应该RRC请求而回应一RRC连线予该中继台。执行步骤303,令基站将一非存取层(non-accessstratum;NAS)附接请求自中继台转接至核心网络的MME。随后,于完成步骤303之后,执行步骤304,令基站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的HSS之间建立一认证连结。执行步骤305,令基站根据该NAS附接请求,自核心网络的MME转接一NAS附接接受讯息至中继台,该NAS附接接受讯息包含一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system;EPS)载体启动请求。执行步骤306,令基站根据该NAS附接接受讯息,自中继台转接一NAS附接完成讯息至核心网络的MME,该NAS附接完成讯息包含一EPS载体启动回应。此后,执行步骤307,令基站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网际网络协议(Intemet Protocol;IP)连结。然后,执行步骤308,令基站通过该IP连结自核心网络的O&M系统转接一配置数据至中继台。
接下来,执行步骤309,令基站于中继台建立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一控制平面后,通过一SRB自中继台接收一S1-AP讯息或一X2-AP讯息。或者,执行步骤310,令基站于中继台建立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一用户平面后,通过一DRB自中继台接收一S1-AP讯息或一X2-AP讯息。需注意的是,309、310的执行基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协议堆叠态样而使用SRB及DRB。
接下来,执行步骤311,令基站自中继台接收一S1界面请求讯息。然后,执行步骤312,令基站于由S1代理服务器更新该S1界面请求讯息后,转接该S1界面请求讯息至核心网络的MME。需注意的是,基站的S1代理服务器已阐述于前述实施例中,故S1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将不予赘述。然后,执行步骤313,令基站自核心网络的MME接收一S1界面回应讯息。接着,执行步骤314,令基站于由S1代理服务器更新S1界面回应讯息后,因应该S1界面请求讯息而传送该S1界面回应讯息至中继台。
随后,执行步骤315,令基站自中继台接收一X2界面请求讯息。然后,执行步骤316,令基站传送一X2界面回应讯息至中继台。需注意者,亦可于步骤311之前执行步骤315及316。本发明并不限制建立界面S1及建立界面X2的次序。
通过以上所述步骤,基站得因应来自中继台的一连结请求而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之间执行一通讯连结程序。此后,应执行用于维护中继台与核心网络之间通讯连结的正确性的步骤。
存在二种用于维护通讯连结正确性的方式。首先,请参见图2C。于执行完步骤316后,执行步骤317,令基站自中继台接收一上行连结S1-AP讯息,该上行连结S1-AP讯息包含至少一eNB S1-AP识别符。执行步骤318,令基站分配一eNB映像识别符,以使中继台通过基站与核心网络的MME进行通讯。接着,执行步骤319,令基站自核心网络的MME接收一下行连结S1-AP讯息,该下行连结S1-AP讯息包含至少一MME S1-AP识别符。执行步骤320,令基站分配一MME映像识别符,以使核心网络的MME通过基站与中继台进行通讯。随后,执行步骤321,令基站创建用于记录MME映像识别符与eNB映像识别符及MME S1-AP识别符和eNB S1-AP识别符的关系的映像表。执行步骤322,令基站通过将eNB映像识别符与MME S1-AP识别符的组合相互映像到MME映像识别符与eNB S1-AP识别符的组合,而连接中继台与核心网络的MME。据此,执行步骤326,令基站根据该映像表,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之间转接网络控制信号。
请参见图2D,其显示用于维护通讯连结正确性的另一方式的流程图。在执行图2C时,会夹带执行图2D设定所需的信息。类似地,于执行完步骤316后,执行步骤323,令基站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的S-GW之间建立一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GPRS 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GTP-U)连线。然后,执行步骤324,令基站指配一信道端点识别符(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予GTP-U连线。执行步骤325,令基站创建用于映像GTP-U与TEID的映像表,以连接基站与核心网络的S-GW。随后类似地,于建立该映像方式后,执行步骤326,令基站根据该映像表于中继台与核心网络之间转接网络分组。
除了上述步骤,第三实施例亦能执行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所描述的所有操作及功能,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直接了解第三实施例如何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以执行此等操作及功能,故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基站及包含识别机制的附接方法可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并提高最新网络系统中的通讯效率。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用于一基站的附接方法,该基站用于一网络系统中,该网络系统包含该基站、一中继台及一核心网络,该基站通过一后端连结连接该核心网络,该网络系统符合长期演进标准,该基站为一主演进NodeB,该中继台为一中继节点或一中继E-UTRAN NodeB,且该核心网络是一演进分组核心,该演进分组核心包含一服务网关器、一本籍用户服务器、一操作维护系统及一移动管理实体,该附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令该基站因应该中继台的一连结请求,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通讯连结程序;
(b1)于步骤(a)之后,令该基站创建一映像表,该映像表映像一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与一信道端点识别符以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服务网关器;
(b2)于步骤(a)之后,令该基站将一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一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及和相关一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和一主演进NodeBS1-AP识别符的关系记录于该映像表,并通过将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与该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相映像以及将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该移动管理实体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相映像,而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其中,该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被包含于来自该中继台的一上行连结S1-AP讯息中,该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被包含于来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的一下行连结S1-AP讯息中;以及(c)令该基站根据该映像表,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接收并转递网络分组及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还包含以下步骤:
(a1)令该基站自该中继台接收一无线电资源控制请求;
(a2)令该基站根据该无线电资源控制请求,回应一无线电资源控制连线至该中继台;以及
(a3)于步骤(a2)之后,令该基站自该中继台转递一非存取层附接请求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
(a4)于步骤(a3)之后,令该基站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本籍用户服务器之间建立一认证连结;
(a5)令该基站根据该非存取层附接请求,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转递一非存取层附接接受讯息至该中继台,该非存取层附接接受讯息包含一演进分组系统载体启动请求;
(a6)令该基站根据该非存取层附接接受讯息,自该中继台转递一非存取层附接完成讯息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该非存取层附接完成讯息包含一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启动回应;
(a7)于步骤(a6)之后,令该基站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网际网络协议连结;以及
(a8)令该基站通过该网际网络协议连结,自该核心网络的该操作维护系统转递一组态数据至该中继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于步骤(a6)之后包含以下步骤:
(a9)令该基站于该中继台建立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一控制平面后,通过一信号无线电载体自该中继台接收一S1-AP讯息或一X2-AP讯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于步骤(a6)之后包含以下步骤:
(a9)令该基站于该中继台建立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一用户平面后,通过一数据无线电载体自该中继台接收一S1-AP讯息或一X2-AP讯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站还包含一S1代理服务器模块,且该附接方法还于步骤(a8)之后包含以下步骤:
(a9)令该基站自该中继台接收一S1界面请求讯息;
(a10)令该基站于该S1代理服务器模块更新该S1界面请求讯息后,转接该S1界面请求讯息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
(a11)令该基站根据该S1界面请求讯息,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接收一S1界面回应讯息;以及
(a12)令该基站于该S1代理服务器模块更新该S1界面回应讯息后,转接该S1界面回应讯息至该中继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于步骤(a8)之后包含以下步骤:
(a9)令该基站自该中继台接收一X2界面请求讯息;以及
(a10)令该基站根据该X2界面请求讯息,传送一X2界面回应讯息至该中继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1)还包含:
(b11)令该基站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服务网关器之间建立该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
(b12)令该基站指定该信道端点识别符予该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以及
(b13)令该基站创建该映像表,该映像表映像该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与该信道端点识别符以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服务网关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还包含:
(b21)令该基站自该中继台接收该上行连结S1-AP讯息;
(b22)令该基站分配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用于使该中继台通过该基站与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进行通讯;
(b23)令该基站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接收该下行连结S1-AP讯息;
(b24)令该基站分配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用于使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通过该基站与该中继台进行通讯;
(b25)令该基站将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及和相关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和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的关系记录于该映像表;以及
(b26)令该基站通过将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与该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相映像以及将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该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相映像,而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
9.一种用于一网络系统的基站,该网络系统包含该基站、一中继台及一核心网络,该基站通过一后端连结连接该核心网络,该网络系统符合长期演进标准,该基站是一主演进NodeB,该中继台为一中继节点或一中继E-UTRAN NodeB,且该核心网络是一演进分组核心,该演进分组核心包含一服务网关器、一本籍用户服务器、一操作维护系统及一移动管理实体,该基站包含:
一处理单元,用以因应来自该中继台的一连结请求,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通讯连结程序,以及建立一映像表映像一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与一信道端点识别符以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服务网关器,将一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一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及和相关一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和一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的关系记录于该映像表,并通过将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与该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相映像以及将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该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相映像,而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其中,该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被包含于来自该中继台的一上行连结S1-AP讯息中,该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被包含于来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的一下行连结S1-AP讯息中;
一存储器,用以储存该映像表;以及
一收发器,用以根据该映像表,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接收并转递网络分组及控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收发器还用以自该中继台接收一无线电资源控制请求,该处理单元还用以根据该无线电资源控制请求,回应一无线电资源控制连线予该中继台,该收发器还用以于该无线电资源控制连线建立后,自该中继台转接一非存取层附接请求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并根据该非存取层附接请求讯息,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转接包含一演进分组系统载体启动请求的一非存取层附接接受讯息至该中继台,以及根据该非存取层附接接受讯息,自该中继台转接包含一演进分组系统载体启动回应的一非存取层附接完成讯息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该处理单元还用以于该收发器自该中继台转接该非存取层附接请求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后,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本籍用户服务器之间建立一认证连结,以及用以自该中继台转接该非存取层附接完成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后,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之间建立一网际网络协议连结,且该收发器还用以通过该网际网络协议连结,自该核心网络的该操作维护系统转接一配置数据至该中继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收发器还用以于该中继台建立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一控制平面后,通过一信号无线电承载自该中继台接收一S1-AP讯息或一X2-AP讯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收发器还用以于该中继台建立用于后端连结控制信号的一用户平面后,通过一数据无线电承载自该中继台接收一S1-AP讯息或一X2-AP讯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还包含一S1代理服务器模块,该收发器还用以自该中继台接收一S1界面请求讯息以及于该S1代理服务器模块更新该S1界面请求讯息之后,转接该S1界面请求讯息至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且该收发器还用以根据该S1界面请求讯息,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接收一S1界面回应讯息,以及于该S1代理服务器模块更新该S1界面回应讯息后,转接该S1界面回应讯息至该中继台。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收发器还用以自该中继台接收一X2界面请求讯息,以及根据该X2界面请求讯息传送一X2界面回应讯息至该中继台。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处理单元还用以于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服务网关器之间建立该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指配该信道端点识别符予该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连线,以及创建该映像表,该映像表映像该用户平面的GPRS信道协议与该信道端点识别符以用于连接该基站与该核心网络的该服务网关器。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收发器还用以自该中继台接收该上行连结S1-AP讯息以及自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接收该下行连结S1-AP讯息,该处理单元还用以分配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以使该中继台通过该基站与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进行通讯,并分配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以使该核心网络的该移动管理实体通过该基站与该中继台进行通讯,并将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记录于该映像表,以及通过将该移动管理实体映像识别符与该移动管理实体S1-AP识别符相映像以及将该主演进NodeB映像识别符与该主演进NodeB S1-AP识别符相映像,而连接该中继台与该核心网络的该主演进NodeB。
CN201010219826.9A 2009-06-23 2010-06-23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Active CN101959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1938109P 2009-06-23 2009-06-23
US61/219,381 2009-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9314A CN101959314A (zh) 2011-01-26
CN101959314B true CN101959314B (zh) 2014-07-16

Family

ID=427970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72184A Active CN101932123B (zh) 2009-06-23 2010-06-22 中继台及其后端连线方法
CN201010219826.9A Active CN101959314B (zh) 2009-06-23 2010-06-23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72184A Active CN101932123B (zh) 2009-06-23 2010-06-22 中继台及其后端连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442049B2 (zh)
EP (2) EP2268097B1 (zh)
CN (2) CN101932123B (zh)
TW (2) TWI4247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4356B2 (en) 2009-07-26 2014-09-02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system information for repeaters and method thereof
EP2355608B1 (en) * 2009-10-30 2016-03-09 Institute for Imformation Industry Donor evolved nodeb, relay nod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10164577A1 (en) 2010-01-06 2011-07-0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1 Relay
US9385862B2 (en) 2010-06-16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nding subscriber authentication and device authent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839373B2 (en) 2010-06-18 2014-09-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node management and authorization
US9749880B2 (en) * 2010-06-30 2017-08-29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Base station failover using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s as relays
EP2603044B1 (en) 2010-08-03 2018-06-20 Nec Corporation Relay station devic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lay station
US9204290B2 (en) * 2010-11-03 2015-12-0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structing a domain name for a radio network node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583035B2 (ja) * 2011-01-06 2014-09-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448058B (zh) * 2011-01-10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Un接口上的数据保护方法与装置
CN103249021B (zh) * 2012-02-01 2016-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基站设备上实现多小区服务的方法及设备
US9544877B2 (en) * 2012-02-02 2017-01-10 Tejas Networks Limited Bearer signaling management method
US9155076B2 (en) * 2012-02-02 2015-10-06 Tejas Network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bearer management
CN103782644B (zh) * 2012-09-03 2018-03-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回程链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代理设备、接入设备
US8929277B2 (en) * 2013-02-15 2015-01-06 General Dynamics C4 Systems, Inc. Communication units and methods for relay-assisted uplink communication
WO2015010296A1 (en) * 2013-07-25 2015-01-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te based wireless backhaul connection to cellular network base station
US9467926B2 (en) * 2014-04-28 2016-10-11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a cellular node and a core network
WO2016006953A1 (ko) * 2014-07-11 2016-0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독 기지국 내의 단말을 표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205507B2 (en) * 2015-08-28 2019-02-12 Tejas Networks, Ltd. Relay architecture, relay node, and relay method thereof
RU2702267C1 (ru) * 2015-09-30 2019-10-07 Гуандун Оппо Мобайл Телекоммьюникейшнз Корп.,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перегрузки канала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услуги
US10069646B2 (en) * 2015-12-02 2018-09-04 Nicira, Inc. Distribution of tunnel endpoint mapping information
US10164885B2 (en) 2015-12-02 2018-12-25 Nicira, Inc. Load balancing over multiple tunnel endpoints
US10719341B2 (en) 2015-12-02 2020-07-21 Nicira, Inc. Learning of tunnel endpoint selections
US10148340B1 (en) 2016-03-30 2018-12-04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Multi-core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serve wireless relays and user equipment
JP6953706B2 (ja) * 2016-11-22 2021-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
US10567954B2 (en) 2018-01-18 2020-02-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under a non-standalone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CN110167098A (zh) * 2018-02-14 2019-08-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邻居关系的建立方法、无线中继及网络侧节点
CN110351810B (zh) * 2018-04-04 2022-01-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方法和设备
US11743191B1 (en) 2022-07-25 2023-08-29 Vmware, Inc. Load balancing over tunnel endpoint group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1152A (zh) * 2002-05-17 2003-12-10 阿尔卡特公司 用于提供移动通信业务的无线接入网络及网络部件
CN1751534A (zh) * 2004-02-13 2006-03-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通信终端以及通信方法
WO2007102953A1 (en) * 2006-03-08 2007-09-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ndoff and serving radio network subsystem relocation procedures in a single tunnel gprs-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21383A (zh) * 2007-06-05 2008-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和方法、家用基站网关及归属用户服务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4639B2 (ja) * 2002-11-19 2008-04-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における受付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受付制御装置及び受付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US7415274B2 (en) * 2003-02-19 2008-08-19 Nokia Corporation Routing procedure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237605B2 (ja) * 2003-11-04 2009-03-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JP4128149B2 (ja) * 2004-02-27 2008-07-30 Kddi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同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中継端末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451325B2 (ja) * 2005-02-01 2010-04-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ノード、基地局、ルータ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KR101137340B1 (ko) * 2005-10-18 2012-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릴레이 스테이션의 보안 제공 방법
KR20070045743A (ko) * 2005-10-28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홉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WO2007078663A2 (en) * 2005-12-16 2007-07-1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obility middleware architecture for multiple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pparatus
CN101094497B (zh) * 2006-01-06 2011-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用户在不同接入系统间切换的方法
US20070224988A1 (en) * 2006-03-24 2007-09-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ndover procedure between a 3gpp lte network and an alternative wireless network
US7620370B2 (en) * 2006-07-13 2009-11-17 Designart Networks Ltd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point network with wireless backhaul
WO2008042414A2 (en) * 2006-10-03 2008-04-1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nhanced node b configuration with a 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TW200828912A (en) * 2006-10-25 2008-07-01 Qualcomm Inc Uniform out-of-service search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247628A (zh) * 2007-02-13 2008-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无线通信网络接入的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US8830950B2 (en) * 2007-06-18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DCP reordering at handoff
FI20075761A0 (fi) * 2007-10-29 2007-10-2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Käyttäjälaitetunnisteen allokointi
FI20070995A0 (fi) * 2007-12-19 2007-12-1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Verkkosolmujen skaalautuva käyttöönotto
EP2272272B1 (en) * 2008-04-30 2016-05-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lf-backhauling in lte
WO2010062043A2 (en) * 2008-11-03 2010-06-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05501B2 (en) * 2009-03-09 2014-04-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access point base station and a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
EP2406975B1 (en) * 2009-03-11 2013-01-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tup and configuration of relay nodes
US8532056B2 (en) * 2009-04-13 2013-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 mobility for split-cell relay networks
KR101622406B1 (ko) * 2009-04-24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US8488514B2 (en) * 2009-10-02 2013-07-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lay backhaul link quality considerations for mobility procedur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1152A (zh) * 2002-05-17 2003-12-10 阿尔卡特公司 用于提供移动通信业务的无线接入网络及网络部件
CN1751534A (zh) * 2004-02-13 2006-03-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通信终端以及通信方法
WO2007102953A1 (en) * 2006-03-08 2007-09-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ndoff and serving radio network subsystem relocation procedures in a single tunnel gprs-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21383A (zh) * 2007-06-05 2008-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和方法、家用基站网关及归属用户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8098B1 (en) 2013-09-11
TW201129212A (en) 2011-08-16
CN101932123A (zh) 2010-12-29
US8442049B2 (en) 2013-05-14
EP2268098A2 (en) 2010-12-29
US20100322147A1 (en) 2010-12-23
US20100322148A1 (en) 2010-12-23
TWI424778B (zh) 2014-01-21
TW201129217A (en) 2011-08-16
CN101932123B (zh) 2013-05-08
EP2268097B1 (en) 2013-09-18
EP2268098A3 (en) 2012-05-30
US8509214B2 (en) 2013-08-13
EP2268097A3 (en) 2012-05-30
EP2268097A2 (en) 2010-12-29
TWI423713B (zh) 2014-01-11
CN101959314A (zh) 201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9314B (zh)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JP7440562B2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TWI426807B (zh) 基地台、中繼台及其後端控制通訊方法
CN101877860B (zh) 中继节点、服务网关、中继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US2021036841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5088091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WO2019214709A1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855649B2 (en) Network system, offload device, and user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for offload device
US10206219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14710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016461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16459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958421B2 (en) Communications in relay networks
CN101877915A (zh)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中继站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19233465A1 (zh) 路径时延信息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4468312B (zh) 一种无线中继站及其接入核心网的方法和系统
CN103582161B (zh) 一种基于lte系统中继节点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1860976B (zh) 实现用户设备本地ip接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582075A (zh) 一种rn支持多种无线接入系统的方法
WO202313098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510929B (zh) Iab网络中进行lcid扩展的方法及装置
CN114424621A (zh) 一种缓冲区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026293B (zh) 一种核心网获知中继节点接入方式的系统及方法
WO2022160288A1 (zh)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5150479A (zh) 蓝牙消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蓝牙网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6

Address after: The new Taiwan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Xizhi District Five Road No. 88 8 floor

Patentee after: Acer Inc

Address before: Taiwan, China Taipei Heping East Road, two, No. 0, building No. eleven, building six

Patentee before: Information Industry Promotion 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