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643B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52643B CN101952643B CN2009801055719A CN200980105571A CN101952643B CN 101952643 B CN101952643 B CN 101952643B CN 2009801055719 A CN2009801055719 A CN 2009801055719A CN 200980105571 A CN200980105571 A CN 200980105571A CN 101952643 B CN101952643 B CN 1019526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ipheral portion
- base
- return portion
- minor face
- ligh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02F2201/503—Arrangements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to sho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光源(17)和收纳上述光源(17)的底座(14),上述底座(14)包括:由板状部件构成的平板状的底部(14a);和具有形成在该底部(14a)的边缘部的折返构造(31)的外边缘部(21),在上述外边缘部(21),在上述折返构造(31)的折返的内侧,配置有沿着上述外边缘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芯状部件(40)。通过采用安装有这样的芯状部件(40)的外边缘部(21),能够提高外边缘部(21)自身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底座(14)的变形,能够提供均匀的照明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因为不能够自发光,所以需要另外设置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一般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有:金属制造的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和收纳在底座内的多根灯(例如冷阴极管)。
近年来,为了实现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进行背光源装置的各构成部件的薄型化。这样的构成部件的薄型化导致构成部件自身的强度下降,随之可能使得液晶显示装置的耐久性和显示品质等下降。
例如,底座一般由平板状的底部和从其周围立起的外边缘部构成。底座的薄型化即是指使从底座的底部到外边缘部的上端的高度变小。该底座的外边缘部也具有确保底座整体的强度的功能,因此如果使该外边缘部的高度变小则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下降,抑制底座的变形的能力可能变得不足。假设底座的一部分发生变形,则收纳在该底座内的各冷阴极管与底座的距离产生偏差,根据情况每个冷阴极管的出射光量变得不同,可能导致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下降。于是,作为提高底座的强度的方法,例如公开了专利文献1的发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7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底座包括:底座主体,其具有长条状的顶板部,从该顶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别弯曲的侧板部,和从侧板部的前端部向与侧板部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框部;分别安装于顶板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端板;在侧板部的弯曲方向的相反侧安装在底座主体上,在底座主体的大致中心部在打开方向分别推压框部而保持框部的加强金属部件。据此,利用安装于底座的顶板部的加强金属部件,能够防止侧板部和框部的缩细。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在底座的顶板部配置加强金属部件,因此加强金属部件成为妨碍底座的薄型化的主要原因。像这样,底座的薄型化和确保强度的要求成为相反的要求特性,需要研究进一步的加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通过使用抑制伴随薄型化的强度下降的底座,具有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这样的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具有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光源和收纳上述光源的底座,上述底座包括:平板状的底部;和形成在该底部的边缘部并具有折返构造的外边缘部,在上述外边缘部,在上述折返构造的折返的内侧,配置有沿着上述外边缘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芯状部件。
像这样,在形成在底座的底部的边缘部的外边缘部设置有折返构造,进而在该折返构造的折返的内侧(即被折返包围的空间)安装芯状部件,由此能够提高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能够抑制底座整体的变形。
具有设置在底座底部的边缘部的折返构造的外边缘部,为了抑制变形,具有对板状的底座施加需要的强度的功能。但是,尤其是为了使底座薄型化,需要使从底部到外边缘部的上端的高度变小,此时该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下降。由此,底座整体的强度也下降,可能在底座产生变形。
假设底座产生变形,则收纳在该底座内的各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产生偏差。此处,例如在底座由金属制造的情况下,从光源向底座产生微小的漏失,该漏失量与光源和底座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由于底座的变形,每个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不同,则在各光源间产生漏失量的偏差。在能够确保光源与底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较大距离时,即使由于底座的变形而两者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距离变化量相对于设计距离也相对较小,因此各光源间的漏失量的偏差也较小,不会对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造成影响。但是,在薄型化的底座中,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较小,因此距离变化量相对于两者的设计距离的比例相对较大。结果,成为了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每个光源的亮度可能变得不同。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在通过设置折返构造以赋予强度的外边缘部,进一步安装有芯状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底座整体的强度,在薄型化的底座中也不会产生变形。由此,能够将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设计距离,因此各光源向底座的漏失量一定,能够不对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即亮度偏差造成影响。结果,尤其是在薄型化的照明装置中,也能够确保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
进而,将芯状部件配置在外边缘部的折返的内侧,即由折返构造形成的空隙(被折返部件包围的空间),由此,不需要另外准备配置该芯状部件的空间,能够不对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造成妨碍地进行外边缘部的加强。
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上述折返构造为大致U字形,上述芯状部件配置在被上述折返构造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部分。
此时,通过使外边缘部的折返构造为大致U字形,在该外边缘部形成大致U字形地被三方包围的空隙。于是,将芯状部件安装入该外边缘部的空隙,即配置在被折返构造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部分,由此没有必要另外确保用于配置该芯状部件的空间,能够不对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造成妨碍地进行外边缘部的加强。
此外,上述芯状部件通过固定部件安装于上述外边缘部,上述固定部件以插通上述芯状部件和构成上述外边缘部的至少一个板状部的方式固定它们。
这样,使芯状部件和外边缘部利用插通它们的固定部件固定,由此能够没有复杂的安装操作地实现可靠的安装。
此外,上述固定部件能够为从上述外边缘部的折返的外侧插入的螺纹部件。
像这样,利用从外边缘部侧插入的螺纹部件将芯状部件安装于外边缘部,由此能够使该安装操作极为简单,能够不使组装操作的效率下降地实现外边缘部的加强。
此外,上述芯状部件能够安装于沿着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的上述外边缘部。
底座的变形容易沿其长边方向产生,因此通过在沿该底座的长边方向的外边缘部安装芯状部件,能够很好地抑制底座的变形。
此外,上述芯状部件能够安装在沿着上述底座的短边方向的上述外边缘部。
像这样,通过在沿着底座的短边方向的外边缘部安装芯状部件,也能够很好地防止沿着短边方向的变形的发生,在短边和长边这两者上均形成芯状部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底座整体的强度,能够可靠地抑制底座的变形。
此外,能够是,具有配置在上述多个光源的光出射侧并使来自该光源的光的出射特性变化的光学部件,上述光学部件的边缘部与上述外边缘部重叠,上述固定部件将上述芯状部件与上述光学部件的边缘部一同固定于上述外边缘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一个固定部件能够一并固定配置在光源的光出射侧的光学部件、外边缘部和外边缘支承部,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能够省去用于配置各固定部件的空间。这样的结构特别在薄型化的底座中是适用的。
此外,上述外边缘部的上述折返构造能够具有:板部件折返构成的第一折返部;和构成上述第一折返部的上述板部件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
像这样,使外边缘部的折返构造为由第一折返部和其一部分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构成的二重的折返构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边缘部自身的强度,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底座的变形。
特别的是,能够是,上述第一折返部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形成,上述第二折返部形成在被上述第一折返部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
像这样,使第二折返部形成在被第一折返部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第一折返部的折返的内侧),即形成在随着设置第一折返部而产生的空隙部,由此,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形成该第二折返部的空间,能够不妨碍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地进行外边缘部的加强。
此外,上述光源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之间的距离能够为2.5mm以下。
进一步,上述外边缘部能够是相对于上述底部的板状面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为10.0mm以下。
本发明的底座的结构对于随着底座的薄型化而导致的底座强度的下降特别有效,在光源与底座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2.5mm以下,和/或外边缘部的距离底部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为10.0mm以下的照明装置中特别适用。
特别是,当光源与底座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2.5mm以下时,在底座产生变形的情况下,距离变化量相对于两者的设计距离的比例较大,因此成为各光源间的电流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每个光源的亮度可能变得不同。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底座,能够抑制底座的变形,因此在这样的光源与底座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说明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在照明装置中,能够提供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因此,该显示装置能够提供高的显示品质。
此外,能够是,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上述照明装置和上述显示面板通过配置在它们的边缘部的边框一体化,在上述照明装置具有的上述底座的上述外边缘部,利用固定部件安装有上述芯状部件,上述固定部件将上述边框与上述芯状部件一同固定于上述外边缘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一个固定部件一并固定边框、外边缘部和外边缘支承部,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以及用于配置各固定部件的空间的节省。这样的结构特别在薄型化的底座中是适用的。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举例表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电脑的台式屏幕等,特别适用于大型屏幕。
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这样的电视接收装置,在显示装置中能够提供高的显示品质,因此该电视接收装置也能够提供高品质的电视图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薄型且具有均匀的照明亮度分布的照明装置。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能够为薄型且提供优异的显示品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能够为薄型且提供优异的电视影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6是图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7是表示在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底座的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外边缘部所具有的长边第二折返部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长边第二折返部的另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图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外边缘部所设置的短边第二折返部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短边第二折返部的另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在图1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安装在长边外边缘部的加强板的安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安装在长边外边缘部的加强板的安装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外边缘部安装的加强板的安装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安装在短边外边缘部的加强板的安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安装在短边外边缘部的加强板的安装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短边外边缘部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利用螺钉插通并固定各部件的结构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4a……底座的底部;17……冷阴极管(光源);21……外边缘部;21a……短边外边缘部;21b……长边外边缘部;31……长边折返部;33……短边折返部;40……加强板(芯状部件);42……螺钉(固定部件,螺纹部件);61……长边第一折返部;62……长边第二折返部;65……短边第一折返部;66……短边第二折返部;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具有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5是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6是图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持的方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正面、背面两外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和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方形,以立式放置的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边框13等一体地保持。
接着,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采用一对玻璃基板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相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的结构。在一个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取向膜等,在另一个玻璃基板设置有:以规定排列配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对置电极;和取向膜等。另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安装的扩散板15a;配置在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和框架16,该框架16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并在该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以夹持的方式保持扩散板15a的长边边缘部。进一步,在底座14内设置有:冷阴极管(光源)17;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于底座14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功能的中继连接器19;和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组的保持件20。另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比,扩散板15a一侧成为光出射侧。
底座14由金属制成,进行金属板成形而形成由矩形状的底板和从其各边立起大致U字形折返的折返外边缘部21(短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b)构成的较浅的大致箱型。在底座14的底板,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透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进一步,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b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穿透设置有固定孔14c,例如能够通过螺钉等使边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一体化。
在底座14的底板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配置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为反射性优异的白色,沿着底座14的底板面的内侧以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涂敷。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b的方式立起,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着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23能够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在扩散板15a侧被反射。
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配置有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扩散板15a由在合成树脂制造的板状部件中分散配合光散射粒子而成,具有使从作为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如上所述载置在保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到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扩散板15a的长边边缘部,如图3所示,通过被底座14(反射片23)与框架16夹持而固定。
配置在扩散板15a上的光学片15b,从扩散板15a侧开始依次叠层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板,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通过了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的光的功能。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被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夹持。
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以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且以多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收纳于底座14内(参照图2)。这些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嵌入中继连接器19,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件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为4.0mm,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部14a之间的距离为0.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间的距离为16.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为2.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在各构成部件间谋求薄型化。特别使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的距离变小。并且,通过这样的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表面到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正面侧外壳Ca的表面到背面侧外壳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
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保持件20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呈沿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保持件20在其表面侧具有能够高度不同地载置扩散板15a到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面,并且以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a一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返外边缘部21a一同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从保持件20的与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该插入销24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由此该保持件20安装于底座14。
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板面平行的3个面形成,在位于最低的位置的第一面20a载置有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进一步,从第一面20a朝向底座14的底板面延伸出倾斜的倾斜盖26。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边边缘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置在与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重叠的位置,与边框13接触。
如图5所示,底座14的长边外边缘部21b具有大致U字形的长边折返部(折返构造)31,该折返部31包括:从底座14的底部14a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第一内板部30a;从第一内板部30a向底座14的外侧与底部14a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一上板部30b;和从第一上板部30b向底部14a方向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成的第一外板部30c。另外,从底部14a到第一上板部30b的高度相当于底座14整体的最大高度,其高度为8mm。
在长边折返部31中第一上板部30b的折返的内侧面,安装有沿该长边折返部31的长度方向的加强板(芯状部件)40。加强板40由金属制成,如图7所示,呈细长的四角柱状,在其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垂直贯通的加强板固定孔40a。另外,作为该加强板40的材质,除了镀锌钢以外,也能够优选具有耐腐蚀性的铁类合金或不锈钢等。
加强板40配置在长边折返部31的内侧,其长度方向的上表面与第一上板部30b的折返的内侧面为面接触的状态,该加强板4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与长边折返部31的第一内板部30a和第一外板部30c之间留有空隙。即,加强板40以内置于被长边折返部31包围的部分(内部)的状态配置。从边框13的外侧(图5的上侧)插入并按照框架16、长边外边缘部21b的固定孔14c的顺序插通的螺钉(固定部件,螺纹部件)42与加强板40的加强板固定孔40a螺纹结合,由此该加强板40安装于长边外边缘部21b。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底座14的短边外边缘部21a具有大致U字形的短边折返部(折返构造)33,该短边折返部33具有:从底座14的底部14a大致直角立起的第二内板部32a;从第二内板部32a与底座14的底部14a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二上板部32b;从第二上板部32b向底座14的底部14a方向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成的第二外板部32c。
在短边折返部33中第二上板部32b的折返的内侧面,安装有沿该短边折返部33的长度方向的加强板40。该加强板40中,其长度方向的上表面与第二上板部32b的折返的内侧面为面接触的状态,该加强板4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与短边折返部33的第二内板部32a和第二外板部32c之间留有空隙。即,加强板40以内置于被短边折返部33包围的部分(内部)的状态配置。从短边外边缘部21a的折返的外侧(图6的上侧)插通的螺钉42与加强板40的加强板固定孔40a螺纹结合,由此该加强板40安装于短边外边缘部21a。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源装置12能够达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所具有的底座14具有平板状的底部14a和形成在该底部14a的边缘部的外边缘部21,外边缘部21由具有长边折返部31的长边外边缘部21b和具有短边折返部33的短边外边缘部21a构成。而且,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和短边外边缘部21a,在上述长边折返部31和短边折返部33的折返的内侧,配置有沿该长边外边缘部21b和短边外边缘部21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板40。
这样,通过采用在外边缘部21安装有加强板40的结构,能够提高外边缘部21自身的强度,能够抑制底座14整体的变形。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外边缘部21的底部14a的垂直方向的最大高度是作为长边外边缘部21b的第一上板部30b与底部14a之间的距离的8.0mm,在这样的距离底部14a的高度为10.0mm以下的薄型化的外边缘部21中,安装有上述加强板40的结构特别能够发挥增加强度的效果。
进一步,将加强板40安装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和短边外边缘部21a的长边折返部31和短边折返部33的折返的内侧。长边折返部31在其折返的内侧具有由第一内板部32a、第一上板部32b和第一外板部30c这三者包围的空隙部。同样,短边折返部33在其折返的内侧具有由第二内板部32a、第二上板部32b和第二外板部32c这三者包围的空隙部。于是,通过将加强板40安装在该预先设置的空隙部中,能够有效利用空隙部,由此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配置加强板40的空间,能够不对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造成妨碍地进行底座14的加强。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板40内置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和短边外边缘部21a中被呈大致U字形的长边折返部31和短边折返部33包围的部分。
此时,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和短边外边缘部21a形成有被长边折返部31和短边折返部33大致U字形地被三方包围的空隙。于是,将加强板40组装入该空隙,即内置在被长边折返部31和短边折返部33包围的部分,由此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配置该加强板40的空隙,能够既加强外边缘部21又同时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板40由插通该加强板40和构成外边缘部21的折返部31、33的第一上板部30b或第二上板部32b的螺钉42固定。
这样,通过采用将加强板40利用螺钉42安装于外边缘部21的结构,能够使该安装操作简单,能够不使组装操作的效率下降地实现外边缘部21的加强。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边外边缘部21b,螺钉42插通使背光源装置12和液晶面板11一体化的边框13和加强板40。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一个螺钉42一并插通并固定边框13、外边缘部21和加强板40,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的效率,并且能够省略用于配置分别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的空间。这样的结构,如本实施方式的底座14所示,适用于薄型化的结构。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长边外边缘部21b安装有加强板40。
底座14的变形容易沿其长边方向产生,通过在沿该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长边外边缘部21b安装加强板40,能够很好地抑制底座14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短边外边缘部21a也安装有加强板40。
这样,通过在底座14的短边外边缘部21a也安装加强板40,能够进一步提高底座14整体的强度,能够可靠地抑制该底座14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部14a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为0.8mm。
从冷阴极管17到底座14,虽然很少,但也会产生漏失,该漏失量与两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例。因此,假设在底座14产生变形,每个冷阴极管17与底部14a之间的距离不同,则在各冷阴极管17间产生漏失量的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部14a之间的距离为0.8mm,在这样的两者的距离非常小为2.5mm以下的情况下,相对于两者的设计距离,底座14的变形引起的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量的比例变大。由此,各冷阴极管17间的电流偏差增大,该冷阴极管17间的亮度可能不同。
但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具有安装有加强板40的外边缘部21的底座14,能够抑制底座14的变形。于是,在上述的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部14a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即在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12中,本发明的结构特别能够发挥效果。
(变形例)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向长边外边缘部21b或短边外边缘部21a的加强板40的安装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以下所示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
例如,如图8所示,在长边外边缘部21b,也可以在长边折返部31的第一内板部30a即长边折返部31中接近底座14的底部14a的一侧安装加强板50。此时,将螺钉42从第一内板部30a的折返的外侧插入,与加强板50的加强板固定孔50a螺纹结合,由此能够固定该加强板50。
此外,如图9所示,在长边外边缘部21b,也可以在长边折返部31的第一外板部30c即长边折返部31中接近底座14的外边缘端的一侧(离底部14a较远的一侧)安装加强板51。此时,将螺钉42从第一外板部30c的折返的外侧插入,与加强板51的加强板固定孔51a螺纹结合,由此能够固定该加强板51。
此外,如图10所示,在短边外边缘部21a,也可以在短边折返部33的第二内板部32a即短边折返部33中接近底座14的底部14a的一侧安装加强板52。此时,将螺钉42从第二内板部32a的折返的外侧插入,与加强板52的加强板固定孔52a螺纹结合,由此能够固定该加强板52。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短边外边缘部21a,也可以在短边折返部33的第二外板部32c即短边折返部33中接近底座14的外边缘端的一侧(离底部14a较远的一侧)安装加强板53。此时,将螺钉42从第二外板部32c的折返的外侧插入,与加强板53的加强板固定孔53a螺纹结合,由此能够固定该加强板53。
(实施方式2)
接着,利用图12和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该实施方式2中,将外边缘部变更为具有二重的折返构造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3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底座14通过金属板成形而形成较浅的大致箱型,其包括:平板状的底部14a;和从其各边立起大致U字形折返的外边缘部21(短边方向的短边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长边外边缘部21b)。
如图12所示,底座14的长边外边缘部21b具有大致U字形的长边第一折返部(第一折返部)61,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包括:从底座14的底部14a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第一内板部60a;从第一内板部60a向底座14的外侧与底部14a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一上板部60b;从第一上板部60b向底部14a方向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一外板部60c。在长边第一折返部中的第一上板部60b穿透设置有固定孔14c。此外,构成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外板部60c在接近第一上板部60b的部位进一步大致U字形弯曲,由此形成长边第二折返部(第二折返部)6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长边第二折返部62为从第一外板部60c向与第一上板部60b重叠的一侧突出的状态。
长边第二折返部62包括:从第一外板部60c沿着第一上板部60b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二上板部63a;从第二上板部63a与第一外板部60c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二内板部63b;从第二内板部63b向第一外板部60c方向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二下板部63c。另外,长边第二折返部62的第二上板部63a在其与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上板部60b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此外,第二内板部63b在其与第一内板部60a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即,长边第二折返部62中,构成它的各板部63a、63b、63c并不与长边第一折返部61内接,而是遍及长边外边缘部21b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换言之,长边第二折返部62以偏置于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上板部60b侧的状态,形成在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折返的内侧。长边第二折返部62中,在第二上板部63a和第二下板部63c,分别在与固定孔14c重叠的部位形成有螺纹孔630a、630c。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长边第一折返部61构成长边外边缘部21b的外观,长边第二折返部62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外板部60c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形成在被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
而且,在长边第二折返部62的第二下板部63c一侧安装有加强板40。该加强板40配置在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折返的内侧,为其上表面与长边第二折返部62的第二下板部63c的下表面面接触的状态,该加强板4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在与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内板部60a和第一外板部60c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即,加强板40以内置于被长边第一折返部61包围的部分(内部)的方式配置。从边框13的外侧插入并依次插通框架16、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固定孔14c、长边第二折返部62的螺纹孔630a、630c的螺钉42,与加强板40的加强板固定孔40a螺纹结合,由此该加强板40安装于长边外边缘部21b。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底座14的短边外边缘部21a具有大致U字形的短边第一折返部(第一折返部)65,其包括:从底座14的底部14a大致直角地立起的第三内板部64a;从第三内板部64a与底座14的底部14a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三上板部64b;从第三上板部64b向底座14的底部14a方向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成的第三外板部64c。在短边第一折返部65中的第三上板部64b穿透设置有固定孔14c。此外,构成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外板部64c在接近第三上板部64b的部位再次大致U字形地弯曲,由此形成短边第二折返部(第二折返部)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第二折返部66采用从第三外板部34c向与第三上板部34b重叠的一侧突出的状态。
短边第二折返部66包括:从第三外板部64c沿着第三外板部64b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四上板部67a;从第四上板部67a与第三外板部64c大致平行地弯曲而成的第四内板部67b;从第四内板部67b向第三外板部64c方向大致直角弯曲而成的第四下板部67c。另外,短边第二折返部66的第四上板部67a在其与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上板部64b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此外,第四内板部67b在其与第三内板部64a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即,短边第二折返部66中,构成它的各板部67a、67b、67c并不与短边第一折返部65内接,而是以从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外板部64c开始连接的方式内置,遍及短边外边缘部21a的长度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设置。换言之,短边第二折返部66以偏置于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上板部64b侧的状态,形成在该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折返的内侧。在短边第二折返部66中的第四上板部67a和第四下板部67c,分别在与固定孔14c重叠的部位形成有螺纹孔670a和670c。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第一折返部65构成短边外边缘部21a的外观,短边第二折返部66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外板部64c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形成在被该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
而且,在短边第二折返部66的第四下板部67c一侧安装有加强板40。加强板40配置在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折返的内侧,为其上表面与短边第二折返部66的第四下板部67c的下表面面接触的状态,该加强板4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在与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内板部64a和第三外板部64c之间具有很小的空隙。即,加强板40以内置于被短边第一折返部65包围的部分(内部)的方式配置。从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外侧插入并依次插通固定孔14c、螺纹孔670a、670c的螺钉42,与加强板40的加强板固定孔40a螺纹结合,由此该加强板40安装于短边外边缘部21a。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能够达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所具有的底座14中,长边外边缘部21b采用长边第一折返部61和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一部分进一步折返而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62的二重折返构造。另一方面,短边外边缘部21a采用短边第一折返部65和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一部分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66的二重折返构造。而且,在第一折返部61、65的折返的内侧配置有加强板40。
这样,使安装有加强板40的外边缘部21(长边外边缘部21b和短边外边缘部21a)具有由第一折返部61、65和第二折返部62、66构成的二重折返构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边缘部21的强度,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底座14的变形。而且,加强板40配置在第一折返部61、65的折返的内侧,即折返而围成的预先形成的空隙中,因此,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配置加强板40的空间,不会对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造成妨碍。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折返部61、65大致U字形地折返,上述第二折返部62、66形成在被上述第一折返部61、65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
这样,将第二折返部62、66形成在被第一折返部61、65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第一折返部61、65的折返的内侧),即形成在随着设置第一折返部61、65而产生的空间中,由此不需要另外确保用于形成该第二折返部63、66的空间。结果,能够确保外边缘部21的加强,并且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
(变形例)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第一折返部61、65和第二折返部62、66的结构,以及加强板40的安装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以下所示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
例如,如图14所示,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形成有长边第一折返部61,和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上板部60b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形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70。更具体地说,长边第二折返部70以偏置于第一内板部60a一侧(接近底座14的底部14a的一侧)的状态形成在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折返的内侧。即,长边第一折返部61构成长边外边缘部21b的外观,长边第二折返部70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上板部60b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以与第一外板部60c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此处,加强板50以和长边第二折返部70中与第一外板部60c相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内置在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折返的内侧(被长边第一折返部61包围的空间),利用从第一内板部60a侧插入的螺钉42固定于长边第二折返部70。
此外,如图15所示,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形成有长边第一折返部61,和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上板部60b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形成的长边第二折返部71。更具体地说,长边第二折返部71以偏置于第一外板部60c一侧(远离底座14的底部14a的一侧)的状态形成在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折返的内侧。即,长边第一折返部61构成长边外边缘部21b的外观,长边第二折返部71通过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第一上板部60b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以与第一外板部60c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长边第一折返部61。此处,加强板51以和长边第二折返部71中与第一内板部60a相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内置在长边第一折返部61的折返的内侧(被长边第一折返部61包围的空间),利用从第一外板部60c侧插入的螺钉42固定于长边第二折返部71。
进一步,如图16所示,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形成有:长边第一折返部72;和该长边第一折返部72的内板部72c的端部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成,从该内板部72c向与底座14的底部14a重叠的一侧突出的长边第二折返部73。即,长边第二折返部73为与长边第一折返部72外接的关系,长边第一折返部72构成长边外边缘部21b的外观,长边第二折返部73与底座14的底部14a的背面外边缘相邻。此处,加强板54以内置于长边第二折返部73的折返的内侧(被长边第一折返部72包围的空间)的状态安装。
此外,如图17所示,在短边外边缘部21a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65,和该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上板部64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形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74。更具体地说,短边第二折返部74以偏置于第三内板部64a侧的方式形成在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折返的内侧。即,短边第一折返部65构成短边外边缘部21a的外观,短边第二折返部74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上板部64b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以与第三内板部64a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短边第一折返部65。此处,加强板52以和短边第二折返部74中与第三外板部64c相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内置在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折返的内侧(被短边第一折返部65包围的空间),利用从第三内板部64a侧插入的螺钉42固定于短边第二折返部74。
此外,如图18所示,在短边外边缘部21a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65,和该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上板部64b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形成的短边第二折返部75。更具体地说,短边第二折返部75以偏置于第三外板部64c侧的状态形成在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折返的内侧。即,短边第一折返部65构成短边外边缘部21a的外观,短边第二折返部75通过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第三上板部64b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以与第三外板部64c重叠的状态内置于该短边第一折返部65。此处,加强板53以和短边第二折返部75中与第三内板部64a相对的面面接触的状态,内置在短边第一折返部65的折返的内侧(被短边第一折返部65包围的空间),利用从第三外板部64c侧插入的螺钉42固定于短边第二折返部75。
进一步,如图19所示,在短边外边缘部21a形成有:短边第一折返部76;和该短边第一折返部76的内板部76c的端部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成,从该内板部76c向与底座14的底部14a重叠的一侧突出的短边第二折返部77。即,短边第二折返部77为与短边第一折返部66外接的关系,短边第一折返部76构成短边外边缘部21a的外观,短边第二折返部77与底座14的底部14a的背面外边缘相邻。此处,加强板55以内置于短边第一折返部76的折返的内侧的状态,利用螺钉42安装于内板部76c。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由上述记载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短边外边缘部21a和长边外边缘部21b分别安装有加强板40,但根据应赋予底座14的必要的强度,也可以仅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安装加强板40。此时,短边外边缘部21a如图20所示具有仅由短边折返部33构成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仅在短边外边缘部21a安装加强板40。
(2)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底座14的短边外边缘部21a和长边外边缘部21b分别形成有短边第二折返部66和长边第二折返部62,但根据应赋予底座14的必要的强度,也可以仅在长边外边缘部21b形成长边第二折返部62。或者,也可以仅在短边外边缘部21a形成短边第二折返部66。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加强板40利用作为螺纹部件的螺钉42安装于外边缘部2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有机/无机粘接剂,或者利用在前端具有卡止部的卡止销等进行安装。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一个螺钉42一并固定外边缘部21、加强板40和边框1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21所示,也可以采用扩散板15a和/或光学片15b与外边缘部21和加强板40一同被固定的结构。
(5)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作为光源使用冷阴极管17的情况,但例如使用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
Claims (13)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光源和收纳所述光源的底座,
所述底座包括:平板状的底部;和形成在该底部的边缘部并具有折返构造的外边缘部,
在所述外边缘部,在所述折返构造的折返的内侧,配置有沿着所述外边缘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芯状部件,
所述外边缘部的所述折返构造具有:板部件折返构成的第一折返部;和构成所述第一折返部的所述板部件进一步折返而成的第二折返部,
所述第一折返部大致U字形地折返而形成,
所述第二折返部形成在被所述第一折返部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状部件配置在被所述第一折返部的大致U字形所包围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状部件通过固定部件安装于所述外边缘部,
所述固定部件以插通所述芯状部件和构成所述外边缘部的至少一个板状部的方式固定它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为从所述外边缘部的折返的外侧插入的螺纹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状部件安装于沿着所述底座的长边方向的所述外边缘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状部件安装于沿着所述底座的短边方向的所述外边缘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在所述多个光源的光出射侧并使来自该光源的光的出射特性变化的光学部件,
所述光学部件的边缘部与所述外边缘部重叠,
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芯状部件与所述光学部件的边缘部一同固定于所述外边缘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底部之间的距离为2.5mm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边缘部距离所述底部的板状面的垂直方向的高度为10.0mm以下。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显示面板通过配置在它们的边缘部的边框一体化,
在所述照明装置具有的所述底座的所述外边缘部,利用固定部件安装有所述芯状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边框与所述芯状部件一同固定于所述外边缘部。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13.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37537 | 2008-02-19 | ||
JP2008-037537 | 2008-02-19 | ||
PCT/JP2009/050876 WO2009104448A1 (ja) | 2008-02-19 | 2009-01-21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52643A CN101952643A (zh) | 2011-01-19 |
CN101952643B true CN101952643B (zh) | 2012-09-05 |
Family
ID=4098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557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2643B (zh) | 2008-02-19 | 2009-01-21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302457A1 (zh) |
CN (1) | CN101952643B (zh) |
WO (1) | WO20091044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33545A (ja) * | 2009-12-22 | 2011-07-07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液晶モジュール |
JP5304628B2 (ja) * | 2009-12-22 | 2013-10-02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液晶モジュール |
ES2666649T3 (es) | 2010-10-28 | 2018-05-07 | Lg Electronics, Inc. | Aparato de visualización |
EP2447763B1 (en) | 2010-10-28 | 2015-12-16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play device |
TWI432850B (zh) * | 2011-12-30 | 2014-04-01 | Au Optronics Corp | 直下式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
JP5259004B1 (ja) * | 2012-01-12 | 2013-08-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
TWI485477B (zh) * | 2012-05-02 | 2015-05-2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裝置 |
CN102759079A (zh) | 2012-07-17 | 2012-10-3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抵抗外来力量的背板及其背光模块和液晶显示器 |
JP6167522B2 (ja) * | 2013-01-08 | 2017-07-26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TWI499833B (zh) * | 2013-07-12 | 2015-09-11 | Darwin Prec S Corp | 背板、使用此背板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KR102145892B1 (ko) | 2014-01-22 | 2020-08-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343720B1 (ko) * | 2015-06-11 | 2021-12-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KR102541405B1 (ko) * | 2016-07-01 | 2023-06-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350240B1 (ko) * | 2020-02-21 | 2022-01-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45430B1 (en) * | 1999-07-05 | 2002-09-03 | Kabushiki Kaisha Advanced Display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lamp cover having a curved contacted portion with liquid crystal panel |
CN1740866A (zh) * | 2004-08-28 | 2006-03-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48061B2 (ja) * | 2005-08-24 | 2013-02-20 |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用ハウジング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該構造体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JP2007207506A (ja) * | 2006-01-31 | 2007-08-16 |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JP4699936B2 (ja) * | 2006-04-28 | 2011-06-1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液晶表示装置 |
-
2009
- 2009-01-21 CN CN2009801055719A patent/CN1019526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1-21 US US12/864,556 patent/US2010030245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1-21 WO PCT/JP2009/050876 patent/WO20091044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45430B1 (en) * | 1999-07-05 | 2002-09-03 | Kabushiki Kaisha Advanced Display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lamp cover having a curved contacted portion with liquid crystal panel |
CN1740866A (zh) * | 2004-08-28 | 2006-03-0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7-207506A 2007.08.16 |
JP特开2007-299595A 2007.11.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302457A1 (en) | 2010-12-02 |
CN101952643A (zh) | 2011-01-19 |
WO2009104448A1 (ja) | 2009-08-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52643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US7760286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7714952B2 (en) |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EP2730966B1 (en) |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7697086B2 (en) | Container,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apparatus | |
US8008570B2 (en) |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7434958B2 (en) | Lamp fixing member,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20090027584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an improved structure | |
CN101952644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2804037A (zh) |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KR20060074354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US8072556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separate connection element to couple upper and lower containers together | |
EP2236908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JP5323198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8264633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
WO2010007921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1960213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KR101284031B1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WO2009093394A1 (ja) | ランプ保持具、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EP2236916A1 (en) | Lamp holder, member to which subject is to be attached,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 |
KR200365724Y1 (ko) | 고정수단을 갖는 백라이트유닛 | |
CN101952648A (zh) | 灯保持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1918760A (zh) | 灯保持件、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KR20080002378A (ko) | Ccfl 및 eefl의 램프홀더 조립구조를 공용으로사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3903525A (zh) | 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