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9614B - 空调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9614B
CN101949614B CN2010102676896A CN201010267689A CN101949614B CN 101949614 B CN101949614 B CN 101949614B CN 2010102676896 A CN2010102676896 A CN 2010102676896A CN 201010267689 A CN201010267689 A CN 201010267689A CN 101949614 B CN101949614 B CN 101949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flow direction
direction control
control valve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76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9614A (zh
Inventor
刘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2676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49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49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9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9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9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用户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加热器、毛细管、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流向控制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六十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三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五十七管道、第五十二管道、加热器、第五十一管道、第一流向控制阀、第六十一管道与第一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能实现制冷、供暖、和生产热水或除湿等多种功能。

Description

空调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功能空调热水器及恒温恒湿机组,属于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0710026952.0的发明专利,涉及一种多功能热泵热水多联空调器,具有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单独制热水、同时制冷和制热水、同时制热和制热水等五种功能。但必须指出的是:该发明中的同时制冷和制热水功能,实质上是回收利用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生产热水,其热水量取决于制冷量,因此,当上述空调器用于热水量较大的场合时,或者在制冷量较小的时间段使用时,在制冷的同时利用热回收所生产的热水量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故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功能齐全,不仅具有制冷兼热回收生产热水功能,而且具有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和生产热水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能在全年运行过程中,满足用户的制冷、供暖、生活热水或除湿需求。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第一四通阀、用户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加热器、第一流向控制阀、第二流向控制阀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有高压节点、低压节点和两个换向节点;所述第二四通阀有高压节点、低压节点、常开节点、常闭节点四个连接节点;所述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六十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三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五十七管道、第五十二管道、加热器、第五十一管道、第一流向控制阀、第六十一管道与第一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和加热器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二管道与热源侧换热器和第一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第六十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五十九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之间的第六十管道相连,第二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五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相连,第二四通阀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七管道、用户侧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第五十八管道同时与第五十二管道和第五十七管道相连。
2、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第一四通阀、用户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加热器、第一流向控制阀、第二流向控制阀、第二四通阀和毛细管;所述第一四通阀有高压节点、低压节点和两个换向节点;所述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六十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三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五十七管道、第五十二管道、加热器、第五十一管道、第一流向控制阀、第六十一管道与第一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和加热器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二管道与热源侧换热器和第一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第六十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五十九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之间的第六十管道相连,第二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五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相连,第二四通阀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七管道、用户侧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第五十八管道同时与第五十二管道和第五十七管道相连,所述毛细管一端与第六十五管道相连,毛细管另一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与第二四通阀的常闭节点相连。
3、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第一四通阀、用户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和第一节流机构,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第三节流机构、加热器、第一流向控制阀、第二流向控制阀、第二四通阀和毛细管;所述第一四通阀有高压节点、低压节点和两个换向节点;所述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六十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三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五十七管道、第五十二管道、第三节流机构、加热器、第五十一管道、第一流向控制阀、第六十一管道与第一四通阀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和加热器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二管道与热源侧换热器和第一四通阀换向节点之间的第六十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高压节点通过第五十九管道与压缩机构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的高压节点之间的第六十管道相连,第二四通阀的低压节点通过第六十五管道与压缩机构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的低压节点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相连,第二四通阀的常开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七管道、用户侧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第五十八管道同时与第五十二管道和第五十七管道相连,所述毛细管一端与第六十五管道相连,毛细管另一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与第二四通阀的常闭节点相连。
以上三个方案通过在系统中增设一个贮液器,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贮液器的连接方式是:第一节流机构通过第五十七管道与贮液器相连,第二节流机构通过第五十八管道与贮液器相连,第五十二管道与贮液器、第五十七管道或第五十八管道的任意一处相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种功能,生产热水、制冷、供暖或除湿;
2.不仅可以在制冷的同时,依靠热回收利用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而且能够按用户的需要同时制冷和制热;
3.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
4.本发明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制冷设备,特别适用于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地方,以及有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需求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变化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0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1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空调热水器,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热水需求的场合。整个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压缩机构1、第一四通阀70、第二四通阀80、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6、加热器8、毛细管9、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为电子膨胀阀。
用户侧换热器3夏天作为蒸发器,为用户制冷,冬天作为冷凝器,为用户供暖;热源侧换热器6既可以作为冷凝器,向环境中散发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也可以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为用户供暖或生产热水;加热器8是热水加热器,全年为用户生产热水。该空调制冷设备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单独制冷
在此功能下,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排入环境(室外空气、或冷却水、或土壤等),用户侧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全开,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2)制冷兼全热回收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加热器8利用制冷所产生的全部冷凝热生产热水;用户侧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关闭,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第六十二管道62、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3)制冷兼部份热回收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加热器8利用制冷所产生的部份冷凝热生产热水,另一部份冷凝热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排入环境,用户侧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二流向控制阀42都正常工作,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二节流机构5用于制冷剂节流;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进入第六十四管道64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进入第五十八管道58,另一路依次经过第六十二管道62、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也进入第五十八管道58,两路在第五十八管道58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4)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和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制冷量和热水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同时独立调节。此时,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用户侧换热器3为用户供冷,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都用于生产热水。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都正常工作,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用户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流量;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从第五十二管道52出来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进入第六十三管道63,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也进入第六十三管道63,两路在第六十三管道63混合后,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5)单独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利用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生产热水。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关闭;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第二四通阀80高压节点81与常闭节点82相连。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6)单独供暖
在此功能下,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利用吸取的热量,在用户侧换热器3中为用户供暖。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全开,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五十九管道59、第二四通阀80高压节点81、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7)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
在此功能下,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所吸取的热量,一部份在用户侧换热器3中为用户供暖,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生产热水。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一流向控制阀41都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和第一流向控制阀41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一节流机构4用于制冷剂节流;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进入第六十管道60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九管道59、第二四通阀80高压节点81、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进入第五十七管道57,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也进入第五十七管道57,两路在第五十七管道57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8)冬季除霜
方案一:当采用逆循环热气除霜,利用用户侧换热器3从室内吸取热量化霜时,其工作流程与单独制冷功能相同。
方案二:在此功能下,利用加热器8从热水中吸取热量,为热源侧换热器6化霜。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关闭;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第二四通阀80高压节点81与常闭节点82相连。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二管道52、加热器8、第五十一管道5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当其中的毛细管9分别被第七流向控制阀47和第七单向阀27所替代时,有以下两个变化方案。
变化方案一:毛细管9被第七流向控制阀47所替代时(如图2所示)
其连接方式是:第七流向控制阀47一端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第七流向控制阀47另一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6与第二四通阀80的常闭节点82相连。工作过程中,当第七流向控制阀47关闭时,能够实现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以上所述的所有功能。实际应用中,第七流向控制阀47可以采用电磁阀或其它具有关断功能的阀门,如电子膨胀阀。
变化方案二:毛细管9被第七单向阀27所替代时(如图3所示)
其连接方式是:第七单向阀27入口端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第七单向阀27出口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6与第二四通阀80的常闭节点82相连。工作过程中,图3所示方案也能够实现本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以上所述的所有功能。
以上两个变化方案适用于本发明中具有毛细管9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贮液器50,其连接方式是:第一节流机构4通过第五十七管道57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二节流机构5通过第五十八管道58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五十二管道52与贮液器50、第五十七管道57或第五十八管道58的任意一处相连。图4所示,本实施例第五十二管道52是与贮液器50相连。
本实施例以上方案通过在系统中增加一个第八流向控制阀48,有以下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第八流向控制阀48一端与压缩机构1的中间补气口A相连,第八流向控制阀48另一端与贮液器50相连。工作过程中,当第八流向控制阀48开启时,本改进方案能实现压缩过程的中间补气,故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特别是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性能。
方案二:第八流向控制阀48一端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四通阀2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第八流向控制阀48另一端与贮液器50相连。工作过程中,当第八流向控制阀48开启时,本改进方案能使贮液器50中的制冷剂获得较大的过冷度。
上述两个改进方案中,第八流向控制阀48可采用电子膨胀阀或其它节流装置。
另外,图4所示,当本实施例用于多联式中央空调系统时,系统中至少有二组用户侧换热器3,其连接方式是:所述用户侧换热器3的一端分别与第六十七管道67相连,所述用户侧换热器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节流机构5与第五十八管道58相连。
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第三节流机构7,其连接方式是:第三节流机构7一端与加热器8相连,第三节流机构7另一端与第五十二管道52相连。如图5所示,此时,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可以分别被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单向阀22所替代。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与第六十一管道61相连,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通过第五十一管道51与加热器8相连,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和加热器8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51相连,第二单向阀22入口端与第六十二管道62相连。
本实施例图5所示方案也可以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功能,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相应功能的工作流程相同。工作过程中,第三节流机构7用于控制和调节通过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在各功能下,三个节流机构的工作状态如下。
1)单独制冷
第一节流机构4全开,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
2)制冷兼全热回收生产热水
第一节流机构4关闭,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
3)制冷兼部份热回收生产热水
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
4)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和生产热水
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都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
5)单独生产热水
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关闭,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
6)单独供暖
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全开,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
7)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
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
8)冬季除霜(方案为利用用户侧换热器3从室内吸取热量化霜)
第一节流机构4全开,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
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压缩机构1由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第五单向阀25、第六单向阀26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组成。
它们的连接方式是: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与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通过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与第六十管道60相连,高压压缩机1-2出口端与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通过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第六单向阀26入口端与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第六流向控制阀46一端与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和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第六流向控制阀46另一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第六十五管道65一端与第二四通阀80的低压节点83相连,第六十五管道65另一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或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之间的管道相连。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第六十五管道65另一端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
本实施例图6所示方案,当第六流向控制阀46关闭时,不论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是单台运行,还是并联运行,都可以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所述的功能;当第六流向控制阀46全开,且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同时运行时,图6所示方案,在冬季实现单独生产热水功能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双热源双级压缩热泵循环。一方面,利用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在用户侧换热器3中从用户的热水系统中吸取热量,另一方面,利用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6中从环境中吸取热量,从用户热水系统中吸取的热量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都用于生产热水。
双热源双级压缩热泵循环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同时运行。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高压压缩机1-2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从第五十二管道52出来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进入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管道,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低压压缩机1-1、第六流向控制阀46,也进入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管道,两路在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混合后,回到高压压缩机1-2再次被压缩。
本实施例以上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除湿需求的场合。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1)用户侧换热器3、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8处于用户侧换热器3的下风侧;2)增设有二个温度检测装置,它们的设置方式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用户侧换热器3的进风侧,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风侧。
该空调制冷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工作时,热源侧换热器6夏季和春秋季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或除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冬季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用于加热空气;用户侧换热器3是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冷却与加热换热器,作为冷却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冷却或除湿,作为加热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加热;加热器8是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再热器,用于空气的加热或再热,控制送风温度。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单独制冷
在此功能下,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排入环境(室外空气、或冷却水、或土壤等),用户侧换热器3对空气进行冷却或降温除湿。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全开,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单独制冷功能相同。
(2)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
在此功能下,用户侧换热器3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利用热源侧换热器6排入环境,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二流向控制阀42都正常工作,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二节流机构5用于制冷剂节流;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
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制冷兼部份热回收生产热水功能相同。
工作过程中,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策略是:控制器20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控制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的开度,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控制器20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一节流机构4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二流向控制阀42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二流向控制阀42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4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3)冬季空气的加热
在此功能下,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所吸取的热量在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一流向控制阀41都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和第一流向控制阀41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一节流机构4用于制冷剂节流;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功能相同。
(4)冬季除霜
在此功能下,用户侧换热器3从空气中吸热,使空气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用于热源侧换热器6的除霜,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以保证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期望值。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二流向控制阀42都正常工作,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二节流机构5用于制冷剂节流;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关闭。
其工作流程与本实施例的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相同。
除霜时,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20,控制器20根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调节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的开度,使加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维持为期望值。通常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用户侧换热器3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控制器20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也有三种方式,与本实施例在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下所采用的方法相同。
(5)冬季除湿兼空气加热
在此功能中,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用户侧换热器3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都用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都正常工作,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用户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流量;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关闭。
当室内外温度相差较小时,其工作流程与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和生产热水功能相同。但对于寒冷地区,当室内外温度相差较大时,为提高运行效率,压缩机构1可采用实施例4图6所示的组成方案,其工作流程也相应地采用实施例4所述的双热源双级压缩热泵循环。利用中温中压制冷剂处理室内空气,实现除湿,同时利用低温低压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取热量,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及从室外空气中吸取的热量都用于加热空气。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与实施例3的区别是:1)用户侧换热器3、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8处于用户侧换热器3的下风侧;2)增设有二个温度检测装置,其设置方式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用户侧换热器3的进风侧,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风侧。
该空调制冷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工作时,热源侧换热器6夏季和春秋季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或除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冬季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用于加热空气;用户侧换热器3是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冷却与加热换热器,作为冷却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冷却或除湿,作为加热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加热;加热器8是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再热器,用于空气的加热或再热,控制送风温度。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单独制冷
在此功能下,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排入环境(室外空气、或冷却水、或土壤等),用户侧换热器3对空气进行冷却或降温除湿。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全开,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三节流机构7关闭。
其工作流程: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2)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
在此功能下,用户侧换热器3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利用热源侧换热器6排入环境,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三节流机构7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二节流机构5用于制冷剂节流。
其工作流程: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进入第六十四管道64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进入第五十八管道58,另一路依次经过第六十二管道62、第二单向阀22入口端、第二单向阀22出口端、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第五十二管道52,也进入第五十八管道58,两路在第五十八管道58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工作过程中,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策略是:控制器20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控制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控制器20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一节流机构4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4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3)冬季空气的加热
在此功能下,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所吸取的热量在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一节流机构4用于制冷剂节流。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进入第六十管道60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九管道59、第二四通阀80高压节点81、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进入第五十七管道57,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第五十二管道52,也进入第五十七管道57,两路在第五十七管道57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4)冬季除霜
在此功能下,用户侧换热器3从室内空气中吸热,使空气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一部份用于热源侧换热器6的除霜,另一部份在加热器8中用于空气的再热,以保证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期望值。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都正常工作,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三节流机构7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第二节流机构5用于制冷剂节流。
其工作流程与本实施例的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相同。
除霜时,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方法如下: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20,控制器20根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调节第一节流机构4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使加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维持为期望值。通常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用户侧换热器3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控制器20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也有三种方式,与本实施例在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下所采用的方法相同。
(5)冬季除湿兼空气加热
在此功能中,热源侧换热器6从环境中吸取热量,用户侧换热器3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除湿,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以及从环境中吸取的热量,在加热器8中都用于空气的加热。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都正常工作,分别用于调节通过热源侧换热器6和用户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流量;第三节流机构7全开。
当室内外温度相差较小时,其工作流程: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单向阀21入口端、第一单向阀21出口端、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三节流机构7、第五十二管道52,从第五十二管道52出来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二四通阀80常开节点84、第二四通阀80低压节点83、第六十五管道65,进入第六十三管道63,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也进入第六十三管道63,两路在第六十三管道63混合后,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对于寒冷地区,当室内外温度相差较大时,为提高运行效率,本实施例的压缩机构1可采用实施例4图6所示的方案,其工作流程也相应地采用实施例4所述的双热源双级压缩热泵循环。利用中温中压制冷剂处理室内空气,实现除湿,同时利用低温低压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取热量,除湿所产生的冷凝热及从室外空气中吸取的热量都用于加热空气。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也是一种空调热水器。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采用第四流向控制阀44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替代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第四流向控制阀44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的连接方式是:第四流向控制阀44一端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第四流向控制阀44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一端与用户侧换热器3和第四流向控制阀44之间的第六十七管道67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
本实施例也可以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功能,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分别如下所述。
(1)单独制冷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全开,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流向控制阀42和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关闭,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五流向控制阀45、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2)制冷兼全热回收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关闭,第二节流机构5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关闭,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第六十二管道62、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五流向控制阀45、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3)制冷兼部份热回收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二流向控制阀42都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关闭,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进入第六十四管道64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进入第五十八管道58,另一路依次经过第六十二管道62、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也进入第五十八管道58,两路在第五十八管道58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五流向控制阀45、第六十五管道65、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4)按用户需要同时制冷和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都正常工作;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从第五十二管道52出来后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二节流机构5、用户侧换热器3、第六十七管道67、第五流向控制阀45、第六十五管道65,进入第六十三管道63,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也进入第六十三管道63,两路在第六十三管道63混合后,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5)单独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关闭;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关闭。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6)单独供暖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全开,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流向控制阀42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关闭,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五十九管道59、第四流向控制阀44、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第五十七管道57、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7)同时供暖和生产热水
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第二节流机构5、第一流向控制阀41都正常工作;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关闭,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进入第六十管道60被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第五十九管道59、第四流向控制阀44、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进入第五十七管道57,另一路依次经过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五十一管道51、加热器8、第五十二管道52,也进入第五十七管道57,两路在第五十七管道57混合后,再依次经过第一节流机构4、热源侧换热器6、第六十四管道64、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8)冬季除霜
方案一:当采用逆循环热气除霜,利用用户侧换热器3从室内吸取热量化霜时,其工作流程与单独制冷功能相同。
方案二:在此功能下,在加热器8中吸取热水的热量,为热源侧换热器6化霜。工作时,第一节流机构4正常工作,第二节流机构5关闭;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全开,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四流向控制阀44关闭,第五流向控制阀45全开。
其工作流程是:制冷剂从压缩机构1出口端排出后,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第一四通阀70高压节点7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二管道52、加热器8、第五十一管道5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六十一管道61、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2、第一四通阀70低压节点73、第六十三管道63,回到压缩机构1入口端。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但必须指出的是:用于实施例9图11所示的方案时,由于图11所示的方案中没有毛细管9,故第四流向控制阀44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是替代第二四通阀80。
实施例8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同样是一种空调热水器。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采用一个三通流向控制阀10替代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三通流向控制阀10的连接方式是:三通流向控制阀10的常开节点B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三通流向控制阀1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D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三通流向控制阀1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C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
本实施例也可以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功能,各功能下的工作流程与实施例7相应工作流程相同。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但必须指出的是:用于实施例9图11所示的方案时,由于图11所示的方案中没有毛细管9,故三通流向控制阀10是替代第二四通阀80。
实施例9
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系统中没有毛细管9。本实施例图11所示方案也能够实现实施例1图1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不过,由于图1所示的方案中配置了毛细管9,故可以避免第二四通阀80高压气管积液的问题。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实施例10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其特别之处是:1)热源侧换热器6、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加热器8处于热源侧换热器6的下风侧;2)增设有二个温度检测装置,其设置方式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设置于热源侧换热器6的进风侧,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设置于加热器8的出风侧。
该空调制冷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实施例6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的所有功能。工作时,用户侧换热器3夏季和春秋季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或除湿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热,冬季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用于加热空气;热源侧换热器6是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冷却与加热换热器,作为冷却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冷却或除湿,作为加热器时,可以实现空气的加热;加热器8是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再热器,用于空气的加热或再热,控制送风温度。
在实现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时,本实施例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策略是:控制器20根据设定的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控制第二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调节通过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的制冷剂流量,实现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控制器20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有以下三种方式:1)设定第二节流机构5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2)设定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为定值,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5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3)同时调节第二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实现对出口空气温度的控制。
在实现冬季除霜功能时,本实施例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控制方法是:第一温度检测装置31、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都传递至控制器20,控制器20根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32所检测的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调节第二节流机构5和第三节流机构7的开度,使加热器8的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维持为期望值。通常加热器8出口空气干球温度的期望值等于热源侧换热器6入口空气干球温度。
控制器20对空气处理单元30出口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也有三种方式,与本实施例在制冷除湿兼空气再热功能下所采用的方法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中除实施例5和6以外的所有其它实施例。
实施例1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多联式中央空调系统,系统中至少有二组热源侧换热器6,其连接方式是:所述热源侧换热器6的一端分别与第六十四管道64相连,所述热源侧换热器6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节流机构4与第五十七管道57相连。
工作时,热源侧换热器6夏天作为蒸发器,为用户制冷,冬天作为冷凝器,为用户供暖;用户侧换热器3既可以作为冷凝器,向环境中散发制冷所产生的冷凝热,也可以作为蒸发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为用户供暖或生产热水;加热器8是热水加热器,全年为用户生产热水。该空调制冷设备也可以实现实施例图1所示方案的所有功能。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方案中,所述流向控制阀的一个或多个、甚至所有流向控制阀都能够采用电磁阀、具有关断功能的节流机构或流量调节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替代;压缩机构1除了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级压缩以外,也可以采用图1中所示的、由至少一台低压压缩机1-1和至少一台高压压缩机1-2组成的双级压缩,此时,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与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依次通过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高压压缩机1-2出口端与第六十管道60相连,当然也可以采用由至少一台压缩机组成的单机双级压缩方式。以上所述的压缩机可以使用涡旋压缩机,或螺杆压缩机,或其它种类的压缩机。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第一四通阀(70)、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6)和第一节流机构(4),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5)、加热器(8)、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流向控制阀(42)和第二四通阀(80);所述第一四通阀(70)有高压节点(71)、低压节点(73)和两个换向节点(72、74);所述第二四通阀(80)有高压节点(81)、低压节点(83)、常开节点(84)、常闭节点(82)四个连接节点;所述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通过第六十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通过第六十三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7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二管道(52)、加热器(8)、第五十一管道(5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六十一管道(61)与第一四通阀(7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加热器(8)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51)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二管道(62)与热源侧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之间的第六十四管道(64)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80)的高压节点(81)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第二四通阀(80)的低压节点(83)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第二四通阀(80)的常开节点(84)依次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同时与第五十二管道(52)和第五十七管道(5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系统中增设有一贮液器(50),所述第一节流机构(4)通过第五十七管道(57)与贮液器(50)相连,所述第二节流机构(5)通过第五十八管道(58)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五十二管道(52)与贮液器(50)、第五十七管道(57)或第五十八管道(58)的任意一处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1)由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第五单向阀(25)、第六单向阀(26)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组成,所述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与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通过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与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高压压缩机(1-2)出口端与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通过所述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第六单向阀(26)入口端与所述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第六流向控制阀(46)一端与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和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六流向控制阀(46)另一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六十五管道(65)一端与所述第二四通阀(80)的低压节点(83)相连,所述第六十五管道(65)另一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或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之间的管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加热器(8)处于用户侧换热器(3)的下风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加热器(8)处于热源侧换热器(6)的下风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通阀(80)被第四流向控制阀(44)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所替代,所述第四流向控制阀(44)一端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第四流向控制阀(44)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一端与用户侧换热器(3)和第四流向控制阀(44)之间的第六十七管道(67)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通阀(80)被一三通流向控制阀(10)所替代,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有常开节点(B)和两个换向节点(C、D);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的常开节点(B)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
8.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第一四通阀(70)、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6)和第一节流机构(4),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5)、加热器(8)、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所述第一四通阀(70)有高压节点(71)、低压节点(73)和两个换向节点(72、74);所述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通过第六十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通过第六十三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7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二管道(52)、加热器(8)、第五十一管道(5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六十一管道(61)与第一四通阀(7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加热器(8)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51)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二管道(62)与热源侧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之间的第六十四管道(64)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80)的高压节点(81)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第二四通阀(80)的低压节点(83)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第二四通阀(80)的常开节点(84)依次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同时与第五十二管道(52)和第五十七管道(57)相连,所述毛细管(9)一端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毛细管(9)另一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6)与第二四通阀(80)的常闭节点(82)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被第四流向控制阀(44)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所替代,所述第四流向控制阀(44)一端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第四流向控制阀(44)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一端与用户侧换热器(3)和第四流向控制阀(44)之间的第六十七管道(67)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被一三通流向控制阀(10)所替代,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有常开节点(B)和两个换向节点(C、D);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的常开节点(B)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
11.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1)、第一四通阀(70)、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6)和第一节流机构(4),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节流机构(5)、第三节流机构(7)、加热器(8)、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二流向控制阀(42)、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所述第一四通阀(70)有高压节点(71)、低压节点(73)和两个换向节点(72、74);所述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通过第六十管道(60)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通过第六十三管道(63)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相连,第一四通阀(7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依次通过第六十四管道(64)、热源侧换热器(6)、第一节流机构(4)、第五十七管道(57)、第五十二管道(52)、第三节流机构(7)、加热器(8)、第五十一管道(51)、第一流向控制阀(41)、第六十一管道(61)与第一四通阀(70)的另一个换向节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加热器(8)之间的第五十一管道(51)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二管道(62)与热源侧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70)换向节点(74)之间的第六十四管道(64)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80)的高压节点(81)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第二四通阀(80)的低压节点(83)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第二四通阀(80)的常开节点(84)依次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用户侧换热器(3)、第二节流机构(5)、第五十八管道(58)同时与第五十二管道(52)和第五十七管道(57)相连,所述毛细管(9)一端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毛细管(9)另一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6)与第二四通阀(80)的常闭节点(82)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系统中增设有一贮液器(50),所述第一节流机构(4)通过第五十七管道(57)与贮液器(50)相连,所述第二节流机构(5)通过第五十八管道(58)与贮液器(50)相连,第五十二管道(52)与贮液器(50)、第五十七管道(57)或第五十八管道(58)的任意一处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1)由低压压缩机(1-1)、高压压缩机(1-2)、第五单向阀(25)、第六单向阀(26)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组成,所述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与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通过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与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高压压缩机(1-2)出口端与第五单向阀(25)出口端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通过所述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第六单向阀(26)入口端与所述低压压缩机(1-1)入口端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第六流向控制阀(46)一端与低压压缩机(1-1)出口端和第五单向阀(25)入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六流向控制阀(46)另一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六十五管道(65)一端与所述第二四通阀(80)的低压节点(83)相连,所述第六十五管道(65)另一端与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单向阀(26)出口端之间的管道或高压压缩机(1-2)入口端和第六流向控制阀(46)之间的管道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侧换热器(3)和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加热器(8)处于用户侧换热器(3)的下风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侧换热器(6)和加热器(8)设置于同一空气处理单元(30)中,且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加热器(8)处于热源侧换热器(6)的下风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被第四流向控制阀(44)和第五流向控制阀(45)所替代,所述第四流向控制阀(44)一端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第四流向控制阀(44)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所述第五流向控制阀(45)一端与用户侧换热器(3)和第四流向控制阀(44)之间的第六十七管道(67)相连,第五流向控制阀(45)另一端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通阀(80)和毛细管(9)被一三通流向控制阀(10)所替代,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有常开节点(B)和两个换向节点(C、D);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的常开节点(B)通过第六十七管道(67)与用户侧换热器(3)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二个换向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第六十五管道(65)与压缩机构(1)入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低压节点(7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所述三通流向控制阀(10)另一个换向节点通过第五十九管道(59)与压缩机构(1)出口端和第一四通阀(70)的高压节点(71)之间的第六十管道(60)相连。
CN2010102676896A 2010-07-20 2010-08-22 空调制冷设备 Active CN101949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76896A CN101949614B (zh) 2010-07-20 2010-08-22 空调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66875 2010-07-20
CN201010233194 2010-07-20
CN201020266875.3 2010-07-20
CN201010233194.1 2010-07-20
CN2010102676896A CN101949614B (zh) 2010-07-20 2010-08-22 空调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9614A CN101949614A (zh) 2011-01-19
CN101949614B true CN101949614B (zh) 2012-07-25

Family

ID=434531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76896A Active CN101949614B (zh) 2010-07-20 2010-08-22 空调制冷设备
CN20102051040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7768U (zh) 2010-07-20 2010-08-22 空调制冷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1040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7768U (zh) 2010-07-20 2010-08-22 空调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949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6541B (zh) * 2010-05-12 2012-11-28 刘雄 制冷设备
CN101949614B (zh) * 2010-07-20 2012-07-25 刘雄 空调制冷设备
CN102128511A (zh) * 2011-04-04 2011-07-20 刘雄 双热源热泵空调设备
CN105180527B (zh) * 2015-09-07 2017-1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和热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026474B (zh) * 2020-07-23 2022-05-13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阀组装置、控制方法、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KR20220040220A (ko) * 2020-09-23 2022-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환기 멀티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31760A2 (en) * 1989-11-24 1991-06-12 Unio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and supplying hot/cold water
US5323844A (en) * 1992-03-25 1994-06-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nt heat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1093117A (zh) * 2007-06-06 2007-12-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冬夏两用空气源热泵装置
CN201007581Y (zh) * 2007-01-18 200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带电加热的热泵热水多联空调器
CN201028860Y (zh) * 2007-04-02 2008-02-27 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热泵机组的电磁四通阀并联换向装置
CN201787768U (zh) * 2010-07-20 2011-04-06 刘雄 空调制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1585A (ja) * 1997-04-07 1998-10-23 Hitachi Ltd 多室空気調和機
JP3723824B2 (ja) * 1997-04-22 2005-12-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2001263848A (ja) * 2000-03-17 2001-09-26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31760A2 (en) * 1989-11-24 1991-06-12 Unio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and supplying hot/cold water
US5323844A (en) * 1992-03-25 1994-06-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nt heat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CN201007581Y (zh) * 2007-01-18 200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带电加热的热泵热水多联空调器
CN201028860Y (zh) * 2007-04-02 2008-02-27 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热泵机组的电磁四通阀并联换向装置
CN101093117A (zh) * 2007-06-06 2007-12-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冬夏两用空气源热泵装置
CN201787768U (zh) * 2010-07-20 2011-04-06 刘雄 空调制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9614A (zh) 2011-01-19
CN201787768U (zh) 201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3599B (zh) 空调热泵装置
CN104654461A (zh) 一种可连续制热化霜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49614B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203464560U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2645060A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2506520B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1294754A (zh) 多功能空调热泵装置
CN101943503B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3673138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24339A (zh) 空调节能系统和节能方法及空调
CN204693603U (zh) 一种可连续制热化霜的空调器
CN100535550C (zh) 一种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04236155A (zh)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1314725Y (zh) 一种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CN202470528U (zh) 热泵系统
CN101975488B (zh) 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CN102072587B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2116541B (zh) 制冷设备
CN102116540B (zh) 制冷设备
CN104748466A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融霜系统
CN104457047A (zh) 空调制冷设备
CN102003834B (zh) 多功能空气源热水及空调热泵机组
CN103822314A (zh) 热泵型分体空调器室外机及包括该室外机的分体空调器
CN203396147U (zh) 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04438618U (zh) 空调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