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6129A - 以太网网络的进化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网络的进化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26129A CN101926129A CN200880125285.4A CN200880125285A CN101926129A CN 101926129 A CN101926129 A CN 101926129A CN 200880125285 A CN200880125285 A CN 200880125285A CN 101926129 A CN101926129 A CN 1019261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d
- grouping
- node
- network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059544 Arabidopsis thaliana CDC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115300 MAC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580 granularity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44969 Arabidopsis thaliana PRL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060 Arachis glabra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553178 Arachis glabr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777 Arachis hypoga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8262 Arachis montico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9558 Galectin-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454448 Homo sapiens LGALS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51246 MAC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232 peanu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4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 H04L12/46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 H04L12/4654—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wherein a VLAN tag represents a customer VLAN, e.g. C-Ta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4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 H04L12/46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 H04L12/4658—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wherein a VLAN tag represents a service provider backbone VLAN, e.g. B-Tag, S-Ta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4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 H04L12/46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 H04L12/4662—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wherein a single frame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VLAN tags wherein a VLAN tag represents a service instance, e.g. I-SID in PBB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5—Address table lookup; Address filt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网络的进化。一种以太网网络包括支持多种不同转发模式的节点。给每个转发模式分配一VLAN标识符(VID)范围。使用不同转发模式配置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连接。通过选择地将分组内的VID设置为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一转发模式传输分组,和将分组内的VID设置为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和第二转发模式传输分组,将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发送到目的地节点。从两个连接接收分组,并且将其发送给终端用户。可以给节点处的不同功能发行(例如,软件发行)分配VLAN标识符,从而分组通过支持第一发行的节点集合或通过支持第二发行的节点集合被转发。可以提供受控的并且无中断的网络进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化以太网网络。
背景技术
对在运营商网络中使用以太网交换机存在浓厚兴趣。在运营商网络中使用以太网交换机具有互用性(以太网和其它帧/分组/信元数据结构诸如IP、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和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伪线(Pseudowires)之间的映射是公知的)和经济性(例如,以太网交换机与IP路由器相比相对便宜)的优点。
允许在运营商网络中使用以太网交换机的两种值得注意的技术是:提供商骨干网桥接(PBB,Provider Backbone Bridge)技术和提供商骨干网桥接-流量工程(或称“支持流量工程的提供商骨干网桥接”)(PBB-TE)技术。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802.1ah中描述了提供商骨干网桥接(PBB),PBB也被称为Mac-in-Mac。PBB是允许将以太网网络分层为顾客域和提供商域的技术,在顾客域和提供商域的MAC地址之间具有完全的隔离。以这种方式,顾客的通信可在运营商的以太网网络上被透明地传送。Nortel提出了一种“面向连接的以太网(CoE)”的形式,在国际专利申请WO2005/099183和David Allan,Nigel Bragg,Alan McGuire,Andy Reid在2006年2月的IEEE通信杂志上的论文“Ethernet as Carrie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中描述了该面向连接的以太网。该技术被IEEE标准化为IEEE 802.1Qay,其描述符为提供商骨干网桥接-流量工程(PBB-TE)。在PBB-TE网络中,常规的以太网的“泛滥”和“学习”处理被禁止,并且取而代之,通过以太网交换机的网络建立受管理的通信路径。控制面内的网络管理器指示沿着路径的每个以太网交换机存储转发信息。交换机使用该转发信息转发接收到的数据帧。转发信息涉及数据帧中的标识符、VLAN标识符(VLAN ID或VID)和以太网情况下的目的地MAC地址(DA)的特定组合。由于现在通信被约束为遵循通过网络上的预定路径,这允许网络经营者对以太网网络执行流量工程,诸如,规划通过网络的具有不同路由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以及提供附加干线以便增加容量。国际专利申请WO 2005/099183描述了通过改变通信分组头部内的VLAN ID,在规划的不同PBB-TE路径诸如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之间移动分组。
Nortel已经提出了被称为提供商链路状态桥接(PLSB)的特别适合于任意对任意服务的另一种以太网技术。在PLSB中,使用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S-IS)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而不是使用常规的以太网协议诸如生成树(Spanning tree),学习并且在网络内的以太网交换机之间发布网络拓扑信息。
WO 2005/099183描述了常规以太网、桥接以太网(IEEE 802.1Q)和PBB-TE转发模式可以同时共存的混合模式网络的可能性。划分VLAN ID空间,从而第一VLAN ID范围(例如,1-2048)被分配给常规模式的以太网转发,并且使用知道VLAN的生成树协议和自动地址学习进行操作,并且另一部分地址空间(例如,VLAN ID 2049-4096)被分配给PBB-TE。以这种方式,在相同物理网络上存在逻辑分离的转发模式。
在活性网络(live network)中,经常需要对已经为顾客建立的连接进行改变。已经发现,在混合模式网络中,可能需要在根据不同类型转发模式操作的连接之间迁移客户,诸如从PBB迁移到PBB-TE。这种需要可能会临时产生,并且可能需要对活性网络进行显著改变,以便适应客户的需要。希望对活性网络进行的任意改动导致短的停用时期,或理想地不导致停用时期。还需要以最小的顾客通信中断,更新活性网络的节点的功能(例如,通过安装新的软件发行)。虽然软件在活性网络安装之前被测试,但不可能测试每种可能的情况,并且因此,不可能保证新软件发行对活性(live)客户通信有何种影响。
本发明寻求提供一种进化解决上述进化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网络的改进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多个节点的以太网网络上传输分组的方法,所述网络支持多种不同的转发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为转发模式中的每个转发模式分配VLAN标识符(VID)范围,每个转发模式在分组头部内进行VID的不同使用;
使用第一转发模式和分组中具有从第一VID范围内选择的第一值的VID,配置所述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一连接;
使用第二转发模式和分组中具有从第二VID范围内选择的第二值的VID,配置所述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二连接;
通过选择性地执行以下操作将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发送到目的地节点: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一转发模式传输所述分组;和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和第二转发模式传输所述分组;和
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来自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的分组,并且将从两个连接接收到的分组发送给终端用户。
本发明的一个相关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多个节点的以太网网络上传输分组的方法,所述网络支持多种不同的转发模式,其中已经为转发模式中的每个转发模式分配了VLAN标识符(VID)范围,每个转发模式在分组头部内进行VID的不同使用,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节点处:
接收用于数据通信的服务标识符和具有相应于第一转发模式的第一值的VID之间的第一关联;
接收用于数据通信的服务标识符和具有相应于第二转发模式的第二值的第二VID之间的第二关联;和
通过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使用第一转发模式传输所述分组,和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使用第二转发模式传输所述分组,选择地向目的地节点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多个节点的以太网网络上传输分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的第一节点集合配置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一连接,第一节点集合使用第一功能发行实现分组转发模式,给所述第一连接分配具有第一值的VLAN标识符(VID);
在第二节点集合的至少一个节点处安装所述第二功能发行,以实现所述分组转发模式;
通过网络的所述第二节点集合配置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二连接,给所述第二连接分配具有第二值的VLAN标识符(VID);
通过选择性地执行以下操作向目的地节点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传输分组,和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传输分组,来。
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来自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的分组,并且将从两个连接接收到的分组发送给终端用户。
本发明的两个方面有助于允许完成受控的无中断的网络进化。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网络进化是将通信移动到使用不同转发模式的新连接的形式。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网络进化是将通信移动到通过节点集合的连接的形式,该节点集合使用网络节点上的功能的不同发行,诸如,不同的软件发行(software release)。
已经使用术语“连接”来一般地表示任意到任意连通和点到点连接两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了,本发明适用于支持任意到任意(LAN段)连通(例如,PBB到PLSB)的转发模式之间的服务迁移,以及PBB-TE所支持的严格点到点连接到另一种转发模式的迁移。
两个端点之间的连接以端点的MAC地址(它们严格地说是接口标识符)、以及在PBB情况下以单个VID、可选地在PBB-TE的情况下,以每个方向上一个VID的一对VID定义。MAC地址单独明白地定义连接的端点。一个或多个VID定义分组在端点之间传播的路由和方法。例如,在PBB中,VID定义生成树协议在其上操作以便产生端点之间的单个可能路径的拓扑。在PBB-TE中,通过明确的转发表配置定义该路径。
在传送任意活性用户通信之前,可以在网络基础设施上配置并且验证新连接。对源节点处的分组应用的VID值的简单改变确保沿着连接之一发送通信,并且具有在通信迁移过程中不需要端点节点和/或服务实例之间的同步的优点。换言之,可以“先接后断(make-before-break)”。用户通信在两个端点之间的替换连接之间被无损地切换(即,总是给在网络上传输的每个分组分配第一连接的VID值或第二连接的VID值;没有分组丢失),并且可以在旧连接和新连接之间以适度差分延迟无中断地切换。
当前感兴趣的主要转发模式是提供商骨干网桥接(PBB)、提供商骨干网桥接-流量工程(PBB-TE)和提供商链路状态桥接(PLSB)。将来,希望开发其它的转发模式,并且本发明可被扩展为包括进行VID字段的不同使用的将来转发模式。
此处描述的功能可以软件、硬件或它们的组合实现。可以借助适合编程的计算机或任意其它形式的处理装置实现本发明。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以太网网络的网络节点,其包括配置为执行这些方法中的任意方法的处理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实现所述方法中的任意方法的软件。该软件可被存储在电子存储器设备、硬盘、光盘或任意其它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内。该软件可被作为机器可读载体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传递,或它可通过网络连接被下载到节点或网络管理实体。
附图说明
将仅以示例的方式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示例的运营商网络,其中PBB-TE连接已经被配置为提供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
图2示出了PBB数据分组的头部的格式;
图3示出了可以支持多个转发模式的节点的网络;
图4示出了为不同转发模式分配VLAN标识符(VID)值的示例;以及
图5示出了不同转发模式之间的通信切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形成运营商网络的以太网交换机和通信链路的布置。在这个简单网络中,运营商网络20包括以太网交换机21-27。交换机A和B被示出为连接到网络20的交换机23、25。交换机A和B可以表示顾客交换机,或运营商或顾客网络的边远部分中的聚集交换机(aggregation switch)。运营商以太网网络20提供顾客站点之间的连通,并且可以表示IEEE802.1ah-虚拟桥接局域网:提供商骨干网桥接中定义的提供商骨干网桥接网络(PBBN)。根据IEEE802.1ah,提供商骨干网桥接网络(PBBN)可以互连多个以太网网络,这些网络中的一种类型是IEEE802.1ad中定义的提供商网桥网络(PBN)类型。每个以太网网络通常是属于企业或另一个经营者的网络。
运营商边缘交换机23、25可以被逻辑地分为单个提供商边缘-(PE-)Core(PE-核心)和一个或多个PE-Edge(PE-边缘)功能。PE-Edge是顾客通信进入或离开运营商网络20的入口/出口点。PE-Edge优选地在媒介访问控制(MAC)封装中使用MAC封装来自顾客的进入以太网通信,并且在运营商网络20上转发封装的通信。PE-Core功能仅基于提供商地址空间(B-MAC和B-VID字段)执行转发,其允许封装的通信通过PE交换机。由于仅需要识别运营商网络的MAC地址空间,而不是整个顾客MAC地址空间,这个实施例优选地是限制所需表项的数目的机制,顾客MAC地址空间可被独立地改变。类似地,PE-Edge解除封装(剥离)外出以太网通信,并且通过适当的接口将剥离的通信转发给顾客。通常使用VLAN标签在逻辑PE-Edge处提供顾客分离,连接到每个边缘交换机的每个不同顾客站点具有唯一的VLAN标签。可以使用叠层VLAN(即,VLAN-in-VLAN封装或Q-in-Q)保护顾客通信使用的任意VLAN标签。例如,顾客交换机A可以在通信链路上向边缘交换机23的逻辑PE-Edge发送以太网通信。边缘交换机23的逻辑PE-Edge使用边缘交换机23上的入口的MAC地址作为源地址以及适当出口点(在该情况下,是边缘交换机25上的端口)的MAC地址作为目的地地址,将每个以太网帧封装到另一个以太网帧中。封装的通信经运营商网络20的节点24的连接被转发到边缘交换机25。就来自多个顾客的通信将通过相同连接被路由的意义而言,连接通常可以是干线连接。可替换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了,可以为每个顾客使用单独的连接。在边缘交换机25的PE-Edge处,原始帧从其封装被剥离,并且在通信链路上被发送到顾客交换机B。
图1示出了顾客交换机A连接到运营商网络的单个节点23,但是为了实现改进的弹性,它还可以双宿(dual-homed)到两个节点,诸如节点21和23。
图1示出了如何以WO 2005/099183中描述的方式,在节点23、25之间定义两个PBB-TE连接。工作路径28沿着经由节点23、24和25的路由。保护路径29沿着经由节点23、21、22、25的路由。根据PBB-TE,以骨干网VLAN标识符(B-VID)值和骨干网目的地地址(B-DA)的组合定义每个连接28、29。以B-VID=1、B-DA=25定义从左到右的工作路径,并且以B-VID=2、B-DA=25定义保护路径。以B-DA=23定义等同的从右到左的路径(未示出)。如同从左到右的路径,它们的B-VID值可以是1和2,但是不是必须的,并且可被管理系统分配PBB-TE B-VID范围内的任意对不同值。每个交换机在转发表内存储状态,以便使得沿着这些路由转发通信。
图2示出了MAC-in-MAC数据帧的格式。该数据帧以头部开始,该头部包括骨干网头部50、IEEE802.1ah封装头部60和顾客数据帧的头部70。顾客数据帧的头部70包括以太网头部72,其后是以该头部中的Ethertype(以太网类型)标识的协议。骨干网头部50以骨干网目的地地址(B-DA)51和骨干网源地址(B-SA)52开始。这些地址将相应于通信进入核心网络(例如,图1中的交换机23的端口)和离开核心网络(例如,图1中的交换机25的端口)的端口的地址。可替换地,当使用PE内的I-TAG字段(如下所述)明白地标识顾客端口时,这些地址可以标识整个PE实体。IEEE802.1ad的Ethertype字段53在IEEE802.1ad B-TAG TCI字段54之前,IEEE802.1ad B-TAG TCI字段54包括也被称为B-VID(骨干网VLAN标识符)的VLAN标签。这被骨干(核心)网络20用于在提供商网络20内路由封装帧。在图1中,节点23、25之间的路径28、29将被B-TAG内的B-VID字段的特定值标识。接着,IEEE 802.1ah封装头部60包括IEEE 802.1ah Ethertype字段61,其声明该帧是MAC-in-MAC类型的帧。其后是4字节的扩展服务VLAN标签(I-TAG)字段62,其在运营商网络内唯一地标识各个顾客服务。最后,该头部带有封装的顾客数据帧的头部70。头部70以封装的以太网头部72开始,其包括封装的目的地地址73和封装的源地址74。这些地址相应于顾客/终端用户的地址,并且可以相应于,例如,图1中的交换机A、B。顾客数据帧可以采用许多形式,诸如具有IP和UDP头部的IP数据帧。
每个不同的转发模式(PBB,PBB-TE,PLSB)不同地使用图2所示的头部内的元素。现在将概述这些不同的模式:
在PBB转发模式中,运营商网络20的节点将使用常规的知道VLAN的以太网生成树协议以及自动地址学习,以便确定开启哪些端口以及如何转发通信。以这种方式收集的信息被用于填写每个节点处的转发表。在PBB中,VID标识运营商网络20内的虚拟LAN(广播域),其可以相应于特定顾客,或某些其它粒度级别。
在PBB-TE转发模式中,直接通过控制面或管理系统填写运营商网络20的每个节点处的转发表,以便存储转发信息。以B-VID和作为通信目的地的骨干网目的地地址(B-DA)的组合标识不同路由。以B-VID、骨干网目的地地址(B-DA)和骨干网源地址(B-SA)的组合定义使用路由的各个点到点连接(或中继线路),但是在转发处理过程中从不检查后者。
在PLSB转发模式中,运营商网络20的节点使用链路状态协议诸如IS-IS,以便确定网络拓扑,并且使用以这种方式收集的信息填充每个节点处的转发表。一个B-VID定义由所有网络节点使用的单个转发拓扑。可以使用多于一个的B-VID,以便定义用于网络节点集合的多于一个的转发拓扑;这具有允许通信在任意两个端点之间的多于一个的路由上被转发,以便实现负载平衡和避免拥塞的益处。
不同的转发模式可以在同一网络中共存。图3示意地示出了将图1的网络20复制了3次的20A、20B、20C,从而可以更清楚地示出每个连接。在PBB转发模式中,经由节点24在节点23和25之间已经形成连接。在PBB-TE转发模式中,工作路径28沿着经由节点23、24和25的路由,并且保护路径29沿着经由节点23、21、22、25的路由。在PLSB转发模式中,经由节点26、27在节点23和25之间形成连接。
每个转发节点可被网络20的所有或仅仅某些节点支持。如果节点不支持特定的转发模式,该节点简单地被支持该转发模式的其它节点忽略。作为例子,如果节点不支持PLSB,则节点发现它们连接到哪些其它节点的处理将仅仅不发现该节点。在图3中可见,一种转发模式可以在两个端点之间建立复制由另一种转发模式建立的连通性的连接。路由可以相同或可以不同,这由建立它的转发模式的机制定义。给每个转发模式分配不同的骨干网VLAN标识符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其被称为B-VID或简单地为VID。总共有4096个不同的VID值。图4示出了4096个VID的整个集合可被如何分配给不同的转发模式的例子。应当明了,每个转发模式可被分配任意所需的VID值范围,并且分配给每个转发模式的范围不必是连续的。然而,一个重要要求是网络内的网络元件知道该分配,并且一致地应用该分配。作为例子,所有节点仅将范围2049-3072内的VID分配给PBB-TE连接,并且将不使用任意其它值的VID。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需要通过将通信从已使用第一类型的转发模式被配置的第一连接移动到已使用第二类型的转发模式被配置的第二连接进化网络的情况。图5示出了一种网络,其中需要将通信从已使用PBB-TE转发模式被配置的第一连接移动到已使用PLSB转发模式被配置的第二连接。在这个例子中,第一连接是一对PBB-TE连接:工作路径28和保护路径29。在相应节点之外更详细地示出了节点23、25的PE-Edge功能。在节点23的PE-Edge功能中,使用无损交换机43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32之间交换通信。无损交换机43在图5中示意地被示出为物理连接之间的交换机。实际上,可以通过改变由模块44插入分组内的VID值(以及可能MAC地址),实现转发模式之间的切换。该交换被称为是无损的,由于总是给网络上用于传输的每个分组分配第一连接的VID值或第二连接的VID值;没有分组被丢失,并且没有分组被复制。在目的地节点,由节点25的PE-Edge功能经由PBB-TE和PLSB连接接收分组。如果两个连接具有不同长度,两个连接之间可能存在传播延迟的差异。虽然这可能引起在节点25处接收到的分组的某些混乱(mis-ordering),但可以通过使用分组携带的序列次序容易地适应该混乱。可以在顾客通信数据分组级携带序列次序,即,在图3的头部70内。如果需要,序列号可被包括在由骨干网交换机识别的数据分组级别。以这种方式,在转发给顾客之前,可以在目的地节点对接收到的分组/帧重新排序。这被称为“无中断(hitless)”切换。
在上面描述中,仅描述了从左到右方向的分组传输。为了实现双向连接,在从右到左方向上需要等同功能。应当明了,如果在两个转发模式中可以获得双向连通性,可以在每个方向上独立地进行通过B-VID改变进行的转发模式切换,而不需要在连接每一端处的PE-Edge功能之间的同步。
现在将描述配置连接和分配VID的处理。最初,由网络管理实体在所有参与节点上配置每个转发模式的VID范围。图4示出了示例的VID分配。对于PBB-TE,可能在控制面的帮助下,以管理操作建立连接(包括VID)。这被以管理实体和节点之间的连接33、34示出。每个PBB-TE使能的节点具有到管理实体/控制面的类似连接,以便允许被直接配置。服务(即,I-SID)被管理操作绑定到连接。PE-Edge处的连接的每个端点将接收32定义I-SID、VID、DA和SA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并且本地地存储该信息41。对于PBB,服务被管理操作绑定到VLAN(即,VID)。PE-Edge处的服务的每个端点将接收定义I-SID和VID之间的关系的信息。然后作为通信流的结果,控制面内的生成树协议以及泛滥和学习(flood-and-learn)的常规以太网处理将建立节点之间的连通性。如下所述,在携带实际顾客通信之前,可以发送测试/OAM分组,以便建立该连通性。对于PLSB,可以使用小数目的VID。服务(I-SID)被管理操作安装,并且当被建立时,由单个简单算法自动分配给VID(例如,奇数-偶数)。PE-Edge处的服务的每个端点将接收定义I-SID和VID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如同PBB,控制面将设置所有其它状态。总之,由管理操作配置服务(I-SID),并且将其绑定到多个转发模式。不同转发模式具有得出转发状态的不同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两个不同的转发模式安装相同的I-SID,其中用于特定I-SID的每个转发模式与active_mode/standby_mode标记相关联。最初,新转发模式将被设置为“standby mode(备用模式)”以便允许预先设置所有内容。当对于特定服务需要转变到新转发模式时,管理实体可以通过向选择控制模块42发送指令31,以便在该服务的所有端点A、B上翻转(reverse)与该服务的每个转发模式相关联的标记来发起转变。作为例子,下表示出了被配置有两个转发模式:PBB-TE和PLSB的以I-SID1标识的服务。状态1和状态2示出了可在不同时间点被应用于这些转发模式的两个替换设置。按照前面的讨论,状态设置被用于确定连接的每个传输端将使用哪个模式。接收端实际上将从设置了该I-SID的任意模式接受。以这种方式,避免对在不同端点处的模式改变同步的任意需要是本发明的具有主要操作优势的属性。
服务 | 转发模式 | 状态1 | 状态2 |
I-SID1 | PBB-TE | Active(活动) | standby |
I-SID1 | PLSB | standby(备用) | Active |
优选地,在将通信移动到新连接之前配置和测试新连接。参考图5,网络20C的能够使用PLSB的节点交换B-VID值被设置为从PLSB VID范围中选择的值的测试分组以便建立新连接。通过沿着新连接发送OAM分组,诸如携带连通性检查(CC)消息的OAM分组,可以测试该连接。在这些转发模式中的每一个内,携带OAM数据的分组与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一起被共同路由。在IEEE802.1ag和ITU-T Y.1731中更详细地描述了OAM的规定。一旦以及测试了连接,通过在节点23处将新连接的VID值应用于分组,可以沿着新连接发送活性通信。以类似的方式,可以为任意其它转发模式配置和测试连接,并且通过在节点23适当选择VID,可以在任意转发模式对之间移动通信。例如,可以在PBB和PBB-TE之间或在PBB和PLSB之间移动通信。
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经描述了如何在节点23处改变VID。每个服务被服务标识符(I-SID)标识。服务通常相应于针对特定顾客的通信。不论使用哪种转发模式发送通信,服务标识符将保持相同。在源PE-Edge(例如,节点23),存储将服务标识符(I-SID)值与一组可替换的VID值关联的查找表。在运营商网络20中,每个节点可被分配单个MAC地址或多个MAC地址。所述MAC地址是图2中的骨干网MAC地址51、52。在每个节点有单个MAC地址的情况下,当在连接之间移动通信时,仅需要改变VID。这是优选的布置,其中地址分配对于所有模式是公用的。当还可能需要在改变VID的同时改变MAC地址时,可以出于实现的原因采用每个节点多个MAC地址。因此,扩展每个节点处的查找表,以便将服务标识符(I-SID)值与一组MAC地址和VID值的替换对关联。作为例子,当连接端点处于一个模式中时,I-SID1可以相应于{address=MAC1,VID1},并且当连接端点处于第二模式中时,I-SID1可以相应于{address=MAC1,VID2}。一般地,一个或多个端点可以具有不同的寻址粒度,并且从而与I-SID1相关联的端点在一个模式中将保持状态{address=MAC1,VID1},并且在另一个模式中将保持状态{address=MAC2,VID2}。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涉及需要通过修改网络节点处的软件进化网络。软件更新可以修复程序缺陷,或给节点增加新功能。现在将描述修改软件的方法。假设已经配置了第一连接,并且正在使用该连接,该连接被分配了第一VID(=VID1),并且节点使用第一软件发行。所述方法如下进行:
·将网络的一个或多个节点处的软件更新为第二软件发行。在激活该软件之前,它被配置为使用不同于第一软件发行所使用的VID或VID范围;
·配置经由一组节点通过网络的新连接。该新连接被分配了从分配给第二软件发行的VID范围中选择的不同的VID(=VID2)。该新连接可以使用与第一连接相同的节点集合,或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某些或全部中间节点可以不同;
·通过发送VID设置=VID2的测试/OAM分组,测试新连接。使用第二软件发行处理经由VID=2的新连接发送的测试分组;
·如果测试指出由运行新软件发行的节点处理的新连接是完好的,则通过将应用于携带顾客通信的分组的VID改变为VID2,将实际顾客通信移动到新连接。
图5中在节点23、25处示出的功能还可被用于实现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
使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在经由更新的节点发送活性通信之前测试更新的软件的稳定性。另外,旧连接和新连接之间的改变是无缝的,并且通信可以在任意点返回到旧连接。在这个例子中,第一和第二软件发行执行相同的转发模式,并且VID1和VID2是从分配给该相同转发模式的VID范围内选择的VID,例如,两个VID都表示PBB-TE连接。这是最可能的情况,虽然软件发行实现不同的转发模式,并且从相应于不同转发模式的VID范围中选择VID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同时执行第一和第二软件发行的节点通常具有两个处理器,或可在执行第一软件发行和第二软件发行的任务之间被划分或共享的处理资源。
在上面的描述中,使用术语“连接”一般地表示任意到任意连通性和点到点连接两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了,本发明适用于在支持任意到任意(LAN段)连通性(例如,PBB到PLSB,这两者都支持任意到任意连通)的转发模式之间迁移服务,并且适用于PBB-TE所支持的严格点到点连接的迁移。
本发明不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修改或改变这些实施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在包括多个节点的以太网网络上传输分组的方法,所述网络支持多种不同的转发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为转发模式中的每个转发模式分配VLAN标识符(VID)范围,每个转发模式在分组头部内进行VID的不同使用;
使用第一转发模式和分组中具有从第一VID范围内选择的第一值的VID,配置所述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一连接;
使用第二转发模式和分组中具有从第二VID范围内选择的第二值的VID,配置所述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二连接;
通过在源节点处选择性地执行以下操作将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发送到目的地节点:
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一转发模式传输所述分组;和
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和第二转发模式传输所述分组;和
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来自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的分组,并且将从两个连接接收到的分组发送给终端用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配置第二连接的步骤包括:在通过第二连接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之前,通过发送测试分组测试第二连接的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配置第二连接的步骤包括:在通过第二连接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之前,发送测试分组,节点可以使用所述测试分组来学习网络的拓扑并且形成所述第二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以服务标识符标识数据通信流,所述方法还包括:
存储将服务标识符与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中的每一个连接的VID值相联系的查找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多个MAC地址,所述方法还包括:
存储将服务标识符与MAC地址以及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中的每一个连接的VID值的组合相联系的查找表;和
当向网络的目的地节点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时,设置VID和MAC地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发送的每个分组携带有数据有效载荷,并且其中通过所述连接之一发送的分组携带有与通过所述连接中的另一个连接发送的分组中携带的数据有效载荷邻接的数据有效载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转发模式包括:提供商骨干网桥接(PBB)、提供商骨干网桥接-流量工程(PBB-TE)、提供商链路状态桥接(PLSB)中的至少两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转发模式之一是提供商骨干网桥接-流量工程(PBB-TE),给所述PBB-TE转发模式分配了PBB-TE VID范围,并且配置连接的步骤之一包括:通过给所述连接分配从所述PBB-TE VID范围中选择的VID,配置网络上的连接,并且以包括分配的VID和目的地MAC地址的映射,配置沿着所述连接的每个节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的地节点以来自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的分组到达目的地节点的顺序接受来自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的分组。
10.一种在包括多个节点的以太网网络上传输分组的方法,所述网络支持多种不同的转发模式,其中已经为转发模式中的每个转发模式分配了VLAN标识符(VID)范围,每个转发模式在分组头部内进行VID的不同使用,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节点处:
接收用于数据通信的服务标识符和具有相应于第一转发模式的第一值的第一VID之间的第一关联;
接收用于数据通信的服务标识符和具有相应于第二转发模式的第二值的第二VID之间的第二关联;和
通过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使用第一转发模式传输分组,和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使用第二转发模式传输分组,选择性地向目的地节点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将要使用哪个连接的指示,以及基于接收到的指示选择所述VID中的一个VID。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通过第二连接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之前,发送VID被设置为第二值的测试分组,以便测试第二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通过第二连接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之前,发送测试分组,节点可以使用所述测试分组学习网络拓扑并且形成所述第二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使用哪个转发模式发送数据通信的指示。
15.一种包括承载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被处理器执行时,所述指令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16.一种以太网网络的网络节点,包括被配置为执行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的处理器。
17.一种在包括多个节点的以太网网络上传输分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的第一节点集合配置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一连接,第一节点集合使用第一功能发行实现分组转发模式,给所述第一连接分配具有第一值的VLAN标识符(VID);
在第二节点集合的至少一个节点处安装第二功能发行,以实现所述分组转发模式;
通过网络的所述第二节点集合配置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的第二连接,给所述第二连接分配具有第二值的VLAN标识符(VID);
通过在源节点处选择性地执行以下操作向目的地节点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分组:
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一值,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传输分组,和
将分组中的VID设置为所述第二值,以便通过第二连接传输分组;
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来自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的分组,并且将从两个连接接收到的分组发送给终端用户。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配置第二连接的步骤包括:在发送携带数据通信的第二分组的步骤之前,通过发送测试分组测试第二连接的操作。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集合和第二节点集合是相同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给每个功能发行分配不同的VID范围。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实现分组转发模式的第一功能发行和实现分组转发模式的第二功能发行是软件发行。
22.一种包括承载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被处理器执行时,所述指令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
23.一种以太网网络的网络节点,包括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的处理器。
24.一种以太网网络,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至少一个节点。
25.一种以太网网络,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至少一个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1/962,476 US8005081B2 (en) | 2007-12-21 | 2007-12-21 | Evolution of ethernet networks |
US11/962,476 | 2007-12-21 | ||
PCT/CA2008/002234 WO2009079771A1 (en) | 2007-12-21 | 2008-12-19 | Evolution of ethernet network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26129A true CN101926129A (zh) | 2010-12-22 |
Family
ID=4078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5285.4A Pending CN101926129A (zh) | 2007-12-21 | 2008-12-19 | 以太网网络的进化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005081B2 (zh) |
EP (1) | EP2232781A4 (zh) |
JP (1) | JP5276114B2 (zh) |
KR (1) | KR20100114025A (zh) |
CN (1) | CN101926129A (zh) |
CA (1) | CA2747007A1 (zh) |
WO (1) | WO200907977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1886A (zh) * | 2012-12-20 | 2013-03-2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ect平滑迁移方法和设备 |
CN103841019A (zh) * | 2012-11-27 | 2014-06-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多归接入最短路径桥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364761A (zh) * | 2012-06-15 | 2015-02-18 | 思杰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在集群网络中转发流量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812234A (zh) * | 2015-01-21 | 2016-07-27 | 宝马股份公司 | 车辆中的以太网通信方面的系统可扩展性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802371D0 (en) * | 2008-02-09 | 2008-03-12 | Nortel Networks Ltd | PLSB-VPLS interworking |
US7697534B1 (en) * | 2008-04-18 | 2010-04-13 | Cisco Technology, Inc. |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networks with mixed mode network devices |
GB2459838B (en) * | 2008-05-01 | 2010-10-06 | Gnodal Ltd | An ethernet bridge and a method of data delivery across a network |
CN102246470B (zh) | 2008-12-08 | 2015-11-25 |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在提供商骨干桥网络中多播 |
US7969886B1 (en) * | 2008-12-15 | 2011-06-28 | Tejas Israel Ltd |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hierarchical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US8509248B2 (en) * | 2008-12-29 | 2013-08-13 | Juniper Networks, Inc. | Routing frames in a computer network using bridge identifiers |
JP5287481B2 (ja) * | 2009-05-01 | 2013-09-11 |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機器、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ネットワーク保守運用方法 |
US8199753B2 (en) * | 2009-06-05 | 2012-06-12 | Juniper Networks, Inc. | Forwarding frames in a computer network using shortest path bridging |
US8125928B2 (en) * | 2009-07-24 | 2012-02-28 | Juniper Networks, Inc. | Routing frames in a shortest path computer network for a multi-homed legacy bridge node |
US8369333B2 (en) * | 2009-10-21 | 2013-02-05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arent cloud computing with a virtualized network infrastructure |
US8520680B1 (en) * | 2010-03-26 | 2013-08-27 | Juniper Networks, Inc. | Address learning in a layer two bridging network |
US9503360B2 (en) * | 2010-09-27 | 2016-11-22 | Cien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in shortest path bridged networks |
US8787208B2 (en) * | 2011-07-29 | 2014-07-22 |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ckbone VLAN identifiers |
EP2568673A1 (en) * | 2011-08-30 | 2013-03-13 | ABB Technology AG | Parallel Redundancy Protocol, PRP, packet duplication over VLANs based on Spanning Tree instances. |
US9160644B1 (en) * | 2011-11-09 | 2015-10-13 | Marvell Israel (M.I.S.L) Ltd. | Packet processor bandwidth verific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
US8953616B2 (en) | 2012-01-30 | 2015-02-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hortest path bridging in a multi-area network |
US8867367B2 (en) | 2012-05-10 | 2014-10-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802.1aq support over IETF EVPN |
KR20140011530A (ko) * | 2012-06-29 | 2014-01-2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클라우드 컴퓨팅 데이터 센터간 연결 경로 장애 관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
US9019973B1 (en) * | 2012-09-28 | 2015-04-28 | Juniper Networks, Inc. | Static MAC address propagation in multipoint network services |
US9094337B2 (en) | 2012-12-21 | 2015-07-28 | Cieno Corporation | Source identification preservation i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s |
US8971190B2 (en) | 2013-01-21 | 2015-03-0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implementing shortest path bridging MAC mode support over a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network |
US9571338B2 (en) * | 2013-03-14 | 2017-02-14 | Lenovo Enterprise Solutions (Singapore) Pte. Ltd. | Scalable distributed control plane for network switching systems |
US9264521B2 (en) * | 2013-11-01 | 2016-02-16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capsulating and de-encapsulating provider backbone bridging inside upper layer protocols |
US10069639B2 (en) | 2015-07-28 | 2018-09-04 | Ciena Corporation | Multicas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gment routing |
US10686699B2 (en) | 2015-07-28 | 2020-06-16 | Ciena Corporation | Multicas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gment routing |
US10673742B2 (en) | 2015-09-10 | 2020-06-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cast state reduction via tunneling in a routed system |
US10164907B2 (en) | 2015-11-25 | 2018-12-2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leting loosely specified MDTs |
US9954765B2 (en) | 2016-01-08 | 2018-04-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Graph construction for computed spring multicast |
EP3424151B1 (en) | 2016-03-03 | 2020-09-30 |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 Hybrid ran/digital das repeater system with ethernet transport |
US10523456B2 (en) | 2016-03-28 | 2019-12-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point to multipoint trees for computed spring multicast |
CN107306196A (zh) * | 2016-04-20 | 2017-10-3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虚拟化服务监控方法和装置 |
GB2555791B (en) * | 2016-11-08 | 2020-06-03 | Siemens Mobility Ltd | Safety-critical router |
JP2018174473A (ja) * | 2017-03-31 | 2018-11-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US10541923B2 (en) | 2018-02-05 | 2020-01-21 | Ciena Corporation | Segment routing traffic engineering based on link utilization |
US10904136B2 (en) | 2018-08-06 | 2021-01-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cast distribution tree versioning for minimizing multicast group traffic disrup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123821A1 (de) * | 2000-06-02 | 2001-12-20 | Ibm | Geschaltete Ethernet-Netzwerke |
US20040165600A1 (en) * | 2003-02-21 | 2004-08-26 | Alcatel | Customer site bridged emulated LAN services via provider provisioned connections |
US20050220096A1 (en) | 2004-04-06 | 2005-10-06 | Robert Friskney | Traffic engineering in frame-based carrier networks |
JP4738901B2 (ja) * | 2005-06-07 | 2011-08-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Vlanid動的割当方法及び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
US7792017B2 (en) * | 2005-06-24 | 2010-09-07 | Infinera Corporation |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configuration for multi-chassis network element |
US8369330B2 (en) * | 2005-10-05 | 2013-02-05 | Rockstar Consortium LP | Provider backbone bridging—provider backbone transport internetworking |
US7688756B2 (en) * | 2005-10-05 | 2010-03-3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Provider link state bridging |
CN100563256C (zh) | 2006-06-09 | 2009-11-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业务流分类处理方法及其设备 |
US8149837B2 (en) * | 2007-01-16 | 2012-04-0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of supporting an open provider backbone network |
JP5161298B2 (ja) * | 2007-04-19 | 2013-03-13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非マルチプルスパニングツリープロトコル制御プレーン群を識別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2007
- 2007-12-21 US US11/962,476 patent/US80050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12-19 KR KR1020107015394A patent/KR20100114025A/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19 JP JP2010538298A patent/JP52761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2-19 WO PCT/CA2008/002234 patent/WO200907977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19 CN CN200880125285.4A patent/CN101926129A/zh active Pending
- 2008-12-19 EP EP20080865602 patent/EP223278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2-19 CA CA2747007A patent/CA274700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
- 2011-08-10 US US13/206,732 patent/US867551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1-31 US US14/169,512 patent/US2014014670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64761A (zh) * | 2012-06-15 | 2015-02-18 | 思杰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在集群网络中转发流量的系统和方法 |
CN104364761B (zh) * | 2012-06-15 | 2018-05-29 | 思杰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在集群网络中转发流量的系统和方法 |
CN103841019A (zh) * | 2012-11-27 | 2014-06-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多归接入最短路径桥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841019B (zh) * | 2012-11-27 | 2018-06-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多归接入最短路径桥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001886A (zh) * | 2012-12-20 | 2013-03-2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ect平滑迁移方法和设备 |
CN103001886B (zh) * | 2012-12-20 | 2016-04-2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ect平滑迁移方法和设备 |
CN105812234A (zh) * | 2015-01-21 | 2016-07-27 | 宝马股份公司 | 车辆中的以太网通信方面的系统可扩展性 |
CN105812234B (zh) * | 2015-01-21 | 2021-03-23 | 宝马股份公司 | 车辆中的以太网通信方面的系统可扩展性设备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747007A1 (en) | 2009-07-02 |
EP2232781A4 (en) | 2013-05-29 |
US8005081B2 (en) | 2011-08-23 |
JP5276114B2 (ja) | 2013-08-28 |
US20110292836A1 (en) | 2011-12-01 |
US20140146701A1 (en) | 2014-05-29 |
JP2011507417A (ja) | 2011-03-03 |
KR20100114025A (ko) | 2010-10-22 |
EP2232781A1 (en) | 2010-09-29 |
WO2009079771A1 (en) | 2009-07-02 |
US20090161669A1 (en) | 2009-06-25 |
US8675519B2 (en) | 2014-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26129A (zh) | 以太网网络的进化 | |
US10135627B2 (en) | System for avoiding traffic flooding due to asymmetric MAC learning and achieving predictable convergence for PBB-EVPN active-active redundancy | |
CN100563211C (zh) | 一种虚拟网关、虚拟子网的实现方法以及系统 | |
CN102171998B (zh) | 业务实例映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0563190C (zh) | 实现层级化虚拟私有交换业务的方法及系统 | |
US9203644B2 (en) | Enabling an Ethernet ring network to scalably support a hub-and-spoke connectivity model | |
US7693164B1 (en) | Configuring a packet tunnel network | |
US9166807B2 (en) | Transmission of layer two (L2) multicast traffic ove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s | |
US20100220739A1 (en) | Carrier Network Connection Device And Carrier Network | |
CN101047636B (zh) | 端到端伪线仿真虚拟租用线接入虚拟专用网的方法及系统 | |
US8416789B1 (en) | Multipoint packet forwarding using packet tunnels | |
CN101286922B (zh) | 一种信令控制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02611618B (zh) | 路由保护切换方法及装置 | |
US8416790B1 (en) | Processing Ethernet packets associated with packet tunnels | |
KR20100113540A (ko) | 링크 상태 프로토콜 제어형 이더넷 네트워크를 이용한 mpls p 노드 교체 | |
CN102037685A (zh) | 通过链路状态协议控制的以太网的ip转发 | |
KR20110111365A (ko) | 제공자 링크 스테이트 브리징(plsb) 네트워크에의 레질리언트 부착 | |
CN101743722B (zh) | 经路由器将vlan系统连接至其它网络的方法 | |
US9258140B2 (en) | Architecture for routing data of a customer network over provider's network in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s | |
EP3190752B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medium for avoiding traffic flooding due to asymmetric mac learning and achieving predictable convergence for pbb-evpn active-active redundancy | |
CN102959903A (zh) | 用于以太网和mpls业务的节点 | |
CN105721322A (zh) | 在trill网络中传输组播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