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5773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5773A
CN101925773A CN2008801252905A CN200880125290A CN101925773A CN 101925773 A CN101925773 A CN 101925773A CN 2008801252905 A CN2008801252905 A CN 2008801252905A CN 200880125290 A CN200880125290 A CN 200880125290A CN 101925773 A CN101925773 A CN 101925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ubstrate
lighting device
light source
electric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52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井洋
黑水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25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5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6Extensible conductors or cables, e.g. self-coiling cor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光源(17);向上述光源(17)供给驱动电力的电力供给基板(30);和多个连接器(40),该多个连接器(40)配置于上述电力供给基板(30)并使该电力供给基板(30)与上述光源(17)电连接,上述多个连接器(40)中的相邻的该连接器(40)排列在交错位置。由此,不仅能够增大相邻的连接器间的间隔,也能够容易进行连接器的安装操作,而且能够抑制连接器间的放电。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由于在液晶电视机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一个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包括:采用金属制造和树脂制造并且液晶面板一侧的面开口的底座;被收纳在底座内的多根作为光源的发光灯(例如作为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向发光灯供给驱动电力的逆变器。此外,在使用作为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的情况下,一般在其光出射侧配置有将线状光变成面状光的光学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6-251587号公报
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发展,对背光源装置的结构也在不断进行改善,为了实现背光源装置的薄型化,必须缩小发光灯与在其周围配置的部件之间的距离。例如,在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发光灯的情况下,与在其光出射侧配置的光学部件之间的距离变小。此处,如果缩小两者间的距离,则从冷阴极管出射的线状光不会被光学部件完全地转换成面状光,配置有冷阴极管的部位和未配置冷阴极管的部分的明暗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被视作冷阴极管的配置图形,有时使显示品质下降。
因此,在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中,为了抑制产生冷阴极管的配置图形,优选增加冷阴极管的设置根数,并且将这些冷阴极管密集地排列,由此能够消除产生明暗的部位。像这样,在将冷阴极管密集地排列的情况下,使该冷阴极管与逆变器的电连接的连接器也密集地排列。但是,如果连接器彼此的距离过近,则该连接器的连接操作就会变得困难,并且也有可能在连接器间产生放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些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充分确保连接器彼此的距离而确保高的操作性和安全性的照明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这种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和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光源;向上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电力供给基板;和多个连接器,该多个连接器为了形成上述电力供给基板与上述光源的电连接状态而被安装于上述电力供给基板,上述连接器配置成:对于在形成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2个连接器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从上述排列线上偏离。
这样,将与形成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2个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排列在从上述排列线偏离的位置,由此,任意的连接器和与它相邻的2个连接器就不位于同一直线上,与将这些连接器排成一列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增加该相邻的连接器彼此的间隔,而且能够确保操作性和安全性。
连接器具有将电力供给基板与光源电连接的功能,因此,每个单位数量的光源需要一对一的连接器,连接器的配置也根据光源的配置来决定。此处,在被薄型化处理的照明装置中,为了防止在照明光中出现光源的配置图形,优选配置多个光源,在此情况下,光源彼此的间隔变窄。与此相伴,与光源对应配置的连接器彼此在电力供给基板上的能够配置的范围也有限,因此,相互的间隔也会变窄。结果,在将连接器安装在电力供给基板上的操作中,相邻的连接器彼此就会相互干扰,该操作变得困难。进而,在相邻的连接器彼此的距离小的情况下,在连接器间也有可能发生放电。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不将任意的连接器和与它相邻的2个连接器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例如在上述的薄型照明装置中,也能够使这些连接器间的间隔较大,该连接器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防止连接器间的放电。
此外,作为连接器的配置关系,任意的连接器和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2个连接器优选被配置在交错位置。进而,优选分别交替配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确保连接器间的间隔。
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能够构成为,上述连接器具有:安装于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的第一连接器;和在与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相对于上述第一连接器装卸自由的第二连接器。
根据上述这种结构的连接器,在安装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把持第二连接器,使它从与电力供给基板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接近安装于该电力供给基板的第一连接器。特别是在手动操作进行该安装操作的情况下,用手指把持第二连接器的边缘部。在此情况下,如果相邻的连接器的距离小,则当使第二连接器接近时,先安装的相邻的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或把持它的手指就会相互干扰而影响安装操作。此外,在从第一连接器上取下第二连接器时,也必须握住第二连接器的边缘部,这样相邻的连接器就会干扰。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由于能够相对增大连接器彼此的距离,因此在进行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装卸操作时,相邻的连接器不会干扰,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操作。
此外,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在其边缘部随着弹性变形而能够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卡止的卡止部。
根据上述这种结构,当将该第二连接器安装在第一连接器上时,必须把持具备卡止部的第二连接器的边缘部,在卡止部上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在相邻的连接器彼此的间隔小的情况下,上述安装操作变得困难,因此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配置结构就能进一步发挥效果。
此外,具备从上述连接器延伸出来,并使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光源电连接的电线束,上述电线束具有以该电线束本身形成环状的方式被制成圆形的环状部,上述环状部的大小能够变化。
根据上述这种结构,在光源与连接器之间的距离不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变化环状部的大小,能够调节电线束的长度而使其对应。
通过在电力供给基板上在交错位置配置相邻的连接器,会存在光源与连接器之间的距离不同的部位。在此情况下,如果分别准备符合光源与连接器彼此的距离的电线束,则电线束的成本就会增大。此外,如果使用符合光源与连接器的最大距离的电线束来连接它们,则在光源与连接器彼此的距离小的部位,电线束就会发生弯曲,例如,在组装操作中,有可能由于该电线束的弯曲部位被其它部件夹住而发生断线。
但是,根据本发明,采用一种通过变化环状部的尺寸就能调节电线束的长度的结构,因此,即使存在光源与连接器之间的距离不同的部位,也不必对每个不同的距离都准备电线束,通过调节一种电线束的长度,就能对应各个距离。由此,不仅能够削减电线束的成本,而且有助于削减该照明装置的成本。
此外,能够构成为,上述电力供给基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构成,并且包括:安装有上述连接器、并调整上述多个光源间的电流平衡的调整电路;和通过上述调整电路向上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驱动电路,上述调整电路形成为至少二分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上,上述驱动电路与上述调整电路一并形成于上述第一基板。
调整电路具有调整多个光源间的电流平衡的功能,针对光源的不同配置图案(例如配置数量),需要形成分别与其对应的图案的调整电路。此处,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将调整电路形成为至少二分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因此,在光源的配置数量根据该照明装置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仅将第二基板替换成调整电路的图案不同的其它的基板就能够应对。即,无论该照明装置的大小如何,形成有调整电路和驱动电路的第一基板都能随意使用,操作性得以提高,并且有助于削减成本。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在光源彼此的间隔小的情况下尤其能够发挥其效果。因此,优选在相邻的光源以10mm~24mm的狭窄间隔配置的该照明装置中选择本发明的结构。而且,更加优选在相邻的光源以10mm~17mm的更窄的间隔配置的该照明装置中选择本发明的结构。特别是在薄型化的照明装置中,为了防止在照明光中出现光源的配置图形,优选配置多个光源,结果相邻的光源间的距离变窄,因此,本发明的结构有效。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使用确保高组装操作效率和安全性的照明装置,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也能够削减成本,并能够确保安全性。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列举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有各种用途,例如,能够应用在电视机和电脑的桌面画面等中,尤其适合大型画面。
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上述这种电视接收装置,由于使用实现了削减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显示装置,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价格低廉且安全性高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特别是在该照明装置被薄型化的情况下,通过充分确保连接器彼此的距离,能够确保高的操作性和安全性。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被特别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削减成本并确保安全性。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在该电视接收装置被特别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提供价格低廉且安全性高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剖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剖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在图5的逆变器基板上设置的调整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7是构成在图6的调整基板上所配置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上面图)。
图8是图7的第一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9是构成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下面图)。
图10是图9的第二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11是说明在从连接器延伸出来的电线束上形成的环状部的功能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在电线束上形成的环状部的功能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逆变器基板中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逆变器基板中的第二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能够替换成图15的第二基板的基板结构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构成逆变器基板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连接器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9是表示连接器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连接器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1是表示连接器的配置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2    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17    冷阴极管(光源)
30    逆变器基板(电力供给基板)
40    连接器
41    第一连接器
42    第二连接器
44    卡止部
50    电线束
51    环状部
61    第一基板
62    第二基板
63    驱动电路
64    调整电路
TV    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具备有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剖面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剖面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的方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背两个机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和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横向长的方形,并且在竖立放置的状态下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边框13等保持形成一体。
下面,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参照图2至图4)。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在隔开规定的间距的状态下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个玻璃基板上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取向膜等,在另一个玻璃基板上设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个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对置电极;和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安装有偏光板11a、11b(参照图3和图4)。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在光出射面一侧(液晶面板11一侧)具有开口部14b的大致呈箱形的底座14;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安装的扩散板15a;在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配置的多个光学片15b;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并在该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夹着并保持扩散板15a。在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管(光源)17;用来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上的灯夹18;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的功能的中继连接器19;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组的灯保持件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比扩散板15a一侧是光出射侧。
底座14是金属制造的板状部件被板金成形而得的,形成深度为8.0mm的大致箱形,包括:矩形平板状的底部14a;和从其各边立起且折成大致U字形状的外缘部21(短边方向的短边外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长边外缘部21b)。在底座14的底部14a,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贯穿设置有多个用来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而且,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长边外缘部21b的上表面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c,例如,由螺钉(螺栓)等能够将边框13、框架16和底座14等形成一体。
在底座14的底部14a的内表面一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一面侧)设置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采用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被涂成反射性优良的白色,并且沿着底座14的底部14a的内表面以大致覆盖整个区域的方式涂敷。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的长边外缘部21b的方式立起,处于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着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23,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出射的光反射至扩散板15a一侧。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部14a的外表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反的一侧)形成有逆变器基板30,用来向冷阴极管17进行电力供给。
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一侧设置有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扩散板15a由光散射粒子分散混合在合成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上而成,并具有将从作为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7出射的线状光扩散的功能。如上所述,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载置于灯保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并且不会受到上下方向的束缚力。如图3所示,扩散板15a的长边边缘部通过被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夹着而固定。
在扩散板15a上配置的光学片15b从扩散板15a一侧依次层叠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板,其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出射并通过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的光的功能。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5b被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夹持。
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且在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下被收纳在底座14内(参照图2)。在这些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具备接受驱动电力的端子(图中未示),该端部被嵌入中继连接器19中,以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灯保持件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为4.0mm,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为0.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间的距离为16.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为2.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各构成部件间实现薄型化,特别是缩小了冷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和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的距离。由于这种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液晶面板11的表面至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表侧机壳Ca的表面至背侧机壳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从而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
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灯保持件20采用呈现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形成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呈细长的大致箱形。如图4所示,该灯保持件20具有能够在其表面一侧按照不同高度载置扩散板15a至液晶面板11的阶梯状面,在与底座14的短边外缘部21a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下配置,并且与短边边缘部21a一同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的侧壁。插入销24从灯保持件20中的与底座14的折叠外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该插入销24被插入在底座14的短边外缘部21a的上表面形成的插入孔25中,于是该灯保持件20就被安装在底座14上。
灯保持件20的阶梯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部14a平行的三个面组成,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被载置于位于最低位置的第一面20a上。向底座14的底部14a倾斜的倾斜罩26从第一面20a延伸出来。液晶面板11的短边边缘部被载置于灯保持件20的阶梯状面的第二面20b上。灯保持件20的阶梯状面中的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被配置在与底座14的短边外缘部21a重叠的位置,并且与边框13接触。
下面,使用图5和图6,对在底座14的背面一侧配置的逆变器基板(电力供给基板)30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在图5的逆变器基板上设置的调整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如上所述,逆变器基板30被安装在底座14的底部14a的背面一侧(与配置冷阴极管17一侧相反的一侧),它具有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并控制其点亮操作的功能。如图5所示,逆变器30包括:被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驱动基板31;和被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重叠的部位)的调整基板32。
驱动基板31被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且在该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偏向其中一个的位置。该驱动基板31包括以下部件:控制电路33,其为了控制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输出而发送控制信号使得产生规定的频率;开关电路34,其为了根据该控制信号切换流经后述的高压输出部35的电流方向,而进行驱动电力的供给的切换;和高压输出部35,其输出根据输入电压被调制成高压的驱动电力。用于向调整基板32发送驱动电力的高压线36从该驱动基板31延伸,该高压线36在被绝缘部件覆盖且与底座14分开的状态下,沿着底座14的长边边缘部配置。
调整基板32形成为纵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相同的矩形,如图6所示,在该调整基板32中的底座14的中央部一侧的长边边缘部,排列有与冷阴极管17相同数量(即20个)的磁通耦合元件37。这些磁通耦合元件37具有调整向各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流流量的平衡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调整基板32中的底座14的端部一侧的长边边缘部,排列有与从磁通耦合元件37延伸的导电线37a、37b连接并使上述驱动基板31与冷阴极管17电连接的连接器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整基板32上形成电路,利用磁通耦合元件51,通过串联连接流经多个冷阴极管17的二次电流来确保光源电流的平衡,例如,使用磁通耦合元件的光源电流的分流电路(具有竞赛树(tournament tree)结构)和镇流元件排列电路等。
连接器40在调整基板32的长边方向上具有一个连接器40与2根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排列方式。而且,相邻的连接器40、40按照分别在调整基板32的短边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错位的方式,即并不配置成一列的方式排列。具体而言,第一个连接器40配置在调整基板32的长边边缘部,与其相邻的第二个连接器40按照与调整基板32的边缘部之间空出一个连接器40宽度的方式配置在该调整基板32的内侧。而且,第三个连接器40配置在调整基板32的长边边缘部,即被配置在与第一个连接器40相同的一列。反之,对于位于形成直线的排列线(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的连接器40所形成的排列线)上的第二个连接器40,与该第二个连接器40相邻的第一个或第三个连接器40从该排列线上偏离配置。
通过重复上述这种配置方式,各个连接器40按照在其两侧设置有未配置相邻的连接器40的空间的状态下成列地配置,相邻的连接器40彼此按照在调整基板32的长边边缘部及其内侧交替形成两列的方式排列配置。换言之,相邻的连接器40彼此在调整基板32的长边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上呈锯齿形(交错状)配置。
下面,使用图7至图10,对连接器4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构成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第一连接器的侧面图,图9是构成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图10是图9的第二连接器的侧面图。
连接器40包括:被固定在调整基板32上的第一连接器41;和能够在该第一连接器41上装卸的第二连接器42。第一连接器41整体形成树脂制成的大致平板状,如图7和图8所示,它具有从磁通耦合元件37延伸的导电线37a、37b所连接的金属端子41a、41b。该端子41a、41b在两枚金属板夹着导电线37a、37b的状态下,从第一连接器41的平板状面大致垂直地竖立(参照图8)。
在第一连接器41中的指向调整基板32的短边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即在被成列安装的第一连接器41彼此的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后述的第二连接器42的卡止部44被插入的卡止接受部43。
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器42整体形成树脂制成的大致平板状,如图9和图10所示,它具备按照第一连接器41的端子41a、41b能够插入的方式凹陷而成的金属制的接受端子42a、42b。即,通过将第一连接器41的端子41a、41b插入该第二连接器的接受端子42a、42b中,第一连接器41和第二连接器42就变成能够通电的状态。
而且,在第二连接器42中的指向调整基板32的短边方向的两侧壁上,设置有被插入设置在第一连接器41的卡止接受部43中的卡止部44。卡止部44包括:沿着第二连接器42的上表面延伸出来,然后向该第二连接器42的下表面弯曲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支承部45;和在该支承部45的前端呈悬臂状形成的把手部46,在支承部45与把手部46之间形成有向第二连接器42的上表面方向开口的槽部47。在第二连接器42中的与支承部45的下端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大致呈三角形的突起部48,在该突起部48与支承部45之间形成有开口部49。该卡止部44采用树脂制成,并且能够弹性变形。
在第一连接器41上安装第二连接器42的操作按照以下方法进行。首先,用手指夹住第二连接器42的两个卡止部44,并且按照固定在调整基板32上的第一连接器41的上表面(参照图7)和该第二连接器42的下面(参照图9)相对的方式保持。此处,对卡止部44施加把持力,由此会发生以下的弹性变形。即,通过对把手部46施加把持力而发生塞住槽部47这样的变形,随着该变形,支承部45向远离第二连接器42的侧壁的方向变形,开口部49的宽度增大。在此状态下,使第二连接器42从与第一连接器41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即从与逆变器基板30的基板面大致垂直的方向靠近该第一连接器41,将第二连接器42的卡止部44插入第一连接器41的卡止接受部43中。如果松开把持第二连接器42的手指,则发生卡止部44的弹性恢复,开口部49的宽度变小,抑制第二连接器42从第一连接器41上脱落,第一连接器41和第二连接器42的安装操作结束。
与接受端子42a、42b连接的2根电线束50从上述第二连接器42中的逆变器基板30的外缘部一侧的侧面延伸出来。电线束50的延伸端在中继连接器19内分别与单独的冷阴极管17的端部具备的端子连接,一个连接器40与2根冷阴极管17连接。电线束50具有作为输电线的功能,从驱动基板31输出的驱动电力通过高压线36、磁通耦合元件37、连接器40、电线束50被供给至冷阴极管17。该电线束50在第二连接器42与中继连接器19之间具有按照该电线束50本身形成环状的方式被制成圆形的环状部51(51a、51b)(参照图11和图12)。
具备上述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源装置12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逆变器基板30上,安装有用于形成该逆变器基板30与冷阴极管17的电连接状态的多个连接器40,多个连接器40中的相邻的该连接器40被相互不同地排列在逆变器基板30的边缘部和该边缘部的内侧的部位。
像这样,通过将相邻的连接器40排列在交错位置,与将这些连接器40排成一列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增大该相邻的连接器40彼此的间隔,并且能够确保高的操作性和安全性。
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冷阴极管17按照其轴线方向沿着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多个排列在该底座14的内表面一侧,这些冷阴极管17的端部达到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重叠的位置。这些冷阴极管17的端部与中继连接器19连接,电线束50从该中继连接器19延伸出来,该电线束50延伸至底座14的背面一侧。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背面一侧,在其长边方向的端部安装有矩形的调整基板32,在该调整基板32中的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安装有连接器40,并连接有电线束50的延伸端。更详细而言,连接器40采用在与2根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配置有1个连接器40的方式,而且,相邻的连接器40彼此按照在调整基板32的长边边缘部和其内侧交替形成两列的方式排列配置。即,连接器40在该调整基板32的长边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配置位置由冷阴极管17的排列位置决定。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4的深度是8.0mm,在被像这样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12中,为了抑制在照明光中出现冷阴极管17的配置图形,优选配置多个冷阴极管17。因此,冷阴极管17中的相邻的该冷阴极管17按照16.4mm的狭窄间隔并列配置,像这样,在相邻的冷阴极管17的间隔为10mm~24mm,和10mm~17mm这样的非常狭窄间隔的背光源装置12中,在调整基板32的有限范围(相当于该调整基板3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内配置的连接器40彼此的间隔也变窄。像这样,如果相邻的连接器40之间的距离变小,则在安装连接器40的操作中,相邻的连接器40彼此会相互干扰,难以实施该操作,并且有可能在所安装的连接器40间产生放电。
但是,如本发明所述,通过将相邻的连接器40排列在交错位置,能够在各个连接器40的两侧设置有未配置相邻的连接器40的空间,使这些连接器40彼此的间隔变得较大。结果,不仅能够使连接器40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抑制连接器40之间的放电,确保高的操作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40包括:被预先安装在逆变器基板30上的第一连接器41;和在与逆变器基板30的基板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41能够装卸的第二连接器42。
在这种连接器40中,当安装第一连接器41和第二连接器42时,把持第二连接器42,然后从与逆变器基板30的基板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使其接近第一连接器41,来进行安装操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连接器42的侧壁具备随着弹性变形能够与第一连接器41卡止的卡止部44,因此,必须用手指把持该卡止部44来进行安装操作。在此情况下,如果相邻的连接器40的距离小,则当使第二连接器42靠近时,先安装的相邻的连接器40与第二连接器42或把持它的手指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安装操作。
但是,如本发明那样,在逆变器基板30上交错地配置相邻的连接器40,就能够相对增大连接器40彼此的距离,在装卸第一连接器41和第二连接器42的情况下,不会受到相邻的连接器40的干扰,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束50从连接器40中的第二连接器42延伸出来,该电线束50具有按照其本身形成环状的方式被制成圆形的环状部51,该环状部51的大小能够变化。
根据上述这种结构,将相邻的连接器40配置在交错位置,由此就会存在冷阴极管17与连接器40之间的距离不同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变化环状部51的大小,能够调节电线束的外观长度来应对。下面,使用图11和图12,对该环状部5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沿着调整基板32的长边方向排成2列的连接器40中,在被配置在该调整基板32的长边边缘部一侧的连接器40a,如图11所示,冷阴极管17的端部与连接器40a之间的距离相对变小。在此情况下,电线束50形成直径相对大的环状部51a,这样就能缩小外观长度,在不发生弯曲的情况下,能够连接冷阴极管17和连接器40a。
另一方面,在比调整基板32的长边边缘部更靠近内侧的位置配置的连接器40b,如图12所示,冷阴极管17的端部与连接器40b之间的距离相对变大。在此情况下,电线束50形成直径相对小的环状部51b,这样就能增加外观长度,并且能够连接距离相对大的冷阴极管17和连接器40b。
像这样,在存在冷阴极管17与连接器40之间的距离不同的部位的情况下,也不必对于每个不同的距离都准备电线束,通过调节一种电线束50的外观长度,这样就能应对各个距离。结果,不仅能够削减电线束50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削减该背光源装置12的成本。
(实施方式2)
下面,根据图13至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变更逆变器基板的结构,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4是表示图13的逆变器基板中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图13的逆变器基板中的第二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如图13所示,逆变器基板60包括:矩形的第一基板61;和形成与该第一基板61相比细长的矩形的第二基板62,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按照空出细微间隙且相邻的方式,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重叠的部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各个端部的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彼此被分别配置在底座14的对角线上,即底座14的不同的长边一侧。
第一基板61按照其纵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式配置,如图14所示,在该第一基板61中的底座14的中央部一侧形成有驱动电路63,该驱动电路63包括:对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输出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33;进行驱动电力的供给的切换的开关电路34;和输出驱动电力的高压输出部35。而且,与该第一基板61中的驱动电路63相比在底座14的端部一侧形成有调整电路64a,该调整电路64a包括:对向各个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流流量的平衡进行调整的8个磁通耦合元件37;使驱动电路63与冷阴极管17电连接的4个连接器40。
即,在第一基板61上,驱动电路63和调整电路64a相邻形成,从驱动电路63向调整电路64a输送驱动电力是通过该第一基板61上的图形来进行的。
第二基板62按照其纵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相同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二基板62上形成有调整电路64b。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在第二基板62中的底座14的中央部一侧的长边边缘部,排列有12个与配置在第一基板61上的相同的磁通耦合元件37。此外,在第二基板62中的底座14的端部一侧的长边边缘部,排列有6个与配置在第一基板61上的相同的连接器40。
像这样,由磁通耦合元件37和连接器40构成的调整电路64被二分形成为第一基板61上的调整电路64a和第二基板62上的调整电路64b。
从第一基板61上的驱动电路63输出的驱动电力通过连接该第一基板61与第二基板62的高压线65被输送至第二基板62的调整电路64b。此处,由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在空出细微间隙的状态下按照相邻的方式配置,因此连接驱动电路63和调整电路64b的高压线65的长度极短。
此外,在配置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各个端部的2个第一基板61上所形成的驱动电路63彼此由同步信号线66连接。同步信号线66用来发送使各个驱动电路63、63中的供电同步的信号,具体而言,用来发送使供电量和供电定时同步的信号,在与底座14接触的状态下,按照横跨该底座14的两端部引绕的方式布线。向冷阴极管17的各个端部供给驱动电力的2个驱动电路63彼此由该同步信号线66连接,由此能够按照规定的规律性向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供给驱动电力。
具备上述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发挥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逆变器基板60包括:安装有连接器40、并调整各冷阴极管17间的电流平衡的调整电路64;和通过调整电路64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驱动电路63,并且被分割成:第一基板61;和在与该第一基板61之间空出细小间隙而配置的第二基板62。调整电路64被二分形成为第一基板61上的调整电路64a和第二基板62上的调整电路64b,在形成有调整电路64a的第一基板61上还形成有驱动电路63。
根据上述这种结构,调整电路64和驱动电路63均被设置在第一基板61上,因此不仅能够通过基板上的图案来进行两电路64a、63间的输电,并且能够省去以往连接两电路64a、63的高压线。而且,由于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相邻,因此将第一基板61上的驱动电路63和第二基板62上的调整电路64b连接的高压线65也能限制在最小的长度。由此,能够确保高的安全性,并在使该背光源装置12薄型化由此使构成部件处于比较密集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在高压线65周围应该设置的空间,因此,能够按照高的自由度设计各个构件的配置。
此外,调整电路64具有调整多个冷阴极管17间的电流平衡的功能,对于冷阴极管17的不同配置图案(例如配置数量),需要形成与各个对应的图案的调整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基板61上配置有8个磁通耦合元件37和4个连接器40,在第二基板62上配置有12个磁通耦合元件37和6个连接器40。以这些形成的调整电路64具备20个磁通耦合元件37和10个连接器40,通过该调整电路64,与20根冷阴极管17对应。
此处,如果对于更大型的背光源装置12,采用排列更多根(例如24根)冷阴极管17的结构,则必须形成具备24个磁通耦合元件37和12个连接器40的调整电路70。此处,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调整电路64被二分形成在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上,因此,在采用上述方式排列的冷阴极管17的根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仅将第二基板62替换成形成不同图案的电路的基板62a就能够应对。更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准备安装有16个磁通耦合元件37和8个连接器40的基板62a,将该基板62a替换成第二基板62,由此能够形成与24根冷阴极管17对应的调整电路70。因此,形成调整电路64a和驱动电路63的第一基板61不受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大小的限制而能够随意使用,并且有助于削减成本。
(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根据上述叙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之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将调整电路64二分形成在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上,但是,调整电路的分割方式并非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准备第三基板,然后将调整电路一分为三等,采用调整电路至少被分割成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基板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各个端部配置的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被配置在底座14的对角线上,但是,也可以如图17所示,在底座14的一个长边一侧配置有第一基板61b彼此,在另一个长边一侧配置有第二基板62b彼此。在此情况下,连接两个第一基板61b、61b的同步信号线66b优选引绕底座14的长边边缘部来布线。
但是,如实施方式2所示,如果将第一基板61和第二基板62配置在底座14的对角线上,即按照点对称的方式配置,则当然第二基板62与第一基板61也能够在底座14的两端部随意使用一种电路图形。
(3)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形成有调整电路的基板,但是,也可以仅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配置该基板。在此情况下,优选从该冷阴极管17的一个端部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
(4)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在调整基板的长边边缘部和其内侧,连接器40被一个一个地交替配置从而形成2列,但是,本质上也可以不在连接器40形成直线的排列线上配置成一列,如图18和图19所示,每2个交替配置而形成2列的连接器40d的配置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具体而言,第一个连接器40d和与其相邻的第二个连接器40d配置在调整基板的长边边缘部,与第二个连接器40d相邻的第三个连接器40d和与其相邻的第四个连接器40d配置在调整基板的长边边缘部的内侧。通过重复这种设置,每2个调整基板40d交替配置而形成2列。
此外,也可以如图20和图21所示,交替配置2个连接器40e与1个连接器40e而形成2列。具体而言,第一个连接器40e和第二个连接器40e配置在调整基板的长边边缘部,与第二个连接器40e相邻的第三个连接器40e配置在调整基板的长边边缘部的内侧。通过重复这种设置,相邻的2个连接器40e被配置在相同的一列后,与它们相邻的连接器被配置成另一列而形成2列。
(5)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冷阴极管17作为光源的方式,但是,例如使用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12)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光源;向所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电力供给基板;和多个连接器,该多个连接器为了形成所述电力供给基板与所述光源的电连接状态而被安装于所述电力供给基板,
所述连接器配置成:对于在形成直线的排列线上的任意的连接器,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2个连接器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从所述排列线上偏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中的任意的连接器和与该任意的连接器相邻的2个连接器配置在交错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分别交替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电力供给基板的第一连接器;和在与所述电力供给基板的基板面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装卸自由的第二连接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在其边缘部具有随着弹性变形而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卡止的卡止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来,并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光源电连接的电线束,
所述电线束具有以该电线束本身形成环状的方式被制成圆形的环状部,
所述环状部的大小能够变化。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供给基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构成,并且包括:安装有所述连接器、并调整所述多个光源间的电流平衡的调整电路;和通过所述调整电路向所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驱动电路,
所述调整电路形成为至少二分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上,
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调整电路一并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源中的相邻的所述光源隔开10mm~24mm的间隔排列。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源中的相邻的所述光源隔开10mm~17mm的间隔排列。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12.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8801252905A 2008-01-22 2008-10-21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19257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1526 2008-01-22
JP2008011526 2008-01-22
PCT/JP2008/069032 WO2009093362A1 (ja) 2008-01-22 2008-10-21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5773A true CN101925773A (zh) 2010-12-22

Family

ID=40900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52905A Pending CN101925773A (zh) 2008-01-22 2008-10-21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99544A1 (zh)
EP (1) EP2233821A4 (zh)
JP (1) JPWO2009093362A1 (zh)
CN (1) CN101925773A (zh)
BR (1) BRPI0822029A2 (zh)
RU (1) RU2461769C2 (zh)
WO (1) WO20090933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3672U (ja) * 1982-08-26 1984-03-01 株式会社東芝 接続端子装置
JPS6473795A (en) * 1987-09-16 1989-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
JPH0613328U (ja) * 1992-07-20 1994-02-1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RU2089941C1 (ru) * 1992-08-04 1997-09-10 Олег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Голосной Панель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го дисплея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ею
JP3914374B2 (ja) * 2000-06-19 2007-05-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の給電構造
JP3953863B2 (ja) * 2001-03-29 2007-08-08 エルジー.フィリップス エルシーデー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バックライト
KR100493386B1 (ko) * 2002-12-18 2005-06-0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유닛
KR100525440B1 (ko) * 2002-12-31 2005-11-0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유닛
KR20040106047A (ko) * 2003-06-10 2004-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710167B1 (ko) * 2003-07-08 2007-04-20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구동회로
JP2005062582A (ja) * 2003-08-18 2005-03-10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4079091B2 (ja) * 2004-01-20 2008-04-2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パッチパネル
JP4719486B2 (ja) * 2004-10-01 2011-07-06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JP4662339B2 (ja) * 2005-02-04 2011-03-30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2006251587A (ja) 2005-03-14 2006-09-21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
JP4584051B2 (ja) * 2005-06-28 2010-11-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当該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を有す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1137868B1 (ko) * 2005-06-30 2012-04-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JP4293206B2 (ja) * 2005-08-10 2009-07-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照明装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070099085A (ko) * 2006-04-03 2007-10-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JP4104644B2 (ja) * 2006-07-10 2008-06-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の組立方法
CN201122221Y (zh) * 2007-07-12 2008-09-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93362A1 (ja) 2009-07-30
JPWO2009093362A1 (ja) 2011-05-26
RU2010130463A (ru) 2012-02-27
RU2461769C2 (ru) 2012-09-20
EP2233821A1 (en) 2010-09-29
BRPI0822029A2 (pt) 2015-07-21
US20110199544A1 (en) 2011-08-18
EP2233821A4 (en) 201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2554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01098063B (zh) 灯座、包括灯座的背光组件和包括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
CN10247244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040101007A (ko) 디스플레이를 직접 백라이팅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03017016B (zh) 发光模块和包括该发光模块的背光组件
EP3825758A1 (en) Display device
US79695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s
US2012015469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121637B (zh) 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101960216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US7690804B2 (en) Backlight unit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80780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192577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960213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120014119A1 (en) Lamp fastener of backlight module
CN10193958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100783501B1 (ko) 발광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액정디스플레이의 백라이트 모듈
US20100296005A1 (en) Discharge tube,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090135584A1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US20100245682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10279737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110070531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커버쉴드 체결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50231980A1 (en)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with a curved lamp
US20080006824A1 (en) Electrode connecting member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US20070177379A1 (en) 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