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7930A -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7930A
CN101887930A CN2010101911649A CN201010191164A CN101887930A CN 101887930 A CN101887930 A CN 101887930A CN 2010101911649 A CN2010101911649 A CN 2010101911649A CN 201010191164 A CN201010191164 A CN 201010191164A CN 101887930 A CN101887930 A CN 101887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electrode
preparation
room temperature
silicon de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11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培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0101911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879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87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7930A/zh
Priority to CN2011100415400A priority patent/CN102169918B/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制备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在该重掺杂n型Si层上制备透明导电膜,再在该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者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利用本发明,可以大大提高硅探测器的光电响应,即提高灵敏度,并使探测范围向红外光区域拓展。

Description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Si光电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从器件结构来看,硅光电探测器主要有p型-本征-n型(pin)和雪崩两种器件结构[1]。pin结构的器件简单,光电响应在1A/W,由于偏置电压低而可与集成电路连接;雪崩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尽管其光电响应在100A/W左右,但由于必须采用100~200V高压,因此只能用于分立器件。
从探测机理来分光电探测器的类型可分为光电导和光伏两种类型[2]。光电导型探测器是材料中价带电子被探测光子激发到导带、成为自由电子,而自由电子的聚集增加了材料电导率,并进一步增加了一定偏压下的电流,从而探测到光信号;光伏型探测器则是通过pn结将光生电子-空穴对分开,并在外加偏压下形成光电流,从而探测到光信号。这两种类型都涉及到Si禁带1.12eV,能量低于1.12eV(波长大于1.1μm)的光子则无法探测。想要用Si探测能量低于1.12eV的红外光,必须采用Si在低温下的光电导特性,这给实际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59年Fan和Ramdas[1]报道经离子辐照的硅能在禁带中的形成深能级,这种深能级能对波长达4000nm的红外光产生光吸收和光电流,经快中子幅照的硅在1800nm和3900nm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其中1800nm吸收峰可以延伸至1550nm产生光吸收。从此以后,开展了大量的离子注入实验研究,经典半导体物理的教科书中都附有Si中杂质深能级表[2]
2001年Marzur在超快激光与Si表面作用的研究中首次制备出了表面微米级晶锥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广谱减反太阳光,并且它的硫掺杂层可以宽谱吸收太阳光[3]。用其制备的Si探测器,其室温下红外光电响应拓展到1300nm。
本发明将激光辐照改为离子注入,从而具有了三大特点:1)小偏置电压下获得类似雪崩的超大光电响应,2)在室温下将探测信号向红外拓展,3)表面整洁,适合微电子工艺加工。
参考文献:
[1]Fan H Y,Ramdas A K,Infrared Absorption and Photoconductivity inIrradiated Silicon.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30:1127-1134(1959).
[2]刘恩科、朱秉升、罗晋升,《半导体物理学》(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3]C.Wu,et.al.,“Near-unity below-band-gap absorption by micro-structured silic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78(13):1850-52(2001).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以提高硅探测器的光电响应,即提高灵敏度,并使探测范围向红外光区域拓展。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制备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在该重掺杂n型Si层上制备透明导电膜,再在该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者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在Si衬底的迎光面和背面,该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迎光面掺入VI族元素,形成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
采用高温退火处理,激活Si基片中杂质;
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
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
在n型Si衬底背面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通过p型掺杂在n型Si衬底背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在Si衬底的迎光面,该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迎光面掺入VI族元素,形成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
采用高温退火处理,激活Si基片中杂质;
采用离子刻蚀或湿法腐蚀的方法,将器件探测面以外的重掺杂n型区域去除;
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
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
在n型Si衬底迎光面n型Si区域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通过p型掺杂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上述方案中,所述离子刻蚀,采用诱导耦合等离子刻蚀ICP设备对掩模下Si表层进行刻蚀。
上述方案中,所述湿法腐蚀,是采用KOH+异丙醇+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对Si表面进行腐蚀。
上述方案中,所述离子注入,是通过离子注入设备质谱仪将离化元素分离出来,再经过纵向高压加速、横向偏压扫描,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
上述方案中,所述激光掺杂,是杂质气氛中通过激光扫描Si表面,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
上述方案中,所述热扩散,是通过高温均匀加热炉体中的Si片,同时杂质气氛匀速进入,从而使杂质元素掺入Si片表层,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平衡态掺杂。
上述方案中,所述VI族元素是指硫S、或硒Se、或碲Te。
上述方案中,所述高温退火处理,是在300至1000摄氏度对掺杂后的Si表面加热1至60分钟,激活Si中VI族元素,增强掺杂后Si的导电特性,并通过时间和温度控制杂质扩散的距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是通过高真空设备沉积铟锡氧化物ITO薄膜,通过厚度50至200nm来控制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透过率。
上述方案中,所述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是在铟锡氧化物ITO薄膜上,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或银Ag。
上述方案中,所述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是在n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或银Ag。
上述方案中,所述p型掺杂,是采用离子注入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掺杂硼B元素,并经高温退火激活,形成p型Si区域。
上述方案中,所述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是在p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或银Ag。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本发明,可以在小偏置电压下获得类似雪崩的超大光电响应,从而大大提高Si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应用范围;
2、利用本发明,可以在室温下将Si光电探测器的探测波长向红外拓展;
3、利用本发明,可以避免飞秒激光加工中的晶锥形成,保持Si表面整洁,适合光电子器件工艺的加工,从而为阵列制备和芯片加工打下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室温下高光响应硅探测器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制备的第一电极在Si衬底迎光面、第二电极在背光面且为肖特基的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结构图(a)和能带图(b)。
图3是本发明制备的第一电极在Si衬底迎光面、第二电极在背光面且具备pn结的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结构图(a)和能带图(b)。
图4是本发明制备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都在Si衬底迎光面、且第二电极为肖特基的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结构的侧剖图(a)和俯视图(b),以及器件结构能带图(c)。
图5是本发明制备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都在Si衬底迎光面、且具备pn结的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结构的侧剖图(a)和俯视图(b),以及器件结构能带图(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基于杂质光吸收和光生载流子输出实现的。其中,杂质光吸收是由于晶体硅掺杂后在Si禁带中引入深能级,因此形成了三级或多级光吸收。光生载流子输出是由于该深能级密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深能级子带,将深能级子带直接与电极相连,则可以输出深能级子带上的光生载流子。
基于上述实现原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是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制备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n+)Si层,在该重掺杂n型Si层上制备透明导电膜,再在该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者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在Si衬底的迎光面和背面,该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迎光面掺入VI族元素,形成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
采用高温退火处理,激活Si基片中杂质;
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
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
在n型Si衬底背而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通过p型掺杂在n型Si衬底背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在Si衬底的迎光面,该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迎光面掺入VI族元素,形成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
采用高温退火处理,激活Si基片中杂质;
采用离子刻蚀或湿法腐蚀的方法,将器件探测面以外的重掺杂n型区域去除;
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
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
在n型Si衬底迎光面n型Si区域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通过p型掺杂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离子刻蚀,采用诱导耦合等离子刻蚀ICP设备对掩模下Si表层进行刻蚀;所述湿法腐蚀,是采用KOH+异丙醇+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对Si表面进行腐蚀。
所述离子注入,是通过离子注入设备质谱仪将离化元素分离出来,再经过纵向高压加速、横向偏压扫描,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所述激光掺杂,是杂质气氛中通过激光扫描Si表面,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所述热扩散,是通过高温均匀加热炉体中的Si片,同时杂质气氛匀速进入,从而使杂质元素掺入Si片表层,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平衡态掺杂;所述VI族元素是指硫S、或硒Se、或碲Te。
所述高温退火处理,是在300至1000摄氏度对掺杂后的Si表面加热1至60分钟,激活Si中VI族元素,增强掺杂后Si的导电特性,并通过时间和温度控制杂质扩散的距离。
所述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是通过高真空设备沉积铟锡氧化物ITO薄膜,通过厚度50至200nm来控制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透过率。
所述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是在铟锡氧化物ITO薄膜上,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电极。
所述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是在n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电极。
所述p型掺杂,是采用离子注入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区域掺杂硼B元素,并经高温退火激活,形成p型区。
所述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是在p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电极。
实施例
通过离子注入设备质谱仪将离化元素分离出来,再经过纵向高压加速、横向偏压扫描,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
或者通过激光扫描杂质气氛中Si表面,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
或者通过高温均匀加热炉体中的Si片,同时杂质气氛匀速进入,从而使杂质元素掺入Si片表层,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平衡态掺杂。
上述掺杂杂质为硫S、或硒Se、或碲Te。
在300至1000摄氏度对掺杂后的Si进行高温退火处理1至60分钟,激活Si中VI族元素,增强掺杂后Si的导电特性,并通过时间和温度控制杂质扩散的距离。
通过高真空设备沉积透明导电膜氧化物TCO膜,主要是铟锡氧化物ITO薄膜,通过厚度50至200nm来控制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透过率。
在铟锡氧化物ITO薄膜上,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的欧姆接触n电极。
在n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的肖特基电极。
采用离子注入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区域掺杂硼B元素,并经高温退火激活,形成p型区。
在p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的欧姆接触p电极。
采用诱导耦合等离子刻蚀ICP设备对掩模下Si表层进行干法刻蚀。
采用KOH+异丙醇+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对Si表面进行湿法腐蚀。
采用离子注入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区域掺杂硼B元素,并经高温退火激活,形成p型掺杂区。
在p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银Ag等金属的欧姆接触p电极。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制备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在该重掺杂n型Si层上制备透明导电膜,再在该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者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在Si衬底的迎光面和背面,该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迎光面掺入VI族元素,形成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
采用高温退火处理,激活Si基片中杂质;
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
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
在n型Si衬底背面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通过p型掺杂在n型Si衬底背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在Si衬底的迎光面,该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迎光面掺入VI族元素,形成具有杂质深能级的重掺杂n型Si层;
采用高温退火处理,激活Si基片中杂质;
采用离子刻蚀或湿法腐蚀的方法,将器件探测面以外的重掺杂n型区域去除;
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
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
在n型Si衬底迎光面n型Si区域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或通过p型掺杂在n型Si衬底迎光面形成p型Si区域,再在该p型Si区域上制备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刻蚀,采用诱导耦合等离子刻蚀ICP设备对掩模下Si表层进行刻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法腐蚀,是采用KOH+异丙醇+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对Si表面进行腐蚀。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注入,是通过离子注入设备质谱仪将离化元素分离出来,再经过纵向高压加速、横向偏压扫描,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掺杂,是杂质气氛中通过激光扫描Si表面,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非平衡态掺杂。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扩散,是通过高温均匀加热炉体中的Si片,同时杂质气氛匀速进入,从而使杂质元素掺入Si片表层,实现单一杂质元素在Si表层横向上的均匀分布、在纵向上的平衡态掺杂。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I族元素是指硫S、或硒Se、或碲Te。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退火处理,是在300至1000摄氏度对掺杂后的Si表面加热1至60分钟,激活Si中VI族元素,增强掺杂后Si的导电特性,并通过时间和温度控制杂质扩散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重掺杂n型Si层表面制备透明导电膜,是通过高真空设备沉积铟锡氧化物ITO薄膜,通过厚度50至200nm来控制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透过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透明导电膜上制备欧姆接触n电极作为第一电极,是在铟锡氧化物ITO薄膜上,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或银Ag。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肖特基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是在n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或银Ag。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是采用离子注入或热扩散的方法,在n型Si衬底背面或迎光面掺杂硼B元素,并经高温退火激活,形成p型Si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欧姆接触p电极作为第二电极,是在p型Si区域,采用电阻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铝Al、铬Cr、金Au、钨W、钛Ti、钯Pd或银Ag。
CN2010101911649A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18879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11649A CN101887930A (zh)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CN2011100415400A CN102169918B (zh) 2010-05-26 2011-02-21 一种低偏置电压下具有增益的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11649A CN101887930A (zh)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7930A true CN101887930A (zh) 2010-11-17

Family

ID=4307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11649A Pending CN101887930A (zh)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CN20111004154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9918B (zh) 2010-05-26 2011-02-21 一种低偏置电压下具有增益的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154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9918B (zh) 2010-05-26 2011-02-21 一种低偏置电压下具有增益的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88793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9444A (zh) * 2012-02-10 2012-07-1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广谱高吸收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68903A (zh) * 2013-05-13 2013-08-28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msm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及msm光电探测器
CN108548851A (zh) * 2018-06-25 2018-09-18 复旦大学 微结构超饱和掺杂硅基气敏元件及制备方法
CN108878544A (zh) * 2017-05-15 2018-11-23 上海新微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硅基光电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0854141A (zh) * 2019-11-21 2020-02-2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一种单片集成型平衡光电探测器芯片及制作方法
CN113130674A (zh) * 2021-03-18 2021-07-16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ito电极的垂直型锗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98692B1 (ko) * 2012-09-11 2014-05-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수리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3367515A (zh) * 2013-06-21 2013-10-23 国电光伏有限公司 一种过饱和掺杂高效异质结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8281496A (zh) * 2018-01-10 2018-07-13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硅基PiN紫外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173681A1 (en) * 2019-02-26 2020-09-03 Asml Netherlands B.V. Charged particle detector with gain element
CN110931598A (zh) * 2019-11-12 2020-03-27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退火的单晶硅se-perc电池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49228A1 (de) * 1995-12-21 1997-06-26 Heidenhain Gmbh Dr Johannes Optoelektronisches Sensor-Bauelement
WO2009100023A2 (en) * 2008-02-01 2009-08-13 President &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A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9444A (zh) * 2012-02-10 2012-07-1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广谱高吸收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2569444B (zh) * 2012-02-10 2014-10-15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广谱高吸收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68903A (zh) * 2013-05-13 2013-08-28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msm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及msm光电探测器
CN103268903B (zh) * 2013-05-13 2016-06-22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msm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及msm光电探测器
CN108878544A (zh) * 2017-05-15 2018-11-23 上海新微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硅基光电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8878544B (zh) * 2017-05-15 2021-01-22 上海新微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硅基光电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8548851A (zh) * 2018-06-25 2018-09-18 复旦大学 微结构超饱和掺杂硅基气敏元件及制备方法
CN110854141A (zh) * 2019-11-21 2020-02-2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一种单片集成型平衡光电探测器芯片及制作方法
CN113130674A (zh) * 2021-03-18 2021-07-16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ito电极的垂直型锗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9918B (zh) 2013-05-22
CN102169918A (zh)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7930A (zh) 一种室温下高光电响应硅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Xu et al. ZnO-based photodetector: from photon detector to pyro-phototronic effect enhanced detector
Jin et al. Self-powered high 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CdSe nanobelt/graphene Schottky junctions
CN108604615A (zh) 混合串联太阳能电池
Hu et al. Improved photo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 Se-doped Si photodiodes fabricated using picosecond pulsed laser mixing
Kim et al. Si-embedded metal oxide transparent solar cells
Hilali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able screen-printed contacts on high sheet-resistance emitters for low-cost silicon solar cells
WO2009100023A2 (en) A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
CN101707217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Benick et al. High efficiency n-type PERT and PERL solar cells
Untila et al. Contact resistance of indium tin oxide and fluorine-doped indium oxide films grown by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to diffusion layers in silicon solar cells
Yadav et al. c-Si solar cells formed from spin-on phosphoric acid and boric acid
CN106158999B (zh) 一种使用纳米材料制备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hen et al. Enhanced photoresponsivity in carbon quantum dots-coupled graphene/silicon Schottky-junction photodetector
Wang et al. Designing CdS/Se heterojunction as high-performance self-powered UV-visible broadband photodetector
Untila et al. Concentrator bifacial Ag-free LGCells
Parida et al. Enhanced photocurrent of Si solar cell with the inclusion of a transparent indium tin oxide thin film
Lachenal et al. High efficiency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 activities in Neuchatel, Switzerland
CN108428764B (zh) 一种GaAs基LFET太赫兹红外光探测器和制备方法
Kaur et al.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induced enhancement of electron-hole generation with silver metal island at n-Al: ZnO/p-Cu2O heterojunction
Huang et al. Transparent p-type CuI film based self-powered ultraviolet photodetectors with ultrahigh speed, responsivity and detectivity
Axelevitch et al. Applic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silicon solar cells efficiency increase
Hassan et al. Self-powered and temperature-tunable infrared-visible photodetector based on a VO2/Si heterojunction
CN101964373B (zh) 一种宽谱光伏效应的双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ünsch et al. An inverted a-Si: H/c-Si hetero-junction for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