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3156B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3156B
CN101873156B CN2010101646516A CN201010164651A CN101873156B CN 101873156 B CN101873156 B CN 101873156B CN 2010101646516 A CN2010101646516 A CN 2010101646516A CN 201010164651 A CN201010164651 A CN 201010164651A CN 101873156 B CN101873156 B CN 1018731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learning sig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46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3156A (zh
Inventor
木村亮太
泽井亮
森冈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73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3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3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31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ining sequences per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一种无线通信方法、一种计算机程序以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装置、一种无线通信方法、一种计算机程序以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体地,例如,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定向天线的波束引导至通信目标位置的方向来执行使用毫米波的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一种关于其的无线通信方法、一种关于其的计算机程序以及一种使用其的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已开发了毫米波通信技术用于提升效用,诸如大容量长距离传输、无线装备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并且该技术已主要用于短程无线接入通信、图像传输系统、简单无线通信、用于交通工具的防碰撞雷达等。毫米波的波长在1mm至10mm的范围内,其在频率上对应于30GHz至300GHz。例如,在使用60GHz带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以GHz为单位分配信道,并且还可以执行高速数据通信。
较之已在无线局域网(LAN)技术中广泛使用的微波,毫米波具有短的波长和优异的直线性,并且能够实现极大容量的信息的传输。相反,由于毫米波随着反射而迅速衰减,因此其直达波或仅一次反射的波主要用作无线通信的路径。此外,由于毫米波的传播损耗大,因此毫米波具有无线信号到达不了远处的性质。
为了弥补毫米波的可达距离的问题,可设想一种方法,其中向收发信机的天线提供指向性,并且通过将天线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引导至通信目标位置的方向来增加通信距离。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控制波束的指向性:分别向收发信机提供多个天线并且针对每个天线改变发射的加权或接收的加权。在毫米波中,极少使用反射波,并且因此直达波变得重要。出于这一点,可以设想使用有针对性的定向波束。此外,学习天线的最优指向性,并且从而可以执行毫米波无线通信。
在毫米波通信中,例如,通过使用第二通信单元发射用于确定发射天线的指向性的方向的信号,确定发射天线的方向,其中第二通信单元使用基于电气线路通信、光通信和声波通信中的任何一种的通信。进一步地,已提出了如下的无线传输系统(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第3544891号和第3333117号):其用于在确定天线的方向之后,通过使用第一通信单元来执行收发信机之间的无线传输,第一通信单元使用10GHz或更高的电波。
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天线的指向性来增加通信距离的方法还适用于IEEE 802.15.3c,IEEE 802.15.3c是使用毫米波带的无线个域网(PAN)(mmWPAN:毫米波无线个域网)的标准。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即使在被配置为向收发信机的天线提供指向性并且被配置为通过将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引导至通信目标位置的方向来执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仍存在不必要的过程,诸如在无线通信期间在系统中出现干扰时执行的重传。因此,在通信之前预先向无线通信装置提供表示发射/接收调度等的信息(在下文中被称为“预备信息”),并且随后基于预备信息执行无线通信,由此在不引起重传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通信。然而,除非预备信息的无线通信具有高的可靠性,否则难于执行高效的无线通信而不产生不必要的过程。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希望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能够通过对预备信息执行可靠的通信来执行高效的无线通信。此外,还希望提供一种关于其的无线通信方法、一种关于其的计算机程序以及一种使用其的无线通信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例如,在小于10GHz的频率信道的第一通信方式中以及在等于或大于10GHz的频率信道的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进一步地,产生波束学习信号,该波束学习信号能够实现关于在其发射中使用哪个波束模式的识别,并且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利用基于波束学习信号的波束模式来发射波束学习信号。然后,基于响应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来设定通信调度,从而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同时执行多个无线通信。因此,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同时地或个别地向多个无线通信装置发射包括通信调度的预备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接收情况监视部分,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以及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当接收到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时,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由此,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该响应信息包括能够实现识别使接收情况最优化的波束模式的信息。进一步地,响应信息包括表示可用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信息。此外,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在第二通信方式中与响应信息一起发射该波束学习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通过使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通过使用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波束学习信号;通过使用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通过使用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通过使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通过使用接收情况监视部分,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以及通过使用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一种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在通信装置中执行通信过程,该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以及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该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用作:用于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的单元;用于通过使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的单元;用于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波束学习信号的单元;用于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的单元;以及用于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的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一种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在通信装置中执行通信过程,该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以及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该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用作:用于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的单元;用于通过使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的单元;用于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的单元;以及用于基于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的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基于第一通信方式和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通信的多个无线通信装置。该多个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接收情况监视部分,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以及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是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该通用计算机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执行各种程序代码。例如,存储介质包括光盘、磁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并且通信介质包括网络等。通过提供该计算机可读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基于该程序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基于第一通信方式和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如后面描述的,优选的是,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应低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频带。基于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因此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进一步地,在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并且基于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
因此,通过基于波束学习信号和响应信息最优地设定波束模式,可以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通信。进一步地,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因此例如在具有比第二通信方式低的频带的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预备信息。因此,较之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情况,可以高度可靠地执行预备信息的通信。此外,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因此,基于预备信息,即使当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多个无线通信时,仍可以在不引起干扰的情况下执行高效的无线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阐明无线通信系统的示例性配置的图;
图2是阐明无线通信装置的示例性配置的图;
图3是阐明无线通信装置的示例性配置的图;
图4是阐明通信进程的示例的图,该通信进程用于通过使用第二通信方式执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
图5是阐明天线的波束模式的示例的图;
图6是阐明通信进程的示例的图,该通信进程用于根据波束模式改变波束学习信号序列的情况;
图7是阐明通信进程的示例的图,该通信进程用于通过使用第一通信方式执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
图8是阐明通信进程的示例的图,该通信进程用于双向执行波束学习信号的通信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
图9是阐明可以提高时间效率的通信进程的示例的图;
图10是阐明三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的图;
图11是阐明五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的图;
图12是阐明调度表的示例的图;
图13是阐明预备信息的发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4是阐明通信进程(第一个)的示例的图,该通信进程用于基于预备信息执行通信的情况;
图15是阐明通信进程(第二个)的示例的图,该通信进程用于基于预备信息执行通信的情况;以及
图16是阐明信息装备的示例性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优选实施例。使用毫米波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使用多个发射/接收天线形成有针对性的天线指向性(即,波束成形的天线指向性),并且因此可以扩大通信范围。然而,虽然可以通过将波束引导至通信目标位置的方向来增加通信距离,但是难于在没有引导波束的步骤时对分组进行同步。例如,在新进入网络时或者在因终端的移动等引起相对于通信目标的位置改变时,难于对分组进行同步。因此,甚至难于检测分组的到达。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第一通信方式和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的组合使用,针对每一个分组改变指向性并且在第二通信方式中从发射侧发射分组以便选择最优波束模式。当接收侧能够接收分组时,接收侧估计发射侧使用具有所需指向性的波束模式。进一步地,在通过使用具有所需指向性的波束模式执行无线通信之前使用第一通信方式,由此高度可靠地执行预备信息的通信。此外,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
例如,第一通信方式使用已广泛用作无线LAN标准的IEEE 802.11a/b/g规定的微波(5GHz带等)。进一步地,第二通信方式使用的频带高于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例如,超高吞吐量(VHT)标准规定的毫米波(60GHz带)。
较之使用毫米波的方式,使用微波的第一通信方式在直线性上是不利的,但反射时的衰减小。因此,可以高度可靠地执行预备信息的通信。进一步地,由于第二通信方式使用毫米波,因此直线性优异,但反射时的衰减大。因此,可以通过朝向通信目标引导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以高传输速率执行无线通信。此外,通过基于预备信息执行无线通信,可以在第二通信方式中不引起干扰的情况下执行多个无线通信。因此,可以执行高效的无线通信。此外,第一和第二通信方式不限于如5GHz带或60GHz带的特定频带。将以如下顺序给出描述。
1.第一实施例(使用两个无线通信装置)
2.第二实施例(使用三个或更多个无线通信装置)
1.第一实施例
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1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的示例性配置。无线通信系统10包括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
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被配置为通过使用上述第一通信方式和第二通信方式执行彼此的无线通信。较之使用毫米波的方式,使用微波的第一通信方式在直线性上是不利的,但在反射时的衰减小。因此,当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时,这些装置能够在不考虑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指向性的情况下彼此通信。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通信方式使用毫米波,因此直线性优异,但在反射时的衰减大。当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基于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时,更优选的是,通过朝向每个通信目标引导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来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
图2示出了无线通信装置20的示例性配置。无线通信装置20可以作为宽带路由器或无线接入点操作。
无线通信装置20包括天线201和202、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频率转换部分204、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208、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响应信息获取部分212以及预备信息产生部分213。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20包括接收情况监视部分215、发射数据编码部分221和接收数据解码部分222。
天线201是当在第一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的天线。天线201基于第一通信方式发射预备信息,该预备信息用于通过使用天线202执行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进一步地,天线201接收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的信号。
天线202是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的天线。天线202被配置为使得可以通过后面将描述的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改变指向性。例如,天线202被配置为包括多个天线,并且改变发射/接收中使用的天线或者调整信号的加权,由此改变指向性。进一步地,使用扇区(sector)切换天线作为天线202,改变扇区从而可以改变指向性。天线202基于第二通信方式发射用于学习适当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或者以高传输速率传输的数据信号。进一步地,天线202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信息数据。
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向天线201提供第一通信方式的发射信号,并且向天线202提供第二通信方式的发射信号,上述发射信号是从频率转换部分204提供的。进一步地,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向频率转换部分204提供通过天线201获得的第一通信方式的接收信号和通过天线202获得的第二通信方式的接收信号。
频率转换部分204将从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提供的发射信号转换为具有对应于第一通信方式或第二通信方式的无线频率的信号,并且向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输出该信号。进一步地,频率转换部分204将从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提供的无线频率信号转换为中频信号,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205输出该信号。
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改变天线202的波束模式。进一步地,当辨别无线信号的发射中天线202的最优波束模式时,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向频率转换部分204输出从后面将描述的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208提供的波束学习信号。此外,波束学习信号是在估计最优波束模式时发射的信号。
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对波束学习信号执行处理以便能够实现关于利用天线202的哪个波束模式来发射波束学习信号的识别。例如,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向波束学习信号添加对应于天线202的波束模式的模式标识符。进一步地,例如,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可以响应天线202的波束模式改变波束学习信号序列。通过执行该处理,接收波束学习信号的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根据接收信号的模式标识符或波束学习信号序列辨别发射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天线202的波束模式。此外,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208可以产生波束学习信号以便能够实现关于在发射中使用哪个波束模式的识别。
进一步地,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向调制解调器部分211输出从频率转换部分204提供的接收信号。进一步地,当辨别无线信号的接收中天线202的最优波束模式时,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向接收情况监视部分215输出从频率转换部分204提供的接收信号以及表示天线202的波束模式的信息。
当估计天线202的最优波束模式时,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208产生波束学习信号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205输出该信号。
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对通过天线201和202接收的信号执行解调过程。进一步地,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对从天线201和202发射的信号执行调制过程。调制解调器部分211以第一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解调方式对通过天线201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并且以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解调方式对通过天线202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当正在估计波束模式时,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向响应信息获取部分212输出经解调的接收信号。在完成波束模式的估计之后,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向接收数据解码部分222输出经解调的接收信号。
进一步地,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基于第一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从预备信息产生部分213提供的预备信息进行调制,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205输出该信息。然后,调制解调器部分211基于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从发射数据编码部分221提供的发射数据进行调制,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205输出数据。
响应信息获取部分212对从调制解调器部分211提供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从接收到波束学习信号的无线通信装置获取响应信息。进一步地,响应信息获取部分212向预备信息产生部分213提供所获取的响应信息。
如后面描述的,响应信息是基于无线通信装置30的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中监视的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而产生的信息,并且包括能够实现识别使接收情况最优化的波束模式的信息。
预备信息产生部分213基于从响应信息获取部分212通知的响应信息来产生预备信息。预备信息是用于在不引起干扰的情况下执行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的信息。预备信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接收时序、无线通信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的电功率、无线通信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中的调制方式或编码方式、发射/接收指向性波束模式等。
接收情况监视部分215基于通过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提供的信号来监视接收信号。接收情况监视部分215根据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信噪比等来辨别具有接收时的最佳接收特性的波束模式。例如,天线202被配置为包括多个天线,并且调整通过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接收的信号的加权,由此产生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接收情况监视部分215从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选择接收功率最大并且信噪比等有利的信号。然后,接收情况监视部分215将对应于所选择的接收信号的波束模式设定为在与发射响应信息的无线通信装置的通信中接收时的波束模式。
发射数据编码部分221通过使用预备信息表示的编码方式,对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发射数据(即以高传输速率传输送的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并且将其输出到调制解调器部分211。进一步地,接收数据解码部分222通过使用预备信息表示的编码方式,对从调制解调器部分211提供的接收数据进行解码。
图3示出了无线通信装置30的示例性配置。无线通信装置30包括天线301和302、发射/接收切换部分303、频率转换部分304、指向性控制部分305、调制解调器部分311、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响应信息产生部分316和预备信息获取部分317。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30包括发射数据编码部分321和接收数据解码部分322。
天线301是当在第一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的天线。天线301接收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的预备信息。
天线302是当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的天线。天线302被配置为使得可以通过后面将描述的指向性控制部分改变指向性。例如,天线302被配置为包括多个天线,并且改变发射/接收中使用的天线或者调整信号的加权,由此改变指向性。进一步地,通过使用扇区切换天线作为天线302来改变扇区,并且由此可以改变指向性。天线302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和数据。进一步地,天线302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以高传输速率传输的数据信号。
此外,天线301或天线302发射响应信息以便执行第二通信方式中的通信。例如,当从天线301发射响应信息时,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该信息。此外,当从天线302发射响应信息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该信息。
发射/接收转换部分303向天线301提供第一通信方式的发射信号,并且向天线302提供第二通信方式的发射信号,上述发射信号是从频率转换部分304提供的。进一步地,发射/接收转换部分303向频率转换部分304提供通过天线301获得的第一通信方式的接收信号以及通过天线302获得的第二通信方式的接收信号。
频率转换部分304将从指向性控制部分305提供的发射信号转换为具有对应于第一通信方式或第二通信方式的无线频率的信号,并且向发射/接收转换部分303输出该信号。进一步地,频率转换部分304将从发射/接收转换部分303提供的无线频率信号转换为中频信号,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305输出该信号。
指向性控制部分305改变天线302的波束模式。进一步地,指向性控制部分305向调制解调器部分311输出从频率转换部分304提供的中频信号。进一步地,当辨别无线信号的接收中天线302的最优波束模式时,指向性控制部分305向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输出从频率转换部分304提供的中频信号以及表示天线302的波束模式的信息。
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对通过天线301和302接收的信号执行解调过程。进一步地,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对从天线301和302发射的信号执行调制过程。调制解调器部分311以第一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解调方式对通过天线301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并且以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解调方式对通过天线302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当正在估计波束模式时,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基于第一或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后面将描述的响应信息产生部分316产生的响应信息进行调制,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305输出该信息。例如,当从天线301发射响应信息时,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基于第一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响应信息进行调制。此外,当从天线302发射响应信息时,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基于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响应信息进行调制。在完成波束模式的估计之后,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向接收数据解码部分322输出经解调的接收信号。进一步地,调制解调器部分311基于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对从发射数据编码部分321提供的发射数据进行调制,并且向指向性控制部分305输出该数据。
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基于通过指向性控制部分305提供的信号来监视接收信号。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测量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信噪比等。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可以根据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信噪比等来辨别具有接收时的最佳接收特性的波束模式。例如,天线302被配置为包括多个天线,并且调整通过指向性控制部分305接收的信号的加权,由此产生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从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信号选择接收功率最大并且信噪比等有利的信号。然后,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将对应于所选择的接收信号的波束模式设定为在与发射波束学习信号的无线通信装置的通信中接收时的波束模式。
进一步地,当利用接收时的波束模式接收到波束学习信号时,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向响应信息产生部分316提供接收功率和信噪比的监视结果以及当接收情况最有利时获得的波束学习信号序列和模式标识符。
响应信息产生部分316基于通过接收情况监视部分315监视的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来产生响应信息。响应信息包括能够实现识别使接收情况最优化的波束模式的信息。例如,响应信息可以表示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一部分或所有接收功率。进一步地,响应信息可以包括通过接收情况监视部分监视的信号中的一部分或所有信号的信噪比、当通过接收情况监视部分监视的接收情况有利时获得的一部分或所有波束模式的模式标识符、波束学习信号序列等。进一步地,响应信息可以包括表示利用任何波束模式均不可进行通信的信息。此外,响应信息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通知不同的信息,只要该信息能够实现识别使接收情况最优化的波束模式。
预备信息获取部分317对从调制解调器部分311提供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获取从无线通信装置20发射的预备信息。进一步地,基于预备信息,预备信息获取部分317配置关于发射/接收时序、发射功率、发射中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发射/接收指向性波束模式等的设定。
发射数据编码部分321通过使用预备信息表示的编码方式,对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发射数据(即以高传输速率传输的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并且将其输出到调制解调器部分311。进一步地,接收数据解码部分322通过使用预备信息表示的编码方式,对从调制解调器部分311提供的接收数据进行解码。
进一步地,在第一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包括天线201和301、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和303、频率转换部分204和304等。进一步地,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包括天线202和302、发射/接收切换部分203和303、频率转换部分204和304、指向性控制部分205和305等。
此外,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的配置不限于图2和3中示出的配置。例如,可以采用如下配置,其中向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提供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响应信息获取部分和响应信息产生部分,从而使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和响应信息。进一步地,可以向各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提供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和预备信息获取部分,从而使其配置是通用的。在该情况中,当无线通信装置20管理通信时,操作无线通信装置20的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和无线通信装置30的预备信息获取部分。
下面描述无线通信系统10的操作。无线通信系统10在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之间执行数据信号的传输。在该情况中,无线通信系统10执行用于将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天线的波束模式设定为最优状态的训练过程,并且在数据信号的通信之前执行预备信息的通信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无线通信装置20产生用于指明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该信号。无线通信装置30接收波束学习信号,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由此基于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无线通信装置20基于响应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来辨别最优波束模式。
在预备信息的通信过程中,无线通信装置20基于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该信息。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30基于所接收的预备信息来执行第二通信方式中的数据信号的通信。
图4示出了通信进程的示例,该进程用于通过使用第二通信方式执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此外,在图4中,频率信道F1是第一通信方式中使用的频率信道,而频率信道F2具有与频率信道F1的频率不同的频率,并且是在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频率信道。
无线通信装置20向频率信道F2发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监视关于天线的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在该情况中,无线通信装置20的指向性控制部分205根据波束模式的数量设定波束学习信号或波束学习信号序列的发射次数。
图5示出了天线202的波束模式的示例。当可以将天线202的波束模式改变为模式PT1(指向性1)至PT4(指向性4)中的任何一个时,无线通信装置20根据如图4中示出的各波束模式来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即,波束学习信号被发射四次。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20添加模式标识符或者改变波束学习信号序列,以便从波束学习信号识别在发射中使用哪一个波束模式。
无线通信装置30接收波束学习信号,并且辨别使接收信号最优化的波束学习信号或波束模式。然后,无线通信装置30产生能够实现关于使接收信号最优化的波束模式的辨别的响应信息,并且通过频率信道F2发射该信息。此外,将此时的天线302的波束模式设定为例如最有利地接收波束学习信号时获得的模式。
无线通信装置20接收响应信息,并且基于接收的响应信息,辨别通过频率信道F2从天线202向无线通信装置30发射数据信号时的最优波束模式。
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20产生预备信息,并且通过频率信道F1从天线201发射所产生的预备信息。然后,无线通信装置20根据所产生的预备信息通过频率信道F2发射和接收数据信号。
无线通信装置30允许天线301接收预备信息,并且根据所接收的预备信息通过频率信道F2发射和接收数据信号。
此外,虽然图4示出了其中通过使用两个频率信道执行通信的情况,但是可以使用更多个频率信道执行通信。在该情况中,优选的是,预备信息的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信道应被设定为如下信道,其频率低于数据信号的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信道的频率。
如上文所述,当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个频率信道执行通信时,优选的是,预备信息的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信道应被设定为如下信道,其频率低于数据信号的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信道的频率。即,优选的是,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应低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频带。通过该方式,可以稳定地发射和接收应较可靠地交换的预备信息。
图6示出了通信进程的示例,该进程用于在通过频率信道F2发射波束学习信号时,在单个波束学习信号中根据波束模式改变波束学习信号序列的情况。如上文所述,在单个波束学习信号中,根据波束模式改变波束学习信号序列,并且这样可以避免帧效率的损失。进一步地,根据在接收到波束学习信号时使接收信号最优化的分组中的位置,可以执行波束模式的识别。
图7示出了通信进程的示例,该进程用于通过使用第一通信方式执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当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个频率信道执行通信时,优选的是,响应信息的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信道应被设定为如下信道,其频率低于数据信号的通信中使用的频率信道的频率。例如,第一通信方式中使用的频率信道F1被设定为微波频率信道,并且第二通信方式中使用的频率信道F2被设定为毫米波频率信道。在该情况中,由于微波的直线性不强于毫米波的直线性,因此可以稳定地发射和接收应较可靠地交换的响应信息。进一步地,与通过频率信道F2执行通信的情况相似,即使波束模式未被设定为最优的,通信仍是可用的。因此,还可以发射关于每个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每当预定次数的训练结束时发射响应信息。
图8示出了通信进程的示例,该通信进程用于在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之间双向执行波束学习信号的通信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在该情况中,如上文所述,向各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提供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响应信息获取部分和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在图4、图6和图7中,根据通过无线通信装置30接收从无线通信装置20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时的接收情况,确定无线通信装置20中发射时的波束模式和无线通信装置30中接收时的波束模式。进一步地,通过使用该波束模式,通过天线302执行发射并且通过天线202执行接收。然而,可以设想,根据通信情况等,通过天线302执行的发射和通过天线202执行的接收的最优波束模式不同于通过天线302执行的接收和通过天线202执行的发射的最优波束模式。
在该情况中,根据从无线通信装置30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和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接收波束学习信号时的接收情况,确定无线通信装置30中发射时的波束模式和无线通信装置20中接收时的波束模式。如上文所述,当确定了波束模式时,在从无线通信装置20向无线通信装置30发射数据信号以及从无线通信装置30向无线通信装置20发射数据信号的各情况中,可以使波束模式最优化。
图9示出了通信进程的示例,该进程在双向执行波束学习信号的通信和响应信息的通信的情况中能够提高时间效率。无线通信装置30向响应信息添加波束学习信号并且在发射响应信息时发射该信息。
如上文所述,当响应信息和波束学习信号被统一时,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减少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之间的发射/接收的次数,并且可以提高时间效率。
2.第二实施例
图10示出了三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无线通信系统10a包括无线通信装置20和两个无线通信装置30-1和30-2。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30-1和30-2被配置为与图3中示出的无线通信装置30相同。
这里,无线通信装置20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30-1和30-2通信。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30-1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2通信。无线通信装置30-2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1通信。
在该情况中,例如,在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1之间,不仅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1之间的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的信息,而且无线通信装置30-1和30-2之间的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的信息,均被视为响应信息。如上文描述的,当进行配置以便获取其中自身的无线通信装置未介入的通信中的响应信息时,可以产生能够高效地执行无线通信的预备信息。
这里,为了便于理解高效的无线通信,详细描述了例如五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图11示出了五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无线通信系统10b包括无线通信装置20和四个无线通信装置30-1至30-4。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30-1至30-4被配置为与图3中示出的无线通信装置30相同。
无线通信装置20基于响应信息产生调度表。例如,调度表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是否可用的矩阵表。
这里,如图11中所示,例如,无线通信装置20能够通过使用第二通信方式中的频率信道F2与四个无线通信装置30-1至30-4通信。进一步地,在无线通信装置30-1和无线通信装置30-2之间以及在无线通信装置30-3和无线通信装置30-4之间,通过使用第二通信方式中的频率信道F2的通信是可用的。这样,在无线通信装置30-1与无线通信装置30-3和30-4之间以及在无线通信装置30-2与无线通信装置30-3和30-4之间,通过使用第二通信方式中的频率信道F2的通信是不可用的。
无线通信装置20能够获取其中自身的无线通信装置未介入的通信的响应信息。即,无线通信装置30-1至30-4发射通过响应信息产生部分产生的响应信息,该响应信息包括表示可用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信息。例如,从无线通信装置30-1向无线通信装置20提供的响应信息包括从无线通信装置30-2、30-3和30-4向无线通信装置30-1提供的响应信息。进一步地,从无线通信装置30-2、30-3和30-4向无线通信装置20提供的响应信息包括其中无线通信装置20未介入的通信的响应信息。进一步地,响应信息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包括唯一分配给可用的无线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
如上文所述,无线通信装置20能够基于来自无线通信装置30-1至30-4的响应信息,检测其中自身的无线通信装置未介入的通信路径。因此,基于无线通信装置20的响应信息,可以产生图12中示出的调度表。此外,在图12中,参考符号O表示通信可用,并且参考符号X表示通信不可用。
无线通信装置20通过使用所产生的调度表来产生被设定为不引起干扰的表示通信调度等的预备信息,并且向无线通信装置发射所产生的预备信息。例如,无线通信装置30-1仅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2通信,并且无线通信装置30-2仅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1通信。另一方面,无线通信装置30-3仅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4通信,并且无线通信装置30-4仅能够与无线通信装置20和无线通信装置30-3通信。即,无线通信装置30-1和无线通信装置30-2之间的通信不干扰无线通信装置30-3和无线通信装置30-4之间的通信。因此,无线通信装置20能够确定通信调度以便并行地同时执行无线通信装置30-1和无线通信装置30-2之间的通信以及无线通信装置30-3和无线通信装置30-4之间的通信。
图13是说明预备信息的发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在步骤ST1中,无线通信装置20发射波束学习信号。无线通信装置20通过使用频率信道F2发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2。
在步骤ST2中,无线通信装置20产生调度表。无线通信装置20接收从响应波束学习信号的发射的另一无线通信装置提供的响应信息。进一步地,无线通信装置20基于所接收的响应信息产生调度表,并且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3。
在步骤ST3中,无线通信装置20确定是否存在通信请求。在无线通信装置20中,如果不存在通信请求,则该流程返回步骤ST3,并且如果存在通信请求,则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4。
在步骤ST4中,无线通信装置20开始产生预备信息,并且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5。
在步骤ST5中,无线通信装置20确定在不引起干扰的情况下通信是否可用。如果无线通信装置20基于调度表确定在关于请求的通信期间在不引起对另一通信的干扰的情况下通信是可用的,则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6。相反,如果确定在不引起对另一通信的干扰的情况下通信是不可用的,则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7。
在步骤ST6中,无线通信装置20配置关于发射时机的设定。当可以在不引起对另一通信的干扰的情况下执行通信时,无线通信装置20产生关于对应于该请求的通信的预备信息,并且该流程返回步骤ST4。
在步骤ST7中,无线通信装置20终止产生预备信息,并且该流程前进至步骤ST8。无线通信装置20执行步骤ST5和ST6的过程,并且因此能够设定关于无干扰地执行的多个通信的通信调度。进一步地,完成了关于无干扰地执行的多个通信的通信调度的设定,并且然后,该流程从步骤ST5前进至ST7,并且终止产生预备信息。
在步骤ST8中,无线通信装置20发射预备信息。无线通信装置20向另一无线通信装置发射通过步骤ST4至ST7的过程产生的预备信息。
如上文所述,当执行图13中示出的过程时,无线通信装置基于预备信息执行通信。通过该方式,可以在不引起对另一通信的干扰的情况下利用相同的频率信道同时地并行执行多个通信。
图14和图15示出了通信进程的示例,该进程用于基于通过使用图12的调度表而创建的预备信息来执行通信的情况。当向另一无线通信装置通知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创建的预备信息时,装置稳定地发射和接收应较可靠地交换的预备信息。然后,装置通过低于用于执行数据信号的通信的频率信道F2的频率信道F1发射预备信息。
预备信息可以包括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接收时序。进一步地,预备信息可以包括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的发射功率、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的调制方式、以及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的编码方式。此外,预备信息可以包括在装置的经调度的发射/接收中使用的天线波束模式。
此外,图14示出了以广播方式从无线通信装置20发射预备信息的情况。进一步地,图15示出了以单播方式从无线通信装置20向每个无线通信装置发射预备信息的情况。
在图14和图15中,例如在时间点t1处,通过相同的频率信道执行从无线通信装置30-2向无线通信装置30-1的通信以及从无线通信装置30-3向无线通信装置30-4的通信。分配相同频率信道的原因在于,由于先前的调度表,可以认定在两者之间不出现干扰。进一步地,在时间点t2处,通过设定天线的适当的波束模式,还可以无干扰地利用相同的频率同时地执行通信。
此外,在图14和15中,使在时间点t1和t2处的装置之间的时序同步。因此,可以认定无线通信是同时执行的。然而,如果未出现干扰,则还可以异步地调度通信。
此外,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可以是在计算机设备、便携式蜂窝电话、诸如个人数字助理(PDA)的便携式信息终端、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诸如游戏机的信息装备、电视接收机或者其他信息家用电器中提供的无线通信模块。
图16示出了装备有模块化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的信息装备50的示例性配置。
中央处理单元(CPU)51在通过操作系统(OS)提供的程序执行环境下执行只读存储器(ROM)52或存储部分59中存储的程序。例如,通过允许CPU 51执行预定程序,可以实现使接收的分组同步的过程或者该过程的一部分。
ROM 52持久地存储诸如开机自检(POST)和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的程序代码。随机存取存储器(RAM)53用于在CPU 51将要执行程序时加载ROM 52或存储部分59中存储的程序,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临时保存程序的工作数据。这些设备通过直接连接到CPU 51的本地引脚的本地总线54彼此连接。
本地总线54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部分55。输入/输出接口部分55与用户接口部分56、输入/输出部分57、显示部分58、存储部分59、通信部分60和驱动器61连接。
用户接口部分56包括诸如键盘和鼠标的指示设备,并且基于用户操作产生操作信号。输入/输出部分57是用于从外部设备输入和向外部设备输出各种数据的接口。显示部分58包括液晶显示器(LCD)或阴极射线管(CRT),并且将多种信息显示为文本和图像。存储部分59包括硬盘驱动器(HDD)等。存储部分59用于安装程序(诸如操作系统和通过CPU51执行的各种应用程序)或者保存数据文件。
通信部分60是通过使无线通信装置20和30模块化而构成的无线通信接口。通信部分60在基础架构方式下作为接入点或终端操作,或者在自组织方式下作为终端操作,并且执行与通信范围内存在的其他终端的无线通信。
驱动器61用于读出诸如磁盘、光盘、光磁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的所配备的可移除介质70中存储的各种数据、计算机程序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使用第一通信方式和使用与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来执行无线通信,并且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用于指明执行基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基于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干扰,并且向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预备信息。进一步地,在接收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并且基于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因此,通过基于波束学习信号和响应信息将波束模式设定为最优的,可以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通信。
进一步地,基于响应信息,使用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干扰,并且在使用与第二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预备信息。因此,当基于预备信息在第二通信方式中执行多个无线通信时,可以在不引起干扰的情况下执行高效的无线通信。
此外,通过将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设定为低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频带来执行无线通信。因此,可以稳定地发射和接收应较可靠地交换的预备信息。例如,在第二通信方式中可以使用毫米波以便传输大容量的信息。在该情况中,由于毫米波在直线性上优异,因此除非波束的指向性被精确地设定在通信目标位置的方向上,否则难于稳定地执行通信。相反,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可以使用具有低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频率的波,例如微波。在该情况中,由于微波较之毫米波在直线性上是不利的,因此虽然波束的指向性未精确地设定在通信目标位置的方向上,但是仍可以稳定地执行通信。因此,当通过将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设定为低于第二通信方式的频带而在第一通信方式中发射预备信息时,可以增加应较可靠地交换的预备信息的通信的可靠性。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9年4月24日提交日本专利局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106214中公开的主题内容相关的主题内容,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上述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于借助于示例阐述了上述实施例,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实施例进行明显的修改、衍生和变化。因此,要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应考虑所附于此的权利要求。

Claims (14)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波束学习信号;
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
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所述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预备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在所述预备信息中包括通信调度,所述通信调度被设定为不引起先前的干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在所述预备信息中包括通信调度,所述通信调度被设定为在不引起先前的干扰的情况下同时执行所述多个无线通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波束学习信号能够实现关于在其发射中使用哪个波束模式的识别,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中利用基于所述波束学习信号的波束模式来发射所述波束学习信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同时地或个别地向多个无线通信装置发射所述预备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低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频带。
7.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接收情况监视部分,接收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以及
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所述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接收预备信息,所述预备信息是基于所述响应信息而产生的以便不引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在所述响应信息中包括能够实现识别使接收情况最优化的波束模式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在产生于所述响应信息产生部分中的所述响应信息中包括表示能够执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波束学习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向产生于所述响应信息产生部分中的所述响应信息添加所述波束学习信号,并且发射所述响应信息。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频带低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频带。
1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通过使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通过使用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波束学习信号;
通过使用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
通过使用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所述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预备信息。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通过使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通过使用接收情况监视部分,接收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
通过使用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所述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以及
通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来接收预备信息,所述预备信息是基于所述响应信息而产生的以便不引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
14.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基于第一通信方式和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不同的频带的第二通信方式执行通信的多个无线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和第二无线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波束学习信号产生部分,产生用于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的波束学习信号,并且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波束学习信号,
响应信息获取部分,获取响应所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的响应信息,以及
预备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所述响应信息产生预备信息以便不引起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干扰,并且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发射所述预备信息,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基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执行无线通信,
接收情况监视部分,接收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中发射的波束学习信号以便指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时的波束模式,并且监视关于每个波束模式的接收情况,以及
响应信息产生部分,基于所述接收情况的监视结果产生和发射响应信息。
CN2010101646516A 2009-04-24 2010-04-16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3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6214 2009-04-24
JP2009106214A JP2010258763A (ja) 2009-04-24 2009-04-24 無線通信装置と無線通信方法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3156A CN101873156A (zh) 2010-10-27
CN101873156B true CN101873156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992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465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3156B (zh) 2009-04-24 2010-04-16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8401484B2 (zh)
JP (1) JP2010258763A (zh)
CN (1) CN1018731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8763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と無線通信方法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1223135A (ja) 2010-04-06 2011-11-04 Sony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JP2012078172A (ja) * 2010-09-30 2012-04-19 Panason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KR20120072218A (ko) * 2010-12-23 2012-07-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밀리미터파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JP5814751B2 (ja) * 2011-11-10 2015-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4018146A2 (en) * 2012-04-27 2014-01-30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Exploiting spatial degrees of freedom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radio systems
JP5964737B2 (ja) * 2012-12-14 2016-08-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
US10292123B2 (en) 2013-04-25 2019-05-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quiring high frequency carri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1818651A (zh) 2014-04-09 2020-10-23 Idac控股公司 由wtru执行的控制信令的方法及wtru
US9723473B2 (en) * 2015-10-14 2017-08-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70111094A1 (en) * 2015-10-14 2017-04-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ser equipment access to millimeter wave stations through a microwave station
JP6494492B2 (ja) * 2015-11-17 2019-04-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ミリ波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ミリ波通信制御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8944A (zh) * 2004-09-10 2007-10-03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于无线局域网络中实施智能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3117B2 (ja) 1997-08-11 2002-10-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ユニット
JP3544891B2 (ja) 1999-04-16 2004-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アンテナの指向性方向の決定方法
US7653030B2 (en) * 2000-04-12 2010-01-26 Nokia Corporation Generation broadband wireless internet, and associated method, therefor
KR20050030077A (ko) * 2003-09-24 2005-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마트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빔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WO2006112279A1 (ja) * 2005-04-13 2006-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8077795B2 (en) * 2005-10-03 2011-12-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JP2009517957A (ja) * 2005-12-02 2009-04-3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スイープノッチuwb送信機
WO2008004609A1 (en) * 2006-07-07 2008-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2008048119A (ja) * 2006-08-15 2008-02-28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無線端末装置
EP1914907A1 (en) * 2006-10-16 2008-04-23 STMicroelectronics N.V. Transmit power control based on path loss estimation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US20080182574A1 (en) * 2007-01-25 2008-07-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Ultra-Wideband Mode Selection
US8095069B2 (en) * 2008-03-11 2012-01-10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MMWAVE WPAN communications with high-directional steerable antennas combining om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s with beamforming training
JP5141587B2 (ja) * 2009-02-13 2013-0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4770939B2 (ja) * 2009-02-13 2011-09-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971256B2 (en) * 2009-04-15 2015-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hoc 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ntion access period
JP2010258599A (ja) * 2009-04-22 2010-11-11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と無線通信方法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258763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と無線通信方法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8944A (zh) * 2004-09-10 2007-10-03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于无线局域网络中实施智能天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307494A 2000.11.02
JP特开平11-68753A 1999.03.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58763A (ja) 2010-11-11
US20140057668A1 (en) 2014-02-27
US8401484B2 (en) 2013-03-19
US9002284B2 (en) 2015-04-07
US9999051B2 (en) 2018-06-12
US20150173080A1 (en) 2015-06-18
US20100273428A1 (en) 2010-10-28
CN101873156A (zh) 2010-10-27
US8606185B2 (en) 2013-12-10
US20130157581A1 (en) 201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3156B (zh)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026341B (zh) 冲突避免的调度关联波束形成训练的毫米波通信站和方法
US897181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036258B (zh) 毫米波通信网络中的毫米波通信站及多址波束成形的方法
US9699788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215061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9178574B2 (en) Beaconing and superframe structure for millimeter wave wireless technologies
CN102308612B (zh) 通信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US882432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70340B (zh) 用于确定协作终端的方法和设备
WO2010101003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WO2010100957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200030A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WO2009114497A1 (en) Mechanism to avoid interference and improve channel efficiency in mm wave wpans
CN102412884A (zh) 一种在4g移动终端采用mimo实现波束赋形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