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2871A - 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2871A
CN101872871A CN201010164953A CN201010164953A CN101872871A CN 101872871 A CN101872871 A CN 101872871A CN 201010164953 A CN201010164953 A CN 201010164953A CN 201010164953 A CN201010164953 A CN 201010164953A CN 101872871 A CN101872871 A CN 101872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ramework
lead
element cell
battery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4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老原英昭
镰田龙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2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8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在将保护电路安装在单元电池上,并将保护电路容纳在外装盖内的电池组件中,在外装盖内具备框架,框架被固定在单元电池上且支撑着保护电路,使从框架突出的突起部与设置在单元电池上的卡合孔卡合。由此,在对外装盖作用了外力的场合,能够抑制与外装盖成为一体的框架的移动。

Description

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外装部件覆盖用于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向外部输出电的附属零件的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的电池组件的薄形化、小型化,从单元电池上部的封口体侧引出正极引线、负极引线,具备将保护电路及保护元件等附属零件集中在单元电池上部的外装部的电池组件成为主流。
图14表示现有的电池组件的一个例子的分解视图。图14所示的电池组件120是用树脂模制件覆盖外装部而一体成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具有与其纵向高度尺寸及横向长度尺寸相比较,其进深尺寸小且薄形化了的扁平四边形状。在单元电池121的正极端子122上焊接引线123的一端,在负极端子124上焊接引线125的一端。引线123的另一端焊接在保护电路126上,引线125的另一端焊接在保护元件127的一端。保护元件127的另一端焊接在引线128的一端,引线128的另一端焊接在保护电路126上。使绝缘板130介于保护电路126与单元电池121之间。
通过在单元电池121与外装盖129之间注入树脂,单元电池121的上部的各种零部件及外装盖129与树脂一体成形。在图14中,为了便于图示,分离一体成形树脂131来进行图示。在电池组件120的完成状态中,一体成形树脂131位于单元电池121的上部与外装盖129之间,与这些零部件成为一体。
在单元电池121的下部通过双面胶带133粘贴有罐底盖133。在单元电池121的全周粘贴有标签134。
图15表示组装了图14的电池组件的各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在图14的结构中,使保护电路及保护元件121集中到单元电池121的上部,在图15那样的完成状态下,能够实现电池组件的薄型化、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图15的结构中,单元电池121与一体成形树脂131是不同的构造体。而且,考虑到注入到单元电池121与外装盖129之间的树脂向其细微部的填充性等,使用比较柔软的树脂材料(例如,聚酰胺树脂等)。并且,由于单元电池121用金属材料(铝或铝合金)制成,因此基本上不与这种树脂材料接合。
因此,如图15所示,在对一体成形树脂131通过外力作用了扭转的扭曲力T及弯曲力M的场合,作用一体成形树脂131从单元电池121分离那样的力。该场合,若施加的外力变大,则有可能产生外装部的变形或破损。
特别是,近年来,将便携式电子设备等所使用的那种电池组件作为与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主体上的电池组件不同的预备用电池组件,以电池组件单体搬运的情况也逐渐增加。在不以这种电池组件单体搬运的情况下,还存在对电池组件施加出乎意料的外力的情况。因此,要求提高电池单体的机械强度。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曾提出过各种结构。例如在下述专利1、2中,提出了将盖部分用螺钉固定在单元电池上的方案。在下述专利文献3~5中,提出了在将树脂模制件与单元电池一体成形的结构中,使突出部埋设在树脂模制件内的方案。在下述专利文献6、7中,提出了使连接零件介于盖部分与单元电池之间而将两者进行结合的方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27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64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653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28203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12952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6-236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4-319144号公报
然而,上述各专利文献中提出的结构虽然提高了外装部与单元电池的结合力,但是需要追加螺钉、突出部、连接零件之类的新的零部件,结构也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就能确保外装部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的电池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其具备:具有形成端子部的端子形成面的单元电池,用于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向电池组件外部输出电的附属零件,以及覆盖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及附属零件的外装部件;附属零件包含保持外装部件的框架,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上形成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在框架上形成任意另一方,框架至少在单元电池的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其具备:具有形成端子部的端子形成面的单元电池,用于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向电池组件外部输出电的附属零件,以及覆盖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及附属零件的外装部件;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上形成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在外装部件上形成任意另一方,外装部件至少在单元电池的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使卡合孔与突起部卡合而使形成有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的框架相对于形成有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另一方的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进行定位,并且使形成于端子形成面上的端子部位于框架的开口内;通过将引线配置成使框架的开口的内周面与带状的电连接用引线的宽度方向的端面抵接,从而将引线配置在从开口露出的端子部上;通过焊接引线与端子部,从而在框架与引线的卡合部位,在带状引线的至少宽度方向固定框架;然后,以覆盖端子部、引线及框架的方式将外装部件安装在框架上,至少在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将外装部件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在电池组件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外装部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中,安装引线及框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B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中,焊接保护元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中,安装保护电路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中,安装了保护电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A是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中,安装外装盖之前的立体图。
图4B是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中,安装了外装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完成了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图3B的电池组件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B是图3B的电池组件的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C是图3B的电池组件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在图7中安装外装盖之前的单元电池的上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在图7中,将负极引线及正极引线焊接在单元电池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是图10的电池组件的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1B是图10的电池组件的沿E-E线的剖视图。
图11C是图10的电池组件的沿F-F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框架、负极引线及正极引线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镶嵌成形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14是现有的电池组件的一个例子的分解视图。
图15是组装了图14的现有的电池组件的各零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件,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上形成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在框架上形成任意另一方,框架至少在单元电池的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根据该结构,在外力作用于保持在框架上的外装部件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框架的移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外装部(外装部件及附属零件)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池组件中,作为附属零件,优选包含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连接,且电连接端子部与保护电路的带状的电连接用引线,并将引线与框架卡合。根据该结构,除了卡合孔与突起部的卡合之外,还能够通过引线与框架的卡合提高外装部的机械强度,对确保机械强度的可靠性更为有利。
另外,在电池组件中,优选在框架上形成有贯通引线的开口,将框架的开口的相互面对的第一内周面作为卡合部,使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与第一内周面抵接,从而框架在引线的宽度方向与引线卡合。根据该结构,通过卡合孔与突起部的卡合,除了能够提高对施加在沿端子形成面的方向上的外力的机械强度以外,还能够提高对施加在引线的宽度方向上的外力的机械强度,特别是能够防止作用了扭转力时的框架的移动。
再有,优选将框架的开口的与第一内周面交叉的第二内周面也作为卡合部,并抵接带状引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从而框架在引线的长度方向与引线卡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对施加在引线的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上的外力的机械强度,特别是能够进一步防止作用了扭转力时的框架的移动。
另外,优选将从框架开口的相互面对的第一内周面向内突出的突出部作为卡合部而形成,带状引线的单元电池侧的面与突出部抵接,从而框架在引线的厚度方向与引线卡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对施加在引线的厚度方向上的外力的机械强度,特别是能够防止作用了弯曲力时的框架的移动。并且,通过组合上述引线在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的卡合、以及在该厚度方向的卡合,从而能够提高对扭转力及弯曲力这两方的机械强度。
另外,优选在引线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的由焊接形成的连接部位,将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单元电池的端子部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大,使比端子部更向宽度方向突出的引线的单元电池侧的面与突出部卡合。
而且,通过将单元电池做成如下薄型化了的电池组件,则能使提高外装部的机械强度的效果更加有效。该电池组件是,单元电池具有进深尺寸比纵向高度尺寸及横向长度尺寸小的扁平四边形状,将单元电池的纵向端面作为端子形成面而安装有外装部件及附属零件,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为进深方向,厚度方向为纵向,
另外,优选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的横向的一方端部侧设有端子部,在另一方的端部侧设有卡合孔或突起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对主要作用于薄型化了的单元电池的进深方向的弯曲力的机械强度。
另外,优选将起部压入卡合孔中。根据该结构,在作用了使外装部件从单元电池浮起那样的弯曲力的场合,对防止与外装部件成为一体的框架的移位更有利。
另外,优选设有多组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根据该结构,对确保机械强度的可靠性更有利。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使卡合孔与突起部卡合而使形成有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另一方的框架相对于形成有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的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进行定位,并且通过使形成于端子形成面上的端子部位于框架的开口内,并以框架的开口的内周面与带状电连接用引线的宽度方向的端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引线,从而将引线配置在从开口露出的端子部上,通过焊接引线与端子部,从而在带状引线的至少宽度方向固定框架,然后,以覆盖端子部、引线及框架的方式将外装部件安装在框架上。根据这种方法,通过使卡合孔与突起部卡合,从而能够使用框架很容易地进行引线对端子部的定位。并且,通过将引线焊接在端子部,从而能够提高在框架与引线的卡合部位、框架等对施加在至少引线的宽度方向上的机械强度,并且通过卡合孔与卡合部的卡合,至少在沿端子形成面的方向能够提高机械强度。因此,尤其是能够以较高的生产率制造一种电池组件,该电池组件能够防止在作用了扭转力时的框架的移动。
而且,即使在引线的长度方向通过使框架卡合,也能够提高框架等对施加在相同方向的外力的机械强度。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作用了扭转力时的框架的移动。
而且,即使在引线的厚度方向通过使框架卡合,也能够提高框架等对施加在相同方向的外力的机械强度。因而,能够防止作用了扭转力及弯曲力时的框架的移动。
在继续本发明的叙述之前,对于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标上相同的参照符号。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首先,参照图1对电池组件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电池组件1及安装该电池组件1上的各种附属零件。单元电池2例如是在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厚度较薄的方形外装壳3内安装了发电要件的单元电池。单元电池2例如是方形锂离子电池,用于便携式电话或移动设备等。还有,所谓附属零件,是用于从单元电池2向电池组件1的外部输出电的各种零件。另外,电池组件1具有其进深尺寸比其纵向高度尺寸及横向长度尺寸小且薄型化的扁平四边形状。
外装壳3的开口部由封口体4密封。在封口体4上设置有负极端子5、正极端子6。通过双面胶带8安装有罐底盖9。在单元电池2的上部的封口体4上安装有树脂制的框架11。即、单元电池2的图示上部(上方侧端面)成为形成有负极端子5及正极端子6的端子形成面。
详细结构将在后文进行说明,但是在将框架11安装在封口体4上的状态下,形成于框架11上的突起部12与形成于封口体4上的卡合孔7卡合。并且,电连接用的引线10在穿过形成于框架11上的开口13的状态下与框架11卡合。
保护元件15的一端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2的负极端子5接合,引线10的一端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2的正极端子6接合。框架11支撑保护电路16,保护电路16通过焊接与穿过形成于框架11上的开口13的引线10接合。保护元件15及保护电路16是用于防止过充电、过电流、过放电等的保护装置。引线10的材料与正极端子6的材料一致地决定即可,例如可列举镍、铁、不锈钢等。另外,引线10形成为带状部件。
通过使作为树脂成形品的外装盖17(外装部件)的孔18与框架11的固定爪14卡合,从而外装盖17被固定(即被保持)在框架11上。在单元电池2的全周粘贴有标签19。而且,框架11例如具有电绝缘性。另外,根据外装盖17由框架11支撑的观点,优选框架11由具有能够抗扭曲或弯曲等外力的刚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而且,作为形成框架11的材料的例子,有聚碳酸酯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框架11、保护电路16、保护元件15、外部连接用端子及引线10等包含在附属零件中。
图2A、图2B、图3A、3B、图4A、图4B及图5是按照制造工序的顺序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1的图。
首先,图2A是表示安装引线10及框架11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单元电池2的正极端子6上焊接引线10的一端。然后,使引线10穿过形成于框架11上的开口13,使形成于框架11上的突起部12与形成于封口体4上的卡合孔7卡合。
而且,如图2A所示,在单元电池2的正极端子6上焊接引线10的一端之后,通过使框架11的突起部12与封口体4的卡合孔7卡合来取代如安装框架11那样的情况,从而也可以在进行了框架11对正极端子6的定位之后,再将引线10的一端焊接在正极端子6上。该场合,希望以能够从框架11的上表面侧焊接正极端子6与引线10的方式来决定框架11的形状。
图2B是表示焊接保护元件15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将保护元件15的一端焊接在露出于框架11的开口的负极端子5上。
图3A是表示安装保护电路16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安装了保护电路16的状态的立体图。将保护电路16设置在框架11上之后,将引线10向保护电路16侧折弯。在该状态下,焊接保护元件15的一端与保护电路16的一端(图3B的c部分),焊接引线10的一端与保护电路16的另一端(图3B的d部分)。
图4A是表示安装外装盖17之前的立体图。通过从图4A的状态使外装盖17的孔18与框架11的固定爪14卡合,从而将外装盖17固定在框架11上。而且,在图4A中,外装盖17的孔18与框架11的固定爪14设置在电池组件1的进深方向的前面侧及里面侧。图4B是表示安装了外装盖17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通过双面胶带8安装有罐底盖9。
图5表示在单元电池2的全周粘贴标签19(参照图1),并且完成了电池组件1的状态。在图5的状态下,图1所示的各种附属零件被容纳在外装盖17内。而且,标签19由绝缘性材料形成,以确保单元电池2(外装壳3)的侧面与电池组件1的外部之间的电绝缘。
图6A是表示图3B的电池组件1的沿A-A线的剖视图。如图6A所示,单元电池2的外装壳3的开口部由封口体4密封。形成于框架11上的突起部12与形成于封口体4上的卡合孔7卡合。
由此,在图3B中,框架11中形成了突起部12的一侧(即、图示Y方向左侧)在单元电池2的厚度方向(X方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位置移动(即、沿端子形成面的移动)被抑制,用箭头a表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被抑制。
图6B是表示图3B的电池组件1的沿C-C线的剖视图,图6C是表示图3B的电池组件1的沿B-B线的剖视图。如图3B所示,引线10穿过框架11的开口13,如图6C所示,在开口13内,引线10的宽度方向的各个端面10a抵接在X方向相互面对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20上。由此,框架11在X方向处于与引线10卡合的状态。
另外,如图6B所示,在开口13内,引线10的长度方向的端面10b抵接在图示Y方向右侧的内周面(第二内周面)21上。并且,引线10在被折弯了的状态下,其一端通过保护元件15与固定在单元电池2上的保护电路16接合。如图6B所示,在该折弯的状态下,在开口13内,引线10的背面10c的一部分抵接在图示Y方向左侧的内周面(第二内周面)22上。由此,框架11在Y方向处于与引线10卡合的状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框架11的开口13的各个内周面20、21、22为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如上所述,引线10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正极端子6接合,即使在框架11中使引线10卡合的一侧,单元电池2的厚度方向(X方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位置移动也被抑制,图3A的用箭头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也被抑制。
另外,如图3B所示,引线10的一端与保护电路16的上侧接合。由此,在框架11中使引线10卡合的一侧,单元电池2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在图6A中,如果将突起部12压入卡合孔7中,则即使在框架11中形成了突起部12的一侧,也有利于防止高度方向(Z方向)的位置移动。该场合,有利于防止框架11在图6A的用箭头e、f所示的方向的位置移动。
如图5所示,在电池组件1的完成品状态下,在单元电池2的上部安装外装盖17。具体地说,在外装盖17内容纳框架11,外装盖17安装在框架11上。因此,在外装盖17上通过外力作用了扭转即扭曲力T或弯曲力M的场合,则作用使外装盖17从单元电池2分离的力。该场合,固定在外装盖17上的框架11也会一体地移位。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图3B中,框架16在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被抑制。因此,即使对盖18作用图5所示的扭曲力T,外装盖17的移位也被抑制。
其次,在图5中,在对外装盖17作用了弯曲力M的场合,会对外装盖17作用使外装盖17从单元电池2的上部浮起的力。该场合,固定在外装盖17上的框架11也将一体地移位。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框架11中使引线10卡合的一侧,单元电池2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在图6A中,如果将突起部12压入卡合孔7中,则即使在框架11中形成了突起部12的一侧,也有利于防止在图6A的用箭头e、f所示的方向的位置移动。因此,即使对外装盖17作用图5所示的弯曲力M,外装盖17的移位也会被抑制。
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即使对外装盖17作用扭曲力T及弯曲力M,外装盖17的移位也被抑制,能够确保外装部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另外,也不必为确保机械强度而追加专用零件。因此,无需增加零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就能够抑制成本上升。
另外,用于框架11及外装盖17向单元电池2的端子形成面的安装的结构部分全部配置在端子形成面一侧,而未配置在单元电池2(外装壳3)的侧面。因此,在薄形化了的单元电池2中,无需使厚度增大就能够提高其机械强度。另外,由于未在单元电池2的侧面形成凹凸部等,因此能够将标签19容易且可靠地粘贴在单元电池2的侧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表示的是框架11的突起部12与单元电池2的卡合孔17卡合的部分为一处的例子,但也可以使该卡合部分为多处而进一步提高外装部的机械强度。
另外,也可以取代在框架11上形成突起部12、在单元电池2上形成卡合孔的这种情况,而在框架11上形成卡合孔、在单元电池2上形成突起部。
另外,作为卡合孔7及突起部12的外形,能够选择圆形、多边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特别是,在选择多边形及椭圆形的场合,能够容易地进行框架11对单元电池2的定位。
实施方式2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组件51的分解立体图。图7表示单元电池52及安装在该单元电池52上的各种附属零件。电池组件51与实施方式1的单元电池2同样,例如是方形锂离子电池,具有其进深尺寸比其纵向高度尺寸及横向长度尺寸小且薄型化的扁平四边形状。
外装壳53的开口部由封口体54密封。在封口体54上设置负极端子55、正极端子56。
在负极端子55上通过焊接接合负极引线60,在正极端子56上通过焊接接合正极引线61。在负极引线60上通过焊接接合保护元件62一端的端子63。另外,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形成为带状部件。
保护元件62另一端的端子64通过焊接与基板状的保护电路65的端子66接合。在正极引线61上通过焊接接合保护电路65的引线67。
通过使作为树脂成形品的外装盖68(外装部件)的孔69与框架59的固定爪70卡合,从而外装盖68被固定在框架59上。在单元电池52的下部通过双面胶带70安装有罐底盖71。在单元电池52的全周粘贴有标签72。
此外,详细结构将在后文进行说明,但在将框架59安装在封口体54上的状态下,形成于框架59上的突起部92与形成于封口体54上的卡合孔93卡合,并且,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与框架59卡合。
图8是表示组装完成后的状态的电池组件51的立体图。在图8的状态下,图7所示的各种附属零件容纳于外装盖68内。
图9是表示在图7中安装外装盖68之前的单元电池52的上部的放大图。框架59支撑保护电路65。在保护电路65上搭载各种电器安装件。并且,在保护电路65上安装有连接器73。连接器73形成开口74,在开口74的位置安装有外部连接用端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框架59、保护电路65、连接器73、外部连接用端子及引线等包含在附属零件内。
在保护电路65的端子66上,通过焊接接合保护元件62(图7)的另一端的端子64。在保护电路65的引线67上,通过焊接接合正极引线61。
以图9的状态完成电连接。若从该状态将图7所示的外装盖68安装在框架59上,则成为图8所示的状态。外装盖68的孔69与框架59的固定爪70卡合,外装盖68被固定在框架59上。
图10是表示在图7中将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焊接在单元电池52上的状态的立体图。使负极引线60与形成于框架59上的卡合部83卡合。同样,使正极引线61与卡合部84卡合。
在图10的状态下,负极引线60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52的负极端子55(图7)接合,正极引线61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52的正极端子56(图7)接合。因此,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在单元电池52的厚度方向(X方向)、宽度方向(Y方向)、高度方向(Z方向)的任意方向都不会进行位置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带状部件的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长度方向为Y方向、厚度方向为Z方向。
图11A是图10的沿D-D线的剖视图。外装壳53的开口部由封口体54密封。在封口体54(即、端子形成面)通过绝缘体57安装有负极端子65。在框架59的卡合部83形成开口85。负极引线60的宽度方向的各个端面60a抵接在开口85的在X方向相对的各个内周面85a(第一内周面)上。由此,框架59在X方向处于与负极引线60卡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负极引线60通过焊接与负极端子55接合,在图10所示的X方向、Y方向、Z方向的任意方向都不会进行位置移动。由此,在对与负极引线60卡合的框架59作用了外力的场合,框架59在X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在图10的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也被抑制。
另外,在开口85处,除了在X方向相对的各个内周面85a以外,负极引线60的长度方向的端面还与在Y方向相对的各个内周面(第二内周面)抵接。由此,框架59还在Y方向处于与负极引线60卡合的状态。因此,在对与负极引线60卡合的框架59作用了外力的场合,框架59在Y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图10的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
突出部86从开口85的内周面85a向内侧突出。负极引线60的一面60b(即、单元电池52一侧的面60b)与突出部86抵接。由此,框架59在X方向处于与负极引线60卡合的状态。因此,在外力作用于框架59上的场合,框架59在Z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在图11A的用箭头e、f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也被抑制。
另外,为了进行图11A所示那样的开口85的突出部86与负极引线60在Z方向的卡合,优选以负极引线60在X方向的宽度尺寸比负极端子55在相同方向的尺寸大的方式形成负极引线60。这样,通过形成负极引线60及负极端子55,能够使负极引线60的两端边缘在由两者的焊接形成的接合部位比负极端子55在X方向更向外突出,能够使该突出的两端边缘与开口85的突出部86卡合。另外,由于将具有绝缘性的框架59的突出部86配置成介于突出的负极引线60的两端边缘与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封口体54之间,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负极引线60与封口体54接触。
图11B是图10的沿E-E线的剖视图。在封口体54上通过焊接接合正极端子56。在框架59的卡合部84形成开口90,正极引线61的宽度方向的各个端面61a抵接在开口90的X方向相互面对的内周面90a(第一内周面)上。由此,框架59在X方向处于与正极引线61卡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正极引线61通过焊接与正极端子56接合,在图10所示的X方向、Y方向、Z方向的任意方向都不会进行位置移动。由此,在对与正极引线61卡合的框架59作用了外力的场合,框架59在X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在图10的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也会被抑制。
另外,在开口90中,除了在X方向相对的各个内周面90a以外,正极引线61的长度方向的端面还与在Y方向相对的各个内周面(第二内周面)抵接。由此,框架59还在Y方向处于与正极引线61卡合的状态。因此,在对与正极引线61卡合的框架59作用了外力的场合,框架59在Y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图10的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
另外,卡合部84还包含图7所示的限制面91。限制面91是作为正极引线61的一部分的基座的平面部分。如图9及图10等所示,贯通开口90而配置的正极引线61的一方端部以台阶状折弯,并且该正极引线61的端部重叠地配置在形成于开口90的上面侧周缘的一部分的限制面91上。由此,正极引线61的该端部与限制面91在Z方向处于卡合的状态。由此,在外力作用于框架59上的场合,框架59在Z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并且,在图11B的用箭头e、f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也被抑制。
特别是,如图11B所示,在不能将正极引线61在X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正极端子在相同方向的宽度尺寸大的场合,通过使用这种限制面91,能够使框架59与正极引线61在Z方向可靠地卡合。
另外,如图9所示,在将正极引线61配置在限制面91上的状态下,通过进一步将引线67重叠地配置在正极引线61上,从而能够通过点焊容易地接合引线67与正极引线61的重合部位。另外,在进行该点焊时,能够使限制面91作为支撑两引线61、67的基座起作用。
此外,在图11B中,虽然在内周面90a未设置相当于图11A的突出部86的形状,但可以作为设置的样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采用通过使框架59对焊接在单元电池52的负极端子55及正极端子56上的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进行卡合而固定框架59那样的构造。根据这种观点,希望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以能够确保必要的刚性的方式来设定其材质及厚度等。例如,作为引线材料,在使用镍之类的场合,优选与现有的厚度相比将其厚度增加到0.15mm~0.3mm左右。
其次,图11C是图10的沿F-F线的剖视图。在封口体54的上表面(端子形成面)形成有卡合孔93,在框架59的图示下表面形成有与该卡合孔93卡合的突起部92。这样,通过卡合孔93与突起部92卡合,框架59在沿端子形成面的方向即X方向及Y方向处于与单元电池2卡合的状态。
由此,在外力作用于框架59上的场合,框架59在X方向及Y方向的位置移动被抑制。因此,在图10的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也会被抑制。另外,框架59的突起部92的外形尺寸设定得比封口体54的卡合孔93的内径尺寸稍大,在将突起部92压入卡合孔93那样的场合,能够使框架59在Z方向也与单元电池52卡合。此外,也可以在框架59上形成卡合孔、在封口体54上形成突起部。
在此,如图8所示,在电池组件51的完成品状态下,在单元电池52的上部安装了外装盖68。具体地说,在外装盖68内容纳框架59,外装盖68安装在框架59上。因此,在外装盖68上通过外力作用了扭转力即扭曲力T或弯曲力M的场合,作用使外装盖68从单元电池52分离的力。该场合,固定在外装盖68上的框架59也会一体地移位。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框架59在图10的用箭头a、b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被抑制。因此,即使对外装盖68作用图8所示的扭曲力T,外装盖68的移位也会被抑制。
其次,在图8中,在对外装盖68作用了弯曲力M的场合,会对外装盖68作用使外装盖68从单元电池52的上部浮起的力。该场合,固定在外装盖68上的框架59也会一体地移位。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框架59在图11A、图11B、图11C的用箭头e、f所示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被抑制。因此,即使对外装盖68作用图8所示的弯曲力M,外装盖68的移位也会被抑制。
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结构,即使对外装盖68作用扭曲力T或弯曲力M,外装盖68的移位也被抑制,能够确保外装部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另外,不必为确保机械强度而追加专用零件。因此,不会增加零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就能够抑制成本上升。
并且,对于单元电池52也无需追加加工及专用零部件,单元电池52能够实现与其它机种的通用化,这样也有利用于成本降低。
图12是表示框架59、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的立体图。框架59、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在图12的状态下,能够分别作为独立的不同部件来处理。该场合,在图7的例子中,在使突起部92与卡合孔93卡合,并且通过双面胶带58将框架59安装在封口体54上之后,如图10所示,使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与框架59的卡合部83、84卡合。
具体地说,以使框架59的突起部92与封口体54的卡合孔93卡合,并且封口体54的负极端子55及正极端子56位于框架59的开口85、90内的方式,使框架59对封口体54进行定位,并使用双面胶带58将框架59安装在封口体54上。然后,通过以嵌合在框架59的开口85、90内的方式配置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从而能够相对负极端子55及正极端子56将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从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的上表面侧进行点焊,从而能够将负极引线60接合在负极端子55上,并且将正极引线61接合在正极端子56上,并使框架59与各个引线60、61可靠地卡合。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电池组件51的组装作业,还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预先使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与框架59一体化。就这种一体化而言,镶嵌成形较为合适。
图13是表示镶嵌成形的框架59的立体图。在图13的框架59上,通过镶嵌成形接合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更具体地说,预先将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插入金属模内,向金属模内注入树脂,由此可得到将框架59、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做成一体的成形品。
如果使用图13所示的框架59,则能在电池组件的组装工序中省略使负极引线60及正极引线61与框架59卡合的工序。
此外,在实施方式1、2中,在将树脂制的框架安装在封口体上时,例如也可以通过双面胶带使框架暂时固定在封口体上。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将卡合在框架上的引线通过焊接接合在单元电池上的部分为一处的例子,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为两处的例子,但焊接部位也可以为三处以上。
另外,在实施方式1及2中,虽然说明的是通过突起部与卡合孔的卡合,以及框架与引线的卡合,将框架固定在单元电池上的结构,但也可以仅通过突起部与卡合孔的卡合部位而将框架固定在单元电池上。
另外,在单元电池的封口体上形成用于将电解质材料注入到外装壳内的注入孔的情况较多。也可以使该注入孔兼有作为卡合孔的功能,使其与框架的突起部卡合。
另外,在实施方式1及2中,作为例子虽然说明的是在单元电池上固定框架、在框架上安装外装盖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外装盖上形成突起部,使其与形成于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上的卡合孔卡合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也可以使外装盖与框架相互卡合,并且使引线与框架卡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件,由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外装部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因此本发明的电池组件作为例如便携式电话及移动设备所使用的电池组件是有用的。另外,用于将外装部安装在单元电池上的结构能够仅集中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因此能够使电池组件的厚度薄形化。因而,本发明的电池组件作为具有薄形化的扁平形状的电池组件是有用的。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发挥各实施方式所具有效果。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说明,但很显然,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员来说可进行各种变形及修改。那样的变形及修改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则应该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2009年4月21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9-103233号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公开内容,作为参照全体被引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15)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形成端子部的端子形成面的单元电池,
用于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向电池组件外部输出电的附属零件,以及
覆盖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及附属零件的外装部件;
附属零件包含保持外装部件的框架,
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上形成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在框架上形成任意另一方,框架至少在单元电池的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附属零件包含:保护电路,以及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连接,且电连接端子部与保护电路的带状的电连接用引线,
在框架上形成有附属零件与引线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框架上形成有贯通引线的开口,将框架的开口的相互面对的第一内周面作为卡合部,使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与第一内周面抵接,从而使框架在引线的宽度方向与引线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将框架的开口的与第一内周面交叉的第二内周面也作为卡合部,并抵接带状引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从而使框架在引线的长度方向与引线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从框架开口的相互面对的第一内周面向内突出的突出部也作为卡合部而形成,使带状引线的单元电池侧的面与突出部抵接,从而使框架在引线的厚度方向与引线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引线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的由焊接形成的连接部位,将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单元电池的端子部的相同方向的尺寸大,使比端子部更向宽度方向突出的引线的单元电池侧的面与突出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单元电池具有进深尺寸比纵向高度尺寸及横向长度尺寸小的扁平四边形状,将单元电池的纵向的端面作为端子形成面而安装外装部件及附属零件,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为进深方向,厚度方向为纵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的横向的一方端部侧设有端子部,在另一方的端部侧设有卡合孔或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将突起部压入卡合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组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
1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形成端子部的端子形成面的单元电池,
用于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向电池组件外部输出电的附属零件,以及
覆盖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及附属零件的外装部件;
在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上形成相互卡合的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在外装部件上形成任意另一方,外装部件至少在单元电池的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附属零件包含:保持外装部件的框架;保护电路;以及通过焊接与单元电池的端子部连接,且电连接端子部与保护电路的带状的电连接用引线,
在框架上形成附属零件与引线的卡合部。
13.一种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卡合孔与突起部卡合而使形成有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一方的框架相对于形成有卡合孔及突起部的任意另一方的单元电池的端子形成面进行定位,并且使形成于端子形成面上的端子部位于框架的开口内;
通过将引线配置成使框架的开口的内周面与带状的电连接用引线的宽度方向的端面抵接,从而将引线配置在从开口露出的端子部上;
通过焊接引线与端子部,从而在框架与引线的卡合部位,在带状引线的至少宽度方向固定框架;
然后,以覆盖端子部、引线及框架的方式将外装部件安装在框架上,至少在沿着端子形成面的方向将外装部件固定在端子形成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以框架开口的内周面与带状引线的宽方向及长度方向的端面抵接的方式,将引线配置在从开口露出的端子部上并焊接引线与端子部,从而在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固定框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以框架开口的内周面与带状引线的宽方向及长度方向的端面抵接,并且进一步使从框架的开口的内周面向内突出的突出部与引线的单元电池侧的面抵接的方式,将引线配置在从开口露出的端子部上并焊接引线与端子部,从而在带状引线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及厚度方向固定框架。
CN201010164953A 2009-04-21 2010-04-20 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8728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3233A JP2010257605A (ja) 2009-04-21 2009-04-21 電池パック
JP2009-103233 2009-04-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871A true CN101872871A (zh) 2010-10-27

Family

ID=42981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4953A Pending CN101872871A (zh) 2009-04-21 2010-04-20 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66877A1 (zh)
JP (1) JP2010257605A (zh)
KR (1) KR20100116135A (zh)
CN (1) CN10187287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9139A (zh) * 2017-05-04 2019-11-05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53251U (zh) * 2012-10-03 2013-05-11 Uer Technology Corp 薄型電池
US10790484B2 (en) 2014-11-28 2020-09-29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KR101678529B1 (ko) 2014-11-28 2016-11-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접속 부재를 지지하기 위한 돌출부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2555490B1 (ko) * 2015-10-06 2023-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팩
KR20210091556A (ko) * 2020-01-14 2021-07-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Bmu 부품 손상 방지 구조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0954A (zh) * 2002-02-13 2005-06-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CN1670983A (zh) * 2003-10-17 2005-09-21 索尼公司 用外包装膜覆盖的薄型电池结构、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83225A (zh) * 2008-01-11 2009-07-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电池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9839B2 (ja) * 2001-06-28 2007-06-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3773814B2 (ja) * 2001-06-29 2006-05-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ク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51887B1 (ko) * 2003-10-24 2006-02-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EP1814189A4 (en) * 2004-10-27 2009-04-15 Panasonic Corp BATTERY BLOCK
JP4947893B2 (ja) * 2004-12-03 2012-06-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KR100833744B1 (ko) * 2006-10-30 2008-05-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US8703309B2 (en) * 2006-11-27 2014-04-22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of excellent productabili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JP2008159501A (ja) * 2006-12-26 2008-07-10 Hitachi Maxell Ltd 電池パック
JP5291322B2 (ja) * 2007-10-26 2013-09-1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0954A (zh) * 2002-02-13 2005-06-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CN1670983A (zh) * 2003-10-17 2005-09-21 索尼公司 用外包装膜覆盖的薄型电池结构、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83225A (zh) * 2008-01-11 2009-07-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电池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9139A (zh) * 2017-05-04 2019-11-05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57605A (ja) 2010-11-11
KR20100116135A (ko) 2010-10-29
US20100266877A1 (en) 201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2871A (zh) 电池组件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KR101293591B1 (ko) 이차전지 팩
CN1881672B (zh) 聚合物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50270B (zh) 带端子的板、板组装体及电池组件
CN101359645B (zh) 半导体装置、预模制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KR20120010586A (ko) 배터리 팩
CN101814623A (zh) 电池组件以及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2290665A (zh) 一种hdmi线缆连接器
JP5164470B2 (ja) パック電池
CN211265527U (zh) 一种扣式电池
KR101770330B1 (ko)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JP2007214025A (ja) ラミネート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CN21467276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1935576B (zh) 耳机及其装配方法
CN205790483U (zh) 一种带有接口母座的电子设备
CN101385159A (zh) 电池和生产电池的方法
CN2836245Y (zh) 一种电池导出端子结构
CN210778597U (zh) 封装结构
CN210692596U (zh) 装配方便的电池顶盖结构
JP2005317315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の正極端子
CN112909387A (zh) 纽扣电池、纽扣电池的封装方法及用电装置
CN111081914A (zh) 锂电池
CN218498287U (zh) 一种封装结构、终端设备
CN220441003U (zh) 一种单面布件的电池保护板和软包电池
CN214153053U (zh) 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AXELL ENER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MAXELL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7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OSAKA PREFECTURE, JAPAN TO: KYOTO PREFECTURE,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712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axell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