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0268B - 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0268B
CN101870268B CN201010124882.4A CN201010124882A CN101870268B CN 101870268 B CN101870268 B CN 101870268B CN 201010124882 A CN201010124882 A CN 201010124882A CN 101870268 B CN101870268 B CN 101870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longitudinally guiding
adjustable automobile
hinged
sw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48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0268A (zh
Inventor
W·施罗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Brose Fahrzeugteile SE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1870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0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0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0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调整的汽车部件,用于汽车座椅靠背的头枕,具有头罩和支撑结构,头罩配设有回弹部件,在头罩中或上设有用于回弹部件的悬架,悬架允许回弹部件的相对于支撑结构的深度调整,悬架具有纵向导向机构,在该纵向导向机构中引导纵向导向部件;设有可沿着深度方向摆动的摆动杆,该摆动杆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上,或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连接的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上;回弹部件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和摆动杆上;对纵向导向部件的调整引起摆动杆的摆动并引起回弹部件的组合的平移调整和旋转调整。头罩在整体上可围绕摆动轴摆动,设有用于阻止斜度调整的制动装置;其制动力与摆动轴径向间隔地起作用,并产生制动力矩。

Description

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的汽车部件,特别是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Kopfstütze)。
背景技术
所述的头枕主要在追尾(Heckaufprall)情况下起到安全作用。头枕防止在追尾情况下出现的加速导致汽车乘客的颈椎受伤。为此,头枕配备有配属于相应的汽车乘客的回弹部件(Prallelement)。
头枕还附加地起到舒适的作用。无论是出于安全技术的角度,还是出于舒适技术的角度,都最好能使得头枕的深度可调,即沿着行驶方向观察能粗略地向前和向后调整,因而能与汽车乘客的身体姿势适配。
本发明所基于的已知的头枕(EP 1 705 057 B1)配备有两组件结构的带有回弹部件的头罩(Kopfkasten),以及配备有支撑结构。为了能够无级地且对于使用者舒适地调整回弹部件的位置,设有一种驱动装置,其由驱动电机和后置的杆传动机构构成,所述杆传动机构在此提供了用于回弹部件的悬架。
这种已知的头枕的缺点首先是,所使用的杆运动机构要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部件数量也比较多,这导致安装繁琐且成本高昂。
最后,已知的头枕在回弹部件的运动导向方面并未最佳。即这里仅能实现回弹部件的平行移动。通过这种平行移动无法实现使得回弹部件的位置最佳地适配于汽车乘客的相应的身体姿势。
除了可电动调整的头枕外,可手动调整的头枕由于耐用性高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已知的可手动调整的头枕(DE 102 02 598 B4)配备有四活节运动机构,这种运动机构如上所述允许回弹部件的平行移动。为了阻止调整(Verstellung),设有一种带有盘绕弹簧的制动装置,其紧靠地位于四活节运动机构的杆之一的摆动轴上。盘绕弹簧在向后调整回弹部件的情况下所提供的制动力矩大于在向前调整回弹部件的情况下所提供的制动力矩。这种已知的头枕的缺点是,由于盘绕弹簧紧靠地设置在相关摆动轴上,所以只能实现有限的制动力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已知的头枕加以设计和改进,从而减少所占用的空间,同时成本较低,且运行性能最佳。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得以实现,其具有头罩和支撑结构,头罩配设有回弹部件,在头罩中或上设置有用于回弹部件的悬架,其中悬架允许回弹部件的相对于支撑结构的深度调整,其中:悬架具有基本上沿着深度方向的纵向导向机构,在该纵向导向机构中引导纵向导向部件;设有可沿着深度方向摆动的摆动杆,该摆动杆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上,或者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连接的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上;回弹部件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摆动杆上;经过适当设置,使得对纵向导向部件的调整引起摆动杆的摆动,进而引起回弹部件的组合的平移调整和旋转调整。
重要的是如下构思:用于回弹部件的悬架结构由纵向导向机构和摆动杆构成,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结构特别紧凑,同时成本低廉。在此,在纵向导向机构中引导纵向导向部件,纵向导向机构基本上朝向深度方向。相应地,摆动杆也可以沿着深度方向摆动。这意味着,摆动杆的摆动轴基本上垂直于深度方向伸展。
就所提出的设置方式而言,运动导向的确定方式为,使得摆动杆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上,或者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连接的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上。
回弹部件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摆动杆上。于是经过适当设置,使得纵向导向部件的调整会引起摆动杆的摆动,进而引起回弹部件的组合的平移调整和旋转调整。由上述内容可明确地得知,利用所提出的悬架可在较宽的范围内调节回弹部件的运动导向。经过适当设计可使得结构特别紧凑。
在优选设计中,将回弹部件的运动导向设计成能最佳地适配于汽车乘客的身体姿势。在此,回弹部件的调整运动由平移调整运动和摆动运动组成,所述平移调整运动的运动向量穿过虚拟的摆动轴伸展,所述摆动运动恰恰围绕该虚拟的摆动轴进行。
根据涉及运动平衡机构的优选方案,摆动杆和回弹部件的铰接需要上述运动平衡机构。
在优选设计中,为了实现对回弹部件的电动的深度调整,设有一种驱动装置。在特别优选的设计中,该驱动装置是作用到纵向导向部件上的丝杠驱动装置。由此可以比较成本低廉地实现一种耐用的设置方式。
在另一优选的设计中,除了深度调整机构外,还在整体上设置了头罩的斜度调整机构。按照所述,此点可轻易地实现,即还将支撑结构和头枕之间的连接机构设计成摆动轴承。
由于斜度调整优选是手动调整机构,所以在特别优选的设计中,设置了一种用于阻止斜度调整的制动装置。
为了能够以较小的制动力达到所希望的制动作用,规定,制动装置的制动力与用于斜度调整的摆动轴承径向间隔地起作用。
最后涉及制动装置的优选设计,该制动装置在此配备有制动竖井和设置在制动竖井中的制动弹簧。制动弹簧具有两个弹性边腿,这些弹性边腿通过弧形的区段相互搭接,并弹性地支撑在制动竖井的内壁上。在此,制动力源于在制动竖井内壁和弹性边腿之间的摩擦,并相应地沿着制动竖井的延伸方向起作用。在回弹部件的调整期间,制动弹簧因而在制动竖井内沿着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伸展。
就所提出的制动装置而言,特别有利的是,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取决于方向的制动工作。
根据另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导,要求保护一种头枕,其具有用于回弹部件的上述斜度调整机构。
根据所述另一种教导,重要的是,设有一种用于阻止斜度调整的制动装置,其中制动力如上所述与配属于斜度调整的摆动轴径向间隔地起作用。需要指出,根据所述另一种教导,未必要求回弹部件的深度调整性。
根据另一种同样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导,要求保护一种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具有用于阻止汽车部件调整的制动装置。
根据该另一种教导,重要的是,制动装置也按照上述方式配备有制动竖井和设置在制动竖井中的制动弹簧。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图中示出:
图1为所提出的头枕在安装状态下处于缩回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图2为根据图1的头枕在安装状态下处于伸出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图3为根据图1的头枕在安装状态下处于倾斜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图4为根据图1的头枕在没有头罩时的立体图;
图5为用于根据图1的头枕的回弹部件的悬架的原理图;和
图6为根据图1的头枕的制动装置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指出,所提出的头枕1特别是配属于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前排座、客座、后排座等。可以规定,头枕1固定在相应的汽车座椅上,但也可以固定在其它部件上,特别是固定在车身部件上。
图中所示的头枕1配属于汽车座椅3的座椅靠背2,但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此。头枕1配备有头罩4和支撑结构5,其中支撑结构5提供了在头枕1和座椅靠背2之间的机械耦联。支撑结构5可以根据设计情况在整体上包括用于头枕1的高度调整机构。与此相关的基本位置在图1至3中仅示意性地示出。头枕1的高度调整机构在当前设计情况下不起作用。
头罩4配设有回弹部件6,该回弹部件6在安装状态下基本上朝向行驶方向。回弹部件6可以是头罩4的集成的组成部分,或者设置在头罩4上。头罩4通常被软垫包围,或者甚至由软垫制成,所述软垫在附图中仅仅示意性地示出。相应地,术语“头罩”在此应做广义理解。
为了使得回弹部件6的位置适配于相应的汽车乘客的身体姿势,在头罩4中或上,这里为在头罩4中,设有用于回弹部件6的悬架
Figure GSB00000972573000041
7,该悬架允许回弹部件6的相对于支撑结构5的深度调整。“深度调整”在当前系指回弹部件6在以车辆纵轴为基准的前位置和后位置之间的调整。该方向说明应做广义理解,因为深度调整可以包括其它平移的和旋转的运动分量。下面所使用的术语“深度方向”也应相应地做广义理解。
现在重要的是,回弹部件6的悬架7具有基本上朝向深度方向8的纵向导向机构9,在该纵向导向机构9中引导着纵向导向部件10。此点可以借助于原理图5清楚地看到。
除了可移动的纵向导向部件10外,还设有可沿着深度方向8摆动的摆动杆11,摆动杆11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或者如这里所示,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9连接的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为了能使得摆动杆11在两侧都被铰接,在配属于纵向导向机构9的铰接部件12上,或者在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的铰接部位13上,设有相应的运动平衡机构(Bewegungsausgleich)。该运动平衡机构在此优选设置在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的铰接部位13上,下面还将对此予以详细说明。
利用仅由两个可运动的组件即纵向导向部件10和摆动杆11构成的上述运动机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所希望的对回弹部件6的运动导向。为此,回弹部件6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另一方面铰接在摆动杆11上。同样在这种两侧铰接的情况下,在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的铰接部位14上,或者在配属于摆动杆11的铰接部位15上,设有相应的运动平衡机构。在这里,优选该运动平衡机构设置在配属于摆动杆11的铰接部位15上,对此同样还将予以详细说明。
于是在整体上经过适当设置,使得纵向导向部件10的调整会引起摆动杆11的摆动,进而引起回弹部件6的组合的平移调整和旋转调整。
由图5还可得知,回弹部件6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的铰接和回弹部件6在摆动杆11上的铰接分别形成铰接轴,穿过两个铰接轴伸展的直线始终都穿过同一个虚拟的摆动轴16伸展。换句话说,回弹部件6的调整运动由具有穿过虚拟的摆动轴16伸展的运动向量的平移的调整运动和围绕虚拟的摆动轴16的摆动运动组成。在此可以规定,分别穿过两个铰接轴伸展的直线G精确地穿过摆动轴16。但也可以考虑,穿过两个铰接轴伸展的直线G分别仅粗略地穿过摆动轴16。重要的是,所产生的对回弹部件6的运动导向允许最佳地适配于汽车乘客的身体姿势。
图5中所示的回弹部件6的悬架7的原理结构是由图1至4中所示的头枕1转化而来。这里也设有如下组件:回弹部件6、纵向导向机构9、纵向导向部件10和摆动杆11。下面还将对具体结构细节予以进一步说明。
如上所述,摆动杆11和回弹部件6的铰接分别需要一定的运动平衡机构。
在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运动平衡机构的一种特别耐用的实现方案为:在摆动杆11和回弹部件6铰接时,分别使用旋转推力轴承13a、15a。具体而言,摆动杆11一方面通过旋转轴承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另一方面通过旋转推力轴承13a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这种情况也可以相反。但也可以考虑,摆动杆11可以改变长度,特别是可伸缩,以便实现上述运动平衡。
图4和5还结合地示出,回弹部件6通过旋转轴承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或者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9连接的部件上,并通过相应的旋转推力轴承15a铰接在摆动杆11上。这种情况也可以相反。
无论对于摆动杆11的铰接,还是对于回弹部件6的铰接,原则上都可以设置两侧的运动平衡机构。相应地,在所有铰接部位12、13、14、15上分别设有旋转推力轴承13a、15a。在这种设计中通常要采取措施,以确保调整运动机构的明确性。
由图5可得知,在配属于纵向导向机构9的铰接部位12和配属于回弹部件6的铰接部位15之间,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铰接部位13位于摆动杆11上。
图1至5中所示的纵向导向部件10的基本结构能够特别是在缩回的位置实现高度的紧凑性。纵向导向部件10在此具有导向区段17和与导向区段17连接的相对于纵向导向轴倾斜的在图5中向下伸展的耦联区段18,配属于摆动杆11的铰接部位13位于所述耦联区段18的一端上,配属于回弹部件6的铰接部位14位于所述耦联区段18的另一端上。
特别是利用倾斜伸展的上述耦联区段18,可以实现在回弹部件6的缩回的位置,摆动杆11紧靠地设置在回弹部件6的附近,特别是基本上平行于回弹部件6设置。图1和5的结合示出了这种情况。
图4示出,摆动杆11在此沿着回弹部件6的整个宽度延伸,且在回弹部件6的两侧以上述间隙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这里为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9连接的铰链部件19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这导致这种设计在整体上特别耐用。
所提出的回弹部件6的悬架7原则上可以用于回弹部件6的手动调整。但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为了实现对回弹部件6的电动的调整,设有在驱动技术上与纵向导向部件10耦联的驱动装置20。
驱动装置20配备有驱动电机21和设置在驱动电机21之后的进给传动机构22。在这里,优选进给传动机构22是丝杠-丝杠螺母副传动机构,其中进一步优选丝杠螺母23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丝杠24配属于驱动电机21。此点可由图4和5的结合看到。在此重要的是,丝杠24以及纵向导向机构9基本上朝向深度方向8。
所提出的方案可以应用于所有种类的头枕1。根据图1至4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头罩4为两组件结构,且具有前面的带有回弹部件6的头罩部分4a和后面的头罩部分4b,其中通过相对于后面的头罩部分4b对前面的头罩部分4a的调整而引起深度调整。但也可以考虑,在此使用封闭的形状稳定的头罩4,其为了实现深度调整而在整体上相对于支撑结构5调整。
一种特别耐用且同时又结构简单的将头枕1固定在座椅靠背2上的实现方式为,支撑结构5具有特别是管状的保持杆5a、5b,这些保持杆在安装状态下插入到座椅靠背2的容纳机构(Aufnahme)25中。在这里,还优选两个保持杆5a、5b在头罩4中通过框形的区段5c相互连接并相互搭接。当然,在所提出的方案的范围内,原则上可考虑采用支撑结构5的其它设计。
就图1至4中所示的头枕1而言,除了所述深度调整外,还规定了斜度调整。为此,头罩4在整体上可围绕位于头罩4内的垂直于深度方向8的摆动轴26摆动。由图4可清楚地看到,支撑结构5和头枕1之间的连接机构还是提供摆动轴26的摆动轴承27。
由图1至4可明显地看到,必须设有用于阻止斜度调整的制动装置28,以便防止不受控制的斜度调整。在此,优选在向后的斜度调整情况下的制动作用大于在向前的斜度调整情况下的制动作用。由此确保在碰撞情况下有时作用到回弹部件6上的向后的碰撞力受控地被引开。
为了阻止斜度调整,需要产生相应的转矩。为了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实现此点,优选规定,制动装置28以径向间距R与配属于斜度调整的摆动轴26相间隔,并通过所得到的杠杆臂产生相应的制动力矩。为了确保悬架7的均匀的载荷,在此优选总是将制动装置28设置在两个旁侧区域上。
当前,制动装置28在构造上的实现也特别重要。制动装置28的基本结构可由根据图6的原理图得到。
所提出的制动装置28配备有制动竖井29,在该制动竖井中设置有带有两个弹性边腿30a、30b的制动弹簧30。两个弹性边腿30a、30b通过弧形的区段30c相互搭接。
两个弹性边腿30a、30b弹性地支撑在制动竖井(Bremsschacht)29的内壁上,其中制动力源于在制动竖井29的内壁和弹性边腿30a、30b之间的摩擦,并相应地沿着制动竖井29的延伸方向作用。斜度调整始终都引起制动弹簧30在制动竖井29中移动,下面还将对此予以详细说明。
在设计制动弹簧30时,可考虑采用众多的方案。就图6中所示的优选设计而言,制动弹簧30是板弹簧。但为了减少制动装置28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也可以考虑使用线弹簧(Drahtfeder)。
图6中所示的制动装置28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提供了取决于方向的制动力。为此,首先规定,制动弹簧30在弹性边腿30a、30b和弧形的区段30c之间具有收缩部分30d。
在安装状态下,弧形的区段30c包夹基本上圆柱形的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在此优选是支撑结构5的两个保持杆5a、5b之一。对于向后的斜度调整来说,就图6中的静止的制动弹簧30而言,制动竖井29向右伸展,从而制动弹簧30以制动力通过面30e、30f支撑在相应的保持杆5a上。保持杆5a因此与收缩部分嵌接,这导致两个弹性边腿30a、30b撑开。这种撑开又会引起制动力增大。对于相反方向的斜度调整来说,并未规定弹性边腿30a、30b的撑开,从而结果产生取决于方向的制动力。
根据另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导,要求保护一种具有斜度调整机构以及具有用于阻止斜度调整的制动装置28的头枕,其中制动装置28以径向间距R与配属于斜度调整机构的摆动轴27相间隔,并通过所得到的杠杆臂产生相应的制动力矩。可以参见上述设计。
根据另一种也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导,更为普遍地要求保护一种可调整的汽车部件,这种汽车部件配备有用于阻止汽车部件的调整的制动装置28。该制动装置28具有上述带有制动竖井29和制动弹簧30的结构。这里也可以参见上述设计。
根据所述另一种教导,汽车部件优选是可调整的头枕1。在这里,制动装置28可以如上所述配属于斜度调整机构,但也可以配属于深度调整机构。例如,可以规定对纵向导向部件10进行相应的制动。但也可以考虑,制动装置28配属于头枕1的两个对置的可围绕基本上竖直的摆动轴摆动的旁侧部件。

Claims (25)

1.一种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具有头罩(4)和支撑结构(5),头罩(4)配设有回弹部件(6),在头罩(4)中或上设置有用于回弹部件(6)的悬架(7),其中悬架(7)允许回弹部件(6)的相对于支撑结构(5)的深度调整,其特征在于:悬架(7)具有基本上沿着深度方向(8)的纵向导向机构(9),在该纵向导向机构中引导纵向导向部件(10);设有可沿着深度方向摆动的摆动杆(11),该摆动杆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或者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9)连接的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回弹部件(6)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另一方面铰接在摆动杆(11)上;经过适当设置,使得对纵向导向部件(10)的调整引起摆动杆(11)的摆动,进而引起回弹部件(6)的组合的平移调整和旋转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回弹部件(6)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的铰接和回弹部件(6)在摆动杆(11)上的铰接分别形成铰接轴;穿过两个铰接轴伸展的直线(G)始终都穿过同一个虚拟的摆动轴(16)伸展。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摆动杆(11)通过第一旋转推力轴承(13a)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或者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9)连接的部件上,和/或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摆动杆(11)可改变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回弹部件(6)通过第二旋转推力轴承(15a)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和/或铰接在摆动杆(11)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在配属于纵向导向机构(9)的第一铰接部位(12)和配属于回弹部件(6)的第四铰接部位(15)之间的、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的第二铰接部位(13)位于摆动杆(1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纵向导向部件(10)具有导向区段(17)和与该导向区段连接的相对于纵向导向部件的纵向导向轴倾斜伸展的耦联区段(18),配属于摆动杆(11)的第二铰接部位(13)位于所述耦联区段的一端上,配属于回弹部件(6)的第三铰接部位(14)位于所述耦联区段的另一端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回弹部件(6)的缩回位置,摆动杆(11)紧靠地设置在回弹部件(6)的附近,且基本上平行于回弹部件(6)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摆动杆(11)沿着回弹部件(6)的整个宽度延伸,并在两侧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机构(9)上,或者铰接在与纵向导向机构(9)连接的部件上,另一方面铰接在纵向导向部件(10)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为了实现对回弹部件(6)的电动的深度调整,设有一种在驱动技术上与纵向导向部件(10)耦联的驱动装置(2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20)具有驱动电机(21)和设置在该驱动电机(21)之后的进给传动机构(22)。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头罩(4)具有前面的带有回弹部件(6)的头罩部分(4a)和后面的头罩部分(4b);通过相对于后面的头罩部分(4b)对前面的头罩部分(4a)的调整而引起深度调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支撑结构(5)具有两个管状的保持杆(5a、5b),这些保持杆在安装状态下插入到座椅靠背(2)的容纳机构(25)中;两个保持杆(5a、5b)在头罩(4)中通过框形的区段(5c)相互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为了实现斜度调整,头罩(4)在整体上可围绕位于头罩(4)内的垂直于深度方向(8)的摆动轴(26)摆动;支撑结构(5)和可调整的汽车部件之间的连接机构还是摆动轴承(27)。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阻止斜度调整的制动装置(28);在向后的斜度调整情况下的制动作用大于在向前的斜度调整情况下的制动作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制动装置(28)的制动力与用于斜度调整的摆动轴承(27)径向间隔地起作用,并产生制动力矩。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制动装置(28)具有制动竖井(29),在该制动竖井中设置有带有两个弹性边腿(30a、30b)的制动弹簧(30);这两个弹性边腿(30a、30b)通过弧形的区段(30c)相互搭接;弹性边腿(30a、30b)弹性地支撑在制动竖井(29)的内壁上;制动力源于在制动竖井(29)的内壁和弹性边腿(30a、30b)之间的摩擦,并沿着制动竖井(29)的延伸方向起作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制动弹簧(30)是板弹簧或线弹簧。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制动弹簧(30)在弹性边腿(30a、30b)和弧形的区段(30c)之间具有收缩部分(30d)。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弧形的区段(30c)包夹基本上圆柱形的连接部件;连接部件在调整方向上与收缩部分(30d)嵌接,两个弹性边腿(30a、30b)撑开,这种撑开引起制动力增大。
2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摆动杆(11)可伸缩。
2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进给传动机构(22)是丝杠-丝杠螺母副传动机构;丝杠螺母(23)配属于纵向导向部件(10),丝杠(24)配属于驱动电机(21);丝杠(24)基本上朝向深度方向(8)。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两个保持杆(5a、5b)在头罩(4)中通过框形的区段(5c)相互搭接。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是支撑结构(5)的两个保持杆(5a、5b)之一。
2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的汽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整的汽车部件是用于汽车座椅(3)的座椅靠背(2)的头枕(1)。
CN201010124882.4A 2009-04-21 2010-03-01 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 Active CN101870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09005849.2 2009-04-21
DE202009005849U DE202009005849U1 (de) 2009-04-21 2009-04-21 Kopfstütze für Kraftfahrzeuginsass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0268A CN101870268A (zh) 2010-10-27
CN101870268B true CN101870268B (zh) 2014-02-05

Family

ID=42751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4882.4A Active CN101870268B (zh) 2009-04-21 2010-03-01 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0268B (zh)
DE (1) DE202009005849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94483A (zh) * 2014-12-16 2015-04-08 东北大学 一种能够防止挥鞭伤的车辆座椅
CN114148234B (zh) * 2021-11-24 2024-04-1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多功能汽车头罩的座椅及汽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598A1 (de) * 2002-01-24 2003-08-07 Keiper Gmbh & Co K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1705057A1 (en) * 2005-03-23 2006-09-27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Headrest
CN101121386A (zh) * 2007-09-28 2008-02-13 清华大学 一种用于追尾碰撞颈部保护的主动头枕机构
DE102007041995A1 (de) * 2007-09-04 2009-03-05 Volkswagen Ag Crashaktive beziehungsweise Precrashaktive Komfort-Kopfstütz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73019A1 (ja) * 2004-01-30 2005-08-11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598A1 (de) * 2002-01-24 2003-08-07 Keiper Gmbh & Co K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1705057A1 (en) * 2005-03-23 2006-09-27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Headrest
DE102007041995A1 (de) * 2007-09-04 2009-03-05 Volkswagen Ag Crashaktive beziehungsweise Precrashaktive Komfort-Kopfstütze
CN101121386A (zh) * 2007-09-28 2008-02-13 清华大学 一种用于追尾碰撞颈部保护的主动头枕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09005849U1 (de) 2010-09-16
CN101870268A (zh) 201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3385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EP2810820B1 (de) Fahrzeugsitz und Verfahren zum Federn zweier relativ zueinander verlagerbarer Federungsteile
JP4620665B2 (ja) 自動車シート用の自動車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CN102216117B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商用车辆座椅
KR101585850B1 (ko) 파워 헤드레스트 장치
CN101244703A (zh) 车辆座椅的高度调整装置及安装有该调整装置的车辆座椅
CN105365630B (zh) 靠背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JP5589065B2 (ja) 屈伸/緩和機構を統合したワットリンク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01774358B (zh) 可调式减震座椅
CN104245414A (zh) 座椅倾斜度调节机构、车辆座椅以及用于安装车辆座椅的方法
KR20160105198A (ko) 4-방향 럼버 서포트
CN112188973A (zh) 包括具有不可反向驱动的致动器的系统的主动式座椅悬架系统
US20170088025A1 (en) Electric-powered headrest
KR20130029413A (ko) 자동차 시트용의 조절 장치, 특히 높이 조절 장치
CN105365611A (zh) 靠背可调节的汽车座椅
CN101870268B (zh) 用于汽车乘客的头枕
JP6035074B2 (ja) アクティブロール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CN109689427B (zh) 一种车辆座椅的线性调节器以及车辆座椅
CN107000614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6965722B (zh) 车辆振动装置
GB2442583A (en) Vehicle seat head restraint with movable lateral portions
JP6077950B2 (ja) 車両用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式シート支持装置
JP4438556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長可変の車両用シート
KR20150045020A (ko) 차량용 리어시트의 시트쿠션 틸팅장치
CN201613827U (zh) 无级可调式升降减震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