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6106B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66106B CN101866106B CN2010101619561A CN201010161956A CN101866106B CN 101866106 B CN101866106 B CN 101866106B CN 2010101619561 A CN2010101619561 A CN 2010101619561A CN 201010161956 A CN201010161956 A CN 201010161956A CN 101866106 B CN101866106 B CN 1018661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graphy
- mentioned
- image
- taken
- photograp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38—Releasing-devices separate from shutt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3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two 2D image sensors having a relative position equal to or related to the interocular dista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96—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摄影部,其可以从具有视差的多个视点拍摄被摄体,可拍摄通过在至少一个上述视点的摄影获得的上述被摄体的2D动态图像和通过在多个上述视点的摄影获得的上述被摄体的3D图像;记录部,其记录上述2D动态图像和上述3D图像;被摄体状况判定部,其在上述2D动态图像摄影时,判定适合于上述3D图像摄影的时期;以及摄影控制部,其在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判定为是适合于上述3D图像摄影的时期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摄影部以进行上述3D图像的摄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从多个不同视点对被摄体进行摄影,从而可拍摄能立体显示的三维图像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从多个不同视点对相同被摄体进行摄影,从而拍摄能立体显示(3D(三维)显示)的静态图像(3D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3D动态图像)的技术。
作为拍摄可3D显示的图像的方法,已知例如日本专利第3722498号公报中公开的使1台摄像装置移动既定距离并在多个视点进行摄影的方法。另外,作为拍摄可3D显示的图像的方法,还已知使用具有离开既定距离配设的2个摄影用镜头的摄像装置进行摄影的方法和将2台摄像装置在离开既定距离的状态下固定来进行摄影的方法。
而且显示3D图像的显示装置也渐渐成为普及型装置,使用者可以简便地拍摄3D静态图像和3D动态图像来进行欣赏。
如果始终立体显示3D动态图像,则欣赏者会习惯于立体显示,因而并非只要是3D图像就会比通常的2D(二维)动态图像更会对欣赏者赋予强的现场感。因此对于3D动态图像而言,与通常的2D动态图像同样地需要用于赋予欣赏者以现场感的演绎。
于是可认为例如仅在通常的2D动态图像中的适当的场面使用3D显示的话,能实现具有使3D显示更突出的张弛度的演绎。然而,由摄影者一边考虑这种演绎一边进行摄影是很困难的,而且通过编辑作业进行这种演绎是要耗费劳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适当切换2D动态图像与3D静态图像,从而能易于拍摄使3D显示的演绎效果更为突出的作品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摄影部,其能够从具有视差的多个视点拍摄被摄体,能够拍摄通过至少一个上述视点的摄影而获得的上述被摄体的二维动态图像和通过多个上述视点的摄影而获得的上述被摄体的三维图像;
记录部,其记录上述二维动态图像和上述三维图像;
被摄体状况判定部,在上述二维动态图像的摄影时,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计算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影部的距离,当该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影部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该被摄体状况判定部根据图像中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的变化,或者麦克风输入的声音音量,来判定适合于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的时期;以及
摄影控制部,其在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判定为是适合于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的时期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摄影部以进行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摄像装置的概要构成的框图。
图4是3D效果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高潮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主程序的流程图。
图7是主程序的流程图。
图8是播放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2D动态图像摄影时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说明2D动态图像播放时的动作的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高潮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用于使高潮判定为有效的动作的图。
图13是表示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拍摄3D图像用的动作的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主程序的流程图。
图15是第3实施方式的主程序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3D摄影引导显示的图。
图17是表示2D动态图像摄影开始时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拍摄了3D图像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摄像装置的优选方式。并且在如下说明中所用的各图中,为使用可在附图上识别各构成要素的程度的尺寸,对每个构成要素按不同尺寸进行了缩小,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图中所述构成要素的数量、构成要素的形状、构成要素的大小比率和各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是可以电子记录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装置,其用于从多个不同视点对相同被摄体进行摄影以获得可立体显示被摄体的图像。
以下将从多个不同视点大致同步地拍摄被摄体获得的具有视差的静态图像的组合以及具有视差的动态图像的组合分别称为3D静态图像和3D动态图像。而当指3D静态图像和3D动态图像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仅称为3D图像。
将从一个视点拍摄被摄体获得的不具有视差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分别称作2D静态图像和2D动态图像。而当指2D静态图像和2D动态图像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仅称为2D图像。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具有从离开既定基线长度BL的2个视点拍摄被摄体的摄影部2。摄影部2具有分别与2个视点对应的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
摄像装置1使用该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从不同视点拍摄被摄体,从而可记录被摄体的3D静态图像。另外,摄像装置1使用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中的一方拍摄被摄体,可记录被摄体的2D静态图像。并且,摄像装置1还可以记录被摄体的2D动态图像和3D动态图像。
关于摄影部2的构成,只要能从不同的2个视点具有视差地拍摄被摄体即可,没有特别限定,而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分别配设有摄影用镜头和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
并且摄影部2还可以构成为具有单一的摄像元件以及分别配设于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的将被摄体像成像在该摄像元件上的一对摄影用镜头,通过可动反射镜和液晶快门等可高速切换从一对摄影用镜头至摄像元件的光束。例如,只要能通过摄像元件每1/120秒对通过左摄影部2a获得的左视点图像与通过右摄影部2b获得的右视点图像进行切换来摄影,就可以记录从2个不同视点大致同步地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3D静态图像和3D动态图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摄像装置1外观上的构成。在摄像装置1的与被摄体相对的前表面上除了上述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之外,还配设有用于记录声音的麦克风3。
在摄像装置1的背面配设有用于输出声音的扬声器7、用于显示输出图像的图像显示部10。扬声器7例如可以输出与2D动态图像或3D动态图像的摄影同时被记录的声音。
图像显示部10可显示2D静态图像和2D动态图像,并且构成为通过显示从不同的2个视点拍摄的具有视差的图像,从而可显示3D静态图像和3D动态图像。由于这种图像显示部10是公知的,因而省略详细的说明。并且,图像显示部10还可以构成为在显示面上具有作为操作部件的触摸传感器的所谓触摸面板。
另外,在摄像装置1的上表面和背面配设有使用者用于输入对摄像装置1的动作指示的操作部件。操作部件由静态图像摄影开关4、动态图像摄影开关5、电源开关6、变焦操作开关8和十字开关9等构成。
静态图像摄影开关4是用于输入摄像装置1进行的2D静态图像或3D静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的指示的开关。动态图像摄影开关5是用于输入摄像装置1进行的2D动态图像或3D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的开始和停止的指示的开关。
电源开关6是用于输入摄像装置1的电源接通状态和电源断开状态的切换指示的开关。变焦操作开关8是用于输入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的焦距变更动作(变焦动作)的指示的开关。而十字开关9是用于输入摄像装置1的动作模式变更的指示的开关。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是由多个按压式开关构成的,而操作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杆式开关、拨盘式开关、触摸传感器、照明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
接着参照图3说明用于控制摄像装置1的动作的构成。摄像装置1配设有控制部20、操作判定部11、记录部12、计时部13。虽然没有图示出来,而摄像装置1配设有用于提供摄像装置1的各构成部分的动作所需电力的电源部。并且,摄像装置1还可以配设有与外部装置间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能实现图像等的收发的通信部。
控制部20构成为具备运算装置、存储装置、输入输出装置以及电力控制装置等,是根据既定程序控制摄像装置1的各构成部分的动作的控制装置。控制部20构成为具有图像处理部21、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和摄影控制部23,以作为实现后述的摄像装置1的动作而必需的构成。并且,图像处理部21、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和摄影控制部23向控制部20上的安装既可以是硬件安装也可以是软件安装。
图像处理部30对通过摄影部2拍摄的图像进行既定的图像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部30构成为具有通过模式匹配等既定的图像处理识别图像中人物的脸部数量、位置、大小和表情的脸识别部24。另外,图像处理部30具有计算用于摄影部2的对焦动作的图像对比度值的对比度计算部。
关于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其根据摄影部2的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的焦距和对焦距离、由脸识别部24识别出的图像中人物的脸部数量、位置、大小和表情、从麦克风3输入的声音等信息,判定当前被摄体的状况。
关于摄影控制部23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其根据来自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的输出结果,控制摄影部2的摄影动作。
操作判定部11判定由使用者通过上述操作部件所输入的操作指示。操作判定部11的判定结果被输出给控制部20。记录部12是可记录信息的装置,本实施方式中,记录摄影部2所拍摄的图像。记录部12构成为具有半导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小型的硬盘驱动器等记录介质。并且,记录部12也可以与摄像装置1是分体的,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形式与摄像装置1之间授受信息。
计时部13用于记录摄影部2所拍摄的图像的日期时间。在摄像装置1所拍摄的图像中,附加有从该计时部3读取的日期时间作为摄影日期时间。
下面参照图4至图8的流程图,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摄像装置1的动作。
首先说明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的详细动作。本实施方式中,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实施3D效果判定处理和高潮判定处理。
图4所示的3D效果判定处理的概要为一种判定在进行立体显示的情况下,相对于摄影部2的基线长度BL,摄像装置1和主要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是否处于合适的关系的处理。
例如,当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之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通过左摄影部2a获得的左视点图像与通过右摄影部2b获得的右视点图像之间的差异、即视差很小,因此难以获得能够有效进行立体显示的3D静态图像或3D动态图像。
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把摄像装置1设定为可易于携带的大小的情况下的基线长度BL的大小,作为一个例子使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之间的距离的合适值LA为3m。并且优选还考虑到显示3D静态图像或3D动态图像的显示装置的规格等来确定该值LA。
以下将相对于摄影部2的基线长度BL,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之间的距离的关系适合于立体显示的情况称作3D效果有效,将处于不适合的关系的情况称为3D效果无效。
首先,在步骤S70中,通过脸识别部24进行从由摄影部2获得的图像中识别人物脸部的存在的脸识别处理。然后在步骤S71中,判定人物脸部是否存在于图像中央部。即,在步骤S71判定人物是否为主要被摄体。
当在步骤S71中判定为人物脸部存在于图像中央部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72。从步骤S72到步骤S74,根据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在图像中的脸部的大小Df和摄影部2的摄影用镜头的焦距Z,判定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的距离是否处于适合于立体显示的关系。
具体而言,在步骤S74中,如果图像中最靠近中心的人物脸部大小的代表值Df、例如人物脸部面积或纵向像素数等除以摄影用镜头的焦距Z得到的值大于既定值A0,则步骤S75中判定为3D效果有效。另外,如果人物脸部大小的代表值Df除以焦距Z的值小于等于既定值A0,则步骤S78中判定为3D效果无效。
这里,在步骤S74中用人物脸部大小的代表值Df除以焦距Z是由于即便图像中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脸部较大的情况下如果焦距Z也较大时,摄像装置1与人物的距离较远,难以获得3D效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用人物脸部大小的代表值Df除以焦距Z,则可以排除这种摄影用镜头的焦距Z的变化的影响。
另外,用于判定的既定值A0是考虑到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合适值LA和摄影部2的摄像元件的大小等确定的。
另一方面,在步骤S71中,如果判定为人物脸部不存在于图像中央部、即主要被摄体并非人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76。在步骤S76和步骤S77中,被对准焦点的内容被视作主要被摄体,根据摄影用镜头的对焦距离L判定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的距离是否处于适合于立体显示的关系。
具体而言,在步骤S77中,如果摄影用镜头的对焦距离L小于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之间的距离的合适值LA,则在步骤S75判定为3D效果有效。而如果摄影用镜头的对焦距离L大于等于摄像装置1与主要被摄体的距离的合适值LA,则在步骤S78中判定为3D效果无效。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图像中央识别到人物脸部,则利用图像中人物脸部大小来判定3D效果的有效无效,也可以不管图像中是否存在人物都利用摄影用镜头的对焦距离L来判定3D效果的有效无效。
图5所示的高潮判定处理概要为动态图像摄影时判定摄影部2摄影的图像是否为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的处理。
例如当主要被摄体为人物的情况下,即便是在上述3D效果判定处理中判定为3D效果有效的图像,为了通过立体显示来凸显人物魅力,图像中人物没有表情的场面或人物正处于做某种动作的场面也属于不适合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当主要被摄体为人物的情况下,假设该人物改变表情的时候属于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而主要被摄体并非人物的情况下,假设周围声音的音量变大时,可认为该摄影场所附近出现某种气氛提升而属于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另外,只要是动态图像的摄影时,可认为该摄影即将结束前是使用者希望拍摄的场面、即希望凸显的场面而属于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
以下将由摄影部2所拍摄的图像被判定为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的情况称为高潮判定有效。
首先在步骤S80中,通过脸识别部24进行识别由摄影部2获得的图像中人物脸部的存在的脸识别处理。然后在步骤S81中判定图像中央部是否存在人物脸部。即,步骤S81中判定人物是否为主要被摄体。
步骤S81中,如果判定为图像中央部存在人物脸部,则转移到步骤S82。步骤S82中,判定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的脸部的位置、大小和表情,并数值化。
然后在步骤S83到步骤S86中,根据当前和刚才的既定帧数之间的作为图像中主要被摄体的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的判定结果,判定高潮判定是否为有效。
具体而言,如果在步骤S83中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都没有出现变化,则转移到步骤S84,判定人物表情是否为笑脸。当步骤S84中人物表情为笑脸的情况下高潮判定为有效。
当步骤S83中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中的任一个产生了变化时,转移到步骤S85。而当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的变化小于等于既定阈值、即处于静止的情况下,高潮判定为有效。
另外,当步骤S85中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操作动态图像摄影开关5输入了动态图像摄影的结束指示,则高潮判定为有效。
另一方面,当步骤S81中判定为图像中央部不存在人物的脸部、即主要被摄体并非人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88。步骤S88中,如果从麦克风3输入的声音音量变大,则高潮判定为有效。
接着参照图6和图7,说明摄像装置1的动作控制主程序。通过操作电源开关6,使摄像装置1处于电源接通状态来开始该主程序。
首先,在步骤S01中,判定是否操作了电源开关6而进行了使摄像装置1处于电源断开状态的指示输入。在判定为进行了变成电源断开状态的指示输入的情况下,实施把摄影用镜头的位置移动到既定位置等结束处理,然后使摄像装置1处于电源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没有进行变成电源断开状态的指示输入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02,判定摄像装置1的动作模式是否被设定为摄影模式。
当步骤S02中判定为没有设定为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03中,判定摄像装置1的动作模式是否被设定为播放模式。当步骤S03判定为没有设定为播放模式的情况下,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动作模式的设定出现异常的通知,返回步骤S01。在步骤S03判定为设定为播放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04执行后面会详细说明的播放处理。
另一方面,当步骤S02判定为被设定为摄影模式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0。在步骤S10和步骤S11中,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所谓被称作实时取景的被摄体的最新浏览图像。具体而言,在步骤S10中,通过摄影部2的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摄影,在步骤S11将该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10。
然后在步骤S12执行参照图4说明了的3D效果判定处理。即对在步骤S10拍摄的图像判定3D效果是否有效。
步骤S12中,如果判定为3D效果有效,则在步骤S14中,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能够拍摄可有效进行立体显示的3D静态图像的通知。还可以利用声音来输出3D效果有效的情况。而当在步骤S10中通过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双方进行了摄影的情况下,可以在步骤S14在图像显示部10上同时显示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进行3D显示。
然后在步骤S15和步骤S20中判定是否由使用者输入了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摄影指示。如果判定为没有输入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摄影指示,则返回步骤S01。
步骤S15中如果判定为使用者操作了静态图像摄影开关4,输入了2D静态图像或3D静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的指示,则转移到步骤S16,通过摄影部2拍摄2D静态图像或3D静态图像,记录于记录部12。步骤S16中拍摄2D静态图像和3D静态图像中的哪个来进行记录是按照事先由使用者设定的动作条件进行的。
并且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当3D效果有效时拍摄3D静态图像,当3D效果无效时由摄影控制部23自动切换摄影部2的动作,使得仅通过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中的一方来拍摄2D静态图像。如果采取这种方式,则可在3D效果无效时停止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中在摄影中不用的一方,可抑制消耗电力。还能节约记录部12的记录容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0判定为使用者操作了动态图像摄影开关5,输入了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开始指示,则转移到步骤S21开始2D动态图像的摄影和记录。
在该2D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时,如步骤S22所示,重复从步骤S23到步骤S28的处理,直到通过再次操作动态图像摄影开关5等输入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结束指示为止。
具体而言,在步骤S23中,执行参照图4说明的3D效果判定处理。即对于所拍摄的最新图像(帧)判定3D效果是否有效。步骤S23中判定为3D效果无效时返回步骤S22。
步骤S23中判定为3D效果有效的情况下,在步骤S25中,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可以拍摄能有效进行立体显示的3D静态图像的通知。
然后在步骤S26执行参照图5说明的高潮判定处理。即对于所拍摄的最新图像(帧)判定是否属于适合于立体显示的场面。步骤S26中高潮判定无效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2。
步骤S26中高潮判定有效的情况下,在步骤S28判定是否从上次静态图像摄影时间开始经过了既定时间。而当从上次静态图像摄影时间开始经过了既定时间的情况下,通过摄影部2拍摄3D静态图像并记录于记录部12。从上次静态图像摄影时间起还未经过既定时间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2。
此处,步骤S26的判定是用于防止由于在相邻定时拍摄3D静态图像而导致重复拍摄相同构图的3D静态图像的情况。例如用于步骤S26的判定的既定时间为1/5秒至1秒左右。
与2D动态图像的摄影和记录动作同时地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在步骤S22中判定为输入了2D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的结束指示为止。而在步骤S22判定为输入了2D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的结束指示时,转移到步骤S30,结束2D动态图像的摄影。
然后在步骤S31判定在此次2D动态图像的摄影中,在步骤S29中拍摄的3D静态图像是否为多个。仅具有1个3D静态图像时转移到步骤S35,把2D动态图像的摄影时间与3D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结合起来,记录2D动态图像与3D静态图像的关联。
步骤S31中判定为步骤S29中拍摄的3D静态图像有多个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2,判定在这些多个3D静态图像中是否存在以比既定时间间隔短的间隔相邻拍摄的3D静态图像。其中既定的间隔例如为3秒到10秒左右。
步骤S32中,如果不存在以比既定时间间隔短的间隔相邻拍摄的3D静态图像,则转移到步骤S35,将2D动态图像的摄影时间与所有的3D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结合起来,记录2D动态图像与3D静态图像的关联。
而在步骤S32中,如果存在由以比既定时间间隔短的间隔相邻拍摄的多个3D静态图像构成的图像组,则转移到步骤S33记录这些图像组。然后在步骤S34选择该图像组中最后拍摄的3D静态图像作为代表。
然后在步骤S35将2D动态图像与没有分进组的全部3D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以及图像组的摄影定时结合起来,记录2D动态图像与3D静态图像的关联。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在摄影模式时的动作说明。接着参照图8说明步骤S03中判定为设定于播放模式时执行的播放处理。
如步骤50所示,播放处理在摄像装置1的动作模式被设定为播放模式的期间内执行。播放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51,进行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记录于记录部12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一览的所谓缩略图显示。
而当使用者通过操作部件输入了选择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中的某一个的指示时,在步骤S53判定所选择的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
选择了静态图像的情况下,步骤S54中在图像显示部10放大显示所选择的静态图像。此时,如果判定为使用者通过操作十字开关9等输入了前进指示(步骤S55的YES),则视为选择下一个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返回步骤S53。而如果判定为使用者通过操作变焦操作开关8等输入了一览显示指示(步骤S56的YES),则返回步骤S50。
另一方面,当步骤S53判定为使用者选择的是动态图像的情况下,在步骤S60播放所选择的动态图像,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
在该动态图像播放中,如果该动态图像是2D动态图像,且在上述步骤S35中被相结合的3D静态图像记录于记录部12中的情况下,执行从步骤S61到步骤S65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2D动态图像的播放时,如果到达了被相结合的3D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步骤S61的YES),则使图像显示部10中的显示在既定的播放时间内播放该对应的3D静态图像。并且,记录于2D动态图像的声音在3D静态图像的显示中也不会停止,而从扬声器7输出。其中,播放3D静态图像进行显示的既定播放时间例如为3秒左右。
显示3D静态图像经过了既定的播放时间后(步骤S64的YES),跳过既定的播放时间后再次播放2D动态图像,在图像显示部10进行显示。
接下来如下说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实际动作。如下假设例如在摄影时间t=0操作动态图像摄影开关5,拍摄图9所示的2D动态图像并记录。图9的左侧表示2D动态图像的场面迁移的情形,从摄影时间t=0到t=2,摄像装置1捕捉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并表示接近人物的情形。
在图9的摄影时间t=1的场面中,人物脸部被捕捉于图像中央,而摄像装置1与人物的距离大于合适值LA。因此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的3D效果判定处理结果为无效。
在摄影时间t=2及之后的场面中,人物脸部被捕捉于图像中央,而且摄像装置1与人物的距离小于值LA。因此在摄影时间t=2及之后的场面中,被摄体状况判定部22的3D效果判定处理结果为有效。
而在摄影时间t=3的场面中,人物的脸部大小发生变化后,人物的脸部的变化处于静止,因此高潮判定处理的结果为有效,拍摄3D静态图像(步骤S29)。
在接下来的摄影时间t=4的场面中,人物的表情为笑脸,因此高潮判定处理的结果为有效。然而由于距离摄影时间t=3的上一次3D静态图像的摄影起还没有经过既定时间,因而不进行3D静态图像的摄影(步骤S28的NO)。
在接下来的摄影时间t=5的场面中,人物的表情为笑脸,因此高潮判定处理的结果为有效,而且由于距离摄影时间t=3的上一次3D静态图像的摄影起经过了既定时间,因此拍摄3D静态图像(步骤S29)。在摄影时间t=6的场面中,人物的表情不是笑脸,且人物的脸部表情处于变化之中,因而高潮判定处理的结果为无效。
此时,在摄影时间t=3和t=5拍摄的2个3D静态图像是以比既定的时间间隔短的间隔相邻拍摄的,因而作为一个图像组与2D动态图像结合起来记录于记录部12。而将该图像组内最后拍摄的摄影时间t=5的3D静态图像作为代表进行记录。
接下来参照图10说明播放模式时播放上述图9的2D动态图像时的动作。图10表示播放图9的2D动态图像时图像显示部10上显示的情形。
2D动态图像的播放中,由于直到播放时间t=2为止都不是所结合的3D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因此播放显示2D动态图像。然后在播放时间t=3时,到达所结合的3D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因而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在该定时所拍摄的图像组中作为代表的3D静态图像。此时作为代表的3D静态图像是摄影时间t=5时拍摄的3D静态图像。而经过了既定的播放时间之后(摄影时间t=6及6之后),在图像显示部10上再次显示2D动态图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在2D动态图像的摄影时立体显示的效果好,而且在适合于立体显示的场面中可自动拍摄3D静态图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在播放所拍摄的2D动态图像时,仅对于适合于立体显示的重要部分,自动更替为立体显示效果好的3D静态图像的显示。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通过适当切换2D动态图像与3D静态图像,从而能够进行凭借立体显示可进一步强调现场感的印象深刻的演出表现。
另外,关于3D动态图像的长时间欣赏,需要考虑到对欣赏者带来眼睛疲劳和不舒适感的情况,而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取2D动态图像中途显示3D静态图像的方式,因此可防止欣赏者感到眼睛疲劳和不舒适感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2D动态图像的摄影时,在立体显示的效果好并且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中自动拍摄3D静态图像,然而摄像装置1也可以在2D动态图像的摄影时,在立体显示的效果好并且适合于进行立体显示的场面中仅在既定期间内自动拍摄3D动态图像。即,可以构成为在2D动态图像的摄影时,当3D效果判定和高潮判定为有效的情况下,例如拍摄2秒~5秒左右的3D动态图像。
另外,在播放处理的步骤S51的一览显示(缩略图显示)中,作为动态图像检索用的缩小图像(缩略图),也可以使用将在该动态图像摄影时自动拍摄的3D静态图像缩小后的图像。采取这种构成,则可将3D效果判定和高潮判定为有效的印象深刻的场面显示为动态图像检索用的缩小图像,因而使用者易于找寻出作为目标的动态图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1具有与2个视点对应的一对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而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例如将具有单一摄影部的2台摄像装置组合起来使用,通过基于有线或无线的通信使该2台摄像装置大致同步地动作的构成中。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的高潮判定处理中,根据人物的表情和周围音量等被摄体和被摄体周围状况进行高潮判定,而高潮判定也可以反应出摄像装置1的使用者(摄影者)的摄影意图。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将这种使用者的意图体现到高潮判定中的摄像装置。第2实施方式相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仅高潮判定处理不同。下面仅说明该不同之处,并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1的流程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潮判定处理相比第1实施方式的高潮判定处理,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86的NO判定后追加了步骤S89。
步骤S89中,判定摄像装置1朝被摄体移动后相对于被摄体是否已经停止。摄像装置1朝被摄体的方向上的移动的检测可例如通过图像的动作矢量是否呈放射状产生来进行。另外,摄像装置1的朝被摄体的方向上的移动的检测还可以根据配设于摄像装置上的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来进行。
在该步骤S89中,在判定为摄像装置1朝被摄体移动后相对于被摄体停止的情况下,高潮判定为有效。
如图12所示,在高潮判定处理中追加了步骤S89的本实施方式是在使用者100朝被摄体101推摄像装置1使其移动之后,停止于既定位置的情况下,高潮判定为有效,进行3D图像的摄影。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高潮判定中体现使用者的意图,能进行反映了使用者的演出意图的摄影。
(第3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1具有与2个视点对应的一对左摄影部2a和右摄影部2b,而例如图13所示,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如下构成,其使用具有单一视点的摄影部的1台摄像装置1b,在移动该摄像装置1b的同时从多个视点对被摄体101进行摄影。
作为第3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3至图18说明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单一视点的摄影部的摄像装置1b的方式。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3中箭头B所示,使用者100朝被摄体101从左向右移动具有单一视点的摄影部的摄像装置1b并进行摄影。
参照图14和图15的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的动作控制的主程序。通过使摄像装置1b处于电源接通状态来开始该主程序。
首先在步骤S101判定是否进行了使摄像装置1b处于电源断开状态的指示输入。在判定为进行了变成电源断开状态的指示输入的情况下,实施把摄影用镜头的位置移动到既定位置等结束处理,然后使摄像装置1b处于电源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没有进行变成电源断开状态的指示输入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02,判定摄像装置1b的动作模式是否被设定为摄影模式。
当步骤S102中判定为没有设定为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判定摄像装置1b的动作模式是否被设定为播放模式。当步骤S103判定为没有设定为播放模式的情况下,在图像显示部10显示动作模式的设定出现异常的通知,返回步骤S101。步骤S03判定为设定为播放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执行播放处理。
另一方面,当步骤S102判定为被设定为摄影模式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10。在步骤S110和步骤S111中,在图像显示部显示所谓被称作实时取景的被摄体的最新浏览图像。具体而言,在步骤S110中,通过摄影部进行摄影,在步骤S111将该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
然后在步骤S112执行参照图4说明了的3D效果判定处理。即对在步骤S110拍摄的图像判定3D效果是否有效。
如果步骤S112中判定为3D效果有效,则在步骤S114中,在图像显示部显示能够拍摄可有效进行立体显示的3D静态图像的通知。
然后在步骤S115和步骤S120判定是否由使用者输入了2D图像或3D图像的摄影指示。如果判定为没有输入2D图像或3D图像的摄影指示,则返回步骤S101。
如果步骤S115中判定为输入了2D图像的摄影动作的指示,则转移到步骤S116,通过摄影部拍摄2D图像并记录于记录部。
另一方面,当步骤S120中判定为输入了3D图像的摄影动作的开始指示时,转移到步骤S121开始2D动态图像的摄影和记录。然后在步骤S122将最开始获得的帧图像作为基准图像存储起来。如步骤S123所示,重复该2D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直到输入摄影动作的结束指示为止。
在2D动态图像的摄影动作中,首先在步骤S124中,比较获得的最新图像与基准图像,判定能否通过该最新图像与基准图像的组合获得能进行3D显示的3D图像。
在该步骤S124中,在最新图像和基准图像是从具有视差的不同视点拍摄相同被摄体而得到的图像,并且被摄体不存在变化时,判定为可进行3D图像的摄影。
例如图13所示,当被摄体101为人物的情况下,只要最新图像和基准图像中被摄体101的脸部大小和表情等不存在变化,而且最新图像的视点和基准图像的视点处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就判定为可进行3D图像的摄影。
可如下进行最新图像的视点和基准图像的视点的位置判定:即例如当最新图像和基准图像中被摄体101的脸部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不存在变化,相对于被摄体101的脸部的背景位置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就可以判定为最新图像的视点和基准图像的视点处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
并且,关于步骤S124中是否可进行3D图像的摄影的判定,除了基于上述图像比较之外,还可以基于根据配设于摄像装置1b的加速度传感器和角加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装置的输出而计算出的摄像装置1b的移动矢量。
在步骤S124中,如果判定为可进行3D图像的摄影(步骤S125的YES),则在步骤S126把最新图像和基准图像结合起来作为3D图像来记录。然后在步骤S127将执行了3D图像摄影的通知显示于图像显示部。
另一方面,当步骤S124判定为无法进行3D图像的摄影的情况下(步骤S125的NO),在步骤S130判定最新图像和基准图像中的哪个适合于成为用于3D图像的图像。
例如在步骤S124的判定中被摄体101的表情变为笑脸的情况下,更优选呈现笑脸的最新图像作为构成3D图像的图像,判定为当前的基准图像不合适。
如果当前的基准图像被判定为不适合于作为用于3D图像的图像(步骤S130的YES),则在步骤S131将最新图像作为新的基准图像存储,返回步骤S123。
如果当前的基准图像被判定为适合于作为用于3D图像的图像(步骤S130的NO),则在步骤S133,在图像显示部显示向使用者100提示用于拍摄3D图像的操作方法的3D摄影引导。
步骤S133中,例如根据基准图像与最新图像的比较结果,判断怎样移动摄像装置1b可进行3D图像摄影,将该移动方向作为3D摄影引导显示于图像显示部。例如图16所示,当被摄体101的脸部位置相对于基准图像向上移动时,把该情况作为3D摄影引导111进行显示。
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步骤S123中判定为输入了摄影动作的结束指示。而当步骤S123中判定为输入了摄影动作的结束指示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40,结束2D动态图像的摄影。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中步骤S121及之后的2D动态图像摄影的动作例。
如图13的实线所示,首先在使用者100朝被摄体101在左侧放置好摄像装置1b的状态下输入2D动态图像的摄影指示的情况下,将最初获得的图像作为基准图像存储(步骤S122)。
此处,当使用者100没有移动摄像装置1b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由于所拍摄的最新帧的图像与基准图像等同,因此无法通过其与基准图像的组合构成3D图像(步骤S125的NO)。因此,在图像显示部上与最新图像一起显示指示向右移动摄像装置1b的3D摄影引导显示110。
当使用者100大致水平地向右移动摄像装置1b时,如图18所示,最新帧的图像与基准图像具有视差,可通过其与基准图像的组合构成3D图像(步骤S125的YES)。此时,基准图像与最新图像的组合作为3D静态图像被记录于记录部(步骤S126)。然后在图像显示部显示执行了3D图像摄影的通知(步骤S127、图18的符号11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在相对于被摄体移动的同时拍摄2D动态图像时,如果该2D动态图像的各帧中存在可构成3D静态图像的组合,则将该组合作为3D静态图像进行记录。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可自动拍摄在2D动态图像中插入了3D静态图像的图像,可进行通过立体显示能进一步强调现场感的印象深刻的演出表现。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中,作为2D动态图像的检索用的缩小图像(缩略图),可以使用将构成该2D动态图像摄影时自动拍摄的3D静态图像的图像中的一个缩小而得到的图像。采取该构成就可以把2D动态图像中印象深刻的场面显示为动态图像检索用的缩小图像,因此使用者能易于找寻出作为目标的动态图像。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违反根据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全文获取的发明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摄像装置也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例如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下的摄像装置即所谓的数字照相机,也可应用于录音设备、移动电话、PDA、个人计算机、游戏机、数字媒体播放器、电视机、GPS、时钟等具有摄影功能的电子设备中。
Claims (4)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摄影部,其能够从具有视差的多个视点拍摄被摄体,能够拍摄通过至少一个上述视点的摄影而获得的上述被摄体的二维动态图像和通过多个上述视点的摄影而获得的上述被摄体的三维图像;
记录部,其记录上述二维动态图像和上述三维图像;
被摄体状况判定部,在上述二维动态图像的摄影时,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计算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影部的距离,当该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影部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该被摄体状况判定部根据图像中人物的脸部位置、大小和表情的变化,或者麦克风输入的声音音量,来判定适合于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的时期;以及
摄影控制部,其在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判定为是适合于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的时期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摄影部以进行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根据上述摄影部的对焦距离计算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影部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具有脸识别部,该脸识别部通过图像处理来识别上述二维动态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大小,
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根据上述二维动态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大小和上述摄影部的焦距,计算上述被摄体与上述摄影部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脸识别部能够判定上述二维动态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表情,
上述被摄体状况判定部根据上述二维动态图像中的人物的脸部表情的变化,判定适合于上述三维图像的摄影的时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99205A JP2010252046A (ja) | 2009-04-15 | 2009-04-15 | 撮像装置 |
JP2009-099205 | 2009-04-15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447077.XA Division CN102540689B (zh) | 2009-04-15 | 2010-04-15 | 摄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66106A CN101866106A (zh) | 2010-10-20 |
CN101866106B true CN101866106B (zh) | 2012-03-14 |
Family
ID=429578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195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6106B (zh) | 2009-04-15 | 2010-04-15 | 摄像装置 |
CN20111044707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0689B (zh) | 2009-04-15 | 2010-04-15 | 摄像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44707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0689B (zh) | 2009-04-15 | 2010-04-15 | 摄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47420B2 (zh) |
JP (1) | JP2010252046A (zh) |
CN (2) | CN1018661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01451A1 (de) * | 2008-04-29 | 2009-11-05 | Robert Bosch Gmbh | Kamera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Kamera |
JP2010226558A (ja) * | 2009-03-25 | 2010-10-07 | Sony Corp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630307B1 (ko) * | 2010-05-12 | 2016-06-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매체 |
KR20120002834A (ko) * | 2010-07-01 | 2012-01-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참조 영상을 제공하는 촬상장치 및 그의 참조 영상 제공방법 |
KR101645465B1 (ko) * | 2010-07-23 | 2016-08-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입체 영상 데이터를 생성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JP5614268B2 (ja) * | 2010-12-09 | 2014-10-2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CN103238340B (zh) * | 2010-12-24 | 2014-09-2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影装置及方法 |
KR101814798B1 (ko) * | 2011-01-26 | 2018-01-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JP5751472B2 (ja) * | 2011-02-02 | 2015-07-2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影機器 |
TWI449408B (zh) * | 2011-08-31 | 2014-08-11 | Altek Corp | 三維影像擷取方法與裝置及三維影像顯示裝置 |
JP5412692B2 (ja) * | 2011-10-04 | 2014-02-12 | 株式会社モルフォ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TWI475875B (zh) * | 2011-12-28 | 2015-03-01 | Altek Corp | 三維影像產生裝置 |
JP5872981B2 (ja) * | 2012-08-02 | 2016-03-01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影機器,動体の撮影方法,撮影プログラム |
US9716876B2 (en) * | 2015-04-01 | 2017-07-25 | Sony Corporation | Power efficient multiple camera system |
CN108449592A (zh) * | 2018-05-09 | 2018-08-24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拍摄方法、装置以及智能相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9417824T4 (de) * | 1993-08-26 | 2000-06-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tereoskopischer Abtastapparat |
JP3722498B2 (ja) | 1994-05-31 | 2005-11-30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カメラ |
JP2003244727A (ja) * | 2002-02-13 | 2003-08-29 | Pentax Corp | ステレオ画像撮像装置 |
JP3969252B2 (ja) * | 2002-08-27 | 2007-09-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平面画像切換表示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
CN1703915A (zh) * | 2002-09-27 | 2005-11-30 | 夏普株式会社 | 3-d图像显示单元,3-d图像记录装置和3-d图像记录方法 |
JP4665166B2 (ja) * | 2005-06-29 | 2011-04-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ステレオ画像処理装置、ステレオ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ステレオ画像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
JP4420909B2 (ja) * | 2006-06-02 | 2010-02-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US8456515B2 (en) * | 2006-07-25 | 2013-06-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tereo image and video directional mapping of offset |
JP4692770B2 (ja) * | 2006-12-27 | 2011-06-0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複眼デジタルカメラ |
CN201114214Y (zh) * | 2007-06-11 | 2008-09-1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立体拍照功能的手机 |
JP4815470B2 (ja) * | 2007-06-15 | 2011-11-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
JP5224319B2 (ja) * | 2007-07-23 | 2013-07-0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立体撮像装置および立体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2009047497A (ja) * | 2007-08-17 | 2009-03-05 | Fujifilm Corp | 立体撮像装置および立体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4720810B2 (ja) * | 2007-09-28 | 2011-07-1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CN100534141C (zh) * | 2007-12-07 | 2009-08-26 |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 PC Camera和基于PC Camera的摄像系统及方法 |
-
2009
- 2009-04-15 JP JP2009099205A patent/JP2010252046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4-14 US US12/760,129 patent/US8547420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4-15 CN CN2010101619561A patent/CN10186610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4-15 CN CN201110447077.XA patent/CN10254068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66106A (zh) | 2010-10-20 |
CN102540689A (zh) | 2012-07-04 |
JP2010252046A (ja) | 2010-11-04 |
US8547420B2 (en) | 2013-10-01 |
CN102540689B (zh) | 2014-08-13 |
US20100265317A1 (en) | 2010-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66106B (zh) | 摄像装置 | |
CN102860019B (zh) | 立体图像再生装置及方法、立体摄像装置、立体显示器装置 | |
CN101945212B (zh) | 图像捕获设备、图像处理方法 | |
JP5276536B2 (ja) |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 |
CN103957357A (zh) | 摄影装置 | |
JP2011259415A (ja) | 撮像装置 | |
CN102959969A (zh) | 单眼立体摄像装置 | |
JP2011050009A (ja)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 |
CN102860017B (zh) | 立体摄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339947B (zh) | 3d视频再现装置、3d显示装置、3d成像装置和3d视频再现方法 | |
CN102388617A (zh) | 复眼摄像装置及其视差调整方法和程序 | |
JP2014057174A (ja) | 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5322817B2 (ja) | 3次元画像撮像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 |
CN101909153B (zh) | 摄影装置、摄影方法以及再现方法 | |
CN103329549B (zh) | 立体视频处理器、立体成像装置和立体视频处理方法 | |
CN103339948B (zh) | 3d视频再现装置、3d成像装置和3d视频再现方法 | |
JP5415820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14057169A (ja) | 画像生成装置、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画像生成方法及び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 | |
CN104935807A (zh) |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 |
JP2013175805A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12094997A (ja) | 撮影機器 | |
JP2012010358A (ja) | 3次元画像撮像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 |
JP2012129697A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
JP5593652B2 (ja) | カメラ、および動画再生用プログラム | |
JP5412560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