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5821B - 电力产生单元及发光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力产生单元及发光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5821B
CN101855821B CN200880115958.8A CN200880115958A CN101855821B CN 101855821 B CN101855821 B CN 101855821B CN 200880115958 A CN200880115958 A CN 200880115958A CN 101855821 B CN101855821 B CN 101855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element
oscillating plate
power generation
unit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59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5821A (zh
Inventor
速水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5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5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5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58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6Vibration harves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A01K85/01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with light emission, sound emission, scent dispersal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3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generators or sensors
    • H10N30/304Beam type
    • H10N30/306Cantilev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可挠性的振动板(12)、一压电元件(13)被固定在振动板(12)的至少一表面、以及一固定板(14)与藉由振动板(12)的振动用以促进压电元件(13)变形的一重量体(16)位于本体(10)。当本体(10)因接收外力而振动,重量体(16)摇晃而使振动板(12)产生振动,或者当振动板(12)振动时,振动板(12)的振动会因重量体(16)的惯性而持续振动,且振动板(12)因振动而变形因此使压电元件(13)更进一步地变形。

Description

电力产生单元及发光工具
发明范畴与背景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力产生单元,其将一外部所施的力转换并产生电力,且是有关于一种利用该电力产生单元的发光工具。 
传统利用压电元件的电力产生结构,例如已知将一外部的力直接施在压电元件上的结构,藉此使压电元件形变以获得一电动势(例如参见专利文件一),以及一结构直接将力例如风力施加到压电元件,藉此使压电元件形变以获得一电动势(例如参见专利文件二)。 
这种传统的压电元件是以一平板所形成的,其一端固定在一装设表面。该压电元件可相对于该固定端自由振动。 
专利文件一: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7-49418 
专利文件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11-303726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单一压电元件所获得的电力很小。因此,有必要增加压电元件的尺寸或增加压电元件的数量,以获得所需的必要电力。因此,让一发光工具利用压电元件作为电力供应,就会有增加发光工具的尺寸与重量的问题。 
本发明可解决上术的问题,且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电力产生单元,其可增加压电元件的电力产生的效率,并提供一种利用该电力产生单元的发光工具。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要解决上述问题,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包含一可挠性的振动板、一压电元件被固定在振动板的至少一表面、以及一形变促进单元藉由振动板的振动促进压电元件的变形。 
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中,形变促进单元是一固定单元,其是设在压电元件的一侧,所处位置是位于该形变促进单元以三明治方式夹住该压电元件以及该振动板,且振动板的一端与固定单元的一端被固定在同一装设表面。 
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中,固定单元的一端相对于固定在装设表面的该端,可以是紧邻在压电元件的一侧面的最宽部分。 
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本发明中,一限制单元限制振动板的振动范围,该限制单元位于固定单元的一侧。 
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4其中任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该形变促进单元是一重量体,重量体被固定在振动板的一自由端,或者该重量体可碰撞自由端。 
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形变促进单元是一纳风单元,纳风单元被固定在振动板的一自由端。 
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6其中任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振动板包括一第一振动部沿着压电元件延伸,以及一第二振动部其与该第一振动部在直角处相交。 
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7其中任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振动板、压电元件及形变促进单元被设在一马路。 
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包含一本体具有一中空部,并提供如权利要求1-8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位于该本体的中空部。 
依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中,该本体是半透明的构件,且本体的形状为一诱饵的形状,以及一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因位于该本体的中空部的该压电元件所产生的一电动势而发光。 
本发明所达到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因为压电元件是通过振动板而变形,所以可从该压电元件获得更大的电动势,也因此可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尤其是,利用形变促进单元促进压电元件的变形,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因为所提供的形变促进单元作为固定单元,压电元件的形变沿着固定板的周围可被促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固定单元的一端紧邻压电元件一侧面的最宽部分,可更促使压电元件的变形,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其可因限制振动板的振动范围防止振动板受损,并可增加电力产生模块的耐久性。 
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形变促进单元即为重量体,该重量体被固定在振动板的自由端,或者重量体可碰撞该自由端。因此,振动板可藉由重量体促进其振动,因此促使压电元件的变形,并因此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振动板可藉由纳风单元而被振动。因此,纵使无振动时,只要有风,振动板就可振动产生电力。 
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振动板包括一第一振动部沿着压电元件延伸,以及一第二振动部其与该第一振动部在直角处相交。因此利用二维度的振动,振动振动板,并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振动板、压电元件及形变促进单元被设在一马路。因此,利用车辆在马路上行进的振动可产生电力,在以往被浪费的振动能量,在此被有效地利用。 
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电力产生单元位于所提供的本体的中空部。因此利用本体的振动可产生电力,在以往被浪费的振动能量,在此被有效地利用。 
依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本发明,本体是半透明的构件,且本体的形状为诱饵的形状,以及发光单元位于本体的中空部。因此,发光单元的发光吸引鱼儿,并因此可更增加鱼儿群聚的效果。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显示整个电力产生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搭配在图1所示的电力产生单元中的垂直剖面图。 
图3显示电力产生模块在形变状态下的垂直剖面图。 
图4是依据图2的电力产生模块,显示其侧面图。 
图5是依据第二实施例,显示一马路相关部分的垂直剖面图。 
图6是依据第三实施例,显示一诱饵删除部分内容的侧面图。 
图7是依据一变化实施例,显示一诱饵删除部分内容的侧面图。 
图8是依据另一变化实施例,显示一诱饵删除部分内容的侧面图。 
图9是依据第四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依据第五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依据第六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依据第七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依据第八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依据第九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电力产生单元                                   16,36,42,52,53重量体 
10,31本体                                      20马路 
11,35,41,51,61,71,81,91,101,111电力    21表面层 
产生模块                                        22基层 
12,62,72,82,92,102,112振动板              23,34中空部 
62a,72a,82a,92a,102a,112a第一振动部        30,40,50诱饵 
62b,72b,82b,92b,102b,112b第二振动部        32环 
72c,102c弯折部                                 33钩子 
13压电元件                                      37LED 
14固定板                                        93纳风单元 
15制动部                                        93a迎风板 
详细说明各实施例 
依据本发明的电力产生单元与发光工具的实施例将在以下搭配附图做详细说明。首先,一、说明关于各实施例的共同基本概念;二、接着说明各实施例的特定内容;最后是三、说明各实施例的变化。应注意的是,本发明并非限制在这些实施例。各实施例的一般基本概念最先被说明。依据各实施例,在一电力产生单元中,压电元件将一外部的力转换并产生电力,该压电元件被固定在其预定的装设表面。 
一、说明关于各实施例的一般基本概念: 
首先说明关于各实施例的一般基本概念。依据各实施例的一电力产生单元,一压电元件将一外部所施的力转换并产生电力,该压电元件被固定在一预设的装设表面。 
依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电力产生单元中的一个特征在于,压电元件被固定在振动板及形变促进单元,在电力产生单元上提供该形变促进单元促使压电元件的变形。压电元件被设在随着振动板振动而变形之处。相比较于压电元件单独地振动与变形的情况下,这样的设计可增加压电元件的形变量,且可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再者,形变促进单元促使压电元件的变形,其可能可进一步增加压电元件的形变量,并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电力产生单元的具体使用方式是任意的,且电力产生单元可被搭配用在任何利用振动产生电力的装置或工具。其中一种使用方式为,电力产生单元被设在马路的一表面下,其电力的产生是利用汽车在马路上行进而生的振动。另一种使用方式为,电力产生单元被设在一发光工具,且其电力的产生是利用振动板的振动。 
二、各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接着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是电力产生单元的基本模式。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显示整个电力产生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搭配在图1所示的电力产生单元中的垂直剖面图,图3显示电力产生模块在形变状态下的垂直剖面图,图4是依据图2的电力产生模块,显示其侧面图。如图1所示,电力产生单元1被设在所提供的一本体10中具有数个电力产生模块11。本体10的一底面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装设表面,以及电力产生模块11被固定在该底面(图1与图4所示,为了便于图示,省略制动部15)。 
如图2到图4所示,各电力产生模块11包括一振动板12、一压电元件13、一固定板14以及一制动部15。 
振动板12是一支撑本体,其施加一压力到压电元件13,且其功能是作为强化材料以强化压电元件13的一破裂强度。振动板12的材质是具有可挠性与耐久性(例如铜及铝等金属,或是乙烯基氯化物等塑料)。振动板12的材质是任意的,例如可使用不锈钢薄板。振动板12的平坦表面形状是任意的,较佳者为振动板12均等地随着外力变形,且在第一实施例中,振动板12的形状为纵向长方形。振动板12的一端沿着其纵向被固定在本体10。振动板12与本体10一起振动。尤其较佳者为,振动板12的振动大于单独设置压电元件13时的振动。因此,振动板12的表面较压电元件13更宽,故振动板12未固定的一端延伸到相比较于压电元件13一端更远的外侧。 
一重量体(錘)16附在振动板12两边未固定在本体10的一端。重量体16促使振动板12的振动,藉此促进压电元件13的变形。重量体16是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形变促进单元。重量体16利用黏附或一安装结构固定在振动板12。当重量体16摇晃时,振动板12产生振动,或者当振动板12振动时,振动板12会因为重量体16的惯性而持续振动。重量体16亦可位于除了未固定端以外的其他地方,例如可位于振动板12的一侧表面上,或者可提供一连结构件设在振动板12及重量体16之间。要在振动板12的固定端施加较大的力,重量体16最好被设在靠近该固定端的相对端。 
压电元件13因压力而变形进而产生电力。例如,压电元件13是压电陶瓷,譬如钛酸钡及氧化锆,或者是压电单结晶体,譬如钽酸锂(LiTaO3)。任何可因一外力(包括产生扭转、弯折、或压缩的力)产生电力的任意材料都可作为压电元件13,或替代压电元件 13。例如,可能被利用的有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MPC,Ionic Polymer-MetalComposite),其中一离子导电聚合膜(胶)的两侧面镀有金属(金,等)、离子导电聚合物凝胶膜(ICPF,Ionic Conducting Polymergel Film)、或者利用IPMC或ICPF的人造肌肉。压电元件13是薄片形状,且以黏附手段被固定在振动板12的两侧表面。若压电元件13的平坦表面的形状是任意的,压电元件13最好是具有类似于振动板12的形状。在第一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的平坦表面形状是方形且直径小于振动板12。压电元件13的设置相对于振动板12的位置亦可为任意的,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被设置在靠近振动板12的固定端。虽然图未显示,压电元件13的一表面上提供有一正端子,且在其另一表面上提供有一负端子。连接到该正端子的一正极导线以及连接到该负端子的一负极导线会被拉出来连接到一负载(未显示)。有了这样的设置,电力即被供应到该负载。应注意的是,各种电子零件,如已知的桥接电路,亦可被设置在压电元件13与该负载之间。虽然压电元件13被固定在振动板12两侧表面,然而压电元件13亦可仅被固定在振动板12的一侧表面。 
当压电元件13变形时,固定板14的功能就是作为支点。固定板14是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形变促进单元与固定单元。固定板14被设在压电元件13的侧边,位于像三明治一样夹住振动板12与压电元件13之处。固定板14的一端沿着其纵向被固定在本体10。较佳者,固定板14与压电元件13之间的距离是使得压电元件13变形时可接触到固定板14,并使得压电元件13与固定板1彼此靠近接触。 
尤其是,要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较佳者为固定板14被固定以使得压电元件13最宽的部分为压电元件13形变的中心。这是因为压电元件13本身形变的振动变化量产生电动势,因此当固定板14被固定使得压电元件13最宽的部分为压电元件13形变的中心,该元件的振动量为最大。具体而言,较佳者为压电元件13与固定板1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压电元件13与固定板14的形状的决定是,使得与压电元件13接触的固定板14的一边缘,抄近路穿过压电元件13的一侧表面的最宽部分,越过宽度尽可能地宽的范围。例如,较佳者,当压电元件13为一具有方形侧表面的片形本体,且单独地位于垂直方向上,固定板14的一上缘沿着压电元件13数斜线中的一个,紧邻着该压电元件13。或者,另一较佳的情况是,压电元件13为一具有圆形侧表面的一片形本体,并且单独地位于垂直方向上,固定板14的一上缘沿着一水平线紧邻着压电元件13,其抄近路穿过压电元件13的圆心。如图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各压电元件13为一具有方形侧表面的片形本体,并单独地位于垂直方向上,各固定板14为片形本体,且其宽度与压电元件13相同,以及固定板14的一上缘水平地抄近路穿过压电元件13的侧表面。在其他形状中,固定单元也可以是立方体被设在压电元件13的一侧。 
制动部15限制振动板12的振动范围,且其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限制单元。各制动部15被设在固定板14的侧边及离振动板12与压电元件13更远的一侧边,制动部15的一端沿着其纵向被固定在本体10。较佳者,制动部15与固定板14之间的一距离是使得振动板12可以变形的距离,该距离的决定是使得振动板12在过度振动之前可立即接触到 制动部15的距离,过度振动的程度是振动板12塑性地变形。制动部15的形状是任意的,然而制动部15的形状最好是类似于振动板12。在第一实施例中,制动部15具有一片形本体的形状,其类似于振动板12。在其他的形状中,例如,制动部15可以是立方体形状且被设在固定本体的一侧。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本体10接受一外力并振动时,压电元件13发生变形并产生一电动势。尤其是振动板12并非单仅是因使振动板12振动及变形而被振动,而是因为摇晃重量体16而被振动,或是当振动板12振动时,利用重量体16的惯性,保持振动板12的持续振动,振动板12因此发生变形,藉此设计,压电元件13可有更大的形变。与单利用压电元件13的形变相比较之下,上述设计的压电元件13可产生更大的电动势,并因此可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再者,压电元件13的一侧的一部分被固定板14固定住,藉此设计,压电元件13是沿着固定部分的周围产生变形,故可产生较大的电动势。因此可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此外,纵使当振动板12大大地变形,由于其移动受制动部15的限制,故可防止振动板12发生塑性形变与损害。 
(第一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一实施例,藉由使压电元件13通过振动板12产生变形,可从该压电元件13获得较大的电动势,并可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再者,压电元件13的形变沿着固定板14的周围而被促进,故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此外,振动板12的移动受制动部15的限制,故可防止振动板12造成损害,并可增加电力产生模块11的耐久性。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产生单元,将其设在马路的一表面之下。若无特别指明,第二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5是依据第二实施例,显示一马路相关部分的垂直剖面图。马路20是藉由沥青或类似物,使一表面层21形成在一基层22之上所形成的。在基层22中形成一中空部23,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电力产生单元1被设在该中空部23。电力产生单元1的一上表面直接位于基层22之下。当车辆行经马路20的表面层21时,表面层21的振动被传到电力产生模块11,该振动是通过振动板12而被传到压电元件13,并因此产生电动势。可任意利用电动势,且该电动势可被应用在点亮马路20一侧表面镶嵌的灯具。 
马路是一个概念,其包括桥梁、隧道以及高速公路。电力产生单元1可被设在任何地方,而非仅在上述的马路的一侧表面,例如,电力产生单元1可被嵌在一隧道的一上表面,或被嵌在马路表面一侧的栏杆。 
(第二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二实施例,利用车辆在马路20的表面层21行进的振动,即可产生电力。因此,在以往被浪费的振动能量,在此被有效地利用。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产生单元,将其设在诱饵中,该诱饵为一发光工具。若无特别指明,第三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6是依据第三实施例,显示一诱饵的侧面图(图6删除部分内容,此亦应用到以下所述的图7与图8)。诱饵30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发光工具,且诱饵30的本体31是半透明树脂所制成,其形状为鱼的形状。用来绑鱼线的环32被固定在本体31的一前端,钩子33则被固定在诱饵30的底面或尾端。 
本体31包含一中空部34,且电力产生模块35、重量体36以及LED 37位于该中空部34。 
电力产生模块35仅包括振动板12及压电元件13。各振动板12被固定住,以使其从作为本体31装设表面的一上表面,向下突出,且压电元件13以黏附方式被固定在振动板12的一侧面。振动板12垂直设置,长度较压电元件13更长,且振动板12的一自由端的突出较压电元件13更短。 
各重量体36藉由促进振动板12的振动,促使压电元件13变形,重量体36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形变促进单元。重量体36的形状为球体。本体31振动时,重量体36在中空部34自由移动,并碰撞振动板12的自由端,藉此促进振动板12的振动,并促使压电元件13变形。 
引起鱼注意的LED 37被固定在中空部34中的任意位置。LED 37通过一控制电路(未显示)而与压电元件13连接,LED 37因压电元件13产生的电动势而发光。所发出的光通过本体31穿透到诱饵30之外。 
除了上述的设计之外,诱饵中还可用各种不同的电力产生模块。图7是依据一变化实施例,显示一诱饵40的侧面图。所设的电力产生模块41包含振动板12及压电元件13。各振动板12的形状为T型,其一侧朝向下,压电元件13被固定在各振动板12底部的两侧表面,重量体42分别被固定在振动板12底端的两侧。重量体42促进振动板12的振动, 并可促使压电元件13变形。 
图8是依据另一变化实施例,显示一诱饵50的侧面图。电力产生模块51包括振动板12及压电元件13。压电元件13被固定在各振动板12底部的两侧表面,重量体52被固定在振动板12的底端。重量体53位于中空部34中。当重量体53碰撞到振动板12的重量体52,重量体53促进振动板12的振动,并促使压电元件13变形。 
(第三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三实施例,当诱饵在水面或水中移动时,藉由利用本体的移动,可因此产生电力。因此,在以往被浪费的振动能量,在此被有效地利用。再者,LED的发光可引起鱼儿的注意,并因此增加诱饵的诱鱼群聚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四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产生单元,改变振动板的形状。若无特别指明,第四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9是依据第四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为了方便图说,删除图9及以下提及的图10-14的本体10及制动部15)。依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61包含一振动板62。振动板62包含一第一振动部62a连接一第二振动部62b,第一振动部62a的方向为图示的Z向并沿着压电元件13延伸,第二振动部62b的方向为图示的X向并垂直于Z向,使得两者振动的部分在直角处彼此相交。重量体16被固定在第二振动部62b的一自由端。依据此结构,沿着Z向产生振动时,第二振动部62b振动,沿着X向产生振动时,第一振动部62a振动。因此压电元件13可因振动而变形,并且可利用在Z向与X向二维度的振动产生电力。 
第一振动部62a与第二振动部62b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例如,第一振动部62a与第二振动部62b可以是一张连续的平板,然后弯曲第二振动部62b使其与第一振动部62a在直角处相交连接,或者第一振动部62a与第二振动部62b可以是彼此分离,然后以已知的连接方法(包括焊接)使其彼此连结。 
以此方式所形成的电力产生模块61,而非使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35、41以及51,或一起搭配使用电力产生模块11、35、41以及51,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四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四实施例,因为可利用Z向与X向的二维度振动而产生电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五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四实施例改变电力产生模块的振动板的形状。若无特别指明,第五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10是依据第五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依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71包括一振动板72。该振动板72包含一第一振动部72a连接一第二振动部72b,第一振动部72a的方向为图示的Z向并沿着压电元件13延伸,第二振动部72b的方向为图示的X向,并通过一弯折部72c垂直于Z向。重量体16被固定在第二振动部72b的一自由端。 
第一振动部72a、第二振动部72b以及弯折部72c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例如,第一振动部72a、第二振动部72b以及弯折部72c可以是一张连续的平板,然后相对于第一振动部72a轻轻地弯曲第二振动部72b,藉此形成弯折部72c。 
当以此方式所形成的电力产生模块71,而非使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以及61,或可搭配电力产生模块11、35、41以及51一起使用,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五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五实施例,因为可利用Z向与X向的二维度振动而产生电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六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四实施例改变电力产生模块的振动板的形状。若无特别指明,第六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四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11是依据第六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依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81包括一振动板82。该振动板82包含一第一振动部82a连接一第二 振动部82b,第一振动部82a的方向为图示的Z向并沿着压电元件13延伸,第二振动部82b所设方向为与Z向相交α角。重量体16被固定在第二振动部82b的一自由端。 
第一振动部82a与第二振动部82b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例如,第一振动部82a及第二振动部82b可以是一张连续的平板,然后弯曲第二振动部82b以使其与第一振动部82a之间的夹角成α角,藉此形成振动板82。 
当以此方式所形成的电力产生模块81,而非使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以及71,或可搭配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以及71一起使用,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六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六实施例,因为可利用Z向与X向的二维度振动而产生电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七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七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四实施例改变电力产生模块的振动板的形状。若无特别指明,第七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四实施例。第七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12是依据第七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依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91包括一振动板92。振动板92包含一第一振动部92a连接一第二振动部92b,第一振动部92a的方向为图示的Z向并沿着压电元件13延伸,第二振动部92b的方向为图示的X向并垂直于Z向,使得两者振动的部分在直角处彼此相交。第一振动部92a与第二振动部92b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例如,第一振动部92a及第二振动部92b可以是如上第四实施例所述的与第一振动部62a与第二振动部62b之间相同的连接结构。 
一纳风单元93被固定在第二振动部92b的一自由端。纳风单元93是一种接收风力的技术手段,藉由风力以振动振动板92。纳风单元93包括多个迎风板93a(图12显示为三个)彼此以预定角度(彼此以一角度相交在直角处)相连接。以此方式提供纳风单元93,纵使没有振动,只要有风仍可使振动板92藉由风力产生振动。再者,藉由适当地在纳风单元93设置重量体,纳风单元93可达到与第四实施例的重量体16有同样的功能,同时可获得促进振动的效果。藉由在不同方向设置迎风板93a,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力都可被利用。迎风板93a可以有任意变化的形状、彼此任意变化的连接角度,例如,四或更多的迎风板93a可以一角度彼此连接,此时迎风板93a并非是在直角处相交。 
当以此方式所形成的电力产生模块91,而非使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71以及81,或可搭配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71以及81一起使用,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七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七实施例,因为可利用Z向与X向的二维度振动而产生电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尤其是振动板92可藉风力振动,纵使无振动,亦可产生电力。 
[第八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八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四实施例改变电力产生模块的振动板的形状。若无特别指明,第八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四实施例。第八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13是依据第八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依据第八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01包括一对振动板102。各振动板102包含一第一振动部102a连接一第二振动部102b,第一振动部102a的方向为图示的Z向并沿着压电元件13延伸,第二振动部92b的方向为图示的Y向,并通过一弯折部102c垂直于Z向。重量体16被固定在第二振动部102b的一自由端。藉由此一结构,当产生垂直于Z向与Y向的方向(图示的X向)的振动,第一振动部102a振动,当产生于Z向的振动,第二振动部102b产生振动,且压电元件13因振动而变形。因此,可利用在X向与Z向的二维度的振动产生电力。 
第一振动部102a、第二振动部102b以及弯折部102c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例如,第一振动部102a、第二振动部102b以及弯折部102c可以是如上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与第一振动部72a、第二振动部72b以及弯折部72c相同的连接结构。该对振动板102的部分可被整合在一起,或者一对第二振动部102b可连接到共同的第一振动部102a。 
当以此方式所形成的电力产生模块101,而非使用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71、81以及91,或可搭配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71、81以及91一起使用,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八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八实施例,因为可利用Z向与X向的二维度振动而产生电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九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第九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模式,乃是依据第八实施例改变电力产生模块的振动板的形状。若无特别指明,第九实施例的设置实质相同于第八实施例。第九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实质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和/或元件名称表示,其相关说明则予以省略。 
图14是依据第九实施例,显示一电力产生模块相关部分的立体示意图。依据第九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1包括一对振动板112。所设振动板112包含一碟状第一振动部112a被固定在沿着压电元件13延伸的方向(图示的Z向),以及多个(本实施例为四个)第二振动部112b以辐射方向相对于第一振动部112a向外延伸。重量体16被固定在第二振动部112b的自由端。本体10的一部分为一片状本体,其底部是开口的,且电力产生模块111像三明治般被夹在且被固定在片状本体10中。依据此一结构,当发生垂直于Z向与Y向的X向的振动,第一振动部112a振动,当产生垂直于Z向的振动,第二振动部112b振动,且压电元件13因振动而变形。因此,可利用在X向与Z向的二维度的振动产生电力。第二振动部112b与相对的第一振动部112a的数量及连接角度可以任意变化。 
第一振动部112a及第二振动部112b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一板材可被压成第一振动部112a与第二振动部112b,而为一单一构件,或者第一振动部112a与第二振动部112b可分别为不同的构件,然后再以已知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使彼此结合。 
当以此方式所形成的电力产生模块111,而非使用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71、81、91以及101,或可搭配电力产生模块11、35、41、51、61、71、81、91以及101一起使用,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第九实施例的功效) 
依据第九实施例,因为可利用Z向与X向的二维度振动而产生电力,因此可更增加电力产生的效率。 
三、各实施例的变化 
虽然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已说明如上述,本发明的组态设置及技术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任意修改或改进,这类的修改变化说明如下。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所达到的效果)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所达到的效果并非限制在上述内容,且本发明亦可解决未 述的问题并达到其他的效果。此外,在本发明中,有可能只解决部分的问题,并且只达到部分的功效。 
(关于电力产生模块的特定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电力产生模块是位于本体10底面的上表面,电力产生模块亦可位于本体10的侧面。压电元件13、振动板12、固定板14、制动部15以及重量体16的形状与位置亦可任意改变,除非文中有特定限制。 
产业利用性 
依据本发明的电力产生单元,其可应用于将外部所施的力转换并产生电力的电力产生单元。尤其是电力产生单元是有用处的,将压电元件13的振动有效传送以获得高电力产生的能力。 

Claims (8)

1.一种电力产生单元包括:
一可挠性的振动板,其具有二表面;
二压电元件,其分别直接且完全地被固定在该振动板的二表面上;以及
一形变促进单元,其因该振动板的振动而促使各压电元件产生变形,
各压电元件的表面小于该振动板的各该表面,
该形变促进单元是板形固定单元且其表面小于各该压电元件的表面,
各该压电元件被固定在该振动板,使得各该压电元件的表面分别接触到该振动板的各表面,
该形变促进单元设在该压电元件的一侧,并且处于该形变促进单元以三明治式将该压电元件夹在该形变促进单元与该振动板的中间,以及
该形变促进单元被固定在该压电元件,以使得该形变促进单元的表面可接触到该压电元件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其中该形变促进单元的一端,相对于固定在装设表面,紧邻在压电元件的一侧表面的最宽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其中该电力产生单元还包括一限制单元,其限制该振动板的一振动范围,该限制单元位于该形变促进单元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其中当该振动板未变形时,该限制单元与该振动板相隔离,且在该振动板过度振动达到塑性变形之前,该振动板立刻接触到该限制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其中该振动板包括一第一振动部沿着该压电元件延伸,以及一第二振动部其与该第一振动部在直角处相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其中该振动板、该压电元件以及该形变促进单元被设在一马路。
7.一种发光工具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具有一中空部,其中提供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产生单元设于该本体的该中空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工具,其中
该本体是半透明的构件,且其为一诱饵的形状,以及
一发光单元,藉由位于该本体的中空部的该压电元件所产生的一电动势而发光。
CN200880115958.8A 2007-11-13 2008-11-11 电力产生单元及发光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58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4921 2007-11-13
JP2007-294921 2007-11-13
PCT/JP2008/003251 WO2009063609A1 (ja) 2007-11-13 2008-11-11 発電ユニット及び発光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5821A CN101855821A (zh) 2010-10-06
CN101855821B true CN101855821B (zh) 2013-06-12

Family

ID=40638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595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5821B (zh) 2007-11-13 2008-11-11 电力产生单元及发光工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41927B2 (zh)
EP (1) EP2221954B1 (zh)
JP (1) JP5305463B2 (zh)
CN (1) CN101855821B (zh)
HK (1) HK1149381A1 (zh)
WO (1) WO20090636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1621B2 (ja) * 2009-09-07 2013-12-04 株式会社東芝 降水異常検知方法、降水異常検知システム及びマンホール用蓋
US8912710B2 (en) * 2011-02-20 2014-12-16 Omnitek Partners Llc Energy harvesting from input impulse with motion doubling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power from mortar tube firing impulses and other inputs
US9006919B2 (en) * 2011-03-08 2015-04-14 Gerard J. Lynch Adaptive hydrokinetic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JP2013009569A (ja) * 2011-06-27 2013-01-10 Hiroshima Univ 風力発電デバイス、及び風力発電装置
JP5801630B2 (ja) * 2011-07-05 2015-10-28 株式会社ハタノ製作所 浴槽用給湯口アダプターおよびそのカバー部材
JP5801629B2 (ja) * 2011-07-05 2015-10-28 株式会社ハタノ製作所 浴槽用給湯口アダプター
JP5801628B2 (ja) * 2011-07-05 2015-10-28 株式会社ハタノ製作所 浴槽用給湯口アダプター
CN102801359A (zh) * 2012-08-31 2012-11-28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压力的风力发电方法及装置
WO2014051299A1 (ko) * 2012-09-25 2014-04-03 Bae Sang-Cheol 발전용 압전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전장치
CN102957339B (zh) * 2012-10-29 2015-05-20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压电材料的水下生物机器鱼系统供能装置
GB2507880B (en) * 2012-11-13 2015-03-04 Perpetuum Ltd A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and method of,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US20140265733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Arjun Balasingam Flexure-enhancing system for improved power generation in a wind-powered piezoelectric system
US9735711B2 (en) 2013-03-15 2017-08-15 Arjun Balasingam Flexure-enhancing system for improved power generation in a wind-powered piezoelectric system
KR101433309B1 (ko) * 2013-03-26 2014-08-22 인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이온 폴리머 금속 복합체를 이용한 해상 부유식 발전장치
US9121394B2 (en) * 2013-04-04 2015-09-01 Metso Minerals Industries, Inc. Energy harvester for converting vibrational motion of a vibrating equipment into electrical energy, and a device for monitoring the operation of a vibrating equipment
US9366234B2 (en) * 2013-08-10 2016-06-14 James Michael Sanchez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ecovery of variational wind energy
WO2015119597A1 (en) * 2014-02-05 2015-08-13 Microgen Systems, Inc. Package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device with a compliant stopper structure,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king
KR102229140B1 (ko) * 2014-09-11 2021-03-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에너지 하베스팅 소자,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장치
WO2018020639A1 (ja) * 2016-07-28 2018-02-01 株式会社トライフォース・マネジメント 発電装置と発電素子
US20180226860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The Boeing Company Energy Harvesting Airport
JP7261140B2 (ja) * 2019-10-16 2023-04-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ルアー
KR20210113034A (ko) * 2020-03-06 2021-09-15 글로브라이드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낚시용 루어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4404U (ja) * 2005-07-04 2005-10-27 浩平 速水 光るルア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7318A (en) * 1981-06-04 1983-06-07 Piezo Electric Products, Inc. Piezoelectric fluid-electric generator
US4536674A (en) * 1984-06-22 1985-08-20 Schmidt V Hugo Piezoelectric wind generator
JP3170965B2 (ja) * 1993-08-04 2001-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電機および携帯用機器
JPH0749418A (ja) 1993-08-06 1995-02-21 Tokai Rubber Ind Ltd 誘電体多層膜光フィルタ
JP3951438B2 (ja) 1998-04-23 2007-08-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型風力発電機
AU2002310353A1 (en) * 2001-06-08 2002-12-23 Advanced Cerametrics, Inc. Lure with sonar transmission means
DE10221420A1 (de) * 2002-05-14 2003-12-11 Enocean Gmbh Vorrichtung zur Umwandlung mechanischer Energie in elektrische Energie
US7304416B2 (en) * 2003-02-21 2007-12-04 Jeffrey D Mullen Maximizing power generation in and distributing force amongst piezoelectric generators
WO2004077652A1 (ja) * 2003-02-26 2004-09-10 Usc Corporation 圧電発電装置
JP2005045988A (ja) * 2003-07-22 2005-02-17 Akimasa Shinoyama 携帯発電装置
DE10359990B4 (de) * 2003-12-19 2006-11-16 Enocean Gmbh Auf rotierenden Elementen angeordneter Energiewandler zur Umwandlung von mechanischer in elektrischer Energie
JP2005312269A (ja) * 2004-04-26 2005-11-04 Nec Corp 振動による発電方法および振動式発電機および振動式発電装置
JP4949666B2 (ja) * 2004-11-11 2012-06-13 浩平 速水 圧電素子、音力発電装置および振動力発電装置
DE102005000996A1 (de) * 2005-01-07 2006-07-20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Reifenmodul sowie Luftreifen mit Reifenmodul
WO2007038157A2 (en) * 2005-09-23 2007-04-05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nergy harvesting using frequency rectification
JP4504292B2 (ja) * 2005-09-28 2010-07-14 浩平 速水 発電装置
US7692365B2 (en) * 2005-11-23 2010-04-06 Microstrain, Inc. Slotted beam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GB0525989D0 (en) * 2005-12-21 2006-02-01 Qinetiq Ltd 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from fluid flows
US7839058B1 (en) * 2007-01-29 2010-11-23 Microstrain, Inc. Wideband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US7808158B1 (en) * 2007-09-27 2010-10-0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Flow driven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
US7812508B2 (en) * 2008-02-06 2010-10-12 Innowattech Ltd. Power harvesting from railway;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US9006919B2 (en) * 2011-03-08 2015-04-14 Gerard J. Lynch Adaptive hydrokinetic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4404U (ja) * 2005-07-04 2005-10-27 浩平 速水 光るルアー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12269A 2005.11.04
JP特开平11-303726A 1999.11.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18396A1 (en) 2011-01-27
CN101855821A (zh) 2010-10-06
EP2221954A4 (en) 2013-09-11
EP2221954A1 (en) 2010-08-25
EP2221954B1 (en) 2015-04-29
JP5305463B2 (ja) 2013-10-02
WO2009063609A1 (ja) 2009-05-22
JPWO2009063609A1 (ja) 2011-03-31
HK1149381A1 (en) 2011-09-30
US8541927B2 (en) 2013-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5821B (zh) 电力产生单元及发光工具
US8585109B2 (en) Gripper with carbon nanotube film structure
CN105305881A (zh) 基于压电效应的弧形振动能量采集器
EP1339096A3 (en) Ultrasonic horn, and ultrasonic bon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ultrasonic horn
EP1780187A8 (en) Honeycomb structure
EP2620747A3 (en) Vibrator and vibratory gyroscope
CN102611352A (zh) 压电式全方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
CN108597380A (zh) 显示面板
CN202524325U (zh) 压电式全方位振动能量回收装置
JP2005218145A5 (zh)
CN208488921U (zh) 显示面板
US8331586B2 (en)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9761786B2 (en) Piezo electric effect power
CN1638507A (zh) 激励器
CN202385033U (zh) 一种单晶片悬臂式压电振动发电机
CN212461713U (zh) 一种芯片柔性封装结构
JP2001250894A (ja) 熱伝導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945357A (zh) 一种软体仿生鱼尾
KR20130141875A (ko) 압전 하베스팅 시스템
CN204947021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和包括该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模组
DE602004013524D1 (de) Extrudierte Platte in Wabenbauweise mit hoher mechanischer Festigkeit
JP2003204735A (ja) 釣具用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釣具
CN108832844B (zh) 一种基于压电元件的双向振动能量收集系统
CN112886864A (zh) 一种c型扰流可调串联的流体能量压电俘能器
KR102547211B1 (ko) 풍력을 이용한 압전 발광 구조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938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4938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