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3984B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3984B
CN101853984B CN201010122099.4A CN201010122099A CN101853984B CN 101853984 B CN101853984 B CN 101853984B CN 201010122099 A CN201010122099 A CN 201010122099A CN 101853984 B CN101853984 B CN 101853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conductor
antenna
antenna assembly
cabl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2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3984A (zh
Inventor
向幸市
吉野功高
小森千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53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3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3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39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具有在一个端侧上的第一连接部和在另一个端侧上的第二连接部的屏蔽电缆;以及与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天线元件。所述屏蔽电缆包括从内侧依次序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第一绝缘体、第一外部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部导体,并且所述屏蔽电缆的外周被绝缘套覆盖着。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一连接部被形成得使所述内部导体被供有电力且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地连接。在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二连接部中,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所述天线元件连接,并且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第二外部导体连接。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成本低且设计性和柔韧性良好的屏蔽天线电缆。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包含与2009年3月1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069092的公开内容相关的主题,在此将该优先权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具有柔韧性的屏蔽电缆的天线装置,该天线装置适用于诸如便携式AV(视听)装置和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领域中,存在有以便携式声音再现设备为代表的AV设备等,并且该设备自身的声音可以利用同轴电缆通过耳机(包括头戴式耳机)就能听到。
近年来,便携式电视接收机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其声音通过耳机就能听到。耳机用电缆是由屏蔽电缆形成的,且还可以用于对接收天线等的高频信号进行传输。
这样,使用耳机电缆作为天线的技术已为人们所知。
这种电缆被用于传输音频信号(低频带),并且例如在VHF(甚高频)天线和UHF(超高频)天线的应用中使用这种电缆的情况下,存在着由于高频信号中的大损耗因而不适用这种电缆的情况。
此外,在高频信号用的被称作3C-2V或5C-2V的普通同轴电缆的情况下,尽管通过优化高频设计能够使高频传输特性变好,但存在着同轴电缆粗、重且柔韧性或抗拉性能弱以及可活动部分处的耐久性非常差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人曾提出了像耳机电缆那样能够用在可活动部分处并且能够传输直流信号的屏蔽电缆(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6-164830)。
由于作为屏蔽电缆的主要导体来说,可以使用普通的软铜线(annealed copper wire),并且作为增强型丝体来说,可以使用通用的丝体,因而能够在低成本下制造出该电缆。
此外,通过把由刚性低但抗拉强度性能高的材料制成的丝体(filament body)用作屏蔽电缆的增强型丝体,能够增大抗拉强度而不降低弯曲性能和柔韧性,由此防止出现布线断裂,并且还能确保既有的电特性。
另外,作为使用同轴电缆的天线的示例,曾提出了所谓的套筒天线(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3-249817的图1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3-8333的图1)。
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该天线具有通过同轴电缆来传输信号并且将天线元件设置在该同轴电缆的前端处的结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作套筒的接地(ground)GND的折叠结构。
套筒天线通过套筒的折叠结构来增大高频阻抗,从而阻挡由电缆的外皮所运载的电流。
然而,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6-164830所公开的天线中,由于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没有折叠结构,因此在将该天线应用于例如移动电话等中的情况下,必须使装置接地(set ground)GND和同轴电缆的接地GND作为该天线的GND来发挥作用,以实现谐振。
所以,在这种天线中,恐怕由于所连接的装置接地GND的长度而引起谐振频率变化的现象会成为问题。
此外,由于装置接地GND也对天线的辐射有贡献,因此在诸如人体持有设备的状态下来使用移动通信的情况下,由于握持着装置接地GND,因而恐怕会影响天线的增益。
另外,在上述套筒天线中,同轴电缆仅用于信号传输功能并且天线部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
具体地,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3-249817所公开的套筒天线中,套筒部包括有薄片金属,从而使柔韧性和设计性差,并且存在着尺寸较大、复杂化和价格较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成本低且设计性和柔韧性良好的屏蔽天线电缆,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了在高频特性上能够得到改进的天线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具有在一个端侧上的第一连接部和在另一个端侧上的第二连接部的屏蔽电缆;以及与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天线元件。所述屏蔽电缆包括从内侧依次序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第一绝缘体、第一外部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部导体,并且所述屏蔽电缆的外周被绝缘套覆盖着。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一连接部被形成得使所述内部导体被供有电力并且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地连接。在所述屏蔽电缆的第二连接部中,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所述天线元件连接,并且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第二外部导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实现低成本且设计性和柔韧性良好的屏蔽天线电缆。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一视图。
图2A和图2B是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二视图。
图3是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的结构示例的第一视图。
图4是图示了第一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的结构示例的第二视图。
图5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编织状屏蔽物的形成示例的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各个构成部件的材料、外径等的示例。
图7A~图7C是示出了屏蔽电缆(同轴电缆)的通过损耗(passage loss)测定系统的图。
图8A~图8D是示出了内部导体和第一外部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图9A~图9D是示出了第一外部导体和第二外部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一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第二视图。
图12A和图12B是彼此对照地示出了图1A和图1B所示的屏蔽电缆的制造工序以及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屏蔽电缆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3A~图13C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4A~图14C是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例的图。
图16A~图16C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了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了在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19A和图19B是示出了在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20是示出了在棒状天线方式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示出了在棒状天线方式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
图22是示出了在套筒天线方式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A和图23B是示出了在套筒天线方式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
图24A和图24B是示出了采用了无对折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25A和图25B是示出了在采用了无对折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了在采用了无对折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27A和图27B是用于说明在传输线的前端处于短路的情况下的功能的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在套筒部接近同轴传输电缆的情况下的问题的图。
图29A和图29B是用于说明在由电线形成折叠结构时没有用足够的距离来隔开折叠电缆的情况下的问题的图。
图30A和图30B是示出了采用了不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31A和图31B是示出了采用了不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2A和图32B是示出了采用了不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3A和图33B是示出了采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四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34A和图34B是示出了采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四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5A和图35B是示出了采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四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6是示出了采用了电缆的一部分被除去的第五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37是示出了在采用了电缆的一部分被除去的第五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38是示出了不使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且将偶极天线装置构成为3芯同轴结构的图。
图39是示出了在采用了图38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0是示出了使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将偶极天线装置构成为3芯同轴结构的图。
图41是示出了在采用了图40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2是示出了图40所示天线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43是示出了在采用了图42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4是示出了图42所示天线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45是示出了采用了图44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46是示出了基板长度从图44所示的状态有所改变的示例的图。
图47是示出了在采用了图46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此外,说明的顺序如下:
1.第一实施例(屏蔽电缆的第一结构示例),
2.第二实施例(屏蔽电缆的第二结构示例),
3.第三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第一结构示例),
4.第四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第二结构示例),和
5.第五实施例(天线装置的第三结构示例)。
1.第一实施例
图1A、图1B、图2A和图2B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A是示出了使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各构成部件呈露出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略截面图。
图2A是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略截面图,图2B是示出了使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各构成部件呈露出状态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被形成为同轴且双重屏蔽电缆。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具有双重同轴电缆结构。
双重屏蔽电缆的结构
屏蔽电缆10包括从它内侧依次序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有时也被称作中心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部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并且该屏蔽电缆10的外周被绝缘套16覆盖着。
也就是说,在屏蔽电缆10中,第一绝缘体12将内部导体11绝缘,并且第一外部导体13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绝缘体12的外周上。此外,在屏蔽电缆10中,第二绝缘体14将第一外部导体13绝缘,并且第二外部导体15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绝缘体14的外周上。
然后,屏蔽电缆10的整个外周被绝缘套16包覆住。
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部导体13以及第一外部导体13和第二外部导体15具有高频阻抗。
内部导体11由一条或者多条布线构成。
在图1A、图1B、图2A和图2B所示的示例中,内部导体11由三条布线11-1、11-2和11-3构成。
图3和图4是图示了本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的结构示例的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内部导体11的各条布线都包括多条元导线(element wire)111和在该多条元导线111的一部分中利用抗拉强度性能比元导线的抗拉强度性能高的材料形成的丝体112。
在内部导体11中,布置有多条布线,这些布线是由例如被包覆住的聚氨酯布线制成的,并且为了应对拉伸和弯曲,在这些布线的中央部分处布置有由具有较高抗拉强度性能的材料例如芳纶纤维形成的丝体112。
在图4的示例中,多条聚氨酯布线被捆束起来并被包覆住。以此方式,防止多条聚氨酯布线分散开。聚氨酯布线的中心部例如由铜线形成。
进行聚氨酯涂敷过程来使例如布线11-1为红色、布线11-2为绿色并且布线11-3为透明的。
将这样的布线例如按照L、R和G以多条的方式设置成为内部导体,以用于音频信号传输。
以此方式,多条内部导体11-1、11-2和11-3分别被绝缘体(例如,聚氨酯)绝缘,因而这些内部导体能够传输直流形式的多个信号。
此外,通过螺旋状地缠绕(扭绞)并布置有多个内部导体,由此将它们在高频下结合,所以在较高频率下可将这些内部导体看作一个导体。
此外,如上所述,作为丝体112,可以使用抗拉强度性能高和耐热性良好的芳纶纤维。由于该芳纶纤维还可用作内部导体11的增强纤维,因而能够实现所用材料的共用化。
另外,作为芳纶纤维,例如,可使用诸如Kevlar(DuPont(杜邦)的注册商标)或Twaron(Teijin(帝人)的注册商标)等商用纤维。
第一绝缘体12将第一外部导体13与内部导体11绝缘。
作为第一绝缘体12,可以使用诸如氯乙烯、聚乙烯(PE)或聚丙烯等热塑树脂。
作为第一绝缘体12,优选使用具有良好电特性和耐热性能的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或者具有低介电常数或介电损耗的交联发泡聚乙烯。
第一外部导体13包覆着第一绝缘体12的外周,并且将第一绝缘体12的介电常数调整得使由于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部导体13的同轴结构而引起的特征阻抗变成50Ω或75Ω。
第二绝缘体14使第二外部导体15与第一外部导体13绝缘。
作为第二绝缘体14,与第一绝缘体12一样,优选使用具有良好电特性和耐热性能的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或者具有低介电常数或介电损耗的交联发泡聚乙烯。
第二外部导体15包覆着第二绝缘体14的外周,并且将第二绝缘体14的介电常数调整得使由于第一外部导体13和第二外部导体15的同轴结构而引起的特征阻抗变成50Ω或75Ω。
如上所述,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4优选由诸如聚乙烯或者发泡聚乙烯等对于高频具有低损耗的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3和第二外部导体15由用多条导电性元导线例如多条裸软铜线编成的编织状屏蔽物形成。
另外,与现用屏蔽物相比,对于编织状屏蔽物,即使在弯曲时在该屏蔽物中出现的间隙也很小,并且为人们所知的是,编织状屏蔽物是一种具有适当的柔韧性、弯曲强度和机械强度的静电遮蔽方法。
图5是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编织状屏蔽物的形成示例的图。
在编织状屏蔽物20中,通常将几条元导线21看作一组,组的数量被称作扎数,在一扎中的元导线的数量由根数表示,元导线的总数对应于“根数”ד扎数”。
在极细屏蔽电缆的编织状屏蔽物中,通常,根数为2~10条元导线,并且扎数被设为10~30组。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这种结构的编织状屏蔽物的各元导线21中的一部分由具有较高抗拉强度性能的材料的丝体22形成。
丝体22的外径或厚度近似与构成编织状屏蔽物20的元导线21的外径或厚度相同,并且按照与元导线21的交织方式相同的方式将该丝体22编进编织状屏蔽物20中。
在此情况下,例如,如果根数为4,其中一根元导线21被丝体22代替,因而整个编织状屏蔽物20的1/4是丝体22。
另外,作为由比构成编织状屏蔽物20的元导线21的抗拉强度性能高的材料构成的丝体22,使用任何金属性布线和非金属性布线都可以。
此外,例如在使用合金布线作为丝体22的情况下,也可以接受的是,将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镀层等沉积在金属性布线上从而保证屏蔽特性。
另外,在使用诸如高抗拉性纤维等非金属性布线作为丝体22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例如如下丝体:通过在高抗拉性纤维的表面上涂敷铜等从而构成的金属化纤维,或者通过在高抗拉性纤维纱(fiber yarn)周围包覆有矩形线性铜箔带从而构成的铜箔线(copper foil yarn)等。
此外,在通过用挤压机进行成型来形成绝缘套16的情况下,由于伴随有加热处理,因而使用具有耐热性能的丝体作为丝体22。
以此方式,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4的周围形成了利用裸软铜线制成的屏蔽物。
如上所述,该屏蔽物具有由裸软铜线编织而成的结构。通过编织,导体之间的结合在高频下会进一步提高,并且尽管它们是交织在一起,它们还是可以看作一个导体,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高频损耗。
在现用屏蔽物的情况下,屏蔽性能随着卷绕间距而不可避免地参差不齐,并且随着卷绕圈数的增加,屏蔽性能得以提高,而柔韧性劣化。
通过交织,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尽管补充了间隙,但几乎不会影响柔韧性。
例如通过挤压机将诸如苯乙烯人造橡胶等树脂成型来形成绝缘套16(有时也被称作外皮或者护套)。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各个构成部件的材料和外径等的示例的图。
图6A是示出了屏蔽电缆的各个构成部件的材料和外径等的表格。
图6B是示出了屏蔽电缆的各个构成部件的外径尺寸的图。
在图6A和图6B中,内部导体11的外径Φ被设为0.25mm。
第一绝缘体12的外径Φ被设为0.61mm。
在此情况下,第一绝缘体12的厚度大约为0.36mm。第一绝缘体12的标准厚度为0.14mm。
第一外部导体13的外径Φ被设为0.89mm。
在此情况下,第一外部导体13的厚度大约为0.28mm。
第二绝缘体14的外径Φ被设为2.0mm。
在此情况下,第二绝缘体14的厚度约为1.11mm。第二绝缘体14的标准厚度为0.56mm。
第二外部导体15的外径Φ被设为约2.27mm。
在此情况下,第二外部导体15的厚度是0.27mm。
绝缘套16的外径Φ被设为约2.6mm。
在此情况下,绝缘套16的厚度为0.33mm。绝缘套16的标准厚度是0.17mm。
接下来,考察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中与高频阻抗有关的屏蔽电缆结构。
图7A~图7C是示出了屏蔽电缆(同轴电缆)的通过损耗测定系统的图。
图7A是示出了通过损耗测定对象的图。
图7B是示出了内部导体和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的通过损耗测定系统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7C是示出了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和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的通过损耗测定系统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8A~图8D是示出了内部导体和第一外部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图9A~图9D是示出了第一外部导体和第二外部导体的通过损耗的图。
在上述这些图中,内部导体11被看作中心导体,第一外部导体13被看作同轴编织A,并且第二外部导体15被看作同轴编织B。
考虑了中心内部导体11与第一绝缘体12之间的高频阻抗来确定导体结构。
这里,图7B和图8A~图8D示出了内部(中心)导体11与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同轴编织A)13之间的阻抗被设计为50Ω的示例。
对100mm长度的同轴电缆的通过损耗进行了测定。
在内部(中心)导体11的直径为约Φ0.6mm并且第一绝缘体12的聚乙烯的介电常数εr为2(εr=2)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同轴编织A)的直径设成约0.9mm,可以得到高频阻抗为50Ω。
另外,通过用发泡聚乙烯来形成第一绝缘体12,能够降低介电常数、减轻波长缩短效应并降低介电损耗。
此外,由于提高了绝缘体的柔软度,因此提高了柔韧性。
接着,在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的周围设置第二绝缘体14。
随后,在第二绝缘体14的周围设置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
关于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同轴编织B),在考虑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和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这两个导体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该第一外部导体和第二外部导体可以考虑为同轴结构。
通过将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考虑为中心导体,并将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配置成作为针对中心导体的屏蔽线,如图7C所示,能够构造成同轴传输线。
在此情况下,当中心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的直径被设成Φ0.9mm时,通过电介质(第二绝缘体14)将屏蔽物设为Φ2.3mm,如图9A~图9D所示,能够得到作为特征阻抗为约50Ω的同轴电缆的功能。
最后,通过在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的周围设置由作为绝缘体的人造橡胶制成的外皮,来完成电缆。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包括从内侧依次序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部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并且该屏蔽电缆10的外周被绝缘套16覆盖着。
内部导体11包括多条元导线111和在这些元导线111的一部分中用具有比该元导线高的抗拉强度性能的材料形成的丝体112。
第一外部导体13和第二外部导体15由用多个导电性元导线编成的编织状屏蔽物形成。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也就是说,能够以低价格制造出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
此外,该屏蔽电缆能够实现在设计性上的提高,以及在柔韧性(电缆的弯曲度和抗拉性,以及结构的简单化)上的提高。
另外,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能够实现价格低且设计性和柔韧性良好的屏蔽天线电缆,并且还能够实现高频特性的改善。
另外,关于将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用作屏蔽天线电缆的情况,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2.第二实施例
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0A是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屏蔽电缆的在露出状态下的各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图10B是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略截面图。
图11A是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简略截面图。图11B是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屏蔽电缆的在露出状态下的各构成部件的侧视图。
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之间的差异如下。
也就是说,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被配置成使第二绝缘体14和第一外部导体13的结合状态与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的结合状态相同或者比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的结合状态粗劣。
在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屏蔽电缆10A中,在第二绝缘体14与第一外部导体13之间设置有密封膜17。
在第二绝缘体14与第一外部导体13之间设置密封膜17的原因如下。
图1A、图1B、图2A和图2B所示的屏蔽电缆10通过同轴设置内部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部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能够实现双重屏蔽结构,并且屏蔽电缆10的制造工序如图12A所示。
第一步ST1是内部导体11的缠绕工序。
第二步ST2是第一绝缘体12的挤压成型工序。
第三步ST3是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的交织工序。
第四步ST4是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型工序。.
第五步ST5是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的交织工序。
第六步ST6是绝缘套16的挤压成型工序。
在上述制造工序中,在第四步ST4中,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型工序是在上升到约250℃的温度下进行的。
如上所述,在第二绝缘体14由聚乙烯形成的情况下,恐怕会出现下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由于聚乙烯(PE)的熔点为110℃,因此在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的周围通过挤压成型来形成第二绝缘体14的情况下,会存在熔化的树脂渗入到编织的交织部分中,使得粘接强度过度增大的情况。
在出现这种状态的情况下,用于进行编织状屏蔽物的终端处理例如焊接处理的电线引出工作变得困难。
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2B所示,在第三步ST3的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的交织工序之后,作为第七步ST7,提供了在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上卷绕密封膜的工序。
在此工序之后,进行第四步ST4,即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型工序。
以此方式,为了防止树脂渗入到编织中,通过在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上卷绕密封膜17该膜能够起到防止树脂流入到编织状屏蔽物中的作用,因而使终端工作变得比较容易。
通过在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上卷绕密封膜17,能够可靠地防止树脂流入到编织状屏蔽物中。
然而,不是必须设置有密封膜17。
例如,在熔点为264℃的PET用作第二绝缘体14的情况下,在第四步ST4中的第二绝缘体14的挤压成型工序中,即使在上升到约250℃的温度下第二绝缘体14也不会熔化。
此外,即使由于将聚乙烯用作第一绝缘体12而导致树脂流入第一外部导体13,并且即使利用PET来防止树脂的流入,对终端工作的影响也很小。
在此情况下,即使未设置密封膜17,也能够制成使第二绝缘体14和第一外部导体13的结合状态与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的结合状态相同或者比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的结合状态粗劣的结构。
根据第二实施例,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上述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防止树脂流入到编织状屏蔽物中,因而使终端工作变得比较容易的优点。
下面,说明采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下文中,包括了与普通棒状天线、偶极天线等的比较,对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天线装置的特性予以考察。
首先,说明采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的天线装置的三个结构示例,即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
3.第三实施例
图13A~图13C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3A是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建概念的图。
图13B是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3C是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图。
在天线装置30中,基本上,采用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来作为该天线的屏蔽天线电缆10B。
因此,在图13A~图13C所示的屏蔽天线电缆10B中,与屏蔽电缆10及屏蔽电缆10A相同的构成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天线装置30中,屏蔽天线电缆10B在一端侧上具有第一连接部40并在另一端侧上具有第二连接部50。
此外,天线装置30具有通过第二连接部50与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另一端侧连接的天线元件60。
屏蔽天线电缆10B是与电子装置连接的电缆,并且该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起到用于接收无线电或电视信号的天线的作用。
此外,如上所述,屏蔽天线电缆10B包括从内侧依次序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11、第一绝缘体12、第一外部导体13、第二绝缘体14和第二外部导体15,并且该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外周被绝缘套16覆盖着。
也就是说,在屏蔽电缆10中,通过第一绝缘体12将内部导体11绝缘,并且第一外部导体13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一绝缘体12的外周上。此外,在屏蔽电缆10中,通过第二绝缘体14将第一外部导体13绝缘,并且第二外部导体15被同轴地设置在第二绝缘体14的外周上。
在屏蔽电缆10中,它的整个外周被绝缘套16包覆住。
然后,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部导体13、以及第一外部导体13和第二外部导体15具有高频阻抗。
第一连接部40作为连接器而予以形成,该连接器在屏蔽天线电缆10B的一端侧上与电子装置的接收器(调谐器)70的端子71连接。
第一连接部40被形成得:例如当该连接部与接收器70的端子71连接时,内部导体11被供有电力并且第一外部导体13与接收器70的接地GND连接。
也就是说,在图13A~图13C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连接部40中,内部导体11与电子装置的接收器70的供电电路连接,并且电缆的第一外部导体13与接收器70的接地GND连接,使得屏蔽天线电缆10B起到不平衡传输路径的作用。
第二连接部50具有连接基板(印刷基板)51,并且与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另一端侧及天线元件60连接。
在第二连接部50中,屏蔽天线电缆10B的第一外部导体13与天线元件60连接,并且内部导体11与第二外部导体15连接。
第一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50通过模压成型或者作为壳体部来形成。
如上所述,天线装置30被设计成:对于双重屏蔽电缆10B,在内部导体11与第一外部导体13之间构造有传输线并且阻抗例如是50Ω。
此外,在双重屏蔽电缆10B的第一外部导体13与第二外部导体15之间同样地构造有同轴结构。
通过调整第一外部导体13与第二外部导体15之间的长度,能够容易地控制该同轴电缆的阻抗。
然后,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同轴结构,能够通过同轴电缆来构造出高频阻波(high-frequency trap)。
根据第三实施例,由于采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和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A来作为天线的屏蔽天线电缆10B,因而能够构造出不受装置侧的影响的天线装置,这一点稍后会具体说明。
此外,仅进行电缆的终端处理,就可构造出套筒部,因而可以在不使用薄片金属或者作为单独构件的套筒元件的情况下就构造出套筒部。因此,套筒部能够非常简单地且以低价格构造出来,并仅根据电缆的厚度和平衡间隔就能被设计出来。
另外,由于不需要将天线形成为像偶极天线一样的T形,因此该构件的结构也变得更简单,并且可将该天线用作线性天线。
4.第四实施例
  图14A~图14C是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4A是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建概念的图。
图14B是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4C是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图。
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的不同在于:在第二连接部50A中,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另一端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与天线元件60连接。
具体地,屏蔽天线电缆10B的内部导体11及第一外部导体13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连接。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的一个端子与屏蔽天线电缆10B的第二外部导体15连接,并且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的另一个端子与天线元件60连接。
第一外部导体13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与天线元件60连接,并且内部导体11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与第二外部导体15连接。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安装在印刷基板(连接基板)51上,于是,将电缆连接至印刷基板51的着落区(land),从而能够完成作为天线装置的布线。以此方式,这种安装结构具有非常简单的结构。
另外,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元件不限于1∶1结构,例如1∶4结构也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第四实施例,由于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上还设置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因而能够构造出不再受到装置侧的影响的天线装置,这一点稍后会具体说明。
另外,如图15所示,还能够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与内部导体11之间设置有放大器53。
在此情况下,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的连接有天线元件60的一个端子连接至放大器53的输入,并且放大器53的输出连接至内部导体11。
此外,第一外部导体13与接地GND连接。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的另一个端子的一端与接地GND连接,并且该另一个端子的另一端与第二外部导体15连接。
以此方式,通过设置有放大器53,能够实现接收器灵敏度的提高。
5.第五实施例
图16A~图16C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图。
图16A是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建概念的图。
图16B是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16C是示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图。
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B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的不同在于:屏蔽天线电缆10C在纵长方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除去了绝缘套16和第二外部导体15的除去部80。
这里,在屏蔽天线电缆10C的纵长方向上的这部分是与电缆的另一端相距nλ/2的位置,其中λ是波长。
在图16A~图16C中,天线元件60的长度为(1/4)λ,并且除去部80形成在与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的另一端部相距(1/4)λ的位置处。
具体地,除去部80形成在与上述另一端相距160mm的位置处。
根据第五实施例,除了具有第四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调节天线装置的频率。
天线装置的特性
下面,包括了与普通棒状天线、偶极天线等的比较,对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的天线装置的特性等予以考察。
首先,通过与棒状天线等相比较,来解释将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应用到天线装置中的情况下的特征。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了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
图17A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闭合的情况,并且图17B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打开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构造成能够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打开和闭合。
图17A和图17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了130mm的棒状天线210的示例。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了在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18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18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图19A和图19B是示出了在采用了棒状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19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19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在图18A、图18B、图19A和19B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用在移动电话等中的天线是以图17A和图17B所示的棒状天线210为代表的1/4单极系统的天线。
该天线是这样的天线:其通过利用棒状天线和装置接地GND来进行谐振以起到天线的作用。在棒状天线210的情况下,宽频带和增益是良好的,因而没有问题。
然而,在本示例的情况下,如图18A、图18B、图19A和19B所示,当假设是移动电话200的情况时,天线具有适合于UHF频带的谐振频率的尺寸,因而它是最优的。然而,由于装置接地GND被用作天线,因而也存在着由于装置接地GND的尺寸而影响特性的问题。
此外,在装置噪声较大的情况下,存在着由于自身辐射噪声的接收而使灵敏度劣化的问题。
图20是示出了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示出了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图21A示出了在电源关断时的噪声测量结果,并且图21B示出了在电源接通时的噪声测量结果。
噪声测量系统300包括有频谱分析仪310。
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在棒状天线系统的情况下,装置通过天线接收自身辐射噪声。
如果采取了应对装置噪声的对策并将装置接地GND最优化,则棒状天线是非常好的天线。然而,可以发现,该天线也是必须采取装置侧的对策的天线。
相反地,作为将装置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的天线,有套筒天线。
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同轴电线使天线的供电点P远离主体,能够实现让装置噪声源远离天线的结构,因此通过提高C/N就能够提高接收性能。
图22是示出了在套筒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A和图23B是示出了在套筒天线系统的情况下噪声测量结果的图。图23A示出了在电源关断时的噪声测量结果,并且图23B示出了在电源接通时的噪声测量结果。
从图23A和图23B可以发现,与普通棒状天线相比,当采用套筒天线230时,噪声减小了7dB。
如背景技术部分中所述的那样,在套筒天线的情况下,该天线具有通过同轴电缆来传输信号并且将天线设置在同轴电缆的前端的结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作套筒的接地GND的折叠结构。
这样,通过套筒的折叠结构来增大对于高频的阻抗,从而阻挡由电缆的外皮所运载的电流。这种套筒结构使机械构造复杂化,从而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图24A和图24B是示出了采用了无对折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的图。图24A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闭合的情况,并且图24B示出了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打开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构造成能够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打开和闭合。
图24A和图24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了无对折的150mm长的3芯同轴套筒天线230的示例。
图25A和图25B是示出了采用了无对折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25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25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了采用了无对折的套筒天线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26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26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在图25A、图25B、图26A和26B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本示例示出了通过同轴电缆将天线引出从而与装置远离的结构,并且本示例是使天线符合UHF频带中的最优化状态的示例。
在套筒天线230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折叠结构,因而通过使装置接地GND和同轴电缆的接地GND作为天线的接地GND来发挥作用,从而进行谐振。
因此,问题在于谐振频率根据所连接的装置接地GND的长度而变化。此外,由于装置接地GND也对天线的辐射有贡献,因而在诸如人体持有设备的状态下来使用移动通信的情况下,由于握持着装置接地GND,因此存在着天线的增益受到影响的问题。
为了在减少来自装置的噪声的同时减小电缆和装置接地GND的影响,必须设置有折叠的接地GND。
尽管可以给出各种折叠结构,但所有这些结构在尺寸上很大、被复杂化了并且很难实现低价格和美观。
这关系到套筒的功能。
当构造套筒天线时,必须在同轴电线与套筒部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
这是因为在信号传输路径中,特征阻抗与信号传输距离有关。
此外,这是因为,如图27A和图27B所示,在传输线240的前端处于短路的情况下,在与端口PT1相距(1/4)λ传输距离处阻抗变为无穷大∞,因此它起到用于阻挡电流的阻波的作用。
然而,在没有对高频采取充分隔离的状态下构造成折叠部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不能发挥作用。
如图28所示,在套筒部接近同轴传输电缆的情况下,在高频下会发生结合,因此该套筒部不能发挥折叠结构的作用。
因此,在图29A和图29B所示的折叠结构由电线形成的情况下,当在折叠电缆中没有设置足够距离时,考虑到与传输线会发生结合,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图10A、图10B和图13A~图16C所示的那样,通过使用具有双重屏蔽结构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在天线装置30、30A和30B中,在通过同轴电缆进行信号传输的情况下,使内部导体11和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用作同轴电缆来进行信号传输。
接着,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具有通过使用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来提供折叠结构的结构。
在前面提到的具有折叠结构的套筒天线的情况下,当构造折叠部时,有通过使用薄片金属来构造成折叠部的示例,或者有对被称作5C-2V的普通高频同轴电缆的屏蔽部进行终端处理并将该屏蔽部对折来构造成折叠部的情况。
然而,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其结构或设计都存在问题。
相反地,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能够容易地实现折叠结构。
此外,存在着这样一种电缆,其具有包括由编织或者现用屏蔽物制成的第一层和由诸如铝箔等导电密封体制成的第二层的双重屏蔽物。然而,即使将该电缆用在折叠结构中,双重屏蔽物在高频下也会结合,从而不能得到折叠结构。
相反地,通过使同轴结构为双重,如本实施例的屏蔽电缆10、10A、10B和10C那样,首先就能得到使用了同轴电缆的高频特性的结构。
这是因为,套筒的折叠结构利用了当同轴电缆的前端处于短路时在(1/4)λ长度下阻抗变成无穷大的特性。
这意味着通过将第一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1)13和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制成考虑了阻抗的同轴结构,就能够实现取决于传输路径中的波长的特性。
图30A和图30B是示出了采用了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图30A示出了该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闭合的情况,并且图30B示出了该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打开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构造成能够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打开和闭合。
图30A和图30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了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210mm长的天线装置30的示例。
图31A和图31B是示出了采用了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1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31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图32A和图32B是示出了采用了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2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32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在图31A、图31B、图32A和图32B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中,通过装置接地GND会部分地产生零点(null)。然而,如图31A、图31B、图32A和图32B所示,可以发现,起到套筒作用的520MHz附近的增益几乎不受影响。
图33A和图33B是示出了采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图33A示出了该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闭合的情况,并且图33B示出了该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打开的情况。
移动电话200被构造成能够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打开和闭合。
图33A和图33B所示的示例是使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210mm长的天线装置30A的示例。
图34A和图34B是示出了采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4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34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图35A和图35B是示出了采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打开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5A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并且图35B示出了移动电话被携带在人身上的情况下的特性。
在图34A、图34B、图35A和图35B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中,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52将电缆的内部导体11与第二外部导体(编织状屏蔽物2)15连接,以此实现了套筒天线。
通过这个结构,如图34A、图34B、图35A和图35B所示,能够实现不依赖于装置接地GND并且在被携带在人身上时影响减小的天线。
也就是说,第四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A在使用双重屏蔽物的同时使用了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使得能够构造出不再受到装置的影响的天线。
图36是示出了采用了第五实施例中的一部分电缆已被除去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图。图36示出了该移动电话的主体处于闭合的情况。
图36所示的示例是使用了具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210mm长的天线装置30B的示例。
图37是示出了采用了第五实施例中的一部分电缆已被除去的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7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
在图37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第五实施例的天线装置30B中,即使在电缆较长的情况下,仅通过切断双重屏蔽物的绝缘套16和第二外部导体15就能调节谐振频率,因此能够构造出线性的偶极天线。
如图37所示,可以发现,通过在与另一端相距160mm的位置处切掉绝缘套16和第二外部导体15,就能调节天线的频率。
有或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情况下的特性的考察
下面,与偶极系统的天线相结合来对有或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情况下的特性进行考察。
图38是示出了偶极天线装置被构造作为未使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3芯同轴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39是示出了采用了图38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39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
在图39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如图38所示,示出了偶极天线元件250被水平设置着,而作为装置主体的移动电话200被垂直设置着的示例。
在此情况下,如图39所示,尽管只通过偶极天线能够接收到的极化波仅仅是水平极化波,但垂直极化波也被部分地接收到(是指在MHz附近)。
这表示接收到了由同轴电缆运载的无线电波。
因此,这意味着:在未设置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电缆长度和装置尺寸的影响,因而在一部分频率下,特性得以提高;而在另一部分频率下,相反的是,消除增益(cancel gain)会被削弱。
图40是示出了偶极天线装置被构造作为使用了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3芯同轴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41是示出了采用了图40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1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
在图41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在图40中,通过准备两个频率为500MHz的(1/4)λ长度的元件(130mm)使得在470MHz~770MHz的UHF频带处进行谐振,并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260进行平衡-不平衡转换,由此构成天线。
能够理想地实现如下这样的天线:其不接收垂直极化波,带域非常宽且增益良好。
此外,由于该天线是通过同轴电缆从装置中引出的,因此可以说该天线是不会接收装置噪声且相对于噪声方面的表现良好的天线。
因此,必须使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260来构造出不依赖于电缆的天线。
图42是示出了图40所示天线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43是示出了采用了图42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3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
在图43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42所示的天线装置是将该天线的元件252被折叠成沿电缆延伸的示例。元件252被设置为平行于同轴电缆230,且与同轴电缆230隔开约1cm的距离。
此外,在此情况下,上述天线装置在增益方面是良好的,且发挥了偶极的作用。
折叠结构的考察
图44是示出了图42所示天线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45是示出了采用了图44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5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
在图45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44所示天线装置是将元件252紧密靠近同轴电缆230而设置着且元件252对直流呈绝缘状态的示例。
在此情况下,如图45所示,可以发现,特性明显地改变且500MHz频带的增益也改变。
这是因为,天线元件的长度随着同轴电缆230和装置基板的合成长度而延伸。
图46是示出了基板的长度从图44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示例的图。
图47是示出了采用了图46所示天线装置的移动电话处于闭合的情况下频率与峰值增益特性之间关系的图。图47示出了在自由空间中的特性。
在图47中,由“A”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并且由“B”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46是基板的长度改变成200mm×50mm的示例。
如图47所示,可以说,通过改变基板的长度,天线的增益呈大幅度地变化,并且基板与天线的一部分结合,从而改变了天线的特性。
也就是说,如果电缆离基板不是足够远的话,很难维持特性。
相反地,如前面参照图33A~图35B所述的那样,第四实施例的使用了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天线装置30A不依赖于装置(移动电话)的主体的接地GND,并且天线增益得以改进。
此外,如前面参照图30A~图32B所述的那样,在第三实施例的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天线装置30中,尽管存在着局部出现了零点的情况,但即使在没有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情况下,同轴阻波会发挥作用的500MHz频带也没有问题。
因此,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双重屏蔽电缆来构造天线装置的情况下,在不需要设置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状态下,也能够得到良好的特性。然而,通过使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就能够构造出不再会受到装置的影响的天线。
此外,如图13A~图16C所示,仅仅通过电缆的终端处理就能够构造出套筒部,因此可以在不使用薄片金属或者作为单独构件的套筒元件的情况下就能构造出套筒部。结果,天线装置可以非常简单且低成本地构造出来,并且仅根据电缆的厚度和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空间就能被设计出来。
此外,由于不需要将天线形成为像偶极天线一样的T形,因而构件的结构也变得比较简单,并且可将该天线用作线性天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及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
屏蔽电缆,它具有在一个端侧上的第一连接部和在另一个端侧上的第二连接部;以及
天线元件,它与所述屏蔽电缆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其中,所述屏蔽电缆包括从内侧依次序同轴设置的内部导体、第一绝缘体、第一外部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部导体,且所述屏蔽电缆的外周被绝缘套覆盖着,
所述屏蔽电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被形成得使所述内部导体被供有电力且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地连接,并且
所述屏蔽电缆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所述天线元件连接且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第二外部导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所述屏蔽电缆的所述另一端侧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与所述天线元件连接,
所述屏蔽电缆的所述内部导体和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连接,
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屏蔽电缆的所述第二外部导体连接,并且
所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天线元件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在所述屏蔽电缆的纵长方向上的一部分处,所述绝缘套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被除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在纵长方向上的一部分是对应于nλ/2的位置,这里的λ是波长。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内部导体包括多条元导线和在所述多条元导线的一部分中形成的丝体,所述丝体使用具有比所述元导线高的抗拉强度性能的材料来予以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中的至少一者由编织状屏蔽物形成,所述编织状屏蔽物由另外的多条具有导电性能的元导线编织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中的至少一者由编织状屏蔽物形成,所述编织状屏蔽物由多条具有导电性能的元导线编织而成。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内部导体和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以及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具有高频阻抗。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一外部导体的结合状态比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的结合状态粗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绝缘体与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之间设置有密封膜。
CN201010122099.4A 2009-03-19 2010-03-11 天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3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9092A JP5338411B2 (ja) 2009-03-19 2009-03-19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9-069092 2009-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3984A CN101853984A (zh) 2010-10-06
CN101853984B true CN101853984B (zh) 2014-05-07

Family

ID=42269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20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3984B (zh) 2009-03-19 2010-03-11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87827B2 (zh)
EP (1) EP2230722B1 (zh)
JP (1) JP5338411B2 (zh)
CN (1) CN1018539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4786B2 (ja) 2009-03-30 2014-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TWI456834B (zh) * 2010-12-24 2014-10-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薄膜天線
JP5861455B2 (ja) 2011-12-28 2016-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3219746A (ja) * 2012-03-15 2013-10-24 Seiko Epson Corp スリーブアンテナ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04428947B (zh) 2012-07-13 2018-08-14 索尼公司 天线
CN104919324B (zh) * 2013-01-08 2017-11-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天线与电缆的连接状态确认装置及确认方法
US9711847B2 (en) * 2014-03-14 2017-07-18 Motorola Solution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 reduced-sized antenna with an accessory connector
JP6561774B2 (ja) * 2015-10-29 2019-08-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伝送ケーブル
US20180138597A1 (en) * 2016-11-14 2018-05-17 Amphenol Antenna Solutions, Inc. Sleeve monopole antenna with spatially variable dielectric loading
US10290943B2 (en) * 2016-11-14 2019-05-14 Amphenol Antenna Solutions, Inc. Sleeve monopole antenna with spatially variable dielectric loading
JP6723213B2 (ja) * 2017-10-31 2020-07-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通信用電線、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KR102488640B1 (ko) * 2018-01-30 2023-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Usb 커넥터를 이용하여 안테나 기능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0299225B (zh) * 2018-03-22 2022-08-1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屏蔽层及设有该屏蔽层的线缆
WO2020044851A1 (ja) * 2018-08-27 2020-03-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絶縁ケーブル
EP4037095A4 (en) * 2019-09-25 2022-10-19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CABLE AND ANTENNA DEVICE EQUIPPED WITH COAXIAL CABLE
US11949150B1 (en) * 2020-05-22 2024-04-02 Hrl Laboratories, Llc Tethered unmanned aircraft antenna
CN111863406B (zh) * 2020-08-14 2022-05-24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绕组、变压器和串并型电力电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1743A (en) * 1935-10-19 1938-03-22 Emi Ltd Aerial system
GB1532010A (en) * 1975-02-07 1978-11-15 Thomson Csf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arr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0874A (en) * 1971-11-08 1973-03-13 Motorola Inc Dipole antenna arrangement for radio with separate speaker-microphone assembly
US4217589A (en) 1976-01-12 1980-08-12 Stahler Alfred F Ground and/or feedline independent resonant feed device for coupling antennas and the like
JPH03109414U (zh) * 1990-02-23 1991-11-11
US5392055A (en) * 1990-04-27 1995-02-21 Recoton Inc. Radio antenna
JP4723123B2 (ja) 2001-06-20 2011-07-13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スリーブアンテナ
JP4012414B2 (ja) 2002-02-25 2007-11-21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2周波用共用スリーブアンテナ
JP4026648B2 (ja) * 2004-04-19 2007-12-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アンテナ及びこのイヤホンアンテナを備えた携帯型無線機
JP5124902B2 (ja) 2004-12-09 2013-01-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3109414U (ja) 2004-12-16 2005-05-19 株式会社健美 マタニティウェア
JP5487661B2 (ja) * 2009-03-19 2014-05-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1743A (en) * 1935-10-19 1938-03-22 Emi Ltd Aerial system
GB1532010A (en) * 1975-02-07 1978-11-15 Thomson Csf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arr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3984A (zh) 2010-10-06
JP2010226255A (ja) 2010-10-07
US20100238088A1 (en) 2010-09-23
EP2230722A1 (en) 2010-09-22
US8487827B2 (en) 2013-07-16
EP2230722B1 (en) 2019-11-27
JP5338411B2 (ja)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3984B (zh) 天线装置
CN101840748B (zh) 天线装置
CN100583553C (zh) 耳机天线和配备有耳机天线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US8391816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power cable, and reception device
US8428670B2 (en) Reception device, antenna, and junction cable
CN102422489B (zh) 天线装置
CN101853978A (zh) 天线装置、转接头和接收器
US8270919B2 (en) Receiving apparatus
US8379900B2 (en) Connecting device, antenna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US6583360B1 (en) Coaxial audio cable assembly
CN100452531C (zh) 耳机天线和配备有耳机天线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CN107123857B (zh) 天线装置和接收装置
KR20050113620A (ko) 안테나 장치 및 안테나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6781051B1 (en) Radiating cable
KR200447917Y1 (ko) 안테나 내장형 이어폰 케이블
JP552139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H01177202A (ja) 移動体ア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2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tsugi Asahi 4-14-1

Patentee after: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