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8950B - 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38950B CN101838950B CN2010101432856A CN201010143285A CN101838950B CN 101838950 B CN101838950 B CN 101838950B CN 2010101432856 A CN2010101432856 A CN 2010101432856A CN 201010143285 A CN201010143285 A CN 201010143285A CN 101838950 B CN101838950 B CN 1018389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rtical line
- woven fabric
- wire
- outside
- in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Terephtha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O)=O)C=C1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naphthalenedicarboxylate 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3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062 hydroly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0 hydr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具体地公开了一种机织织物带(1、21),该机织织物带具有第一和第二机织织物层(2、3、22),该第一和第二机织织物层包括第二纵向线和第二横向线(6、7、8、23、24、25),第二机织织物层(3、22)的外侧由纵向线(6、7、23、24)的浮动部(10、12、13、14、27、29、31)形成,其中纵向线(6、7、23、24)以外侧纵向线(6、23、43)形成第一纵向线组并且以内侧纵向线(7、24)形成第二纵向线组;并且外侧纵向线(6、23)形成第二层(3、22)的外侧,而内侧纵向线(7、24)在带(1、21)内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特别是一种造纸机机织织物带,在此尤其是涉及一种成形织物,该机织织物带具有第一机织织物层,该第一机织织物层包括彼此交织的第一纵向线和第一横向线;并且该机织织物带具有第二机织织物层,该第二机织织物层包括彼此交织的第二纵向线和第二横向线,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的外侧由第二纵向线的浮动部(floats)形成。
背景技术
在WO 2006/020414 A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造纸机机织织物带。该造纸机机织织物带具有彼此叠置的两个机织织物层,第一机织织物层或位于纸侧上的机织织物层由第一横向线和第一纵向线形成,而第二机织织物层或位于机器侧上的机织织物层由第二横向线和第二纵向线形成。第一纵向线将第二机织织物层的横向线连结在一种花样(repeat)内,并且以这种方式联接两个机织织物层。第二纵向线仅仅通过在下侧上浮动在多根第二横向线上并且在连结点处在内侧上分别只连结一根第二横向线而连结在下侧机织织物层内。浮动部形成第二机织织物层的外侧,并且以这种方式提高耐磨性。在此,一些纵向线应由聚酰胺或聚酯制成。
这种造纸机机织织物带的缺点是:第二纵向线必须吸收作用在造纸机中的机织织物带上的大部分拉伸力,并且随着运行时间增加,这些第二纵向线的横截面和这些第二纵向线的抗拉强度将由于磨损而减小。
在DE 102004016640 B3中公开了一种造纸机机织织物带,该造纸机机织织物带具有彼此叠置的两个机织织物层。被称作纸侧层的第一机织织物层由第一横向线和第一纵向线形成,而被称作机器侧层的第二机织织物层由第二横向线和第二纵向线形成。两个机织织物层通过分开的附加固结纱联接,这些固结纱横向延伸并且将第一机织织物层的纵向线以及第二机织织物层的第二纵向线相继连结。在其说明书中,提出了固结纱也能够设置为机器方向纱线,但没有公开固结纱如何与两个机织织物层的第一和第二横向线连结。
这种造纸机带的缺点与WO 2006/020414A1中所公开的带的缺点相同。第二纵向线必须吸收作用在机织织物带上的大部分拉伸力,并且由于所述带的机器侧上的浮动区段突起,这些第二纵向线在其有效期限内易受磨损。
在GB 1562284中公开了一种单层造纸机机织织物带,其中关于其材料,纵向线包括两组,即第一纵向线组和第二纵向线组,该第一纵向线组首先应保证带的尺寸稳定性,且建议将聚酯作为该第一纵向线组的材料,所述第二纵向线组的特征在于相对于第一组的纵向线具有较大耐磨性,因此,例如由聚酰胺制成。在该文中,建议允许纵向线在两层中延伸,即聚酯线在纸侧的层中延伸,而聚酰胺线在机器侧的层中延伸。
在EP 1025306 B1中公开了一种单层造纸机机织织物带,该机织织物带的结构包括互相连接的纵向线和横向线,纵向线被作为增强线另外编入,具有在带的下侧上延伸的浮动部,所述线提高了耐磨性,并且当所述线在造纸机中循环时,减小了与机器零件的摩擦,并因此减小了能量消耗。这些纵向线能够例如由聚酰胺制成,而其他纵向线和横向线由聚酯或聚乙烯萘甲醛制成。
单层造纸机机织织物带提供了如下优点:它们比两层或三层机织织物带重量轻、刚度小,因此更易于安装在造纸机中(参见EP 1025306B1,[0020]段),但具有如下缺点:纸侧没有与机器侧相独立地形成,因此不能实现优选的机织织物结构。
发明内容
构成本发明基础的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机织织物带,特别是用在造纸机中的机织织物带,使得在形成外侧时获得最大可能的自由度,并因此获得适应于各种应用的灵活性,同时在此获得高度的抗拉强度和高的耐磨性。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机织织物带,该机织织物带由两个机织织物层形成,因此,与单层机织织物带相比,两个外侧(对于造纸机机织织物带来说,一个是纸侧,另一个是机器侧)上的形式自由度非常大,所以两个外侧能够最佳地适应于相应的需求。同时,这里为了能够实现高的刚度水平和高的耐磨性,根据本发明,第二纵向线与外侧第二纵向线形成第一纵向线组,并且第二纵向线与内侧第二纵向线形成第二纵向线组,外侧第二纵向线组形成第二机织织物层的外侧,而内侧第二纵向线完全在机织织物带中延伸。因此,根据本发明,形成有(至少)三个纵向线组,第一和第二纵向线组与第二横向线形成第二机织织物层,并且第三纵向线组用于形成第一机织织物层。因此,关于三个纵向线组连结到被指定给它们的机织织物带和机织织物层中以及关于其材料,所有三个纵向线组均能够最佳地适应于其各自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将第二纵向线分为外侧纵向线和内侧纵向线使得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功能上的分离,即,通过主要在第二机织织物层的外侧上引导,外侧第二纵向线能够主要用于提供大的磨损体积,而内侧第二纵向线主要决定该机织织物带的抗拉强度,并因而保护该内侧第二纵向线免于与机器元件接触,并因此通过连结在机织织物带内并通过外侧第二纵向线引导而免受磨损。因此,外侧第二纵向线的由于机织织物带的循环而增大的磨损对机织织物带的总体抗拉强度具有较小的影响,因为拉伸力大部分由内侧第二纵向线吸收。因此,在机织织物带的运行时间内,由于该保护性延伸部分,大部分维持了机织织物带的抗拉强度。
内侧第二纵向线和外侧第二纵向线的材料在耐磨性上可以相同。在本发明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制成外侧第二纵向线的材料的耐磨性大于制成内侧第二纵向线的材料的耐磨性。例如聚酰胺材料具有特别高的耐磨性。例如从US 5,169,711中已知的共聚物也是非常有利的。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下的单丝,该单丝包括按重量占60至9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PET聚酯)和按重量占40至10%的热塑性聚亚安酯(PU)和水解稳定剂的混合物,并且其特征在于高耐磨性。为了将US 5,169,711的内容并入本说明书的目的,明确地引用上述文献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用其他耐磨性材料,例如聚酯或聚丙烯。
此外,本发明背后的基本思想开启了将如下材料用于内侧第二纵向线的可能性:该材料的抗拉强度大于制成外侧第二纵向线的材料的抗拉强度。在此,特别有利的是如下材料:PET和/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共聚物,使用这些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不用说,有利的是将上述措施中相互结合,即,针对外侧第二纵向线相对于内侧第二纵向线的耐磨性对外侧第二纵向线进行优化,并且相对于外侧第二纵向线提高内侧第二纵向线的抗拉强度。
对于第一纵向线,与内侧第二纵向线一样,通常用于该第一纵向线的材料可以优选考虑PET、PEN或共聚物,使用这两种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以这种方式,第一纵向线也具有高的抗拉强度。由于特别是在造纸机中使用机织织物带时该机织织物带不会受到任何磨损,所以在运行时间内,它们对机织织物带的抗拉强度的帮助作用整体上维持大部分不变。
为了机织织物带的相应预期目的,能够使用用于横向线的材料。有利地,可以考虑以下材料:PET、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脂(PBT)、PTT、聚苯硫醚(PPS)或共聚物,使用上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原则上,第二纵向线的连结应当实施为使得在若干根第二横向线之上产生浮动部,并且第二横向线仅分别简单连结,即内侧第二纵向线在下侧在一个连结点处连结两根第二横向线,然而优选仅连结单根第二横向线,并且使得外侧第二纵向线最好在一个连结点处连结两根第二横向线,但优选仅连结单根第二横向线。所述浮动部应当有利地越过至少三根第二横向线。
基本上能够使外侧第二纵向线和/或内侧第二纵向线在横向线花样内仅仅与一根或两根第二横向线连结一次,以获得长的浮动部。可替代地,也能够在一个横向线花样内设计纵向线延伸,然而,使得内侧第二纵向线或外侧第二纵向线或二者交替浮动在数目为X的第二横向线上,然后浮动在数目至少为X+1的第二横向线上。作为X的最小值,数目为3个、更好为4个的第二横向线是有利地,以便一方面获得足够长的浮动部等,从而使得能够形成大的耐磨体积,另一方面又保证对内侧第二纵向线的良好保护。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为使得第二机织织物层具有成对纵向线,所述成对纵向线由分别包括内侧第二纵向线和外侧第二纵向线的两根相邻的第二纵向线组成,并且所述成对纵向线将第二横向线连结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在横向线通过成对纵向线连结在一起处,该横向线在外侧和内侧上被连结,因此通过互锁特别牢固地锚定在机织织物层中。这能够但不必在第二纵向线的每个连结点处发生。如果横向线的公共连结仅在形成一对纵向线的两根第二纵向线之一的每隔一个连结点处发生,也是足够的。
第二机织织物层能够仅由上述成对纵向线形成。然而,能够在成对纵向线之间分别设置至少一根另外的外侧第二纵向线,该另外的外侧第二纵向线优选相对于相邻的成对纵向线的外侧第二纵向线偏移,该另外的外侧第二纵向线与第二横向线连结。这特别能够以如下方式发生:该另外的外侧第二纵向线与第二横向线连结,该第二横向线由相邻的成对纵向线的内侧第二纵向线连结,使得在这方面,横向线的公共连结也实施为连结外侧和内侧。该另外的第二纵向线能够具有长的浮动延伸部,通过该浮动延伸部,在横向线花样中该另外的第二纵向线仅与第二横向线连结一次。
外侧第二纵向线和内侧第二纵向线的数目之比能够相对自由地适应于相应的需求。如果由于其预期用途,机织织物带仅受到相对少量的磨损,则相对于外侧第二纵向线的数目,可以优先考虑内侧第二纵向线的数目,因为仅仅需要获得小的磨损体积。对于在造纸机中、在此特别是在成形部分中的使用,造纸机带经过诸如吸入箱等的固定式机器零件,内侧第二纵向线和外侧第二纵向线之间的比率应当至少为1∶1,更好的是1∶2或1∶3,以获得大的磨损体积。
第一和第二纵向线之间的比率通常应为1∶1。取决于预期用途,该比率也可以不同地形成,并且可以为从1∶3至3∶1,如果认为是有利的,也可以使用达到该范围以外的比率。
每厘米的纵向线的总数目也能够在宽的极限内适应于机织织物带的用途。例如,该数目的范围能够为从每厘米48至84根纵向线,能够根据上述比率选择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的分布,并且对于第二纵向线,选择内侧纵向线和外侧纵向线的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提供为使得内侧第二纵向线与第二横向线连结的频率是外侧第二纵向线与第二横向线连结的频率的至少两倍。以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产生长的浮动部,外侧第二纵向线提供了大的磨损体积,另一方面,保证了与由下侧机织织物层的外侧形成的磨损平面隔开的第二横向线的良好连结,并因此保证了对第二横向线和内侧第二纵向线的良好保护。在此,能够将内侧纵向线和外侧纵向线分别分组,以形成上述类型的一对纵向线,使得每对纵向线的第二纵向线在每隔一个连结点处连结第二横向线。
可替代地,内侧第二纵向线能够以与外侧第二纵向线成镜像的方式连结到第二机织织物层中,并且有利地,使得上述类型的成对纵向线形成为使得第二横向线在所有连结点处分别连结在一起。不用说,第二纵向线的这两种类型的连结也能够与横向线结合在一起。如果内侧第二纵向线间断地连结到第一机织织物层中以将两个机织织物层彼此联接,也提供上述意义上的镜像延伸。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机织织物结构允许大量的自由度,用于使第一机织织物层的外侧适应于相应的需求。如果该机织织物带用在造纸机中,特别是用作成形织物,推荐的是:第一纵向线和第一横向线形成平纹组织,因为这种组织形成用于纸纤维的特别大量的支撑点并且形成造纸织物,并且因此使标记残留在纸带中的风险最小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为使得第一纵向线的横截面面积小于外侧第二纵向线和/或内侧第二纵向线的横截面面积。基于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思想是:对于第一机织织物层,使用比用于第二机织织物层的纵向线更细的纵向线。如果使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纵向线,则第一纵向线的直径范围应当是从0.05mm到0.6mm,而第二纵向线的直径范围应当是从0.1mm到0.6mm。在此,内侧第二纵向线和外侧第二纵向线的直径可以相同。可替代地,取决于内侧第二纵向线和外侧第二纵向线之间的比率,这些直径可以不同,例如为0.1和0.2、0.2和0.3、或者0.2和0.4。
根据第一横向线和第二横向线的不同功能,第二横向线的直径(假设它们具有圆形横截面)不必相同。为了获得第一机织织物层的特别精细的表面,有利地与精细的第一纵向线组合的第一横向线应当具有比第二横向线小的直径。例如,第一横向线能够具有0.08mm到0.4mm的直径,而第二横向线具有0.12mm到0.6mm的直径。对于第一横向线,有利的是,第一横向线的直径等于第一纵向线的直径。
对于第二纵向线,方形的横截面能够用于外侧第二纵向线。所谓的扁平线是特别适合的。这些扁平线具有如下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在机织织物带的横向方向、即与指定的行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延伸大于在机织织物带的厚度方向、即垂直于机织织物带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延伸。这些纵向线能够例如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但有利地是矩形的形式,例如边长比是1.1∶1、1.2∶1、1.3∶1等,一直到4∶1。优选的横截面是0.12mm∶0.19mm、0.25mm∶0.3mm、0.25mm∶0.33mm、0.3mm∶0.45mm、0.3mm∶0.6mm。
两个机织织物层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彼此联接。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是借助于在花样图案的外部延伸的特殊的连结线将两个分开的机织织物层联接在一起。代替该连结线,能够借助于固有的线、即属于所述花样图案的线来联接两个机织织物层,被指定给一个机织织物层的纵向线与另一个机织织物层的横向线间断地连结。这能够以如下方式发生:内侧第二纵向线通过第一横向线连结和/或第一纵向线与第二横向线或者也与两根纵向线相组合地连结。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通过示例性实施例更详细图示了本发明。这些附图示出如下:
图1示出了连结花样的区域内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形织物的纸侧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成形织物的一部分的机器侧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1和2的成形织物的一部分的横截面;
图4示出了根据图1至3的成形织物的一部分的纵截面;
图5示出了连结花样的区域内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成形织物的一部分的机器侧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连结花样的区域内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成形织物的一部分的机器侧的示意图;并且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成形织物的一部分的纵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4所示的成形织物1具有第一纸侧机织织物层2和第二机器侧机织织物层3。两个机织织物层2、3彼此层叠。
第一机织织物层2包括沿行进方向A延伸的第一纵向线以及与该第一纵向线成直角地延伸的第一横向线,该第一纵向线例如由4标出且颜色为亮灰色,该第一横向线例如由5标出且颜色也为亮灰色,它们均具有圆形横截面。第一纵向线4和第一横向线5彼此交织,以形成平纹组织,即第一纵向线4分别交替地在外侧或纸侧上连结第一横向线5并且在内侧上连结后续的第一横向线5。
第二机织织物层3由沿行进方向A延伸的外侧第二纵向线、内侧第二纵向线以及第二横向线形成,该外侧第二纵向线例如由6标出且颜色为黑色,该内侧第二纵向线例如由7标出且颜色为深灰色,该第二横向线例如由8标出且颜色也为深灰色。能够看出,内侧第二纵向线7的圆形横截面具有比第一纵向线4大的直径,并且第二横向线8的直径也具有比第一横向线5大的直径。外侧第二纵向线6具有矩形的扁平横截面,第二纵向线6的与行进方向A成直角的横截面延伸大于第二纵向线6的高度,即大于第二纵向线6的与成形织物1的平面垂直的横截面延伸的高度(参见图3)。如尤其能从根据图4的纵截面中看出的,第一横向线5与第二横向线8之间的线数之比是2∶1。如尤其能从图3中看出的,第一纵向线4与第二纵向线6、7的线数之比是1∶1。
外侧第二纵向线6和内侧第二纵向线7按照1∶1的比率交替。以这种方式,产生了分别包括外侧纵向线6和相邻的内侧纵向线7的成对纵向线,该成对纵向线例如由9表示,除了稍后将说明的一种例外之外,该成对纵向线以镜像方式与第二横向线8连结,以形成12根第二纵向线6、7的纵向线花样和12根第二横向线8的横向线花样。
在此,特别如图4所示,一对纵向线9的第二纵向线6、7延伸,使得各自的外侧第二纵向线6在外侧、即在机器侧上在四根第二横向线8之上形成例如由10表示的第一浮动部,然后在连结点11处在内侧连结第二横向线8,然后以在六根连续的第二横向线8之上形成第二浮动部12的方式延伸,同时,内侧第二纵向线7在浮动部10上方、在内侧上也形成越过四根第二横向线8的浮动部13,然后在连结点11处在外侧连结第二横向线8,并且然后,如外侧第二纵向线6那样,以在浮动部12上方在六根第二横向线8之上、但在第二横向线8的内侧形成第二浮动部14的方式延伸。以这种方式,第二横向线8在所有连结点11处通过一对纵向线9的第二纵向线6、7在内侧和外侧形成互锁来连结。从根据图2的透视图中能够看出,相邻对的纵向线9的连结点11分别被两根第二横向线8沿行进方向A移位。
由于仅仅以交替的四根或六根第二横向线8的距离来间断性地连结第二横向线8,所以产生了:仅仅由外侧第二纵向线6形成的第二机织织物层3的外侧或者成形织物1的机器侧,以及仅仅在成形织物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第二纵向线7的延伸,外侧第二纵向线6提供了大的磨损体积。当然,能够使连结点11沿行进方向A移位大约一根第二横向线8,使得两个连结点之间的浮动部是相同的、即分别越过五根第二横向线8。
如特别能够从图3和4看出的,两个机织织物层2、3彼此联接,其中,在每个横向线花样中,内侧第二纵向线7被横向线5以例如由15和16表示的隆突部的方式间断性地连结两次(参见图3和4),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一对纵向线9的两根第二纵向线6、7的对称镜像延伸的例外情况。因此,借助于形成机织织物花样的固有的线,产生了两个机织织物层2、3的联接,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提供特殊的连结线。
图5以截面图示出了第二成形织物21的下侧(机器侧),仅示意性示出了第二成形织物21的第二机织织物层22。机织织物层22由沿行进方向A延伸的外侧第二纵向线、内侧第二纵向线以及第二横向线形成,该外侧第二纵向线例如由23表示且以具有黑框的矩形示出,该内侧第二纵向线例如由24表示且颜色为黑色,该第二横向线例如由25表示。外侧第二纵向线23和内侧第二纵向线24按照1∶1的比率交替。以这种方式,产生了例如由26表示的成对纵向线,在此,该成对纵向线也分别包括外侧纵向线23和内侧纵向线24,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它们并未以镜像方式连结。
内侧第二纵向线24具有与根据图1至4的成形织物1的内侧第二纵向线7相同的延伸,即,在横向线花样中,它们具有在内侧上越过四根第二横向线25的第一浮动部27,然后在第一连结点28(像以黑框突出的内侧第二纵向线24的所有连结点那样)处在外侧上连结第二横向线25,并且然后在内侧上形成越过六根第二横向线25的第二浮动部29,然后它们在外侧上在另一个连结点30处连结第二横向线25。在横向线花样中,成对纵向线26的邻近于该成对纵向线26设置的外侧第二纵向线23仅仅与第二横向线25连结一次,即在内侧第二纵向线24的第一连结点28处连结。因此,第二横向线25在内侧和外侧上被连结于此。
以这种方式,外侧第二纵向线23形成例如由31表示的、分别越过十一根第二横向线25的长浮动部,即在横向线花样中,内侧第二纵向线24与第二横向线25连结的频率是外侧第二纵向线23与第二横向线25连结的频率的两倍。在此,在纵向线花样内,成对纵向线26沿行进方向A相对于彼此偏移,使得所有第二横向线25均被连结。
图6也示出了第三成形织物41的下侧(机器侧),在此也仅仅示出了第三成形织物41的第二机织织物层42,并省去了第一机织织物层。机织织物层42由沿行进方向A延伸的外侧第二纵向线、内侧第二纵向线以及第二横向线形成,该外侧第二纵向线例如由43和44表示且以带有黑色框的矩形示出,该内侧第二纵向线例如由45表示且颜色为黑色,该第二横向线例如由46表示。外侧第二纵向线43、44和内侧第二纵向线45按照2∶1的比率交替。在此,形成了例如由47表示的、分别包括两根相邻的外侧和内侧第二纵向线44、45的成对纵向线,另一第二纵向线43分别在该成对纵向线之间延伸。以这种方式,产生了12根第二横向线46的横向线花样和18根第二纵向线43、44、45的纵向线花样。
内侧第二纵向线45具有与根据图1至4的成形织物1的内侧第二纵向线7相同的延伸,并且具有与根据图5的成形织物21的内侧第二纵向线24相同的延伸,即在横向线花样内,它们具有在内侧上越过四根第二横向线46的第一浮动部48,并且在第一连结点49(像以黑框突出的内侧第二纵向线45的所有连结点那样)处在外侧上连结第二横向线46,并且然后在内侧上形成越过六根第二横向线46的第二浮动部50,然后它们在外侧上在另一个连结点51处连结第二横向线46。与根据图5的成形织物21一样,在横向线花样中,成对纵向线47的、邻近于该成对纵向线47设置的外侧第二纵向线44仅仅与第二横向线46连结一次以形成越过11根第二横向线46的浮动部52,即,这里也在内侧第二纵向线45的第一连结点49处连结。在此,第二横向线46在内侧和外侧上被连结。因此,成对纵向线47以与根据图5的成形织物21的成对纵向线26相同的方式精确连结。
在横向线花样内,附加的外侧第二纵向线43也仅仅与第二横向线46在例如由53表示的连结点处连结一次,因此,如另一个外侧第二纵向线44一样,该外侧第二纵向线43也在外侧上具有越过十一根第二横向线46的浮动部54。然而,如能够从图6中看出的,连结点53沿行进方向A相对于各自相邻的外侧第二纵向线44的连结点偏移若干根第二横向线46。
相对于根据图1至5的实施例,由于存在数量更多的外侧第二纵向线43、44,所以,通过成形织物41能够获得更大的磨损体积,因此,这种形成织物41特别适合于成形织物41易受高度磨损的那些应用。
图7示出了第四实施例,即具有第一纸侧机织织物层62和第二机器侧机织织物层63的成形织物61。两个机织织物层62、63彼此层叠,并且通过未示出的横向线连接。
第一机织织物层62包括沿行进方向A延伸的第一纵向线64和例如由65表示的与该第一纵向线64成直角的第一横向线,第一纵向线64和第一横向线65均具有圆形横截面。第一纵向线64和第一横向线65彼此交织,以形成平纹组织,即第一纵向线64分别交替地在外侧或纸侧上连结第一横向线65并且在内侧上连结后续的第一横向线65。
第二机织织物层63由沿行进方向A延伸的外侧第二纵向线66、内侧第二纵向线67以及第二横向线形成,该第二横向线例如由68表示。
在图7中,仅仅示出了两根相邻的一对内侧第二纵向线67和外侧第二纵向线66。外侧第二纵向线66在外侧、即在机器侧上形成例如由69表示的越过四根第二横向线68的浮动部,然后在内侧上在连结点70处连结第二横向线68,并且然后以另一浮动部69的形式延伸。内侧第二纵向线67也在内侧上形成例如由71表示的、越过四根第二横向线68的浮动部,然后在外侧上在连结点72处连结第二横向线68并以越过大约四根另外的第二横向线68的另一浮动部71的形式继续。连结点70、72被沿行进方向A移位三根第二横向线68,使得不存在互锁,即在连结点70、72处,成对的第二纵向线66、67中仅仅一个第二纵向线连结第二横向线68。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1、21、41、61),特别是一种造纸机机织织物带,所述机织织物带具有第一机织织物层(2、62),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2、62)包括彼此交织的第一纵向线和第一横向线(4、5、64、65),并且所述机织织物带具有第二机织织物层(3、22、42、63),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22、42、63)包括彼此交织的第二纵向线和第二横向线(6、7、8、23、24、25、43、44、45、46、66、67、68),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22、42、63)的外侧由第二纵向线(6、7、23、24、43、44、45、66、67)的浮动部(10、12、13、14、27、29、31、48、50、52、54、69、71)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向线(6、7、23、23、43、44、45、66、67)以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形成第一纵向线组并且以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形成第二纵向线组;并且,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形成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22、42、63)的外侧,且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完全在所述机织织物带(1、21、41、61)内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的材料的耐磨性大于制成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的材料的耐磨性,并且/或者制成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的材料的抗拉强度大于制成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的材料的抗拉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分别在内侧上连结仅一根第二横向线(8、25、46、68),并且/或者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分别在外侧上连结仅一根第二横向线(8、25、46、6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和/或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分别浮动在至少三根第二横向线(8、25、46、68)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和/或外侧第二纵向线(6、7、23、24、43、44、45)交替浮动在数目为X的第二横向线(8、25、46)上,然后浮动在数目至少为X+1的第二横向线(8、25、46)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22、42、63)具有来自两根相邻的第二纵向线(6、7、23、24、44、45、66、67)的成对纵向线(9、26、47),所述两根相邻的第二纵向线分别包括内侧第二纵向线和外侧第二纵向线(6、7、23、24、44、45、66、67);并且,所述成对纵向线(9、26、47)将第二横向线(8、25、46)连结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对纵向线(47)之间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根另外的外侧第二纵向线(4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另外的外侧第二纵向线(43)与第二横向线(46)连结,所述第二横向线(46)由相邻的成对纵向线(47)的内侧第二纵向线(45)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的数目至少与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24、45、67)的数目一样多。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24、45)与所述第二横向线(25、46)连结的频率是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23、43、44)与所述第二横向线(25、46)连结的频率的至少两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第二纵向线(7)以与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7)成镜像的方式连结到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线和第一横向线(4、5、64、65)形成平纹组织。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线(4、64)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和/或内侧第二纵向线(6、7、23、24、43、44、45、66、67)的横截面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纵向线(6、23、43、44、66)具有如下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在所述机织织物带(1、21、41、61)的横向方向上的延伸范围大于在所述机织织物带(1、21、41、61)的厚度方向上的延伸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织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织织物层(2、3)被联接,其中内侧第二纵向线也与第一横向线(5)连结,并且/或者第二横向线也与第一纵向线连结,并且/或者第一纵向线与第二横向线连结,并且/或者第一横向线(5)也与内侧第二纵向线(7)连结,并且/或者两个机织织物层通过分开的连结线联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09004017.1 | 2009-03-20 | ||
EP09004017A EP2230352B1 (en) | 2009-03-20 | 2009-03-20 | Woven fabric band for circulation in a machi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38950A CN101838950A (zh) | 2010-09-22 |
CN101838950B true CN101838950B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0791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4328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8950B (zh) | 2009-03-20 | 2010-03-18 | 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81673B2 (zh) |
EP (1) | EP2230352B1 (zh) |
KR (1) | KR101184308B1 (zh) |
CN (1) | CN101838950B (zh) |
CA (1) | CA2691916C (zh) |
ES (1) | ES2391923T3 (zh) |
PT (1) | PT2230352E (zh) |
RU (1) | RU2447217C2 (zh) |
ZA (1) | ZA2010019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9051B (zh) * | 2007-09-25 | 2012-07-18 | 阿斯顿约翰逊公司 | 改进纸制品的纸厚度和表面特征的造纸织物 |
PL2130858T3 (pl) | 2008-06-06 | 2012-12-31 | United Initiators Gmbh & Co Kg | Preparaty inicjujące reakcje rodnikowe |
EP2230352B1 (en) * | 2009-03-20 | 2012-10-03 | Heimbach GmbH & Co.KG | Woven fabric band for circulation in a machine |
DE102011083192A1 (de) | 2011-09-22 | 2013-03-28 | Voith Patent Gmbh | Papiermaschinensieb |
EP2584091B1 (en) * | 2011-10-22 | 2014-04-02 | Heimbach GmbH & Co. KG | Woven papermaker fabric, in particular a forming fabric |
FI124585B (fi) * | 2012-02-10 | 2014-10-31 | Valmet Fabrics Oy | Tekstiilihihna, menetelmä sen valmistamiseksi sekä käyttö |
PT2631360E (pt) | 2012-02-24 | 2014-07-18 | Heimbach Gmbh & Co Kg | Tela para formação de uma teia de papel tendo uma superfície gravada |
DE202012103846U1 (de) * | 2012-10-08 | 2012-10-25 | Heimbach Gmbh & Co. Kg | Papiermaschinenband |
DE102013106327B4 (de) | 2013-06-18 | 2015-01-08 | Andritz Technology And Asset Management Gmbh | Papiermaschinensieb |
KR101933274B1 (ko) * | 2016-06-29 | 2018-12-27 | 박희대 | Tpu 코팅사를 이용한 신발용 이중직 원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291A (zh) * | 1994-12-07 | 1996-10-02 |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 干燥部合成网 |
CN1246411A (zh) * | 1998-09-02 | 2000-03-08 |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 预成型缝合织物 |
CN1930342A (zh) * | 2004-03-30 | 2007-03-14 | 安德烈亚斯·库费拉特两合公司 | 丝网、尤其是造纸丝网 |
CN101001989A (zh) * | 2004-08-04 | 2007-07-18 |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 具有成对内在经纱结线的经向走线三层织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562284A (en) | 1975-10-30 | 1980-03-12 | Scapa Porritt Ltd | Papermakers |
DE3634134A1 (de) * | 1986-10-07 | 1988-04-21 | Wangner Gmbh Co Kg Hermann | Bespannung fuer den blattbildungsteil einer papiermaschine |
DE3634649A1 (de) * | 1986-10-10 | 1988-04-14 | Wangner Gmbh Co Kg Hermann | Bespannung fuer den blattbildungsteil einer papiermaschine mit zusaetzlichen, flottierenden querfaeden groesserer rapportlaenge |
DE3817144A1 (de) * | 1988-05-19 | 1989-11-30 | Wangner Gmbh Co Kg Hermann | Doppellagige bespannung fuer den blattbildungsbereich einer papiermaschine |
US5169711A (en) | 1988-08-05 | 1992-12-08 | Jwi Ltd. | Paper makers forming fabric |
JP2558155B2 (ja) * | 1988-08-31 | 1996-11-27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製紙面に補助緯糸の水平面を形成した製紙用一重織物 |
JP3444373B2 (ja) * | 1994-03-18 | 2003-09-08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製紙面側織物に補助緯糸を配置した経糸2重緯糸2重製紙用織物 |
JP3397480B2 (ja) * | 1994-11-18 | 2003-04-14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紙資料の濃縮用無端状多層織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474042B2 (ja) * | 1995-10-05 | 2003-12-08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製紙面側織物に補助緯糸を配置した製紙用2層織物 |
CA2247716C (en) * | 1997-09-19 | 2006-01-17 | Nippon Filcon Co., Ltd. | Industrial fabric |
SE511107C2 (sv) | 1997-12-15 | 1999-08-09 | Albany Int Corp | Vävd vira |
FI108551B (fi) * | 2000-06-26 | 2002-02-15 | Tamfelt Oyj Abp | Paperikonekudos |
GB0128407D0 (en) * | 2001-11-27 | 2002-01-16 | Johnson Dale B | High support double layer forming fabric |
DE10253491B3 (de) * | 2002-11-16 | 2004-05-13 | Andreas Kufferath Gmbh & Co. Kg | Papiermaschinensieb |
JP4762513B2 (ja) * | 2004-08-23 | 2011-08-31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RU2354764C2 (ru) * | 2004-09-30 | 2009-05-10 | ЭстенДжонсон, Инк. | Двухслойная формирующая сетка с высоким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ем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плоскости |
WO2007106442A2 (en) * | 2006-03-10 | 2007-09-20 | Astenjohnson, Inc. | Double layer papermakers fabric with pockets for bulk enhancement |
PL2067895T3 (pl) * | 2007-12-04 | 2011-09-30 | Heimbach Gmbh & Co Kg | Sito formierskie do zastosowania w maszynie papierniczej |
EP2230352B1 (en) * | 2009-03-20 | 2012-10-03 | Heimbach GmbH & Co.KG | Woven fabric band for circulation in a machine |
-
2009
- 2009-03-20 EP EP09004017A patent/EP223035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3-20 PT PT90040171T patent/PT2230352E/pt unknown
- 2009-03-20 ES ES09004017T patent/ES2391923T3/es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2-04 CA CA2691916A patent/CA2691916C/en active Active
- 2010-03-10 KR KR1020100021200A patent/KR1011843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3-18 ZA ZA2010/01937A patent/ZA201001937B/en unknown
- 2010-03-18 CN CN2010101432856A patent/CN1018389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19 RU RU2010110540/12A patent/RU2447217C2/ru active
- 2010-03-22 US US12/728,411 patent/US818167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291A (zh) * | 1994-12-07 | 1996-10-02 |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 干燥部合成网 |
CN1246411A (zh) * | 1998-09-02 | 2000-03-08 |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 预成型缝合织物 |
CN1930342A (zh) * | 2004-03-30 | 2007-03-14 | 安德烈亚斯·库费拉特两合公司 | 丝网、尤其是造纸丝网 |
CN101001989A (zh) * | 2004-08-04 | 2007-07-18 |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 具有成对内在经纱结线的经向走线三层织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391923T3 (es) | 2012-12-03 |
CA2691916A1 (en) | 2010-09-20 |
CA2691916C (en) | 2013-01-15 |
KR20100105394A (ko) | 2010-09-29 |
RU2447217C2 (ru) | 2012-04-10 |
RU2010110540A (ru) | 2011-09-27 |
PT2230352E (pt) | 2012-12-05 |
US20100236742A1 (en) | 2010-09-23 |
EP2230352A1 (en) | 2010-09-22 |
KR101184308B1 (ko) | 2012-09-21 |
US8181673B2 (en) | 2012-05-22 |
ZA201001937B (en) | 2010-11-24 |
EP2230352B1 (en) | 2012-10-03 |
CN101838950A (zh) | 2010-09-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38950B (zh) | 用于在机器中循环的机织织物带 | |
FI88629C (fi) | Beklaednad foer en arkformningsdel av en pappersmaskin med ytterligare, loepande tvaertraodar som har en stoerre modellaengd | |
EP2314762B1 (en) | Woven paper maker fabric | |
JP5749796B2 (ja) | 不織布用二層織物 | |
WO2023276311A1 (ja) | 工業用織物 | |
US9745696B2 (en) | Paper maker fabric | |
CA3093376C (en) | Dryer fabric | |
US8640741B2 (en) | Woven papermaker fabric, in particular a forming fabric | |
CA2909142C (en) | Industrial fabric of double warps-single weft type | |
CN103290589B (zh) | 用于形成具有压花表面的纸幅的织物 | |
US10179976B2 (en) | Industrial textile | |
US11293141B2 (en) | Fabric for a web-producing machine and such a machine with a corresponding fabric | |
CN115335571A (zh) | 工业用织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