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4979B -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4979B
CN101814979B CN 200910232501 CN200910232501A CN101814979B CN 101814979 B CN101814979 B CN 101814979B CN 200910232501 CN200910232501 CN 200910232501 CN 200910232501 A CN200910232501 A CN 200910232501A CN 101814979 B CN101814979 B CN 1018149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antenna
transmitting
centerdot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3250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4979A (zh
Inventor
曹雪虹
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091023250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149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14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4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4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49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MIMO信道矩阵表示成无相关性的基本矩阵与相关矩阵两部分;2)先后采用迫零法和串行干扰消除法进行信号检测,并分析由此产生的误码性能;3)利用发送端获得的信道相关信息和误码率均等准则,将发送功率合理分配到每根天线。本发明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将接收端和发送端一起考虑,联合设计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不仅复杂度低,易实现,仿真实验表明了系统良好的性能。

Description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输入输出(MIMO)天线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传输容量,前提是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经过不同的信道传输。当发送端或者接收端存在相关性时,系统容量将随之降低,严重时其性能会退化成单入多出(SIMO)或多入单出(MISO)或单入单出(SISO)系统。因而根据信道相关程度设计合适的传输方案非常重要。先前已有一些文献研究相关信道问题,大多关于系统容量、预编码、信道估计和天线选择等内容。
在MIMO系统中,如果信道固定不变,或者缓慢变化,且发送接收两端均完全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可采用著名的注水算法(Water-filling)分配功率。但是,在许多无线通信环境中,特别是无线MIMO系统,信道变化较快,通常只有接收端能够获得实时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而发送端只能通过反馈回路得到信道相关的统计信息。也有一些文献根据相关信道的特点提出了功率分配和预编码方案,但算法比较复杂。在接收端,信道的相关性也会降低信号检测的性能,特别是复杂度低的迫零算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杂度低、易实现、可有效提高系统性能的相关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MIMO信道矩阵表示成无相关性的基本矩阵与相关矩阵两部分;
2)先后采用迫零法和串行干扰消除法进行信号检测,并分析由此产生的误码性能;
3)利用发送端获得的信道相关信息和误码率均等准则,将发送功率合理分配到每根天线。
前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具有N根发送天线、M根接收天线的MIMO信道模型可表示成如下形式,其中M≥N,
H=H0T1/2            (1-1)
其中H0矩阵由M×N个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变量组成Nc(0,1),N×N维矩阵T1/2表示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
用M维矢量y表示接收到的基带信号:y=Hx+n=H0T1/2x+n    (2)式中n是由M个均值为零、方差为σn 2的i.i.d复高斯变量组成的矢量;
发送信号矩阵x为: x = s 1 x 1 s 2 e j φ 2 x 2 · · · s N e jφ N x N T - - - ( 3 )
式中xi为第i根发送天线上比特映射后的调制信号,si为第i根发送天线的功率。
前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包括以下步骤:
21)对接收信号y运用线性迫零算法,以消除矩阵H0的影响,
z = H 0 + y = T 1 / 2 x + H 0 + n - - - ; ( 5 )
22)用信道相关矩阵T1/2中的相关系数对z进行最大比合并处理,估计发送信号,发送信号估值为:令
w 1 = ( T : , 1 1 / 2 ) * z - - - ( 6 )
式中(T:,1 1/2)*是矩阵T1/2的第一列元素的共轭转置,利用(5)式结果z计算参数w1,将(6)式结果w1除以系数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24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25
23)得到信号估值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31
后,可将其产生的干扰从接收矢量z中减去,
z ^ = z - s 1 T : , 1 1 / 2 x ^ 1 - - - ( 8 )
再运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求出第二个信号的估值,令
w 2 = ( T : , 2 1 / 2 ) * z ^ - - - ( 9 )
将(9)式中的w2除以系数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35
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检出全部的发送符号。
前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
Λs=0            (17)
Σ i = 1 N s i = P , s i ≥ 0 - - - ( 4 )
利用等式(17)中N-1个方程及式(4),计算N根天线的功率si,i=1,...,N,其中,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37
s = s 1 s 2 · · · s N T
dmin和dmax分别表示映射星座中符号点与原点的最小和最大距离,用 ρ m , n = Σ l = 1 N τ m , l τ n , l 表示天线m和n之间的相关度,0≤ρm,n≤1,τi,j=|ti,j|,ti,j是矩阵T1/2中的对应元素,P为发送总功率。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将接收端和发送端一起考虑,联合设计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不仅复杂度低,易实现,仿真实验表明了系统良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2×2天线、信噪比为14dB时迫零算法和本发明算法随相关度变化的误码率性能对比示意图;
图2是4×4天线、相关信道下三种算法随信噪比变化的误码率性能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相关MIMO信道模型
考虑块衰落信道,在一个符号块中信道保持不变,具有N根发送天线、M(≥N)根接收天线的MIMO信道模型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H=R1/2H0T1/2    (1)
其中H0矩阵由M×N个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变量组成Nc(0,1)。M×M维矩阵R1/2、N×N维矩阵T1/2分别表示接收天线之间和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这里我们仅考虑发送相关性,而令接收相关矩阵R=IM。这样的假设是指用户接收端没有任何物理限制,在接收天线之间有足够空间,不同接收天线之间不相关,而在发送端不同天线之间存在相关性。(1)式就变成
H=H0T1/2    (1-1)
接收端获得了信道的全部状态信息H0和T,但发送端只能获得相关矩阵T。这是由于相关矩阵T通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可通过反馈回路回传至发送端。
用M维矢量y表示接收到的基带信号,
y=Hx+n=H0T1/2x+n    (2)
式中n是由M个均值为零、方差为σn 2的i.i.d复高斯变量组成的矢量,而发送信号矩阵x被本文设计为
x = s 1 x 1 s 2 e j φ 2 x 2 · · · s N e jφ N x N T - - - ( 3 )
式中xi为第i根发送天线上比特映射后的调制信号,si为第i根发送天线的功率,
Σ i = 1 N s i = P , s i ≥ 0 - - - ( 4 )
P为发送总功率。φi表示对应第i根天线的相移,而第一根天线可作为参照点,没有相移,即φ1=0。
2.信号检测算法
MIMO系统的信号检测算法至今已提出多种,可分成3大类:线性检测、非线性检测和最佳检测。最佳检测中的最大似然(ML)检测算法在频选瑞利衰落信道中可同时获得分集和编码增益,因而能得到最好的误码率性能。但是其计算复杂度随着编码集合大小和发送天线数量呈指数级增加,不可能实际应用。相反,线性检测算法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迫零(ZF)算法等具有非常低的复杂度,但系统性能较ML算法相去甚远。特别是当信道具有相关性时,迫零算法会导致噪声放大和有色化。
分析(1)式中的信道矩阵H0,不含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性能,可以进行逆矩阵运算,而信道相关性则全部体现在T矩阵中。据此,本发明提出了由三阶段运算组成的新的信号检测算法。
1)迫零算法
鉴于信道矩阵H0的性能,可以进行pseudo取逆得到H0 +,因而对接收信号y运用线性迫零算法,以消除矩阵H0的影响,
z = H 0 + y = T 1 / 2 x + H 0 + n - - - ( 5 )
这样不会使加权噪声H0 +n放大。
2)最大比合并算法
用信道相关矩阵T1/2中的相关系数对z进行最大比合并处理,估计发送信号。
w 1 = ( T : , 1 1 / 2 ) * z - - - ( 6 )
式中(T:,1 1/2)*是矩阵T1/2的第一列元素的共轭转置,利用(5)式结果z计算参数w1
由于
( T : , 1 1 / 2 ) * z = Σ l = 1 N t l , 1 * z l = Σ l = 1 N t l , 1 * ( Σ k = 1 N t l , k s k e jφ k x k ) + ( T : , 1 1 / 2 ) * H 0 + n
            (7)
= s 1 x 1 + ( Σ l = 1 N t l , 1 * t l , 2 ) s 2 e jφ 2 x 2 + · · · + ( Σ l = 1 N t l , 1 * t l , N ) s N e jφ N x N + ( T : , 1 1 / 2 ) * H 0 + n
ti,j是矩阵T1/2中的对应元素。假设第一根天线的功率s1最大,将(6)式结果w1除以(7)式中第一项的系数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64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3)干扰消除算法
得到信号估值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66
后,可将其产生的干扰从接收矢量z中减去,
z ^ = z - s 1 T : , 1 1 / 2 x ^ 1 - - - ( 8 )
再运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求出第二个信号的估值,令
w 2 = ( T : , 2 1 / 2 ) * z ^ - - - ( 9 )
由于
( T : , 2 1 / 2 ) * z ^ = Σ l = 1 N t l , 2 * z ^ l = Σ l = 1 N t l , 2 * ( Σ k = 1 N t l , k s k x k ) + ( T : , 2 1 / 2 ) * H 0 + n
         (10)
= s 2 x 2 + ( Σ l = 1 N t l , 2 * t l , 3 ) s 3 e jφ 3 x 3 + · · · + ( Σ l = 1 N t l , 2 * t l , N ) s N e jφ N x N + ( T : , 2 1 / 2 ) * H 0 + n
如果天线中的功率大小满足条件s1≥s2≥...≥sN,则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将(9)式中的w2除以(10)式中第一项的系数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71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72
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检出全部的发送符号。
3.功率分配算法
在上述的信号检测算法中,涉及到天线的功率si,对于发送端来说,在仅仅获知信道相关矩阵T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分配发送信号的功率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来分析一下上述信号检测的误码性能。
从(7)式看出,检测发送信号x1的误符号率有三部分决定,一是由噪声矢量n引起的误差,二是判决符号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73
到该符号判决边界的距离,三是由其他天线发送符号产生的干扰。其中第一部分,对于每根天线为(T:,1 1/2)*H0 +n,它们具有相同的方差。
其他各天线发送信号的相位选择应该使这些符号到x1判决边界的距离最大,即
φ k = - ∠ ( Σ l = 1 N t l , 1 * t l , k ) - - - ( 11 )
如果采用MQAM调制,用dmin和dmax分别表示映射星座中符号点与原点的最小和最大距离,则从(7)式判决x1的最小距离为
λ 1 = s 1 d min - ( Σ l = 1 N τ 1 , l τ 2 , l ) s 2 d max - · · · - ( Σ l = 1 N τ 1 , l τ N , l ) s N d max - - - ( 12 )
= s 1 d min - ρ 1,2 s 2 d max - · · · - ρ 1 , N s N d max
式中τi,j=|ti,j|,用 ρ m , n = Σ l = 1 N τ m , l τ n , l 表示天线m和n之间的相关度,0≤ρm,n≤1。第一项表示判决信号x1与其判决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而后面各项表示对于其他发送干扰符号xi的最大可能距离。
将(11)式推广到判决其他符号,则 φ k = - ∠ ( Σ l = 1 N t l , i k t l , k ) , i = 1 , · · · , N 同样从(10)式判决x2的最小距离为
λ 2 = s 2 d min - ρ 2 , 3 s 3 d max - · · · - ρ 2 , N s N d max - - - ( 13 )
按这样的规律依次可以得到所有N个最小距离,其中
λ N = s N d min - - - ( 14 )
我们根据误码率相等准则提出功率分配算法,利用信道相关矩阵信息,合理分配每根天线的功率,使每根天线中的判决符号最小距离相等,即
λ1=λ2=…=λN         (15)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84
s = s 1 s 2 · · · s N T
则可将(12)、(13)和(14)式概括表示成下列矢量等式,
Λs=0        (17)
等式右边的0是N-1维零矢量。等式(17)中有N-1个方程,再加上(4)式,用来计算N根天线的功率si,i=1,...,N。
先来分析上述方程组解的存在性。矩阵Λ中,左端(N-1)×(N-1)子矩阵是一个上三角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dmin,上三角中的元素都小于等于零;矩阵的最后一列由小于零的元素组成。因此方程组存在非负解。
由(14)、(13)和(12)式,如果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86
则通过递推得出的矢量s中的所有元素均为零,这不符合要求。因此不会为零。不失一般性,先设将矩阵Λ中的最后一列移动至等式(17)右边,可得到一个上三角结构的方程组,通过迭代运算,依次得到等数值。然后再根据(4)式加权得到矢量s。
4.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当发送天线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时,即T=I,则信道矩阵仅为H0,此时功率均等分配,信号检测仅需第一阶段的迫零算法,所以常规的MIMO迫零算法是本算法的特例。
当采用4QAM调制时,dmin=dmax。若发送天线完全相关,ρm,n=1,则矩阵
Figure G2009102325011D00092
可直接由最后一个方程(最后一列)迭代得到
s i = 2 N - i s N , i = 1 , · · · , N - - - ( 18 )
再结合功率限制(4)式,
Σ i = 1 N s i = Σ i = 1 N 2 2 ( N - i ) s N = P , s N = P / Σ i = 1 N 2 2 ( N - i ) = 3 P / ( 4 N - 1 )
s i = 3 × 4 N P 4 i ( 4 N - 1 ) - - - ( 19 )
从(19)式中看到,天线i每增加1,功率分配减小1/4倍。
本发明仿真采用准静态平坦瑞利衰落信道,接收端已知完整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端仅获知信道的相关性信息,用4QAM调制。在2×2天线,信噪比为14dB时,对均匀分配功率的迫零检测算法,和本发明新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相关度由0增加到1,常规迫零算法的系统性能变差,但采用本发明的联合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可以有效改善系统性能,特别是相关度越高时效果越明显。与常规迫零算法相比,尽管新算法在计算复杂度上增加了功率分配和串行干扰消除环节,但从上面的分析推导可知,这些运算都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总体算法的复杂度增加不多,而系统性能有较大改善。
在4×4MIMO系统中,第1、第2根发送天线完全相关,ρ1,2=1,构成一组;第3、第4根天线完全相关,ρ3,4=1,构成另一组;两组之间的天线不相关,ρ1,3=ρ1,4=ρ2,3=ρ2,4=0。用三种算法进行仿真,分别是本发明提出的发送功率自适应分配新算法、发送功率均等时的新算法和常规迫零算法。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对于相关信道,若仅仅采用本发明的信号检测方法,功率均等分配,则与常规迫零算法相比,系统性能改善不大。只有联合运用本发明的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才能有效提高系统性能。
本发明分析了相关信道的特点,提出了联合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的新方法。信道的相关性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若仅考虑发送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或者仅考虑接收端的检测算法,对系统性能的改善不大。本发明将接收端和发送端一起考虑,联合设计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这种联合方法在增加运算复杂度不多的情况下,大大改善了系统性能,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效果。
以上仅以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然其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

Claims (2)

1.一种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MIMO信道矩阵表示成无相关性的基本矩阵与相关矩阵两部分;
2)先后采用迫零法和串行干扰消除法进行信号检测,并分析由此产生的误码性能;
3)利用发送端获得的信道相关信息和误码率均等准则,将发送功率合理分配到每根天线,
在所述步骤1)中,具有N根发送天线、M根接收天线的MIMO信道模型可表示成如下形式,其中M≥N,
H=H0T1/2                            (1-1)
其中H0矩阵由M×N个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变量组成Nc(0,1),N×N维矩阵T1/2表示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
用M维矢量y表示接收到的基带信号:y=Hx+n=H0T1/2x+n    (2)
式中n是由M个均值为零、方差为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11
的i.i.d复高斯变量组成的矢量;
发送信号矩阵x为: x = s 1 x 1 s 2 e j φ 2 x 2 · · · s N e j φ N x N T - - - ( 3 )
式中xi为第i根发送天线上比特映射后的调制信号,si为第i根发送天线的功率,φi表示对应第i根天线的相移;
在所述步骤3)中
Λs=0                        (17)
Σ i = 1 N s i = P , s i ≥ 0 - - - ( 4 )
利用等式(17)中N-1个方程及式(4),计算N根天线的功率si,i=1,...,N,
其中,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1
s = s 1 s 2 · · · s N T
dmin和dmax分别表示采用MQAM调制时映射星座中符号点与原点的最小和最大距离,用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3
表示天线m和n之间的相关度,0≤ρm,n≤1,τi,j=|ti,j|,ti,j是矩阵T1/2中的对应元素,P为发送总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包括以下步骤:
21)对接收信号y运用线性迫零算法,以消除矩阵H0的影响,
z = H 0 + y = T 1 / 2 x + H 0 + n ; - - - ( 5 )
22)用信道相关矩阵T1/2中的相关系数对z进行最大比合并处理,估计发送信号,发送信号估值为:令
w 1 = ( T : , 1 1 / 2 ) * z - - - ( 6 )
式中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6
是矩阵T1/2的第一列元素的共轭转置,利用(5)式结果z计算参数w1,将(6)式结果w1除以系数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7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8
23)得到信号估值后,可将其产生的干扰从接收矢量z中减去,
z ^ = z - s 1 T : , 1 1 / 2 x ^ 1 - - - ( 8 )
再运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求出第二个信号的估值,令
w 2 = ( T : , 2 1 / 2 ) * z ^ - - - ( 9 )
将(9)式中的w2除以系数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12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Figure FSB000009065965000213
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检出全部的发送符号。
CN 200910232501 2009-12-07 2009-12-07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49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32501 CN101814979B (zh) 2009-12-07 2009-12-07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32501 CN101814979B (zh) 2009-12-07 2009-12-07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4979A CN101814979A (zh) 2010-08-25
CN101814979B true CN101814979B (zh) 2013-02-06

Family

ID=42622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3250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4979B (zh) 2009-12-07 2009-12-07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149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8311B (zh) * 2011-02-21 2015-09-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优化串行干扰消除顺序的迭代检测方法
CN103236879B (zh) * 2013-04-19 2015-08-2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mrc-zf接收矢量估计的协调波束赋形方法
WO2015144250A1 (en) 2014-03-28 2015-10-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5375967B (zh) * 2015-11-16 2018-04-0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增强型最大比合并检测方法和接收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4979A (zh) 201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6355B (zh) 具有全向和扇形定向天线模式的自适应多天线系统
CN102308492B (zh) 使用用于波束成形的基码本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CN100463455C (zh)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容量的估计方法
CN102754358A (zh) “多入多出”(“mimo”)系统中选择预编码矩阵的方法
CN103138815B (zh) 空间相关miso系统中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预编码方法
CN102710394B (zh) 用于mimo系统中的基于发射天线选择的空间调制方法
CN102546088A (zh) 一种块对角化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345592B (zh) 应用于mimo的自适应信号的检测器及检测方法
CN101340218A (zh)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1814979B (zh) 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CN104836603A (zh) 一种mimo信号检测方法
CN101022325A (zh)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空分复用的最大似然简化检测方法
CN103188703A (zh) 幸存星座点选择方法和qrm-mld信号检测方法
CN106341169A (zh) 一种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上行链路的天线选择方法
CN106357309A (zh) 基于非理想信道下大规模mimo线性迭代检测方法
Cui et al. Generic procedure for tightly bounding the capacity of MIMO correlated Rician fading channels
CN103475603B (zh) 基于序参量非正交变换的通信系统盲信道估计方法
CN101286779B (zh) 多用户mimo系统中消除多用户干扰的方法
CN101729460A (zh) 多用户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2006146B (zh) Mu-mimo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调度方法
CN103338066B (zh) 一种基于最小距离最大化准则的多路数据流传输方法
CN105429687A (zh) 一种最小化干扰功率与维度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03648140B (zh) 基于mimo和pnc融合的无线多跳路由网络传输方法
CN106357318A (zh) 收敛速率可调的大规模mimo迭代检测方法
CN101958852B (zh) 一种mimo系统中mld接收机的cinr估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