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9807B - 左手系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左手系滤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09807B CN101809807B CN2008801095618A CN200880109561A CN101809807B CN 101809807 B CN101809807 B CN 101809807B CN 2008801095618 A CN2008801095618 A CN 2008801095618A CN 200880109561 A CN200880109561 A CN 200880109561A CN 101809807 B CN101809807 B CN 1018098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acitor
- inductor
- conductor
- handed
- pres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5—Series LC in series path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75—Parallel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91—Combined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Microwav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左手系滤波器。所述左手系滤波器包括:与电容器(12c)及地线连接的级间耦合元件(9b)、与级间耦合元件(9b)连接的电容器(12)、与电容器(12)连接的电容器(2)、与电容器(2)和电容器(12)的连接点及地线连接的电感器(11)、与电容器(10)及地线连接的电感器(1)、与电容器(2c)连接的输入输出耦合元件(8b)、和与电容器(2)连接的输入输出耦合元件(7b)。电容器(12、12c)、电容器(2、2c)、电感器(11、11c)、电感器(1、1c)分别关于级间耦合元件(8)配置在对称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移动电话等的左手系滤波器(left handed filter)。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左手系滤波器如图35所示构成为在电介质层上形成所谓的左手系传输线路,其中所谓的左手系传输线路是交替连接多个与地线连接的电感器4和电容器3并在其两端连接输入输出耦合元件30a、30b而形成的线路。且有,作为本申请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公知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美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066422号说明书
在这种现有技术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传输特性不好成为问题。即、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构成中,由于采用一种根据传输线路长来确定谐振频率并仅使该谐振频域的信号通过的结构,故如图36所示成为一种带宽非常窄的单峰特性并且其结果使得传输特性变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能使带宽变宽且能改善传输特性的左手系滤波器。
并且,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左手系滤波器具备:
第一电容器;
第二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一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二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级间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三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四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三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容器和所述第四电容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四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四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和
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与所述第四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三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二电容器和所述第四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三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二电感器和所述第四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由第一、第二电容器和第一、第二电感器构成的第一谐振器、与由第三、第四电容器和第三、第四电感器构成的第二谐振器的谐振模式耦合,能够实现透过多个谐振频域的信号的构成,并使带宽变宽,故能够改善左手系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单位元件(unitcell)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CRLH谐振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6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单位元件构造的俯视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端子元件(cell)构造的侧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CRLH谐振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CRLH谐振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及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容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及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容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及3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输入耦合电容器及输出耦合电容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及3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输入耦合电容器及输出耦合电容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及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及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及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输入耦合电容器及输出耦合电容器的其他构造的俯视图。
图1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及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输入耦合电容器及输出耦合电容器的其他构造的侧视图。
图1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及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容器的其他构造的俯视图。
图1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及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级间耦合电容器的其他构造的侧视图。
图18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8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9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9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0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0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及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及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及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输入耦合电感器及输出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及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输入耦合电感器及输出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3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及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及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级间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及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输入耦合电感器及输出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及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输入耦合电感器及输出耦合电感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6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8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8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30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0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右手系传输线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左手系传输线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中的CRLH谐振器的电压驻波的特性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左手系滤波器特性图。
图35是现有技术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36是现有技术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图。
符号说明:
1、4、11、14-电感器,2、3、12、13-电容器,7a、7b、7c、7d、76-输入耦合电容器,8a、8b、8c、8d、79-输出耦合电容器,9a、9b、9c、9d、77、78-级间耦合电容器,10a、10b-单位元件(unit cell),17a、17b、17c、17d-输入耦合电感器,18a、18b、18c、18d-输出耦合电感器,19a、19b、19c、19d-级间耦合电感器,20a-单位元件的构造例,21、22a、22b、23、24、25、26a、26b、31、32a、32b、33、34、35、36a、36b-导体,27、28-接地导体,29-电介质,30a-输入耦合元件,30b-输出耦合元件,41a、41b、42a、42b、43、44、45、51a、51b、52a、52b、53、54、55、61、62、63、64a、64b、65a、65b、66、71、72、73、74-导体,70a、70b、70c、70d、86-输入耦合电容器的构造例,80a、80b、80c、80d、89-输出耦合电容器的构造例,90a、90b、90c、90d、87、88-级间耦合电容器的构造例,100a-CRLH谐振器,101、102-端子,170a、170b、170c、170d-输入耦合电感器的构造例,180a、180b、180c、180d-输出耦合电感器的构造例,190a、190b、190c、190d-级间耦合电感器的构造例,200a-CRLH谐振器的构造例,201、202-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1中示出用于本发明中的被称为单位元件10a的电路。该单位元件10a由电感器1、4及电容器2、3构成。若详细地说明,则电感器1与电容器3并联连接,其一端侧接地。并且,在另一端侧连接了电感器4的一端,在该电感器4的另一端侧串联连接电容器2。且有,电感器4和电容器2的连接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接着,在图11A及11B中示出单位元件10a的具体的单位元件构造20a。如图11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之间的构造中,由图11所示的导体21及连接该导体21和接地导体28的导体25构成图1所示的电感器1,通过用图11A及图11B所示的导体22a、22b夹持导体24的构造构成图1所示的电容器2,由电连接图11B所示的导体22a、22b及导体24的导体26a、26b及导体24构成图1所示的电感器4,由与导体21、23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构成图1所示的电容器3。
图1所示的单位元件10a及图11所示的单位元件构造20a是被称为左手系超材料(left handed metamaterial)的左右手系复合线路。
在此,对左手系超材料进行说明。通常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是右手系介质。他们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和正的导磁率。另外,折射率是正值,我们将此认为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在至今为止所知道的特殊介质中公知以下的内容:在等离子体中表观介电常数为负,电磁波无法在等离子体中传播;在铁素体中表观导磁率为负,电磁波无法在铁素体中传播。虽然介电常数和导磁率双方同时都为负的介质至今为止在自然界中未被发现,但是若返回到麦克斯韦方程式中考虑,则电磁波能够在这种介质中传播且能导出折射率为负。
这种介质是通过人工作成微小构造来控制表观材料物性值的人工介质(超材料)。作为超材料的实现方法可以考虑各种方法,至今为止提议一种人工结晶或传输线路型等。在此,所谓右手系、左手系是表示电磁波的电场方向、磁场方向和波行进方向(相位传播方向)是成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及中指的位置关系,还是成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及中指的位置关系。即、在右手系和左手系中电磁波的相位传播方向互逆。虽然在右手系中相位也在波的能量传播方向上传播,但是在左手系中相位在与波的能量传播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传播。因此,在左手系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为返波型行波(backward traveling wave),能量的传播方向和相位的传播方向成相反的方向。
以下,对传输线路型超材料的动作原理进行详细地叙述。如图31所示,为了表示电气特性而在无限连接多个由串联的电感器4和并联的电容器3构成的无限微小区间形成的等效电路中考虑通常的右手系的传输线路。该构造是纯粹的右手系传输线路(Pure righ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PRH TL)。与此相对,如图32所示,在无限连接多个由串联的电容器2和并联的电感器1构成的无限微小区间形成的等效电路中考虑左手系的传输线路。该构造虽然是纯粹的左手系传输线路(Pure left-handedtransmission line;PLH TL),很遗憾却不能实现。其原因在于,由于在想要制作串联的电容器时具有大小,故必然生出寄生的右手系的串联电感器。另外,由于在想要制作并联的电感器时具有大小,故必然生出寄生的右手系的并联电容器。因此,可实现的是由串联的左手系电容器和右手系电感器以及并联的左手系电感器和右手系电容器构成的复合左右手系传输线路(Composite right/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CRLH TL)。其相当于图1所示的所述单位元件10a。
CRLH传输线路兼具有左手系和右手系两方的性质。在频率高的区域中具有右手系的性质,在频率低的区域中具有左手系的性质。串联的左手系电容器CL和右手系电感器LR形成串联谐振电路,并以角频率ωse=1/(CL×LR)谐振。
并联的左手系电感器LL和右手系电容器CR形成并联谐振电路,并以ωsh=1/(LL×CR)反谐振。将ωse=ωsh的情况称为平衡状况,右手系的频域和左手系的频域连续相连。将ωse≠ωsh的情况称为不平衡状况,在右手系的频域与左手系的频域之间生出间隙,并成为在该区域中无法传播电磁波的衰减频带。所述现有技术应用了在右手系的频域和左手系的频域的交界频率下生出0次模式谐振。
在CRLH传输线路的输入输出端形成构成微小间隙等的输入输出耦合电容时,CRLH以与右手系的有限长线路相同的方式作为谐振器而动作。在右手系的有限长线路谐振器中可知成为二分之一波长的最低次的谐振和其整数倍的高次谐波的谐振。与此相对,在CRLH谐振器中,根据元件数而预先规定了固有的谐振频率的数目。例如在连接了7个单位元件10a的元件数n=7时,如图36所示,从附有二分之一波长的驻波的+1次的谐振到+6次的谐振作为右手系的谐振而存在。另外,作为返波型行波的谐振,从附有二分之一波长的驻波的-1次的谐振到-6次的谐振作为左手系的谐振而存在。进而,存在所有元件为相同电位且同步振动的0次模式。如图33所示,虽然在0次模式下驻波不成立,但是该模式可以认为是波长无限大的特殊的谐振模式。
在CRLH谐振器中,+1次和-次的谐振模式如图33所示在观看驻波分布时相同,由于右手系的前向波和左手系的返波型行波的相位速度的绝对值在左手系低的频率下为相同,故左手系的谐振频率必然变低。
在比-6次低的频率下发挥CRLH传输线路的高通特性,成为在比其低的频率下无法传播的左手系间隙。另外,比+6次高的频率下发挥CRLH传输线路的低通特性,成为在比其高的频率下无法传播的右手系间隙。因此,CRLH谐振器包括从频率低的左手系区域到频率高的右手系区域,呈宽频带的带通特性。但是,在本发明中所利用的并不是包括这种左手系和右手系双方在内的宽频带的带通特性。本发明是利用了左手系的返波型行波的慢波(slow wave)特性的超小型带通左手系滤波器。
为了利用左手系的谐振来构成具有期望带宽的带通左手系滤波器,而需要集中多个某一特定左手系谐振模式来形成带通特性。因此,在本发明的构成中,利用级间耦合元件来构成具有多个谐振器的多级左手系滤波器。
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在一级谐振器中例如利用相邻的-次和-2次的谐振模式,各谐振模式也只能得到与离散的驻波的数目对应的具有特定频率间隔的分离的谐振频率。
与此相对,例如在利用级间耦合元件来构成2级左手系滤波器的情况下,如图34所示,能够利用第一谐振器的-1次的谐振模式和第二谐振器的-1次的谐振模式形成通带。此时,通过带宽控制级间耦合元件及输入输出耦合元件的大小,从而能形成期望的带宽和通带特性。这点是本发明的特征。
以下,对该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所示,级联连接单位元件10a和单位元件10b的电路是CRLH谐振器100a,其中所述单位元件10b与单位元件10a同样地由电感器11、14及电容器12、13构成。
由于该CRLH谐振器100a具有单位元件10a、10b,故谐振存在-1次、0次、1次共3个。
在CRLH谐振器100a中,将电感器1及电容器3并联连接的侧作为端子101,将级联连接电感器14和电容器12的侧作为端子102。
例如,CRLH谐振器100a如图12A及12B所示表现的结构如下:在单位元件构造20a和与该单位元件构造20a同样地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之间的构造中,由导体31及连接导体31和接地导体28的导体35构成图2所示的电感器11,通过用导体32a、32b夹持导体34的构造来构成图2所示的电容器12,由电连接导体32a、32b与导体34的导体36a、36b、以及导体34构成图2所示的电感器14,由级联连接在导体31、33与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之间所表现的单位元件构造20b的构造来表现电容器13。将此作为CRLH谐振器构造200a。图2所示的端子101与图12B的端子201对应,图2所示的端子102与图12B的端子202对应。
因此,在此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1与接地面之间连接了输入耦合电容器7a,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2上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9a,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9a与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b的端子102,在该CRLH谐振器100b的端子101b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出耦合电容器8a。即、所述左手系滤波器被构成为具备:第一电容器12b;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b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容器2b;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b和第二电容器2b的连接点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一电感器1b;和一端与第二电容器2b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二电感器11b,所述左手系滤波器设置有: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b的另一端连接的作为级间耦合元件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a;一端与级间耦合电容器9a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三电容器12;一端与第三电容器1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电容器2;一端与第三电容器12和第四电容器2的连接点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三电感器11;一端与第四电容器2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四电感器1;一端与第二电容器2b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8a;和一端与第四电容器2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7a,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器12b和第三电容器12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a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容器2b和第四电容器2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a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一电感器1b和第三电感器11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a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感器11b和第四电感器1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a配置在对称位置。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b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a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b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作为具体的构成,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3所示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a是通过用导体41a、41b夹持图13A及图13B所示的导体42a、42b的构造构成的,并将此构造作为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a,另外,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3所示的输入耦合电容器7a是通过将导体44与导体43连接且导体45与导体44连接使得缩短到接地导体28的距离的构造构成的,并将此构造作为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a,图3所示的输出耦合电容器8a也以与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a同样的构造构成的,并将其作为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a,此时,作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左手系滤波器的具体构成,如图15A及图15B所示,通过如下的方式来表现: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a的导体43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a的导体42b,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a的导体42a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并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a的导体43。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输入耦合电容器7a、输出耦合电容器8a、级间耦合电容器9a构成的,但是利用电容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感器构成其余的结构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此,由于一般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使用电容器。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实施方式1所示的CRLH谐振器构造100a的端子101和输入耦合电容器7b级联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100a的端子102与接地面之间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9b,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100a和级间耦合电容器9b的连接点连接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100c的端子102c,并级联连接该CRLH谐振器100c的端子101c和输出耦合电容器8b。即、具备:第一电容器12c;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c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容器2c;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c和第二电容器2c的连接点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一电感器11c;和一端与第二电容器2c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二电感器1c,并且还设置有: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c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作为级间耦合元件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b;一端与级间耦合电容器9b的一端连接的第三电容器12;一端与第三电容器1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电容器2;一端与第三电容器12和第四电容器2的连接点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三电感器11;一端与第四电容器2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四电感器1;与第二电容器2c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8b;和与第四电容器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7b,其中第一电容器12c和第三电容器12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b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容器2c和第四电容器2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b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一电感器11c和第三电感器11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b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感器1c和第四电感器1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b配置在对称位置。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c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b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c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4所示的输入耦合电容器7b是通过用导体51a、51b夹持图16A及图16B所示的导体52a、52b的构造构成的,并将此构造作为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b,图4所示的输出耦合电容器8b也以与图16A及图16B所示的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b同样的构造构成的,并将此构造作为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b,另外,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4所示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b是通过将导体54与导体53连接且导体55与导体54连接使得缩短到接地导体28的距离的构造构成的,并将该构造作为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b,此时,本实施方式中的左手系滤波器如图18A及图18B所示,构成为: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b的导体52b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b的导体53,进而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b的导体53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b的导体52a。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容器7b、输出耦合电容器8b、级间耦合电容器9b,但是利用电容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感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此,由于一般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使用电容器。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3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100a的端子102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入耦合电容器7c,级间耦合电容器9c与该CRLH谐振器构造100a的端子101级联连接,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9c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d的端子101d,并在该CRLH谐振器100d的端子102d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出耦合电容器8c。即、具备:第一电容器2;一端与第一电容器2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一电感器1;一端与第一电容器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容器12;和一端与第二电容器12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二电感器11,还设置有:一端与第一电容器2的一端连接的作为级间耦合元件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c;一端与级间耦合电容器9c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三电容器2d;一端与第三电容器2d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三电感器1d;一端与第三电容器2d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电容器12d;一端与第四电容器12d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四电感器11d;一端与第二电容器12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7c;和一端与第四电容器12d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8c,其中第一电容器2和第三电容器2d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c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容器12和第四电容器12d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c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一电感器1和第三电感器1d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c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感器11和第四电感器11d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c配置在对称位置。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d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c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d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5所示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c是通过用导体41a、41b夹持导体42a、42b的构造构成的,并将此构造作为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c,另外,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输入耦合电容器7c是通过将导体44与导体43连接且导体45与导体44连接使得缩短到接地导体28的距离的构造构成的,并将该构造作为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c,输出耦合电容器8c也以与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c同样构造构成的,并将其作为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c,此时,本实施方式中的左手系滤波器如图19A及图19B所示,构成为: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c的导体43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c的导体42a,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c的导体42b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c的导体43。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容器7c、输出耦合电容器8c、级间耦合电容器9c,但是利用电容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感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此,由于一般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使用电容器。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4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实施方式1所示的CRLH谐振器构造100a的端子102和输入耦合电容器7d级联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100a的端子101与接地面之间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9d,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100a和级间耦合电容器9d的连接点连接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100e的端子101e,并级联连接该CRLH谐振器100e的端子102e和输出耦合电容器8d。即、具备:第一电容器12;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一电感器1;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容器2;和一端与第二电容器2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二电感器11,还设置有:一端与第一电容器12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作为级间耦合元件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d;一端与所述级间耦合电容器9d的一端连接的第三电容器2e;一端与第三电容器2e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三电感器1e;一端与第三电容器2e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电容器12e;一端与第四电容器12e的一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地线连接的第四电感器11e;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器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7d;和一端与第四电容器12e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8d,其中第一电容器12和所述第三电容器2e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d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容器2和所述第四电容器12e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d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一电感器1和所述第三电感器1e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d配置在对称位置,第二电感器11和所述第四电感器11e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d配置在对称位置。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e关于级间耦合电容器9d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e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6所示的输入耦合电容器7d是通过用导体51a、51b夹持图16A及图16B所示的导体52a、52b的构造构成的,并将此构造作为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d,图6所示的输出耦合电容器8d也以与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d同样的构造构成的,并将其作为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d,另外,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6所示的级间耦合电容器9d是通过将导体54与导体53连接且导体55与导体54连接使得缩短到接地导体28的距离的构造构成的,并将该构造作为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d,此时,本实施方式中的左手系滤波器如图20A及图20B所示,构成为: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入耦合电容器构造70d的导体42b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d的导体53,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90d的导体53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d的导体42a。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容器7d、输出耦合电容器8d、级间耦合电容器9d,但是利用电容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感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此,由于一般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使用电容器。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足够的特性,但是由于在设计时输入耦合电容器7d和输出耦合电容器8d的值变得非常大而级间耦合电容器9d的值变得非常小,故与实施方式1~3相比,对他们进行具体结构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优选实施方式1~3所示的构造。
实施方式5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5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级联连接实施方式1所示的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1和输入耦合电感器17a,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2与接地面之间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19a,在该CRLH谐振器100a和级间耦合电感器19a的连接点连接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b的端子102b,并级联连接该CRLH谐振器100b的端子101b和输出耦合电感器18a。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b关于级间耦合电感器19a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b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1A及图21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7所示的级间耦合电感器19a由与导体61连接的导体62、和以连接导体62和接地导体28的方式配置的导体63构成,并将此作为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a,另外,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7所示的输入耦合电感器17a通过为了连接以螺旋状形成的导体64a和导体64b,而使导体64a和导体65a连接、导体65a与导体66连接、导体66与导体65b连接、导体65b与导体64b连接的构造来构成,并将此作为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a,图7所示的输出耦合电感器18a也以与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a同样的构造构成,并将此作为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a,此时,本实施方式如图23A及图23B所示构成为: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a的导体64b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a的导体61,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a的导体61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并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a的导体64b。
且有,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感器17a、输出耦合电感器18a、级间耦合电感器19a,但是利用电感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容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由于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左手系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得以改善。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足够的特性,但是一般与电感器相比电容器更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实施方式1~3所示的构造。
实施方式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6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1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入耦合电感器17b,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19b,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19b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b的端子102b,并在该CRLH谐振器100b的端子101b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出耦合电感器18b。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b关于级间耦合电感器19b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b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4A及图24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8所示的级间耦合电感器19b通过形成为回纹状(meander shape)的导体71来表现的,并将此作为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b,另外,如图25A及图25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构成为包括与图8所示的输入耦合电感器17b的导体72连接的导体73、和以连接导体73和接地导体28的方式配置的导体74,并将此作为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b,图8所示的输出耦合电感器18b也以与输入耦合电感器170b同样的构造构成,并将此作为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b,此时,本实施方式如图26A及图26B所示通过如下的构造来表现:连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b的导体72,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b的导体71,进而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b的导体71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并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和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b的导体72。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感器17b、输出耦合电感器18b、级间耦合电感器19b,但是利用电感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容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左手系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得以改善。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足够的特性,但是一般与电感器相比电容器更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实施方式1~3所示的构造。
实施方式7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7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级联连接实施方式1所示的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2和输入耦合电感器17c,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1与接地面之间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19c,在该CRLH谐振器100a和级间耦合电感器19c的连接点连接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d的端子101d,并级联连接该CRLH谐振器100d的端子102d和输出耦合电感器18c。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d关于级间耦合电感器19c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d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1A及图21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9所示的级间耦合电感器19c由与导体61连接的导体62、和以连接导体62和接地导体28的方式配置的导体63构成,并将此作为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c,另外,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9所示的输入耦合电感器17c通过为了连接以螺旋状形成的导体64a和导体64b而使导体64a与导体65a连接、导体65a与导体66连接、导体66与导体65b连接、导体65b与导体64b连接的构造构成,并将此作为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c,输出耦合电感器18c也以与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c同样的构造构成,并将此作为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c,此时,本实施方式如图27A及图27B所示构成为: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和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c的导体64b连接,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c的导体61,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c的导体61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和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c的导体64b。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感器17c、输出耦合电感器18c、级间耦合电感器19c,但是利用电感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容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由于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左手系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得以改善。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足够的特性,但是一般与电感器相比电容器更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实施方式1~3所示的构造。
实施方式8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8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2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入耦合电感器17d,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1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19d,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19d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d的端子101d,并在该CRLH谐振器100d的端子102d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出耦合电感器18d。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100d关于级间耦合电感器19d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2个CRLH谐振器100a、100d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2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以下,对具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4A及图24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图10所示的级间耦合电感器19d通过形成为回纹状的导体71构成,并将此作为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d,另外,如图25A及图25B所示,在用电介质29充满相互对置配置的接地导体27、28间的构造中,构成为包括与图10所示的输入耦合电感器17d的导体72连接的导体73、和以连接导体73和接地导体28的方式配置的导体74构成,并将此作为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d,图10所示的输出耦合电感器18d也以与输入耦合电感器170d同样的构造表现,并将此作为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d,此时,本实施方式如图28A及图28B所示通过如下的构造来表现:连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和输入耦合电感器构造170d的导体72,在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d的导体71,进一步级联连接级间耦合电感器构造190d的导体71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并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和输出耦合电感器构造180d的导体72。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感器17d、输出耦合电感器18d、级间耦合电感器19d,但是利用电感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容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左手系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得以改善。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足够的特性,但是一般与电感器相比电容器更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实施方式1~3所示的构造。
实施方式9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9相关的左手系滤波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左手系滤波器是在利用2个实施方式1所示的CRLH谐振器100a的左手系滤波器中又追加了一个CRLH谐振器100a而具有3个谐振器的左手系滤波器。具体地说,如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左手系滤波器构成为: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3的等效电路构成中将输出耦合电容器8a作为级间耦合电容器78,在该级间耦合电容器78上连接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1,并在该CRLH谐振器100a的端子102与接地面之间连接输出耦合电容器79。
由此,使CRLH谐振器100a关于级间耦合电感器9a及级间耦合电容器78配置在对称位置,因此由于能容易控制3个CRLH谐振器100a的-1次的谐振的耦合,故能够构成用-1次的谐振形成了通带的左手系滤波器,由于使用了-1次,故能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的3级左手系滤波器还小型的左手系滤波器。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造通过利用与实施方式2~8同样的连接方法,从而能构成其结构。
作为具体的构造例,如图30A及图30B所示,左手系滤波器构成为: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15A及图15B的构造的例子中,将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0a作为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88,连接该级间耦合电容器构造88的导体43和新准备的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1,并连接该CRLH谐振器构造200a的端子202和由图13A及图13B所表现的输出耦合电容器构造89。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为输入耦合电容器7a、输出耦合电容器79、级间耦合电容器9a、78,但是利用电容器构成其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而用电感器构成其余的构造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此,由于一般电容器能实现低损耗,故优选使用电容器。
产业上的可用性
本发明的左手系滤波器具有与现有技术相比能使带宽变宽且能改善传输特性的效果,并在移动电话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是有用的。
Claims (4)
1.一种左手系滤波器,具备:
第一电容器;
第一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三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二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三电容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二电容器,其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三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四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四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四电感器并联连接;
级间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五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五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七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六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和所述第七电容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六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六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七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八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八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八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与所述第三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和
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五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三电容器和所述第七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二电感器和所述第六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四电感器和所述第八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2.一种左手系滤波器,具备:
第一电容器;
第一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二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二电容器,其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三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四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三电感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四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四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三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级间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五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六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六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六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五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七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八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容器和所述第七电感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八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八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七电容器,其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和
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五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三电容器和所述第七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二电感器和所述第六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四电感器和所述第八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3.一种左手系滤波器,具备:
第一电容器;
第一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三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二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三电容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二电容器,其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三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四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四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四电感器并联连接;
级间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五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五电感器,其与所述第五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
第七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六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和所述第七电容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六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六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七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八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八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八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和
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五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三电容器和所述第七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二电感器和所述第六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四电感器和所述第八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4.一种左手系滤波器,具备:
第一电容器;
第一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二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二电容器,其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三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四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三电感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四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四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三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级间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五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的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六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的一端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六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六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五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七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八电感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五电容器和所述第七电感器的连接点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地线连接的另一端;
第八电容器,其与所述第八电感器并联连接;
第七电容器,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第一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和
第二输入输出耦合元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七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五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三电容器和所述第七电容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二电感器和所述第六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所述第四电感器和所述第八电感器关于所述级间耦合元件配置在对称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57301A JP5045349B2 (ja) | 2007-10-01 | 2007-10-01 | 左手系フィルタ |
JP2007-257301 | 2007-10-01 | ||
PCT/JP2008/002682 WO2009044518A1 (ja) | 2007-10-01 | 2008-09-26 | 左手系フィル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09807A CN101809807A (zh) | 2010-08-18 |
CN101809807B true CN101809807B (zh) | 2013-04-10 |
Family
ID=40525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95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9807B (zh) | 2007-10-01 | 2008-09-26 | 左手系滤波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34733B2 (zh) |
JP (1) | JP5045349B2 (zh) |
CN (1) | CN101809807B (zh) |
WO (1) | WO20090445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G182189A1 (en) | 2003-12-17 | 2012-07-30 | Elan Pharma Int Ltd | A(beta) immunogenic peptide carrier conjugate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
US8451175B2 (en) * | 2008-03-25 | 2013-05-28 | Tyco Electronics Services Gmbh | Advanced active metamaterial antenna systems |
CN102027632B (zh) * | 2008-05-12 | 2013-10-3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左手系谐振器和使用其的左手系滤波器 |
US8154340B2 (en) | 2009-02-18 | 2012-04-10 | Hollinworth Fund, LLC | Metamaterial power amplifier systems |
KR101321772B1 (ko) * | 2010-03-31 | 2013-10-2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공진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필터 |
KR20110113340A (ko) | 2010-04-09 | 2011-10-1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Crlh 구조 공진기 기반의 대역 통과 필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듀플렉서 |
CN101834326B (zh) * | 2010-04-23 | 2013-05-0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具有左手性能的双通带滤波器 |
CN103152002A (zh) * | 2011-12-07 | 2013-06-12 | 天津海泰超导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共节点串联谐振结构电感电容滤波器 |
KR20130123731A (ko) * | 2012-05-03 | 2013-11-1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Rf 통신 시스템의 대역 통과 필터 |
US11082014B2 (en) * | 2013-09-12 | 2021-08-03 | Dockon Ag | Advanced amplifier system for ultra-wide band RF communication |
US9858532B2 (en) * | 2015-09-30 | 2018-01-0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ultimode josephson parametric converter: coupling josephson ring modulator to metamaterial |
EP3516766B1 (en) * | 2016-09-26 | 2024-10-09 | Saab Ab | T-shaped broadband bandpass filter |
US10885460B2 (en) * | 2018-08-28 | 2021-01-0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ispersive-resistive hybrid attenuator for quantum microwave circuits |
US11418162B2 (en) * | 2020-01-22 | 2022-08-1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Band-pass Josephson traveling wave parametric amplifie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51978A (zh) * | 2006-05-17 | 2006-10-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宽频带双通带异向介质传输线 |
CN101022182A (zh) * | 2007-03-20 | 2007-08-22 | 浙江大学 | 基于左右手复合传输线的宽带巴仑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434555A (en) * | 1920-04-26 | 1922-11-07 | 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 Wave filter |
US1615252A (en) * | 1923-06-09 | 1927-01-25 | 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 Electrical wave filter |
US7508283B2 (en) * | 2004-03-26 | 2009-03-24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Composite right/left handed (CRLH) couplers |
US7330090B2 (en) * | 2004-03-26 | 2008-02-12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Zeroeth-order resonator |
US7446712B2 (en) * | 2005-12-21 | 2008-11-04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Composite right/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based compact resonant antenna for RF module integration |
JP4629571B2 (ja) | 2005-12-26 | 2011-02-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マイクロ波回路 |
JP4541307B2 (ja) * | 2006-02-28 | 2010-09-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高周波共振器及び高周波発振器 |
US7952526B2 (en) * | 2006-08-30 | 2011-05-31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Compact dual-band resonator using anisotropic metamaterial |
US7839236B2 (en) * | 2007-12-21 | 2010-11-23 | Rayspan Corporation | Power combiners and dividers based on composite right and left handed metamaterial structures |
-
2007
- 2007-10-01 JP JP2007257301A patent/JP504534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9-26 US US12/680,997 patent/US8334733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9-26 CN CN2008801095618A patent/CN1018098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9-26 WO PCT/JP2008/002682 patent/WO200904451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51978A (zh) * | 2006-05-17 | 2006-10-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宽频带双通带异向介质传输线 |
CN101022182A (zh) * | 2007-03-20 | 2007-08-22 | 浙江大学 | 基于左右手复合传输线的宽带巴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334733B2 (en) | 2012-12-18 |
US20100207706A1 (en) | 2010-08-19 |
JP2009089123A (ja) | 2009-04-23 |
CN101809807A (zh) | 2010-08-18 |
WO2009044518A1 (ja) | 2009-04-09 |
JP5045349B2 (ja) | 2012-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09807B (zh) | 左手系滤波器 | |
EP3506500A2 (en) | Notch filters based on coupled acoustic resonators | |
JP5920868B2 (ja) | 伝送線路共振器、帯域通過フィルタ及び分波器 | |
WO2013005264A1 (ja) | 可変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 |
JPH0372701A (ja) | 並列多段型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 |
CN102509829A (zh) | C波段低插损高次谐波抑制微型带通滤波器 | |
US20200106419A1 (en) | Electro-acoustic rf filter with increased flank steepness, multiplexer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an electro-acoustic rf filter | |
US7276995B2 (en) | Filter | |
CN111130498A (zh) | 一种双工器 | |
CN204244192U (zh) | Lc滤波器电路及高频模块 | |
JP4550915B2 (ja) | フィルタ回路及びフィルタ回路素子、これを備えた多層回路基板並びに回路モジュール | |
CN114337594A (zh) | 滤波电路和双工器 | |
JP4501729B2 (ja) | 高周波フィルタ | |
CN211830724U (zh) | 带通滤波电路和多工器 | |
CN113346868A (zh) | 一种声表面波滤波器 | |
CN112491386A (zh) | 微机电系统滤波器 | |
JP4230467B2 (ja) | コプレーナライン型の共振器を用いた高周波フィルタ | |
US7256666B2 (en) | Band rejection filter with attenuation poles | |
CN219459025U (zh) | 滤波器 | |
CN117134738B (zh) | 一种拓扑结构对称或者近似对称的声波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 |
Hayati et al. | A novel miniaturized wide-band elliptic-function low-pass filter using microstrip open-loop and semi-hairpin resonators | |
CN210927578U (zh) | 一种双工器 | |
CN112803914A (zh) | 宽带高频混合型滤波器 | |
JP2004349847A (ja) | 高周波フィルタ | |
JP4184326B2 (ja) | フィル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9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