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3467A - 点亮装置、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亮装置、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3467A
CN101803467A CN200880108240A CN200880108240A CN101803467A CN 101803467 A CN101803467 A CN 101803467A CN 200880108240 A CN200880108240 A CN 200880108240A CN 200880108240 A CN200880108240 A CN 200880108240A CN 101803467 A CN101803467 A CN 101803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filament
preheat
hot cathode
pre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8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田和宏
井户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3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3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95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mps with preheating electrodes, e.g. for fluorescent lamp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8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5B41/2825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bridge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 H05B41/2827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bridge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components in the load circuit, e.g. feed-back transformers,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s;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load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37Switching ON and OFF the backlight within one fram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Scrolling of light from the illumination source over the displa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canning of the display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8Details of timing specific for flat panels, other than clock recover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09G2320/064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by time modulation of the brightness of the illumination sour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6Handl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EMI], covering emitted as well as receiv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Discharge-Lamp Control Circuits And Pulse- Fe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亮装置,包括:用于点亮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各个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基板;以及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另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二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点亮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之中的任意其中之一上,所述预热电路被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Description

点亮装置、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热阴极灯点亮的点亮装置、以及具备该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和具备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单元(backlight unit)有在筐体内收容例如冷阴极灯等多个放电灯,从该放电灯直接照射配置在筐体前面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直下型方式。
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需求,超过50英寸乃至100英寸级别的液晶显示装置被投入到市场。但是,冷阴极灯的管径细(一般情况下用于液晶电视的冷阴极灯的管径为3mm至4mm),强度存在问题,另外由于管径细,因此要求高度的涂敷技术,故认为65英寸(冷阴极灯长为约1500mm)级别为极限。而且,在冷阴极灯中,由于可输入每根的电力少,因此液晶显示装置中想要得到所需的亮度时,需要相当数量的根数(65英寸需要30根左右),而且还存在灯电压非常高(65英寸约2kV)的问题。
因此,作为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近年来热阴极灯受到注目。热阴极灯具有可输入每根的电力大,因此能够削减灯数目,而且,由于是电弧放电,灯电压为冷阴极灯的1/10的优点。
但是,热阴极灯中也存在问题,例如存在配线复杂等问题。图15示出通常的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图中,La1、La2是热阴极灯,F11、F21是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12、F22是热阴极灯La2的灯丝,L1、L2是谐振用电感(inductor),C1、C3是谐振用电容,C2、C4是耦合(coupling)用电容。以上构成点亮电路。Y1、Y2是预热电路。T1、T2是预热变压器(transformer),C11、C12是耦合用电容,C12、C13、C22、C23是预热用电容。如图所示,用于将灯点亮的电压以矩形波电压Vp作为电源,经由串联谐振电路施加于灯,另外用于预热灯丝的灯丝电压以预热电路Y1、Y2的预热变压器T1、T2作为电源供给至灯丝。即、为了将热阴极灯正常点亮,需要向热阴极灯输入来自点亮电路的输出和来自预热电路的输出,作为对灯的输入端子每根共需要4个端子(4条配线)。
在此,图16示出在筐体中排列4根热阴极灯的背光单元的正视图。另外,图17是图16的后视图,示出电路基板K1和配线。虚线表示透视相反侧的情况。电路基板K1上搭载有2个(4个灯用)图15的点亮装置,从电路基板K1到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配线需要配线W1至配线W16共16条。特别是在灯丝F21至F24侧(图15的电路图的低压侧)的配线(配线W9至配线W16)中,存在50英寸以上的大型背光单元的情况下配线长度为1m以上,条数也很多,需要非常复杂的配线的缠绕,配线重量也增加的问题。而且,在热阴极灯的情况下,由于流过配线的电流大至数百mA,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线径的导线,重量增加的问题比较大。另外,由于低压侧的配线长,因此导线的电感(inductance)成分增大,受其影响流过热阴极灯两端的灯丝的预热电流容易产生偏差。
此外,在图17中将电路基板K1配置于灯丝F11至F14侧(图15的电路图的高压侧)的理由是为了设计成,在通常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可减少高压侧配线与筐体间的寄生容量(parasitic capacitance),并尽量减少来自高压侧配线的泄漏电流的缘故。
作为解决如前所述的热阴极背光单元的低压侧配线的数量、重量方面问题的以往方案的例子,例如有日本专利公报第3720390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如图18所示,专利文献1的方法是通过一个灯预热电压发生单元Vf,对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灯丝F11至F14和低压侧灯丝F21至F24一并进行预热。特别是对于低压侧灯丝F21至F24的预热,当将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2和多个低压侧灯丝F21至F24串联连接,作为背光单元而考虑时,如图19所示,从电路基板K1到多个低压侧灯丝F21至F24的配线与灯管数无关,只需配线W1、配线W2这2条配线即可(需要各低压侧灯丝F21至F24间的串联配线)。
即,比较图17和图19可知,如采用专利文献1的方案,则用于热阴极灯为4根的情况下,图17中低压侧需要8条配线,而图19中2条即可,可成为小型的配线,实现配线的轻量化。
但是,在图18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将来自灯点亮电压发生单元Vs的输出,经由各扼流圈(choke)L1、L2、L3、L4供给至各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因此,流过它们的灯电流为同相位。通常,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中,排列在筐体中的放电灯的灯电流的相位一般与相邻的灯错开180°,这样做的一大目的在于:将从流过多个放电灯的灯电流产生的磁场生成的噪声通过将灯电流设定成逆相位来进行抵消,通过光学片降低输入配置于放电灯的前面的液晶面板的噪声,另外降低由液晶显示装置产生的远场(far field)。对于这点,很明显的是由于专利文献1中流经相邻灯的灯电流为同相位,因此不利于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
另外,在图18的结构中,如为了将相邻灯的电流设为逆相位而强行替换灯的方向,则会导致配线增加。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关注与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2串联连接的多个低压侧灯丝F21至F24,则发现形成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通过其他热阴极灯的低压侧灯丝的回路(loop)。即,热阴极灯La1的低压侧灯丝F21中除了流过热阴极灯La1的灯电流以外,还会重叠流过来自其他热阴极灯的灯电流以及预热电流。这意味着各灯丝消耗的电力不同,从而对灯丝寿命产生很大影响的灯丝温度的设计条件极其困难,实际上难以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装置中,能够将适宜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配线小型化、轻量化的点亮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点亮装置包括:用于点亮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各个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基板;以及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另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二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点亮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之中的任意其中之一上,并且,所述预热电路被分割安装或配线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在第一电路基板与第二电路基板之间,仅配线2条用于对任意的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源线的配线结构。因此,能够实现灯配线的削减和点亮装置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5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后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5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7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5和实施例7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6和实施例9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9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6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后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7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8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8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8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后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以往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16是使用以往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正视图。
图17是使用以往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后视图。
图18是专利文献1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图。
图19是使用专利文献1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下面,对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点亮装置例如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的点亮装置。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50包括液晶面板30以及设置在该液晶面板30的背面的背光单元BL。
利用图1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背光单元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背光单元BL具备多个热阴极灯La以及收容这些热阴极灯La的筐体20。在此,热阴极灯La在玻璃管的两端具备灯丝。另外,背光单元BL配置在液晶面板30的背侧使用,筐体20具备反射板21、侧板22、安装框23、透光板24、点亮装置(未图示:一般配置在背光单元BL的背侧)。一般情况下,透光板24从背侧依次层叠扩散板25、扩散片26、透镜片27而构成。在上述结构中,来自通过点亮装置点亮的多个热阴极灯La的光在透过扩散板25时被扩散,作为平均化的平行光从扩散片26的整个面射出。
接着,利用图1对实施例1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4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和4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以及1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
第1点亮电路包括例如通过半桥转换电路(half bridge inverter circuit)或全桥转换电路(full bridge inverter circuit)将直流电压转换并输出的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第一点亮交流电压)Vp1、以及以所述Vp1作为电源的电感L1和电容C1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谐振用电容C1的其中一端经由直流截止用电容C2与热阴极灯La1的其中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第2点亮电路包括与矩形波电压Vp1的相位相差180°(逆相位)的矩形波电压(第二点亮交流电压)Vp2、以及以所述Vp2作为电源的电感L2与电容C3的串联谐振电路,谐振用电容C3的其中一端经由直流截止用电容C4与热阴极灯La2的其中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另外,将热阴极灯La3、La4点亮的第3、第4点亮电路的结构分别与第1、第2点亮电路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所述结构,热阴极灯La1与La3中流过同相位的灯电流,同样地,热阴极灯La2与La4中也流过同相位的电流。流过热阴极灯La1和La3的灯电流与流过热阴极灯La2和La4的灯电流是逆相位。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如图1所示,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F11至F14被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另一端的灯丝F21至F24接地。
预热电路包括对高压侧(被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的一侧)的灯丝F11、F12、F13、F14以及与低压侧(接地侧)连接的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Y1。即,各热阴极灯的高压侧和低压侧的灯丝均通过预热电路Y1进行预热。
所述预热电路Y1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11和预热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1具有5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N21、N22、N24、N25分别与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的灯丝F11至F14连接,分别经由电容C12、C13、C14、C15对灯丝进行预热。另外,低压侧的灯丝F21至F24以次级线圈N23作为电源,分别经由电容C22至C25进行预热。
以上对各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灯丝和低压侧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1被预热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实施例还以预热电路Y1被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不同电路基板上为特征。
利用图5对背光单元中具备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示意了在背光单元中安装有所述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基板K1(第一电路基板)和电路基板K2(第二电路基板)的结构,该图5也是从背侧观察图14的图。例如,电路基板K1上安装有图1所示的点亮装置的4个点亮电路和作为预热电路Y1的构成部件的电容C11至C15、预热变压器T1,电路基板K2上安装或者配线有作为预热电路Y2(应为Y1)的构成部件的电容C22至C25和灯丝F21至F24的预热配线。电路基板的材料一般例如是酚醛纸(paper phenol)或环氧玻璃(glass epoxy)等。
另外,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之间的配线只需预热低压侧灯丝F21至F24的预热电路的电源、即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23(2根线)即可。即,来自图1的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23的输出线相当于图5的配线W1和配线W2。
接着说明对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配线,安装有4个点亮电路以及预热电路Y1的一部分的电路基板K1的端子a1和端子a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11,端子a3和端子a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12,端子a5和端子a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13,端子a7和端子a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14。另外,安装有预热电路Y1的一部分的电路基板K2的端子b1和端子b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21,端子b3和端子b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22,端子b5和端子b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23,端子b7和端子b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24。但是,端子b2、端子b4、端子b6、端子b8由于是同电位的端子(接地),因此用电路基板K2上的布线(pattern)连接。另外,这些端子与从电路基板K1到电路基板K2的配线的其中一端是同电位(接地)。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点亮装置和背光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接下来对其效果进行说明。首先,用预热电路Y1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高压侧灯丝F11、F12、F13、F14和低压侧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如前所述通过在配置于背光背侧的电路基板K1和电路基板K2上分割安装预热电路Y1,从而只要将低压侧灯丝的预热电路的电源(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N23)从电路基板K1配线至电路基板K2即可,因此与图17所示的以往结构相比,大幅度地削减灯配线,能够实现背光单元的轻量化、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前所述,使用电路基板K1和电路基板K2,因此,在背光单元的左右配置它们时,与在一端配置电路基板的结构相比,重量平衡得到改善。
而且,通过点亮电路使逆相位的灯电流流过相邻的热阴极灯,从而背光单元中具备本点亮装置时,形成在图18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不可能实现的、可将相邻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设为逆相位,抵消由热阴极灯产生的磁场,降低输入液晶面板的噪声的点亮装置。
(实施例2)
下面,利用图2对实施例2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4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和4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以及2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点亮电路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预热电路包括对高压侧(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的一侧)的灯丝F11、F12、F13、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第一预热电路)Y1以及对与低压侧(接地侧)连接的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第二预热电路)Y2。
所述预热电路Y1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11和预热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1具有4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的灯丝F11至F14连接,分别经由电容C12、C13、C14、C15对灯丝进行预热。
另外,所述预热电路Y2以与矩形波电压Vp1逆相位的电压Vp2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21和预热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2具有1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是用作对热阴极灯La1至La4的低压侧的灯丝F21至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的电源,分别经由电容C22、C23、C24、C25对灯丝进行预热。此外,预热电路Y2的矩形波电源并不限于Vp2,也可以是Vp1。
以上说明了各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1被预热,低压侧的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2被预热的情况,进一步,本实施例还以预热电路Y2被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不同电路基板上为特征。
利用图5对背光单元中具备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例如,电路基板K1上安装有图2所示的点亮装置的4个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以及预热电路Y2的一部分部件、即电容C21、预热变压器T2,电路基板K2上安装或者配线有预热电路Y2的剩余的部件、即电容C22至C25和灯丝F21至F24的预热配线。
另外,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只需对低压侧灯丝F21至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的电源、即预热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2根线)即可。即,来自图2的预热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的输出配线相当于图5的配线W1和配线W2。
接着说明对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配线,安装有4个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并且安装有预热电路Y2的一部分的电路基板K1的端子a1和端子a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11,端子a3和端子a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12,端子a5和端子a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13,端子a7和端子a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14。另外,安装有预热电路Y2的剩余部分的电路基板K2的端子b1和端子b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21,端子b3和端子b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22,端子b5和端子b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23,端子b7和端子b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24。但是,端子b2、端子b4、端子b6、端子b8由于是同电位的端子(接地),因此,用电路基板K2上的布线连接。另外,这些端子与从电路基板K1至电路基板K2的配线的其中一端是同电位(接地)。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点亮装置和背光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接下来对其效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预热电路Y1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高压侧灯丝F11、F12、F13、F14进行预热,通过预热电路Y2对低压侧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如前所述通过在配置于背光背侧的电路基板K1上安装有4个点亮电路、预热电路Y1和预热电路Y2的一部分,电路基板K2上安装有预热电路Y2的一部分,从而只要将低压侧灯丝的预热电路的电源、即预热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从电路基板K1配线至电路基板K2,因此与图17所示的以往结构相比,大幅度地削减灯配线,能够实现背光单元的轻量化、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例如前所述,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对高压侧的灯丝和低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由图2可知,预热电路Y1的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侧线圈中流过用于预热1个灯丝的预热电流,预热电路Y2的预热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中流过用于预热4个低压侧灯丝F21至F24的预热电流。即,如果考虑对各灯丝提供等同的预热电流,则流过预热变压器T2的次级侧线圈的预热电流为流过预热变压器T1的次级侧线圈的预热电流的大约4倍。例如,如实施例1那样将用于预热高压侧灯丝的次级线圈和用于预热低压侧的灯丝的次级线圈卷绕于同一个预热变压器时,如前所述由于流过次级线圈的电流差异大,所以预热变压器的各线圈间的耦合系数的平衡崩溃(由于使用线径不同的导线时,各次级线圈的寄生容量和线阻抗不同),可能会导致预热电流不均。另外,由于预热低压侧的灯丝的次级线圈的线径粗,因此,与汇总到一个预热电路中招致预热变压器的大型化的情况相比,将预热低压侧的灯丝的预热变压器独立地设置的情况会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出于以上理由,本实施例中,用不同的预热电路对高压侧的灯丝和低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而且,由于用不同的预热电路对高压侧灯丝和低压侧灯丝进行预热,因此,例如,也可以考虑通过线圈预热方式对高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通过直流电压预热方式对低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等方法,设计自由度高。
(实施例3)
下面,利用图3对实施例3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4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和4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以及3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
第1点亮电路包括例如通过半桥转换电路或全桥转换电路将直流电压转换并输出的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1以及以所述Vp1作为电源的、电感L1和电容C1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谐振用电容C1的其中一端经由直流截止用电容C2与热阴极灯La1的其中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第2点亮电路包括与矩形波电压Vp1逆相位的矩形波电压Vp2以及以所述Vp2作为电源的、电感L2和电容C3的串联谐振电路,谐振用电容C3的其中一端经由直流截止用电容C4与热阴极灯La2的其中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另外,将热阴极灯La3、La4点亮的第3、第4点亮电路的结构分别与第1、第2点亮电路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所述结构,热阴极灯La1与La3中流过同相位的灯电流,同样地,热阴极灯La2与La4中也流过同相位的电流。流过热阴极灯La1和La3的灯电流与流过热阴极灯La2和La4的灯电流是逆相位。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如图3所示,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F11至F14被施加有高压的交流电压,另一端的灯丝F21至F24接地。
预热电路包括对高压侧(被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的一侧)的灯丝F11、F12、F13、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高压侧预热电路)Y1和Y3以及对与低压侧(接地侧)连接的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低压侧预热电路)Y2。即,各热阴极灯的高压侧的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1和预热电路Y3被预热,低压侧的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2被预热。
所述预热电路Y1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11和预热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1具有2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热阴极灯La1、La2的高压侧的灯丝F11、F12连接,分别经由电容C12、C13对灯丝进行预热。同样地,预热电路Y3也对热阴极灯La3、La4的高压侧灯丝F13、F14进行预热。
另外,所述预热电路Y2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将电容C21和预热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连接于电源Vp1而构成。而且,预热变压器T2具有4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低压侧的灯丝F21、F22、F23、F24连接并进行预热。
以上说明了各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1和Y3被预热,低压侧的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2分别被预热的情况,进一步,本实施例还以预热高压侧灯丝的预热电路Y1和Y3与预热低压侧灯丝的预热电路Y2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为特征。
利用图5对背光单元中具备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示出背光单元中具备安装有所述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基板K1和电路基板K2的结构,并且是从背侧观察图14的图。例如,在电路基板K1上安装有图3所示的点亮装置的4个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Y3,在电路基板K2上安装有预热电路Y2。电路基板的材料一般例如是酚醛纸或环氧玻璃等。
另外,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只需对安装在电路基板K2上的预热电路Y2提供电源的2根线(图5的配线W1和配线W2)即可。另外,预热电路Y2的矩形波电源也可以是Vp2。
接着说明对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配线,安装有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Y3的电路基板K1的端子a1和端子a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11,端子a3和端子a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12,端子a5和端子a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13,端子a7和端子a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14。另外,安装有预热电路Y2的电路基板K2的端子b1和端子b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21,端子b3和端子b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22,端子b5和端子b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23,端子b7和端子b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24。但是,端子b2、端子b4、端子b6、端子b8由于是同电位的端子(接地),因此,用电路基板K2上的布线连接。另外,这些端子与来自电路基板K1的配线W2(接地)也是同电位。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点亮装置和背光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接下来对其效果进行说明。首先,用预热电路Y1和Y3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高压侧灯丝F11、F12、F13、F14进行预热,另外用预热电路Y2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低压侧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在配置于背光背侧的电路基板K1上安装有4个点亮电路以及预热电路Y1和Y3,在电路基板K2上安装有预热电路Y2。通过将预热电路Y1与预热电路Y2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只需供给至预热电路Y2的矩形波电源(2根线)即可,因此大幅度地削减图17所示的以往的灯配线,能够实现背光单元的轻量化、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预热高压侧的灯丝的预热电路Y1、Y3被安装在电路基板K1上,预热低压侧的灯丝的预热电路Y2被安装在电路基板K2上,因此,各灯丝与预热该灯丝的预热电路的预热变压器在近距离相对应。即,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由于从预热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到灯丝的距离短,因此从预热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到灯丝的预热配线的电感成分减少,降低各灯丝的预热电流的偏差。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背光单元的左右配置电路基板K1、K2时,电路基板K1、K2的任意其中之一上都安装有预热电路的预热变压器,因此,与仅在其中一个基板上安装预热变压器的情况相比,左右的重量平衡更为优异。另外,通过点亮电路使逆相位的灯电流流过相邻的热阴极灯,从而在背光单元中具备本点亮装置时,能够实现在图18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不能实现的、使相邻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逆相位的结构,并抵消由热阴极灯产生的磁场,实现降低输入液晶面板的噪声的点亮装置。
(实施例4)
下面,利用图4对实施例4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有与所述实施例3大致相同的结构,区别点在于用于预热低压侧灯丝的预热电路Y2不是线圈预热方式,而是直流电压预热方式。在图4中,由于是直流电源Vdc存在于电路基板K2中的结构,因此,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只需地线即可。另外,在电路基板K1设置直流电源Vdc时,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为直流电源Vdc和地线这2根线。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通常,热阴极灯在全亮时和调光时预热电流不同,特别是在调光时,与全亮时相比需要增加预热电流。这是因为需要将灯丝的温度设计为约800℃至1000℃的适当值来确保寿命,特别是调光时灯电流减少,因此,需要增加预热电流来提高灯丝温度。如前所述,按照调光度控制预热电流的增减时,线圈预热方式更为优异,但在无调光等控制、预热电流为一定也无妨的情况下,由于采用直流电压预热方式时不使用预热变压器,所以点亮电路装置实现轻量化、简单化。
(实施例5)
下面,利用图6对实施例5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4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和2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以及2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
第1点亮电路包括例如通过半桥转换电路或全桥转换电路将直流电压转换并输出的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以及以所述Vp作为电源的、电感L1和电容C1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1的两端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2、热阴极灯La1和La2的串联电路。
第2点亮电路包括所述矩形波电压Vp以及以所述Vp作为电源的、电感L2和电容C3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3的两端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4和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电路。即,在本实施例中存在2个点亮电路,由1个点亮电路对2根串联的热阴极灯施加电压并进行点亮。
预热电路包括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F13、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1以及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2。即,各热阴极灯的两端的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1和预热电路Y2分别被预热。
所述预热电路Y1以矩形波电压Vp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11和预热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1具有4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F13、F14)连接,分别经由电容C12、C13、C14、C15对灯丝进行预热。
另外,所述预热电路Y2以矩形波电压Vp作为电源,将电容C21和预热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连接于电源Vp而构成。而且,预热变压器T2具有2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F23、F24)连接,且其中一个通过电容C22→灯丝F21→灯丝F22→电容C23的串联回路进行预热,另一个通过电容C24→灯丝F23→灯丝F24→电容C25的串联回路进行预热。另外,所述的串联回路内插入有2个电容,但也可设1个电容。
如上所述,说明了各热阴极灯的两端的灯丝通过预热电路Y1和预热电路Y2分别被预热的情况,进一步,本实施例还以预热电路Y1和预热电路Y2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为特征。利用图7对背光单元中具备所述图6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表示在背光单元中具备安装有所述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基板K1和电路基板K2的结构,并且是从背侧观察图14的图。例如,在电路基板K1上安装有图6所示的点亮装置的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在电路基板K2上安装有预热电路Y2。电路基板的材料一般例如是酚醛纸或环氧玻璃等。
另外,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只需对安装在电路基板K2的预热电路Y2供给电源的2根线(图7的配线W1和配线W2)即可。
在图7中说明对热阴极灯的配线,安装有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的电路基板K1的端子a1和端子a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11,端子a3和端子a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12,端子a5和端子a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13,端子a7和端子a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14。另外,安装有预热电路Y2的电路基板K2的端子b1和端子b2配线在热阴极灯La1的灯丝F21,端子b3和端子b4配线在热阴极灯La2的灯丝F22,端子b5和端子b6配线在热阴极灯La3的灯丝F23,端子b7和端子b8配线在热阴极灯La4的灯丝F24。但是,端子b2与端子b3、端子b6与端子b7由于是同电位的端子,因此如图7所示用电路基板K2上的布线连接。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点亮装置和背光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接下来对其效果进行说明。首先,用预热电路Y1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其中一端灯丝(F11、F12、F13、F14)进行预热,另外用预热电路Y2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另一端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通过在配置于背光背侧的电路基板K1和电路基板K2上分别安装预热电路Y1和预热电路Y2,大幅度地削减图17所示的以往的灯配线,能够实现背光单元的轻量化、小型化。
而且,通过点亮电路将2根串联的热阴极灯点亮,且在串联连接部向相反方向折返从而以大致“コ”状配置热阴极灯,从而当背光单元中具备本点亮装置时,能够实现在图18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不能实现的、使相邻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为逆相位的结构,并且抵消由热阴极灯产生的磁场,实现降低输入液晶面板的噪声的点亮装置。另外,实施例1中需要4个点亮电路,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2根热阴极灯串联,能够用2个点亮电路进行点亮。
(实施例6)
利用图8对实施例6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4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和2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以及4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
第1点亮电路包括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1以及以所述Vp1作为电源的、电感L1和电容C1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1的两端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2和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电路。
第2点亮电路包括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2以及以所述Vp2作为电源的、电感L2和电容C3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3的两端连接直流截止用电容C4和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电路。在此,电源Vp1与Vp2同步。
预热电路包括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1、对灯丝F13、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3、以及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2、对灯丝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4。
所述预热电路Y1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11与预热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1具有2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连接,分别经由电容C12、C13对灯丝进行预热。另外,预热电路Y3以矩形波电压Vp2作为电源,但与预热电路Y1结构相同,对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3、F14进行预热。
另一方面,所述预热电路Y2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21与预热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2具有1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与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连接,并通过电容C22→灯丝F21→灯丝F22→电容C23的串联回路进行预热。
另外,预热电路Y4以矩形波电压Vp2作为电源,但与预热电路Y2结构相同,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3、F24进行预热。
如上所述,说明了通过预热电路Y1对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进行预热,通过预热电路Y2对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进行预热,通过预热电路Y3对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3、F14进行预热,通过预热电路Y4对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3、F24进行预热的情况,进一步,本实施例还以预热电路Y1、预热电路Y2、预热电路Y3、预热电路Y4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为特征。
利用图9对背光单元中具备图8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例如,在电路基板K1上安装以图8所示的点亮装置的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的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在电路基板K2上安装预热电路Y2。另外,在电路基板K3上安装以图8所示的点亮装置的矩形波电压Vp2作为电源的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3,在电路基板K4上安装预热电路Y4。而且,从电路基板K1到电路基板K2,作为预热电路Y2的电源的矩形波电压Vp1通过配线W1和配线W2连接,另外从电路基板K3到电路基板K4,作为预热电路Y4的电源的矩形波电压Vp2通过配线W3和配线W4连接。在此,从电路基板到热阴极灯的配线的说明与实施例5相同,因此省略。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7所示的点亮装置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削减灯配线,另外由于能够使背光单元的相邻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设为逆相位,因此发生噪声少。而且,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采用由1个电源、1个点亮电路和2个预热电路独立地将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点亮的结构,因此,即使背光单元的尺寸增大,灯管数增加,只要灯管数为偶数,则仅通过单纯地增加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进行配置就能够应对。但是,为了使相邻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为逆相位,需要使多个电源同步。
(实施例7)
利用图10对实施例7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4根热阴极灯La1、La2、La3、La4和4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以及3个用于对这4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
第1点亮电路包括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1以及以所述Vp1作为电源的、电感L1和电容C1的串联谐振电路,第2点亮电路包括与矩形波电压Vp1逆相位的矩形波电压Vp2以及以所述Vp2作为电源的、电感L2和电容C3的串联谐振电路。
在此,谐振用电容C1和C3的各其中一端接地,谐振用电容C1与C3的非接地侧端之间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2、热阴极灯La1和La2、以及直流截止用电容C4的串联电路。即,本实施例的点亮电路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通过两侧高压驱动方式施加电压。
第3点亮电路包括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1以及以所述Vp1作为电源的、电感L3和电容C5的串联谐振电路,第4点亮电路包括与矩形波电压Vp1逆相位的矩形波电压Vp2以及以所述Vp2作为电源的、电感L4和电容C7的串联谐振电路。
在此,谐振用电容C5和C7的各其中一端接地,谐振用电容C5与C7的非接地侧端之间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6、热阴极灯La3和La4、以及直流截止用电容C8的串联电路。即,本实施例的点亮电路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通过两侧高压驱动方式施加电压。
接着,预热电路包括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1、对灯丝F13、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3、以及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2。在此,预热电路Y1和Y3与实施例3结构相同,预热电路Y2与实施例5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以4个点亮电路和预热电路Y1和Y3被安装在同一个电路基板K1上,预热电路Y2被安装在与上述不同的电路基板K2上。电路基板K1、K2的配置也可与图7相同。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削减灯配线、降低噪声的效果之外,还通过在2根串联连接的灯的两端设置两侧高压驱动方式的点亮电路,从而与实施例5相比较,能够施加大约两倍的输出电压。据此,即使背光单元大型化,灯的长度变长,灯电压上升,也能够充分地进行点亮。
(实施例8)
利用图11对实施例8所涉及的点亮装置进行说明。本点亮装置具备8根热阴极灯La1至La8、4个用于对这8根热阴极灯施加电压使其点亮的点亮电路、8个用于对这8根热阴极灯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以及控制各点亮电路以使所述热阴极灯忽亮忽灭调光的忽亮忽灭调光控制单元。
第1点亮电路包括例如将直流电压转换后输出的正负对称的矩形波电压Vp1以及以所述Vp1作为电源的、电感L1和电容C1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1的两端间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2和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电路。第2点亮电路包括矩形波电压Vp2以及以所述Vp2作为电源的、电感L2和电容C3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3的两端间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4和热阴极灯La3、La4的串联电路。第3点亮电路包括矩形波电压Vp3以及以所述Vp3作为电源的、电感L3和电容C5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5的两端间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6和热阴极灯La5、La6的串联电路。第4点亮电路包括矩形波电压Vp4以及以所述Vp4作为电源的、电感L4和电容C7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在谐振用电容C7的两端间连接有直流截止用电容C8和热阴极灯La7、La8的串联电路。
而且,各点亮电路通过忽亮忽灭调光控制单元而被控制,按照灯电流的导通期间与断开期间之比对连接的热阴极灯进行忽亮忽灭调光。具体而言,为了形成灯电流的导通期间和断开期间进行调光,在导通期间和断开期间改变点亮电路的矩形波电压的频率,在导通期间设定可输出能够维持点亮热阴极灯的灯电压的频率,在断开期间设定输出不能维持点亮的灯电压的频率。图12示出忽亮忽灭调光时的、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有效值。在此,热阴极灯La1和La2的灯电流的有效值是Ila12,热阴极灯La3和La4的灯电流的有效值是Ila34,热阴极灯La5和La6的灯电流的有效值是Ila56,热阴极灯La7和La8的灯电流的有效值是Ila78。如图12所示,如果将忽亮忽灭的1个周期设为T,以Ila12的忽亮忽灭周期为基准,则Ila34以延迟(1/4)T、Ila56以延迟(2/4)T、Ila78以延迟(3/4)T的相位进行忽亮忽灭。这些忽亮忽灭调光的相位差的控制通过所述的忽亮忽灭调光控制单元进行。
接着,预热电路包括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1、对灯丝F13、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3、对灯丝F15、F16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5、对灯丝F17、F18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7、以及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2、对灯丝F23、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4、对灯丝F25、F26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6、对灯丝F27、F28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Y8。即,各热阴极灯的两端的灯丝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被预热。
所述预热电路Y1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11和预热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1具有2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别与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灯丝F11、F12连接,分别经由电容C12、C13对灯丝进行预热。另外,预热电路Y3、Y5、Y7虽然矩形波电源不同,但结构与前述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一方面,所述预热电路Y2以矩形波电压Vp1作为电源,包括电容C21和预热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串联电路。而且,预热变压器T2具有1个次级线圈,次级线圈与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的串联连接部侧的灯丝F21、F22连接,通过电容C22→灯丝F21→灯丝F22→电容C23的串联回路进行预热。另外,虽然预热电路Y4、Y6、Y8的矩形波电源不同,但其结构与前述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下面,在图12示出忽亮忽灭调光时的各热阴极灯的灯丝中流过的预热电流有效值。在此,If12是灯丝F11、F12、F21、F22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If34是灯丝F13、F14、F23、F24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If56是灯丝F15、F16、F25、F26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If78是灯丝F17、F18、F27、F28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另外,If1是忽亮忽灭调光的导通期间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If2是断开期间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设定为If2的有效值大于If1的理由是因为通过使断开期间的预热电流大于导通期间的预热电流,从而填补由于忽亮忽灭调光而下降的电极温度。具体而言,通过将断开期间的频率设定成高于导通期间的频率,与导通期间相比,在断开期间各预热电路的初级侧的电容的阻抗(impedance)下降,对与所述电容串联连接的预热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施加的电压增加,而且预热电路次级侧的电容的阻抗也下降,因此断开期间的预热电流比导通期间的预热电流增加。
接下来,利用图13对使用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的背光单元进行说明。在图13的电路基板K1上安装所述4个点亮电路、忽亮忽灭调光控制单元、4个预热电路Y1、Y3、Y5、Y7,在电路基板K2上安装4个预热电路Y2、Y4、Y6、Y8。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为共5条,即、作为预热电路Y2的电源线的配线W1、作为预热电路Y4的电源线的配线W2、作为预热电路Y6的电源线的配线W3、作为预热电路Y8的电源线的配线W4、地线的配线W5。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用于对多个热阴极灯进行忽亮忽灭调光,且在热阴极灯间忽亮忽灭调光的相位不同时的电路结构中,减少预热配线,例如以往的图17的结构中,对于8根热阴极灯需要16条低压侧配线,但本实施例中能够将电路基板K1与电路基板K2的配线减少至5条。另外,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具备本实施例的点亮装置时,由于热阴极灯进行忽亮忽灭调光,因此导通期间和断开期间的光束产生很大的差,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比。而且,能够实现改变热阴极灯间的忽亮忽灭调光的相位的依次点亮,因此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动画性能。
(实施例9)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图8对预热变压器的线圈方向进行说明。流经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的灯电流,当电源Vp1相对于接地电位为正的电压时,以灯丝F11(端子a1侧)→灯丝F21→灯丝F22→灯丝F12(端子a3侧的接地)的回路流过。另外,电源Vp1相对于接地电位为负时,以相反的回路流过。另一方面,灯丝F11和灯丝F12通过预热变压器T1被预热,灯丝F21和灯丝F22通过预热变压器T2被预热,但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在端子a1、端子a3、端子b2、端子b4的部位的灯丝电流与灯电流的合成有效值小于流经各灯丝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的结构,并将预热变压器T1、T2的线圈的卷绕起点设定成与图8的预热变压器T1、T2一样。另外,热阴极灯La3、La4也是同样的结构。
通过采用所述的结构,能够减少在端子a1、端子a3、端子b2、端子b4的部位的合成有效电流,实现配线的细径化和点亮装置的高效率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点亮装置,如图1、图5所示,具有以下特征,即包括用于将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点亮的点亮电路;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的各个灯丝F11至F14、F21至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Y1;以及多个电路基板K1、K2,其中,在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基板K1上安装所述点亮电路以及所述预热电路Y1的一部分(T1、C11至C15),在至少一个第二电路基板K2上安装或者配线所述预热电路Y1的一部分(C22至C25)。
即,上述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包括用于点亮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各个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基板;以及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另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二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点亮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的任意其中之一上,并且,所述预热电路被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根据上述结构,点亮装置通过在多个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附近配置第一电路基板,在另一端的灯丝附近配置第二电路基板,将预热电路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上,从而在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之间仅配线2条用于对任意的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源线即可。因此,能够实现灯配线的削减和点亮装置的轻量化。另外,在背光单元中左右配置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时,与单侧配置的情况相比,其重量平衡得到改善。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2、图5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具有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的各个灯丝F11至F14、F21至F24进行预热的多个预热电路Y1、Y2,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K1上安装了所述点亮电路、用于对第一电路基板K1附近的灯丝F11至F1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Y1、以及用于对第二电路基板K2附近的灯丝F21至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Y2的一部分(C21、T2),在所述第二电路基板K2上安装或者配线了用于对第二电路基板K2附近的灯丝F21至F24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Y2的一部分(C22至C25)。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所述预热电路包含用于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一预热电路;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二预热电路,所述点亮电路、所述第一预热电路以及所述第二预热电路的一部分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二预热电路的一部分被安装或者配线在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点亮电路和用于预热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的第一预热电路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上,另外将用于预热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的第二预热电路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上,从而在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之间仅配线2条用于预热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的预热电源线即可。因此,能够实现灯配线的削减和点亮装置的轻量化。而且,设置多个预热电路,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对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和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因此能够通过不同的预热方式对热阴极灯两端的灯丝进行预热,扩大了设计的自由度。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3、图5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具有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的各个灯丝F11至F14、F21至F24进行预热的多个预热电路Y1、Y2、Y3,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K1上安装了所述点亮电路、用于预热第一电路基板K1附近的灯丝F11至F14的预热电路Y1和Y3,在所述第二电路基板K2上安装了用于预热第二电路基板K2附近的灯丝F21至F24的预热电路Y2。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所述预热电路包含用于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一预热电路;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二预热电路,所述点亮电路以及所述第一预热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上,所述第二预热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对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和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且将所述预热电路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因此从第一电路基板到第二电路基板仅配线2条预热电路的电源线即可。因此,能够实现灯配线的削减和点亮装置的轻量化。另外,由于将预热电路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因此将这些配置在背光单元的左右时,与在其中之一的电路基板集中预热电路部件的结构相比,左右的重量平衡得到改善。而且,能够以较短的配线距离连接灯丝与预热电路的输出,因此预热配线的电感成分小,具有能够降低各灯丝的预热电路的偏差的效果。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1至图5所示,上述点亮电路具有以下特征,即在第一电路基板K1附近的灯丝F11至F14之中,对任意的灯丝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对与所述任意的灯丝相邻的灯丝施加与所述高压的交流电压的相位相差180°的交流电压,将第二电路基板K2附近的灯丝F21至F24接地,从而进行点亮。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所述点亮电路通过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之中的任意的灯丝施加第一点亮交流电压,并对与该任意的灯丝相邻的灯丝施加与所述第一点亮交流电压的相位相差180°的第二点亮交流电压,将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与接地电位连接,从而使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点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流过任意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和与其相邻的热阴极灯的灯电流逆相位,抵消来自灯电流的磁场,因此能够实现噪声少的点亮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3、图5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具有用于将玻璃管的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点亮的点亮电路;用于预热所述灯丝的、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T1至T3的多个预热电路Y1至Y3;以及至少安装所述预热电路Y1至Y3的多个电路基板K1、K2,其中,所述多个热阴极灯La1至La4的高压侧的灯丝F11至F14和低压侧的灯丝F21至F24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被预热,且预热高压侧的灯丝F11至F14的预热电路Y1、Y3和预热低压侧的灯丝F21至F24的预热电路Y2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K1、K2上。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包括用于点亮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用于对所述灯丝进行预热且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的预热电路;以及至少安装所述预热电路的多个电路基板,其中,所述预热电路包含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高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高压侧预热电路;以及对该多个热阴极灯的低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低压侧预热电路,所述高压侧预热电路和所述低压侧预热电路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对多个热阴极灯的高压侧的灯丝和低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且将所述预热电路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因此从安装预热高压侧的灯丝的预热电路的第1电路基板到安装预热低压侧的灯丝的预热电路的第2电路基板仅配线2条电源线即可。因此,能够实现灯配线的削减和点亮装置的轻量化。另外,由于分割预热电路并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因此将这些配置在背光单元的左右时,与在单侧配置电路基板的结构相比,左右的重量平衡得到改善。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6、图7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包含用于将玻璃管的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La1、La2(La3、La4)2根串联地点亮的点亮电路;用于预热所述灯丝的、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T1、T2的多个预热电路Y1、Y2;以及至少安装所述预热电路Y1、Y2的多个电路基板K1、K2,其中,所述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串联连接侧的灯丝F21、F22(F23、F24)和未被串联连接侧的灯丝F11、F12(F13、F14)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Y2、Y1被预热,且预热串联连接侧的灯丝F21、F22(F23、F24)的预热电路Y2和预热未被串联连接侧的灯丝F11、F12(F13、F14)的预热电路Y1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K2、K1上。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包括用于使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2根串联地点亮的点亮电路;用于对所述灯丝进行预热且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的预热电路;以及至少安装有所述预热电路的多个电路基板,其中,所述预热电路包含对所述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以及对未被串联连接的一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所述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和所述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点亮电路将热阴极灯2根串联地点亮,通过不同的预热电路(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和所述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侧的灯丝以及串联连接侧的相反侧的灯丝进行预热,且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安装这些预热电路,因此作为其效果,例如从安装了点亮电路以及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的第1电路基板到安装了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的第2电路基板配线2条电源线即可,因此能够实现灯配线的削减和点亮装置的轻量化。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6、图8所示,所述点亮电路具有以下特征,即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未被串联连接侧的一端(端子a1、a5)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将另一端(端子a3、a7)接地,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La3、La4)进行单侧高压点亮。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所述点亮电路为使多个热阴极灯2根串联连接点亮的电路,通过向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未被串联连接侧的一端的灯丝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将另一端的灯丝与接地电位连接,从而使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单侧高压点亮。
根据上述结构,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进行单侧高压点亮,能够通过1个点亮电路将2根灯点亮。特别是,由于热阴极灯的灯电压低,因此通过串联连接的方式点亮比较容易。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10所示,所述点亮电路具有以下特征,即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La3、La4)的未被串联连接侧的一端(端子a1、a5)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对另一端(端子a3、a7)施加与所述施加电压逆相位的交流电压,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La1、La2(La3、La4)进行两侧高压点亮。
即,在所述点亮装置中具有以下特征,即所述点亮电路为使多个热阴极灯2根串联连接点亮的电路,通过向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未被串联连接侧的一端的灯丝施加第一点亮交流电压,对另一端的灯丝施加与该第一点亮交流电压逆相位的第二点亮交流电压,从而使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两侧高压点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对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进行两侧高压点亮,与单侧高压点亮相比较施加电压为2倍,因此即使是长尺寸的灯也能够点亮。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11、图12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包括多个所述点亮电路,每个点亮电路利用灯电流的导通期间与断开期间之比进行忽亮忽灭调光,而且还包括控制所述各点亮电路的忽亮忽灭调光的忽亮忽灭时间的忽亮忽灭调光控制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进行忽亮忽灭调光,导通期间和断开期间的光束之差扩大,因此能够在使用该点亮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提高对比度比。另外,能够实现使各热阴极灯间的忽亮忽灭调光的相位变化的依次点亮,因此液晶显示装置的动画性能提高。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4以外的各实施例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预热电路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使用预热变压器构成预热电路,因此无论预热变压器的初级侧电压是何值,通过调整匝数比,能够比较容易地将预热变压器的次级侧电压设定为一定值。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8所示,点亮装置具有以下特征,即以流过由所述点亮电路点亮的热阴极灯La1至La4的灯电流与从所述预热电路Y1至Y4的预热变压器T1至T4的次级线圈流过灯丝的预热电流的合成有效值小于从所述预热变压器T1至T4的次级线圈流过灯丝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的方式,构成该预热变压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在端子a1、端子a3、端子b2、端子b4的部位的合成有效电流,实现配线的细径化以及点亮装置的高效率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背光单元以具备所述任一项记载的点亮装置为特征。
上述结构的背光单元,由于具备所述的点亮装置,因此配线少且轻量,并且输入液晶面板的噪声减少,另外从具备所述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发出的远场少。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具备所述的背光单元为特征。
据此,能够实现配线少且轻量的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点亮装置可适合用作使用多个热阴极灯的照明装置、特别是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

Claims (13)

1.一种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点亮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
用于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各个灯丝进行预热的预热电路;
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其中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路基板;以及
配置在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另一端的灯丝附近的至少一个第二电路基板,其中,
所述点亮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的任意其中之一上,
所述预热电路被分割安装或者配线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热电路包含用于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一预热电路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二预热电路;
所述点亮电路、所述第一预热电路以及所述第二预热电路的一部分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上,
所述第二预热电路的一部分被安装或者配线在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热电路包含用于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一预热电路以及用于对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进行预热的第二预热电路,
所述点亮电路以及所述第一预热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上,
所述第二预热电路被安装在所述第二电路基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亮电路通过以下所述方式点亮所述多个热阴极灯:
对所述第一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之中的任意灯丝施加第一点亮交流电压,并对与该任意的灯丝相邻的灯丝施加与所述第一点亮交流电压的相位相差180°的第二点亮交流电压,
将所述第二电路基板附近的灯丝与接地电位连接。
5.一种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点亮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的点亮电路;
用于对所述灯丝进行预热且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的预热电路;以及
至少安装有所述预热电路的多个电路基板,其中,
所述预热电路包含对所述多个热阴极灯的高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高压侧预热电路以及对该多个热阴极灯的低压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低压侧预热电路,
所述高压侧预热电路和所述低压侧预热电路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
6.一种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使两端具有灯丝的多个热阴极灯2根串联地点亮的点亮电路;
用于对所述灯丝进行预热且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的预热电路;以及
至少安装有所述预热电路的多个电路基板,其中,
所述预热电路包含对所述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串联连接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以及对未被串联连接侧的灯丝进行预热的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
所述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和所述非串联连接侧预热电路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基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2、3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亮电路,为使多个热阴极灯2根串联连接点亮的电路,通过向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未被串联连接侧的其中一端的灯丝施加高压的交流电压,将另一端的灯丝与接地电位连接,从而使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单侧高压点亮。
8.根据权利要求2、3、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亮电路,为使多个热阴极灯2根串联连接点亮的电路,通过向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的未被串联连接侧的其中一端的灯丝施加第一点亮交流电压,向另一端的灯丝施加与该第一点亮交流电压逆相位的第二点亮交流电压,从而使2根串联连接的热阴极灯两侧高压点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点亮电路,其中,
每个点亮电路利用灯电流的导通期间与断开期间之比进行忽亮忽灭调光,
所述点亮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各点亮电路的忽亮忽灭调光的忽亮忽灭时间的忽亮忽灭调光控制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和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电路至少包含预热变压器。
11.根据权利要求5、6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变压器的结构为,使流经通过所述点亮电路点亮的所述热阴极灯的灯电流和从所述预热电路的预热变压器的次级线圈流经所述灯丝的预热电流的合成有效值,小于从该预热变压器的次级线圈流经该灯丝的预热电流的有效值。
12.一种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
CN200880108240A 2007-09-21 2008-09-16 点亮装置、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8034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46121 2007-09-21
JP2007246121 2007-09-21
JP2007-331352 2007-12-25
JP2007331352A JP2009094044A (ja) 2007-09-21 2007-12-25 点灯装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CT/JP2008/066657 WO2009038043A1 (ja) 2007-09-21 2008-09-16 点灯装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3467A true CN101803467A (zh) 2010-08-11

Family

ID=40467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8240A Pending CN101803467A (zh) 2007-09-21 2008-09-16 点亮装置、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60620A1 (zh)
EP (1) EP2192822A4 (zh)
JP (1) JP2009094044A (zh)
CN (1) CN101803467A (zh)
WO (1) WO20090380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37564B1 (ko) * 2012-01-09 2014-09-05 김진국 형광등 안정기에 연결되어 구동하는 led형광등 구동장치 및 그 구동장치를 탑재한 led형광등
US11199301B2 (en) 2012-11-17 2021-12-14 Fred Metsch Pereira Luminous fluid sculptures
EP2920506A4 (en) 2012-11-17 2016-10-26 Fred Pereira LUMINOUS LIQUID SCULP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76198A (en) * 1979-11-27 1981-06-23 Nippon Electric Co Device for firing discharge lamp
US4399391A (en) * 1981-06-10 1983-08-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ircuit for starting and operating fluorescent lamps
US4631450A (en) * 1983-12-28 1986-12-23 North American Philips Lighting Corporation Ballast adaptor for improving operation of fluorescent lamps
US5063328A (en) * 1986-12-17 1991-11-05 Walton John F Energy saving circuit for discharge tubes
US5111115A (en) * 1990-02-05 1992-05-05 Electronic & Transformer Engineering Limited Fluorescent lamp controller
JP3720390B2 (ja) 1994-06-21 2005-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3823446B2 (ja) * 1997-05-27 2006-09-2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放電灯点灯装置
JP2004349040A (ja) * 2003-05-21 2004-12-09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187139B2 (en) * 2003-09-09 2007-03-06 Microsemi Corporation Split phase inverters for CCFL backlight system
JP2006012660A (ja) * 2004-06-28 2006-01-12 Sanken Electric Co Ltd 放電灯点灯回路
JP2007220562A (ja) * 2006-02-17 2007-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放電灯点灯装置、照明器具、液晶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101213772B1 (ko) * 2006-09-28 2012-12-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버터 회로 및 이를 갖춘 백 라이트 장치
JP4807454B2 (ja) * 2007-06-20 2011-11-0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放電灯点灯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92822A1 (en) 2010-06-02
US20110260620A1 (en) 2011-10-27
WO2009038043A1 (ja) 2009-03-26
EP2192822A4 (en) 2011-07-27
JP2009094044A (ja) 200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44064B2 (ja) 管外電極蛍光ランプ用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US7936136B2 (en) Inverter circuit, fluorescent tube lighting apparatus, backlight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6717372B2 (en) Multi-lamp driving system
JP4101228B2 (ja) 面光源用放電管並列点灯システム
US20070216322A1 (en) Backlight unit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circuit of the same
JP2002270387A (ja) マルチ・ランプ駆動システム
US8120262B2 (en) Driving circuit for multi-lamps
CN101730354B (zh) 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及使用它的图像显示装置
US7977888B2 (en) Direct coupled balancer drive for floating lamp structure
CN102884374A (zh) 用于驱动dc供电的照明设备的装置或电路
CN1953630A (zh) 用于驱动放电灯的装置和方法
US8344643B2 (en) Driv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s and/or external-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s
US8167451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803467A (zh) 点亮装置、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7764024B2 (en)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 module for generating balance resonance driving current and related light module
US7880407B2 (en) Driver system and method with cyclic configuration for multiple 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s and/or external-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s
KR100492388B1 (ko) 다중 램프 구동 시스템
CN100391314C (zh) 多灯管驱动系统
JP4629613B2 (ja) 放電管駆動回路およびインバータ回路
CN101237737B (zh) 具灯管电流平衡及反馈机制的背光系统与其相关方法
JP2006107833A (ja) 光源点灯表示装置
JP2008262871A (ja) 放電灯点灯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13

Address after: Japan's Osaka kamato city characters really 1006 times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