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1587B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1587B
CN101751587B CN2009102531818A CN200910253181A CN101751587B CN 101751587 B CN101751587 B CN 101751587B CN 2009102531818 A CN2009102531818 A CN 2009102531818A CN 200910253181 A CN200910253181 A CN 200910253181A CN 101751587 B CN101751587 B CN 1017515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host cpu
rfid module
modul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531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1587A (zh
Inventor
小坂英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16588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026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51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1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1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15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06F13/20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input/output bus
    • G06F13/2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input/output bus using interrup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06F13/20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input/output bus
    • G06F13/32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input/output bus using combination of interrupt and burst mode transfer
    • H04B5/48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一种在信息处理装置中执行的信息处理方法,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执行与第一装置的无线通信和与第二装置的有线通信,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发送中断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从接收所述中断信号的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时钟信号;以及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此外,本发明涉及使用半双工通信的信息处理装置、使用半双工通信的信息处理方法、以及使用半双工通信的程序。
背景技术
通常,各装置使用串行接口相互连接,并且通过该串行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290764)。
发明内容
当通过串行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时,通常需要命令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在此情况下,因为要发送和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随着命令数据的数据长度增加,所以数据传送速率劣化。此外,可能需要用于分析(解码)命令数据的电路或程序。可能需要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两者中提供该电路或程序。因此,因为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电路大小或存储器大小随着用于生成和解码命令的电路或程序的大小而增加,所以阻碍了装置的小型化和其功耗的减小。
鉴于上述情况,因此希望省略命令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以便减小数据长度和减小电路大小和功耗。当在相互连接的装置之间执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时,省略命令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导致数据长度的减小。此外,当不发送和接收命令数据时,可以减少用于分析(解码)命令数据的电路或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通信部件,配置为与读取器/写入器通信;
配置来控制所述通信部件的模块;
处理部件,配置为分别发送数据到所述模块和从所述模块接收数据;
中断信号输出部件,配置为当所述通信部件从所述读取器/写入器接收数据时,从所述模块输出中断信号到所述处理部件;
时钟信号输出部件,配置为当接收所述中断信号时,从所述处理部件输出时钟信号到所述模块;
数据输出部件,配置为与所述时钟信号同步地将数据从所述模块输出到所述处理部件,或从所述处理部件输出到所述模块;以及
切换信号输出部件,所述处理部件通过所述切换信号输出部件输出用于切换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向的切换信号;
其中所述模块输出所述中断信号,并且当接收所述时钟信号时发送数据长度数据,所述数据长度数据指示要发送到所述处理部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以及
在接收指示数据长度的所述数据长度数据之后,所述处理部件计数数据的数据长度,所述数据通过所述数据输出部件从所述模块发送和接收,并且当计数值等于或大于由所述数据长度数据指示的数据长度时,所述处理部件确定终止从所述模块进行数据输出。
根据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当通过使用无线通信从另一装置接收数据时,所述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发送中断信号到通过使用有线通信连接的装置。接收所述中断信号的装置提供时钟信号。此后,当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达到数据的数据长度时,接收数据的数据长度的装置确定终止数据接收。
从所述读取器/写入器发送的数据包括命令,当使用所述通信部件从所述读取器/写入器接收数据时,所述模块分析所述命令,并且响应于通过所述模块分析的命令的分析结果,所述中断信号输出部件输出所述中断信号到所述处理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线路,其包括在预定接口中,并且当从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所述第一线路用于发送中断信号到通过使用所述接口连接的第二装置;
第二线路,其包括在所述接口中,并且用于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时钟信号;以及
第三线路,其包括在所述接口中,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从所述第一装置发送的数据包括命令,当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分析所述命令,并且响应于所述命令的分析结果,发送所述中断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
在通过所述第一线路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到所述第二装置之后,通过所述第二线路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所述时钟信号,并且在接收所述时钟信号之后,通过所述第三线路将数据的数据长度发送到所述第二装置,所述数据与所述时钟信号同步地通过所述第三线路发送到所述第二装置。
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第四线路,其包括在所述接口中,并且用于接收指示发送数据到所述第二装置还是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数据的信号。
基于通过所述第四线路发送的信号的状态的转换,检测从所述第二装置发送数据,以及检测终止从所述第二装置进行的数据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第一计算机可读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配置为使得信息处理装置执行处理,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执行与第一装置的无线通信和与第二装置的有线通信,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当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发送中断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
当接收所述中断信号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时钟信号;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和存储第一计算机可读程序的所述记录介质,当通过使用无线通信从另一装置接收数据时,通过使用有线通信发送中断信号。然后,响应于发送的中断信号,接收时钟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第三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线路,其包括在预定接口中,并且当通过使用所述接口连接的第二装置从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所述第一线路用于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中断信号;
第二线路,其包括在所述接口中,并且用于发送时钟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以及
第三线路,其包括在所述接口中,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三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处理装置,在通过所述第一线路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所述中断信号之后,通过所述第二线路发送所述时钟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
在发送所述时钟信号之后,通过所述第三线路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指示数据的数据长度的数据长度数据,所述数据长度数据与所述时钟信号同步地通过所述第三线路从所述第二装置发送;并且
在接收所述数据长度数据之后,计数数据的数据长度,所述数据从所述第二装置发送,并且当计数值等于或者大于由所述数据长度数据指示的数据长度时,确定终止从所述第二装置进行的数据发送。
所述第三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第四线路,其包括在所述接口中,并且用于发送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所述信号指示发送数据到所述第二装置还是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数据。
基于通过所述第四线路发送的信号的状态的转换,检测发送数据到所述第二装置还是终止到所述第二装置的数据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第二计算机可读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配置为使得信息处理装置执行处理,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执行与第一装置的无线通信和与第二装置的有线通信,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装置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中断信号;
当接收所述中断信号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发送时钟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处理装置和存储第二计算机可读程序的所述记录介质,当通过使用无线通信从另一装置接收数据时,从通过使用有线通信连接的装置接收中断信号。然后,响应于接收的中断信号,发送时钟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2是图示该系统的操作的图;
图3A到3D是图示数据结构的图;
图4是图示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定时的图;
图5是图示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定时的图;
图6是图示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定时的图;
图7是图示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定时的图;
图8是图示在RFID模块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图示在主机CPU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0是图示记录介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系统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的配置的图。图1中示出的系统包括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并入装置12。RFID是“射频标识”的缩写。在RFID中,通过使用基于电磁场或无线电波的近场无线通信,发送信息到嵌入有ID信息的标签和从嵌入有ID信息的标签接收信息。
读取器/写入器11包括RF天线21,并且RFID并入装置12包括RF天线31。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并入装置12通过使用RF天线21和RF天线31相互通信。
RFID并入装置12包括RFID模块32和主机CPU(中央处理单元)34。RFID模块32控制通过RF天线31与读取器/写入器11的通信。然后,RFID模块32与主机CPU 34通信。此外,RFID模块32包括存储器部分33,如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寄存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然后,RFID模块32将从读取器/写入器11或主机CPU 34发送的数据暂时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
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通过使用有线通信相互连接,所述有线通信配置为包括四条线路。首先,该有线通信包括用于将来自主机CPU 34的时钟信号提供到RFID模块32的CLK线41、以及用于在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的交互式DATA(数据)线42。此外,该有线通信包括用于将表示数据传送的方向的指令从主机CPU 34提供到RFID模块32的SEL线43、以及用于将表示中断的指令从RFID模块32提供到主机CPU34的IRQ线44。
然而,尽管如图1所示,RFID并入装置12可以包括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但是可以分开提供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例如,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通过使用预定接口相互连接,并且RFID模块32可从包括主机CPU 34的装置分离。
在RFID模块32是可分离的情况下,例如,当RFID模块32附接到包括主机CPU 34并且不具有与读取器/写入器11通信的功能的装置时,该装置可以与读取器/写入器11通信。以此方式,例如,当根据需要附接RFID模块32时,可以将包括主机CPU 34的装置中存储的数据提供到读取器/写入器11。
如下所述,将作为示例描述如图1所示的包括RFID模块32和主机CPU34的RFID并入装置12。
与数据发送和接收有关的处理
在图1示出的系统中,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并入装置12通过使用无线通信相互通信,并且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通过使用有线通信相互通信。将参照图2描述通信的示例。将参照图2简要描述与通信有关的处理,此后,将参照图4到7进行详细描述。
在步骤S11中,数据从主机CPU 34发送到RFID模块32。例如,数据是初始数据。多于一次地发送由预定单元划分的部分(fractional)数据量。在步骤S31中,RFID模块32多于一次地接收从主机CPU 34发送的数据。数据通过DATA线42发送。然后,当主机CPU 34准备好时数据发送开始。
当主机CPU 34结束发送计划要发送的数据时,主机CPU 34通过SEL线43发送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到RFID模块32。在步骤S32中,RFID模块32从主机CPU 34接收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此时,RFID模块32检测到通过SEL线43发送的SEL信号的出现。以此方式,执行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
在步骤S61中,读取器/写入器11发送轮询请求。在读取器/写入器11的基本操作中,当读取器/写入器11基于轮询结果检测到位于附近并且能够通信的装置(在此情况下,RFID并入装置12)时,读取器/写入器11开始与检测到的装置的通信。
在步骤S33中,包括在RFID并入装置12中的RFID模块32接收来自读取器/写入器11的轮询请求,并且在步骤S34中发送轮询响应。读取器/写入器11在步骤S62中接收轮询响应,并且在步骤S63中发送命令请求。在步骤S35,RFID模块32接收命令请求。
当RFID模块32接收命令请求时,RFID模块32将接收的命令请求的需要部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所述部分包括“Length(长度)”和“DATA(数据)”。在此情况下,“Length”指“DATA”的数据长度,并且“DATA”指数据的主要部分。
然后,在步骤S36中,RFID模块32通过IRQ线44发送数据接收的通知到主机CPU 34。即,RFID模块32发送中断信号到主机CPU 34。此后,在步骤S37中,当主机CPU 34准备好时,RFID模块32与通过CLK线41由主机CPU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地,从存储器部分33读出“Length”和“DATA”。然后,RFID模块32通过DATA线42多于一次地发送由预定单元划分的部分数据量到主机CPU 34。
在步骤S14中,主机CPU 34接收多于一次地从RFID模块32发送的“Length”和“DATA”。然后,终止传送。
将参照图3A到3D,描述在步骤S63中从读取器/写入器11发送的命令请求(在步骤S35中由RFID模块32接收的命令请求)、和在步骤S37中从RFID模块32发送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在步骤S14中由主机CPU 34从RFID模块32接收的数据)。
命令请求71包括指示“Length”的数据72、包括命令代码的数据73、包括作为数据的主要部分的“DATA”的数据74、以及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的数据75。
在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模块32之间发送和接收命令请求71。当RFID模块32接收命令请求71时,RFID模块32分析包括数据73(即,命令代码)的数据部分。当基于命令代码的分析结果、确定需要到主机CPU 34的数据74(DATA)的发送时,RFID模块32发送如图3B所示的数据到主机CPU 34。
即,从RFID模块32发送数据72和数据74到主机CPU 34。如上所述,首先在步骤S37,将指示数据74的数据长度的数据72“Length”从RFID模块32发送到主机CPU 34。然后,发送作为数据的主要部分的数据74。
以此方式,从读取器/写入器11发送的数据是包括命令的数据。然后,RFID模块32分析包括在接收的数据中的命令,并且基于分析结果发送(传送)数据的主要部分到主机CPU 34。因此,基于分析结果,作为可能的情况,当确定不需要发送数据的主要部分到主机CPU 34时,不传送数据的主要部分到主机CPU 34。以此方式,因为主机CPU 34避免包括在从读取器/写入器11发送的命令请求中的命令的分析,所以可以在大小上减小用于分析的电路或程序。
此外,因为除了命令外传送“Length”和“DATA”,所以减小了所有传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因此,当通信信道的传送速率低时,减少了发送和接收数据所需的时间量。此外,如下所述,因为发送和接收对应于“Length”的数据72,所以避免从RFID模块32发送命令到主机CPU 34。这是传送效率提高的原因。
如图2所示,当主机CPU 34发送响应于命令请求的应答到RFID模块32时,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发送的SEL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并且将DATA线42的传送方向切换到数据从主机CPU 34传送到RFID模块32的方向。
然后,在步骤S15中,数据从主机CPU 34发送到RFID模块32。当主机CPU 34准备好时,主机CPU 34通过DATA线42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数据的发送多于一次,并且与通过CLK线41由主机CPU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在步骤S38中,RFID模块32接收数据。RFID模块32根据需要将接收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
然后,当数据的发送终止时,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发送的SEL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并且发送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到RFID模块32。在步骤S39中,RFID模块32从主机CPU 34接收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此时,RFID模块32检测到通过SEL线43发送的SEL信号的出现。以此方式,执行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
当RFID模块32接收数据发送完成的通知时,在步骤S40中RFID模块32读出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的数据,将需要的信息添加到该数据,并且发送命令响应(读出数据)到读取器/写入器11。在步骤S64中,读取器/写入器11从RFID模块32接收命令响应。
将参照图3A到3D,描述在步骤S15中从主机CPU 34发送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在步骤S38中由RFID模块32从主机CPU 34接收的数据)、以及在步骤S40中从RFID模块32发送到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响应(在步骤S64由读取器/写入器11从RFID模块32接收的命令响应)。
如图3C所示,主机CPU 34计划要发送到RFID模块32的“DATA”对应于数据81。在数据81中描述主机CPU 34计划发送到读取器/写入器11作为命令响应的内容。
当RFID模块32接收数据81时,RFID模块32生成如图3D所示的命令响应82,并且将命令响应82发送到读取器/写入器11。即,命令响应82包括指示“Length”的数据83、包括命令代码的数据84、包括作为数据的主要部分的“DATA”的数据81、以及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的数据85。
即,RFID模块32通过将对应于“Length”的数据83、包括命令代码的数据84和包括CRC的数据85添加到数据81,生成命令响应82。数据83指示数据81的数据长度,并且命令代码指示读取器/写入器11关于处理的内容。在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模块32之间发送和接收命令响应82。
数据81可以包括“Length”。即,当主机CPU 34提供数据81时,可以将包括在数据81中的“Length”数据提供到RFID模块32。在此情况下,可以在RFID模块32中提取包括在数据81中的“Length”数据,并且将其提供到命令响应82作为数据83。
以此方式,因为RFID模块32将命令代码添加到从主机CPU 34发送的数据81,所以主机CPU 34不识别对于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因此,可以在大小上减小用于识别的电路或程序。
然后,因为从主机CPU 34发送到RFID模块32的数据仅是数据81,所以减少所有发送数据的数据长度。因此,当通信信道的传送速率低时,减少发送和接收数据所需的时间量。
然后,通过使用无线通信执行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模块32之间的通信。因此,即使通信信道相对不稳定,也可以通过将包括CRC的数据75(数据85)添加到要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正确地执行数据发送和接收。与无线通信相比,通过使用有线通信执行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因此,因为通信信道相对稳定,所以不通过添加包括CRC的数据来执行数据发送和接收。即使在相对短的时间段期间(如在执行无接触通信的系统中的接触时间)完成数据发送和接收,也使用上述良好控制的通信健壮地执行数据发送和接收。
以此方式,执行读取器/写入器11和RFID并入装置12之间的通信。然后,以此方式,执行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此外,将进一步描述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
如下所述,四种模式可以应用于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即,在第一模式下,执行和终止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在第二模式下,执行和终止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
在第三模式下,执行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此后,执行和终止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在第四模式下,执行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此后执行和终止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下面将描述四种模式。
第一模式
将参照图4描述第一模式。第一模式是涉及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通信的处理,其中执行和终止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例如,当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命令请求时,执行该通信。
例如,当RFID模块32在定时t1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命令请求时,RFID模块32通过IRQ线44发送IRQ信号到主机CPU 34。以此方式,当RFID模块32计划提供数据到主机CPU 34时,RFID模块32通过IRQ线44发送IRQ信号(中断信号)到主机CPU 34。
如果主机CPU 34接收IRQ信号,则当在定时t2主机CPU 34准备好接收数据时,主机CPU 34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当RFID模块32接收时钟信号时,RFID模块32与时钟信号同步发送数据。
RFID模块32发送到主机CPU 34的第一数据是指示数据的数据长度的“Length”。在传送“Length”之后,从读取器/写入器11传送数据(如命令)。因此,“Length”指示在“Length”之后传送(发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
通过接收“Length”,主机CPU识别传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然后,通过识别传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主机CPU可以确定是否终止数据传送。即,在接收“Length”之后,主机CPU开始计数传送的数据(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然后,当对应于计数的数据长度的计数值等于或大于由“Length”指示的数据长度时,主机CPU检测到数据传送的终止。
以此方式,通过检测到数据传送的终止,避免从RFID模块32发送指示终止数据传送的命令到主机CPU 34。因此,减小了用于发送命令的数据的数据长度。此外,因为可以不需要用于生成或分析命令数据的电路或程序,所以可以减小电路的大小或存储器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功耗的减小。
当以此方式从RFID模块32发送数据到主机CPU 34时,保持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H(高)状态。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具有两个状态,H(高)和L(低)。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H(高)状态指示从RFID模块32发送数据到主机CPU 34的状态。然后,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L(低)状态指示从主机CPU 34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的状态。
即,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指示数据发送的方向。然后,通过切换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切换在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中的数据发送的方向。在此情况下,在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H(高)状态下,从RFID模块32发送数据到主机CPU 34,而在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L(低)状态下,从主机CPU 34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然后,如下涉及数据通信的描述基于上面的条件。替代地,可以设立相反条件。相反条件是在SEL线43的L(低)状态下从RFID模块32发送数据到主机CPU 34,而在SEL线43的H(高)状态下从主机CPU 34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
第二模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5描述第二模式下的通信。在第二模式下,执行和终止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
当主机CPU 34在定时t1计划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时,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然后,在此情况下,通常(在待机状态下)SEL线43的状态设为H(高)状态。这是因为H(高)状态意味着可以执行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并且主机CPU 34维持在可以从RFID模块32接收中断信号(IRQ信号)的状态。
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并且RFID模块32检测到状态的切换。因此,RFID模块32检测到计划的从主机CPU 34进行的数据发送。然后,RFID模块32转变到可以从主机CPU 34接收数据的状态。
当在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之后、主机CPU 34准备好时,主机CPU 34通过CLK线41发送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并且通过DATA线42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数据的发送与时钟信号同步。当从主机CPU 34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时,数据本身从开始起发送,而不发送指示数据长度的数据(如“Length”)。这是因为不在RFID模块32中确定终止从主机CPU 34进行的数据发送。
如图5所示,这是因为主机CPU 34在计数数据的数据长度的同时发送数据,并且在终止数据发送的定时t2,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当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时,RFID模块32检测到状态的切换。因此,RFID模块32检测到终止从主机CPU 34进行的数据发送。
以此方式,当从主机CPU 34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时,不发送和接收如“Length”的数据。因此,可以减小发送和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开始或终止数据发送时,RFID模块32不发送和接收在现有技术的通信中发送和接收的命令。因此,因为对于RFID模块32可能不需要用于生成或分析命令数据的电路或程序,所以可以减小电路的大小或存储器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功耗的减小。
第三模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6描述第三模式下的通信。在第三模式下,执行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此后,执行和终止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在第三模式下的通信中,第一模式下的通信和第二模式下的通信以此顺序顺序地执行。此外,例如,当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命令请求并且响应于命令请求发送命令响应时,执行第三模式下的通信。
例如,当RFID模块32在定时t1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命令请求时,RFID模块32将接收的命令请求的需要部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该部分包括“Length”和“DATA”。然后,RFID模块32通过IRQ线44发送IRQ信号到主机CPU 34。如果主机CPU 34接收IRQ信号,则当在定时t2主机CPU 34准备好接收数据时,主机CPU 34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当RFID模块32接收时钟信号时,RFID模块32与时钟信号同步发送数据(如指示数据长度的“Length”)到主机CPU 34。
当主机CPU 34接收“Length”时,主机CPU 34识别传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并且开始计数之后传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然后,当对应于计数的数据长度的计数值等于由“Length”指示的数据长度时,主机CPU检测到数据传送的终止。响应于该检测,主机CPU在定时t3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
然后,在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之后、主机CPU 34准备好时,主机CPU 34通过CLK线41发送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并通过DATA线42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数据的发送与时钟信号同步。例如,主机CPU 34响应于从RFID模块32传送的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安排应答(数据)。然后,当主机CPU 34准备好发送时,主机CPU 34与时钟信号同步地通过DATA线42发送应答。
当主机CPU 34在定时t4终止数据发送时,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返回到H(高)。因此,RFID模块32检测到终止从主机CPU 34进行的数据发送。此后,根据需要,RFID模块32将需要的信息添加到从主机CPU 34发送的数据,并且发送命令响应到读取器/写入器11。
第四模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7描述第四模式下的通信。在第四模式下,执行从主机CPU 34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此后,执行和终止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在第四模式下的通信中,第二模式下的通信和第一模式下的通信以此顺序顺序地执行。
当主机CPU 34在定时t1计划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时,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RFID模块32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的切换。因此,RFID模块32检测到计划的从主机CPU 34进行的数据发送。然后,RFID模块32变换到可以从主机CPU 34接收数据的状态。
当在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之后、主机CPU 34准备好时,主机CPU 34通过CLK线41发送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并通过DATA线42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数据的发送与时钟信号同步。当发送了所有数据时,主机CPU 34在定时t2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返回到H(高)。因此,RFID模块32检测到终止从主机CPU 34进行的数据发送。
当RFID模块32在定时t2之后的时间点发送数据到主机CPU 34时,RFID模块32通过IRQ线44发送IRQ信号到主机CPU 34。如果主机CPU 34接收IRQ信号,则当主机CPU 34准备好接收数据时,主机CPU 34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当RFID模块32接收时钟信号时,RFID模块32与时钟信号同步输出数据。
RFID模块32发送如指示数据的数据长度的“Length”的数据到主机CPU34。然后,RFID模块32发送计划要发送的数据。在接收“Length”之后,主机CPU 34开始计数发送的数据(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然后,当对应于计数的数据长度的计数值等于或大于由“Length”指示的数据长度时,主机CPU 34检测到数据传送的终止。在检测到数据传送的终止之后,主机CPU检测到停止提供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
以此方式,在任何模式下,因为主机CPU 34控制通信的开始和终止,所以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避免发出用于指示通信的开始和终止的命令。因此,当省略命令数据时,可以减小数据长度。
即,如果主机CPU 34接收IRQ信号,或者如果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并且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则检测到通信的开始。然而,因为不通过命令代码的发送和接收来执行通信的开始,所以省略的命令数据可以导致数据长度的减小。
然后,如果主机CPU 34基于来自RFID模块32的“Length”确定终止,所述“Length”是与数据长度相关的数据,或者如果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则检测到通信的终止。然而,因为不通过命令代码的发送和接收来执行通信的终止,所以省略的命令数据可以导致数据长度的减小。
此外,因为不使用命令代码,所以可以省略用于生成或分析命令代码的功能。因此,在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中,可以减小电路的大小或存储器大小,并且可以实现功耗的减小。
此外,上述通信可以使用不包括添加的信号线的接口实现。即,中断信号(IRQ信号)用作用于开始数据发送的信号线的替代物,数据发送方向信号线(SEL线)用作用于终止数据发送的信号线的替代物,并且数据长度附加到从RFID模块32(从)发送到主机CPU 34(主)的数据的头部部分。该配置实现上述通信。因此,可以在没有添加到接口的信号线的情况下,省略命令代码和用于分析命令代码的解码电路。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期望通过减小数据量来提高传送效率,通过减少编码电路和解码电路或存储器大小来减小电路大小,并且减小功耗。
RFID模块32中的处理
接下来,关注于RFID模块32,将描述与由RFID模块32执行的上述通信有关的处理。图8是图示RFID模块32中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中,RFID模块32确定是否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到命令请求。在此情况下,假设开始从RFID模块32到主机CPU 34的数据通信的触发是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到命令请求。因此,如下所述,与处理有关的描述是基于上面的条件,即在步骤S101中,RFID模块32确定是否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到命令请求。然而,因为可以采用其它触发,所以步骤S101中的处理是确定这种触发的出现的处理。
当在步骤S101中RFID模块32确定从读取器/写入器11接收到命令请求时,处理进到步骤S102。在步骤S102中,分析接收的轮询命令,并且根据需要将“Length”和“DATA”作为分析结果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即,如参照图3所述,接收包括数据72到数据75的命令请求71,并且分析包括在数据73中的命令代码。然后,响应于分析结果,将包括在数据72中的“Length”和包括在数据74中的“DATA”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
此外,尽管RFID模块32没有分析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中的命令,但是RFID模块32分析RFID模块32和读取器/写入器11之间的通信中来自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RFID模块32分析来自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并且响应于分析结果,RFID模块32可以执行RFID模块32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
此外,RFID模块32可以简单地将来自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传送到主机CPU 34,同时主机CPU 34不分析来自读取器/写入器11的命令。
在执行分析和存储的同时,在步骤S103中,RFID模块32通过IRQ线44输出IRQ信号(中断信号)到主机CPU 34。然后,当主机CPU 34响应于该中断信号开始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时,在步骤S104,RFID模块32输出“Length”。例如,RFID模块32将命令的数据长度作为“Length”提供到主机CPU 34,该数据长度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
在输出“Length”之后,在步骤S105中,RFID模块32通过DATA线42发送要提供到主机CPU 34的数据,该数据与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即,如图3B所示包括数据72和数据74的数据从RFID模块32发送到主机CPU34。因为RFID模块32发送数据而不确定是否终止数据发送,所以RFID模块32可以在终止数据发送之后进到下一处理。
在终止数据发送之后,或者当在步骤S101中确定没有接收命令请求时,处理进到步骤S106。如上所述从步骤S101到步骤S105的处理是实现第一模式的处理。
在步骤S106中,RFID模块32确定是否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当在步骤S106中RFID模块32确定没有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并且重复随后的处理。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6中RFID模块32确定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时,处理进到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接收与时钟信号同步从主机CPU 34发送的数据(例如,图3C中示出的数据81),并且根据需要将其存储在存储器部分33中。在步骤S108中,RFID模块32确定是否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当在步骤S108中RFID模块32确定没有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时,也就是说,当主机CPU 34正在发送数据时,处理返回步骤S107并且继续数据的接收和存储。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8中RFID模块32确定检测到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切换到H(高)时,处理进到步骤S109。在此状态下,因为终止从主机CPU 34的数据发送,所以RFID模块32添加需要的信息到在存储器部分33中存储的数据,并且发送数据到读取器/写入器11。即,如图3D所示,数据83(“Length”)、数据84(命令代码)和数据85(CRC)附加到从主机CPU 34发送的数据81,并且生成命令响应82并且将其发送到读取器/写入器11。
从步骤S106到步骤S109的处理是实现上述第二模式的处理。此外,其中执行步骤S101到S109的处理是其中执行上述第三模式的处理。此外,其中执行步骤S106到S109、并且此后执行步骤S101到S105的处理是其中执行上述第四模式的处理。
主机CPU 34中的处理
接下来,对应于参照图8中示出的流程图描述的RFID模块32中的处理,将参照图9中示出的流程图描述主机CPU 34中执行的处理。
在主机CPU 34中的处理的开始,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设为L(低)。
在步骤S151中,主机CPU 34确定是否通过IRQ线44从RFID模块32接收IRQ信号(中断信号)。当在步骤S151中确定接收到IRQ信号时,处理进到步骤S152。另一方面,当确定没有接收IRQ信号时,处理进到步骤S157。
在步骤S152中,当主机CPU 34准备好接收从RFID模块32发送的数据时,主机CPU 34开始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如果将时钟信号提供到RFID模块32,则响应于该时钟信号,在步骤S153中接收从RFID模块32发送的对应于“Length”的数据。当接收对应于“Length”的数据时,在步骤S154中,主机CPU 34开始计数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
在步骤S155中,接收通过DATA线42从RFID模块32发送的数据。每次接收数据,计数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然后,在步骤S156中,主机CPU确定接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即,计数的数据长度)是否等于或大于由“Length”指示的数据长度。
当在步骤S156中确定计数的数据长度小于由“Length”指示的数据长度时,也就是说,当RFID模块32正在发送数据时,处理返回S155并且继续数据接收。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56确定计数的数据长度等于或大于由“Length”指示的数据长度时,也就是说,当终止从RFID模块32进行的数据发送时,处理进到S157。
从步骤S151到步骤S156的处理是其中实现上述第一模式的处理。
在步骤S157中,主机CPU 34确定是否计划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当在步骤S157中确定计划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时,处理进到步骤S158。当确定没有计划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时,处理返回步骤S151并且重复随后的处理。
在步骤S158中,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H(高)切换到L(低),以便通知RFID模块32计划发送数据。以此方式,切换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设置RFID模块32可以接收数据的状态。除了该状态,当主机CPU 34准备好发送数据时,处理进到步骤S159。
在步骤S159中,主机CPU 34通过DATA线42发送数据到RFID模块32。此外,当没有通过CLK线41提供时钟信号到RFID模块32时,在执行数据发送之前开始提供时钟信号。
在步骤S160中,主机CPU 34确定是否终止数据发送。当确定不终止数据发送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159,并且继续到RFID模块32的数据发送。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60中确定要终止数据发送时,处理进到步骤S161。
在步骤S161中,主机CPU 34将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从L(低)返回到H(高)。以此方式,切换通过SEL线43通信的信号的状态,RFID模块32检测到数据发送的终止,并且进到随后的处理。
从步骤S157到步骤S161的处理是其中实现上述第二模式的处理。此外,其中执行步骤S151到S161的处理是其中实现上述第三模式的处理。此外,其中执行步骤S157到S161、此后执行步骤S151到S156的处理是其中执行上述第四模式的处理。
因为以此方式执行RFID模块和主机CPU 34之间的数据通信,所以减小其间发送的数据的数据长度。因此,减小涉及数据发送的处理负荷。
此外,因为在RFID模块和主机CPU 34之间发送的数据不包括命令,所以可以不需要用于生成或分析命令的功能,并且可以减小电路的大小或存储器大小。此外,因为在RFID模块和主机CPU 34之间的通信中可以不需要这种功能,所以可以不需要分析命令的处理负荷。因此,可以减小总体处理负荷,结果,可以减小功耗。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将RFID模块和主机CPU 34之间的数据通信描述为示例,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这种数据通信。换句话说,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RFID描述作为使用串行接口的通信系统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应用于RFID以外的通信系统。
记录介质
上述一系列处理可以用硬件或者软件执行。当使用软件执行该系列处理时,将包括软件的程序安装到计算机。在此情况下,计算机代表嵌入专用硬件的计算机、以及如通用个人计算机的计算机,其能够通过安装各种类型的程序来执行各种类型的功能。
图10是图示用程序执行上述一系列处理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图。
在该计算机中,CPU 101、ROM(只读存储器)102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03通过总线104相互连接。此外,输入-输出接口105连接到总线104。输入部分106、输出部分107、存储器部分108、通信部分109和驱动器部分110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05。
输入部分106包括键盘、鼠标和麦克风。输出部分107包括显示器和扬声器。存储器部分108包括硬盘驱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通信部分109包括网络接口。驱动器部分110驱动可移除介质111,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计算机中,CPU 101例如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05和总线104,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108中的程序加载到RAM 103中,并且执行上述一系列处理。
例如,由计算机(CPU 101)执行的程序可以记录在作为封装介质并且提供的可移除介质111中。此外,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介质(如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提供程序。
在计算机中,通过将可移除介质111附接到驱动器部分110,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05将程序安装到存储器部分108中。此外,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介质接收程序,并且将其安装到存储器部分108中。此外,程序可以预先安装到ROM 102或者存储器部分108中。
然后,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沿着在说明书中描述的顺序以时间序列处理的程序、并行处理的程序、或者当执行程序调用时在需要的定时处理的程序。
此外,在说明书中,系统代表包括多个装置的总体装置。
本申请包含涉及于2008年12月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8-309577中公开的主题,在此通过引用并入其全部内容。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赖于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出现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更改,只要它们在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通信部件,配置为与读取器/写入器通信;
配置为控制所述通信部件的模块;
处理部件,配置为分别发送数据到所述模块和从所述模块接收数据;
中断信号输出部件,配置为当所述通信部件从所述读取器/写入器接收数据时,从所述模块输出中断信号到所述处理部件;
时钟信号输出部件,配置为当接收所述中断信号时,从所述处理部件输出时钟信号到所述模块;
数据输出部件,配置为与所述时钟信号同步地将数据从所述模块输出到所述处理部件,或从所述处理部件输出到所述模块;以及
切换信号输出部件,所述处理部件通过所述切换信号输出部件输出用于切换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向的切换信号;
其中所述模块输出所述中断信号,并且当接收所述时钟信号时发送数据长度数据,所述数据长度数据指示要发送到所述处理部件的数据的数据长度;并且
在接收指示数据长度的所述数据长度数据之后,所述处理部件计数所述数据的数据长度,所述数据通过所述数据输出部件从所述模块发送并被接收,并且当计数值等于或大于由所述数据长度数据指示的数据长度时,所述处理部件确定终止从所述模块进行的数据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从所述读取器/写入器发送的数据包括命令;
当使用所述通信部件从所述读取器/写入器接收数据时,所述模块分析所述命令;并且
响应于通过所述模块分析的命令的分析结果,所述中断信号输出部件输出所述中断信号到所述处理部件。
3.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使得信息处理装置执行与第一装置的无线通信和与第二装置的有线通信,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发送中断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
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从接收所述中断信号的所述第二装置接收时钟信号;并且
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4.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使得信息处理装置执行与第一装置的无线通信和与第二装置的有线通信,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装置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数据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从所述第二装置接收中断信号;
当接收所述中断信号时,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发送时钟信号到所述第二装置;并且
通过使用所述有线通信,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
CN2009102531818A 2008-12-04 2009-12-04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1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65889.XA CN102902649B (zh) 2008-12-04 2009-12-04 信息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9577/08 2008-12-04
JP2008309577A JP5217982B2 (ja) 2008-12-04 2008-12-04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65889.XA Division CN102902649B (zh) 2008-12-04 2009-12-04 信息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1587A CN101751587A (zh) 2010-06-23
CN101751587B true CN101751587B (zh) 2012-12-26

Family

ID=421229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6588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2649B (zh) 2008-12-04 2009-12-04 信息处理装置
CN20091025318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1587B (zh) 2008-12-04 2009-12-04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6588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02649B (zh) 2008-12-04 2009-12-04 信息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918556B2 (zh)
EP (1) EP2194460B1 (zh)
JP (1) JP5217982B2 (zh)
CN (2) CN1029026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2762B (zh) * 2006-04-26 2012-05-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号传送方法、发送接收装置和通信系统
WO2008035296A2 (en) * 2006-09-22 2008-03-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xtended functionality of rfid devices
JP5217982B2 (ja) * 2008-12-04 2013-06-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101581853B1 (ko) * 2010-12-23 2016-01-0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주파수 인식 보안 리더
JP5935235B2 (ja) 2011-02-18 2016-06-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9141904B2 (en) 2011-03-31 2015-09-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FID device, host, RFID-embedd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FID device
JP2013140541A (ja) 2012-01-06 2013-07-1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6117562B2 (ja) * 2013-02-13 2017-04-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EP2911066B1 (en) * 2014-02-19 2016-11-30 Nxp B.V. Method of transferring dat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tag
US10248612B2 (en) * 2015-09-30 2019-04-02 Skyworks Solutions, Inc. Internal serial interface
CN113726498A (zh) * 2020-10-26 2021-11-30 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spi的双全工通信方法、主机、从机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7157A (ja) * 2001-02-15 2002-08-30 Toppan Forms Co Ltd 携帯電話機及び携帯電話機に用いられるタグ、並びに該携帯電話機の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182A (ja) * 1984-07-06 1986-01-28 Toshiba Corp デ−タ処理システム
GB2173326B (en) * 1985-03-18 1989-06-21 Nitsuko Lt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JPH03278157A (ja) * 1990-03-27 1991-12-09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JP2650001B2 (ja) * 1991-10-18 1997-09-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シリアル転送受信完了判別方式
JP3451628B2 (ja) * 1992-03-24 2003-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4線式同期シリアル通信方式
TW234228B (zh) * 1992-05-28 1994-11-11 Motorola Inc
JP3315684B2 (ja) * 1999-08-02 2002-08-19 セコム株式会社 画像監視装置
US6728908B1 (en) * 1999-11-18 2004-04-27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2C bus protocol controller with fault tolerance
JP2001290764A (ja) 2000-04-06 2001-10-19 Ricoh Co Ltd データ転送システム装置及びそのデータ転送方法
US6799233B1 (en) * 2001-06-29 2004-09-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Generalized I2C slave transmitter/receiver state machine
JP4006274B2 (ja) * 2002-06-25 2007-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記録装置、並びに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JP2004005842A (ja) * 2002-05-31 2004-01-08 Ricoh Co Ltd 記録方法、記録媒体、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録媒体、並びに情報記録装置
JP2005084791A (ja) * 2003-09-05 2005-03-31 Alpine Electronics Inc データ通信方法
JP4539071B2 (ja) * 2003-10-23 2010-09-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通信装置。
KR20050076924A (ko) * 2004-01-26 2005-07-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양방향 통신이 가능한 i2c 통신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3809839B2 (ja) 2004-03-09 2006-08-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制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データ転送制御方法
JP2006119693A (ja) * 2004-10-19 2006-05-11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769963B1 (en) * 2005-02-09 2010-08-03 Tc License Ltd. RF tag system with single step read and write commands
US7604178B2 (en) * 2005-05-11 2009-10-20 Intelleflex Corporation Smart tag activation
US8248211B2 (en) * 2005-07-20 2012-08-21 Intelleflex Corporation Selective RF device activation
DE102006004346A1 (de) * 2006-01-30 2007-10-18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Datenbusschnittstelle mit abschaltbarem Takt
US8508369B2 (en) * 2006-09-01 2013-08-13 Intermec Ip Corp. RFID tag system with block coding, such a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US20080143487A1 (en) 2006-12-19 2008-06-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interrupts for rfid tags
JP2008186350A (ja) * 2007-01-31 2008-08-14 Kyocera Mita Corp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0978A (ja) * 2007-04-17 2008-11-06 Toshiba Te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JP5355936B2 (ja) * 2007-06-28 2013-11-27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リーダライタ、及び物品仕分システム
US20090033493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Writing Common Information to a Plurality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s
WO2009022301A2 (en) * 2007-08-15 2009-02-19 Nxp B.V. 12c-bus interface with parallel operational mode
US20090259786A1 (en) * 2008-04-10 2009-10-15 Chu-Ming Lin Data transf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host-slave interface with automatic status report
JP5217982B2 (ja) * 2008-12-04 2013-06-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7157A (ja) * 2001-02-15 2002-08-30 Toppan Forms Co Ltd 携帯電話機及び携帯電話機に用いられるタグ、並びに該携帯電話機の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18556B2 (en) 2014-12-23
CN101751587A (zh) 2010-06-23
EP2194460A3 (en) 2010-10-20
US20100141387A1 (en) 2010-06-10
US9864723B2 (en) 2018-01-09
EP2194460A2 (en) 2010-06-09
JP2010134672A (ja) 2010-06-17
JP5217982B2 (ja) 2013-06-19
CN102902649A (zh) 2013-01-30
EP2194460B1 (en) 2012-07-25
US20150081939A1 (en) 2015-03-19
CN102902649B (zh) 2017-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1587B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US8653946B2 (en) Passive RFID reader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836287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reader and tag
EP1780655A1 (en) RFID tag, RFID reader/writer, RFID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7733217B2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RFID or remote sensor systems
EP2431907B1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tag counting ending method for anti-collision thereof
US9805223B1 (en) Sequential encoding for RFID tags
US8830064B1 (en) Run commands for RFID tags
US8830038B1 (en) Encapsulating commands for RFID tags
US8717147B2 (en) Passive RFID system and method
US8078108B2 (en) Protocol-controlled antenna selection
CN104966113A (zh) Rfid读写系统及其标签返回信号的解码和冲突处理方法
US20170053141A1 (en) Method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 example a contactless chip card, and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example a reader, and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 device
CN112106071A (zh) 射频识别通信单元及其控制方法与程序
EP2782400A1 (en) NFC controller architecture for simultaneous emulation of multiple NFC technologies in one NFC listen device
KR100858053B1 (ko) 수동형 rfid 리더기 및 이의 동작 제어 방법
JP4803017B2 (ja) 通信処理装置、通信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Oh et al. Light-weight RFID device interface for controlling RFID tag memory access
WO200801341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reader and tag
CN202257619U (zh)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与炊具间的无线识别装置
WO2012163060A1 (zh) Rfid发卡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Kobayashi et al. A dynamic retargettable multi-protocol RFID reader/writer
US20080117054A1 (en) Controlling method for a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a transmission device thereof
CN106330266A (zh) 一种对读写器与标签通信时序优化的方法
KR20100053191A (ko) Rfid 태그 인코딩 속도 향상 시스템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