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1230A -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31230A CN101731230A CN200910266527A CN200910266527A CN101731230A CN 101731230 A CN101731230 A CN 101731230A CN 200910266527 A CN200910266527 A CN 200910266527A CN 200910266527 A CN200910266527 A CN 200910266527A CN 101731230 A CN101731230 A CN 1017312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terium ketone
- composition
- oxazole bacterium
- oxazol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A)噁唑菌酮和(B)三唑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三唑类化合物选自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戊菌唑、氟喹唑、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粉唑醇、联苯三唑醇、环丙唑醇等,A与B的质量比为30∶1至1∶30,组合物中的活性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为10~70%。该组合物可以配制成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剂型。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施用场所为农田、果园等,用于防治谷物、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植物病害尤其是白粉病和锈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噁唑菌酮(famoxadone)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引起的重要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晚疫病等。
噁唑菌酮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但是其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作用位点非常单一,病菌容易对药剂产生适应性变异,使药剂的防效降低甚至无效。目前在国外已有抗药性的相关报道,长期使用单剂存在较大的风险。
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组合应用,有增效作用的组合物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效,降低用药量和成本,还有助于避免病菌抗性的发生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目前解决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成本偏高、杀菌谱窄和易产生抗性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鉴于此,开发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增效组合物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抗性风险小、成本低、药效好、持效期长的杀菌组合物。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意外的发现噁唑菌酮和三唑类化合物以一定的比例混配后,对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等病害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对组合物进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有效成分为(A)噁唑菌酮和(B)任意一种三唑类化合物,(A)和(B)的质量比为30∶1~1∶30,A与B质量优选比为20∶1~1∶20。
所述三唑类化合物为广谱杀菌剂,对早疫病、黑星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炭疽病、白粉病、疮痂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显著,其作用机理不同于噁唑菌酮,而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干扰菌体附着胞和吸器的发育、抑制菌丝和孢子的形成。所述三唑类化合物具体为以下15种中的任意一种:
1)戊唑醇(tebu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
2)己唑醇(hexa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RS)-2-(2,4-二氯苯基)-1-(1H-1,2,4-三唑-1-基)-己-2-醇;
3)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顺,反3-氯-4-[4-甲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1,3-二恶氧戊烷-2-基]苯基-4-氯苯基醚;
4)氟环唑(epoxi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2RS,3RS)-1-[3-(2-氯苯基)-2,3-环氧-2-(4-氟苯基)丙基]-1氢-1,2,4-三唑;
5)氟硅唑(flusilazole)化学名称为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甲基)甲硅烷;
6)腈菌唑(myclobutani)的化学名称为2-(4-氯苯基)-2-(1H-1,2,4-三唑-1-甲基)己腈;
7)戊菌唑(pen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1-[2-(2,4-二氯苯基)戊基]-1H-1,2,4-三唑;
8)氟喹唑的英文名称是fluquinconazole;
9)烯唑醇(dini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E)-1-(2,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2,4-三唑-1-基)-1-戊烯-3-醇;
10)三唑酮(triadimefon)的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酮;
11)丙环唑(propi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1-(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
12)三唑醇(triadimenol)的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丁基-2-醇;
13)粉唑醇(flutriafol)的化学名称为2,4′-二氟-α-(1h-1,2,4-三唑-1基甲)二苯基甲醇;
14)联苯三唑醇(bitertanol)的化学名称为1-联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醇;
15)环丙唑醇(cyproconazole)的化学名称为(2RS,3RS)-2-(4-氯苯基)-3-环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
上述三唑类化合物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获得。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较好的剂型有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这些制剂可由通用的方法制备,例如,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和/或固体载体混合,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还可以加入粘合剂、消泡剂、氧化剂、染料等。
本发明还包括制备上述杀菌剂组合物的方法。如水可用作稀释剂,有机溶剂可用作为助溶剂或稳定剂、防冻剂。合适的有机溶剂包括芳烃、氯代脂族烃、脂族烃,特别实用的是极性溶剂,例如异丙醇、丁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苯甲醇、环己醇、以及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丁内酯,同时还有植物油。
组合物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或湿润剂;其可以是非离子的或离子型的。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脂肪酸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脂肪氨等,或直接使用市面售的乳化剂:农乳400#、农乳500#、农乳600#、农乳700#、农乳601#、农乳2201#等。用作分散剂和湿润剂的物质有:木质素磺酸钠、拉开粉、木质素磺酸钙,以及月桂醇硫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
粘合剂,可以使用聚乙烯醇或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的水溶性聚合物例如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镁铝、聚乙烯醇、聚乙二醇、酚醛树脂、虫胶、羧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等。
消泡剂为:硅酮类、C8~10脂肪酸、磷酸酯类、C10~20饱和脂肪酸类及酰胺等。
氧化剂为:氯酸钾、氯酸钠、过氧酸钾、硝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
适合的固体载体包括天然的或合成的粘土和硅酸盐、天然形成的岩石粉末、白垩、石英、粘土、蒙脱土、二氧化硅、硅藻土、浮石、石膏、滑石、膨润土、高岭土、陶土以及磨碎的矿物质例如微分散的硅酸或氧化铝、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和白云石及由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粉末制成的合成颗粒等。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呈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制剂提供,使用前在桶(罐)中直接混合。本发明的浓缩物通常与水混合得到所需要活性物质的浓度。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等引起的重要病害,尤其适合于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本发明的组合物与载体制成的产品的施用场所为农田、果园等。
本发明的组合物也可以与其它具有除草、杀虫或杀菌性能的化合物特别是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也可以与杀线虫剂、防护剂、生长调节剂、植物营养素或土壤调节剂混合使用。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现场杀灭真菌的方法,在作物和/或果实感病之前或之后,向作物和/或果实及其生长或储存的场所施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本发明的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通常与组合物中单个化合物的含量有关,与外界因素相关,例如气候,但通过使用适当的剂型可以减缓气候的影响。
本发明的组合物具备以下优点:一是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药效大幅提高;二是组合物药效提高,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三是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比。
实施例1:10%噁唑菌酮·苯醚甲环唑乳油
噁唑菌酮5%,苯醚甲环唑5%,甲基异丁基酮10%(助溶剂),农乳601# 5%(乳化剂),农乳500# 5%(乳化剂),二甲苯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分别加入溶剂、原药、乳化剂,混合均匀,必要时用热水浴加热溶解,即得到透明状乳油。
实施例2:12%噁唑菌酮·戊唑醇乳油
噁唑菌酮6%,戊唑醇6%,甲基异丁基酮9%(助溶剂),农乳601# 6%(乳化剂),农乳500# 4%(乳化剂),二甲苯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分别加入溶剂、原药、乳化剂,混合均匀,必要时用热水浴加热溶解,即得到透明状乳油。
实施例3:62%噁唑菌酮·己唑醇可湿性粉剂
噁唑菌酮60%,己唑醇2%,十二烷基硫酸钠2%(湿润剂),木质素磺酸钠3%(分散剂),白碳黑10%(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加工产品。
实施例4:55%噁唑菌酮·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噁唑菌酮20%,氟环唑35%,十二烷基硫酸钠3%(湿润剂),木质素磺酸钠3%(分散剂),白碳黑11%(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加工产品。
实施例5:15%噁唑菌酮·腈菌唑水乳剂
噁唑菌酮5%,腈菌唑10%,二甲苯10%(溶剂),丙三醇5%(溶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分散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5%(乳化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和助溶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等混合在一起,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水乳剂。
实施例6:27%噁唑菌酮·戊菌唑水乳剂
噁唑菌酮11%,戊菌唑16%,二甲苯10%(溶剂),丙三醇5%(溶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分散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5%(乳化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和助溶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等混合在一起,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水乳剂。
实施例7:70%噁唑菌酮·氟喹唑水分散粒剂
噁唑菌酮33%,氟喹唑37%,烷基萘磺酸钠5%(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7%(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2%(湿润剂),硫酸铵5%(崩解剂),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原药和粉状载体、湿润展着剂及粘结剂等进行混合粉碎,再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8:66%噁唑菌酮·烯唑醇水分散粒剂
噁唑菌酮33%,烯唑醇33%,烷基萘磺酸钠5%(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7%(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2%(湿润剂),硫酸铵5%(崩解剂),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原药和粉状载体、湿润展着剂及粘结剂等进行混合粉碎,再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9:20%噁唑菌酮·三唑酮悬浮剂
噁唑菌酮15%,三唑酮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0%(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3%(润湿剂)、黄原胶2%(增稠剂)、膨润土1%(增稠剂)、丙三醇5%(抗冻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或高速剪切后制成悬浮剂。
实施例10:25%噁唑菌酮·丙环唑悬浮剂
噁唑菌酮18%,丙环唑7%,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0%(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3%(润湿剂)、黄原胶2%(增稠剂)、膨润土1%(增稠剂)、丙三醇5%(抗冻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或高速剪切后制成悬浮剂。
实施例11:21%噁唑菌酮·三唑醇微乳剂
噁唑菌酮1%,三唑醇20%,二甲苯10%(溶剂),甲醇20%(助溶剂),农乳600# 5%(乳化剂),农乳601# 5%(乳化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
实施例12:24%噁唑菌酮·粉唑醇微乳剂
噁唑菌酮3%,粉唑醇21%,二甲苯15%(溶剂),甲醇20%(助溶剂),农乳600# 5%(乳化剂),农乳601# 5%(乳化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
实施例13:31%噁唑菌酮·联苯三唑醇微乳剂
噁唑菌酮1%,联苯三唑醇30%,二甲苯16%(溶剂),甲醇20%(助溶剂),农乳600# 6%(乳化剂),农乳601# 7%(乳化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
实施例14:21%噁唑菌酮·环丙唑醇微乳剂
噁唑菌酮20%,环丙唑醇1%,二甲苯12%(溶剂),异丙醇20%(助溶剂),农乳600# 6%(乳化剂),农乳601# 7%(乳化剂),水补足至100%。按配方比例,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发现噁唑菌酮与任意一种三唑类化合物组合对白粉病菌、锈菌等均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加(详见生物测定实例1、2)。
生物测定实施例1:噁唑菌酮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菌(采自田间)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4-2006》。选取生长势一致的盆栽两片真叶期黄瓜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编号备用。将采自田间的黄瓜白粉病病叶在黄瓜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24h后进行药剂处理,试验药剂参见表1和表2。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5mL。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以喷施等量清水的黄瓜苗为空白对照。喷药处理后将黄瓜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黄瓜白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病情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的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的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测定结果表明,噁唑菌酮与苯醚甲环唑的配比在30∶1~1∶30之间时,对黄瓜白粉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200以上。
表1噁唑菌酮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盆栽试验结果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噁唑菌酮 | 15.87 | 100.0 | / | / |
苯醚甲环唑 | 4.12 | 385.2 | / | / |
噁唑菌酮30+苯醚甲环唑1 | 11.83 | 134.2 | 109.2 | 122.8 |
噁唑菌酮20+苯醚甲环唑1 | 6.42 | 247.2 | 113.6 | 217.6 |
噁唑菌酮12+苯醚甲环唑1 | 4.34 | 365.7 | 121.9 | 299.9 |
噁唑菌酮6+苯醚甲环唑1 | 3.86 | 411.1 | 140.7 | 292.1 |
噁唑菌酮1+苯醚甲环唑1 | 2.15 | 738.1 | 242.6 | 304.3 |
噁唑菌酮1+苯醚甲环唑6 | 1.46 | 1087.0 | 344.5 | 315.6 |
噁唑菌酮1+苯醚甲环唑12 | 1.53 | 1037.3 | 363.3 | 285.5 |
噁唑菌酮1+苯醚甲环唑20 | 1.68 | 944.6 | 371.6 | 254.2 |
噁唑菌酮1+苯醚甲环唑30 | 3.25 | 488.3 | 376.0 | 129.9 |
噁唑菌酮与丙环唑复配,在配比为30∶1~1∶3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黄瓜白粉病具有增效作用,详见表2。
表2噁唑菌酮与丙环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盆栽试验结果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噁唑菌酮 | 12.48 | 100.0 | / | / |
丙环唑 | 3.67 | 340.1 | / | / |
噁唑菌酮30+丙环唑1 | 9.33 | 133.8 | 107.7 | 124.1 |
噁唑菌酮20+丙环唑1 | 6.21 | 201.0 | 111.4 | 180.4 |
噁唑菌酮12+丙环唑1 | 6.16 | 202.6 | 118.5 | 171.0 |
噁唑菌酮6+丙环唑1 | 5.86 | 213.0 | 134.3 | 158.6 |
噁唑菌酮1+丙环唑1 | 2.48 | 503.2 | 220.0 | 228.7 |
噁唑菌酮1+丙环唑6 | 2.69 | 463.9 | 305.8 | 151.7 |
噁唑菌酮1+丙环唑12 | 1.64 | 761.0 | 321.6 | 236.6 |
噁唑菌酮1+丙环唑20 | 2.68 | 465.7 | 328.6 | 141.7 |
噁唑菌酮1+丙环唑30 | 2.31 | 540.3 | 332.3 | 162.6 |
生物测定实施例2:噁唑菌酮与己唑醇、氟喹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小麦叶锈病菌(采自田间)
试验方法:盆栽法。选取生长势一致的三到四叶期盆栽小麦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编号备用。将准备接种的新鲜小麦锈菌孢子悬浮液于傍晚17时以后均匀喷洒于小麦叶片上,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次日早晨揭开。24h后进行药剂处理,试验药剂参见表3和表4。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5mL。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以喷施等量清水的为空白对照。喷雾后将麦苗放入高湿、高温的温室中培养。7d后,采用生物测定实施例1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处理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抑制中浓度EC50和共毒系数(CTC)。
表3噁唑菌酮与己唑醇复配对小麦叶锈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噁唑菌酮 | 14.52 | 100.0 | / | / |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己唑醇 | 8.43 | 172.2 | / | / |
噁唑菌酮30+己唑醇1 | 10.26 | 141.5 | 102.3 | 138.3 |
噁唑菌酮20+己唑醇1 | 5.97 | 243.2 | 103.4 | 235.1 |
噁唑菌酮12+己唑醇1 | 5.42 | 267.9 | 105.6 | 253.8 |
噁唑菌酮6+己唑醇1 | 4.96 | 292.7 | 110.3 | 265.4 |
噁唑菌酮1+己唑醇1 | 3.88 | 374.2 | 136.1 | 274.9 |
噁唑菌酮1+己唑醇6 | 3.56 | 407.9 | 161.9 | 251.9 |
噁唑菌酮1+己唑醇12 | 3.61 | 402.2 | 166.7 | 241.3 |
噁唑菌酮1+己唑醇20 | 3.24 | 448.1 | 168.8 | 265.5 |
噁唑菌酮1+己唑醇30 | 6.68 | 217.4 | 169.9 | 127.9 |
测定结果(表3)表明,噁唑菌酮与己唑醇的配比在30∶1~1∶30之间时,对小麦叶锈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200以上。
噁唑菌酮与氟喹唑复配,在配比为30∶1~1∶3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小麦叶锈病具有增效作用,详见表4。
表4噁唑菌酮与氟喹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噁唑菌酮 | 16.77 | 100.0 | / | / |
氟喹唑 | 10.06 | 166.7 | / | / |
噁唑菌酮30+氟喹唑1 | 11.25 | 149.1 | 102.2 | 145.9 |
噁唑菌酮20+氟喹唑1 | 6.71 | 249.9 | 103.2 | 242.2 |
噁唑菌酮12+氟喹唑1 | 9.88 | 169.7 | 105.1 | 161.5 |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噁唑菌酮6+氟喹唑1 | 6.18 | 271.4 | 109.5 | 247.8 |
噁唑菌酮1+氟喹唑1 | 7.39 | 226.9 | 133.3 | 170.2 |
噁唑菌酮1+氟喹唑6 | 5.51 | 304.4 | 157.2 | 193.6 |
噁唑菌酮1+氟喹唑12 | 6.96 | 240.9 | 161.6 | 149.1 |
噁唑菌酮1+氟喹唑20 | 4.32 | 388.2 | 163.5 | 237.4 |
噁唑菌酮1+氟喹唑30 | 5.66 | 296.3 | 164.5 | 180.1 |
田间应用例1:噁唑菌酮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黄瓜白粉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采用喷雾法进行整株喷雾。试验药剂按表5的用药量加水稀释,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每处理4个小区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病害发生初期调查病情指数后进行第一次施药,7天、14天后施第二、第三次药,并在第一、第二次药后7天,第三次药后10天调查黄瓜白粉病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结果见表5。
表5组合物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结果(表5)可以看出,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都明显好于其单剂,说明二者复配后对黄瓜白粉病有明显的增效。同时,有效成分的用量虽然减少,但是仍有很好的防效,从而降低了成本。
田间应用例2:噁唑菌酮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对豆角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豆角锈病常年发病的地块,采用喷雾法进行整株喷雾。试验药剂按表6的用药量加水稀释,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每处理4个小区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病害发生初期调查病情指数后进行第一次施药,7天、14天后施第二、第三次药,并在第一、第二次药后7天,第三次药后10天调查豆角锈病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分级标准、防效计算方法同田间应用例1。
结果见表6。
表6组合物防治豆角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结果(表6)可以看出,组合物对豆角锈病的防效都明显好于其单剂,说明二者复配后对豆角锈病有明显的增效。同时,有效成分的用量虽然减少,但是仍有很好的防效,从而降低了成本。
Claims (6)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噁唑菌酮和(B)任意一种三唑类化合物,其中A与B的质量比为30∶1~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优选2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类化合物为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戊菌唑、氟喹唑、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粉唑醇、联苯三唑醇、环丙唑醇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为10~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配制成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和微乳剂。
6.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物、蔬菜和果树上的病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66527A CN101731230A (zh) | 2009-12-30 | 2009-12-30 |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66527A CN101731230A (zh) | 2009-12-30 | 2009-12-30 |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31230A true CN101731230A (zh) | 2010-06-16 |
Family
ID=42455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66527A Pending CN101731230A (zh) | 2009-12-30 | 2009-12-30 |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31230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71187A (zh) * | 2012-04-13 | 2013-10-30 |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
CN104705310A (zh) * | 2013-12-12 | 2015-06-17 |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戊菌唑和环丙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CN104705312A (zh) * | 2013-12-12 | 2015-06-17 |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戊菌唑和三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CN105900998A (zh) * | 2016-05-20 | 2016-08-31 |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螺环菌胺和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2009
- 2009-12-30 CN CN200910266527A patent/CN10173123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71187A (zh) * | 2012-04-13 | 2013-10-30 |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
CN103371187B (zh) * | 2012-04-13 | 2017-03-08 | 林芬兰 |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的杀菌组合物 |
CN104705310A (zh) * | 2013-12-12 | 2015-06-17 |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戊菌唑和环丙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CN104705312A (zh) * | 2013-12-12 | 2015-06-17 |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戊菌唑和三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CN105900998A (zh) * | 2016-05-20 | 2016-08-31 |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含螺环菌胺和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04546B (zh) | 一种含噻呋酰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273443B (zh) | 含醚菌酯的超低容量液剂 | |
CN101485307A (zh) | 一种含有丁香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的农用杀真菌组合物 | |
CN101595883A (zh) |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1822255B (zh) | 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657183A (zh) | 一种含噻呋酰胺的超低容量液剂 | |
CN101822251A (zh) | 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32364A (zh) | 杀菌组合物 | |
CN101984822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1653139A (zh) |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 |
CN101647433B (zh) |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630679A (zh) | 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1743993A (zh) | 一种含有溴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 |
CN101731230A (zh) |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42129B (zh) | 杀菌组合物 | |
CN104351209B (zh) |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053538B (zh) | 杀真菌组合物 | |
CN100393213C (zh) |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 |
CN101731231A (zh) | 一种含恶唑菌酮和三唑类杀菌剂的组合物及应用 | |
CN105638683A (zh) | 一种含噻森铜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 |
CN103355309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 | |
CN101697722B (zh) |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9845736A (zh) | 含有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和大黄素甲醚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90487A (zh) | 一种农用杀菌组合物 | |
CN114176087A (zh) |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