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7433B -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7433B
CN101647433B CN200910164576A CN200910164576A CN101647433B CN 101647433 B CN101647433 B CN 101647433B CN 200910164576 A CN200910164576 A CN 200910164576A CN 200910164576 A CN200910164576 A CN 200910164576A CN 101647433 B CN101647433 B CN 101647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xamide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water
difenoconazole
fluquinconaz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4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7433A (zh
Inventor
刘胜召
张承来
曹明章
张洪
殷如龙
王新军
孔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645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474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47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7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7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7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A)苯酰菌胺和(B)三唑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三唑类化合物选自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戊菌唑、氟喹唑、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粉唑醇、联苯三唑醇、环丙唑醇,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苯酰菌胺与选定的任意一种三唑类化合物以一定比例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用于防治谷物、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病害。

Description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特别是一种含有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其它不科学的用药方式,许多种病原菌如白粉病菌、灰霉病菌、霜霉病菌等已经对许多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由于病菌产生抗性,农民频繁施药又造成用药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加剧。而当前一些仍然有效的药剂如果长期单一使用,也面临着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另外,新开发的药剂由于价格高,难以在市场上全面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寻找增效、使用成本低、环保的杀菌剂组合物。
苯酰菌胺(Zoxamide)是一种高效的保护性酰胺类杀菌剂,具有持效期长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其作用机制独特,通过结合微管蛋白β-亚基和破坏微管细胞骨架来抑制细胞核分裂。其主要用于防治疫病、霜霉病,对灰霉病、白粉病也有效。但其使用成本高。
三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高效、广谱、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的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收到破坏,从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和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此类化合物包括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氟硅唑、腈菌唑、戊菌唑、氟喹唑、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三唑醇等,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均有效果,对多种作物的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此类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防效开始下降,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同时,此类杀菌剂在稍高剂量使用时对作物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容易造成药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使用成本低的杀菌组合物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两种活性成分组合后产生增效作用,在提高防效的同时还能避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是有效成分为(A)苯酰菌胺和(B)一种三唑类化合物,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
本发明的所述三唑类化合物包括:
戊唑醇(tebuconazole),化学名称为(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
己唑醇(hexaconazole),化学名称为(RS)-2-(2,4-二氯苯基)-1-(1H-1,2,4-三唑-1-基)-己-2-醇;
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化学名称为顺,反3-氯-4-[4-甲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1,3-二恶氧戊烷-2-基]苯基-4-氯苯基醚;
氟环唑(epoxiconazole),化学名称为:(2RS,3RS)-1-[3-(2-氯苯基)-2,3-环氧-2-(4-氟苯基)丙基]-1氢-1,2,4-三唑;
氟硅唑(flusilazole),化学名称为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甲基)甲硅烷;
腈菌唑(myclobutani),化学名称为2-(4-氯苯基)-2-(1H-1,2,4-三唑-1-甲基)己腈;
戊菌唑(penconazole),化学名称为1-[2-(2,4-二氯苯基)戊基]-1H-1,2,4-三唑;
氟喹唑,英文名称是fluquinconazole;
烯唑醇(diniconazole),化学名称为(E)-1-(2,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2,4-三唑-1-基)-1-戊烯-3-醇;
三唑酮(triadimefon),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酮;
丙环唑(propiconazole),化学名称为1-(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
三唑醇(triadimenol),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丁基-2-醇;
粉唑醇(flutriafol),化学名称为2,4′-二氟-α-(1h-1,2,4-三唑-1基甲)二苯基甲醇;
联苯三唑醇(bitertanol),化学名称为1-联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醇;和
环丙唑醇(cyproconazole),化学名称为(2RS,3RS)-2-(4-氯苯基)-3-环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
上述三唑类化合物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获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优选20∶1~1∶20。
除了有效成分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外,本发明的组合物中还包括溶剂、分散剂、乳化剂、稳定剂、防冻剂、湿润剂等助剂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或微乳剂,制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90%。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小麦等谷物、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是小麦白粉病、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黄瓜白粉病、小麦锈病、梨黑星病、苹果炭疽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葡萄白粉病等。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其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扩大了防治谱;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有利于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3.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4.与单独使用三唑类杀菌剂相比,产生药害的风险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发现苯酰菌胺与一种三唑类化合物组合对白粉病菌、灰霉病菌等均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加(详见生物测定实例1、2)。
生物测定实例1:苯酰菌胺与己唑醇或氟喹唑复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白粉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4-2006》。将采自田间的小麦白粉病病叶在小麦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24h后进行药剂处理,试验药剂参见表1、2。选取生长势一致的三到四叶期小麦苗,每个处理选用3盆供试麦苗,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以喷施等量清水的为空白对照。喷雾后将麦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测定结果表明,苯酰菌胺与己唑醇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75以上,见表1。
表1苯酰菌胺与己唑醇复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盆栽试验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酰菌胺   23.46   100.0
  己唑醇   7.57   309.9
  苯酰菌胺50∶己唑醇1   18.74   125.2   104.1   120.2
  苯酰菌胺35∶己唑醇1   15.41   152.2   105.8   143.9
  苯酰菌胺20∶己唑醇1   12.18   192.6   110.0   175.1
  苯酰菌胺9∶己唑醇1   10.54   222.6   121.0   184.0
  苯酰菌胺3∶己唑醇1   7.98   294.0   152.5   192.8
  苯酰菌胺1∶己唑醇1   5.57   421.2   205.0   205.5
  苯酰菌胺1∶己唑醇6   3.89   603.1   279.9   215.4
  苯酰菌胺1∶己唑醇10   4.21   557.2   290.8   191.6
  苯酰菌胺1∶己唑醇20   4.39   534.4   299.9   178.2
  苯酰菌胺1∶己唑醇30   5.69   412.3   303.1   136.0
  苯酰菌胺1∶己唑醇50   6.24   376.0   305.8   122.9
将己唑醇替换为氟喹唑与苯酰菌胺复配,在配比为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小麦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详见表2。
表2苯酰菌胺与氟喹唑复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盆栽试验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酰菌胺   23.46   100.0
  氟喹唑   10.25   228.9
  苯酰菌胺50∶氟喹唑1   18.74   125.2   102.5   122.1
  苯酰菌胺35∶氟喹唑1   16.12   145.5   103.6   140.5
  苯酰菌胺20∶氟喹唑1   13.32   176.1   106.1   165.9
  苯酰菌胺9∶氟喹唑1   11.01   213.1   112.9   188.8
  苯酰菌胺3∶氟喹唑1   8.89   263.9   132.2   199.6
  苯酰菌胺1∶氟喹唑1   6.52   359.8   164.4   218.8
  苯酰菌胺l∶氟喹唑6   5.31   441.8   210.5   209.9
  苯酰菌胺1∶氟喹唑10   6.12   383.3   217.2   176.5
  苯酰菌胺1∶氟喹唑20   6.34   370.0   222.7   166.1
  苯酰菌胺1∶氟喹唑30   7.98   294.0   224.7   130.8
  苯酰菌胺1∶氟喹唑50   8.52   275.4   226.4   121.6
生物测定实例2:苯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黄瓜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黄瓜灰霉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将黄瓜灰霉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分别取配好的药液5mL与定量的75mL灭菌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4个含药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将菌丝快倒置接于平板中央,并于28℃培养箱内培养。7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7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测定结果表明,苯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防治黄瓜灰霉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增效更明显,共毒系数都在165以上。
表3苯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黄瓜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酰菌胺   7.88   100.0
 苯醚甲环唑   2.07   380.7
 苯酰菌胺50∶苯醚甲环唑1   6.06   130.0   105.5   123.2
 苯酰菌胺35∶苯醚甲环唑1   5.67   139.0   107.8   128.9
 苯酰菌胺20∶苯醚甲环唑1   4.11   191.7   113.4   169.1
 苯酰菌胺9∶苯醚甲环唑1   3.21   245.5   128.1   191.7
 苯酰菌胺3∶苯醚甲环唑1   2.31   341.1   170.2   200.5
 苯酰菌胺1∶苯醚甲环唑1   1.52   518.4   240.3   215.7
 苯酰菌胺1∶苯醚甲环唑6   1.18   667.8   340.6   196.1
 苯酰菌胺1∶苯醚甲环唑10   1.22   645.9   355.2   181.9
 苯酰菌胺1∶苯醚甲环唑20   1.29   610.9   367.3   166.3
 苯酰菌胺1∶苯醚甲环唑30   1.61   489.4   371.6   131.7
 苯酰菌胺1∶苯醚甲环唑50   1.73   455.5   375.2   121.4
上面实例中的苯醚甲环唑可以替换为丙环唑,在配比为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黄瓜灰霉病具有增效作用,详见表4。
表4苯酰菌胺与丙环唑复配对黄瓜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酰菌胺   7.88   100.0
  丙环唑   1.25   630.4
  苯酰菌胺50∶丙环唑1   5.78   136.3   110.4   123.5
  苯酰菌胺35∶丙环唑1   5.02   157.0   114.7   136.8
  苯酰菌胺20∶丙环唑1   3.88   203.1   125.3   162.1
  苯酰菌胺9∶丙环唑1   2.82   279.4   153.0   182.6
  苯酰菌胺3∶丙环唑1   1.72   458.1   232.6   197.0
  苯酰菌胺1∶丙环唑1   1.02   772.5   365.2   211.5
  苯酰菌胺1∶丙环唑6   0.70   1125.7   554.6   203.0
  苯酰菌胺1∶丙环唑10   0.72   1094.4   582.2   188.0
  苯酰菌胺1∶丙环唑20   0.81   972.8   605.1   160.8
  苯酰菌胺1∶丙环唑30   0.97   812.4   613.3   132.5
  苯酰菌胺1∶丙环唑50   1.05   750.5   620.0   121.0
本发明的杀真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一)配方及制剂加工实施例
1、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将活性成分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51%苯酰菌胺·己唑醇可湿性粉剂
苯酰菌胺50%,戊唑醇1%,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3%,NNO 5%,白碳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25%苯酰菌胺·氟环唑可湿性粉剂
苯酰菌胺12.5%,氟环唑12.5%,NNO 5%,木质素磺酸钙5%,拉开粉0.5%,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3:40%苯酰菌胺·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苯酰菌胺30%,腈菌唑10%,茶枯粉7%,木质素磺酸钙5%,十二烷基硫酸钠0.5%,膨润土10%,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4:20%苯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苯酰菌胺4%,苯醚甲环唑16%,木质素磺酸钙10%,茶枯粉5%,拉开粉0.5%,白炭黑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5:31%苯酰菌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苯酰菌胺1%,三唑酮30%,NNO 8%,茶枯粉5%,拉开粉0.5%,白炭黑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2、乳油的加工及实施例
按配方比例,将足量的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必要时加热溶解后使用)和其它组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
实施例6:18%苯酰菌胺·己唑醇乳油
苯酰菌胺15%,己唑醇3%,N-甲基吡咯烷酮15%,农乳1601#5%,农乳500#5%,二甲苯补足至100%。
实施例7:42%苯酰菌胺·氟硅唑乳油
苯酰菌胺2%,氟硅唑40%,农乳500#3%,农乳600#5%,甲醇20%,环己酮10%,二甲苯补足至100%。
实施例8:20%苯酰菌胺·烯唑醇乳油
苯酰菌胺4%,烯唑醇16%,农乳601#7%,农乳22015%,DMF 20%,环己酮5%,二甲苯补足至100%。
实施例9:30%苯酰菌胺·丙环唑乳油
苯酰菌胺22.5%,丙环唑7.5%,农乳700#8%,NP-105%,农乳500#3%,DMF 20%,异丙醇10%,二甲苯补足至100%。
实施例10:10%苯酰菌胺·戊菌唑乳油
苯酰菌胺5%,戊菌唑5%,N-甲基吡咯烷酮10%,农乳1601#5%,农乳500#5%,二甲苯补足至100%。
3、悬浮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将活性成分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成品。
实施例11:31%苯酰菌胺·戊唑醇悬浮剂
苯酰菌胺30%,戊唑醇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0%,黄原胶0.5%,膨润土1%,农乳600#磷酸酯3%,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2:20%苯酰菌胺·粉唑醇悬浮剂
苯酰菌胺10%,粉唑醇10%,木质素磺酸钠1%,茶枯粉2%,膨润土2%,硅酸铝镁1%,乙二醇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3:36%苯酰菌胺·氟喹唑悬浮剂
苯酰菌胺35%,氟喹唑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白炭黑2%,黄原胶0.5%,丙三醇5%,苯甲酸钠1%,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4:10%苯酰菌胺·三唑醇悬浮剂
苯酰菌胺8%,三唑醇2%,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硅酸铝镁1%,乙二醇5%,有机硅消泡剂0.5%,白炭黑2%,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5:41%苯酰菌胺·腈菌唑悬浮剂
苯酰菌胺1%,腈菌唑40%,茶枯粉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海藻酸钠1%,丙三醇5%,有机硅消泡剂0.3%,白炭黑2%,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6:25.5%苯酰菌胺·环丙唑醇悬浮剂
苯酰菌胺0.5%,环丙唑醇25%,木质素磺酸钠1%,SC-1012%,膨润土2%,硅酸铝镁1%,丙二醇5%,水补足至100%。
4、水乳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按配方比例,将活性组分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溶解于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进行高速剪切,制得水乳剂。(根据品种不同,有时水相仅为水。)
实施例17:10%苯酰菌胺·戊唑醇水乳剂
苯酰菌胺5%,戊唑醇5%,N-甲基吡咯烷酮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农乳600#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8:15%苯酰菌胺·己唑醇水乳剂
苯酰菌胺5%,己唑醇10%,DMF 10%,二甲苯10%,异丙醇10%,丙三醇5%,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9:13%苯酰菌胺·氟环唑水乳剂
苯酰菌胺0.5%,氟环唑12.5%,二甲苯10%,异丙醇15%,α-甲基萘10%,乙二醇5%,苯基酚聚氧乙烯醚7%,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0:12%苯酰菌胺·联苯三唑醇水乳剂
苯酰菌胺2%,联苯三唑醇10%,二甲苯10%,异丙醇10%,丙三醇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1:8%苯酰菌胺·戊菌唑水乳剂
苯酰菌胺6%,戊菌唑2%,DMF 10%,α-甲基萘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脲2%,水补足至100%。
5、微乳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按配方比例,将活性组分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溶解于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制得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根据品种不同,有时水相仅为水。)
实施例22:22%苯酰菌胺·烯唑醇微乳剂
苯酰菌胺2%,烯唑醇20%,N-甲基吡咯烷酮10%,异丙醇10%,农乳600#5%,农乳1601#5%,十二烷基硫酸钠3%,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3:20%苯酰菌胺·腈菌唑微乳剂
苯酰菌胺15%,腈菌唑5%,DMF 5%,环己酮15%,乙二醇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5%,农乳500#2%,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4:10%苯酰菌胺氟喹唑微乳剂
苯酰菌胺9%,氟喹唑1%,环己酮15%,环己醇5%,甘油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5%,农乳600#8%,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5:55%苯酰菌胺·丙环唑微乳剂
苯酰菌胺5%,丙环唑50%,DMF 10%,环己醇5%,乙二醇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6:30%苯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微乳剂
苯酰菌胺24%,苯醚甲环唑6%,DMF 8%,乙二醇5%,环己酮10%,丙三醇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农乳500#5%,水补足至100%。
6、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将活性成分苯酰菌胺和三唑类化合物、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水分散性粒剂产品。
实施例27:60%苯酰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苯酰菌胺23%,苯醚甲环唑37%,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硫酸钠2%,硫酸铵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8:90%苯酰菌胺·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苯酰菌胺10%,戊唑醇80%,NNO 4%,木质素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1%,硅酸铝镁1%,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9:75%苯酰菌胺·氟硅唑水分散粒剂
苯酰菌胺50%,氟硅唑25%,茶枯粉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0%,十二烷基硫酸钠1%,海藻酸钠2%,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30:80%苯酰菌胺·三唑酮水分散粒剂
苯酰菌胺30%,三唑酮50%,木质素磺酸钠5%,茶枯粉5%,十二烷基硫酸钠2%,羧甲基淀粉钠2%,膨润土补足至100%。
(二)田间药效试验
1、苯酰菌胺与一种三唑类化合物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番茄灰霉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采用喷雾法进行整株喷雾。试验药剂按表5的用药量加水稀释,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为空白对照。于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以后每隔7天施药,第三次施药后10天调查番茄灰霉病的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在每株上、中、下各取3片叶调查,调查每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表5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G2009101645760D00141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都明显好于其单剂,说明二者复配后对番茄灰霉病有明显的增效。同时,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后,有效成分的用量虽然减少,但是仍有良好的防效,从而降低了成本。
2、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试验药剂按表6的用药量加水稀释,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为空白对照。于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药后10天调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在每个小区随机选取10株小麦,调查每株上3个相邻分蘖的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表6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结果(表6)表明,第一次施药后各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都在80%以上,第二次药后的防效都在90%以上,组合物的防效明显好于其单剂,可见苯酰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

Claims (6)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A)苯酰菌胺和(B)一种三唑类化合物,所述三唑类化合物为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喹唑、丙环唑中的一种,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2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便将杀菌组合物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其中有效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和微乳剂。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谷物、蔬菜、果树。
CN200910164576A 2009-07-21 2009-07-21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16474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4576A CN101647433B (zh) 2009-07-21 2009-07-21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4576A CN101647433B (zh) 2009-07-21 2009-07-21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7433A CN101647433A (zh) 2010-02-17
CN101647433B true CN101647433B (zh) 2012-10-17

Family

ID=41669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4576A Active CN101647433B (zh) 2009-07-21 2009-07-21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474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6947A (zh) * 2010-04-15 2010-08-11 青岛星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农药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3200B (zh) * 2011-06-20 2013-06-12 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苯酰菌胺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3416425B (zh) * 2012-05-22 2016-02-17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含噻酰菌胺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MX2015006409A (es) * 2012-11-30 2015-07-21 Rohm & Haas Combinacion sinergica de un compuesto de zoxamida y uno de dcoit u oit para proteccion de pelicula seca.
EP2826367A1 (en) * 2013-07-18 2015-01-21 Basf Se Fungicidal mixtures comprising boscalid and zoxamide
CN105900995A (zh) * 2016-06-03 2016-08-3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一种含苯酰菌胺和叶菌唑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9006819A (zh) * 2018-09-25 2018-12-18 广东广康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705A (zh) * 1998-12-22 2000-08-23 罗姆和哈斯公司 含有n-丙酮基苯甲酰胺的杀真菌剂组合物
WO2009071419A1 (de) * 2007-12-04 2009-06-11 Basf Se Fungizide mischunge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705A (zh) * 1998-12-22 2000-08-23 罗姆和哈斯公司 含有n-丙酮基苯甲酰胺的杀真菌剂组合物
WO2009071419A1 (de) * 2007-12-04 2009-06-11 Basf Se Fungizide mischung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7433A (zh) 2010-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7433B (zh) 基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485307B (zh) 一种含有丁香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的农用杀真菌组合物
CN101019535B (zh) 含有克菌丹的具有协和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1984822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1518257A (zh) 杀菌类农药组合物
CN101690483B (zh) 一种含有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37162B (zh) 一种含有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640748A (zh) 一种含有丙硫菌唑的超低容量液剂
CN104255740B (zh) 一种含有草酸二丙酮胺铜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22465B (zh) 一种含吡唑萘菌胺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2630679B (zh) 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1822255B (zh) 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JPH05271012A (ja) 殺微生物剤
CN101743993A (zh) 一种含有溴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2027937A (zh) 一种含叶菌唑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6359415A (zh) 一种含有丙硫多菌灵和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2626080A (zh) 含嘧菌环胺的超低容量液剂
CN100393213C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2715169A (zh) 一种含二氰蒽醌的农用杀菌复配组合物
CN105638683A (zh) 一种含噻森铜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CN100496242C (zh) 基于咯菌腈和噻菌灵或抑霉唑的杀真菌组合物及方法
CN101731230A (zh)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90487A (zh) 一种农用杀菌组合物
CN104957145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20384B (zh)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百菌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