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00206A - 喷雾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雾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00206A
CN101700206A CN200910152261A CN200910152261A CN101700206A CN 101700206 A CN101700206 A CN 101700206A CN 200910152261 A CN200910152261 A CN 200910152261A CN 200910152261 A CN200910152261 A CN 200910152261A CN 101700206 A CN101700206 A CN 101700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aying
major diameter
air flow
main air
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2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00206B (zh
Inventor
山口信太郎大村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5226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002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00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00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00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00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雾发生装置(11),其包括生成加热的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20)以及生成小直径液滴喷雾的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42)。气流通过主气流通道(33)。次气流通道(43)从所述主气流通道(33)分出。分支部(43a、40)将所述次气流通道(43)从所述主气流通道(33)分出,并且降低所述次气流通道(43)中的气流流量。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3,35)喷射出大直径液滴喷雾。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喷射小直径液滴喷雾。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3,35)设置在分支部(43a,40)的下游,并且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4,42,49)设置在所述次气流通道(43)的下游。

Description

喷雾发生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申请日为2008年7月9日、申请号为2008-179126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喷雾发生装置可用作加湿器或面部蒸汽仪。现有的喷雾发生装置产生两种喷雾,一种是由微米级液滴形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另一种是由比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微米级液滴小的纳米级液滴形成的小直径液滴喷雾。这种喷雾发生装置同时喷出两种具有不同尺寸液滴的喷雾。
公开号为2004-361009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描述了一种包括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和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的喷雾发生装置,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通过加热器使水沸腾生成大直径的液滴喷雾,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利用静电雾化机构生成小直径液滴喷雾。喷雾发生装置将生成的喷雾以在气流中悬浮的状态从排雾端口排出,气流通过电动机驱动的风扇产生。由风扇产生的气流通过空气管被输送到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和小直径液滴喷雾生成单元。
但是在’009号申请公开中,由风扇产生的气流流过作为主气流通道的空气管,并且大部分气流通过入口被输送到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生成液滴大小约为1到几十纳米的小直径液滴。如果气流以高流量被输送至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小直径液滴喷雾会发散。因此,很难提高小直径液滴喷雾的流速。’009号申请公开的喷雾发生装置用作加湿器,将小直径液滴喷雾缓慢地输送到诸如住宅房间等密闭的空间。但是,这种喷雾发生装置作为将小直径液滴喷雾传送到诸如脸部等特别有限的区域的面部蒸汽仪使用时不够有效。
由加热液体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具有相对高的温度。为了将大直径液滴喷雾冷却到合适的温度,气流以高流量被输送到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但是,’009号申请公开的喷雾发生装置中,输送到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的气流流量低于输送到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的气流流量。在’009号申请公开的喷雾发生装置中,如果电动机风扇产生的气流的流量在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被增加,这会使小直径液滴喷雾发散。另一方面,如果降低电动机风扇产生的气流流量,这会降低小直径液滴喷雾的发散。但是,由于气流的低流量,对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冷却会变得不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喷雾发生装置,其将小直径液滴喷雾稳定排放的同时将大直径液滴喷雾冷却。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喷雾发生装置,包括从液体生成加热的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通过进行静电雾化生成小于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小直径液滴喷雾。由风扇产生的气流通过主气流通道。次气流通道从所述主气流通道分出。分支部将所述次气流通道从所述主气流通道分出,并且将流量低于所述主气流通道中所述气流流量的气流输送至所述次气流通道。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将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出所述喷雾发生装置。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将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生成的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出所述喷雾发生装置。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气流通道中、所述分支部的下游,并且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设置在所述次气流通道的下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喷雾发生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喷雾发生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示出沿图1的线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
图5是图3的风扇电动机、空气管和静电雾化机构的立体图;以及
图6是沿图4的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喷雾发生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喷雾发生装置可以是将喷雾流输送至使用者的电动面部加湿器等美容器。在下述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参照系是美容器的使用者(见图1和图2)。
参考图1和2,美容器11包括环形底部12a、形成在底部12a中央部的圆柱形支撑部12b以及固定于支撑部12b的球形壳体12。壳体12容纳各种类型的用于美容器11的机械和电气部件。
角度调整器12c安装进壳体12内并且被支撑为可以以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旋转。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设置于角度调整器12c的中间。诸如微米级液滴喷雾等大直径液滴喷雾通过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美容器11。大直径液滴喷雾通过使水等液体沸腾生成并且可为比小直径液滴喷雾具有相对高温度的暖喷雾。使用者旋转角度调整器12c以调整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大直径液滴喷雾的方向。罩部13a设置在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的附近以引导和设定从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的大直径液滴喷雾的方向。罩部13a也用来防止使用者不小心触碰到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罩部13a为例如锥形。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包括网孔盖13b,以防止使用者不小心将其手或手指插入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
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设置在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的下面。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喷射出比大直径液滴喷雾尺寸小的诸如纳米级液滴喷雾等小直径液滴喷雾。小直径液滴喷雾的液滴尺寸可为大约一到几十个纳米。
当操作美容器11时使用者操作的操作按钮15设置在壳体12的顶部。箱体保持架17设置在操作按钮15的后部。用来储水的储水箱16可以通过箱体保持架17的上侧形成的开口插入箱体保持架17或从箱体保持架17移除(见图3)。用于把持美容器11的把手18可枢转地附接至壳体12。
现在说明通过将储水箱16供应的水加热来生成大直径液滴喷雾的机构。
如图3所示,供水管17a具有连接至箱体保持架17下端的基端以及连接至暖喷雾发生机构20的末端。暖喷雾发生机构20用作第一喷雾发生单元或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其通过使供应的水沸腾用来生成大直径液滴喷雾。供水管17a将水从储水箱16供给到暖喷雾发生机构20。暖喷雾发生机构20包括沸腾室21,沸腾室21用来容纳将水加热的加热器22。加热器22将供给到沸腾室21的水加热并煮沸,以生成大直径(暖)喷雾液滴。
喷雾导管23具有连接至沸腾室21的上部位置的基端。喷雾导管23引导沸腾室21内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排放管24包括基端,该基端连接至喷雾导管23的末端。排放管24将大直径液滴喷雾朝前方引导。排放管24是变径的,使得其直径从基端向末端(前侧)逐渐增加。波纹件25具有连接至排放管24末端的基端,以及固定于角度调整器12c、与角度调整器12c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末端。波纹件25由诸如硅胶等弹性或软材料制成。角度调整器12c中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设置在波纹件25内。喷雾导管23、排放管24以及波纹件25界定了喷雾供给通道26。
现在说明用来供应气流的机构,气流用于从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和14喷射出大直径液滴喷雾和小直径液滴喷雾。
如图3和4所示,风扇电动机32设置在壳体12内的前侧下部。风扇电动机32将风从形成于壳体12的进气端口(未示出)抽进空气以生成气流,并将气流以向上方向从出口32a排出。出口32a连接至将气流沿向上方向引导的气管30的基端。气管30界定了主气流通道33。气管30的尺寸,即主气流通道33的剖面面积设定为大到不会抑制来自风扇电动机32的气流的流动。
气管30具有与基端相对的自由端,该自由端连接至风扇电动机32并设置在排放管24内。换言之,气流通过的主气流通道33设置在大直径液滴喷雾通过的供雾通道26内并被其包围。主气流通道33和供雾通道26至少部分地形成双管道结构。主气流通道33和供雾通道26是双管道结构的内管道和外管道的例子。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温度低于大直径液滴喷雾。因此,供雾管道26内的大直径液滴喷雾被主气流通道33(气管30)冷却。由于主气流通道33和供雾通道26之间的温度差,露水凝结在气管30的外表面(在供雾通道26内)。但是,凝结成水的露水通过供雾通道26返回到沸腾室21。
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包括延伸入壳体12的圆柱形喷雾导向部12d。气管30的自由端设置在喷雾导向部12d内。气管30的自由端的表面界定了排气端口30c。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从气管30的排气端口30c排出并流经喷雾导向部12d。这会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气管30的自由端的外径稍小于喷雾导向部12d的内径。气管30的圆柱形自由端稍插入圆柱形喷雾导向部12d。这样在喷雾导向部12d的内表面和气管30的自由端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细长的窄间隙。该间隙界定了细长的窄入口34。细长的窄入口34位于排气端口30c的附近。细长的窄入口34具有一个开口区域,该开口区域设定成小于排气端口30c的开口区域。细长的窄入口34通过将气管30的圆柱形自由端和喷雾导向部12d交叠形成。因此,细长的窄入口34为在圆周方向延伸以致连续地围绕排气端口30c整个圆周的环形缝。排气端口30c和细长的窄入口34作为混合部35将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和大直径液滴喷雾混合。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和混合部35形成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细长的窄入口34是将流经供雾通道的大直径液滴喷雾抽入到混合部35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的一个例子。
因为气管30的自由端插入到喷雾导向部12d,凝结在喷雾导向部12d外表面的露水不从排气端口30c进入主气流通道33。因此,凝结的水不被风扇电动机32输送的气流喷射出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
环形法兰30a从气管30的外表面径向向外突出(图4和5)。环形法兰30a设置在细长的窄入口34和供雾通道26内暖喷雾发生机构20之间。环形法兰30a用作阻止暖喷雾发生机构20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运动(流动)的挡板,并防止大直径液滴喷雾直接到达细长的窄入口34。当暖喷雾发生机构20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通过供雾通道26冲击到环形法兰30a时,他们首先被扩散并累积在供雾通道26内。
如图5和6所示,在气管30的基端的前表面形成矩形附接孔41。用作第二喷雾发生单元或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以生成小直径液滴喷雾的静电雾化机构42通过附接孔41固定于气管30。侧壁30b从附接孔41的一侧朝向美容器11的前部(以基本与气流流过气管30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侧壁30b和静电雾化机构42的侧表面界定了从主气流通道33分出的次气流通道43。在所述的例子中,次气流通道43从主气流通道33分出并朝美容器11的前部延伸。次气流通道43窄于主气流通道33。
导气部40设置在气管30的内表面,该导气部40用来将从风扇电动机32输出并流经主气流通道33的部分气流引导至次气流通道43。导气部40为勺状并包括导向肋40a。导气部40呈锥形并从后部朝前部倾斜使得在气管30的下游侧(上侧)接近次气流通道43。来自风扇电动机32的一些气流由导气管40引导朝向并进入次气流通道43。还有,导气部40引导(传输)至次气流通道43的气流流量低于主气流通道33中的气流流量。现在将详细说明。导气部40稍微突起进入气管30(主气流通道33)并且形状设定为导气部40的剖面面积占主气流通道33剖面面积的比例变得很小。导气部40形成分支部43a。
静电雾化机构42包括针状放电极44以及位于朝向放电极44位置的对电极)45。对电极45由平板形成,平板包括气流可通过的中央通气孔45a。在放电极44和对电极45之间施加高电压。在放电极44和对电极45之间形成的放电区域位于次气流通道43中。放电极44具有与珀尔帖单元(Peltier unit)(珀尔帖元件)46的冷却面接触的基端。放电极44被珀尔帖单元46强制冷却。与珀尔帖单元46的冷却面相对的散热面设置在主气流通道33内(气管30的内侧)。由金属(例如铝和铜)形成的散热片47从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延伸。散热片47暴露于主气流通道33的内部。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促进了珀尔帖单元46散热面的热发散。散热片47促进了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的热发散。
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和散热片47设置于主气流通道33的分支部43a和次气流通道43。这增加了与散热片47形成接触的气流量并且藉此加快了珀尔帖单元46散热面的散热。散热片47可减小尺寸。通过加快散热面的散热,加快了珀尔帖单元46的冷却面的冷却。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面(散热片47)的散热被加快,以加快珀尔帖单元46对放电极44的冷却。
在静电雾化机构42中,当放电极44被珀尔帖单元46冷却时,露水凝结在放电极44的表面。当在放电极44和对电极45之间施加高电压时,凝结在放电极44表面的水发生雷诺式破碎(Rayleigh breakup)并被静电雾化。这样生成小直径液滴喷雾。小直径液滴喷雾的尺寸约为一到几十纳米,并且已知,当渗透人体的角质层表面的空隙时,给人皮肤添了湿气和弹性。
静电雾化机构42被附接至气管33的消音材料保持架48盖住。消音材料保持架48包括朝前部(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部14)延伸的圆柱形保持部48a。大致为圆柱形的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设置在保持部48a内。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包括连接至静电雾化机构42的基端以及连接至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的末端。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将静电雾化机构42中生成的小直径液滴喷雾引导至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静电雾化机构42中生成的小直径液滴喷雾与通过次气流通道43的气流在电极44和45之间的放电区域混合,然后通过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以从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射出。在本实施例中,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静电雾化机构42以及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构成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
由泡沫橡胶制成的大致圆柱形的消音部件50被压装在消音材料保持架48的保持部48a和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之间。消音部件50减少了放电极44和对电极45产生的放电噪音的泄漏。消音部件50具有与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以及壳体12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内端和外端。消音部件50具有与消音材料保持架48的保持部48a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外表面。因此,消音部件50填补了连通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和靠近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口14的壳体12内部(除了气流和喷雾通过的流路的部分)的间隙。当驱动风扇电动机32,并因此降低了壳体12内的压力时,消音部件50防止了气体经由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被吸入壳体12。这样防止了小直径液滴喷雾的逆流或发散。在本实施例中,消音部件50也作为防逆流部件。
现在说明本实施例中美容器11的操作。
储水箱16将水供给至暖雾发生机构20的沸腾室21。加热器22将水加热并煮沸以生成大直径液滴喷雾。如图3和4所示,如箭头M1表示的,大液滴喷雾经由供雾通道26从沸腾室21被引导至波纹件25。
在图3和4中,如箭头A1所示,风扇电动机32生成的气流流经主气流通道33并从排气端口30c排出(喷射)。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产生文丘里效应(Venturi effect)并在围绕排气端口30c形成的细长窄入口34产生负压力。被引导入波纹件25(供雾通道26)的大直径液滴喷雾通过在细长的窄入口34生成的负压被强制抽出混合部35(如图4中的箭头M2所示)。大直径液滴喷雾和气流然后在混合部35内混合并从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壳体12(美容器11)。以这种方式,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与从细长窄入口34抽出的大直径液滴喷雾混合。通过细长窄入口34的大直径液滴喷雾的流速增加。这样防止了细长窄入口34附近露水的凝结。
细长窄入口34绕排气端口30c的整个周面连续延伸。这样将大直径液滴喷雾围绕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均匀输送。因此,从排气端口30c排放的气流和大直径液滴喷雾在混合部35内均匀混合,然后从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
当从暖雾发生机构20引导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冲击到从气管30的外表面突出的环形法兰30a时,大直径液滴喷雾被扩散。从而,大直径液滴喷雾累积在波纹件25(供雾通道26)内,并在其温度稍降后被抽出细长窄入口34并进入混合部35。换言之,具有较高温度并在暖喷雾发生机构20中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不直接被抽出细长窄入口34。
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部分气流被导气部40导入次气流通道43(如图6的箭头A2以及图5的箭头A4所示)。次气流通道43将气流引导至静电雾化机构42的放电极44和对电极45之间的放电区域。静电雾化机构42生成与气流混合的小直径液滴喷雾。然后小直径液滴喷雾和气流通过小直径液滴喷雾管49并从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被喷射出壳体12(美容器11)(如图4和6的箭头A3所示)。
本实施例具有下述的优点。
(1)分支部43a(导气部40)将气流输送到次气流通道43,该气流的流量低于输送到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流量。因此,来自风扇电动机32的大部分气流输送到混合部35,排气端口30c在其内开口。以这种方式,当与以增加的流量输送到混合部35的气流混合时,具有很高温度的大直径液滴喷雾被冷却并且从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
(2)分支部43a(导气部40)将气流输送到次气流通道43,该气流的流量低于输送到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流量。因此,在静电雾化机构42的电极44和45之间生成的小直径液滴喷雾在没被来自次气流通道43的气流吹散的情况下,从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稳定地喷射出。
(3)分支部43a将来自风扇电动机32的大部分气流输送(分配)至混合部35并且将小量气流输送至静电雾化机构42。与输送均匀气流时相比,风扇可以减小尺寸,风扇占有的空间可以降低,并且美容器11的制造成本可以降低。
(4)供雾通道26围绕主气流通道33延伸。供雾通道26中的大直径液滴喷雾经由气管30的壁面被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低温气流冷却。这样增加了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冷却效率。主气流通道33的排气端口30c和供雾通道26的细长窄入口34设置在彼此靠近的位置。
(5)从排气端口30c排放的气体和从细长窄入口34抽出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在混合部35内混合,并且然后从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喷射出。这样喷射出与大直径液滴喷雾均匀混合的气流。因此,加快了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冷却,并且抑制了大直径液滴喷雾不均匀地冷却(出现温度差)。
(6)细长的窄入口34(供雾通道26的开口)绕排气口30c的整个周面连续延伸。这样将大直径液滴喷雾与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从该气流周围均匀地混合。换言之,通过从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内部排放(供应)气流,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和大直径液滴喷雾容易混合。
(7)供雾通道26的开口为细长的窄入口34或细长的窄间隙。因此,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产生了在细长窄入口34生成负压的文丘里效应。这样将大直径液滴喷雾抽出供雾通道26并进入混合部35。因此,促进了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与大直径液滴喷雾的混合。
(8)因为细长的窄入口34作为供雾通道26的开口,供雾通道26内凝结的露水不会进入排气端口30c(主气流通道33)。并且,即使美容器11被倾斜,也可以防止沸腾室21中的高温水流出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3。
(9)消音部件50设置在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内。这样即使当通过驱动风扇电动机32使壳体12的内部压力下降时,也能防止小直径液滴喷雾从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的逆流。
(10)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散热片47)设置在主气流通道33(气管30)内。从而,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加快了从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散热片47)的散热。因为散热片47的热由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发散,将气体送给散热片47的单独和专用风扇不是必需的。
本发明在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许多其他特定形式来实施,这一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是明显的。特别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下列形式实施。
散热片47可以设置成更靠近风扇电动机32,即,在主气流通道33和次气流通道43的分支部43a的上游侧。这样会增加与散热片47形成接触的气流量。
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可以设置成仅接触气管30的外表面,而不是从附接孔41插入主气流通道33。这种结构也会利用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由气管30将热从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散去。在这种情况下,气管30可以完全由具有极好热传导性能的金属制成,并且可以取消散热片47。
可以取消散热片。这种结构也会利用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将热从珀尔帖单元46的散热面散去。
可以取消环形法兰30a。这种结构也会将大直径液滴喷雾从供雾通道26输送到混合部35。
主气流通道33可以设置成围绕供雾通道26。这种结构也可以利用温度低于大直径液滴喷雾的气流流过的主气流通道33,将供雾通道26内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冷却。并且,排气端口30c和细长的窄入口34可以设置为彼此接近。换言之,主气流通道33和供雾通道26中的一个可以设置成包围另外一个。
排气端口30c可以设置成围绕将大直径液滴喷雾排出供雾通道26并排入混合部35的排放端口。这种结构也会将大直径液滴喷雾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从气流的内侧混合。这样将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与大直径液滴喷雾均匀地混合。
较佳的是供雾通道26的开口为细长的窄入口34,该细长窄入口为细长窄间隙。然而,可以用细长间隙代替细长窄间隙。这种结构也会将大直径液滴喷雾与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从该气流周围混合。
连通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端口14和壳体12内部的间隙由消音部件50来填充。替代的,可以利用与消音部件50分立的0形环或填料来填充。但是,通过利用消音部件50来填充间隙,就不需要分立的部件来填补该间隙,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波纹件25可由诸如硅胶等挠性材料制成。代替的,波纹件25可由塑料或金属制成。
喷雾导向部12d和气管30的自由端只要具有统一的形状,而不必为圆柱形。例如,气管30的自由端和喷雾导向部12d可以形成为多边形或椭圆管。
较佳的是细长窄入口34围绕排气端口30c整个周面连续延伸。但是,细长的窄入口34可具有其他形式。例如,可围绕排气端口30c等间隔地设置多个细长的窄入口34。或者,细长的窄入口34可为在气管30的自由端的壁面上形成的细孔。这种结构也会将大直径液滴喷雾与通过主气流通道33的气流混合。
气管30的自由端可从喷雾导向部12d间隔开,使得气管30不插入喷雾导向部12d。在这种情况下,气管30的自由端与喷雾导向部12d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在该两端之间形成细长的窄入口34。这种结构也会将排气端口30c排出的气流与输送通过供雾通道26的大直径液滴喷雾混合,并且将混合的气流和大直径液滴喷雾从大直径液滴喷雾喷水端口13喷射出。
暖雾发生机构20利用加热器22生成大直径液滴喷雾。但是,大直径液滴喷雾可由其他机构生成。例如,可使用超声波或增湿器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独立的加热器来加热生成的大直径液滴喷雾并生成暖雾。

Claims (9)

1.一种喷雾发生装置(11),包括:
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20),其从液体生成加热的大直径液滴喷雾;
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42),其通过进行静电雾化,生成小于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的小直径液滴喷雾;
主气流通道(33),由风扇(32)产生的气流通过该主气流通道;以及
从所述主气流通道(33)分出的次气流通道(43);
所述喷雾发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分支部(43a、40),所述分支部将所述次气流通道(43)从所述主气流通道(33)分出,并且将流量低于所述主气流通道(33)中的流量的气流输送至所述次气流通道(43);
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3,35),其将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20)中生成的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出所述喷雾发生装置;以及
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4,42,49),其将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42)中生成的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出所述喷雾发生装置;
其中,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3,35)设置在所述主气流通道(33)中、所述分支部(43a,40)的下游,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4,42,49)设置在所述次气流通道(43)的下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雾通道(23,24,25,26),其将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20)中生成的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输送到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3,35);
其中所述主气流通道(33)和所述供雾通道(23,24,25,26)形成双管式结构,在该结构中,所述主气流通道(33)和所述供雾通道(23,24,25,26)中的一个围绕着另外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雾通道(23,24,25,26)设置成围绕所述主气流通道(33)。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
大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3,35)包括混合部(35),所述混合部将通过所述主气流通道(33)的所述气流与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混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包括:
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34),其将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从所述供雾通道抽入所述混合部(35),并且围绕排气端口(30c),所述排气端口将所述气流从所述主气流通道(33)抽入到所述混合部(3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34)的截面小于所述排气端口(30c)的截面。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逆流部件(50),其设置在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喷射单元(14,42,49)的喷射端口(14)内,并且防止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的逆流。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直径液滴喷雾发生单元(42)包括电极(44)以及珀尔帖单元(46),对所述电极施加有高电压,并且所述珀尔帖单元使所述电极冷却;以及
所述珀尔帖单元(46)包括暴露于所述主气流通道(33)的散热面(47)。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发生装置(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端口(30c)为圆形;并且
所述大直径液滴喷雾出口(34)为环形缝。
CN2009101522614A 2009-07-07 2009-07-07 喷雾发生装置 Active CN1017002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22614A CN101700206B (zh) 2009-07-07 2009-07-07 喷雾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22614A CN101700206B (zh) 2009-07-07 2009-07-07 喷雾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00206A true CN101700206A (zh) 2010-05-05
CN101700206B CN101700206B (zh) 2012-07-18

Family

ID=42155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22614A Active CN101700206B (zh) 2009-07-07 2009-07-07 喷雾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0020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8421A (zh) * 2010-05-25 2011-11-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向人脸传送雾的设备
CN103284877A (zh) * 2012-02-29 2013-09-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雾气产生装置
CN110030652A (zh) * 2019-04-03 2019-07-19 广东科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9602Y (zh) * 1992-06-10 1993-04-14 单丹 多用磁化汽美容保健器
US5645769A (en) * 1994-06-17 1997-07-08 Nippondenso Co., Ltd. Humidified cool wind system for vehicles
JP4089517B2 (ja) * 2003-06-04 2008-05-2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2929548Y (zh) * 2006-05-24 2007-08-01 杜明德 导电驱动多孔微小型喷头及其制成喷雾的帽子
JP4396672B2 (ja) * 2006-08-04 2010-01-1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静電霧化装置
JP5005306B2 (ja) * 2006-09-26 2012-08-22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噴霧装置
JP4801652B2 (ja) * 2006-12-25 2011-10-26 日精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の材料供給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8421A (zh) * 2010-05-25 2011-11-3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向人脸传送雾的设备
CN102258421B (zh) * 2010-05-25 2015-11-25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向人脸传送雾的设备
CN103284877A (zh) * 2012-02-29 2013-09-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雾气产生装置
CN103284877B (zh) * 2012-02-29 2015-06-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雾气产生装置
CN110030652A (zh) * 2019-04-03 2019-07-19 广东科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00206B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46152B1 (en) Mist generator device
CN201488171U (zh) 一种空气加湿器
USRE30285E (en) Spraying devices, in particular nebulizing devices
WO2017201898A1 (zh) 雾化喷嘴及其雾化设备
JP2013221733A (ja) 水素および酸素を含む超微細水滴発生装置および水素発生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CN101700206B (zh) 喷雾发生装置
US20080099934A1 (en) Nebulization Fan
KR20210152963A (ko) 다중 오일 디퓨저
CN104226528B (zh) 雾气产生装置
JP2017029978A (ja) フィラメント引き延ばし式霧化装置
EP1906106A1 (en) Nebulization fan
KR101676833B1 (ko) 휴대용 미스트용 노즐 구조
US11213602B2 (en) Multi-oil diffuser
TWM331585U (en) The electric fan with water mist sprayer
CN201022459Y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美发装置
JP5728074B2 (ja) 加湿機構
KR100272973B1 (ko) 분무기와 결합된 선풍기
CN21906946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545819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06946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756584U (zh) 一种雾化器和雾化装置
CN219290358U (zh) 气体保留与回流结构及给药器
CN116998757A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5944116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6998759A (zh) 喷嘴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351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Japan's Osaka kamato city characters really 1048 times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kamato city characters really 1048 times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TO: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8-179126 2008.07.09 JP

Number: 29

Volume: 28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8-179126 2008.07.09 JP

Number: 29

Page: Description

Volume: 28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DATA; FROM: NONE TO: 2008-179126 2008.07.09 JP

RECT Rectif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4351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