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2329A - 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 Google Patents

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2329A
CN101652329A CN200880010846A CN200880010846A CN101652329A CN 101652329 A CN101652329 A CN 101652329A CN 200880010846 A CN200880010846 A CN 200880010846A CN 200880010846 A CN200880010846 A CN 200880010846A CN 101652329 A CN101652329 A CN 101652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w
glass ribbon
glass
buffer layer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0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2329B (zh
Inventor
谷井史朗
伊贺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52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2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2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2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8/00Shaping glass in contact with the surface of a liquid
    • C03B18/02Forming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35/00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during their manufacture, e.g. hot glass lenses, prisms
    • C03B35/14Transporting hot glass sheets or ribbons, e.g. by heat-resistant conveyor belts or bands
    • C03B35/16Transporting hot glass sheets or ribbons, e.g. by heat-resistant conveyor belts or bands by roller convey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5/00Annealing glass products
    • C03B25/04Annealing glass products in a continuous way
    • C03B25/06Annealing glass products in a continuous way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glass products
    • C03B25/08Annealing glass products in a continuous way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glass products of glass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35/00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during their manufacture, e.g. hot glass lenses, prisms
    • C03B35/14Transporting hot glass sheets or ribbons, e.g. by heat-resistant conveyor belts or ba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17/00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 C03C17/006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with materials of composite character
    • C03C17/007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coating with materials of composite character containing a dispersed phase, e.g. particles, fibres or flakes, in a continuous pha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1/00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diffusing ions or metals in the surface
    • C03C21/001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diffusing ions or metals in the surface in liquid phase, e.g. molten salts, solutions
    • C03C21/002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diffusing ions or metals in the surface in liquid phase, e.g. molten salts, solutions to perform ion-exchange between alkali ions
    • C03C21/003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diffusing ions or metals in the surface in liquid phase, e.g. molten salts, solutions to perform ion-exchange between alkali ions under application of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3/00Other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17/00Coatings on glass
    • C03C2217/40Coating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inhomogeneous layer
    • C03C2217/43Coating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inhomogeneous layer consisting of a dispersed phase in a continuous phase
    • C03C2217/46Coating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inhomogeneous layer consisting of a dispersed phase in a continuous ph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persed phase
    • C03C2217/47Coating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inhomogeneous layer consisting of a dispersed phase in a continuous ph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persed phase consisting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C03C2217/475Inorganic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18/00Methods for coating glass
    • C03C2218/10Deposition methods
    • C03C2218/11Deposition methods from solutions or suspensions
    • C03C2218/115Deposition methods from solutions or suspensions electro-enhanced de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18/00Methods for coating glass
    • C03C2218/30Aspects of methods for coating glass not covered above
    • C03C2218/36Underside coating of a glass she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替代以往的采用SO2的缓冲层形成方法、可抑制瑕疵的产生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本发明所采用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包括:向收纳有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浴槽(1)的水平浴面(1b)连续地供给熔融玻璃(5)、形成玻璃带(6)的成形工序,以及将玻璃带(6)搬运至退火炉(3)进行退火的退火工序;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

Description

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特别涉及采用浮法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基于浮法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向收纳有熔融金属的浴槽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熔融玻璃,形成玻璃带,接着,将玻璃带从熔融金属浴槽出口提起,拉出至熔融金属浴槽外。利用该将玻璃带从浴槽出口提起的拉伸力将玻璃带成形为目标厚度。接着,在提升辊上搬运玻璃带,将玻璃带搬入退火炉,在退火炉内搬运玻璃带,并同时对玻璃带进行退火。然后,将玻璃带切割成规定的长度,从而制造平板玻璃。
所述浮法中,利用熔融金属的浴面来形成平板玻璃的一面,并且利用熔融玻璃在熔融金属上的扩散来形成作为另一面的自由面,因此平板玻璃的平坦性极高,此外也适合于大量生产。因此浮法被用于汽车用玻璃、建筑用玻璃、等离子体显示器用玻璃及液晶显示器用玻璃等的生产。
但是,浮法中,为了防止玻璃因急剧收缩而开裂或产生平坦度的下降,对于在提升辊上搬运的高温的玻璃带,需要在控制后级的退火炉中的冷却速度的同时进行退火。因此,退火炉的长度有时可达数百米的大小。退火炉中,玻璃带一边在搬运辊等上搬运一边逐渐冷却,但可能会因玻璃带与搬运辊等的接触而在玻璃表面产生瑕疵。
为了防止这些瑕疵的产生,以往向退火炉内部导入二氧化硫(SO2),在高温的玻璃表面使玻璃成分与SO2反应,在玻璃表面形成由例如硫酸钠或亚硫酸钠等构成的缓冲层,利用该缓冲层来抑制因玻璃与搬运辊等的接触而导致的瑕疵的产生(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14841号公报
发明的揭示
但是,SO2是腐蚀性极高的气体,因此如果向退火炉内部导入SO2,则有退火炉内部的设备逐渐发生腐蚀、退火炉的耐久性大幅下降的问题。
此外,由于需要在表面形成液晶显示元件的电路,因此液晶显示器用的平板玻璃是无碱玻璃,该无碱玻璃的组成几乎不含有在电路形成时造成不良影响的碱金属。通过浮法制造无碱玻璃时,即使玻璃在退火炉中与SO2气体接触,由于玻璃几乎不含有碱金属,因此也基本不形成由硫酸钠或亚硫酸钠等构成的缓冲层,存在无法防止因与搬运辊的接触而导致的瑕疵的产生的问题。
另外,为了玻璃板的生产管理,在玻璃制造装置的下游安装缺陷检测器,要求不会引起该缺陷检测器的误动作的缓冲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替代以往的采用SO2的缓冲层形成方法、可抑制瑕疵的产生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包括:向收纳有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浴槽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熔融玻璃、形成玻璃带的成形工序,以及将所述玻璃带搬运至退火炉进行退火的退火工序;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从而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
此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通过静电涂敷法形成所述缓冲层。
此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配置用于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形成所述缓冲层的形成单元,所述形成单元由带电电极和带电化保持容器构成,所述带电电极配置于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收纳所述带电电极,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且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在所述玻璃带侧具有开口部,由所述带电电极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带电,并且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从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的开口部朝所述玻璃带方向流动。
此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配置用于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形成所述缓冲层的形成单元,所述形成单元由保持容器、带电化装置和供给管构成,所述保持容器配置于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用于保持处于带电状态和流动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且所述保持容器在所述玻璃带侧具有开口部,所述带电化装置包括带电电极和带电化保持容器,该带电化保持容器收纳所述带电电极,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所述防瑕疵产生剂,所述供给管从所述带电化装置向所述保持容器供给带电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由所述带电电极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带电,通过所述供给管将带电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供给至所述保持容器,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从所述保持容器的开口部朝所述玻璃带方向流动。
此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在隔着所述玻璃带与所述形成单元相对的位置配置导出电极,利用所述导出电极将带电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导向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藉此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附着于所述下表面,形成所述缓冲层。
另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所述防瑕疵产生剂是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硫酸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碳酸盐、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及金属硫化物的1种以上的粉体。
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被设置于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该制造设备包括熔融金属浴槽和退火炉,所述熔融金属浴槽收纳有熔融金属,熔融玻璃向所述熔融金属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形成玻璃带,所述退火炉将所述玻璃带退火,所述缓冲层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熔融金属浴槽的后续工序中,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从而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
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包括熔融金属浴槽和退火炉,所述熔融金属浴槽收纳有熔融金属,熔融玻璃向所述熔融金属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形成玻璃带,所述退火炉将所述玻璃带退火,所述制造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
利用本发明,可提供可替代以往的采用SO2的缓冲层形成方法、可抑制瑕疵的产生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即,利用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在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在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因此防瑕疵产生剂不会扩散至退火炉内部,此外,即使发生扩散,由于不使用腐蚀性气体,因此也可防止退火炉内的设备的劣化。另外,即使玻璃带的下表面与退火炉的搬运辊等接触,也可利用形成于玻璃带下表面的缓冲层来防止瑕疵的产生。
此外,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通过静电涂敷法形成缓冲层时,不论玻璃的组成如何均可形成缓冲层,在液晶显示器用的平板玻璃这样的无碱玻璃上也可形成缓冲层,可防止瑕疵的产生。另外,虽然为了玻璃板的生产管理而在玻璃制造装置的下游安装了缺陷检测器,但由于可在玻璃带下表面大致均匀地形成缓冲层,因此可防止该缺陷检测器的误动作。
另外,缓冲层的形成方法不限于静电涂敷法,只要是能高效地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在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缓冲层的方法即可,也可以采用例如静电喷涂法。
另外,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采用由配置于玻璃带的下表面的带电电极、以及收纳带电电极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防瑕疵产生剂的带电化保持容器构成的形成单元时,使防瑕疵产生剂处于流动状态,在玻璃带的下表面使该防瑕疵产生剂带电,因此可高效地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使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迅速地附着于玻璃带,从而形成缓冲层,可提高缓冲层的形成效率,在整个下表面无遗漏地形成缓冲层。
此外,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采用由用于保持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的保持容器、包括带电电极和带电化保持容器的带电化装置、以及供给管构成的形成单元时,利用带电化装置使防瑕疵产生剂处于流动状态,高效地使其带电,通过供给管供给该防瑕疵产生剂,藉此可提高缓冲层的形成效率,在整个下表面无遗漏地形成缓冲层。此外,也可将带电化装置设置于退火炉的外部,此时,在退火炉的外部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向玻璃带的下表面侧供给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因此防瑕疵产生剂的补给容易,可提高生产性。
此外,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在隔着玻璃带与形成单元相对的位置配置导出电极时,利用该导出电极将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导向玻璃带的下表面,因此可在整个下表面均匀地形成缓冲层,即使玻璃带的下表面与退火炉的搬运辊等接触,也可利用该缓冲层防止瑕疵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中,所述防瑕疵产生剂是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硫酸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碳酸盐、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及金属硫化物的1种以上的粉体,因此不会腐蚀退火炉内部的设备。
利用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在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在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因此防瑕疵产生剂不会扩散至退火炉内部,此外,即使发生扩散,由于不使用腐蚀性气体,因此也可防止退火炉内的设备的劣化。
此外,由于不论玻璃的组成如何均可形成缓冲层,因此在液晶显示器用的平板玻璃这样的无碱玻璃上也可形成缓冲层,可防止瑕疵的产生。
另外,虽然为了玻璃板的生产管理而在玻璃制造装置的下游安装了缺陷检测器,但也可防止该缺陷检测器的误动作。
此外,利用本发明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由于包括所述缓冲装置,因此可防止退火炉内的设备的劣化,并且不论玻璃的组成如何均可形成缓冲层,可防止瑕疵的产生。另外,虽然为了玻璃板的生产管理而在玻璃制造装置的下游安装了缺陷检测器,但也可防止该缺陷检测器的误动作。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所包括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所包括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说明利用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缓冲层的形成方法的侧视说明图。
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所包括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熔融金属浴槽,1b…浴面,3…退火炉,3a…退火炉的入口,5…熔融玻璃,6…玻璃带,6a…玻璃带的下表面,11、31…形成装置(形成单元),12…导出电极,13、52…带电电极,14、53…带电化保持容器,41…保持容器,51…带电化装置,61…供给管,B…缓冲层,M…防瑕疵产生剂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示的各部分的大小、厚度和尺寸等与实际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制造设备的尺寸关系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表示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所包括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所包括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缓冲层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所示的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大致由熔融金属槽1、搬运室2和退火炉3构成,所述熔融金属槽1设置于用于调制熔融玻璃并进行澄清的熔化澄清槽(未图示)的后级,收纳有熔融金属1a,所述搬运室2设置于熔融金属槽1的后级,所述退火炉3设置于搬运室2的后级。退火炉3的入口3a附近设置有本发明的缓冲层形成装置4。此外,退火炉3的后级具有用于检查玻璃带表面的未图示的缺陷检测器、以及用于切割冷却的玻璃带的未图示的切割机。
熔融金属槽1中充满由金属锡等构成的熔融金属1a,构成为从熔化澄清槽(未图示,下同)向该熔融金属1a的浴面1b上连续地供给熔融玻璃5。
搬运室2具有提升辊2a,构成为利用提升辊2a的牵引力将成形为板状的玻璃带6从熔融金属槽1中拉出。
此外,退火炉3具有退火辊3b,构成为利用退火辊3b将从搬运室2搬运来的玻璃带6在退火炉3内搬运。
在熔化澄清槽内熔融的熔融玻璃5从熔化澄清槽被连续地供给至熔融金属槽1的熔融金属1a的浴面1b上,将熔融玻璃5成形为所要的厚度和宽度后,利用提升辊2a的牵引力将熔融玻璃5从熔融金属槽1的出口拉出。此时,熔融玻璃5被调整至可塑性变形的温度,成为玻璃带6。成形好的玻璃带6通过搬运室2被搬运至退火炉3,在通过退火炉3内部时逐渐冷却。此时,利用设置于退火炉3的入口3a处的缓冲层形成装置4,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形成防止瑕疵产生用的缓冲层。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缓冲层形成装置设置于退火炉的入口3a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只要是熔融金属浴槽1之后的工序即可,例如也可设置于搬运室2。从防止玻璃带的瑕疵的角度考虑,最好将缓冲层形成装置尽可能地设置于熔融金属浴槽1之后的靠近熔融金属浴槽1的位置,较好的是设置于玻璃的状态稳定的退火炉3的入口(以下在实施方式2中也相同)。
(缓冲层形成装置)
接着,参照图2~5对本发明的缓冲层形成装置4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及图3所示的缓冲层形成装置4由防瑕疵产生剂的形成装置11(形成单元)和导出电极12构成,所述形成装置11(形成单元)配置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用于保持处于带电状态和流动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所述导出电极12配置于隔着玻璃带6与形成装置11相对的位置。图2~图5所示的形成装置11(形成单元)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
导出电极12是形成为俯视近似矩形形状的板状的电极,配置成使其长边方向与玻璃带6的宽度方向H一致。此外,导出电极1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玻璃带6的宽度相同或者比玻璃带6的宽度长。导出电极12通过布线12a与设置于退火炉3外部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源装置连接或接地。
此外,防瑕疵产生剂的形成装置11由带电电极13和带电化保持容器14构成,所述带电电极13配置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14收纳带电电极13,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防瑕疵产生剂M,且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14在玻璃带6侧具有开口部14e。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带电电极13由电极主体13a和多个针状电极13b构成,所述电极主体13a沿玻璃带6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针状电极13b从电极主体13a向上侧(玻璃带6侧)突出。针状电极13b相互隔开相等的间隔配置。带电电极13的材质最好由在700℃左右的温度下不变形且不氧化的耐热材料构成,优选例如不锈钢合金、镍或镍合金等。此外,关于针状电极13b彼此的间隔,例如可按照每隔玻璃带6的10cm的宽度有1根的比例设置。另外,带电电极13的形状不一定要是本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能高效地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即可,不特别限定形状。
电极主体13a的一端侧与布线13c连接,带电电极13通过该布线13c与设置于退火炉3外部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源装置连接。
如图2~图4所示,带电化保持容器14由容器主体14a和一对间壁部14b构成,所述间壁部14b竖立设置于容器主体14a的内部。容器主体14a的内部空间被一对间壁部14b划分成3部分。即,容器主体14a中形成有位于间壁部之间的带电化室14c、以及隔着间壁部14b配置于带电化室14c两侧的回收室14d。而且,带电化室14c及回收室14d配置成沿着玻璃带6的移动方向L以回收室14d、带电化室14c、回收室14d的顺序排列。此外,在容器主体14a的与玻璃带6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14e,成为带电电极13朝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6a的形状。
此外,带电化室14c具有整流构件14f,该整流构件14f设置有仅气体可以通过的细孔,整流构件14f上侧的部分是带电+流动部14c1,该带电+流动部14c1用于保持处于带电状态和流动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整流构件14f下侧的部分是气体导入部14c2,该气体导入部14c2用于向带电+流动部14c1喷射气体,以使防瑕疵产生剂M处于流动状态。带电+流动部14c1中,整流构件14f的上方配置有带电电极13。此外,气体导入部14c2安装有气体导入配管14g。另外,带电+流动部14c1安装有用于供给防瑕疵产生剂M的供给装置(未图示)。作为供给装置,可例举例如螺旋输送器等。
作为向带电+流动部14c1供给的防瑕疵产生剂M,较好的是可附着于玻璃带6而发挥缓冲作用、在高温下易形成流动状态、且容易带电、不会凝聚形成粗大粒子、不会与玻璃发生化学反应、可容易地洗去、且不会腐蚀退火炉3内部的设备的防瑕疵产生剂,优选例如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硫酸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碳酸盐、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及金属硫化物的1种以上的粉体,更优选芒硝(硫酸钠的十水合盐)或碳酸钙的粉体。防瑕疵产生剂M的平均粒径最好是例如20μm以下左右,如果能使防瑕疵产生剂M均匀地附着于玻璃带6,则对粒径无特别限定。
此外,通过设置于容器主体14a的开口部14e,带电+流动部14c1及回收室14d向玻璃带的下表面6a侧开放。此外,各回收室14d分别具有气体导出配管14h,使得从带电+流动部14c1喷出后回收至回收室14d的含有防瑕疵产生剂M的导入气体能够向容器主体14a的外部排出。
带电化保持容器14设置于气氛温度为700℃左右的退火炉3的入口附近,因此构成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容器主体14a、间壁部14b及整流构件14f等构件最好都由具备耐热性的材料构成。此外,带电化保持容器14收纳有与高压电源装置连接的带电电极13,因此容器主体14a、间壁部14b及整流构件14f等构成构件最好都由具备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满足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材料,可例举石英玻璃或以氧化铝类陶瓷为代表的各种耐热性陶瓷。
带电电极13及带电电极用的布线13c最好对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构成构件和退火炉3内部的设备绝缘。带电电极13及其布线13c未充分绝缘时,在未绝缘的位置会发生放电,防瑕疵产生剂M的带电效率下降,因此不佳。特别是因为设置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环境是数百℃左右的高温气氛,所以即使是从极小的绝缘不良的位置也容易引起放电。作为绝缘措施,最好尽可能使金属构件不接近退火炉3内部的布线13c。此外,布线13c最好被耐热+耐绝缘性材料覆盖。为防止来自布线13c和带电电极13的连接位置的放电,最好如图1、图4或图5所示,在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侧壁部设置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管14i,在该管14i中插入带电电极用的布线13c,在管14i内将布线13c和带电电极13连接,但也可以在容器主体14a内将它们连接,用满足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材质局部地覆盖以保证不放电。管14i的材质使用与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构成材料同样满足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材料即可。
下面对回收室14d进行详细说明。回收室14d通过间壁部14b与带电化室14c划分开,该间壁部14b的上端部14b1位于容器主体14a的上端部14a1的下侧。藉此,在从带电化室14c供给来的防瑕疵产生剂M的一部分未附着于玻璃带6而向周围飞散的情况下,可以由容器主体14a的上端部14a1来拦截飞散的防瑕疵产生剂M,将其回收至回收室14d。
此外,回收室14d安装有气体导出管14h,该气体导出管14h用于吸引并取出回收室14d内的气氛。藉此,可将回收至回收室14d的防瑕疵产生剂M向带电化保持容器14及退火炉3的外部排出。通过在带电化室14c的两侧设置上述结构的回收室14d,可防止防瑕疵产生剂M向退火炉3内部飞散,防止防瑕疵产生剂M对退火炉3内造成的污染,还可将取出至外部的防瑕疵产生剂M再利用。
如果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开口部14e与玻璃带6之间的距离过近,则在玻璃带6弯曲时,玻璃带6可能会与带电化保持容器14接触,此外,如果开口部14e与玻璃带6之间的距离过远,则防瑕疵产生剂M可能会从开口部14e和玻璃带6之间飞散,污染退火炉3内部。因此,带电化保持容器14可以设置成在不与玻璃带6接触的情况下靠近玻璃带6,例如可将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开口部14e与玻璃带6之间的距离设定为2~5cm左右。
接着,参照图6对在玻璃带6上形成缓冲层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向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带电+流动部14c1供给防瑕疵产生剂M。然后,将例如干燥空气或氮气等(以下也称为干燥空气等)从气体导入配管14g供给至气体导入部14c2。为了不对退火炉3内部的温度造成影响,也可在加热后导入干燥空气等。供给至气体导入部14c2的干燥空气等通过整流构件14f,从整流构件14f的整个上表面向带电+流动部14c1均匀地喷出。由于该喷出的干燥空气等,由粉体构成的防瑕疵产生剂飘扬,防瑕疵产生剂M成为流动状态。
此时,通过对带电电极13供电,使防瑕疵产生剂M例如带负电。带电条件根据防瑕疵产生剂M的种类、欲形成的缓冲层的厚度、以及单位时间内的涂布量而不同,较好为例如10kV以上、100μA以上。
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被针状电极13b导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6a。此外,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也被导出电极12导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6a。此外,玻璃带6本身大体带正电。由此,防瑕疵产生剂M均匀地附着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如图6所示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形成缓冲层B。
另外,因干燥空气等而在带电+流动部14c1内处于流动状态后、未带电而未附着于玻璃带6的防瑕疵产生剂M以及虽带电却未附着于玻璃带6的防瑕疵产生剂M下落至回收室14d,与干燥空气等一起通过气体导出管14h被取出至带电化保持容器14的外部。藉此,退火炉3内部的污染减少。此外,取出至外部的防瑕疵产生剂M可用过滤器捕集,然后再利用。
利用形成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的缓冲层B,即使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与用于搬运玻璃带6的退火辊3b接触,由于缓冲层B的存在,因此也可防止玻璃带6产生瑕疵。此外,缓冲层B本身仅通过静电效应附着,因此通过水洗等可容易地洗去。因此,缓冲层B不会对平板玻璃的品质造成影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静电涂敷法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M构成的缓冲层B,因此防瑕疵产生剂M不会向退火炉3内部飞散,可防止退火炉3内的设备的劣化。此外,通过使带负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附着于带正电的玻璃带6的所谓静电涂敷法来形成缓冲层B,因此不论玻璃的组成如何均可形成缓冲层B,在液晶显示器用的平板玻璃这样的无碱玻璃上也可形成缓冲层,可防止瑕疵的产生。
此外,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配置带电化保持容器14,并且在与带电化保持容器14相对的位置配置导出电极12,利用导出电极12将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导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使防瑕疵产生剂M附着于下表面6a,形成缓冲层B,因此可在整个下表面6a均匀地形成缓冲层B,即使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与退火炉3的退火辊3a等接触,利用均匀地形成于整个下表面6a的缓冲层M,也可防止玻璃带6产生瑕疵。另外,由于玻璃带6本身带正电,因此即使没有导出电极12,也可利用干燥空气等的流动将带负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导向玻璃带侧,形成缓冲层B,但有导出电极12的情况下可更高效地形成缓冲层B。
而且,由于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因此可使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迅速地附着于玻璃带6,形成缓冲层B,可提高缓冲层B的形成效率,在整个下表面6a无遗漏地形成缓冲层B。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使未附着的防瑕疵产生剂M通过回收室14d及气体导出管14h向退火炉3的外部排出,因此不会因防瑕疵产生剂M而导致退火炉3内部被污染,还可将取出至外部的防瑕疵产生剂M再利用。
〔第二实施方式〕
(缓冲层形成装置)
接着,参照图7及图8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层形成装置24进行说明。另外,图7及图8的构成要素中,对与图1~图6中已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以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或简要地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缓冲层形成装置24由防瑕疵产生剂M的形成装置31(形成单元)和导出电极12构成,所述形成装置31(形成单元)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将防瑕疵产生剂M保持在带电状态,所述导出电极12配置于隔着玻璃带6与形成装置31相对的位置。图7所示的形成装置31(形成单元)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形成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
导出电极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出电极同样是形成为俯视近似矩形形状的板状的电极,通过布线12a与设置于退火炉3外部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源装置连接或接地。
此外,防瑕疵产生剂M的形成装置31大致由保持容器41、带电化装置51和供给管61构成,所述保持容器41配置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侧,将防瑕疵产生剂M保持在带电状态,所述带电化装置51设置于退火炉3的外部,所述供给管61从带电化装置51向保持容器41供给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本实施例中,例举了将带电化装置51设置于退火炉3外部的形成装置31,但设置位置无特别限定。将带电化装置51设置于退火炉外部时,在退火炉3的外部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侧供给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因此防瑕疵产生剂M的补给容易,可提高生产性,因此较佳。
如图7及图8所示,带电化装置51由带电电极52和带电化保持容器53构成,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53收纳带电电极52,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防瑕疵产生剂M。
带电化保持容器53由中空的容器主体53a和配置于容器主体53a内部的整流构件53b构成。整流构件53b是设置有仅气体可以通过的细孔的构件。而且,容器主体53a的内部空间被整流构件53b划分成2部分。即,容器主体53a中划分形成有带电+流动部51c1和气体导入部51c2,所述带电+流动部51c1位于整流构件53b的上侧,所述气体导入部51c2位于整流构件53b的下侧。
带电+流动部51c1用于保持处于带电状态和流动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气体导入部51c2向带电+流动部51c1喷射气体,以使防瑕疵产生剂M处于流动状态。
气体导入部51c2安装有气体导入配管53d。此外,带电+流动部51c1中,在整流构件53b的上方设置有带电电极52,并且带电+流动部51c1与用于向保持容器41供给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的供给管61连接。带电电极52如图7及图8所示,是由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电极主体52a和从电极主体52a沿垂直方向竖立设置的针状电极52b构成的、成形为近似L字形的线状的电极。图7及图8中,针状电极52b的前端部分插入供给管61的内部。利用该结构,可高效地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另外,针状电极52b的前端部分插入供给管61的内部的结构以及近似L字形的形状不是必须的,如果能高效地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则不限定于该结构和形状。此外,由于带电电极52被设置于退火炉3的外部,因此带电电极52的材质不特别要求耐热性,只要是带电效率优良的材料即可,无特别限定。
电极主体52a的一端侧与布线52c连接,带电电极52通过该布线52c与未图示的高压电源装置连接。
另外,带电+流动部51c1安装有用于供给防瑕疵产生剂M的供给装置(未图示)。作为供给装置,可例举例如螺旋输送器等。
作为向带电+流动部51c1供给的防瑕疵产生剂M,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优选例如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硫酸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碳酸盐、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及金属硫化物的1种以上的粉体,更优选硫酸钠、芒硝(硫酸钠的十水合盐)或碳酸钙的粉体。防瑕疵产生剂M的平均粒径最好是例如20μm以下左右,如果能使防瑕疵产生剂M均匀地附着于玻璃带6,则对粒径无特别限定。
如图7所示,保持容器41由容器主体41a和一对间壁部41b构成,所述间壁部41b竖立设置于容器主体41a的内部。容器主体41a的内部空间被一对间壁部41b划分成3部分。即,容器主体41a中形成有位于间壁部之间的保持室41c、以及隔着间壁部41b配置于保持室41c两侧的回收室41d。而且,保持室41c及回收室41d配置成沿着玻璃带6的移动方向L以回收室41d、保持室41c、回收室41d的顺序排列。此外,在容器主体41a的与玻璃带6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41e,保持室41c及回收室41d通过该开口部41e开放。此外,保持室41c安装有供给管61,该供给管61向保持室41c供给由带电化装置51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
此外,回收室41d具有气体导出配管41h,使得从保持室41c回收至回收室41d的含有防瑕疵产生剂M的导入气体能够向退火炉3的外部排出。
即,回收室41d通过间壁部41b与保持室41c划分开,该间壁部41b的上端部41b1位于容器主体41a的上端部41a1的下侧。藉此,在供给至保持室41c的防瑕疵产生剂M的一部分未附着于玻璃带6而向周围飞散的情况下,可以由容器主体41a的上端部41a1来拦截飞散的防瑕疵产生剂M,将其回收至回收室41d。
此外,回收室41d安装有气体导出管41h,该气体导出管41h用于吸引并取出回收室41d内的气氛,回收至回收室41d的防瑕疵产生剂M可以向保持容器41及退火炉3的外部排出。通过在保持室41c的两侧设置上述结构的回收室41d,可防止防瑕疵产生剂M向退火炉3内部飞散,防止防瑕疵产生剂M对退火炉3内造成的污染,还可将取出至外部的防瑕疵产生剂M再利用。
保持容器41设置于气氛温度为700℃左右的退火炉3的入口附近,因此构成保持容器41的容器主体41a及间壁部41b等构件最好都由具备耐热性的材料构成。此外,保持容器41收纳有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因此容器主体41a、间壁部41b及整流构件53b等构成构件最好都由具备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满足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材料,可例举石英玻璃或以氧化铝类陶瓷为代表的各种耐热性陶瓷。
此外,保持容器41的开口部41e与玻璃带6之间的距离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同样地设定为2~5cm左右。
供给管61是用于向保持容器41供给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的配管,其一部分配置于退火炉3的外部,其余部分配置于退火炉内部。此外,在供给管61的内部搬运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因此,供给管61最好也由具备耐热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满足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材料,可例举石英玻璃或以氧化铝类陶瓷为代表的各种耐热性陶瓷。
此外,较好的是在供给管61的中途设置感应电极61a,该感应电极61a用于顺利地输送防瑕疵产生剂并使其再带电化。感应电极61a如图7所示,是沿着供给管61中的防瑕疵产生剂的流动方向突出形成的棒状的电极。该感应电极61a可以与带电电极52所连接的电源装置连接,也可以与另一个电源装置连接。
接着,对在玻璃带6上形成缓冲层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向带电化装置51的带电+流动部51c1供给防瑕疵产生剂M。然后,将例如干燥空气或氮气等从气体导入配管53d供给至气体导入部51c2。另外,为了不对退火炉3内部的温度造成影响,也可在加热后导入干燥空气等。供给至气体导入部51c2的干燥空气等通过整流构件53b,从整流构件53b的整个上表面向带电+流动部51c1均匀地喷出。由于该喷出的干燥空气等,由粉体构成的防瑕疵产生剂M飘扬,防瑕疵产生剂M成为流动状态。
此时,通过对带电电极52供电,使防瑕疵产生剂M例如带负电。带电条件根据防瑕疵产生剂M的种类、欲形成的缓冲层的厚度、以及单位时间内的涂布量而不同,较好为例如10kV以上、100μA以上。
带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与干燥空气等一起被输送至供给管61。
输送至供给管61的防瑕疵产生剂M随着干燥空气等的流动而被输送。此外,通过感应电极61a附近时,输送速度加快,一部分的防瑕疵产生剂再带电化。为了不对退火炉3内部的温度造成影响,也可在加热后导入干燥空气等。
然后,通过供给管61供给至保持容器41的保持室41c的防瑕疵产生剂M随着干燥空气的流动而流动,并且被导出电极12导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6a。此外,玻璃带6本身大体带正电。因此,防瑕疵产生剂M均匀地附着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形成缓冲层B。另外,由于玻璃带6本身带正电,因此即使没有导出电极12,也可利用干燥空气等的流动使带负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形成缓冲层B,但有导出电极12的情况下可高效地形成缓冲层。
另外,未带电而未附着于玻璃带6的防瑕疵产生剂M以及虽带电却未附着于玻璃带6的防瑕疵产生剂M随着干燥空气等经过保持室41c下落至回收室41d,与干燥空气等一起通过气体导出管41h被取出至保持容器41的外部。藉此,退火炉3内部的污染减少,并且可将取出至外部的防瑕疵产生剂M再利用。
利用形成于玻璃带6的下表面6a的缓冲层B,即使玻璃带6的下表面6a与退火辊3b接触,由于缓冲层的存在,因此也可防止玻璃带6产生瑕疵。此外,缓冲层B本身仅通过静电效应附着,因此通过水洗等可容易地洗去。因此,缓冲层B不会对平板玻璃的品质造成影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同样地通过静电涂敷法在玻璃带6的下表面6a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M构成的缓冲层B,因此防瑕疵产生剂M不会向退火炉3内部飞散,可防止退火炉3内的设备的劣化。此外,通过使带负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附着于带正电的玻璃带6的所谓静电涂敷法来形成缓冲层B,因此不论玻璃的组成如何均可形成缓冲层B,在液晶显示器用的平板玻璃这样的无碱玻璃上也可形成缓冲层B,可防止瑕疵的产生。
而且,由于采用了由用于保持带电状态的防瑕疵产生剂M的保持容器41、包括带电电极52及带电化保持容器53的带电化装置51、以及供给管61构成的形成装置31,因此通过利用带电化装置51使防瑕疵产生剂M处于流动状态并高效地使其带电,然后通过供给管61供给该防瑕疵产生剂M,可提高缓冲层B的形成效率,在玻璃带6的整个下表面6a无遗漏地形成缓冲层B。此外,带电化装置51设置于退火炉3的外部,因此防瑕疵产生剂M的补给容易,可提高生产性。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使未附着的防瑕疵产生剂M通过回收室41d及气体导出管41h向退火炉3的外部排出,因此不会因防瑕疵产生剂M而导致退火炉3内部被污染,还可将取出至外部的防瑕疵产生剂M再利用。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加以各种改变。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静电涂敷法进行缓冲层B的形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使防瑕疵产生剂M带电、使其向玻璃带6的下表面6a流动的方法即可,例如也可采用静电喷涂。此外,玻璃带6本身带正电,因此即使没有导出电极12,也可利用干燥空气等的流动将带负电的防瑕疵产生剂M导向玻璃带侧,所以也可省略导出电极。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评价方法,采用(i)防瑕疵产生剂的附着量的评价(单位面积(1mm2)的附着量)、(ii)利用摩擦系数测定器测定的玻璃带的常温摩擦系数的变化、(iii)实际的玻璃板上的单位面积的伤痕产生数(个/m2)的变化这3个项目作为评价项目。(ii)采用新东科学株式会社制的TriboStation(TYPE32)进行测定,测定以50g的负重使直径8mm的球形接触子在玻璃样品上摩擦时的摩擦系数。
〔实验1〕
将图1~图5所示结构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第一实施方式。以下称为装置1)组装于玻璃的制造设备,进行评价。防瑕疵产生剂为平均粒径10μm(最大粒径50μm)的硫酸钠(粉碎品),玻璃带为钠钙玻璃,玻璃带的搬运速度为400m/小时。带电化保持容器的设置温度为550℃。此外,带电条件(实施例1)为30kV、10mA(针状电极的数量:50根,每根200μA),带电化保持容器的尺寸为长5m、宽20cm。此外,带电化保持容器的开口部与玻璃带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缓冲层的形成。
其结果是,防瑕疵产生剂的附着量达150个/mm2。此外,关于玻璃带的常温摩擦系数的变化,未形成缓冲层时为0.620,形成有缓冲层时为0.168,摩擦系数减小了0.452。另外,关于实际的玻璃板上的单位面积(个/m2)的伤痕产生数的变化,未形成缓冲层时为100~200个/m2,相对地,形成有缓冲层时为5个/m2
由此可知,通过形成缓冲层,可大幅减少瑕疵的产生。
〔实验2〕
将装置1和图7~8所示结构的缓冲层形成装置(第二实施方式。以下称为装置2)分别组装于玻璃的制造设备,进行评价。将实验2的带电条件改为如表1(实施例2~9)所示,除此之外的实验条件与实验1相同,进行缓冲层的形成。
〔实验3〕
为了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向玻璃制造设备的退火槽内部导入SO2,使气体成分与SO2反应,形成由硫酸钠构成的缓冲层(比较例1)。
[评价]
对于实验2及3中形成的缓冲层,进行与实验1相同的评价项目的测定,其结果示于表1。另外,对于完全未进行缓冲层的形成的玻璃样品也进行同样的测定,作为比较例2示于表1。
[表1]
  装置种类   粉体种类   电压(kV)   电流(mA)   附着量(个/mm2)   摩擦系数   伤痕频度(个/m2)
 实施例1   装置1   Na2SO4   30   10   150   0.168   约5
 实施例2   装置1   Na2SO4   50   10   160   0.168   约5
 实施例3   装置1   Na2SO4   10   10   120   0.204   约5
 实施例4   装置1   Na2SO4   30   1   10   0.484   20~30
 实施例5   装置1   Na2SO4   30   5   80   0.332   10~20
 实施例6   装置1   Na2SO4   30   20   250   0.108   1~2
 实施例7   装置2   Na2SO4   30   10   60   0.360   10~20
 实施例8   装置2   Na2SO4   30   5   20   0.420   20~30
 实施例9   装置2   Na2SO4   30   20   120   0.200   约5
 比较例1   现有装置(硫酸盐)   -   -   -   -   0.404   30
 比较例2   全无   -   -   -   -   0.620   100~200
如表1所示,可知实施例1~9表现出与作为现有例的比较例1相同或更小的瑕疵产生频度,防止瑕疵产生的效果优良。
此外,关于实施例1~9,可知摩擦系数及伤痕产生频度与粒子的附着量成反比地减小,确认附着量与电流量特别相关。
此外,本次的缓冲层的形成过程中,未引起设置于退火炉的后级的缺陷检测器的误动作,附着的缓冲层可通过清洗简单地除去,此外,也未确认有退火炉内的污染。
因此,利用本发明,可在不使用以往的SO2的情况下形成缓冲层,因此不会腐蚀设备,也不会使设备下游的缺陷检测器误动作,可抑制瑕疵的产生。此外,本发明对玻璃的组成无限制,因此特别是可在作为无碱玻璃的液晶显示器用的平板玻璃上形成缓冲层,从而抑制瑕疵的产生。而且也不会引起设置于退火炉的后级的缺陷检测器的误动作。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用于采用浮法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特别是可较好地用于采用浮法的高品质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
另外,在这里引用2007年4月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097203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的所有内容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揭示。

Claims (8)

1.一种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包括:向收纳有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浴槽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熔融玻璃、形成玻璃带的成形工序,以及将所述玻璃带搬运至退火炉进行退火的退火工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从而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静电涂敷法形成所述缓冲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配置用于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形成所述缓冲层的形成单元,
所述形成单元由以下部件构成:
带电电极,所述带电电极配置于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以及
带电化保持容器,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收纳所述带电电极,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且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在所述玻璃带侧具有开口部,
由所述带电电极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带电,并且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从所述带电化保持容器的开口部朝所述玻璃带方向流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形工序的后续工序中,配置用于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形成所述缓冲层的形成单元,
所述形成单元由以下部件构成:
保持容器,所述保持容器配置于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侧,用于保持处于带电状态和流动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且所述保持容器在所述玻璃带侧具有开口部,
带电化装置,所述带电化装置包括带电电极和带电化保持容器,该带电化保持容器收纳所述带电电极,并且以可流动的方式保持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以及
供给管,所述供给管从所述带电化装置向所述保持容器供给带电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
由所述带电电极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带电,通过所述供给管将带电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供给至所述保持容器,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从所述保持容器的开口部朝所述玻璃带方向流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隔着所述玻璃带与所述形成单元相对的位置配置导出电极,
利用所述导出电极将带电状态的所述防瑕疵产生剂导向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藉此使所述防瑕疵产生剂附着于所述下表面,形成所述缓冲层。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瑕疵产生剂是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硫酸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碳酸盐、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及金属硫化物的1种以上的粉体。
7.一种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该形成装置被设置于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该制造设备包括熔融金属浴槽和退火炉,所述熔融金属浴槽收纳有熔融金属,熔融玻璃向所述熔融金属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形成玻璃带,所述退火炉将所述玻璃带退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熔融金属浴槽的后续工序中,使防瑕疵产生剂带电,从而在所述玻璃带的下表面形成由防瑕疵产生剂构成的缓冲层。
8.一种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包括熔融金属浴槽和退火炉,所述熔融金属浴槽收纳有熔融金属,熔融玻璃向所述熔融金属的水平浴面连续地供给,形成玻璃带,所述退火炉将所述玻璃带退火,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
CN2008800108466A 2007-04-03 2008-03-10 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Active CN1016523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7203 2007-04-03
JP097203/2007 2007-04-03
PCT/JP2008/054325 WO2008120535A1 (ja) 2007-04-03 2008-03-10 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板ガラスの緩衝層形成装置及び板ガラスの製造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2329A true CN101652329A (zh) 2010-02-17
CN101652329B CN101652329B (zh) 2012-07-04

Family

ID=39808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08466A Active CN101652329B (zh) 2007-04-03 2008-03-10 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223861B2 (zh)
KR (1) KR101075049B1 (zh)
CN (1) CN101652329B (zh)
TW (1) TW200906743A (zh)
WO (1) WO2008120535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0424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晶牛微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机板材的制造方法、装置以及无机板材
CN103687822A (zh) * 2011-07-20 2014-03-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
CN103936301A (zh) * 2014-04-30 2014-07-23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浮法玻璃及制造设备
CN104261656A (zh) * 2014-09-19 2015-01-07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浮法玻璃的制造装置及保护层形成装置
CN104812713A (zh) * 2012-11-16 2015-07-29 旭硝子株式会社 玻璃制造方法及玻璃制造装置
CN104837782A (zh) * 2012-11-16 2015-08-12 旭硝子株式会社 浮法平板玻璃制造装置、浮法平板玻璃制造方法
CN107721143A (zh) * 2017-10-30 2018-02-23 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双循环硫霜化退火炉
US20210061697A1 (en) * 2018-05-17 2021-03-04 AGC Inc. Float glass production device and float glass production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73624A1 (ja) * 2010-11-29 2012-06-07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6264232B2 (ja) * 2014-09-01 2018-01-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雰囲気仕切装置、およびフロートガラス製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726962D0 (en) * 1997-12-19 1998-02-18 Glaverbel Coating a vitreous substrate
JP2000072457A (ja) * 1998-09-02 2000-03-07 Central Glass Co Ltd 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WO2002051767A1 (fr) * 2000-12-26 2002-07-04 Nippon Sheet Glass Co.,Ltd. Verre a glace avec film protecteur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4218263B2 (ja) * 2002-06-24 2009-02-04 旭硝子株式会社 板硝子の製造方法
JP2004344767A (ja) 2003-05-22 2004-12-09 Central Glass Co Ltd 粉体塗布装置
CN100431989C (zh) * 2004-10-28 2008-11-12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超薄浮法玻璃生产中二氧化硫气体的使用方法
KR101107369B1 (ko) * 2006-07-07 2012-01-19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알칼리 유리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CN1899998A (zh) * 2006-07-18 2007-01-24 福耀集团双辽有限公司 平板玻璃在线镀膜的方法和设备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0424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晶牛微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机板材的制造方法、装置以及无机板材
CN102190424B (zh) * 2010-03-05 2014-05-14 晶牛微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机板材的制造方法、装置
CN103687822A (zh) * 2011-07-20 2014-03-26 旭硝子株式会社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
CN103687822B (zh) * 2011-07-20 2016-02-03 旭硝子株式会社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
CN104812713A (zh) * 2012-11-16 2015-07-29 旭硝子株式会社 玻璃制造方法及玻璃制造装置
CN104837782A (zh) * 2012-11-16 2015-08-12 旭硝子株式会社 浮法平板玻璃制造装置、浮法平板玻璃制造方法
CN103936301A (zh) * 2014-04-30 2014-07-23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浮法玻璃及制造设备
CN104261656A (zh) * 2014-09-19 2015-01-07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浮法玻璃的制造装置及保护层形成装置
CN107721143A (zh) * 2017-10-30 2018-02-23 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双循环硫霜化退火炉
CN107721143B (zh) * 2017-10-30 2024-03-12 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双循环硫霜化退火炉
US20210061697A1 (en) * 2018-05-17 2021-03-04 AGC Inc. Float glass production device and float glass production method
US11760679B2 (en) * 2018-05-17 2023-09-19 AGC Inc. Float glass production device and float glass produc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23861B2 (ja) 2013-06-26
TWI360526B (zh) 2012-03-21
TW200906743A (en) 2009-02-16
JPWO2008120535A1 (ja) 2010-07-15
CN101652329B (zh) 2012-07-04
WO2008120535A1 (ja) 2008-10-09
KR20090110319A (ko) 2009-10-21
KR101075049B1 (ko) 201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2329B (zh) 平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平板玻璃的缓冲层形成装置及平板玻璃的制造设备
US369585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tion of glass fibers
CN109982950A (zh) 用于处理玻璃基材的设备和方法
US6615612B2 (en) Electrostatic batch preheater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TW201706218A (zh) 用於處理熔融玻璃的裝置及方法
JPWO2002051767A1 (ja) 保護被膜を有する板ガラ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77181A (ja) 除電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時の除電方法
US20120028408A1 (en) Distributor heater
CZ287432B6 (en) Apparatus for applying coating
CN100508156C (zh) 一种用于消除静电的系统
TW201326061A (zh) 用於提供乾淨玻璃製造環境的設備與方法
JPH06275366A (ja) 帯電物品の中和装置
US903290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ating glass substrate
US2013016445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ating glass substrate
AU6867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ating glassware
JPS61102031A (ja) グロー放電堆積装置用の改良された陰極
US365692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oat glass manufacture
CN209935144U (zh) 锂电池用涂布装置
JP5008121B2 (ja) イオン核凝縮を用いた荷電粒子搬送式イオナイザー
KR20230003088A (ko) 미스트 발생 장치, 박막 제조 장치, 및 박막 제조 방법
CN111465586A (zh) 具有改进的边缘强度的拼接件的显示区域及其制造方法
JP5225694B2 (ja) 低発塵シースエア式イオナイザー
CN102671830A (zh) 一种涂布机
WO20230388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glass articles with reduced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CN203284466U (zh) 一种pecvd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GC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sahi Glas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