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7454A -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7454A
CN101647454A CN200910139725A CN200910139725A CN101647454A CN 101647454 A CN101647454 A CN 101647454A CN 200910139725 A CN200910139725 A CN 200910139725A CN 200910139725 A CN200910139725 A CN 200910139725A CN 101647454 A CN101647454 A CN 101647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prodinil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methyl
fluoxastrobin
kresoxi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9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
曹明章
张承来
刘胜召
文伯健
王艳武
孔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397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4745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647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74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嘧菌环胺(A)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B为醚菌酯、嘧菌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或烯肟菌胺,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A与B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用于果树、棉花、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的病害防治,尤其是真菌性病害。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许多病害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如稻瘟病、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等,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同时,频繁施药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急需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菌剂新品种。
嘧菌环胺,英文通用名Cyprodinil,化学名称4-环丙基-6-甲基-N-苯基嘧啶-2-胺,系一种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理为蛋氨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在孢子萌发后起作用,阻止真菌穿透作物细胞壁,还可抑制菌丝体的生长。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三唑类、咪唑类、吗啉类、苯基吡咯类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颖枯病以及小麦眼纹病等。但单独使用相对价格较高、杀菌谱不够宽,且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来源于天然微生物Strobilurin,他们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递,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属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水稻稻瘟病,苹果黑星病均有良好防效,且使用剂量低、作用机制独特,兼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单独使用成本较高,同样病菌容易产生抗性。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适合农业上使用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对病害有出色防治效果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意外发现嘧菌环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一定比例复配,对一些病害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对组合物进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以嘧菌环胺(A)为一种有效成分、以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为另一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较好的比例为20∶1-1∶20。所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醚菌酯、嘧菌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和烯肟菌胺中的一种,这些品种更详细的信息如下:
醚菌酯:英文通用名kresoxim-methyl,化学名称(E)-2-甲氧亚氨基-[2-(邻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嘧菌酯:英文通用名Azoxystrobin,化学名称(E)-2-(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有渗透性和内吸活性,对谷物、蔬菜、果树等作物安全。
苯氧菌胺:英文通用名metominostrobin,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稻瘟病有特效。
醚菌胺,英文通用名Dimoxystrobin。也是一种相对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由德国拜耳开发的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霜霉病有特效。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是一种对白粉病有很好防治效果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唑菌胺酯,又叫吡唑醚菌酯,是新型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烯肟菌胺(SYP-1620)和烯肟菌酯(Enestroburin)都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农药品种,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多种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苯醚菌酯是由浙江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新型、高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5%-80%。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辅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渗透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果树、棉花、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的病害,尤其是真菌性病害防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病害有明显的增效,提高了防治效果;(2)可以大幅减少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互不相同,有利于克服病害抗性和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进行复配,是目前解决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一些问题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有助于延缓抗性的产生,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组合物以嘧菌环胺(A)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为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组合对一些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生物测定实例1:嘧菌环胺(A)与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病菌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播种感黄瓜白粉病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物质的纯净水,吸取长满白粉病菌黄瓜叶片上的新鲜孢子,制成孢子浓度为1×105个/mL孢子悬浮液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后24h,接种白粉病孢子。在温室中培养7d后,统计每株黄瓜苗叶片上的病斑面积,调查防治效果,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
7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50%;
9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Figure G2009101397258D00051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毒力测定结果参见表1至表3。
表1嘧菌环胺与肟菌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7.12   100   /   /
  肟菌酯   2.02   352.5   /   /
  嘧菌环胺50∶肟菌酯1   5.07   140.4   105.0   133.8
  嘧菌环胺20∶肟菌酯1   4.12   172.8   112.0   154.3
  嘧菌环胺10∶肟菌酯1   2.85   249.8   123.0   203.2
  嘧菌环胺5∶肟菌酯1   1.82   391.2   142.1   275.3
  嘧菌环胺1∶肟菌酯1   1.27   560.6   226.2   247.8
  嘧菌环胺1∶肟菌酯5   1.38   515.9   310.4   166.2
  嘧菌环胺1∶肟菌酯20   1.34   531.3   340.5   156.1
  嘧菌环胺1∶肟菌酯50   1.52   468.4   347.5   134.8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肟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33.8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54.3,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2嘧菌环胺与醚菌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7.42   100   /   /
  醚菌酯   1.02   727.5   /   /
  嘧菌环胺50∶醚菌酯1   4.07   182.3   112.3   162.3
  嘧菌环胺20∶醚菌酯1   3.12   237.8   129.9   183.1
  嘧菌环胺10∶醚菌酯1   2.25   329.8   157.0   210.0
  嘧菌环胺5∶醚菌酯1   1.42   522.5   204.6   255.4
  嘧菌环胺1∶醚菌酯1   0.77   963.6   413.7   232.9
  嘧菌环胺1∶醚菌酯5   0.58   1279.3   622.9   205.4
  嘧菌环胺1∶醚菌酯20   0.59   1257.6   697.6   180.3
  嘧菌环胺1∶醚菌酯50   0.62   1196.8   715.1   167.3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醚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62.3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80.3,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3嘧菌环胺与氟嘧菌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7.42   100   /   /
  氟嘧菌酯   1.82   407.7   /   /
  嘧菌环胺50∶氟嘧菌酯1   5.07   146.4   106.0   138.0
  嘧菌环胺20∶氟嘧菌酯1   4.12   180.1   114.7   157.1
  嘧菌环胺10∶氟嘧菌酯1   3.25   228.3   128.0   178.4
  嘧菌环胺5∶氟嘧菌酯1   2.12   350.0   151.3   231.4
  嘧菌环胺1∶氟嘧菌酯1   1.37   541.6   253.8   213.4
  嘧菌环胺1∶氟嘧菌酯5   1.19   623.5   356.4   174.9
  嘧菌环胺1∶氟嘧菌酯20   1.24   598.4   393.0   152.2
  嘧菌环胺1∶氟嘧菌酯50   1.32   562.1   401.7   139.9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氟嘧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38.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52.2,增效作用更明显。
生物测定实例2:嘧菌环胺(A)与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复配对稻瘟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水稻稻瘟病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供试作物为水稻感稻瘟病品种,催芽后每盆播种20粒,选取其中长势一致的3叶1心期水稻苗备用。将试验用病原菌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孢子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mL的稻瘟病孢子悬浮液,备用。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每处理1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用作物喷雾机在水稻叶片上均匀喷洒接种。黑暗24h后(相对湿度95%以上,温度25-26摄氏度),保湿培养(湿度维持在85-90%以上),药后7d后取出。统计每株水稻叶片(第1、2、3叶)上的病斑数,根据叶片病斑数进行分级。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出现褐点病斑;
3级:出现典型纺锤形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5%以下;
5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6-25%;
7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26-50%;
9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同生物测定实例1中所列的药效计算方法。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6。
表4嘧菌环胺与嘧菌酯的系列配比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2.42   100   /   /
  嘧菌酯   0.12   1985.2   /   /
  嘧菌环胺50∶嘧菌酯1   1.17   206.5   137.0   150.8
  嘧菌环胺20∶嘧菌酯1   0.72   334.5   189.8   176.3
  嘧菌环胺10∶嘧菌酯1   0.43   560.6   271.4   206.6
  嘧菌环胺5∶嘧菌酯1   0.22   1095.9   414.2   264.6
  嘧菌环胺1∶嘧菌酯1   0.09   2549.5   1042.6   244.5
  嘧菌环胺1∶嘧菌酯5   0.07   3363.9   1671.0   201.3
  嘧菌环胺1∶嘧菌酯20   0.07   3229.3   1895.5   170.4
  嘧菌环胺1∶嘧菌酯50   0.08   2918.1   1948.3   149.8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嘧菌酯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49.8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70.4,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5嘧菌环胺与醚菌酯的系列配比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2.44   100   /   /
  醚菌酯   0.34   717.6   /   /
  嘧菌环胺50∶醚菌酯1   1.29   189.1   112.1   168.7
  嘧菌环胺20∶醚菌酯1   1.04   234.6   129.4   181.3
  嘧菌环胺10∶醚菌酯1   0.71   343.7   156.1   220.1
  嘧菌环胺5∶醚菌酯1   0.35   697.1   202.9   343.5
  嘧菌环胺1∶醚菌酯1   0.19   1284.2   408.8   314.1
  嘧菌环胺1∶醚菌酯5   0.14   1742.9   614.7   283.5
  嘧菌环胺1∶醚菌酯20   0.16   1525.0   688.2   221.6
  嘧菌环胺1∶醚菌酯50   0.21   1161.9   705.5   164.7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醚菌酯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64.7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81.3,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6嘧菌环胺与啶氧菌酯的系列配比对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2.44   100   /  /
  啶氧菌酯   0.29   841.4   /  /
  嘧菌环胺50∶啶氧菌酯1   1.28   190.6   114.5  166.4
  嘧菌环胺20∶啶氧菌酯1   1.03   236.9   135.3  175.1
  嘧菌环胺10∶啶氧菌酯1   0.72   338.9   167.4  202.4
  嘧菌环胺5∶啶氧菌酯1   0.34   717.6   223.6  321.0
  嘧菌环胺1∶啶氧菌酯1   0.18   1355.6   470.7   288.0
  嘧菌环胺1∶啶氧菌酯5   0.15   1626.7   717.8   226.6
  嘧菌环胺1∶啶氧菌酯20   0.16   1525.0   806.1   189.2
  嘧菌环胺1∶啶氧菌酯50   0.19   1284.2   826.8   155.3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啶氧菌酯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55.3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75.1,增效作用更明显。
生物测定实例3:嘧菌环胺(A)与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复配对灰霉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灰霉病、葡萄灰霉病菌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平皿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放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取5ml药液分别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待培养基降到适合温度时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个浓度五个重复。以不含药剂有效成份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4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将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盖上皿盖。以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5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7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7-8。
表7嘧菌环胺与唑菌胺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0.65   100   /   /
  唑菌胺酯   1.29   50.4   /   /
  嘧菌环胺50∶唑菌胺酯1   0.44   147.7   99.0   149.2
  嘧菌环胺20∶唑菌胺酯1   0.39   166.7   97.6   170.7
  嘧菌环胺10∶唑菌胺酯1   0.36   180.6   95.5   189.1
  嘧菌环胺5∶唑菌胺酯1   0.34   191.2   91.7   208.4
  嘧菌环胺1∶唑菌胺酯1   0.38   171.1   75.2   227.5
  嘧菌环胺1∶唑菌胺酯5   0.45   144.4   58.7   246.3
  嘧菌环胺1∶唑菌胺酯20   0.67   97.0   52.8   183.9
  嘧菌环胺1∶唑菌胺酯50   0.89   73.0   51.4   142.2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唑菌胺酯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42.2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70.7,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8嘧菌环胺与烯肟菌胺的系列配比对葡萄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嘧菌环胺   0.65   100   /   /
  烯肟菌胺   0.81   80.2   /   /
  嘧菌环胺50∶烯肟菌胺1   0.43   151.2   99.6   151.8
  嘧菌环胺20∶烯肟菌胺1   0.37   175.7   99.1   177.3
  嘧菌环胺10∶烯肟菌胺1   0.35   185.7   98.2   189.1
  嘧菌环胺5∶烯肟菌胺1   0.29   224.1   96.7   231.8
  嘧菌环胺1∶烯肟菌胺1   0.24   270.8   90.1   300.5
  嘧菌环胺1∶烯肟菌胺5   0.22   295.5   83.5   353.7
  嘧菌环胺1∶烯肟菌胺20   0.37   175.7   81.2   216.4
  嘧菌环胺1∶烯肟菌胺50   0.49   132.7   80.6   164.5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环胺与烯肟菌胺复配防治葡萄灰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CTC在151.8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20∶1-1∶20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177.3,增效作用更明显。
以上一系列测定结果表明,嘧菌环胺(A)与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具有增效作用,在20∶1-1∶20之间时,增效作用更加明显,共毒系数在152.2以上。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配方中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实施例1:51%嘧菌环胺·肟菌酯悬浮剂
嘧菌环胺                              50%
肟菌酯                                1%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分散剂)    10%
黄原胶(增稠剂)                        1%
膨润土(载体)                          1%
丙三醇(抗冻剂)                        1%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本申请文件中指嘧菌环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下不再赘述)原药、润湿分散剂、增稠剂、载体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51%嘧菌环胺·肟菌酯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将51%嘧菌环胺·肟菌酯悬浮剂按2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250μg/ml,肟菌酯有效浓度为5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5%、85.2%。50%嘧菌环胺悬浮剂按16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312.5μg/ml)和10%肟菌酯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1.1%、80.9%和67.9%、65.6%。嘧菌环胺与肟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2:30%嘧菌环胺·苯氧菌胺悬浮剂
嘧菌环胺                               15%
苯氧菌胺                               15%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分散剂)     10%
黄原胶(增稠剂)                         1%
膨润土(载体)                           1%
丙三醇(抗冻剂)                         1%
水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润湿分散剂、增稠剂、载体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得到30%嘧菌环胺·苯氧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将30%嘧菌环胺·苯氧菌胺悬浮剂按2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75μg/ml,肟菌酯有效浓度为75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5%、96.2%。30%嘧菌环胺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50μg/ml)和20%苯氧菌胺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4.9%、82.9%和92.4%、88.6%。嘧菌环胺与苯氧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3:20%嘧菌环胺·嘧菌酯水乳剂
嘧菌环胺                         15%
嘧菌酯                           5%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乳化剂)         5%
农乳600#(乳化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本申请文件中原药指化学合成的、未加工的活性成分,以下不再赘述)、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加入水中混合均匀,制得20%嘧菌环胺·嘧菌酯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将20%嘧菌环胺·嘧菌酯水乳剂按1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50μg/ml,嘧菌酯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98.3%。20%嘧菌环胺悬浮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200μg/ml)和10%嘧菌酯水乳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10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1.9%、83.2%和87.8%、90.7%。嘧菌环胺与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稻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4:5%嘧菌环胺·烯肟菌胺微乳剂
嘧菌环胺               2.5%
烯肟菌胺               2.5%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异丙醇(助溶剂)         10%
农乳500#(乳化剂)       5%
农乳1601#(乳化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溶剂、助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混合均匀,制得5%嘧菌环胺·烯肟菌胺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将5%嘧菌环胺·烯肟菌胺微乳剂按5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50μg/ml,嘧菌酯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2%、97.3%。5%嘧菌环胺悬浮剂按200倍(有效浓度为250μg/ml)和4%烯肟菌胺悬浮剂按5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4.4%、82.9%和92.7%、91.3%。嘧菌环胺与烯肟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5:27.5%嘧菌环胺·苯醚菌酯微乳剂
嘧菌环胺               2.5%
苯醚菌酯               25%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异丙醇(助溶剂)         10%
农乳500#(乳化剂)       5%
农乳1601#(乳化剂)      5%
水                     补足至100%。
将原药、溶剂、助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混合均匀,制得27.5%嘧菌环胺·苯醚菌酯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将27.5%嘧菌环胺·苯醚菌酯微乳剂按25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0μg/ml,苯醚菌酯有效浓度为10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7%、93.5%。5%嘧菌环胺乳油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25%苯醚菌酯乳油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25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72.4%、70.9%和88.1%、87.1%。嘧菌环胺与苯醚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6:50%嘧菌环胺·烯肟菌胺可湿性粉剂
嘧菌环胺                    35%
烯肟菌胺                    15%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萘磺酸盐(分散剂)            3%
高岭土(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50%嘧菌环胺·烯肟菌胺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梨黑星病。将50%嘧菌环胺·烯肟菌胺可湿性粉剂按3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16.7μg/ml,烯肟菌胺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6%、99.3%。50%嘧菌环胺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200μg/ml)和20%烯肟菌胺乳油按25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78.9%、79.9%和90.4%、92.1%。嘧菌环胺与烯肟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梨黑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7:30%嘧菌环胺·唑菌胺酯乳油
嘧菌环胺                    20%
唑菌胺酯                    10%
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        10%
DMF(溶剂)                   10%
农乳1601#(乳化剂)           5%
农乳500#(乳化剂)            5%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溶剂、乳化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30%嘧菌环胺·唑菌胺酯乳油。
该实施例应用于节瓜白粉病。将30%嘧菌环胺·唑菌胺酯乳油按2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00μg/ml,唑菌胺酯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9%、96.7%。30%嘧菌环胺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150μg/ml)和10%唑菌胺酯乳油按1600倍(有效浓度为62.5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1.9%、78.7%和92.7%、90.6%。嘧菌环胺与唑菌胺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节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8:60%嘧菌环胺·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嘧菌环胺                        40%
啶氧菌酯                        20%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萘磺酸盐(分散剂)                3%
高岭土(填料)                    补足至100%。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60%嘧菌环胺·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葡萄白粉病。将60%嘧菌环胺·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按4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00μg/ml,啶氧菌酯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1%、96.3%。40%嘧菌环胺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200μg/ml)和20%啶氧菌酯乳油按25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4.9%、82.7%和92.3%、90.5%。嘧菌环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9:80%嘧菌环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嘧菌环胺                    50%
醚菌酯                      30%
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        4%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2%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5%
高岭土(填料)                至100%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80%嘧菌环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将80%嘧菌环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倍(嘧菌环胺有效浓度为100μg/ml,啶氧菌酯有效浓度为6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9%、98.7%。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按2500倍(有效浓度为200μg/ml),3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按4000倍(有效浓度为75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4.2%、82.7%和90.6%、89.4%。嘧菌环胺与醚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Claims (8)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含有(A)嘧菌环胺和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B为醚菌酯、嘧菌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或烯肟菌胺,(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2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5%-8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便将杀菌组合物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4,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6、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水稻、小麦、果树、棉花、蔬菜。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
CN200910139725A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Pending CN1016474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9725A CN101647454A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9725A CN101647454A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7454A true CN101647454A (zh) 2010-02-17

Family

ID=41669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9725A Pending CN101647454A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47454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5842A (zh) * 2010-10-11 2011-02-09 吴元林 一种含噻菌铜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7875A (zh) * 2010-12-21 2011-05-11 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肟菌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88890A (zh) * 2011-10-09 2012-03-28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丁香菌酯和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55758B (zh) * 2009-10-26 2013-03-13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嘧菌酯与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004772A (zh) * 2012-11-01 2013-04-03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唑菌酯与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109815A (zh) * 2013-02-02 2013-05-22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醚菌胺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
CN103329937A (zh) * 2013-07-03 2013-10-02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4585185A (zh) * 2015-02-04 2015-05-06 河南科技学院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和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7771814A (zh) * 2016-08-29 2018-03-09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啶氧菌酯和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5758B (zh) * 2009-10-26 2013-03-13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嘧菌酯与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965842A (zh) * 2010-10-11 2011-02-09 吴元林 一种含噻菌铜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7875A (zh) * 2010-12-21 2011-05-11 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肟菌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88890A (zh) * 2011-10-09 2012-03-28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丁香菌酯和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004772A (zh) * 2012-11-01 2013-04-03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唑菌酯与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109815A (zh) * 2013-02-02 2013-05-22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醚菌胺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
CN103109815B (zh) * 2013-02-02 2015-12-23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醚菌胺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
CN103329937A (zh) * 2013-07-03 2013-10-02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3329937B (zh) * 2013-07-03 2015-07-15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4585185A (zh) * 2015-02-04 2015-05-06 河南科技学院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和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7771814A (zh) * 2016-08-29 2018-03-09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啶氧菌酯和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7454A (zh)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97729B (zh) 一种含环丙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1595882B (zh) 一种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1690480B (zh) 一种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47441B (zh) 一种含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61399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17659A (zh)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3766353A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53139A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2630679A (zh) 一种含肟醚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1632373A (zh) 一种嘧菌酯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1743993A (zh) 一种含有溴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1642129B (zh) 杀菌组合物
CN101664033B (zh) 一种含乙嘧酚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1697725A (zh) 一种含有保护性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1779645A (zh) 一种嘧菌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69474A (zh) 一种含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9048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1658173A (zh) 一种含四氟醚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17671B (zh)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2047889A (zh) 一种含有嘧菌酯和环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755761B (zh) 基于氟喹唑的增效农药组合物
CN101647439B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1416640A (zh) 一种含有异菌脲和氟环唑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1690487A (zh) 一种农用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