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7406B -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47406B CN101647406B CN2009101124547A CN200910112454A CN101647406B CN 101647406 B CN101647406 B CN 101647406B CN 2009101124547 A CN2009101124547 A CN 2009101124547A CN 200910112454 A CN200910112454 A CN 200910112454A CN 101647406 B CN101647406 B CN 1016474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gae
- days
- water
- pond
- cul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涉及鲍鱼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①在采苗前45天开始培养藻类,培养水温在14℃,光照率2000lx~3000lx,经过一个半月的筛选、淘汰式培藻方式后,最后一次培藻时光线控制在1000lx~1500lx,7天后布卵;②初次培藻时加营养盐,施加比例为N∶P∶Si∶Fe=5∶1∶1∶1(ppm);③每池布卵约500万粒左右,并进行微量充气;④布卵后采用定期换水,每24小时1个量程换水2次;⑤卵浮游5~6天附着后流水培养;⑥幼虫变态后光照控制在1000lx以内;⑦培养期30天左右对挠足类的处理后倒池,调节光照率在1500lx~2000lx之间;经过45天左右稚鲍剥离。优点在于提高产量,防治脱板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鲍鱼养殖技术,特别适用于育苗用底栖硅藻的培养。
背景技术:
底栖硅藻作为鲍幼体的前期饵料,其种类与质量对鲍人工育苗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各类适宜且数量充足不仅可以延长鲍幼体的附着、变态率,而且还会有效防止“脱板症”,延长在板时间,实现剥离大规格苗种,达到高成活率的目的。幼鲍期以含淀粉和多醣类较多的底栖硅藻(月形藻、舟形藻、卵形藻)和单细胞绿藻(扁藻)为食,但人工接种之初,小型舟形藻及单细胞绿藻的比例并不是很高,随着人工培养条件的控制和时间的延长,各种底栖硅藻种类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研究其培育条件与各种类之间消长关系,对防止脱板病症、提高幼鲍的板上在有量和生长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对常规底栖硅藻及其鲍鱼育苗培养方法作了测试,已取得对比数据,培养试验在宁德市霞浦县福建蓝鲸水产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场内进行,藻种来源于海水中自然生的藻种。其基本条件是:
时间为2009年3月15日~5月30日,培藻的自然水温为14℃~22℃,自然升温。
1、培养材料
根据培藻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9个池。附着基均采用厚度1mm的无色透明聚乙烯薄膜,每张规格为1mx1m,有效附着面积2m2/片。
制作方法:附着基用漂白粉浸泡,洗去表面脏污、杂物,然后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待用,入池时将薄膜4个角提起,中间放一块砾石,后用橡皮筋将砾石包在薄膜中央,砾石重量能将薄膜沉入池底即可,每池均匀投膜400张,平均每平方约投19张。
2、设施
育苗池规格为7mx3mx1.2m,每池21m2,每组育苗面积为189m2,每池设4条输气管,气孔间距为0.4m,育苗场为半封闭式,房顶遮光率为60%的黑色遮阳网两层作遮光,顶层为固定遮阳网,底层为可调节遮阳网。
3、水质处理
在海区沙滩挖沙滤井,将铺设输水管的吸水管用80目筛网套包裹,再用粗沙袋一起压埋在沙滩中。场内建造两座沙滤池,鲍幼体附着前将海水从经过滤的汲水管中抽取,经高位沙滤池二次过滤后使用。
4、采苗时间
5月2日采苗,以试验起始日计算第48天。
5、测量方法
接种2天后开始,每隔2天镜检观察计数一次,计数方法为剪取1cmx1cm附着基,浸入盛有海水的培养皿中,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所见的藻类分为大型舟形藻、小型舟形藻、楔形藻、菱形藻、直链藻、卵形藻和单细胞绿藻等7种分别计数,计数时只计附着基的单面。
以常规方式进行底栖硅藻培养过程为(常规方式设定为A组):
1、接种前15天左右(4月16日)开始采集筛选适宜和的种类,先在两个池中培养藻根据采苗时间提前7天(4月24日),开始将A组9个池子接种。
2、光照与换水:底栖硅藻培养期间使用一层遮光率为60%的遮阳网遮盖光照控制在2000lx,每隔4天换水一次,换水后按N10mg/L、P1mg/L、Si1mg/L、Fe0.1mg/L施加营养盐。
3、注意观察挠足类的繁生与处理,一经发现在采苗前2天就全部施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
表1:A组9个池从接种2天后开始到布卵前共8天中,各种底栖硅藻类镜检观测数量变化
单位:个
时间 | 大型舟形藻 | 小型舟形藻 | 菱形藻 | 楔形藻 | 卵形藻 | 单细胞绿藻 | 直链藻 |
4月26日 | 36 | 823 | 27 | 3501 | 9 | 0 | 0 |
4月28日 | 976 | 2783 | 324 | 11340 | 0 | 0 | 0 |
4月30日 | 1153 | 3040 | 380 | 56700 | 0 | 2 | 0 |
5月2日 | 1204 | 4592 | 382 | 64800 | 0 | 0 | 2 |
4、采苗布卵:5月2日,自然水温已升至19℃,采卵后,每池直接投受精卵500万粒,并进行微量充气,布卵后开始采用2层遮阳网遮盖,光照控制在1000~1500lx之间。
5、换水:采用定期换水的方法,每24小时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1个量程。
6、布卵后效果:卵浮游5~7天后开始附板,经估测,平均每张膜附幼虫800~1000个左右,幼虫集中分布在附着基的藻类生长较多的四个角及四周,而附着基中间和底部大部分附藻量很稀薄,所以幼虫附着数量也很少,幼虫附着后开始流水培育,每日流水量是池在有水体量的3倍以上。
7、10天~12天,幼虫开始变态时,附着基四个角及周边藻类开始逐渐变张,四角处有少量褐藻开始老化,中间部分藻类也逐渐开始增多,幼鲍变态初附板量减少,平均在500~600个左右。
表2:从布卵到变态10天期间镜检各种底栖硅藻观测数量变化
单位:个
时间 | 大型舟形藻 | 小型舟形藻 | 菱形藻 | 楔形藻 | 卵形藻 | 单细胞绿藻 | 直链藻 |
5月4日 | 1458 | 5103 | 324 | 64800 | 2 | 0 | 5 |
5月6日 | 1792 | 5751 | 324 | 56700 | 0 | 0 | 3 |
5月8日 | 3157 | 12069 | 729 | 32400 | 0 | 0 | 23 |
5月10日 | 4293 | 32400 | 1701 | 8100 | 0 | 0 | 19 |
5月12日 | 3545 | 50941 | 2937 | 3050 | 0 | 0 | 40 |
8、第20天,附着基四角、四周藻类开始进入老化期,鲍幼体已减少至300~350个左右。
第40天,池水有些混浊,水中有许多褐色或黑褐色的颗粒、碎屑,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有腐烂或正在腐烂的藻类,大部分附着基变成白板,原本生长良好、紧附在附着基上的幼鲍此时很瘦、壳色发白,稍有机械振动壳就纷纷落下,平均每张膜上附苗量已减少到70~80个左右,平均规格为0.3mm。
诊断:脱板病。
处理方法:移池使其在新的水环境中生成新的藻类,减少幼苗的死亡率。
第45天开始剥离,平均规格在0.3mm,9个池剥离苗量为24.3万粒。
表3:布卵后第40天镜检各种底栖硅藻观测数量变化
单位:个
时间 | 大型舟形藻 | 小型舟形藻 | 菱形藻 | 楔形藻 | 卵形藻 | 单细胞绿藻 | 直链藻 |
6月2日 | 2153 | 9104 | 5314 | 163 | 4119 | 4201 | 31 |
6月4日 | 1053 | 3601 | 1515 | 130 | 2296 | 3980 | 35 |
6月6日 | 305 | 5319 | 1034 | 59 | 2578 | 4534 | 16 |
6月8日 | 32 | 1656 | 703 | 78 | 1976 | 4716 | 42 |
6月10日 | 16 | 214 | 500 | 43 | 2070 | 7315 | 11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本发明的方案是:包括采苗、光照与换水、施营养盐、挠足类处理、采苗布卵、布卵后换水、附着后流水培养、稚鲍剥离工序,其特征在于:
1、采苗、光照与换水:在采苗前45天开始培养藻类,培养水温在14℃,每池布附着基膜1000张,采用一层遮阳增加光照率2000lx~3000lx,每隔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1/2水,每隔10天倒池。在倒池前人工将附着基上生长较厚的老化藻搓洗去,再均匀排在另一池中放满新鲜海水继续培藻,反复4次人工搓洗老化藻、经过4次倒池培养直至采苗前5天最后一次搓洗以每池400张膜的量均匀排在率先消毒、清洗干净的养殖池中;经过一个半月的筛选、淘汰式培藻方式使整张薄膜上呈淡绿和金黄半透明色后,加入新鲜海水,最后一次培藻时降低光照改用两层遮阳网,光线控制在1000lx~1500lx,7天后布卵;
2、施营养盐、挠足类处理:整个培藻期间只有初次培藻时加营养盐,施加比例为N∶P∶Si∶Fe=5∶1∶1∶1(ppm),后几次无需加营养盐,注意调整光照率,在最后一次培藻的7天内,注意挠足类的繁生,一经发现,在采苗前2天就全部施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
3、采苗布卵:每池布卵约500万粒左右,并进行微量充气;
4、布卵后换水:采用定期换水,每24小时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1个量程;
5、附着后流水培养:一个半月培养期,卵浮游5~6天全部附板,开始流水培育;
6、幼虫变态后光照控制:幼虫第8~12天开始变态,变态后幼鲍量平均保持在1000粒左右,光照此时严格控制在1000lx以内,以控制藻类生态太密,延迟褐藻大面积进入衰老期;
7、培养期挠足类处理:经过30天左右,观察挠足类繁生情况,一次性施放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5~8小时后开始倒池,注入新鲜海水,调节光照率在1500lx~2000lx之间,为新藻的培养提供光照条件;
8、稚鲍剥离:经过45天左右,稚鲍长至0.3~0.5mm开始剥离。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从育苗用藻培养方法研究改进着手,提高了鲍鱼苗养殖产量,并在防治脱板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在A组试验的同时也另作本发明的B组对比试验:
本发明包括采苗、光照与换水、施营养盐、挠足类处理、布卵、布卵后换水、附着后流水培养、稚鲍剥离工序,其特征在于:
1、在采苗前一个半月开始培养藻类,即3月15日开始,培养水温在14℃,每池布附着基膜1000张,采用一层遮阳增加光照率2000lx~3000lx,每隔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1/2水,每隔10天倒池。在倒池前人工将附着基上生长较厚的老化藻搓洗去,再均匀排在另一池中放满新鲜海水继续培藻,反复4次人工搓洗老化藻、倒池培养直至4月25日最后一次搓洗以每池400张膜的量均匀排在率先消毒、清洗干净的养殖池中;经过一个半月的筛选、淘汰式培藻方式使附着基上的老化大型藻已淘汰下去,整张薄膜上呈淡绿和金黄半透明色;这是强力吸附在附着基上的小型藻和单细胞绿藻,加入新鲜海水最后一次培藻时降低光照改用两层遮阳网,光线控制在1000lx~1500lx,7天后与A组准备同一天布卵;
2、培养条件:整个培藻期间只有初次培藻时加营养盐,一般以N∶P∶Si∶Fe=5∶1∶1∶1(ppm),后几次无需加营养盐,注意调整光照率,在最后一次培藻的7天内,注意挠足类的繁生,一经发现,在采苗前2天就全部施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
表4:B组9个池经一个半月培藻在布卵前镜花水月检各种底栖硅藻观测数量变化
单位:个
时间 | 大型舟形藻 | 小型舟形藻 | 菱形藻 | 楔形藻 | 卵形藻 | 单细胞绿藻 | 直链藻 |
4月24日 | 47 | 7030 | 1507 | 9 | 5473 | 50184 | 19 |
4月26日 | 760 | 11528 | 1918 | 37 | 6991 | 51364 | 3 |
4月28日 | 1325 | 17950 | 2523 | 116 | 9566 | 49813 | 11 |
4月30日 | 1706 | 19985 | 3614 | 209 | 10543 | 51126 | 23 |
5月2日 | 2930 | 29453 | 5720 | 193 | 15358 | 51333 | 59 |
3、采苗布卵:与A组同量,每池布卵约500万粒左右,并进行微量充气;
4、换水:采用定期换水,每24小时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1个量程;
5、布卵后效果:卵浮游5~6天全部附板,比A组提早一天,经估测,每张膜附幼体1000~1500个左右,均匀分布在附着基上,附着卵明显高于A组,观察每张附着基膜的藻类生长分布情况,也同样小型藻初生发密、分布均匀,尤其是单细胞绿藻,经过一个半月的培养,均匀分布在整个附着基上;
6、幼虫第8~12天开始变态,变态后幼鲍量平均保持在1000粒左右,光照此时严格控制在1000lx以内,以控制藻类生态太密,延迟褐藻大面积进入衰老期;
7、经过30天左右,观察挠足类繁生情况,一次性施放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5~8小时后开始倒池,注入新鲜海水,调节光照率在1500lx~2000lx之间,为新藻的培养提供光照条件;
8、经过45天左右,稚鲍长至0.3~0.5mm开始剥离,附着基上生长的褐藻已经大部分老化衰退,只有少量单细胞体绿藻直链藻和卵形藻还在生长,加上稚鲍的舔食作用,饵料片上藻种成为块状,轻微机械振动会有碎屑脱藻下来,此时附着基已完成前期鲍幼体培养的功能;9个池无白板现象和脱板现象,平均每张膜附苗量为300~400粒左右,最多一张附苗量达776粒,9个池共剥离126万粒苗,是A组剥离苗量的5倍。
表5:B组布卵后第40天镜检各种底栖藻观测数量变化
单位:个
时间 | 大型舟形藻 | 小型舟形藻 | 菱形藻 | 楔形藻 | 卵形藻 | 单细胞绿藻 | 直链藻 |
6月2日 | 1948 | 5316 | 3309 | 41 | 3409 | 43940 | 3110 |
6月4日 | 570 | 1721 | 1515 | 47 | 3813 | 37510 | 3590 |
6月6日 | 69 | 1534 | 1034 | 35 | 6709 | 33325 | 1628 |
6月8日 | 210 | 975 | 703 | 0 | 9914 | 23874 | 4235 |
6月10日 | 73 | 871 | 500 | 19 | 15311 | 20947 | 5113 |
通过A组和B组人工培养底栖硅藻所采用的不同技术方法而得到的不同效果可以进一步说明,底栖硅藻的生长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其生长情况必然遵循着种群的生长变动规律。我们把种群的变动分为四个时期:初期、指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老期。而人工接种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条件控制和时间的延长来合理调整底栖硅藻种类之间的此消彼长过程,最终选择育出有利于鲍幼体生长的有益藻,并维持至投离前满足并食用。
从A组的表1、表2统计中可以看出,接种初期到采卵之前的8天和采卵后到变态的10天,各种底栖硅藻占总数的百分比为:
在培养初期阶段,优势藻种主要是楔形藻,占底栖硅藻的95.1%,而大型舟形藻、小型舟形藻和菱形藻只占1.2%、2.7%和0.7%。在自然水温缓步升温的前7天时间里,楔形藻一直是强劲增大,由开始的3501个/m2增于64800个/m2,其它藻种生长缓慢。但从第9天开始,楔形藻数量开始下降,通过观察发现其不但停止生长,而且细胞色素开始减少并逐渐死亡,在此期间,利于幼鲍食用的小型舟形藻和菱形藻开始生长加快,在底栖硅藻中由起初的1.2%和0.7%上升到69.2%和3.6%,而卵形藻、直链藻和单细胞绿藻由于培养时间太短和培藻条件不足而没有太大变化。
A组在布卵期间,底栖硅藻中楔形藻由起初的优势藻而过早进入衰老死亡期,却没有条件得到及时清理,为日后藻类腐化埋下祸根,而大、小舟形藻和菱形藻则开始进入指数增长期。由于藻类都集中在附着基的四个角和周边,这就决定了鲍幼虫在附着时都集中在这些新、旧藻类共存亡的交界面里,成活率得不到保证。此外,由于A组在培藻方式上没有考虑到利用种群间生长变动和此消彼长的规律,为此,尽管后期单细胞绿藻和卵形藻生长加快,但由于生成期短,生长速度远不及其它藻衰老死亡速度快,所以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确保鲍幼体的食物链得到延续,最后还是因为褐藻类过早老化、腐烂而导致幼鲍也随之脱板,数量大为减少。
而B组在培藻时则充分考虑到上述几点关键性问题,首先提前一个月加大光照率培养底栖硅藻,目的是在前期将生成期长、生长速度慢且需要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绿藻培养起来,同时也将生长速度快、易老化的楔形藻进行反复搓洗淘汰掉。反复进行多次后,单细胞绿藻则均匀强力吸附在整片附着基上生长,而这些吸附力较强的单细胞绿藻的成片形成也会成为小型褐藻的“生长基”,无论是小型舟形藻、卵形藻还是菱形藻这些吸附力差、易老化、易脱落的褐藻类吸附在绿藻形成的“生长基”上后,不但会增加吸附力,而且会推迟老化期。这些“生长基”源源不断的吸附着海水中小型褐藻种,不断生长、老化,再吸附、再生长,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一来,在布卵后才会有大量幼虫均匀附着在附着基每个地方,而成片的“绿藻生长基”则层出不穷地为鲍幼体提供丰富营养的有益藻食物链,使幼鲍得到健康快速成长。
从B组表4、表5藻类前期和后期生长情况来看,无论是指数增长期还是衰老死亡期都会有新的食物链在不断生成,可以说B组前期鲍幼体的成功培育就是在于综合性掌握了种群生长的内因和生态因子的外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根据生态因子的制约情况来制定生产计划,随时调整管理措施,才能为鲍幼体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饵料。
Claims (1)
1.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包括采苗、光照与换水、施营养盐、挠足类处理、采苗布卵、布卵后换水、附着后流水培养、稚鲍剥离工序,其特征在于:
①采苗、光照与换水:在采苗前45天开始培养藻类,培养水温在14℃,每池布附着基膜1000张,采用一层遮阳增加光照度20001x~3000lx,每隔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1/2水,每隔10天倒池,在倒池前人工将附着基上生长较厚的老化藻搓洗去,再均匀排在另一池中放满新鲜海水继续培藻,反复4次人工搓洗老化藻、经过4次倒池培养直至采苗前5天最后一次搓洗以每池400张膜的量均匀排在率先消毒、清洗干净的养殖池中;经过一个半月的筛选、淘汰式培藻方式使整张薄膜上呈淡绿和金黄半透明色后,加入新鲜海水,最后一次培藻时降低光照度改用两层遮阳网,光照度控制在1000lx~1500lx,7天后布卵;
②施营养盐、挠足类处理:整个培藻期间只有初次培藻时加营养盐,施加剂量为N:5ppm,P:1ppm,Si:1ppm,Fe:1ppm,后几次无需加营养盐,注意调整光照度,在最后一次培藻的7天内,注意挠足类的繁生,一经发现,在采苗前2天就全部施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
③采苗布卵:每池布卵500万粒左右,并进行微量充气;
④布卵后换水:采用定期换水,每24小时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1个量程;
⑤附着后流水培养:一个半月培养期,卵浮游5~6天全部附板,开始流水培育;
⑥幼虫变态后光照度控制:幼虫第8~12天开始变态,变态后幼鲍量平均保持在1000粒左右,光照度此时严格控制在1000lx以内,以控制藻类生态太密,延迟褐藻大面积进入衰老期;
⑦培养期挠足类处理:经过30天左右,观察挠足类繁生情况,一次性施放敌百虫一次,剂量以1~2ppm之间,5~8小时后开始倒池,注入新鲜海水,调节光照度在1500lx~2000lx之间,为新藻的培养提供光照条件;
⑧稚鲍剥离:经过45天左右,稚鲍长至0.3~0.5mm开始剥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124547A CN101647406B (zh) | 2009-09-04 | 2009-09-04 |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124547A CN101647406B (zh) | 2009-09-04 | 2009-09-04 |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47406A CN101647406A (zh) | 2010-02-17 |
CN101647406B true CN101647406B (zh) | 2011-09-28 |
Family
ID=41669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1245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7406B (zh) | 2009-09-04 | 2009-09-04 |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474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17912B (zh) * | 2010-08-31 | 2012-12-26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节水型的九孔鲍育苗方法 |
CN101999325B (zh) * | 2010-08-31 | 2012-08-22 | 华南理工大学 | 节能减排的鲍鱼育苗方法 |
CN102017913B (zh) * | 2010-08-31 | 2013-06-1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节能型九孔鲍育苗方法 |
CN102017906B (zh) * | 2010-08-31 | 2012-12-0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节能减排的九孔鲍育苗方法 |
CN101999326B (zh) * | 2010-08-31 | 2012-08-2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节能减排的鲍鱼育苗方法 |
CN101933479B (zh) * | 2010-08-31 | 2012-09-0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节能减排的鲍鱼育苗方法 |
CN102144583A (zh) * | 2011-03-04 | 2011-08-10 | 郭炳坚 | 鲍鱼人工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 |
CN103004662B (zh) * | 2012-12-21 | 2014-04-09 |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一种利用淡水底栖硅藻培育泥鳅水花苗的方法 |
CN103749390B (zh) * | 2012-12-24 | 2015-05-13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一种方格星虫亲体培育方法 |
CN103535297B (zh) * | 2013-10-08 | 2015-04-22 | 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稚鲍饲饵方法 |
CN103518659B (zh) * | 2013-10-31 | 2015-03-25 | 广东海洋大学 | 一种可防止幼鲍脱板死亡的育苗装置及其方法 |
CN103875556A (zh) * | 2014-03-20 | 2014-06-25 | 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 一种鲍鱼的养殖方法 |
CN105039165A (zh) * | 2015-08-28 | 2015-11-11 | 天津海友佳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促进海链藻生长的培养液及培养方法 |
CN105238694B (zh) * | 2015-08-28 | 2018-04-13 | 天津海友佳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石斑鱼育苗池塘中培养海链藻控制裸甲藻爆发的方法 |
CN105130119A (zh) * | 2015-08-28 | 2015-12-09 | 天津海友佳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石斑鱼育苗池塘中培养舟形藻控制裸甲藻爆发的方法 |
CN106489710B (zh) * | 2016-11-03 | 2019-03-22 |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 一种海黍子高褐藻胶品系培育和养殖方法 |
CN107211932A (zh) * | 2017-05-30 | 2017-09-29 | 赵玉明 | 一种鲍鱼苗种培育方法 |
CN108207716B (zh) * | 2018-03-23 | 2021-01-29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育苗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1068A (zh) * | 1997-11-04 | 1998-08-26 | 赵洪恩 | 鲍鱼人工育苗新工艺 |
CN1843102A (zh) * | 2006-02-23 | 2006-10-11 | 庄文荣 | 一种鲍鱼海参深水共养方法 |
CN101356900A (zh) * | 2008-09-12 | 2009-02-04 | 海南大学 | 一种提高稚鲍转食期间存活率的方法 |
CN101401552A (zh) * | 2007-10-07 | 2009-04-08 | 常庆发 | 人工繁育鲍鱼苗方法 |
-
2009
- 2009-09-04 CN CN2009101124547A patent/CN10164740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1068A (zh) * | 1997-11-04 | 1998-08-26 | 赵洪恩 | 鲍鱼人工育苗新工艺 |
CN1843102A (zh) * | 2006-02-23 | 2006-10-11 | 庄文荣 | 一种鲍鱼海参深水共养方法 |
CN101401552A (zh) * | 2007-10-07 | 2009-04-08 | 常庆发 | 人工繁育鲍鱼苗方法 |
CN101356900A (zh) * | 2008-09-12 | 2009-02-04 | 海南大学 | 一种提高稚鲍转食期间存活率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平10-276609A 1998.10.20 |
钟幼平等.国内南方鲍鱼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第4卷(第1期),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47406A (zh) | 2010-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47406B (zh) | 育苗用底栖硅藻培养及其鲍鱼苗培育方法 | |
CN101564017B (zh) | 一种刀鲚灌江纳苗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 | |
CN100496229C (zh) | 青蛤室外工厂化育苗方法 | |
CN105994052B (zh) | 一种禾虫的人工繁育和集约化养殖方法 | |
CN101589698B (zh) | 裸体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方法 | |
CN105494177B (zh) | 一种葡萄牙牡蛎速长选育系的制种方法 | |
CN102440209B (zh) | 一种泥鳅的孵化培育方法 | |
CN107232102B (zh) | 一种方斑东风螺与玉足海参、江蓠工厂化混养的方法 | |
CN101675732A (zh) | 贝类附着基的生态化处理及附苗方法 | |
CN104386886B (zh) | 一种网箱养鳝池塘水质的调节方法 | |
CN105210938B (zh) | 一种泥鳅微生物养殖法 | |
CN101653103B (zh) | 超大型无核优质珍珠的育成方法 | |
CN107114228A (zh) | 一种室外池塘反季节海葡萄底播养殖方法 | |
CN107372239B (zh) | 一种方斑东风螺多层立体养殖的方法 | |
CN103109770A (zh) | 一种脉红螺苗种培育方法 | |
CN107751050B (zh) | 一种长鳍吻鮈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 | |
CN103651200B (zh) | 一种远海梭子蟹的育苗方法 | |
CN102550449B (zh) | 一种利用地膜虾塘规模化养殖方斑东风螺的方法 | |
CN110447579B (zh) | 一种适于亲螺培育及采卵孵化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5766742B (zh) | 毛蚶苗种生态聚合型繁育方法 | |
CN105191845B (zh) | 一种海参与海马立体生态混养的方法 | |
CN107410002B (zh) | 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 | |
CN114946717B (zh) | 一种美洲鲥立体综合式生态养殖的方法 | |
CN114532264B (zh) | 一种提高大珠母贝珍珠质量的阶段性池塘养殖方法 | |
CN110627216A (zh) | 一种用于改善硬质河道、塘沽生态的沉水草皮栽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DD01 |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
Addressee: Fujian Lanjing Aquatic Products Co., Ltd.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4090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