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5556B - 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5556B
CN101645556B CN200810146012XA CN200810146012A CN101645556B CN 101645556 B CN101645556 B CN 101645556B CN 200810146012X A CN200810146012X A CN 200810146012XA CN 200810146012 A CN200810146012 A CN 200810146012A CN 101645556 B CN101645556 B CN 101645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ver plate
pedestal
connector
axostylus axosty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460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5556A (zh
Inventor
林柏芝
阙淑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ga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14601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455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45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5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5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5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包括座体、多个金属接脚以及盖板。金属接脚设置在座体上。盖板具有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分别可分离地枢接于座体,以遮盖至少一部分上述金属接脚。第一侧边可被操作与座体分离,并以第二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金属接脚。第二侧边也可被操作与座体分离,并以第一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至少一部分的金属接脚。从而,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可双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Description

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可双向组装软排线(FlatFlexible Cable,FFC)或软性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FPC)的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今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的各种不同电子元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如手机的屏幕与处理器之间、喷墨打印机控制单元与打印喷嘴之间以及电路板上不同元件之间等等场合,广泛使用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因为这两种连接线材由可挠性材料制成,可使电路的封装工艺增加许多弹性空间。有别于低成本但为固定式的直接焊接(direct solder)或是具有可插拔性但结构复杂的卷边式接点(crimped contact),软排线与软性电路提供可插拔特性,同时还保留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的特色,适合应用于印刷电路板的信号传递。
而在印刷电路板上,需具有可插接固定软排线或软性电路的连接器。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的外观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1包含座体10、多个金属接脚12以及盖板14。座体10包含一对枢接座101,分别位于座体10的两侧。金属接脚12设置在座体10上,且位于两个枢接座101之间。金属接脚12的一端用以与软排线或软性电路(未显示)电连接,另一端则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上的其它元件(未显示)。盖板14具有第一侧边141与第二侧边142,第二侧边142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座体10的两个枢接座101。使用者可上掀或下压操作第一侧边141,使盖板14相对于座体10上下转动。
当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连接至此连接器1时,使用者可上掀第一侧边141,使盖板14向上转动,露出座体10上的金属接脚12。随后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未显示)从连接器1的第一侧边141平行滑入至两个枢接座101之间的金属接脚12上方。接着,使用者可下压第一侧边141,以将盖板14向下转动盖合至座体10的枢接座101上,从而完成软排线或软性电路(未显示)与连接器1的金属接脚12的电连接。
由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1为单向开口,仅能从其一侧进行连接,因此一旦该侧因印刷电路板设计空间分布不可进行连接或有特殊理线需求,必须从另一侧进行连接时,则需将连接器1旋转180度,并针对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布线进行配合连接器1的金属接脚12入口方向的修改。由于电路需重新设计,因此不仅需要负担额外成本,降低电路研发设计的效率,同时也限制了使用软排线及软性电路时所带来的电路连接上的弹性与便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可双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包括座体以及盖板。座体设置有多个金属接脚。盖板具有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分别可分离地枢接于座体,以遮盖一部分的金属接脚。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侧边可被操作与座体分离,并以第二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一部分的金属接脚,以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第二侧边也可被操作与座体分离,并以第一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一部分的金属接脚,以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包括座体、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座体设置有多个金属接脚。第一盖板具有第一侧边与第三侧边,第二盖板具有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其中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分别枢接于座体。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盖板的第一侧边可被操作,以第三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一部分的金属接脚,以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第二盖板的第二侧边也可被操作,以第四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一部分的金属接脚,以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因此,本发明通过可双向开启的单一盖板或一组可反向开启的第一、第二盖板,形成可双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的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当有特殊理线需求必须使连接线材进入方向改变时,不需旋转连接器,也不需改变电路板上的配线,仅需将连接线材由另一端插入,即可完成电连接。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构思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的外观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的外观图。
图3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结构的分解图。
图4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所示为图4中连接器沿A-A线的剖面图。
图6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的第一侧边被操作与座体分离的外观图。
图7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的第二侧边被操作与座体分离的外观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外观图。
图9所示为图8中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0所示为图8中连接器的第一侧边被操作与座体分离的外观图。
图11所示为图8中连接器的第二侧边被操作与座体分离的外观图。
图12所示为使用两个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一连接线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使用两个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一连接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与图3。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的外观图,图3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结构的分解图。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连接器2,包含座体20、多个金属接脚22以及盖板24。盖板24与座体20枢接,盖板24遮盖于座体20表面上的金属接脚22上方,用以固定可与金属接脚22进行电连接的软排线或软性电路,并有加强其间电连接的稳定性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金属接脚22可由铜、银或其它可导电单一或复合性金属材料构成。座体20及盖板24的长宽规格可配合软排线或软性电路而做调整。
如图2所示,座体20包含第一枢接座201以及第二枢接座202。第一枢接座201与第二枢接座分别位于座体20的两端,并从座体20两端向上延伸形成。在座体20上,第一枢接座201与第二枢接座202之间有一鞍部200,如图3所示。
金属接脚22设置于座体20的鞍部200上,且位于第一枢接座201与第二枢接座202之间。金属接脚22用以与软排线或软性电路进行电连接。在实际应用中,金属接脚22向座体20的外侧延伸,以便与电路板(未显示)上的金属接点(未显示)进行电连接,进而在电路板与软排线或软性电路之间形成接收或传送信号的信道。
如图3所示,盖板24具有第一侧边241以及第二侧边242。第一侧边241的两端具有第一轴杆243与第二轴杆245。第二侧边242的两端具有第三轴杆244与第四轴杆246。
第一枢接座201在靠近第一侧边241处设置有第一凹槽203,用以容纳第一轴杆243。第一枢接座201靠近第二侧边242处设置有第三凹槽205,用以容纳第三轴杆244。第二枢接座202在靠近第一侧边241处设置有第二凹槽204,用以容纳第二轴杆245。第二枢接座202在靠近第二侧边242处设置有第四凹槽206,用以容纳第四轴杆246。
请参阅图4以及图5。图4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2的俯视图。图5所示为图4中连接器2沿A-A线的剖面图。盖板24的第一侧边241通过第一轴杆243与第二轴杆245分别可分离地枢接于第一枢接座201的第一凹槽203与第二枢接座的第二凹槽204。并且,盖板24的第二侧边242通过第三轴杆244与第四轴杆246分别可分离地枢接于第一枢接座201的第三凹槽205与第二枢接座的第四凹槽206。
如图5所示,第一凹槽203具有第一卡合部2030。当第一轴杆243位于第一凹槽203中,第一卡合部2030可与第一轴杆243卡合,进而限制第一轴杆243的移动。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二凹槽204、第三凹槽205及第四凹槽206也分别具有可与第二轴杆245、第三轴杆244及第四轴杆246卡合的卡合部(未显示),其结构特征皆与第一卡合部203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2的第一侧边241被操作与座体20分离的外观图。当使用者欲从连接器2的第一侧边241插入软排线或软性电路以与金属接脚22形成电连接时,首先,使用者可利用第二侧边242为轴心将第一侧边241掀开,使第一侧边241朝第一方向26转动,进而与座体20分离。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方向26为顺时针方向。此时,一部分的金属接脚22会暴露出来,使用者即可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平行放入并置于座体20的鞍部200上。随后,使用者再对盖板24的第一侧边241进行反方向操作,将盖板24旋转至略平行于座体20,施力按压第一侧边241,使第一侧边241的第一轴杆243滑入第一凹槽203,并同时使第一侧边241的第二轴杆245滑入第二凹槽204。
另一方面,使用者也可从连接器2的第二侧边242插入软排线或软性电路,以与金属接脚22形成电连接。请参阅图7,图7所示为图2中连接器2的第二侧边242被操作与座体20分离的外观图。使用者可利用第一侧边241为轴心将第二侧边242掀开,使第二侧边242朝第二方向28转动,进而与座体20分离。该第二方向28为上述第一方向26的相反方向。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方向28为逆时针方向。通过操作第二侧边242旋转开启,一部分的金属接脚22会暴露出来,使用者即可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装设在座体20上,并随后按压第二侧边242卡合至座体20上,以固定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请参阅图8与图9。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的连接器3的外观图。图9所示为图8中连接器3的分解图。在第二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器3包含座体30、多个金属接脚32、第一盖板34以及第二盖板36。第一盖板34及第二盖板36分别与座体30枢接。第一盖板34及第二盖板36分别遮盖于座体30上,可用以固定与金属接脚32进行电连接的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如图8所示,座体30包含第一枢接座301以及第二枢接座302。第一枢接座301与第二枢接座分别位于座体30的两端,并从座体30的两端向上延伸形成。在座体30上,第一枢接座301与第二枢接座302之间有一鞍部300,如图9所示。
如图9所示,第一盖板34具有第一侧边341及第三侧边342,其中第三侧边342枢接于座体30上的第一枢接座301与第二枢接座302之间。第三侧边34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轴杆344与第二轴杆346,可分别插入第一枢接座301上的第一孔洞303与第二枢接座302上的第二孔洞304。
请参阅图10,图10所示为图8中连接器3的第一侧边341被操作与座体30分离的外观图。当使用者欲从连接器3的第一盖板34的方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时,首先,使用者可将第一盖板34的第一侧边341掀开,使第一盖板34以第三侧边342为轴心朝第一方向38转动,进而与座体30分离。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方向38为顺时针方向。此时,一部分的金属接脚32会暴露出来,使用者可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平行放入并置于座体30的鞍部300上,与金属接脚32形成电连接。随后,使用者可将第一盖板34的第一侧边341进行反方向操作,使第一盖板34旋转遮盖于座体30上,即完成连接。
请再参阅图9,连接器3的第二盖板36包含第二侧边361及第四侧边362,其中第四侧边362也枢接于第一枢接座301与第二枢接座302之间。第四侧边36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轴杆364与第四轴杆366,可分别插入第一枢接座301上的第三孔洞305与第二枢接座302上的第四孔洞306。
请参阅图11,图11所示为图8中连接器3的第二侧边361被操作与座体30分离的外观图。当使用者欲从连接器3的第二盖板36的方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时,首先,使用者可将第二盖板36的第二侧边361掀开,使第二盖板36以第四侧边362为轴心朝第二方向39转动,进而与座体30分离。第二方向39与上述第一方向38相反。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方向39为逆时针方向。此时,一部分的金属接脚32会暴露出来,使用者即可将软排线或软性电路平行放入并置于座体30的鞍部300上,与金属接脚32形成电连接。随后,使用者可将第二盖板36的第二侧边361进行反方向操作,使第二盖板36旋转遮盖于座体30上,即完成连接。
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出的连接器结构通过可双向开启的单一盖板或一组可反向开启的第一、第二盖板,形成可双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的连接器。
请参阅图12以及图13。图12与图13分别为使用两个本发明的连接器4、5连接连接线6的示意图。连接器4、5的结构设计与图2中的连接器2完全相同。连接器4与连接器5分别位于电路板40、50上。连接线6可为软排线或软性电路。
电路板40、50上还具有与两个连接器4、5相匹配的金属接点(未显示),连接至其它电子元件(未显示)。电子元件之间的信号可经连接器4、5以及连接线6共同形成的通道进行传递。
如图12所示,连接器4具有可双向开启的盖板44,盖板44具有第一侧边441以及第二侧边442。连接线6的两端分别连接连接器4与连接器5。当因电路空间限制使连接器4的第一侧边441方向无法让连接线6平行插入时,或因特殊理线需求,使用者欲从另一方向插入连接线6,使用者即可将连接器4的第二侧边442掀开,再将连接线6反转插入连接器4,如图13所示。由此,不需旋转连接器4,也不需改变电路板40上的配线,仅需将连接线6从另一端插入,即可完成电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可双向开启的单一盖板或一组可反向开启的第一、第二盖板,形成可双向组装软排线或软性电路的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当有特殊理线需求必须使连接线材进入方向改变时,不需旋转连接器,也不需改变电路板上的配线,仅需将连接线材由另一端插入,即可完成电连接。
通过以上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构思,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各种改变及具有等同性的设置能涵盖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所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广泛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有等同性的设置。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连接器结构包括:
座体,设置有多个金属接脚;以及
盖板,具有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上述第一侧边与上述第二侧边分别可分离地枢接于上述座体,以遮盖至少一部分上述金属接脚;
其中,上述盖板的上述第一侧边能被操作而与上述座体分离,并以上述第二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至少一部分上述金属接脚,上述盖板的上述第二侧边也能被操作而与上述座体分离,并以上述第一侧边为轴心转动,进而暴露出至少一部分上述金属接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座体具有第一枢接座以及第二枢接座,上述盖板的上述第一侧边与上述第二侧边分别可分离地枢接于上述第一枢接座与上述第二枢接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枢接座包括第一凹槽,上述第二枢接座包括第二凹槽,上述第一侧边包括第一轴杆以及第二轴杆,上述第一轴杆可分离地枢接于上述第一凹槽中,且上述第二轴杆可分离地枢接于上述第二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一卡合部,用以与上述第一轴杆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二凹槽具有第二卡合部,用以与上述第二轴杆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枢接座包括第三凹槽,上述第二枢接座包括第四凹槽,上述第二侧边包括第三轴杆以及第四轴杆,上述第三轴杆可分离地枢接于上述第三凹槽中,且上述第四轴杆可分离地枢接于上述第四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三凹槽具有第三卡合部,用以与上述第三轴杆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四凹槽具有第四卡合部,用以与上述第四轴杆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盖板的上述第一侧边以上述第二侧边为轴心朝第一方向转动,上述盖板的上述第二侧边以上述第一侧边为轴心朝第二方向转动,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第二方向反向。
CN200810146012XA 2008-08-06 2008-08-06 连接器结构 Active CN101645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46012XA CN101645556B (zh) 2008-08-06 2008-08-06 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46012XA CN101645556B (zh) 2008-08-06 2008-08-06 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5556A CN101645556A (zh) 2010-02-10
CN101645556B true CN101645556B (zh) 2011-12-28

Family

ID=41657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6012XA Active CN101645556B (zh) 2008-08-06 2008-08-06 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4555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1610A (en) * 1993-09-07 1996-03-26 Kel Corporation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CN2334106Y (zh) * 1998-06-18 1999-08-18 陈财福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的改进结构
CN2624430Y (zh) * 2003-04-24 2004-07-07 鸿富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软排线连接器
CN1649212A (zh) * 2004-01-30 2005-08-03 夏普株式会社 柔性板连接器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779650Y (zh) * 2005-01-15 2006-05-1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52445Y (zh) * 2005-08-30 2006-12-27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软性电路板的连接器
CN201146268Y (zh) * 2008-01-25 2008-11-05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1610A (en) * 1993-09-07 1996-03-26 Kel Corporation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CN2334106Y (zh) * 1998-06-18 1999-08-18 陈财福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的改进结构
CN2624430Y (zh) * 2003-04-24 2004-07-07 鸿富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软排线连接器
CN1649212A (zh) * 2004-01-30 2005-08-03 夏普株式会社 柔性板连接器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779650Y (zh) * 2005-01-15 2006-05-1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852445Y (zh) * 2005-08-30 2006-12-27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软性电路板的连接器
CN201146268Y (zh) * 2008-01-25 2008-11-05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5556A (zh) 2010-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7552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with adaptive contact pin reference
US7180001B1 (en) Foldable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assembly
JP4711895B2 (ja) 光電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の接続構造、並びにコネクタ及び光電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
CN101345361B (zh) 连接器
US8038467B2 (en) Connector having three-way interconnection
US7789700B2 (en) Cable connector with a flat cable and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05490066B (zh) 插塞式连接器
US20080200072A1 (en) Common interface for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and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sata)
KR20060127301A (ko) 전자기기의 연성회로
WO2010072036A1 (zh) 配线架结构
US2003001334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TWM380605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028482A (zh) 电连接器
CN201466267U (zh) 电连接器装置
CN200941510Y (zh) 电连接器
US7828588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with two assembling directions
CN101645556B (zh) 连接器结构
US20090298327A1 (en) Connecting module
CN101540449B (zh) 插孔接触器
JP414146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0947817B1 (ko) 슬라이드 힌지 모듈
JP435946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とハード基板との接続構造及び該接続構造に使用する押圧治具
CN101442160B (zh) 连接器
KR100645874B1 (ko) 슬라이드 타입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전기적 연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