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8112A -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8112A
CN101638112A CN 200810142732 CN200810142732A CN101638112A CN 101638112 A CN101638112 A CN 101638112A CN 200810142732 CN200810142732 CN 200810142732 CN 200810142732 A CN200810142732 A CN 200810142732A CN 101638112 A CN101638112 A CN 101638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ejiction opening
housing
resistance
runn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4273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晓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81014273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38112A/zh
Priority to PCT/CN2009/000101 priority patent/WO20091006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638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81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02T10/7083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90Energy harvesting concepts as power supply for auxiliaries' energy consumption, e.g. photovoltaic sun-roof
    • Y02T30/32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二推进器,还包括第一推进器,第一推进器设置在壳体的运动方向的前端,第一推进器的前部开设有第一吸入口,后部开始有第一喷出口,且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朝向壳体,使得第一推进器工作时,壳体运动方向前方的流体从第一吸入口吸入第一推进器,经第一推进器加速后从第一喷出口喷出,从而在壳体内部、表面和外部单独形成或同时形成第一流体层、第二流体层和第三流体层。在运动体四周侧面形成圆形的、有一定厚度的、旋转的与壳体表面有一定距离的第三流体层,可以避开流体洞在运动体四周的形成,与第一、第二流体层结合,可以极大地节约能源、提高运动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装置,具体是涉及到大气中的飞行器、地面交通工具,水体中的船舶、潜艇。
背景技术
自从由动力推动在流体中运动的各种运动体出现以来,火车、汽车、船舶、飞行器已有100~200年历史,百年来运动理论没有根本性变化和突破,单靠改进百年来的理论和方法,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在流体中的各种运动结构及方法,寻找一种新的升力来源和动力来源,提高运动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效率。
在本申请人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0810000303.8,名称:一种用流体洞促使运动体加速和节能的组合装置)中,提出了流体洞和流体墙的概念。流体墙是指运动体正向的流体阻力,为运动方向纵向力,流体洞即是运动体侧面的上下左右方向的流体阻力,为运动方向侧向力,用流体墙和流体洞概念能较清楚的说明运动体在运动状态中流体阻力的状态。由于流体相对静止,当运动体高速碰撞正面流体阻力如撞上厚厚的流体形成的流体墙时,运动速度有多快,流体墙厚度就有多厚,同时流体阻力就有多大。此时瞬间流体墙被运动体撞击后,以其反作用力瞬间产生同等能量或速度的流体紧紧包裹着运动体,如进入流体形成的洞内,运动体要不断的耗费能量来克服流体洞阻力,后面的流体洞消失,前面的流体洞又形成,瞬间产生又瞬间消失,周而复始,流体洞快速流动的流体具有连续性,它紧紧裹住运动体,在运动体的底部和上部路径长短不一也同时到达,由此产生的升力,流体洞的另一特点是紧靠运动体的流体,其速度等同于运动体的速度,越向外,流体速度逐步递减直到消失。减少运动体在流体中的流体洞阻力可以大大提高运动体运动效率、运动速度,从而改变现有的运动体的运动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新型的可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使运动装置可以避开运动时流体对运动前方和侧面的阻力,避开流体洞在运动体周围形成,从而使得运动装置具有更大的升力来源和动力来源及更高的推进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这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二推进器。
这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的特点是,还包括第一推进器,所述第一推进器设置在壳体的运动方向的前端,第一推进器的前部开设有第一吸入口,后部开始有第一喷出口,且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朝向壳体,使得第一推进器工作时,壳体运动方向前方的流体从第一吸入口吸入第一推进器,经第一推进器加速后从第一喷出口喷出。
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与壳体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三夹角,使得第一喷出口喷出的流体吹向壳体周围形成与壳体外表面有特定距离的第三流体层。
所述第一喷出口为多个,且在壳体前端形成环形分布,使得第三流体层环绕壳体四周。
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与壳体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二夹角,使得第一喷出口喷出的流体吹向壳体外表面从而形成紧贴壳体外表面的第二流体层。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内部流体通道,在壳体的运动方向后端开设有第二喷出口,所述第一喷出口与内部流体通道的前端连通,所述第二喷出口与内部流体通道的后端连通,使得第一喷出口喷出的流体吹向内部流体通道,并从第二喷出口喷出,从而在内部流体通道内形成第一流体层。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至少部分内部流体通道由内壳和外壳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外壳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吸入口与外界流体相通,使得运动装置工作时,第二推进器还将壳体外表面的流体经第二吸入口吸入内部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吸入口包括至少一个导入口和/或至少一个环形窗。
所述环形窗为进气角度和进气量可以调节的环形窗。
所述运动装置为汽车,所述第二吸入口包括至少一个底部平衡窗,所述内部流体通道为凹凸流线型流体通道,所述底部平衡窗与凹凸流线型流体通道相通。
所述运动装置为潜艇,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和环形窗可作为潜艇的蓄水仓。
所述第二推进器位于壳体运动方向的后端,所述第二推进器吸入第一推进器喷出的第一、第二或第三流体层的流体并从第二喷出口喷出。
所述第一推进器为离心机、涡扇离心机、螺旋桨、风扇、涡扇发动机或吸水马达。
所述第二推进器为风扇、涡扇发动机、喷气发动机或吸水马达。
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内装有由流体驱动的发电机。
所述吸水马达为高速吸水或喷水马达。
所述第二喷出口为多个,并分别朝向各个方向。
本发明中,在运动体的运动前方加装第一推进器,吸入运动体前方的流体,并将吸入的流体吹向运动体的内部流体通道或外表面或包裹运动体外形成第一、第二或第三流体层。由于第三流体层的形成,可以避开流体洞对运动装置的阻力,原理如下:如图15所示,当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高速转动时,在进气口产生巨大吸力,把正向的流体墙阻力吸进离心机筒内,再经过转筒的高速旋转把流体以一定角度和以高于运动体01的速度抛向四周,由此在运动体01的侧面形成与运动体夹角小于90°、有一定厚度的、直径大于运动体的宽度、运动速度值大于运动体速度值并高速旋转的第三流体层02,能把运动体迎面撞上的流体墙和以同样速度瞬间形成瞬间消失、周而复始产生的流体洞阻挡一瞬间,从而让运动体01刚好在这一瞬间避开流体洞的包裹。虽然第三流体层02终究无力阻挡流体墙形成的压力,(也没必要增强离心机的功率,花费能源来阻挡流体洞的形成),但只要延缓一瞬间流体洞的形成,当流体墙在等同于运动体速度的情况下,形成流体洞时,总是差一点才能包裹住运动体01,只能在运动体01后部形成流体洞,所以运动体始终在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从而达到了减少阻力、节约能源的目的。第三流体层的流速越快,与周围流体速度相差越大,阻力也就越小。
另外,由运动装置内壳和外壳之间一定距离形成的前后贯通的流体通道,与前端第一吸入口,后端第二喷出口前后相通,形成第一流体层,流体通道与外壳上至少一个第二吸入口相通,在第二推进器的作用下,在壳体外表面形成第二流体层。运动体前端第一吸入口把正向最大的流体墙阻力自然导入或由第一推进器吸入内部流体通道内,形成第一流体层,消除正向最大的流体阻力。由于第一流体层的流体在流体通道内的运动速度快于自然状态,再经过后端第二推进器强烈的吸气并从第二喷出口喷出,由此加快第一流体层、第二流体层的快速运动,其速度又快于运动体等同的流体洞速度,使得流体洞的厚厚的流体碰撞到薄薄的流体层自然避开,只能围绕运动体周围而形不成阻力。
也即第一流体层和第二流体层是把正向的流体墙流体阻力转变为紧贴运动体壳体表面或流体通道内快速流动的流体,使其运动速度超过运动体运动速度时,所有流体阻力碰上后自然避开,只能围绕壳体周围而不能形成阻力。第三流体层具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具有升力来源,第三流体层与运动体之间有一定距离而形成相对真空状态,第三流体层还有一定厚度,并且其运动速度已超过运动体速度,以阻挡流体洞晚一瞬间才能在运动体后部形成,使其只能围绕运动体周围而形不成阻力,也可阻挡导弹或鱼雷一瞬间,使其不能射中运动体,还可用于运动体作为升力来源。
所述的第一推进器把运动方向的流体阻力吸入后抛向运动体壳体表面或流体通道内以加快流体运动,再通过后端第二推进器强烈吸气以再次加快流体运动速度以超过运动体速度时,形成第一和第二流体层,或将第一推进器的排气口角度改变,把流体抛向壳体四周形成有一定厚度、旋转的、速度大于运动体速度的第三流体层,不论第一、第二或第三流体层,它们的特点及与现有运动体不同是:首先使包裹壳体的流体运动速度大于运动体运动速度,使得在壳体上形成相对负压区,从而在壳体上下以及与周围流体形成极大压力差,壳体表面形成相对负压区,产生了很大的升力来源及动力来源,然后只用很小动力,就能使运动体在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而这种正向的高速流动的推动力的直接来源,却是前端正向流体墙的流体阻力和四周侧向的流体洞的流体阻力,通过第一吸入口和与外壳相通的第二吸入口使运动体获得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运动体运动,所以这是一种把阻力变为动力的装置和方法,为在流体中运动找到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1.现有运动体撞向正向阻力最大的流体墙时,虽然大多数运动体前端和机身都为流线型以减少阻力,但都是以巨大的能量代价直接碰撞。而本发明通过第一吸入口把流体墙阻力导入第一推进器,再以快于运动体运动速度喷出,把流体墙的流体阻力吸入后抛向运动体四周侧面形成圆形的、有一定厚度的、旋转的与运动体一定距离的第三流体层,这段距离可形成相对真空状,使得运动体行驶在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流体洞巨大的流体压力把第三流体层整体压弯几乎包裹着运动体,第三流体层挡住流体墙,把瞬间形成的流体洞延缓一瞬间,虽然最终第三流体层无力阻挡巨大阻力的流体洞形成,但阻挡的这一瞬间,已足以让运动体通过,流体洞总是差一点才能包裹住运动体,只能在运动体后部形成流体洞,所以,不让流体阻力接触或少让接触运动体,使得运动体在无阻力或流体洞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高速旋转的第三流体层还可以使得接近的物体改变方向,对于导弹、飞机等作战目标躲避攻击有很好的效果。
2.通过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把流体墙阻力导入前后贯通的流体通道内,再从喷出口以大于运动体速度喷出,帮助运动体运动,或在第一吸入口用第一推进器强大的吸力把运动前方变为负压区便于运动体运动,再把吸入的流体强烈的喷向壳体表面或流体通道内,形成第一流体层和第二流体层,以加快壳体上流体层快速运动,再通过后端的第二推进器吸入前端和周围各种流体阻力,并加快第一、第二流体层流体流速,然后从第二喷出口以正向直接动力高速喷出来推动运动体运动,同时消除了尾后负压力阻力,这就是一种把流体阻力变为动力的运动装置,现有的运动体按以上结构保留原来的动力系统,就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3.由于形成了紧贴运动体外壳快速流动的第二流体层,或与外壳有一定距离的第三流体层,与现有运动体不同的是:首先使流体层流速超过运动体速度时,流体层的流速越快,与周围流体流速相差越大,流体阻力就越小,产生的升力和动力来源就越大,使得壳体上形成相对负压区,运动体上下部分及与周围流体形成很大的气压差,由此产生很大的升力和动力来源,然后只需很少动力推动,就使运动体在很少阻力的理想状态中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的离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汽车的结构图;
图5是实施例3的导弹的结构示意;
图6是实施例4的导弹的结构示意;
图7是实施例5的飞机的结构示意;
图8是实施例6的直升机的结构示意;
图9是实施例7的直升机的结构示意;
图10是实施例8的潜艇的结构示意;
图11是实施例8中的流体喷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9的潜艇的结构示意;
图13是实施例10的潜艇的结构示意;
图14是图13的左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流体层形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汽车,如图1、图2、图3所示:汽车本体1的前端设有第一吸入口7,通过介于内壳3和外壳2之间一定距离空间的流体通道4与第二喷出口801前后相通。在第一吸入口7内装有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离心机9由马达904带动转轴907,转轴907上端固定叶轮908,转轴下端有轴套906,轴套906由离合器905控制根据需要与转轴907可靠的结合和迅速彻底的分离。轴套906上固定有转筒901,内有弧形面903,转筒901外壳上有第一喷出口902与汽车外壳2上喷出口201相通,喷出口201为多个,且在壳体前端形成环形分布。弧形面903便于流体能顺畅经过到第一喷出口902排出。喷出口201可关闭或开启,或根据需要部分开启或封闭。喷出口201开启时,流体通过离心机9通过第一喷出902把流体抛出,经过喷出口201排出,喷出口201的出口方向与汽车运动方向形成设定的第三角度,从而在汽车前端至尾部间形成第三流体层,第三流体层围绕汽车本体1四周侧面,与外壳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喷出口201关闭时,第一喷出口902通过内壳3上的开口方便流体进入流体通道4内,形成第一流体层,加速通道内流体运动速度。再通过外壳2上至少一个作为第二吸入口的条形窗701与内部流体通道4相通,从而形成在外壳外表面两层上形成快速流动的第二流体层,第二流体层的运动速度快于汽车速度,那么,一切流体阻力就形不成太大影响。其中在条形窗701布置在流体通道4的外壳2上,可以控制角度和调节进气量大小的,便于把车周围流体通过条形窗701引入流体通道4内。由于流体在通道内的速度快于自然状态,从而在条形窗701附近流体加快速度后被吸入流体通道4内,由于外壳2合理分布条形窗701,从而在各条形窗701附近以至紧贴外壳2上,  形成快速流动的第二流体层,减少汽车四周流体洞阻力。
在车底部至少有一个作为底部平衡窗的第二吸入口702,方便把底部流体导入凹凸流线型的流体通道4内,使得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小于车上部流体经过的路径,从而加快底部流体速度,减少或消除升力阻力。在流体通道4内有不少于一个风力器6,由流体驱动叶轮602带动转轴603,转轴两端各带一个发电机601,产生的电能为不少于一个的燃料电池604充电,为汽车提供能源。在流体通道4内有不少于1个隔板5把流体通道4分为至少两个的流线型面通道,以便流体在流线型通道内加速运动。各通道有通气口可彼此相通,共用一个导入口和导出口,也可各通道为全封闭有各自独立的导入口和导出口(未画)。在导筒8的后部的第二喷出口801前设有活动套802,可根据需要把流体从后部的上、中、下的方向喷出。
当汽车以100公里时速行驶时,把相对静止的空气1秒内压缩27米,即以27米/秒速度迎面撞上流体墙巨大正面的流体阻力,瞬间以其反作用力以27米/秒速度形成流体洞紧裹车身给汽车带来阻力,此时由于离心机9在马达904带动下高速转动,大量流体以27米/秒速度涌入第一吸入口7,一部分流体在无阻力状态下引入流体通道4中,另一部分流体被吸入离心机9内,经过弧形面903后顺利经过第一喷出口902,由于离心机9转速可调,离心机略微加速旋转就可把27米/秒涌入的流体加速,加速到40米/秒流体速度从第一喷出口902、外壳上的喷出口201高速抛向四周,此时以27米/秒正向的流体墙流体阻力已大部分消除转化为40米/秒速度运动的第三流体层,一部分流体以40米/秒引入流通道4内,形成第一流体层,从而带动了流体通道4内的流体快速流入。汽车四周形成的一定厚度、40米/秒流速的第三流体层,将产生反作用力帮助汽车行驶。同时本来是流体墙以27米/秒速度瞬间形成流体洞,但被一定厚度的以40米/秒流体速度形成的第三流体层挡住一瞬间,这一瞬间哪怕是1/7秒,也足够4米长左右的汽车经过(汽车速度为27米/秒)。流体墙以27米/秒速度形成的流体洞总晚了1/7秒才在汽车后部形成流体洞,所以,汽车始终在没有阻力或很少阻力的理想状态中行驶,因为汽车在100公里/小时状态中,车轮与地面摩擦力已经很小,阻力80%来自流体阻力,所以只用离心机很少一点能源就可把大部分阻力消除,大大的节约了能源。
与此同时,流体以27米/秒速度无阻力的涌入流体通道4内。由于在通道内流体流速明显快于自然状态,流体被加速,凹凸流线型的流体通道4内的通道为抛物面,流体又加速,第一吸入口7及条形窗701和底部平衡窗702的进气口总面积大于第二喷出口801的总面积,流体再次加速,从而使得第一流体层、第二流体层的速度已快过汽车速度27米/秒,此时一切流体阻力已影响不大。
在车底部设置底部平衡窗702把车底部流体导入凹凸流线抛物型的流体通道4内,使得车底部流体与流体通道4内的流体速度大致平衡后,带动车底部流体流速加快,(因为升力阻力为汽车底部流体速度慢于上部而产生)大大减少升力阻力,然后流体从第二喷出口801以大于车速27米/秒速度强烈喷出,瞬间填充并消除车后负压区阻力,同时获得反作用力帮助推动汽车行驶。不少于一个风力器6在不小于27米/秒流体推动下叶轮602高速转动,带动2个发电机601转动,产生的电为不少于一个燃料电池604充电,为汽车提供辅助能源。
当关闭喷出口201,离心机9把高速流动的流体抛入流体通道4内,从而只形成内外两层紧贴壳体流动的第一、第二流体层,把流体阻力降到最小。
当不用离心机9时,离合器905分离轴套906,叶轮908连接转轴907在马达904带动下高速转动,把运动方向的流体墙阻力吸入后从第一喷出902和壳体上的喷出口201抛出,也能产生第三流体层,但功率略小一些;  若此时再关闭马达904,当汽车运动时大量流体涌入离心机9内,带动叶轮908高速转动,从而带动电机904转动,产生大量的电输入不少于一个燃料电池604为汽车提供能源。
对现有各种动力的汽车改造,只需在车底部加凹凸型或平底型的外壳2,使得在外壳2上的底部平衡窗702与流体通道4相通,流体通道与前面吸入口和后面喷出口前后贯通就可节约大量能源。由于对能源的消耗减少,非常适合采用能源电池的汽车或采用压缩气体作为动力的汽车。
实施例2
一种汽车,如图4所示,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没有内部流体通道4及第二导出口801;汽车前端装有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没有叶轮及离合器,离心机9固定在电机904的转轴907上,由马达904直接带动离心机9转动。如汽车以27米/秒速度撞在流体墙上,由于离心机的高速转动,至少比汽车用硬碰方式撞上流体墙更节能,同时,离心机产生的巨大吸力把流体墙的27米/秒流体从第一吸入口7,略微再加速就可到40米/秒吸入后从第一喷出口902以40米/秒速度向四周抛出,产生的反作用力帮助汽车行驶,此时流体墙巨大的流体阻力被转化为一定厚度以40米/秒速度运动的、以离心机为中心的第三流体层,阻挡以27米/秒速度形成的流体洞。第三流体层虽然不能阻挡有巨大压力的流体洞形成,只延缓了一瞬间,哪怕这一瞬间为1/7秒左右,也足够4米左右长的汽车恰好通过,至少做到不让流体阻力接触或少接触汽车壳体,所以流体洞只能在汽车后面形成而不能给汽车带来阻力,汽车就在把阻力减到最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
如离心机9转速减慢,以大于27米/秒速度向四周抛出,形成第三流体层,由于无力阻挡流体洞形成的压力,从而在汽车中后部,形成流体洞,由于汽车为流线型车体,有一些流体阻力但不大,只用很小动力就把正向的流体墙巨大流体阻力转变为中后部的流体洞阻力,至少在前边车身上流体经过流量已变少(流体经过车身流量越小,时间越短,阻力越小)。如关闭离心机9,汽车以27米/秒速度行驶,流体墙的流体阻力以27米/秒涌入转筒901内,流体从第一吸入口7源源不断的涌进转筒901内,由于第一吸入口7的面积大于第一喷出口902,所以流体经弧形面903顺畅的从第一喷出口902以不小于27米/秒抛向四周在车中前部形成流体洞,至少把正向,最大的流体墙阻力转化为车前部流体洞,也可节约不少能源。
实施例3
一种导弹,如图5所示:在导弹本体1的前端第一吸入口7处装有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马达904,马达904的转轴907再带动离心机9,离心机9上的转筒901内有弧形面903方便流体顺利经过后从第一喷出口902排出,第一喷出口902的出口方向与壳体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三夹角。当马达904通过转轴907带动转筒901高速转动时,离心机9把正向最大流体墙巨大阻力吸入转筒901内,无阻碍的经过弧形面903以大于导弹的运动速度从第一喷出口902高速抛向四周,产生的反作用力帮助导弹运动,此时在流体洞的压力下,从第一喷出口902喷出的气流在围绕导弹四周形成有一定厚度的第三流体层。第三流体层与导弹外壳之间的一定距离为真空状态,使的导弹在理想的状态中行驶。由于第三流体层的流体运动速度快过导弹运动速度,当等同于导弹的运动速度的流体墙以同等速度瞬间形成流体洞时,被快于导弹流体速度的第三流体层阻挡一瞬间。虽然第三流体层最终无力阻挡具有导弹同等速度形成有巨大能量的流体洞,但这一瞬间刚好让导弹经过,所以流体总是晚了一瞬间在导弹后面形成了流体洞,使得导弹在无阻力的理想状态中运动。因为导弹在流体中运动时,流体阻力约占98%左右,也就是说98%左右的能源耗费在为了克服流体阻力,而本装置的离心机的高速旋转,减少了正面与流体墙的硬碰撞,减少了流体阻力,并把流体墙正向最大阻力吸入离心机9内,使运动方向变为相对负压区,便于导弹行驶,第一喷出口902再以高于导弹运动速度抛向四周形成第三流体层,只要阻挡流体洞晚一瞬间形成,刚好让导弹在无流体阻力的理想状态中运动,所以导弹将大大减少能源耗费。并大大的提高了导弹的运动速度。
当导弹以3倍音速即1020米/秒行驶时,迎面以1020米/秒撞上正向阻力最大的流体墙,瞬间又形成流体洞包裹住导弹给导弹运动带来正向和侧向的阻力,此时,导弹的快速运动使得前端大量流体涌入离心机9内,由于第一吸入口7和第一喷出口902前后畅通,第一吸入口7的面积又大于第一喷出口902的面积,巨大的流体从导入口拥挤进入转筒2内,再从第一喷出口902以大于1020米/秒速度挤压出来,形成第三流体层。当导弹前端离心机9高速转动,把正向1020米/秒速度的流体提高后从第一吸入口7吸入离心机9内,再通过第一喷出口902以导弹夹角小于90°角度向四周以大于导弹运动速度抛出,反作用力帮助导弹运动,此时正向流体墙以1020米/秒形成的阻力已消除,转变成围绕导弹本体的、旋转的、有一定厚度的流体并大于导弹速度为向四周抛出的第三流体层,阻挡住以1020米/秒速度立刻要形成的流体洞,但导弹运动时碰撞流体墙瞬间产生的流体洞力量巨大,第三流体层始终没能力阻挡流体洞形成,只能延缓流体洞晚一点形成的一瞬间,这宝贵的一瞬间哪怕为1/102秒(1020米/秒为导弹本来速度),也足够让10米左右长的导弹刚好通过,瞬间产生又瞬间消失的以1020米/秒速度形成的流体洞总是晚了1/102秒在导弹尾后才形成,所以导弹总是在没阻力或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运动。
同样道理,导弹以1020米/秒速度运动时,被另一导弹以1120米/秒速度拦截(很大机率拦截导弹射入第三流体层而不可能射中导弹前端的离心机),由于第三流体层有一定厚度,离心机第一喷出口902与导弹本体夹角小于90°角度,再把导弹1020米/秒运动速度的流体提高到大于1120米/秒速度旋转的向外抛出,拦截导弹以1120米/秒速度不能直接射中导弹,而被旋转的大于拦截导弹的第三流体层阻挡,始终第三流体层无力阻挡拦截导弹,哪怕阻挡时间为1/102秒,也刚好让导弹通过。另外第三流体层高速旋转时,把一切接近的物体向外抛出,当然不能指望第三流体层能把巨大能量的拦截导弹向外抛出,但至少把拦截导弹的方向稍微改变,所以拦截导弹总是射不中导弹。
同样道理,如把以上1020米/秒速度运动的导弹用为拦截导弹,如要拦截1120米/秒速度的导弹,是肯定不能拦截的,但在1020米/秒速度上由于拦截导弹前端离心机9高速转动,把1020米/秒速度运动的有巨大阻力的流体墙转变成以大于1020米/秒速度抛向四周形成第三流体层,反作用力已推动拦截导弹大于1020米/秒速度行驶,此时流体墙和流体洞形成的约占98%以上的流体阻力已大大减少,使拦截导弹处于理想的很小流体阻力状态中行驶,所以拦截导弹的运动速度已大大提高,已远超过1120米/秒速度,来拦截1120米/秒导弹已变得很容易,如一次拦截失败,还有充裕的时间2次3次来拦截,或接近被拦截导弹时引爆导弹,就大大增加拦截机率。另外一种拦截方式为当拦截导弹已超过导弹前一定距离时,由于离心机9内的弧形板903内为中空,装有大小不同的金属薄膜,或数量很多又轻型的引爆障碍物,弧形板可通过控制来开启四周边缘,让巨大的流体带着金属薄膜通过第一喷出口902抛向四周,随着第三流体层到导弹的尾后即在被拦截导弹的前方形成密布的引爆障碍物,从而有很大机率能拦截住导弹,此时拦截导弹还未损毁,马上还可以进行2次3次拦截。
通过合理的设计,第三流体层把流体阻力转化为动力和部分转化为动力,大大的节约了能源和提高了导弹速度,还可实现导弹的拦截和反拦截功能,为导弹防御系统开辟出一种崭新的方向。
实施例4
一种导弹,如图6所示,导弹本体1的前端有第一吸入口7,第一吸入口7与介于内壳3与外壳2之间一定距离的流体通道4和后端第二喷出口803前后相通。在外壳2上至少一个作为第二吸入口的条形窗701,条形窗701与流体通道4相通,在第一吸入口7内有离心机9由马达704带动,离心机9的转筒901内有弧形面903方便流体经过,转筒901四周有第一喷出口902,对应的外壳2上设有喷出口201,喷出口201可关闭和开启,也可根据需要可部分开启或关闭,当开启时离心机9把吸入的流体从第一喷出口902抛出,顺畅经过喷出口201后喷出形成第三流体层。关闭喷出口201后第一喷出口902连通流体通道4,流体抛进流体通道4内,形成第一流体层,加快流体通道内流体流速,并从外壳2上的条形窗701引入外壳2上的流体,在条形窗701及附近形成快速流动的第二流体层。经过作为第二推进器的喷气发动机801的强烈吸气作用,加速了第一、第二流体层的流体快速运动,当第一、第二流体层的运动速度快于导弹速度,在壳体上形成相对负压区,与周围流体形成很好的压力差,产生很大的升力和动力,然后,导弹后端的喷气发动机,吸入的大量流体,使得燃料得到充分燃烧,从喷出口803强烈喷出,推动导弹在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该实施例可形成第一、第二流体层,也可以形成第三流体层,使用时更为方便和实用。
实施例5
一种飞机,如图7所示,在飞机本体1的前端有转速可控制的马达904带动的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在离心机9的前面有第一吸入口7,方便把迎面正向的流体阻力吸引入离心机转筒901内,在飞机前方形成相对负压区,方便飞机行驶。转筒901内经过弧形板903把流体顺利引入第一喷出口902后以与运动方向小于90°角度向四周抛出。由于离心机9转速可控制,当离心机9控制为从排气口抛出的流体速度大于飞机运动速度,所以在飞机前端形成与飞机夹角小于90°、直径大于飞机宽度、速度大于飞机速度、有一定厚度并高速旋转的第三流体层,把飞机迎面撞上的流体墙又瞬间形成的流体洞阻挡一瞬间。因为第三流体层始终无力阻挡流体洞以巨大的力量形成,哪怕这短短的一瞬间也足够让飞机刚好通过,所以流体洞总是晚了一瞬间才能在飞机后面形成,这不断产生和不断形成的一瞬间,让飞机在流体阻力最小的理想状态中飞行。
当喷气飞机以340米/秒音速飞行时,迎面最大流体阻力的流体墙也以340米/秒流速撞上飞机,给飞机带来最大流体阻力,当转速可调的离心机9工作时,把离心机9的转筒901及第一喷出口902转速调到与飞机小于90°夹角以大于340米/秒速度把流体抛向四周时,即把原来340米/秒运动速度的流体墙阻力稍微加速后,以大于340米/秒速度吸入离心机9,在飞机前进方向形成相对负压区,便于飞机飞行,再经过第一喷出口902后,以一定厚度和大于340米/秒速度把流体抛向四周,反作用力帮助飞机飞行,由此形成有一定厚度并高速旋转的以大于340米/秒速度运动的其直径大于飞机宽度,与飞机夹角小于90°的第三流体层(第三流体层靠近离心机9边缘流速为大于340米/秒,并高速转动,越向外,流体流速和旋转速度逐步递减)。此时飞机撞向正向最大的流体墙阻力已消除,转化为高速转动的第三流体层,此时,流体墙瞬间又形成流体洞包裹机身给飞机带来巨大流体阻力,但是流体洞以340米/秒速度刚要形成时,又被大于340米/秒速度并高速旋转的第三流体层阻挡,但飞机高速飞行时产生的流体洞力量巨大,第三流体层始终没能力阻挡流体洞形成,只能延缓流体洞形成的时间一瞬间,这宝贵的一瞬间哪怕为1/34秒,(飞机飞行速度为340米/秒),也足够让10米长左右的飞机刚好通过,以340米/秒速度形成的流体洞总是晚了1/34秒才能在飞机尾后形成,所以,飞机总是在没阻力或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
当喷气飞机以650米/秒速度飞行时,被2倍音速的空对空导弹以680米/秒速度袭来,当离心机9把原来650米/秒流体加速到大于680米/秒抛进时,导弹被有一定厚度高速旋转,以大于680米/秒速度第三流体层阻挡瞬间,因为第三流体层不能阻挡具有巨大能量的导弹,哪怕阻挡时间为1/65秒(飞机速度为650米/秒),也是够让大约10米长的飞机在1/65秒离开原来地方,另外,导弹方向多少被旋转的流体层改变一点方向,所以,导弹不能命中飞机。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一种大型载重直升机,现有的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灵活方便等优点,但载重量不大,其原因为螺旋桨所限制,很难向大型及载重飞机方向发展。
机身本体1上部和机身两侧及底部的外壳2和内壳3之间距离为流体通道4,在飞机上部外壳2上至少有一个作为第二吸入口的可控制角度和通气量的条形窗701与流体通道4相通。在飞机上部有发动机601带动螺旋桨6。在机身底部有涡扇发动机801,吸气一端与流体通道4相通,喷气一端与离心机9的转筒901相通,转筒901内有弧形面903,使流体无阻碍通畅的从第一喷出口902抛向四周形成第三流体层(马达固定在离心机内,未画),离心机9下端有喷气口904,喷气口904可按需要封闭和开启。
当发动机601带动螺旋桨6高速旋转时,涡扇发动机801开始工作,通过流体通道4把机身上部及至少一个条形窗701把流体强烈吸入,由于螺旋桨6把大量的流体吹向机身,给机身带来向上阻力(因为螺旋桨较长,把高速流动流体吹向下部时一部分吹向机身产生阻力,大部分吹向机身外),通过条形窗701把吹向机身高速流动的流体引入流体通道4内,在涡扇发动机801巨大吸力下,在机壳2上面形成第二流体层,在流体通道4内形成第二流体层,其运动速度在涡扇发动机801巨大吸力下远远超过飞机速度,此时在飞机上部形成相对负压区,飞机上下部分及四周流体产生极大的气压差,由此产生很大的升力和动力,远超过普通直升机产生的升力。再通过下部喷出口904强烈喷出产生大反作用力,在螺旋桨6和涡扇发动机801共同推动下飞机上升。在空中可关闭喷出口904开启离心机9,由于涡扇发动机801把大量高速流动的流体喷进离心机转筒901内,经弧形板903顺畅到可改变角度和流动大小的第一喷出口902,由于转筒901高速转动,把高速流动的流体从第一喷出口902抛向四周在飞机下部形成圆形的第三流体层。
此时,若直升机以300公里行驶,即277米/秒速度,遇到地面300米/秒速度的火箭弹袭击(火箭弹快接近飞机时的速度),离心机9把涡扇发动机801以450米/秒速度喷出的流体再加快50米/秒抛向四周形成第三流体层(即将流体速度加速为500米/秒),反作用力帮助飞机飞行,当300米/秒速度的火箭弹进入有一定厚度的500米/秒速度运动的有一定厚度、高速旋转的第三流体层时,火箭弹被阻挡瞬间,同时旋转的第三流体层多少改变了火箭弹方向,虽然最终第三流体层无力阻挡具有巨大力量的火箭弹,哪怕阻挡时间为1/27秒,也足够让10米左右长的直升机有机会避开(直升机速度277米/秒),所以火箭弹不能命中直升机。通过合理设计,运动体产生的第三流体层可防护飞机免受袭击。
直升机行驶时,也可关闭底部涡扇发动机801和离心机9,开启后部作为第二推进器的涡扇发动机(或喷气发动机)801a,涡扇发动机801a从前端第一吸入口7把流体墙巨大流体阻力以及飞机上部至少一个条形窗701,把流体墙吸入流体通道4内,把流体墙和流体洞阻力统统作为正向主要推动力从喷出口803a强烈喷出,与螺旋桨6共同推动飞机快速行驶。底部发动机801与螺旋桨6结合可为一种机型,螺旋桨6及尾后涡扇发动机801a组合后可为另一机型,但要起跑一段距离才能起飞,也可都结合起来为一种机型。由此可见,螺旋桨和涡扇发动机或喷气发动机结合后,可突破螺旋桨带来的许多限制,产生新一代的载重直升机。
实施例7
一种直升飞机,如图9所示:在螺旋桨6的转轴上面一定距离固定有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内置马达未画),内有转筒901、扇叶908、弧形面903、可改变抛出角度和流量大小的第一喷出口902。当螺旋桨6和离心机9同时工作时,转筒901和扇叶908高速旋转把前方流体墙大量流体吸入,使得前方变为相对真空区,便于飞机上升。同时,流体已顺畅经过弧形面903,从第一喷出口902与转轴夹角小于90°高速抛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飞机上升,同时形成有一定厚度旋转高速流动的圆形第三流体层。由于离心机9的转速可调,当第三流体层的流体流速大于螺旋桨6高速运动时,第三流体层受到螺旋桨6强吸力吸引下,(第三流体层靠近离心机9流体速度高,越向外逐步递减),圆形第三流体层边缘被吸入螺旋桨6形成一个中空的半圆球状。由于第三流体层的流速快过螺旋桨6,也快过飞机速度,特别是内空的第三流体层球面路径变长,远比普通螺旋桨的面积大,流体经过的路径长,速度快,而螺旋桨6的下部气流速度相对慢,则可以产生更大升力。
由于第三流体层和螺旋桨旋转方向不同,彼此抵消扭力,所以后翼小螺旋桨可去掉。
如离心机9转速远快于螺旋桨6转速,则第三流体层流速同样也远快于螺旋桨6速度,螺旋桨6产生的吸力已不能把第三流体层吸入,只能使第三流体层弯曲为弧形,由此形成螺旋桨6上的流体层和弧形第三流体层两层流体层,产生更多的升力,同理也可在转轴上再多加离心机形成多层流体层,产生更大的升力。
实施例8
一种圆形潜艇。如图10、图11所示,潜艇的外壳2和内壳3之间一定距离为流体通道4,在潜艇上有可控制角度的导向板702用来控制潜艇运动方向,在前端外壳2上设有转速可以控制的马达904,马达904同轴的的转轴907带动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马达904固定在贴有消音材料的消音盒5内,把噪音变小,通过第一吸入口7把正向最大的流体墙阻力吸入高速转动的转筒901内,使运动方向形成相对负压区,方便潜艇运动,再经过可改变角度和流量的第一喷出口902,以大于潜艇运动速度抛向外壳2上面(也可把流体抛入流体通道4内)。当第一喷出口902的出口方向与潜艇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三夹角时,喷出的水流吹向壳体周围形成与壳体外表面有特定距离的第三流体层。当第一喷出口902的出口方向与潜艇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二夹角时,喷出的水流吹向壳体外表面从而形成紧贴壳体外表面的第二流体层。当第一喷出口902与流体通道4连通时,就在流体通道4内形成第一流体层。由于外壳2为圆形,所以流体及粘性流体的环流量可达180°,外壳2上有不少于一个可控制角度和流量、就像鱼儿在水中通过鳞片开合、使潜艇在水中更为灵活的条形窗701。在作为第二推进器的吸水马达801的强力吸引下,加快了流体通道4和外层2上的第一、第二流体层的快速运动。吸水马达801装在有消音材料的消音盒5内,经过消除噪音处理后,与导筒8的各喷出口805、804、803、802、806相通,各喷出口可按需要开启或关闭。吸水马达801从条形窗701把流体强烈吸入后,再次加快内部流体层在外壳2上和流体通道4内的流速,其运动速度已远超过潜艇速度,从而在外壳上形成相对负压区,与周围流体形成极大的压力差,产生新的升力来源和动力来源,使得厚厚的流体洞流体阻力,碰上薄薄的内部流体层时自然避开,只能围绕潜艇外壳而形不成阻力,此时只需很小推动力就使潜艇在流体阻力最小的理想状态中快速行驶。然后吸水马达801把吸入的流体作为动力以大于潜艇运动速度强烈从喷出口805喷出,推动上升潜艇运动。当潜艇后退时,开启喷出口804,关闭其他喷出口,潜艇后退行驶,同理,潜艇可向前后左右任意方向行驶。另外,流体通道4内的蓄水量,通过条形窗701的关开,至少可减少潜艇内蓄水仓面积,通过合理设计可取消蓄水仓。
如把吸水马达换为水气两用的马达,就可成为水空两用新型艇,如换为涡扇发动机或喷气发动机,就可成为一种新型飞行器。
实施例9
一种潜艇,如图12所示,其与实施例8不同之处是,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安装在左边,离心机9内有扇叶908为内置式扇叶离心机,以增加吸力和抛出力量,吸水马达801安装在右边,只有一个喷出口805,离心机9的第一喷出口902不是喷向机壳,而是喷出口与潜艇夹角小于90°形成第三夹角,流体向四周抛出从而形成有一定厚度、旋转的、圆形的第三流体层。
当潜艇以20米/秒行驶时,由于离心机9和喷水马达801转速可控制,当离心机9工作时以40米/秒速度把运动方向的流体墙流体阻力吸入离心机9的转筒901内,在前方形成相对负压状,方便潜艇无阻力行驶,同时转筒901和扇叶908高速转动,从第一喷出口902以40米/秒速度抛向四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潜艇运动,很小部分抛向外壳2上,形成环量180的第二流体层,同时大部分抛向四周还形成一定厚度的、旋转的、速度为40米/秒的第三流体层,把20米/秒速度形成的流体洞给挡住瞬间,由于圆形第三流体层最终无力阻挡有巨大压力的流体洞形成而被压弯后围绕潜艇四周但有一定距离,哪怕阻挡时间为1/2秒,也足够让10米左右长的潜艇刚好经过,最后流体洞在潜艇后部形成,而总是晚了一瞬间在后部形成流体洞,所以潜艇在阻力很小的理想状态中行驶。
第三流体层能把流体洞形成时间延缓一瞬间才能在运动体后端形成,同样可以把导弹和鱼雷延缓一瞬间而避开攻击。如27米/秒鱼雷(一般鱼雷速度)攻击潜艇,潜艇以20米/秒行驶,此时离心机9工作,把20米/秒流体墙阻力吸入后又以60米/秒速度向四周抛出流体形成第三流体层,当鱼雷以27米/秒速度射入60米/秒有一定厚度,旋转的第三流体层时(潜艇有很大概率避开鱼雷射中离心机9或鱼雷只有很少机会恰好命中离心机9),由于第三流体层的速度远大于鱼雷速度,瞬间阻挡鱼雷行驶,旋转的第三流体层已多少改变了鱼雷方向,虽然第三流体层没能力阻挡有巨大力量的鱼雷,哪怕延缓了鱼雷1/2秒的时间,及改变鱼雷一点方向,也刚好让大约10米长度的潜艇离开,鱼雷始终射不中潜艇。实际上,当流体以60米/秒速度抛出后形成第三流体层时,反作用力已推动潜艇快速行驶,此时潜艇速度已远超过鱼雷27米/秒速度,鱼雷也射不中潜艇。
此时,若再开动作为第二推进器的吸水马达801,强烈的吸入第二流体层和第三流体层的流体(流体洞巨大的压力把第三流体层压至环形洞808附近),从喷出口805高速喷出,推动潜艇快速运动,这样一来,就大大加快了第二流体层和第三流体层的流体流速,使得潜艇形成相对真空状,与周围流体形成极大的压力差,产生新的升力来源和动力来源,只用很少动力,就能推动潜艇快速运动。通过对内置式扇叶离心机或涡扇离心机的选择,离心机9功率大小,第一喷出口902出气口大小形状及喷出口角度以及第三流体层的运动速度和厚度,对运动体和固定物体完全可以产生第三流体层来阻挡鱼雷和导弹。
实施例10
一种潜艇,如图13、图14所示,在潜艇本体1的前端有第一吸入口7,内有马达904带动的作为第一推进器的离心机9,马达904固定在内贴有消音材料的消音盒5内,离心机9内有转筒901,弧形面903,第一喷出口902,介于外壳2和内壳3之间的一定距离的流体通道4在前面与第一喷出口902相通,后面与喷出口809相通,在潜艇后端有作为第二推进器的吸水马达801,吸水马达801固定在内贴有消音材料的消音盒5内。流体通道401(可为圆管、弧形管或其他几何形状)为弧形管,前端与第一吸入口702相通,后端与吸水马达801的吸水管808相通,通道401外壳上至少有一个条形窗701与外界相通。
当离心机9工作时,转筒901在马达904带动下高速转动,把正向最大的流体阻力强力的吸入转筒901内,经过弧形面903从第一喷出口902高速抛向流体通道4内,由于通道内流体流速快于自然状态,所以流体加速后从第二喷出口809以大于潜艇运动速度强烈喷出,反作用力推动潜艇快速运动,由于潜艇壳体为流线型,小部分流体紧贴壳体快速运动形成第一流体层,大部分流体抛向四周形成第三流体层,可推动潜艇快速运动,这种结构模仿鱼儿从嘴吸水再通过两腮以一定压力喷出,可使鱼儿自由灵活快速行动,潜艇速度快慢取决于离心机9转动的速度快慢。
如要加快潜艇速度,可开启后端吸水马达801,大量流体从前端第一吸入口702及通道上第二吸入口701吸入通道401内,通过吸水管808吸入后以大于潜艇速度从喷出口805强烈喷出,反作用力推动潜艇快速行驶。离心机9和吸水马达801可分别使用,也可一起使用,可在潜艇上只装配其一,也可同时装配,以上结构适用于各类船舶。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二推进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推进器,所述第一推进器设置在壳体的运动方向的前端,第一推进器的前部开设有第一吸入口,后部开始有第一喷出口,且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朝向壳体,使得第一推进器工作时,壳体运动方向前方的流体从第一吸入口吸入第一推进器,经第一推进器加速后从第一喷出口喷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与壳体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三夹角,使得第一喷出口喷出的流体吹向壳体周围形成与壳体外表面有特定距离的第三流体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出口为多个,且在壳体前端形成环形分布,使得第三流体层环绕壳体四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出口的出口方向与壳体运动方向的夹角设置为第二夹角,使得第一喷出口喷出的流体吹向壳体外表面从而形成紧贴壳体外表面的第二流体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内部流体通道,在壳体的运动方向后端开设有第二喷出口,所述第一喷出口与内部流体通道的前端连通,所书第二喷出口与内部流体通道的后端连通,使得第一喷出口喷出的流体吹向内部流体通道,并从第二喷出口喷出,从而在内部流体通道内形成第一流体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至少部分内部流体通道由内壳和外壳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外壳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吸入口与外界流体相通,使得运动装置工作时,第二推进器还将壳体外表面的流体经第二吸入口吸入内部流体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入口包括至少一个导入口和/或至少一个环形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窗为进气角度和进气量可以调节的环形窗。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装置为汽车,所述第二吸入口包括至少一个底部平衡窗,所述内部流体通道为凹凸流线型流体通道,所述底部平衡船与凹凸流线型流体通道相通。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装置为潜艇,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和环形窗可作为潜艇的蓄水仓。
11.如权利要求2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进器位于壳体运动方向的后端,所述第二推进器吸入第一推进器喷出的第一、第二或第三流体层的流体并从第二喷出口喷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进器为离心机、涡扇离心机、螺旋桨、风扇、涡扇发动机或高速吸水喷水马达。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进器为风扇、涡扇发动机、喷气发动机或高速吸水喷水马达。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内装有由流体驱动的发电机。
CN 200810142732 2008-01-25 2008-08-01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Pending CN1016381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142732 CN101638112A (zh) 2008-08-01 2008-08-01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PCT/CN2009/000101 WO2009100643A1 (zh) 2008-01-25 2009-01-23 运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142732 CN101638112A (zh) 2008-08-01 2008-08-01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8112A true CN101638112A (zh) 2010-02-03

Family

ID=4161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42732 Pending CN101638112A (zh) 2008-01-25 2008-08-01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3811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8903A (zh) * 2012-06-28 2012-11-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用压力控制装置
CN103233783A (zh) * 2013-04-07 2013-08-07 朱晓义 叶轮增压装置
CN104973075A (zh) * 2015-07-09 2015-10-14 苏州彤瑞飞行器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无阻力轻型有轨飞行器
CN105398461A (zh) * 2015-11-17 2016-03-16 马东升 铁路列车表面空气吹拂系统
CN105905233A (zh) * 2016-06-06 2016-08-3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降低船舶风阻的空气导向装置
CN108382197A (zh) * 2018-01-26 2018-08-10 于洪涛 安装在汽车上的风力辅助驱动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8903A (zh) * 2012-06-28 2012-11-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用压力控制装置
CN102778903B (zh) * 2012-06-28 2016-02-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用压力控制装置
CN103233783A (zh) * 2013-04-07 2013-08-07 朱晓义 叶轮增压装置
CN103233783B (zh) * 2013-04-07 2016-06-15 朱晓义 叶轮增压装置
CN104973075A (zh) * 2015-07-09 2015-10-14 苏州彤瑞飞行器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无阻力轻型有轨飞行器
CN105398461A (zh) * 2015-11-17 2016-03-16 马东升 铁路列车表面空气吹拂系统
CN105905233A (zh) * 2016-06-06 2016-08-3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降低船舶风阻的空气导向装置
CN108382197A (zh) * 2018-01-26 2018-08-10 于洪涛 安装在汽车上的风力辅助驱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6414B (zh) 瞬间阻挡流体洞封口来产生升力和动力的运动体
CN101708742B (zh) 一种流体运动装置
CN101224790B (zh) 具有气流通道的飞行器
CN101638112A (zh) 一种可瞬间减缓流体洞阻力的运动装置
CN100427359C (zh) 用于控制尾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29822B (zh) 一种运动装置
WO2006116907A1 (fr) Moteur d’avion a compression d’air
CN106628120B (zh) 一种高效气动涵道体
CN102556345A (zh) 飞机动力装置
CN101602404A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飞行器
CN101224709B (zh) 一种节能的运动装置
WO2016078562A1 (zh) 高速飞行器和具有更大升力的飞行器
CN101746496A (zh) 动力驱动的运动装置
CN103419933A (zh) 基于新型增升装置的前后翼布局垂直起降飞行器
CN102120491A (zh) 上翼面循环射流固定翼直升飞机
CN105015795A (zh) 飞机设计方法与方案
CN104290903A (zh) 一种自动防水溅的水上飞机浮筒
CN101580127B (zh) 一种运动装置
CN213800151U (zh) 无轴涵道垂直起降舰载战斗机
CN103419935A (zh) 基于新型增升装置的碟形布局垂直起降飞行器
CN103321991A (zh) 一种降低汽车、火车、飞机空气阻力的方法
CN107215459A (zh) 一种低噪音新型推进器
WO2009100643A1 (zh) 运动装置
CN103507937B (zh) 动力驱动的运动装置
US4049218A (en) 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