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1163B - 连接器外壳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1163B
CN101621163B CN 200910151862 CN200910151862A CN101621163B CN 101621163 B CN101621163 B CN 101621163B CN 200910151862 CN200910151862 CN 200910151862 CN 200910151862 A CN200910151862 A CN 200910151862A CN 101621163 B CN101621163 B CN 1016211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ection
holding member
female terminal
ad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5186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1163A (zh
Inventor
长岭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21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1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1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1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外壳(42)包括主体部(42b)与保持部件(8)。保持部件(8)包括形成有2个插入孔(81h)的前覆盖部(81)、保持部(82)与连接部(83)。在前覆盖部(81)中,在插入孔(81h)的周围整体的范围内,形成4个斜切面(81s)。保持部件(8)在从开口部(43),沿连接方向(G)插入主体部(42b)中之后,通过沿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H)的滑动,安装于主体部(42b)上。在安装完成状态,限制向连接方向(G)的里侧的保持部件(8)的移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外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插座端子,具有侧面连接型保持器的连接器外壳。
背景技术
支承插座端子的连接器的已有例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有防水功能的插座连接器。在该插座连接器中,包括可接纳插座型端子金属件的外壳主体,在该外壳主体上,从前方安装防水用的橡胶环和用于支承端子金属件的保持部件,从侧方安装与端子金属件卡扣、用于谋求防止脱落的保持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防水型的连接器包括外壳、插座型端子金属件、保持器与密封环,该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和前保持件。在外壳主体中,形成与全部的腔连通的横长的空间,此外,该空间在比其外周面的密封环更前方的区域处开口。另外,在该空间中插入保持器。该保持器用作端子金属件的脱落防止。
此外,构成外壳的前保持件按照从前方被覆盖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上。接着,前保持件兼具备(i)用于防止密封环脱落的功能,与(ii)作为构成腔的前端部的部件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第3968638号专利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63050号专利
在上述那样的防水型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按照不正确的(倾斜的)角度接触的场合,(i)具有对方侧连接器的插头端子金属件弯曲的可能性,(ii)另外,具有以强拉的方式将两个连接器连接,产生连接不良的可能性。
于是,在这样的连接器中,具有在外壳的插入孔(形成于外壳中的插头端子金属件用的插入孔)的周围,形成斜切面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图3等,专利文献2的图1~3等)。形成该斜切面的目的在于矫正插头端子金属件相对插座端子金属件的插入角度,正确地将插头端子金属件插入插座端子金属件中。由于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时插头端子的前端与斜切面接触,故即使按照稍稍倾斜的角度,两个连接器接触的情况下,仍沿斜切面而将插头端子引导到插入孔的内部。
但是,在外壳主体中形成插入孔与在插入孔的周围整体的范围内的斜切面这一点是困难或是不可能的。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充分地获得上述斜切面对插头端子的角度矫正效果,最好尽可能地减小插入孔的尺寸,并且较宽地确保斜切面的面积。
此外,在上述这样的连接器的外壳内部,通常,面对设置插座端子金属件用的腔,形成悬臂状的矛状部等。在通过合成树脂形成外壳的场合,必须确保从成型件中抽出(取出)成形用模具用的空间(脱模孔)。另外,在通过上述插入孔而抽出模具的场合,如果插入孔小,则矛状部构成模具通路的妨碍(即,矛状部的形状呈下切(undercut)形状),无法抽出模具。
在象这样,在合成树脂制的外壳的主体上要直接形成斜切面的场合,使用于抽出模具的空间必须事先是空的。另外,由此,仅仅增加插入孔的尺寸,或在插入孔的周围局部地形成斜切面,而不能够在插入孔的周围整体(按照包围插入孔的方式)形成斜切面。为此,在外壳主体上,按照充分地获得角度矫正效果的方式形成插入孔、在插入孔的周围整体的范围内的斜切面这一点是困难或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2的连接器中,外壳包括外壳主体与保持部件(前保持件),该保持部件为独立于外壳主体的部件。就独立于外壳主体上的保持部件来说,不必考虑用于抽出上述这样的模具的空间。于是,在专利文献1、2的连接器中,可在另外部件(保持部件)上形成插入孔和斜切面,以便充分地获得角度矫正效果。
另外,在于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连接器中,采用侧面连接型的保持器。侧面连接型的保持器从插座端子的侧方,在插座端子的侧面部上直接安装保持器,由此,插座端子不与外壳脱落。通常,侧面连接型的保持器用于在矛状部近旁没有充分的空间的小型的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2的连接器中,保持部件(前保持件)和保持器为单独的部件。由此,在该连接器中,必须要求(i)外壳主体、(ii)保持器与(iii)保持部件中的至少3种的组成部件,与没有单独部件(保持部件)的场合相比较,部件数量多。但是,最好,在连接器中部件数量少。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插入孔的周围整体形成斜切面,并且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连接器外壳。
发明内容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用于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中的一者,该连接器外壳包括主体部,其用于支承与对方侧连接器的插头端子电连接的插座端子,形成供该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插入的开口部,该主体部与该对方侧外壳连接;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上的保持部件。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前覆盖部,其形成有供上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插入孔,并且防止在上述主体部相对上述对方侧外壳的连接方向,上述插座端子向里侧的脱落;保持部,其防止在上述连接方向,上述插座端子向靠近自己侧的脱落;连接部,其将上述前覆盖部和该保持部连接。
在上述前覆盖部中,在上述插入孔的周围整体范围内,形成构成上述插头端子的插入导向件的斜切面。
在上述主体部形成限制部,该限制部在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设置于上述连接方向的上述保持部的里侧。
上述保持部件在从上述开口部,沿上述连接方向插入上述主体部中之后,通过沿与上述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滑动,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上,在上述安装完成状态,上述保持部和上述限制部在上述连接方向面对地设置,由此,限制在上述连接方向,上述保持部件向里侧的移动。
在该结构中,对方侧外壳插入形成于主体部上的开口部(即,由主体部的外周壁部围绕的空间)。由此,可提高主体部的刚性,两个连接器可实现稳定的连接。
此外,如果形成这样的方案,比如,为了减少振动造成的两个连接器之间的晃动,也可在外壳的内面上形成肋部(或凹部)。在此场合,通过这些肋部(或凹部)嵌合于形成在对方侧外壳中的凹部(或肋部),抑制各外壳的晃动。
另外,保持部件具有前覆盖部和保持部,作为一体而形成。另外,在前覆盖部形成插入孔和斜切面,此外,通过前覆盖部和保持部,防止插座端子的脱落。从功能上说,前覆盖部相当于过去的保持部件或前保持件(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和2),保持部相当于过去的保持器(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和2)。此外,通过该方案,由于可成一体地形成在过去为分体部件的保持部件(或前保持件)与保持器,故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此外,由于保持部件为独立于外壳的主体部的部件,故可在插入孔的周围整体范围形成斜切面。另外,保持部件为单独部件,这样,可减小插入孔的尺寸,并且可较宽地确保斜切面的面积,于是,充分地获得插座端子的角度矫正效果。另外,在保持部件相对主体部的安装完成状态,保持部和限制部面对,由此,限制保持部件向连接方向的里侧的移动,于是,没有安装于主体部上的保持部件从开口部抽出的情况。
作为将这样的保持部件安装于具有外周壁部的主体部的内部的方法,考虑在比如,主体部的外周壁部(侧部)形成保持部件进入的尺寸的安装孔。但是,如果形成这样的较大的安装孔,则外壳的刚性降低。另外,难以在内面上形成肋部、凹部。由此,最好,安装孔不形成于主体部的外周壁部上。
在本方案中,保持部件在从开口部插入到主体部中之后,通过沿与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滑动动作,安装于主体部上。由此,不必在主体部的侧壁上单独形成用于插入保持部件的安装孔。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可面对地设置保持部和限制部。
如果象上述那样,采用本方案,则获得在插入孔的周围整体上形成斜切面,并且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连接器外壳。
(2)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也可在上述主体部上形成支承上述插座端子的支承台部,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形成端子按压部,在上述安装完成状态,在上述支承台部和上述端子按压部之间,夹持上述插座端子,抑制关于上述滑动的方向的上述插座端子的移动。
比如,在于主体部上形成支承孔,插座端子插入该支承孔中的状态,在要支承插座端子的场合,由于可将插座端子平滑地插入支承孔中,故在插座端子和支承孔内面之间,必须要求某程度的间隙(比如,0.01~0.05mm以上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该方案中,在保持部件上形成端子按压部,通过滑动动作将保持部件安装于主体部上。由此,从设计上,可使保持部件的滑动的方向(即,插座端子夹持于端子按压部和支承台部之间的方向)的端子按压部和支承台部,与插座端子之间的间隙微小。其结果是,可通过外壳牢固地支承插座端子,抑制振动造成的端子或外壳的磨耗等的发生。
(3)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还可在上述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矛状部,其与上述插座端子锁住,防止上述插座端子在上述连接方向的向靠近自己侧的脱落,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形成矛状按压部,在上述安装完成状态,在上述插座端子和上述矛状按压部之间夹持上述矛状部,也可抑制上述滑动的方向的上述矛状部的前端部的位移。
据此,保持部件不仅直接防止插座端子的脱落,而且抑制矛状部的位移,间接地防止插座端子的脱落。由此,更加确实地抑制插座端子的脱落。
(4)此外,也可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上述插座端子具有围绕上述插头端子的外周壁部,在上述插座端子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没有完成的状态,上述保持部件与上述外周壁部接触,妨碍上述滑动的动作,由此,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没有完成,在上述插座端子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滑动中,不与上述外周壁部接触,由此,处于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可完成的状态。
在该方案中,在插座端子的安装没有完成的状态,由于保持部件的滑动动作没有完成,故处于前覆盖部的插入孔的位置与插座端子的内部的位置错开的状态。另外,在插座端子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保持部件的滑动动作可完成,前覆盖部的插入孔的位置与插座端子的内部的位置一致。由此,通过观察前覆盖部的里侧(或通过尝试插入插头端子),可确认插座端子的安装是否完成。具体来说,如果插座端子的安装没有完成,由于无法从插入孔看到插座端子的内部(或由于无法插入插头端子),故知道插座端子的安装是否完成。由此,可确实把握连接器的组装状态。
(5)还有,也可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上述保持部件在沿上述连接方向插入上述主体部中之后,处于可相对上述主体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沿上述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在上述第1位置,处于上述插座端子通过上述前覆盖部遮挡的状态,在上述第2位置,处于可通过上述插入孔,将上述插头端子插入上述插座端子中的状态。
按照该方案,比如,在于矛状部和插座端子的锁住部分,必须从插入孔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的场合,可防止在第1位置,相对锁住部分而弄错,在插座端子的内部误插入夹具的情况。
(6)再有,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也可在上述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矛状部,其与上述插座端子锁住,防止上述插座端子向上述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的脱落,在上述第1位置,处于在上述矛状部和上述插座端子的锁住部分,可通过上述插入孔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的状态,在上述第2位置,上述矛状部和上述插座端子的锁住部分通过上述前覆盖部遮挡。
如果这样,在第1位置,处于可解除对插座端子的锁住的状态,在第2位置,处于可将插头端子插入插座端子中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1位置,插座端子的内部通过前覆盖部遮挡,在第2位置,锁住部分通过前覆盖部遮挡。由此,由于通过保持部件的滑动位置的选择,切换锁住的解除与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故可通过简单的方案,防止误插入。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结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a)~(c)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外观结构图,图4(a)表示俯视图,图4(b)表示主视图,图4(c)表示仰视图;
图5(a),(b)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外观结构图,图5(a)表示右侧视图,图5(b)表示后视图;
图6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8(a)~(c)为图1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外观结构图,图8(a)表示俯视图,图8(b)表示主视图,图8(c)表示仰视图;
图9(a),(b)为图1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外观结构图,图9(a)表示右侧视图,图9(b)表示后视图;
图10(a)~(c)为图1中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外观结构图,图10(a)表示俯视图,图10(b)表示主视图,图10(c)表示仰视图;
图11(a),(b)为图1中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外观结构图,图11(a)表示右侧视图,图11(b)表示后视图;
图12为图1中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中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14为表示图1中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c)为图1的钩搭件的外观结构图,图15(a)表示俯视图,图15(b)表示主视图,图15(c)表示右侧视图;
图16(a)~(e)为图3的保持部件的外观结构图,图16(a)为后视图,图16(b)为仰视图,图16(c)为主视图,图16(d)为左侧视图,图16(e)为沿Q-Q’线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9为表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保持部件的滑动的剖视图,表示保持部件插入后的状态(初始位置);
图20为表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保持部件的滑动的剖视图,表示保持部件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
图21为表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保持部件的滑动的剖视图,表示保持部件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
图22为表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保持部件的滑动的剖视图,表示保持部件插入后的状态;
图23为表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保持部件的滑动的剖视图,表示保持部件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
图24为表示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保持部件的滑动的剖视图,表示保持部件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
图25为用于说明图1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外壳中的覆盖部的弯曲变形的外观结构图;
图26(a)~(d)为表示变形例中的肋部的形状的侧视外观结构图,图26(a)表示第1变形例,图26(b)表示第2变形例,图26(c)表示第3变形例,图26(d)表示第4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仅仅给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并不由此而限定本发明。
(关于整体结构)
首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图2相当于图4(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另外,图7的剖面相当于图4(a)中的A-A’线的剖面。此外,图13的剖面相当于图12中的P-P’线的剖面。还有,图16(e)相当于图16(a)中的Q-Q’线的剖视图。图17的剖面相当于图10(a)中的A-A’线的剖面。图18的剖面相当于图11(a)中的M-M’线的剖面。另外,图19~21的剖面相当于图10(a)的A-A’线的剖视图,插座端子41和电线64以省略方式表示。图22~图24的剖面相当于图11(a)的M-M’线的剖面,插座端子41和电线64以省略方式表示。另外,图17和图18、图19和图22、图20和图23、以及图21和图24分别相互对应,为表示同一状态的图。
电连接装置1用作用于向汽车的气囊碰撞加速度传感器供电的机器用连接器,包括对方侧连接器2与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参照图1、图2)。另外,电连接装置1具有防水性。另外,如果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与固定于机器等(图中未示出)上的对方侧连接器2连接,则在对方侧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21,与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的插座端子41之间,实现电连接(参照图2、图4~7)。其结果是,电线64与机器等电连接。
在电连接装置1中,安装于连接器外壳42上的钩挂金属件5按照阻止对方侧连接器2的对方侧外壳22与连接器外壳42的分离的方式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侧外壳22、连接器外壳42所采用的材料为合成树脂。另外,在这里,对具有2个插头端子21和2个插座端子41的二极型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插头端子(或插座端子)的数量既可为单数,也可为3个以上。在下面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对方侧连接器)
首先,对对方侧连接器2进行说明。对方侧连接器2包括2个插头端子21与对方侧外壳22等。对方侧外壳22支承2个插头端子21。在下面对各部分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图3中,在由箭头B所示的范围内包括的为对方侧连接器2的组成部件。
(对方侧外壳)
对方侧外壳22具有呈筒状的嵌入部23与基部22f。嵌入部23在对方侧连接器2和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连接的状态(在下面表述为“连接状态”。参照图1、图2)),嵌入后述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的开口部43(参照图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部23呈四边形筒状(为筒状,并且在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剖面,轮廓形状基本呈四边形的形状)(参照图3、图8(b))。另外,基部22f固定于机器等上。
在嵌入部23上形成4个肋部24(参照图8(b))。4个肋部24在沿一对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即对方侧连接器2和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连接的方向(参照图1~3的方向G。在下面将该方向表述为连接方向G)观看时,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沿以嵌入部23的中心部为中心的辐射方向而突出地形成(参照图3,图8(b))。另外,4个肋部24形成于嵌入部23的根侧(基部22f侧)(参照图3、图8(a)、图8(c)、图9(a))。另外,4个肋部24设置于嵌入部23的4个角部分(参照图3、图8(b))。
另外,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上,形成4个追加凹部25。4个追加凹部25沿以嵌入部23的中心部为中心的辐射方向,朝向中心部凹入地形成(参照图3、图8(b))。此外,4个追加凹部25形成于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的前端侧(参照图3、图8(a)、图8(c)、图9(a))。另外,也可没有肋部24和追加凹部25。
此外,在上述“连接方向”G为连接器外壳42与对方侧外壳22连接的方向的场合,在对方侧外壳22中,在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图3的K侧)的端部,形成用于扩大一对支承部51(后述)之间的宽度的,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参照图3、图8(b)、图9(a))。
还有,在对方侧外壳22的两侧部,突出地形成一对突出部22x(参照图3、图8、图9(a))。另外,在一对突出部22x的每个上,在连接方向G的里侧(图8(c)的L侧),形成作为支承接纳部26的倾斜面(参照图3、图8(a)、图8(c)、图9(a))。更具体地说,作为支承接纳部26的倾斜面按照其高度(相对外面部23s的突出高度)伴随向L侧(连接方向G的里侧)的移动而降低的方式倾斜。此外,在连接状态,钩挂金属件5的一对支承部51一边紧密粘接于一对支承接纳部26上,一边钩挂于其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突出部22x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为L2(参照8(c)),此外,在一对支承接纳部26的,于连接状态的一对支承部51所接触的部分(后述的)之间的距离为L3(参照图8(a))。
在嵌入部23的两侧部,不但形成2个突出部22x,而且形成2个导向用突出部22w(参照图3、图8、图9)。在嵌入部23的相应的侧部,导向用突出部22w从外面部23s突出地形成,并且按照沿连接方向G直线地延伸方式形成。此外,在嵌入部23的相应的侧部,突出部22x和导向用突出部22w沿连接方向G而设置。
此外,突出部22x和导向用突出部22w不连接,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槽。此外,在该槽部分,凹入地形成侧面凹部27(参照图3、图9(a))。
还有,在嵌入部23的底部,形成2个误嵌合防止用的导向用突出部22v(参照图8,图9)。导向用突出部22v也按照沿连接方向G直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2个误嵌合防止用的导向用突出部22v,但是,导向用突出部的数量也可为1个,还可为3个以上。
此外,在嵌入部23的内部形成内部空间23v(参照图3、图8(b))。此外,在内部空间23v的里侧,形成直线状的插入用凹部22j(参照图8(b))。还有,在对方侧外壳22上形成供2个插头端子21插入的2个插入孔22h(参照图9)。
(插头端子)
2个插头端子21在连接状态,与2个插座端子41电连接,呈杆状(参照图2,图3)。在插头端子21的前端,形成与插座端子41接触的接触部21s。在插头端子21和插座端子41的连接状态,对插座端子41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端子21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但是,插头端子并不限于这样的形式,比如,截面形状也可呈圆形。
(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
下面对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进行说明。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与对方侧外壳2电连接,包括2个插座端子41、连接器外壳42、钩挂金属件5和密封环62(参照图1、图2)。另外,在图3中,由箭头C所示的一方的范围中包括的为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的组成部件。在下面对部分进行具体说明。
(连接器外壳)
连接器外壳42用于作为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2和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中的一者的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其包括主体部42b、保持部件8、覆盖部47、2个肋部49。连接器外壳42支承2个插座端子41。
(主体部)
下面对主体部42b进行说明。象图14所示的那样,主体部42b用于支承与对方侧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21电连接的2个插座端子41。另外,主体部42b与对方侧外壳22连接。
此外,在主体部42b上,形成在连接状态供对方侧外壳22插入的开口部43(参照图11(b)、图12、图14)。即,主体部42b具有外周壁部,在由该外周壁部围绕的空间中,插入对方侧外壳22。更具体地说,主体部42b呈4边形筒状(参照图12等),在其内侧形成开口部43。在这里,开口部43包括形成于主体部42b的内部的空间,与其周围的内面部43s(参照图11(b))。
还有,在主体部42b上形成限制部48b。限制部48b为面对K侧(相对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而形成的面。限制部48b在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完成状态,设置于保持部件8的保持部82(后述)的L侧(连接方向G的里侧)(参照图17、图19~21)。
再有,在主体部42b上,按照面对L侧的方式,形成碰触部48c和碰触部48d(参照图17、图19~21)。通过该碰触部48c和碰触部48d,抑制该保持部件8向K侧的移动(具体内容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另外,在开口部43的内面部43s上,凹入地形成4个凹部44(参照图11(b)、图12)。另外,在连接状态,在4个凹部44中,嵌入嵌入部23的4个肋部24。4个凹部44在沿连接方向观看时,在开口部43的内面部43s,沿以开口部43的中心部为中心的辐射方向而凹入地形成(参照图11(b))。另外,4个凹部44形成于开口部43的前端侧(参照图12)。在呈4边形筒状的主体部42b上,4个凹部44设置于相当于连接状态的嵌入部23的角部分的位置(参照图11(b))。
另外,4个追加肋部45形成于开口部43的内面部43s的里侧(参照图11(b))。此外,4个追加肋部45在连接状态,与形成于嵌入部23上的4个追加凹部25嵌合。另外,也可没有凹部44和追加肋部45。
此外,在主体部42b的内侧,2个导向槽42x按照沿连接方向G,呈直线延伸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1(b)、图12)。2个导向槽42x按照在连接动作中,对方侧外壳22的2个突出部22x与2个导向用突出部22w嵌入的方式呈槽状。另外,在主体部42b的底部的内侧,2个导向槽42v按照沿连接方向G直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1(b))。2个导向槽42v按照在连接动作中,对方侧外壳22的2个导向用突出部22v嵌入的方式呈槽状。另外,导向槽的数量既可为1个,也可为3个以上。
在电连接装置1中,钩挂金属件5安装于连接器外壳42上。此外,在连接器外壳42上,形成2个槽部42d。此外,钩挂金属件5安装于槽部42d上。具体来说,在连接器外壳42的主体部42b的两侧端部,形成2个侧壁部46,槽部42d形成于2个侧壁部46的每个上(参照图3、图11等)。在这里,2个侧壁部46的每个中的槽部42d的深度大于钩挂金属件5的尺寸(参照图15(c)的W1)。由此,象图4(a)所示的那样,在电连接装置1中,钩挂金属件5的最外部位于进入侧壁部46的外面的里侧的位置。由此,在连接时的操作中,抑制手指与钩挂金属件5的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侧壁部46为主体部42b的一部分。
此外,在连接器外壳42的主体部42b中,针对钩挂金属件5的安装方向(参照图1、图3等的方向H。在下面表述为安装方向H),在槽部42d的里侧(图1的底侧),形成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参照图1、图3、图5(a)、图9(a))。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方向H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另外,钩搭件的安装方向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向,也可为与连接方向G成锐角的方向。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侧壁部46中的每个具有突出前端部46t(参照图10(b)、图10(e)),该突出前端部46t比主体部42b的中间部42y(围绕开口部43的外周壁部的顶壁部)的顶面,更朝向安装方向的靠近自己一侧(图10(b)的上方),进一步突出。另外,在2个侧壁部46的每个中,在K侧(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凹入地形成2个突出接纳部42t,在L侧(连接方向G的里侧),凹入地形成2个突出接纳部42u。再有,侧壁部的形状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不形成突出前端部46t。另外,槽部还可形成于侧壁部以外的位置。
此外,在主体部42b的内部,形成支承2个插座端子41的端子支承部42o(参照图14)。端子支承部42o按照在开口部43的内部,沿连接方向G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端子支承部42o中,安装保持部件8。还有,在端子支承部42o的侧部,2个第1轨状凸部42m与2个第2轨状凸部42n分别沿连接方向G而形成(参照图14,图22~图24)。另外,在端子支承部42o的两侧部,在第1轨状凸部42m和第2轨状凸部42n之间,形成槽部42g(参照图14、图22~图24)。
还有,在连接器外壳42的主体部42b上,形成供2个插座端子41插入的2个插入孔42h(参照图2、图10(b))。另外,在主体部42b的外周壁部(顶面部)上,形成在滑动动作时采用的侧孔42f(参照图2、图3、图7、图13、图14)。在组装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时,从该侧孔42f插入夹具,进行后述的保持部件8的滑动动作。另外,侧孔42f也可为在连接器外壳42的成形时,在主体部42b中形成凹入部48g所采用的脱模孔。
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保持部件8、端子支承部42o和2个插座端子41插入对方侧外壳22的嵌入部23的内部空间23v中。另外,在端子支承部42o的前端侧,形成振动防止用肋部42k(参照图14)。振动防止用肋部42k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状态,贯穿后述的保持部件8的肋插入孔81k,插入到对方侧外壳22的插入用凹部22j中。因振动防止用肋部42k贯穿肋插入孔81k,保持部件8与连接器外壳42的连接更加牢固,抑制保持部件8相对连接器外壳42的振动。
此外,在主体部42b上形成支承2个插座端子41的2个支承台部42r(参照图2、图14)。支承台部42r作为端子支承部42o的一部分而形成。在端子支承部42o上,在设置2个插座端子41的部分,沿方向H而形成2个槽部(参照图22等),保持部件8的一部分(端子推压部83t)嵌入该槽部。此外,2个支承台部42r作为该2个槽部的底部分而形成(参照图14、图16~图24)。另外,该2个槽部分别与插入孔42h连接。
还有,在主体部42b上突出地形成2个矛状部42q。2个矛状部42q锁住于2个插座端子41上,防止2个插座端子41向K侧(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的脱落(参照图2、图7、图17、图19~图21、图22、图23)。相应的矛状部42q按照面对插座端子41设置的槽部的方式形成。另外,在矛状部42q中,其根部固定于主体部42b上,但是,根部以外处于没有固定的自由状态,可弹性地挠曲。另外,在矛状部42q中,形成朝向插座端子41侧而突出地形成的接触部42c(参照图18,图20)。此外,在主体部42b上形成凹入部48g,在该凹入部48g中,插入保持部件8的保持部82(参照图19~图21)。凹入部48g作为包括碰触部48c和限制部48b之间的空间而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48b形成于后述的矛状部42q的根侧的端部。此外,限制部也可形成于与矛状部42q离开的另外的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矛状部42q,防止插座端子41向K侧(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一侧)的脱落,但是,并不限于此形式,矛状部也可防止不朝向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一侧,而向L侧(连接方向里侧)的插座端子的脱落,还可防止朝向连接方向的两侧的插座端子的脱落。
(保持部件)
下面对保持部件8进行说明。在下面,将相对主体部42b,保持部件8的安装完成的状态称为“安装完成状态”(参照图2、图13、图17、图18)。保持部件8安装于主体部42b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8由合成树脂形成。另外,保持部件8包括前覆盖部81、保持部82、连接部83与2个侧壁部84(参照图16)。
保持部件8(i)从开口部43,沿连接方向G插入主体部42b中,然后,(ii)通过沿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参照方向H)的滑动,安装于主体部42b上。在下面,将保持部件8插入主体部42b中之后的保持部件8的滑动的方向称为“滑动方向”。
在前覆盖部81上形成2个插入孔81h(参照图16(a)),在2个插入孔81h中,插入2个插头端子21。另外,前覆盖部81防止插座端子41向L侧(主体部42b相对对方侧连接器22的连接方向G的里侧)的脱落(参照17)。
在前覆盖部81中,在插入孔81h的周围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斜切面81s。该斜切面81s构成插座端子21的插入导向件。
具体来说,插入孔81h的形状为四边形,在前覆盖部81上,按照围绕插入孔81h的四周的方式,形成4个斜切面81s(参照图12、图16(a)等)。由于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时,插头端子21的前端与斜切面81s接触,故即使在以稍稍倾斜的角度,两个连接器接触的情况下,插头端子21仍沿斜切面81s向插入孔81h的内部引导。另外,插入孔的形状并不限于四边形状,也可为圆形、三角形、五边形状等的多边形状。在此场合,同样对于斜切面的形状、数量、其与插入孔的形状相配合。
此外,在前覆盖部81的中间处,形成沿方向H延伸的肋插入孔81k(参照图12、图16(a))。
保持部82防止插座端子41向K侧(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的脱落(参照图17)。在安装完成状态,保持部82和限制部48b就连接方向G来说,面对地设置,由此,限制保持部件8向L侧(连接方向G的里侧)的移动。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保持部82沿滑动方向插入凹入部48g中(参照图17)。
连接部83将前覆盖部81和保持部82连接,构成保持部件8的顶壁部。此外,2个侧壁部84从连接部83连续地形成。
在连接部83的L侧(连接方向G的里侧)的底部,形成端子按压部83t(参照图16(b)、图16(e)、图17、图19~图21)。端子按压部83t为面对插座端子41侧(图17的下方)而形成的面。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在支承台部42r和端子按压部83t之间,夹持插座端子41,抑制在滑动方向(方向H)的插座端子41的移动(参照图17、图21)。另外,也可在保持部件8中,不形成端子按压部83t。
此外,在连接部83中的比端子按压部83t更靠近保持部82侧,形成矛状按压部83q(参照图16(b)、图16(e)、图17、图19~图21)。矛状按压部83q为面对矛状部42q侧(图17的下方)而形成的面。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在插座端子41和矛状按压部83q之间夹持矛状部42q,抑制滑动方向(方向H)的矛状部42q的前端部的位移(参照图17、图21)。另外,也可在保持部件8中,不形成矛状按压部83q。
还有,在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完成状态,保持部82设置于限制部48b的K侧(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参照图2、图17、图21)。
再有,在保持部件8的侧壁部84的内面部,沿连接方向G形成2个第1突出部84m,与2个第2突出部84n(参照图16(c)、图16(e))。具体来说,2个第1突出部84m与2个第2突出部84n形成于相应的侧壁部84的内面部上。另外,2个第1突出部84m与2个第2突出部84n分别沿相互的方向突出(参照图16(c))。
象根据图16(c)和图16(e)而明白的那样,第1突出部84m与第2突出部84n从靠近连接部83的一方(从图16(c)、图16(e)的顶侧),按照第1突出部84m、第2突出部84n的顺序而形成,并且第1突出部84m和第2突出部84n以某程度的间隔而设置。也可没有侧壁部8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84m与第2突出部84n用作(i)规定插入方向(连接方向G)的导向用部件,另外用作(ii)保持部件8的滑动动作的各位置的定位用部件。此外,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也可设置于侧壁部以外的部位。
此外,保持部件8用作侧面连接型(通过从插座端子的侧方,在插座端子的侧部上直接安装保持件,插座端子不与外壳脱开的类型)的保持器。
(覆盖部)
下面对覆盖部47进行说明。覆盖部47覆盖钩挂金属件5的一部分(中间支承部53),按照从主体部42b延伸的方式形成(参照图2、图3、图13、图12、图17)。另外,覆盖部47包括覆盖主体部47b和覆盖连接部47c。覆盖主体部47b为与钩挂金属件5接触的部分,覆盖连接部47c为将覆盖主体部47b与主体部42b连接的部分。此外,覆盖部47和主体部42b经由覆盖连接部47c,成一体地形成(参照图2、图3、图12、图17等)。另外,覆盖部47在一个部位与主体部42b连接。
另外,覆盖部也可不呈板状。另外,覆盖部和主体部42b也可作为单独件而形成,在此场合,也可代替覆盖连接部47c而采用单独部件的铰接件,将覆盖部和主体部42b连接。此外,覆盖部为独立于主体部的部件,其根部也可插入主体部的连接孔中。此外,覆盖部既可与主体部的一个部位连接,比如,覆盖部也可在两端(2个部位)与主体部连接。此外,还可没有覆盖部。
在连接器外壳42上形成钩挂金属件用空间42s,钩挂金属件用空间42s通过覆盖部47、主体部42b和2个突出前端部46t围绕。钩挂金属件5的中间支承部53接纳于该钩挂金属件用空间42s中(参照图2、图10(b)、图17)。
在组装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之前的状态,覆盖部47象图3所示的那样,处于相对主体部42b而立起的状态。另外,在组装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时,在将钩挂金属件5安装于主体部42b上的状态,通过将覆盖连接部47c弯曲,将覆盖部47弯倒,形成钩挂金属件5的一部分被覆盖的“覆盖状态”。另外,在覆盖部的底部,也可形成在覆盖状态,接纳钩挂金属件5的覆盖槽部。由此,可防止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在图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的情况,可降低连接器的背部的尺寸。又,由于通过在覆盖槽部中接纳钩挂金属件5,覆盖部和钩挂金属件5的位置关系稳定,故可在后述的锁定解除动作中,确实通过覆盖部而压入钩挂金属件5。
此外,覆盖部47设置于夹持于一对侧壁部46之间的中间部42y(参照图11(b))。即,覆盖部47设置于主体部42b中的没有形成槽部42d的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42b的中间部42y中,没有形成槽部42d,但是,也可在中间部形成槽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从连接方向G的里侧,向靠近自己侧延伸的方式设置覆盖部47。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配置,也可与此相反而按照从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侧,向里侧延伸的方式设置覆盖部。此外,还可按照沿图11(b)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覆盖部。
还有,在覆盖主体部47b的前端的两侧部,突出地形成有2个覆盖突出部47t(参照图3)。另外,在覆盖主体部47b的根侧的两侧部,形成2个覆盖突出部47u(参照图3)。
此外,在覆盖状态,在2个突出接纳部42t的每个上,分别钩挂有2个覆盖突出接纳部47t,并且在2个突出接纳部42u的每个上,分别钩挂有2个覆盖突出部47u(参照图10(b)、图11(b)、图12)。通过这样的结构,可抑制覆盖部47返回到原始的立起状态的情况,维持覆盖状态。另外,也可没有覆盖突出部47t、覆盖突出部47u、突出接纳部42t、突出接纳部42u。此外,也可没有2个覆盖突出部47t与2个覆盖突出部47u中的一者。还有,也可设置1个覆盖突出部47t和1个覆盖突出部47u。
此外,在覆盖主体部47b的前端部,形成倾斜面47f(参照图2、图3、图25)。另外,在覆盖主体部47b的中间部,形成工具插入孔47g(参照图12)。
(肋部)
下面对肋部49进行说明。2个肋部49按照从主体部42b突出的方式形成,设置于覆盖部47的根部分。另外,2个肋部49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状。在将已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分离时,为了解除锁定状态,必须将覆盖部47向主体部42b压入,虽然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具体描述。另外,在覆盖部47覆盖钩挂金属件5的一部分(中间支承部53)的状态,如果将覆盖部47向主体部42b压入,则一对支承部51一边与主体部42b接触,一边相互向外侧扩大,解除钩挂金属件5的锁定状态。此外,在该锁定解除动作中,在将覆盖主体部47b压向主体部42b的场合,覆盖连接部47c沿形成于肋部49的外面上的导向部49s的形状而弯曲变形。此外,导向部49s呈下述形状,即,覆盖连接部47c形成自然的曲线,可呈圆弧状弯曲的形状。
通过图25,对覆盖连接部47c的弯曲变形进行说明。在图25中,(a)表示成形之后的状态。象上述那样,在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组装之前,覆盖部47处于相对主体部42b而直立的状态。(b)表示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组装之后的“覆盖状态”。在(b)中,处于在2个突出接纳部42t的每个上,分别钩挂有2个覆盖突出部47t,在2个突出接纳部42u的每个上,分别钩挂有2个覆盖突出部47u的状态。另外,(c)表示为了解除钩挂金属件5的锁定状态,覆盖部47压入主体部42b的状态。在(c)中,覆盖部47的前端的倾斜面47f处于与主体部42b的外面接触的状态。
在从象(a)那样覆盖部47直立的状态,按照(b)和(c)那样的状态的方式将覆盖部47弯曲的场合,覆盖部47的根部的覆盖连接部47c沿形成于肋部49的外面上的导向部49s的形状而弯曲变形。另外,同样在于(b)的状态和(c)的状态之间,反复进行变形动作的场合,覆盖连接部47c沿形成于肋部49的外面上的导向部49s的形状而弯曲地变形。由此,没有在弯曲时,在覆盖连接部47c的一部分上应力集中的情况,而应力整体上均匀地分散,由此,覆盖部47难以弯折。
另外,对于肋部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比如,参照图26所示的变形例)。在覆盖状态和锁定解除动作时,特别是,应力容易作用于覆盖连接部上。由此,作为肋部的形状,至少针对覆盖连接部,可呈能够自然地弯曲地变形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肋部49设置于覆盖部47的根部分。在这里,“覆盖部的根部分”为覆盖部的根附近的区域,带有肋部的根部与带有覆盖部的根部既可接触,也可分开。另外,肋部既可与主体部成一体地形成,也可为独立于主体部的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2个肋部,但是肋部的数量既可为1个,也可为3个以上。此外,肋部的宽度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那样的宽度,其宽度也可较大。此外,也可没有肋部。
(插座端子)
下面对插座端子41进行说明。2个插座端子41与2个插头端子21电连接,每个插座端子呈四边形筒状(参照图3、图14)。更具体地说,象图3、图14所示的那样,插座端子41具有围绕插头端子21的外周壁部41w。此外,在呈四边形筒状的插头端子41的内部,形成板状的接触部41s(参照图17)。接着,在连接状态,接触部41s与插头端子21的接触部21s接触。接触部41s与插座端子41的外周壁部41w成一体形成。在将插座端子41和插头端子21连接时,接触部41s在根部分,弹性地弯曲变形,接触部41s将接触部21c按压于外周壁部41w上,与接触部21s接触。另外,在外周壁部41w的前端部附近,钩挂部41t突出地形成,在该部分上,钩挂有矛状部42q的前端部。
另外,在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中,2个插座端子41通过2个支承台部42r支承。另外,相应的插座端子41与电线64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应的电线64上,安装密封覆盖部65(参照图2、图3、图14)。密封覆盖部65插入连接器外壳42的插入孔42h中,由此,确保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气密性和水密性。另外,也可没有密封覆盖部65。
(钩挂金属件)
下面对钩挂金属件5进行说明。钩挂金属件5用于抑制对方侧外壳22和连接器外壳42的分离,按照将1根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更具体地说,钩挂金属件5安装于连接器外壳42的主体部42b上,按照抑制对方侧外壳22与连接器外壳42的主体部42b的分离的方式,弹性地夹持而支承对方侧外壳22。
钩挂金属件5包括中间支承部53、一对垂下部54、一对倾斜部56、一对支承部51与一对前端部55(参照图15(b)。中间支承部53为直线延伸的部分。一对垂下部54从中间支承部53的两端部与中间支承部53相垂直地延伸。一对倾斜部56从一对垂下部54朝向内侧方向而延伸。一对支承部51为形成于一对倾斜部56的前端的弯曲部。一对前端部55在一对支承部51的前端,按照向外侧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挂金属件5没有安装于连接器外壳42上的无负荷状态的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为L1(参照图15(b))。L3(参照图8(a))大于L1、L2大于L3。即,在L1、L2和L3之间,下述这样的关系成立。
L1<L3<L2    (1)
由于L2大于L1,并且L3小于L2,伴随连接动作,钩挂金属件5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状态,由此,获得咔嗒感。另外,由于L3大于L1,故在连接状态,一对支承接纳部26通过弹性地恢复到原始的状态的力的作用,借助一对支承部51而夹持,受到支承。另外,L1、L2和L3之间的关系为一个实例,并不限于这样的场合。
另外,在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与对方侧连接器2连接的连接状态,钩挂金属件5通过一对支承部51夹持对方侧外壳22,另外,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形成在对方侧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接纳部26上。此外,在该连接状态,处于钩挂金属件5锁定在对方侧外壳22上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锁定状态”。另外,在这里所说的“锁定”指按照钩挂金属件5不与对方侧外壳22脱离的方式,抑制钩挂金属件5向K侧(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一侧)的移动。此外,在该锁定状态,抑制相对对方侧外壳22,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向K侧的移动。
钩挂金属件5在金属件主体部52(参照由图15(b)的虚线围绕的部分),呈按照在同一平面上,其曲率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C状(参照图15(b)和图15(a)与图15(c))。金属件主体部52由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中间部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件主体部52(即,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中间部)由中间支承部53、一对垂下部54与一对倾斜部56构成。另外,钩挂金属件也可在金属件主体部,呈按照在同一平面上,其曲率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U状。
此外,可这样构成,即,钩挂金属件5在金属件主体部52上,呈按照在同一平面上,其曲率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的C状,可仅仅通过改变其直径的值,任意地设定其弹性支承力。
还有,钩挂金属件5按照位于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平面(参照图3的平面J)上的方式,沿与该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安装。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挂金属件5具有一对支承部51,但是,钩挂金属件也可具有2对以上的支承部。另外,钩挂金属件可按照抑制对方侧外壳22和第2外壳的分离的方式,以弹性的方式夹持而支承对方侧外壳22,钩挂金属件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形状。比如,钩挂金属件在金属件主体部既可按照在同一平面上曲率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弯曲,也可为立体的结构。另外,金属件主体部的形状并不限于C状和U状,比如,也可呈V状、H状等。另外,在这里,对具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没有钩挂金属件。
(密封环)
另外,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包括上述的部件,以及密封环62。密封环62为用于确保气密性、水密性的部件,另外,也可没有密封环62。
(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
下面对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进行说明。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包括连接器外壳42,与钩挂金属件5(参照图1、图2)。另外,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用于作为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和对方侧连接器2)中的一者的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即,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由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和2个插座端子41构成。
(连接器)
下面对连接器4进行说明。连接器4与对方侧连接器2电连接,包括2个插座端子41和连接器外壳42与密封环62。另外,连接器4与钩挂金属件5组合成的组件相当于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另外,在图3中,箭头C所示的一方的范围中包括的为除了钩挂金属件5以外的连接器4的组成部件。
(连接时的动作)
下面对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最初的状态,在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中,处于覆盖状态。另外,在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时,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与对方侧连接器2连接。另外,在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中,比如,通过手抓住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2个侧壁部46进行连接动作。由于在连接器外壳42上形成覆盖部47,故即使在手指与覆盖部47接触的状态进行连接动作的情况下,仍不妨碍连接时的咔嗒感。
首先,对对方侧连接器2和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开始连接的连接开始时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连接开始时,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前进),钩挂金属件5的前端部与连接用倾斜面22s的每个接触。此外,如果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进一步前进,则一对支承部51与一对连接用倾斜面22s接触,将一对支承部51之间扩展。其结果是,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不在中途停止的情况下平滑地向对方侧连接器2的方向移动。
此外,在该连接开始时,按照2个导向用突出部22v与2个导向槽42v嵌合的朝向,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与对方侧连接器2连接,由此,防止误嵌合(内外相反的嵌合)。
还有,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时,由于插头端子21的前端与斜切面81s接触,故即使在按照稍稍的角度,两个连接器接触的情况下,仍沿斜切面81s将插头端子21引导到插入孔81h的内部。
下面对连接动作中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连接动作中,对方侧外壳22的2个导向用突出部22v与连接器外壳42的2个导向槽42v嵌合,另外,对方侧外壳22的2个突出部22x与2个导向用突出部22w处于与连接器外壳42的2个导向槽42x嵌合的状态。由此,在连接动作中,沿这些导向槽,即沿连接方向G,将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压入对方侧连接器2中。
此外,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支承部51一边与连接用倾斜面22s以及突出部22x接触,一边进一步向里侧前进,由此,钩挂金属件5弹性变形,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增加。在这里,在一对支承部51位于突出部22x的前端部的状态,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为最大(L2)。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将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压入而使其前进,则一对支承部51向作为一对支承接纳部26的倾斜面侧移动。此时,发生弹性变形的钩挂金属件5恢复到原始的形状,由此,一对支承部51越过一对突出部22x,沿一对支承接纳部26(倾斜面)而移动。
更具体地说,(A)在连接完成状态之前,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为Ls)大于L 1(参照图15(b)),并且(B)在连接完成状态,一对支承部51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为Le)小于Ls。即,下述这样的关系成立。
L1<Ls    (2)
Le<Ls    (3)
由此,由于一旦变形的钩挂金属件5弹性地恢复到原始的状态,故在连接完成时,获得咔嗒感。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述这样的关系成立。
Ls=L2    (4)
象上述那样,在伴随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钩挂金属件5一旦变形之后,其弹性地恢复到原始的状态,获得咔嗒感。即,在支承部51越过人字状的突出部22x时,允许要从弹性变形状态,恢复到原始的状态的钩挂金属件5的动作,由此,获得咔嗒感。接着,可通过该咔嗒感,作业者可确认一对连接器的连接正常地完成。
下面对连接状态(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与对方侧连接器2连接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嵌入部23嵌入开口部43中,另外,保持部件8、端子支承部42o和2个插座端子41插入对方侧外壳22的嵌入部23的内部空间23v中。在该状态,一对连接器相互连接,插头端子21和插座端子41电连接。
此外,在该连接状态,振动防止用肋部42k插入插入用凹部22j中。接着,嵌入部23的4个肋部24嵌入4个凹部44中,而且4个追加肋部45嵌入形成于嵌入部23中的4个追加凹部25中。
还有,在该连接状态,钩挂金属件5通过一对支承部51,夹持对方侧外壳22,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形成在对方侧外壳22上的一对支承接纳部26上。接着,弹性地夹持而支承对方侧外壳22的钩挂金属件5抑制一对连接器的分离(锁定状态)。下面对锁定状态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在连接状态,钩挂金属件5中的一对支承部51的每个一边与作为支承接纳部26的倾斜面紧密接触,一边钩挂于其上。此外,在该连接状态,一对支承部51的每个在突出部22x的前端部与外面部23s的外表面的中间位置,钩挂于支承接纳部26上。另外,钩挂金属件5钩挂于突出部22x的L侧。由此,防止钩挂金属件5从对方侧外壳22向K侧脱离的情况。
象这样,在连接器外壳42上安装钩挂金属件5的状态,在对方侧连接器2和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处于连接状态时,钩挂金属件5位于安装位置(一对支承部51钩挂于一对支承接纳部26上的位置)。在下面将处于连接状态的,并且钩挂金属件5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特别是称为“连接完成状态”(图1、图2、图4~图7的状态)。
下面对对方侧连接器2和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分离动作进行说明。为了进行分离动作,必须解除锁定状态。在电连接装置1中,在钩挂金属件5位于安装位置时,如果通过手指等,将覆盖部47压向主体部42b侧,则钩挂金属件5进一步压向安装方向的里侧。接着,一对解除用倾斜面42p和一对支承部51接触,一对支承部51相互向外侧扩大,处于锁定解除状态。在电连接装置1中,可简单地进行锁定解除动作(解除钩挂金属件5的锁定的动作)。接着,在锁定解除之后,(在按压覆盖部47的状态),抽出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由此,可分离两个连接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接纳部26作为突出部22x的倾斜面而形成,但是,支承接纳部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类型。支承接纳部也可比如,不为倾斜面,而垂直地形成于外面部23s的外面上。另外,也可使突出部的里侧面不为支承接纳部,而在外壳主体部上形成槽,使该部分为支承接纳部。在任意的场合,通过按照满足上述式(2)、(3)的关系构成支承接纳部,在连接完成时,获得咔嗒感。
(保持部件的滑动动作)
在这里,对连接器外壳42的保持部件8的滑动动作进行说明。保持部件8在沿连接方向G插入主体部42b中之后,处于相对主体部42b,在滑动方向(方向H),可在初始位置、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更具体地说,可通过图19~图24而进行说明。图19~图24表示在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外壳3中,进行滑动的保持部件8的各状态,图19和图22表示初始位置,图20和图23表示第1位置,图21和图24表示第2位置。象这些图所示的那样,插入连接器外壳42中之后的保持部件8可沿滑动方向移动。
(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的组装)
下面对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组装进行说明。另外,设置2个的部件(插座端子41、矛状部42q等)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由此,仅仅对一个进行说明,适当省略对另一者的说明。
(安装工序)
首先,在连接器外壳42上,安装钩挂金属件5和密封环62(安装工序)。另外,在这里,对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组装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包括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组装的场合,不需要钩挂金属件的安装。
(覆盖工序)
下面将立起的覆盖部47颠倒,使其处于覆盖状态(覆盖工序)。
(插入工序)
下面相对主体部42b的开口部43,沿连接方向G插入保持部件8(参照图19、图22。插入工序)。该连接方向G的插入完成的状态的保持部件8的位置处于初始位置。在该工序,象图22所示的那样,在端子支承部42o的两侧部,在保持部件8的第1突出部84m和第2突出部84n之间,处于主体部42b的第1轨状凸部42m受到夹持的状态。由此,保持部件8按照沿连接方向G延伸的方式进行导向,同时进行插入(参照图22)。另外,在插入时,处于在槽部42g中,第2突出部84n进入的状态。
(第1滑动工序)
接着,如果沿滑动方向将初始位置的保持部件8压入里侧,则保持部件8移到第1位置(临时固定位置)(参照图20、图23。第1滑动工序)。关于该滑动动作,其通过下述方式进行,该方式为:比如,通过夹具插入孔47g和侧孔42f,插入杆状夹具等,通过该工具按压保持部件8,沿滑动方向使保持部件8移动。不但上述动作,而且还从开口部43插入夹具,将保持部件8下压,由此,使保持部件8滑动。
如果从初始位置向第1位置使保持部件8滑动,则保持部件8的2个侧壁部84向外侧挠曲,第1突出部84m越过第1轨状凸部42m。接着,在第1位置的状态,象图23所示的那样,在端子支承部42o的两侧部,处于保持部件8的第1突出部84m和第2突出部84n与主体部42b的槽部42g嵌合的状态。由于保持部件8在第1位置,处于临时固定的状态,故比如,在该状态(图20和图23的状态),从厂商向组装业者而出厂,进行在端子的插入之后的工序。
(端子插入工序)
接着,将2个插座端子41插入主体部42b的2个插入孔42h(端子插入工序)。插座端子41插入L侧。在该插入时,在矛状部42q中,在突出地形成于插座端子41侧的接触部42c(参照图20)上,接触有插座端子41的钩挂部41t,在使矛状部42q沿图20(图17)的向上方向挠曲的同时,插座端子41进入主体部42b的内部。接着,如果插座端子41插入到里侧,则矛状部42q弹性地返回到原始的状态,在钩挂部41t的K侧,处于设置接触部42c的状态。由此,通过矛状部42q,抑制插座端子41向K侧的的移动(将其称为锁住状态)。
如果在端子插入工序中,插座端子41插入到最终安装位置,则连接方向G的外周壁部41w的端部的位置与限制部48b的位置基本一致(参照图17)。由此,如果插座端子41插入到最终安装位置,则处于在滑动方向不将凹入部48g隔断,可将保持部82插入凹入部48g的状态。
(第2滑动工序)
接着,如果将第1位置的保持部件8沿滑动方向进一步压入里侧,则保持部件8移到第2位置(参照图2、图13、图17、图18。第2滑动工序)。在该状态,象图18和图24所示的那样,在端子支承部42o的两侧部,在保持部件8的第1突出部84m和第2突出部84n之间,夹持主体部42b的第2轨状凸部42n。另外,在该插入时,处于在槽部42g中,第1突出部84m进入的状态。另外,在保持部件8位于第2位置时,处于“安装完成状态”。象上述这样,带有钩挂金属件的连接器7的组装完成(参照图17、图18)。
如果从第1位置、第2位置使保持部件8滑动,则保持部件的2个侧壁部84向外侧挠曲,第2突出部84n越过第2轨状凸部42n。接着,在该第2位置,处于可通过插入孔81h,将插头端子21插入插座端子41中的状态(参照图2、图17)。另外,在第2位置,矛状部42q和插座端子41的锁住部分通过前覆盖部81而遮挡(参照图17)。
如果该第2滑动工序完成,则通过保持部件8的端子按压部83t,插座端子41按压于支承台部42r上(参照图17)。由此,在滑动方向(图17的上下方向),端子按压部83t和支承台部42r,与插座端子41之间的间隙基本消除。另一方面,针对图18的左右方向的插座端子41和周边部件(端子支承部42o)之间的间隙,确保不妨碍端子插入工序的插座端子41的平滑的插入的程度的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端子41的(图17、图18中的)上下方向,插座端子和其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微小,但是,该间隙的值也可与(图18的)左右方向的间隙的值相同。
此外,如果该第2滑动工序完成,则通过保持部件8的矛状按压部83q,防止与插座端子41离开的方向的矛状部42q的挠曲变形(参照图17)。由此,防止相对插座端子41的矛状部42q的锁住的解除。
还有,在端子插入工序,在插座端子41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没有完成的场合(插座端子41没有插入到最终安装位置的场合),(在滑动方向)处于按照隔断凹入部48g的方式,设置插座端子41的外周壁部41w的状态。由此,在该场合,即使在从第1位置到第2位置压入保持部件8的情况下,保持部件8的保持部82与插座端子41的外周壁部41w接触,妨碍滑动动作,由此,保持部件8不能够移动到第2位置。因此,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如果插座端子41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完成,则在滑动动作中,保持部82插入主体部42b的凹入部48g中,由此,可完成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
下面对安装完成状态的保持部件8和插座端子41的状态进一步说明。首先,保持部件8通过碰触部48c和碰触部48d的2个部位,限制向K侧的移动。另外,保持部82和限制部48b在连接方向G,面对地设置,由此,限制保持部件8向L侧的移动。另外,通过矛状部42q和保持部82,限制插座端子41向K侧的移动。另外,通过前覆盖部81,限制插座端子41向L侧的移动。
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端子按压部83t和插座端子41也可紧密接触,还可在它们之间具有稍小的间隙。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矛状按压部83q和矛状部42q既可紧密接触,也可在它们之间具有稍小的间隙。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钩挂部41t和矛状部42q既可紧密接触,也可在它们之间具有稍小的间隙。
(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分解)
下面对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的分解进行说明。另外,设置2个的部件(插座端子41、矛状部42q等)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由此,仅仅对其中一个进行说明,适当省略对另一个的说明。
在分解时,通过夹具等,使位于第2位置的保持部件8移动到第1位置。比如,在开口部43中的前覆盖部81的下方的空间,插入夹具(参照图17的箭头R),将前覆盖部81从图17的下方向上方上推,由此,使保持部件8移向第1位置。另外,也可通过夹具插入孔47g和侧孔42f插入钩状夹具,将该夹具钩挂在保持部件8上,将保持部件8沿滑动方向上拉。
图20表示没有插入插座端子41的状态,从图20知道,通过前覆盖部81,供插座端子41插入的插入孔42h在连接方向G受到遮挡。即,在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的分解时,在该第1位置,处于插座端子41通过前覆盖部81遮挡的状态。
另外,在第1位置,在矛状部42q和插座端子41的锁住部分,处于可通过插入孔81h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的状态。图20表示没有插入插座端子41的状态。另外,象根据图20和图17而知道的那样,如果在将插座端子41插入主体部42b中的状态,并且保持部件8位于第1位置,则可通过插入孔81h,在矛状部42q和插座端子41的锁住部分(钩挂部41t钩挂于矛状部42q上的部分。参照图17)上,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一字改锥等的杆状工具)。此外,如果将锁住解除用夹具插入矛状部42q和钩挂部41t之间,将矛状部42q向图20的向上方向挠曲,则可解除锁住状态,将插座端子41抽拔到K侧。这样,可更换比如,因破损等而无法使用的插座端子41。另一方面,象上述那样,在第1位置的状态,由于处于插座端子41通过前覆盖部81遮挡的状态,故不会误将锁住解除用夹具插入到插座端子41的内部。
然后,如果将保持部件8移动到初始位置,则保持部件8处于沿连接方向G取出的状态。象上述那样,可分解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从连接器外壳42上取下插座端子41和保持部件8。
(效果)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用于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和对方侧连接器2)中的一者,包括主体部42b,该主体部42b用于支承与对方侧连接器2的2个插头端子21电连接的2个插座端子41,形成供该对方侧连接器2的对方侧外壳22插入的开口部43,与该对方侧外壳22连接;安装于主体部42b上的保持部件8。
保持部件8包括前覆盖部81,该前覆盖部81具有形成供2个插头端子21插入的2个插入孔81h,并且防止在主体部42b相对对方侧外壳22的连接方向G的2个插座端子41向里侧的的脱落;保持部82,其防止连接方向G的2个插座端子41向靠近自己侧的脱落;连接部83,其将该前覆盖部81和该保持部82连接。
在前覆盖部81中,在2个插入孔81h的每个的周围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构成插头端子21的插入导向件的4个斜切面81s。
在主体部42b上形成限制部48b,该限制部48b在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完成状态,设置于连接方向G的保持部82的里侧。
保持部件8在从开口部43沿连接方向G插入主体部42b中之后,通过沿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的滑动,安装于主体部42b上,在安装完成状态,保持部82和限制部48b在连接方向G面对地设置,由此,限制连接方向G的保持部件8向里侧的移动。
在该方案中,对方侧外壳22插入形成于主体部上的开口部43(即,通过主体部42b的外周壁部围绕的空间)。由此,可提高主体部42b的刚性,可实现两个连接器(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稳定的连接。另外,如果形成这样的方案,则象本实施方式那样,为了减小振动造成的两连接器之间的晃动,也可在外壳的内面上形成肋部24和追加凹部25。另外,通过将它们与形成于对方侧外壳22上的凹部44或追加肋部45嵌合,抑制各外壳的晃动。
此外,保持部件8具有前覆盖部81和保持部82而成一体形成。另外,在前覆盖部81上,形成2个插入孔81h和8个斜切面81s,此外,通过前覆盖部81和保持部82,防止2个插座端子41的脱落。从功能上说,前覆盖部81相当于过去的保持部件或前保持件(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和2),保持部82相当于过去的保持器(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和2)。此外,通过该方案,由于可一体地形成在过去为各自独立的部件的保持部件(或前保持件)与保持器,故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还有,由于保持部件8为独立于外壳的主体部42b的部件,故可在插入孔81h的周围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斜切面81s。另外,保持部件8为单独部件,由此,可减小插入孔81h的尺寸,并且可较广地确保斜切面81s的面积,这样,充分地获得插座端子41的角度矫正效果。另外,在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完成状态,保持部82和限制部48b面对,由此,限制保持部件8在连接方向G向里侧的移动,于是,没有安装于主体部上的保持部件从开口部43抽出的情况。
作为这样的保持部件8安装于具有外周壁部的主体部42b的内部上的方法,考虑比如,在主体部42b的外周壁部上,形成供保持部件8进入的尺寸的安装孔。但是,如果形成这样的较大的安装孔,则外壳的刚性降低。另外,难以在内面上形成肋部24、追加凹部25。由此,最好,不在主体部42b的外周壁部上形成安装孔。
在本方案中,保持部件8在从开口部43插入主体部42b中之后,通过沿与连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方向H)的滑动动作,安装于主体部42b上。由此,用于插入保持部件8的安装孔不必单独地形成于主体部42b的侧壁上。另外,在安装完成状态,可将保持部82和限制部48b面对地设置。
如果象上述那样采用本方案,则获得在插入孔81h的周围整体上,形成斜切面81s,并且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连接器外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中,在主体部42b上,形成支承2个插座端子41的2个支承台部42r,在保持部件8上形成2个端子按压部83t,在安装完成状态,在支承台部42r和端子按压部83t之间,夹持插座端子41,抑制插座端子41的滑动方向(方向H)的移动。
比如,在主体部上形成支承孔,在插座端子插入该支承孔的状态,支承插座端子的场合,由于可将插座端子平滑地插入支承孔中,故在插座端子和支承孔内面之间,必须要求某种程度的间隙(比如,0.01~0.05mm以上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本方案中,在保持部件8上形成端子按压部83t,通过滑动动作,将保持部件8安装于主体部42b上。由此,可在设计上,使保持部件8的滑动的方向(即,插座端子41夹持于端子按压部83t和支承台部42r之间的方向)的端子按压部83t和支承台部42r,与插座端子41之间的间隙微小。其结果是,通过连接器外壳42牢固地支承插座端子41,抑制振动造成的插座端子41或连接器外壳42的磨耗等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中,在主体部42b上突出地形成矛状部42q,其与插座端子41锁住,防止插座端子41的向连接方向G的向靠近自己侧的脱落,在保持部件8上形成矛状按压部83q,在安装完成状态,在插座端子41和矛状按压部83q之间,夹持矛状部42q,抑制滑动方向的矛状部42q的前端部的位移。
如果这样,则保持部件8不仅直接防止插座端子41的脱落,而且抑制矛状部42q的位移,间接地防止插座端子41的脱落。由此,更加确实地抑制插座端子41的脱落。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中,在2个插座端子41的每个具有围绕插头端子21的外周壁部41w,插座端子41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没有完成的状态,保持部件8与外周壁部41w接触,妨碍滑动动作,由此,在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没有完成,插座端子41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没有完成的状态,保持部件8在滑动中,不与外周壁部41w接触,于是,处于保持部件8相对主体部42b的安装可完成的状态。
在该方案中,在插座端子41的安装没有完成的状态,由于保持部件8的滑动动作没有完成,故处于前覆盖部81的插入孔81h的位置,插座端子41的内部的位置错开的状态。另外,在插座端子41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保持部件8的滑动动作可完成,在沿连接方向G观看时,在前覆盖部81的插入孔81h的位置与插座端子41的内部的位置一致(即,插入孔81h和插座端子41的内部连通)。由此,通过观察前覆盖部81的里部(或通过尝试插入插头端子21),可确认插座端子41的安装是否完成。具体来说,如果插座端子41的安装没有完成,由于从插入孔81h,无法看到插座端子41的内部(或,由于无法插入插头端子21),故知道插座端子41的安装是否完成。由此,可确实把握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中,保持部件8在沿连接方向G插入主体部42b中之后,处于在相对主体部42b,可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沿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在第1位置,处于插座端子41通过前覆盖部81遮挡的状态,在第2位置,处于通过插入孔81h,将插头端子21插入插座端子41中的状态。
如果采用该方案,象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矛状部42q和插座端子41的锁住部分,必须从插入孔81h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的场合,可防止在第1位置,与锁住部分搞错,在插座端子41的内部误插入夹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42中,在主体部42b上,突出地形成2个矛状部42q,其与2个插座端子41锁住,防止2个插座端子41的向连接方向G的靠近自己侧的脱落,在第1位置,在矛状部42q和插座端子41的锁住部分,处于可通过插入孔81h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的状态,在第2位置,矛状部42q和插座端子41的锁住部分通过前覆盖部81而遮挡。
如果采用该方式,在第1位置,处于可解除对插座端子41的锁住的状态,在第2位置,处于可将插头端子21插入插座端子41中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1位置,插座端子41的内部受到前覆盖部81遮挡,在第2位置,锁住部分受到前覆盖部81遮挡。由此,由于通过保持部件8的滑动位置的选择,切换锁住的解除与两个连接器(带有钩搭件的连接器7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连接,故可通过简单的方案,防止误插入。
(变形例)
下面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肋部的变形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而进行说明。另外,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图中相同的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图26为表示变形例的肋部的形状的侧视外观结构图,图26(a)表示第1变形例,图26(b)表示第2变形例,图26(c)表示第3变形例,图26(d)表示第4变形例。
首先,在第1变形例的肋部149中,导向部149s的形状与上述导向部49s基本相同,但是,肋部的连接方向的长度进一步增加(参照图26(a))。象这样,肋部的长度也可较大。另外,如果形成这样的形状,由于形成接近图25中(c)的状态的覆盖部47的形状,故可使覆盖部的弯曲变形更加自然。
此外,在第2变形例的肋部249中,导向部249s的形状与上述导向部49s基本相同,但是,导向部249s的长度仅仅为覆盖连接部47c的长度,而且短于上述导向部49s。象这样,导向部的长度也可较短。
另外,在第3变形例的肋部349中,在导向部349s的外面上,形成多个槽部349d。另外,即使形成这样的多个槽部349d,仍确保用于用作覆盖连接部47c的弯曲变形的导向件的表面积。肋部也可象这样形成。
还有,在第4变形例的肋部449中,从侧面看,导向部449s的轮廓线不为圆弧状,而呈直线连接成的多边形。肋部也可象这样形成。
(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按照各种方式变形而实施。
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连接装置用作供电用的机器用连接器,但是,也可用作用于电信号的发送接收的机器用连接器。另外,电连接装置也用于机器用以外的用途(比如,中继用、衬底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嵌入部23的外面部23s上,形成4个肋部24,在开口部43的内面部43s上,形成4个凹部44,但是,肋部和凹部的数量不限于4个。
此外,电连接装置并不限于将连接器连接于已固定的对方侧连接器上的场合,也可将对方侧连接器连接于已固定的连接器上。
还有,嵌入部的形状也可为上述以外的形状。比如,对于嵌入部的截面,其轮廓形状既可为呈三角形、五边形等的多边形的筒状,也可为圆筒状。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覆盖状态,钩挂金属件5和覆盖部47接触,但是,它们也可在覆盖状态不接触。另外,在象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钩挂金属件5和覆盖部47接触的场合,在钩挂金属件5与连接器外壳42之间,必须要求有间隙(不妨碍钩挂金属件5相对弹性变形状态的恢复变形,允许它的程度的间隙),以便获得锁定动作的咔嗒感。
另外,也可没有连接用倾斜面22s、解除用倾斜面42p。另外,也可没有导向用突出部22w、导向用突出部22v、导向槽42x与导向槽42v。此外,还可没有侧面凹部27。再有,也可没有工具插入孔47g。另外,在保持部件8中,也可没有振动防止用肋部42k和肋插入孔81k。
再有,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形状为一个实例,端子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这样的形状。比如,插座端子的形状并不限于四边形筒状,也可呈圆筒状,截面还可为三角形、五边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钩挂金属件5的安装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但是它们也不必为相同方向。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钩挂金属件5通过将1根杆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比如,也可按照将板状部件弯曲的方式形成。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外壳4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但是,为了提高强度,合成树脂材料也可包括玻璃。
在本发明中,滑动方向为“与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在这里,使保持部件沿与连接方向不同的方向滑动,安装于主体部上的目的在于(i)不在主体部的外周壁部形成安装孔,从开口部43插入保持部件8,并且(ii)保持部件8不从主体部脱落。于是,在本发明中,“垂直的方向”不仅包括完全垂直的方向,还包括在将保持部件可安装于主体部上,基本垂直的方向,以便不与主体部脱开的程度。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外壳(42),其用于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中的一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主体部(42b),其用于支承与对方侧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21)电连接的插座端子(41),形成供该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22)插入的开口部(43),该主体部与该对方侧外壳连接;
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上的保持部件(8),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前覆盖部(81),其形成有供上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插入孔(81h),并且防止在上述主体部相对上述对方侧外壳的连接方向,上述插座端子向里侧的脱落;保持部(82),其防止在上述连接方向,上述插座端子向靠近自己侧的脱落;连接部(83),其将上述前覆盖部和该保持部连接,
在上述前覆盖部中,在上述插入孔的周围整体范围内,形成构成上述插头端子的插入导向件的斜切面(81s),
在上述主体部形成限制部(48b),该限制部在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设置于上述连接方向的上述保持部的里侧,
上述保持部件在从上述开口部,沿上述连接方向插入上述主体部中之后,通过沿与上述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滑动,安装于上述主体部上,在上述安装完成状态,上述保持部和上述限制部在上述连接方向面对地设置,由此,限制在上述连接方向,上述保持部件向里侧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上,形成支承上述插座端子的支承台部(42r),
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形成端子按压部(83t),
在上述安装完成状态,在上述支承台部和上述端子按压部之间,夹持上述插座端子,抑制关于上述滑动的方向的上述插座端子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矛状部(42q),其与上述插座端子锁住,防止上述插座端子在上述连接方向的向靠近自己侧的脱落,
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形成矛状按压部(83q),
在上述安装完成状态,在上述插座端子和上述矛状按压部之间夹持上述矛状部,抑制上述滑动的方向的上述矛状部的前端部的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座端子具有围绕上述插头端子的外周壁部(41w),
在上述插座端子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没有完成的状态,上述保持部件与上述外周壁部接触,妨碍上述滑动的动作,由此,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没有完成,
在上述插座端子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滑动中,不与上述外周壁部接触,由此,处于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上述主体部的安装可完成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在沿上述连接方向插入上述主体部中之后,处于可相对上述主体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沿上述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
在上述第1位置,处于上述插座端子通过上述前覆盖部遮挡的状态,
在上述第2位置,处于可通过上述插入孔,将上述插头端子插入上述插座端子中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矛状部(42q),其与上述插座端子锁住,防止上述插座端子向上述连接方向的靠近自己侧的脱落,
在上述第1位置,处于在上述矛状部和上述插座端子的锁住部分,可通过上述插入孔,插入锁住解除用夹具的状态,
在上述第2位置,上述矛状部和上述插座端子的锁住部分通过上述前覆盖部遮挡。
CN 200910151862 2008-07-04 2009-07-01 连接器外壳 Active CN101621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5982 2008-07-04
JP2008175982 2008-07-04
JP2008175982A JP5144404B2 (ja) 2008-07-04 2008-07-04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1163A CN101621163A (zh) 2010-01-06
CN101621163B true CN101621163B (zh) 2013-06-19

Family

ID=41514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51862 Active CN101621163B (zh) 2008-07-04 2009-07-01 连接器外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44404B2 (zh)
CN (1) CN1016211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5417B2 (ja) * 2014-08-26 2017-08-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64434B2 (ja) * 2018-05-25 2020-03-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
JP7025374B2 (ja) * 2019-06-11 2022-0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
CN114623235B (zh) * 2022-04-08 2024-07-23 安徽行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取出的防形变密封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7105A (zh) * 2001-03-27 2002-10-30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396680A (zh) * 2001-07-09 2003-02-12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采用的连接器
JP2003163050A (ja) * 2001-11-26 2003-06-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892229A (zh) * 2005-06-29 2007-01-10 株式会社电装 传感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7105A (zh) * 2001-03-27 2002-10-30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396680A (zh) * 2001-07-09 2003-02-12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采用的连接器
JP2003163050A (ja) * 2001-11-26 2003-06-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892229A (zh) * 2005-06-29 2007-01-10 株式会社电装 传感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1163A (zh) 2010-01-06
JP5144404B2 (ja) 2013-02-13
JP2010015892A (ja) 2010-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5385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0428576C (zh) 连接器
EP1701417B1 (en) A joint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CN101752738B (zh) 连接器
CN101499581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7722414B2 (en) Connector having separately made lance housing and retainer
US7503791B2 (en) Connector
US574376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19380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431744B2 (en) Connector with retainer having extended pushing surface and posture correcting portion
CN101621163B (zh) 连接器外壳
US8708739B2 (en) Connector
EP2571108B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t
US20150037998A1 (en) Connector
US2005009014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95569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8366473B2 (en) Connector
CN108604758A (zh) 连接器
CN102195186B (zh) 连接器
US7628649B2 (en) Connector
CN102055106B (zh) 连接器、系列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2157837A (zh) 连接器
US20020052153A1 (en) Connector
CN101414714B (zh) 连接器
JP2502596Y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