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0388B -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0388B
CN101620388B CN200910149584.8A CN200910149584A CN101620388B CN 101620388 B CN101620388 B CN 101620388B CN 200910149584 A CN200910149584 A CN 200910149584A CN 101620388 B CN101620388 B CN 101620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toner
carrier
coated
coated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95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0388A (zh
Inventor
和田统
加本贵则
岩松正
吉冈伸之
平川弘幸
武藤吉纪
原高志
神田浩文
一井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20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0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0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0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2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 G03G9/1135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1136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oating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ato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16Inorganic compounds treated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0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magnetic components
    • G03G9/1075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rier particles, e.g. shape or 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0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 G03G9/1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carrier particles having coatings applied thereto
    • G03G9/1139Inorganic components of coat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树脂包覆载体,能够与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且具有载体芯材和载体芯材表面的树脂包覆层。通过进行搅拌试验而得到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A(Ω/cm)、所述搅拌试验前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B、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C(Ω/cm)满足下述式(1)。0.5≤-log{(A/C)/(B/C)}≤2.5 …(1)

Description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于使在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可视化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树脂包覆载体,含有该树脂包覆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以及使用该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利用电子照相技术的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输出机器,例如可以使用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由调色剂单体构成的单组分显影剂作为用于使形成于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可见像的显影剂。其中,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磁刷方式与其他显影方式相比,在画质及高速印刷方面优良,因此被广泛利用。
使用磁刷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设有由圆筒形状的金属套管和设置于其内部的、作为磁场产生部的永久磁石以N极、S极交替配置的磁辊构成的显影剂承载体。通过在该显影剂承载体的金属套管表面承载双组分显影剂,并且在固定磁辊下仅使金属套管旋转,能够向与形成静电潜像的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输送双组分显影剂。而且,通过向显影剂承载体与像承载体之间外加显影电场,仅使带电的调色剂静电附着到像承载体上,从而形成可见像。
在含有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单元内,将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与载体进行混合搅拌从而使其接触摩擦带电。干式双组分显影中,通过使用该摩擦带电的调色剂的静电力进行电处理,在像承载体上形成可见像,因此控制调色剂的带电量很重要。该调色剂的带电量由系统上的各种条件决定,但为了系统的稳定性,优选调色剂的带电量的值稳定。
而且,作为近年的复印机、打字机的趋势,重视印刷的高画质化及高速化。此时,特别重要的是显影剂的带电稳定性。为了实现高画质化,必须在规定的地方配置规定量的调色剂。在电子照相法中,利用静电力进行调色剂的处理,为了克服附着力等其他的外力而利用电场来移动调色剂,必须使调色剂维持某种程度以上的高带电。另外,伴随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由于印刷张数增加,变得强烈要求减少维护次数和工时,要求长期稳定起作用的显影剂。
在这种要求下,载体必须长期使调色剂摩擦带电期望的极性及期望的带电量。一般来说,使用于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带电的载体与调色剂不同,由于长期滞留在显影单元内,担心由调色剂消耗、搅拌混合的应力等引起的电荷赋予能力的降低。而且,由于由其引起的调色剂飞散,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污染也可能会发生。因此,必需耐经时劣化、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调色剂带电量的高耐久性的载体。
为了满足对这种载体的要求,提出在载体表面包覆树脂的树脂包覆载体。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在载体表面包覆表面能量高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树脂包覆载体、以及包覆表面能量低的氟树脂的树脂包覆载体。但是,表面能量高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及聚氨酯树脂虽然与载体芯材的粘着性好,但是具有调色剂容易消耗的缺点;而表面能量低的氟树脂虽然对调色剂消耗有效,但是与载体芯材的粘着性差,因此在显影槽内搅拌时,树脂包覆层从载体芯材剥落,具有无法实现稳定带电的缺点。
以改良这些缺点为目的,以往提出了多个用含有有机硅树脂的树脂包覆层包覆载体表面的树脂包覆载体,但即使是在含有有机硅树脂的树脂包覆载体中,长期使用时也会产生树脂包覆层的削减,不能完全解决载体的带电性能变化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种课题,即使树脂包覆层发生削减也要能够使带电性能稳定,例如在日本特公平7-728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电子照相用双组分显影剂,其中,调色剂、树脂包覆载体、载体芯材满足0.18≤T2/T1≤0.77(式中,T1表示树脂包覆前的载体芯材与调色剂的摩擦带电量,并且,T1的绝对值为15.1~30.2μC/g,T2表示树脂包覆载体与调色剂的摩擦带电量,摩擦带电量T1及T2的极性相同,摩擦带电量T2与摩擦带电量T1相比绝对值低3.5μC/g以上)。
另外,日本特开平9-28838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磁性载体,其特征在于,树脂涂覆载体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磁性核粒子单独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之比在0.78~1.1的范围内。
近年来图像形成装置的全彩色化不断发展,与此相伴调色剂的改良也正盛行,调色剂的外添加剂的改良也是其中一部分。调色剂的外添加剂赋予调色剂流动性的同时,具有作为调色剂带电量的控制助剂的功能。在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提高调色剂的转印效率作为目的,具有添加大粒径的外添加剂、具体而言为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趋势。但是,长时间使用由添加了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显影剂时,大粒径的外添加剂容易附着并堆积到载体表面,由此妨碍调色剂与载体的正常摩擦带电,导致载体的带电赋予能力降低。因此,在双组分显影剂中使用添加了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的情况下,难以长期使调色剂稳定地带电。
对于这种问题,就日本特公平7-72810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子照相用双组分显影剂及日本特开平9-288384号公报中公开的磁性载体来说,在与添加了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一起使用的情况下,不能长期抑制载体带电赋予能力的降低,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添加了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长期稳定地带电的树脂包覆载体、以及包含上述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通过使用上述双组分显影剂能够长期形成没有灰雾的高画质图像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树脂包覆载体,与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且具有载体芯材和载体芯材表面的树脂包覆层,其特征在于,
将通过进行搅拌试验而得到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A、将所述搅拌试验前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B、将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C时,A、B及C满足下述式(1)。
0.5≤-log{(A/C)/(B/C)}≤2.5    …(1)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载体与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且具有载体芯材和载体芯材表面的树脂包覆层。在该树脂包覆载体中,将通过进行搅拌试验而得到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A、将所述搅拌试验前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B、将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C时,A、B及C满足下述式(1)。通过使用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与使用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小于50nm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的情况相比,特别是彩色调色剂,能够提高转印效率。由于在显影槽内的搅拌,附着了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树脂包覆载体表面的树脂包覆层被适度消减,从而更新为没有附着外添加剂的树脂包覆层。此时,树脂包覆载体及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满足式(1),因此树脂包覆层即使被消减也能够抑制载体的带电赋予能力的降低。因此,能够实现转印效率良好、即使印刷张数增加也能使调色剂长期稳定地带电的载体。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与通过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和至少1种以上比所述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小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
根据本发明,与通过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和至少1种以上比所述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小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由此,外添加处理时的调色剂粒子与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混合性提高,并且能够使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在调色剂粒子表面均匀地分散地外添加,因此能够确保调色剂的流动性,并且能够加快调色剂带电的上升性。因此,能够使形成的图像的画质稳定。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为0.15μm以上、0.6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为0.15μm以上、0.60μm以下。当树脂包覆层的厚度小于0.15μm时,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变得过低,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可能降低。而且,变得容易发生载体向像承载体的附着。当树脂包覆层的厚度大于0.60μm时,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变得过高,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可能降低。通过使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为0.15μm以上、0.60μm以下,能够使调色剂长期没有载体附着而更加稳定地带电。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树脂包覆层含有有机硅树脂(silicone resin)或丙烯酸改性有机硅树脂。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层含有有机硅树脂或丙烯酸改性有机硅树脂。由此,能够提高显影时调色剂从载体的脱模性,因此能够使显影性良好。而且,由于能够使树脂包覆层具有期望的硬度,进而能够使其与载体芯材的粘着性良好,因此能够显著地表现出使调色剂长期稳定地带电的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树脂包覆层含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层含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显影时调色剂从载体的脱模性,因此能够使显影性更加良好。而且,由于能够使树脂包覆层具有期望的硬度,进而能够使其与载体芯材的粘着性更加良好,因此能够更加显著地表现出使调色剂长期稳定地带电的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树脂包覆载体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在0.6以上、1.1以下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载体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在0.6以上、1.1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以树脂包覆载体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在0.6以上、1.1以下的范围内的方式制作树脂包覆层,即使在长期使用中载体表面的树脂包覆层消减、树脂包覆层相对于载体芯材的包覆面积减少,也能够抑制载体的带电赋予能力的变化。因此,能够长期使调色剂更加稳定地带电。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树脂包覆层还含有导电性粒子。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层还含有导电性粒子。由此,能够减缓将新的双组分显影剂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后例如从初期到2000张图像形成期间的调色剂带电量的上升。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将新的双组分显影剂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后调色剂的带电量的不期望地变大,因此能够长期使调色剂更加稳定地带电。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5μm以上、55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35μm以上、55μm以下。通过将体积平均粒径为35μm以上、55μm以下的树脂包覆载体与上述调色剂一起使用,在能够使显影时的树脂包覆载体的调色剂输送稳定的同时,还能够形成高精细的图像。
而且,本发明是一种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树脂包覆载体和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双组分显影剂含有本发明的载体和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本发明的载体即使在与外添加了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一起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期使调色剂带电量稳定,因此能够稳定地形成灰雾等图像缺陷少的高画质图像。
而且,本发明是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双组分显影剂,使在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可见像。
根据本发明,显影装置使用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使在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可见像。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能够在长期的使用中稳定调色剂带电量,因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能够实现能长期稳定地形成没有灰雾的良好的调色剂像的显影装置。
而且,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形成静电潜像的像承载体、在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潜像形成部和上述显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如上所述实现具有能在像承载体上形成没有灰雾的调色剂像的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能够长期稳定地形成没有灰雾的高画质图像。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及优点由下述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而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地表示含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树脂包覆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模式地表示测定夹具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树脂包覆载体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覆树脂载体与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且具有载体芯材和载体芯材表面的树脂包覆层。将通过进行搅拌试验而得到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A、将所述搅拌试验前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B、将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Ω/cm)设为C时,A、B及C满足下述式(1)。
0.5≤-log{(A/C)/(B/C)}≤2.5     …(1)
图1是模式地表示含有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包覆载体2的双组分显影剂1的构成的截面图。双组分显影剂1含有树脂包覆载体2和在调色剂粒子3b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3a而成的调色剂3。树脂包覆载体2含有载体芯材2a和树脂包覆层2b。调色剂3含有调色剂粒子3b和外添加剂3a。以下,只要没有记载为“粒子”,则是指载体整体、调色剂整体。
(1)载体芯材
作为载体芯材,可以使用该领域常用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铁、铜、镍及钴等磁性金属以及铁氧体及磁铁矿等磁性金属氧化物等。当载体芯材为如上所述的磁性体时,能够得到适合用于磁刷显影法的显影剂的载体。其中,从能够实现带电性能及耐久性优良、同时具有适当的饱和磁化的树脂包覆载体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铁氧体。
载体芯材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优选在1.0×107Ω/cm以上、1.0×109Ω/cm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使载体芯材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显影电极效果,并且能够形成高浓度的图像。当载体芯材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小于1.0×107Ω/cm时,在树脂包覆层的削减发生的情况下,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显著降低,并且载体附着显著增加,因此不优选。当载体芯材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大于1.0×109Ω/cm时,显影电极效果减少,并且图像浓度降低,因此不优选。显影电极效果是指,载体在显影剂承载体与感光体之间作为电极起作用,通过调色剂容易地传递接受的来自电场的库仑力的效果。调色剂受到库仑力时,载体的电桥电阻值低的显影电极效果变大。
这里,载体芯材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通过图2所示的测定夹具9来测定。图2是模式地表示测定夹具9的构成的概略图。测定夹具9由磁铁6、铝制电极7、底座(丙烯酸树脂板)8构成。电极7的间隔为1mm,形成大小10mm×40mm的平行平板电极。将载体芯材200mg插入该电极间,然后以N极与S极相对的方式配置磁铁6(表面磁通密度1500高斯,相对部分的磁铁面积10mm×30mm),从而将载体芯材保持在电极间。测量对该电极7以每1V递增地外加直流电压直到800V时的电流值,从而计算电桥电阻值,以该值作为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后述的树脂包覆载体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也是使用同样的测定夹具9并且使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的值。
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35~55μm。通过使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这种范围内,能够在稳定载体输送的同时形成高精细的图像。当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5μm时,容易形成体积平均粒径小的树脂包覆载体,体积平均粒径小的树脂包覆载体的载体附着增加而并不优选。当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55μm时,容易形成体积平均粒径大的树脂包覆载体,体积平均粒径大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粒状性差、画质变差而并不优选。
其中,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是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测定装置(例如,日机装株式会社制的マイクロトラックMT3000)测定的值。
载体芯材与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优选绝对值在20μC/g以上、40μC/g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使载体芯材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绝对值)在这种范围内,即使由于长期使用而导致载体的树脂包覆层不断削减,也能够形成高浓度且没有灰雾的图像。当载体芯材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绝对值)小于20μC/g时,在由于长期使用而导致载体的树脂包覆层不断消减的情况下,显影剂中低带电调色剂增加,调色剂飞散增多。当载体芯材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绝对值)大于40μC/g时,在由于长期使用而导致载体的树脂包覆层不断消减的情况下,显影剂中高带电调色剂增加,图像浓度降低。
这里,载体芯材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是以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全部调色剂粒子的投影面积的总和)相对于载体芯材的总表面积(全载体芯材的的表面积的总和)的比例((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载体芯材的总表面积)×100)(以下记为“覆盖率θ1”)为特定值的重量比混合搅拌载体芯材与调色剂后,使用吸引式带电量测定装置(例如,TREK公司的210H-2A Q/M Meter)测定的带电量。
(2)树脂包覆层
作为树脂包覆层中含有的树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树脂,但是优选含有有机硅树脂或丙烯酸改性有机硅树脂。由此,能够提高显影时调色剂从载体的脱模性,因而能够使显影性良好。而且,由于能够使树脂包覆层为所期望的硬度,进而使其与载体芯材的粘着性良好,因此能够长期显著地表现出使调色剂稳定带电的效果。
在上述树脂中,交联型有机硅树脂更加优选。通过含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能够进一步提高显影时调色剂从载体的脱模性,因而能够使显影性更加良好。而且,由于能够使树脂包覆层为所期望的硬度,进而使其与载体芯材的粘着性更加良好,因此能够长期更加显著地表现出使调色剂稳定带电的效果。
如下述化学式所示,交联型有机硅树脂是与Si原子结合的羟基之间或羟基与-OX基通过加热脱水反应、常温固化反应等交联固化而成的公知的有机硅树脂。
加热脱水反应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111
常温固化反应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112
(式中,多个R相同或不同,表示1价的有机基团。-OX基为乙酰氧基、氨氧基、烷氧基、肟基等。)
作为交联型有机硅树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加热固化型有机硅树脂、常温固化型有机硅树脂中的任何一种。为了使加热固化型有机硅树脂交联,必须将树脂加热至约200~250℃。使常温固化型有机硅树脂固化不必进行加热,但为了缩短固化时间优选在150~280℃下进行加热。
交联型有机硅树脂中,优选R所表示的1价有机基团为甲基。由于R为甲基的交联型有机硅树脂的交联结构致密,在使用该交联型有机硅树脂形成包覆层时,能够得到防水性、耐湿性等良好的树脂包覆载体。但是,当交联结构变得过于致密时,树脂包覆层有变脆的倾向,因此交联型有机硅树脂的分子量的选择重要。
而且,优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中的硅与碳的重量比(Si/C)为0.3~2.2。当Si/C小于0.3时,树脂包覆层的硬度降低,载体2的寿命等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当Si/C大于2.2时,载体对调色剂的电荷赋予性变得容易受到由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树脂包覆层可能会脆化。
当包覆树脂层中含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时,能够使用市售的树脂,可以列举例如:SR2400、SR2410、SR2411、SR2510、SR2405、840RESIN、804RESIN(均为商品名,東レダウコ一ニンダ株式会社制)、KR271、KR272、KR274、KR216、KR280、KR282、KR261、KR260、KR255、KR266、KR251、KR155、KR152、KR214、KR220、X-4040-171、KR201、KR5202、KR3093、KR240、KR350、KR400(均为商品名,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树脂包覆层的形成方法)
树脂包覆层可以通过用树脂组合物包覆载体芯材表面来形成。树脂组合物可以通过混合规定量的交联型有机硅树脂及适量的根据需要选自导电性粒子、含氨基硅烷偶联剂、有机硅树脂之外的树脂、双官能基硅油等添加剂中的1种或2种以上来制造。
作为树脂组合物的一种形态,可以列举使树脂组合物的原料溶解或分散到有机溶剂中的溶液形态。作为有机溶剂,只要能够溶解有机硅树脂则没有特殊限制,可以列举例如:甲苯及二甲苯等芳香烃类、乙酮及甲基乙基酮等酮类、四氢呋喃及二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131
烷等醚类、高级醇类以及它们的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等。若使用该溶液形态的树脂组合物(以后称为“涂覆树脂液”),则能够在载体芯材表面容易地形成树脂包覆层。
作为使用涂覆树脂液的树脂包覆层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形成树脂包覆层:在载体芯材表面涂布涂覆树脂液而形成涂布层,通过加热从涂布层挥发除去有机溶剂,进而在干燥时或干燥后使涂布层加热固化或仅固化。这样,能够制造本发明的树脂包覆载体。
作为涂覆树脂液向载体芯材表面的涂布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使载体芯材浸透到涂覆树脂液中的浸渍法、将涂覆树脂液喷雾到载体芯材上的喷雾法、利用流动气流向悬浮状态的载体芯材喷雾涂覆树脂液的流化床法等。其中,从能够容易地形成树脂包覆层方面出发,优选浸渍法。
涂布层的干燥中可以使用干燥促进剂。作为干燥促进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萘酸、辛酸等的铅、铁、钴、锰、锌盐等金属皂、乙醇胺等有机胺类等。
这里,为了适宜地进行树脂组合物的包覆,必须在由溶剂蒸发引起的树脂析出和交联型有机硅树脂的固化以及添加剂向树脂中的吸收这两方面取得平衡。它们也由于加热温度、减压量等不同而大大变化,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因此,干燥涂布层(涂覆树脂液)时可以使用固化促进剂。此时,优选作为交联型有机硅树脂的固化促进剂能力高的Sn化合物、Al化合物、Ti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催化剂。这些固化催化剂具有促进交联型有机硅树脂固化的作用。固化催化剂优选相对于树脂包覆层的树脂100重量份含有0.2~5重量份。
涂布层的固化在根据交联型有机硅树脂的种类选择加热温度的同时来进行。例如,优选加热至约150~280℃来进行。当然,在交联型有机硅树脂为在常温下固化的类型的情况下不必加热,但以提高形成的树脂包覆层的机械强度、缩短固化时间等为目的,优选加热至约150~280℃。
(导电性粒子)
树脂组合物优选含有导电性粒子。通过在树脂包覆层中含有导电性粒子,能够减缓将新的双组分显影剂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后例如从初期到2000张图像形成间的调色剂带电量的上升。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将新的双组分显影剂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后调色剂的带电量不期望地变大,因此能够长期使调色剂更加稳定地带电。
作为导电性粒子,能够使用例如导电性炭黑、导电性氧化钛及氧化锡等氧化物。为了以较少添加量表现出导电性优选炭黑等,但对于彩色调色剂,可能会担心碳从载体的树脂包覆层脱离。此时可以使用掺杂了锑的导电性氧化钛等。
导电性粒子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并用2种以上。导电性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0.02~2μm、更加优选为0.02~1μm。另外,该体积平均粒径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测定装置(例如,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LA-920)测定的值。
树脂包覆层中的导电性粒子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制,但优选相对于交联型有机硅树脂100重量份为30重量份以下,更加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30重量份以下。当导电性粒子的含量相对于交联型有机硅树脂100重量份大于30重量份时,导电性粒子容易从树脂包覆层脱落,可能会影响到彩色图像。而且,树脂包覆层的机械强度及对载体芯材的粘着性变得不充分,树脂包覆层剥离,担心载体芯材露出。当树脂包覆层剥离从而载体芯材露出时,与初期的树脂报复载体相比,带电性能改变,可能不能使调色剂稳定带电。
通过使导电性粒子的含量相对于交联型有机硅树脂100重量份在30重量份以下,能够防止导电性粒子从树脂包覆层脱落,从而抑制对彩色图像的影响。而且,由于能够提高树脂包覆层的机械强度及对载体芯材的粘着性,因此能够实现能够长期并且稳定地使调色剂带电的树脂包覆载体。因此,能够实现能够更加稳定地形成高画质图像的显影剂。
当导电性粒子的含量相对于交联型有机硅树脂100重量份小于1重量份时,未见导电性粒子的添加效果,可能不能赋予调色剂充分的电荷。通过使导电性粒子的含量相对于交联型有机硅树脂100重量份在1重量份以上,能够更加确实地表现出导电性粒子的添加效果,赋予调色剂充分的电荷。
为了使调色剂带电量的调节更加容易,树脂组合物可以含有硅烷偶联剂。其中,优选具有供电性官能基的硅烷偶联剂,更加优选含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作为含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下述通式(2)所示的物质。
(Y)nSi(R)m(Z)q                …(2)
(式中,m个R及q个Z相同或不同,表示烷基、烷氧基后氯原子。n个Y相同或不同,表示含有氨基的烃基。m及n各自表示1~3的整数。其中,m+q+n=4。)
在上述通式(2)中,作为R及Z所示的烷基,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等碳原子数为1~4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其中优选甲基、乙基等。作为R及Z表示的烷氧基,可以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4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其中优选甲氧基、乙氧基等。作为Y所示的含有氨基的烃基,可以列举例如:-(CH2)a-X(式中,X表示氨基、氨基羰基氨基、氨基烷基氨基、苯基氨基或二烷基氨基。a表示1~4的整数。)、-Ph-X(式中,X同上。-Ph-表示亚苯基。)等。
作为含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如下偶联剂。
H2N(H2C)3Si(OCH3)3
H2N(H2C)3Si(OC2H5)3
H2N(H2C)3Si(CH3)(OCH3)2
H2N(H2C)2HN(H2C)3Si(CH3)(OCH3)2
H2NOCHN(H2C)3Si(OCH3)3
H2N(H2C)2HN(H2C)3Si(OCH3)3
H2N-Ph-Si(OCH3)3(式中-Ph-表示对亚苯基。)
Ph-HN(H2C)3Si(OCH3)3(式中Ph-表示苯基。)
(H9C4)2N(H2C)3Si(OCH3)3
含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含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的使用量可以从赋予调色剂充分的电荷并且不使树脂包覆层的机械强度显著下降的范围适当选择,优选相对于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为10重量份以下,更加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10重量份以下。
树脂组合物可以在不损害由交联型有机硅树脂形成的树脂包覆层的优选特性的范围内,与交联型有机硅树脂一同含有其他的树脂。作为其他的树脂,可以列举例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酰胺、聚酯、缩醛树脂、聚碳酸酯、氯化乙烯树脂、乙酸乙烯树脂、纤维素树脂、聚烯烃树脂、它们的共聚物树脂、混合树脂等。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由交联型有机硅树脂形成的树脂包覆层的耐湿性、脱模性等,树脂组合物可以含有二官能硅油。
涂覆树脂液的全部固体物质浓度没有特殊限制,考虑到对载体芯材的涂布操作性等,优选调整固化后的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为0.15μm以上、0.60μm以下。当树脂包覆层的厚度小于0.15μm时,载体的电桥电阻值变得过低,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可能会降低。而且,容易产生载体向像承载体的附着。当树脂包覆层的厚度大于0.60μm时,载体的电桥电阻值变得过高,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有可能降低。通过使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为0.15μm以上、0.60μm以下,能够长期无载体附着地使调色剂更加稳定地带电。
树脂包覆载体的树脂包覆层的厚度能够通过如下求得:利用乳钵破碎树脂包覆载体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破碎后的树脂包覆载体的截面。
树脂包覆层中的树脂量没有特殊限制,在使用有机硅树脂的情况下,优选相对于载体芯材100重量份为0.4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的范围。通过使树脂包覆层中的树脂量在这种范围内,能够更加容易地得到实现了本发明的电桥电阻值变化的载体。当树脂量小于0.4重量份时,载体芯材的露出面增多,因而容易受到由环境引起的变化、特别是湿度的影响,因此并不优选。而且,当树脂量大于2.0重量份时,不能在载体芯材表面均匀涂布树脂,载体之间凝聚,载体的成品率变差,因此并不优选。
(3)树脂包覆载体
如上所述得到的树脂包覆载体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优选在1.0×1011Ω/cm以上、1.0×1014Ω/cm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使树脂包覆载体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在这种范围内,能够得到没有载体附着、对调色剂的带电上升特性好的树脂包覆载体。当树脂包覆载体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小于1.0×1011Ω/cm时,载体附着增多。当树脂包覆载体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电桥电阻值大于1.0×1014Ω/cm时,带电上升变慢。
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的测定方法与前述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的测定方法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且具有载体芯材和载体芯材表面的树脂包覆层的树脂包覆载体中,将通过进行搅拌试验而得到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设为A(Ω/cm)、将上述搅拌试验前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设为B(Ω/cm)、将上述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设为C(Ω/cm)时,A、B及C满足下述式(1)。
0.5≤-log{(A/C)/(B/C)}≤2.5             …(1)
通过使用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与使用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小于50nm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的情况相比,特别是在彩色调色剂中,能够提高转印效率。
当-log{(A/C)/(B/C)}小于0.5时,由于搅拌试验前后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变化过小,不能长期抑制载体对调色剂的带电赋予能力的降低。当-log{(A/C)/(B/C)}大于2.5时,由于搅拌试验前后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变化过大,载体向像承载体的附着增加。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大粒径的外添加剂附着的树脂包覆载体表面由于显影槽内的搅拌,树脂包覆层被适度消减,从而更新为没有附着外添加剂的树脂包覆层。此时,由于树脂包覆载体及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满足式(1),因此即使树脂包覆层消减,也能够抑制载体的带电赋予能力的降低。因此,转印效率良好,即使增加印刷张数也能够实现能够长期使调色剂稳定带电的载体。
搅拌试验是指将以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全部调色剂粒子的投影面积的总和)相对于树脂包覆载体的总表面积(全部树脂包覆载体的表面积的总和)的比例((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树脂包覆载体的总表面积)×100)(以下记为“覆盖率θ2”)为70%的方式混合了树脂包覆载体和调色剂的显影剂投入玻璃瓶中,利用搅拌研磨器(mixer mill)在26.3Hz、3小时的条件下进行混合搅拌的试验。
进行搅拌试验后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的测定方法与前述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的测定方法相同。
树脂包覆载体与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优选绝对值在20μC/g以上、36μC/g以下的范围内。通过使树脂包覆载体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绝对值)在这种范围内,能够形成高浓度且没有灰雾的图像。当树脂包覆载体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绝对值)小于20μC/g时,显影剂中低带电调色剂增加,调色剂飞散增多。当树脂包覆载体与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绝对值)大于36μC/g时,显影剂中高带电调色剂增加,图像浓度降低。
这里,树脂包覆载体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是以覆盖率θ2为特定值的重量比混合搅拌树脂包覆载体与上述调色剂后,使用吸引式带电量测定装置(例如,TREK公司的210H-2A Q/M Meter)测定的值。
树脂包覆载体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优选在0.6以上、1.1以下的范围内。当树脂包覆载体与所上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小于0.6或大于1.1时,在由于长期使用而导致树脂包覆载体的树脂包覆层不断消减的情况下,不能使调色剂稳定地带电。通过以树脂包覆载体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与上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在0.6以上、1.1以下的范围内的方式设定树脂包覆层,即使在长期使用中载体表面的树脂包覆层消减、树脂包覆层相对于载体芯材的包覆面积减少,也能够抑制载体的带电赋予能力的变化。因此,能够长期使调色剂更加稳定地带电。
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35μm以上、55μm以下。通过与上述调色剂一起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35μm以上、55μm以下的树脂包覆载体,在能够稳定显影工序中树脂包覆载体的调色剂输送的同时,还能够形成高精细的图像。
树脂包覆载体的形状优选为球形,但即使为非球形也不会损害本发明的效果。
(4)调色剂
调色剂是向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作为调色剂粒子的原料,可以列举出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电荷控制剂等。
(粘合树脂)
作为粘合树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黑色调色剂用或彩色调色剂用的公知的粘合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酯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等苯乙烯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氨酯以及环氧树脂等。另外,还可以使用在原料单体混合物中混合脱模剂并使其发生聚合反应而得到的树脂。粘合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并用2种以上。
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树脂时,作为用于得到聚酯树脂的芳香族醇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双酚A、聚环氧乙烷-(2.2)-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乙烷-(2.0)-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丙烷-(2.0)-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丙烷-(2.2)-聚环氧乙烷-(2.0)-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丙烷-(6)-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丙烷-(2.2)-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丙烷-(2.4)-2,2-二(4-羟苯基)丙烷、聚环氧丙烷-(3.3)-2,2-二(4-羟苯基)丙烷及它们的衍生物等。
另外,作为上述聚酯树脂的多元羧酸成分,例如可以列举丁二酸、已二酸、癸二酸、壬二酸、十二烯基丁二酸、正十二烷基丁二酸、丙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环已烷二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及对苯二甲酸等二元酸类,偏苯三酸、トリメチン酸(trimethinic acid)及均苯四甲酸等三元以上的酸类以及它们的酐、低级烷基酯类,从耐热凝聚性方面出发,优选对苯二甲酸或其低级烷基酯。
在此,上述聚酯树脂的酸值优选为5~30mg KOH/g。当酸值小于5mg KOH/g时,树脂的带电特性降低,电荷控制剂变得难以在聚酯树脂中分散。由此,带电量的上升性和由连续使用引起的重复显影对带电量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当酸值大于30mg KOH/g时,由酸值引起的官能基导致的吸湿性提高,可能会导致由使用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带电量的变化,例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带电量降低。由此,优选上述范围。另外,酸值的测定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0070-1992中记载的电位差滴定法来进行。
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从宽的范围适当选择,但考虑到所得的调色剂的定影性及保存稳定性等时,优选为40℃以上、80℃以下。当其低于30℃时,保存稳定性不充分,因此,容易引起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调色剂的热凝聚,有可能产生显影不良。另外,开始产生高温污损现象的温度(以后称为“高温污损开始温度”)降低。所谓“高温污损现象”是指在用加热辊等定影构件进行加热及加压而使调色剂定影于记录介质上时,由于调色剂过热,调色剂粒子的凝聚力使调色剂与定影构件的粘接力降低,调色剂层被分割,调色剂的一部分附着于定影构件上而被除去的现象。另外,当其超过80℃时,定影性降低,因此,有可能产生定影不良。
粘合树脂的软化温度(T1/2)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宽泛的范围适当选择,但优选为1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120℃以下。当其低于60℃时,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降低,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容易引起调色剂的热凝聚,不能将调色剂稳定地供给图像担载体,有可能产生显影不良。另外,有可能诱发图像形成装置的故障。当其超过120℃时,在使调色剂定影于记录介质上时,调色剂难以熔融或软化,因此,调色剂向记录介质的定影性降低,有可能产生定影不良。
粘合树脂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宽的范围适当选择,但优选重均分子量(Mw)为5000以上、500000以下。当其低于5000时,粘合树脂的机械强度降低,得到的调色剂粒子由于显影装置内部的搅拌等容易被粉碎,调色剂粒子的形状发生变化,例如有可能在带电性能方面产生偏差。另外,当其超过500000时,难以被熔融,因此调色剂的定影性降低,有可能产生定影不良。在此,重均分子量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简称GPC)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着色剂)
作为着色剂,可以根据期望的颜色使用各种着色剂,例如可以列举黄色调色剂用着色剂、品红调色剂用着色剂、青色调色剂用着色剂、黑色调色剂用着色剂等。
作为黄色调色剂用着色剂,例如可以列举按照颜色指数进行分类的C.I.颜料黄1、C.I.颜料黄5、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5、C.I.颜料黄17、C.I.颜料黄74、C.I.颜料黄93、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5等有机类颜料;氧化铁黄及黄土等无机类颜料;C.I.酸性黄1等硝基类染料;C.I.溶剂黄2、C.I.溶剂黄6、C.I.溶剂黄14、C.I.溶剂黄15、C.I.溶剂黄19以及C.I.溶剂黄21等油溶性染料等。
作为品红调色剂用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按照颜色指数进行分类的C.I.颜料红49、C.I.颜料红57、C.I.颜料红81、C.I.颜料红122、C.I.溶剂红19、C.I.溶剂红49、C.I.溶剂红52、C.I.碱性红10以及C.I.分散红15等。
作为青色调色剂用着色剂,例如可以列举按照颜色指数进行分类的C.I.颜料蓝15、C.I.颜料蓝16、C.I.溶剂蓝55、C.I.溶剂蓝70、C.I.直接蓝25以及C.I.直接蓝86等。
作为黑色调色剂用着色剂,例如可以列举槽法炭黑、辊筒炭黑、盘法炭黑、煤气炉黑、油料炉黑、热裂法炭黑以及乙炔黑等炭黑。也可以根据想要得到的调色剂的设计特性,从上述各种炭黑中适当选择合适的炭黑。
作为着色剂,除这些颜料之外还可使用红色颜料、绿色颜料等。着色剂既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另外,可以使用两种以上同色系的颜料,也可以分别使用1种或者2种以上不同色系的颜料。
着色剂可以以母料的形式使用。着色剂的母料可以与普通的母料同样地进行制造。例如,可以通过混炼合成树脂的熔融物和着色剂以使着色剂均匀分散到合成树脂中,然后将所得熔融混炼物进行造粒来制造。合成树脂可使用与调色剂的粘合树脂同种类的树脂、或者相对于调色剂的粘合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的树脂。此时,合成树脂和着色剂的使用比例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相对于合成树脂100重量份为30~100重量份。另外,母料可造粒成粒径为约2mm~约3mm。
另外,着色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相对于粘合树脂100重量份为5~20重量份。这并非为母料量,而是母料中含有的着色剂本身的量。通过在该范围内使用着色剂,能够不损害调色剂的各种物性而形成具有高的图像浓度、画质品味非常良好的图像。
(脱模剂)
脱模剂是为了在使调色剂定影到记录媒介上时赋予调色剂脱模性而被添加。因此,与未使用脱模剂时相比,能够提高高温污损开始温度,使耐高温污损性提高。而且,通过使调色剂定影时的加热而使脱模剂熔融,从而降低定影开始温度,由此能够使低温定影性提高。作为脱模剂,可以使用该领域常用的脱模剂,例如可以列举石蜡及其衍生物、微晶蜡及其衍生物等石油类蜡,费托合成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蜡及其衍生物、低分子聚丙烯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类聚合物蜡(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等)及其衍生物等烃类合成蜡、巴西棕榈蜡及其衍生物、米蜡及其衍生物、小烛树蜡及其衍生物、木蜡等植物类蜡、蜂蜡、鲸蜡等动物类蜡、脂肪酸酰胺、苯酚脂肪酸酯等油脂类合成蜡、长链羧酸及其衍生物、长链醇及其衍生物、有机硅类聚合物、高级脂肪酸等。另外,衍生物中包含氧化物、乙烯类单体与蜡的嵌段共聚物、乙烯类单体与蜡的接枝改性物等。脱模剂的使用量没有特殊限制,可以在宽的范围进行适当选择,但优选相对于粘合树脂100重量份为0.2~20重量份。
(电荷控制剂)
电荷控制剂是以控制调色剂的摩擦带电性为目的而添加的。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负电荷控制用电荷控制剂。作为负电荷控制用电荷控制剂,例如可以列举石油炭黑、スピロンブラック(Spiron Black)等油溶性染料、含金属偶氮化合物、偶氮络合物染料、环烷酸金属盐、水杨酸及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及金属盐(金属为铬、锌、锆等)、硼化合物、脂肪酸皂、长链烷基羧酸盐、树脂酸皂等。其中,硼化合物作为不含重金属的物质而特别优选。电荷控制剂可以根据用途分开使用。电荷控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根据需要并用2种以上。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殊限制,可以在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选择,但优选相对于粘合树脂100重量份为0.5~3重量份。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调色剂粒子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利用公知的制造方法制得。
例如可以通过熔融混炼粉碎法制造调色剂粒子。熔融混炼粉碎法例如包括混合工序、熔融混炼工序、粉碎工序及筛分工序。根据熔融混炼粉碎法,在混合工序中,将各规定量的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电荷控制剂以及其他的添加成分进行干式混合得到混合物。在熔融混炼工序中,将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冷却所得熔融混炼物使其固化,从而得到固化物。在粉碎工序中,将固化物进行机械粉碎。在筛分工序中,利用筛分机从由粉碎工序得到的粉碎物除去过粉碎调色剂粒子和粗大的调色剂粒子。通过这些工序,能够制造调色剂粒子。
作为可用于干式混合的混合机,可以列举例如: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ス一パ一ミキサ(商品名,株式会社カワタ制)、メカノミル(商品名,冈田精工株式会社制)等亨舍尔型混合装置,オンダミル(商品名,ホソカワミクロン株式会社制)、ハイブリダイゼ一ションシステム(商品名,株式会社奈良机械制作所制)、コスモシステム(商品名,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制)等。
混炼是在搅拌下加热到粘合树脂的熔融温度以上的温度(通常为约80℃~约200℃,优选为约100℃~约150℃)的同时而进行的。作为混炼机,例如可以使用双螺杆挤出机、三辊研磨机、ラボプラストミル(laboplast mill)等一般的混炼机。更具体而言,可以列举例如:TEM-100B(商品名,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PCM-65/87(商品名,株式会社池贝制)等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ニ一デックス(以上均为商品名,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等开辊(open roll)方式的混炼机等。其中,从更进一步提高各原料的分散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开辊方式的混炼机。在冷却熔融混炼物而得到的固化物的粉碎中,可以列举切碎机、绒磨机(feather mill)、气流粉碎机等。例如,使用切碎机粗粉碎固化物后,使用气流粉碎机进行微粉碎,由此,能够得到具有期望的体积平均粒径的调色剂。
在筛分中,可以使用能够通过利用离心力的筛分及利用风力的筛分除去过粉碎调色剂粒子和粗大调色剂粒子的公知的筛分机,例如,可以使用旋转式风力筛分机(rotary pneumatic classifier)等。
另外,调色剂粒子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法制造:粗粉碎熔融混炼物的固化物,并使所得粗粉碎物水性浆液化,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处理所得水性浆液,使粗粉碎物微粒化,然后在水性介质中加热所得微粒,使其凝聚、熔融。熔融混炼物的固化物的粗粉碎,例如可以使用气流粉碎机、小型磨机等来进行。通过粗粉碎,得到具有粒径约100μm~约3mm的粗粉。使粗粉分散到水中,制备水性浆液。在使粗粉分散到水中时,例如通过事先使适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分散剂溶解于水中,能够得到粗粉均匀地分散的水性浆液。通过高压均质机处理该水性浆液,水性浆液中的粗粉被微粒化,能够得到含有体积平均粒径约0.4~1.0μm的微粒的水性浆液。加热该水性浆液使微粒凝聚,并且使微粒之间熔融结合,由此能够得到具有期望的体积平均粒径及平均圆形度的调色剂。例如通过适宜选择微粒的水性浆液的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能够使体积平均粒径及平均圆形度为所期望的值。加热温度从粘合树脂的软化点以上且小于粘合树脂的热分解温度的范围适宜选择。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常加热温度越高,所得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越大。
作为高压均质机,已知有市售品。作为高压均质机的市售品,例如可以列举マイクロワルイダイザ一(商品名,マイクロワルデイクス(Microfluidics)公司制造)、ナノマイザ一(商品名,ナノマイザ一公司制造)、アルテイマイザ一(商品名,株式会社スギノマシン制造)等腔式高压均质机,高压均质机(商品名,ラニ一(Rannie)公司制造)、高压均质机(商品名,三丸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制造)、高压ホモゲナイザ(商品名,株式会社イズミワ一ドマシナリ制造)、NANO3000(商品名,株式会社美粒制造)等。
还可以对如上制得的调色剂粒子实施球化处理,作为进行球化的装置,可以列举冲击式球化装置和热风式球化装置。作为冲击式球化装置,可以使用市售的装置,可以使用例如ワアカルテイ(商品名,ホソカワミクロン株式会社制造)、ハイゲリダイゼ一ションシステム(商品名,株式会社奈良机械制作所制)等。另外,作为热风式球化装置,可以使用市售的装置,可以使用例如表面改質機メテオレインボ一(商品名,日本ニコ一マチッ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等。
(外添加剂)
在这样得到的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优选为0.1μm以上的外添加剂。由此,特别是在彩色调色剂中,能够提高转印性。作为外添加剂,可以使用该领域常用的外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氧化硅、氧化钛、碳化硅、氧化铝、钛酸钡等。
另外,除上述之外还可以并用而外添加至少1种以上与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相比平均一次粒径更小的外添加剂。作为可以并用的外添加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列举例如:氧化硅、氧化钛、碳化硅、氧化铝、钛酸钡等。可以并用的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5~30nm。通过并用这种粒径的外添加剂,能够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当可以并用的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小于5nm时,难以使其均匀分散。当可以并用的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大于30nm时,提高流动性的效果不充分。
这里,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能够通过利用动态光散射的粒径分布测定装置、例如DLS-800(商品名,株式会社大冢电子制)、コ一ルタ一N4(商品名,コ一ルタ一エレクトロニクス制)进行测定,但由于难以解离疏水化处理后的粒子的二次凝聚,优选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得到的照相图像进行图像分析而直接求得。
外添加剂的添加量没有特殊限制,但优选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重量份为0.1~3.0重量份。通过使外添加剂的添加量在这种范围内,能够赋予调色剂流动性,从而提高转印效率。当外添加剂的添加量小于0.1重量份时,不能赋予调色剂充分的流动性,也不能提高转印效率。当外添加剂的添加量大于3.0重量份时,外添加剂向调色剂表面的堆积速度增快,在搅拌试验前后的载体的电桥电阻值A、B及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C满足上述式(1)的情况下,也变得难以抑制载体对调色剂的带电赋予能力的降低。
2.2双组分显影剂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双组分显影剂(以下仅称为“显影剂”)能够通过混合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上述调色剂和本发明的树脂包覆树脂载体来制造。在本发明的树脂包覆载体与添加了大粒径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一起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期使调色剂带电量稳定,因此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能够稳定地形成灰雾等图像缺陷少的高画质图像。
上述调色剂与树脂包覆载体的混合物比例没有特殊限制,但考虑到用于1分钟内能够印刷40张以上A4尺寸的图像的高速图像形成装置时,优选使用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比率为5以上、覆盖率θ2为约50~约75%的调色剂和树脂包覆载体。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调色剂的带电性于充分良好的状态,也能够在高速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能够稳定且长期形成高画质图像的优选的显影剂使用。
覆盖率θ2的值能够通过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进行调节。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低时(覆盖率θ2小于50%时),调色剂带电量有上升的趋势,调色剂浓度高时(覆盖率θ2大于75%时),调色剂带电量有减少的趋势。因此,利用该现象能够某种程度调节带电量。但是,在安装到实际机器而使用显影剂的情况下,降低调色剂浓度时,由于载体与感光体的接触面积增加,出现载体附着的问题。另外,升高调色剂浓度时,带电量降低的同时调色剂飞散变严重。
作为覆盖率θ2与调色剂浓度的关系,具体来说,在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0μm的情况下,使覆盖率θ2为50~75%时,显影剂中相对于树脂包覆载体100重量份含有调色剂约6.9~约10.4重量份。使用这种显影剂进行高速显影时,调色剂消耗量与根据调色剂的消耗供给到显影装置的显影槽的调色剂供给量各自达最大,尽管如此并不损害供需平衡。而且,显影剂中相对于载体100重量份调色剂多于约6.9~约10.4重量份时,带电量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不仅不能得到所期望的显影特性,调色剂消耗量变得多于调色剂供给量,并且变得不能赋予调色剂充分的电荷,从而导致画质变差。相反,载体的量少时,带电量有增高的倾向,由于电场调色剂变得难以从载体分离,结果导致画质变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如下计算。以调色剂的比重作为1.0,基于由库尔特计数器(商品名:コ一ルタ一カウンタ·マルチサイザ一II、ベックマン·コ一ルタ一社制)得到的体积平均粒径进行计算。即,计算混合的调色剂重量中的调色剂个数,以调色剂个数×调色剂面积(假定为圆进行计算)作为调色剂总投影面积。同样,树脂包覆载体的表面积的总和是以载体比重作为4.7,基于由マイクロトラック(商品名:マイクロトラックMT3000,日机装株式会社制)得到的粒径,由混合的载体重量计算总表面积。进而,载体芯材的总表面积也与树脂包覆载体的总表面积同样地进行计算。
3.显影装置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0使用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使形成于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来形成可见像。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能够在长期使用中稳定调色剂带电量,因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双组分显影剂,能够实现能够长期稳定地形成没有灰雾的良好的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0的构成的概略图。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20设有收容显影剂1的显影单元10、将显影剂输送到作为像承载体的感光体15上的显影剂承载体(显影剂输送承载体)13。
通过搅拌螺杆12,对由预先投入显影单元10的内部的本实施方式的载体和调色剂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搅拌,并使其带电。然后,通过将显影剂输送到在内部设有作为磁场产生部的磁力辊的显影剂担载体13上,保持在显影剂担载体13表面。保持在显影剂担载体13表面的显影剂被显影剂调节构件14调节为一定层厚,并被输送到在显影剂担载体13与像担载体15的邻接区域形成的显影区域,在向显影剂担载体13外加交流偏压而形成的振动电场下,像担载体15上的静电荷像通过反转显影法而显影化。
另外,由可见像形成引起的调色剂消耗可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作为调色剂相对于显影剂重量的重量比的调色剂浓度的变化而被检测,被消耗部分直到未图示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检测到达到预先规定的规定调色剂浓度时从调色剂料斗16得到补给,从而能够保持显影单元10内部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大致一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显影担载体13与显影剂调节构件14的间隙、以及显影区域中显影剂担载体13与像担载体15的间隙例如设定为0.4mm。当然,这仅是示例,并不限于该数值。
4.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显影装置20。显影装置20以外的其他构成可以使用公知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1的构成的概略图。图像形成装置21包含可见像形成单元31、定影部以及清洁部。为了与彩色图像信息中所含的黑(b)、青(c)、品红(m)及黄(y)各颜色的图像信息相对应,构成可见像形成单元31的构件分别设置4个。在此,根据各颜色分别设置4个的各构件,将表示各颜色的字母附加在参照标号的末尾来进行区别,总称的情况仅用参照标号表示。可见像形成单元31包含像承载体、带电部、曝光部及转印部。
作为像承载体的感光体15,是表面具有能够形成静电荷像的感光层的辊状构件。作为带电部的带电装置22使感光体15表面带上规定电位。作为曝光部的激光照射部23向表面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体15照射根据图像信息的信号光,从而在感光体15的表面形成静电荷像(静电潜象)。转印部包含1次转印装置24和2次转印装置26,1次转印装置24将从显影装置20供给调色剂3而显影的感光体15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25上。2次转印装置26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5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27上。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28使记录介质27表面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27上。清洁部包含感光体用清洁装置29和转印用清洁装置30,感光体用清洁装置29在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27后除去残留在感光体15表面的调色剂3及纸粉等。转印用清洁装置30除去上述中间转印带上附着的多余的调色剂3等。
显影静电潜像时,每个调色剂的颜色实行采用反转显影法使感光体15上的静电荷像显影的显影工序,通过在中间转印带25上重叠不同颜色的多个调色剂像而形成多色调色剂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了中间转印带25的中间转印方式,但是也可以使用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15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1,如上所述能够通过设置能够在感光体15上形成没有灰雾的调色剂像的本发明的显影装置20,从而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21。通过使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21形成图像,能够长期稳定地形成没有灰雾的高画质图像。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按以下操作来测定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和饱和带电量、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以及树脂包覆载体的饱和带电量。
(体积平均粒径)
使用MICROTRAC(商品名:MT3000、日机装株式会社)测定载体芯材的体积平均粒径。向乳化剂109P(月桂醇聚氧乙烯醚HLB13.6、花王株式会社制)的5%水溶液10mL中添加测定样品约10mg~约15mg,用超声波分散机使其分散1分钟,向上述MICROTRAC的规定处添加其中的约1mL之后,搅拌1分钟,确认散射光强度稳定后,再进行测定。
(树脂包覆层的厚度)
树脂包覆层的厚度是通过用研钵将树脂包覆载体粉碎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名:VE-9800、株式会社キ一エンス制),以加速电压5KV、倍率10000倍的条件观察该粉碎后的树脂包覆载体的截面,并算出任意10点的树脂包覆层的厚度的平均值而求出的。
(饱和带电量)
载体芯材的饱和带电量是将载体芯材和调色剂投入树脂制圆筒容器以使覆盖率θ1为70%,用双轴驱动塑料瓶旋转台架,在200rpm下混合搅拌2小时之后,采集载体芯材和调色剂,并用吸引式带电量测定装置(商品名:210H-2A Q/M Meter、TREK公司制)测定的带电量。树脂包覆载体的饱和带电量也是经相同操作测定的带电量。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到的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则不受到本实施例的限定。以下,“份”表示“重量份”。并且,只要不特别说明,则“%”表示“重量%”。
[调色剂的制造]
如下操作制造3种调色剂(调色剂1~3)。
·调色剂1
将作为粘合树脂的聚酯、颜料、脱模剂和电荷控制剂(产品名:LR-147、日本カ一リツト株式会社制)干式混合并熔融混炼,再经过粉碎工序和筛分工序制造调色剂粒子。向该调色剂粒子中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为0.1μm、12nm的2种疏水化处理过的二氧化硅微粒(以下,也称为“疏水化二氧化硅微粒”),制造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的带负电的品红调色剂(非磁性品红调色剂)。
·调色剂2
除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的疏水化二氧化硅微粒代替平均一次粒径为0.1μm的疏水化二氧化硅微粒之外,与调色剂1同样地操作,制造调色剂2。
·调色剂3
除不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0.1μm的疏水化二氧化硅微粒,而仅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12nm的疏水化二氧化硅作为外添加剂之外,与调色剂1同样地操作,制造调色剂3。
[载体的制造]
准备具有像表1所示这样的体积平均粒径、电桥电阻值及饱和带电量的4种铁氧体芯材作为载体芯材A~E。这里,作为载体芯材,可以使用市售的载体芯材。而且也可以通过用甲苯清洗市售的树脂包覆载体来进行准备。具体而言,按甲苯的重量:树脂包覆载体的重量=10∶3的比例向树脂包覆载体中添加甲苯,使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30分钟,将甲苯和载体分离,然后再一次以相同的比例向载体中添加甲苯,同样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30分钟,将上述操作重复进行5次,将甲苯和载体分离后,可以通过使洁净载体干燥来准备载体芯材。
表1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341
(树脂包覆载体1)
通过将有机硅树脂F(商品名:KR24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0.375重量份和有机硅树脂G(商品名:KR251、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0.375重量份溶解在甲苯12重量份中,再使导电性粒子(商品名:VULCAN XC-72、キャボット株式会社制)0.0375重量份、及偶联剂(商品名:AY43-059、東レ·タウコ一ニンダ株式会社制)0.0225重量份内添加或分散在上述溶液中,制各涂覆树脂液。采用浸渍法,使用上述涂覆树脂液12.8重量份将载体芯材100重量份的表面包覆。然后,经过固化温度200℃、固化时间1小时的固化过程,再通过孔径150μm的筛子,制造树脂包覆载体1。
(树脂包覆载体2~18)
除将有机硅树脂的种类、有机硅树脂的添加量、导电性粒子的添加量、偶联剂的添加量或固化催化剂的添加量的任意一种以上变更为如表2所示之外,与树脂包覆载体1同样地操作,制造树脂包覆载体2~18。
在树脂包覆载体1~18的制造中,具体而言,有机硅树脂、固化催化剂使用以下物质。
·有机硅树脂F商品名:KR24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有机硅树脂G商品名:KR251、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有机硅树脂H商品名:KR35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有机硅树脂I商品名:KR40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有机硅树脂J商品名:KR9706、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固化催化剂K商品名:D-2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固化催化剂L商品名:CAT-AC、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将载体芯材和有机硅树脂的种类以及使用量(固体物质)、各添加剂的使用量(固体物质)、树脂包覆层的厚度示于表2。
表2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361
(实施例1)
将上述树脂包覆载体1和上述调色剂1投入树脂制圆筒容器中以使上述覆盖率θ2为70%,然后用双轴驱动塑料瓶旋转台架,在200rpm、1小时的条件下混合搅拌,由此制造含有实施例1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2、比较例1~4)
除如表3所示变更调色剂的种类或树脂包覆载体的种类的至少任一个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制造分别包含实施例2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实施例3~13、比较例5、6)
除如表4所示变更树脂包覆载体的种类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制造分别包含实施例3~13及比较例5、6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评价>
首先,使用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用寿命带电稳定性和转印效率评价外添加到调色剂中的外添加剂的粒径的影响。
(寿命带电稳定性)
将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安装在具有双组分显影装置的复印机(印刷速度<彩色>50ppm、<单色>62ppm,商品名:MX-6201N、夏普株式会社制)上,在常温常湿下以印刷率5%实际印刷50000(以下记作“50k”)张后,测定双组分显影剂的带电量。带电量用吸引式带电量测定装置进行测定。与初期带电量的差以绝对值计在3μC/g以下时评价为良好,超过3μC/g且在5μC/g以下时评价为可用,大于5μC/g时评价为不良。
(转印效率)
对于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与寿命带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同样地印刷50k图像后,计算转印效率。转印效率T(%)通过下述式(3)计算,转印效率T在90%以上时评价为良好,小于90%时评价为不良。
T(%)=[Mp/(Md+Mp)]×100       …(3)
式中,Mp是印刷了规定图案的纸面上的调色剂重量。Md是印刷规定图案时像承载体(电子照相感光体)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重量。在此,规定的图案是指在A4纸上的四个角(配置在距纸的各端1.5cm的内侧)以及中央部配置了4cm×4cm的斑(patch)的图案。像承载体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重量通过使用上述吸引式带电量测定装置吸引像承载体表面的调色剂、并测定该吸引的调色剂的量而得到。另外,纸面上的调色剂量也同样地得到。
对于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树脂包覆载体和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相对于载体芯材和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X、电桥电阻值变化Y、以及寿命带电稳定性和转印效率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电桥电阻值变化Y是将搅拌试验后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设为B(Ω/cm)、将1000V/cm的电场下的芯材的电桥电阻值设为C(Ω/cm)时,用下述式表示的值。
Y=-log[(A/C)/(B/C)]
表3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391
如表3所示,可知调色剂中不含有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比较例1、4虽然寿命带电稳定性良好,但转印效率变得不良。另外,可知调色剂中含有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2、3的转印效率良好,且搅拌试验前后的电桥电阻值变化Y在0.5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时,寿命带电稳定性也变得良好,而电桥电阻值变化Y不在0.5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时,寿命带电稳定性变得不良。
接着,使用分别含有实施例1、3~13以及比较例2、5、6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评价寿命带电稳定性、图像浓度、白色度、带电上升特性、转印效率、载体附着和粒状性。寿命带电稳定性和转印效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基准与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寿命带电稳定性和转印效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基准相同。
(图像浓度)
用与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寿命带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同样地在印刷50k张图像后,通过X-Rite938分光测色浓度计测定图像部的图像浓度。图像浓度在1.4以上的评价为良好,在1.3以上且小于1.4的评价为可用,小于1.3的评价为不良。
(白色度)
用与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寿命带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同样地在印刷50k张图像后,测定非图像部的白色度。白色度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SZ90型分光式色差计求出三刺激值X、Y、Z,Z的值在0.5以下的评价为良好,大于0.5且在0.7以上的评价为可用,大于0.7的评价为不良。
(带电上升特性)
将装入了分别含有实施例1、3~13以及比较例2、5、6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5ml玻璃瓶用32rpm的旋转培养机搅拌1分钟后,采集双组分显影剂,用吸引式带电量测定装置(TREK公司:210H-2AQ/MMeter)测定带电量。另外,搅拌3分钟后,同样地测定带电量。1分钟后与3分钟后的带电量的差以绝对值计小于5μC/g的评价为良好,在5μC/g以上、7μC/g以下的评价为可用,大于7μC/g的评价为不良。
(载体附着)
用与分别含有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4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寿命带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同样地在印刷50k张图像后,求出像承载体上的非图像部的一定面积(297cm×24cm)中的载体附着个数。求载体的附着个数时,外加到显影剂承载体上的直流偏压为200V,交流偏压为400V,频率为9kHz,预先使像承载体的表面不带电。载体附着的个数小于15个的评价为良好,在15个以上、20个以下的评价为可用、大于20个的评价为不良。
(粒状性)
将分别含有实施例1、3~13以及比较例2、5、6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安装在具有双组分显影装置的复印机(商品名:MX-6201N、夏普株式会社制)上,与寿命带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同样地在印刷50k张图像后,印刷图像的测试图案,对与白色的色差为30、50、70的粒状性,使用自动印刷画质评价系统(商品名:APQS,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测定粒状性的分值。该粒状性的分值(score value)越低,图像的不光滑越少,显示搞画质。在此,各色差的分值的最大值小于11500的评价为良好,在11500以上、12000以下的评价为可用,大于12000的评价为不良。
(综合评价)
上述寿命带电稳定性、图像浓度、白色度、带电上升特性、转印效率、载体附着和粒状性的评价结果中,全部的评价结果都良好的为“◎”,有一个可用的评价结果且没有不良的评价结果的为“○”,有两个以上可用的评价结果且没有不良的评价结果的为“△”,有不良的评价结果的为“×”。综合评价结果为“○”或“△”的判断为可以利用。
分别含有实施例1、3~13以及比较例2、5、6的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饱和带电量的比率X、电桥电阻值变化Y、寿命带电稳定性、图像浓度、白色度、带电上升特性、转印效率、载体附着和粒状性的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Figure GSB00000732749200421
如表4所示,可知电桥电阻值变化Y在0.5以上、2.5以下的实施例1、3~13长期使用时带电量稳定,而且其中饱和带电量的比率X在0.6以上、1.1以下的实施例1、4、6~11的带电量更稳定。实施例3、5的电桥电阻值变化Y的值接近下限值,载体的削减效果稍弱,因此认为带电量的下降较大。载体的削减效果是指能够抑制树脂包覆层削减所带来的载体的带电赋予能力的下降的效果。
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较小的实施例7,载体附着发生少,树脂包覆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较大的实施例8的粒状性稍稍降低。不含导电性粒子的实施例9的带电上升特性稍稍下降。不含偶联剂的实施例11的带电上升特性也稍稍下降。
可知如比较例5那样电桥电阻值变化Y的值在2.5以上时,带电量虽然稳定,但由于载体的电桥电阻值降低,因此印刷50k张后的载体附着变多。
另外,可知如比较例2、6那样电桥电阻值变化Y小于0.5时,寿命带电稳定性、白色度、粒状性下降。而且,比较例6的转印效率也下降。认为其原因在于,比较例6在印刷50k张后的带电量显著下降。
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不过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为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并不受说明书全文的任何限定。而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变形或变更也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树脂包覆载体,与在调色剂粒子上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一起使用、且具有载体芯材和载体芯材表面的树脂包覆层,其特征在于,
将通过进行搅拌试验而得到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设为A、将所述搅拌试验前的1000V/cm的电场下的树脂包覆载体的电桥电阻值设为B、将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设为C时,A、B及C满足下述式(1):
0.5≤-log{(A/C)/(B/C)}≤2.5…(1)
其中,电桥电阻值的单位为Ω/cm,且通过下述电桥电阻值测定方法测定,
并且,所述1000V/cm的电场下的载体芯材的电桥电阻值在1.0×107Ω/cm以上、1.0×109Ω/cm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搅拌试验如下:将以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相对于树脂包覆载体的总表面积的比例为70%的方式混合了树脂包覆载体和调色剂的显影剂投入玻璃瓶中,利用搅拌研磨器在26.3Hz、3小时的条件下进行混合搅拌,所述调色剂的总投影面积为全部调色剂粒子的投影面积的总和,所述树脂包覆载体的总表面积为全部树脂包覆载体的表面积的总和,
所述电桥电阻值测定方法如下:在由磁铁、铝制电极、底座即丙烯酸树脂板构成的测定夹具中,电极的间隔为1mm,形成大小10mm×40mm的平行平板电极,将载体芯材200mg插入该电极间,然后以N极与S极相对的方式配置表面磁通密度为1500高斯、相对部分的磁铁面积为10mm×30mm的磁铁,从而将载体芯材保持在电极间,测量对该电极以每1V递增地外加直流电压直到800V时的电流值,从而计算电桥电阻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与调色剂一起使用,该调色剂通过外添加平均一次粒径在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和1种以上比所述外添加剂的平均一次粒径小的外添加剂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其中,树脂包覆层的厚度为0.15μm以上、0.60μ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其中,树脂包覆层含有有机硅树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其中,树脂包覆层含有交联型有机硅树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其中,树脂包覆载体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a相对于载体芯材和所述调色剂的饱和带电量b的比率b/a在0.6以上、1.1以下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其中,树脂包覆层还含有导电性粒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其中,体积平均粒径为35μm以上、55μm以下。
9.一种双组分显影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包覆载体和外添加了平均一次粒径为50nm以上的外添加剂的调色剂。
CN200910149584.8A 2008-07-04 2009-07-06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620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6385 2008-07-04
JP2008-176385 2008-07-04
JP2008176385A JP4551952B2 (ja) 2008-07-04 2008-07-04 樹脂被覆キャリア、2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0388A CN101620388A (zh) 2010-01-06
CN101620388B true CN101620388B (zh) 2012-09-19

Family

ID=41464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584.8A Active CN101620388B (zh) 2008-07-04 2009-07-06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41525B2 (zh)
JP (1) JP4551952B2 (zh)
CN (1) CN1016203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0323B2 (ja) * 2010-09-30 2012-1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2成分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3947032B (zh) * 2011-11-15 2017-04-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154993B2 (ja) * 2012-04-27 2017-06-28 Dowa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現像剤用キャリア芯材の製造方法
KR20160085670A (ko) 2015-01-08 2016-07-18 주식회사 케이에이치바텍 휴대 단말기용 고내구성 금속 외장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5372958A (zh) * 2015-12-09 2016-03-02 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树脂包覆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双组分显影剂
JP2022038101A (ja) * 2020-08-26 2022-03-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二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982A (en) * 1882-01-03 David h
US63085A (en) * 1867-03-19 Improvement in spinning-jacks
JPH0772810A (ja) 1993-09-02 1995-03-17 Toray Ind Inc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3358006B2 (ja) * 1993-10-15 2002-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潜像現像用被覆キャリア
JPH09288384A (ja) 1996-04-23 1997-11-04 Mita Ind Co Ltd 電子写真現像剤用磁性キャリア
JP3141799B2 (ja) * 1996-12-05 2001-03-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DE69928159T2 (de) * 1998-04-10 2006-07-20 Canon K.K. Zweikomponenten-Entwickler und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JP2001125318A (ja) 1999-10-29 2001-05-11 Kyocera Corp 静電潜像現像剤
JP2003005452A (ja) * 2001-06-25 2003-0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方法
JP3986020B2 (ja) * 2003-12-08 2007-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
JP2005352130A (ja) * 2004-06-10 2005-12-22 Canon Inc 二成分系現像剤
KR100716979B1 (ko) 2004-09-23 2007-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용 현상제
JP4625417B2 (ja) 2005-04-06 2011-0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キャリア及び二成分現像剤
JP2006330387A (ja) * 2005-05-26 2006-12-07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760522B2 (ja) * 2006-05-15 2011-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JP4246774B2 (ja) * 2006-07-12 2009-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製造方法
JP4796481B2 (ja) * 2006-12-07 2011-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キャリ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727696B2 (en) * 2006-12-08 2010-06-01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41525B2 (en) 2014-06-03
CN101620388A (zh) 2010-01-06
JP2010015066A (ja) 2010-01-21
US20100003614A1 (en) 2010-01-07
JP4551952B2 (ja) 201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3178B2 (ja) 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CN102667629B (zh)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1846903B (zh) 树脂被覆载体及其制造方法、双成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126912B (zh) 电子照相显影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用于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的芯材粒子及其制造方法、图像形成方法
CN101432665B (zh) 载体、显影剂、成像方法和处理盒
CN101876795B (zh) 树脂包覆载体及其制造方法、含有该树脂包覆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20388B (zh)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46213A (zh) 制造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的方法、电子照相显影剂用载体、电子照相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JP2012083389A (ja) 樹脂被覆キャリアおよび2成分現像剤
CN101957568B (zh) 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681377B (zh) 显影剂、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782729B (zh) 树脂包覆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26767B (zh) 载体、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070323B2 (ja) 2成分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164230A (ja) 樹脂被覆キャリア、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成分現像剤
JP5795953B2 (ja)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れを含む2成分現像剤
JP2010128393A (ja) 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キャリア、2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64807B2 (ja) 二成分現像剤
JP2013238734A (ja)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れを含む2成分現像剤
JP4979072B2 (ja) 二成分現像剤用キャリア
JP2011034012A (ja) 樹脂被覆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樹脂被覆キャリアを含む2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2109A (ja)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れを含む2成分現像剤
JP2011118316A (ja) トナーおよび2成分現像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