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5630B - 电致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5630B
CN101615630B CN2009101657166A CN200910165716A CN101615630B CN 101615630 B CN101615630 B CN 101615630B CN 2009101657166 A CN2009101657166 A CN 2009101657166A CN 200910165716 A CN200910165716 A CN 200910165716A CN 101615630 B CN101615630 B CN 101615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utput part
spectrum
light output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57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5630A (zh
Inventor
堂本千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5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5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5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5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该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具有发光层和使该发光层的光共振的共振器结构并且发出相互不同波长的光,所述发光层所发出光的发光光谱的强度成为最大值的发光峰值波长中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值在第二光输出部中比在第一光输出部中大,所述发光光谱的宽度在第二光输出部中设定得比在第一光输出部中宽。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视认方向变化产生的发光色的色移的电致发光装置。

Description

电致发光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06年9月29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0610141465.4的、发明名称为电致发光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多色发光的电致发光装置(EL装置)。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装置具有多个光输出部,所述光输出部具有发光层和使该发光层的光共振的共振器结构。共振器结构包括夹持发光层的电极间等。一直公知的有:由该共振器结构共振后的光的共振波长,随着从电致发光装置出射的光的出射角而变化,由此从电致发光装置出射的光的强度随光的出射角而变化。
在进行多色发光的电致发光装置中,从形成各色像素的各色光输出部出射的光的强度比随着光出射角而变动,由此成为随着出射角(视认(visually identify)方向)而发光色变化的色移(color shift)的原因。
但是,在现有的电致发光装置中,针对上述那样的色移的对策并不充分,色移防止依然是一个问题。
另外,人眼的敏感度(视觉灵敏度(visual sensitivity))随波长而不同,因此需要也考虑该视觉灵敏度来谋求防止色移。
因而,本发明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视认方向变化产生的发光色的色移的电致发光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该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具有发光层和使该发光层的光共振的共振器结构并且发出相互不同波长的光。所述发光层所发出光的发光光谱的强度成为最大值的发光峰值波长中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值在第二光输出部中比第一光输出部大,所述发光光谱的宽度在第二光输出部中设定得比在第一光输出部中宽。
另外,本发明第二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关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将表示透射光谱最大值的共振峰值波长设定为与所述发光峰值波长大致相等的值,所述透射光谱是在与所述发光层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的光的透射光谱。
并且,本发明第三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二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关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使所述各色的所述发光峰值波长分别位于成为透射光谱最大值的95%以上的波长范围内,所述透射光谱是在与所述发光层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的光的透射光谱。
另外,本发明第四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所述各发光光谱的所述宽度是该发光光谱的强度成为最大值一半位置中的该发光光谱的宽度。
并且,本发明第五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形成于一对两个电极间的单层或多层,该一对两个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层的厚度方向两侧。
另外,本发明第六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进一步具备:基板,搭载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和密封膜,覆盖住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并且让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发出的光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密封膜。
并且,本发明第七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进一步具备:透明基板,搭载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并且让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发出的光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所述透明基板。
另外,本发明第八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发出的光出射到外部为止通过的所有的层和部件。
另外,本发明第九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中,进一步具备第三光输出部,该第三光输出部具有发光层和使该发光层的光共振的共振器结构,并且发出不同于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的波长的光,所述发光层所发出光的发光光谱的强度成为最大值的发光峰值波长中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值在第三光输出部中比第二光输出部大,所述发光光谱的宽度在第三光输出部中设定得比在第二光输出部中宽。
<关于术语的记载>
本说明书中所谓“敏感强度”,是指表示相对于进入眼睛的光而人实际上感受到的光的强度,并非单纯指光的强度,而反映人眼敏感度即视觉灵敏度的影响的术语。
根据本发明,在使视认方向相对于正面方向的倾斜扩大而使透过各光输出部的共振器结构的光的透射光谱向短波长侧偏移的情况下,越是在波长向低波长侧偏移时视认度降低程度较大的光输出部,越可以将由该透射光谱偏移影响产生的从各光输出部实际出射的光的出射强度的降低程度抑制。其结果,能够抑制视认方向变化产生的各色敏感强度有关的比率的离散偏差,由此可以抑制发光色的色移。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半值宽度来设定各发光光谱的宽度,从而能够按照使各发光光谱的形状充分反映的形式来设定各发光光谱宽度彼此的关系。例如,即使对于具有对发光色产生影响的中间峰值(secondpeak)那样的发光光谱,也能够包括该中间峰值的影响来规定发光光谱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用于说明电致发光装置包括的共振器结构的特性与光的出射方向的关系的图。
图2是表示共振器结构的透射光谱的图。
图3是表示有机层的发光光谱的图。
图4是表示有机层的发光光谱、共振器结构的透射光谱以及光的出射光谱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出射方向具有倾斜时的发光光谱、透射光谱和出射光谱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视觉灵敏度光谱的图。
图7是表示出射角变化时的各色光的敏感强度的变化程度的图。
图8是表示出射角和各色敏感强度的关系的图。
图9是模拟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致发光装置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是模拟表示图9的电致发光装置的第一~第三光输出部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图9电致发光装置中的各色的发光光谱和透射光谱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图9电致发光装置中的第一~第三光输出部的发光光谱的图。
图13是表示图9电致发光装置中的出射角变化时的各色光的敏感强度的变化程度的图。
图14是表示图9电致发光装置中的出射角和各色敏感强度的关系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致发光装置的第一~第三光输出部的发光光谱的图。
图16是模拟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涉及的电致发光装置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中:1-EL发光装置,3-有机层,5、7-反射面,9-共振器结构,10-光输出部,21-EL发光装置,23-玻璃基板,25-元件部,27-调整层,29-密封膜,31-第一电极,33-有机层,35-第二电极,41-电荷注入层,43-电荷输送层,45-发光层,47-电荷输送层,49-电荷注入层,51r-第一光输出部,51g-第二光输出部,51b-第三光输出部,61-EL装置,D1-出射方向,D2-正面方向,θ-出射角。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术语的记载>
本说明书中所谓“敏感强度”,是指表示相对于进入眼睛的光而人实际上感受到的光的强度,并非单纯指光的强度,而反映人眼敏感度即视觉灵敏度的影响的术语。
<色移产生原理>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前,首先对色移产生原理进行说明。
图1(A)和图1(B)是用于说明电致发光装置(EL装置)中包括的共振器结构的特性和光的出射方向的关系的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EL装置1的光输出部10中,在包括进行电致发光的发光层的有机层3的两侧形成由电极等构成的反射面5、7,由此通过该反射面5、7形成共振器结构9。由此,从该EL装置1向视认者侧出射的光成为:由有机层3发光但不被反射面5、7反射而透过一方反射面5的光、与由有机层3发光而由反射面5、7一次或多次反射并透过一方反射面5的光相叠加的光。这里,反射面5、7由折射率变化较大的边界面等形成。作为反射面5、7而发挥功能的部件例如可举出:电极、光透过特性调整用的调整层的表面、用于密封有机层3的密封膜的表面,以及玻璃基板(透明基板)的表面等。另外,所谓光输出部10是指包括进行发光的有机层3和形成于由该有机层3发出的光的路径上的共振器结构9的结构。
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那样,这种共振器结构9具有如下特性:在共振器结构9中叠加而出射的光的路径随从EL装置1出射的光的出射方向D1而不同,由此使共振波长变化。也就是说,图1(A)和图1(B)表示出射方向D1变化时的反射次数为0的光路A和反射次数为1的光路B。图1(A)对应于光的出射方向D1与垂直于EL装置1的发光面的正面方向D2平行的情况。图1(B)对应于光的出射方向D1相对于正面方向D2倾斜的情况。于是,该光路A、B的光程差随出射角θ的增大而缩小,由此随着出射角θ增大而共振波长向短波长侧变化。由此,由有机层3发出的光透过共振器结构9时的透射光谱随出射角的增大而从图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变化到虚线所示的状态。还有,所谓出射角θ是指出射方向D1相对于正面方向D2的倾斜角。
有机层3发出的光的光谱由有机层3的材料特性来决定,例如具有图3所示的模式。该发光光谱不依赖于光的出射方向D1的出射角θ而是恒定的。还有,图3中的符号λ1表示对应于发光光谱的最大值的发光波长的峰值波长(以下,将发光光谱的最大值的波长称为“发光峰值波长”)。
图4是表示有机层3发出的光的发光光谱、表示由有机层3产生的光中介由共振器结构9出射到外部的光的比例的透射光谱、以及从EL装置1实际出射的光的出射光谱的关系的图。曲线L1表示发光光谱,曲线L2表示透射光谱,曲线L3表示出射光谱。这时的透射光谱(L2)和出射光谱(L3)表示光出射方向D1的出射角θ=0°的情况。如图4所示,出射光谱(L3)由发光光谱(L1)和透光光谱(L2)之积赋予。
还有,图4的曲线图的纵轴对曲线L2(透射光谱)而言表示光的透过率,对曲线L1(发光光谱)和曲线L3(出射光谱)而言表示光的强度。针对图5、图11也是同样的。
如所述那样,发光光谱(L1)不依赖于出射角θ,但是由于透射光谱(L2)依赖于出射角θ,因而发光光谱(L1)和透射光谱(L2)的关系随出射角θ而变化,由此出射光谱(L3)也变化。
图5是表示出射方向D1具有倾斜时的发光光谱、透射光谱和出射光谱的关系的图。如果比较图4和图5的光谱,则随着出射方向D1倾斜而透射光谱向短波长侧偏移,就可知伴随于此从光输出部10实际输出的光的出射光谱(L3)不仅整体减小并且向短波长侧偏移。
另外,由于人眼的敏感度(视觉灵敏度)随进入眼睛的光的波长而变化,由此特别是在进行彩色发光的电致发光装置1的情况下,需要也考虑视觉灵敏度的影响。图6是表示视觉灵敏度光谱的图。根据图6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可知:人眼的敏感度550nm附近的绿色(以下,除实施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现为“绿色”。)波长的光为最高,而对于620nm附近的红色(以下,除实施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现为“红色”)以及450nm附近的蓝色(以下,除实施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现为“蓝色”)波长的光则急剧地降低。由此,波长变化时的视觉灵敏度的变化程度,相比绿色波长附近则红色和蓝色波长附近的变化程度增大,从而视觉灵敏度光谱的曲线的斜率(gradient),在绿色附近波长为大约零值、在蓝色附近波长为正值、在红色附近波长为负值。
由此,关于红、绿、蓝各光输出部10,即使如图4所示那样将成为透射光谱最大值的波长(以下,将成为透射光谱最大值的波长称为“共振峰值波长”)和对应的各色发光峰值波长设为与共振器结构9的正面方向D2(出射角θ=0°)时大致一致,如果出射角θ增大,则起因于透射光谱向短波长侧偏移也使出射光谱向短波长侧偏移。其结果,根据图6的视觉灵敏度光谱,则红色光的出射光谱向视觉灵敏度增大的方向偏移,绿色和蓝色光的出射光谱向视觉灵敏度降低的方向偏移。其结果,即使随着出射角θ的增大而红、绿、蓝光的出射光谱的降低程度假设是相同程度,在实际中以人眼感受到的光的强度即敏感强度作为基准的情况下,随着出射角θ的增大各色光的敏感强度的降低程度也变为:绿色比红色大,蓝色比绿色大。
图7是表示出射角θ变化时的各色光的敏感强度的变化程度的图。图7中的较细曲线L4r、L4g、L4b是对出射角θ=0°时的红、绿、蓝各色的敏感强度光谱进行标准化后的曲线。所谓敏感强度光谱是由出射光谱和视觉灵敏度光谱之积赋予的。作为敏感强度光谱标准化的方法,例如对各色敏感强度按照其最大值为1的方式来使光谱标准化。另外,图7中的较粗曲线L4r’、L4g’、L4b’是出射角θ=30°时的敏感强度光谱,是以出射角θ=0°时的敏感强度光谱(L4r、L4g、L4b)的强度作为基准而表示的。另外,图8是表示出射角和各色的敏感强度(敏感强度光谱的最大值)的关系的图。图8中的曲线L5r、L5g、L5b表示从各色光输出部10实际上出射的光的敏感强度和出射角θ的关系。
从图7和图8可清楚那样,可知随着出射角θ值增大而该各色光的敏感强度之比变化较大。由此,即使以出射角θ=0°为基准而设定电致发光装置的发光色,随着出射角θ增大而该发光色也产生色移。具体而言,即使以出射角θ=0°时为基准而将从各色光输出部10出射的光的敏感强度之比率设定为白色,随着出射角θ的增大,相对而言绿色的敏感强度之比率比蓝色的要高并且红色的敏感强度之比率比绿色的要高,由此可知也变成了红色过多的白色。
因此,本申请发明者通过考虑人眼的视觉灵敏度特性来调节电致发光装置中的各色光输出部10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关系等,从而创造出解决所述色移问题的装置。
<电致发光装置的结构>
图9是模拟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EL装置结构的剖视图。该EL装置21是顶部发射型(top-emission type),如图9所示的那样,具备:作为透明基板的玻璃基板23、形成于该玻璃基板23上的元件部25、形成于该元件部25上的调整层27、和按照从该调整层27上覆盖住元件部25全体的方式形成的密封膜29。元件部25从基板23侧顺次具备第一电极31、有机层33和第二电极35。有机层33由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5夹住。
另外,在该EL装置21中,为了进行彩色发光,如图10所示那样配设多个对应于红、绿、蓝各色的第一~第三光输出部51r、51g、51b。在此,所谓光输出部51r、51g和51b是指包括进行发光的有机层33和形成于该有机发光层33发出的光的路径上的所述共振器结构9(参照图1(A)和图1(B))的结构。有关共振器结构9的具体例及其特性等如上所述。
对第一~第三光输出部51r、51g、51b的有机层33,如后述那样采用适于发出红、绿、蓝的各波长光的发光材料。
调整层27用于调整第一~第三光输出部51r、51g和51b的光透过特性,按照使来自光输出部51r、51g和51b的光的提取效率增大的方式,对每个光输出部51r、51g和51b分别设定调整层27的光学膜厚(nd)。还有,调整层27存在对第一~第三光输出部51r、51g和51b分别被省略的情况。作为调整层27的成膜方法例如使用蒸镀法。为此,调整层27通过使用金属掩膜等而能由各光输出部51r、51g、51b进行划分涂覆。作为调整层27的适宜材料,有苯乙烯基丙炔(styryl arylene)、聚硅烷(polysilane)等透明有机材料、氧化钛、硫化锌等透明无机材料。在这些材料中,特别是有机材料由于能够将蒸镀温度降低,从而具有如下优点:即不仅能够抑制由基板23的温度上升引起的对元件部25的损坏,并且易于抑制通过金属掩膜的温度上升而使金属掩膜变形所引起的图案模糊。并且,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由于与第二电极35接触而形成调整层27,因此能够在进行有机层33、第二电极35的成膜时的同一真空室或同一真空度下进行调整层27的成膜。为此,制造装置规模小型化并且制造工序流水性高。
密封膜29用于密封有机层33和第二电极35等,并按照完全覆盖住形成EL装置21的元件部25的区域的方式形成。密封膜29由具有光透过性的绝缘材料例如SiNx等形成并共同地覆盖住光输出部51r、51g、51b。
接着,对元件部25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电极31使有机层33发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有机层33侧反射,从而也可以使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任何一种电极材料来形成。但是,为了提高光的反射率,可以将第一电极31形成为半透明电极或不透明电极。作为进一步优选,可以将第一电极形成为A1等的反射电极。第二电极35,只要是透过光的导电材料也可以使用任意材料形成即可。但是为了提高光的透过率,可以将第二电极35形成为半透明电极或透明电极。还有,在不透明电极的情况下,可由具备遮蔽大部分可见光的光学特性以及高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另外,在透明电极的情况下,可由具备透过大多数可见光的光学特性和较高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另外,在半透明电极的情况下,是具有透明电极和不透明电极的中间特性的材料,由于需要具有使可见光透过那样的光学特性,由此通过使电极膜厚变薄来实现这样的光学特性。
这里,作为适用于透明电极的材料例如具有ITO或IZO等。另外,透明电极的膜厚优选为50nm以上,更优选为100nm~300n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适用于不透明电极的材料具有Al等。并且,其膜厚优选为100nm~300n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适用于半透明电极的材料,具有Li等碱金属,Mg、Ca、Sr、Ba等碱土金属,或Al、Si、Ag等,并且其膜厚优选为100nm以下。
如图10所示,有机层33从基板23侧顺次具备:用于注入空穴或电子的电荷注入层41;用于输送空穴或电子的电荷输送层43;进行EL发光的发光层45;用于输送电子或空穴的电荷输送层47、用于注入电子或空穴的电荷注入层49。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针对至少一部分使用有机材料来形成有机层33,但是有机层33中的41、43、45、47、49各层之一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另外,41、43、45、47、49各层全部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5层结构方式形成有机层33,但是根据各种条件可采用2~4层结构、仅发光层45的单层结构等、或各种层状结构。例如,根据第一和第二电极31、35的反射特性(不透明、半透明或透明)和极性(将哪个置于阳极侧等)以及有机层33发光的颜色种类(红色、绿色、蓝色)等,来确定有机层33的结构和材料。作为具体例,例如,由于Alq3(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等材料不仅进行绿色发光并且电子迁移特性也优异,因此有时在进行绿色发光的元件部25中发光层和电子输送层由Alq3等单一材料构成。另外,在使用透明电极的情况下,使用金属的电子注入层的情况较多。还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有机层通过利用现有公知的蒸镀法等薄膜形成技术而形成。另外,密封膜通过采用现有公知的CVD法或蒸镀法等薄膜形成技术而形成。
<关于色移的防止>
对针对上述色移问题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致发光装置2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图9电致发光装置21中的各色的发光光谱(L1r、L1g、L1b)和透射光谱(L2r、L2g、L2b)的关系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述那样,将各色光输出部51r、51g、51b的共振器结构9的透射光谱(L2r、L2g、L2b)成为最大值时的共振峰值波长λ2r、λ2g、λ2b设定为与各光输出部51r、51g、51b中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强度成为最大时的发光峰值波长λ1r、λ1g、λ1b大致相等的值、或者设定在该大致相等值以下。
这里,如图11所示,所谓“将共振峰值波长λ2r、λ2g、λ2b设定为与发光峰值波长大致相等的值”是指各发光峰值波长λ1r、λ1g、λ1b分别位于各光输出部51r、51g、51b的透射光谱(L2r、L2g、L2b)成为最大值的95%以上的波长范围Br、Bg、Bb内。另外,所谓“将共振峰值波长λ2r、λ2g、λ2b设定在与发光峰值波长λ1r、λ1g、λ1b大致相等的值以下”是指发光峰值波长λ1r、λ1g、λ1b从上述Br、Bg、Bb范围内向低波长侧偏移。
这样,通过将各色共振峰值波长λ2r、λ2g、λ2b和发光峰值波长λ1r、λ1g、λ1b设为大致相等,即使出射角θ值增大,也能够降低各色发光光谱(L1r、L1g、L1b)和各透射光谱(L2r、L2g、L2b)之积即各出射光谱的衰减离散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对各色光输出部51r、51g、51b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强度为50%时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宽度(半值宽度)Wr、Wg、Wb按照Wr<Wg<Wb关系成立的方式进行设定。也就是,可以将绿色发光光谱(L1g)的半值宽度Wg设定得比红色发光光谱(L1r)的半值宽度Wr宽,将蓝色发光光谱(L1b)的半值宽度Wb设定得比绿色发光光谱(L1g)的半值宽度Wg宽。
如上述那样,在设定各色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半值宽度Wr、Wg、Wb的大小关系的情况下,即使光的出射角θ值增大而各光输出部51r、51g、51b有关的共振器结构9的透射光谱(L2r、L2g、L2b)向短波长侧偏移,也越是在波长向低波长侧偏移时视认度降低程度较大的光输出部,越可以将从各光输出部实际出射的光的出射强度的降低程度抑制。其结果,能够抑制随出射角θ增大各色敏感强度降低程度的离散偏差,由此可以降低色移。
还有,作为共振器结构9的要素,基本上能以位于光通过区域中的所有的层、部件为对象。具体而言,在EL装置是顶部发射型的情况下,来自发光层的光最终透过密封膜29而出射到外部,从而共振器结构9的要素为形成于电极31、35间的各层、调整层27、密封膜29等。因而,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而构成共振器结构9。但是,形成于电极31、35间的共振器结构要素对全体共振器结构9的特性影响最大。
这里,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各半值宽度Wr、Wg、Wb,是在由聚焦离子束(FIB)产生的蚀刻或切割等使各光输出部51r、51g、51b的有机层33(优选为发光层45)露出的状态下,通过对该露出部照射紫外光而获得的以正面方向D2为基准的光致发光光谱(photo luminescencespectrum)的半值宽度来求得的。紫外光优选氙灯光源。并且紫外光波长设为相当于发光层的吸收峰值波长的波长。在难以把握吸收峰值波长的情况下,可照射365nm波长的紫外光进行测量。
另外,在难以测量光致发光光谱的情况下,根据以下的方法求取半值宽度Wr、Wg、Wb。首先,对各光输出部51r、51g、51b测量以最大灰度等级发光时的以正面方向D2为基准的出射光谱。然后,根据光输出部51r、51g、51b的共振器结构计算出透射光谱。接着,通过将出射光谱除以透射光谱来计算出各光输出部51r、51g、51b的发光光谱(L1r、L1g、L1b)。从而,将计算出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最大值的50%位置中的发光光谱的宽度设为半值宽度Wr、Wg、Wb。
作为各色光输出部51r、51g、51b中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半值宽度Wr、Wg、Wb的调节方法,可以考虑以下的方法。例如,可以考虑发光层45的掺杂剂有关的方法。也就是,可以考虑如下方法:即或变更掺杂剂种类、或变更发光层45中的掺杂剂的掺入比例、或变更掺杂剂的组合或组合掺杂剂的种类数目等。例如,通过将发出波长稍偏移的蓝色波长光的两种掺杂剂进行组合并使用,能够将蓝色发光光谱(L1b)的半值宽度Wb增宽。此时,也可以在单一发光层45中掺入两种掺杂剂,也可以将发光层45设成两层结构并在该各层中掺入种类不同的掺杂剂,或者也可以将两种掺杂剂中的其中一方使用在发光层45中,并将另一方掺入电荷输送层43或47而使电荷输送层43或47也发光。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装置21中的出射角θ变化时的各色光的敏感强度光谱的变化程度的图。对图13的敏感强度光谱(L4r、L4g、L4b)也按照与上述图7时相同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另外,图13中的较细曲线L4r、L4g、L4b对应于出射角θ=0°时的各色敏感强度光谱,较粗曲线L4r’、L4g’、L4b’表示出射角从θ=0°开始增大到规定值(θ=30°)时的敏感强度光谱(L4r、L4g、L4b)的变化程度。另外,图1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发光装置21中的出射角θ和各色敏感强度的关系的图,并且图14中的曲线L5r、L5g、L5b表示从各色光输出部10实际出射的光的敏感强度和出射角θ的关系。
根据图13和图14可清楚那样,可知即使由于出射角θ变化而使各色光的敏感强度变化,该各色光的敏感强度之比的离散偏差也比以往降低,由此可抑制色移。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各色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半值宽度Wr、Wg、Wb的大小关系设定为Wr<Wg<Wb,越是在波长向低波长侧偏移时视认度降低程度较大的光输出部,越可以将在视认方向从正面方向D2倾斜时的从各光输出部实际出射的光的出射强度的降低程度抑制。其结果,能够抑制视认方向倾斜度变化时产生的各色敏感强度的降低程度的离散偏差,由此可以降低发光色的色移。
另外,通过将各色发光光谱(L1r、L1g、L1b)和透射光谱(L2r、L2g、L2b)的关系按照如上方式进行设定,即使出射角θ值从θ=0°开始增大,也使由各色发光光谱(L1r、L1g、L1b)和各透射光谱(L2r、L2g、L2b)之积赋予的各色出射光谱的衰减离散偏差进一步降低,由此能够较好地抑制视认方向变化产生的发光色的色移。
另外,通过使用半值宽度Wr、Wg、Wb来设定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宽度,从而能够按照使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形状较好反映的形式来设定各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宽度彼此的关系。例如,即使对于具有图15中对发光色产生影响的第二峰值(second peak)那样的发光光谱(L1r、L1g、L1b),也能够包括该第二峰值的影响来规定发光光谱(L1r、L1g、L1b)的宽度。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顶部发射型(top emissiontype)的电致发光装置21,但是本发明如图16所示那样,也易于适用于介由玻璃基板23而出射光的底部发射型(bottom emission type)电致发光装置。但是,在底部发射型的情况下,调整层27也可以设置在玻璃基板23和第一电极31之间。
此时,如果作为共振器结构9的要素考虑到电极31、35间的共振器结构以外,则可举出调整层27的基板23侧的面和与基板23侧相反侧的面之间的共振器结构、以及玻璃基板23的元件部25侧的面和与元件部25侧相反侧的面之间的共振器结构等、来自发光层的光出射到外部为止通过的各层、各构件。还有,对底部发射型电致发光装置而言,没有必要考虑密封膜29的影响。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顺次层叠有阳极、空穴输送层、第一发光层、第二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并发出蓝色光的有机EL元件。另外,各层的结构如下所述。
(a)阳极
材料:铝    膜厚:300nm
(b)空穴输送层
材料:NPB   膜厚:50nm
(c)第一发光层
基质材料:SDPVBi    基质膜厚:10nm
掺杂材料:Zn(BIZ)2
掺杂材料相对于基质材料的体积浓度:2.0%
(d)第二发光层
基质材料:SDPVBi    基质膜厚:10nm
掺杂材料:Zn(BIZ)2
掺杂材料相对于基质材料的体积浓度:0.5%
(e)电子注入层
材料:镁     膜厚:10nm
(f)阴极
材料:ITO    膜厚:100nm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发光层的发光光谱在440nm具有发光峰值波长并且半值宽度是51nm。第一发光层的发光光谱在445nm具有发光峰值波长。其结果,由于两层发光层一起发光,因此本实施例中发光光谱的半值宽度是55nm。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顺次层叠有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并且发出蓝色光的有机EL元件。还有,各层的结构如下所述。
(a)阳极
材料:铝     膜厚:300nm
(b)空穴输送层
材料:NPB    膜厚:50nm
(c)发光层
基质材料:SDPVBi    基质膜厚:20nm
第一掺杂材料:Zn(PhPy)2
第一掺杂材料相对于基质材料的体积浓度:0.5%
第二掺杂材料:Zn(BIZ)2
第二掺杂材料相对于基质材料的体积浓度:0.5%
(d)电子注入层
材料:镁     膜厚:10nm
(e)阴极
材料:ITO    膜厚:100nm
在对基质材料以上述浓度掺杂第一掺杂材料的发光层中,发光光谱在460nm具有发光峰值光谱并且半值宽度为56nm。另外,在对基质材料以上述浓度掺杂第二掺杂材料的发光层中,发光光谱在440nm具有发光峰值波长并且半值宽度是51nm。因此,如本实施例那样,在对基质材料以上述浓度掺杂第一掺杂材料和第二掺杂材料的发光层中,能够将半值宽度增宽到70nm。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顺次层叠有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并且发出红色、绿色、蓝色光的有机EL元件。另外,各层的结构如下所述。
(a)阳极
材料:铝(红、绿、蓝)
膜厚:300nm(红、绿、蓝)
(b)空穴输送层
材料:NPB(红、绿、蓝)
膜厚:70nm(红)、50nm(绿、蓝)
(c)发光层
基质材料:Alq3(红、绿)    苯乙烯胺(蓝)
基质膜厚:60nm(红)、50nm(绿)、20nm(蓝)
掺杂材料:Btp2Ir(acac)(红)
Ir(PPy)3(绿)、FIrpic(蓝)
掺杂材料相对于基质材料的体积浓度:0.5%(红、绿、蓝)
(d)电子注入层
材料:镁(红、绿、蓝)
膜厚:10nm(红、绿、蓝)
(e)阴极
材料:ITO(红、绿、蓝)
膜厚:100nm(红、绿、蓝)
根据本实施例,发光峰值波长是红色615nm、绿色510nm、蓝色470nm。参照图6,由于与615nm红色、510nm绿色、470nm蓝色有关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的大小关系为红色<蓝色<绿色,因此为了抑制由视认方向变化产生的色移,需要使半值宽度的大小关系满足红色<蓝色<绿色。在本实施例,由于测量半值宽度时红色是36nm、蓝色是55nm、绿色是65nm,因此可知能够抑制色移。

Claims (8)

1.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该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具有发光层和使该发光层的光共振的共振器结构,
在将所述发光层所发出光的发光光谱的强度成为最大值的波长设为发光峰值波长时,
所述第一光输出部及所述第二光输出部,在所述发光峰值波长中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值均为正,
所述发光峰值波长中的所述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值,在第二光输出部中比在第一光输出部中大,
所述发光光谱的半值宽度在第二光输出部中设定得比在第一光输出部中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将表示透射光谱最大值的共振峰值波长设定为与所述发光峰值波长相等的值,所述透射光谱是在与所述发光层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的光的透射光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光输出部,使所述发光峰值波长分别位于成为透射光谱最大值的95%以上的波长范围内,所述透射光谱是在与所述发光层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透过所述共振器结构的光的透射光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所述发光峰值波长中的视觉灵敏度光谱曲线的斜率值为负的第三光输出部,
所述发光光谱的所述半值宽度在第一光输出部中设定得比在第三光输出部中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形成于一对电极间的单层或多层,该一对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层的厚度方向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基板,搭载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和密封膜,覆盖住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并且让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发出的光透过,
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密封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透明基板,搭载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并让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发出的光透过,
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所述透明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及第二光输出部发出的光出射到外部为止所通过的所有的层和部件,其中所述共振器结构包括电极、调整层、密封膜、或玻璃基板。
CN2009101657166A 2005-09-30 2006-09-29 电致发光装置 Active CN101615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7768 2005-09-30
JP2005-287768 2005-09-30
JP2005287768A JP4588603B2 (ja) 2005-09-30 2005-09-30 電界発光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14654A Division CN100544018C (zh) 2005-09-30 2006-09-29 电致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5630A CN101615630A (zh) 2009-12-30
CN101615630B true CN101615630B (zh) 2012-07-18

Family

ID=3790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57166A Active CN101615630B (zh) 2005-09-30 2006-09-29 电致发光装置
CNB2006101414654A Active CN100544018C (zh) 2005-09-30 2006-09-29 电致发光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14654A Active CN100544018C (zh) 2005-09-30 2006-09-29 电致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623199B2 (zh)
JP (1) JP4588603B2 (zh)
CN (2) CN1016156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55577B2 (en) * 2005-09-26 2010-07-13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080137008A1 (en) * 2006-12-06 2008-06-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lor tunable oled illumination display and method for controlled display illumination
US7781784B2 (en) * 2007-05-07 2010-08-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color pixels
JP4880093B2 (ja) * 2009-06-11 2012-02-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CN102461334B (zh) 2009-06-11 2016-10-05 日本先锋公司 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
JP2011009017A (ja) 2009-06-24 2011-01-13 Panasonic Corp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5485966B2 (ja) * 2011-10-25 2014-05-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KR101929040B1 (ko) * 2012-05-31 2018-12-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6173876A (ja) * 2013-08-08 2016-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6286943B2 (ja) * 2013-08-28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094391B1 (ko) * 2013-09-09 2020-03-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3928624A (zh) * 2013-12-27 2014-07-1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及显示装置
US9185364B1 (en) * 2014-11-20 2015-11-10 Robert Odierna Sub-surface marine light unit with variable wavelength light emission and an integrated camera
US10572747B2 (en) * 2017-05-31 2020-02-25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KR102597673B1 (ko) * 2018-05-16 2023-11-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904348B (zh) 2019-03-18 2021-0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单元、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97468A (zh) * 2019-10-15 2020-02-1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2714B1 (en) * 1997-05-20 2001-05-15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aturated full color stack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N1523936A (zh) * 2003-01-21 2004-08-25 ������������ʽ���� 场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627875A (zh) * 2003-12-10 2005-06-1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致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8741B2 (ja) * 2001-06-05 2004-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
JP2004178930A (ja) * 2002-11-26 2004-06-24 Sony Corp 発光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4384107B2 (ja) * 2004-10-25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アレイ
JP4732991B2 (ja) * 2005-09-26 2011-07-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El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2714B1 (en) * 1997-05-20 2001-05-15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aturated full color stack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N1523936A (zh) * 2003-01-21 2004-08-25 ������������ʽ���� 场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627875A (zh) * 2003-12-10 2005-06-1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致发光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327443A 2004.11.18
JP特开2005-116516A 2005.04.2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44018C (zh) 2009-09-23
JP2007103039A (ja) 2007-04-19
CN1941402A (zh) 2007-04-04
US20070076141A1 (en) 2007-04-05
US8593056B2 (en) 2013-11-26
US20100044728A1 (en) 2010-02-25
CN101615630A (zh) 2009-12-30
JP4588603B2 (ja) 2010-12-01
US7623199B2 (en) 2009-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5630B (zh) 电致发光装置
CN1941401B (zh) El装置
KR100611696B1 (ko) 유기 el 패널
KR100784052B1 (ko) 유기 el 소자 및 유기 el 패널
KR101434361B1 (ko)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장치
EP3188276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KR101434362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848478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KR101528242B1 (ko)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4732991B2 (ja) El装置
CN101523633B (zh) 发光器件
KR20050031955A (ko) 유기 el 패널
CN106653806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CN107123662A (zh) 显示装置
CN102195001A (zh) 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TWI719129B (zh) 光電裝置及電子機器
CN107634082B (zh) 主动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83612A (zh) 发光器件、照明设备和显示设备
KR100874321B1 (ko) 발광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CN102157701A (zh) 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2013007623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16031757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10068638A (ko) 청색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CN107112441B (zh) 制造用于有机发光元件的光提取基底的方法、用于有机发光元件的光提取基底及包括其的有机发光元件
CN107359283B (zh) 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G PHILIPS LCD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YOCERA CORP.

Effective date: 201111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122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L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