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0938B - 吸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吸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0938B
CN101610938B CN2007800510568A CN200780051056A CN101610938B CN 101610938 B CN101610938 B CN 101610938B CN 2007800510568 A CN2007800510568 A CN 2007800510568A CN 200780051056 A CN200780051056 A CN 200780051056A CN 101610938 B CN101610938 B CN 101610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section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device
hollow vertical
cross se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10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0938A (zh
Inventor
托罗斯·阿克金
迈克尔·布吕梅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sma Engineering Europe AG
Original Assignee
Cosma Engineering Europ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20061005799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06057993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sma Engineering Europe AG filed Critical Cosma Engineering Europe AG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07/01038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67951A1/de
Publication of CN10161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0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09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2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of members
    • F16F7/123Deformation involving a bending action, e.g. strap moving through multiple rollers, folding of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器装置的吸能装置(1),具有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空心纵向段(2),连接在该空心纵向段上的翻卷的区域(3),和与翻卷的区域(3)相连的延长段(4)。为了这样来改进所述吸能装置,即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以良好的有效性吸收倾斜作用的事故力,建议使空心纵向段(2)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相对于延长段(4)的轴向方向的倾斜定向。

Description

吸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其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横截面宽度)的第一空心纵向段和第二横截面尺寸的第二空心纵向段,以及在这两个纵向段之间的翻卷的过渡区域。
背景技术
这种吸能装置用于车辆中并且例如设置在减震器
Figure GSB00000380795200011
和车身之间。在发生事故时,所述吸能装置发生塑性变形并由此吸收能量。在发生轻微的事故时,吸能能力足以防止车身发生塑性变形。
为了保证无故障的变形,也就是叠缩到一起,所述吸能装置设置成平行于车辆纵向定向。
但在实际中,可能出现倾斜于车辆纵向作用的事故力。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吸能装置的减震器侧的空心纵向段相对于车身侧的空心纵向段处于倾斜位置。为了能够调整这种倾斜位置,也就是说使两个空心纵向段重新相互直地定向,由DE 10324403A1公开了一种特殊的构型。在过渡区域的外面设置有大的U形的弯曲部(Rundung)。内部的空心纵向段与该弯曲部相贴合并在叠缩到一起时重新直地定向。过渡区域的内部的U形的弯曲部设计成具有较小的半径,由此内部的空心纵向段始终支承在外部的较大的弯曲部上。
由US 6,702,345B1已知一种类似的布置结构,在这种布置结构中减震器侧的空心纵向段也是直地设置。
一种吸收倾斜作用的事故力的可能性由US 6,802,548B2已知。这里使用一种所述类型的吸能装置,该装置倾斜于车辆纵向定向。因此,倾斜的事故力沿吸能装置的纵向作用,从而所述吸能装置能够无故障地叠缩到一起。
US 6,802,548B2提出了一种杯形的碰撞吸收元件,这种碰装置吸收元件在减震器侧设置在吸能装置的前面。在出现倾斜于吸能装置的纵轴线作用的事故力的情况下,借助于碗形的碰撞吸收元件防止减震器侧的空心纵向段摆动或至少使其尽可能最小化。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器装置的吸能装置,其具有确定成用于变形(Umformen)的、倾斜于车辆纵向定向的空心纵向段和连接在该纵向段上的翻卷的过渡区域,在所述过渡区域上设有吸能装置的固定段,所述固定段限定吸能装置的固定平面。
由DE 1931844A已知一种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具有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管和连接在所述管上的翻卷的区域,在该区域上连接附加段,该附加段向外延伸。所述附加段固定在导向件上,该导向件设计成环形的盘。附加段和导向件平行于管的横截平面定向。以这种方式,所述管可以无故障地翻卷地变形并穿过导向件的开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改进所述类型的吸能装置,即,能够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以良好的效率吸收倾斜作用的事故力,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所述吸能装置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利用具有以下特征的吸能装置来实现。该吸能装置具有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空心纵向段、连接在所述空心纵向段上的翻卷的区域、和与翻卷的区域相连的延长段,其中,所述空心纵向段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相对于所述延长段的轴向方向倾斜地定向。
利用空心纵向段相对于延长段的轴向方向的倾斜定向,可以良好地接收并吸收倾斜作用的事故力(Unfallkraft)。出人意料的是,变形过程可以毫无问题地进行,并且与其中空心纵向段与延长段的轴向方向平行的吸能装置相类似地可以实现良好的力变化分布。
空心纵向段或者延长段的轴向方向有利地可以相对于车辆纵向倾斜地定向,而相应另一个段的轴向方向基本上平行于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此时可以良好地承受倾斜的事故力,并且所述力还可以较为直地被导入车身中,例如导入车身的纵梁,吸能装置可以安装在所述纵梁上。
所述空心纵向段特别优选地可以相对于延长段的轴向方向倾斜约5°至20°地定向,优选倾斜约8°至12°,特别优选倾斜约10°。以这种方式可以良好地接收并吸收倾斜的事故力,并且尽管如此还能够良好地承受和吸收平行于车辆纵向作用的力。
特别有利地设置有导向件,空心纵向段在变形时在该导向件上滚动。以这种方式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叠缩运动。
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还利用具有以下特征的吸能装置来实现。该吸能装置具有指定为用于变形的、倾斜于车辆纵向定向的空心纵向段和连接在所述空心纵向段上的翻卷的区域,在所述翻卷的区域上设有吸能装置的固定段,所述固定段限定吸能装置的固定平面,其中,所述固定平面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相对于所述空心纵向段的横向方向倾斜地定向。
利用空心纵向段的横向方向相对于固定平面的倾斜定向,能够良好地吸收倾斜于车辆纵向作用的事故力。出人意料的是,变形过程可以毫无问题地进行,并且在能量吸收上可以实现与在固定平面平行于空心纵向段的横向方向定向的吸能装置中大致相同的效率(有效性)。
固定平面有利地可以大致垂直于车辆纵向定向。由此空心纵向段倾斜于车辆纵向定向并可以基本上对应于其纵向承受倾斜作用的事故力。利用固定段其余的力可以基本上沿车辆纵向传递。
翻卷的区域优选可以构成在吸能装置的端部区域上。这样,空心纵向段的翻卷变形发生在吸能装置的端部上。
吸能装置特别有利地可以朝纵向段的方向大致在翻卷的区域的高度上固定于车身结构。以这种方式,吸能装置可以以良好的稳定性受到支承。此外,空心纵向段的定向也能良好地适应于这样的事故力,所述事故力的方向与其(纵向段)纵轴线的原有的方向不同。
翻卷的区域特别有利地可以只具有U形的翻卷形状。由此从纵向段到固定段的过渡可以简单地并且也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上实现。
固定段特别优选地可以设计成法兰式、帽沿(krempe)式或凸缘式。这样,吸能装置可以容易地并且以平面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
一种车辆结构可以特别有利地设有具有至少一个前面所述设计方案的吸能装置,其中所述车辆结构具有壁部,所述壁部形成所述空心纵向段的导向件,所述纵向段在变形时能够在所述导向件上滚动。这样,车辆的已存在的结构能够用于引导空心纵向段的叠缩,例如纵梁、特别是纵梁的内腔。利用所述滚动,壁部和翻卷的纵向段可以毫无问题地进行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还利用具有以下特征的吸能装置来实现。该吸能装置包括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的第一空心纵向段和具有第二横截面尺寸的第二空心纵向段以及在所述两个空心纵向段之间的翻卷的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纵向段和第二空心纵向段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相对于彼此倾斜地定向。
利用空心纵向段的倾斜定向,能够良好地接收和吸收倾斜作用的事故力。这里出人意料地实现了与在具有直的定向的纵向段的吸能装置相似的良好力变化分布,也就是说,在吸收能量时实现了良好的效率。
能够翻卷的空心纵向段优选倾斜于车辆方向定向。这样,能够特别有效地吸收倾斜的事故力。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纵向段能够在其纵向方向上承受事故力。
具有较小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特别有利地可以是吸能装置的可翻卷的空心纵向段。这样,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能够用于起稳定作用,该纵向段类似于具有较宽的支承装置。
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形成具有较小的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的导向件。在叠缩到一起时,具有较小的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能够支承在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上并在其上滚动。以这种方式得到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叠缩运动。
所述目的还利用具有以下特征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用于制造一体的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包括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的第一空心纵向段和具有第二横截面尺寸的第二空心纵向段、以及在所述两个空心纵向段之间的翻卷的过渡区域。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将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的管的横截面尺寸逐段地改变到第二横截面尺寸,以形成具有第一和第二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并且压缩所述管,从而形成所述翻卷的过渡区域,其中,将所述空心纵向段彼此倾斜地定向。
利用该方法,能够简单并且以良好的精度制造具有倾斜定向的空心纵向段的吸能装置,特别是在空心纵向段相互间的角度方面。
特别有利地,将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的管借助于内高压成形分段地扩大到第二横截面尺寸。由此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制造并同时通过变形固定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就是说,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空心纵向段具有较高的变形阻力。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其中: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的吸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图1的吸能装置的侧视图,
图3示出吸能装置的根据图2中线III-III的纵向剖视图,
图4示出具有设置在其间的吸能装置的减震器装置和车身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只示出剖面外形的轮廓,
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吸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6示出根据图5的吸能装置的俯视图,
图7示出根据图6中的视图的吸能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8示出带有设置在其间的根据图5的吸能装置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和减震器装置的示意图,其中示出横向剖面的外形,
图9至11示出根据图8的吸能装置在初始状态、第一变形状态和第二变形状态中的模拟图,
图12示出吸能装置的变形过程的力-位移曲线,
图13示出管的纵向剖视图,该管用作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按照图5的吸能装置的原材料,
图14示出图13的管在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内部高压变形之后的视图,以及
图15和1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用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的吸能装置1。该吸能装置具有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空心纵向段2。在该空心纵向段2上连接翻卷的区域3,在该区域上设有作为延长段的固定段4。该固定段限定了吸能装置1的固定平面。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形式中,固定段4设计成大致为法兰形的,并且固定平面5通过固定段4的在翻卷区域3一侧上的邻接面6来确定。
固定段也可以设计成帽沿形或凸缘形的。
空心纵向段2在本发明的该实施形式中设计成管形的。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开放或封闭的空心体式的、例如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形状。
在图2中用侧视图示出吸能装置1。有这个附图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固定平面5相对于空心的纵向段2倾斜地定向。也就是说,所述固定平面相对于未示出的垂直于空心纵向段2的纵轴线7延伸的直线倾斜分布。换言之,固定平面5的法线8相对于空心纵向段2的纵轴线7倾斜地延伸。由此,空心纵向段相对于固定段的轴向方向倾斜地定向。所述法线8沿固定段的轴向方向延伸。
固定平面和横向方向构成约5°至20°的角度,优选8°至12°的角度,特别优选约10°的角度。换句话说,法线8和空心纵向段2的纵轴线构成前述大小的角度。利用这种倾角可以特别好地捕获和吸收倾斜于车辆纵向作用的事故力,例如相对于车辆纵向倾斜10°作用的事故力。但也仍可以良好地接收和吸收平行于车辆纵向作用的事故力。
在图3中示出吸能装置根据图2中线III-III的纵向剖视图。由此可见,在吸能装置的端部区域10内形成的翻卷区域3具有U形的带有U形弧17的翻卷形状。翻卷区域3从靠外的U形区段11直接过渡到固定段4中。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形式中,固定段4直接在空心纵向段2的附近开始。也就是说,固定段4到空心纵向段2的距离与空心纵向段2的横截面尺寸相比较小。此外固定段沿朝向空心纵向段的方向大致位于翻卷区域3的高度。
通过将固定段4设置在吸能装置的端部区域10中,并设置在第二空心纵向段2的附近,吸能装置可以稳定地并直接地支承在车辆结构上。这里吸能装置的与翻卷区域3相对的端部12保持充分的可移动性,以便适应于在方向上倾斜于空心纵向段的纵轴线7的事故力。通过翻卷的区域3可以补偿空心纵向段2的摆动,其中在圆周段中,会出现空心纵向段的翻卷变形。
图4示意性示出处于设置在车身结构13和减震器装置14之间的位置中的吸能装置。车身结构13例如可以是纵梁,该纵梁的纵向15平行于车辆纵向。
吸能装置1这样固定在车身结构13上,即,固定平面5的法线8和车身结构的纵向5相互平行。在本发明的该实施形式中,它们甚至相互重合。因此,固定平面5大致垂直于车辆纵向定向并且空心纵向段2的纵轴线7以所述大小的角度相对于车辆纵向倾斜延伸。
在图1至4中示出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的吸能装置。如果事故力16大致沿空心纵向段2的纵轴线7的方向作用,则吸能装置翻卷塑性地变形。这里翻卷区域3的U形弧17弯曲起来并且不断有翻卷变形的空心纵向段2的新的材料形成行进(vorangehend)的弧形。
空心纵向段叠缩到车身结构13的空腔18中。在进一步的吸收能量的叠缩中,起导向作用的弯曲部与车身结构13的壁部19发生贴合。所述壁部19对于空心纵向段用作支承件并且在进一步的翻卷变形中用作引导件。空心纵向段可以翻卷地在壁部19上滚动。由此可以毫无问题地与壁部的接触。
吸能装置可以利用深拉法由扁平材料制成,例如由圆板。这里所述扁平材料的一部分用于形成空心纵向段2和翻卷的区域3。扁平材料的一部分保持平坦并用于形成固定段4。
在图5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的吸能装置101的立体图,在图6中示出俯视图,并在图7中示出根据图6的纵向剖视图。吸能装置101具有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和第二空心纵向段104,该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103,第二空心纵向段104具有第二横截面尺寸105。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横截面尺寸103小于第二横截面尺寸105。
在该实施形式中,第一和第二空心纵向段102、104设计成管形的。但也可以采用其他开放或封闭的空心体的形状,例如具有多边形的横截面形状。
在两个空心纵向段102、104之间形成翻卷的过渡区域106。
也可以说,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空心纵向段上连接有翻卷的区域,该区域与延长段相连。根据构型的不同,第一空心纵向段或第二空心纵向段可以是所述延长段。
所述翻卷的过渡区域具有基本上为S形或双U形纵向截面轮廓,如图7所示那样。第一U形弧107从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出发并设置在第二空心纵向段104的内部。第二U形弧108从第二空心纵向轮廓104出发并设置在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的外部并包围第一空心纵向段。
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和第二空心纵向段104相互倾斜定向,其中,其纵轴线109、110相互构成一个角度111。所述角度111选择在约5至20°的范围中,优选在约8至12°的范围中,并且特别优选在约10°的范围中。这样,可以良好地削减倾斜作用的事故力,特别是对于具有相对于车辆纵向约10°的倾斜度的事故。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吸能装置设计成一体的。
在图8中示出,吸能装置101如何设置在车辆中。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装置设置在车身结构112和减震器装置113之间。这里图8中的图示是纵向截面轮廓的示意图。
减震器装置113可以是减震器的横梁或横向型材,而车身结构112可以是车辆车身的纵梁。在该实施例中,具有较大横截面尺寸的第二空心纵向段固定在车身结构112上,其纵轴线110平行于车身结构112的纵轴线114延伸,其中这两个纵轴线110、114在本发明该实施形式中重合。
车身结构112的纵轴线114平行于车辆的纵向延伸。由此,具有较小横截面尺寸的第一空心纵向段102设置成倾斜于车辆纵向延伸。因此第一空心纵向段的纵轴线109与车辆纵向构成一个和与第二空心纵向段104的纵轴线110所成角度相等的角度。
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横截面尺寸较小的空心纵向段的纵轴线平行于车身结构的纵轴线延伸,并且该空心纵向段固定在车身结构上。横截面尺寸较大的空心纵向段此时倾斜于车辆纵向设置。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形式中,设置在减震器侧的第一空心纵向段具有比设置在车身侧的第二空心纵向段更高的可翻卷性。由此,吸能装置101的吸收能量的变形主要由第一空心纵向段102承担。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该实施形式中,第二空心纵向段是延长段。
利用这种布置形式,可以特别好地吸收倾斜于车辆纵向作用的事故力、特别是大致沿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的纵向109作用的事故力,如由图9至11的示意性模拟视图示出的那样。车身结构112和减震器装置113通过模拟模型中断地示出,而车身结构通过横向于第二空心纵轴线延伸的结构示出。
在图9中,吸能装置101吸收事故能量之前处于初始状态中,也就是说处于其在图5至8所示的状态中。
如果有事故力作用,则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开始从第一U形弧107起翻卷地塑性变形。事故力的方向与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的符合程度越高,则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直接开始翻卷地变形的范围(圆周区域)就越大。
事故力115与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的纵轴线109的方向的偏差通过过渡区域近似于松动的支承和通过翻卷的变形来补偿,所述变形首先只在一个圆周段中进行。
在叠缩到一起时,过渡区域106的第一U形弧107弯曲起来,并且现在不断有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的新的材料形成行进的弧170。该行进的弧到达第二空心纵向段104的内侧。第二空心纵向段104此时形成第一空心纵向段102的引导件。这里,第一空心纵向段支承在第二空心纵向段上,并在其上滚动,如图10和11中所示的那样。
由倾斜定向的第一空心纵向段102承受的事故力,通过第二空心纵向段仍较直地导入车身结构112。利用其较大的横截面尺寸105,第二空心纵向段104这里得到良好的稳定。
尽管采用了其中各空心纵向段彼此倾斜定向的吸能装置,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吸收能量时可以实现良好的进程和良好地力变化过程。力变化过程和能量吸收的效率处于与其中各空心纵向段相互直地定向的吸能装置相类似的区域内。
在图12中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吸能装置的力-位移图。在横轴上将吸能装置的两个外侧端部的接近量作为位移,而在纵轴上表示施加在所述端部上的力。第一位移段120包含一个虎克(弹性)区域。在过渡到第二位移段121中时,吸能装置的塑性变形开始。在第二位移段121的行进中,力消耗成段地提高,而在此后重新略微降低。这种提高的力消耗对于原始的第一U形弧107的弯曲起来(aufbiegen)是必需的。
在力消耗在第二位移段121中降低之后,力消耗在第三位移段122中明显升高了用附图标记123表示的量。力消耗的这种升高对于内部的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在直径扩大的情况下通过翻卷的变形是必需的。
下面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的一体的吸能装置101的方法。
在图13中示出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103的管130,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形式中使用该管。利用内高压成形法使管130的横截面尺寸逐段地扩大。这里,在这样形成的空心纵向段102、104之间形成在纵向截面中大致为锥形的过渡区域131,如图14所示。
现在沿纵向将这两个空心纵向段102、104相互挤压,也即是压缩锥形的过渡区域131,其中形成S形或双U形的过渡区域。接着,利用工具使空心纵向段102、104具有相互成角度的定向,此时过渡区域发生塑性变形并具有图5至7所示的形状。
在图15和16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形式。这里使用管140,该管如图13所示那样构成,但具有较大的横截面尺寸。管140在轴向支承件或保持件142、143之间夹紧。借助于在图15中示出的沿箭头144的方向工作的滚轧工具(Rollierwerkzeug)145,管140的横截面尺寸逐段地变窄。这里形成过渡区域141,该过渡区域在纵向截面中首先具有大致楔形的轮廓。
由于横截面尺寸变窄,在没有轴向支承件142、143的情况下,管140的长度会变长。但由于轴向支承件142、143约束管140保持其轴向长度,过渡区域141发生翻卷变形。由此,形成S形或双U形的过渡区域在该制造方法中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接着,借助于工具使所形成的空心纵向段102、104具有相互成角度的定向,其中过渡区域发生塑性变形并具有图5至7所示的形状。
也可以借助于滚轧工具但在没有轴向支承件142、143的情况下制作所述吸能装置。这里,在滚轧之后,如在所述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形式中那样,将过渡区域141压缩。
第二U形弧108,也就是说与不是设定成用于翻卷变形的第二空心纵向段104相邻接的U形弧,可以通过接合方法稳定化。由此可抵消由第二空心纵向段承担的变形。作为接合材料可以采用粘合剂、焊接材料或钎焊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施加到U形弧108中。
这种通过接合实现的稳定化具有与良好的冷加工硬化或在第二U形弧中设置成型部相类似的效果。可以附加地或替代地使用这种措施。
如果第二空心纵向段设定成用于翻卷的变形,则也可以在第一U形弧107上进行所述加固措施。
所述吸能装置例如可以由具有诱发塑性的钢制成。所述钢在具有较大强度的同时在成形时获得延展性的明显提高。以这种方式,也可以通过滚轧在横截面尺寸变窄的情况下制造吸能装置,其中具有变窄的横截面尺寸的区域,即第一空心纵向段尽管如此仍保持为可翻卷的横截面部分,尽管其强度通过变形略有提高。
作为具有诱发塑性的钢例如可以采用LIP钢(具有诱发塑性的轻型钢)、XIP钢(具有诱发塑性的超高强度钢)或TWIP钢(孪晶诱发塑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的吸能装置也可以由上述钢制成。

Claims (19)

1.一种用于车辆的减震器装置的吸能装置(1、101),具有指定为用于变形的空心纵向段(2、102),连接在所述空心纵向段上的翻卷的区域(3、106),和与翻卷的区域(3、106)相连的延长段(4、10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纵向段(2、102)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相对于所述延长段(4、104)的轴向方向倾斜地定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纵向段(2、102)或者延长段(4、104)的轴向方向相对于车辆纵向倾斜地定向,而相应另一个段的轴向方向基本上平行于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纵向段(2、102)相对于所述延长段(4、104)的轴向方向倾斜5°至20°地定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纵向段(2、102)相对于所述延长段(4、104)的轴向方向倾斜8°至12°地定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纵向段(2、102)相对于所述延长段(4、104)的轴向方向倾斜10°地定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导向件(19、104),所述空心纵向段(2、102)在变形时在所述导向件(19、104)上滚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1),所述延长段限定吸能装置的固定平面(5),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面(5)在吸收能量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相对于所述空心纵向段(2)的横向方向倾斜地定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面(5)大致垂直于车辆纵向定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卷的区域(3)构成在所述吸能装置的端部区域(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1)朝空心纵向段(2)的方向大致在翻卷的区域(3)的高度上固定于车身结构(13)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卷的区域(3)具有仅为U形的翻卷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段(4)设计成法兰式、帽沿式或凸缘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101),其中,所述空心纵向段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103),所述延长段具有第二横截面尺寸(10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纵向段和所述延长段中的更易于翻卷的那一个(102)倾斜于车辆纵向定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较小的所述第一横截面尺寸(103)的所述空心纵向段(102)比具有较大的所述第二横截面尺寸(105)的所述延长段(104)更易于翻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较大的所述第二横截面尺寸(105)的所述延长段(104)形成具有较小的所述第一横截面尺寸(103)的所述空心纵向段(102)的引导件。
17.一种具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的车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结构具有壁部(19),所述壁部形成所述空心纵向段(2)的导向件,所述空心纵向段在变形时能够在所述导向件上滚动。
18.一种用于制造一体的吸能装置(101)的方法,所述吸能装置(101)包括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103)的第一空心纵向段(102)和具有第二横截面尺寸(105)的第二空心纵向段(104)以及在所述两个空心纵向段之间的翻卷的过渡区域(106),其中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的管(130、140)的横截面尺寸逐段地改变到第二横截面尺寸,以形成具有第一和第二横截面尺寸(103、105)的空心纵向段(102、104),并且
压缩所述管(130、140),从而形成所述翻卷的过渡区域(106),
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空心纵向段(102、104)彼此倾斜地定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于内高压成形法逐段地将具有第一横截面尺寸(103)的管(130)扩大到第二横截面尺寸(105)。
CN2007800510568A 2006-12-08 2007-11-29 吸能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0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57993.3 2006-12-08
DE202006018616.0 2006-12-08
DE200610057993 DE102006057993A1 (de) 2006-12-08 2006-12-08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DE200620018616 DE202006018616U1 (de) 2006-12-08 2006-12-08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PCT/EP2007/010386 WO2008067951A1 (de) 2006-12-08 2007-11-29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0938A CN101610938A (zh) 2009-12-23
CN101610938B true CN101610938B (zh) 2012-03-21

Family

ID=39311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105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0938B (zh) 2006-12-08 2007-11-29 吸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10938B (zh)
DE (1) DE202006018616U1 (zh)
ES (1) ES2360928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9074B2 (ja) * 2011-03-28 2015-06-03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部材
CN107606019B (zh) * 2017-08-09 2019-06-2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高效缓冲吸能特性的双层端封双翻转吸能结构
EP3858684A1 (en) * 2020-01-28 2021-08-04 Outokumpu Oyj Expanded tube for a motor vehicle crash box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i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31844A1 (de) * 1968-06-25 1970-04-09 Tokyu Car Corp Vorrichtung zum Aufnehmen von Energie durch plastische Verformung
DE10324403A1 (de) * 2002-05-29 2004-02-26 OM Corp. Stoßdämpfer
US6702345B1 (en) * 1999-09-02 2004-03-09 Om Corporation Vehicular shock absorber
EP1714834A1 (en) * 2004-02-10 2006-10-25 Sango Co., Ltd.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of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31844A1 (de) * 1968-06-25 1970-04-09 Tokyu Car Corp Vorrichtung zum Aufnehmen von Energie durch plastische Verformung
US6702345B1 (en) * 1999-09-02 2004-03-09 Om Corporation Vehicular shock absorber
DE10324403A1 (de) * 2002-05-29 2004-02-26 OM Corp. Stoßdämpfer
EP1714834A1 (en) * 2004-02-10 2006-10-25 Sango Co., Ltd.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of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360928T3 (es) 2011-06-10
CN101610938A (zh) 2009-12-23
DE202006018616U1 (de) 2008-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5052B2 (en) Front rail having controlled thickness for energy absorption
CN1095772C (zh) 车体框架的铝合金空心框架构件
US7887122B2 (en) One-piece shotgun with impact energy absorber
US6352297B1 (en) Bumper ba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2783402U (zh) 车顶支撑柱
EP3623263B1 (en) Structural memb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bumper reinforcement
CN101258057A (zh) 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
CN101780784B (zh) 保险杠缓冲器
RU2638589C2 (ru) Бампер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04066625A (zh) 正弦挤压罐组件
CN101610938B (zh) 吸能装置
RU2444656C2 (ru) Энергопоглощ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7066525B2 (en) Wishbone shaped vehicle bumper beam
EP3595959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with splayed variable gage rail tip
JPWO2020136265A5 (ja) 車両用のロッカ構造、それを取得する方法、および、ロッカ構造を備える車両
CN101815834B (zh) 街道柱和设置街道柱的方法
CA2616168C (en) Semitrailer landing gear
CN202879179U (zh) 汽车悬架连杆及其安装结构和汽车
CN1696003B (zh) 用于半拖车的高度可调支撑件
JP2008189311A (ja) 車両用荷重受け物品
CN101021135A (zh)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CN221852043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CN215971754U (zh) 一种副车架吸能结构
CN109606458B (zh) 一种吸能的转向柱管
CN212423042U (zh) 一种防滚杠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

Termination date: 201411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