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6850A - 进风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进风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6850A
CN101596850A CNA2008100997503A CN200810099750A CN101596850A CN 101596850 A CN101596850 A CN 101596850A CN A2008100997503 A CNA2008100997503 A CN A2008100997503A CN 200810099750 A CN200810099750 A CN 200810099750A CN 101596850 A CN101596850 A CN 101596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c contact
air intake
contact
air
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97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6850B (zh
Inventor
邹常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ANHU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ANHU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ANHU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09975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68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6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6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6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6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风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车用空调的进风量和进风模式,其动触片(2)能够自初始位置向左右两个方向旋转;当动触片(2)跨越上述初始位置时,进风模式开关(4)改变当前进风模式;在不同进风模式下,通过相同的静触片导通组合发出相同进风量的控制信号。本发明所提供的车用空调的进风调节装置仅通过一次对旋钮(1)的操作即可改变进风模式与进风量。同时,不同进风模式下的进风量是由同一组动、静触片的相同导通组合方式控制的,不同进风模式下共用一套风量档位改变进风量,因此动、静触片以及触点的数目可以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不但节省了空间、操作方便,而且结构简单;此外还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Description

进风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调整进风量和进风模式的进风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上普遍安装有空气调节器,这显著改善了车辆的驾驶、乘坐环境,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通常,通过车用空气调节器的进风调节装置不但可以改变进风量的大小,还可以改变进风模式。车用空气调节器的进风模式大体包括两种,即车内循环模式和车外进风模式。改变进风量以及进风模式,驾乘人员可以获得更为适宜的车内空气环境。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用空调进风调节装置控制面板的示意图。
目前,车用空调进风调节装置控制面板大体包括两部分,即旋钮01和推杆02。
旋钮01通常用作调节空调的进风量,可以根据进风量的大小设置若干进风档位,图1中的进风调节装置具有0以及A至D五个档位。旋钮01与车用空调的风量控制装置联动,因此将旋钮01旋至不同的档位即可得到不同的进风量。
推杆具有左、右两个档位,并与车用空调的风门联动;在上述两个档位置间切换即可以切换进风模式。
随着对车辆的舒适性、操作便利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进风调节装置的不足越来越明显。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在需要同时调整进风量和进风模式时,驾乘人员必须分别对旋钮01和推杆02进行操作,比较不便;由于驾驶员需要专注于驾驶,因此该问题对于驾驶员来说较为突出。此外,推杆02占据了控制面板上较大的空间,影响了其他操控装置的布置。
可以通过将旋钮档位数目增加一倍的方式达到一次操作(仅操作旋钮)同时改变进风量和进风模式的目的;如果进风量分为三级,应当设置至少六个档位,分别对应车内循环模式和车外进风模式下的三级进风量。
但这种做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旋钮档位数目增加一倍将显著增加进风调节装置中触片以及触点的数目,并使触片以及触点的导通连接方式变得十分复杂,这将造成进风调节装置制造困难、成本较高且容易损坏。
因此,如何在简化操作的同时避免进风调节装置的结构过于复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的车用空调的进风调节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进风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车用空调的进风量和进风模式,包括由若干相互电隔离的静触片组成的静触片组,以及与所述静触片组叠置且随旋钮同步自转的动触片,所述动触片具有若干接触静触片并相互电连接的触点;所述动触片自转时其触点接触不同的静触片,以改变各静触片的导通组合方式,进而发出不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所述进风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由旋钮驱动并与所述车用空调的风门联动的进风模式开关,所述动触片能够自初始位置向左右两个方向旋转;当动触片跨越上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进风模式开关改变当前进风模式;在不同进风模式下,通过相同的静触片导通组合发出相同进风量的控制信号。
优选地,所述静触片组与动触片均具有左右大体对称的结构,从而在所述动触片自初始位置向左或者向右旋转大体相同角度时,所述静触片具有相同的导通组合。
优选地,所述静触片组由绝缘的底座固定,底座的上方固定设置具有环形内壁的外罩;所述底座与外罩形成的空腔中设置与动触片固定连接的转动连杆,所述转动连杆和动触片均与旋钮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初始位置的两侧具有相同数目的风量档位,所述动触片由旋钮带动而在所述风量档位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动触片在不同风量档位下的位置由档位装置限定。
优选地,所述档位装置包括垂直于所述转动连杆并与其固定连接的横臂,横臂具有沿轴向将其贯通的空腔,该空腔中设置处于压缩状态的档位弹簧,所述档位弹簧将位于所述空腔外端口的档位滚珠压向所述外罩的环形内壁;所述环形内壁设有凹陷部,各凹陷部的位置与各风量档位下动触片的预设位置相对应;所述旋钮旋转时,所述档位滚珠在各凹陷部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初始位置的两侧各具有四个风量档位。
优选地,所述静触片具体包括:第一静触片与第二静触片,两者均呈具有缺口的环形;所述第二静触片同心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静触片内侧;第三静触片,具有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二静触片两端的接触区域,上述两个接触区域电连接且两者到所述第二静触片圆心的距离等于第二静触片的半径;第四静触片,到所述第三静触片两接触区域的距离大体相等,且到所述第二静触片圆心的距离等于第二静触片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动触片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一静触片和第二静触片的圆心重合,动触片具体包括:第一触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体等于所述第一静触片的半径;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体等于所述第二静触片的半径,且两者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动触片的旋转中心连线的两侧。
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进风调节装置的旋钮与进风模式开关和动触片联动,动触片在旋钮的带动下跨越初始位置时,进风模式开关改变当前进风模式;动触片在上述初始位置与行程左侧终点或者在上述初始位置与行程右侧终点之间旋转时,进风模式保持不变,但由于改变了静触片的导通组合方式,因而可以在同一进风模式下的各风量档位之间切换,由此改变进风量。这样,本发明所提供的车用空调的进风调节装置仅通过一次对旋钮的操作即可改变进风模式与进风量。同时,不同进风模式下的进风量是由同一组动、静触片的相同导通组合方式控制的,也即不同进风模式下共用一套风量档位改变进风量,因此动、静触片以及触点的数目可以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这样,本发明所提供的进风调节装置不但节省了空间、操作方便,而且结构简单;既使操作更加人性化,又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进风调节装置控制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控制面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模式开关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一种触片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一种传动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档位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提供档位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静触片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静触片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动触片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仰视示意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所提供动触片与静触片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2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0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0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A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A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B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B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C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C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核心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的车用空调的进风调节装置。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2为表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控制面板的示意图,该控制面板的控制元件只有旋钮1,因此相对简洁、便于操作,同时也节省了空间。下面将对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图4,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模式开关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一种触片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进风调节装置包括静触片组3,静触片组3进一步包括若干相互电隔离的静触片,各静触片共面(静触片组3的具体结构在图8、图9、图11中有进一步的描述)。静触片组3的位置由底座5固定,底座5应当绝缘,因此可以确保静触片组3的各静触片之间电隔离。
所述进风调节装置还包括与静触片组3叠置的动触片2(动触片2的具体结构在图10、图11中有进一步的描述),动触片2可以由弹簧(图4中未添加附图标记)压向静触片组3,以保持两者之间具有相靠近的趋势。动触片2由导体制成,且具有若干触点(触点在图10中有清楚的表示),所述触点凸向静触片组3并且接触不同的静触片,从而将部分或者全部静触片电连接。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上述触点。
动触片2可以在旋钮1的带动下自转,从而可以相对于静触片组3转动;这样,在动触片2转动的过程中,其触点可以接触静触片组3中不同的静触片,从而将导通不同组合的静触片。静触片在不同导通组合方式下将发出不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由此即可实现对空调进风量的调节。
旋钮1可以通过常规的方式带动动触片2自转。如图4所示,底座5的上方可以固定连接外罩6,外罩6具有环形内壁,因此底座5和外罩6形成大体为圆柱形的内腔,该内腔中可以沿其轴向枢装转动连杆7,进而可以将动触片2固定连接于转动连杆7的底端。转动连杆7能够在旋钮1的带动下自转,且其中心转轴与动触片2相垂直;可以将转动连杆7插装入动触片2的中心孔中,并通过常规的方式使两者卡于一体,以便传递扭矩。
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进风调节装置一种传动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转动连杆7可以由旋钮1直接带动,也可以由旋钮1通过其他部件而带动。比如,可以在旋钮1与转动连杆7之间设置传动件9。
传动件9的主体为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进一步包括第一端91和第二端92,两者分别与旋钮1和转动连杆7连接;可以采用常规的方式(比如键连接)实现上述连接,无论采用何种具体连接方式,都应确保旋钮1与传动件9、传动件9与转动连杆7之间能够可靠地传递扭矩。传动件9的第一端91和第二端92可以分别插装入旋钮1和转动连杆7的中心孔中,这样可以便于所述进风调节装置的拆装。
请再参考图3。
所述进风调节装置还包括进风模式开关4,进风模式开关4与所述空调的风门联动,具体地说,进风模式开关4可以在外力的驱动下自转,向左或者向右自转时其两个吊耳43(图3仅示出了其中之一)之一通过拉索带动所述空调的风门实现相应的动作,进而改变进风模式。
以下提供进风模式开关4的一种具体驱动方式。
进风模式开关4可以包括主体部41,主体部41具体为圆形并能够绕其中心自转;主体部41的外缘固定连接有独齿42以及两个吊耳43。同时,传动件9的传动轴可以进一步固定连接转盘93(参见图4),所述传动轴通过转盘93的中心且两者相垂直。转盘93的边缘具有一缺口931;缺口931恰好能够与独齿42相配合。通过旋钮1带动旋转传动件9转动时,转盘93的缺口931可以带动上述独齿42进而带动吊耳43转动,从而使所述空调的风门实现相应的动作。
此外,还需要在转盘93的顶部固定连接拨块94,同时在主体部41的顶部固定连接与拨块94相配合的拨槽44。
当转盘93边缘的缺口931在旋钮1的带动下自初始位置(与独齿42相啮合时缺口931的位置)向左旋转并拨动上述独齿42时,上述主体部41的吊耳43改变进风模式;在缺口931继续向左旋转的过程中,上述缺口931与独齿42保持相脱离的状态,主体部41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旋钮1继续向左旋转的过程中空调的进风模式保持不变,旋钮1的旋转只改变上述动触片2与静触片组3的相对位置,即只改变进风量。
当转盘93随旋钮1自左侧行程终点开始向右旋转时,由于上述缺口931与独齿42相脱离,主体部41的位置仍然保持不变;当缺口931接近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连接拨块94的右侧外壁拨动上述拨槽44的右侧内壁,从而使主体部41向右旋转适当的角度,这样独齿42恰好可以返回缺口931中。
当转盘93随旋钮1自初始位置向右继续旋转时,能够拨动上述独齿42进而改变进风模式;转盘93继续向右旋转,上述连接拨块94的右侧外壁将脱离上述拨槽44的右侧内壁,缺口931与独齿42也将保持相脱离的状态,因此主体部41的位置保持不变,在旋钮1继续向右旋转的过程中空调的进风模式保持不变。
转盘93反向旋转(即反向旋转旋钮1)时进风模式开关4的动作方式大体相同,不再赘述。
可见,旋钮1带动转盘93处于上述初始位置左侧时,空调处于某一进风模式下(比如车内循环模式);旋钮1带动转盘93处于上述初始位置右侧时,空调处于另一进风模式下(比如车外进风模式)。转盘93跨越上述初始位置时,空调的进风模式改变。
无论在何种进风模式下,进风量都应当能够方便地改变。
如前所述,可以通过旋钮1改变上述动触片2与静触片组3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在各静触片之间形成不同的导通关系,进而发出不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
可以将两种进风模式下的进风量均设置多个级别,当动触片2在旋钮1的带动下处于不同的进风档位时可以实现上述不同级别的进风量。
例如,可以在每种进风模式下都设定四级进风量,因此动触片2在所述旋钮1的带动下向左或者向右都可以旋转至四个不同的档位;在控制面板上的表现,是旋钮1向左或者向右都具有四个风量档位,即档位0、档位A、档位B和档位C(参考图2)。
当然,进风量也可以是无级连续调整的;此外,进风量也不限于四级。
调整进风量时,可以采取措施确保动触片2能够准确地停留在预定的档位位置。比如,可以通过档位装置准确确定动触片2在不同风量档位下的准确位置。
请同时参考图6以及图7,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档位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提供档位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档位位置8包括横臂81,横臂81垂直于转动连杆7并与其固定连接,且具有沿轴向将其贯通的空腔,该空腔中设置处于压缩状态的档位弹簧82,该空腔的外端口设有档位滚珠83,档位弹簧82将档位滚珠83压向外罩6的环形内壁。所述环形内壁设有数目与风量档位相同的凹陷部61,各凹陷部61的位置与各风量档位下动触片2的预设位置相对应。
旋转旋钮1即可通过传动件9带动转动连杆7与其同步转动,因此转动连杆7将带动横臂81同步转动,横臂81端部的档位滚珠83将紧密接触外罩6的环形内壁并沿其周向转动。当旋钮1旋至预定档位时档位滚珠83恰好卡入相应的凹陷部61中,由此实现定位。
在车内进风状态或者车外循环状态,相同进风量的进风档位下动触片2的所处的位置虽然不同(两个位置分别位于其初始位置的左、右两侧),但是,所述静触片组3可以获得相同的导通组合方式,从而发出相同进风量的控制信号。举例而言,在旋钮1向左旋至A档与向右旋至A档这两种状态下,进风模式不同,但是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式却相同,因此进风量相同。
本文中动触片2的初始位置是指转盘93处于初始位置时静触片2所处的位置;由于动触片2、转盘93均随旋钮1同步转动,因此,可以协调三者的位置关系,使旋钮1处于0档位时,动触片2、转盘93均处于各自的初始位置。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不同进风模式下进风量相同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却相同”,下面将具体说明一种本发明提供的较佳的实现方式。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静触片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静触片组3包括四个静触片。第一静触片31与第二静触片32均呈具有缺口的环形;第二静触片同心地设置于第一静触片31内侧。第三静触片33具有两个接触区域,即第一接触区域331和第二接触区域332,两者分别靠近第二静触片32的两端部,上述第一接触区域331和第二接触区域332电连接,且两者到第二静触片32圆心的距离等于第二静触片32的半径。第四静触片34到第三静触片33的两接触区域的距离相等,且到第二静触片32圆心的距离也等于第二静触片32的半径。
显然,上述呈环形的第一静触片31以及第二静触片32均具有一定的厚度,上文以及下文所述“半径”,应当理解为“有效半径”,即与动触片2的触点相接触的位置到圆心的距离。同理,上文以及下文所述“第一接触区域331和第二接触区域332到第二静触片32圆心的距离”、“第四静触片34到第二静触片32圆心的距离”也应当理解为与动触片2的触点相接触的位置到圆心的距离。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动触片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动触片2包括三个触点。第一触点21到动触片2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体等于上述第一静触片31的半径;第二触点22和第三触点23到动触片2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体等于第二静触片32的半径,且两者对称地分布于第一触点21与动触片2旋转中心的连线两侧。
图8、图10所示各静触片以及动触片均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将各静触片以及动触片左、右对称地设置即能够实现“不同进风模式下进风量相同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却相同”,从而在动触片2自其初始位置向左或者向右旋转相同的角度时,所述静触片组3具有相同的导通组合。上述“左、右对称”不能理解为各动触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完全对称,因为加工工艺的原因静触片可能不是绝对地左右对称。例如,图9所示的动触片组并没有完全左右对称,但仍应将其理解为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
图11为表示本发明所提供动触片与静触片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设置方式。
下面以每种进风模式设置四个风量档位为例详细说明风量调节装置的工作过程。
图12至图19分别表示处于车内循环和车外进风模式时各风量档位下动触片和静触片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0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动触片2的第一触点21空置,第二触点22和第三触点23同时接触第二静触片32;因此,各静触片都不导通。
图13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0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一触点21同样是空置,第二触点22和第三触点23同时接触第二静触片32;各静触片都不导通。
因此,不同进风模式下进风量都为零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相同,发出相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
图14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A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二触点22和第三触点23同时接触第二静触片32,第一触点21接触第一静触片31,因此第二静触片32和第一静触片31导通。
图15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A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二触点22和第三触点23同样是与第二静触片32相接触,而第一触点21同样是与第一静触片31相接触;第二静触片32和第一静触片31导通。
因此,不同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都为A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相同,发出相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
图16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B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一触点21接触第一静触片31;第二触点22接触第三静触片33,具体地说是接触第三静触片33的第一接触区域331;第三触点23接触第二静触片32。因此,实现导通的是第一静触片31、第二静触片32以及第三静触片33。
图17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B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一触点21同样接触第一静触片31;而第二触点22接触第二静触片32;同时,第三触点23通过第二接触区域332接触第三静触片33。可见,静触片组3中实现导通的仍然是第一静触片31、第二静触片32以及第三静触片33。
所以,不同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都为B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相同,发出相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
图18为车内循环模式下风量档位为C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一触点21接触第一静触片31;第二触片22接触第四静触片34;第三触片23接触第二静触片32。实现导通的是第一静触片31、第二静触片32以及第四静触片34。
图19为车外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为C时动触片与静触片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此档位下,第一触点21仍然接触第一静触片31;第二触点22接触第二静触片32;第三触点23接触第四静触片24。实现导通静触片不变,仍然是第一静触片31、第二静触片32以及第四静触片34。
因此,不同进风模式下风量档位都为C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相同,发出相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
综上所述,不同进风模式下进风量相同时静触片组3的导通组合方式相同;因此,可以在确保进风量完全不改变的情况下实现进风模式的转换。
本发明所提供的进风调节装置的旋钮1与进风模式开关4和动触片2联动,动触片2在旋钮1的带动下跨越初始位置时,进风模式开关4改变当前进风模式;动触片2在上述初始位置与行程左侧终点或者在上述初始位置与行程右侧终点之间旋转时,进风模式保持不变,但由于改变了静触片的导通组合方式,因而可以在同一进风模式下的各风量档位之间切换,由此改变进风量。这样,本发明所提供的车用空调的进风调节装置仅通过一次对旋钮1的操作即可改变进风模式与进风量。同时,不同进风模式下的进风量是由同一组动、静触片的相同导通组合方式控制的,也即不同进风模式下共用一套风量档位改变进风量,因此动、静触片以及触点的数目可以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这样,本发明所提供的进风调节装置不但节省了空间、操作方便,而且结构简单;既使操作更加人性化,又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进风调节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进风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车用空调的进风量和进风模式,包括由若干相互电隔离的静触片组成的静触片组(3),以及与所述静触片组(3)叠置且随旋钮(1)同步自转的动触片(2),所述动触片(2)具有若干接触静触片并相互电连接的触点;所述动触片(2)自转时其触点接触不同的静触片,以改变各静触片的导通组合方式,进而发出不同的进风量控制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由旋钮(1)驱动并与所述车用空调的风门联动的进风模式开关(4),所述动触片(2)能够自初始位置向左右两个方向旋转;当动触片(2)跨越上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进风模式开关(4)改变当前进风模式;在不同进风模式下,通过相同的静触片导通组合发出相同进风量的控制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片组(3)与动触片(2)均具有左右大体对称的结构,从而在所述动触片(2)自初始位置向左或者向右旋转大体相同角度时,所述静触片具有相同的导通组合。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片组(3)由绝缘的底座(5)固定,底座(5)的上方固定设置具有环形内壁的外罩(6);所述底座(5)与外罩(6)形成的空腔中设置与动触片(2)固定连接的转动连杆(7),所述转动连杆(7)和动触片(2)与旋钮(1)同步转动。
4、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位置的两侧具有相同数目的风量档位,所述动触片(2)由旋钮(1)带动而在所述风量档位之间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2)在不同风量档位下的位置由档位装置(8)限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档位装置(8)包括垂直于所述转动连杆(7)并与其固定连接的横臂(81),横臂(81)具有沿轴向将其贯通的空腔,该空腔中设置处于压缩状态的档位弹簧(82),所述档位弹簧(82)将位于所述空腔外端口的档位滚珠(83)压向所述外罩(6)的环形内壁;所述环形内壁设有凹陷部(61),各凹陷部(61)的位置与各风量档位下动触片(2)的预设位置相对应;所述旋钮(1)旋转时,所述档位滚珠(83)在各凹陷部(61)之间切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位置的两侧各具有四个风量档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片(3)具体包括:
第一静触片(31)与第二静触片(32),两者均呈具有缺口的环形;所述第二静触片(32)同心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静触片(31)内侧;
第三静触片(33),具有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二静触片(32)两端的接触区域,上述两个接触区域电连接且两者到所述第二静触片(32)圆心的距离等于第二静触片(32)的半径;
第四静触片(34),到所述第三静触片(33)两接触区域的距离大体相等,且到所述第二静触片(32)圆心的距离等于第二静触片(32)的半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片(2)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一静触片(31)和第二静触片(32)的圆心重合,动触片(2)具体包括:
第一触点(21),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体等于所述第一静触片(31)的半径;
第二触点(22)和第三触点(23),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体等于所述第二静触片(32)的半径,且两者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触点(21)与所述动触片(2)的旋转中心连线的两侧。
CN2008100997503A 2008-06-04 2008-06-04 进风调节装置 Active CN101596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97503A CN101596850B (zh) 2008-06-04 2008-06-04 进风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97503A CN101596850B (zh) 2008-06-04 2008-06-04 进风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6850A true CN101596850A (zh) 2009-12-09
CN101596850B CN101596850B (zh) 2012-07-04

Family

ID=41418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97503A Active CN101596850B (zh) 2008-06-04 2008-06-04 进风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685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5761A (zh) * 2012-10-23 2013-02-27 杭州广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器ac及风挡组合开关
CN103308080A (zh) * 2012-03-12 2013-09-18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灶具与抽油烟机的组合、家用电器及其档位检测装置
CN103486718A (zh) * 2012-06-14 2014-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底座组件及具有该底座组件的空调器
CN105398309A (zh) * 2015-12-14 2016-03-16 重庆瑞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控制器
CN109863047A (zh) * 2016-12-15 2019-06-07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空气流出器和装配其的机动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505606U1 (de) * 1995-03-31 1996-02-01 Siemens Ag Bediengerät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limaautomatik
CN2571616Y (zh) * 2002-04-12 2003-09-10 湖北汽车电器厂 一种车用暖风开关
JP2005096579A (ja) * 2003-09-24 2005-04-14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操作装置
CN201014684Y (zh) * 2007-01-04 2008-01-30 苏州惠青电器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用风挡开关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8080A (zh) * 2012-03-12 2013-09-18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灶具与抽油烟机的组合、家用电器及其档位检测装置
CN103486718A (zh) * 2012-06-14 2014-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底座组件及具有该底座组件的空调器
CN103486718B (zh) * 2012-06-14 2015-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底座组件及具有该底座组件的空调器
CN102945761A (zh) * 2012-10-23 2013-02-27 杭州广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器ac及风挡组合开关
CN102945761B (zh) * 2012-10-23 2014-12-03 杭州广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器ac及风挡组合开关
CN105398309A (zh) * 2015-12-14 2016-03-16 重庆瑞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控制器
CN109863047A (zh) * 2016-12-15 2019-06-07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空气流出器和装配其的机动车
US11491844B2 (en) 2016-12-15 2022-11-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ir vent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equipped therewi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6850B (zh)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6850B (zh) 进风调节装置
CN107528126B (zh) 用于移相器的多驱动设备
CN105283273A (zh) 具有可切换的传动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CN108831792B (zh) 一种电气开关及其操动机构
CN100561622C (zh) 转换器
CN103282985A (zh) 分接开关
US5278364A (en) Rotary switch
CN205406342U (zh)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102963236B (zh)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器风口选择及风档组合开关
CN214378167U (zh) 一种开关结构及开关
CN207319978U (zh) 一种旋钮调速开关及具有其的汽车暖风机
CN202581665U (zh) 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
JP2002122263A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制御装置及び電気作動式バルブ
CN210628157U (zh) 一种万能转换开关的定位装置
US4331849A (en) Lever control for realistic driving toy
CN211258817U (zh) 一种泥浆泵站的双油门控制系统
CN218957090U (zh) 一种联动台的主令控制器
CN204905084U (zh) 面板开关
CN106826338A (zh) 多车型定位切换装置
CN206533229U (zh) 一种电机内置微型电压转换器
CN102916139B (zh) 具有按摩功能的电池装置
CN109733332A (zh) 汽车雨刮器的雨刮电机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944173U (zh)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器风口选择及风挡组合开关
KR20090063461A (ko) 고장 안정성 및 제어정밀도가 높은 멀티모터장치
CN216871431U (zh) 应用于飞行模拟器的座舱安装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JIANG SANHUA AUTO PART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NGHAI SANHUA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2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01204 NO. 1350, LIANXI ROAD, BEICAI INDUSTRIAL PARK,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TO: 310018 NO. 60, AVENUE 21,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222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21 Avenue, No. 60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4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Beicai Lianxi Road Industrial Park No. 1350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Sanhua Electric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ZHEJIANG SANHUA AUTO PART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ZHEJIANG SANHUA AUTO PARTS STOCK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301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301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anhua Auto Part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5

Address after: 315321 Zhang Xin Nan Road, Xiaolin Town, Cixi Ci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301, No.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5321 Zhang Xin Nan Road, Xiaolin Town, Cixi Ci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321 Zhang Xin Nan Road, Xiaolin Town, Cixi Ci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