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3828A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3828A
CN101583828A CNA2007800219426A CN200780021942A CN101583828A CN 101583828 A CN101583828 A CN 101583828A CN A2007800219426 A CNA2007800219426 A CN A2007800219426A CN 200780021942 A CN200780021942 A CN 200780021942A CN 101583828 A CN101583828 A CN 101583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er
heater assembly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19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3828B (zh
Inventor
白尚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83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3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3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38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04Bearings or driv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12Details of the casing or co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32Desiccant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4Heat exchanger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56Rotary wheel comprising a reheater
    • F24F2203/106Electrical re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68Rotary wheel comprising on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84Rotary wheel comprising two flow rotor seg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96Rotary wheel comprising sea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主体外壳、挡板、多个热交换器、吸附构件、加热器组件和高温管道。主体外壳具有内部空间并具有形成在一侧上的外部空气入口。挡板分隔内部空间,并且多个热交换器设置在挡板的一侧上,从而使得热量能够在流经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和来自外部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交换。吸附构件设置在挡板的一侧,用以在低速旋转时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加热器组件设置在吸附构件的一侧,用以加热流经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高温管道设置在加热器组件的一侧,用以将已通过吸附构件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加热器组件内部。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允许将部分外部空气引入到循环通过多个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路径中的除湿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除湿机是一种将湿空气吸入壳体中、使所吸的湿空气能够通过热交换器以便将湿气从所吸的空气中除去、并将除去湿气的空气排放到室内空间中从而降低室内空间中的湿度的设备。
相关技术的除湿机仅利用一个热交换器从空气中除去湿气,因此,除湿效率相对较低。此外,当流经单个热交换器的空气仅沿从入口至出口的方向流动时,降低了除湿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其使得流经多个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的通道能够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其包括吸附构件,所述吸附构件能够不断地吸附空气中的湿气以利用加热器除去吸附构件所吸附的湿气。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其通过使外部受热空气能够流入到加热器组件中而具有较高的效率。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主体外壳,其具有内部空间并具有形成在一侧上的外部空气入口;分隔内部空间的挡板;多个热交换器,其设置在挡板的一侧,用以使得热量能够在流经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和来自外部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交换;吸附构件,其设置在挡板的一侧,用以在低速旋转时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加热器组件,其设置在吸附构件的一侧,用以加热流经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和高温管道,其设置在加热器组件的一侧上,用以将已通过吸附构件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加热器组件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主体外壳,其具有外部空气流经的空气入口;分隔主体外壳的内部空间的挡板;吸附构件,其设置在挡板的一侧,用以在低速旋转时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回收组件,用于在挡板的前部传送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循环空气;加热器组件,其用于接收并加热从回收组件传送的循环空气;高温管道,其设置在加热器组件的一侧,用以将已通过吸附构件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加热器组件的内部;和多个热交换器,其用于接收从加热器组件排出的循环空气,并与回收组件一起构成了闭合的回路,以使得循环空气能够循环通过闭合的回路。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通过吸附而不断地除去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并且通过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之间的温差将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冷凝并排出,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除湿。
同样,在加热器组件的后部上还设有高温管道,该高温管道用于引导空气,使得来自外部并通过吸附构件的一部分受热空气能够流入到加热组件中。因此,施加到加热器组件上的负载相对减少,并提高了除湿效率。
由于高温的外部空气直接流到加热器组件并循环,因此更容易执行对空气的加热,从而改进了除湿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除湿机的第一侧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除湿机的第二侧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的内部结构的前视立体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的内部结构的后视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的主体外壳和顶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的内部热交换器的后视立体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挡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附电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吸附电机组件和内部热交换器安装在挡板上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温管道的立体图;
图12和13分别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将热空气导引件、加热器组件和高温管道安装在吸附框架上的前视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15是示于图14中侧部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于图14中侧部热交换器从另一方向所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空气流动的气流的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在挡板后侧流动的气流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图2中的循环空气的运动路径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图3中的循环空气的运动路径的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高温管道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但是,本发明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视为限于在此提出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此公开内容详尽而完整,并将本发明的概念完全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立体图。
参照图1,该实施例的除湿机包括用于接收多个主要构件的主体100以及设置在主体100下方的水箱300和支座310。
主体100包括形成为具有开口的顶部和底部的矩形箱体的主体外壳110以及安装在主体外壳110的顶部上的顶板120。
主体外壳110限定了主体100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即,主体外壳110包括限定了前侧的前部面板112、限定了后侧的后部面板114(参照图6)、限定了右侧的右部面板116和限定了左侧的左部面板118。
前部面板112、后部面板114、左部面板118和右部面板116彼此一体地形成,使得主体外壳110的顶部和底部是开口的。因此,主体外壳110的底部由将在下文中描述的主体基部150封闭,顶板120安装在主体外壳110的顶部。
图2是图1所示除湿机的第一侧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除湿机的第二侧分解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湿机的内部结构的前视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除湿机的内部结构的后视立体图。此外,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湿机的主体外壳和顶板的分解立体图,且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湿机的内部热交换器的后视立体图。
参照图2至7,顶板120限定了主体100的顶部外观。将顶板120安装成与主体外壳110的上端间隔预定间隙。
因此,顶板120与主体外壳110的上端之间的间隙起到空气出口122的作用,通过空气出口122将空气排出。
更详细而言,将顶板120的边缘安装成与主体外壳110的上端间隔预定间隙。即,如图所示,在顶板120的边缘与前部面板112、后部面板114、左部面板118以及右部面板116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即,如上所述,该预定间隙起到空气出口122的作用,通过该空气出口122将已除湿的空气排出。
为了便于描述,将从除湿机的外部侧(室内空间)引入到除湿机的内部侧、并随后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的空气称为“空气”。另一方面,将循环通过将在稍后进行描述的多个热交换器200、210和220、回收组件160和加热器组件的空气称为“循环空气”。
在顶板120和主体外壳110之间设置间隔突起124,以在顶板120与主体外壳110之间形成间隙。将间隔突起124形成为具有预定的高度以支撑顶板120,从而使得顶板110能够与主体外壳110的上端之间维持预定间隔。
间隔突起124从主体外壳110的上端向上突出。更详细而言,间隔突起124形成在主体外壳110的上端的各个拐角上。每个间隔突起124均呈细圆杆形。即,顶板120在底面的四个拐角处设有与间隔突起124相对应的突起凹槽126。将间隔突起124固定地插入到相对应的突起凹槽126中。
主体外壳110在一个表面(右表面)上设有空气入口128,通过空气入口128引入空气。即,多个空气入口128形成在右部面板116上。空气入口128限定了将空气引入到主体外壳110中的通道。每个空气入口128均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缝隙形状。
作为选择,可将每个空气入口128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缝隙形状。代替将空气入口形成在右部面板116上,可将单独的空气入口格栅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右部面板116上。
在主体100中设有将主体10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的挡板130。挡板130具有多个弯折部分。即,如图所示,当俯视时,挡板130呈
Figure A20078002194200101
形,从而将主体10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
更详细而言,水平形成的挡板130的右端朝后侧垂直弯折并延伸,以形成后部延伸表面130a。后部延伸表面130a的后端朝右侧垂直弯折,以形成右侧延伸表面130b。同样,右侧延伸表面130b的右端向后侧弯折预定的角度,以形成延伸的倾斜端130c。
倾斜端130c形成为相对于右侧延伸表面130b的延长线成锐角,并接触主体外壳110的右部面板116的后端以及后部面板114的右端。因此,倾斜端130c引导外部空气,从而易于将通过右部面板116的空气入口128引入的外部空气全部引入到挡板130的前部。
将挡板130构造成具有等于或小于主体外壳110高度的高度。因此,在挡板130的上端与顶板120之间形成间隙。在挡板130的上端与顶板120之间形成间隙的原因是,使得已除湿的空气能够在挡板130的后侧向上流动并随后通过挡板130与顶板120之间的间隙流到挡板130的前侧。因此,可将已除湿的空气通过顶板120与前部面板112之间的间隙排放到外部。
挡板130上形成有具有预定尺寸的向后凹进部132。向后凹进部132形成于挡板130的中央,并向后凹进。在向后凹进部132中安装有加热器组件170、鼓风扇246和内部热交换器200。
向后凹进部132设置在中央并具有中央通孔134。中央通孔134起到通道的作用,空气从挡板130的前侧通过该通道流到挡板130的后侧。
在中央通孔134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电机支座136。电机支座136是安装鼓风电机240、鼓风扇246和加热器组件170的部分。
电机支座136形成在中央通孔134的中央部分。电机支座136包括多(四)个径向形成的用以支撑电机支座136的支座导引件136’。因此,电机支座136与挡板130一体地形成。
在电机支座136的一侧上还形成有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即,圆柱形的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形成在中央通孔134的左上半部分上。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是安装吸附电机176的部分。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形成为在前方开口的圆柱形形状。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与向后凹进部132一体地形成,并示意性地位于挡板130的中央部分处。
向后凹进部132设有加热器接收部分140。加热器接收部分140是安装加热器组件170的部分。加热器接收部分140形成于向后凹进部132的左侧部分。将用于支撑加热器组件170的上端和下端的加热器导引件形成为从向后凹进部132向前延伸。
在加热器接收部分140的上方还形成有回收接收部分144。在挡板130的加热器导引件142的上方限定有预定空间,从而形成回收接收部分144。回收组件160安装在回收接收部分144中。
挡板130设有朝前开口的空气出口146。空气出口146是通过其排出循环空气的部分。空气出口146形成在挡板130的向后凹进部132的右下端上。因此,将通过空气排出口146排放到前侧的循环空气引入到内部热交换器200中。
圆柱形的空气入口146’从挡板130的右侧部分伸出。即,如图所示,圆柱形的空气入口146’从挡板130的右下端向右伸出。空气入口146’是用于将从稍后予以描述的侧部热交换器220排出的循环空气引导到挡板130内部的部分。
空气入口146’和空气出口146彼此连通。因此,将通过空气入口146’引入到挡板130中的循环空气经空气出口146再次排出。
在挡板130的后表面上形成有气流导引件148。气流导引件148引导由鼓风扇246迫引的气流。即,气流导引件148使得由鼓风扇246沿圆周方向排出的空气能够朝左上部流动。鼓风扇246从挡板130的后侧伸到后部,并与挡板130一体地形成。
气流导引件148包括围绕鼓风扇246的外侧的圆形导引部分148’和从圆形导引部分148’向上延伸的上部导引部分148”。圆形导引部分148’是用于主要引导由鼓风扇246沿圆周方向排出的空气的部分。上部导引部分148”是用于使得由圆形导引部分148’向左引导的空气能够向上流动的部分。
在挡板130的下端上设有主体基部150。主体基部150呈矩形板状,以限定主体100的底部外观,并支撑包括挡板130在内的多个构件。
在主体基部150上形成有排水盘接收部分152。即,排水盘接收部分152从位于主体基部150的右端附近的部分向上突出。将稍后予以描述的排水盘被接收在排水盘接收部分152中。
排水盘接收部分152设有多个插入孔154、156和158。这些插入孔154、156和158是将形成在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下端上的多个导水构件206、216、222’、224’和226’插入其中的部分。
更详细而言,侧部插入孔154形成在排水盘接收部分152的右侧顶面中。将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插入到各自的侧部插入孔154中。侧部插入孔154包括第一插入孔154a、第二插入孔154b和第三插入孔154c。将第一导水构件222’、第二导水构件224’和第三导水构件226’分别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54a、第二插入孔154b和第三插入孔154c中。
在侧部插入孔154的左侧形成有前部插入孔156。将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前部导水构件216插入到前部插入孔156中。
在前部插入孔156的左侧还形成有内部插入孔158。即,排水盘接收部分152具有高度差,使得左侧比右侧低。内部插入孔158形成在排水盘接收部分152的左侧。将内部热交换器的内部导水构件206插入到内部插入孔158中。
在挡板130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回收组件160。即,将回收组件160从前侧插入到形成在挡板130的上端附近的回收接收部分144中。
回收组件160由壳体围绕。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回收组件160包括回收风扇和回收电机。在回收组件160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回收入口162,并且在左侧上形成有回收出口164。
回收入口162形成为与形成在内部热交换器200上的内部出口204相对应的圆形。回收出口164从回收组件160突出并向左下方延伸。回收出口164呈矩形柱状,从而可将其插入到加热器入口174中。
在挡板130的前表面上安装有扇形的加热器组件170。加热器组件170用于加热循环通过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空气。因此,加热器组件170包括利用从外部供给的电力产生热空气的加热器(未示出)。将由加热器组件170加热的循环空气供给至吸附构件182,以蒸发由吸附构件182吸附的湿气。
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加热器出口172。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后表面上形成有加热器入口174。加热器出口172是通过其将经过加热器组件时所加热的高温循环空气向加热器组件170的前部排放的部分。加热器入口174是回收组件160的回收出口164所连接的部分。加热器出口172呈扇形。
在加热器组件170右端的后侧上安装有吸附电机176。吸附电机176将旋转动力提供到吸附组件180上,且吸附电机176被接收在挡板130的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中。将作为吸附电机176的旋转轴的吸附轴176安装成在穿过加热器组件170的右端之后向前伸出。因此,吸附组件180固定地安装在吸附轴176’的前端。
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后侧上安装有高温管道178。高温管道178使已从加热器组件170周围的吸附构件182通过的外部空气中相对较热的空气能够流动至加热器组件170。在下面详细描述高温管道178的结构。
吸附组件180安装在挡板130的前部。吸附组件180包括用于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的吸附构件182以及用于固定并支撑吸附构件182的吸附壳体184。
吸附构件184可由纸形成。即,吸附构件184总体上呈环形。内部结构呈蜂窝状,从而水平地形成多个通孔。
更详细而言,通过卷起两卷呈蜂窝状的纸来形成吸附构件182,从而可形成通孔。继而,将所卷起的纸浸到吸附溶液中,从而将吸附溶液涂覆到所卷起的纸的表面上。如上所述,由于将可容易地吸附湿气的吸附溶液涂覆在吸附构件182的表面上,因此,通过吸附构件182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并由此将湿气从空气中除去。
吸附壳体184包括围绕环形吸附构件182的外部的边缘部分184a、支撑吸附构件182的中央部分的中央部分184b、和将边缘部分184a连接至中央部分184b的多个连接部分184c。
吸附电机176的吸附轴176’的前端固定地连接至中央部分184b。因此,吸附壳体184和吸附构件182可根据吸附电机176的转矩以恒定速度旋转。
吸附构件182和吸附壳体184通过吸附框架190固定地安装在挡板130的前表面上。吸附框架190通过例如螺钉固定在挡板130的前表面上,且吸附构件182和吸附壳184被接收在吸附框架190的内部。
在吸附框架190的左部上形成有热空气导引件192。热空气导引件192呈与加热器组件170相对应的扇形。热空气导引件192从吸附框架190的前部进一步突出到前部。
热空气导引件192用于将穿过加热器组件170时由加热器组件170加热的循环空气引导到前部热交换器210。因此,热空气导引件192向后开口,从而可将循环空气引入其中。热空气导引件192具有开口的右侧和开口的下端,从而可将已加热的循环空气引入到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前部空气入口212中。
在热空气导引件192的上端和下端上分别设置密封件194。即,密封件194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并设置在热空气导引件192的上端和下端各自的后表面上。
密封件194用于阻塞限定于吸附框架190与吸附构件182间的间隙。因此,流经热空气导引件192的高温循环空气不会通过限定于吸附框架190和吸附构件182间的间隙泄露。
在挡板130上还安装有内部热交换器200。即,内部热交换器200竖直地安装在挡板130的向后凹进部的右部上。内部热交换器200使得内部热交换器200中的循环空气和向后流经中央通孔134的空气能够彼此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200设有多个通气孔,这些通气孔允许空气流动并竖直地呈缝隙形状。
内部热交换器200设置在后表面上,并具有内部入口202和内部出口204,通过内部入口202和内部出口204将空气引入和排出。
在内部热交换器200的后下端形成有内部入口202。内部入口202连接至形成于挡板130上的空气出口146。因此,内部入口202具有与空气出口146相对应的尺寸。将通过空气出口146排出的循环空气通过内部入口202引导入到内部热交换器200中。
在内部热交换器200的后上端形成有内部出口204。内部出口204使得内部热交换器200中的循环空气能够通过回收组件160的回收入口162引入。因此,内部入口204和回收入口162形成彼此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且彼此连接。
在内部热交换器200上还形成有内部导水构件206。即,呈细圆柱形的内部导水构件206从内部热交换器200的右侧下端向下突出。内部导水构件206的外直径具有与排水接收部分152的内部插入孔158的外直径相对应的尺寸。因此,将内部导水构件206插入并安装在内部插入孔158中。
在挡板130的前部还安装有前部热交换器210。前部热交换器210安装在吸附框架190的前部,以围绕吸附框架190的右侧。因此,当通过前部热交换器210时,引入到吸附组件180中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前部热交换器210在其右端垂直向后弯折,使得当俯视时其呈
Figure A20078002194200161
形。在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左侧和右侧中形成有多个呈缝隙形状设置的通气孔。
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左侧中央部分局部向右凹进。前部入口212贯穿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左侧中央部分形成。前部入口212对应于热空气导引件192的右端和下端。因此,前部入口212紧密接触吸附框架190的热空气导引件192的右端和下端,从而通过热空气导引件192将已加热的循环空气引导至前部热交换器210中。
在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右上端上形成有前部出口214。即,使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右端向后弯折,前部出口214形成在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弯折部分的右侧上端上。将通过前部入口212引入到前部热交换器210中的循环空气通过前部出口214排出。将通过前部出口214排出的空气引入到侧部热交换器220中。
前部导水构件216从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右下端向下伸出。前部导水构件216用于向下引导在前部热交换器210中产生的冷凝水。将前部导水构件216插入到排水盘接收部分152的前部插入孔156中。因此,前部导水构件216呈具有与前部插入孔156的内直径相对应的外直径的细圆柱形。
在挡板130的前右部上安装有侧部热交换器220。即,侧部热交换器220安装在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右侧。与内部热交换器220和前部热交换器200一样,侧部热交换器220用于使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能够彼此进行热交换。
侧部热交换器220是通过右部面板116的入口128引入的空气初次进行热交换的部分。侧部热交换器220包括三个热交换单元。即,侧部热交换器220包括竖向排成一行的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
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是通过空气入口128引入的外部空气初次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如图所示,第一热交换单元222呈矩形,并在左侧后下端上设有第一出口222a。
第一出口222a是通过其排出循环空气的部分。通过第一出口222a排出的循环空气经挡板130的空气入口146引入。因此,第一出口222a和空气入口146形成彼此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且彼此连接。
在第一热交换单元222左侧的上部前端上形成有第一入口222b。即,第一入口222b形成在第一出口222a的对角线方向上。第一入口222b用作将循环空气引入到第一热交换单元222中的入口。
在第一热交换单元222的左侧设有第二热交换单元224。通过第一热交换单元222的空气进一步在第二热交换单元224处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单元224右侧的上前端上形成有第二出口224a。
通过第二出口224a排出第二热交换单元224中的循环空气。第二出口224a和第一入口222b形成彼此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且彼此连接。因此,将通过第二出口224a排出的循环空气通过第一入口222b引入到第一热交换单元222中。
在第二热交换器224左侧的后上端上形成有第二入口224b。第二入口224b与第三出口226a相对应地形成,以便能够将循环空气引入到第二热交换单元224中。
在第二热交换单元224的左侧设有第三热交换单元226。流经第一热交换单元222和第二热交换单元224的空气与第三热交换单元226第三次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单元226具有与第二热交换单元224相对应的形状,并在左侧的后上端设有第三出口226a。
第三出口226a和第二入口224b形成彼此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且彼此连接。因此,将通过第三出口226a排出的循环空气通过第二入口224b引入到第二热交换单元224中。
在第三热交换单元226左侧的前上端上形成有第三入口226b。第三入口226b是将循环空气引入到第三热交换单元226中的部分。第三入口226b和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前部出口214形成彼此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且彼此连接。
细圆柱形的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分别从对应的第一热交换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单元226向下突出。即,第一热交换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单元226在前下端分别设有向下延伸预定长度的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
将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设置成向下引导侧部热交换器220中的冷凝水。将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分别插入到贯穿主体基部150的排水盘接收部分152形成的侧部插入孔154中。因此,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的外直径与第一插入孔154a、第二插入孔154b和第三插入孔154c各自的直径相对应。
侧部导水构件222’、224’和226’包括第一侧部导水构件222’、第二侧部导水构件224’和第三侧部导水构件226’。第一侧部导水构件222’从第一热交换单元222的下端向下突出,并被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54a中。第二侧部导水构件224’从第二热交换单元224的下端向下突出,并被插入到第二插入孔154b中。第三侧部导水构件226’从第三热交换单元226的下端向下突出,并被插入到第三插入孔154c中。
用于将空间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遮蔽板230设置在挡板的前部。如图所示,遮蔽板230呈平板状,用以将挡板的前部空间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遮蔽板230阻塞前部面板112与挡板130之间的间隙以及右部面板116与挡板130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吸入的空气与排出的空气发生混合。即,遮蔽板230用于防止通过空气入口128引入的外部空气与通过空气出口122排放到外部(室内空间)的空气混合。
在挡板130的后部安装有鼓风电机240。鼓风电机240利用从外部供给的电力将旋转动力提供给鼓风扇246。鼓风电机240安装在挡板130的电机支座136的后侧上。鼓风电机240设有电机轴242。
鼓风电机240由电机座244支撑。即,圆柱形的鼓风电机240通过电机座244固定在挡板130的后侧上。电机座244形成为围绕鼓风电机240,并由例如螺钉固定在挡板130的后表面上。因此,将鼓风电机240固定在挡板130的后侧上,且被接收在电机座244内。
在鼓风电机240的外部上安装有鼓风扇246。鼓风扇利用鼓风电机240的旋转动力旋转,从而强制产生气流。即,鼓风扇246固定地安装在向鼓风电机240的向后突出的电机轴242的后端上,并随电机轴242的旋转一起旋转。
在排水盘接收部分152的下部中接收有排水盘250。排水盘250暂时收集通过导水构件206、216、222’、224’和226’下落的冷凝水。排水盘250具有与排水盘接收部分152相对应的形状。
排水盘250的后部上设有排水孔252,所收集的水通过排水孔252排至水箱300。排水孔252由排水杆254选择性地开启。
泄水杆254设置成悬臂的形式,以在将水箱300安装在支座310上时开启排水孔,并在未将水箱300安装在支座310上时关闭排水孔252。
水箱300和支座310设置在主体基部150的下方。
水箱300存储在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中产生的水(冷凝水)。即,在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中冷凝的水滴通过排水盘250落入到水箱300中,并被存储在水箱300中。
水箱300安装在支座310的前部支撑部分314’和后部支撑部分314”之间。可将水箱300安装成从旁侧(从左侧或从右侧)抽出。水箱300呈带有敞开的顶部的矩形箱状。
支座310支撑主体100,并包括支座基部312和支撑部分314.支座基部312是直接接触建筑物底板的部分。支座基部312呈矩形平板状。
支撑部分314包括从支座基部312的前端向上突出的前端支撑部分314’和从支座基部312的后端向上突出的后端支撑部分314”。
排水盘250设置在支座310的上端上。详细而言,排水盘250设置在前端支撑部分314’的右端上,以将从热交换器200、210和220排出的水引导至水箱300。
即,将从形成在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下端上的导水构件206、216、222’、224’和226’落下的水收集在排水盘250中,继而落入到水箱300中。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挡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8,在挡板130的右侧延伸表面130b的前上端和前下端上分别水平延长地形成有用于固定侧部热交换器220的上部连接导引件320和下部连接导引件322。即,上部连接导引件320水平延长地形成于右侧延伸表面130b的上端附近,下端连接导引件322水平延长地形成于右侧延伸表面130b的下端附近。
除此之外,在上部连接导引件320’和下部连接导引件322的右侧中形成有上部连接凹槽320’和下部连接凹槽322”。将连接件334和336分别插入并连接在上部连接凹槽320’和下部连接凹槽322”中。因此,将上部连接凹槽320’和下部连接凹槽322”的内部进行攻丝以接收螺钉。
同时,在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中还形成有用于固定吸附电机组件176的连接支座139。即,用于接合螺钉的连接支座139在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的上端和下端突伸到上侧和下侧。除此之外,连接支座139包括一对用于接收螺钉的连接孔139’。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附电机组件的立体图。
参照图9,吸附电机组件呈圆形,吸附电机(未示出)由外壳所围绕。
用于将旋转动力传送至吸附组件180的吸附轴176’突伸到外壳的前部,吸附轴176’的端部连接至吸附壳体184的中央184b。因此,当吸附轴176旋转时,吸附组件180整体旋转。
吸附轴176’设置在与吸附电机组件176的中央间隔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即,参照图9,吸附轴176’从与吸附电机组件176的中央向左间隔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向前伸出。虽未详细显示,吸附电机176并不位于中央的原因在于多个齿轮结合在吸附组件180的内部以降低旋转轴176’的转速。
吸附电机组件176包括电机电源端子176”,将电源供给至该端子。即,电机电源端子176”附接在吸附电机组件176的右侧上。因此,将外部电源通过电机电源端子176”作用至吸附电机组件176。
吸附电机组件176还包括用于固定吸附组件180的连接部分177。即,连接部分177在吸附组件180的上端和下端突伸到上侧和下侧。连接部分177包括用于接收螺钉的一对螺钉通孔177’。
连接部分177接触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的连接支座139。因此,连接部分177和连接支座139形成彼此相对应的形状。同样,螺钉通孔177和连接孔139’具有彼此相对应的形状。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将吸附电机组件和内部热交换器安装在挡板上的立体图。
参照图10,将吸附电机组件176和内部热交换器200安装在挡板130上。即,图10示出了将吸附电机组件176插入并安装在吸附电机接收部分138中,且内部热交换器200紧密固定在向后凹进部132的右部。
将吸附电机组件176插入并安装在挡板130的中央。因此,吸附电机组件176将旋转动力施加至吸附组件180的中央。除此之外,利用多个螺钉将内部热交换器200安装在挡板130的向后凹进部132上。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高温管道的立体图,图12和13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将热空气导引件、加热器组件和高温管道安装在吸附框架上的前视立体图和后视立体图。
参照图11至13,在高温管道178内部形成高温空气所流经的通道。在高温管道178的下端和上端分别形成高温入口178’和高温出口178”。
在高温管道178的下端和上端形成高温入口178’和高温出口178”。
高温入口178’接触吸附构件182的后侧。更详细而言,高温入口178’固定地安装在位于吸附构件182的后侧的加热器组件170的下端(参照图12B)。
需要将高温入口178’安装成接触加热器组件170下端的原因是,使热空气能够流经高温管道178。即,参照图12B,当吸附构件182以低速顺时针旋转时,外部空气通过吸附构件182(在图12B中从前侧到后侧)。已通过吸附构件182的外部空气保持一定程度的高温。因此,当热空气通过热空气管道178进入到加热器组件170的内部时,可更有效地进行对加热器组件170中的空气的加热。
将高温出口178”安装成与在加热器组件170的上端形成的加热器入口174连通。因此,将已通过位于加热器组件170的下端附近的吸附构件182的外部空气通过高温管道178引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
高温入口178’比高温出口178”形成得大。即,参照图11,高温管道178具有从上端至下端逐渐增大的宽度。这是由于应将高温出口176”插入到加热器组件170的加热器入口174的右端(示于图12B中),并且高温入口178’可具有与加热器组件170的下端长度相对应的尺寸。
吸附构件182和吸附壳体184容纳在吸附框架190的内部。加热器组件170安装在吸附框架190的后侧上,且热空气导引件192形成在吸附框架190的前侧上。
在加热器组件170的表面上设有第一防过热构件H1。即,参照图13,第一防过热构件H1形成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后侧上,以控制供给至设置于加热器组件170的加热器(未示出)的电力。即,第一防过热构件H1测量加热器组件170的表面温度,从而接通/切断供给至加热器的电力。
第一防过热构件H1包括具有双金属的自动温度控制单元。因此,当加热器组件170的表面温度大于预定温度时,第一防过热构件H1切断供给至加热器组件170的电力,并在加热器组件170的表面温度小于预定温度时,控制电力使其被供给至加热器组件170。
如图所示,利用附接支架H1将第一防过热构件H1安装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外表面上。即,利用与螺钉连接的附接支架H1’,将第一防过热构件H1固定地安装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外表面上。
如图所示,热空气导引件192设置在吸附框架190的左前部上,并可一体地形成在吸附框架190的前侧上。除此之外,热空气导引件192包括第二防过热构件H2,用于切断供给至加热器组件170的电力。
第二防过热构件H2附接在热空气导引件192的表面上,用于测量通过热空气导引件192的循环空气的温度,并控制供给至加热器组件170的电力。因此,当然也可以将第二防过热构件H2安装在热空气导引件192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上。
第二防过热构件H2包括温度盘H2’和温度保险丝H2”。
当热空气导引件192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温度盘关闭,并在热空气导引件192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开启温度盘。即,与上述第一防过热构件H1类似,第二防过热构件H2包括具有双金属的自动温度控制单元。
将温度盘H2’构造成以比第一防过热构件H1的操作温度低的温度操作。即,由于与加热器组件170相比,热空气导引件192发出相对少量的热,因此与用于第一防过热构件H1的双金属的材料相比,用于温度盘H2’的双金属的金属由对热更为灵敏的材料构成。
温度保险丝H2”执行与普通保险丝相同的功能。即,当所测量到的热空气导引件192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永久性地切断温度保险丝H2”,以切断供给至加热器组件170的电力。
与温度盘H2’不同,由于一旦被切断,温度保险丝H2”便不能使用并应予以更换,因此,温度盘H2首先操作,然后温度保险丝H2”附加地操作。因此,与温度盘H2’相比,将温度保险丝H2”构造成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操作。
图14是根据发明的实施例的侧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15是示于图14中的侧部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6是示于图14中的侧部热交换器从另一方向所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4和16,图14示出了组装后的侧部热交换器220,图15和16分别是构成了侧部热交换器220的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从右侧和左侧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将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利用连接件340和342彼此连接。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地安装在挡板130上。
更详细而言,利用连接件224和336将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中的至少一个的上端固定在挡板130中。
如图所示,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的后上端向上延伸,以形成上部连接部分330,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的后下端向下延伸,以形成下端连接部分332。
除此之外,在上部连接部分330中形成有上部通孔330’,在下部连接部分332中形成有下部通孔332’。连接构件334和336从上部通孔330’和下部通孔332’穿过。
利用连接构件334和336将侧部热交换器220固定地安装在挡板130上。即,如图所示,利用诸如螺钉的连接构件334和336将侧部热交换器220固定在挡板130上。连接构件334和336并不限于螺钉,而是可使用其它连接构件。
连接构件334和336包括插入并连接在上部连接导引件320的上部连接凹槽320’中的上部连接构件334,以及插入并连接在下部连接导引件322的下部连接凹槽322’中的下部连接构件336。除此之外,上部连接构件334和下部连接构件336分别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的上部通孔330’和下部通孔332’中穿过,并分别连接至上部连接凹槽320’和下部连接凹槽322’。
同时,利用连接构件340和342将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彼此连接。
连接构件340和342包括形成在热交换器222、224和226的一侧上的彼此对应的连接突起340和突起连接管342。即,彼此相应的突起连接管342和连接突起340分别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的左侧和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右侧上,并彼此连接。除此之外,彼此对应的突起连接管342连接突起340分别形成在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左侧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的右侧上,并彼此连接。而且,突起连接管342和连接突起340形成在热交换器单元222、224和226的一侧的各拐角上。
更详细而言,突起连接管342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后部上左侧向左突伸出。如图所示,突起连接管342呈细圆柱形。因此,将连接突起340以用力装配的方式插入并连接到形成于突起连接管342内部的圆形凹槽中。
因此,突起连接管342的内直径和连接突起340的外直径尺寸相同,或者连接突起340的外直径可略大于突起连接342的内直径。
突起连接管342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左侧的前下端向左突伸出。突起连接管342与形成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左侧的后上端处的突起连接管相同。
除此之外,突起连接管342还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的后部左侧。即,突起连接管342形成在第一出口222a的上侧。另一方面,突起连接管342并不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左侧的前上端处,这是由于第一入口222b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左侧的前上端处并连接至形成于第二加热器单元224的右侧上的第二出口224a而用作连接装置的缘故。
连接突起340从位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右侧上的拐角向右突伸出。如图所示,连接突起340呈圆形细杆状,并分别形成在与位于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的左侧上的突起连接管342相对应的位置处。即,连接突起340形成在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右侧的后上端和后下端以及右侧的前下端。突起连接管342也形成在位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左侧的拐角处。即,突起连接管342分别形成在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左侧的下端和上端以及后下端。
除此之外,突起连接管342并不形成在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左侧的后上端处,这是由于第二入口224b连接至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的第三出口226a而用作连接装置的缘故。因此,不需要形成突起连接管。
连接突起340形成在位于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的右侧的拐角处。形成在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的右侧的连接突起340形成在与形成于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的左侧的突起连接管342相对应的位置处。
图17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湿机中的外部空气流动状态的示意图,图18是位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湿机的挡板的后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示意图,图19是示出了图2中的循环空气流动路径的视图,并且图20是示出了图3中的循环空气流动路径的视图。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7至20描述本发明的上述除湿机的操作。
首先参照图17,将外部(室内空间)空气通过除湿机的侧面(右侧面)引入到除湿机中。将在除湿机中已除湿的空气经由除湿机的上端排出到外部(室内空间)。即,通过顶板120与其它面板之间的间隙将已除湿的空气排出。
更详细而言,当驱动鼓风电机240时,鼓风扇246由于鼓风电机240的旋转力而旋转。
而且,通过从外界供给的电力驱动吸附电机176,以旋转吸附组件180。即,当经由吸附电机组件176的电机电源端子176”供给电力时,安装在吸附电机组件176内部的齿轮(未示出)旋转,由此吸附轴176’旋转。
当吸附轴176’旋转时,连接至吸附轴176’前端的吸附组件180旋转。在这一点上,吸附电机176产生的旋转力低于回收电机(未示出)或鼓风电机240产生的旋转力。因此,吸附组件180以相对较低的速度旋转。
而且,设置在回收组件160内部的回收风扇(未示出)旋转,以在热交换器200、210、220的内部产生循环空气的流动。同时,设置在加热器组件170内部的加热器(未示出)同样由外部电力所驱动以散发热空气。
同时,随着鼓风扇246旋转,在除湿机中产生抽吸力,由此,将外部空气(室内空间中的空气)通过右部面板116的空气入口128引入到主体外壳110中(参照图17中的①)。
如在图17中以②表示的那样,引入到主体外壳110中的外部空气通过侧部热交换器220。即,空气相继通过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单元222、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上的缝隙形状的通气孔。
在这一点上,侧部热交换器220外部的空气与侧部热交换器220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侧部热交换器220外部的相对冷的空气的温度因侧部热交换器220内部的热循环空气而升高。
如图17中所示,已经通过侧部热交换器220的空气通过前部热交换器210。即,外部空气从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右侧和前侧流动到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后侧。在这一点上,前部热交换器210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
如在图17中以④表示的那样,已通过前部热交换器210的空气通过吸附构件182。因此,空气中所含的湿气被吸附在吸附构件182的表面上。因此,空气变成更为干燥的空气。
如在图17中以⑤表示的那样,已通过吸附组件180的外部空气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00。同样,内部热交换器200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以使得空气变为具有更高的温度。
如在图17中以⑥表示的那样,已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00的空气通过挡板130的中央通孔134流至挡板130的后侧。将引导至挡板130后侧的空气通过鼓风扇246沿径向排出,并由气流导引件148引导。
气流导引件148围绕鼓风扇246的外侧,并具有向上延伸的左端。因此,如在图17中以⑦表示的那样,由鼓风扇246排出的空气朝挡板130的左上部流动。
参照图18,更为详细地描述由气流导引件148引导的气流。由鼓风扇246沿圆周方向排放的气流受圆形导引部分148”引导,并如(7a)所表示的那样被向左(在图18中向右)引导。
随后,空气由上部导引部分148”向上流动,并如(7b)所表示的那样,空气从上部导引部分148”的上端与左部面板118之间的间隙通过。
将已从上部导引部分148”的上端与左部面板118之间的间隙通过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挡板130的上端与顶板120之间的间隙引导到挡板130的前侧。即,由于间隙形成于顶板120与挡板130的上端之间,因此,如(7c)所表示的那样,位于挡板130的后部的空气朝挡板130的前侧流动。
如上所述,因气流导引件148而上升的空气流到挡板130的前侧。在这一点上,位于挡板130前部的遮蔽板230阻挡了空气朝下流动,使得由气流导引件148向上引导的空气不会被再次引入到吸附组件180中。即,由气流导引件148向上引导的空气流动到遮蔽板230的下侧,从而不会与从外部引入到空气混合。
将向上引导的空气朝顶板120的边缘分散,并通过空气出口122排出。即,如图17中的⑧所表示的那样,将空气通过由顶板120与主体外壳110之间的间隙所限定的空气出口122排放至外部。用于通过设置成缝隙形状的间隙所限定的空气出口122排放空气的方法还被称为条缝型风口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19和20描述位于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中的循环空气的流动。
流经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循环空气的通道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即,与上述空气(即,从室内空间引入到除湿机中的空气)不同,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中的循环空气并不进行更换,而是通过闭合的通道连续循环,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更为详细地进行描述,如□所表示的那样,将引自回收组件160的循环空气通过连接至回收出口164的加热器入口174引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
引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的循环空气由加热器(未示出)加热,变为高温,并如□所表示的那样,由加热器出口172向前引导。通过加热器出口172向前引导的循环空气流经吸附构件182。在这一点上,通过加热器出口172排放的高温循环空气使得吸附在吸附构件182上的湿气蒸发。
即,由于通过吸附电机176以低速旋转吸附构件182,因此,流经吸附构件182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被吸附在吸附构件182上。在这一点上,如上所述,当高温循环空气流经吸附构件182时,吸附在吸附构件182中的湿气蒸发并由此从吸附构件182除去。
此外,由于加热器出口172呈扇形,因此受到经加热器出口172排放的高温循环空气影响的吸附构件182变成与加热器出口172相对应的范围(扇形)。但是,由于吸附构件182通过吸附电机176保持低速旋转,因此,当经过了预定时间时,吸附构件182完全接触经加热器出口172排出的高温循环空气。
将已通过吸附构件182的循环空气引入到吸附框架190的热空气导引件192中,并继而通过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前部入口212引导至前部热交换器210中,如□所表示的那样。
引导至前部热交换器210中的循环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即,如上所述,循环空气与经过空气入口128引入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并沿着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外部流动。
更详细而言,由于前部热交换器210中的循环空气在温度上高于外部空气,因此,沿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外部流动的外部空气获取前部热交换器210中的循环空气的热量。因此,前部热交换器210中的循环空气的温度降低,且循环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因此冷凝并向下流动。
如□所表示的那样,将已通过前部热交换器210的循环空气引入到侧部热交换器220中。即,将前部热交换器210中的循环空气通过前部出口214引导至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并继而通过第三入口226b引入到第三热交换器单元226中。而后,循环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单元224,然后进入到第一交换单元。在这一点上,侧部热交换器220外部的外部空气从循环空气中获取热量,因此使得循环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冷凝。
将已通过侧部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入到内部热交换器200中。更详细而言,如□所表示的那样,将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22的第一出口222a排出的循环空气通过形成在挡板130上的空气入口146引入到挡板130中。如□所表示的那样,将循环空气通过空气出口146和内部入口202引入到内部热交换器200中。
与侧部热交换器220和前部热交换器210一样,引入到内部热交换器220中的循环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即,在通过吸附构件182后,循环空气与通过挡板130的中央通孔134引导至挡板130后侧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因此,冷却内部热交换器200中的循环空气,并由此使得循环空气中所含的湿气冷凝,并向下排出。
如□所表示的那样,将已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00的循环空气引入到回收组件160中。即,由于内部热交换器200的内部入口204连接至回收组件160的回收入口162,因此将内部热交换器200中的循环空气引入到回收组件160中。
如□所表示的那样,将引入到回收组件160中的循环空气由回收风扇(未示出)经过回收出口164迫引至加热器组件170中。通过上述过程,循环空气循环通过设置有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封闭通道,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同时,除了在通道中的气流以外,还将部分外部空气引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以循环通过多个热交换器200、210和220。即,由于将高温通道178安装在加热器组件170的后侧上,因此将已通过吸附构件182的一部分外部空气沿高温通道178引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
换言之,在回收组件160将循环空气迫吹到加热器组件170的加热器入口174的情况下,在回收组件160处产生的空气流使得空气还能够通过高温管道178引入,并流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
更详细而言,参照图13,当吸附构件182通过吸附电机组件176以低速顺时针旋转时,部分吸附构件182相继通过加热器组件170的内部,以使得吸附构件182上的湿气蒸发。
当吸附构件182通过加热组件170的内部时,由在加热器组件170处产生的热量加热的循环空气通过吸附构件182,从而去除了吸附构件182上的湿气。在这一点上,去除了位于吸附构件182上的湿气,同时,吸附构件182的温度因热的循环空气而升高。
因此,由于已通过加热器组件170下端的那部分吸附构件182的温度比其它部分的温度高,因此,吸附构件182的较热部分提高了通过具有较高温度的那部分吸附构件182的那部分外部空气的温度。因此,热空气通过高温入口178’流入到高温管道178中,并继而通过高温出口178”流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
将通过高温管道178引入的那部分外部空气以及已通过多个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循环空气引入加热器组件170中,并在其中混合。因此,引入加热组件170中的混合空气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由外部空气和循环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产生的冷凝水必须由用户频繁地移除。
更详细地描述上述过程。由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中的温度差产生的冷凝水沿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内壁下落,并收集在排水盘250中。即,由于向下突伸出的导水构件206、216、222’、224’和226’形成于热交换器200、210和220的下端上,并通过插入到排水盘接收部分152的插入孔154、156和158中而与排水盘250的内部连通,因此,将热交换器200、210和220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导水构件206、216、222’、224’和226’收集在排水盘250中。
收集在排水盘250中的冷凝水落入到水箱300中。即,临时收集在排水盘250中的冷凝水经由形成为贯通排水盘250的侧面的孔落入到水箱300中。
当通过上述过程将预定量的冷凝水收集在水箱300中时,用户沿侧向取出水箱300,并清空水箱。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可在本发明中做出多种改变及变型。因此,本发明意欲涵盖本发明的改变及变型,只要它们落入到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中。
例如,可设置用于迫使外部空气流通过高温管道178引入的独立单元。除此以外,可设置用于流经高温通道178的气流的独立单元。
图21是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高温管道的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迫使气流流经高温管道178的结构的横截面。
参照图21,在高温管道178内部设有高温风扇178a,用于迫使通过高温入口178’引入的空气向上流动。在高温风扇178a的左侧设有高温电机178a,用于向高温风扇178a提供旋转动力。
因此,将已通过吸附构件182的一部分外部空气通过高温风扇178a的旋转引入到高温管道178中,并迫使它们通过高温出口178”流入到加热器组件170中。
工业实用性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除湿机,在其带有高温通道的后部设有加热器组件,该高温通道用于使得从外部引入并通过吸附构件的部分已加热的空气能够被引入到加热器组件中。因此,除湿效率得到提高。

Claims (20)

1.一种除湿机包括:
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具有内部空间并具有形成在一侧的外部空气入口;
分隔所述内部空间的挡板;
多个热交换器,所述多个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用以使得能够在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和来自外部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吸附构件,所述吸附构件设置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用以在低速旋转时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
加热器组件,所述加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吸附构件的一侧,用以加热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循环空气;和
高温管道,所述高温管道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组件的一侧,用以将已通过所述吸附构件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组件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安装成在所述主体外壳的上表面上形成有隔开的空间,通过所述隔开的空间排出经过热交换的空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包括:
安装在所述挡板的侧面的侧部热交换器;
安装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的内部热交换器;和
安装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的前部的前部热交换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还包括: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用以迫使循环空气流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空气入口相对应的位置上,用以与来自外部的气流进行初次热交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空气入口相对应的位置上,并设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顺序循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的排水盘,用以收集在循环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时所产生的冷凝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包括导水构件,所述导水构件与形成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的排水盘上的接收孔相连接并相对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在所述高温管道的一端形成有高温入口,所述高温入口用于将已通过所述吸附构件的空气引导至所述除湿机的内部,并且在所述高温管道的另一端形成有高温出口,所述高温出口用于将所述高温管道内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高温入口位于所述加热器组件的下端,并且所述高温出口位于所述加热器组件的上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高温管道具有朝一侧增大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在所述高温管道的内部设有用于迫使空气流动的高温风扇。
13.一种除湿机,包括:
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具有外部空气流经的空气入口;
分隔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空间的挡板;
吸附构件,所述吸附构件设置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用以在低速旋转时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湿气;
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用于在所述挡板的前部传送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循环空气;
加热器组件,所述加热器组件用于接收并加热从所述回收组件传送的循环空气;
高温管道,所述高温管道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组件的一侧,用以将已通过所述吸附构件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组件的内部;和
多个热交换器,所述多个热交换器用于接收从所述加热器组件排出的循环空气,并与所述回收组件一起构成了闭合的回路,以使得所述循环空气能够循环通过所述闭合的回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器包括:
安装在所述挡板的侧面的侧部热交换器;
安装在所述挡板的一侧的内部热交换器;和
安装在所述内部热交换器的前部的前部热交换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空气入口相对应的位置上,并设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热交换器单元顺序循环。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已通过所述加热器组件的所述循环空气通过用于吸附外部空气中所含的湿气的吸附组件,而后流到所述多个热交换器中。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在所述高温管道的一端形成有高温入口,所述高温入口用于将已通过所述吸附构件的空气引导至所述除湿机的内部,并在所述高温管道的另一端形成有高温出口,所述高温出口用于将所述高温管道内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组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高温入口位于所述加热器组件的下端,并且所述高温出口位于所述加热器组件的上端。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中,所述高温管道具有朝一侧增大的宽度。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在所述高温管道的内部设有用于迫使空气流动的高温风扇。
CN2007800219426A 2006-05-02 2007-04-26 除湿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3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039583A KR101231278B1 (ko) 2006-05-02 2006-05-02 제습기
KR1020060039583 2006-05-02
KR10-2006-0039583 2006-05-02
PCT/KR2007/002050 WO2007126250A2 (en) 2006-05-02 2007-04-26 Dehumidifi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3828A true CN101583828A (zh) 2009-11-18
CN101583828B CN101583828B (zh) 2012-08-08

Family

ID=38655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194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3828B (zh) 2006-05-02 2007-04-26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016341B1 (zh)
KR (1) KR101231278B1 (zh)
CN (1) CN101583828B (zh)
ES (1) ES2402657T3 (zh)
WO (1) WO2007126250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1286A (zh) * 2017-06-01 2017-08-29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却除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78808A (zh) * 2020-10-20 2021-01-05 上海智睿水晶有限公司 一种根据空气湿度自动调整除湿强度的除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4292B1 (ko) * 2008-08-27 2015-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1656770B1 (ko) 2014-11-26 2016-09-13 리빙케어소재기술(주) 빌트인 제습기
JP7113659B2 (ja) * 2018-05-17 2022-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3854613B (zh) * 2021-09-05 2023-09-05 深圳市大程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热泵余热回收烤烟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8830B2 (ja) * 1985-10-09 1994-10-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3960708B2 (ja) * 1999-04-21 2007-08-15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4122726B2 (ja) * 2001-05-07 2008-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3445790B1 (ja) * 2002-05-10 2003-09-08 株式会社カンキョー 除湿機
JP2004275835A (ja) * 2003-03-13 2004-10-07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除湿機
JP2004278952A (ja) * 2003-03-17 2004-10-07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除湿機
JP2005185891A (ja) * 2003-12-24 2005-07-14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除湿装置および除湿装置用の吸着材
CN100588885C (zh) * 2005-05-09 2010-02-1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等温除湿空调器
KR101158579B1 (ko) * 2005-06-13 2012-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20060131112A (ko) * 2005-06-15 2006-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1286A (zh) * 2017-06-01 2017-08-29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却除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01286B (zh) * 2017-06-01 2022-09-30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却除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78808A (zh) * 2020-10-20 2021-01-05 上海智睿水晶有限公司 一种根据空气湿度自动调整除湿强度的除湿装置
CN112178808B (zh) * 2020-10-20 2021-06-18 义乌市佳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根据空气湿度自动调整除湿强度的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126250A3 (en) 2009-06-11
KR101231278B1 (ko) 2013-02-07
EP2016341A2 (en) 2009-01-21
ES2402657T3 (es) 2013-05-07
WO2007126250A2 (en) 2007-11-08
CN101583828B (zh) 2012-08-08
KR20070107283A (ko) 2007-11-07
EP2016341B1 (en) 2013-03-27
EP2016341A4 (en)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56840B2 (en) Dehumidifier
CN101583828B (zh) 除湿机
CN101578486B (zh) 除湿器
WO2006135168A2 (en) Dehumidifier
CN101535725B (zh) 除湿器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EP1318356B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534170B1 (ko) 제습기
CN101231009A (zh) 除湿机
KR20090116305A (ko) 제습 로터 및 그를 갖는 제습기
CN101178210A (zh) 除湿机
CN113587233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701263B (zh) 带有加湿功能的除湿机
CN108266800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1534292B1 (ko) 제습기
KR20070107280A (ko) 제습기
KR20060129672A (ko) 제습기
CN113915687A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178219A (zh) 除湿机
CN101178204A (zh) 一种除湿机
KR20060131113A (ko) 제습기
CN1987223A (zh) 除湿机
CN101178205A (zh) 除湿机
KR20090116304A (ko) 제습기
KR20070107276A (ko) 제습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