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1855B - 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1855B
CN101581855B CN2009101409058A CN200910140905A CN101581855B CN 101581855 B CN101581855 B CN 101581855B CN 2009101409058 A CN2009101409058 A CN 2009101409058A CN 200910140905 A CN200910140905 A CN 200910140905A CN 101581855 B CN101581855 B CN 101581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end
boundary stabilization
subregion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09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1855A (zh
Inventor
铃木照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LT Technologe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LT Technologeies Ltd filed Critical NLT Technologe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1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1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1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1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横向电场型LCD装置,其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其中由如手指按压之类的机械变形引起的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分别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每个像素区域以如下方式由作为边界的第一和第二弯曲部划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即第一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不同。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弯曲部中的至少一个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

Description

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LCD)装置,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诸如平面转换(In-Plane Switching)(IPS)型之类的横向电场型的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LCD装置具有诸如轮廓小、重量轻和低能耗的特性。特别地,利用有源元件驱动垂直和水平设置在矩阵阵列中的各像素的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被认为是高图像质量的平板显示装置。特别地,使用薄膜晶体管(TFTs)作为用于切换各个像素的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已经广为流行。
多数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使用由两个基板夹在中间的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类型的液晶材料的电光效应,通过横跨液晶材料施加近似垂直于基板的主表面的电场,从而使所述材料的液晶分子位移来显示图像。这些LCD装置被称作“垂直电场”类型。另一方面,一些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通过横跨液晶材料施加近似平行于基板的主表面的电场,从而使所述材料的液晶分子在与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位移来显示图像。这些LCD装置也已公知,被称作“横向电场”类型。不仅对垂直电场类型的LCD装置而且也对横向电场型的LCD设备进行了多种改进。下面将举例说明对后者的一些改进。
例如,在1974年公告的专利文献1(即美国专利No.3,807,831)中公开了在横向电场型LCD装置中使用彼此匹配的梳齿状电极的电极结构(参见权利要求1,图1到4和图11)。
在1988公开的专利文献2(即日本经审查的专利公开No.63-21907)中公开了在利用TN类型液晶材料的电光效应的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中采用用于降低公共电极和漏极总线之间的或者公共电极和栅极总线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彼此匹配的梳齿状电极的电极结构(参见权利要求1,图7和图9-13)。
在1995年公布的专利文献3(即日本未经审查专利公开No.7-036058号)(参见权利要求1和5,图1到图23)公开了在使用TFTs的有源矩阵寻址LCD装置中实现产生横向电场的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以一种方式,公共电极与图像信号电极或公共电极与液晶驱动电极分别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层上,所述方式使得绝缘膜介于它们之间,并且同时,公共电极或液晶驱动电极被形成为环形、交叉形、T形、∏形、H形、或梯子形。
此外,在1998年公开的专利文献4(即日本未经审查公开No.10-307295)中公开了降低倾斜可见中的显示屏着色现象的技术(参见权利要求5,图4和6),其中用于产生横向电场的电极弯曲以形成弯曲部,从而在施加电场的状态,有意使液晶分子的驱动(旋转)方向随着所述电极的弯曲部而在各个区域中相互不同。
图1和2示出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结构的例子。图1为这种LCD装置的有源矩阵的俯视图,并且图2为沿图1中的线II-II的这种LCD装置的剖面图。由于所有的像素区域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两个图显示了其中的像素区域之一的结构。
在图1和2所示的相关技术的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以重复弯曲的方式,栅极总线155形成为沿图1的横向(水平)方向延伸,且漏极总线156形成为沿图1的纵向(垂直)方向延伸,从而在由栅极总线155和漏极总线156限定的各个区域中形成像素区域。这些像素区域沿着图1的横向和纵向方向设置,以形成矩阵阵列。此外,公共总线152形成为与栅极总线155平行。公共总线152中的一条位于靠近横向设置成矩阵的一行的像素区域的上端位置,另一条公共总线152位于靠近相同像素区域的下端位置。因此,两条公共总线152指定给每个像素区域。薄膜晶体管(TFT)145形成为靠近栅极总线155和漏极总线156的各个交叉位置。每个像素区域包括一个TFT 145。
如图1所示,在各个像素区域中,栅极总线155和公共总线152为直的,而漏极总线156弯曲成V-形。每个像素区域也弯曲成V-形。
在每个像素区域中形成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中的每个用作用于产生液晶驱动电场的液晶驱动电极。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在每个像素区域中,像素电极171电子并机械连接至对应的TFT145的源极电极,且为横向梯子形。组成该梯子的每个梯级的像素电极171的一部分(如,像素电极171的梯级部分)沿漏极总线156弯曲成V-形。公共电极172电子并机械连接至位于像素区域的上部和下部位置的两条公共总线152,并且也是横向梯子形状的。组成该梯子的每个梯级的公共电极172的一部分(如,公共电极172的梯级部分)沿漏极总线156弯曲成V-形。
像素电极171包括三个V-形梯级部分,且公共电极172包括四个V-形梯级部分。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设置,使得它们的梯级部分沿着图1的横向方向以相同的间隔交替排列。像素区域分成位于图1的上部位置的第一子区域101和位于图1的下部位置的第二子区域102。
在第一子区域101中,像素电极171的梯级部分和公共电极172的梯级部分相对于图1的纵向方向以预定的角度沿顺时针方向相互移位。在第二子区域102中,像素电极171的梯级部分和公共电极172的梯级部分相对于图1的纵向方向以相同的角度沿逆时针方向相互移位。
如上所述,TFT 145的源极电极142电子且机械连接至对应的像素电极171。然而,同一TFT 145的漏极电极144电子且机械连接至位于图1的左侧的对应的漏极总线156。同一TFT 145的栅极电极(未示出)电子且机械连接至位于图1的底部的对应的栅极总线155。漏极电极144和源极电极142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设置在同一TFT 145的岛状半导体薄膜143的各侧,以与同一半导体薄膜143重叠。
如图2所示,公共电极172直接形成在透明板111的表面上,并用形成在该板111表面上的层间绝缘膜157覆盖。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TFT 145的栅极总线155、公共总线152和栅极电极也直接形成在该板111的表面上,并由层间绝缘膜157覆盖。像素电极171和漏极总线156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因此,像素电极171和漏极总线156通过层间绝缘膜157与公共电极172、栅极总线155、公共总线152和栅极电极电绝缘。
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在像素区域中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相互重叠,使得层间绝缘膜157插入这些电极171和172之间,从而形成由它们的重叠部分形成额外的电容器。
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TFT 145的源极电极142、漏极电极144和半导体薄膜143也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因此,源极电极142、漏极电极144和半导体薄膜143通过层间绝缘膜157与公共电极172、栅极总线155、公共总线152和栅极电极电绝缘。
保护绝缘膜159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TFT 145的像素电极171和漏极总线156,以及源极电极142、漏极电极144和半导体薄膜143由保护绝缘膜159覆盖。
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调整薄膜131形成在保护绝缘膜157上。调整薄膜131的表面已经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
另一方面,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连接的相对基板包括透明板112,在该透明板112上,形成有与各个像素区域对应的包括三原色红(R)、绿(G)和蓝(B)的滤色镜。用于遮光的黑矩阵(未示出)形成在除对应于像素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该板112上。平面化薄膜(未示出)形成为覆盖该板112上的滤色镜和黑矩阵。而且,柱状间隔(未示出)形成在平面化薄膜上。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调整薄膜132形成在平面化薄膜上,以覆盖该间隔。调整薄膜132的表面已经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
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源矩阵基板和相对基板以预定间隙相互重叠,其中分别放置调整薄膜131和132的所述基板的表面面对向内。液晶材料120被限制在有源矩阵和相对基板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液晶层122。一对偏振器板(未示出)分别设置在有源矩阵和相对基板的外表面上。
如图1所示,调整薄膜131和132的表面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经受均匀的调整处理,使得在不施加电场时,存在于液晶层122中的液晶分子121沿着图1的纵向(或垂直)方向平行排列。在图1的例子中,所采用的液晶材料120为正型。然而,液晶材料120可以为负型。在这种情况中,调整薄膜131和132将分别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经受调整处理,使得液晶分子121平行于图1的横向(或水平)方向排列。
上述偏振器板对的贯穿轴(penetration axes)以合适的角度相互交叉。一个偏振器板的贯穿轴与液晶分子121的初始排列方向(如,不施加电场时的排列方向)一致。
接下来,将在下文描述图1和2中示出的相关技术的LCD装置的制造工艺步骤的例子。
关于有源矩阵基板,首先,铬(Cr)膜形成在由玻璃制成的透明板111的表面上,并被构图以具有预定的形状,从而在板111的表面上形成栅极总线155和公共电极172。接下来,氮化硅(SiNx)薄膜形成在板111的表面上,以覆盖栅极总线155和公共电极172,从而形成层间绝缘膜157。随后用来形成TFT 145的有源层的半导体薄膜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并被构图,从而在与对应的栅极总线155交叠的各个位置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形成岛状半导体薄膜143,使得层间绝缘膜157插入它们之间。而且,铬膜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并被构图,从而在层间绝缘膜157形成源极电极142和漏极电极144、漏极总线156及像素电极171。紧跟着,SiNx膜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覆盖源极电极142、漏极电极144、漏极总线156、及像素电极171,产生保护绝缘膜159。以这种方式,制造出有源矩阵基板。
关于相对基板,首先,滤色镜和黑矩阵选择性地形成在由玻璃制成的透明板112的表面上。随后,形成平面化薄膜,以覆盖滤色镜和黑矩阵。而且,柱状间隔形成在平面化薄膜上。以这种方式,制造出相对基板。
接下来,由聚酰亚胺制成的调整薄膜131和132分别形成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源矩阵基板的表面上和相对基板的表面上。随后,调整薄膜131和132的表面分别均匀地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此后,有源矩阵基板和相对基板彼此交叠,以在它们之间形成4.0μm的间隙,且随后,在真空腔(未示出)中,其折射率各向异性为0.075的向列型液晶材料被注入这两个基板之间的间隙。最后,偏振器板分别粘附至所述基板的外表面(如,背面)上。结果,制造出了LCD面板。
驱动器LSI(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背光单元被安装在如此制造的LCD面板上。结果,完成图1和2所示的相关技术的LCD装置的制造工艺步骤。
对于图1和2中所示的相关技术的LCD装置,当施加电压时,在第一子区域101中,沿相对于图1的横向方向稍微顺时针倾斜的方向产生液晶驱动电场,且同时,在第二子区域102中,沿相对于图1的横向方向稍微逆时针倾斜的方向产生液晶驱动电场。因此,在未施加电场时沿图1的纵向方向均匀排列的液晶分子121通过所施加的液晶驱动电场,在第一子区域101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在第二子区域102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以这种方式,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中的液晶分子121的旋转方向形成为相互不同,且因此,能够抑制依赖于观看角度变化的显示屏着色。
然而,在图1和2中所示的上述相关技术LCD装置具有下述问题。
特别地,图1和2的相关技术LCD装置不具有稳定每个像素区域中的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之间的边界处的液晶分子121的任何稳定结构,且因此,可能发生液晶区域的扭曲。特别地,为了实现较高的分辨率,当液晶区域的尺寸随着较小像素一起降低时,例如,邻接液晶区域趋向于在形状上模糊融合,或者应当存在于特定位置的液晶区域趋向消失。以这种方式,在此描述的液晶区域的如此扭曲更可能在最小化的液晶区域的情况中发生。结果,将会发生显示粗糙度和/或显示不均匀性的问题。
特别地,如果用手指或类似的按压LCD装置的显示屏,这个问题将会变得明显。一旦液晶区域由于手指按压或类似的而扭曲,需要采用合适的测量,如停止LCD装置的运转(如电源关闭),且将该装置保持一段时间,来恢复由此产生的液晶区域扭曲(其可视为手指按压痕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电极结构的例子是有效的。该电极结构如图3所示。
图3所示的相关技术LCD装置的结构与图1和2的相关技术LCD装置的结构相同,除了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的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分别包括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电极171和172的弯曲部173和174处形成的须状边界稳定电极195和196,以使边界稳定电极195和196沿着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之间的边界从弯曲部173和174突出。因此,通过将与用在图1和2的装置结构的上述描述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放在图3所示的相同的元件上,在此将省略相同结构元件的描述。此外,相对基板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
由于图3的装置结构包括须状边界稳定电极195和196,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中的液晶分子121的旋转方向分别变得不与它们在邻近V-形弯曲部173和174(换句话说,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的边界上)的所需要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意味着,在各个子区域101和102中的液晶分子121的旋转方向是稳定的。结果,采用图3的装置结构,能够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
包括图3所示的边界稳定电极195和196的另一装置结构如图4和5所示。图4为具有这种结构的相关技术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图,且图5为沿着图4的V-V线的LCD装置的剖面图。图4和5的装置结构采用在2002年公开的专利文献5(即日本未经审查公开No.2002-323706)中公开的技术(参见图68和69及0426至0430段)。
除了下述(a)和(b)点,图4和5的装置结构与图1和2的装置结构相同。因此,通过将与用在图1和2的装置结构的上述描述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放在图4和5所示的相同的元件上,在此将省略相同结构元件的描述。此外,相对基板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
图4和5的结构的不同点(a)和(b)为:
(a)用作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上的液晶驱动电极的像素及公共电极171和172为梳齿状,并以相互匹配的方式设置,其中像素及公共电极171和172由位于栅极总线155和漏极总线156的上部层上(如,靠近液晶层120的层上)的透明导电材料薄膜形成;及
(b)处于电漂浮状态的边界稳定电极195a和196a以分别与像素及公共电极171和172的弯曲部173和174交叠的方式形成,其中边界稳定电极195a和196a由位于与栅极总线155和漏极总线156相同的层上的金属薄膜形成。
以下将详细描述图4和5的相关技术的装置结构。
对于图4和5的结构,与图1和2的相关技术装置结构类似,层间绝缘膜157和保护绝缘膜159以这种顺序堆叠在透明板111的表面上。除了绝缘膜157和159之外,层间绝缘膜160形成在保护绝缘膜159上。与图1和2的结构不同,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都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60上。
像素电极171包括沿着V-形漏极总线156延伸为类似于V字的三个梳齿部分。公共电极172包括沿着V-形漏极总线156延伸为类似于V字的四个梳齿部分。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的梳齿部分沿着栅极总线155以预定的间隔交替设置,并在每个像素区域中相互匹配。
在玻璃板111的表面上,除了TFT 145的栅极总线155、公共总线152和栅极电极之外,还形成有由层间绝缘膜157覆盖的辅助公共电极172a。辅助公共电极172a中的两个指定给每个像素区域。这些辅助公共电极172a分别设置在位于像素区域的每侧的两条漏极总线156的附近,并沿着同一漏极总线156延伸。辅助公共电极172a在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60上的公共电极172和形成在透明板111上的对应的公共总线152之间提供电互连。
在层间绝缘膜157上,除了TFT 145的漏极总线156和源极电极142、漏极电极144及半导体薄膜143之外,还形成有由保护绝缘膜159覆盖的辅助像素电极171a。辅助像素电极171a中的一个指定给每个像素区域。辅助像素电极171a与位于像素区域中心的像素电极171的中心梳齿部分交叠,并沿着相同的像素电极171延伸。辅助像素电极171a在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60上的像素电极171和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7上的对应的源极电极142之间提供电互连。因此,辅助像素电极171a电子且机械连接至像素区域中对应的源极电极142。
在每个像素区域中,像素电极171经由穿过保护绝缘膜159和层间绝缘膜160的对应的接触孔161电连接至TFT 145的对应的源极电极142,并电连接至对应的辅助像素电极171a。公共电极172经由穿过层间绝缘膜157、保护绝缘膜159和层间绝缘膜160的对应的接触孔162电连接至对应的公共总线152,并电连接至辅助公共电极172a。
漏极电极144电子且机械连接至对应的漏极总线156,且TFT 145的栅极电极电子且机械连接至对应的栅极总线155。这些点与图1和2的装置结构相同。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调整薄膜131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60上,且调整薄膜131的表面已经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这些点也与图1和2的装置结构相同。
相对基板的结构与图1和2的装置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相对基板的描述。
即使对于图4和5所示的相关技术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电漂浮边界稳定电极195a和196a分别提供给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且因此,靠近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的边界的液晶分子121的旋转方向是稳定的。结果,能够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
从上面的描述能够看出,对于其中边界稳定电极195和196分别设置在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的弯曲部173和174处的图3的相关技术装置结构,以及对于其中电漂浮边界稳定电极195a和196a分别提供给像素电极171和公共电极172的图4和5的相关技术装置结构,与不包括边界稳定电极的图1和2的相关技术装置结构相比,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靠近弯曲部173和174(换句话说,靠近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之间的边界)的液晶分子121的旋转方向。由于这个原因,将难以发生先前描述的现象,即由于异常的液晶区域而导致手指按压痕迹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
然而,即使采用这些相关技术装置结构中的一个,也不能精确地控制位于弯曲部173和174处的旋转位移线的微小弯曲(其由液晶分子121的异常排列所引起)。由于这个原因,将发生这样的问题,即如果用户在LCD装置的显示屏处斜向观看,将不可避免地看到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发现这个问题是由下述原因引起的:
特别地,如图6所示,当用手指按压由点划线示出的圆限定的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之间的边界上的显示屏的部分A时,即使在弯曲部173和174处形成边界稳定电极195和196,在按压的部分A附近将会发生旋转位移(如,异常排列)。而且,旋转位移线1101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弯曲并从弯曲部173和174的对称线向它的右侧或左侧(换句话说,在图6中为向上或向下)偏离。右弯曲旋转位移线1101和左弯曲旋转位移线1101同等可能发生。因此,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手指按压区域A中的旋转位移线1101的弯曲或状态从图6的图案变换为图7的图案。
最初,在定位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的边界的各侧处的位置上,由施加的液晶驱动电场的作用所引起的液晶分子121的旋转在方向上相互不同,因此,在这些位置上,液晶驱动电场对斜向进入的入射光的影响相互不同。这里,通过用手指按压显示屏而改变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01和102的边界上的旋转位移线1101的弯曲的事实具有这样的含义,即其中液晶分子121旋转方向不同的这些位置的尺寸(或面积)平衡(balance)将会部分偏离,虽然这种偏离的量是微小的。因此,当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这样微小的尺寸(或面积)平衡偏离被视为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来解决图4和5所示的相关技术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向电场型LCD装置,该装置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使得由如用手指按压的机械变形所引起的异常显示的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横向电场型LCD装置,该装置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观察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
根据下文的描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目的及未特别提及的目的将变得明显。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横向电场型LCD装置,包括:
以预定间隙相互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液晶层,形成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中;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形成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用于向液晶层施加液晶驱动电场;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分别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
每个像素区域由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作为边界分成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其中第一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不同;及
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中的至少一个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如,像素电极)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如,公共电极)的第二弯曲部中至少一个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因此,在边界稳定电极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或路线可以根据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的偏离角度而向边界稳定电极的两侧中的一个弯曲。
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上述确定的旋转位移线通过施加至该LCD装置的显示屏的如手指按压之类的机械变形而临时偏离,该旋转位移线也会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的偏离侧。这意味着该旋转位移线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它的初始状态或图案,并变得稳定。
因此,能够以如下方式均匀且稳定的显示图像,即由如手指按压之类的机械变形引起的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
特别地,甚至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看到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而该痕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较佳实施例中,边界稳定电极电连接至第一液晶驱动电极。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结合为从第一弯曲部突出的突出部。
还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并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交叠。
还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边界稳定电极的顶部或底部包括从对称线的偏离或移位,其中偏离或移位设为在从液晶层厚度的近似1/3至液晶层厚度的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
还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一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二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
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第一梯级部分和第二梯级部分沿着该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第一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一弯曲部,并且第二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二弯曲部。
还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一梳齿部分,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二梳齿部分;
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第一梳齿部分和第二梳齿部分沿着该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第一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一弯曲部,并且第二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二弯曲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横向电场型LCD装置,包括:
以预定间隙相互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液晶层,形成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中;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形成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用于向液晶层施加液晶驱动电场;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分别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
每个像素区域由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作为边界分成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其中第一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不同;
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弯曲部处,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及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二弯曲部处,其中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不同在于,第一和第二边界稳定电极分别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弯曲部处。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液晶驱动电极的第一弯曲部处,且第二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的第二弯曲部处,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且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同一对称线偏离。因此,在第一边界稳定电极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或路线和在第二边界稳定电极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或路线中的每一条可以根据其形状或位置的偏离角度而向第一和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两侧中的一个弯曲。
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上述确定的旋转位移线通过施加至该LCD装置的显示屏的如手指按压之类的机械变形而临时偏离,该旋转位移线也会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的偏离侧。这意味着该旋转位移线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它的初始状态或图案,并变得稳定。
因此,能够以如下方式均匀且稳定的显示图像,即由如手指按压之类的机械变形引起的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
特别地,甚至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看到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而该痕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电连接至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且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电连接至第二液晶驱动电极。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结合为从第一弯曲部突出的突出部,且第二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结合为从第二弯曲部突出的突出部。
还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和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每一个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并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交叠;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并与第二液晶驱动电极交叠。
还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的顶部或底部包括从对称线的偏离或移位,其中偏离或移位设为在从液晶层厚度的近似1/3至液晶层厚度的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顶部或底部包括从对称线的偏离或移位,其中偏离或移位设为在从液晶层厚度的近似1/3至液晶层厚度的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
还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一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二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
其中在每个像素区域中,第一梯级部分和第二梯级部分沿着该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第一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一弯曲部,且第二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二弯曲部。
还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LCD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一梳齿部分,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二梳齿部分;
其中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第一梳齿部分和第二梳齿部分沿着该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第一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一弯曲部,并且第二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该第二弯曲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更容易理解,现在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
图1为示出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相关技术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沿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其示出图1的相关技术LCD装置的结构。
图3为示出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另一相关技术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采用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技术形成的相关技术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沿图4的V-V线的剖面图,其示出图4的相关技术LCD装置的结构。
图6为示出设置在图4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为示出设置在图4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为示出提供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0为示出提供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1为示出提供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2为示出提供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3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为示出提供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5为与图14类似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的设计实例。
图16为示出提供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处的边界稳定电极附近的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7A为沿图8中的XVIIA-XVIIA线的剖面图,其示出根据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
图17B为沿图8中的XVIIB-XVIIB线的剖面图,其示出根据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
图18A为沿图13中的XVIIIA-XVIIIA线的剖面图,其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由与栅极总线相同的金属薄膜形成。
图18B为沿图13中的XVIIIB-XVIIIB线的剖面图,其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由与栅极总线相同的金属薄膜形成。
图19为沿图13中的XVIIIB-XVIIIB线的剖面图,其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变形结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由与漏极总线相同的金属薄膜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8、9、17A和17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由于该LCD装置的所有像素区域具有相同的结构,在这些图中示出一个像素区域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以重复弯曲的方式,栅极总线55形成为沿图8的横向(或水平)方向延伸,且漏极总线56形成为沿图8的垂直(或纵向)方向延伸,从而在由栅极总线55和漏极总线56限定的各个区域中形成像素区域。这些像素区域沿着图8的横向和纵向方向设置,以形成矩阵阵列。此外,公共总线52形成为平行于栅极总线55。公共总线52中的一条设置为靠近横向设置为矩阵的一行的像素区域的上端位置,且公共总线52中的另一条设置为靠近同一像素区域的下端位置。因此,两条公共总线52指定给每个像素区域。TFT 45形成在栅极总线55和漏极总线56的各个交叉位置附近。每个像素区域包括TFT 45中的一个。
如图8所示,栅极总线55和公共总线52为直的,然而,在各个像素区域中,漏极总线56弯曲成V-形。每个像素区域也弯曲成V-形。
在每个像素区域中设置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中的每一个用作用于产生液晶驱动电场的液晶驱动电极。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
如图8所示,在每个像素区域中,像素电极71电子并机械地连接至对应的TFT 45的源极电极42,且像素电极71为横向梯子形状的。组成该梯子的每个梯级的像素电极71的一部分(如,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沿漏极总线56弯曲成V-形。公共电极72电子并机械地连接至位于像素区域的上部和下部位置的两条公共总线52,并且也是横向梯子形状的。组成该梯子的每个梯级的公共电极72的一部分(如,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沿漏极总线56弯曲成V-形。
像素电极71包括三个V-形梯级部分,且公共电极72包括四个V-形梯级部分。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设置,使得它们的梯级部分沿着图8的横向方向以相同的间隔交替排列。这些V-形梯级部分的弯曲部在同一直线上对准。该直线用作将像素区域分成设置在图8的上部位置的第一子区域1和设置在图8的下部位置的第二子区域2。以这种方式,像素区域由位于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的弯曲部上的边界线分成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2。在第一子区域1中,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和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相对于图8的纵向方向以预定的角度沿顺时针方向相互移位。在第二子区域2中,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和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相对于图8的纵向方向以相同的角度沿逆时针方向相互移位。
如图9详细示出的,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5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1的V-形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3处。边界稳定电极75沿着画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和2之间的边界处的对称线81从弯曲部73处向图9的左侧(如,梯级部分弯曲部的一侧)突出。边界稳定电极75的基部位于对称线81上,并平行于同一对称线81而拉长。除其基部之外,边界稳定电极75从它的中部附近以偏离线81的方式向图9的底侧(如,第二子区域2)斜向弯曲。这里,边界稳定电极75与像素电极71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3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在位置上从线81(或弯曲部73)移位至第二子区域2的侧面。
另一方面,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6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2的V-形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4处。与边界稳定电极75类似,边界稳定电极76沿着对称线81从弯曲部74处向图9的左侧(如,梯级部分弯曲部的一侧)突出。边界稳定电极76的基部位于线81上,并平行于同一线81而拉长。除其基部之外,边界稳定电极76从它的中部附近以偏离线81的方式向图9的上侧(如,第一子区域1)斜向弯曲。这里,边界稳定电极76与像素电极72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4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在位置上从线81(或弯曲部74)移位至第一子区域1的侧面。以这种方式,边界稳定电极76的弯曲部分的弯曲方向与边界稳定电极75的弯曲部分的弯曲方向相反。边界稳定电极76的弯曲角度与边界稳定电极75的弯曲角度相同。这意味着边界稳定电极76是边界稳定电极75的倒转。
如上所述,相对于画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和2的边界上的对称线81斜向弯向图9的上侧(如,第一子区域1的侧面)的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以及相对于对称线81斜向弯向图9的下侧(如,第二子区域2的侧面)的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沿着线81交替设置。
而且,如图9所示,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靠近第二子区域2中的公共电极72的邻接梯级部分的底部边缘72f,并近似平行于所述底部边缘72f。类似地,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靠近第一子区域1中的像素电极71的邻接梯级部分的底部边缘71f,并近似平行于所述底部边缘71f。
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的顶角(如,点)位于对称线81上。换句话说,电极75和76的顶角排列在线81上。
形成在像素电极71的弯曲部73处的底部边缘71f的角,以及形成在公共电极72的弯曲部74处的底部边缘72f的角交替设置在对称线81上。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图8和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V-型梯子形状像素电极71和V-型梯子形状公共电极72设置在各个像素区域中,从而将像素区域分成第一子区域1和第二子区域2。因此,当施加电压时,在第一子区域1中沿着相对于边界(如对称线81)稍微顺时针倾斜的方向产生液晶驱动电场,且同时在第二子区域2中沿着相对于同一边界稍微逆时针倾斜的方向产生液晶驱动电场。因此,通过所施加的液晶驱动电场,在没有施加电场的状态下已经沿着图8的纵向(或垂直)方向均匀初始排列的液晶分子21在第一子区域1中逆时针旋转,在第二子区域2中顺时针旋转。以这种方式,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和2中的液晶分子21的旋转方向相互不同,且结果,能够抑制依赖于观看角度变化的显示屏着色现象。
而且,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其向下弯曲)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其向上弯曲)交替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和2之间的边界上(换句话说,在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的对称线81上)。由于这个原因,在边界稳定电极75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沿着所述电极75的弯曲形状(如,形状偏离)向下弯曲,且在边界稳定电极76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能沿着所述电极76的弯曲形状(如,形状偏离)向上弯曲。结果,在没有机械变形施加至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显示屏上的情况中,向上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和向下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沿着对称线81交替设置,如图9所示。
在如手指按压的机械变形施加至该显示屏上的情况中,沿着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弯曲形状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能从图9的状态临时偏离。然而,旋转位移线101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偏离侧,且结果,这些线101短时间内恢复至它们原来的状态,如在手指离开后立刻恢复,或者至多数十秒内恢复,从而变得稳定。因此,即使由如手指按压等机械变形在显示屏上引起了异常显示区域,旋转位移线101也能够稳定地保持。
图17A和17B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剖面结构。
如图17A和17B所示,公共电极72直接形成在透明板11的表面上,并用形成在该板11表面上的层间绝缘膜57覆盖。虽然在图17A和17B中未示出,TFT 45的栅极总线55、公共总线52和栅极电极也直接形成在该板11的表面上,并由层间绝缘膜57覆盖。像素电极71和漏极总线56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因此,像素电极71和漏极总线56通过层间绝缘膜57与公共电极72、栅极总线55、公共总线52和栅极电极电绝缘。
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在像素区域中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相互重叠,使得层间绝缘膜57插入这些电极71和72之间,从而形成由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重叠部分形成额外的电容器。
虽然在图17A和17B中未示出,TFT 45的源极电极42、漏极电极44和半导体薄膜43也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因此,源极电极42、漏极电极44和半导体薄膜43通过层间绝缘膜57与公共电极72、栅极总线55、公共总线52和栅极电极电绝缘。
保护绝缘膜59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TFT 45的像素电极71和漏极总线56,以及源极电极42、漏极电极44和半导体薄膜43由保护绝缘膜59覆盖。
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调整薄膜31形成在保护绝缘膜57上。调整薄膜31的表面已经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
与上述有源矩阵基板连接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相对基板的剖面结构在图17A和17B中示出。
在像素区域的对应的区域中,在该透明板12上,选择性地形成有包括三原色红(R)、绿(G)和蓝(B)的滤色镜(未示出)。用于遮光的黑矩阵(未示出)形成在除对应于像素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该板12上。平面化薄膜(未示出)形成在滤色镜和黑矩阵上。而且,柱状间隔(未示出)形成在平面化薄膜上。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调整薄膜32形成在平面化薄膜上,以覆盖该间隔。调整薄膜32的表面已经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
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源矩阵基板和相对基板以预定间隙相互重叠,其中分别放置调整薄膜31和32的所述基板的表面分别面对向内。液晶材料被限制在有源矩阵和相对基板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液晶层22。一对偏振器板(未示出)分别设置在有源矩阵和相对基板的外表面上。
偏振器板对的贯穿轴(penetration axes)以合适的角度相互交叉。偏振器板中的一个的贯穿轴与存在于液晶层22中的液晶分子21的初始排列方向(如,不施加电场时的排列方向)一致。
例如,以下述方式制造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
关于有源矩阵基板,首先,铬膜形成在由玻璃制成的透明板11的表面上,并被构图,从而形成栅极总线55和公共电极72。接下来,SiNx薄膜形成在板11的表面上,以覆盖栅极总线55和公共电极72,从而形成层间绝缘膜57。随后用来形成TFT 45的有源层的半导体薄膜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并被构图,从而在与对应的栅极总线55交叠的各个位置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形成岛状半导体薄膜43,使得层间绝缘膜57插入它们之间。而且,Cr膜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并被构图,从而形成TFT 45的源极电极42和漏极电极44、漏极总线56及像素电极71。紧跟着,SiNx膜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覆盖源极电极42和漏极电极44、漏极总线56、及像素电极71,产生保护绝缘膜59。以这种方式,制造出有源矩阵基板。
关于相对基板,首先,滤色镜和黑矩阵选择性地形成在由玻璃制成的透明板12的表面上。随后,形成平面化薄膜,以覆盖滤色镜和黑矩阵。而且,柱状间隔形成在平面化薄膜上。以这种方式,制造出相对基板。
接下来,由聚酰亚胺制成的调整薄膜31和32分别形成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最内部的表面上和相对基板的最内部的表面上。随后,调整薄膜31和32的表面分别均匀地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此后,有源矩阵基板和相对基板彼此交叠,以在它们之间形成4.0μm的间隙,且随后,在真空腔(未示出)中,其折射率各向异性为0.075的向列型液晶材料被注入这两个基板之间的间隙。最后,偏振器板分别粘附至所述基板的外表面(如,背面)上。结果,制造出了具有如图1和2所述结构的LCD面板。
驱动器LSI(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背光单元被安装在如此制造的LCD面板上。结果,完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在每个像素区域中,梯子形状像素电极71和梯子形状公共电极72(其中的每一个为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上的液晶驱动电极)分别包括形成在每个像素区域中的它们的梯级部分处的弯曲部73和74。边界稳定电极75形成在像素电极71的弯曲部73处。边界稳定电极76形成在公共电极72的弯曲部74处。边界稳定电极75的顶端在位置上从对称线81移位至第二子区域2侧。边界稳定电极76的顶端在位置上从同一对称线81移位至第一子区域1侧。
因此,如图9所示,在边界稳定电极75的顶端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根据所述电极75的顶端的位置移位(换句话说,所述电极75的形状偏离)趋向向第二子区域2弯曲。类似地,在边界稳定电极76的顶端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根据所述电极76的顶端的位置移位(换句话说,所述电极76的形状偏离)趋向向第一子区域1弯曲。由于这个原因,在边界稳定电极75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沿着所述电极75的弯曲形状(如,形状偏离)向下弯曲,且在边界稳定电极76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沿着所述电极76的弯曲形状(如,形状偏离)向上弯曲。结果,在没有机械变形施加至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显示屏上的情况中,向上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和向下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沿着对称线81交替设置,如图9所示。
在如手指按压的机械变形施加至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显示屏上的情况中,即使沿着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弯曲形状(如,形状偏离)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能从图9的状态临时偏离,旋转位移线101也会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偏离侧。这意味着旋转位移线101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图9所示的它们原来的状态,从而变得稳定。因此,能够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使如手指按压等机械变形引起的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
特别地,甚至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看到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而该痕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第二实施例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
图10示出分别形成在位于该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弯曲部73和74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附近的详细结构。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相同,除了不仅公共电极72的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6,而且像素电极71的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5弯向图10的上侧(如,弯向第一子区域1侧)。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1的V-形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3处的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5沿着画在第一和第二子区域1和2之间的边界处的对称线81从弯曲部73处向图10的左侧(如,梯级部分弯曲部的一侧)突出。边界稳定电极75的基部位于对称线81上,并平行于同一对称线81而拉长。边界稳定电极75从它的中部附近以偏离线81的方式向图10的上侧(如,第一子区域1所位于的一侧)斜向弯曲。这里,边界稳定电极75与像素电极71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3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从线81(或弯曲部73)移位至第一子区域1侧。
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2的V-形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4处的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6沿着对称线81从弯曲部74处向图10的左侧突出。边界稳定电极76的基部位于对称线81上,并平行于同一线81而拉长。边界稳定电极76从它的中部附近以偏离线81的方式向图10的上侧斜向弯曲。这里,边界稳定电极76与像素电极72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4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8从线81(或弯曲部74)移位至第一子区域1侧。这意味着,除了其基部之外,边界稳定电极76的弯曲方向与边界稳定电极75弯曲方向相同。边界稳定电极76的弯曲角度与边界稳定电极75的弯曲角度相同。因此,边界稳定电极76是边界稳定电极75的倒转。
如上所述,沿着对称线81交替设置的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和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相对于对称线81斜线弯向图10的上侧(如,第一子区域1侧)。
而且,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靠近第二子区域2中的邻接公共电极72的底部边缘72f,并近似平行于所述底部边缘72f。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靠近第二子区域2中的邻接像素电极71的底部边缘71f,并近似平行于所述底部边缘71f。
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的顶角(如,点)位于对称线81上。换句话说,电极75和76的顶角交替排列在线81上。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向上弯曲至第一子区域1侧,且因此,在边界稳定电极75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和在边界稳定电极76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沿着电极75和76的弯曲形状(如,形状偏离)向上弯曲。结果,在没有机械变形施加情况中,向上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沿着对称线81设置,如图10所示。
在如手指按压的机械变形施加至第二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显示屏上的情况中,即使旋转位移线101从图10的状态临时偏离,旋转位移线101也会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偏离侧,且结果,所述旋转位移线101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它们原来的状态,并变得稳定。因此,即使由如手指按压等机械变形在显示屏上引起了异常显示区域,也能够以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的方式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
特别地,甚至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看到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而该痕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此外,与图10所示的结构相反,没有必要描述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可以相对于对称线斜向弯向图10的下侧(如,第二子区域2侧)。
第三实施例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
图11示出分别形成在位于该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弯曲部73和74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附近的详细结构。在该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相同,除了须状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不以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方式弯曲,而是在位置上整体移位至上侧(如第一子区域1侧)或下侧(如第二子区域2侧)。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3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5平行于对称线81从弯曲部73处向图11的左侧(如,梯级部分弯曲部的一侧)突出。整个边界稳定电极75在位置上相对于对称线81移位至下侧(如第二子区域2)。边界稳定电极75与像素电极71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3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5整体(而不仅仅是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包括在第二子区域2中。
另一方面,与边界稳定电极75类似,形成在每个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4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6沿着对称线81从弯曲部74处向图11的左侧突出。边界稳定电极76在位置上平行于对称线81移位至上侧(如第一子区域1)。边界稳定电极76与公共电极72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4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6整体(而不仅仅是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包括在第一子区域1中。这意味着,边界稳定电极76的移位方向与边界稳定电极75的移位方向相反。边界稳定电极76的移位距离与边界稳定电极75的移位距离相同。因此,边界稳定电极76是边界稳定电极75的倒转。
以这种方式,相对于对称线81向上移位的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和相对于对称线81向下移位的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沿着该线81交替设置。
而且,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靠近第二子区域2中的邻接公共电极72的底部边缘72f。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靠近第一子区域1中的邻接像素电极71的底部边缘71f。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近似为与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类似的V-形。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近似为与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类似的V-形。
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侧边缘和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下侧边缘位于对称线81上。换句话说,电极75的上侧边缘和电极76的下侧边缘在该线81上交替排列。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相对于对称线81,像素电极71的整个边界稳定电极75在位置上向下移位(如,向第二子区域2移位),且公共电极72的整个边界稳定电极76在位置上向上移位(如,向第一子区域1移位)。因此,在边界稳定电极75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根据电极75的位置移位向下弯曲,且在边界稳定电极76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根据电极76的位置移位向上弯曲。结果,在没有机械变形施加情况中,向下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和向上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沿着对称线81交替设置,如图11所示。
在如手指按压的机械变形施加至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显示屏上的情况中,即使旋转位移线101从图11的状态临时偏离,旋转位移线101也会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偏离侧,且结果,所述旋转位移线101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图11所示的它们原来的状态,并变得稳定。因此,即使由如手指按压等机械变形在显示屏上引起了异常显示区域,也能够以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的方式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
特别地,甚至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看到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而该痕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此外,没有必要描述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可以相对于对称线81斜向弯向图11的上侧(如,弯向第一子区域1)或弯向图11的下侧(如,弯向第二子区域2)。
第四实施例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
图12示出分别形成在位于该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弯曲部73和74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附近的详细结构。在该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与根据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的组合相同。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3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5沿着对称线81从弯曲部73处向图12的左侧(如,梯级部分弯曲部的一侧)突出,且同时,边界稳定电极75整体向下平移(如向第二子区域2)。边界稳定电极75与像素电极71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3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5的大部分位于第二子区域2中,且边界稳定电极75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一子区域1中。
另一方面,形成在每个像素电极72的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4处的边界稳定电极76沿着对称线81从弯曲部74处向图12的左侧(如,梯级部分弯曲部的一侧)突出,且同时,边界稳定电极76整体向上平移(如向第一子区域1)。边界稳定电极76与像素电极72结合为从其弯曲部74突出的突出部。结果,边界稳定电极76的大部分位于第一子区域1中,且边界稳定电极76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二子区域2中。
边界稳定电极75的平移距离等于边界稳定电极76的平移距离。边界稳定电极75的形状与边界稳定电极76形状倒转。因此,边界稳定电极76是边界稳定电极75的倒转。
以这种方式,相对于对称线81向上平移的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和相对于对称线81向下平移的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沿着该线81交替设置。
而且,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靠近第二子区域2中的邻接公共电极72的底部边缘72f。该上部边缘77近似为与像素电极71的梯级部分类似的V-形。上部边缘77的顶点位于对称线81上。位于第二子区域2中的上部边缘77的一部分相对于线81具有接近90°的角度,而位于第一子区域1中的上部边缘77的剩余部分相对于线81具有远小于如近似30°的角度的角度。因为位于线81各侧的上部边缘77的部分以具有相互不同的角度形成,则产生了与由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相对于线81将整个上部边缘77向第二子区域2移位所获得效果相同的作用或效果。由于这个原因,在边界稳定电极75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根据电极75的位置移位向下弯曲,如图12所示。
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靠近邻接像素电极71的底部边缘71f。该上部边缘78近似为与公共电极72的梯级部分类似的V-形。上部边缘78的顶点位于对称线81上。位于第一子区域1中的上部边缘78的一部分相对于线81具有接近于90°的角度,而位于第二子区域2中的上部边缘78的剩余部分相对于线81具有远小于如近似30°的角度的角度。因为位于线81各侧的上部边缘78的部分以具有相互不同的角度形成,则产生了与由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相对于线81将整个上部边缘78向第一子区域1移位所获得效果相同的作用或效果。由于这个原因,在边界稳定电极76上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根据电极76的位置移位向上弯曲,如图12所示。
结果,在没有机械变形施加的情况中,向下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和向上弯曲的旋转位移线101沿着对称线81交替设置,如图12所示。
在如手指按压的机械变形施加至第四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显示屏上的情况中,即使旋转位移线101从图12的状态临时偏离,旋转位移线101也会倾斜返回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的偏离侧,且结果,这些线101在短时间内恢复至图12所示的它们原来的状态,并变得稳定。因此,即使由如手指按压等机械变形在显示屏上引起了异常显示区域,也能够以异常显示区域不会长时间保留在显示屏上的方式均匀且稳定地显示图像。
特别地,甚至能够完全抑制用户斜向观看显示屏时所看到的轻微的手指按压痕迹,而该痕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此外,其中的每个具有图12所示的结构的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可以在位置上相对于对称线81向图12的上侧(如,向第一子区域1)移位,或者相对于对称线81向图12的下侧(如,向第二子区域2)移位。在这两种情况中,旋转位移线101将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例(参见图10)相同或相反的图案。
第五实施例
图13、14、18A和18B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
图13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有源矩阵基板的结构。图14示出分别提供给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附近的详细结构。图18A和18B分别示出沿图13的XVIIIA-XVIIIA线和XVIIIB-XVIIIB线的该LCD装置的剖面结构。
在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中,与图8和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结构类似,层间绝缘膜57和保护绝缘膜59以此顺序堆叠在透明玻璃板11的表面上。除了这些绝缘膜57和59之外,层间绝缘膜60形成在保护绝缘膜59上,如图18A和18B所示。与图8和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不同,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形成在层间绝缘膜60上,且为梳齿形状的。
像素电极71包括沿着V-形漏极总线56延伸的三个V-形梳齿部分。公共电极72包括沿着漏极总线56延伸的四个V-形梳齿部分。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梳齿部分以在每个像素区域中相互匹配的方式沿着栅极总线55以预定的间隔交替设置。
如图18A和18B所示,在透明板11的表面上,除了TFT 45的栅极总线55、公共总线52和栅极电极之外,还形成有辅助公共电极72a。辅助公共电极72a、栅极总线55、公共总线52和栅极电极由层间绝缘膜57覆盖。每个像素区域指定两个辅助公共电极72a。其为与漏极总线56相同的V-形的这些辅助公共电极72a分别设置在位于像素区域各侧的两条漏极总线56附近,并沿着所述漏极总线56延伸。辅助公共电极72a在形成在层间绝缘膜60上的公共电极72和形成在板11上的对应的公共总线52之间提供电互连。
如图18A和18B所示,在层间绝缘膜57上,除了漏极总线56、及TFT 45的源极电极42、漏极电极44和半导体薄膜43之外,还形成有辅助像素电极71a。辅助像素电极71a由保护绝缘膜59覆盖。每个像素区域指定一个辅助像素电极71a。辅助像素电极71a与位于像素区域中心的像素电极71的中心梳齿部分交叠,并沿着该中心梳齿部分延伸。辅助像素电极71a在形成在层间绝缘膜60上的像素电极71和形成在层间绝缘膜57上的对应的源极电极42之间提供电互连。由于这个原因,辅助像素电极71a电子且机械地连接至每个像素区域中的对应的源极电极42。
在每个像素区域中,像素电极71经由穿过保护绝缘膜59和层间绝缘膜60的接触孔61电连接至对应的TFT 45的源极电极42,并电连接至对应的辅助像素电极71a。公共电极72经由穿过层间绝缘膜57、保护绝缘膜59和层间绝缘膜60的接触孔62电连接至对应的公共总线52,并电连接至辅助公共电极72a。
漏极电极44电子且机械连接至对应的漏极总线56,且栅极电极电子且机械连接至对应的栅极总线55。这些点与图8和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调整薄膜31形成在层间绝缘膜60上,且调整薄膜31的表面已经经受预定的调整处理。这些点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如图18A和18B所示,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形成在层间绝缘膜60上。这意味着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位于栅极总线55和漏极总线56的上层(其更接近液晶层20)上。
而且,如图18B所示,与用于栅极总线55的相同的金属薄膜制成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a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a位于该板11的表面上,并由层间绝缘膜57覆盖。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没有电连接至公共总线52和其它电极或总线。这意味着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处于电浮置状态,换句话说,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为电浮置电极。
与具有图13及图18A和18B的结构的上述有源矩阵基板连接的相对基板在结构上与图17A和17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省略相对基板的描述。
如图14所示,边界稳定电极75a以层间绝缘膜57、保护绝缘膜59和层间绝缘膜60插入其间的方式在它的弯曲部73处与像素电极71的对应的梳齿部分交叠。边界稳定电极75a和由此交叠的像素电极71的对应的梳齿部分的组合的平面形状与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像素电极71(其包括边界稳定电极75)的梳齿部分的平面形状相同。
具体地,如图14所示,边界稳定电极75a包括近似V-形的交叠部分79。交叠部分79整体在弯曲部73处与像素电极71的对应的梳齿部分交叠。边界稳定电极75a的剩余部分沿着对称线81从交叠部分79的中部向图14的左侧(如梳齿部分弯曲的一侧)突出,并以偏离线81的方向在其近似中部位置斜向下弯曲(如,向第二子区域2)。所述剩余部分不与像素电极71的对应的梳齿部分交叠。
边界稳定电极76a以层间绝缘膜57、保护绝缘膜59和层间绝缘膜60插入其中的方式在弯曲部74处与公共电极72的对应的梳齿部分交叠。如此交叠的边界稳定电极76a和公共电极72的对应的梳齿部分的组合的平面形状与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公共电极71(其包括边界稳定电极76)的梳齿部分的平面形状形同。
具体地,如图14所示,边界稳定电极76a包括近似V-形的交叠部分80。交叠部分80整体在弯曲部74处与公共电极72的对应的梳齿部分交叠。边界稳定电极76a的剩余部分沿着对称线81从交叠部分80的中部向图14的左侧(如梳齿部分弯曲的一侧)突出,并以偏离线81的方向在其近似中部位置斜向上弯曲(如,向第一子区域1)。所述剩余部分不与公共电极72的对应的梳齿部分交叠。
如上所述,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a(其相对于线81斜向弯向图14的上侧)和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a(其相对于线81斜向弯向图14的下侧)沿着线81交替设置。
而且,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靠近第二子区域2中的邻接公共电极72的底部边缘72f,并近似平行于所述底部边缘72f。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的上部边缘78靠近第一子区域1中的邻接像素电极71的底部边缘71f,并近似平行于所述底部边缘71f。
对于根据图13和14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沿着边界稳定电极75a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根据电极75a的突出部分的弯曲形状(如上部边缘77的形状偏离)向下向第二子区域2弯曲。类似地,沿着边界稳定电极76a延伸的旋转位移线101可以根据电极76a的突出部分的弯曲形状(如上部边缘77的形状偏离)向上向第一子区域1弯曲。因此,很明显,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接下来,将参照图15描述与第五实施例的LCD装置中的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及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设计值的较佳具体例子。
例如,如图15所示,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具有相同的3.5μm的水平宽度W(其为沿着图15的水平方向测量的长度)。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以9.5μm的相同间隔K(其为沿着图15的水平方向测量的长度)设置。而且,具有约6.0μm的弯曲长度S的边界稳定电极75a的突出部分以约15°的角度向下弯曲,且同时,具有相同弯曲长度S的边界稳定电极76a的突出部分以相同的角度向上弯曲。在这种情况中,边界稳定电极75a的上部边缘77以约1.5μm的偏离长度Z从对称线81移位或偏离,边界稳定电极76a的上部边缘78以相同的偏离长度Z从对称线81移位或偏离。
像素电极71的梳齿部分和公共电极72的梳齿部分在比线81靠上的区域中(如,第一子区域1)以相对于图15的纵向方向的+15°的角度延伸,且在比线81靠下的区域中(如,第二子区域2)以相对于相同的方向的-15°的角度延伸。液晶层22的厚度为4.0μm。
即使在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的上部边缘77和78的偏离长度Z为约0.5μm水平的情况中,也能获得本发明的优点。然而,如果偏离长度Z设为液晶层22厚度的近似1/3或更多,如参照图15的上述具体例子所示,能够更加确定地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如果偏离长度Z超过液晶层22厚度两倍的水平,增加了旋转位移线101从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偏离的可能性,并变得不稳定。因此,较佳地是,偏离长度Z设为从液晶层22厚度的近似1/3至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这是因为如果偏离长度Z在这个范围内,旋转位移线101是稳定的。
此外,作为第五实施例的变形,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可由与用于漏极总线56的相同的金属薄膜制成。在这种情况中,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位于层间绝缘膜57上,并由保护绝缘膜59覆盖,如图19所示。由于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处于电浮置状态,与像素电极71的中心梳齿部分交叠并位于辅助像素电极71a的最靠近的位置的中心边界稳定电极75a不与所述辅助像素电极71a接触。也是在这种情况中,很明显地是,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在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中,边界稳定电极75b和76b中的每个可以具有如在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一个采用的形状。
第六实施例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横向电场型LCD装置。
图16示出分别提供给该LCD装置的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上的像素电极71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76附近的详细结构。在该第六实施例中,与第五实施例所采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LCD装置的结构对应于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如下方式获得的,即通过在上述第五实施例中在其弯曲部73和74处将突出状边界稳定电极75b和突出状边界稳定电极76b分别加给像素电极71的梳齿部分和公共电极72的梳齿部分而获得。
如图16所示,像素电极71的突出状边界稳定电极75b平行于对称线81从弯曲部73向图16的左侧(如,梳齿部分弯曲的一侧)突出。类似地,公共电极72的突出状边界稳定电极76b平行于对称线81从弯曲部74向图16的左侧突出。电极75b的中心线位于线81上。
由于这种结构,与第五实施例相比,像素电极71的梳齿部分和对应的边界稳定电极75a之间的交叠面积增加,且同时,公共电极72的梳齿部分和对应的边界稳定电极76a之间的交叠面积增加。因此,不仅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优点,还能够获得附加的优点,即更精确地控制旋转位移线101。
在第六实施例的结构中,边界稳定电极75b和76b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如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从对称线81偏离的形状。
而且,边界稳定电极75a和76a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与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例所采用的相同的形状。
其它实施例
虽然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当并不是说本发明限于这些实施例。可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任何其它修改。
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边界稳定电极75形成在像素电极71(其用作液晶驱动电极)的每个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3处,且边界稳定电极76形成在公共电极72(其用作液晶驱动电极)的每个梯级部分的弯曲部74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由于如果存在像素电极71的边界稳定电极75和公共电极72的边界稳定电极76中的至少一个,也能够获得本发明的优点,则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是可以省略的。而且,与图3所示的相关技术LCD装置的边界稳定电极95或96类似,边界稳定电极75或76可以以在位置或形状上没有偏离的方式线性形成。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参见图9),边界稳定电极75的基部位于对称线81上,且同时,边界稳定电极75以从它的中部附近向相对于线81的下侧(如,向第二子区域2)偏离的方式弯曲,其中电极75的上部边缘77在位置上相对于线81向第二子区域2移位。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边界稳定电极75在位置上可相对于公共电极71向图9的上侧(如,向第一子区域1)轻微地移位,从而将上部边缘77的中心设置在线81上,并将图9的结构中的边界稳定电极75的基部从线81向上平移。在这种情况中,边界稳定电极76在位置上可相对于像素电极72向下轻微地移位,从而将上部边缘78的中心设置在线81上,并将相同结构中的边界稳定电极76的基部从线81向下平移。这样的变形同样可应用至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和图14所示的第五实施例。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形式,但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确定。

Claims (20)

1.一种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包括:
以预定间隙相互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液晶层,形成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中;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形成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用于向液晶层施加液晶驱动电场;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二弯曲部:
每个像素区域由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作为边界分成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其中第一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不同;及
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中的至少一个处,其中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与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结合为从所述第一弯曲部突出的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与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所述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与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所述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并与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的顶部或底部包括从所述对称线的偏离或移位;且
偏离或移位设为在从液晶层厚度的近似1/3至液晶层厚度的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一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二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
在各个像素区域中,所述第一梯级部分和所述第二梯级部分沿着该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所述第一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二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二弯曲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一梳齿部分,且所述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二梳齿部分;
在各个像素区域中,所述第一梳齿部分和所述第二梳齿部分沿着所述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所述第一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二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二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包括通过向第一子区域或第二子区域的形状偏离而形成的相对于对称线的不对称的平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边界稳定电极在位置上以位于相对于对称线不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向第一子区域或第二子区域移位。
11.一种横向电场型LCD装置,包括:
以预定间隙相互相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液晶层,形成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中;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形成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用于向液晶层施加液晶驱动电场;
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二弯曲部:
每个像素区域由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作为边界分成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其中第一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子区域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不同;
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一弯曲部处,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及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形成在第二弯曲部处,其中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形状或位置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对称线偏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电连接至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电连接至第二液晶驱动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结合为从第一弯曲部突出的突出部;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结合为从第二弯曲部突出的突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和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每一个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并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交叠;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与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及第二液晶驱动电极电绝缘,并与第二液晶驱动电极交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的顶部或底部包括从对称线的偏离或移位,其中偏离或移位设为在从液晶层厚度的近似1/3至液晶层厚度的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的顶部或底部包括从对称线的偏离或移位,其中偏离或移位设为在从液晶层厚度的近似1/3至液晶层厚度的近似两倍的范围内的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一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为具有第二梯级部分的梯子形状;
在每个像素区域中,第一梯级部分和第二梯级部分沿着所述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第一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一弯曲部,且第二梯级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二弯曲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一梳齿部分,且第二液晶驱动电极包括第二梳齿部分;
在各个像素区域中,第一梳齿部分和第二梳齿部分沿着所述边界以间隔交替设置;且
第一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一弯曲部,并且第二梳齿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所述第二弯曲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包括通过向第一子区域或第二子区域的形状偏离而形成的相对于对称线的不对称的平面形状;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包括通过向第一子区域或第二子区域的形状偏离而形成的相对于对称线的不对称的平面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边界稳定电极在位置上以位于相对于对称线不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向第一子区域或第二子区域移位;且
第二边界稳定电极在位置上以位于相对于对称线不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向第一子区域或第二子区域移位。
CN2009101409058A 2008-05-12 2009-05-12 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 Active CN101581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5318 2008-05-12
JP2008125318A JP5239495B2 (ja) 2008-05-12 2008-05-12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25318 2008-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1855A CN101581855A (zh) 2009-11-18
CN101581855B true CN101581855B (zh) 2012-10-17

Family

ID=41315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09058A Active CN101581855B (zh) 2008-05-12 2009-05-12 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31313B2 (zh)
JP (1) JP5239495B2 (zh)
CN (1) CN101581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4656B2 (ja) * 2008-10-28 2012-10-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5597557B2 (ja) * 2011-01-13 2014-10-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5963564B2 (ja) * 2012-06-20 2016-08-03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891122B2 (ja) * 2012-06-26 2016-03-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209212A (ja) * 2013-03-29 2014-11-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3529613A (zh) * 2013-10-22 2014-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6640673B (zh) * 2015-10-30 2019-12-1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电驱动泵
TWI595290B (zh) * 2016-02-18 2017-08-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5104A (zh) * 2005-06-24 2006-12-27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驱动电极、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7831A (en) 1972-06-20 1974-04-30 Beckman Instruments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FI74871B (fi) 1986-06-26 1987-12-31 Sinisalo Sport Oy Skyddsklaede.
JP2701698B2 (ja) 1993-07-20 1998-01-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3120751B2 (ja) 1996-11-06 2000-12-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122841A (ja) * 2000-10-18 2002-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323706A (ja) 2001-02-23 2002-11-08 Nec Corp 横電界方式の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19697B2 (ja) * 2001-11-15 2007-12-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71180B1 (ko) * 2005-07-15 2012-08-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872720B2 (en) * 2007-03-01 2011-01-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projecto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5104A (zh) * 2005-06-24 2006-12-27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驱动电极、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31781A 2002.05.09
JP特开2002-323706A 2002.11.0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1855A (zh) 2009-11-18
JP5239495B2 (ja) 2013-07-17
US20090284704A1 (en) 2009-11-19
US8031313B2 (en) 2011-10-04
JP2009276405A (ja) 200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1855B (zh) 横向电场型液晶显示器装置
CN101419368B (zh) 横向电场型有源矩阵寻址液晶显示装置
CN100510860C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896414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P2717093B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CN101750818B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显示设备
US9964821B2 (en)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2005023145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2009020736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649578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with particular sensor electrodes
US6762815B2 (en) In-plane switching LCD with a redundancy structure for an opened common electrode and a high storage capacitance
CN103163703A (zh)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310074A1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US7843539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US2008003064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7006419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9019221B2 (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panel
US9835900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7007515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264630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7015346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9031610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6822716B2 (en) 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n alignment fre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using back exposure to form the same
KR20000031956A (ko)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50002254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