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6097B - 空调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6097B
CN101556097B CN 200810103737 CN200810103737A CN101556097B CN 101556097 B CN101556097 B CN 101556097B CN 200810103737 CN200810103737 CN 200810103737 CN 200810103737 A CN200810103737 A CN 200810103737A CN 101556097 B CN101556097 B CN 1015560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ir fastener
shaped hair
pipe
interface
fasten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0373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6097A (zh
Inventor
张守信
刘建刚
梁宾
杨文钧
冯爱荣
冯晓雪
王晓云
王世科
董志钢
吴丽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 20081010373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560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56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6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6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6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冷凝器,冷凝器包括若干根U形发卡管,在U形发卡管的外壁上装有翘翅,翘翅将U形发卡管连接成一体,U形发卡管分为内外两排固定在翘翅中,在U形发卡管的各个接口处分别连接有冷媒输入管、冷媒输出管和用于冷媒在U形发卡管内形成循环的连接管,在内外两排U形发卡管中,内排的U形发卡管数量少于外排的U形发卡管数量,内排的U形发卡管与外排的U形发卡管之间的连接管中包括三通弯头。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克服现有空调器中冷凝器的上述缺陷,它可以减少冷凝器中U形发卡管数量,当U形发卡管数量减少后,仍能保持原有冷凝器制冷制热的能力,能使冷媒的过冷和过热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Description

空调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器,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上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中都装有冷凝器,当空调器工作在制冷模式时,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经管路及换向阀将高温高压冷媒输入到冷凝器中,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冷凝器的管路和安装在管路上的散热翘翅与外界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经过冷热交换后的冷媒温度将大幅度地降低,降温后的冷媒经管路流入膨胀阀、蒸发器,冷媒通过膨胀阀后体积迅速膨胀,膨胀后的冷媒经管路流经蒸发器时通过蒸发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媒经管路再流回到压缩机中。当空调器工作在制热模式时,经过换向阀的换向使得上述循环过程正好相反,这时式冷凝器将从外界空气中吸收热量,而蒸发器将向室内空气中释放热量。
冷凝器是被安装在空调器的室外机机壳中的,家用空调器的冷凝器主要是由U形发卡管和装在U形发卡管外壁上的翘翅及轴流风扇所构成,冷凝器一般是被安装在空调器室外机机壳的前端,轴流风扇装在冷凝器的背面,在冷凝器的侧面装有压缩机。现有的冷凝器装在翘翅中的U形发卡管都是两整排,由于从冷凝器的冷媒入口处流入的冷媒是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冷媒在冷凝器的上半部U形发卡管内流动过程中将由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散热后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冷媒在冷凝器的中半部U形发卡管内流动过程中将使液态冷媒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但冷媒在冷凝器这部分U形发卡管中降温的效率比较低,而当冷媒流到冷凝器下部U形发卡管内时,冷凝器中的冷媒经冷凝器下部U形发卡管的散热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实验结果得出冷媒在流经冷凝器的上部U形发卡管内和下部U形发卡管内时散热效率较高,冷媒在流经冷凝器的中部U形发卡管内时散热效率较低。而且由于现有的冷凝器有两整排U形发卡管同时散热,使得冷凝器散热片的整体厚度较厚,这样就不利于冷媒在U形发卡管中将热量快速散发出去,使冷媒的过冷过热特性得不到较好发挥,再有在现有的冷凝器中,外排U形发卡管与内排U形发卡管之间,如图1所示,采用的是三通式汇流组件15相互连接,现有的三通式汇流组件15由于分流不均极易造成凝露超标和除霜不净问题,在现有的冷凝器中由于有两整排U形发卡管,U形发卡管的数量较多,U形发卡管与U形发卡管之间的连管也多,连管的增加就会使得焊接口的数量成倍增长,焊接口的数量增长,将会增加焊漏造成的损失概率,同时由于U形发卡管的增加将会造成产品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而多余的U形发卡管对冷凝器的工作效果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并且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空调器中冷凝器的上述缺陷,设计一种空调冷凝器,它可以减少冷凝器中U形发卡管数量,当U形发卡管数量减少后,仍能保持原有冷凝器制冷制热的能力,并且还能使冷媒的过冷和过热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一种空调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若干根U形发卡管,在所述U形发卡管的外壁上装有翘翅,所述翘翅将若干根U形发卡管连接成一体,所述若干根U形发卡管分为内外两排固定在所述翘翅中,在外排上部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上端和第五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处分别连接有冷媒输入管、在外排上部的第四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和内排下部的最后一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之间通过异排相间连接管连通、在外排下部的最后一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处连接有冷媒输出管,其余U形发卡管的各个接口连接使冷媒在若干根U形发卡管内形成循环的连接管,在所述内外两排U形发卡管中,内排的U形发卡管的数量少于外排的U形发卡管的数量,所述内排的U形发卡管与外排的U形发卡管之间的连接管中包括三通弯头。
其中,在所述冷媒输入管或冷媒输出管上装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一个接口与冷媒输入管或冷媒输出管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的另两接口分别与两根U形发卡管的接口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管包括:同一排相邻两根U形发卡管的接口之间的同排相邻连接管、内排与外排相邻两根U形发卡管的接口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
其中,所述外排的U形发卡管有10根,将位于外排上端的U形发卡管设定为第一根,所述内排的U形发卡管有3根,将位于内排上端的U形发卡管设定为第壹根。
其中,所述外排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与外排的第五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分别与所述三通接头的两个接口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的另一个接口和外排的第十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分别与冷媒的输入管和冷媒的输出管连接。
其中,所述三通弯头的三个接口分别与外排的第八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连接、与外排的第九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连接、与内排的第贰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连接。
其中,所述异排相邻连接管包括:外排的第七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与内排的第壹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外排的第八根U形发卡管上端的接口与内排的第壹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
其中,所述同排相邻连接管连接其余同排相邻两根U形发卡管之间的接口。
其中,所述外排的U形发卡管长于内排的U形发卡管。
其中,在所述外排的U形发卡管上设有折弯,所述折弯是在整排U形发卡管的一端或两端设有的折弯,所述一端或两端设有的折弯是沿整排U形发卡管所排成的平面向前或向后设有的折弯。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新型冷凝器采用外排U形发卡管多,内排U形发卡管少,而且使外排U形发卡管的面积不变的排列方式,较佳的的排列方式有,在外排安装10根U形发卡管在内排安装有3根U形发卡管,也就是1.3排U形发卡管,较传统的两整排U形发卡管成本大为降低,在保证原来两整排U形发卡管制冷\制热能力的同时,可有效减少使用U形发卡管的成本,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新型冷凝器采用1.3排U形发卡管后,U形发卡管的外排大小尺寸不变,保持原有的与环境热交换面积。冷凝器散热片的内侧仅在下部使用3根U形发卡管,即冷媒由热变冷或由冷变热的速度加快,这样可使冷媒的过冷和过热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新型冷凝器在室外机的汇流和分流采用异型三通汇流弯头,使得冷媒在制冷和制热条件下,冷媒在系统中的分流会更加均匀,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并有效的降低了系统因分流不均而带来的凝露超标和除霜不净问题。
4、新型冷凝器由于冷凝器散热片的内侧改为3根U形发卡管,省去了7根U形发卡管,减少了7个连管和14个焊接接口,有效的减少了系统因焊漏造成的质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局部图;
图4是本发明中U形发卡管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中三通弯头主视图;
图5-2是本发明中三通弯头左视图;
图5-3是本发明中三通弯头俯视图;
图6是图2的右视图;
图7是本发明冷凝器中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中:1、冷凝器;2、U形发卡管;3、翘翅;4、接口;5、冷媒输入管;6、冷媒输出管;7、内排;8、外排;9、三通弯头;10、三通接头;11、同排相邻连接管;12、异排相邻连接管;13、异排相间连接管;14、折弯;15、三通式汇流组件;一至十、外排U形发卡管;壹至叁、内排U形发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
如附图2至7所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在空调器中装有冷凝器1,当空调器工作在制冷模式时,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经管路及换向阀将高温高压冷媒输入到冷凝器1中,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冷凝器1的管路和安装在管路上的散热翘翅与外界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经过冷热交换冷媒的温度将大幅度地降低,降温后的冷媒经管路流入膨胀阀、蒸发器,冷媒通过膨胀阀后体积迅速膨胀,膨胀后的冷媒经管路流经蒸发器时,通过蒸发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媒经管路再流回到压缩机中。当空调器工作在制热模式时,经过换向阀的换向使得上述循环过程正好相反,这时式冷凝器1将从外界空气中吸收热量,而蒸发器将向室内空气中释放热量。
本发明的冷凝器1是被安装在空调器室外机机壳中,冷凝器1主要是由U形发卡管和装在U形发卡管2外壁上的翘翅3及轴流风扇所构成,冷凝器1一般是被安装在空调器室外机机壳的前端,轴流风扇装在冷凝器1的背面,在冷凝器1的侧面装有压缩机。
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是采用一种1.3排U形发卡管2的冷凝器,冷凝器包括13根U形发卡管,在U形发卡管2的外壁上装有翘翅3,翘翅3将13根U形发卡管连接成一体,13根U形发卡管2的各个接口4处分别与冷媒输入管5、冷媒输出管6和连接管相互连接,使冷媒可在13根U形发卡管2内形成循环,13根U形发卡管分为内外两排固定在翘翅3中,在内外两排U形发卡管2中,内排7的U形发卡管2的数量为3根,外排8的U形发卡管2的数量为10根,在内排7的U形发卡管2与外排8的U形发卡管2之间连接管包括三通弯头9。在冷媒输入管5或冷媒输出管6上装有三通接头10,三通接头10的一个接口4与冷媒输入管5或冷媒输出管6连接,三通接头10的另两接口4与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连接,与第五跟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连接。其中,上述连接管包括同排U形发卡管2接口4之间的同排相邻连接管11、内排7与外排8的U形发卡管2的接口4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12、内排7与外排8相间隔的U形发卡管2的接口4之间的异排相间连接管13。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是,外排8用10根U形发卡管2,将位于外排8最上端的U形发卡管2设定为第一根,内排7用3根U形发卡管,将位于内排7最上端的U形发卡管2设定为第壹根。外排8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五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分别与三通接头9两端的接口4连接,三通接头9的另一个接口4和外排8的第十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分别与冷媒的输入管5和冷媒的输出管6连接。异排相间连接管13的一端,与内排7的第叁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连接,异排相间连接管13的另一端,与外排8的第四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连接。三通弯头9的三个接口分别与外排8的第八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连接、与外排8的第九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连接、与内排7的第贰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连接。异排相邻连接管12包括,外排8的第七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内排7的第壹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外排8的第八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与内排7的第壹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同排相邻连接管11连接其余同排相邻U形发卡管的接口4。如图6所示,包括外排8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二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外排8的第二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三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外排8的第三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四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外排8的第五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六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外排8的第六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七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外排8的第九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十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内排7的第贰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内排8的第叁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中,外排8的U形发卡管2长于内排7的U形发卡管2,外排8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外排的8第二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连接管。在外排8的U形发卡管2上设有折弯14,折弯是在整排U形发卡管2的一端设有的折弯14,折弯14是沿整排U形发卡管所排成的平面向后设有的折弯。
如图4所示,是单根U形发卡管2的形状,发卡管呈U形,有上下两个端接口4,接口4可与连管连接或与冷媒输入输出管连接,在U形发卡管2的管壁上装有散热翘翅3。
如图5-1至5-3所示,是本实施例中三通弯头9的结构图,三通弯头9用于将外排8与内排7之间的U形发卡管2连通以构成回路。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媒是从外排8的上部和中部分经过三通接头10分两路流入到两根U形发卡管2内,这两路分别是,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和第五跟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冷媒流经所有的U形发卡管2后,从外排第十跟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流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冷媒的流向,不过冷媒在制冷模式时的流向,与在制热模式时的流向是完全相反的,图7所指的流向是在制冷模式状态下的流向。
本发明的优点是,较传统的两排U形发卡管成本大为降低,在保证原来两排U形发卡管制冷\制热能力的同时,可有效减少使用U形发卡管的成本,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U形发卡管的外排大小尺寸不变,保持原有的与环境热交换面积。冷凝器散热片的内侧仅在下部使用3根U形发卡管,即冷媒由热变冷或由冷变热的速度加快,这样可使冷媒的过冷和过热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在室外机的汇流和分流采用异型三通汇流弯头,使得冷媒在制冷和制热条件下,冷媒在系统中的分流会更加均匀,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并有效的降低了系统因分流不均而带来的凝露超标和除霜不净问题。由于冷凝器散热片的内侧改为3根U形发卡管,省去了7根U形发卡管,减少了7个连管和14个焊接接口,有效的减少了系统因焊漏造成的质量损失。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空调冷凝器,所述冷凝器(1)包括若干根U形发卡管(2),在所述U形发卡管(2)的外壁上装有翘翅(3),所述翘翅(3)将U形发卡管(2)连接成一体,所述U形发卡管(2)分为内外两排固定在所述翘翅(3)中,其特征在于,在外排(8)上部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上端和第五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处连接有冷媒输入管(5)、在外排上部的第四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和内排下部的最后一根U形发卡管下端的接口之间通过异排相间连接管(13)连通、在外排(8)下部的最后一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处连接有冷媒输出管(6),其余U形发卡管(2)的各个接口(4)连接使冷媒在U形发卡管(2)内形成循环的连接管,在所述内外两排U形发卡管(2)中,内排(7)的U形发卡管(2)的数量少于外排(8)的U形发卡管(2)的数量,所述内排(7)的U形发卡管(2)与外排(8)的U形发卡管(2)之间的连接管中包括三通弯头(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媒输入管(5)或冷媒输出管(6)上装有三通接头(10),所述三通接头(10)的一个接口(4)与冷媒输入管(5)或冷媒输出管(6)连接,所述三通接头(10)的另两接口(4)分别与两根U形发卡管(2)的接口(4)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包括:同一排相邻两根U形发卡管(2)的接口(4)之间的同排相邻连接管(11)、内排(7)与外排(8)相邻两根U形发卡管(2)的接口(4)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1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8)的U形发卡管(2)有10根,将位于外排(8)上端的U形发卡管(2)设定为第一根,所述内排(7)的U形发卡管(2)有3根,将位于内排(7)上端的U形发卡管(2)设定为第壹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8)的第一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与外排(8)的第五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分别与所述三通接头(10)的两个接口(4)连接,所述三通接头(10)的另一个接口(4)和外排(8)的第十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分别与冷媒的输入管(5)和冷媒的输出管(6)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弯头(9)的三个接口(4)分别与外排(8)的第八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连接、与外排(8)的第九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连接、与内排(7)的第贰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排相邻连接管(12)包括:外排(8)的第七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与内排(7)的第壹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12)、外排(8)的第八根U形发卡管(2)上端的接口(4)与内排(7)的第壹根U形发卡管(2)下端的接口(4)之间的异排相邻连接管(12),所述同排相邻连接管(11)连接其余同排相邻两根U形发卡管(2)之间的接口(4)。
8.如权利要求2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8)的U形发卡管(2)长于内排(7)的U形发卡管(2)。
9.如权利要求8的空调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排(8)的U形发卡管(2)上设有折弯(14),所述折弯(14)是在整排U形发卡管(2)的一端或两端设有的折弯(14),所述一端或两端设有的折弯(14)是沿整排U形发卡管(2)所排成的平面向前或向后设有的折弯(14)。 
CN 200810103737 2008-04-10 2008-04-10 空调冷凝器 Active CN1015560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103737 CN101556097B (zh) 2008-04-10 2008-04-10 空调冷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103737 CN101556097B (zh) 2008-04-10 2008-04-10 空调冷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6097A CN101556097A (zh) 2009-10-14
CN101556097B true CN101556097B (zh) 2013-01-30

Family

ID=41174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03737 Active CN101556097B (zh) 2008-04-10 2008-04-10 空调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560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3398B (zh) * 2010-06-29 2013-06-19 海尔集团公司 热交换器及空调
CN102692103B (zh) * 2012-05-31 2015-07-0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冷凝器及空调器
CN105387657B (zh) * 2015-12-17 2018-07-13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06052208A (zh) * 2016-07-05 2016-10-26 安徽天大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7842A (ja) * 2000-02-15 2001-08-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自動販売機の冷却装置
JP2005147441A (ja) * 2003-11-12 2005-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1105354A (zh) * 2007-08-06 2008-01-16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具有所述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01196516Y (zh) * 2008-04-10 2009-02-18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冷凝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7842A (ja) * 2000-02-15 2001-08-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自動販売機の冷却装置
JP2005147441A (ja) * 2003-11-12 2005-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1105354A (zh) * 2007-08-06 2008-01-16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具有所述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01196516Y (zh) * 2008-04-10 2009-02-18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冷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6097A (zh)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5290C (zh) 蒸汽压缩机系统的除霜方法及装置
CN102401519B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01788206A (zh) 室外双换热器化霜低温制热系统
CN205641690U (zh) 一种兼供暖型组合式空调系统
CN102759193B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1556097B (zh) 空调冷凝器
CN205373120U (zh) 空调系统
CN103234301B (zh) 空调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252385A (zh) 双回路空调系统
CN201196516Y (zh) 空调冷凝器
CN110160178A (zh) 基于自然能源的热泵空调系统
CN204535183U (zh) 冷热负荷自动匹配的联合空调机组
CN202660821U (zh) 平行流式冷凝器及使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10887219B (zh) 自动调节流量的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04084953U (zh) 翅片式换热器及冷热水机系统
CN208735753U (zh) 翅片扁管一体结构的冷风机
CN102419002A (zh) 热泵热水器与饮水机组合设备
CN202734233U (zh) 一种具有化霜功能的空气源热泵
CN101706186A (zh) 一种空气热能热泵热水器的除霜装置
CN202066143U (zh) 一种双回路空调系统
CN101004302A (zh) 无霜空气源热泵
CN205383780U (zh) 一种除霜可靠性高的空气能热水器
CN205261992U (zh) 一种强效汇流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04555463U (zh) 空调器
CN105258261B (zh) 一种空气能空调热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