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7564B - 贴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贴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7564B
CN101547564B CN2008103006875A CN200810300687A CN101547564B CN 101547564 B CN101547564 B CN 101547564B CN 2008103006875 A CN2008103006875 A CN 2008103006875A CN 200810300687 A CN200810300687 A CN 200810300687A CN 101547564 B CN101547564 B CN 1015475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ing plate
hole
fixed
fixed head
he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3006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7564A (zh
Inventor
王明德
李文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Baishe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3006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475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47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7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7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75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其包括压合装置与加热装置。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第一贴合板及与第一贴合板相铰接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加热装置固接于第二贴合板,其包括固定板及设置于固定板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用于穿过第一通孔自第二贴合板伸出,以加热置于第一贴合板与第二贴合板之间的物体进行贴合。所述贴合装置可以提高贴合效率及贴合精度。

Description

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电路板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简写为FPC)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做立体组装及动态可挠曲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特别是手机、数码相机、掌上电脑等轻薄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参见文献Takao Yamazaki,Yoshimichi Sogawa,Rieka Yoshino,Keiichiro Kata,Ichiro Hazeyama,and SakaeKitajo,Real Chip Size Three-Dimensional Stacked Package,IEEE Transactions onAdvanced Packaging,2005,28(3),397-403。
目前,在FPC的制作过程中包括多次的贴合过程,以满足最终产品的性能要求。例如,FPC表面贴合导电布,用于提高FPC抗电磁干扰能力。通常导电布的贴合采用人工贴合,即首先将利用电烙铁在具有胶面的导电布上选择贴合点,将导电布与FPC对位,使导电布的胶面与FPC相接触。然后并通过烫笔加热导电布所需的贴合点对应的胶面,使胶面的胶熔化并将导电布与FPC粘接。最后经过固化牢固贴合导电布与FPC。然而,所述人工贴合过程中利用电烙铁加热贴合点,如果待加热的贴合点数量较多,工作人员需要利用电烙铁与烫笔单个的选择与加热贴合点,如此既浪费时间,还可能使烫笔与导电布的接触位置与实际贴合点的位置存在偏差。从而降低贴合效率及精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贴合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贴合误差。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贴合装置。
一种贴合装置,其包括压合装置与加热装置。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第一贴合板及与第一贴合板相铰接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加热装置固接于第二贴合板,其包括固定板及设置于固定板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用于穿过第一通孔自第二贴合板伸出,以加热置于第一贴合板与第二贴合板之间的物体进行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贴合装置的第二贴合板置于第一贴合板时,加热装置的多个加热件同时同向穿过第一通孔自第二贴合板伸出,并提供热量给待贴合物体的所有贴合点,从而完成贴合。该贴合装置比单个加热贴合点节省时间,而且可以降低加热件与待贴合物体的接触位置与实际贴合点的位置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待贴合电路板及导电布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对图4中电路板及导电布贴合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10,其包括压合装置100与加热装置200。该加热装置200固接于压合装置100。
该压合装置100包括第一贴合板110及与第一贴合板110相铰接的第二贴合板120。第一贴合板110可绕铰接处转动,以使第一贴合板110置于第二贴合板120,并与第二贴合板120配合用于贴合置于第一贴合板110与第二贴合板120之间的待贴合物体。
该第一贴合板110具有承载面111。该承载面111为当第一贴合板110转动置于第二贴合板120时面对第二贴合板120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承载面111设有定位件112,用于与待贴合物体的定位孔相配合,固定待贴合物体于承载面111,以保证待贴合物体贴合位置准确。定位件112可采用直接固定、滑动设置或其他不同方式设置于承载面111,以能方便调整定位件112在承载面111的位置,并最终固定于第一贴合板110为宜。本实施例中,承载面111开设多个第一固定孔113,定位件11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孔113。当然,定位件112一端可相应地设螺纹,第一固定孔113也设置相应的螺纹,通过控制定位件112旋入第一固定孔113的深度,调节定位件112自承载面111凸出的高度,并通过与螺帽配合,将定位件112固定于第一贴合板110。该第一固定孔113的数量大于定位件112数量,以方便根据不同待贴合物体调节定位件112在承载面111的位置。当然,承载面111也可不设置定位件112,而自承载面111向内开设与待贴合物体相对应的凹槽,用于放置并固定待贴合物体于承载面111。
该第二贴合板120由可耐约300度高温的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用于与第一贴合板110配合贴合置于第一贴合板110与第二贴合板120之间的待贴合物体。本实施例中,第二贴合板120与第一贴合板110通过两个铰链连接,两个铰链之间由转动销相连,从而实现转动连接。该第二贴合板120具有第一表面121及与第一表面12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22。该第一表面121为当第一贴合板110转动置于第二贴合板120时面对第一贴合板110的表面。该第二表面122用于固接加热装置200。第二贴合板120开设贯穿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的第一通孔123,用于容纳加热装置200的加热部件。第二贴合板120还开设与定位件112相对应的第二通孔124。第二通孔124贯穿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当第一贴合板110相对置于第二贴合板120时,用于收容定位件112,以使定位件112不阻挡第一贴合板110。第一通孔123与第二通孔124的直径或深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3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124。
另外,相同待贴合物体的定位孔与贴合点的位置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不同待贴合物体来说,可能存在一个待贴合物体的定位孔与另一个待贴合物体的贴合点位置相同,相应地,分别与定位孔与贴合点相对应的第二通孔124与第一通孔123可能为同一孔,只要同一物体对应的第二通孔124与第一通孔123位置不同即可。因此,第二通孔124与第一通孔123的直径也可相同。
该加热装置200包括固定板210及设置于固定板210的加热件220。固定板210固接于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二表面122,并使加热件220穿过与该加热件220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23。
该固定板210具有第一平面211及与第一平面211相对设置的第二平面212。该第一平面211与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二表面122相对,通过焊接、胶粘或其他连接方式固接于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二表面122。第一平面211还开设多个第二固定孔214,用于将加热件220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板210,使加热件220在第二固定孔214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在第一平面211的位置。该固定板210开设的第二固定孔214的数量大于加热件220的数量,以使加热件220根据待贴合物体的贴合点的设计,可选择地固定在固定板210上进行贴合。当然,第二固定孔214的数量也可等于加热件220的数量。另外,固定板210的第一平面211也可开设多个具有一定长度的滑动槽,使加热件220在滑动槽中滑动,并通过与卡止件的配合,固定于固定板210的任意位置。当然,加热件220设置于固定板210的第一平面211的方式可根据实际贴合需要决定,不限于本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10的第二固定孔214的数量等于第一通孔123的数量,第二固定孔214的位置及大小与第一通孔123相对应,以使固定于每一第二固定孔214的加热件220均有与该加热件220配合的第一通孔123,以供加热件220自由穿过,从而满足具有不同贴合点设计的待贴合物体进行贴合。
该加热件220自第一平面211向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二表面122方向凸出,其轴线垂直于第一平面211。每个加热件220穿过与其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23,自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一表面121伸出,用于提供热量加热放置于第一贴合板110与第二贴合板120之间的待贴合物体的贴合点。该加热件220与电源(图未示)电连接,使加热件220升温至所需温度,从而通过升温后的加热件220提供热量加热相应地待贴合物件的贴合点并贴合该物件。
为调整加热件220自第一平面211凸出部分的高度,加热件220一端设有螺纹。相应地,第二固定孔214内设与加热件220一端的螺纹相对应的螺纹,使加热件220与第二固定孔214通过螺纹配合调节加热件220自第一平面211凸出部分的高度。其中,加热件220自第一平面211凸出部分的高度至少大于第二贴合板120的厚度,才能保证加热件220穿过第一通孔123,可与放置于第一贴合板110与第二贴合板120之间的待贴合物体的贴合点相接触。
另外,加热件220升温后,其表面温度较高,固定加热件220的固定板210以及供加热件220穿过的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一通孔123会受到较长时间的烘烤。因此加热件220的外侧面以及固定于固定板210的端面可包裹绝热层,以避免贴合装置10的损伤。此时,该包裹绝热层的端面固定于固定板210,用于阻止热量传递至固定板210,而加热件220未包裹绝热层的另一端面用于接触并加热待贴合物体的贴合点进行贴合。该包裹绝热层的外侧面置于第二贴合板120的第一通孔123内,且与第一通孔123的内壁相对设置,用于阻止热量传递至第二贴合板120。此外,也可于第一通孔123与第二通孔214的内壁分别设置绝热层。
请参阅图3,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20,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10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加热装置400进一步包括推顶装置430。加热装置400通过推顶装置430固接于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二表面322。具体地,推顶装置430通过连接件固接于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二表面322,由此形成一收容空间。固定板410固接于推顶装置430,并位于第二贴合板320与推顶装置430形成的收容空间内。
该推顶装置430包括基板431与制动部432。该基板431具有支撑面4311。该支撑面4311与固定板410相对,用于固定制动部432及与第二贴合板320相固接。本实施例中,基板431的支撑面4311通过连接件44与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二表面322的固接,使基板431与第二贴合板320平行设置,从而使基板431与第二贴合板320形成收容制动部432与固定板410的空间。基板431与第二贴合板320还可通过一体成型实现固接或其他固接方式,其固接方式可根据贴合装置20的需要采用不同设计。
该制动部432固定于基板431的支撑面4311,用于带动固定板410以及加热件420做往复运动。该往复运动为固定板410反复做靠近或远离第二贴合板320的运动,从而使设置于固定板410的加热件420在固定板410的带动下从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一通孔323伸出或缩进。该推顶装置430可根据需要设计为不同结构,只要能实现加热件420伸缩即可。本实施例中,推顶装置430包括三个结构及型号相同的制动部432。该三个制动部432直线排列于基板431中央。
可以理解,待贴合物件的大小尺寸、厚度、以及预设贴合点的数量,推顶装置430的设计也需要相应地改变。例如,待贴合物体面积较小,相应地固定板410面积也较小,此时推顶装置430仅需设置单个制动部432即可推顶固定板410正常工作。相反地,如果待贴合物体面积较大,则固定板410需要相应地扩大面积,此时少数几个制动部432可能无法推顶固定板410正常工作。此外,还可在基板431增设辅助推顶件,以辅助推顶固定板410运动,使固定板410各处同时受到相同推顶作用力做往复运动,从而保证每个设置于固定板410的加热件420均能同时从第一通孔323伸出或缩进,且加热件420自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一表面321伸出高度的变化量相同。该辅助推顶件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支撑构件或其他可伸缩的支撑构件,以满足不影响固定板410运动为宜。
该制动部432包括推顶部4321、制动器4322及控制部4323。该推顶部4321一端设于制动器4322,可在制动器4322的驱动下自由伸缩。该推顶部4321另一端与固定板410固接,使固定板410可在推顶部4321带动下在第二贴合板320与基板431之间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加热件420在第一通孔323中的伸缩。
该制动器4322固定于基板431的支撑面4311,用于向推顶部4321提供推顶动力。本实施例中,制动器4322为气压推顶装置,即制动器4322内设有气压阀(图未示)。该气压阀吸入与释放气体,以使加热件420在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一通孔323中伸出或缩进。当然,制动器4322也可以为液压推顶装置、电动推顶装置、油压推顶装置或其他可实现推顶的装置。
该控制部4323与制动器4322相连,以控制制动器4322作动。本实施例中,三个制动器4322同时与同一控制部4323电连接,用于同时控制三个制动器4322的作动。为了与制动器4322的气压推顶装置配合,控制部4323设计为踏板控制器,即踩压踏板使制动器4322的气压阀吸入气体与释放气体,以使加热件420在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一通孔323中伸出或缩进,方便工作人员手脚并用节省时间。可以理解,控制部4323也可为单个或其他数量,也可为手动控制器、自动控制器或其他形式的控制器,以能方便控制制动器4322为宜。
请参阅图3至图5,下面将以电路板40贴合导电布30为例,详细说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贴合装置20的使用过程,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提供电路板40与导电布30。
如图4所示,该电路板40为已完成线路制作并贴合保护层的电路板40。该电路板40包括多个线路板单元41和线路板单元41的外围区域42。该线路板单元41对应与图4电路板40中虚线所围合区域。电路板40具有贴合面43及与贴合面43相对设置的固定面44。该贴合面43用于贴合导电布30。该外围区域42开设有电路板定位孔45,以供贴合装置20的定位件312穿过定位。该电路板定位孔45可为一个或多个。
该导电布30具有胶面33。该胶面33固态时不具有粘性,在加热至熔融态时具有粘性。如果将熔融态的胶面33与其他物体接触,经固化后导电布30与物体牢固贴合。该导电布30进一步具有贴合点31,并开设导电布定位孔32。该贴合点31为导电布30与电路板40通过胶面33相互贴合的区域,与图4导电布30中虚线所围合区域相对应。该导电布定位孔32与电路板40的电路板定位孔45相对应,以供定位件312穿过定位。当定位件312穿过对应的导电布定位孔32及电路板定位孔45时,电路板40与导电布30即可准确定位,以满足电路板40的线路单元41被导电布30完全遮盖,且贴合点31位于导电布30上与外围单元42的对应区域,以备后续贴合。
第二步:将导电布30与电路板40依次放置于贴合装置20的第一贴合板310进行定位。
根据电路板40与导电布30的各自定位孔的位置与轴向长度,选择合适尺寸与高度的定位件312,调整定位件312自承载面311向外伸出部分的高度,以及在承载面311的位置,与电路板定位孔45相对应,并固定定位件312于第一贴合板310。
将电路板40的固定面44朝向第一贴合板310,定位件312穿过相对应电路板40的电路板定位孔45,放置于第一贴合板310,使固定面44与承载面311相接触。将导电布30的胶面33朝向电路板440的贴合面43,放置于贴合面43,定位件312穿过导电布30上相对应的导电布定位孔32,完成导电布30与电路板40的定位。由此得到已准确定位并重叠放置的导电布30及电路板40。
第三步:贴合导电布30与电路板40。
根据导电布30的贴合点31的位置,调整贴合装置20的加热件420在固定板410的位置,使其与贴合点31相对应,并固定加热件420于固定板410。此处加热件420与贴合点31的位置相对应表示当第二贴合板320设置于第一贴合板310时,加热件420的端部与贴合点31相接触。
沿铰接处转动第二贴合板320,使第二贴合板320向第一贴合板310靠近,直至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一表面321与第一贴合板310的承载面311平行设置。同时,给加热件420通电,使其升温至所需温度。本实施例中,胶面33的熔点大于或等于300度,相应地加热件420升温至300度或高于300度。
通过控制部4323启动制动器4322,使固定板410向第二贴合板320靠近,从而使已升温至所需温度的加热件420在固定板410的带动下穿过第二贴合板320的第一通孔323,由第一表面321伸出,并与导电布30的贴合点31接触。此时,加热件420提供热量给贴合点31,使该贴合点31区域的胶加热至熔融态,与电路板40相粘接。然后,与启动制动器4322相同,利用控制部4323,使推顶装置430的制动器4322控制固定板410远离第二贴合板320,以带动加热件420从第一表面321缩进第一通孔323内。此时,被加热的贴合点31冷却并固化,从而将导电布30牢固的贴合于电路板40的贴合面23。
由于本实施例中控制部4323为踏板控制器,制动器4322为气压推顶装置,因此通过踩动控制部4323的踏板,使制动器4322吸气,以使固定板410靠近第二贴合板320,加热件420穿过第一通孔323自第二贴合板320伸出。然后,松开已踩动的控制部4323的踏板,使制动器4322放气,以使固定板410远离第二贴合板320,加热件420自第二贴合板320缩进第一通孔323内。
第四步:取下已贴合的电路板40与导电布30。
沿铰接处转动第二贴合板320远离第一贴合板310,并从第一贴合板310的承载面311上取下贴合成一体的导电布30与电路板40,即可进行剪切等后续操作。
当然,如果电路板40需要双面贴合导电布30时,可继续对电路板40另一面进行相同的操作过程,以完成双面贴合导电布30。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压合装置与加热装置,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第一贴合板及与第一贴合板相铰接的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二贴合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加热装置固接于第二贴合板,其包括固定板及设置于固定板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用于穿过第一通孔自第二贴合板伸出,以加热置于第一贴合板与第二贴合板之间的物体进行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板具有承载面,并设有定位件,所述承载面开设第一固定孔,所述定位件固定于第一固定孔内,第一固定孔的数量大于定位件的数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贴合板开设与定位件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用于收容定位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固接于第二贴合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具有第一平面及与第一平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贴合板相对,并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加热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孔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固定孔的内壁分别设置绝热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孔的数量大于加热件的数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推顶装置,所述推顶装置与第二贴合板固接,所述固定板固接于推顶装置,并位于推顶装置与第二贴合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装置包括基板与制动部;所述制动部包括推顶部、固定于基板的制动器及控制器;所述推顶部一端设置于制动器,另一端设置固定板,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制动器驱动推顶部推顶固定板在基板与第二贴合板之间往复运动,以使加热件随固定板的运动在第二贴合板的第一通孔内伸出与缩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为气压推顶装置,所述控制部为踏板控制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装置进一步包括辅助推顶件,所述辅助推顶件固定于基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的外侧面以及固定于固定板的端面包裹绝热层。
CN2008103006875A 2008-03-24 2008-03-24 贴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75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06875A CN101547564B (zh) 2008-03-24 2008-03-24 贴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06875A CN101547564B (zh) 2008-03-24 2008-03-24 贴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7564A CN101547564A (zh) 2009-09-30
CN101547564B true CN101547564B (zh) 2012-07-04

Family

ID=4119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30068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7564B (zh) 2008-03-24 2008-03-24 贴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475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9517A (zh) * 2015-03-19 2015-05-27 上海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导电弹性体及其制作方法、导电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3103Y (zh) * 2001-02-08 2001-12-05 涂清海 锡球熔接治具
CN1469219A (zh) * 2002-07-15 2004-01-21 鹏 简 热导装置的复合加工法及热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3103Y (zh) * 2001-02-08 2001-12-05 涂清海 锡球熔接治具
CN1469219A (zh) * 2002-07-15 2004-01-21 鹏 简 热导装置的复合加工法及热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7564A (zh) 2009-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5352B2 (ja) 積層成形装置および積層成形方法
US20210094334A1 (en) High Frequency Suspens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s without Pressure
US6892633B2 (en) Tools supporting and heating device
WO1999027564A1 (en) Heating and pressuriz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moun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TWI717056B (zh) 散熱片壓合製程之溫度控制方法及裝置
CN104859173A (zh) 压合方法及装置
CN109109449A (zh) 一种移印烫金方法及设备
CN101547564B (zh) 贴合装置
JP3803820B2 (ja) 積層成形装置
KR20110136356A (ko) 스마트 제본기
JP2002120305A (ja) 紙製箱の製造装置
CN101026953B (zh) 压力安装装置及压力安装方法
EP1749613A1 (en) Thermo compression bonding module with a thermode assembly and a bonding force feedback control device; thermo compression bon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uch module
CN209683147U (zh) 一种移印烫金设备
KR101760868B1 (ko) 열융착 프레스 장치
KR101579166B1 (ko) 화장합판 제조장치
CN214214495U (zh) 一种刚挠结合板的层压装置
TWI377889B (en) Bonding apparatus
JP2006521692A (ja) 印刷回路基板製造プロセス及びそのためのマシン
KR101950989B1 (ko) 모터 코어의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TWI305709B (en) Hot mounting machine
TWM405365U (en) Board member pasting device
JP7274002B1 (ja) 積層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成形品製造システム
CN219600187U (zh) 一种冲坑模具
CN216890625U (zh) 热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Applicant after: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Applicant before: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Honsentech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TONG BAISHE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KUI PRECISION ASSEMBLY (SHENZHEN)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028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0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103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226000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028

Address after: 226000 Jiangsu city of Nantong province's Tongzhou District Stone Town Village fourteen groups

Patentee after: Nantong Baisheng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Patentee before: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