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5903A - 免疫层析试验用具 - Google Patents

免疫层析试验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5903A
CN101545903A CN200910129176A CN200910129176A CN101545903A CN 101545903 A CN101545903 A CN 101545903A CN 200910129176 A CN200910129176 A CN 200910129176A CN 200910129176 A CN200910129176 A CN 200910129176A CN 101545903 A CN101545903 A CN 101545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emocyte
sample
separating component
liquid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9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锅智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m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sm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mex Corp filed Critical Sysm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5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5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86Analytical elements
    • G01N33/54387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58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diffusion or migration of antigen or antibod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86Analy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包括:标记固定部件,有可与液体成份中所含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分离试样中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及层析载体,固定有可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Description

免疫层析试验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可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检测试样中待测物的层析试验用具,该层析试验用具用于用全血进行的检查。
背景技术:
作为用可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检测试样中的待测物的试验用具,可以举出层析试验用具。过去,这种层析试验用具主要用于检测血清试样中的待测物,但近几年,出现了用于全血的层析试验用具。
比如专利公开2000-258418号公报上公开了一种层析试验用具,其具有血细胞分离部件,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可去除全血中的血细胞成份、只让血浆成份通过。在这种试验用具中加入试样(全血),只有试样中的血浆成份通过血细胞分离部件到达试剂部件,试样中的红细胞不能通过血细胞分离部件。血浆中的待测物和试剂部件中所含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血浆成份一同在展开层展开,被测定部件捕捉。捕捉到的复合物被已着色的标记抗体标记,因此通过视觉确认测定部件就能检出试样中的待测物。此时,试样中的红细胞不能通过血细胞分离部件,因此,不会因红细胞的颜色而使测定部件的确认变得困难。
然而,如专利公开2000-258418号公报上所述,按照试样通过顺序,使用配置有血细胞分离部件和试剂部件的层析试验用具时,标记抗体会残留在展开层,从而出现背景增强的问题。在层析试验用具中,有无待测物的判断是通过已被标记物标记的待测物被层析载体捕捉,用肉眼确认出现在测定部件的标记来实现的,因此,背景增强的话,测定部件的标记就难以识别,难以做出判断。特别是当待测物极少时,测定部件的标记就会不鲜明,背景增强将无法正确识别标记,可能导致误判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范围只由后附权利要求书所规定,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受这一节发明内容的陈述所限。
本发明提供:
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包括:
标记固定部件,其具有可与液体成份中所含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
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分离试样中的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及
层析载体,固定可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所述标记固定部件具有添加试样的加样区。
所述标记固定部件和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由多孔材料构成,所述标记固定部件的孔径大于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的孔径。
所述标记固定部件和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在试验用具水平放置的状态下,呈垂直方向重叠配置。
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按照试样通过顺序,含有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通过让所述液体成份比所述一定的血细胞成份更快地移动来分离所述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通过捕捉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并让液体成份通过来分离所述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所述层析试验用具,还有用于吸收从层析载体通过的试样中所含的液体成份的吸收部件。
所述层析试验用具,还有用于防止试样中的液体成份蒸发的保护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具有: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分离试样中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标记固定部件,其具有能与液体成份中所含的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对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分离过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进行再分离;及
层析载体,固定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所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通过使液体成份比一定的血细胞成份更快地移动来分离所述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所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由多孔材料制成。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具有: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有能与液体成份所含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用于分离液体成份和一定的血细胞成份;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对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分离过的液体成份和血细胞成份进行再分离;及
层析载体,固定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所述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具有添加试样的加样区。
所述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由多孔材料构成,标记固定部件的孔径大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的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2为比较例1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免疫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
图8为使用全血作为试样时,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随时间推移的试样展开状态的照片。
图9为使用血清作为试样时,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随时间推移的试样展开状态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层析试验用具的实施方式。
1.层析试验用具的结构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层析试验用具(以下也称“试验用具”)的结构截面图。如图1所示,试验用具1按照已添加的试样S通过的顺序,主要由标记固定部件2、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层析载体5和吸收部件7构成。
试样S供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用具检查试样S中是否含有待测物用。试样S如果含有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也可以是血液本身。试样S可以将血液在展开溶剂中稀释、制备,也可以从血液去除一部分成份来制备。血细胞成份包括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液体成份当试样S是血液时,为血液中的血浆。当将血液在展开溶剂中稀释、制备试样S时,液体成份是血液中的血浆和展开溶剂。
一般来说,在层析试验用具的一定部位(比如图1的加样区10)添加试样,所添加的试样就会在各部件依次移动、出现在层析载体上,在层析载体上展开(移动)后到达判断区6。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在如图1所示将试验用具1水平放置的状态下,试样在层析载体上展开的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称为“试样展开方向”,与试样展开方向相对的垂直方向(图1的箭头B方向)称为“垂直方向”。
标记固定部件2有可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通过使试样S中所含液体成份比红细胞和白细胞等一定的血细胞成份更快速地移动,来分离一定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通过捕捉血细胞成份且让液体成份通过,来分离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层析载体5将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固定在判断区6。
如图1所示,标记固定部件2和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在试验用具1水平放置的状态下,沿垂直方向上下重叠配置,因此只在接触面3a的垂直方向接触。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在接触面4a接触。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9,用于防止试样S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沿试样展开方向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和层析载体5沿试样展开方向和垂直方向接触配置。
层析载体5的试样展开方向下游一侧与层析载体5接触地配置有吸收部件7。上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层析载体5、吸收部件7均贴在由塑料、纸或玻璃等构成的衬底8上。试验用具1被保护膜11~13覆盖着。
下面就各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标记固定部件2
标记固定部件2含有能与试样S中的液体成份所含的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此标记固定部件2,在试验用具1中,配置在试样S最先通过的位置,有添加试样S的加样区10。
在此,“待测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含在人等动物的血液中且不会被后述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过滤掉的均可。举例来说,作为待测物有:抗原、抗体、激素、激素受体、凝集素、凝集素结合型糖质、药物或其代谢物、药物受体、核酸及其片段、变异体和组合等。作为待测物,具体而言可以是细菌、原生生物和真菌等细胞、病毒、蛋白质、多糖类等,如除上述流感病毒外,还有副流感病毒、RS病毒、肺炎支原体、轮状病毒、杯状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重症急性呼吸器症候群病原病毒、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疟原虫、及消化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疾病、出血热等各种疾病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的代谢物、癌胚抗原和CyFRA等肿瘤标记物、激素等。
使用狗血时,作为待测物还可以列举出丝虫抗原。用猫血时,作为待测物还可例举出猫白血病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及其抗体等。
标记固定部件2所含有的标记物是能与上述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作为这种标记物比如可以利用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与有色粒子的结合物。
作为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比如当待测物是抗原或抗体时,可以使用能通过与该抗原或抗体的抗原抗体反应而结合的抗原或抗体。此外,还可以使用能基于类似配体受体结合的生物学的亲和性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有色粒子比如可列举出有色胶乳粒子、金等金属胶体等。
如此,通过用有色粒子标记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可用肉眼确认试样中有无待测物。
此标记固定部件2可以使用无纺布和多孔材料等各种素材。尤以使用玻璃纤维、纤维素纤维等多孔材质的材料为宜。当后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使用多孔材料时,用于标记固定部件2的多孔材料孔径最好大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的孔径。这种结构可以使试样易于渗入标记固定部件2,使试样在标记固定部件2处充分展开之后再移动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从而提高展开效率。而且,由于标记固定部件2的孔径比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的孔径大,试样可以充分渗入标记固定部件2之后,慢慢移动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因此试样接触标记固定部件2的时间加长,标记物的洗提更加充分。
标记固定部件2最好与后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沿垂直方向上下重叠配置。这种结构会使渗透到标记固定部件2的大部分试样S因自重而移向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从而能够使更多的试样最终到达层析载体5的判断区6,更精确地检测出待测物。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通过使试样S中所含液体成份比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血细胞成份更快地移动来分离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更具体地说,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由多孔材料构成,其孔的孔径和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差不多大或略大一点点。用这种材料,试样S所含液体成份可以顺畅地从细孔通过,而红细胞和白细胞等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却不能顺畅地从细孔通过,因此,液体成份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的展开速度比血细胞成份快。所以,血细胞成份与液体成份得以分离。
血液中所含血细胞因其种类不同大小也各异。故试样中可能含有各种大小的血细胞成份。比如,当试样含人的全血时,试样中可能含有的血细胞及其大小如下:白细胞中淋巴细胞为6~15μm,单核细胞为12~18μm,中性细胞为10~12μm,嗜碱性细胞为10~15μm,嗜酸性细胞为10~15μm,红细胞为7~8μm,血小板为1~4μm。血小板等较小血细胞成份可能会以与红细胞等较大血细胞成份差不多的速度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中移动。然而,即使血小板出现在判断区6,判断区6也不会因血小板的颜色而变得难以判断,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很小,因此,不会给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造成很大影响。
红细胞等血细胞的大小因动物种类而多种多样。比如与人的红细胞大小相比,狗的红细胞大小约为80%,猫的红细胞大小约为50%。因此,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根据血样的动物种类的红细胞大小适当选择细孔的尺寸。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可以使用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中使用的膜。比如,可以使用硝化纤维素、尼龙(比如:作为置换基可以有羧基和烷基的、导入了氨基的修饰尼龙)、聚偏氟乙烯(PVDF)、醋酸纤维等各种材料的膜。具体而言,可以使用MF1(横向流动,Whatman公司)、LF1(横向流动,Whatman公司)、FUSION5(Whatman公司)等市售品。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最好为膜状,是向试样展开方向移动试样,并向试样展开方向分离试样的部件。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的结构和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进行试样分离的方向无特别限定。比如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可以是块状,也可以是向垂直方向分离试样S的部件。
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之间,设置有防止试样S沿试样展开方向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密封部件9。密封部件9只要能防止试样进入,对其结构和材料无特别限定。作为密封部件,具体地说也可以使用ARcare系列(Adhesives公司)等市售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在接触面4a直接接触,但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之间,也可以设置其他不妨碍试样S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移动到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部件。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是通过捕捉红细胞并让液体成份通过,来分离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血细胞成份与液体成份的部件。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配置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的试样展开方向下游一侧。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由具有规格小于待捕捉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的细孔的多孔材料构成。以这种结构,待捕捉的血细胞无法通过细孔,从而被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捕捉。多孔材料中的细孔大小也可以从该多孔材料部件的上面向下逐渐变小。此时,在所述多孔材料部件的上侧细孔比较大,试样易于扩散,在充分扩散的状态下试样到达该多孔材料部件的下侧规格较小一侧的细孔,血细胞成份被此细孔捕捉,因而得以进行有效的分离。
由于设置有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试样中的液体成份先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排出通过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而试样中一定的血细胞成份迟于液体成份到达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因此,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因试样中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发生堵塞之前,液体成份通过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从而使液体成份顺利排出到层析载体,可迅速检查。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也可以使用市场销售的过滤膜。作为市场销售的过滤膜,比如有BTS SP 100、BTS SP 200、BTS SP 300(VerticalFlow Type,PALL公司)等。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最好为膜状,向垂直方向移动试样,并向垂直方向分离试样。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结构和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分离试样的方向无特别限定。比如,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也可以是块状,也可是向试样展开方向分离试样的部件。
层析载体5、判断区6
层析载体5是将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固定在判断区6的部件。
捕捉物只要是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均可。作为这种待测物与捕捉物的特异性结合,可以举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及配体受体结合等基于生物学亲和性的结合。
比如当待测物是抗原时,可以使用与抗原相对的抗体作为标记物和捕捉物。此时,作为标记物使用的抗体和作为捕捉物使用的抗体,最好是分别识别抗原的不同部位(表位)。
比如当待测物是抗体时,可以使用与抗体相对的抗原作为捕捉物使用,可以使用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体)作为标记物。
层析载体5可以使用硝化纤维素、尼龙(比如:作为置换基可以有羧基和烷基的、导入了氨基的修饰尼龙)、聚偏氟乙烯(PVDF)、醋酸纤维等各种材料。吸收部件7可以使用纤维素和玻璃纤维等各种材料。
吸收部件7
吸收部件7通过吸收从层析载体5通过的试样中的液体成份,来促进试样的展开,配置在层析载体5的试样展开方向下游。吸收部件7只要是可以通过毛细管现象吸收液体成份的材料就行,无特别限定,比如可以使用无纺布和多孔材料。吸收部件7也可以省略。此时,比如也可以通过延长层析载体5来促进试样展开。
保护膜11、12、1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试验用具1具备防止试样S所含的液体成份蒸发的保护组件,比如保护膜11、12、13。保护膜11配置于试验用具1的试样展开方向上游一侧,配置在上游一侧的保护膜11覆盖着标记固定部件2的下游一侧的边缘、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保护膜12配置在试验用具1的试样展开方向下游一侧,覆盖吸收部件7。保护膜13配置在保护膜11和保护膜12之间,覆盖包含判断区6的层析载体5。
配置在试样展开方向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的保护膜11、12可以使用同一种材料。覆盖层析载体5的保护膜13最好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以免妨碍对判断区6的目测。有了这些保护膜11、12、13,就可以防止试样所含的液体成份蒸发,提高试样的展开效率。也可以用不妨碍目测判断区6的一种材料作为保护膜11、12、13。
2.层析试验用具的使用方法等
下面用图1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试验用具1的使用方法和试验用具1所起的作用。检查时配置试验用具1的方向无特别限定。试验用具1可以在水平放置状态下使用,也可以在垂直放置的状态下使用。下面以试验用具1在水平放置的状态下使用为例进行说明。
(1)试样S的添加
首先向加样区10添加试样S。此时,试样S中是否含待测物尚且不明。下面,假设试样S中含有待测物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以使用全血作为试样S为例进行说明。
加样区10是在试验用具1添加试样的部分。所谓加样区10,是指使用说明书、试验用具1本身、或装试验用具1的容器等上的显示指定为应该添加试样部位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用具1中,加样区10在标记固定部件2的试样展开方向的最上游处。
添加到加样区10的试样S渗入标记固定部件2内,因毛细管现象而依次沿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层析载体5和吸收部件7移动。
(2)复合物的形成
移动到加样区10的试样S渗入标记固定部件2中,一边洗提固定在标记固定部件2中的标记物,一边因毛细管现象在标记固定部件2中移动。标记固定部件2有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因此,当试样S中含有待测物时,待测物与标记物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形成的复合物与试样S中的液体成份一起在标记固定部件2中移动,移动到与标记固定部件2在垂直方向上下重叠的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未形成复合物状态(浮游于液体成份中的状态)的待测物和标记物也随试样S一起移动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
(3)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进行的分离
已通过标记固定部件2的试样S进入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内被层析式地分离。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通过使试样S所含液体成份比血细胞成份移动更快来分离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因此试样S中的液体成份先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排出。试样S中的血细胞成份在液体成份之后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排出。
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排出的试样S经过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与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接触部位移动到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与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9,所述密封部件9用于防止试样S从试样展开方向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以此,由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与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只在接触面4a垂直方向有接触,所以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排出的试样S沿垂直方向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血细胞成份的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如后所述沿垂直方向分离血细胞成份,所以通过如上配置密封部件9,限制试样S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方向,可以更恰当地使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分离血细胞成份。
(4)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进行的分离
已移动到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试样S沿垂直方向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移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过滤式地分离试样S。红细胞等血细胞成份被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捕捉,液体成份不被捕捉而从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排出。
以此,试样S中所含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血细胞成份被作为过滤式分离部件的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所捕捉,无法到达判断区6,因此判断区6不会被红细胞颜色染成红色,不会影响判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配置有根据移动速度分离血细胞成份的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故液体成份最先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血细胞成份迟于液体成份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虽然捕捉血细胞,但同时具有让液体成份通过的功能,因此,最先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液体成份能够原样从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顺利排出。而血细胞成份迟于液体成份进入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在大部分液体成份排出后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被捕捉。因此,不会在液体成份通过前因血细胞成份被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捕捉而使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堵塞,液体成份能够顺畅地通过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
从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排出的试样S中所含的液体成份经过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和层析载体5的接触部位移动到层析载体5。
如上所述,试样S中可能含有各种大小不一的血细胞成份。试样S中所含的比红细胞和白细胞等血细胞成份小的血细胞成份,如血小板可能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中未被捕捉,与液体成份一起通过。然而,即使血小板出现在判断区6,判断区6的判断也不会因血小板颜色而受影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小,因此,即使血小板与液体成份一起通过了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也不会有重大影响。
(5)检查结果的判断
已移动到层析载体5的试样S中所含的液体成份因毛细管现象在层析载体5中展开。此层析载体5将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固定在判断区6。因此,当液体成份到达判断区6时,固定在判断区6的捕捉物与液体成份中的待测物或待测物和标记物的复合物特异性结合,被固定在判断区6。待测物和标记物的复合物一旦被固定到判断区6,标记物的标记就显现在判断区6。比如,如果标记物是有色粒子标记的物质,则该有色粒子的颜色显现在判断区6,可以确认试样S中存在待测物。另外,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待测物与标记物结合后待测物与捕捉物结合,还有一种是待测物与捕捉物结合后待测物与标记物结合。
已通过判断区6的液体成份从层析载体5排出,被吸收部件7吸收。通过此吸收部件7吸收液体成份,来促进液体成份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试验用具1如上所述,按试样S通过的顺序,由标记固定部件2、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构成,因此,添加至加样区10的试样S包括足量的液体成份渗入标记固定部件2内,充分洗提固定在标记固定部件2的标记物,之后逐渐向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移动。
因此,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排出的试样S中的液体成份以在时间上均匀的浓度含有标记物,不会含有过高浓度的标记物。通过标记固定部件2的试样S也可能含有成块状的标记物,但这种标记物或在通过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时受物理性阻碍而分散,或在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被过滤,因此,不会出现在层析载体5。
在层析载体5移动的试样S中所含液体成份不会含有过高浓度的标记物或混有标记物块,试样S中的液体成份可以很顺畅地在层析载体5移动。因此,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用具,标记物残留在层析载体5上的情况减少,可以减弱背景。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背景”,指由于标记物残留或停滞在层析载体上而产生的除判断区外的层析载体上的非特异性标记的程度。比如,当标记物是已被着色物质时,背景是指除判断区外的层析载体的着色程度。因此,在标记物是已被着色物质的情况下,所谓背景强,是指除判断区外的层析载体的着色程度高,所谓背景弱,是指除判断区外的层析载体的着色程度低。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用具1可以使试样S所含标记物的浓度变得均匀,从而得以提高试样S的展开速度,缩短检查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固定部件2有加样区10。采取这种结构可以使每个单位时间内接触标记固定部件2的试样S更多,可以使在层析载体5处展开的液体成份中的标记物浓度在所经过的时间前后更加均匀。因此含有标记物的液体成份得以更加顺畅地在层析载体移动,背景更加减弱。
本实施方式中的试验用具1将标记固定部件2配置在试样S最先接触的位置,这就可以延长从试样S与标记物接触后到到达判断区6的时间,即反应时间。从而得以充分标记试样S的液体成份中所含的待测物,感度更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配备有防止试样S中的液体成份蒸发的保护膜11~13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省略此保护膜11~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标记固定部件2和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沿垂直方向上下重叠配置,仅在接触面3a垂直方向接触,但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如图4所示,标记固定部件2和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在试样展开方向和垂直方向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分离试样中的血细胞成份的血细胞分离部件,采用的是使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结构,但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仅使用其中之一。比如也可以如图5所示,将只具备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的试验用具作为血细胞分离部件。这种结构也可以阻止红细胞向层析载体5移动,所以不会影响在判断区6确认判断结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试样通过顺序,试验用具1的结构由标记固定部件2、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构成,但不限于这种结构。比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将标记固定部件2配置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之间。或者,也可以如图7所示,不使用标记固定部件2,取而代之使用固定标记物的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
如上所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由具有大小与血细胞差不多或比血细胞略大一点的微细孔的多孔材料构成,因此,虽然包括红细胞在内的一定的血细胞成份的移动会受到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的阻碍,但液体成份却可以顺畅地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移动。即,即使结构如图6或图7所示,也可以使排出到层析载体5的液体成份中的标记物浓度在各时间段上很均匀,因此可以让足量的液体成份与标记物接触,背景会大幅减弱。
如果像过去的层析试验用具那样,让试样按血细胞分离部件、标记固定部件的顺序通过,则添加的试样会因毛细管现象从血细胞分离部件一点一点地流入标记固定部件,一边洗提标记物一边在试验用具上展开。因此,排到层析载体的试样中标记物的浓度会在刚排到层析载体时过高,其后随着试样向层析载体排出,渐渐降低,时间上变得不均匀。加之,已通过标记固定部件的试样照原样排到层析载体,因此,洗提到试样中的标记物在未充分散开的状态下排到层析载体。这样,先排到层析载体的试样中含有的高浓度标记物处于未充分散开的状态,试样将无法顺畅地在层析载体上移动,可能出现标记物残留或停滞在层析载体上,而使背景增强的情况。
此点,比如图1所示层析试验用具,添加的试样比起血细胞分离部件来先接触标记固定部件,每单位时间能够增加接触标记固定部件的试样。因此,排到层析载体的试样中的标记物浓度在各时间上能够保持均匀,不会有试样中的标记物浓度过高的情况。况且,标记物洗提到试样中后才通过血细胞分离部件,因通过血细胞分离部件时的物理性阻力,标记物将充分分散在试样中。因此,试样能够顺畅地在层析载体移动,从而减少标记物在层析载体的残留或停滞,背景得以减弱。
[实施例]
1.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的制作
如图1所示制作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部件的规格见表1。各部件间的重叠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此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按试样通过的顺序由标记固定部件2、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层析载体5和吸收部件7构成。标记固定部件2有添加试样S的加样区10。
[表1]
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的构成
 
名称 尺寸 类型 厂商
标记固定部件2 10mm×5mm 8975 PALL
第—血细胞分离部件3 20mm×5mm MF Whatman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 10mm×5mm BTS SP300 PALL
密封部件9 10mm×5mm 7759 Adhesives
层析载体5 30mm×5mm SHF 13504 Millipore
衬底8 100mm 9020 Adhesives
保护膜11 20mm×5mm 7759 Adhesives
保护膜12 40mm×5mm 7759 Adhesives
保护膜13 40mm×5mm 7759 Adhesives
吸收部件7 35mm×5mm CF5 Whatman
2.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的制作
如图2所示制作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与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不同,按试样通过顺序由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4和标记固定部件2构成。随着标记固定部件2位置的变更,在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中,添加试样的加样区10设置在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3。比较例1除这一点外,其他结构都与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相同。
3.效果确认实验
下面,用下述方法进行实验,以验证本发明的效果。
3—1.背景减弱效果的确认
使用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在各自的加样区加入100μL全血并在试验用具1上展开,观察出现在层析载体5上的背景。其结果如图8所示。图8是显示在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中随时间推移的试样展开情况的照片。
从图8也可看出,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从加样开始3分钟后、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每个时刻的标记物在层析载体5上的残留均比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少。特别是从加样开始5分钟后标记物在层析载体5上的残留用肉眼看不到,背景已经减到无限弱的水平。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在从加样开始3分钟后、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每个时刻,标记物在层析载体5上有残留,比实施例1背景强。
此结果证实了:用本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检查全血时,残留在层析载体5上的标记物减少,背景减弱。
与上述实验同样,用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分别在各自的加样区加入含有HBs抗原的血清100μL并在试验用具1上展开,观察出现在层析载体5上的背景。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标记固定部件2含有已用标记物标记的可与HBs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所生成的物质,判断区6固定有可与HBs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其结果如图9所示。图9是显示在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中随时间推移的试样展开情况的照片。
从图9也可看出,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在从加样开始3分钟后、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每个时刻的标记物在层析载体5上的残留均比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少,背景减弱。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在从加样开始3分钟后、5分钟后、10分钟后、15分钟后的每个时刻,标记物在层析载体5上残留很多,比实施例1背景强。在15分钟后的时刻,比较例1和实施例1背景已无很大差异,但如图9所示,实施例1的判断区6比比较例1的判断区6颜色深且鲜明。
由此结果证实,用本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检查血清时,残留在层析载体5上的标记物减少,背景减弱。
由以上证实,使用本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无论全血、血清等试样种类如何,均可减弱背景。因此,使用本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误判的危险性低,可得出更正确的检查结果。
3—2.展开速度的效果确认
下面,进行以下实验,以确认使用本实施例的试验用具时的展开速度。
用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在各自的加样区分别添加全血100μL并在试验用具1上展开,计量加样后到试样出现在层析载体5上所需时间以及加样后到试样到达吸收部件7所需时间。此实验分别用采自不同生物的全血进行三次。其结果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2—1]
出现在层析载体上所需的时间(秒)
 
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 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
标本1 19 132
标本2 24 108
标本3 18 138
[表2—2]
到达吸收部件所需时间(秒)
 
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 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
标本1 189 391
 
标本2 178 269
标本3 141 292
从表2—1和表2—2得知,当使用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时,添加的试样出现在层析载体5上所需的时间和添加的试样到达吸收部件7所需的时间均比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所需时间短。
下面,与上述同样,用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和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在各自的加样区分别添加血清100μL并在试验用具1上展开,计量加样后到试样出现在层析载体5上所需时间以及加样后到试样到达吸收部件7所需时间。此实验分别用采自不同生物的血清进行三次。其结果如表3—1和表3—2所示。
[表3—1]
出现在层析载体上所需的时间(秒)
 
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 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
标本4 7 10
标本5 11 17
标本6 13 14
[表3—2]
出现在吸收部件所需的时间(秒)
 
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 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
标本4 88 109
标本5 119 158
标本6 139 152
从表3—1和表3—2得知,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从添加试样到出现在层析载体5上所需的时间和到达吸收部件7所需的时间均比比较例1的试验用具所需时间短。
由以上证实,使用本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无论全血、血清等试样种类如何,均可提高试样的展开速度。因此,使用本实施例1的试验用具可以实现更加快速的检查。

Claims (13)

1.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包括:
标记固定部件,有能与液体成份中所含的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
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分离试样中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及
层析载体,固定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2.权利要求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固定部件具有添加试样的加样区。
3.权利要求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固定部件和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由多孔材料构成,所述标记固定部件的孔径大于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的孔径。
4.权利要求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固定部件和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在试验用具水平放置的状态下,呈垂直方向重叠配置。
5.权利要求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细胞分离部件按照试样通过的顺序包括,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通过让液体成份比一定血细胞成份更快地移动来分离所述一定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通过捕捉一定血细胞成份并让液体成份通过来分离所述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6.权利要求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还具有用于吸收已从层析载体通过的试样中所含液体成份的吸收部件。
7.权利要求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还具有用于防止试样中的液体成份蒸发的保护部件。
8.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具有: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分离试样中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标记固定部件,具有能与液体成份所含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对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已分离过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进行再分离;及
层析载体,固定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9.权利要求8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通过使液体成份比一定血细胞成份更快地移动来分离所述一定的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
10.权利要求8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由多孔材料制成。
11.一种层析试验用具,按照含血细胞成份和液体成份的试样通过的顺序具有:
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有能与液体成份所含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标记物,用于分离液体成份和一定的血细胞成份;
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用于对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已分离过的液体成份和血细胞成份进行再分离;及
层析载体,固定能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
12.权利要求1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具有添加试样的加样区。
13.权利要求11所述层析试验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和第二血细胞分离部件由多孔材料构成,标记固定部件的孔径大于第一血细胞分离部件的孔径。
CN200910129176A 2008-03-27 2009-03-27 免疫层析试验用具 Pending CN1015459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3171 2008-03-27
JP2008083171A JP2009236685A (ja) 2008-03-27 2008-03-27 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用試験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5903A true CN101545903A (zh) 2009-09-30

Family

ID=40825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9176A Pending CN101545903A (zh) 2008-03-27 2009-03-27 免疫层析试验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46861A1 (zh)
EP (1) EP2112513A3 (zh)
JP (1) JP2009236685A (zh)
CN (1) CN10154590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8676A (zh) * 2012-07-19 2015-03-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体外诊断工具及体外诊断工具用膜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511530A (ja) * 2009-11-17 2013-04-04 アバクシ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ライム病抗体の検出のためのペプチドおよび方法
JP5726432B2 (ja) * 2010-04-13 2015-06-03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マイコプラズマ・ニューモニエ抗原測定の検出方法
JP5858607B2 (ja) * 2010-11-18 2016-02-10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体外診断薬用サンプルパッド
US8758772B2 (en) 2011-11-04 2014-06-24 Abaxis, Inc. Peptides and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lyme disease antibodies
JP6361037B2 (ja) * 2013-01-29 2018-07-25 国立大学法人三重大学 イムノクロマト法で血漿タンパクを測定する方法
EP3584579A4 (en) * 2017-02-15 2020-03-18 Fujifilm Corporation IMMUNOASSAY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OPERATING METHOD AND OPERATING PROGRAM THEREFOR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WO2018179983A1 (ja) * 2017-03-30 2018-10-04 帝人株式会社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用血球分離膜及び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用ストリ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7085A (en) * 1987-06-22 1991-01-22 Chemtrak Inc. Blood filtering metering device
EP0427534B1 (en) * 1989-11-08 1995-08-02 Chemtrak, Inc. Improvement in non-instrumental diagnostic assay distance determination
US5110724A (en) * 1990-04-02 1992-05-05 Cholestech Corporation Multi-analyte assay device
WO1996015453A1 (en) * 1994-11-14 1996-05-23 Spectral Diagnost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s employing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s
CA2217210A1 (en) * 1995-05-09 1996-11-14 Smithkline Diagnostics,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cellular components of blood from liquid portion of blood
DE19816550A1 (de) * 1997-12-24 1999-06-24 Roche Diagnostics Gmbh Universell verwendbarer Aufbau eines Analysenelements und dessen Einsatz zur Analytbestimmung
JP4437211B2 (ja) 1999-03-12 2010-03-24 アークレイ株式会社 免疫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を用いた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検体分析用具
WO2006073500A2 (en) * 2004-07-29 2006-07-13 Relia Diagnostic Systems, Llc Lateral flow system and assay
ATE515703T1 (de) * 2005-05-23 2011-07-15 Phadia Ab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für lateralfluss- tests mit zwei schritten
US7618810B2 (en) * 2005-12-14 2009-11-17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Metering strip and method for lateral flow assay device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8676A (zh) * 2012-07-19 2015-03-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体外诊断工具及体外诊断工具用膜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4428676B (zh) * 2012-07-19 2017-06-1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体外诊断工具及体外诊断工具用膜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46861A1 (en) 2009-10-01
EP2112513A2 (en) 2009-10-28
JP2009236685A (ja) 2009-10-15
EP2112513A3 (en) 2009-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5903A (zh) 免疫层析试验用具
CN101184999B (zh) 两步侧向流测定方法和设备
KR101337020B1 (ko) 신속 진단용 검사 장치
AU201422617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bined detection of 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US1037912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bined detection of 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UA19871U (en) Diagnostic device for detecting analyte
CN100523814C (zh) 免疫色谱检测装置
CN101553729A (zh) 饱和分析方法
US896226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bined detection of 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US8940525B2 (en) Device for a membrane assay
CN101893626A (zh) 检测流体样本中被分析物的检测装置
KR101636804B1 (ko) 분석 방법 및 분석 디바이스
CN101091115A (zh) 分析系统
CN106574223B (zh) 利用俘获缀合物的免疫测定
EP3394618B1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neurotoxins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CN102472751B (zh) 带有改良流体结构的自动化免疫横向流动测试盒
CN101275942A (zh) 层析用试验工具
KR20170139043A (ko) 백그라운드 노이즈를 저감한 면역크로마토그래피 장치 및 그 저감 방법
CN101305282B (zh) 凝集分析法
KR20120132249A (ko) 정량분석이 가능한 측방 유동 검정 스트립
KR20150126865A (ko) 검사 키트
CN105223349B (zh) 一种检测样本的装置
CN204154724U (zh) 一种检测样本的试纸条
JP2001159631A (ja) 多孔質材、それを用いた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