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965A -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965A
CN101529965A CNA2007800401927A CN200780040192A CN101529965A CN 101529965 A CN101529965 A CN 101529965A CN A2007800401927 A CNA2007800401927 A CN A2007800401927A CN 200780040192 A CN200780040192 A CN 200780040192A CN 101529965 A CN101529965 A CN 101529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ture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random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01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恭之
山田升平
王和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9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9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04W74/085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3/00Apparatus or local circuits for system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H04L15/00 - H04L21/00
    • H04L23/02Apparatus or local circuits for system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H04L15/00 - H04L21/00 adapted for orthogonal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2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with preamble design, i.e. with negotiation of the synchronisation sequence with transmitter or sequence linked to the algorithm used at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越区切换和寻呼的响应等根据来自基站的指示,移动站装置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防止随机接入时产生的冲突。其解决方案是在移动站装置(200)与基站装置(100)之间在随机接入时使用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上述署名群由通过基站装置(100)进行管理的署名群与通过移动站装置(200)进行管理的署名群构成。通过基站装置(100)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相对应,并由基站装置(100)加以选择的署名。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蜂窝无线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将W-CDMA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标准化,并依次开始业务。另外,还标准化了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 SpeedDownlink Packet Access),并要开始业务。
另一方面,3GPP中,研究了第三代无线接入的演进(进化的通用地面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以下,称作“EUTRA”)。作为该EUTRA的下行链路,提出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作为EUTRA的上行链路,提出了DFT(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扩展(spread)OFDM方式的单载波通信方式。
EUTRA的上行链路如图14所示,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UplinkPilot Charmel)、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Uplink Scheduling Channel)构成(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
E-UTRA的上行链路的随机接入信道RACH中含有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和同步随机接入信道。这里,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最小单位使用1.25MHz频带。并且,例如,如图15所示,构成为准备多个接入用信道,而可对应于多个接入。
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使用目中的最大目的是使移动站装置(下面称作“移动站”)和基站装置(下面称作“基站”)之间同步。另外,还考虑发送分配了无线资源的调度请求等的几比特的信息,而缩短移动站和基站间的连接时间的情形。另一方面,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使用目的是进行调度请求(非专利文献2)。
在非同步随机接入中,为了取得同步,而仅发送前同步码。该前同步码包含作为表示信息的信号图案即署名(signature),通过准备几十种署名,而可指定几比特的信息。现在,假定发送4~6比特的信息,并假定准备16~64种署名。4~6比特的信息中假定了例如,随机接入的理由、下行链路的通路损耗/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和随机ID等。尤其,在随机接入的理由中,研究了指定越区切换、初始接入、同步维持和调度请求等,而使接入顺序高效化。
这里,使用图16和图17来说明前同步码中含有的署名的结构例。图16表示将各信息分为字段,而指定信息的情况下的署名的结构例。这里,表示对随机接入理由分配2bit、对随机ID分配1bit、对CQI分配1bit的情形。随机接入理由中,例如,在指定越区切换的情况下,选择“00”,在指定同步维持的情况下,选择“11”。另一方面,图17表示灵活选择随机接入理由、CQI和随机ID,来指定信息的情形。表示了对随机接入理由、CQI和随机ID的各组合分配0~15代码的情形。
图18是说明现有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图18中,表示使用了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情形下的随机接入的顺序。如图18所示,现有的随机接入顺序中,首先,移动站根据随机接入理由、下行链路的通路损耗/CQI信息和随机ID等来选择署名(步骤(下面,简写为“ST”)1801)。并且,通过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来发送包含该选出的署名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ST1802)。
若从移动站接收到前同步码,则基站从前同步码算出移动站和基站间的同步定时偏差,并为发送L2/L3(Layer2/Layer3)消息而进行调度(ST1803)。并且,从随机接入理由对C-RNTI(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11-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所需的移动站分配C-RNTI,并发送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署名ID序号和C-RNTI(ST1804)。
若从基站接收到这些信息,则移动站抽出包含所发送的署名ID序号的来自基站的响应(ST1805)。并且,通过从基站调度的无线资源来发送L2/L3消息(ST1806)。若从移动站接收到L2/L3消息,则基站基于此向移动站返回响应(ST1807)。
作为这种随机接入的问题是在不同的多个移动站中,在选择了同一署名和随机接入信道的情况下会发生冲突。在多个移动站选择同一署名,并且,通过具有同一时间/频率的无线资源块、即,同一随机接入信道来发送的情况下,在图18所示的前同步码(ST1802)中产生了冲突。
在因这种冲突,基站不能检测出前同步码(ST1802)的情况下,不能返回包含同步信息等的响应(ST1804)。该情况下,由于移动站不能接收到来自基站的响应(ST1804),所以需要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次选择署名和随机接入信道,而进行随机接入。
另一方面,在基站可检测出前同步码(ST1802)的情况下,基站算出L2/L3消息调度和同步定时偏差,并向移动站返回响应(ST1804)。但是,多个移动站接收到来自基站的响应(ST1804)。因此,多个移动站通过调度后的无线资源来发送L2/L3消息(ST1806)的结果是在L2/L3消息(ST1806)中产生了冲突。
在因这种冲突,基站不能检测到L2/L3消息(ST1806)的情况下,不能返回响应(ST1807)。该情况下,由于移动站不能接收到来自基站的响应(ST1807),所以需要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次选择署名和随机接入信道,来进行随机接入。这样,在多个移动站中选择了同一署名和随机接入信道的情况下,可产生冲突,并且在产生了冲突的情况下,在检测出该冲突之前,最多需要到图18所示的ST1807之前的时间。
但是,在能够执行这种随机接入的移动站存在于图19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执行越区切换。在执行越区切换的情况下,也进行如上这种随机接入。
这里,说明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图20是说明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另外,图20中,与图18同样,表示了使用了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情况下的随机接入顺序。
如图20所示,在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的顺序中,首先,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移动站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态(ST2001)。并且,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到当前容纳移动站本身的基站(下面,适当称作“自身基站”)的基站A(ST2002)。若从移动站接收到测量结果,则基站A从该测量结果中选择最适宜的基站(ST2003)。另外,这里,设作为最适宜的基站,选择基站B。并且,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标的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命令(ST2004)。
若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命令,则基站B向越区切换的移动站分配C-RNTI(ST2005)。并且,作为越区切换请求的响应,对基站A通知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承认命令(ST2006)。若从基站B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承认命令,则基站A对移动站发送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命令(ST2007)。
若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则移动站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并从通知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2008)。若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站从随机接入理由为越区切换的署名中选择1个署名(ST2009)。并且,将包含该选出的署名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送到基站B(ST2010)。
若从移动站接收的前同步码中检测到署名,则基站B算出同步定时偏差,并进行发送来自移动站的越区切换完成消息用的上行链路的调度(ST2011)。并且,发送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和署名ID序号(ST2012)。另外,在越区切换是随机接入的理由的情况下,由于事先通知了C-RNTI,所以不发送C-RNTI。
若从基站B接收到目标是自身站的信息,则移动站根据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来校正同步定时偏差(ST2013)。并且,通过调度后的无线资源来发送越区切换完成消息(ST2014)。若从移动站接收到越区切换完成消息,则基站B基于此向移动站返回响应(ST2015)。
非专利文献1:R1-050850“Physical Channel and Multiplexing inEvolved UTRA Uplink”,3GPP TSG RAN WG1 Meeting#42 London,UK,August 29-September 2,2005
非专利文献2:3GPP TR(Technical Report)25.814、V7.0.0(2006-06)、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UTRA)
在这种理由是越区切换的随机接入中,若与其他移动站发生冲突,则通信中断,所以不希望发生冲突。但是,在移动站中随机选择署名和随机接入信道的这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冲突概率。另外,在为了不产生冲突,而使用上行链路调度信道的情况下,由于不取移动站和基站间的上行链路同步,所以不能由基站接收来自移动站的数据。
另外,对于来自移动站的随机接入,还存在越区切换目标的基站之外的基站也响应的情形(这里,例如是图19所示的基站一A和基站一C响应的情形),而分配了下行链路的剩余无线资源的问题。
进一步,若接收到基站为了呼叫移动站而通知的寻呼消息,则设想移动站作为寻呼的响应进行随机接入。在执行作为这种寻呼的响应的随机接入时,在产生了冲突的情况下,存在不仅连接时间变长,而且通信效率也恶化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问题而作出,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越区切换和寻呼的响应等根据来自身基站装置的指示,移动站装置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防止随机接入时产生的冲突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这种手段。即,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使用随机接入时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署名群由通过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通过所述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构成。
这样,由于在移动站装置随机接入时使用的署名群中设置了由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而可以由基站装置主导来进行随机接入,所以在根据越区切换和寻呼的响应等来自基站装置的指示,移动站装置来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可以防止随机接入时产生的冲突。
(2)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并由所述基站装置选择的署名。
这样,由于由基站装置来选择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的署名,所以可以对每个移动站装置分配不同的署名,所以可以防止在由移动站装置进行的随机接入时由选择同一署名引起并产生的冲突。
(3)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通过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
这样,由于在通过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中包含由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并可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调整所选择的署名,所以可以降低会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发生的随机接入时的冲突。
(4)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共享彼此选出的署名的信息。
这样,由于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共享彼此选出的署名的信息,并在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调整所选择的署名,所以可以降低会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发生的随机接入时的冲突。
(5)例如,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与越区切换相对应的署名。
这样,由于在由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中包含作为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与越区切换相对应的署名,所以在越区切换时进行的随机接入中,可以防止由冲突引起的通信中断的情形。
(6)尤其,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将由所述基站装置选择的署名包含在开始执行越区切换的越区切换消息中而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这样,由于将由基站装置选择的署名包含在越区切换消息中发送到移动站装置,所以可以使用现有的信号,将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7)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相对应的署名。
这样,由于在由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中包含作为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相对应的署名,所以在寻呼响应时的随机接入中,可以防止由冲突引起的连接时间变长的情形。
(8)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将由所述基站选择的署名包含在呼叫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寻呼消息中而发送到该移动站装置。
这样,由于将由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寻呼消息中发送到移动站装置,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号,将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9)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基站装置和与该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所述移动站装置的通信状态,来改变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的比例。
这样,由于根据当前的通信状态来改变由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由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的比例,所以可以根据当前的通信状态来决定最适宜的两个署名群的比例,所以可以有效防止随机接入时的冲突。
(10)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将与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有关的内容包含在通知信息中而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这样,将由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由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有关的内容包含在通知信息中发送到移动站装置,所以可以利用现有的信号将与由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两者管理的署名群有关的内容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11)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基站装置选择署名,并且选择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
这样,由于通过基站装置不仅可选择署名,还可选择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所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的选择,可以降低随机接入时的冲突的概率。
(12)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与在随机接入时使用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的移动站装置相连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选择所述署名群中,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的署名的署名选择部与管理由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的署名管理部。
这样,由于通过署名选择部,选择随机接入时使用的署名群中,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的署名,所以可以对每个移动站装置分配不同的署名,可以防止在移动站装置进行的随机接入时由选择了同一署名引起并产生的冲突。
(13)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的署名包含通过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所述署名选择部优先选择通过所述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出的署名之外的署名。
这样,由于通过署名选择部,来优选选择由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出的署名之外的署名,而能够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调整所选择的署名,所以可以降低会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发生的随机接入时的冲突。
(14)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相对应的署名包含由相邻的基站装置优选选出的署名,所述署名管理部与所述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共享彼此选出的署名的信息。
这样,由于通过署名管理部,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共享彼此选出的署名的信息,而可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调整所选择的署名,所以可以降低会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发生的随机接入时的冲突。
(15)例如,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署名选择部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选择与越区切换相对应的署名。
这样,由于通过署名选择部,来选择与越区切换相对应的署名,所以可以防止在越区切换时进行的随机接入中,由冲突引起的使通信中断的情形。
(16)尤其,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由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开始执行越区切换的越区切换消息中而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这样,由于将所选出的署名包含在越区切换消息中而发送到移动站装置,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号将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17)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署名选择部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选择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相对应的署名。
这样,由于通过署名选择部,来选择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相对应的署名,所以在寻呼响应时的随机接入中,可以防止由冲突引起的连接时间变长的情形。
(18)尤其,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由所述署名选择部选择的署名包含在呼叫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寻呼消息中而发送到该移动站装置。
这样,由于将所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寻呼消息中发送到移动站装置,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号将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19)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与进行通信的所述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状态,来增减所述署名选择部可选择的署名。
这样,由于根据与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状态,来增减署名选择部可选择的署名,所以可以根据当前的通信状态来选择最适宜数目的署名,并高效率防止随机接入时的冲突。
(20)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根据与进行通信的所述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状态,增减所述署名选择部可选择的署名后的结果包含在通知信息中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这样,由于将增减署名选择部可选择的署名的结果包含在通知信息中发送到移动站装置,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号将署名选择部可选择的署名的增减结果发送到移动站装置。
(21)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署名选择部选择与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相对应的署名与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所述署名管理部管理由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与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
这样,通过署名选择部不仅选择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相对应的署名,还选择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并通过署名管理部加以管理,所以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的选择,来降低随机接入时的冲突的概率。
(22)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与基站装置连接,并在随机接入时发送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信号的接收部;从所述信号抽出署名的控制数据抽出部;将与所述抽出的署名对应的前同步码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或其他基站装置的发送部。
这样,由于接受从基站装置发送的信号,从该信号抽出署名,并将与该抽出的署名相对应的前同步码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或其他基站装置,所以可以通过基站装置主导来进行随机接入。由此,在根据越区切换和寻呼的响应等来自基站装置的指示,移动站装置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可以防止随机接入时产生的冲突。另外,基站装置参考从移动站装置接收的前同步码,并在不是自身分配的署名的情况下,不通过下行链路对移动站装置进行响应,而将其搁置,所以可以不浪费地使用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移动站装置随机接入时使用的署名群中设置了由基站装置进行管理的署名群,并可以以基站装置为主导来进行随机接入,所以在越区切换和寻呼的响应等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指示,移动站装置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可以防止随机接入时产生的冲突。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移动站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4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
图6是说明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
图8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寻呼接收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设置的示意用的图;
图10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基站管理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数决定表格的图;
图11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
图1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移动站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4是说明EUTRA的上行链路的结构用的图;
图15是说明E-UTRA的上行链路的随机接入信道用的图;
图16是说明现有署名的构成例用的图;
图17是说明现有署名的构成例用的图;
图18是说明现有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
图19是说明产生越区切换的基站的配置用的图;
图20是说明现有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
图中:
100基站装置(基站)
101数据控制部
102OFDM调制部
103调度部
104无线部
105信道估计部
106DFT-S-OFDM解调部
107控制数据抽出部
108前同步码检测部
109署名选择部
110署名管理部
200移动站装置(移动站)
201数据控制部
202DFT-S-OFDM调制部
203调度部
204署名选择部
205前同步码生成部
206同步校正部
207无线部
208信道估计部
209OFDM解调部
210控制数据抽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下面,适当称作“通信系统”)与现有的随机接入的使用目的无关,而可根据随机接入的理由通过基站装置(下面,称作“基站”)来进行一部分由移动站装置(下面称作“移动站”)进行的署名的管理(选择)。
即,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随机接入的使用目的,区分使用通过基站管理的署名(下面,适当称作“基站管理的署名”)与通过移动站管理的署名(下面,适当称作“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所谓基站管理的署名,换而言之是指可在基站中选择的署名,所谓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换而言之,是指可在移动站中选择的署名。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作为基站管理的署名,分配署名ID序号(下面,称作“署名序号”)1~24,作为移动站管理的署名,分配署名序号25~64。尤其,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署名序号1~24,作为其使用目的设置为越区切换,对于署名序号25~64,作为其使用目的设置为调度请求、初始接入、同步维持(同步)。
这里,说明这样设置了署名的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和移动站的结构。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移动站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2所示,基站100由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调度部103、无线部104、信道估计部105、DFT-扩展-OFDM解调部(DFT-S-OFDM解调部)106、控制数据抽出部107、前同步码检测部108、署名选择部109与署名管理部110构成。
数据控制部101接收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输入,并根据来自调度部103的指示来将控制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道、下行链路导频信道和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令信道,另一方面,将对各移动站的发送数据(用户数据)映射到共用数据信道。OFDM调制部102进行数据调制、输入信号的串/并变换、IFFT(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m)变换、CP(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插入和滤波等OFDM信号处理,并生成OFDM信号。
调度部103由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的DL调度部103a与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的UL调度部103b构成。DL调度部103a根据移动站通知的CQI信息和从上级层通知的各用户的数据信息,进行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的各信道用的调度。UL调度部103b根据来自信道估计部105的上行链路的无线传送路径估计结果和来自移动站的资源分配请求,进行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用的调度。
无线部104将OFDM调制后的数据上变换(up convert)到无线频率,而发送到移动站。无线部104接收来自移动站的上行链路的数据,并下变换(down convert)到基带信号,并将接收数据传到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和前同步码检测部108。
信道估计部105从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估计无线传送路径特性,并将估计结果送到DFT-S-OFDM解调部106。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将无线传送路径估计结果送到调度部103。另外,虽然假定了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是如DFT-S-OFDM等这种单载波方式,但是当然也可以是如OFDM方式这种多载波方式。
DFT-S-OFDM解调部106根据来自信道估计部105的无线传送路径估计结果,来解调从无线部104送来的接收数据。控制数据抽出部107将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SDCH)与控制数据(上行链路共用控制信令信道USCSCH)。将分离后的控制数据中的下行链路的CQI信息传到调度部103,将其他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传到上级层。
前同步码检测部108检测前同步码,而算出同步定时偏差量,并报告署名序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在署名序号是后述的基站管理的署名序号的情况下,向署名管理部110确认是否是基站100使用的署名。在确认的结果为是基站100使用的署名的情况下,向上级层报告署名序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另一方面,在是基站100没有正在使用的署名的情况下,不向上级层报告署名序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
署名选择部109根据来自上级层的指示来选择署名,并对上级层和署名管理部110加以通知。在选择署名时,确认对署名管理部110使用的署名序号,并从去除了正在使用的署名中进行选择。
署名管理部110保存由署名选择部109选出的署名ID序号,并从保存内容中删除由前同步码检测部108检测出的基站管理的署名。
另一方面,移动站200如图3所示,由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调度部203、署名选择部204、前同步码生成部205、同步校正部206、无线部207、信道估计部208、OFDM解调部209和控制数据抽出部210构成。
数据控制部201接收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输入,并根据来自调度部203的指示,将这些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调度信道上。DFT-S-OFDM调制部202进行数据调制,并进行DFT变换、子载波映射、IFFT变换、CP(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插入、滤波等DFT-S-OFDM信号处理,而生成DFT-扩展-OFDM信号。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定如DFT-扩展OFDM等这种单载波方式,但是当然也可以是OFDM方式这种多载波方式。
调度部203根据从后述的信道估计部208通知的CQI信息与从上级层通知的调度信息,进行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用的调度。
署名选择部204根据来自上级层的指示,来选择随机接入中使用的署名序号。作为来自上级层的指示,通知随机接入的目的。在所通知的目的是如越区切换和寻呼这种基站管理的目的的情况下,选择从上级层指示的署名序号。另一方面,在是移动站管理的目的的情况下,从移动站管理的署名中根据该目的,来从按目的区分的署名中进行随机选择,并将所选出的署名序号传到前同步码生成部205。
前同步码生成部205通过署名选择部204选出的署名序号来生成前同步码,并传到DFT-S-OFDM调制部202。同步校正部206根据后述的控制数据抽出部210传来的同步信息,决定发送定时,并将调制为与发送定时匹配的数据传到无线部207。无线部207将设置在无线频率上,且调制后的数据上变换为无线频率,而发送到基站100。另外,无线部207接收来自基站100的下行链路的数据,下变换为基带信号,并将接收数据传到OFDM解调部209。
信道估计部208从下行链路导频信道估计无线传送路径特性,并将该估计结果传到OFDM解调部209。另外,为了向基站100通知无线传送路径估计结果,而转换为CQI信息,并将CQI信息传到调度部203。
OFDM解调部209根据信道估计部208的无线传送路径估计结果,来解调从无线部207传来的接收数据。
控制数据抽出部210将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将分离后的控制数据的调度信息传到调度部203,将上行链路的同步信息传到同步校正部206,并将除此之外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传到上级层。
接着,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图4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另外,这里,设当前移动站200容纳在基站100A(下面,适当称作“基站A”)中。
如图4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中,首先,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移动站200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态(ST401)。并且,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到作为自身基站的基站A中(ST402)。若从移动站接收到测量结果,则基站A从该测量结果中选择最适宜的基站(ST403)。另外,这里,设作为最适宜基站,选择基站100B(下面,适当称作“基站B”)。并且,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标的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命令(ST404)。
若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命令,则基站B从基站管理的署名中选择1个署名(ST405)。这里,设选择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该情况下,基站B为了避免随机接入的冲突,而从除去了基站B内正在使用的署名后的基站管理的署名中选择署名。并且,在向越区切换的移动站200分配了C-RNTI后,作为越区切换请求命令的响应,向基站A通知包含署名序号和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承认命令(ST406)。
若从基站B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承认命令,则基站A对移动站200发送包含署名序号和C-RNTI的越区切换命令(越区切换消息)(ST407)。若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则移动站200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并从通知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408)。若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站200将包含在越区切换命令上添加的署名序号的署名、即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送到基站B(ST409)。
若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前同步码中检测到署名,则基站B判断是否是自身所分配的署名(ST410)。这里,接收到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由于该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是自身所分配的署名,所以基站B算出同步定时偏差量,并进行发送越区切换完成消息用的调度(ST411)。并且,发送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和C-RNTI(ST412)。该情况下,由于事先通知了C-RNTI,所以作为移动站200确认为目标是自身站的数据的识别信息,不需要是署名序号,而可以是C-RNTI。
在ST410的判断中,在判断为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署名不是自身所分配的署名的情况下,不进行对移动站200的响应,而将其搁置(ST413)。
若从基站B接收到目标是自身站的信息,则移动站200根据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来校正同步定时偏差(ST414)。并且,通过所调度的无线资源来发送越区切换完成消息(ST415)。若从移动站200接收到越区切换完成消息,则基站B基于此向移动站200返回响应(ST416)。
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在移动站200随机接入时使用的署名群中设置了由基站100管理的署名群(基站管理的署名),而能够以由基站100的主导来进行随机接入,所以在根据来自身基站100的指示,移动站200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可以防止随机接入时产生的冲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基站管理的署名包含对应于越区切换等的特定随机接入理由,且由基站100选出的署名。这样,由于通过基站100来选择对应于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的署名,所以可以对每个移动站200分配不同的署名,可以防止由移动站200进行的随机接入时由选择同一署名引起并产生的冲突。
尤其,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基站管理的署名包含作为随机接入理由而与越区切换对应的署名,所以可以在越区切换时进行的随机接入中防止冲突发生。结果,可以防止因冲突引起的使通信中断的情形。另外,由于在作为自身基站的基站A和相邻的基站(未图示)从移动站200接收到越区切换用的署名的情况下,在不是自身站分配的署名的情况下,不通过下行链路对移动站200返回响应,所以不会浪费地使用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
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由基站100选出的署名包含在越区切换消息中而发送到移动站200,所以可以利用现有的信号将基站100选出的署名发送到移动站200。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通过由基站100来选择署名,并且管理在基站100内使用的署名的信息,而防止了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的基站100内的冲突。但是,在被相邻的基站容纳的移动站200中,在大致同时产生越区切换,而选出了同一署名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冲突。在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通过在与这种相邻的基站间进行所选择的署名序号的调整,可以减少会与相邻的基站间发生的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的冲突。
由于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基站100和移动站20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在基站管理的署名中设置各基站优先使用的署名的范围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不同。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如图5所示,在作为基站管理的署名而分配的署名序号1~24上设置各基站(这里,基站A~基站C)优先使用的范围。具体上,将基站A优先使用的范围(下面,适当称作“基站A优先使用范围”)设作署名序号1~8,将基站B优先使用的范围(下面,适当称作“基站B优先使用范围”)设作署名序号9~16,将基站C优先使用的范围(下面,适当称作“基站C优先使用范围”)设作署名序号17~24。
该情况下,基站A从署名序号为1号起顺序向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站分配署名。同样,基站B从署名序号为9号起,基站C从署名序号为17号起顺序向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站分配署名。并且,各基站中,在将优先使用的范围的所有署名分配给了移动站的情况下,从其他基站优先使用的范围的低位序号来选择署名。例如,在基站A将署名序号为1号到8号的所有署名分配给了移动站的情况下,从基站B优先使用范围的最低位署名序号16号、或基站C优先使用范围的最低位的署名序号24号起顺序选择署名。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与相邻的基站间预先决定优先使用的署名序号的范围,并进行署名选择的调整,所以可以降低会与相邻基站之间发生的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的冲突。
(第3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为了降低会与相邻基站之间发生的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的冲突,与相邻基站之间预先决定优先使用的署名序号的范围,并进行署名选择的调整。与此相对,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通过与相邻基站之间共享所使用的署名信息,从而可降低会与相邻基站之间发生的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的冲突。
另外,由于构成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基站100和移动站20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同样,作为基站管理的署名分配了署名序号1~24,作为移动站管理的署名分配了署名序号25~64。
下面,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另外,这里,设移动站200当前容纳在基站A中。设基站B和基站100C(下面,适当称作“基站C”)与基站A相邻(例如,参考图19)。
如图6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顺序中,首先,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移动站200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态(ST601)。并且,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到作为自身基站的基站A(ST602)。若从移动站接收到测量结果,则基站A从该测量结果中选择最适宜的基站(ST603)。另外,这里,设作为最适宜的基站,选择基站B。并且,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标的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命令(ST604)。
若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命令,则基站B从基站管理的署名中选择1个署名(ST605)。这里,设选择署名序号1号。该情况下,基站B为了避免随机接入的冲突,而从除基站B内正在使用的署名与其他基站中正在使用的署名之外的基站管理的署名中选择署名。并且,在向越区切换的移动站200分配了C-RNTI后,作为越区切换请求命令的响应向基站A通知包含署名序号和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承认命令(ST606)。
若从基站B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承认命令,则基站A对移动站200发送包含署名序号和C-RNTI的越区切换命令(ST607)。基站A向基站C发送内容为通知在基站A和基站B之间使用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的越区切换通知命令(ST608)。若从基站A到来越区切换通知命令,则基站C接收该命令(ST609)。并注册基站A和基站B之间使用了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
若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则移动站200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并从通知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610)。若进行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站200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将包含越区切换命令中添加的署名序号的署名、即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接入到基站B(ST611)。
若从移动站200接收的前同步码检测到署名,则基站B判断是否是自身所分配的署名(ST612)。这里,接收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由于该署名序号为1号的署名是自身分配的署名,所以基站B算出同步定时偏差量,而进行发送越区切换完成消息用的调度(ST613)。并且,发送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和C-RNTI(ST614)。该情况下,由于事先通知了C-RNTI,所以作为移动站200确认为目标是自身站的数据的识别信息,不需要署名序号,而可以是C-RNTI。
另外,在ST612的判断中,在判断为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署名不是自身所分配的署名的情况下,不进行对移动站200的响应,而将其搁置(ST615)。
若从基站B接收到目标是自身站的信息,移动站200根据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来校正同步定时偏差(ST616)。并且,通过所调度的无线资源来发送越区切换完成消息(ST617)。若从移动站200接收到越区切换完成消息,则基站B基于此将响应返回到移动站200(ST618)。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与相邻的基站之间共享所使用的署名信息,并进行署名选择的调整,所以可以降低会与相邻基站之间发生的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中的冲突。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如图6所示的ST608那样,表示了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命令后的基站A将越区切换通知命令发送到相邻的基站C的情形。但是,对于发送越区切换通知命令的基站,并不限于发送了越区切换请求命令的基站A,也可以是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命令的基站B。在这样进行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表示了在基站100中选择署名,并通过越区切换命令(越区切换消息)将其通知给移动站200的情形,但是作为可由越区切换命令通知的信息,并不限于此,可适当改变。例如,不仅可选择署名,还可选择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并通过越区切换消息通知给移动站。该情况下,可以通过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的选择,来降低随机接入时的冲突概率,所以可以对应在更多的移动站200中同时发生的越区切换。
进一步,除了上述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之外,还可对时间位置进行选择,并通过越区切换消息通知给移动站200。该情况下,由于可以进一步降低随机接入时的冲突概率,所以可以对应在更多的移动站200中同时发生的越区切换。但是,在对每个基站100分配了不同范围的署名组的情况下,换而言之,在每个基站100可使用的署名不同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基站100间进行署名的通知/调整,而可仅进行基站100内的管理。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表示了对基站管理的署名,作为其使用目的设置了越区切换的情形。但是,对于在基站管理的署名上设置的使用目的,并不限于此,可适当改变。在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对于基站管理的署名,作为其使用目的,不仅设置了越区切换,还设置了寻呼响应。
另外,由于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基站100和移动站200的结构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在基站管理的署名中,在其使用目的上设置了越区切换和寻呼响应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不同。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如图7所示,作为基站管理的署名,分配了署名序号为1号~32号,作为移动站管理的署名,分配了署名序号33号~64号。基站管理的署名中,对署名序号为1号~16号,作为其使用目的设置了越区切换,对于署名序号为17号~32号,作为其使用目的设置了寻呼响应。
下面,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寻呼接收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图8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寻呼接收时的随机接入顺序的一例用的时序图。
如图8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寻呼接收时的随机接入顺序中,首先,从接入网关AGW(Access Gateway)对基站100发送寻呼信息(ST801)。
若从接入网关AGW接收到寻呼信息,则基站100在基站管理的署名中,从寻呼响应用的署名中选择1个署名(ST802)。这里,设选择署名序号为17号的署名。该情况下,基站100为了避免随机接入的冲突,而从除基站100内正在使用的寻呼响应用的署名之外的基站管理的署名中选择署名。并且,将该选出的署名序号添加到寻呼消息中,而发送到移动站200(ST803)。
若从基站100接收到寻呼消息,则移动站200将包含在寻呼消息上添加的署名序号的署名、即署名序号为17号的署名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通过随机接入信道发送到基站100(ST804)。若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前同步码中检测到署名,则基站100判断是否是自身分配的署名(ST805)。这里,接收到署名序号为17号的署名,由于该署名序号为17号的署名是自身分配的署名,所以基站100算出同步定时偏差量,而进行发送L2/L3消息用的调度(ST806)。并且,进一步选择C-RNTI,并将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C-RNTI和署名序号发送到移动站200(ST807)。
另外,在ST805的判断中,在判断为从移动站200接收到的署名不是自身分配的署名的情况下,不进行对移动站200的响应,而将其搁置(ST808)。
若从基站100接收到目标是自身站的信息,则移动站200通过所调度的无线资源来发送L2/L3消息(ST809)。若从移动站200接收到L2/L3消息,则基站100基于此将响应返回到移动站200(ST810)。
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在基站管理的署名中包含作为随机接入的理由,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对应的署名,所以在寻呼响应时的随机接入中可以防止冲突发生。结果,可以防止由冲突引起,连接时间变长的情形。
尤其,在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将由基站100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寻呼消息中发送到移动站200,所以可以利用现有的信号而将基站100选出的署名发送到移动站200。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表示了在基站100中选择署名,并通过寻呼消息将其通知给移动站200的情形,但是作为可由寻呼消息通知的信息,并不限于此,而可适当改变。例如,不仅可选择署名,还可选择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并通过寻呼消息通知给移动站200。该情况下,由于通过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的选择,来降低随机接入时的冲突的概率,所以可以对应在更多的移动站中同时发生的寻呼响应。
另外,除了上述随机接入信道的频带位置之外,还可选择时间位置,并通过寻呼消息通知给移动站。该情况下,由于可以进一步降低随机接入时的冲突的概率,所以可以对应于在更多的移动站中同时发生的寻呼响应。
进一步,在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如图7所示,将基站管理的署名根据其使用目的分为越区切换用和寻呼响应用加以说明。但是,由于在基站管理的署名中,基站100已经把握到移动站200的随机接入目的,所以不需要根据目的来加以区分。尤其,在扩展基站管理的署名的选择项的意义中,最好不根据目的来对其加以区分。
(第5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表示了固定基站管理的署名范围与移动站管理的署名的范围的情形。与此相对,在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在对于基站管理的署名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各自的范围,可以根据基站100的状态来加以选择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不同。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概要用的图。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如图9所示,在与基站100进行通信中的移动站200的数目多的情况下,考虑到由越区切换等引起的随机接入增加,所以基站管理的署名增加。另一方面,在与基站100通信的移动站200的数目少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由越区切换等引起的随机接入少,所以为了减少来自移动站的冲突,而减少基站管理署名,并增加移动站管理的署名。
下面,具体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图10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决定基站管理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数量时参照的表格(下面,称作“署名数决定表格”)的图。图11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署名的设置例用的图。
如图10所示,在署名数决定表格中,在基站100进行通信的移动站200的数目(下面,称作“连接移动站数目”)中使署名群管理序号、基站管理的署名数与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数相对应。图10中,表示了连接移动站数目的阈值为A、B、C、D(设A<B<C<D)4个的情形。基站100中,通过根据连接移动站数目,来决定署名群管理序号,从而使基站管理的署名的数目与移动站管理的署名的数目变化。另外,基站100与移动站200之间使用公共的署名。
图11(a)表示连接移动站数目为最小阈值A以下的情况下的署名的设置例。图11(a)中,表示选择署名群管理序号1号,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比基站管理的署名多的情形。图11(b)表示连接移动站数目在阈值B和阈值C之间的情况下的署名的设置例。图11(b)中,表示选择署名群管理序号3号,基站管理的署名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为相同数目的情形。图11(c)表示连接移动站数目为最大阈值D以上的情况下的署名的设置例。图11(c)中,表示选择了署名群管理序号5号,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比基站管理的署名少的情形。
基站100中,从这样根据连接移动站数目选出的署名群管理序号中选择署名。并且,基站100通过通知信息向移动站200通知署名群管理序号。移动站200与基站100同样,选择与署名群管理序号对应的署名群,并从选出的署名群中选择署名。这样,由于通知信息包含署名群管理序号,所以可以利用现有的信号向移动站200通知署名群管理序号。
这里,表示了根据连接移动站数目,使基站管理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数变化的情形。但是,作为使基站管理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数变化时的指标,并不限于此,可以适当改变。例如,可以将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信道的使用率等作为指标。另外,最好将考虑相邻基站100的状态的情形作为实施方式。
这里,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100和移动站200的结构的一例。图1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移动站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另外,图12和图13中,分别对于与图2和图3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基站100在具有署名群选择部1201方面和署名选择部1202和署名管理部1203具有不同的功能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100不同。下面,说明这些署名群选择部1201、署名选择部1202和署名管理部1203。
署名群选择部1201根据来自上级层的与移动站200的连接信息,来选择基站管理的署名群与移动站管理的署名群,并将该选择结果通知给署名选择部1202和署名管理部1203。另外,为了将所选出的署名群的信息通过通知信息通知到移动站200,而将所选出的署名群管理序号送到数据控制部101。署名选择部从署名群选择部通知的基站管理署名群中选择署名,并通知上级层。
署名选择部1202通过来自上级层的指示,从署名群选择部1201通知的基站管理的署名群中选择署名,并通知给上级层和署名管理部1203。在选择署名时,确认对署名管理部1203使用的署名序号,并从除去正在使用的署名后的署名中加以选择。
署名管理部1203保存由署名选择部1202选出的署名序号,并从保存内容中删除由前同步码检测部108检测到的基站管理的署名。
另一方面,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有的移动站200在控制数据抽出部1391和署名选择部1302具有不同的功能方面与具有署名群管理部1303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200不同。下面,说明这些控制数据抽出部1301、署名选择部1302和署名群管理部1303。
控制数据抽出部1301将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将分离后的控制数据中的调度信息传到调度部203,将上行链路的同步信息传到同步校正部206,将署名群管理序号传到署名群管理部1303,将除此之外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传到上级层。署名群管理部1303根据从控制数据抽出部1301接受到的署名群管理序号中构筑署名群,并传到署名选择部1302。
署名选择部1302通过来自上级层的指示,来选择在随机接入中使用的署名序号。作为来自上级层的指示,通知随机接入的目的。在所通知的目的是如越区切换和寻呼这种基站管理的目的的情况下,选择从上级层指示的署名序号,在是移动站管理的目的的情况下,从署名群管理部1303传来的署名群的移动站管理的署名中根据目的,从按目的区分的署名中进行随机选择,并将所选出的署名序号传到前同步码生成部205。
这样,在第5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对于基站管理的署名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各自的范围,可根据基站100的状态来加以选择,所以可以根据基站100的状态来选择最适宜的基站管理和移动站管理的署名数,并可有效防止随机接入中的基站100内的冲突。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来加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附图中图示的大小和形状等,并不限于此,还可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除此之外,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就可适当改变地加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基站管理的署名对应的随机接入的理由的一例,表示了越区切换和寻呼接收时的响应,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适当进行改变。例如,作为该随机接入的理由可以对应于同步维持等的理由。该情况下,可以在基于基站100的主导下实现同步维持。

Claims (22)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使用在随机接入时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所述署名群由
通过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
通过所述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并由所述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通过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与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彼此共享所选择的署名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其中之一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与越区切换相对应的署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基站装置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开始执行越区切换的越区切换消息中而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到6的其中之一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包含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相对应的署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基站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呼叫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寻呼消息中而发送到该移动站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其中之一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基站装置与和该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所述移动站装置的通信状态,来改变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的比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由所述基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与由所述移动站装置管理的署名群有关的内容包含在通知信息中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10的其中之一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基站装置来选择署名,并且选择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
12、一种基站装置,与在随机接入时使用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的移动站装置连接,包括:
署名选择部,选择所述署名群中,与特定的随机接入的理由相对应的署名;
署名管理部,管理通过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对应的署名包含通过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
所述署名选择部优先选择通过所述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之外的署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的署名包含通过相邻的基站装置优先选择的署名,
所述署名管理部与所述相邻的基站装置之间共享彼此选出的署名的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的其中之一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署名选择部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选择与越区切换相对应的署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通过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开始执行越区切换的越区切换消息中而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的其中之一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署名选择部作为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选择与寻呼接收时的响应相对应的署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通过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包含在呼叫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寻呼消息中而发送到该移动站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2-18的其中之一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与进行通信的所述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状态,而增减所述署名选择部能够选择的署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与进行通信的所述移动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状态,将增减所述署名选择部能够选择的署名后的结果包含在通知信息中发送到所述移动站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2-20的其中之一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署名选择部选择与所述特定的随机接入理由相对应的署名、与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
所述署名管理部管理通过所述署名选择部选出的署名与随机接入的频带位置和/或时间位置。
22、一种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连接,并在随机接入时发送预先决定的署名群的其中一个署名,包括:
接收部,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信号;
控制数据抽出部,从所述信号抽出署名;
发送部,将对应于所述所抽出的署名的前同步码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或其他基站装置。
CNA2007800401927A 2006-10-31 2007-09-28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Pending CN1015299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6777 2006-10-31
JP296777/2006 2006-10-3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9794.2A Division CN101883440B (zh) 2006-10-31 2007-09-28 通信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N2009101686671A Division CN101674660B (zh) 2006-10-31 2007-09-28 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965A true CN101529965A (zh) 2009-09-09

Family

ID=3934400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86671A Active CN101674660B (zh) 2006-10-31 2007-09-28 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
CN201010219794.2A Active CN101883440B (zh) 2006-10-31 2007-09-28 通信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NA2007800401927A Pending CN101529965A (zh) 2006-10-31 2007-09-28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86671A Active CN101674660B (zh) 2006-10-31 2007-09-28 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
CN201010219794.2A Active CN101883440B (zh) 2006-10-31 2007-09-28 通信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6) US8199710B2 (zh)
EP (4) EP2131538A3 (zh)
JP (7) JP5055291B2 (zh)
CN (3) CN101674660B (zh)
AU (1) AU2007315604B2 (zh)
EA (3) EA200901097A1 (zh)
ES (1) ES2818106T3 (zh)
HK (3) HK1148632A1 (zh)
WO (1) WO20080536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961A (zh) * 2011-09-02 2014-04-30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和基站
US11013037B2 (en) 2016-11-09 2021-05-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s of perform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UE, and a radio access network of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5951B2 (ja) * 2005-11-04 2011-12-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KR100938102B1 (ko) * 2006-08-18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Rach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131538A3 (en) * 2006-10-31 2012-05-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ignature management for the uplink random access channel
CN103747491B (zh) 2007-05-24 2017-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US8305964B2 (en) 2007-08-15 2012-11-06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ing for preamble used for random access
EP2205032B2 (en) * 2007-10-24 2018-01-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method
ES2372443T3 (es) 2008-06-19 2012-01-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étodos y aparatos para llevar a cabo el acceso aleatorio en un sistema de telecomunicaciones.
ES2803207T3 (es) * 2008-07-01 2021-01-2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Realización de la asignación de preámbulo para el acceso aleatorio en un sistema de telecomunicaciones
JP5442764B2 (ja) * 2008-12-18 2014-03-12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のルートシーケンスの自動的なプランニングと処理
WO2010087570A1 (en) * 2009-02-02 2010-08-05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JP2012523185A (ja) * 2009-04-07 2012-09-27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の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01860929B (zh) * 2009-04-13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间切换方法
US8644277B2 (en) * 2009-08-06 2014-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selection of random access channel configurations
US8964658B2 (en) 2010-03-31 2015-02-24 Mediatek Inc. Methods of contention-based transmission
US9094982B2 (en) 2010-04-02 2015-07-28 Nec Corporation Setting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program
US9083501B2 (en) * 2010-04-05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multiple carriers
US9215626B2 (en) * 2010-06-25 2015-1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network access paramet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2605591A4 (en) * 2010-08-12 2016-08-24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ESTABLISHING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JP5521907B2 (ja) * 2010-08-30 2014-06-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および制御方法
KR101986113B1 (ko) * 2011-10-04 2019-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광대역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시그널링하고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13061430A1 (ja) * 2011-10-26 2013-05-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
JP5794383B2 (ja) 2012-03-19 2015-10-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移動通信端末および基地局
EP3081040B1 (en) 2013-12-10 2018-10-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ntrolling wlan acces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3110181B1 (en) * 2014-02-21 2019-04-03 Kyocera Corporation Mbms control method,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9351025B1 (en) * 2015-04-17 2016-05-24 Rovi Guid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utomatic content recognition to verify affiliate programming
US11291055B2 (en) * 2016-03-11 2022-03-29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channel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and random access channel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20170273069A1 (en) * 2016-03-16 2017-09-2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nnec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743268B2 (en) * 2016-06-02 2020-08-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814280B2 (ja) 2017-03-23 2021-01-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無線端末、及び基地局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3533A (en) 1997-04-30 2000-12-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597675B1 (en) 1997-04-30 2003-07-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RU2214686C2 (ru) 1997-10-23 2003-10-20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Произвольный доступ в системе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US6400695B1 (en) 1998-05-22 2002-06-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based access priority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DE69940933D1 (de) 1998-10-05 2009-07-09 Sony Deutschland Gmbh Direktzugriff-Burstübertragung mit mindestens einem Nachrichtenteil
ES2367548T3 (es) * 1999-03-24 2011-1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o múltiple de reserva.
US6850514B1 (en) 2000-05-17 2005-02-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hannel assignment in a spread spectrum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535547B1 (en) 1999-06-02 2003-03-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JP4446641B2 (ja) * 1999-08-03 2010-04-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チャネル割当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GB9918495D0 (en) * 1999-08-06 1999-10-0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643318B1 (en) * 1999-10-26 2003-11-04 Golden Bridge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Hybrid DSMA/CDMA (digital sense multiple access/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ethod with collision resolution for packet communications
JP3807982B2 (ja) * 1999-11-29 2006-08-09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符号分割多重接続通信システムの共通パケットチャネルの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251667A (ja) 2000-02-02 2001-09-14 Lg Electronics Inc 共通パケットチャネルの割当方法
US7079507B2 (en) 2000-02-25 2006-07-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packet channel assignment
US6778835B2 (en) 2000-03-18 2004-08-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physical channe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EP1277365A1 (en) * 2000-03-23 2003-01-22 Siemen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p.A. Access channel scheduling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1093462A1 (en) 2000-06-02 2001-12-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selecting rach in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950521B1 (en) * 2000-06-13 2005-09-2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repeated authentication of a user subscription identity module
US7266107B2 (en) 2000-11-23 2007-09-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a common channel in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139593B2 (en) 2001-12-14 2006-11-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n adaptive antenna array in a vehicular environment
JP2003333661A (ja) 2002-05-15 2003-11-21 Nec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KR20040064867A (ko) 2003-01-10 2004-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메시지의 전송 구간을제공하는 방법
US7212809B2 (en) * 2003-02-06 2007-05-0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rvice negotiation acceleration
JP4272080B2 (ja) * 2004-01-26 2009-06-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移動通信端末
FR2865600B1 (fr) 2004-01-26 2006-05-19 Evolium Sas Adaptation dynamique de la detection de demandes d'acces a un reseau cellulaire de communications, en fonction de l'environnement radio associe a l'equipement de communication demandeur
US7643454B2 (en) 2004-06-07 2010-01-05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of avoiding multiple detections of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eambl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040831B2 (en) * 2005-03-04 2011-10-18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 channel beamforming
CN101292446A (zh) * 2005-10-31 2008-10-2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测量报告的方法
EP3461213A1 (en) * 2005-11-04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dimensioning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systems
CN101346906B (zh) 2005-12-23 2013-10-16 Lg电子株式会社 随机接入过程处理方法
WO2007078165A1 (en) * 2006-01-05 2007-07-12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7227996A (ja) 2006-02-21 2007-09-06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の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使用周波数帯域のマッピング方法、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KR101424258B1 (ko) * 2006-08-23 2014-08-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액세스 과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JP4903213B2 (ja) 2006-09-26 2012-03-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US8428013B2 (en) 2006-10-30 2013-04-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cation system
EP2131538A3 (en) * 2006-10-31 2012-05-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ignature management for the uplink random access channel
US9357564B2 (en) 2007-06-19 2016-05-3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ignaling of random access preamble parameters in wireless network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EXAS INSTRUMENTS INC: "《3GPP R2-062107》", 1 September 2006 *
ZTE: "《3GPP R2-062757》", 13 October 2006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961A (zh) * 2011-09-02 2014-04-30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和基站
CN103765961B (zh) * 2011-09-02 2018-06-19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和基站
US11013037B2 (en) 2016-11-09 2021-05-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s of perform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UE, and a radio access network of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1659598B2 (en) 2016-11-09 2023-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s of perform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UE, and a radio access network of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23789B2 (en) 2012-07-17
US20090316646A1 (en) 2009-12-24
EP2083580A1 (en) 2009-07-29
JP5244999B2 (ja) 2013-07-24
CN101883440B (zh) 2014-05-28
JP5535360B2 (ja) 2014-07-02
JP5055291B2 (ja) 2012-10-24
US20140185554A1 (en) 2014-07-03
EP3002902B1 (en) 2020-07-29
EA200901097A1 (ru) 2010-04-30
JP4532596B2 (ja) 2010-08-25
CN101674660B (zh) 2013-10-09
CN101674660A (zh) 2010-03-17
US20160165639A1 (en) 2016-06-09
EP2131539A3 (en) 2012-05-02
US9326300B2 (en) 2016-04-26
JP2013153532A (ja) 2013-08-08
EP2131538A3 (en) 2012-05-02
US20100061298A1 (en) 2010-03-11
EP2083580A4 (en) 2012-05-02
JP2014132801A (ja) 2014-07-17
US10075984B2 (en) 2018-09-11
US8837409B2 (en) 2014-09-16
WO2008053653A1 (en) 2008-05-08
JP2016026422A (ja) 2016-02-12
EP2131538A2 (en) 2009-12-09
JP4484955B2 (ja) 2010-06-16
EA200970440A1 (ru) 2009-12-30
EP2131539A2 (en) 2009-12-09
EP2083580B1 (en) 2016-01-13
AU2007315604A1 (en) 2008-05-08
EA025361B1 (ru) 2016-12-30
JP2009273160A (ja) 2009-11-19
CN101883440A (zh) 2010-11-10
US20090316631A1 (en) 2009-12-24
ES2818106T3 (es) 2021-04-09
JPWO2008053653A1 (ja) 2010-02-25
EP2131539B1 (en) 2016-01-13
EA201001552A1 (ru) 2011-06-30
EP3002902A1 (en) 2016-04-06
EA014639B1 (ru) 2010-12-30
JP2009273161A (ja) 2009-11-19
HK1148632A1 (zh) 2011-09-09
US20120244904A1 (en) 2012-09-27
JP5824548B2 (ja) 2015-11-25
US8199710B2 (en) 2012-06-12
HK1138697A1 (zh) 2010-08-27
US8228846B2 (en) 2012-07-24
JP2012217211A (ja) 2012-11-08
JP6145137B2 (ja) 2017-06-07
HK1139546A1 (en) 2010-09-17
AU2007315604B2 (en) 201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4660B (zh) 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
CN101682870B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101507148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方法
CN101836373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
CN101873668B (zh) 一种发起随机接入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131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3131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