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2870B -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2870B
CN101682870B CN2008800172373A CN200880017237A CN101682870B CN 101682870 B CN101682870 B CN 101682870B CN 2008800172373 A CN2008800172373 A CN 2008800172373A CN 200880017237 A CN200880017237 A CN 200880017237A CN 101682870 B CN101682870 B CN 101682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handover
message
condition code
travelling carri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72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2870A (zh
Inventor
加藤恭之
山田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03186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682870(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650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47491B/zh
Priority to CN201310662349.7A priority patent/CN1036868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82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2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2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2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4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移动台装置为了越区切换而进行随机接入时,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在移动台装置(200)进行随机接入时在与基站装置(100)之间使用预定的特征码组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基站装置(100)选择移动台装置(200)在越区切换时进行的随机接入中所采用的特征码,移动台装置(200)采用由基站装置(100)选择的特征码来进行越区切换,根据由基站装置(100)选择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有无。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蜂窝无线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W-CDMA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被标准化,逐渐开始了服务。此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也被标准化并开始服务。
另一方面,在3GPP中,正在研究第三代无线接入的进化(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以下称为EUTRA)。作为该EUTRA的下行链路,提议有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此外,作为EUTRA的上行链路,提议有DFT(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spread OFDM方式的单载波通信方式。
如图22所示,EUTRA的上行链路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UplinkPilot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上行链路调度信道USCH(Uplink Scheduling Channel)构成(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E-UTRA的上行链路的随机接入信道RACH中,包括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和同步随机接入信道。这里,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最小单位使用1.25MHz频带。于是,例如,如图23所示,构成为准备多个接入用信道,以能够与多个接入相对应。
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使用目的是使移动台装置(以下,称为“移动台”)与基站装置(以下,称为“基站”)之间同步,这是最大的目的。此外,也考虑从移动台发送分配无线资源的调度请求等的数比特的信息,并且缩短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连接时间。另一方面,同步随机接入的使用目的是进行调度请求(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在非同步随机接入中,为了取得同步仅发送前同步码(preamble)。在该前同步码中包含作为表示信息的信号模式的特征码(signature),通过准备数十种特征码,能够指定数比特的信息。目前,假定发送6比特的信息,假定准备64种特征码。
在6比特的信息中,假定将随机ID分配给5比特,将随机接入的理由、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标)等这样的信息分配给剩余的1比特(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
图24是用于说明以往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另外,在图24中,示出采用了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情况下的随机接入(非同步随机接入)的处理。
如图24所示,在以往的随机接入处理中,首先,移动台基于随机ID、随机接入的理由、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CQI信息等来选择特征码(步骤(以下简记为“ST”)2401)。然后,使用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发送包含该选择的特征码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ST2402:消息1)。
基站一旦从移动台接收到前同步码,就根据前同步码计算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同步定时偏差,并进行用于发送L2/L3(Layer2/Layer3)消息的调度(ST2403)。然后,基站根据随机接入理由对需要C-RNTI(Cell-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的移动台分配C-RNTI,发送包含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特征码ID编号以及C-RNTI的随机接入应答(ST2404:消息2)。
移动台一旦从基站接收到这些信息,则提取包含发送的特征码ID编号的来自基站的应答(ST2405)。然后,移动台使用由基站被调度的无线资源发送L2/L3消息(ST2406:消息3)。基站一旦从移动台接收到L2/L3消息,则向移动台发送用于判断与移动台之间是否发生了冲突的竞争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ST2407:消息4)(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
作为这样的随机接入的问题点,在不同的多个移动台选择了同一特征码以及随机接入信道时,发生冲突。在多个移动台选择同一特征码,并且利用具有同一时间·频率的无线资源块即同一随机接入信道进行发送时,在图24所示的前同步码(ST2402)中发生冲突。
通过这样的冲突,基站不能检测出前同步码(ST2402)时,基站不能对移动台返回包含同步信息等的应答(ST2404)。在该情况下,移动台不能接收来自基站的应答(ST2404),所以经过一定时间后,需要再次选择特征码以及随机接入信道进行随机接入。
另一方面,基站能够检测出前同步码(ST2402)时,基站计算L2/L3消息调度和同步定时偏差,向移动台返回应答(ST2404)。但是,成为多个移动台接收来自基站的应答(ST2404)。因此,多个移动台利用被调度的无线资源发送L2/L3消息(ST2406)的结果,在L2/L3消息(ST2406)处发生冲突。
在基站由于这样的冲突而不能检测L2/L3消息(ST2406)时,基站不能对移动台返回应答(ST2407)。在该情况下,移动台不能接收来自基站的应答(ST2407),所以经过一定时间后,需要再次选择特征码以及随机接入信道进行随机接入。这样,在多个移动台选择了同一特征码以及随机接入信道时,发生冲突,并且在发生了冲突的情况下,直到检测出该冲突最大需要直到图24所示的ST2407的时间。
但是,在能够执行这样的随机接入的移动台存在于图25所示的位置时,成为执行越区切换(hand over)。在执行越区切换时也进行上述那样的非同步随机接入。
这里,针对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6是用于说明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另外,在图26中,与图24同样,示出利用非同步随机接入信道时的随机接入处理。
如图26所示,在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中,首先,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移动台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况(ST2601)。然后,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到当前收容移动台本身的基站(以下,适当地称为“自基站”)的基站A(ST2602)。
基站A一旦从移动台接收到测量结果,就根据该测量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基站(ST2603)。另外,这里,作为最合适的基站,选择了基站B。然后,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消息(ST2604)。
基站B一旦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就向越区切换的移动台分配C-RNTI(ST2605)。然后,基站B对基站A通知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作为越区切换请求的应答(ST2606)。
基站A一旦从基站B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就对移动台发送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指令消息(ST2607)。
移动台一旦从基站A接收到越区切换指令消息,就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并根据广播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2608)。若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台从随机接入的理由为越区切换的特征码中选择一个特征码(ST2609)。然后,移动台利用随机接入信道对基站B发送包含该选择了的特征码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ST2610:消息1)。
基站B由从移动台接收的前同步码中检测出特征码后,计算同步定时偏差,并进行用于发送来自移动台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的上行链路的调度(ST2611)。然后,基站B对移动台发送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调度信息以及特征码ID编号(ST2612:消息2)。另外,在越区切换是随机接入的理由的情况下,由于对移动台事先通知了C-RNTI,所以基站B不发送C-RNTI。
移动台从基站B接收了发送给本台的信息后,基于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来补正同步定时偏差(ST2613)。然后,移动台利用被调度的无线资源对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2614:消息3)。基站B从移动台接收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后,向移动台发送用于判断是否在移动台之间发生了冲突的竞争解决(ST2615:消息4)。
如此,因为在越区切换时也进行随机接入,所以担心没有避免冲突,为了越区切换结束而花费较长的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进行了如下的提案,即:基站将越区切换用的随机接入信道分配给其他物理资源并通知移动台使用越区切换用的随机接入信道、或基站选择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并通知移动台等来进行随机接入,由此在越区切换时的随机接入中避免发生冲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非专利文献5)。非专利文献1:R1-050850“Physical Channel and Multiplexing inEvolved UTRA Uplink”,3GPP TSG RAN WG1 Meeting#42 London,UK,August 29-September 2,2005非专利文献2:3GPP TR(Technical Report)25.814、V7.0.0(2006-06)、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UTRA)非专利文献3:3GPP 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36.300、V0.90(2007-0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description Stage2非专利文献4:R2-063082“No-contention based handover excution”,3GPP TSG RAN WG2 Meeting#56 Riga,Latvia,November 6-10,2006非专利文献5:R2-063225“RACH Partitioning for Handover”,3GPPTSG RAN WG2 Meeting#56 Riga,Latvia,November 6-10,2006
但是,即使在采用上述那样地不想使冲突发生的方法的情况下,在越区切换执行时,在进行下行链路同步、随机接入处理的从前同步码(消息1)到竞争解决(消息4)的处理时花费相当的时间。特别是,在实时性高的通信量(traffic)中,数据延迟的影响较大。
作为在执行越区切换时利用随机接入的理由,有如下理由,即,为了在上行链路中在基站与移动台之间取得同步,基站测量与移动台的发送定时的偏差量。因此,前同步码(消息1)以及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肯定成为必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使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的消息,为了利用由基站给予的C-RNTI来确定移动台而被利用。此外,也利用于确认发送定时是否正确。竞争解决(消息4)使用于确认冲突,也包含对消息3的应答的意思。因此,若在消息2之前移动台被确定则不需要消息3,若确认了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则不需要消息4。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为了越区切换而移动台装置进行随机接入时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的手段。即,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装置进行随机接入时在与基站装置之间使用预定的特征码组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选择所述移动台装置在越区切换时进行的随机接入中所采用的特征码;所述移动台装置采用由所述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来进行越区切换,根据由所述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判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有无。
这样,移动台装置根据由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判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有无,所以根据特征码的种别,在不需要这些消息的情况下,能够削减这些消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据此,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2)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根据由该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有无。
这样,根据由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有无,所以能够对应同时发生了大量越区切换时的移动台装置间的冲突,并且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3)特别地,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在由该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决定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另一方面,在由该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决定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这样,由于决定在由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等的收发,而在由该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所以能够对应同时发生了大量越区切换时的移动台装置间的冲突,并且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4)此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在向所述移动台装置发送的消息中包含表示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标记。
这样,由于在向移动台装置发送的消息中包含表示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标记,所以移动台装置基于该标记,能够简单地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5)此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根据与所述移动台装置的通信状况,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
这样,由于基站装置根据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状况,来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所以能够考虑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状况,从而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6)此外,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根据所述移动台装置中的通信量的Qos,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
这样,由于基站装置根据移动台装置中的通信量的Qos,来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所以例如,对于进行实时性高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装置,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间,并维持实时性。另一方面,对于进行实时性低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装置,能够进行一如既往的稳定的越区切换。
(7)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与进行随机接入时使用预定的特征码组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码的移动台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特征码管理部,其选择所述移动台装置在越区切换时进行的随机接入中所采用的特征码;和消息发送决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特征码管理部选择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这样,由于根据由特征码管理部选择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所以根据特征码的种别,在不需要这些消息的情况下,能够削减这些消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据此,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8)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发送决定部决定在由所述特征码管理部选择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而在由所述特征码管理部选择的特征码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这样,由于决定在由特征码管理部选择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等的收发,而在由该特征码管理部选择的特征码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所以能够对应同时发生了大量越区切换时的移动台装置间的冲突,并且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9)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发送决定部在向所述移动通信装置发送的消息中包含表示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标记。
这样,由于在向所述移动通信装置发送的消息中包含表示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标记,所以移动台装置基于该标记,能够简单地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10)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码管理部根据与所述移动台装置的通信状况,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
这样,由于特征码管理部根据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状况,来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所以能够考虑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状况,从而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11)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码管理部根据所述移动台装置中的通信量的Qos,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
这样,由于特征码管理部根据移动台装置中的通信量的Qos,来决定是否使选择的特征码为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所以例如,对于进行实时性高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装置,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间,并维持实时性。另一方面,对于进行实时性低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装置,能够进行一如既往的稳定的越区切换。
(12)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在进行随机接入时,在与基站装置之间使用预定的特征码组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码,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部,其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包含表示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标记的消息;和判定部,其根据所述标记的内容,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
这样,由于判定部根据从基站装置接收的消息中所包含的标记的内容,来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所以在不需要这些消息的情况下,能够削减这些消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据此,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移动台装置根据由基站装置选择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判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和竞争解决的收发的有无,所以根据特征码的种别,在不需要这些消息的情况下,能够削减这些消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据此,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图18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9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20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装置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2是用于说明EUTRA的上行链路的构成的图。图23是用于说明E-UTRA的上行链路的随机接入信道的图。图24是用于说明以往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25是用于说明发生越区切换的基站的配置的图。图26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符号说明:
100  基站装置(基站)101  数据控制部102  OFDM调制部103  调度部104  无线部105  信道推断部106  DFT-S-OFDM解调部107  控制数据提取部108、1201、1701前同步码检测部109、1702特征码管理部110、701、1202、1703消息发送决定部200  移动台装置(移动台)201  数据控制部202  DFT-S-OFDM调制部203  调度部204  特征码选择部205  前同步码生成部206  同步补正部207  无线部208  信道推断部209  OFDM解调部210  控制数据提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以下,适当称为“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以下,适当称为“基站”)进行以往为了越区切换而由移动台装置(以下,适当称为“移动台”)进行的特征码的选择。然后,通过检测来自移动台的前同步码来对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进行确定,并且计算同步偏差信息,对移动台通知该同步偏差信息。
这样,在本通信系统中,基站选择移动台的用于越区切换的特征码,另一方面,根据来自移动台的前同步码来确定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所以不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此外,因为基站选择移动台的用于越区切换的特征码,所以也不会发生冲突。因此,能够削减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后的处理,所以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但是,在本通信系统中,在同时发生了大量越区切换时,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不足的结果,产生选择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的需要。在该情况下,在与利用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进行随机接入的其他移动台之间会发生冲突。在该情况下,需要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后的处理,对应这样的冲突。
因此,在本通信系统中,根据由基站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从而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据此,在不需要这些消息时,能够削减这些消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在应对同时发生大量越区切换情况下的移动台间的冲突的同时,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越区切换用特征码是以通过基站个别地指定来防止移动台间的冲突为目的的特征码。此外,所谓通常的特征码是移动台能够选择并且在移动台间有可能发生冲突的特征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以及移动台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1所示,基站100由以下构成:数据控制部101、OFDM调制部102、调度部103、无线部104、信道推断部105、DFT-Spread-OFDM解调部(DFT-S-OFDM解调部)106、控制数据提取部107、前同步码检测部108、特征码管理部109、以及消息发送决定部110。
数据控制部101接受控制数据以及用户数据的输入,根据来自调度部103的指示,将控制数据映射(mapping)到下行链路公共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道、下行链路导频信道以及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令信道。另一方面,将对各移动台的发送数据(用户数据)映射到共用数据信道。
OFDM调制部102进行数据调制、输入信号的串行/并行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变换、CP(Cyclic Prefix)插入、以及过滤等OFDM信号处理,生成OFDM信号。
调度部103由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的DL调度部103a、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的UL调度部103b构成。DL调度部103a根据从移动台通知的CQI信息、从上位层通知的各用户的数据信息,进行用于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的各信道的调度。UL调度部103b根据来自信道推断部105的上行链路的无线传输路径推断结果、来自移动台的资源分配请求,进行用于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调度。
无线部104将OFDM调制了的数据增频变频(up convert)为无线频率,并发送到移动台。此外,无线部104接收来自移动台的上行链路的数据,并将其降频变频(down convert)为基带(base band)信号之后,将接收数据输出给信道推断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前同步码检测部108。
信道推断部105根据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推断无线传输路径特性,并向DFT-S-OFDM解调部106输出推断结果。此外,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向调度部103输出无线传输路径推断结果。另外,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定为DFT-S-OFDM等这样的单载波方式,但是也可以是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
DFT-S-OFDM解调部106根据来自信道推断部105的无线传输路径推断结果,对从无线部104输入的接收数据进行解调。
控制数据提取部107将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SDCH)和控制数据(上行链路共用控制信令信道USCSCH)。然后,将分离了的控制数据中的下行链路的CQI信息输出给调度部103,将其他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输出给上位层。
前同步码检测部108检测前同步码,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向上位层报告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这里,在特征码ID编号是越区切换用的情况下,对特征码管理部109确认是否是基站100正使用的特征码。确认的结果,在是基站100正使用的情况下,将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报告给上位层。另一方面,在不是基站100正使用的情况下,不向上位层报告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
特征码管理部109根据来自上位层的指示选择特征码,并将所选择的特征码的ID编号(特征码ID编号)通知给上位层。此外,将所选择的特征码通知给前同步码检测部108和消息发送决定部110。另外,对于特征码的选择,优先地从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中进行选择,在全部被使用的情况下,从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中选择使用的特征码。此时,确认当前正被使用的特征码ID编号,从除去了正被使用的特征码之后剩余的特征码中进行选择。此外,特征码管理部109保存被选择的特征码ID编号,并从保存内容中删除由前同步码检测部108所检测出的特征码。
消息发送决定部110根据来自特征码管理部109的特征码信息,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并将其结果作为标记(flag)信息通知给上位层。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移动台200由以下构成: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调度部203、特征码选择部204、前同步码生成部205、同步补正部206、无线部207、信道推断部208、OFDM解调部209、以及控制数据提取部210。
数据控制部201接受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输入,根据来自调度部203的指示,将这些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调度信道。
DFT-S-OFDM调制部202进行数据调制,进行DFT变换、副载波(subcarrier)映射、IFFT变换、CP(Cyclic Prefix)插入、过滤等DFT-S-OFDM信号处理,生成DFT-Spread-OFDM信号。另外,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定为DFT-Spread OFDM等这样的单载波方式,但是也可以是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
调度部203根据从后述的信道推断部208通知的CQI信息、从上位层通知的调度信息,进行用于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调度。
特征码选择部204根据来自上位层的指示,选择在随机接入中使用的特征码ID编号。作为来自上位层的指示,通知随机接入的目的。在被通知的目的是越区切换的情况下,选择由上位层指示的特征码ID编号。另一方面,在被通知的目的是越区切换以外的情况下,从越区切换以外的特征码中按照该目的进行选择,并将所选择的特征码ID编号输出给前同步码生成部205。
前同步码生成部205采用特征码选择部204选择的特征码ID编号来生成前同步码,并输出给DFT-S-OFDM调制部202。
同步补正部206根据从控制数据提取部210输入的同步信息决定发送定时,并按照与发送定时相匹配的方式将被调制的数据输出给无线部207。
无线部207将被调制了的数据增频变频为无线频率,并发送到基站100。此外,无线部207接收来自基站100的下行链路的数据,并将其降频变频为基带信号之后,将接收数据输出给OFDM解调部209。
信道推断部208根据下行链路导频信道推断无线传输路径特性,并将其推断结果输出给OFDM解调部209。此外,变换为用于向基站100通知无线传输路径推断结果的CQI信息,并向调度部203输出CQI信息。
OFDM解调部209根据从信道推断部208输入的无线传输路径推断结果,对从无线部207输入的接收数据进行解调。
控制数据提取部210将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分离了的控制数据中的调度信息被输出给调度部203,上行链路的同步信息被输出给同步补正部206,这之外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被输出给上位层。另外,无线部207、OFDM解调部209以及控制数据提取部210构成接收部,调度部203构成判定部。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图3和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3示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情况,图4示出进行这些消息的收发的情况。另外,这里,设移动台200是当前收容在基站100A(以下,适当称为“基站A”)的移动台。此外,在图4中,对于图3所示的同一处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中,首先,移动台200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况,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ST301)。然后,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自基站的基站A(ST302)。
基站A从移动台200接收测量结果后,根据该测量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基站作为越区切换目的地(ST303)。另外,这里,作为最合适的基站,设选择了基站100B(以下,适当称为“基站B”)。然后,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消息(ST304)。
基站B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从越区切换用特征码中选择一个特征码(ST305)。在该情况下,基站B为了避免在随机接入时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间的冲突,从除去在基站B内正使用的特征码之后的特征码中选择特征码。但是,在全部越区切换用特征码在使用中而不能使用时,从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中选择特征码。
此外,基站B基于使用的特征码,判定是否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ST306)。另外,在该判定中,因为在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不发生冲突,所以基站B做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这样的判定,或因为在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冲突,所以基站B做出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这样的判定。
然后,基站B在向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分配了C-RNTI之后,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向基站A发送包含特征码ID编号、表示消息3和消息4是否需要的标记(以下,适当称为“消息要否标记”或“标记”)以及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307)。
基站A从基站B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移动台200发送包含特征码ID编号、消息要否标记以及C-RNTI的越区切换指令消息(ST308)。
移动台200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消息后,确认消息要否标记,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根据广播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309)。若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台200选择在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附加的特征码ID编号,由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B发送包含该特征码ID编号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消息1)(ST310)。
基站B根据从移动台200接收的前同步码检测特征码。按照该特征码的种别而处理不同。基站B确认为该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如图3所示,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ST311)。然后,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和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312)。另外,在有移动台由上行链路发送的数据时,基站B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在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中也包含调度信息从而向移动台200发送。
移动台200从基站B接收这些信息后,识别为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并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313)。之后,结束越区切换。
另一方面,基站B确认为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时,如图4所示,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的调度(ST401)。然后,基站B对移动台200发送包含同步信息、调度信息、特征码ID编号以及temporary 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402)。
移动台200从基站B接收这些信息后,识别为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并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403)。然后,移动台200生成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并利用所调度的资源对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ST404)。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了“0”,所以对竞争解决(消息4)进行待机。
基站100接收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后,生成竞争解决(消息4),并对移动台200发送竞争解决(ST405)。之后,结束越区切换。另一方面,移动台200接收竞争解决(消息4)从而结束越区切换。
这里,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00和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图3及图4所示的基站B(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的动作,在图6中示出图3及图4所示的移动台200的动作。
如图5所示,基站B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ST501),分配移动台200的C-RNTI,并且选择移动台200使用的特征码ID编号(ST502、ST503)。然后,基站B判定所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ST504)。
在所选择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表示不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意思的“1”(ST505)。另一方面,在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表示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意思的“0”(ST506)。
然后,基站B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生成包含特征码ID编号、C-RNTI和消息要否标记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507),并对基站A发送该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508)。
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消息1)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ST509),则判定该前同步码中所包含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ST510)。
这里,在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生成包含同步信息和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511)。然后,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该前同步码应答(ST512)。
另一方面,在ST510中,在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且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的调度(ST513)。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temporary C-RNTI、同步信息以及调度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514)。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515)。
基站B发送前同步码应答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516),则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C-RNTI的竞争解决(消息4)(ST517)。如此,基站1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一系列动作结束。
另外,关于由基站进行的消息要否标记的判定以及设定(ST504~ST506)也可以不在基站中进行,而由移动台根据被通知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所包含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特征码还是通常特征码来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是否需要的判定。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移动台200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消息后(ST601),对基站B进行下行链路的同步(ST602)。然后,若移动台200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选择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包含的特征码ID编号的特征码(ST603)。即,移动台200选择由基站B指定的特征码。然后,移动台200向基站B发送包含该选择的特征码的前同步码(消息1)(ST604)。
若移动台200发送了前同步码,则对从基站B发送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进行待机。然后,若移动台200接收了从基站B发送的前同步码应答(ST605),则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606),并判定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包含的消息要否标记是“1”还是“0”(ST607)。
这里,在消息要否标记是“1”的情况下,移动台200就那样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消息要否标记是“0”的情况下,移动台200生成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ST608),并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ST609)。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后,从基站B发送来竞争解决(消息4),所以移动台200接收竞争解决(ST610)。如此,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一系列的动作结束。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由基站100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据此,在不需要这些消息的情况下,能够削减这些信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对应在同时发生了大量越区切换的情况下的移动台间的冲突的同时,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
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向移动台200发送的消息中包含表示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消息要否标记,所以移动台200能够基于该消息要否标记而简单地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
(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由基站100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考虑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中的通信量的Qos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不同。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和移动台的构成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700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另外,在图7所示的基站700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台200相同的构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7所示的基站700在具有消息发送决定部701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100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站700中,消息发送决定部701根据来自上位层的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的Qos信息,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并将其结果作为标记信息通知给上位层。
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图8和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8示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情况,图9示出进行这些消息的收发的情况。另外,这里,设移动台200是当前收容在基站700A(以下,适当称为“基站A”)的移动台。此外,在图8和图9中,对于图3和图4所示的同一处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中,主要在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处理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不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的通信量的Qos信息,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ST801)。另外,在该判定中进行如下的判定,即:对于实时性高的通信量,考虑实时性从而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或者,对于实时性低的通信量,为了确保通信的稳定性而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
此外,对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从移动台200接收的前同步码中所包含的特征码的种别来变更处理的情况,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在ST801判定的是否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来变更处理的点不同。
即,在消息要否标记表示“1”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另一方面,在消息要否标记表示“0”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
这里,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7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和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7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图8和图9所示的基站B(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的动作。另外,对于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与图6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基站B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ST1001),分配移动台200的C-RNTI,并且选择移动台200使用的特征码ID编号(ST1002、ST1003)。然后,基站B判定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的Qos信息(ST1004)。具体而言,基站B判定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在收发实时性高的数据还是在收发实时性低的数据。
在正在收发实时性高的数据的情况下,基站B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表示不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意思的“1”(ST1005)。另一方面,在正在收发实时性低的数据的情况下,基站B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表示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意思的“0”(ST1006)。
然后,基站B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对基站A生成包含特征码ID编号、C-RNTI和消息要否标记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1007),并发送该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1008)。
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消息1)进行待机。然后,如图11所示,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ST1101),则判定该前同步码中所包含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ST1102)。
这里,在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且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的调度(ST1103)。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temporary C-RNTI、同步信息以及调度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104)。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105)。
基站B发送前同步码应答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1106),则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C-RNTI的竞争解决(消息4)(ST1107)。
另一方面,在ST1102中,在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对标记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即消息要否标记是“0”还是“1”(ST1108)。在消息要否标记是“0”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且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的调度(ST1109)。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temporaryC-RNTI、同步信息以及调度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110)。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111)。
基站B发送了前同步码应答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1112),则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C-RNTI的竞争解决(消息4)(ST1113)。
此外,在ST1108中,在消息要否标记是“1”的情况下,基站B判定是否有从移动台200对基站700的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ST1114)。这里,在没有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生成包含同步信息以及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115)。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116)。
另一方面,在有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进行用于发送数据的调度(ST1117)。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C-RNTI、同步信息以及调度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118)。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119)。这样,基站7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一系列的动作结束。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通过Qos信息,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所以对于在进行实时性高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200,能够使越区切换时间变短,并维持实时性。另一方面,对于在进行实时性低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200,能够进行一如既往的稳定的越区切换。
(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由基站100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在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判定接收了前同步码时的前同步码的接收状况后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不同。
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和移动台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200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另外,在图12所示的基站1200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台200相同的构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12所示的基站1200在具有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和消息发送决定部1202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100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站1200中,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检测来自移动台200的前同步码,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向上位层报告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这里,在特征码ID编号是越区切换用的情况下,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对特征码管理部109确认是否是基站1200正使用的特征码。确认的结果,在是基站1200正使用的情况下,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将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报告给上位层。另一方面,在不是基站1200正使用的情况下,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不向上位层报告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此外,在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向消息发送决定部1202发送相关结果。消息发送决定部1201根据来自前同步码检测部1201的相关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后的收发,并将其结果作为标记信息通知给上位层。
下面,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3和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3示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情况,图14示出进行这些消息的收发的情况。另外,这里,设移动台200是当前收容在基站1200A(以下,适当称为“基站A”)的移动台。此外,在图14中,对于图13所示的同一处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中,首先,移动台200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况,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ST1301)。然后,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自基站的基站A(ST1302)。
基站A从移动台200接收测量结果后,根据该测量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基站作为越区切换目的地(ST1303)。另外,这里,作为最合适的基站,设选择了基站1200B(以下,适当称为“基站B”)。然后,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消息(ST1304)。
基站B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基站B从越区切换用特征码中选择一个特征码(ST1305)。在该情况下,基站B为了避免在随机接入时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间的冲突,从除去在基站B内正使用的特征码之后的特征码中选择特征码。
然后,基站B在向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分配了C-RNTI之后,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向基站A发送包含特征码ID编号以及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1306)。
基站A从基站B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移动台200发送包含特征码ID编号以及C-RNTI的越区切换指令消息(ST1307)。
移动台200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消息后,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根据广播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1308)。若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台200选择在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附加的特征码ID编号,由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B发送包含该特征码ID编号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消息1)(ST1309)。
基站B根据从移动台200接收的前同步码检测特征码,确认为该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ST1310)。然后,根据前同步码的接收状况,判定是否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ST1311)。
在该判定中,基站B进行如下的判定,即:若前同步码的相关特性比阈值高,则判定为传输路径状态良好,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或者,若前同步码的相关特性比阈值低,则判定为传输路径状态差,为了获得可靠性而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
这里,在判定为不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时,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C-RNTI和消息要否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312)。
移动台200从基站B接收这些信息后,识别为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并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1313),并确认消息要否标记,对来自基站1200的数据进行待机。另外,在有移动台200由上行链路发送的数据时,基站1200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在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中也包含调度信息从而向移动台200发送。在该情况下,移动台200接收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后,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并确认消息要否标记,利用被调度的资源开始移动台200的数据的发送。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时,基站B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的调度,如图14所示,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同步信息、调度信息、消息要否标记和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401)。另外,在该情况下,因为事先向移动台200通知了C-RNTI,所以作为移动台200确认为发送给本台的数据的识别信息,不需要特征码ID编号,有C-RNTI即可。
移动台200接收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后,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1402)。然后,移动台200确认消息要否标记,并利用被调度的资源向基站B发送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1403)。
基站B接收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后,生成竞争解决(消息4),并对移动台200发送该竞争解决(ST1404)。之后,结束越区切换。另一方面,移动台200接收竞争解决(消息4)后,结束越区切换。
这里,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5和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5和图16中,示出图13和图14所示的基站B(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的动作。另外,对于移动台200中的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因为与图6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基站B从移动台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ST1501),分配移动台200的C-RNTI,并且选择移动台200使用的特征码ID编号(ST1502、ST1503)。然后,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对基站A生成包含特征码ID编号和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1504),并发送该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1505)。
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消息1)进行待机。然后,如图16所示,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ST1601),则判定该前同步码中所包含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ST1602)。
这里,在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将消息要否标记设置为“0”(ST1603)。然后,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且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的调度(ST1604)。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特征码ID编号、temporary C-RNTI、同步信息、调度信息和消息要否标记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605)。然后,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该前同步码应答(ST1606)。
基站B发送了前同步码应答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1607),则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C-RNTI的竞争解决(消息4)(ST1608)。
另一方面,在ST1602中,在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对标记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即前同步码的相关值是比一定值高还是低(ST1609)。
在前同步码的相关值比一定值低的情况下,基站B将消息要否标记设定为“0”(ST1610)。然后,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且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的调度(ST1611)。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特征码ID编号、C-RNTI、同步信息、调度信息以及消息要否标记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612)。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613)。
基站B发送了前同步码应答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1614),则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C-RNTI的竞争解决(消息4)(ST1615)。
此外,在ST1609中,在前同步码的相关值比一定值高的情况下,基站B判定是否有从移动台200对基站1200的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ST1616)。这里,在没有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时,基站B将消息要否标记设定为“1”(ST1617)。然后,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生成包含C-RNTI、同步信息以及消息要否标记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618)。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619)。
另一方面,在有上行链路的数据发送时,基站B将消息要否标记设定为“1”之后(ST1620),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进行用于发送数据的调度(ST1621)。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C-RNTI、同步信息、调度信息以及消息要否标记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622)。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1623)。如此,基站1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一系列的动作结束。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根据接收前同步码时的传输路径状态,判定基站B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所以对于传输路径状态良好的移动台200,能够缩短连接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传输路径状态差的移动台200,能够进行一如既往的稳定的越区切换。
(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考虑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中的通信量的Qos,并且根据由基站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来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即,相当于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进行组合了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和移动台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700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另外,在图17所示的基站700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台200相同的构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17所示的基站1700在具有前同步码检测部1701、特征码管理部1702和消息发送决定部1703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100不同。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基站1700中,前同步码检测部1701检测前同步码,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向上位层报告特征码ID编号和同步定时偏差量。特征码ID编号在由特征码管理部1702选择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向特征码管理部1702通知。
特征码管理部1702从上位层接收Qos信息,选择特征码,并通知上位层。对于特征码的选择,在通信量的Qos实时性高的情况下,从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中进行选择,而在通信量的Qos实时性低的情况下,从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中选择使用的特征码。并且,确认正在使用的特征码编号,从除去了正在使用的特征码之后的特征码中进行选择。此外,保存所选择的特征码编号,并从保存内容中删除由前同步码检测部1701检测出的特征码。所选择的特征码ID编号通知给前同步码检测部1701和消息发送决定部1703。消息发送决定部1703根据来自特征码管理部1702的特征码信息,决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并将其结果作为标记信息通知给上位层。
下面,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8和图19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图18示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情况,图19示出进行这些消息的收发的情况。另外,这里,设移动台200是当前收容在基站1700A(以下,适当称为“基站A”)的移动台。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随机接入处理中,首先,移动台200测量相邻基站的电波状况,作为越区切换的准备阶段(ST1801)。然后,将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自基站的基站A(ST1802)。
基站A从移动台200接收测量结果后,根据该测量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基站作为越区切换目的地(ST1803)。另外,这里,作为最合适的基站,设选择了基站1700B(以下,适当称为“基站B”)。然后,基站A对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B发送包含移动台200的通信量的Qos信息的越区切换请求消息(ST1804)。
基站B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确认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的通信量的Qos,在通信量的Qos实时性高的情况下,从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中选择一个特征码。另一方面,在通信量的Qos实时性低的情况下,基站B从通常的特征码中选择一个特征码(ST1805)。在该情况下,基站B为了避免在随机接入时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间的冲突,从除去在基站B内正使用的特征码之后的特征码中选择特征码。
此外,基站B基于使用的特征码,判定是否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ST1806)。另外,在该判定中,进行如下的判定,即,因为在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不发生冲突,所以判定为不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或者,因为在越区切换用以外的特征码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冲突,所以判定为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
然后,基站B在向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分配了C-RNTI之后,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向基站A发送包含特征码ID编号、消息要否标记以及C-RNTI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1807)。
基站A从基站B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移动台200发送包含特征码ID编号、消息要否标记以及C-RNTI的越区切换指令消息(ST1808)。
移动台200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消息后,确认消息要否标记,进行基站B的下行链路的同步,根据广播信道确认随机接入信道的位置(ST1809)。若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移动台200选择在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附加的特征码ID编号,由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B发送包含该特征码ID编号的前同步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消息1)(ST1810)。
基站B根据从移动台200接收的前同步码检测特征码。按照该特征码的种别而处理不同。在基站B确认为该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时,如图18所示,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ST1811)。然后,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同步定时偏差信息(同步信息)和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812)。另外,在有移动台由上行链路发送的数据时,基站B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在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中也包含调度信息从而向移动台200发送。
移动台200从基站B接收这些信息后,识别为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并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1813)。之后,结束越区切换。
另一方面,在确认为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以外的基站1700指定的特征码时,如图19所示,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的调度(ST1901)。然后,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同步信息、调度信息、特征码ID编号以及temporary 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1902)。
移动台200从基站B接收这些信息后,识别为发送给本台的数据,并根据同步信息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1903)。然后,移动台200生成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并利用被调度的资源向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ST1904)。
基站B接收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后,生成竞争解决(消息4),并对移动台200发送该竞争解决(ST1905)。之后,结束越区切换。另一方面,移动台200接收竞争解决(消息4)从而结束越区切换。
这里,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700和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0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基站17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1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在图20中示出图18和图19所示的基站B(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的动作,在图21中示出图18和图19所示的移动台200的动作。
如图20所示,基站B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请求消息后(ST2001),分配移动台200的C-RNTI(ST2002)。然后,基站B判定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的Qos信息(ST2003)。具体而言,基站B判定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正在收发实时性高的数据还是正在收发实时性低的数据。
这里,在移动台200正在收发实时性高的数据时,基站B从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中选择特征码ID编号(ST2004)。另一方面,在移动台200正在收发实时性低的数据时,基站B从通常的特征码中选择特征码ID编号(ST2005)。然后,基站B判定所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ST2006)。
在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表示不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意思的“1”(ST2007)。另一方面,在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在消息要否标记中设定表示需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和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意思的“0”(ST2008)。
然后,基站B作为越区切换请求消息的应答,生成包含特征码ID编号、C-RNTI和消息要否标记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2009),并对基站A发送该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ST2010)。
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消息1)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前同步码(ST2011),则判定该前同步码中所包含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ST2012)。
这里,在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生成包含同步信息和C-RNTI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2013)。然后,基站B向移动台200发送该前同步码应答(ST2014)。
另一方面,在ST2012中,在不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基站B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并且进行用于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的调度(ST2015)。然后,基站B生成包含temporary C-RNTI、同步信息以及调度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ST2016)。然后,基站B将该前同步码应答发送给移动台200(ST2017)。
基站B发送前同步码应答后,对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进行待机。然后,若基站B接收了从移动台200发送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ST2018),则向移动台200发送包含C-RNTI的竞争解决(消息4)(ST2019)。如此,基站17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一系列动作结束。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移动台200从基站A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消息后(ST2101),对基站B进行下行链路的同步(ST2102)。然后,若移动台200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同步,则选择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包含的特征码ID编号的特征码(ST2103)。即,选择由基站B指定的特征码。然后,移动台200向基站B发送包含该选择的特征码的前同步码(消息1)(ST2104)。
若移动台200发送了前同步码,则对从基站B发送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2)进行待机。然后,若移动台200接收了从基站B发送的前同步码应答(ST2105),则对同步定时偏差进行补正(ST2106),并判定越区切换指令消息中所包含的消息要否标记是“1”还是“0”(ST2107)。
这里,在消息要否标记是“1”的情况下,移动台200就那样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消息要否标记是“0”的情况下,移动台200生成包含C-RNTI的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ST2108)。然后,移动台200向基站B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ST2109)。发送越区切换结束消息后,从基站B发送来竞争解决(消息4),所以移动台200接收竞争解决(ST2110)。如此,移动台200中的越区切换执行时的一系列的动作结束。
另外,关于由基站进行的消息要否标记的判定以及设定(ST2006~ST2008),也可以不在基站中进行,而由移动台根据被通知的越区切换请求批准消息中所包含的特征码是越区切换用特征码还是通常特征码来进行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是否需要的判定。
这样,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考虑进行越区切换的移动台200中的通信量的Qos,并且根据由基站选择的特征码是否是越区切换用的特征码,从而决定越区切换结束消息(消息3)以及竞争解决(消息4)的收发的有无。据此,在不需要这些消息的情况下,能够削减这些消息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所以能够对应同时发生了大量越区切换时的移动台间的冲突,并且能够缩短越区切换时花费的时间。此外,对于正进行实时性高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200,能够使越区切换时间缩短,并能够维持实时性。另一方面,对于正进行实时性低的数据的收发的移动台200,能够进行一如既往的稳定的越区切换。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从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中所图示的大小、形状等,不限定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改变。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设定改变而实施。

Claims (3)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进行随机接入的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台装置用于从基站装置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所述越区切换指令包括特征码ID编号;
所述移动台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越区切换指令中所包含的特征码ID编号的特征码的种别,在越区切换执行时判断是否需要随机接入处理中的竞争解决处理。
2.一种移动台装置,用于进行随机接入,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部,其从基站装置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所述越区切换指令包括特征码ID编号;和
判定部,其根据所述越区切换指令中所包含的特征码ID编号的特征码的种别,在越区切换执行时判断是否需要随机接入处理中的竞争解决处理。
3.一种随机接入处理方法,用于移动台装置进行随机接入,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移动台装置从基站装置接收越区切换指令,所述越区切换指令包括特征码ID编号;和
所述移动台装置根据所述越区切换指令中所包含的特征码ID编号的特征码的种别,在越区切换执行时判断是否需要随机接入处理中的竞争解决处理。
CN2008800172373A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Active CN1016828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65075.7A CN103747491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201310662349.7A CN103686885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7662/2007 2007-05-24
JP2007137662 2007-05-24
PCT/JP2008/059015 WO2008143163A1 (ja) 2007-05-24 2008-05-16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62349.7A Division CN103686885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201310665075.7A Division CN103747491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2870A CN101682870A (zh) 2010-03-24
CN101682870B true CN101682870B (zh) 2013-11-06

Family

ID=4003186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65075.7A Active CN103747491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201310662349.7A Active CN103686885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2008800172373A Active CN101682870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65075.7A Active CN103747491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201310662349.7A Active CN103686885B (zh) 2007-05-24 2008-05-16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8923867B2 (zh)
EP (2) EP2648451B1 (zh)
JP (2) JP4469921B2 (zh)
CN (3) CN103747491B (zh)
AU (1) AU2008254127B2 (zh)
ES (1) ES2435195T5 (zh)
HK (1) HK1141186A1 (zh)
PT (1) PT2160043E (zh)
WO (1) WO20081431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UE030306T2 (en) * 2006-09-27 2017-04-28 Nokia Technologies Oy Equipment, proces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non-synchronized random access call transfer
PL2294888T3 (pl) 2008-06-19 2012-02-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posoby i urządzenia do przeprowadzania losowego dostępu w systemie telekomunikacyjnym
JP4927123B2 (ja) 2009-06-22 2012-05-0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CN101959264A (zh) * 2009-07-17 2011-01-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逻辑小区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2123457B (zh) * 2010-01-11 2016-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及终端
US8681701B2 (en) * 2010-06-03 2014-03-25 Via Telecom Co.,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ata thereof
WO2012042736A1 (ja) * 2010-09-30 2012-04-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US8897267B2 (en) * 2011-04-04 2014-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softer handover by user equipment in a non-dedicated channel state
JP5834639B2 (ja) * 2011-09-02 2015-12-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基地局
CN103167574B (zh) * 2011-12-19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服务小区的定时提前量分组方法以及设备
US20160037407A1 (en) * 2013-04-08 2016-02-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dio Network Node, a Base Station and Methods Therein
US9749910B2 (en) * 2013-07-19 2017-08-29 Lg Electronic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ser equipment group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009794B2 (en) * 2013-12-05 2018-06-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amework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CN106797574B (zh) 2014-08-07 2021-04-0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基站、无线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WO2017117357A1 (en) * 2015-12-30 2017-07-06 Xiaolin Zha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security
US10568007B2 (en) 2017-03-22 2020-02-18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Handover random access
US11057935B2 (en) 2017-03-22 2021-07-06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Random access process in new radio
US11647543B2 (en) 2017-03-23 2023-05-09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control for random access
US11219062B2 (en) 2018-08-09 2022-01-04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Channel selection using a listen before talk procedure
WO2020076027A1 (en) * 2018-10-07 2020-04-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with an acknowled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078417A1 (en) * 2018-10-17 2020-04-2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Improved guti allocation after establishment of mobile-terminated connec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42321B1 (en) * 1995-09-20 2015-07-22 Ntt Docomo, Inc. Access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for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597675B1 (en) * 1997-04-30 2003-07-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GB9914926D0 (en) * 1999-06-26 1999-08-2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GB9918130D0 (en) * 1999-08-03 1999-10-0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723986B1 (ko) * 1999-08-03 2007-06-04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억세스 채널을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GB9925896D0 (en) * 1999-11-03 1999-12-29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079507B2 (en) * 2000-02-25 2006-07-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packet channel assignment
EP1134992B1 (en) * 2000-03-14 2006-05-2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mobile network to minimise the RACH transmit power
US6778835B2 (en) * 2000-03-18 2004-08-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physical channe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GB0007337D0 (en) * 2000-03-28 2000-05-17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2007345A1 (en) 2000-07-18 2002-0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performing usts handover and usts mode switch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415028C (zh) * 2003-09-11 2008-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基站间切换的移动终端接入目标基站的方法
JP2005260851A (ja) * 2004-03-15 2005-09-22 Ne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方法並びに移動局と基地局
US20070274334A1 (en) * 2004-04-07 2007-11-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ntention Resolution Protocol For A Shared Channel
US7643454B2 (en) * 2004-06-07 2010-01-05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of avoiding multiple detections of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eambl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6296777A (ja) 2005-04-21 2006-11-02 Newgin Corp 遊技機
US20070064665A1 (en) * 2005-08-23 2007-03-2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an uplink random access channel in a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CN101300754B (zh) * 2005-10-31 2012-02-2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接入信息的方法
FI20055591A0 (fi) * 2005-11-03 2005-11-03 Nokia Corp Radioresurssien hallinta
WO2007052972A1 (en) * 2005-11-04 2007-05-10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channel hopping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systems
AU2007203861B2 (en) * 2006-01-05 2009-11-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000305B2 (en) * 2006-01-17 2011-08-16 Motorola Mobility, Inc. Preamble sequencing for random access channe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98745B2 (en) * 2006-03-27 2012-01-1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structure for wireless networks
DK2667660T3 (en) * 2006-06-20 2017-08-07 Interdigital Tech Corp Recovery from a failed handover in an LTE system
US7586865B2 (en) * 2006-06-22 2009-09-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llocating power when simultaneously sending multiple messages
US8295243B2 (en) * 2006-08-21 2012-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in an orthogonal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054112A2 (en) * 2006-10-30 2008-05-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of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A025361B1 (ru) 2006-10-31 2016-12-3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в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в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WO2008096959A1 (en) * 2007-02-06 2008-08-14 Lg Electronics Inc. Use of dedicated rach signatures
US8406201B2 (en) * 2007-03-19 2013-03-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to allocate UE dedicated signatures
US8218500B2 (en) * 2007-04-30 2012-07-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hard handover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080268849A1 (en) * 2007-04-30 2008-10-3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80097327A (ko) * 2007-05-01 2008-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시퀀스 세트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의접속 방법
US20080273503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of point-to-multipoint ser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2870A (zh) 2010-03-24
JP4469921B2 (ja) 2010-06-02
CN103686885A (zh) 2014-03-26
US8923867B2 (en) 2014-12-30
CN103686885B (zh) 2017-02-15
EP2160043B2 (en) 2017-01-18
US20100173634A1 (en) 2010-07-08
CN103747491B (zh) 2017-04-26
JP2010161793A (ja) 2010-07-22
US9544921B2 (en) 2017-01-10
HK1141186A1 (en) 2010-10-29
PT2160043E (pt) 2013-11-18
US20150110072A1 (en) 2015-04-23
EP2648451A1 (en) 2013-10-09
EP2160043A1 (en) 2010-03-03
EP2160043A4 (en) 2010-12-08
CN103747491A (zh) 2014-04-23
AU2008254127A1 (en) 2008-11-27
EP2648451B1 (en) 2017-11-22
WO2008143163A1 (ja) 2008-11-27
ES2435195T3 (es) 2013-12-16
EP2160043B1 (en) 2013-08-21
JPWO2008143163A1 (ja) 2010-08-05
JP5100771B2 (ja) 2012-12-19
AU2008254127B2 (en) 2011-08-25
ES2435195T5 (es) 2017-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2870B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101883440B (zh) 通信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N101682935B (zh)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程序、随机接入响应发送方法以及随机接入响应接收方法
CN102474781A (zh)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1873668B (zh) 一种发起随机接入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JP2008278037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RP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309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518129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06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24

Assignee: Apple Computer, Inc.

Assigno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75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82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