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6672B -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6672B
CN101526672B CN2009100254238A CN200910025423A CN101526672B CN 101526672 B CN101526672 B CN 101526672B CN 2009100254238 A CN2009100254238 A CN 2009100254238A CN 200910025423 A CN200910025423 A CN 200910025423A CN 101526672 B CN101526672 B CN 1015266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array
shading
microlens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254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6672A (zh
Inventor
楼益民
申溯
王辉
陈林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Sudavi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Original Assignee
SVG OPTRONICS(SUZHOU)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G OPTRONICS(SUZHOU)CO Ltd, Suzhou Universit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JNU filed Critical SVG OPTRONICS(SUZHOU)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254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266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26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6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6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66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薄膜,包括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为薄膜结构,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其中,所述成像元件包括至少两层微透镜阵列,所述遮光元件位于成像系统的入瞳或出瞳位置,遮光元件上设有孔径光阑阵列,每一孔径光阑与各微透镜阵列中的对应的微透镜单元构成一个成像通道,各成像通道符合综合成像条件,在所述由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构成的薄膜结构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涂布有粘接层。本发明利用微透镜阵列以及光阑阵列等微型元件构成成像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适于批量生产,制作成本底等优点;可以方便地粘贴或者吸附于各种图像、显示器等物体的表面,形成相应的光学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光学成像的器件,具体涉及一种多层薄膜结构的光学成像器件,可以实现对物体的放大成像、缩小成像、一比一成像等功能;还适合与现有的光学系统或者光电显示器件相互集成。
背景技术
微型化和集成化是当前各种光电子器件及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常见的如:拍照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词典、MP3、MP4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体积和重量都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超薄、超轻的迷你型产品。但是,随着这类产品的不断集成化和微型化,其体积和重量将受到各种元器件的物理尺寸的限制。其中,光学成像组件(如:成像透镜组等)和光电显示器件(如:LCD等)是其进一步微型化的主要瓶颈。普通光学成像组件的进一步微型化受到了衍射现象和机械固定装置的限制。而光电显示器件的进一步小型化则受到了人们的观察需求的限制。过小的显示系统不但无法满足人们的观察需求,而且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中老年人对此更是无法接受。
非球面光学系统和折、衍混合结构光学系统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光学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小。但是,相对于现代光电子器件及其系统的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发展需求,还是存在着体积大、质量重、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等缺点。
高分辨率光电显示器件的出现,虽然提高了图像显示的清晰度,但是其图像显示面积还是受到了显示器件本身和系统边界的限制,并不能解决大幅面图像显示需求和系统微型化之间的矛盾。
为克服系统进一步微型化的瓶颈,需要寻找新的技术途径。美国专利(U.S.Patent RE 28,162)以及文献(Appl.Opt.18:477-484,1979)采用一对马赛克状的光学阵列元件,较大幅度地减小了复印机、扫描仪等仪器的光学系统的体积,但是这些光学系统的厚度还是在十厘米左右的量级。美国专利(U.S.Patent4,630,902)利用一对复眼透镜和机械装置实现了一套放大率可调的成像系统,但是其机械结构复杂而且体积较大。美国专利(U.S.Patent 5,796,522)、(U.S.Patent 5,822,125)、(U.S.Patent 5,812,322)、(U.S.Patent 6,057,538)利用微透镜阵列设计了一种照相物镜,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照相机的体积。美国专利(U.S.Patent 5,973,844)利用多层折射透镜阵列和衍射光栅阵列等阵列元件设计了一套成像系统,有利于光学系统体积的进一步减小。但是其衍射光栅阵列元件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而且存在色散和衍射效率随光波长变化等问题。文献(Appl.Opt.42:6838-6845,2003)等进一步优化了基于微透镜阵列的一比一成像系统。美国专利(U.S.Patent 7,009,773 B2)及文献(Opt.Lett.29:709-711 2004)利用一对透镜阵列和一个孔径光阑组成的成像系统,减小了头盔显示器的体积和质量,并提高了头盔显示的视角。但是该系统受到了杂散光的干扰,成像质量不高,而且无法方便有效地与现有的系统进行集成。中国专利公开(CN 1804732)、(CN 1584752A),以及中国专利(ZL 02144346.7)、(ZL02158350.1)、(ZL 00101925.2)、(ZL 01120202.5)、(ZL 01139308.4)、(ZL02104510.0)等利用棒状梯度折射率透镜阵列改进了复印机、扫描仪的成像系统,提高了成像质量。但是该种透镜阵列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且成本高。中国专利公开的(CN 1641478)利用化学方法制备的超微球结构薄膜提高了投影显示屏的性能。
显然,寻求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的光学成像器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焦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质量轻的光学成像薄膜,能成放大像、缩小像或等大的像,以大幅降低传统光学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学成像薄膜,包括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所述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为薄膜结构,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其中,所述成像元件包括至少两层微透镜阵列,所述遮光元件包括位于成像系统的入瞳或出瞳位置的孔径光阑阵列,每一孔径光阑与各微透镜阵列中的对应的微透镜单元构成一个成像通道,各成像通道符合综合成像条件,在所述由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构成的薄膜结构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涂布有粘接层。
上述技术方案中,单个成像通道中的各个光学元件的中心连线构成成像通道的光轴,所述“综合成像条件”,是指当采用透镜阵列时,各个成像通道间应当符合的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普通的透镜阵列的综合成像条件,可以确定本发明的微透镜阵列的排列应当符合的条件。在APPLIED OPTICS第18卷第4期(1979年2月15日)第477-484页公开的“Close-up imaging ofdocuments and displays with lens arrays”一文中,即对透镜阵列的综合成像条件进行了说明。所述粘接层由涂布在薄膜表面的黏性材料构成,可以采用各种透明的包括有机或者无机的胶体进行涂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薄膜系统中不同的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单元中心的间距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间距相同时,构成放大率M为1的成像薄膜;间距不同时,系统放大率M大于1或者小于1。
对于放大率M为1的薄膜系统,系统中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相互平行。对于放大率M大于1或者小于1的薄膜系统,系统中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相对于系统中心的成像通道的光轴存在不同角度的倾斜。其光轴的斜率K满足如下条件:Ki=i·(p2-p1)/d,其中,p1,p2分别表示第一微透镜阵列和第二微透镜阵列中透镜单元的间距,d表示两微透镜阵列之间的距离,i表示成像通道的序号,取值(0,±1,±2,±3……),其中0对应系统中心的成像通道的光轴,该光轴垂直于薄膜系统表面,(±1,±2,±3……)分别对应系统中心两侧的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光轴相对倾斜的方向决定该系统是放大或是缩小系统。相对倾斜程度影响系统的放大率M。光轴相对倾斜的程度由p1,p2,d决定,其中p1,p2,M存在如下关系: p 1 p 2 = m 2 + 1 m 2 + M , 其中m2表示第二微透镜阵列中透镜单元的放大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不同的微透镜阵列可以做在一个基底的上下两个表面,也可以做在不同的基底上。由此,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成像元件由制作于一个基底层的两侧表面的两层微透镜阵列构成。
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成像元件由至少两层基底层构成,每层基底层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微透镜阵列,相邻基底层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的厚度使得相邻微透镜阵列的间距符合综合成像条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微透镜阵列的基底层制作材料可以是各种适合制作微透镜阵列的透明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聚氯乙烯(PVC:Polyringl Chloride)、聚酯(PET:Polyester)、丙烯酸(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等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微透镜阵列中每一微透镜单元的口径为5μm~1500μm,微透镜单元的口径小于或等于相邻微透镜单元中心的间距。
微透镜单元的口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蜂房六角等各种规则的几何形状;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排列方式,可以是正交排列、六角密排等拓扑排列方式。微透镜单元的表面面型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椭球面、抛物面等非球面,还可以是梯度折射率分布结构的微透镜阵列。
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成像系统的中间成像面处加入视场光阑阵列用于限制视场,也可以在孔径光阑阵列和视场光阑阵列之间加入遮光光阑阵列,用于消除杂散光和干扰像,以提高像的信噪比。各个光阑阵列的光阑单元口径可以是圆形、矩形、蜂房六角等各种规则的几何形状。
光学成像薄膜的整体厚度一般小于5毫米,但不限于此范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利用微透镜阵列以及光阑阵列等微型元件构成成像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适于批量生产,制作成本底等优点。
2.由于粘接层的设置,本发明的薄膜型结构可以方便地粘贴或者吸附于各种图像、显示器等物体的表面,形成相应的光学成像效果。该薄膜也可以方便地剥离上述物体的表面而不影响其结构和性质,有利于和现有的各种光学器件相互集成。
3.本发明的薄膜结构中设置了遮光光阑阵列,降低了噪声,提高了成像质量。
4.采用本发明设计制作的光学成像薄膜,可以实现保持各种光电显示器件尺寸不变的同时增大图像显示面积大小的功能;也可以实现减小光电显示器件尺寸的同时增大图像显示面积的功能。从而解决大幅面图像显示和系统微型化之间的矛盾。
5.本发明设计制作的各种放大率相同或者不同的成像薄膜之间可以任意集成和组合,形成特定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光学成像薄膜示意图。
图3实施例一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限位连接装置侧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四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五中光学放大成像薄膜应用于手机LCD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五中成像效果的正面视图。
图10是实施例六中光学放大成像薄膜应用于照片成像的正面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七中放大率不同的光学成像薄膜组合应用于普通图文成像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七中放大率不同的光学成像薄膜组合应用于普通图文成像的正面视图。
其中:1、物平面;2、孔径光阑阵列;3、第一微透镜阵列; 4、第二微透镜阵列;5、像平面;6、成像通道的光轴;7、微透镜阵列和光阑阵列之间的限位连接装置;8、遮光光阑阵列;9、视场光阑阵列;10、第三微透镜阵列;11、光学放大薄膜;12、手机;13、LCD显示屏;14、图文;15、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至附图4所示,图1是本实施例中由两层微透镜阵列和一个孔径光阑阵列构成的光学成像薄膜结构以及物体通过薄膜成像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薄膜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侧剖面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限位连接装置侧剖面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薄膜,包括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所述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为薄膜结构,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其中,所述成像元件包括第一微透镜阵列3和第二微透镜阵列4,所述遮光元件位于成像系统的入瞳位置,遮光元件上设有孔径光阑阵列2。各个元件通过连接装置7连接。所述连接装置可以是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聚酯(PET:Polyester)、丙烯酸(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等高分子材料形成的柱体。连接装置两端通过胶水与元件连接。每一孔径光阑与各微透镜阵列中的对应的微透镜单元构成一个成像通道,各成像通道符合综合成像条件,在所述由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构成的薄膜结构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涂布有粘接层。
本实施例中,微透镜阵列的基底层制作材料可以是各种适合制作微透镜阵列的透明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聚氯乙烯(PVC:Polyringl Chloride)、聚酯(PET:Polyester)、丙烯酸(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等等。所述微透镜阵列中每一微透镜单元的口径为5μm~1500μm,微透镜单元的口径小于或等于相邻微透镜单元中心的间距。
实施例二: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薄膜由第一微透镜阵列3,第二微透镜阵列4构成系统的成像元件,由孔径光阑阵列2、视场光阑阵列9和遮光光阑阵列8构成系统的遮光元件。各个元件通过连接装置7连接。其中视场光阑位于物体仅通过第一微透镜阵列所成的像的像面处,即系统的中间像面处。遮光光阑阵列8位于孔径光阑阵列2和视场光阑阵列9之间,图中只示意了一个遮光光阑阵列,实际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多个遮光光阑阵列,以提高信噪比。6a为系统中心成像通道的光轴,垂直于成像薄膜表面,6b为与中心成像通道相邻的成像通道的光轴。本实施例中,从物平面1到像平面5,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形成了发散的趋势,也即是说,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在物平面1上截得的线段小于其像平面5上截得的线段,该薄膜实现放大成像功能。
实施例三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薄膜由第一微透镜阵列3,第二微透镜阵列4构成系统的成像元件,由孔径光阑阵列2、视场光阑阵列9和遮光光阑阵列8构成系统的遮光元件。各个元件通过连接装置7连接。其中视场光阑位于物体仅通过第一微透镜阵列3所成的像的像面处,即系统的中间像面处。遮光光阑阵列8位于孔径光阑阵列2和视场光阑阵列9之间,图中只示意了一个遮光光阑阵列,实际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多个遮光光阑阵列,以提高信噪比。6a为系统中心成像通道的光轴,垂直于成像薄膜表面,6b为与中心成像通道相邻的成像通道的光轴。本实施例中,从物平面1到像平面5,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形成了汇聚的趋势,也即是说,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在物平面1上截得的线段大于其像平面5上截得的线段,该薄膜实现缩小成像功能。
实施例四
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薄膜由第一微透镜阵列3,第二微透镜阵列4,第三微透镜阵列10构成系统的成像元件,由孔径光阑阵列2、视场光阑阵列9和遮光光阑阵列8构成系统的遮光元件。各个元件通过连接装置7连接。其中视场光阑阵列位于物体仅通过第一微透镜阵列所成的像的像面处,即系统的中间像面处。第三微透镜阵列10也位于系统的中间成像面处,其各个微透镜单元在各个成像通道中起到场镜的作用。遮光光阑阵列8位于孔径光阑阵列2和视场光阑阵列9之间,图中只示意了一个遮光光阑阵列,实际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多个遮光光阑阵列,以提高信噪比。6a为系统中心成像通道的光轴,垂直于成像薄膜表面,6b为与中心成像通道相邻的成像通道的光轴。本实施例中,从物平面1到像平面5,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形成了发散的趋势,也即是说,各个成像通道的光轴在物平面1上截得的线段小其像平面5上截得的线段,该薄膜实现放大成像功能。
实施例五:
成像薄膜的其中一项应用,参见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薄膜11具有放大成像功能,该成像薄膜粘贴于手机12的LCD显示屏幕13的表面。LCD显示屏13上显示的图像通过光学成像薄膜11形成放大的像5。像5的大小可以大于LCD显示屏13,也可以大于手机的边框。像的大小由成像薄膜的放大率决定。本实施中放大成像薄膜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手机的LCD显示屏幕,而适用于各种显示系统,如笔记本电脑、MP3、MP4等的显示屏幕;钟、表以及各种仪器的显示面板等等。
实施例六:
成像薄膜的另一项应用,参见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薄膜11具有放大成像功能,该成像薄膜粘贴于照片15表面形成放大像5。本实施中放大成像薄膜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照片,而适用于各种图像,如绘画创作、打印图片、印刷图文等等。
实施例七:
成像薄膜的应用,参见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薄膜11由多块放大率M不同的成像薄膜组成,该薄膜粘贴于图文14表面。图文中字母0所在区域对应放大率M=1的成像薄膜,图文中字母1所在区域对应放大率M=2的成像薄膜,图文中字母2所在区域对应放大率M=0.5的成像薄膜。图11为最终的成像效果。本实施例中成像薄膜的放大率的大小以及不同放大率薄膜区域的形状不限于特定的组合,可以是任意设计的组合。

Claims (4)

1.一种光学成像薄膜,包括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为薄膜结构,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其中,所述成像元件包括至少两层微透镜阵列,所述遮光元件由位于成像系统的入瞳或出瞳位置的孔径光阑阵列、视场光阑阵列和遮光光阑阵列构成,每一孔径光阑与各微透镜阵列中的对应的微透镜单元构成一个成像通道,各成像通道符合综合成像条件,在成像系统的中间成像面处设有所述视场光阑阵列,在所述孔径光阑阵列和所述视场光阑阵列之间设有所述遮光光阑阵列,在所述由成像元件和遮光元件构成的薄膜结构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涂布有粘接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元件由制作于一个基底层的两侧表面的两层微透镜阵列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元件由至少两层基底层构成,每层基底层上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微透镜阵列,相邻基底层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的厚度使得相邻微透镜阵列的间距符合综合成像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中每一微透镜单元的口径为5μm~1500μm,微透镜单元的口径小于或等于相邻微透镜单元中心的间距。
CN2009100254238A 2009-03-04 2009-03-04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Active CN1015266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254238A CN101526672B (zh) 2009-03-04 2009-03-04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254238A CN101526672B (zh) 2009-03-04 2009-03-04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6672A CN101526672A (zh) 2009-09-09
CN101526672B true CN101526672B (zh) 2011-10-05

Family

ID=41094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254238A Active CN101526672B (zh) 2009-03-04 2009-03-04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266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2212B (zh) * 2013-01-11 2015-10-01 Pixart Imaging Inc 光學裝置、使用微透鏡之感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0680B (zh) * 2010-05-24 2012-06-06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动态立体效果的安全薄膜
CN103926629B (zh) * 2013-01-11 2017-03-08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装置、使用微透镜的感光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37162A (zh) * 2013-04-15 2013-08-07 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数据采集装置及产生输出与场景对应图像数据的方法
CN108106731B (zh) * 2017-12-20 2020-04-10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阶梯相位反射镜的快照成像光谱仪及制作方法
CN108180992B (zh) * 2017-12-20 2019-12-13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微成像镜阵列与阶梯相位反射镜的快照成像光谱仪
CN110441915B (zh) * 2019-07-28 2024-05-28 北京龙翼风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矩形针孔阵列的集成成像3d显示装置
CN112995452B (zh) * 2019-12-17 2022-11-11 英属开曼群岛商音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摩尔纹影像处理装置
CN113946002A (zh) * 2020-07-17 2022-01-18 英属开曼群岛商音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摩尔纹成像装置
CN114002900B (zh) * 2021-12-24 2022-05-03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投射装置及制造图像投射装置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2212B (zh) * 2013-01-11 2015-10-01 Pixart Imaging Inc 光學裝置、使用微透鏡之感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US9989640B2 (en) 2013-01-11 2018-06-05 Pixart Imaging Inc. Optical apparatus, light sensitive device with micro-le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6672A (zh)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6672B (zh) 一种光学成像薄膜
CN105359006B (zh) 小型长焦透镜套件
US20170343826A1 (en) Optical arrangement and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1006736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prism module including a corner prism set disposed on a corner region
CN104950442A (zh) 导光单元、图像显示设备和显示装置
CN10659765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2854644A (zh) 显示装置
CN107209404A (zh) 微型长焦镜头模块和使用该镜头模块的相机
US10782457B2 (en) Grating for dual vision display and dual vision display apparatus
US11508945B2 (en) 3-D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between light emitting unit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635535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17201784A1 (zh) 透镜光栅、3d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CN1028305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208896B (zh) 一种新型光波导及应用新型光波导的屏幕
US7421180B2 (en) Light guide apparatus for use in rear projection display environments
TWI578291B (zh) 顯示裝置
CN101876783A (zh) 一种无玻璃dlp数字大屏幕的制作方法
CN113163092A (zh) 感光芯片及摄像头模组
CN209879049U (zh) 一种用于成像的平板透镜
WO202108788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1980059B (zh) 一种透光面板及其显示图像的矫正方法
CN201812049U (zh) 一种透光面板
CN214202980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26240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CN216387571U (zh) 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26 No. 478 South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China

Co-patentee after: Suzhou University

Patentee after: SVG OPTRONICS, Co.,Ltd.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5123 No. 478 South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Suzhou

Co-patentee before: Suzhou University

Patentee before: SVG OPTRONICS(SUZHOU)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026 No. 478 South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China

Co-patentee after: Suzhou University

Patentee after: SUZHOU SUDAVI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5026 No. 478 South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China

Co-patentee before: Suzhou University

Patentee before: SVG OPTRONICS, Co.,Ltd.

Co-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